公地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2024-06-15

公地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精选8篇)

公地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篇1

公地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自新课改实验以来,为确保实验效果,我校坚持以完善常规管理为抓手,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促进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及时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为规范管理,加强领导,确保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1、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教导处为主要负责的课堂改革领导小组。

2、及时认真地建立课改运行和激励机制。

二、注重通过培训转变观念,提升理念

1、自新课改以来,我校按照教育局的安排和要求,及时的组织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和学习。带动广大一线教师及时认真的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各个学科课程标准,提高了教师的认识,明确了新课程理念。教师在把握教材特点,立足课堂教学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能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通过集中培训、自培自训、远程教育培训等多种渠道的培训,让在如何对待新课堂,如何对待新课改上,统一了认识,转变了观念,为新课堂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2、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我们紧紧围绕学习新课堂,构建新课堂,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堂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实施新课堂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

三、及时提供依据,帮助明确方向

我们认真分析课堂标准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堂功能,如何在教学管理体现这一新的课堂理念。我们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改变以往管理细则化的倾向,实施宏观管理。在探索阶段,我们把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进行了调整,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各项内容分步过关,循序渐进,给教师创设宽松的实践空间,激发教师参与改革的热情,让教师真正成为

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创造者。

2、教学管理模式由行政型向研究型转变。校长、教导主任及各环节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了解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协助教师解决出现的问题,使教学过程及时得到优化,帮助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提供依据,明确方向。我们实施以培养“课前会认真预习,课内认真听讲,作业独立完成,课后认真复习”的良好习惯为突破口,实施“定向导学、合作交流、达标训练”导向式教学。

四、加强指导,关注实效

为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研”字功能,自课改以来,我们以集体备课、示范课和骨干教师献课以及和周边学校搞连片教研活动等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就如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问题积极行动。广大一线教师在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研讨等活动中,逐步总结出了一套各类课型的教与学的方法。我们通过充分的教研活动,大家在一起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合作学习”、“如何关注学困生”、“如何进行课后反思”等热点问题进行研讨,并及时的进行经验交流,取长补短。每次教研活动时,组织青年教师说课,骨干教师点评,让每位教师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

为注重课堂实效,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的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充分发挥自己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

五、提供机会,展示特长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没有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上,而是创造条件,寻找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讲台,走向赛场,让学生展示自我,得到锻炼。自新课改以来,我校充分动员、认真组织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市、县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和活动,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历届希望杯数学竞赛中,我校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级别的奖项,在县教育局组织的听说读写比赛中我校学生也

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同时,我校教师在县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能手赛和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中均获得过不同等级的荣誉。

六、初见成效,问题尚存

1、新课堂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教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理念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更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我们教师所上的研究课看出,教师们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课堂设计、说课、评课等都能用新思想、新理念来指导,尤其是课堂教学行为有了较大的转变。

2、教师定位准确,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教师教得有激情,学生学得有热情。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注重教学过程和方法,“开放”课堂,“放飞”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3、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同学们已经习惯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新型的学习方式,学习效率得到了不断提高。

4、教师满堂讲解的现象少了,更多的是学生自主探索、思考、操作、实验、合作、交流、讨论。浅层次的讲解少了,深层次的讨论多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意识、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课改促进了师生的发展。回望新课改,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任然存在着很多现实的问题。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今后我们将边实践,边研究,边反思,边提高。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我们的新课堂改革将会迎来一个灿烂的明天。

公地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篇2

1牢牢把握四个“对接”, 构建校企合作教学内容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 (教职成[2010]9号) 提出的“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四个对接”的要求开展教学内容改革。

1.1广泛开展市场调研, 建立校企合作课程体系

2007年学校就已经创建成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多年来, 学校办学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 社会赞誉不断扩大, 但学生学习动力、课堂教学效益、技能训练实用性与针对性、毕业生企业岗位适应性等问题, 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学校。

在国家示范校“政府支持统筹、专家顶层设计、学校具体实施、企业积极参与”的操作思路启发下, 学校根据永川区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团队的指导, 一边开展文献研究, 一边广泛开展同类职校调研和企业调研。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建筑工程施工等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和特色项目数字校园建设项目组织人员耗时三个多月, 共走访同类职校十余所, 调研企业数十家, 调研对象涉及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企业领导、企业员工、职教专家、行业协会研究人员等, 获取了大量丰富翔实的数据资料, 并形成五个调研报告。通过调研, 学校梳理出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与企业人才需求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 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进行了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开展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构建起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的显著特点是:

1) 充分体现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和分类掌握专业技能, 由于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 导致学生既在校内学习不好, 又在校外适应不了岗位工作。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打破学科教学体系, 根据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和编排教学顺序, 使工作领域对应学习领域, 工作内容对应学习内容, 工作流程对应学习过程, 工作技能对应学习技能。突出职业岗位能力核心地位, 把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工作融合起来, 学以致用, 学用结合。

2) 充分体现学生多向发展与后续发展需求。校企合作课程体系设置了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选修课程模块。基础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和基本素质课, 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 而选修课则能满足学生兴趣爱好。课程体系方向性明确、针对性突出、灵活性明显。在适度弱化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 强化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生产技能培养, 既为现实岗位能力培养服务, 也为学生今后转换工作岗位和持续发展服务, 体现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而有别于技能短期培训。

3) 充分体现校企融合, 共同培养人才的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依据企业用人需求, 教学内容选择来源于工作实际, 学习内容安排符合生产流程, 教学评价模式借鉴企业考核管理。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 学校与企业实施订单培养, 推行工学结合;学校教学改革, 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企业实践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指导下进行。改变过去校企交流不紧密, 合作无实效, 学校闭门教书, 企业四处找人的不良局面。

1.2积极改革教学内容, 摸索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学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和课程体系, 四个重点发展专业共确定了18本专业教材。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职教专家组成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 重点改革专业的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教学内容, 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生产性、实用性。截至目前, 18本教材已全部招标, 不久将正式交付出版社公开出版。

教材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1) 教材主要内容紧贴生产实际, 突出实用性、先进性。每本书的编写委员会秉持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结合企业生产要求和中职教育规律, 认真落实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进校园、进教材要求,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既顾及企业技术规范要求, 也顾及学校学习周期和中职学生实际, 不虚妄拔高要求, 讲究能懂、能学, 学以致用。同时兼顾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为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奠定坚实基础。注意吸收先进的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有较高起点。

2) 教学内容编排对应工作流程, 突出过程性、操作性。教学内容编排注意体现实际工作的流程, 学生在模拟操作、实际训练的过程中掌握工作的程序和要求, 能不断体验和积累工作经验。对工作流程实施可能的分解, 突破难点, 让学生易懂、易学。教材内容贯穿“学”与“做”, 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有利于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有利于培养主动适应企业生产需求的职业意识。

3) 教材呈现形式符合学生需求, 突出时代性、多样性。教材采用目前流行的项目方式编排, 每个项目下安排一个或多个学习任务, 以体现实际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有社会调查, 有知识介绍, 有现场观摩, 有模拟训练, 有企业实践, 有学习交流评价等, 从多角度、多维度呈现学习内容, 体现教与学的过程评估调控。学生跟随教材学习的过程, 就是多方面参与社会体能和社会生产的过程。同时, 对四个重点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数字资源开发, 所有课程进行数字资源开发, 借助学校数字校园平台开展教与学, 教师和学生能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快乐。

2扎实推进四个“计划”, 打造校企合作师资队伍

教学内容决定学生培养走向, 教师水平决定学生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示范校建设的关键工程之一。在专家组指导下, 学校制定、修订和实施了四个“计划”, 打造一支以名师为塔尖, 以骨干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塔身, 具有校企融合特色的金字塔型教师队伍。

学校组织20名骨干教师参加德国、意大利职业院校培训, 组织大批量文化课、专业课教师参加澳大利亚坎培门学院、北京大学、重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西南大学、重庆九源教育集团、重庆大地设计院等组织的项目培训, 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欧阳心力教授、深圳弘道教育集团培训师胡双华等到校讲学, 组织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等方式, 筑牢塔基, 突出专业教师队伍的打造, 提升培养人才的能力。目前, 全校共有研究生46人, 市区级专业带头人19人, 市区级教育教学名师16人, 市区骨干教师114人。据不完全统计, 本年度学校教师发表教育教学科研论文102篇。

下面以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建筑工程施工四个专业的情况, 说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2.1推进名师计划, 培养专业带头人

学校教师队伍的成长, 领路人很重要。专家组和学校建设领导小组精心制定名师打造计划, 成立名师工作室, 采用出国培养、高校培训、企业锻炼、教育科研等方式, 培养市级、区级名师, 凝聚、引导、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发展。到目前为止, 仅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就新培养市级特级教师1名, 正高级工程师1名, 市级名师1名, 永川区名师7名, 市区级专业带头人13名。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领军人的作用。已编制4个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17门课程标准, 开发出版教材17本。

2.2推进骨干教师计划, 建设专业教学核心队伍

学校修订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采用企业实践、项目培训等方式, 新培养重庆市级骨干教师6名, 区级骨干教师14名。骨干教师分别对接培养青年教师, 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骨干教师在专业技能教学改革、专业教材开发、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引导、示范作用。

2.3推进双师型教师计划, 锻炼理实一体操作能手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职成[2011]17号) 明确指出,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重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是解决学生适应企业工作要求的关键。学校严格实施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每年到企业实践总时间不少于1个月, 增强“理实一体”操作技能。要求专业教师参加技能等级证书考试, 并配套实施了奖励制度。到目前为止, 四个专业新增初级双师型教师16名、中级双师型教师30名, 高级双师型12名, 双师型教师总数120人, 比例达97%。

2.4推进企业兼职教师计划, 带动技能训练生产化发展

学校聘用企业兼职教师数量及其教学质量, 是校企合作成果的标志之一。学校按计划为四个专业新聘用企业兼职教师15名, 兼职教师数量已达32名, 约占专任教师的18%。兼职教师除了完成相应教学任务外, 还有计划对本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和生产组织管理培训, 带动了学校专业教学向生产技能方向发展。兼职教师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范围, 组织开展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生教育管理评价等方面的专项培训, 提升了兼职教师教育能力, 教学成绩显著提高。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 多人次获得奖励。

一年多来, 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成绩显著, 带动了全校整体办学实力的大幅提升, 社会声誉良好。四川、云南、贵州、甘肃等地职教学校到校参观学习, 学校建设经验也通过报刊媒体进行宣传。

参考文献

[1]杨宗武, 谭绍华, 姜伯成, 邱孝述.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学校推进策略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

[2]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 (教职成[2010]9号) .

[3]陈辉.关于国家中职示范性学校建设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13 (06) .

公地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篇3

关键词:成果导向;高职;会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0-126-2

0 引言

成果导向教学模式是以每一人都可以学会为基础的,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对于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众多不足之处,同时还能促进课程教学改革,良好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使得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高职会计教学活动中去。所以对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会计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 高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会计专业是高职教学结构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但是对于以往高职会计教学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着较多不良问题,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也有待提升,只有对这些不良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有针对性、目的性地促进高职会计教学改革,促进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促进高职教育不断发展。高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性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注重理论,实践教学不足

很多高职院校会计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大量理论知识灌输。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了主体,学生只能被动的吸收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不能良好呈现出来。理论知识教学虽然可以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并不能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学生实践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而且长时间作用下还会削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学生的学习成效会受到影响,而且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也会受到损害[1]。

1.2 职业教育理念过于落后

现阶段,我国对于职业教育发展非常关注,无论是在政策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都给予了很大的扶持力度,高职院校的教学规模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进步。但是办学规模的发展并不代表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很少有高职院校具备属于自身的教育特色,更多的是进行办学模式的重复操作。只是为了办学而办学,没有以成果为导向,或者注重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1.3 人才培养方向出现偏差

现阶段,我国众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都是针对社会中型企业会计人才需求为参考的,对于社会中小型企业会计人才需求并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如果好高骛远一心向着高端企业输出高级会计人才,那么必定会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较差。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以成果为导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融合,从而合理、科学的进行教学方案制定,严格把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所占比例,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2]。

2 成果导向教育概念阐述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活动的实际落实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学习到相应的成果。成果导向教学模式中重点强调通过教育活动落实,让学生学习到怎样的成果。如何帮助学生有效的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使得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成果导向中“成果”二字就是代表着学生的学习成果。这里指的学习成果并不是学生学习活动开展前累积的,而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成果不仅仅是学生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有所了解,而是将知识转变成为学生自身的能力,要求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真正的做到融汇贯通。成果需要兼顾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和技能,也就是注重学习成果的实用性,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成果导向教学模式要求人人都可以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更为良好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同时还强调个性化评定,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存在的,依据学生的个性化评定因材施教,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引道学生对不良学习状态进行调整[3]。

3 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在高职会计教学中应用原则

3.1 清楚聚焦

高职会计教育工作人员在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聚焦在学生经过学习过程能够达到的最终学习成果,教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得学生可以将目标也同样聚焦在这些学习成果上。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清楚的阐述,同时积极的帮助学生扩展知识层次,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清楚聚焦也是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在高职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最基本原则,主要是因为可以帮助教师预测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将其作为教学评价工作开展的设计和考核标准,使得多项学习活动开展更加具备协调性。促使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都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充分展现出来。学生和教师都会享受这一过程,会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师生之间的沟通障碍,使得教师与学生共同享受教学活动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3.2 扩大机会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工作人员需要明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无论是在教学时间还是在教学资源方面都需要做充足的准备,使得每一学生具备达到学习成果的机会。教师需要注重因材施教,不能在同一时间范围内为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满足高职院校会计學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学习信心,学生可以相信自己可以达到预期制定的学习成果。

3.3 提高期待

教师需要提升自己对于学生的期待值,并且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挑战目标,鼓励学生向着更高层次进军。教师提升期待具体需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教育工作人员需要提升自身的执行标准,使得学生经过学习过程后可以达到更为良好的水平。第二方面就是会计教育工作人员需要排除学生迈向成功的附加条件,使得学生勇于攀上更高峰。第三方面就是提升课程教学水平的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4.1 教学内容安排

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会计专业教育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合理、科学的制定成果目标,会计信息系统学习成果目标制定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使得学生可以熟练的操作多种会计应用软件,具备会计信息处理、管理企业经济业务的综合能力,在工作岗位上帮助企业财务业务实现统一化管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目标意识,让学生充分认知自已应当达到的学习成果,并且对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合理化的安排,充分尊重学生在课程教学中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4]。

4.2 调整课程内容和学习过程

会计专业教育工作人员在完成成果目标制定后,需要积极落实的就是课程内容调整工作。课程教学实践就是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成果目标进行制定的重要途径。例如教师所设定的第一个成果就是帮助学生掌握财务管理软件的应用能力,需要将企业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实际需求为标准,设定一个系统性的业务,让学生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进行模拟,加强学生对于系统软件的熟悉程度,促使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3 明确课程教学重点

高职会计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学生可以掌握账务管理、薪资管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等众多内容,注重体验式教学,使得学生在对业务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于各项业务的管理能力,感受到信息技術对于促进企业经济业务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和自主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对企业经济业务流程进行深入分析,制定良好的财务信息管理落实方案,为企业领导人员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5 结语

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对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给予了充分尊重,可以弥补以往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存在的众多不足,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融合,从而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得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水平可以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 文 献

[1] 陈文涛.《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13(03):15-17.

[2] 徐玮.论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模式的优化[J].财会月刊,2011(15):56-58.

[3] 李贤凤.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学习研究[J].亚太教育,2015(19):103-105.

公地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篇4

一、成果

(一) 强化了就业观念教育, 构建了高职生就业意识群

《教学要求》明确提出, 就业指导课程需要在观念层面上达到一定的目标, 即帮助学生端正就业态度, 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也就是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意识。学生关于就业的看法、心理和观点即为学生的就业意识, 就业意识是一组意识, 包含很多内容, 这一组意识即构成学生的就业意识群。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构建了相对完整的高职生就业意识群。在非精英教育的高职教育阶段, 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首先需要关注义务和责任, 即义务意识。义务意识要求学生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就业权益, 更要明确自己的义务, 在权益与义务对等的背景下, 更要重视义务。义务作为保障权益实现的基础, 很多时候都被学生忽视, 因此, 义务意识就成为就业意识群中的基础意识。在义务意识的基础上, 契约意识和证据意识是关于发挥契约硬约束功能和奠定就业维权基础的意识, 二者紧密关联。诚信意识既是道德层面的意识, 也是法律层面的意识。维权意识则是学生保护自己, 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构建就业意识群的意义在于强化学生的软竞争力,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 对课程管理方式进行了创新

凡提到课程的管理, 惯例和传统的思维会将我们引向教务部门。实际上, 所有课程都由教务部门管理本身没有任何问题, 但对于就业指导课程是否也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这种思路, 这就成为该课程管理方式上的一个新的焦点问题。广西北海职业学院的就业指导课程在2009年前就已经尝试转归该校的招生就业工作处归口管理。该校这种创新的依据是, 就业指导课程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实践环节方面, 都与招生就业工作直接关联, 而招生就业工作处的工作职责不仅包括常规的就业指导与咨询, 更重要的是, 就业部门拥有更多的就业指导的专业人员, 课程教学与学院就业指导服务日常工作所有环节紧密相关, 变革性地由招生就业工作处管理就业指导课程更有利于实现教学流程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流程的“一体化”, 更能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

各校在改革过程中尽管大多数还是坚持由教务部门管理就业指导课程, 以保持课程管理工作的统一性, 但改变由教务部门管理该课程的做法也越来越多, 有的院校由学生工作处负责管理该课程, 也有交由后勤部门负责管理的, 所有的变革都是基于提升课程教学实效的目的。当然其间有些做法的利弊尚难以界定, 需要从实践与理论的双重角度认真予以审视, 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但作出这样的尝试毕竟迈出了高职院校课程归口管理创新的一步。

(三) 大幅提升了教学实效

早在2011年上半年, 广西北海职业学院承担的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创新研究”课题组和2009年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组 (以下简称联合调研组) 针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过联合调研。调研结果显示, 在高职所有课程中, 就业指导课程属于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时隔三年之后, 该校另一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研究”课题组在一次调研中再次于问卷中设置了关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实效的问题, 这次的结果与三年前的调研结果大不相同。调研结果表明, 就业指导课程已经成为该校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高职院校中就业指导课程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普遍增强, 一方面表明了近年来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课程愈来愈重视, 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也表明,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实效得到了大幅提升。这种喜人结果的出现, 最早应缘于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势一度恶化的大环境给高职院校带来的压力, 职业教育某种意义上与就业教育是同义语的观点在理论和实务界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认可。专业教育再强化, 学生的就业技能不同步提升, 就业竞争力仍然不会理想地提高, 就业质量也难以保障。压力和高职院校针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观念的更新为该课程的改革营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氛围, 同时课程改革带来的即时乃至长期的“红利”也让高职院校看到课程改革的正确性, 反过来再度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所有改革的最终成果就是课程的教学实效大幅提升。

(四) 区分了就业指导主体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主体

关于就业指导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主体问题一直以来都未能正确地予以区分,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 在这两个主体的界定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总体来说, 就业指导的主体是多元的, 高职院校自然是就业指导的主体, 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仅凭高职院校是远远不够的, 高职院校的能力毕竟有限。在高职院校中, 就业指导与教学任务相比, 地位实质上是次级的。如果一定要赋予就业指导更高的地位, 也顶多勉强可以与教学工作并列, 但实践中几乎是无法做到这点的。就业指导本质上属于公共管理领域或者社会学领域的问题, 高职院校只是就业指导的主体之一。在众多的就业指导主体中, 政府的第一责任主体的地位逐渐得以明确, 家庭、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社会主体都是就业指导的主体。就业指导主体多元化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主体相对单一化的观点已经形成。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主体一般就只包括从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高校及其教学人员。区分了就业指导主体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主体, 从根本上颠覆了以往高校是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核心主体甚至唯一主体的错误观念, 重新界定了相关主体的职责, 减轻了社会错误地强加给高职院校的压力。

(五) 明确了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

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采用团队化的建设形式。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与其他所有的课程有一个最大的区别是, 本课程涉及的专业领域众多, 其中的很多领域的专业性又特别强, 任何一个教师都很难精通如此多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因此, 就业指导教学团队就应当由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专业的人士构成, 单独胜任本课程教学任务的全能型教师是不大可能存在的。在教学内容按专业模块化后, 教师队伍的建设也要与内容模块化相对应, 可以鼓励教师多研究相关领域, “双师型”或“多师型”是本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方向, 专职和兼职教师结合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方向和模式的明确, 为课程师资的强化奠定了基础, 也为课程教学实效的提升准备了条件。

二、问题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真正全面启动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虽然改革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否则将会影响本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一) 对《教学要求》的误解

《教学要求》提出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在态度、知识和技能层面达到相应的目标。《教学要求》列举的三个层面并没有排序以示重要程度的意思, 但其中关于技能层面的要求, 虽置于最后, 却是最为重要的。高职院校中重视说教以期促使学生更新就业观念、重视就业知识的讲授以期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做法明显出于对此三层面相应要求的误解。这种误解直接导致对就业技能训练的淡化, 乃至漠视。

对《教学要求》的误解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 即教学内容安排的不合理。《教学要求》从宏观上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框架式的建议。在该架构下, 高职院校完全可以根据院校的性质、条件、生源的特点等因素科学重组教学内容。联合调研组调研发现, 有个别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安排严重失衡, 占绝大多数课时的主体教学内容竟然只是就业过程指导。这样的安排是一个极端的例证。其实关于就业过程指导的内容恰恰可以作为非核心内容处理, 在那些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较为完善的高职院校更是如此, 这些流程性的内容在这些院校甚至可以直接交由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处理, 而无需全盘纳入教学过程。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完全根据自己师资的情况设置教学内容, 有以就业心理引导内容为主体内容的, 有以就业维权为主体内容的, 也有单纯仅安排创业教育的。凡此种种, 均是失衡且完全不合《教学要求》的做法, 需要深度纠偏。

(二) 与专业课程教学结合有待加强

就业指导课程就是解决与就业相关的教学任务的, 自然不能与同样是为学生将来就业服务的专业课程严重脱节。这之间有一个误识, 就是就业指导课不论是定位为公共课还是必修课, 都与专业课无关, 就业指导课应该在固有的课程内容体系中运行, 无需也不应做任何突破性的改革。这种误识基于封闭的眼光看待就业指导课, 未能充分理解就业指导课是一门与任何其他公共课以及任何专业课都不同的课程, 是高职阶段涉及领域最广的一门课程。以职业素质中职业道德为例, 会计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其实在该专业就是一门专业课, 同时也是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 但在会计职业道德有专门课程的时候, 就需要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整合, 不然就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和教学工作的重复。相似的还有礼仪技能的教学, 礼仪技能既是就业指导课程中职业素质提升模块的教学内容, 也是秘书、营销等专业的专业技能项目。所以, 对于这些专业, 就业指导课程中的礼仪技能与专业礼仪技能教学的结合就存在必要性也存在可行性。就业指导课程中某些通用技能教学与专业课程中部分专业技能教学的结合有待加强。

(三) 实践教学权重有待提高

按照《教学要求》, 就业指导课程主要进行通用就业技能的教学, 而对于就业知识性的内容要求并不高, 知识性内容的教学难度不大。对于态度层面上的目标, 则是通过其他内容的教学而实现。由此可知, 本课程的教学重心就在就业技能的教学上。而就业技能的教学目标无法通过理论教学的途径实现, 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性环节, 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方能实现。所以, 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权重应该是最大的, 但实际情况是, 尽管经过了近几年的改革和努力,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仍不理想。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是在传统教室里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的方式完成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积极改革的院校也只是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或多或少地加入了实践教学环节, 即便对于教学计划或大纲中明确规定的实践教学内容, 也由于师资、设施设备和其他条件的限制, 实际上都未能很好地完成。这是隐藏在改革成果背面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技能教育强调受教者的积极参与和体验, 必须也只能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才能完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权重必须大幅提高, 初期可以考虑将实践环节的权重提至50%, 以后再逐步加大。只有提高实践教学的权重, 才能与职业教育的整体目标和要求相适应, 也才能更好地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

(四) 师资建设障碍难以实质性突破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的来源较为复杂, 层次整体有待提升。与各校逐步加大的专业课师资建设力度形成明显对比的是, 就业指导课程师资的建设仍然障碍重重。究其缘由, 最主要恐怕还是对这门课程的偏见。对就业指导课程存在偏见的不仅是高职院校的领导和管理层, 还有教职员工, 甚至连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认为该课程的开设是劳命伤财的做法。这些看法当然有待纠偏, 但造成这些偏见的根本原因还是该课程的教学实效低, 改革未能因应高职学生就业的需要, 最终导致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抵触心理。学生抵触心理的存在与管理层以及教职员工本来不正确的认识一结合, 产生的有形无形的意识就是就业指导课程是国家强制要求开设的课程, 之所以勉强安排, 多数是由于高职院校尚不敢抗拒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是一种无奈之举。在这样不利于课程建设的多重背景下, 谈强化课程师资的建设其实是一种奢望。实际情况也印证了这点。在高职院校各教学团队的建设中, 建设力度最大, 效果最好的是那些优势专业, 其次是各大专业团队, 而就业指导教学团队基本都是最弱的。就广西区高职院校而言, 除少数院校, 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北海职业学院在就业指导教学团队建设上投入较多之外, 其他院校对该课程师资的建设力度仍有待大幅度加强。但考察投入较多的两个院校, 我们发现, 之所以如此, 主要是因为这门课在这两个院校中都是自治区级或以上的精品课程。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 学校给予了政策上的倾斜, 一则是对当初申报精品课程承诺的兑现, 二则是期望通过精品课程师资的建设, 能给其他团队师资的建设提供经验参考。倘若没有精品课程的光环, 这两个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学团队的建设也可能像其他院校一样被弱化。

三、展望

仅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为检索语, 截至本文完稿, 中国知网上的文献数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初步统计结果如下:2015年303篇, 2014年12688篇, 2013年13364篇, 2012年12466篇, 2011年11488篇, 2010年10755篇, 2009年9103篇, 2008年7408篇, 2007年5741篇, 2006年3789篇, 2005年2544篇, 2004年1658篇, 2003年1042篇, 2002年632篇, 2001年268篇……文献数量表明从过去到现在, 关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研究的成果呈明显的增长态势, 尤其是在《教学要求》颁行之后, 文献的数量开始急剧增长。喜人的研究形势和惊人的成果数量, 强势地预示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前景大好。

尽管有相关报告表明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近年与前几年相比一直处于上升态势,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同步提升, 但实际的就业情况却并非如此令人乐观。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总体上顶多只能说是与前些年持平, 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好转, 部分暂时性适应市场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并不能代表所有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势大好, 相反, 大多数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甚至比前几年更差。这种整体的就业形势必将激发高职院校再度审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地位和意义, 也必将促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恰恰是需求带动发展的最好例证。因此,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只会更趋深入, 而不可能弱化。只要职业教育这种类别教育继续存在, 该课程的改革就不会止步。职业教育的特征和地位决定了这种趋势。

研究趋向深入之后, 目前的成果量大惊人, 高质量成果比例却有待提升的情况也会有所好转。相信随着全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关注程度的加深, 随着更多的专家和学者研究的深入, 必将产生更多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也必将对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经过近几年的改革, 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强化了就业观念教育, 构建了高职生就业意识群, 对课程管理方式进行了创新, 大幅提升了教学实效, 明确了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当然, 也存在与专业课程教学结合有待加强, 实践教学权重有待提高以及师资建设障碍难以实质性突破等问题。尽管如此,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前景仍然令人乐观。只要职业教育这种类别教育继续存在, 该课程的改革就不会止步。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成果,问题,展望

参考文献

[1]檀钊.论高职生就业意识群的基本构成[J].广西教育, 2012 (1) .

[2]檀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述论[J].教育与职业, 2010 (15) .

[3]林旺兴.论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第一责任主体的地位和作用[J].高教论坛, 2012 (1) .

[4]檀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问题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 2009 (2) .

“反公地悲剧”的终结 篇5

1998年,迈克尔·赫勒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反公地悲剧:从马克思到市场转型中的产权》一文,正式提出“反公地悲剧”的理论模型。他认为,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之前创造的“公地悲剧”虽然很好地说明了公共资源被过度利用的恶果——哈丁在《公共悲剧》中写道:“在一个信奉任意享用公有资源的社会,人人都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毁灭是其必然的命运。”任意享用公有资源会带来毁灭,但哈丁却忽视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或称“使用不足”)的可能性,而这所导致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收益减少的情况更为严重。于是,便发生了“反公地悲剧”。

相关的例子很多,赫勒曾以莫斯科街道上出现过的一个怪现象来阐述。有段时期,一方面莫斯科的沿街店铺大量空置,另一方面街道旁却涌现出许多金属做成的箱型销售摊。在高峰期的1993年,莫斯科街道上有1.7万只这样的金属箱子,一眼望去就像是置身于金属森林之中。为什么在莫斯科寒冬里沿街叫卖的商贩不搬到温暖的店铺里去?为什么沿街店铺的拥有者要放弃可观的租金收入?为什么掉在街边的钞票多年没人捡?赫勒专门研究了这些问题,他认为,这就像在一间房子的大门上安装需要十几把钥匙同时使用才能开启的锁,这十几把钥匙又分别归十几个不同的人保管,而这些人又往往无法在同一时间到齐。莫斯科沿街店铺遭闲置的原因也差不多如此——支离破碎的产权结构,所有者之间相互制约、抗衡,造成资源运行成本过高,使用率低下。这就是“反公地”的特性,而之所称之为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或财产的使用安排能给每个人带来收益,但由于相互阻挠、影响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收益减少或资源浪费。

现在的困局经济学正是脱胎于当初的“反公地悲剧”,仅仅是换了个称谓而已。赫勒要探讨的主题一以贯之,正如他在10年前的那篇论文中所关注的那样,因过多所有权形成的悲剧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破解。在赫勒看来,困局是自由市场的一个悖论。倘若太多人拥有某种东西的一部分,合作便陷入停滞,财富消失,人人遭受损失。因此,“克服它将是当今时代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赫勒写道。

于是,对于新作——《困局经济学》,赫勒寄予厚望。他在引导我们展开一次困局之旅(从强盗贵族到当今的无线频谱霸王,从密西西比法院拍卖黑人家庭农庄到烦人的纽约市土地征用,从切萨皮克湾的牡蛎海盗到当今的基因专利和音乐侵权者)的同时,也试图寻找一种解决“反公地悲剧”的方案。他在序言中写道:“只要你希望整合资源,引入积极的改变,开展下一代的创新,甚至只是单纯想理解日常生活的无形运作方式,本书便是为你而写的。困局带来的一切,并非不可避免。”事实上,赫勒已然揭开了困局的谜底。他认为,如果说“公地悲剧”是因为产权虚置、不明晰,所以需要明晰产权的话;那么,“反公地悲剧”则是由于产权过多、支离破碎,需要整合产权。

赫勒可能没注意到,整合只是第一步,防止因多头管理或产权分散滋生“权力寻租”也是关键。由于寻租人追求的是大量的非生产性价值,因而在寻租过程中势必造成资源大量浪费或生产性资源利用不足,但主管者往往在其间的权钱交易中获取大量租金。因此,就资源浪费或利用不足而言,寻租其实是“反公地悲剧”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也就意味着,在整合产权、避免资源使用不足之余,也需要重视和加强产权制度的建设,遏制在产权整合过程中寻租和腐败的出现。

公地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篇6

一、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课程是一类要求实践能力高的课程, 尤其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更是主要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符合现代课程发展需要, 为企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实用性人才。但在改革的过程中, 计算机实践类课程也存在一定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

( 一) 转变思想, 提高认识

计算机类课程是一门要求实践能力高的课程, 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修改教学计划, 不根据实际要求, 加大实验实训比例, 压缩理论教学比例, 认为这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根本。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实践课程中, 不知道如何下手, 对其理论不明白, 就知道按照老师要求打代码, 不知道意义。造成这样结局, 主要是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准, 不知道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针对这类问题, 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 整合理论教学内容, 根据企业需要实际工作岗位进行调节, 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 以任务驱动模式, 让学生知道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 能真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不是缩小理论教学, 提高实践教学比例, 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能提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适宜的条件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二) 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教师是决定因素。高校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是教学改革关键, 我国高校教师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没有企业工作经验, 计算机类实践课程要求实践经验,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涉及知识比较多, 比如利用语言开发, 开发涉及很多方面知识, 但在高校教语言类课程教师不一定懂数据库, 软件工程、网络, 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编程能力是不现实的, 因此必须加强计算机类教师实践能力, 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

二、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在实践类课程教学中的改革方案

( 一) 从实践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安排人手

教学内容是教学关键,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设置要合理、符合现代教学发展需要。在教学改革中应该先从实际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人手, 对实践类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因为在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指导下, 教师所充当的角色应该是指引者与引导者, 学生是课堂上主角, 教师与学生角色发生变化, 所以, 在教师的启发与诱导下, 学生主要是自主进行学习内容的安排, 而要想安排好学习内容, 则势必要树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并对所要达到的学习成果及其社会价值有所认知, 而通过这个过程, 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更好的掌握学习知识。学生自主能力学习提高, 是基于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发展过程, 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目的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基于实践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指导, 针对高校教学管理软件的实践课程, 我们则应该以熟练掌握教学管理软件的应用能力为成果, 对其成果导向进行课程设计在具体实施中, 学生应该以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为整个课程学习的导线牵引, 针对一个特定的系统业务, 由学生自发组织团体模拟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不同岗位所行使的职能, 并且独立完成各项业务工作的处理。让学生熟悉软件过程, 独立完成软件设计, 实施, 测试。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增强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符合成果导向教学模式要求。

( 二) 从实践成果导向教学方法的选择人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 两种模式因为, 这两种模式能够很好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并能够实现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关键环节, 科学的教学设计,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基于构建主义的过程体验式教学, 其主要是以成果导向为主, 利用实践课中实际业务流程, 模拟特定的业务系统, 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环境中体验不同的业务工作流程。基于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应用, 对提高计算机类学生实践能力, 是符合现代教育发展, 其有广泛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贤凤.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学习研究[J].亚太教育, 2015 (19) .

[2]郑津, 张平, 杨梅.利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课程考核新模式的探索[J].亚太教育, 2015 (27) .

[3]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17) .

[4]杜仪方.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物业 (中旬刊) , 2012 (04) .

公地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篇7

奥斯特罗姆是印第安那大学政治学系阿瑟·本特利讲座教授,该校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联席所长,并身兼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政治学协会主席、美国公共选择学会主席等职。她对制度分析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可持续发展、公共资源等领域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因而获得了众多的荣誉。

奥斯特罗姆著述甚丰,其代表作为《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此书初版于1990年,之后几乎每年都会重印。在1996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科学新手册》中,这本书被排在二战后引用率最高的四部政治学著作之一。它的影响在之前许多年便远远超出美国,远远超出行政学和政治学界,已经成为了研究现代政治治理的重要文献,目前已被译成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希腊文、中文等多种文字。2000年,《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的中译本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很快便在中国国内引起了轰动。书中针对“公地悲剧”、“囚徒理论”和“集体行动逻辑”等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从小规模公共资源问题入手,开发了自主组织和治理公共事务的创新制度理论,为面临“公地悲剧”的人们开辟了新的途径,为避免公共事务退化、保护公共事务、可持续利用公共事务从而增进人类的集体福利提供了自主治理的制度基础。

关于“公地悲剧”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年多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这样写道:“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常常被发生在牧场的简单事实所佐证——属于所有人的草场,最终会以每个牧羊人都害怕吃亏从而过度放牧最终导致沙化。学者哈丁将其命名为“公地悲剧”,博弈论中将其称之为“囚徒困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般认为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是彻底私有化,依靠经济学巨匠亚当·斯密所主张的市场无形之手去解决;要么是依靠中央集权,由政府来解决。

但是,很多事实已经表明,市场和国家都不能有效解决“公地悲剧”,无论是走私有化的市场之路,还是政府管理之路,都存在一定缺陷。市场追逐自利的原则,不可避免的造成个体理智下的集体不理智,可是交由政府管理,又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够流通而降低效率。这个难题一定程度上被奥斯特罗姆破解,因为在她对尼泊尔的农地灌溉系统、阿尔卑斯山草地、日本公用山地、西班牙韦尔塔和菲律宾桑赫拉等一系列真实案例的调查研究后,发现人类社会中却并非到处都是“公地悲剧”。在“私有化”和“国有化”两极之间,存在着一系列自发组织行为,并提供对公共物品的有效治理。更明确的说,可以通过建立资源使用者联盟的方式,往往能发展出用于解决利益冲突的决策和精密执行机制,使公共资源得到有效管理。据此,奥斯特罗姆认为:“资源的使用者可以掌握比官僚主义更全面、更正确的信息,只有他们组织起来,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把这种观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奥斯特罗姆揭示了“另一只无形的手”的运行逻辑,奠定了“多中心理论”体系的基础。奥斯特罗姆借用了波兰学者波兰尼首先使用的“多中心”一词及“多中心秩序”的观点。波兰尼认为社会有两种秩序,即自上而下的指挥秩序和多中心的秩序。而所谓多中心秩序,便是自发的秩序。在这种秩序中,行为单位既会独立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即传统的市场行为),又会相互协调适应(自主治理)。而奥斯特罗姆则以此为基础,发展出相对于市场经济的所谓“公共经济”概念。在“多中心理论”下,公共经济并非政府所垄断的经济,而可以是混合型经济,私人可参与其中,但公共经济又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则。因此,一群相互依存的人们,能够如何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并通过自主性的努力(并非由政府作指挥),去克服搭便车等(即市场失效)的问题,以实现持久性共同利益。

公地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篇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改革做出了新部署, 特别是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破解择校难题、改革高中管理和高考招生等提出了解决实质性问题的决定, 这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作为一所学校, 要抓住这次机遇, 抓好课堂教学改革。

一、为什么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 改革发展的核心

1.课堂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知识学习、道德修养的主渠道, 而且对学校改革发展起着核心和统领作用。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取决于课堂教学, 一所学校的改革发展也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发展。大量先进学校改革发展的事实证明:谁重视了课堂教学改革, 谁的学校发展得就好;反之, 发展得就差。

2.课堂教学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对教学的理解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 真实地体现在它的课堂教学上。如,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 那我们就到它的课堂去看看。因为学校对师生的态度,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重点体现在课堂上。如果它的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激发学习兴趣, 把时间还给学生,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合作交流、沟通互动、阅读自学。彻底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讲为主、以“灌”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那我们就肯定其办学理念。否则, 那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3.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

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 而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途径。一个有上进心、责任感的教师, 他会主动地把教学的过程当成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 认真地去学习、思考、研究、探索, 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备好每一节课, 以奋发向上的状态上好每一节课, 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反思每一节课。这一“学习研究———操作实践———反思深化”的课堂教学过程, 对教师无疑是一个专业理论、业务能力、道德心理、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提高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 在课堂上, 通过与老师及同伴的交流交往、沟通互动、操作实践、阅读自学、自主探究等, 也无疑是一个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丰富情感、改变态度、培养习惯、塑造性格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改革发展是学校改 革发展的主渠道

我们必须树立紧迫的强烈的改革发展意识, 时刻绷紧改革发展这根弦。无论是校长, 还是教师和学生, 都要牢固树立“改革发展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改革发展是学校改革发展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改革是促进学校、教 师、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的意识。始终坚持课堂教学改革“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 努力转变教和学的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效学习, 高效发展”这一根本标准。明确课堂教学改革永无止境, 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要增强改革发展的紧迫感, 积极主动地参与, 校长要做课堂教学改革的急先锋, 多学习, 多研究, 多探索。要积极创设改革氛围, 扶持改革典型, 引领改革前行。要主动出击, 调查研究, 科学决策, 加大投入, 确保改革有效进行。教师要绷紧课堂教学改革这根弦, 做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人, 积极参与, 主动促进。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转变教和学的方式, 以实现高效教学为目标, 改革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各个细节,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方法、手段、过程、内容、组织形式, 促进高效教学。

三、牢牢抓住课堂教学改革的纲 不放松

首先, 牢牢抓住新课标的落实不放松。深入学习研究新课标, 做到心中有课标, 教学靠课标, 反思比课标, 时时处处运用新课标来指导、规范、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指导就是用新课标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 施意见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行动要求, 使改革按新课标的方向来进行。规范就是课堂教学改革要在新课标的范围内和要求下来进行。促进就是改革要有序、有力、有效, 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结构、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评价, 以创新来促进改革。

其次, 牢牢抓住高效课堂不放松。以高效为目标组织和展开教学, 调整教学结构, 转变教和学的方式, 采取综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方法策略手段, 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 高效地学习知识技能, 掌握方法过程,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达成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

最后, 牢牢抓住课堂文化建设不放松。把课堂教学改革当成学校文化的中心来建设, 让师生都来想改革, 搞改革, 促改革。并努力创设师生民主平等、对话交流、交往互动的教学氛围, 建立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师生关系, 形成互助合作、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 并使之成为课堂文化。

上一篇:面试教师自我评价范文下一篇:李府小学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