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考试模式改革

2024-05-27

高等学校考试模式改革(精选12篇)

高等学校考试模式改革 篇1

摘要:提出高校考试模式改革,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每学期选修多门课程,学完后申请参加考试;根据学生申请的多门考试课程,按综合型试卷的约束条件,组卷形成一份电子试卷代替传统的多份纸质试卷,以一份包含各类题型的试卷考查学生多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其中选择题由计算机阅卷;简答题、论述题、编程题、画图题等由教师批阅。

关键词:考试模式,高等教育,组卷

期末考试是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根据国家对高等学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按照统一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对学生学习和行为的表现,进行阶段和全程的质量考核、记载、评价和处理。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考试需要经历出卷、送印、取卷、发卷、监考、收卷、改卷、登分、统计、检查、入库一系列繁琐过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计算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无纸化考试平台可以全面地、客观公正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考试作弊现象发生,减轻教师负担,优化全校资源,真正实现学分制管理。无纸化考试是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和教学考试管理需求而出现的一种先进的可付诸实践的考试技术,已经在一些客观题型占主导地位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英语考试中得到应用。其优点主要在于从事先建好的题库中随机抽取考题自动生成试卷并由机器评分,真正实现了教考分离和客观公正,且便于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巩固所学知识。但试题的题型局限于机器易于判断的选择题和判断题,对于复杂的计算机编程题、简答题、画图题等难于实现,也有一些考试软件尝试采用VB或VFP对存盘文件进行模糊识别,但其计算出的分数很难做到准确,以至于无法正确评判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因此,有必要改革高等学校考试模式,建立可以代替传统考试的无纸化考试平台。

1 答卷及批改方案设计

为真正实现无纸化考试,需要考虑2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从学生角度来看,需要用计算机的输入设备代替传统的笔进行答题;第二,从教师角度来看,应该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阅卷,甚至让计算机代替教师自动阅卷。

传统的纸质试卷一般具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编程题、画图题这些题型。采用无纸化考试后,对于选择题,学生在答题时,在固定的位置上填写ABCD这些选项;判断题,在固定的位置上填写叉或勾;填空题,在固定的空格上填写一些文字,包括数字或公式等;简答题、论述题或编程题,在固定的位置填写一段文字或程序代码;画图题,在固定的区域内进行作图。想要输入单纯的文字、数字,可以利用键盘即可完成,但是公式或图形,则没有对应的键盘按键,这就需要设计一种软件来实现公式或图形的输入,仿照Word中嵌入公式编辑器和画图工具的方法,在电子试卷中增加一些工具按钮,用来插入公式和各种图形,包括常用的箭头、长方形、圆形等;为加快学生答题速度,也可增加一个输入板,让学生从输入板输入,然后以图像形式保存答题内容。

选择题、判断题的批改可以采用原有的机器阅卷技术;编程题可以将学生写的程序用对应的语言编译器进行编译运行以测试其正确性。而其余题型,包括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画图题,因为公式、图形及大段文字,让计算机完成阅卷工作显得力不从心,无法确保批改的正确性。对于这些计算机难于批改的题目,将考生的答题结果随机提交给专业课程教师,由人工批阅,可通过短信平台发送短信或发送邮件通知改卷的教师,提醒他到指定地点进行批阅或上网批阅。这样的人工批阅,比起传统纸质的人工批阅,更加公平和方便。首先,教师看不到笔迹,避免了不公正现象的出现;同时,也减少了大量试卷装订封住考生基本信息的繁琐工作;另外,也给阅卷教师带来便利,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阅卷。

2 课程考试方案设计

目前,高校教师大都不愿意给大四上学期的学生上课,原因在于,学生忙于考研和找工作,一般都选择逃课或者在课堂上做自己的事情,因此无法展开课堂互动,教师也觉得无法授课;在大四下学期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撰写毕业论文时,也遇到相同的情况,往往是教师找学生,而不是学生主动找教师。原因很简单,学生忙于找工作、参加面试和应对研究生复试,名义上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实际上最多一个月完成,严重影响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需要改革目前的课程考试方案,使得学生能够在4年的时间内,既学习到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一些工作技能,并有充分的时间准备考研和参加面试。

试题库是无纸化考试的基础。试题库存储试题内容及相关属性信息,如试题所属的知识点(章节)、难度等级等。试题库需要长期从事本门课程讲授的教师进行出题,题目应包含覆盖若干门课程的综合题,并在每次考试后及时根据获得的考试反馈意见修正试题库。试题库在开始建立时,往往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一旦建立起来,就可以一劳永逸。

试题库建好之后,学生在一学期内只要有能力,可以选修多门课程,学完之后,进行考试申请。无纸化考试平台接受学生的考试申请并随机安排考试时间和地点。考试时学生输入学号、姓名和准备考试的多门课程,根据考生个体的特征编制命题的约束规则,定制试题难度、数量、分布等条件,并自动从试题库中选取满足规则的试题组成试卷,仅一张试卷测评学生多门课程的学习情况。由于随机抽取,学生必须掌握申请考试的多门课程,才能进行考试;同班级学生考试时间地点内容均不同,杜绝了互相抄袭的作弊现象;由于每个学生1学期只需考1份试卷,减少了学生考试的次数,避免了考试机位不足问题的发生,且提交给专业课程教师批改的题目数量也是有限的,从而最大限度上减轻教师负担,使其有更多的精力致力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和提高以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由于试卷综合性较强,对学生要求较高,因此,允许学生补考一次。

3 组卷策略

这样设计的课程考试方案最大的问题在于一份试卷如何涵盖多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由于课程增多,一份试卷中每门课程对应的题目减少,如何用少量的题目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给组卷带来了新的难题。

综合型试卷与一般的专业试卷有所不同,内容涵盖多门课程,既包括单门课程的题目,也包括涉及2门及2门以上课程的题目。一份普通试卷具有以下约束条件:

(1)试题唯一性约束。试题不能重复出现,否则不能成为一份合格的试卷。

(2)试卷总分约束。总分必须控制在1 0 0分,其中每道题目的分值可以是静态赋值,也可以是动态赋值。

(3)试卷考试时间约束。试卷的估计用时应与指定的考试时间大致一致,一般为120分钟。

(4)试题题型分布约束。试卷题型种类应适中,一般控制在5种或6种。

(5)试题难度分布约束。试卷的难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能测试考生学习情况,又具有一定区分度。

(6)知识点分布约束。试题的知识点应均匀分布,不能有相同的知识点出现。

(7)区分度约束。试题的区分度应将学生学习的好坏区分开来。

综合型试卷的约束条件除了具有普通试卷的约束条件外,还具有一些新的约束条件:

(1)试卷综合型约束。试卷中应包括单门课程的试题,还应包括涉及2门及2门以上课程的综合型试题。

(2)试卷综合难度约束。试卷的综合难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知识点综合分布约束。试题的知识点应均匀分布在多门课程中,不允许有相同的知识点出现。

基于以上约束条件,计算机在试题库中广泛搜索,找出符合用户指定条件的最优试题组合形成试卷。

4 总体架构

无纸化考试平台采用B/S架构,考生通过客户端浏览器登录服务器端上的考试系统可以进行考试申请,整个系统包括信息数据库系统、试题库系统、考试软件系统、考试管理系统4个部分。信息数据库系统包含所有学生信息、教师信息等;试题库系统包括课程信息、组卷规则信息、考题信息和试题答案信息等;考试软件系统包括考试模块和评分模块等;考试管理系统包括考试申请、试卷分析、打印成绩等模块。学生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拥有的权限,方便地在网上完成考试申请、查询、试题维护、主观题批阅等一系列功能,并根据实际定制自己需要的界面布局结构。

5 结束语

高等学校的考试模式多年来未曾有过本质变化,尽管有少数课程实现了电子化,但均以纸质考试为主。随着时代发展,应改变传统的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纸化考试。高等学校考试模式改革的特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5.1 机器阅卷和随机人工阅卷相结合

客观题采用机器阅卷,主观题采用随机提交给任意1位任课教师人工阅卷的方式,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5.2 学生考试时间和地点随机产生

学生在学习完选修的所有课程之后可以申请考试,由计算机随机分配时间地点,杜绝同班级同学之间的抄袭现象。

5.3 一份试卷考查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

考试时,由计算机根据学生学号和姓名及申请考试的多门课程,按综合型试卷约束条件搜索试题库,从多门课程试题库中抽取试题进行组卷。1份试卷涵盖学生申请考试的所有课程,包括综合题,可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5.4 短信或邮件通知教师阅卷

通过短信平台或发送邮件方式通知教师阅卷,及时反馈考试成绩,充分体现现代通信技术所带来的便利。

参考文献

[1]王丽,李敬有,王大鹏.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程网络无纸化考试现状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3:33~34

[2]陈明.无纸化考试系统综述[J].计算机教育,2007,3:12~15

[3]殷大发.无纸化考试系统的研究和开发[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4,3:82~85

[4]李桂英,叶惠文,柯铭健.计算机文化基础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计算机,2007,1:60~63

[5]余征.B/S模式下的三层结构在英语网络考试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3:9655~9657

[6]王珊.无纸化考试系统组卷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东北林业大学,2008

[7]青宪,叶雪梅,陈钟,等.无纸化考试系统自动组卷策略分析及改进[J].计算机应用,2008,28(12):100~102

[8]杜丰,张英杰,陈璐.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通用无纸化考试系统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8,36(4):383~385

高等学校考试模式改革 篇2

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总体部署,自2008年秋季开始,山西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通过积极稳步地推进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切实保障为普通高等学校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促进高中学校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引导中小学校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良好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适应国家选拔、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有利于各类高等学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

(二)适应基础教育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要求,充分考虑社会的可接受程度和实施的可操作性,稳步推进改革,保持社会稳定。

三、改革目标

坚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坚持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坚持考试改革与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基础上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

(一)初步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新课程背景下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学生综合发展报告制度”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从人才培养模式到人才选拔模式的系列配套改革。

(二)逐步推进高考内容改革。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在稳定国家统一考试科目设置的基础上,逐步推进考试内容改革,使考试内容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三)稳步推进招生录取方式改革。根据不同类型普通高校对人才培养的不同需要,实施招生录取方式改革。按照选拔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特殊潜质人才的需要,创造条件,适应和促进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按照选拔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探索以“高考成绩加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主要方式和以多元评价为特征的多种招生办法并存的高等职业学校招生改革;按照“阳光工程”的要求,继续推进录取方式改革。

四、改革内容

(一)深化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内容改革,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

1.考试科目设置

继续实行“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科目设置。

“3”是指语文、数学和外语,其中数学分为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

“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是指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

2.时间长度与卷面分值

各科目考试成绩均以原始分数呈现。卷面总分值为750分。

语文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卷面分值为150分。

数学(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卷面分值为150分。

外语(含听力)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总分值150分。外语听力成绩计入考生高考总分从2011年入学的高中学生开始实施。2011年至2013年高考外语考试中听力分值为30分,不计入总分,录取时提供高校作为录取参考。

“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卷面分值为300分(其中文科综合中历史、地理、政治科目试题的分值分别为100分,理科综合中物理、化学、生物科目试题的分值分别为110分、100分、90分)。

3.考试类别

(1)文史类专业考试科目:语文、数学(文史类)、外语、文科综合。

(2)理工类专业考试科目:语文、数学(理工类)、外语、理科综合(3)艺术类专业考试科目:语文、数学(文史类或理工类)、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艺术专业考试。

(4)体育类专业考试科目:语文、数学(文史类或理工类)、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体育专业考试。

4.考试日期

考试日期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日期为准,考试天数为两天。

5.考试范围

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语文等9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结合山西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推进的实际,确定高考各科目的考试范围。考试范围限定在《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与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晋教基〔2008〕32号)规定的必修模块和建议选修模块范围内(具体范围另文下发)。各科目具体的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等,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山西卷考试说明》中做出规定。

6.试题命制

我省委托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供全省统一使用的试题。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2011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山西卷考试说明(课程标准实验2011版)》等为依据,以科学、准确、规范为目标,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贴近社会、时代和考生生活,注重考核学生终身学习和时代发展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试题既要具有良好的区分功能和导向作用,也要符合我省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实际

7.专业测试

(1)报考外语相关专业的考生须参加口语测试。

(2)报考艺术类、体育类专业的考生须参加专业考试。

(3)艺术类、体育类专业考试和外语类相关专业的口语测试另行安排。

(二)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制度,并逐步纳入普通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制度是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要内容,由高中学校真实客观地记录所有高中学生高中三年发展状况和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基础信息、学分修习记录、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实施情况、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生特长及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身体素质发展状况、基础素养评价、成长评价、成长自述、学校三年总评和附录等11个方面。

我省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信息纳入普通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招生录取时,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内容均以全省统一的电子档案形式提供给高校,鼓励普通高校在招生录取时,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优秀、综合素质全面的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三)探索多元化评价选拔体系,推进普通高校选拔录取模式的改革

根据国家招生录取政策,改革普通高校选拔新生模式和招生录取办法,积极探索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2011年起我省普通高校招生逐步进行如下改革:

1.积极支持高水平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保送生资格和试点自主选拔录取的普通高校,在招收保送生和实行自主招生时,由普通高中学校向试点高校提供体现学生高中阶段成长过程的写实性记录和经省审核的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尤其是在创新实践、学科专业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客观情况,为普通高校自主招生提供参考。积极支持高水平大学探索进行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和破格录取等录取方式的改革。同时,要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保证自主选拔录取公开、公平和公正。

2.稳步实施统一招生录取。高等学校的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参加统一招生录取的学校,可以考生高考成绩为主要依据,结合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尤其是在分数同等的情况下,优先录取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评价结果较佳的学生。

3.试行高职(专科)院校自主招生。积极鼓励和支持省内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或专业)试行自主招生。试行自主招生的学校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发展评价结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招生学校(或专业)所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以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实施录取工作。试点学校可采取“高考成绩+相关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相关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发展评价结果”、“相关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相关专业测试”等多种形式的招生录取模式。

五、保障措施

(一)各地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认真落实我省高考方案和各项工作,确保高考改革平稳顺利地进行。省人民政府将成立以主管副省长为组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考试部门、普通高校等相关部门组成的高考招生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面做好高考组织管理、协同保障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也要成立高考领导组,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健全制度,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高考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的管理,规范实施综合发展报告制度。要指导学校建立评价工作组织机构,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价实施细则,对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的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诚信机制,确保各个环节的公平、公正,切实做到评价结果可信可用。要建立科学的普通高中评价制度,以全面科学的多元评价指标衡量普通高中的办学质量、校长的业绩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督促和引导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关系,努力营造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各级招生考试机构要按照高考改革的要求,加强报名、考试、评卷、录取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订、完善各项实施细则,确保各项工作的质量和安全。要进一步全面深入推进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确保高考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保证高考改革方案平稳顺利实施。

(四)各普通高中学校要进一步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按照课程方案和省教育厅教学管理规定的要求开足、开齐课程,开好选修课,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切实提高课程实施能力。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的建立和管理工作,要将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纳入学校常规管理范畴,规范操作过程,确保综合发展报告既客观又准确地反映每个学生高中阶段的综合发展情况,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五)各普通高等学校要加快改革步伐,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各普通高等学校要结合办学目标和专业要求,探索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后的选拔途径及办法,要逐步加大对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发展情况的考察,积极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专业发展潜质的人才。

浅谈中职院校考试模式改革 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 电气自动化 教学改革 考试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國家对于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去产能逐步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中职学生在就业实习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现在的中职学生存在专业技能差、敬业精神差、遵章守纪差等问题,很难适应现代企业的工作要求。

由人社部牵头,各职业院校开始推动本校的一体化课程改革,并且通过改革,使得中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愿意学、学得会、学得好。但是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化的改革,任务艰难而又复杂。在以往的改革中,各校投入大量的精力探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改革,对于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检验这一方面投入较少。

一、中职院校现有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1。缺少完善的教学评价模式指导

考核是教学评价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院校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和普通高中有较成熟、较完善的教学评价模式,缺少可以在中职类学校推广的成功评价模式,基本上是各个学校依据各自的特色,采用独有的评价模式。在缺少相应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对考试模式的探索也在持续中。

2.重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评价

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的教学评价主要针对教学因素,例如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学生成绩等,这个过程只评价了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忽视了教学在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中的作用。学生进入社会后是否能得到认同,关键在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水平高低,学校的评价指向与社会的认同不一致,校内的评价标准与社会的评价标准不一致,这些直接导致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合格中职学生却并非是社会所认可的学生。

3.专业教学缺乏对核心知识的认定

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考核缺乏对核心知识学习的认定,考核目的、内容、形式过于形式化。对中职学生必须形成的能力缺乏清晰的认识,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在传统的考试中,以闭卷考试为主,形式比较单一,因为受考试场地、时间、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考试多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整个考试偏重对书本知识的记忆,缺少对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4.专业知识的考核在时间上、成绩评定上存在缺陷

在考试的时间安排上,多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平时测验较少,致使学生在考前突击复习,而平时却很少学习;只重视考分,不重视自身能力。这样导致学生为了考试分数而学习,教师为了改分、评分而忽视了对学生自身能力的评价及改进

在成绩的评定上,将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考核,只通过卷面考试,很难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技能水平。加之部分学生在考试中存在舞弊情况,更加大了成绩评定的难度。

二、中职院校考试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目前,中职教育还在延续使用现有的考核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和反馈作用。针对目前的状况,我们应该如何改革,如何改变现有的状况?

1.完善教学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完善的教学评价模式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诊断,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并且可以协助教师调整教学活动。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评价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巩固中职教学改革成果。

2.更新传统的教学评价理念

现在的中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必须要适应现代企业的工作要求,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合格的应用型、动手能力强的技术能手,能够在企业中脚踏实地工作的技术工人,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均可以达标的新一代的中职学生。我们要更新教学评价理念,大胆地进行考试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考核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考核。在考核中,检验学生是否能够承受外界各种压力,是否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是否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是否能够合理地统筹安排时间。通过考试、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考试内容要具针对性,注重能力运用,命题模式多样化

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首先,需要确定各课程的核心技能点,对于该部分知识的考核,我们不仅要考核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技能点的再现,还要考核学生是否能够按照职业要求完成。例如,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焊接为其核心技能点之一,那么我们在考核学生时,不是要考学生是否能够焊接,而是应该考核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多少个合格的焊点。其次,我们还要找到每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点,对于该部分知识的考核,要求学生能够在再现知识点的同时,还能够将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再次,将剩下的知识点归为考查知识点,我们只需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进行知识点的再现。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考试内容的设计,加强对学生的理解、分析、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考试形式方面,不仅限于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的考试,职业教育重视技术的再现,要让学生到实训场地上展现他们的技能水平,展示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考试中,可以适当地设置故障、意外状况等,考核学生随机应变、抗压力等方面的能力。

进行多样化命题,避免传统的重视概念、重视知识点的记忆,考试内容可以设置为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例如,让学生尝试进行一个自动化设备的组装,学生可以先查看组装图纸,再制作组装工艺流程,接着完成制作前的准备,最后完成整个产品的组装,从而综合测试出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问题、查询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强化学习效果的作用。因为是开放性的考试,所以学生展现的是自己真实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这对端正考试风气也有一定的帮助。

4.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发挥考试的考核激励作用

传统的考试一般分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在学习过程中的考试较少,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因为缺少中间数据,学生的平时成绩也会有所偏差,无法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所以,要加大平常考核的检查频率,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均进行考核。

三、小结

高等学校考试模式改革 篇4

一、传统考试方式的弊端

1.考试目的不纯。由于目前传统的考试方式采用闭卷百分制考试,学生非常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注重分数而不注重学习知识本身,尤其目前把学业成绩与各种奖励,各种评优,保研相结合,如果某位同学当校干部、系干部、班干部,则必须考试到一定的分数,否则学校就会“说服”他“下岗”,造成学生对分数非常重视,想尽办法在考试中能取得高分,而没有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什么乐趣,这种应试教育现象非常严重。

2.考试方式单一。目前传统的考试就是闭卷笔试,一张卷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成绩,缺乏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如果期末考试时发挥不好,那就算平时再怎么用功也没用,卷子说了算,造成学生心里的不平衡,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

3.考试内容简单化。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学”“考”都是老师教什么就考什么,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就已经把重点点出来了,学生只需要记忆,模仿就可以考出高分,而忽视学生智能和素质的考核,这就造成知识掌握好的学生考的分就高,但实际能力不一定就强,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高分低能”就是这种教学方式的产物,而且还在一直延传。

4.命题的标准化。标准化考试当然有它的优势,如公平,但它的劣势更加突出,如缺乏灵活性,这种命题的标准化,忽视实践性教学的考核,忽视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考核,使学生不能主动的去掌握知识、训练能力,主动问为什么。

5.考试造成的考风较差。学生为了能取得比较高的成绩,在考前都做了许多的准备工作,如纸条,把题写在身体的某个部位等,这都是比较老套的方法,比较先进的都利用现代的通讯手段,如手机、对讲机等来作弊,造成考风日下,每到考完试,教室里全是纸条,触目惊心,学校应该做点什么,对现有考试制度进行分析,寻找新的考试方式方法,来完善考试制度。

二、综合性全程考试的模式改革与实践

几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如何使考试更加科学合理,如何有效的克服由传统考试带来的各种弊端,尽量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做了许多的努力。

(一)考试方式方法多样化

1. 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

期末考试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每门课都有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学生通过期末考试的复习,不但能把基本知识掌握,而且可以把整本书融会贯通,使知识能更好的衔接,但除此之外,可以结合平时考查成绩,平时考查成绩不能单单记录出勤率,还应记录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加分制”,如果平时成绩满分是20分,则平均给分可以保持在12-14分之间,剩下的分值作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鼓励分值,涉及课前提问、课间互动、课后答疑等各方面,可以答对一次加1-2分,采用这种“加分制”平时成绩的考核方法,经过在我系的实践,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能做到课下复习、课前预习,学习效果非常好,这样的成绩评定比较科学和全面。

2. 口试与笔试相结合

对记忆性较强的考试科目,抄袭现象比较严重,采用口试可以避免笔试的弊端,采用现场抽题,现场答题,具体方法可以采用作试题卡来抽题,或采用电脑随机抽题,每人可以抽3题答两题,或抽5题答3题,具体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而定。口试由于花费时间较长,且学生较多,可以采用分批口试,这样可以充分的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笔试更客观、更公平。

我系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在如《锅炉原理》《节能原理》等叙述性内容较多的科目中采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生按学号随机抽取3题答2题,准备2分钟,在讲台上先读一遍题目,然后回答,回答不全面时下面同学可以补充,这时补充的同学可以在原有成绩上加一定的分值,以弥补以前较差的成绩,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从而牢固掌握知识。

3. 考场上完成与考场外完成相结合

除考场上完成的常规考试之外,教师可以布置一定的题目或方向,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自己思考来完成论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性,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能更好的自学打下基础。

我系在许多科目上都采用这种方式,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过程,对目前本科目的发展方向,发展前沿知识都非常了解,有部分同学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非常有独创性。

4. 阶段性考试与期末结课考试相结合

阶段性考试就是在部分重点章节进行中间环节的考试,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从学期一开始就进入紧张状态,每学完一个重点章节就考试,这样学生到期末可以轻松的进行复习,可以避免先松后紧的现象,提高学习效率。

(二)科学命题

命题是实施考试的关键环节,命题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考试的结果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性,命题涉及的内容应不局限于教材范围的简单重复,而要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注重考核学生掌握综合知识情况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试的内容既应有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应有拓宽领域、创新型试题,以全面反映学生对本科目的学习情况。

我系教师在试卷命题上充分考虑了以上各方面,在命题题型上作了许多的尝试,如增加了运行分析题、检修题、实验题等题型,这些题目的答案在书本上是找不到的,要综合各知识点进行分析,能充分考核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技能,做到不仅在课堂上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命题上也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继承又要创新。

命题质量好坏也受教师自身水平的限制,如果教师水平有限,则命题质量就很难保证,所以要想科学命题,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相当关键的,避免这种现象的办法就是采用试题库,随机抽取试题。

(三)加强考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考风是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作弊违背了公平原则,对于那些努力学习、认真复习、一丝不苟的同学不公平,严肃考风考纪为大家公平竞争提供了保障。

我系在加强考风建设方面做出了许多的努力,采取教考分离,试题库出题等一系列措施。我系在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共同努力下,开展“知荣辱、讲诚信、拒舞弊”的主题教育活动,同时以各种媒体,通过板报、标语、网络等形式进行考风考纪教育宣传。我系还在一个班进行了“无人监考”的试点,让同学自己约束自己,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这些方式的采用,学生基本上做到了零作弊。

最后还要注重考试结果的反馈,不仅是对学生还有对教师,目前各种传统性考试还只注重“考”,而不注重“学”,学生考完了就忘了,不会的知识点还是不会,教师也只把卷子批完了,没有对最后的试卷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命题缺欠。我系教师在认真仔细的批改试卷后,对试卷认真分析总结,找出试卷中答题情况较好的和较差的题,分析原因,进行总结,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扬长避短。

考试是整个科目学习的终结,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如何发挥考试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我们认为,改革现有的考试方式是势在必行的,通过对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全程性考试方式,希望对其他校院教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高向东,高等学校应构建创新考试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5(5),72-74

[2]杨天怡,胡新平,严薇等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5(12),59-60

[3]潘云鹤.大学教该如何指向以人为本[J].中国高等教育.2005(3).21-22

高等学校考试模式改革 篇5

一、课程简介

《自动控制原理》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职业能力课程,以讲授原理为主的纯理论性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一套较完整的分析、设计系统的方法。同时,为以后从事实际工作和专升本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二、改革背景

《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以数学为基础,理论性非常强,如果采用平时考核加闭卷考试的方式;在考核内容上重理论轻应用,主要以知识点考核为主,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核以及实际应用还基本处于空白;考试成绩还较片面,考试成绩无法如实的反映出学生对此门课程的理解程度,因此有必要对考试模式进行相应的修改。改革后采用理论考核+虚拟仿真等环节组成,主要是加大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虚拟仿真可以采用MATLAB仿真软件来实现,完成每一章节的内容相应的实验,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实训室的设备完成应用实例的验证。此种模式可以加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考查力度,避免学生单凭突击复习或者死记硬背便能得高分的考试形式。

三、改革措施

具体实施方式:理论部分的考试形式以试卷为主,主要是对基本知识点的考察,能够理解和运用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解决简单的自动控制问题。虚拟仿真主要是考察学生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分析和求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相关问题。考核形式主要是重点章节的理论部分进行实验验证,通过仿真结果能够正确的分析问题。

总成绩=理论部分*50%+仿真实验*30%+平时考核*20%

四、预期成效

改革后考试模式既考理论也考操作,既考期终也考平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明显提高。虚拟仿真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结合工业实际的应用问题进行仿真,而不拘于特定题目,充分照顾到学生不同能力表现的需求。

高等学校考试模式改革 篇6

关键词之一:“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实行高中新课改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考试科目设置各异,河南新高考最后选定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其中,“3”为语文、数学(分文科数学、理科数学)、外语(含听力,暂不计入总分);“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目前确定的分值为“文科综合”满分300分,“理科综合”满分300分,其他各科满分均为150分,即文、理总分满分均为750分。这预示着我省持续多年的高中文、理分科不会改变。

从省招生办公室2011年考试日历上看,今年统一考试时间仍定在6月的7至8日,考试组织、试卷评阅、成绩评定和公布、招生录取等将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关键词之二:选考内容

实行新课改后,河南省高考试卷仍委托教育部命题,继续使用全国卷。各考试科目内容为《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通知》(豫教基〔2008〕138号)规定的必修模块和部分建议选修模块(具体内容见附件)。这里应当注意的是,考试内容中除必考内容外,还增加了选考内容。比如:

语文:必考内容包括(一)现代文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二)古代诗文阅读,(三)语言文字运用,(四)写作。选考内容共两项,一个是选修(一)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另一个是选修(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考生可任选其一。

数学(文科):必考内容包括数学1,数学2,数学3,数学4,数学5,选修1-1,选修1-2;选考内容为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因为今年是我省高考改革的第一年,数学(文科)虽然有选考内容,但仅此一项,“选考”实质意义上还是“必考”。

数学(理科):必考内容包括数学1,数学2,数学3,数学4,数学5,选修2-1,选修2-2,选修2-3。选考内容共两项,分别是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5,不等式选讲。考生可任选其一。

关键词之三: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

与往年高考录取方式不同,实行新课改后,河南开始试行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按教育部要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将与高考录取逐步挂钩,从目前全国试行的高考录取方案看,对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的认定,各省各有千秋、皆有创新。

如江苏省实行“3(语文、数学、外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模式。2008年出台方案规定,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实行等级计分,必修科目测试分为4个等级,用A、B、C、D表示,单科C级及其以上的比例一般控制在95%以上。技术科目测试等级为合格、不合格。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的成绩从应届高考之年起算,3年内有效。2008届及以后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学业水平测试,第一次报名参加4门必修科目和2门选修科目考试,6门科目成绩均达A级且技术科目考试合格的考生,可享受在划线前对语数外3门考试总成绩加10分的政策。高二学生在2007年参加必修科目测试后,可在2008年再次参加必修科目测试,学生相同科目的两次测试取其中的最好成绩,但此类考生不能享受加10分的高考奖励政策。社会考生对同一必修科目,亦可报名参加两次考试取其中的最好成绩,但社会考生不享受加10分的高考奖励政策。2010年,江苏又将“6A加10分”调整为“见A加分”,即对第一次参加必修科目测试且技术科目测试合格的应届考生,每1门必修科目成绩达到A级,在划线前加1分计入统考成绩;如4门必修科目成绩均达到A级,在划线前再奖励1分,即加5分计入统考成绩。

再如山东省采用“3+X+1”高考模式,语文、数学、英语(听力除外)、文综、理综和基本能力测试。其中,基本能力测试是山东省新课程高考的创新之举,考试范围涉及高中新课程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6个学习领域的必修内容及相关内容,考核目标主要包括观察社会生活,分析、解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象,参与社会实践的基本能力等9项内容。考试形式为笔试、闭卷,考试用时120分钟,试卷卷面分值为100分,以考生实际得分的60%计入高考总分。

其他如海南省2010年将基础会考的总成绩按10%的比例折算(满分为30分),计入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录取的总分;黑龙江省2010年高校招生录取与学业水平考试适当挂钩,未达到10个C级及以上等级的,仅能填报本科第三批、高职(专科)院校(不包括报考单独招生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及体育、艺术院校(专业)志愿。目前许多新课改省份实行的是高考录取与学业水平考试“软挂钩”,即考生分数相同时,高校可参考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进行遴选。我省应当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软挂钩”, 招生录取时,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内容均会以全省统一的电子档案形式提供给高校,在1∶1.2投档的情况下,综合条件占优势的学生会被优先录取。

关键词之四:新课程实验

从2008年秋季开始,河南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新的课程改革坚决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17号)和《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通知》(豫教基〔2008〕138号)精神,在制定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改革方案的过程中,注重与现行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方案的衔接,保持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方案的连续性。同时结合我省实际,招生考试改革方案综合考虑普通高中的教学情况、学生的适应程度和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情况,在技术操作层面简单易行,为考生、普通高中、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所接受。

这次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改革方案,是在贯彻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精神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为切实维护教育公平,方案在科目设置、考试内容、录取实施等各个环节构筑公平、公正的平台,有利于普通高等学校充分发挥自主权,在普通高招考试成绩的基础上,重视发挥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招录取中的作用。

关键词之五:多元化选拔体系

《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公布,是高考制度改革的一个风向标。改革的目标任务为:

(一)完善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根据河南省推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际,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确保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客观、公正、全面,切实做到可信、可用。

(二)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内容要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精神,与普通高中新课程内容相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坚持科学性、基础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以能力考核为核心,注重对考生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查,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引导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等学校考试模式改革 篇7

发现其在听力测试和阅读理解中失分较多, 翻译还常有汉化译法, 存在语意理解偏差。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基本的语言应用能力欠佳;另一方面也源于本校英语教学未能及时关注PRETCO的正面反拨效应, 未能以测试为依托、改进封闭落后的教学方式。鉴于此, 笔者以反拨效应理论为背景, 认真分析PRETCO的考查重点及考查方式, 针对本校英语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强化基础、注重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分层次教学、建立健全多元化评价体系等策略, 为我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反拨效应及正面反拨效应

反拨效应 (washback effect) 是指测试对教学的影响。具体研究始于19世纪初期。上世纪八十年代, 国外对反拨效应的研究发展迅速,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Alderson Wall的反拨假设、Hughes (1989) 的反拨效应模式 (PPP模式) 。Alderson Wall从教、学两个角度, 围绕内容、方法、速度和顺序、程度和深度等问题阐释反拨效应, 进行了15个反拨效应假设, 奠定了反拨效应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Hughes则提出了“PPP模式”, 即“参与者—过程—结果”反拨效应模式, 探讨其工作机理, 探究测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综合而言, 反拨效应涉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以及学校、家长、社会等因素。包括正面反拨效应和负面反拨效应。前者指测试对教学的积极影响;后者则指消极影响。该文着重探讨的是正面反拨效应。

正面反拨效应 (positive wash back)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 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认真备课、上课、辅导。重视细化基础知识, 对学生从单词、句型到语法的学习和记忆都严格要求。根据教学成效和考试要求, 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 (二) 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为顺利通过考试努力,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在学习和备考期间发现不足并及时弥补, 掌握一些学习和策略。 (三) 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水平, 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由此而言, 语言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对于应对测试和英语教学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若能以语言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为标的, 改变传统落后的英语教学方式, 这将会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积极影响。

2 关于PRETCO考查重点的分析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即PRETCO) 是自2000年起在全国正式推广的高校学生英语水平考试, 分为A、B两个等级。试题包括五部分:1.听力理解 (15%) , 主要以对话、短文形式考查学生听力。2.词汇和语法 (15%) , 题目涉及句法结构、词汇及词形变化等, 主要考查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牢固掌握及灵活应用。3.阅读理解 (35%) , 多选用应用性较强的语篇, 测试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4.英译汉 (20%) , 通过翻译段落或句子, 测试学生的基本翻译能力。5.写作或汉译英 (15%) , 涉题内容包括文章摘要、通告、信函、简历、申请书等, 以测试其写作表达能力。综观可知, PRETCO涉题内容较全面, 听、读、写、译能力皆在考查范围内, 侧重考查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水平及实际运用能力, 旨在促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向培养高等应用技术型人才方向改革, 同时为用人单位提供选聘依据。据此而论, 若能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适当关注PRETCO的考查指向, 以考带教, 充分发挥其对英语教学的正面反拨效应, 则会给教学实践和学生考试带来积极作用力。

3 武威职业学院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一直以来, 我校始终把英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基础水平不高、教学评估体系不够完善, 教学水平始终未能取得较大飞跃, PRETCO通过率长期维持在固有水平, 难有较大突破。而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师生的教、学积极性。有鉴于此, 笔者认为应该以PRETCO的考查重点及方式为标的, 积极发挥其对英语教学的正面反拨效应, 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以促进我校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和长足进步。具体改革策略如下:

3.1 强化基础

由于高职院校录取工作的特殊性, 我校录取的学生的英语成绩普遍不太理想, 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不强。这使他们较难顺利通过PRETCO。有鉴于此, 日常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强化基础知识。这不仅是通过考试的必要准备, 更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教师需在日常教学中关注语音、词汇、句型、语法等基础知识, 帮助和要求学生夯实语言基础, 并以阶段测试的方式及时检验学习成果, 及时发现和弥补不足。学生更应扩大词汇积累量, 理解并灵活运用语法规则, 多做听、说、读、写、译等练习, 朗读或背诵经典美文以增强语感。长期坚持, 必能使我校英语教学突破基础能力不强的瓶颈, 进入高效发展阶段。

3.2 注重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要之, 英语教学应以强化基础为根本, 但若将其理解为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则失去了语言教学应有的灵活生动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无法提升实际应试能力, 更遑论应用能力的提升。鉴于此, 笔者认为, 英语教学应在强化知识技巧的基础上, 注重提升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比如, 可以利用具体材料进行任务型的语言知识实践操练, 巩固基础知识;增加交流活动, 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语言的刺激频率, 增强语感;布置具体的阅读记诵任务, 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总之, 应试只是检测其学习成效的方式或凭借, 应用能力的提升才是最终目的。高校英语教学必须以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为旨归。

3.3 分层次教学

不可否认, 学生存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 英语科目尤其明显。若一味以统一单调的方式方法进行英语教学, 势必会造成基础好的“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状况, 加重教学水平失衡。这既不符合教育教学多层次定位的要求, 又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由此而言, 分层教学势在必行。学校可在新生入学后组织分级考试, 并据此实行分层次教学。这既有利于教师确定具体教学目标及任务, 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更能使学生针对自身实际开展学习实践, 并在相近水平的竞争中找到自信、激发学习积极性。长期坚持, 师生都能在教学活动中获得认同感, 进而促进英语教学的长足进步。

3.4 建立健全多元化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教育教学有极大的正面促进作用。但我校现行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较为单一,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管理地位, 缺乏参与评价的热情, 对于评价方式和结果, 或被动接受, 或消极对待, 这必然使教学评价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因此, 必须进行评价方式改革, 建立健全包括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板块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以检验、激励为目的, 将教学评价阶段化、常态化, 使师生都能通过教学评价发现问题、弥补不足、促进教学工作向好发展。此外,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开阔视野、了解英语文化知识, 丰富学习内容, 使英语教学脱离考试或评价的单向垄断, 走向丰富多元, 营造理性与趣味相结合的教学氛围。而这对于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尤为重要。

综而论之, 我校英语教学应以提升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宗旨,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PRETCO) 的正面反拨效应, 积极改革现行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 以期推进教学水平和成绩的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Authur Hughes.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黄大勇, 杨炳钧.语言测试反驳效应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年第4期.

[3]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郭岚.五年制高职教育分层教学的探讨[J].高职教育, 2002:69-70.

[5]高兰生, 陈岳辉.英语测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改革高校考试模式的思考 篇8

一、考试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指在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考试模式,把高校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现在,高校的考核模式主要注重的是对学生基本理论的测试,技能考核较少,反映不出学生在知识的应用方面的发挥。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考试的作用是高校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它即引导着学生怎样学习,又反馈着教师应该如何教。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对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也应该改革考试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有利于明确考试改革目标

在高校考试改革中,改革目标是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材施考,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个性化培养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而创造性是现代高校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只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能力培养,才能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因此,新型的高校考试改革的目标,只有着眼于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考试改革目标。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校学生在高考结束步入大学后,学习热情降低,动力不足,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丧失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幻想着在考试前很短的时间内集中时间复习就可以通过考试。简单而枯燥的考试模式也让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学校和教师除了正确引导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外,还应进行考试模式的改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考试模式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精心设计考试方法,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技能考试。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会学,进而会用。

(四)有利于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质量

科学的考试模式和全面的考核内容,能综合评价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很好地发挥考试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评价功能,有效地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综合评价教师的上课、辅导、作业批改、成绩评定等教学水平,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深化教学改革,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二、当前高校考试存在的问题

(一)偏离考试目的,考试功能单一

考试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与评价,是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有效手段。考试是过程管理,即考试设计、考试的实施、考试过程的监督检查、考试结束后的总结,这一过程均是学校完成教学计划、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手段。却不是目的。一直以来,高校的考试目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考试的目的,弱化了考试的功能,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考试的结束意味着一门课程学习的结束,很少有人认真总结考试结果,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及时反馈,以获取相关的教学信息,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诊断性评价,不能真正端正考试目的、发挥考试功能。

(二)考试内容教材化,题型固化

考试题型中无论是填空、判断、选择、名词解释,还是计算、分析、论述等,考试内容主要侧重于书本知识的记忆与再现,注重对教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的考核,而且多有标准答案。而教材外的考查学生实际技能的内容所占比重较少。导致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重记忆、轻思考的导向。同时,教师命题是依据教材和课堂学习内容,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范围,造成了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学习积累,考前集中突击,考试只为通过,不求知识的全面掌握和活学活用。这样也大大挫伤了平时学习态度端正、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三)考试形式单一,方式固定

高校考试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安排在期末的最后两周。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限选课,多采用时长为110分钟的闭卷笔试。考试形式是闭卷笔试多、开卷笔试少;传统考试方式多,课程考试改革少;理论考试多、实际操作少;统一组织的考试多、因不同的培养目标施考少。同时,这些考试形式基本上都是“一卷定结果”,没有将考试作为一个过程进行考核。所有这些定式,都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且,单纯依据期末考试成绩,或者加上比重较小的平时成绩,不足以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评价标准简单化,缺乏科学性

目前,高校采用的是易于管理、容易量化的百分制评价标准,考试成绩仍然是评判好学生的重要标准。但是,评价标准简单化,就无法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也会误导学生重分数、轻能力,重考评、轻导向,重评价、轻过程。“以分数论英雄、以分数论成败”,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造成分数高能力就强的假象。由此可以看出,分数在高校中仍然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而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较少,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公正性、客观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难以全面的体现。

三、进一步深化高校考试改革的策略及建议

(一)全面理解考试功能,端正考试目的

测评理论认为,考试具有诊断性、导向性、反馈性、评价性等功能。要进行考试改革,就要树立科学的考试观,正确理解考试功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考试在高校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判定其教学活动的正确性,规范教学行为,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起到导向的作用。并通过教师的反思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自我检验,反馈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监控教学质量,更新师生和管理者的考试观念,突出实践性、技能型、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考试成为教学活动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实现高校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改革考试内容,丰富考试题型

考试内容应突破教材,不能简单地局限于教材。现在一门课程的教材有若干部可选,教材的选择对教学的授课内容影响很大。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考试内容,都应遵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依据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的要求,坚持以发展能力为主,体现即综合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又要给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以发挥的余地,培养创新精神。同时,教师在题型的设计上,突破传统的题型模式,调整试卷结构,改变记忆性、“复制式”为主的考核,设计科学的考试内容,使考试内容注重提高技能水平,注重提高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丰富考试形式,培养综合素质

考试安排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安排教学进程,课程结束就可以组织结课考试,而非等到集中考试周统一施考。考试改革的课程,考试时长可以采用非标准的考试时长。教务处应引导各二级学院,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依据课程的特点和性质,鼓励教师采用丰富多样的考试形式,将闭卷、开闭卷、机考、课堂小论文、口试、自我评价、社会调查等考试方式相结合,增加考察实践能力的考核形式。在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的同时,增加学习过程多次考核的比重。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以发展能力为主,由书本知识的考核向注重能力考核的转变,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试目的。

(四)评价标准灵活化,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

以统一的百分制作为学生成绩的评价标准,虽易于操作,却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考试改革要求坚持因人才培养目标施考、因才施考。那么评价标准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增加灵活性。“不以分数论成败,不以分数论英雄”。考试成绩采用绩点法和加权平均法,对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竞赛获奖等给予充分肯定。在考试改革的同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作出全面而客观的综合评价。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相关技能的考核,也应在总评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四、建立适合课程特点的考试模式

(一)平时 + 期中 + 期末考试模式

该种考试模式适合于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考试,如高等数学、大学外语、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重要基础学科,它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公共基础课程应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建立卷库,实行“背靠背”的教考分离命题模式。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期中考试,基础教学部门应加大平时考试成绩的比重,制定相应的考试制度。如平时成绩和期中考试没有通过者,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改变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靠“突击”的现象。

(二)平时 + 实践考核 + 期末考试模式

该种考试模式适合于学校工科专业课的考试,如电力系统分析、汽轮机原理等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注重实践性的考核,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探索,以免学生靠死记硬背学习专业知识。实践考核即可以在学习的实习场进行考核,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考核。考核时,由学生现场抽题、现场操作,教师根据学生操作过程及结果评分。要注重其实践操作、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考核。

(三)平时 + 课程论文 + 期末考试模式

关于高职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 篇9

一、目前高职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对考试功能认识的片面性

考试具有“导向功能和评价”功能, 它直接影响到老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实践中以考试标准和考分衡量教育教学活动, 片面强调考试的评价功能, 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 使教师为考试而教, 学生为考试而学, 甚至让学生滋生在考试中通过舞弊以求高分的念头。考试功能的这种片面化必然导致教学的异化———师生教学仅为考试服务, 考试就意味着课程的终结。这种考试只能部分反映出学生的文化素质, 甚至只是反映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并使学生的这一能力片面膨胀, 其他素质缺失。

2. 考试内容与培养目标不一致

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 而且考试题型多为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等。客观性试题、记忆性试题所占比例大, 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少, 使得考试成为对死记硬背的一种鼓励, 而这种死记硬背逐渐导致学生对思考、判断的依赖性, 不利于学生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知识和思维结构, 与高职培养目标———“培养技能型人才”相矛盾。

3. 考试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分为考试课程、考查课程及选修课程, 相应的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方式。考试多以闭卷形式, 开卷少, 笔试多, 口试、答辨少;理论考试多, 技能、实践操作考试少;统一考试多, 因材施考少;一次定结论的终结性考试多, 数次考核综合评价的形成性考试少。如期末闭卷以笔试为主, 这种考试方式有很多弊端:主要考核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 照抄照搬, 不利于知识点的消化吸收, 更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1]

4. 考试评价的局限性

现行考试评价体系中存在两个不足之处。第一, 某些考试资源被浪费。考试一直被视为权威的教育测量工具。考试分数和名次历来被认为是唯一可靠的评价依据。实际上, 考试分数与名次的意义随考试类别的不同而不同。阶段性考试用于了解过去一段时间学生学习有什么进步, 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质量, 分析出学生学习的强弱之处, 以便确定下一阶段的教与学工作。但人们关注的主要是阶段性考试产生的分数和名次, 而不是对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这就造成考试资源的浪费。第二, 学习能力没有被列入评价范围。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 而且要学会怎样学习。将学习能力纳入评价范围能强调学习能力培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考试模式改革的措施

1. 树立“能力测试”考试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并将这种要求内化到考试模式中, 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 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

2. 考试内容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

考试内容应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学大纲内容, 还应包括相关参考书的有关内容, 从而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考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计算的基础上, 突出考实践、考应用、考思维能力、考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做题时有一个综合、分析、比较、理解和创新的过程。试题的内容也可有学生选择的余地, 保证学生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智能。对一些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 可尝试把相关内容综合成一门科目进行考核, 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和融会贯通能力。在考试内容改革上, 应改变只考核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的做法;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学习, 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使他们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考试内容上, 不仅要考核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 还要考核利用参考书和其他文献资料吸取的知识, 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的目的, 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

3. 考试方法要多样化

考试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主要是根据考试目的和考试内容要求来确定的, 要求能够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能够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因此, 考试时要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的特点不同采取不同的考试方法, 应该走出教室, 进入实训室、企业中考察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状况。考试也不应仅局限于理论考核, 更应注重能力和技能的考核, 灵活多样地命题, 测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如考查学生归纳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可采用调查报告、实践报告等形式;考查学生语言能力、反应能力等可采用口试和辩论的形式;考查学生知识转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等, 可采用全开卷、半开卷和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则可采用技能操作和小制作竞赛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常识性知识可采用闭卷的形式考试;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分析力、想象力、感悟力、创造性思维等可采用写心得体会、问题设置和现场能力测试的形式考试, 等等。[3]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更注重实用性, 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在实践中很轻松地就能记住;有的知识在实践中需要时可以查找, 只要知道从哪里查找和如何查找即可。因此, 在考试中可采取一定开放程度的开卷考试。例如:高等数学对于文科学生来说, 是比较难的一门课程, 可以采用开放式考试。考试时允许学生带上公式或书本开卷考, 或者考试时发给学生常用数学公式, 以便学生在考试中把全部注意力投入到应用公式及原理上。注重应用能力而非记忆性知识的考核。

围绕岗位能力, 模拟真实工作情境考核。如围绕会计专业的岗位群划分成若干个工作岗位, 在实训课上, 每位学生按照抽签内容分小组分角色模拟工作, 教师根据每个岗位明确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打分, 侧重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以课程报告为形式的实践型考试。以课题研究为主, 课题取材于各章节内容, 课题的开展也贯穿于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 到学期末教师收集所有学生的课题总结报告, 然后根据其完成质量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

开发在线考试系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开发和利用为基于Web在线考试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必要条件。高职院校的部分课程可利用多媒体建立能够实现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实时的、随机的并可实现成绩考核评定的网络试题库管理系统, 开展无纸化考核及模拟现场工作状态考核。目前, 这种考核形式已应用于计算机等级考核、大学英语考试等方面。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考试时间灵活, 允许在规定的时间段内的任意时间参加考试, 能够动态地管理各种考试信息, 随机生成试题 (考试内容、试题范围、配分、难度等) , 由系统客观地给出评定结果并记录在库。这种考核形式打破了传统考试“一卷定乾坤”的成绩评定方式, 成绩评定客观公正, 不仅大大地节省了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 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而且随机试卷既能实现教考分离, 又在某种意义上杜绝了考生相互抄袭的可能。[4]

4. 考试评价的改革

考试评价改革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就在于当前仍缺乏对学生能力素质考核的系统标准和操作规程对高职高专培养复合型和应用人才的目标而言, 传授知识是基础, 培养能力是目的。与之配套的考试评价改革, 不仅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基本技能水平, 而且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意志、态度等在考核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考试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它的最终导向是体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创造一个使学生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环境。

考试评价要打破仅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传统做法, 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综合评价基础是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企业对员工的工作标准、社会对社会人的道德标准要求。结合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取得和企业对学生在工作中的评价、学生在专业技能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程度等方面, 从教学性的角度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性、技能性、教育性等方面和从生产性的角度对学生的工作态度、技能水平、生产质量等方面对学生的相关专业课程的成绩进行客观的综合性评价, 评价的结果归根于考试的主体———学生, 得到学校、企业给予的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 体现出考核评价体系的全面性。

还要注重考试的及时反馈。考试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学生通过考试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考试成绩分析, 可以发现学生在知识体系、运用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情况, 从而发挥考试的预测及诊断功能。传统的考试评价流于形式, 缺乏反馈机制, 不能起到反馈信息的作用, 应建立“以考带学、以考促学”的考试反馈机制。[5]

三、考试模式改革的意义

1. 对学生来说, 由于将分析问题的思路作为直接考核的目标, 因而会在学习过程中, 有意识地侧重对问题的深入分析、理解及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认识到所学理论知识在分析实际问题时的基础作用, 提高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

2. 对教师来说, 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促进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配套变革。促进教师认真研究分析教学规律, 总结不同课程特点, 结合职业岗位的要求, 不断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适应考试模式改革的需要。

3. 对学校来说, 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风。考试在于“考”, 学风在于“学”, 它们的主角都是学生, 对“考”和“学”, 无论谁先动, 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考试模式改革是学生梦寐以求的, 只要考试模式改革得好, 能实现绝大多数学生的愿望, 使学生能够在自由环境中学, 在轻松心情中考, 从而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进取的学风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6]

总之, 正确的考试的观念、全面的考试内容、科学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方法是考试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这几方面决定了高职院校采用的考试模式, 应以学生能够掌握职业技能为出发点, 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顶岗实习的“准员工”双重角色着手, 明确考试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变知识考试为能力考试,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用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人才考试模式, 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璞, 任雅洁.从德国职业教育经验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考试与考核模式改革.继续教育研究, 2010, (5) .

[2]董金凤, 曹世燕.“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教育考试改革初探.河北企业, 2011, (4) .

[3]康娜.高职教育考试模式的可行性对策研究.现代商贸工业, 2009, (3) .

[4]张晓雁.高等职业教育成绩考核办法改革探讨.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07, (3) .

[5]王爱红.高职院校“工学交替”的考试模式探究.教育与职业, 2010, (6) .

高等学校考试模式改革 篇10

1. 教学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逐年滑坡,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已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加之在一部分刚升格的中专学校,多年来英语课不受重视,学生未曾系统地学习英语,英语基础相当薄弱,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往往很难提高要求,教学改革难以实施,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多为教师传授知识,缺乏技能训练;教学观念落后,缺少必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学模式旧,师生互动少,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鉴于此,考试暂行A、B两级考试,B级为过渡要求,A级为标准要求,但是就B级的要求,对于不少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从历年来的考试结果可以发现,学生听、读、写、译的能力都不甚理想,尤以听力、写作两项得分最低。而这两项技能的运用能力的好坏,对于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今后的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这一考试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 等级考试的积极作用

由于考试的出现,各学校进一步加强了英语学科的建设,就笔者所在学校来看,学校依据高教司的教学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教学大纲,明确了教学目标,提出了教学要求。学校开始经常性地组织课堂教学模式的观摩和探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推进教学改革;备考前学校会系统周密地安排复习工作,力争提高复习效率。由于考试的激励,教师愈加关注英语教学,学生则表现出了学习英语的极大热情,复习迎考的过程使他们重温课本,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了一定的提高,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语言基础。教师开始积极投身教学法的研究,更新教学观念,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善英语教学条件,营造英语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教师开始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考如何在专科有限的教学课时内,使学生既能学好语言知识通过测试,又能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如何能使学生把英语学习和专业知识相结合。

3. 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英语这一积累性非常强的语言课堂上,由于学生基础相隔悬殊,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教学上无论是采取“高难度、快节奏”“小步子、低起点”,还是“抓中间、带两头”的教学模式,都只能面向一部分学生,而使得其他学生要么“吃不饱”,要么“消化不了”,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与发展,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出现逃课或者“上甲课做乙事”之类的抵触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过级的兴趣和信心。

第一,教师要摸清学生的基础,考虑到其水平差异,适当进行补充训练,使学生能学有所获,教学要循序渐进,让学生体验点滴成功的喜悦,从而克服对英语学习的胆怯和焦虑,产生学好英语的信心。第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应使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其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能力。既要传授语言知识又要注意培养技能,做到知识的传授为能力培养服务;要真正做到精讲精练,使学生通过实践,把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以适应毕业后实际工作的需要。第三,教师应坚持“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大方向,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流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教学中要重视语言学习的规律,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听、说、读、写、译之间的关系,确保各项语言能力的协调发展。目前要特别注意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第四,教师应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开展课外教学活动的优势。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通过课外指导,可以把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进一步巩固、落实,并使之深化和个性化;通过课外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的专业,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机会。例如,进行专题讲座、组织英语竞赛、开办英语角、观看录像片、成立英语协会或课外学习小组等。这些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他们实践自己能力的范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五,教师应改变旧的授课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生动形象的情景教学。把人和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将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有机整合,使学生感知语言和理解语言的同时,认识到英语对于专业学习的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4. 建议

作为一种等级考试,PRETCO所带来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处理测试和教学的关系尤为重要,语言测试着重考核的是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要防止应试教育。科学的测试能为教学改革和语言学习提供积极的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目前,不少学校开始把A、B级证书与毕业、专转本挂钩,或把通过B级作为报考大外四级的条件,笔者认为要结合实际,稳妥推进。学校师生都要有正确的态度,学校不能大搞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违背教学规律,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教师亦不能为了只注重讲解应试技巧,忽视夯实语言基础知识,影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更不能急功近利,只追求过级,把过级定为学英语的最终目标,这种观念会制约他们今后的发展。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要利用PRETCO考试的积极导向作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积极作用, 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 对教学改革作了深层的思考, 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能力考试,高职英语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易平, 王世宇.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探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1) .

[2]周丽华.关于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思考.教育科学, 2001, (8) .

[3]徐国辉, 张静, 蒋景东.外语教学法发展趋向之我见.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1, (04) .

高校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改革初探 篇11

关键词:高校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改革

高校政治理论课承担了引导大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发现和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政治立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重任。因此,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其教学目的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内化了的政治素质和个人觉悟的提高。传统考试模式下,仅凭一张试卷,一个分数,往往难以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和学习后道德素养、政治素质的状况。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获得更加方便丰富、快捷的时代,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型的教育和知识掌握型的考试显然是不够的。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相配合,考试方式同样应进行改革。

一、现存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1.考试理念应试化

首先,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高校的政治理论课也存在将考试视做最终目的的现象。在这一目的影响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拘泥于提高成绩的思维,教学活动围绕考试内容开展,重视知识传授,忽略思想教育的功能。受这一思维的限制,学生亦会产生学习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的“功利”心态,学习成为在考试压力下的被动行为。师生受限,教学效果不如人意。

其次,现有考试模式的评价标准仍为求同式而非求异式思维,注重考察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记忆,评分过程中依据标准答案,凡不符合“标准”者皆不得分。这种评价方式难免将学生引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歧途。使学生在学习中丧失个性化思维,成为千篇一律的“工业化产品”。这显然和注重创新精神培养的高等教育的目标相背离。

2.考试形式单一化

传统的考试模式主要为卷面考试,即闭卷考试为主,开卷考试为辅,一张试卷作为判定学生成绩优劣的唯一依据,缺乏对学生社会实践考察的评价。在这一方式的限制下,学生注意的重点放在课堂对教师讲授内容的记录和记忆上,缺乏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热情,学习状态呈现被动接受型而非主动探索型。学生忽略课程学习的过程,只注重考前突击记忆,甚至只求记忆,不求甚解。这不仅和政治理论课思想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而且也会将学生引入为考试而学习,为拿分而学习的歧途。

卷面考试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发现了学生知识掌握或思想动态上的一些问题,一般只以分数的形式加以体现,师生之间思想上的交流极其缺乏。学生存在的问题考试后依然存在,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成为“悬案”。同时,卷面考试为单体考核,单体评价,无论开、闭卷考试,只是对学生作为单一个体知识掌握和分析能力的考察,缺乏对学生集体环境中个体作用及团体协作精神和能力的考察。

3.考试过程呈现单向性

在传统理念中考试是教师的单方行为,教师是考官而学生是被考核者,双方处于考与被考的对立地位。考试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主体完全被“客体化”。[1]考试过程中学生参与权的缺失,使得学生主动质疑的精神减弱,对教师权威的盲从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创新意识亦被压抑。

4.考试内容过于知识化

现存考试模式与其他专业课程类似,以“考知”为主,重在考察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忽略了作为育人为主的思想政治“考行”、“考德”的功能。考题往往围绕书本内容展开,从理论到理论,使学生在理论和现实之间产生隔阂感。再加之以“标准”答案,学生成为记忆的机器,而不是有着主动性和创新性的人。这不仅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和我们培养具有个性思维的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产生分歧。

二、改革考试模式思路

根据以上对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增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应从考试理念、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过程等方面进行改革。

1.考试理念从结果性考核向过程性考核转变

更新传统的考试理念,考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考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2]建立起“以学生为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考试体系,从根本上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为此,应将期末静态的结果性考核转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考核,把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纳入考核的范畴。考核的内容可以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读书心得、学期论文、社会实践、自我评价、集体互评等。

过程性考核方式的优点在于:第一,它可以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集体互评等几个环节相结合,把外在表现、思想总结相结合,综合地考察学生的思想变化;第二,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发现自我的不足,培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和运用知识的实际工作能力;第三,在动态的考核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增加了接触,融洽了感情,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使得教学工作更易开展。其难点在于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对教师个人能力和学校师资力量要求都比较高。

2.考试形式多样化

与过程性考核相适应,应采用多种考试形式。

第一,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在以往卷面考试的基础上,增加口试的方式,使考核过程成为交流的过程,教师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其思想上的困惑;也可以从多方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现场应变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闭卷与开卷相结合。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应该淡化书本主义,体现学生个性思维,开卷考试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开卷考试应注重题目的设计,使考试内容既在书本之内,又在书本之外。考核的基本观点不脱离书本范围,但着眼点围绕现实生活。

第三,个人与团体考核相结合。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既要注重个性化思维的启迪,也应注重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对学生个人考核的同时,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团队,在进行社会实践或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以集体为单位进行考评,在个人表现和集体主义精神上,考核更加注重后者。

3.考试过程加强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不仅应当在教学中体现,考试过程中也应当加以注重使考试由教师单向考核学生转变为师生共同学习和努力的过程。

首先,教师应当改变以往单纯的考核者的身份,请学生参与考核过程,和学生共同命题或由学生进行自命题。实践证明由学生参与命题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督促学生全面阅读教材,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积极思考,认真甄选材料,不仅使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掌握更加全面扎实,而且加强了其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考核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如课后布置作业、对学生进行辅导,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特别是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方法,查阅资料的方法和渠道等等。在学生提交论文后认真阅读,给出中肯意见和建议,在社会实践后及时解答学生存在的问题,发现其不足之处,对学生今后努力的方向提出意见和建议。

再次,教师可以利用新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借助互联网论坛,博客,QQ 群等易于学生接受的形式,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学生可利用互联网提交论文,发起师生讨论,实现资源共享。这种崭新的方式不仅易为学生接受,而且更加具有即时性,使教师和学生更加贴近。

4.考试内容要与时俱进

考试形式应当不断更新,考试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在设计考题的过程中应把握如下几个原则。

第一,考核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书本理论是来源于丰富的现实生活,又用来指导现实的实践活动的。因此,命题思路应紧紧围绕和人民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把学生直接推到社会的现实前沿,让他们接近并深刻解读社会生活的本质,在对现实的思考中理解理论。

第二,重点考核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状况。从高等教育和政治的关系看,政治理論课的教育中心是促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牢靠的和合格的接班人,因此,检验一个学生的政治素养,并不是看其对书本知识的熟悉程度,而是看其是否能够理性地思考问题,是否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上,是否从合乎中国的国情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否自觉地实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总之,考试是教育的手段而非目的,考试不应成为最终结果而应是教学的一部分。考试模式上的改革是以促进教学效果,努力实践学生主体论为主旨的,适应新课改的考试模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张允熠“. 两课”考试方法改革发微[J].教育与现代化,2005,(3) .

[2]龚丹.和谐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3).

高等学校考试模式改革 篇12

在中等职业学校, 传统的考试多采用期末闭卷的考试方法。存在很多弊端, 诸如:学校在期末时规定考试的时间, 统一安排各专业各科目的考试;试卷由任课教师出卷, 考试内容也由任课教师安排, 答案只有标准答案;统一考试结束后, 试卷由任课教师批改, 学生的考试成绩由任课教师评定;考试的试卷分析由任课教师把握。这种传统考试方法不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学习之外的技能,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考试方法改革的实践

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 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 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 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考试的方式方法可以多样化, 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不让学生害怕考试, 要充分利用考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借鉴国内其他职业院校考试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特点, 内蒙古经贸学校在考试方法改革上有以下几种模式:

1.“平时+期末考试”模式

本文所说的“平时”是指学生课堂出勤、课堂学习态度、课内外作业、小测验、言谈举止等平时学习的表现。本考试模式要加强平时考核, 提高平时考核的比重, 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实行这种考试模式的目的是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 加强平时的学习, 掌握坚实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该考试模式主要适用于语文、数学、英语、德育等公共课程和一些专业基础课等课程。

2.“平时+实训操作”模式

该考试模式主要适用于《电子商务实训》、《点钞》、《会计电算化》、《汽车底盘构造》、《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与实际联系紧密、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其中实训操作是指让学生根据课程要求进行实际动手操作、注重实操能力等考核方式。实行这种考试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决策以及实际操作,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平时+作品设计”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市场营销专业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广告策划》、《企业形象策划》、《包装设计》、《标志设计》等课程。其中平时考核的形式主要由主讲教师根据各章节的内容, 布置若干个小的任务, 让学生独立完成;而期末考试则要求学生完成一份企业广告或企业形象策划书或设计作品, 并对自己的策划方案或设计作品进行解说、说明和评析。这种考试方法不仅能考核出学生策划书的质量、实际的动手能力, 而且能考核出学生的设计思想、理念、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4.“平时+调查报告”模式

这种考试模式主要适用于《市场营销》、《商业经营实务》等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的课程。其中, 调查报告的内容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一小组负责一个街区的调查, 最后形成调查报告。采用这种考核方法可以有效避免理论知识的枯燥性, 加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的感性认识, 同时又能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考核+考证”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注重学生技能考核, 比较适合于在中职二年级进行。要求中职二年级所有学生都要参加, 一些专业的技能考核联合人力资源保障局技能鉴定所进行, 考试内容为该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 通过者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该科成绩亦评定为优良。亦可组织专业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参加全国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认证考试。这种考试模式更加强调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原理的理解、体会以及专业技能的实操能力。

6.“平时+口试”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说话》、《演讲与口才》、《英语口语》、《模拟导游》等课程。口试是传统考试中最容易忽视的一项考查, 在职业教育中, 可以对一些专业的课程加大口试力度, 对说话、朗读、背诵、演讲等进行全面考查, 教师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教具设计情境, 让学生当场对话、演说, 加强口语的运用能力, 让学生能讲会道, 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三考试方法改革的效果

通过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采取各种不同的考试方法,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考试效能显著,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较注重平时学习和专业技能学习,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1. 考试形式多样, 注重专业特色

内蒙古经贸学校在考试制度设计上注重不同的专业特色, 结合各学科特点, 考试形式多样, 新颖独特, 着重学生的平时学习的考查, 既考理论也考实操, 既考期终也考平时, 加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技巧, 最大限度地体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

2. 考试内容科学,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内蒙古经贸学校的考试方法改革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技巧的考核, 也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考查, 考试的内容不仅在书本上, 而且也在实践中, 期末考试不需要突击复习或死记硬背, 它的比重只占成绩评定的40%, 只要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好, 积极训练专业技能, 该学期的学科成绩一般都能合格, 从而让中职生重新找回曾经失落的自信,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有抓手, 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因学校考试方法的改革注重对学生的平时学习的管理和考核, 增加了平时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 对于任课教师来说确实辛苦很多, 但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却有了很好的抓手, 通过检查学生的平时学习的管理考核登记表, 就可发现任课教师是否重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管理, 是否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 这也对科任教师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促进压力。因此, 自从实行考试方法改革以来, 我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校的校风、班风、学风有了良好的转变。

上一篇:烟草商业系统下一篇:智能化变电站技术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