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建设

2024-07-26

高等学校建设(精选8篇)

高等学校建设 篇1

学校加强学校效能建设

开展“庸懒散”专项治理工作阶段性总结

为了更好地落实巴林左旗教育局(左教发[2012]9号文件精神,我校于2012年4月初制定了白音敖包寄宿制学校,加强效能建设开展“庸懒散”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并于4月日召开了学校工作效能建设年活动启动大会,会上首先同聂校长传达了巴林左旗教育局左教发[2012]9号文件精神,并做了重要的讲话,他不仅阐述了加强学校效能建设,开展“庸懒散”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对全校教职工提出了更的要求。接下来,王树林老师解读了《白音敖包寄宿制学校加强效能建设,开展庸懒散专项治理工作方案》,随后有四名教工代表进行了表态发言,此次会议召开的非常及时,也非常成功,为学校今后各项工作的更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把此项工作抓的有声有色学校采取了“五个结合”即,把开展“庸懒散”专项治理工作与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学校的党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与学校的安全管理结合起来,与校容校貌和班主任队伍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为了使此项工作进一步的落实,学校来横项连成行,纵向成串的管理方式,不领导干部分块管理,逐项落实,校长与环节干部签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学校为了加大对全校教职工和学校领导班子的党风廉政建设的监

督,成立了“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纪律监查小组”并制定了监查职责,每位纪检监查人员进一步的明确职责,任务,为完成好学校的各项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学校为了使此项工作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学校还制作了“十磺严禁”宣传图板,厨窗,并做到了快反馈,强矫正,已经取了良好的活动效果,全校教职工下以饱满的热情和主人翁的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白音敖包寄宿制

2012年4月28日

高等学校建设 篇2

一、逐步显现的重点学校建设模式的不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 高等学校由重点建设开始, 逐步形成了目前的分层办学格局。如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所流行的“环形图”理论, 即中心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由内到外依次环绕着“985工程”建设大学、设有研究生院的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中央部门直属高校、博士授予大学、硕士授予高校、普通本科高校、普通专科学校;普通高校有意无意地也将自己向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去对应。但是, 这种模式未能有效解决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问题, 高校升格冲动屡禁不止。

(一) 重点学校建设模式适用面的局限性

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 缺乏管理高等学校的经验, 对有限的资源利用更是十分珍惜, 而且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和新兴经济体, 资源不足将长期存在。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的思想 (中小学也如此) 。如1954-1981年确立及恢复96所高等学校为全国重点高校, 1984-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十多所高校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八五”期间提出了“211工程”建设项目, 以及1998年后开始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

集中财力物力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及学科, 具有迅速动员社会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并使高等教育主动按照国家计划和需要设置的优点, 比较适合于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均收入水平较低、高等教育规模较小而又需要高等教育适当超前发展的情况。这种思想包含着重点建设学校对其他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 即在财力和经验都不够的条件下, 先集中有限经费发展一批学校, 积累一些办学经验, 之后其他学校照此模式发展。但是, 随着社会及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开始显现不足。因为资源配置上的巨大差异, 非重点建设学校无法有效地向其学习;并且由于由此形成的好的办学模式标准单一, 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难以得到全面满足。因此, 下一步高等教育建设的重点应由一流的学校转向一流的体系, 以体系与社会的匹配性及体系内每所学校的卓越发展为衡量标准。

(二) 分层办学无力解决的问题

在强大的行政主导资源配置方式的参与下, 分层办学无助于以下问题的解决。

首先, 不能解决高等学校办学目标的拔高问题。分层本身就带有高低的价值判断, 随着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的成功实施, 在具体的功利面前一些条件并不具备的学校纷纷提出了向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科研型大学迈进的目标。学校追求升格、办学模式单一现象不能很好地得以扭转。

其次, 专门学院的办学特色不便保持。建国初我国政府在接管和改造旧的高等学校体系后, 通过院系调整等措施建立起了一大批专门学院, 以其培养人才的有效针对性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近十年来, 随着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原行业部委院校在体制改革中划归地方为主管理, 以及一批高等学校向综合性的迈进, 专门学院的特色在逐步丧失, 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有被削弱的危险。

第三, 不利于高校毕业生下基层。2003年OECD专家组经对我国考察后在《经合组织关于中国高教财务与质量保障改革的报告》中提出:“许多贫困地区的学生不愿回到家乡服务于当地, 他们还是喜欢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城市/省里就业。关于这一点, 根据欧洲高等教育的经验, 毕业生一般在距他们上学的城市50公里内寻找第一个工作。”中国高等学校传统上是面向大区设置的, 存在着按省分布不均的状况。同年, 我国设市城市660个, 普通本科院校有644所。但其中, 北京市集中了超过8%的学校, 四个直辖市共集中了约18%的学校, 加上西安、武汉、南京, 七个城市共集中了约28%的学校, 再加上长春、大连、哈尔滨、广州、成都, 十二城市共集中了约38%的学校, 绝大多数的学校集中在省会以上城市[1]。高等学校的集中设置以及向更高水平的迈进使毕业生的就业流向集中加剧。

二、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膨胀的隐患

毛入学率是反映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 2007年已达到23%, 根据“十一五”规划2010年将达到25%。近十年来, 关于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快慢的争议一直存在。现在国家正在制订《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其中关于2020年毛入学率的确认与表述, 将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模式、质量及社会各界的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 关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测算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高峰已于2008年达到, 在未来将呈现不断的下降趋势, 因此在有关毛入学率的测算中大家普遍持以乐观的态度, 高等教育扩张的呼声依然很高。

例如, 中山大学人口所研究人员在参加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课题研究中, 曾以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数据为依据、以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基年, 测算我国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低位、中位、高位分别为46%、50%、58%[2];上海教科院学者2009年初在报纸上撰文认为[3], 在未来12年内, 只要平均每年招生规模增加2%, 我国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可达到44%, 将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目前的平均水平;天津教科院学者发表学术论文甚至提出[4], 2005年有关部门提出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根据科学技和社会生产计量分析基础上的数学模型和系统分析认为, 与“翻两番”奋斗目标相适应的毛入学率应达到50%, 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国际上的研究也证明了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其扩展并不必然带来质量下降。如OECD组织编写的研究报告在归纳出的高等教育的七个趋势中, 第一个就是学生数量的扩展[5]:从1991年到2004年, 高等教育学生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 北美和西欧地区从52%上升到70%, 中欧和东欧从33%上升到54%, 拉丁美洲从17%上升到28%,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从7%上升到23%。另外, OECD通过调研日益扩展的高等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在其《2007年教育概览:经合组织教育指标》的报告中得出结论认为[6]:“高等教育的扩大对个人和国民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迄今为止并未看到所谓的‘学历价值通胀’的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初, 韩国和印度是我国学者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发展过快的国家, 但现在却有种种迹象表明, 它们的高等教育支撑了经济的发展。

笔者对上述文中有关数据进行初步测算发现, 即使从现在起高等教育规模实现零增长, 2020年毛入学率也将达到35%。可见, 届时40%的毛入学率轻易即可达到。此外, 由于前些年许多高等学校通过贷款进行校园建设推动发展, 存在着还款压力, 因此他们存在着较强的扩张冲动, 至少不愿意降低规模;部分省级政府不愿意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或落后于其他省份, 在“教育强省”、“高教强市”等口号的推动下, 也乐于看到高等教育的扩张发展。

(二) 规模进一步扩展存在的风险

从数据统计上看,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坐四 (40%) 望五 (50%) 并不是太难, 但实践中进一步扩张的隐患却不少。

高等学校建设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制度建设;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21-0072-02

1制度建设

1.1规范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民经济建设和经济现代化进程不断受到影响,高等学校办学的经济行为也趋于多元化。在学校收入方面,从单一的国家拨款,发展成为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在学校支出方面,从单纯教育事业经费和科研事业经费支出发展成为既有事业经费支出,又有为筹集教育经费而发生投资支出以及在高校创办的产业单位内的经营性成本、费用支出等。可以说,目前社会上各种经济行为对高校的经济活动都产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就增加了高校经济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必须在工作中对各种经济行为进行科学分析,做到民主决策,使各项财务行为得到有效规范。

1.2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高等教育首先立足人才培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对资金需求的不断增加与国家资金供应增长相对有限的矛盾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际上,在学校内部,通过努力挖潜、合理安排、严格管理等举措,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效率已成为共识,这是对任何一个部门和单位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效的重要度量衡。

1.3促进事业发展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是确保学校加快发展、完成重任的必由之路。财务管理是学校内部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学校要求,建立严格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科学运筹,规范管理,真正做到开源节流,杜绝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及多种手段,逐步缓解学校财政紧张的状况,广泛拓宽筹资渠道,多方筹措办学经费,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加强校友的联络,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重要作用,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为学校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其根本目的还在于为学校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最终为促进学校事业发展服务。

1.4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章三十一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明确了高等学校的法人实体地位。这样,作为独立法人的高等学校在由政府赋予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权利的同时,自然应在办学过程中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

1)遵守国家制定颁布的适用于社会经济各领域内的重大经济法律和法规。

2)执行政府制定颁布的适用于社会经济特定领域的重要财务规章制度。

3)执行政府下发的适用于高校经济活动专门领域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

4)高等学校在经济活动中除了遵章办事,规范经济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外,还应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学校财务管理人员,不仅应知法守法,而且应以法律为武器,依法保护学校的权益不受侵犯,保护学校应得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

1.5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管理的一个基本要素,在高等学校面临加快发展良好机遇的今天,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1)学校日常维持性开支中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

学校经常经费主要用于日常维持性开支,项目繁多,面广量大,力求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从经费使用分析,各种用途支出既有刚性又有弹性。对弹性支出的管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在经济工作和财务管理过程中控制开支。应倡导节俭,以尽可能少的花费办成该办的事情。同时,学校要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必然要与社会各方方面面发生往来关系,需要一定的费用开支。对此,必须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有关规定,把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将节俭之风融于树立良好的校风之中。

2)学校发展资金安排中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

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培植都需要相应的投资。现阶段由于事业迅速发展对资金需求不断加大与国拨教育经费和其他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所能增加的供给能力之间需求大于供给的矛盾,必然要求坚持勤俭,充分利用现有资金,集中力量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最急迫的、对学校发展将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投资项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止发生全面开花却难以结果的投资浪费现象。在安排项目投资资金时又不宜机械地、教条地强调勤俭,应有战略眼光,正确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的关系,根据实际可能适当瞻前考虑,只要不突破学校整体财力承受能力即使多花些钱也是值得的,这样才能带来更大的效益。

3)学校内部制订调整经济政策、制度时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时制订或调整学校内部经济政策、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内部各项经济政策、制度直接关系到校内各方面的利益,影响到收入水平、开支标准和范围、积累与消费的此增彼减等。要在制订或调整经济政策、制度时体现勤俭办学的方针,注意引导校内各部门、单位和教职工发扬勤俭精神,杜绝奢侈,提倡节约,正确对待利益、对待经济得失,从而使财务管理中的勤俭原则落实于校内有关政策、制度中,确保在工作中贯彻落实。

2队伍建设

2.1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热爱本职工作,树立良好的职业责任感,忠实履行职责,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技能,勇于革新,争做理财的行家里手。

1)正确认识会计职业,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会计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自始至终都是以他们对职业的认识程度及所持态度作为行动的指导并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会计人员对所从事的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到其职业行为当中,早晚会表现出懒惰拖拉的行为,给会计职业和财务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2)热爱会计工作,敬重会计职业

只有热爱会计职业,才会有职业乐趣,即使对会计并不感兴趣,只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信念,就会发现会计职业的乐趣,就会刻苦钻研会计业务技能,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只有做到热爱会计工作,才会全身心的投入会计事业。

3)安心工作,任劳任怨

只有安心本职工作,才能沉下心来勤学苦练,才能真正做到敬业,任劳任怨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不怕吃苦,不计个人得失的思想境界,具有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敬业精神,它是安心本职工作的具体体现。

4)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会计工作是一项严肃细致的工作,没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就可能出现偏差。对一些违法乱纪、损失浪费的行为和一切不合理不合法的开支,要严肃认真对待,把好关口,决不能有麻痹思想和马马虎虎的工作作风。

5)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首先,提供会计人员要忠实于服务学校这个主体,不仅要客观真实地记录学校经济业务、财产安全,而且应该积极参与学校财务管理和决策;其次,要忠实社会公众正确真实地对外提供有关学校的会计信息。

2.2诚实守信

会计人员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如何,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会计人员只有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真实正确地记录,如实反映单位经济业务活动情况,才能实现会计核算、监督的内涵。

1)实事求是,不搞虚假

会计人员应言行一致,实事求是,正确核算,尽量减少和避免各种失误,不谋私利和小团体利益,不造假账,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2)严守秘密,不为利益所动

会计人员应依法保守学校的秘密,同时也是诚实守信的要求。

3)执业谨慎,信誉至上

谨慎原则是会计准则的要求,对服务对象尽职尽责,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责任感,以维护职业信誉。

2.3廉洁自律

廉洁自律,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加强世界观的改造,会计人员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奠定廉洁自律的基础。除此之外,还要自觉抵制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2)公私分明,不沾不贪

严格划分公私界限,不占小便宜,不同违法分子同流合污。

3)遵纪守法,恪尽职守

会计职业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会计人员不仅要遵纪守法以权谋私,而且要敢于和善于运用法律法规赋予自己的权利,尽职尽责,勇于承担职业责任,履行职业义务。

2.4客观公正

坚持客观公正原则的基础是会计人员的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尊重事实。有了正确的态度之后,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专业技能,工作也会出现失误。

1)真实性。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真实地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事项。

2)可靠性。会计核算要准确,记录要可靠,凭证要合法,勾稽关系要明晰。

2.5坚持准则

坚持准则要求会计人员在业务处理过程中,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制度办事,不为主观或他人意志左右。只有坚持准则,才能以准则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在发生道德冲突时,应坚持原则,把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放在首位。1)遇到严重职业道德问题,应根据给知的已有政策加以解决,如若不能解决可咨询会计师事务所,以便采取可能的行动和步骤。2)若自己无法独立解决,可与直接的上级一起研究解决的办法。3)若仍无法解决,则在通知最直接的上级的情况下,请教更高一级的管理层。4)对于一些重大问题,可能没有其他选择,作为最后手段拒绝办理,并提交一份信息备忘录。

熟悉准则是会计人员应该了解和掌握《会计法》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及与会计相关的法律制度;遵守准则,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和监督时要严格遵守各项准则,同时也要求他人遵守,将学校的经济业务事项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相对照,做出合法、合规的判断,对不合法的经济业务不予办理。坚持准则,要求会计人员应认真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依法履行会计监督的职责,敢于同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的现象作斗争。

2.6提高技能

提高技能,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职业技能和专业胜任能力,以适应工作需要。就会计职业而言,它包括会计理论水平、会计实务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自主更新知识能力、提供会计信息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职业经验等,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等途径不断提高。1)要具有不断提高会计专业技能的意识和愿望。2)要具有勤学苦练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2.7参与管理

会计人员要树立参与管理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做好参谋。经常主动向领导反映经济管理活动中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领导决策,参与经济管理活动,不只消极被动地记账、算账和报账。1)努力钻研会计业务,熟悉财经法规和相关制度,提高业务技能为参与管理打基础。2)熟悉服务对象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流程使参与管理的决策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2.8强化服务

会计人员的服务态度直接关系到会计行业的声誉和运作效率,会计人员服务好、质量高,做到讲文明、讲礼貌、讲信誉、讲诚实,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服务周到,就能提高会计职业的信誉,增强会计职业的生命力;反之就会影响产生不良影响。会计人员应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扎实工作、无私奉献,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1)强化服务意识

会计人员要在内心深处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为学校服务,为广大教职工服务,服务是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服务要做到态度温和、语言文明、尊重师生、尊重事实、谦虚谨慎、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各部门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2)提高服务质量

服务不仅要讲文明,还要讲质量,更要不断开拓创新,利用会计数据、会计信息,满足不同对象的要求。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篇4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大学教育的兴起,新型的适应大学的大学校园文化急需建设。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办法。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呢?为此我做了一次调查研究

调查时间:暑假期间地点:网络调查目的:了解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情况 以下是我的调查情况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的。换言之,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实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在学校出现时,它便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产生并且存在于“文化世界”中了。从理论上讲,校园文化产生的基本条件决定了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用不同的校园文化。一般说来,校园文化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群体、共同的文化意识和物质载体。

现大学教育的各项职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创造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集合。

二、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大学校园文化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

(一)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学校所拥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文化产品、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的文化氛围,是学校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加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三风”建设

所谓“三风”就是指校风、学风和教风。首先,要加强校风建设。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良好的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最好体现。校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要注意校风养成的特点,从一点一滴培养起,持之以恒,反复强化。首先正确认识校风对学校和校园文化发展的作用,通过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用精神力量来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服务,更好地体现出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其次,要加强学风建设。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树立良好学习风气进行有计划和有系统的实践活动并有针对性地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外在行为方式达到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学习动力教育。最后,要加强教风建设。加强教风建设时我们应注意首先建立民主性教学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重视集体作用,关注个体特点,用民主方式讨论和解决问题,教师不应该以权威自居,不应滥施惩罚而应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其次,必须强调树立教师的职业道德。这是“教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2.加强社团文化建设

加强社团文化建设首先要明确社团的重要地位。大学院校应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生社团存在的积极意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保障社团运作和发展的专项经费,社团发展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确保社团在学校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健康成长发展。其次要引导社团发展方向。应引导社团坚持走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之路,要强调社团活动的思想性、突出时代性、注重层次性、倡导主体开明、内涵深刻、格调高雅的活动。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正常进行的基本要求和关键所在。校园文化建设旨在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求学与做人的环境,而在求学与做人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是学生的主要模仿对象。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终身的影响。

(二)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作为生源情况复杂的大学院校,制度文化更显得尤其重要。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一要建立健全制度,在建立健全制度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强化激励机制。二是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出台前,可根据师生的实际思想情况进行有目的的、有意识的舆论引导制度出台后,则要大力宣传建立制度的目的和意义等,组织师生学习制度规定的具体内容,甚至还要详细解释。通过舆论宣传,扩大教育效果,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并最终成为制度的执行者和传播者。三是要认真组织实施,规章制度一经建立,就要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应力求做到“从严”、“求细”和“与人为善”。

(三)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的校园文化,它往往会发挥规范与制约的育人作用。在校园物质环境的营造中大学院校应注意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指导下,做到校园建筑的使用和审美的有机结合,力求教学与生活设施相对完善,兼顾校园环境中软、硬件工程的共同发展,以实现学校的各种建筑和设施布局合理,融实用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使人从中获得方便,受到感染和熏陶,得到启迪,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大学院校在继承和发扬各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经验的同时,需注意在校园的设计和布局中应将象征学院特有的价值观、审美情趣、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在色调、造型和组合的交融中,让人油然感悟到一种理念、一种特质和一种精神。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篇5

第一章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依据《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第三条

高等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

第二章

要求与职责

第四条

辅导员工作的要求是:恪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的职业守则;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五条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思想政治状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二)党团和班级建设。

开展学生骨干的遴选、培养、激励工作,开展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开展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团组织建设。

(三)学风建设。

熟悉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学术实践活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四)学生日常事务管理。

开展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及相关管理和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学生军事训练。组织评选各类奖学金、助学金。指导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组织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做好学生困难帮扶。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促进学生和谐相处、互帮互助。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

(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积极培养校园好网民,引导学生创作网络文化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创新工作路径,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运用网络新媒体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咨询等。

(七)校园危机事件应对。

组织开展基本安全教育。参与学校、院(系)危机事件工作预案制定和执行。对校园危机事件进行初步处理,稳定局面控制事态发展,及时掌握危机事件信息并按程序上报。参与危机事件后期应对及总结研究分析。

(八)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

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及相关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九)理论和实践研究。

努力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参加相关学科领域学术交流活动,参与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或项目研究。

第三章

配备与选聘

第六条

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到位。

专职辅导员是指在院(系)专职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包括院(系)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学工组长、团委(团总支)书记等专职工作人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高等学校应参照专任教师聘任的待遇和保障,与专职辅导员建立人事聘用关系。

高等学校可以从优秀专任教师、管理人员、研究生中选聘一定数量兼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工作量按专职辅导员工作量的三分之一核定。

第七条 辅导员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

(二)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甘于奉献,潜心育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具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和知识,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

(四)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具备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的能力;

(五)具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遵纪守法,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廉洁自律。

第八条

辅导员选聘工作要在高等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由学生工作部门、组织、人事、纪检等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开展。根据辅导员基本条件要求和实际岗位需要,确定具体选拔条件,通过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经过笔试、面试、公示等相关程序进行选拔。

第九条

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须有至少一年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高等学校要鼓励新入职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

第四章

发展与培训

第十条

高等学校应当制定专门办法和激励保障机制,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第十一条

高等学校应当结合实际,按专任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合理设置专职辅导员的相应教师职务岗位,专职辅导员可按教师职务(职称)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应更加注重考察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专职辅导员的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范围。

第十二条

高等学校可以成立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聘任委员会,具体负责本校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聘任工作。聘任委员会一般应由学校党委有关负责人、学生工作、组织人事、教学科研部门负责人、相关学科专家等人员组成。

第十三条

高等学校应当制定辅导员管理岗位聘任办法,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管理岗位等级。

第十四条

辅导员培训应当纳入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培训整体规划。

建立国家、省级和高等学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教育部设立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开展国家级示范培训。省级教育部门应当根据区域内现有高等学校辅导员规模数量设立辅导员培训专项经费,建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承担所在区域内高等学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高等学校负责对本校辅导员的系统培训,确保每名专职辅导员每年参加不少于20个学时的校级培训,每5年参加1次国家级或省级培训。

第十五条

省级教育部门、高等学校要积极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内国际交流学习和研修深造,创造条件支持辅导员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业、基层等挂职锻炼,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高等学校要鼓励辅导员在做好工作的基础上攻读相关专业学位,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为辅导员提升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提供条件保障。

第十六条

高等学校要积极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便利条件,应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在岗位津贴、办公条件、通讯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保障。

第五章

管理与考核

第十七条

高等学校辅导员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管理。

学生工作部门牵头负责辅导员的培养、培训和考核等工作,同时要与院(系)党委(党总支)共同做好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院(系)党委(党总支)负责对辅导员进行直接领导和管理。

第十九条

高等学校要根据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辅导员的考核评价应由学生工作部门牵头,组织人事部门、院(系)党委(党总支)和学生共同参与。考核结果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

第十九条

教育部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中对高校优秀辅导员进行表彰。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辅导员单独表彰体系并将优秀辅导员表彰奖励纳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中。

第六章

第二十条

本规定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其他类型高等学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或思想政治工作其他队伍建设可以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高等学校要根据本规定,结合实际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并报主管教育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

高等学校建设 篇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监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反腐倡廉建设面临新的情况和挑战,形势依然严竣,任务依然艰巨。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要求, 结合高校的实际,就进一步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建反腐倡廉责任体系

(一)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教、规范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内容。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飞改革创新、统筹推进、重在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 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制度创新为核心, 整体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六项工作,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高校人才队伍健康成长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高校党委是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主体, 担负着全面领导反腐倡廉建设的政治责任。要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融入学校各项中心任务。每年要专题研究反腐倡廉

工作,明确工作重点,召开工作会议,做出总体部署,组织督促检查。要旗帜鲜明地支持纪检、监察部门行使职权,经常听取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反腐工作任务落实到位。(三)高校行政领导班子要认真抓好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的反腐倡廉工作。要把反腐倡廉要求闵行政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与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相结合事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要指导和督促校内行政职能部门切实履行反腐倡廉工作职责,并作为年终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要积极探索对学术权力运行的规范和监督。

(四)高校党政主要负责人对学校反腐倡廉建设要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声重要信件亲自批阅,重要案件亲自督办。要对党政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落实廉洁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党政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根据工作分工,全面履行分管范围内的反腐倡廉建设职责。每年至少一次听取分管部门和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汇报。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要增强监督意识,自觉接受监督,带头开展监督。每年要结合考核进行述职述康。

(五)高校纪委是高校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要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要积极协助学校党委研究部署反腐倡廉工作,抓好任务分解和落实,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要主动争取学校党委、行政对纪检、监察部门的领导和支持。认真落实监察处长(监察室主任)列席校(院)长办公会、纪委办公室负责人与党委其他工作部门负责人同等职级等制度 , 保证纪检、监察部门的人员编制和办案专项经费、办案补贴等政策的落实。重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对纪检、监察干部培养、交流、使用力度。

(六)高校院系党政领导班子、各职能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 一岗双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努力构建权责明晰、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反腐倡廉建设责任体系。要建立健全督查、考评、奖惩、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将反腐倡廉建设情况列

入领导 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范围,作为工作实绩和奖惩的重要内容,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应严肃追究责任。

(七)各省(区、市)纪委、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结合本区域的实际,及时部署任务,开展监督检查,抓好工作落实。要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实施分类指导,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情况列入对高校的巡视内容。

二、完善制度深化改革事加强繁;理和监督

(八)健全领导班子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按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要求,完善并严格执行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和完善重大决策、爱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

排、大额度资金使用(“以下简称 " 三重一大”)等重要问题应经党委(常委)会集体决定的制度。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重要事项,应经过专业委员会咨询论证;对于事关学校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九)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应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除因工作需要、经批准在学校设立的高校资产管理公司兼职外,一律不得在校内外其他经纪实体中兼职。确需在高校资产管理公司兼职的 ,须经党委(常委)会集体研究决定 , 并报学校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和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备案,兼职不得领取报酬。

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不得在院系等所属单位违规领取奖金、津贴等;除作为技术完成人,不得通过奖励性渠道持有高校企业的股份。要加强对领导干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民主集中制、遵守廉洁自律规定和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情况的监督。

(十)加强干部人事管理和监督。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 , 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学校任用中层干部应经党委(常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完善领导干部职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要定期调整,人财物等权力集中的重点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要定期轮岗交流。建立和完善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党委(常委)会讨论任用干部前书面征求学校纪委意见制度。

(十一)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和监督。高校内部财务实行会计委派制。逐步推行总会计师制度。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制。完善学校财务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学校内部审计, 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严格执行财务预决算制度。实务公开,每年向教代会报告财务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规定教育收费管理, 杜绝各种乱收费行为,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健全防治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坚决禁止“小金库”,一经核实单位或部门设立“小金库”,严肃处理直接负责人, 并追究分管领导的责任。

(十二)加强基建(修缮)项目管理和监督。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及校园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勤俭办教育的精神, 控制建设成本。坚持基建(修缮)项目集体决策制度和按规定报批制度,新上项目或项目内容的变更必须经集体决策。要严耗遵守国家基本建设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办事,建立健全母校内部各项管理和监督制度。任何人不得违规干预招投标活动实施基建(修缮)工程的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分离育实行项目工军款支付“两支笔 ”会签制度。大力推行基建(修缮)项目全过程计,开展基建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

(十三)加强物资(设备)采购管理和监督。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学校内部各项采购监管制度。设立学校部采购机构,统一组织实施对仪器设备、教学器材、药品、医疗器械、教材图书等大宗物资的采购,做到公开透明,阳光采购。对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和单一来源采购的管理,严格

程序,加强监督,防止暗箱违规操作。严禁在采购活动中违规收取名义的回扣、手续费,防治商业贿赂。开展

物资采结审计, 促善采购管理机制。加强教学仪器设各等物资使用、报废等环 规范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十四)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

费,应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并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 用。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切实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科学合理地编制项目预算。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加强对项目管理费、业务费等支出的管理,明确开支范围和比例。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审计,实施对重大科研课题或大额度科研项目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杜绝科研经费使用中假公济私等行为。

(十五)加强高校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改革离校企 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高校资产管理公司,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校企关系,规逃学校直接经营企业的经济和法律风险。高校不得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直接投资办企业。高校所属院系及各部处等非法人单位严禁对外开展任何形式的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 O 建立完善高校资产管理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产格执行国家固有资产管理规定 , 依法维护高校固有资产的安全,提高固有资产使用效益,防止高校固有资产流失。

(十六)深入推进高校招生 “阳光工程”。完善招生政策、高校招生资格及有关考生资格、招生计划、录取信息、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违规事件处理结果“六公开”制度 , 不断扩大公开范围,规范公开流程,丰富公开内容,使招生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改革和完善特殊类型招生制度,严格规范各种特殊类型招生行为,不断提高特殊类型招生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永平。严格招生计划管理,加强对招生工作各环节的管理和监督, 举效防范试题泄密和录取舞弊等违法违规行为。

(十七)加强各种评审、评估、评选、评奖等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从严控制项目,坚持公开透明,实施廉洁评审,确保公平公正坚持实事求是,防治弄虚作假。坚持学术诚信,端正学术风气,立和完善规范学术权力的各项制度。充分依靠和发挥高校学术员会的作用 , 坚决整治各种学术不正之风,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十八)健全民主监督机制。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尊重党 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探索高校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现形式。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面提升校务公开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加大校、院系两级开力度, 建立健全各项公开制度,制定校务公开目录和公开指扩大并细化公开内容,丰富创新公开形式。进一步完善教职工表大会制度,健全各种形式的民主监督机制,依法保障教职工参民主管理和监督。

三、突出思想教育 ,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十九)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高校党委要拉腐倡廉教育纳入学校党委宣传教育总体部署,深入开展理想信,从政、党的作风和纪律教育,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坚持每年经性教育和集中开展反腐倡廉主题宣传教育相结展领导干部廉政教育培训。要把反腐倡廉教育与切实改进导干部作风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解决一些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校风。

(二十)加强对高校重要岗位、重点部位工作人员的反腐倡廉教育。坚持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开展法律法规、财经纪律等内容的教育,树立遵纪守法观念,增强拒腐防变意识,预防各种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

(二十一)加强师德学风建设把廉洁教育和诚信教育贯穿

师德建设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健全师德规范体系,提高教师的职业品德修养和廉洁白律的自觉性。加强对学术带头人、科研项目负责人、评审专家等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大力开展表彰和树立优秀教师先进典型等宣传教育活动,弘扬淡泊名利、廉洁从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良学风教风,努力营造全社会尊师

重教的良好氛围。

(二十二)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教思政〔2007〕4号),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主导作用、思 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引导作用和学生骨干队伍的示范作用,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等形式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 深入开展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合格公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教育。努力探索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新途径罗总结推广一批校园廉政文化品牌和廉政文化理论研究成果。

四、坚持惩防并举 , 保持惩治腐败强劲势头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高校党委、行政要高度重视,旗帜鲜明地支持纪检监察部门查办案件。各省〈区、市)纪委 要加强对高校办案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干部培训,推行区域内高校联合办案、交叉办案、集中和交叉审理等有效做法。积极探索高校科学办案机制,提高办案效率,增强办案效果。完善高校与检察院等执法部门合作机制,建立健全预防高校职务犯罪和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

(二十四)坚持依纪依法办案。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惩治腐赐与保护党员干部权利并重的意识,保障被调查人的申辩权、申诉书等合法权利。要严格区分一般错误和违纪违法的界限,严格区妥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出现的失误和违纪违法的界限,坚持查出问开是成绩,澄清问题也是成绩。要正确把握政策和策略,综合运用法 律、行政和经济处罚、组织处理等方式和手段,综合考虑政治、经和社会效果。要严格遵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的办案方针,使案件经得超历史的检验。

(二十五)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综合效应。坚持和完善“一案两两报告”(即案件调查报告和案件剖析报告)制度。深入剖析案件,注重从管理和制度层面查找问题,提出建议,推进改革和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案件通报制度,开展警示教育,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

各省(区、市)纪委、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切实抓好本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及时总结经验,不断研究解放新情况、新问题。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意见转发至本行政区域内普通高等学校。

试论建设节约型高等学校 篇7

我国高教事业的迅猛发展和高校的扩招, 使高校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学校快速发展, 对能源需求剧增;另一方面能源提价, 而学校管理滞后, 浪费现象严重, 加大了办学成本, 增加了学校负担, 水、电、煤气等能源的超支和浪费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又一“瓶颈”。在高校日常生活中, 浪费水电的现象比比皆是, 如:洗漱不关水龙头、水龙头不拧紧、洗浴时有人无人长流水现象屡见不鲜;办公室人员下班只关闭电脑主机, 却不关显示器, 不关打印机电源开关, 大白天开着电灯的现象更大有人在;教学楼及相关的公共场所, 水电浪费现也普遍存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2.6亿多人, 节能潜力巨大。所以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势在必行。

笔者所在的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按照十七大精神的要求, 根据中央各部委关于建设节约型高等学校的有关规定, 从实际出发,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树立绿色生态理念, 大力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各项工作, 具体做法如下:

一、组织保障, 制度落实, 完善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机制

1. 成立工作机构。

节能减排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 学校成立了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 作为学校节能减排工作协调、管理机构, 全面负责学校节能减排工作的长期规划, 制定相关文件, 落实各单位工作责任, 对学校节能减排工作进行检查、督促、评价与奖惩。在此基础上, 制定节能减排责任人和联系人制度, 明确由各学院、部门、单位负责本单位本部门的节能降耗工作, 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节能降耗管理措施, 定期自查、督促、落实节能降耗日常工作。

2. 完善落实管理规章制度。

依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 学校制定《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关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意见》, 重点在宣传教育、完善制度、节约水电方面落实具体措施, 倡导建设节约型校园。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水电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学校节能节水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水电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 从制度上规范师生的用能用水行为, 采取经济调节措施, 进一步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重点投入, 挖掘潜力, 适度开展现有设备节能改造

我校由东营校区和青岛校区两个部分组成, 这里主要谈谈东营校区的情况。

1. 东营校区供电设施节能改造。

主要有变配电设备新建扩容改造, 安装节能型变压器, 东营校区所有架空线入地改造以减少电力线损等。共投入资金800余万元, 相继完成了东营校区较大规模水电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项目42项, 新建改造各类变配电站台3座, 新增供电容量1200KVA, 新增供电干线21千米。

2. 公共场所节能改造。

一是通过安装远红外智能控制开关和教室空调节能器节约公共教室用电;二是在耗电量大、用电时间长、用电量相对固定的公共照明线路安装节电器;三是通过降压、整流、间隔控制、轮流开灯等改造与管理方法开展路灯与走廊灯节电改造。公共场所节能改造共投入资金180万元, 整体节电率达到20%左右, 年节电量达到120万k Wh。

3. 老校区卫生间用水设施改造。

老校区卫生间设施陈旧, 大都为耗水型设施, 漏水耗水严重。几年来, 学校先后投入100余万元对老校区125个卫生间实施改造, 使用节水龙头1832个, 改造小便槽冲洗装置177套, 安装红外节水阀150套。

4. 供热管网布局优化与节能改造。

根据学校发展和市政供热方式布局调整的实际要求, 学校对校区供热管网开展节能论断和布局优化。按照集中与分散供热相结合的思路, 以管网热量平衡分析为手段, 严格用热计量与分析, 加强管道保温, 开展余热利用, 加强设备维护保养等手段, 对校区供热管网实施优化与节能改造, 提高了用能效率, 每年节约蒸汽900多吨。

三、科学管理, 措施落实, 抓好节约型校园日常管理

1. 实施水电全面计量考核管理。

除对全校各经营性用户、独立核算单位、后勤保障 (如学生宿舍、食堂等) 和转供户实行全额收费外, 对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公益性单位实行水电指标化管理, 采取超额自负、节约奖励的激励措施, 分清管理责任, 加强自我约束, 节约用水用电。同时, 应大力加强培养水电服务、设备管理与操作人员的节能意识, 以提高各专业节能服务机构管理人员节能节水的自觉性。

2. 完善各项水电使用管理制度。

针对公共教室、走廊灯、电梯、空调、水景、喷泉、装饰灯、庭院灯开启时间和使用做了详细规定并层层落实。与此同时, 还加强了绿化用水管理。绿化用水尽量用校园湖水、再生水、地表水, 逐步取消使用自来水浇灌绿化, 绿化用水装表计量并支付水费。

3. 推行漏水举报奖励办法。

针对校区范围大、地形复杂, 遇室内、地下漏水很难发现的特点, 学校推行漏水举报奖励办法, 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 及时发现漏水点并通报水电管理部门修复。从推行此项奖励办法以来, 共收到各类有效漏水举报30多起, 发放奖金2000余元。对节约水资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创新手段, 再上台阶, 推进数字化节约型校园建设

1. 依托校园一卡通付费结算平台, 完成了

校区所有学生浴室和开水供应点的智能IC卡终端付费系统改造, 学生洗浴、开水供应均按实际使用量付费取用, 这对避免浪费, 高效用水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 建成用水用电远程监测与智能分析系统。

学校投入100余万元, 在占校园用水量80%以上的主要区域和楼宇安装了远程监测智能水电表, 实现对装表区域用水量用电量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通过远程抄表系统分析平台可对用水用电合理性进行分析, 实现了校园用水用电的智能化管理。

3. 学校充分利用各学科力量, 重点建设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

2009年11月, 我校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项目完成, 实现了不同类别校园建筑的用能在线监测、查询、统计、分析, 为进一步开展校园建筑能效公示、能源审计提供在线数据。以上创新手段, 使数字化节约型校园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教育宣传, 营造氛围, 培育具有节约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1. 加强对有关节能节水法律法规和节能

节水新技术的宣传教育工作, 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节水宣传活动, 增强广大师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意识。通过开设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充实丰富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推进节能环保进课堂的工作, 将节约理念教育纳入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节能环保科技竞赛等社会实践和科技活动, 倡导健康、文明、节俭、适度的生活理念, 使节能节水成为每个师生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 进一步提高高校师生对节能节水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的认识, 增强做好资源节约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养成勤俭办学、厉行节约的观念、作风和行为习惯, 形成良好的节约型校园文化氛围。

2. 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实践。

以节约型校园建设为舞台, 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为载体, 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多专业的优势, 注重引导与宣传并举, 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以节能、节水、环保、资源利用为主题的校园科技发明与实践活动, 更好地培养师生节能节水的良好习惯。

3.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由学校团委、学工处等部门组织引导, 成立诸如“绿色组织”协会、校园文明先锋队、校园节能监察队等学生志愿者组织, 倡导由学生管理学生, 开展各类校园文明、校园节约宣传教育活动, 让学生参与到日常节约型校园管理工作中来, 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营造校园节约新风尚。

我省高等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思考 篇8

▲一、高等教育的专业与专业设置

(一)高等教育专业的内涵

专业起源于人类最初对于自然、自我和社会的总体认识,这种总体认识被统称为“哲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知识总量不断增加和分化,逐步产生了物理、化学、数学等各种分支,这就是高等教育专业的雏形。之后,专业逐步成为人类在社会和生产生活中从事的具体业务规范,或根据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专业的内涵是有区别的。多数欧美国家高校所谓的“专业”,是指一系列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的组织形式或课程计划。而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沿袭了苏联专业的概念和内涵,是指高等学校根据科学分类或生产部门的分工设立的学科门类,反映了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专门领域,是学校内资源使用与人才产出的实体组织。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加剧,专业的概念将逐步拓展,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高等学校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学校性质设置的各类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专业的构成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人员等要素。专业培养目标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历教育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研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课程体系是社会职业需要与学科知识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是专业活动的内容和结构。专业人员主要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世界高等教育专业发展简况

世界高等教育专业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自我发展转向与社会互动发展的过程,反映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和趋势。从中世纪的大学到12世纪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布局处于简单、自发的状态,最初只有文学、神学、医学、法学等。12世纪至16世纪初,由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神学的地位淡化,人的地位不断提升,哲学、文学、商学得到发展。18世纪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的繁荣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带来工学、农学的蓬勃发展。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之后,在采煤、冶金等许多部门,也陆续有了机器生产。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经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20世纪下半叶,知识经济和高新科技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经济学、管理学、军事学成为发展的主体,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核工业技术等得到长足发展,高等教育逐步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专业则在与社会、经济、人之间互动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分化、综合及复合交叉等多样化发展态势。

美国的专业发展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和专业认证上。美国现行的学科专业目录是2002年4月修订的,包括研究生专业、本科专业、专科专业、职业技术专业等,分为三个级别:一级代表关系密切的一群学科,我们称之为学科群,共有38个,其中主要适用于学术型学位教育的13个,主要适用于应用型和专业学位教育的13个,主要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12个;二级代表专业内容与培养目标类似的一组专业,我们称之为学科,与我国的一级学科相似,共有362个;三级代表一个独立的专业,相当于我国的二级学科。美国的专业设置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自主权。本科生的专业划分比较粗,第一年、第二年甚至第三年都不分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条件在文理科中自由选择课程,到了第三年或第四年才确定一个专业。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出现于20世纪初,最早在医学领域实施,而后在法学、工程技术和药学等专业相继开展。认证结果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美国社会对一所高校的地位和信誉的评价,最基本的依据就是该高校或专业是否得到特定认证机构的认证。

德国高等教育主要强调社会评价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专业设置的特点非常明显。一是具有健全的高校专业设置社会评价机制。规定所有高校的学科专业都要接受社会中介组织的动态评估认证,每五年一次。二是专业结构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如德国大学的法律、医学、师范教育等专业没有实行学位制度,学生是否通过统一的国家考试,是他们能否完成大学学业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们能否顺利谋求对口职业的先决条件。三是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双元制”是享誉全球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校内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典范。学生在接受完9年普及教育后,75%以上进入“双元制”学院学习培训。这种模式为德国培育了大量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三)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的专业设置始于1952年。当时,沿用苏联时期的专业设置模式,全国高校共设本科专业215种。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和《高等学校绝密和机密专业目录》,共设专业510种。这是我国第一次统一制定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国家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并为以后制定专业目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共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本科专业调整工作。第一次从1982年开始,国家先后组织了文、理、工、农林、医药各科类本科专业目录的全面修订,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专业设置混乱的局面,加强薄弱专业和新兴、边缘学科专业,适度拓宽专业口径,修订工作历时5年,专业种数由510种调整为671种。第二次于1989年开始,主要是解决专业归并和总体优化问题,形成体系完整、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通过修订,专业种数调整为504种,并于199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第三次从1997年开始,主要是改变过去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确立了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于1998年7月顺利完成,专业种数由504种压缩调整为249种,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

上一篇:在公司职工代表骨干培训班上的讲话下一篇:广东春季开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