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精选12篇)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篇1
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物理竞赛中屡创佳绩, 但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却比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生差, 究其原因, 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存在问题。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2月14日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1999年6月15日在第三次全教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又进一步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 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在我国教育环境下, 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不爱问不敢问“为什么”、也不想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 并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这种思想观念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被束缚和禁锢, 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 新观念被扼杀,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相当于从基础上移走了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赖以孕育、滋生和发展的土壤,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目前, 许多有识之士通过中美两国学生不同特点的对比, 看到了这个严酷的事实。
我国教育体系如果不认真改革, 培养出的学生将普遍缺乏创新思维能力, 难以承担建设国家的重任, 不能很好适应新世纪需要。
2 教学结构改革是关键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 肩负的任务更重, 培养的是精英, 初等教育已经形成了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 我们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去改变缺乏创新思维的现状。首先, 要从教学结构改革着手。
教学结构, 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它将直接反映出教师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进程, 所以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
前苏联凯洛夫的五段教学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典型代表。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 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 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这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最大弊病。
2.1 加强基础素质教育
一名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以及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等体现人文精神的培育, 更要靠周围环境和氛围的熏陶, 靠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课程和实践教学中去,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2 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要善于从“广而博”中选择, 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 着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3 重视实践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 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 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学方法等具体措施的改革
为确保教学质量,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术, 从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行改革:
3.1 教学计划改革
教学计划是培养教育学生的纲领性文件, 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条件, 是组织教学过程, 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重新审定教学计划, 根据实际教学要求, 对原有课程做一些调整, 强化理论为辅, 实践应用为主的教学思路。
3.2 考核方式改革
实行累加式考核, 即期中、期末和平时等多项成绩累加为最终成绩, 减轻学生期末考试周压力。
3.3 教学内容改革
为了适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变化, 组织有丰富经验的任课教师共同编写课程教学讲义。讲义适时修改, 与时俱进, 与最新科研成果接轨。
3.4 教学手段改革
组织进行电子课件的制作, 实施资源共享。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结合,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使用,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5 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重知轻人, 割裂知识与智力、能力的关系。目前, 暗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欣赏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和对话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游戏式教学、实践式教学以及非指导性教学等纷纷涌现, 并日益受到重视。
注重情知整合的教学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 师生交流民主平等, 易于激发学生创造力和主体性。
综上,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后的现代教学方法应有以下特征: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及学习兴趣;对传统教学方法适当保留并加以改造。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1.[1]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1.
[2]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3.[2]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3.
[3]高志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我见[N].光明日报, 2007[3]高志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我见[N].光明日报, 2007
[4]李松林.课程与教学—多维度助力推进新课程改革[N].中国教育报, 2007.[4]李松林.课程与教学—多维度助力推进新课程改革[N].中国教育报, 2007.
[5]杨兆山, 王守纪.新课程改革需要深入思考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 2003.[5]杨兆山, 王守纪.新课程改革需要深入思考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 2003.
[6]李永前.高校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的方向[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 2004.1:6-8, 19.[6]李永前.高校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的方向[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 2004.1:6-8, 19.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篇2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种现代媒体涌入课堂。目前,高校中开展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教学媒体大多是具有交互性的多媒体设备,诸如多媒体计算机。
回顾教育媒体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媒体的教育应用实践与预期教育效果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媒体本身所附带的高科技因素越来越多,但任何一种媒体都不可能成为“全能媒体”。应用教学媒体是现代课堂教学手段之一,但只有应用合理、有效,才能达成提高课堂质量之功效。
一、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现状
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教学媒体,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它也像一把双刃剑,使得课堂教学沦陷在教学媒体中。在学校正常教学周,随机走访了二十个班级,在对教学媒体使用情况一项的调查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媒体应用形式单一
就硬件设备而言,目前,学校所有授课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台。但实际调查结果显示,本地区很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台只有最基本的电脑、音响等设备。教师在对这些多媒体教学台的使用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计算机,而教师对计算机的应用更多的也只是局限于幻灯片的演示。
2.任课教师缺乏深入的媒体使用培训
我校教师大约80%以上具有医学或医学相关专业背景,这其中大多没有接受过教学媒体应用方面的培训。专业培训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教师的媒体使用水平。
3.更多的主要精力集中于课件的制作
对于学校中占教师数量绝大多数的具有医学相关背景的任课教师来说,在相当一部分人的主观印象中,课件就是所谓使用PowerPoint软件所制作的幻灯片。观念上的误区再加上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导致很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软件本身上,而且更多的备课时间也花费在幻灯片的制作上,但最终由于缺乏设计思想指导,无论是课件本身的合理性、科学性还是美观性上都存在一定问题。
4.教学课件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水平
由于某些评价指标设置不够科学,教师授课如果没有多媒体课件,给予的教学效果评价相对会降低,甚至有造成教学事故之嫌疑。而且,在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教学课件中对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的多方位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教师教学技能的高低,这也使得很多教师单纯追求课件视觉效果,而忽视了多媒体课件本身的意义。
二、以教学设计思想为指导促进教学媒体功能提升
在美国教育技术与传播协会(AECT)出版的《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一书中给出的教学技术的新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的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从概念中可以看出,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被提升到了一个核心层面的位置,而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支撑体系,在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的过程中,应以教学设计思想作为媒体设计、使用的指导思想。
1.教学设计应当是教师的基本功
笔者所在学校中,从事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授课教师的专业特长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他们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相对欠缺,更有严重者甚至并不了解什么是教学设计,也就谈不上具体操作,因此,影响到教师对媒体的设计,从而无法更好地发挥媒体本身的功效。
教学设计不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能力,但应当是每一位教师都掌握的基本能力。笔者非常赞同孙沛老师的这一观点。教育技术专业出生的教育工作者缺乏具体专业内容的依托点,教学设计没有应用对象;而非教育技术专业出生的教育工作者又缺乏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能力。因此,对于学校一线教师应当加快推进教师职后培训以培养并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职后培训;并通过教师内部的课程教学研修,形成良性的交流机制,使老教师真正起到传、教、帮、带的示范性作用,中青年教师吸取经验的同时更要百家争鸣,不断提高课程设计能力。
2.以教学设计思想为指导重视媒体设计
在对学校一线教师的调研中了解到,教师最容易接受的授课形式仍倾向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多数情况下不存在什么课程设计;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后,教师对多媒体计算机的倚重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但这并没有如预期设想的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相反,来自学生的反应并不理想,也在将近十年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过程中暴露了诸多弊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缺乏教学设计能力。
对于笔者所在学校80%以上有医学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而言,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媒体使用技术,而且还要熟练掌握教学设计相关专业知识,二者都能娴熟应用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笔者专业背景为教育技术,近十年一直在教学一线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既具备了进行课程设计所需的教学设计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现就以笔者教授《C程序设计》课程的体验为例进行说明以教学设计思想为指导进行媒体设计的重要性。《C程序设计》是在本科生学习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后开设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在掌握了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之后,学习程序设计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仍存在不小的难度。因此,教师对整体课程的教学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对多媒体的设计。
在最初接手《C程序设计》课程后,并没有注意到课程对学习者而言所存在的困难。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也没有特别考虑到媒体在课程中应当发挥的作用,按照常规的课程顺序进行讲解,在整个学期结束的课程考核中,考核难度中等,但结果的不理想大大出乎笔者的预料,其中很大一部分问题出在基本概念上。为了能够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及时进行调整,随机从各个分数段中抽取了代表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回访。在对学生回访的结果中,其中有一块就是反应教师对媒体的不恰当使用上,由于课程设计过程中基本上忽略了对媒体的设计,直接导致多媒体计算机成了一个快速放映屏。课程按照教材编排顺序进行讲解,最初几次课中多媒体计算机所展示的大量的C语言语法,内容多、规则多、难记忆,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也不清楚这些语法规则究竟代表着什么。在笔者于2010年5月参加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培训后,终于找到症结所在,那就是多媒体计算机所展示的语法规则以超出学生承受量的形式灌输给学生,绝大多数学生疲于记忆这些语法规则,但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开始真正的动手设计之前就已经被无形的挫折感击垮了,并且这种挫折感伴随整个学习过程,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自然有传统的黑板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较多的学生也反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之后,绝大多数情况下,多媒体计算机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多媒体的性能。相反,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取代了板书,速度太快的教学内容的展示完全侵占了本该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而且更多的教师把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当成了不用书写板书的电子公告板,并没有仔细考虑多媒体计算在教学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也是今后在教学工作中,作为一线教师应当认真考虑的一个实际问题。
因此,我们说在课程教授过程中,课程本身的设计固然重要,但对媒体的合理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将影响到课程最终的授课质量。即使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多媒体设备,但如果缺乏合理、有效的设计同样不会带来优良的教学效果。会使用各种多媒体设备相比仍是容易的,而对媒体设备的合理、高效使用就需要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设计课程内容的同时,也要把能够使用到的媒体设备考虑在内,才能使媒体设备真正发挥其高科技的功效。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可否认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但在教学媒体的实际使用中,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由于设备本身、技术应用水平、教师个体素质、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媒体使用绩效偏低的现实情况,高科技并不一定代表高效益。但随着新一代教学设计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及对新技术的更合理的应用,相信教学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使用质量会进一步提高,有效地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 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0-01
体育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体育教学既有理论教学,也有实践教学,其中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动作技术,提高学生运用动作技术能力,与身体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做好实践教学的相关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根据我国实践体育实践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对体育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提高。
1 体育教师在体育实践教学中需要做的工作
体育教师在体育实践教学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1课前备课阶段的工作
课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了解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案。
(1)了解学生。学生是体育实践教学的对象,因此在进行体育实践教学之前体育教师必须要对学生有所了解,了解的内容包括: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个人特征,特别要重点了解学生现有的身体素质情况,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了解与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和爱好。只有深入地了解了学生之后,才能够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得到更有效地传递。
(2)了解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实践课的核心所在,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钻研,只有对教学内容了然于胸,才能够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找到核心技术点,确定教学内容地重点、难点,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寻找到相应地教学方法。
(3)制定教学方案。科学的教学方案是体育实践教学的依据。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重视教学方案的制定。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可以进行信息搜集,也可以与其他体育教师进行讨论。制定的教学方案必须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知道要学什么,应该怎样学;二是要体现教学的公平性,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现有体育水平;三是要显示出教学的有效性,让每个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有所收获,能够拥有成就感,增强学习的信心。
1.2课上教学阶段的工作
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课上教学阶段主要的工作包括:进行适当讲解、做好示范动作、处理好突发情况。
(1)进行适当讲解。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讲解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讲解的内容和时间不宜过长,要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同时还要重点突出,以便能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
(2)做好动作示范。在体育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师的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正确掌握动作要领影响够极大,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做好动作示范。动作示范的速度可以根据课的性质而定,如果是新课,无论是分解动作还是完整动作,都需要放慢速度,以便学生进行学习,如果是复习课,可采取正常速度。对于比较难掌握的动作,体育教师要进行多次示范,同时要对学生的错误动作进行纠正,针对学生的特点指出相关的技巧。
(3)处理好突发情况。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对此体育教师要有所准备,尤其要掌握一些运动损伤的急救知识,当有学生受伤的情况发生时,体育教师一定要冷静,采用正确的处理措施,如有需要,要迅速安排教学工作,在第一时间将学生送往医务室或医院就医。
1.3课后教学阶段的工作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在课后教学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体育实践教学结束后,体育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以便做好后面体育实践教学的安排。如果学生对本次教学实践所教授的技能掌握的较好,在下堂实践教学中可以用少量的时间来进行复习,如果学生的学生对本次教学实践所教授的技能掌握的不太好,在下堂实践教学中就需要安排适当的时间来对上次的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加强。
(2)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体育教师还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和可取,特别要注重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的归纳总结,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弥补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长处。
2 高校相关部门在体育实践教学中需要做的工作
高校相关部门在体育实践教学中需要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合理安排体育实践教学的时间
高校相关部门需要对排体育实践教学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要注重体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并且要合理安排体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不能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同时,也不可完全取消体育理论教学,要遵守体育课程的教学大纲。
2.2要注意对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
高校相关部门需要安排适当的培训来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使他们能够拥有更好地教学理念,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通过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来使实践教学课堂拥有更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高校相关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以促进体育教师对自身素质的重视,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进行自身素质的提高。
2.3要安排相关的体育活动来促进体育实践教学
高校相关部门可以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来让学生有对体育技能进行实际运用的机会,以提高体育实践教学的影响力。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性,对他们能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高效体育课教学工作的改革,除了上述措施以外,还需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教学思想,积极调整教学内容使其适应学生的需求,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参与意识,积极组织各项体育活动,全面提升体育课教学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程天义.体育实践课教学之我见[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10).
[2]吴卫军,袁筱平.对体育实践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3(10).
[3]陈晓莺.体育教学实践合理性初探[J].体育与科学,2011(4).
[4]宋丽丹.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与思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05).
[5]侯补成.山西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现状分析及对策[J].太原大学学报.2007(03).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篇4
1. 增强概率论教学课堂历史化特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第一堂课往往会让学生们记忆犹新, 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日后的学习,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概率论, 教师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应该花一定的时间为学生们讲解概率论史, 使学生可以快速了解概率论, 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 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 教师讲解概率论现代化, 也就是数量化、公理化以及集合化等内容, 学生可以整体、清晰的理解、把握第一章、第二章甚至整门课程的基本思路。其中集合化主要是通过样本点集合表示随机事件, 可以通过测度论、集合论对概率论进行研究分析;公理化主要是立足于三个概率论基本公理将概率的所有性质导出来;数量化主要是指随机事件研究转变成随机变量研究, 进而通过微积分对概率论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这样也就可以更加方便的处理问题, 并且总结出一些比较深刻的结果。
数学教师在讲解一些比较抽象的概率论概念的过程中, 可以适当渗透一些历史背景,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把握相关知识点。比如, 讲解连续型随机变量的相关内容时, 很多学生都很难理解概率密度函数的概念, 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历史顺序还原。根据现物理线密度将概率密度概念导出来, 然后再推导出概率密度函数以及分布函数之间的关系式, 最后再向学生们讲解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基本概念, 这样学生可以更容易理解概率密度以及概率密度函数的主要内涵。
2. 生活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概率论教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息息相关,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合适的教学案例,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到概率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感受到概率论学习的价值和魅力, 引导学生们可以灵活应用概率论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率论应用意识。实际上, 商场促销活动、彩票销售中心以及街头小摊设奖的各种骗局等都和概率论的知识密切相关, 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这些案例。首先, 教师可以先讲解世界杯赛场上, 美国数学家伯格米尼做过的实验, 主要是任意挑选23 个学生, 计算这些学生两个人生日是同一天的概率, 计算等式是“1- 365×364×…×343) /36523 ≈ 0.507”, 最终的可能性大概为50.7%, 由此可见这个随机事件的可能性比较高。然后再继续推定, 假设50 个学生中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多少?按照同样的计算方式得出的可能性结果为97%, 基本上是一个必然事件。这样的计算结果显然不符合人们的生活常识。由此, 教师就可以引出“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发生原理”, 然后教师也可以讲解实际生活中关于这个原理的应用。在马路上行驶的每一辆汽车都可能出现车祸, 然而人们还是会开车出门, 这是因为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但是我国每天仍然会发生车祸, 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们讲解小概率事件累积效应, 使学生积极思考小概率事件的极限, 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通过直观化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知识
综上所述, 高等学校进行概率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概率论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长期的工程, 高等学校应该增强课堂教学的历史化,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直观化教学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概率论知识, 进而有效提高概率论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昌兴, 正生.概率论与随机过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9 (11) .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篇5
[论文摘要]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对于保障国民的健康水平具有战略意义。当前,要针对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激励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化改革。
[论文关键词]医学专科学校教改革
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肩负着21世纪医学人才的培养任务。目前我国医学人才比较匮乏,医疗体制尚不健全,加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对于保障国民的健康水平具有战略意义。当前,高等医学专科学校教育面临着激励不足、管理机制待完善以及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与创新等诸多问题,必须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并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解决。
一、完善激励竞争机制。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
1.完善教师职务评聘制度
当前,随着高校评聘制度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发展中作用的显现,一些固有弊病也越来越暴露出来,如职称评聘熬年头、凑条件,评职能上不能下、一次评定享用终身等现象依然存在,严重挫伤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对此,学校应以教学、科研任务为依据,在统一、公平、公正、公开氛围中进行评聘改革。一是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按需设岗、因岗择人、因能上岗、按能分工,废除终身聘任制,能上能下。二是要实行动态管理方式,加强考核,凡不称职的可以解除聘任。三是严格考核制度,规范“非留即走”制度,凡是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从事教学工作。四是对教师的学历、职称等制定个人规划,并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在规划期限内达到目标。在教职工(特别是教师)中推行“末位淘汰制”,以提高整个师资队伍教学水平。
2.加强绩效管理,完善岗位津贴分配制
一是明确教学管理要求,把指标分解到不同岗位,以公开化和透明化的方式明确责任、任务和要求。二是充分发挥督导的作用,随时反馈教学信息,全面了解教学情况。三是是进一步完善自我考核、学生评教、同行及领导听课评价机制,考核结果和教师工资、津贴挂钩,并在岗位津贴中逐步加大业绩津贴所占比例,以能定酬。
3.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实行全方位激励
一是进行定量考核并及时公布考核结果,使每一位教师都有紧迫感。二是实行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制度、优秀教师示范课制度,塑造典型人物和事例,营造典型示范效应。三是建立创新建议箱,使每位教职员工都想事、干事,想创新、想创造,对教学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有了差别才会更尊重人的个性,才会更有效地满足需求,才会有竞争,才会更好地起到激励作用。
4.加快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重点引进省、市医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博士、硕士研究生,优秀副教授、副研究员等高级人才,以升整个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同时,对在职教师提出学历要求,支持在职人员攻读学位,并对完成学业后返校工作的教师按引进人才的标准享受待遇。
二、加大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1.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培养
一是根据医学专科实际,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应指向具体的实用型人才,根据所需人才规格和人才素质要求来设置课程,理论上以“必需,够用”为度。二是强化实践环节,坚持以“按需所教,学以致用”的职业岗位技能素质性和操作性为依据,传授业务知识,强化整体观念,淡化学科观念,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格与职业道德、较为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拥有终身学习、科学思维、善于实践、敢于创新、沟通交流和社会适应等综合能力,掌握较为扎实的医学理论与基本技能,能解决基本的临床实际问题,并能适应医学新模式的高层次临床医师。
2.深化医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要根据医学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照“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按照各岗位的任务流程和技术项目的特征改革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准入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
3.加大教学方法改革力度生在临床学习实践中,许多学一遇到病人就不知所措,对此,应用循证医学教学解决这一问题。完善循证医学教学就是前承基础知识,后接临床知识,不断运用医学知识进行推理,构建医学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更新知识,使其成为一名终身的自我教育者。
4.合理设置学科专业
要根据国家对各医学专业建设的要求,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按照“校院合作,工学结合”模式,行业、医院和学校组成学校管理委员会和各专业指导委员会。设置新的医学专业要进行科学论证,严格履行必要程序,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并投入必需的开办经费,加强对新设置医学专业的建设和管理。
5.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医学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6.加强教学评估和学校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设
根据国家对提高高等医学专科教育质量的新要求,继续开展并不断完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把教学评估的结果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重在促进教学工作,重在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
7.加强教学基础建设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学督导 社会基础
教学督导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高等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自身教学工作开展的监控、督促与指导。虽然我国高等学校内部实施教学督导时间不长,但其在保障教学质量上已经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学督导产生有一定的社会原因,故而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为更好地发挥教学督导功能,对其存在社会基础进行探讨,以促进教学督导健康发展。
1.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所需
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规模急速扩张,专业类别不断增加,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教学规模的需要,教学质量保障跟不上规模的发展。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生师比严重不合理,教师队伍急剧扩张,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青年教师在高校的比重越来越大,还有些青年教师来不及培训就急于上岗,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招生的扩大,导致教师的科研条件受到制约,科研工作被繁重的学教任务挤占,没有充裕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能力提高慢,科技成果水平低,学校的知名度不高。有些学校盲目扩大招生,新增的专业缺乏科学论证,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导致不必要的人才浪费。针对目前高等学校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国家的教育督导机制的引导下,各高等学校急需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的教学督导机制,加强高等教育教学督导理论研究,对保证和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致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育行政政策支持
教育督导制度是我国现行教育的基本制度之一[1]。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的谈话中,提出了建立国家教育督导机构和制度的构想与建议,为教育督导的建议奠定了政策基础。1991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教育督导暂行规定》,是当前教育督导工作执行的蓝本。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又制定了《督导行为准则》、《关于加强教育督导队伍的几点意见》和《关于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了教育督导工作的基本性质、职能、任务等内容。1995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确立了教育督导和评估制度的法律地位。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八条明确规定:“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进一步确立了教育督导的地位和作用。
2003年9月召开的第七届国家督学会议上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同志指出,要加强教育监督,以保障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我国出台《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规以来,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理念随之也发生变化,向“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转变。高等学校教学督导组织在国家环境需要应运而生,对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督导,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2012年召开的《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九届国家督学聘任工作会议》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督导条例》,积极构建督政、督学、教育监测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体系,推动教育督导工作迈上新台阶,为高等学校教学督导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3.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2]。在竞争激烈的当下,高等学校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才能有竞争力。自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带来一系列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首先是教师资源不足,师生比例失调,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精力和体力跟不上工作需要,教学质量受到影響;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教学效果不佳;师德师风下滑、责任感、使命感下降,敬业精神缺乏;第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的培养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为了培养出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人才,要进行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等;第三是学生的学风不良,学习兴趣不浓,到课率不高,上课状态不好,诚信缺失,考试舞弊,抄袭论文等现象目前在高校中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基于以上的诸多问题,高等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正视和解决这些影响因素,建立教学督导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直接、有效手段之一。聘请教学督导员对诸多问题进行监督和引导,以此改革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式,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师德水平,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外部监控力量对高等学校的督促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问题,也是学校外部诸多力量的关注的问题。外部监控力量主要包括政府、社会公众、社会中介机构等。高等学校接受政府部门(教育部、教育厅)和行业主管部门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例如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学科评估、专业评估、精品课程评估和教材评估等;接受“社会公众”(家长、毕业生、用人单位)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社会公众主要是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如何直接体现在毕业生质量上,毕业生质量不过关,将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制约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评估,通过征求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他们对学校的各种评价,来改进教学工作;“同行”监控与评估,聘请国内外同类院校专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质量及整体管理等方面进行评议与评估;介于政府、高校和社会之间的“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的监控与评估,它具有一定的公正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其评价结果对学校的影响力很大。为此,各高等学校纷纷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这也为教学督导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润勇.关于构建我国教育督导政策体系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8):28.
[2]杨天仁等.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谈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中医教育,2005,24(2):34.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篇7
一、运用联系的观点, 注重融会贯通
生物化学按照研究任务分为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两部分, 先静态后动态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授课方式。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容易使学生知识混乱, 前后脱节且不连贯, 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教学过程也枯燥乏味, 呆板抽象。为了避免以上现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联系的观点, 使动态生物化学和静态生物化学有机结合和交叉, 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掌握组成生物体的主要生物大分子 (包括生物信息大分子) 以及对生物体内生物化学反应起催化和调节作用的酶、维生素和激素的结构、功能和性质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来源 (生物体的合成代谢途径) 和去路 (生物体的分解代谢途径) , 讲解时以生物大分子为对象, 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生的实际应用以及接受能力, 把复杂问题明朗化、简单化和趣味化。例如, 三大物质, 糖、蛋白质和脂肪, 的分解代谢是整个生物化学教学实践
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 学生不容易理解, 也不容易理清思路, 在复杂的代谢网络中它们之间的交叉和联系点以及这三大物质代谢过程中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的计算 (以ATP为基准和以高能磷酸键为基准) , 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弄明白, 学生对于这些难点也感到非常头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把三大物质代谢中的中心代谢三羧酸循环讲清楚、讲透, 然后再以糖类、蛋白质和脂类作为三大轴线, 把动态生物化学中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和静态生物化学中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性质有机联系起来, 进行平行降解;最后以三大物质代谢中的交叉点“乙酰辅酶A”和“丙酮酸”作为核心进行交叉讲解, 把生物体内生物氧化的主要方式和生物体的复杂的物质结构清楚地摆在学生面前, 这样就比较容易把动态生物化学中的代谢过程与代谢调控部分讲解清楚。三大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代谢, 殊途同归, 为有机体合成新的物质或者为生物体提供能量, 在此过程中涉及到的代谢的中间过程称为“中间代谢”, 也就是中间代谢物质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脱下的H最终与O2结合生成H2O (NADH和FADH2呼吸链) , 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的ATP供给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能量 (呼吸链的氧化磷酸化) 。中间代谢产物最后通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成CO2、H2O和ATP (见下图) 。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举例的教学方法, 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例如计算1mol葡萄糖、软脂酸或某一中间代谢产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的ATP或高能磷酸键的数目, 可以使学生更清晰、更理性的掌握在复杂的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代谢过程以及各个代谢途径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叉以及它们的生物学和生理意义。
二、宏观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并准确理解基本理论实质
生物化学是各门生物科学 (包括应用生物科学和分子生物学) 的基础, 也是生物学的基本语言。生物化学的实验方法和基本规律是各门基础生物学科及其分支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生物化学知识的特点是理论抽象复杂, 知识面广, 理论点多和交叉性强。如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是泛泛而谈, 笼统讲授, 就会使学生感到不知所学, 枯燥乏味, 难以理解和记忆, 达不到预期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例如, 生物化学所涉及的细胞中的化学过程 (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与其所处的溶液以及生物大分子物质的结构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单个分子本身的结构、细胞结构、组织结构、器官结构以及细胞器结构等, 这样就可以借助于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讲述生物体内发生的基本过程以及通过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发生的基本过程, 并运用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来揭示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现象。以糖类、蛋白质、脂肪和核酸这些组成生物体的主要有机物质为主线, 以生物体生命活动调节和催化的其他物质为副线, 对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来阐明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同时, 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合成及其氧化分解过程, 详细阐明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和各种生命现象, 例如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运动、适应、遗传和变异等, 这是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的实质所在, 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重点把握的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以准确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的实质为前提, 以组成生物体的主要有机物质为主线, 以生物体生命活动调节和催化的其他物质为副线, 对教材内容进行组合和删减, 以学生准确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为目的, 适度反映生物化学学科发展的新进展和新动向, 力求做到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和实用性, 又要注意层次分明, 使学生真正把握教材的实质内容, 从而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疑者, 觉悟之机也, 大疑则大悟, 小疑则小悟, 不疑则不悟”, 通过设难置疑, 启发思维, 可以激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广泛地思考, 也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现象、过程以及结果进行抽象概括和综合性分析, 找出它们发生的原因、条件和规律,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和分析问题, 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完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师的教学过程之间的互动。教师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设计学生的思维活动, 挖掘生物化学知识的思维价值, 将能够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和学习内容设置成疑难问题。在设置这些疑难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应足够引起学生的惊奇和广泛的兴趣, 除了趣味幽默、形象直观和富于情感外, 还要言简意赅, 善于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和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注意设置的疑难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逐步增加其梯度。例如在讲解蛋白质化学结构这一节时, 教师开始讲课时可以这样问学生:“同学们, 你们见到过珍珠链吗?”学生回答说:“见过”。接下来老师可以这样问:“那么珍珠链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学生可以回答:“珍珠链是由一粒粒珍珠通过一条线串联在一起而构成的”。最后教师可以这样讲:“我们下面即将要讲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珍珠链的结构相似, 组成珍珠链中的珍珠相当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珍珠之间靠线串联在一起, 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靠肽键连接在一起, 氨基酸链类似于珍珠链。”通过这样的设疑与回答, 就可以使抽象复杂的蛋白质一级结构变得简单、具体、形象, 学生也非常容易理解。
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用辩证的思维来指导学生对生物大分子物质的结构和代谢过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知识的纵横渗透, 从“个性”中窥视其“共性”, 然后从“共性”中体现其“个性”。运用联系和比较的观点来学习生物化学的某些基本问题, 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授生物大分子物质, 例如蛋白质和核酸, 的结构时, 可以先找出这两个物质结构的相似点:都是层次结构, 都具备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一级结构都是由结构单元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链状结构, 而空间结构都有螺旋结构。它们的不同点在于构成这两个物质的结构单元以及维持高级结构的主要作用力不同, 另外蛋白质有空间四级结构, 而核酸分子没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和分析, 使彼此交错的知识相互联系在一起,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记忆。在讲授三大物质的代谢时, 教师可以通过比较这些代谢过程, 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使这些错综复杂的代谢过程简单化、具体化和形象化, 从而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这三大物质的功能和相互转变以及它们代谢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准二月花”是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的一幅名联。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分析问题, 寻求最优化的解决办法。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 扩展学生的思维领域, 促进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打破陈规陋习, 克服呆板性, 力求标新立异,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大多数情况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单向思维模式, 只从某一方向思考问题, 寻求某一方法解决问题。但是如果长期这样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式,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学生也只会按照书本所写、教师所讲的内容去机械模仿, 使生物化学的教学变成了继承前人的思维方式和传递单纯知识遗产。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启发学生全面综合所学知识, 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并且把所掌握的知识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例如, 教师在讲述三羧酸循环时, 不能按照单向思维的方式只讲清三羧酸循环过程, 在讲完后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引入糖类、蛋白质和脂类的分解代谢过程, 因为这些代谢过程最终都进入三羧酸循环进行彻底氧化分解。三羧酸循环过程也可以与生物氧化这一章联系起来, 因为该过程是生物体细胞产生能量的主要方式。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并且由单一的思维方式向发散思维方式过渡,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1)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各种实践活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形成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和由具体到抽象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和好奇心强的特点, 让学生多实践, 首先获得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再逐步引导他们转向理性认识。 (2) 根据学生素质和个性的差异, 从传统整齐划一转向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发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注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学生人格的培养以及良好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习惯的培养, 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成和学有所得。 (3) 主动及时的向学生介绍相关学科的新进展。随着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逐步提高, 生物化学学科近年来在克隆技术、基因工程、代谢工程、合成生物学和生化武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新进展。教师在讲课时应当结合这些新进展, 以各种不同的形式, 例如讲座、报告会、课前介绍、讨论会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 及时向学生介绍这些新进展并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兴趣和愿望。
四、转变实验教学理念, 重视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掌握生物化学课程内容, 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所必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相关专业的需要, 也不能够解决课程教学目标的不断提高和膨胀的学科知识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需转变教学理念, 从实验内容、实验设计和效果评价三个环节入手进行改革, 彻底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根据生物化学教材理论内容的难点和重点, 设计一些具有综合性和代表性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和设计实验, 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严格要求,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应有合理解释,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来设计大分子蛋白质物质的提取实验, 然后对提取的大分子蛋白质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教师的教学两者之间进行互动,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大分子蛋白质提取过程中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分离提取过程的关键点, 而且可以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巩固;同时对一些目前现有条件难以进行的最新实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幻灯片演示或观摩老师进行实验演示的方法来了解现代生化实验技术的新进展。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要求学生注意并做到以下几点: (1) 写出实验方案和预习报告; (2) 强化实验技能并进一步论证实验方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并对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验现象给出合理解释, 能够“自圆其说”。这些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实验理论和方法, 而且可以使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在高等学校生物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 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生物化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运用联系的观点, 注重融会贯通;宏观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并准确理解基本理论实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转变实验教学理念, 重视实验教学, 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篇8
1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既包含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的内容。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对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大有好处。但目前,各高校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以书本为主,讲授理论知识,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强行的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导致学生丧失兴趣。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如下:
1)理论性太强,学生很难有兴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枯燥的网络原理,使得学生在难以将课堂上抽象理论与Internet应用广泛地联系起来。
2)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同学甚至把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当文科来学,认为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
3)实验教学环节薄弱。部分院校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但是很多情况是按照步骤和要求做验证性实验,学生没经过思考分析,结果使学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甚至出现了学生修完了课程,拿到了高分,但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认识并不深刻的现象。
因此,深化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 以实际应用为导项的教学
通过引进实际的案例,我根据认知规律,对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真实可信,有实用性,客观生动,难易适中。按照“分析—设计—实现—提出问题—改进”独立完成工作过程。
2.1 案例综述
环境介绍:企业中共有两个部门市场部、后勤部。市场部:PC1的ip地址为172.16.1.2/24,PC2的ip地址为172.16.1.3/24,PC3的ip地址为172.16.1.3/24,后勤部:PC4的ip地址为172.16.2.2/24,PC5的ip地址为172.16.2.3/24,PC6的ip地址为172.16.2.4/24。企业中所有计算机可以自由通信,但是PC6不可以访问企业中市场部电脑。同时企业只有一个公网地址,202.10.1.1/24,只允许市场部可以上网,通过唯一的公网地址与互联网通信。其中RA的F0/1:172.16.1.1/24,S0/3/0:192.168.10.1/24;RB的F0/1:172.16.2.1/24,S0/3/0:192.168.10.2/24。
2.2 实现步骤
第一步:在RA和RB做基本配置(IP设置),以RA为例,RB同理
第二步:配置RIP路由,以RA为例,RB同理
第三步:访问控制列表ACL,要求PC6不可以访问企业中市场部电脑。
第四步:我们要让企业中的所有员工都能通过唯一的公网ip 172.16.1.1/24与互联网相互通信。
有时为了保证工作效率,领导又准备对内部员工上网进行控制。禁止使用QQ、MSN。
分析:QQ应用程序一般使用到TCP/UDP8000,还可能使用到udp/4000进行通讯。另外QQ能支持代理服务器,目前的代理服务器主要布署在TCP 8080、TCP 3128(HTTP代理)和TCP1080(socks)这三个端口上。
2.3 总结
选择这个案例进行教学是比较恰当。首先它具有实用性: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很有可能完成类似网络功能设计。其次本案例关联性强:通过本例既可以达到对之前所学VLAN回顾,另外深入学习NAT与ACL,通过“分析—设计—实现—提出问题—改进”思路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取得不错的效果。
3 结束语
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应该采用一个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教学上避免照本宣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实际应用和理论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周天瑛.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咸宁学院学报,2010.
[2]王璐,肖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11,25.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篇9
教学督导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学督导是教学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强化教学管理的一项有力措施,也是教学研究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有教学活动就有教学督导,有教学活动就必须要有教学督导。《礼记》中记载的天子视学就包含着教学督导的思想,《学记》中也有“相观而善之谓摩”的记载,可见教学督导的实践由来已久。应该相信,随着个体模式教学向集体模式教学的转化,随着科学管理成果、学科交叉渗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一有益于教学的活动必然得到加强和发展。
教学督导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教学督导不仅具有巡视、检查、监督、评价的职能,而且具有反馈、指导、咨询、服务的职能。它不只在于监督、检查、了解教学现状,更要着眼于发挥教师的潜能,激励和引导教师自我约束、自我完善。
1. 监督检查作用
督导组成员听课、检查实践教学环节是随机的,面又很广,教师的教学状态(教师备课是否充分、教学手段是否多元化、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和学生的发展状态(课堂纪律、出勤情况、对教师所授课程是否感兴趣以及接受程度等)在课堂上都会反映出来。实际上教师和学生对督导组的听课是很在意的,因为督导本身就对教师和学生造成无形的“一种压力”,谁也不想在督导人员听课时出现什么意外。
2. 评价指导作用
督导人员在学校或者学院的授权下,可以对所属专业、课程、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诊断或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指导,而评价指导就需要调查得来的信息,教学督导便是这一信息的主要来源。通过教学督导,可以了解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相关信息,收到一斑窥豹的作用。首先,听课不仅可以了解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情况、重点难点的处理情况、教法学法的设计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情况,而且可以了解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讲课质量、驾驭课堂的能力、治学作风、改革意识和身心状态。其次,听课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秩序、参与情况、学习方法和习惯;教学督导还可以了解学校的风气、规范管理的水平和师生的感情,甚至还可以看出学校后勤能否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通过教学督导,可以了解学校第一线教师的教学情况,掌握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获得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的主动权和开展教学研究的发言权。
3. 引导提高作用
没有深入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不仅能获得第一手材料,其特有的控制力使教师更认真、谨慎、积极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更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慎重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的良好教书育人氛围。毋庸置疑,教学督导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说读书是开卷有益,那么教学督导便是听课有益。教学督导的促进提高作用发挥程度的高低,最重要的是要评课。通常说,教学督导导而不评,效果减半,评课是教学督导后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4. 沟通协调和信息反馈作用
学校工作的基础在基层教学单位,基层教学单位的领导和教师对教学改革和整体发展有切身体验,最有发言权。他们往往有很多好的思路、理念、办法和经验,也有困难需要及时总结和反映。督导的存在,在学校、基层教学单位的领导和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
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环。教学信息反馈的渠道很多,教学督导组反馈信息的特点是及时、可靠。督导员听课随机、面广、量大,在与学生和教师的接触中可以及时了解他们对教学管理部门的意见,了解教师对学生学风方面的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师道德、教学态度、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意见。督导组成员大多都是由教学经验丰富、威信高的专家教授组成,他们一般不担任行政职务,教师和学生往往向他们反映情况的热情也比较高。所以从督导组成员那里所获得的教学信息比较及时、可信。
应该说,教学督导的作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贯通融为一体的,最终目的是要落脚到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上。督导组作用发挥的程度,以及运行中的实际效果与领导重视程度、督导员的结构素质、团结协作、互相支持等因素紧密相关。
教学督导的使用
1. 评价所听课程
教学督导活动是人际间的一种群体活动,它具有协调角色、沟通意见、融洽情感的功能。通过评课,对教师而言,可借以挖掘潜力,激励进取,培养良好的教风;对学生而言,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养成良好的学风;同时还具有协调领导与教师之间关系,融洽师生之间感情的作用。
2. 规范有序地进行教学督导
教学督导是一项对教学工作有组织、有目的的监控活动,它是教学督导人员通过某种形式对组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按照教学规律作出评价的过程,这就要求评价依据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建立运转灵活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1)教学督导组成员与授课教师的关系
教学督导活动只有在督导员与教师双方密切配合、统一协调下,才能产生预期的良好效果。教师既是督导对象,又是教学环节的主导,他们处在教学第一线,有自己对教学的见解。因此,督导员深入课堂听课,应本着向教师学习的态度,去了解教学的真实情况。发现好的典型,推广好的教学经验;发现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要以谈心的方式,启迪点化,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做到“督要严格,评要中肯,导要得法,帮要诚恳”,使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不断改进教学。在教学督导工作中,督导员和教师应建立起和谐、宽容、平等、合作、信任的关系。督导员的权威不能靠领导的授权来建立,他们的学识水平、治学态度、个性品德、人际关系、行为举止,督导动机往往直接关系到督导威信和督导效果。
(2)教学督导工作与教学管理部门工作的关系
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负有组织、安排、管理整个教学工作的职责,以保持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转和通畅,它具有决策和执行的行政职能。督导部门则比较超脱,它通过检查、指导,配合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随机进行专家权威监督。两个部门的工作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职能虽有不同,但目标一致,行动容易协调。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要经常向督导组通报教学情况,督导组也要及时向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反馈信息,积极主动配合其开展各项活动,但决不要干预或取代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具体业务工作[2]。
(3)督教与督学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表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一种互动关系,是一种沟通合作的关系。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应当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为本,它是我们教学督导的最终落脚点。因此,教学督导既要督教,同时也要督学,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收到“双赢”的效果[3]。
(4)监督与指导的关系
在教学督导过程中,监督与指导是密切不可分的,要做到督与导相结合,以督促导,督中有导,以导为主,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随着督导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今后的教学督导工作将由主要是监督、检查向更多的指导、服务转变。这就对督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督导员不仅应该成为督导行家,而且应该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
建立规范有序校、院(部)教学督导运行机制的策略
校、院(部)教学督导运行机制以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反馈为主线,包含了教学督导的工作内容、职能、运行方式、工作程序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当教学督导运行机制运转灵活,学生、教师、管理者这三方形成良性互动时,为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1. 教学督导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教学督导者在教学督导时不仅要关注教师教的活动,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对于教师的教,教学督导的重点应该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实现;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回顾什么;新课如何导入;设计怎样的教学情境,采取了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计哪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培养了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达到了什么地步;渗透了哪些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氛围如何。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督导者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作怎样的情绪反应;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辩论、动手操作等;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
2. 教学督导者应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
教学督导者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教学督导的促进提高作用发挥得如何,能否最大限度发挥,还取决于教学督导后的评课,要从教学思想、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古广灵.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9) :37-38.
[2]李勇等.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1 (4) :55-56.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篇10
1 传统日语教学模式的弊端
由于听力教学在高校日语教学中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 因此在传统听力教学模式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下面从三个方面浅析传统日语教学模式的弊端。
1.1 教材单一, 内容不够丰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众所周知, 在语言学习中, 选择一个适合的教材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有了好的教材, 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但目前高等学校听力教材选择余地比较少, 在形式编排上不够活泼, 内容上也不够丰富。现代社会, 语言以极快的发展速度在不断更新。因此略显陈旧, 不够丰富的内容和编排显然跟不上语言自身的发展, 也不利于教学需要。
1.2 教学方式一元化
虽然目前在听力教学中已逐步实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但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教师放听力录音, 学生听录音, 听完后核对答案的单一模式, 并没用发挥多媒体的真正用途。而且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处于主动位置, 学生只是由上而下被动地接受信息, 这样单一的模式,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 学生容易失去兴趣, 在潜意识中也会慢慢忽视听力课程的重要性。
1.3 以应试为目标, 忽视能力的培养
为了让学生通过短期的学习尽快达到日语能力等级考试的要求, 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切以考试为目标, 强调“听关键词”等所谓的速成方法。这些面向应试的方法, 往往会造成学生“似懂非懂”,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往往会造成学生即使选对答案, 还是无法真正理解听力内容的情况。长此以往, 会造成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实际上反而不利于对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
2 浅析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传统日语听力教学模式中的种种弊端, 日语听力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2.1 注重教材的选择
听力教学的教材应该贴近生活, 内容丰富形式活泼, 难度也应当循序渐进、兼具科学性与创新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另外, 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选择更多的课外听力教材内容, 更好地培养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注重丰富性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 掌握大量信息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接触到尽可能多的丰富的语言信息。比如新闻、广播;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文学作品的朗诵;歌曲、综艺节目等等都可以作为听力材料。
2) 注重生活性
好的语言教材必须是贴近生活的, 这样才能便于学生更好地在日常交际中去运用。因此在选择听力教材时, 必须注重教材的生活性与实用性。比如日本NHK出品的《生活日语讲座》等电视节目, 以情景剧的模式让学生掌握日常交际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方式、日本文化以及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这就是一部很好的贴近生活的听力教材.
3) 注重时效性
语言是一门非常灵活, 不断变化发展的艺术, 日语在这方面尤其明显。在日本, 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新词、新的表达方式出现。为了让学生与时俱进, 接触到最新鲜的日语, 教师应该在选择听力素材方面下功夫。例如在选择新闻类听力材料时, 应该尽量选择当前有影响力或者大家普遍关注的时事新闻作为听力教材。或者最新的电影、剧集、歌曲等。具有时效性的新鲜材料可以让学生掌握最鲜活的语言信息, 把握日语最新的脉动。更重要的一点, 对于爱好新鲜事物的年轻人来说, 这些新鲜的信息也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他们学习日语的兴趣。
2.2 充分利用多媒体, 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单一的听力教学手段比较枯燥乏味,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多媒体技术进入高校课堂后,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现状。
1)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 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激发学生兴趣与主动性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可以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由文字、语音、图像、视频多维一体的语境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功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从而提高日语听力的教学效果。
(2) 节省板书时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通常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板书。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所展现的信息量也极为有限。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教师从枯燥的板书中解放出来, 节省时间, 并且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更多传统板书无法展现的大量信息,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教学方式灵活
多媒体综合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 可以灵活操纵PPT课件, 视频音频播放器等, 将录音机、书本、录像、图片等多种媒体方式结合起来, 比单一媒灵活便利、易于操作, 从而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充分形象、丰富多元。
2) 多媒体在日语听力教学改革模式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不过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要想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达到促进教学成果的目的,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做好PPT课件
PPT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它代替了传统板书, 但所呈现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传统板书的信息。因此, 多媒体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PPT。这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PPT课件应该兼具美观性与实用性, 内容丰富、编排合理, 并且要符合授课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这样, 才能便于教师授课, 也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2) 兼顾趣味性与知识性
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趣味性有目共睹。但在实际教学中, 注重教学手段趣味性的同时, 还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比如在给学生播放电影的时候, 要记住这不是单纯的电影赏析, 应该选择适合的电影资源, 让学生通过看电影去模仿原汁原味的日语听说表达, 去了解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甚至去解读电影背后的文化, 这才是多媒体教学应该达到的目的。趣味性只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兴趣的手段, 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必须兼顾趣味性与知识性, 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 真正掌握到知识, 这点才是最重要的。
(3) 要合理安排多媒体的运用方式
多媒体教学并不是随便放几张图片、几段视频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必须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多媒体的运用方式。比如在听课文中一段关于日本祭祀活动的材料时, 可以给学生播放日本各地一些祭祀活动的图片, 以及一些介绍日本祭祀活动的节目视频资料来更进一步去直观深入地了解日本祭祀活动的相关文化, 从而达到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
2.3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日语教学不应该简单地以应试为目的, 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和方式, 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合格的人才。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导
传统的听力教学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只是处于一个被动地接受信息的从属地位。要想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应该改变这种自上而下的传统教学模式, 形成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这样才能调动其积极性, 提高应用能力的培养。
2) 引导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
要想提高听力水平, 仅仅依靠每周几节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鼓励并引导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在网络技术非常发达的现代社会, 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听力材料进行自主学习。目前国内外有很多适合学生课余辅助学习的网站, 有国内的沪江日语网站、咖啡日语论坛;日本的NHK网站等, 每天都会更新大量的信息和学习资源。比如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每天坚持收听日本NHK的广播, 对提高日语听力水平很有帮助。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不仅可以提高其日语水平, 对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也是极为有益的。
3 结束语
听力是外语学习中最难掌握的一种语言能力, 也是普通学生在语言能力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它要求学生有极快的反应速度和很高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因此,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识到日语听力教学的重要性。在日语听力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多下工夫, 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不断去探索并改进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以及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项梅.高等职业教育日语专业听力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探索[J].考试周刊, 2008 (25) :85-87.
[2]洪海萍.提高日语听力教学方法谈[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24) :254-255.
[3]侯志公.高校日语听力教学的改革实践和创新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 :122-124.
[4]姚维.如何兼顾大学日语听力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J].新校园, 2011 (1) .
[5]姜扬.浅谈高校日语听力教学[J].教学园地, 2009 (11) .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媒体 教学媒体 教学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媒体在现代教育传播中的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高等学校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也越来重视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媒体指的是承载和传递信息的载体,可以是语言、声音等无形的载体,也可以是报纸、电视、音响等有形的载体。当把这种载体用于教学,作为承载和传递教学内容和知识的工具时,我们称之为教学媒体。
一、教学媒体的分类和特点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教学媒体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1、根据使用媒体的感知器官分类:
(1)视觉媒体:指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媒体。
主要包括书本、印刷品、黑板、实物教具等传统的教学媒体,以及幻灯、投影、实物投影等现代教学媒体。视觉型教学媒体能够直观便捷地展示实物、内容和进程.
(2)听觉媒体:指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媒体。
如口头语言、录音机、广播、唱片等。听觉型教学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价格比较高,可重复使用。
(3)视听觉媒体:指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的媒体。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方式呈现,如电影、电视、计算机、录像机等,信息量大,传递信息的速度快,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和视觉,有利于学习者快速接受信息。
(4)交互型媒体:指可以实现师生交互作用的媒体。如电话、email、QQ、微信等,它可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实现教师、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资源。在教学中应用交互型教学媒体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实现教学目标。
2、按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
(1)光学投影教学媒体:这类媒体通过光学投影,把所需要呈现的教学信息投射到银幕上。常见的光学投影有幻灯机和幻灯片、投影机和投影片、电影等。
(2)电声教学媒体:这类媒体以声音的形式存储和传递教学信息。常见的有电唱机、收音机、语言实验室以及唱片、磁带等。
(3)电视教学媒体:其特点是储存与传送的是活动的图像和声音信息。常见的有电视机、影碟机、录像带、学校闭路电视系统等。
(4)计算机教学媒体:包括有计算机和计算机课件等。计算机教学媒体能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各种教学信息(如文字、图片、声音等)的传递和处理,同时,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远程教学。
二、高校教学活动中教学媒体选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教学媒体选择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是由“教”和“学”组成的一个动态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和“学”是一个互动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传统教学中,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作为构成教学的三要素。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媒体成了连接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载体和桥梁,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元素被引入到各类教学实践活动中。
2、教学媒体选择的必要性
任何一种教学媒体都不是万能的,都不能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每一种教学媒体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媒体的设计效果和使用效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媒体自身的长处和优势,从而优化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媒体的合理选择,会对教学的最终效果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如何选择教学媒体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教学媒体的选择原则
本着“教学效果为先,内容简单合理”的思想,选择教学媒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导性原则
教学效果是检验教学媒体选择的首要标准,选择的教学媒体要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预先定好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要符合教学内容,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认识特点,使教学内容更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系统设计与优化组合原则
教学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实现了教学内容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传递。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媒体恰当地运用到教学环境之中,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3)简单有效性原则
教学媒体的使用应遵循简单有效性原则,在保证教学效果良好的前提下,使用的教学媒体越简单越好。能用文字表达清楚的,无需使用图片,能用静态图片表达清楚的,无需使用动画和视频。
(4)适合性原则
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因教师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设计不同,所选择的教学媒体也会不同。教师应掌握各种教学媒体的使用,了解它们的优势和不足,然后对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内容以及教师和学生自身的条件进行分析,最终选择出最适合的教学媒体。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
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把人类学习的经验依据抽象程度的不同分为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如下图)。
由此我们也可把教学内容分成三大类:观察经验类教学内容、做的经验类教学内容、抽象的经验类教学内容。
1、抽象的经验类教学内容的教学媒体选择
抽象的经验类是由语言和视觉符号表达的抽象内容,在教学内容中,主要涉及一般数学公式的推导,语言文化教学和社科中的描述性知识等。对于这类教学内容,可将其知识要点直接以文字或图示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进行详细讲解和阐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学生直观地掌握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保证教学难点的有效突破和教学重点的理解与掌握,既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又有利于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观察经验类教学内容的教学媒体选择
对于需要提供观察经验的教学内容,首先应选择静止图片类媒体,提供丰富的图形和图像,静止的图片能够更容易看清楚图中的细节问题,从而有效弥补观察经验的缺乏;如果教学中需要呈现动态的教学内容或者声音,应该选用视听类媒体,以动画、声音或者视频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先观察表面和结构,然后观察其机理和运动状态,最后分析其运动规律。此类教学媒体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內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教学媒体,同时要做好教学设计,熟练掌握媒体的使用程序,以实现教学目标,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为目的,帮助学生学生掌握重点,理解难点,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做的经验类教学内容的教学媒体选择
做的经验类教学以实验课或实训课为主。高校教学中普遍开设有实验教学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训课等课程,此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手动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也就是重点培养做的经验。当前实验教学主要分为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对于验证性实验,首先需要老师先做演示实验或示范操作,通过投影或课件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教学内容,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训练中可借助交流协作类媒体,提供学生交流、讨论的机会,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可采用交流协作性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在此学习情境中,教师明确学习任务,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同时在学习中学生能与教师或与其他同学进行很好的沟通与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协作与团队精神。
五、结束语
总之,在现代教学中,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所产生的影响已不可忽略,从教学的角度看,媒体与教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媒体的选择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媒体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没有一种媒体对所有教学内容都是最适合的,只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媒体恰当地运用到教学环境之中,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由“用媒体来学”转变为“在媒体中学”,利用媒体去创设情境,通过媒体应用于教学的试验,选择最适合的学习任务,创设与学习环境相适合的教学媒体,这样所选择的媒体才是最适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篇12
1 关于课程
网站建设是计算机专业考查课, 理论、技能相结合是本课程特色。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为:网页设计DREAMWEAVER CS5操作使用及建站技巧;HTML语言;ASP基础;网站的规划及设计;网站页面设计;数据库的创建操作及在网站中的应用;网站的发布、宣传、维护和管理等。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组建网站的能力, 能够独立组建网站, 为社会的电子化、信息化、商务化培养合格的网站建设人才。通过学习掌握建立与发布网站的方法与技巧, 熟悉HTML语言、ASP语言的使用, 应用网页的布局原则进行实际的网页布局设计, 能够胜任网站的日常管理与维护。通过两年的多年级教学实践, 笔者发现在讲授过程中, 学生较容易接受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理论知识, 但是在没有接受实训项目的训练之前, 很难直接制作企业项目, 或者制作的结果并不完美。
2 普遍存在不足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目前高校开设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 网页设计教学内容通常包括HTML语言、Java Script语言、VBC Script语言, CSS+div、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方面, 常用的软件是网页三剑客和Photoshop的搭配使用, 所以前修课程较多。因此就授课内容而言, 该课程具有知识点多、操作性强的特点。[1]分析目前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选用教材出版年代较早, 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及行业技术更新, 较为死板, 学生接受较差;在教学中, 单纯使用讲授方式效果不理想;实验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节, 导致学生学会但是不会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 学会不会用的现象在高校网站建设中很普遍。同时, 各高校网页设计课程多为64课时以下, 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 前修课程较多, 如果学生没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直接学习, 效果不理想。如果在本门课程中讲授些例如Photoshop类的前修课程, 则需要大量的课时, 建议高于64学时并配有实训课程。
3 教改思路
既然找到了教学的不足之处, 教师就要着手进行改革, 笔者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 总结了本门课程的的改革的宗旨是:以本校培养学生核心思想PST-CCE为主线, 既是以岗位能力为核心, 培养全能型应用人才。以就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 以企业实际网站建设项目为目标, 建立健全的网站建设考核体系, 争取在学生系统学习过这门课程之后, 可以独立或者参与协作完成就业岗位的网站建设的需求。
4 教学改革措施与方法
4.1 基于企业实践项目的实践课堂
笔者在两年的教学过程中, 探索方式建立了沈阳某网站建设公司的合作关系, 并成功输送毕业生前往企业进行毕业实习,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同时, 把企业的项目引进课堂, 是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 学生在课堂就可以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及项目, 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 在课堂探讨、协作、实践网站项目。这样一来增加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同时, 情景化的教学更容易使学生进入角色, 提高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合作能力。
4.2 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网站的建立
目前的网页制作课程学时量较少, 这就要提高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 学科网站是很好的学习途径, 我们采用新颖的网站设计, 多用户在线同时答题的系统, 新型的用户体验式网站设计, 让学生在学习网站建设知识的同时, 感受到新型网站建设带给他们的视觉冲击和浓厚参与制作的兴趣。网站内容的设置可以根据各个高校实际授课需要做适当的调整,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强调PST-CCE注重岗位能力培养的应用型综合人才, 所以网站内容侧重实践教学的练习项目和实践项目。
4.3 基于考取证书的培养体系
目前社会就业对网页设计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 在学习网站建设科目的同时, 如果能引进考取证书的培养体系, 对学生毕业找工作是很有益处的。国家信息产业部IT职业技术资格认证考试是现在相关行业比较看重的网页设计师证书考试。相信通过网页设计师的考取, 以及企业项目实践的经验, 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成功率。
4.4 社团创业培养模式
我校提倡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班主任, 导师, 辅导员一起来带学生, 并且提倡班主任带领本班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创建社团。两年前, 我带领学生创建了网站建设的社团, 取得的成绩显著, 代表学校参加了2012年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并且取得优异成绩。这样一来, 很多学生都愿意参加这样有意义并且能参加比赛锻炼自己的社团, 同时也带火了网站建设与维护这门课程。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业大赛, 创新设计大赛等。在教师的指导下, 积极参与真实的网站建设项目, 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
经过两年的教学改革, 笔者发现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改革最重要特点是, 必须适应社会就业需求, 必须适应所在地区网站就业行业需求。课程定位要明确与相关岗位技能全面接轨, 不仅仅让学生掌握网页设计及网站建设管理的技能, 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协作能力、管理能力, 项目实战能力, 使学生真正的掌握一技之长, 在大学毕业的时候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网站建设在高校的改革, 还没有结束, 笔者还在探索和努力中, 欢迎同行来信交流, 共同努力, 为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海燕.基于项目化的《网站规划与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6 (30) .[1]李海燕.基于项目化的《网站规划与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6 (30) .
[2]吕立霞.以产品开发为工作过程的《静态网页设计》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10) .[2]吕立霞.以产品开发为工作过程的《静态网页设计》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10) .
[3]九州书源.DREAMWEAVER CS5网页制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3]九州书源.DREAMWEAVER CS5网页制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推荐阅读:
普通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约束与对策论文12-04
高等学校考试模式改革05-27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05-31
高等学校行政体制改革07-10
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论文08-11
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05-12
2016专科学校《高等数学》教学工作总结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