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财务学校(通用12篇)
高等财务学校 篇1
2012年12月19日, 财政部、教育部印发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以下简称《制度》) , 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和细化, 要求相关单位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新《制度》的出台, 对规范高校财务行为, 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新《制度》修订的背景
(一) 公共财政改革的必然产物
2000年开始, 公共财政预算体制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陆续实施。公共财政拨款是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 从发展教育的角度, 对高校的财政拨款不断增加, 生均拨款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公共财政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的全面推行, 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制度》的修订与出台, 是公共财政改革的必然产物。
(二) 事业单位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推动
2012年2月7日, 财政部颁发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以下简称《规则》) , 已于2012年4月1日正式施行。同年3月23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构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框架, 提出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事业单位是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的客观需要。高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 不以营利为目的, 是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组成部分, 主要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规则》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最高层次, 在新《制度》的修订过程中, 遵循了《规则》的基本框架和规定, 并结合了高校自身财务工作的特点。新《制度》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和基本体例与《事业单位规则》保持一致, 并维持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制度框架体系不变。
(三) 满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需要
2010年, 教育部制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从“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三个方面, 对如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 建立预算管理机制、加强财务会计制度建设、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建立绩效评价制度等。显然, 《纲要》结合新形势, 要求学校强化教育经费管理, 确保经费使用规范、有效。高校财务管理的规范, 应从体制、机构、人员、预算、收入、支出、资产、负债等基础性工作方面, 抓细抓实, 因此迫切需要对原《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四)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呈现出经费来源多元化、经济业务多样化的局面, 财务管理工作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1) 经费来源多元化。高等教育逐步确立了政府和受教育者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的原则, 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然而, 因政府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有限, 教育资源紧张的矛盾日益呈现出来。为了解决资金的供求矛盾, 高校纷纷向银行贷款, 走上负债办学的道路, 促进了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此外, 科研收入、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 也是高校教育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格局逐步形成, 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也随之更加多元化,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 对财务信息的需求质量和数量存在明显区别。一方面, 高校要接受主管部门、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另一方面也需要向其他相关利益主体提供财务信息, 如缴纳学费的学生、贷款银行、提供科研经费的企业等。 (2) 经济业务多样化。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然而,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 高校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学、科研活动, 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多样。高校经济业务的多样化, 要求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而原有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试行) 并不能满足财务管理的需要, 新《制度》的出台与实施势在必行。
二、新《制度》的主要变化
(一) 调整《制度》的适用范围
根据《制度》规定, 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 都必须执行新《制度》。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与高等学校在办学方式、办学理念、办学规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不再作为适用主体, 改为执行《中小学财务制度》。
(二) 明确总会计师的权责
总会计师制度是重要的经济管理制度, 总会计师负责组织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 参与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制度》确定了高等学校“校长负责、总会计师协助”的财务领导体制, 确立了总会计师为学校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的地位。同时, 《制度》还明确要求高校应当设置总会计师这一专业岗位, 并规定了总会计师的权利和责任。
(三) 确定预算管理办法
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 是高校内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办法是开展预算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具有指导性作用。《制度》第六条规定:“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管理办法的确定, 适应了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 与《规则》的要求完全一致。
(四) 强调预算编制、审批和调整程序
开展预算管理工作, 首先需要明确预算编制的原则、程序、方法, 规范预算的调整程序, 使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度》强调了预算编制、审批和调整的程序, 例如:预算建议方案要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审议通过后才能上报, 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复后才能执行;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 或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者减少支出, 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时, 应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整预算。
(五) 增加决算管理的内容
决算是预算执行结果的年度报告, 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决算既是财政部门考核高校、制定政策的基础, 又是高校做出各项决策的重要依据。《制度》增加了决算管理的内容, 分别对“决算是什么、如何编制决算、如何加强决算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 要求高校按照规定编制年度决算, 加强决算审核和分析, 保证决算数据的真实、准确。此外, 为便于开展决算分析工作, 《制度》还完善了财务分析指标, 主要包括反映高校预算管理、财务风险管理、支出结构、财务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指标。
(六) 调整收入分类与口径
高校收入主要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经营收入、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制度》结合高校实际情况, 调整收入分类与口径。主要表现为: (1) 界定财政补助收入的“同级”口径, 从非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拨款归入“科研事业收入”或“其他收入”范畴; (2) 将事业收入划分为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 将原“科研事业收入”的口径做了扩大, 并且强调科研事业收入是“高等学校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而取得的”这一特性。
(七) 增加财政性资金上缴管理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公共财政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根据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规定, 所有财政性收入直接缴入国库, 主要财政支出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给商品或劳务供应者, 从而切实增强了资金运行透明度。《制度》要求高校对按照规定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的资金, 按照国库集中收缴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缴, 不得隐瞒、滞留、截留、挪用和坐支, 充分体现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要求。
(八) 简化支出分类, 注重效益评价
随着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财政管理的重心已由收入管理转向支出管理, 合理、合法和有效使用资金是支出管理的重点, 支出管理正由“注重合法、合规, 向注重效益评价”转变。《制度》结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 将事业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并规定了各自的开支范围。同时, 《制度》还明确要求高校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学校预算, 并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 加强支出管理, 进行支出绩效评价,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九) 执行国库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是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国家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要求高校按照相关规定, 认真贯彻、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政府采购制度的各项规定, 规范采购行为, 构建高效、合理、规范化的管理机制,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十) 增加票据管理要求
票据是指经济业务中所使用的单据、凭证, 是记录经济活动的载体。虚假票据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 票据本身不符合规定;二是, 票据是真实票据, 但记载的经济业务是虚构的。虚假票据违反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 造成财务数据不实, 会计信息失真, 给高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 《制度》增加票据管理的要求, 高校必须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 确保所有票据来源合法, 列示的内容真实, 坚决杜绝使用虚假票据。
(十一) 完善结转和结余管理制度
结转和结余是指高等学校年度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由于财政拨款和非财政拨款两类资金的性质、来源不同, 对结转和结余资金的管理要求不同, 《制度》在“结转和结余”方面作了较大的修改。主要表现为: (1) 界定“结转”和“结余”。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未完成或未执行, 下一年度继续按原用途使用的资金;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目标已完成或终止, 剩余的预算资金。 (2) 区分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非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 并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第一, 明确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管理, 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财政拨款结余不能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也不能转入事业基金。第二, 非财政拨款结转按照原用途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非财政拨款结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收支差额。
(十二) 简化专用基金分类
专用基金来源具有特定性, 应当做到专款专用, 不得挤占和挪用。《制度》将学生奖贷基金和勤工助学基金合并为学生奖助基金, 不再列修购基金。主要原因是: (1) 在编制部门预算时, 高校已经安排了购置费和维修费, 而且目前高校很少提取修购基金, 没有必要保留修购基金; (2) 我国学生奖助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助学贷款由银行向困难学生提供, 即学生向银行申请贷款, 承诺毕业后按期还款, 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此外, 高校奖助力度不断加大, 不仅财政安排专项奖助学资金, 高校也按事业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学生奖励和资助。因此, 高校不再设立贷款基金, 将学生奖贷基金和勤工助学基金合并为学生奖助基金。
(十三) 新增“在建工程”科目
近年来, 高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 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修建图书馆、体育场、教学楼、宿舍楼等基础设施。高校基本建设的特点是校区规模大、投入资金多、时间跨度长, 因此需要单独体现未竣工决算的项目, 以便反映资金投入总额, 使资产管理更加完整、准确。《制度》新增“在建工程”科目, 明确规定:在建工程是指已经发生必要支出, 但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与此同时, 在支出管理中取消了原《制度》中的自筹基本建设支出的内容。
(十四) 提高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 进行分类调整
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资产管理任务越来越重。《制度》与《规则》保持一致, 将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提高, 即:通用设备单位价值标准由原来的500元提高到1000元, 专用设备单位价值标准由原来的800元提高到1500元。此外, 固定资产分类进行了适当调整, 主要表现为: (1) 将“房屋和建筑物”修改为“房屋及构筑物”; (2) 将“一般设备”修改为“通用设备”; (3) 将“图书”修改为“图书、档案”; (4) 将“其他固定资产”修改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十五) 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
针对高校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 《制度》引入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要求高校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计提折旧, 对无形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 使得资产的账面价值能够反映其实际价值。由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取得时, 已经作为当期支出, 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不能计入当期支出, 而是计入当期费用。
(十六) 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高校购置资产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 管好、用好资产是一项重要工作, 但目前重复购置、闲置、处置不合规等问题普遍存在。《制度》要求高校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合理配置资产, 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制度,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 严格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十七) 严格控制对外投资
高校应当突出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功能, 强调公益性特征, 在确保公益目标的前提下, 可以对外投资。但由于对外投资风险较大, 必须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制度》严格规范对外投资的资金来源和投资方向, 主要表现为: (1) 财政拨款不得进行对外投资; (2) 不得从事风险性投资项目, 如购买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 (3) 以实物、无形资产等对外投资的, 应当执行对外投资评估制度, 合理确定资产价值。
(十八) 加强财务风险控制
高校负债办学带来了极大的财务风险, 如果负债规模较大、长期负债比例过高, 就会产生巨大的财务压力。针对高校债务负担加重、财务风险加剧的现状, 《制度》明确要求高校应当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加强风险管理, 主要包括: (1) 建立风险控制机制。高校应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逐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建立有效机制控制财务风险。 (2) 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的管理。高校要对贷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控制贷款规模, 优化资金结构, 落实还款渠道和计划, 严格执行相关审批程序。 (3) 不得违规提供担保。担保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 高校作为以公益性事业单位, 原则上不允许对外提供担保。
(十九) 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的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 成本费用的核算和管理越来越重要。但限于原《制度》实行“收付实现制”原则, 不能准确核算教育成本, 无法将高校的真实财务状况反映出来。新《制度》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提出高校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的要求, 明晰费用归集分配及成本核算方法, 有助于合理分摊教育经费, 准确核算教育成本。
(二十) 完善财务监督制度
目前, 高校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监督机制, 财务监督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强化财务监督, 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规范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制度》完善了财务监督制度, 主要表现为: (1) 细化监督内容, 要求对财务运行的全过程实施监督, 包括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 (2) 多种监督方式相结合, 即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 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 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财教[2012]488号) 。
[2]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财政部令第68号) 。
[3]康显荣:《高校财务制度创新与全面预算管理及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指导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4]王卫星:《内部控制——基于高等院校的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高等财务学校 篇2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逐步改革,财务分析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但在实践中,高校的一些实际情况却使得财务分析的作用难以正常发挥。鉴于此,应从完善考核体系、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促进信息公开和共享、改进财务分析方法等几个方面着手,不断完善与发展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的财务工作正逐步从核算型向分析型、管理型转变。高校的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财务分析的地位日益突出。但是,目前高校存在的一些问题,使高校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与及时披露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及高校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评价体系,改进财务分析方法,提高会计数据的使用价值,从而提高高校的财务分析水平。
一、高校财务分析的含义和内容
高校财务分析是指高校的财务人员以事业计划、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专门的方法,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进而得到对高校一段时期内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一种规律性认识。
高校财务分析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管理层了解和评价学校现状、预测未来的重要依据。其目的是为优化、强化高校管理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服务。通过财务分析,第一,可以正确分析学校财务运行和财务管理状况,发现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为学校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提供科学依据;第二,可以及时掌握学校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效益情况,为学校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财务管理,增加收入,降低消耗,节约支出,杜绝浪费,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提供具体的措施和途径;第三,可以促进高校加强预算管理,保证单位收支预算的顺利实现,引导高校财务管理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第四,可以帮助财政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相关投资主体正确把握高校的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了解宏观信息和投资效益,为科学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二、当前高校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高校对财务分析普遍都不太重视,有些学校甚至还谈不上有财务分析。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高校的过度行政化
高校管理行政化是指不顾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完全依靠行政权力,按照行政手段、行政方式、行政运行机制管理教育、管理学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有些高校处理得很好,很协调、和谐。但也有不少高校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上级领导事事强调“一把手负责制”、“第一责任人制”,在有些学校却演变成事事由“一把手”说了算。“一把手”可以随意进人、随意用钱、随意批条子,导致权力过分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在这种情况下,财务分析很难起到参谋作用,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也就缺乏进行财务分析的积极性。
(二)缺乏外部可比数据
每所高校上面都有主管部门,高校实际上成为政府教育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高校正副校长都由上级党政机关任命;高校办学经费由上级行政机关下拨,包括专项费、重大科研项目及经费等。因此,高校无须对外提供财务报告。比较分析法是最基本的财务分析方法,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个方面。由于无法正常取得其他高校的财务报告,所以没办法进行横向比较。缺乏横向比较的财务分析,其作用大大降低。
(三)分析指标体系不完善
尽管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统一了核算口径、提供了财务分析指标,但是财务分析指标没有涵盖事业发展速度、绩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财务分析指标不健全;同时,长期以来,忽视财务分析,没有研究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缺乏经验分析数据,造成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困难重重。
(四)财务分析方法不完善
对高等学校内部财务控制的思考 篇3
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现状分析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四十七条规定:“高等学校必须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财务监督,并建立严密的内部监督制度。目前,虽然各高校大都建立了内部财务控制体系,但具体实施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内部财务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更为严重的是还存在着无章可循、有章不循、执法不严的现象,使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高校领导层对于内部财务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模糊,生怕内部财务控制会束缚、控制他们分管的事务,使自己难以施展才能。即使有的实施了内部财务控制也无非是一些制度而已。对内部财务控制重要性和紧迫感认识不够,导致了内部财务控制有据难依,造成了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设计上脱节,执行中有漏洞。
2. 内部财务控制滞后。我国现有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还不完善,许多单位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执行情况差。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未能真正发挥监督作用,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考核和奖惩力度疲软,从而人为地削弱了执行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自觉性和警觉性。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财务控制的项目不够全面。如有些高校未建立对外投资等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决策程序不够规范,普遍缺乏风险意识,不考虑投资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决策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机制。二是内部财务控制约束的对象不够全面。在实施内部财务控制时,有些高校约束的主要是对财政经费进行会计处理的人员,而对各校办产业及后勤实体等进行会计处理的人员约束得很少。三是内部财务控制的范围不够广泛。如高校往往强调对财政性经费的内部财务控制,而弱化对预算外特别是创收经费等的内部财务控制;有些高校未将二级财务纳入内部财务控制的范围,或控制不严,监督不力,对基建帐务的处理是以其行业会计制度为依据的,难以对基建进行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对于这些对照制度无法解决的新问题,工作中“人”的因素取代了按章办事,随意性不断加大,严重影响到会计信息的正确性、真实性。
3.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较为严重。由于高校对会计人员过分强调服务意识,弱化了会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也给审批人员(一支笔)一种误导,只要有经费指标我就能审批,对于会计人员的监督避而不谈。会计人员稍微提出疑问或者发现弄虚作假,往往得不到各级部门和有关人员的理解和支持。若会计人员失去了记载经济业务事项内容审核的职能,对会计经济业务的内容审核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一些违法收支的监督多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即使出了问题,有关领导的干预也使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监督缺乏刚性。
加强高校内部财务控制势在必行
由于高校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带来的直接后果有:(1)严控的支出费用项目失控。如: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电话费、车辆维持费都属于严格控制支出的费用项目,但在实际业务活动中,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导致这些费用逐年上升,挤占教学业务费。(2)货币资金控制不力,出现“小金库”现象。(3)财产物资内部控制薄弱。固定资产及材料采购、验收、保管等职责未严格分离,材料的领用未按规定手续办理,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对多年来的毁损、报废、短缺、改造的固定资产不作帐务处理,造成资产账实不符及国有资产流失。(4)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失真的会计信息掩盖了学校经济活动的真相,甚至成为经济腐败的温床。
完善我国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的对策与措施
1.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内部财务控制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内部财务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业务及相关岗位,并应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因此,各个高校应当转变原有的观念,把对内部财务控制的认识统一到这些规定上来,树立正确的内部财务控制意识。当前主要应着重树立八种意识,即全面预算控制意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意识、授权批准控制意识、会计系统控制意识、信息化技术控制意识、财产保全控制意识、风险控制意识、内部报告控制意识。
2.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就是为了保证高校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资产的完整、安全,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根据财政部印发的《内部财政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的规定,遵循六个基本原则,即符合现有的法律、法规规定和高校内部实际情况、具有广泛约束性、符合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实行内部牵制原则、讲究成本效益原则、实行动态的信息反馈原则,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货币资金及实物资产管理制度、重大事项管理制度。
3. 高校内部财务控制必须与其他内部管理控制有机结合。内部财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离开管理控制来谈财务控制,纯属无稽之谈。从会计和财务的“合”到“分”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出财务控制和其他管理控制结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会计和财务作为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经历了从“合”到“分”再到“合”的过程,作为信息化的、系统化的高校会计管理向内部管理的其他领域和业务领域不断渗透,使内部财务控制已经涵盖了财务控制的全部内容。
由于社会信息化建设以及现代化管理的需要,除了与财务的融合外,高校内部财务控制与其他内部管理控制联系也更加密切,彼此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即内部财务控制也不断向人事、行政、业务等领域渗透,形成全方位的控制系统。也就是说,一方面高校内部控制的各个内部管理控制方面都是具体的控制,有自己的体系、方法、控制过程和对象;另一方面,高校内部财务控制对象具有全面性和复杂性,几乎与每一种内部管理控制方式都发生联系。所以,内部其他管理控制如果离开了内部财务控制,管理是不完整的,容易出现在某一管理方面失效,并造成管理漏洞。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修订导读 篇4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修订,财务管理
一、《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修订的背景
原《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于1997年1月1日开始实施后, 对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促进高等学校健康发展, 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实施和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 原《制度》已不能适应要求, 需要进行修订。
1. 从2000年开始, 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
税收入管理、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改革陆续实施, 不断深入推进, 这对高等学校预算编制、执行及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2. 近年来财政部门大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强化基础
管理和基层建设工作, 在细化预算编制、加强预算执行、统筹使用结转结余资金、推进绩效考评、加强财务监督等方面, 对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
3.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等学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经济活动也更加复杂。
管好、用好教育经费, 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学校财务工作的重点, 因此迫切需要对原制度进行修订完善。
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修订的主要内容
与原《制度》相比, 新《制度》着重从10个方面进行了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调整了《制度》的适用范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不再作为适用主体。
2. 明确了总会计的职权职责。
高等学校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岗位, 总会计师为学校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 协助校 (院) 长管理学校财务工作, 承担相应的领导和管理责任。
3. 完善了预算管理制度。
对预算编制的依据、原则、程序和预算调整等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重点增加了决算管理的有关规定。
4. 调整了收入和支出分类与口径。
根据政府收支科目改革的要求, 将财政补助收入规定为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明确界定科研事业收入不包括按照部门预算隶属关系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拨款。
5. 增加了收支管理的内容。为适应公共财政改革要求, 增加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支出绩效和票据管理等内容。
6. 完善结转和结余管理的规定, 继续设置学生奖助基金等专用基金。
7. 强化资产管理。调整了固定资产分类和价值标准;要求高
等学校严格控制对外投资;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资产,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投资收益及出租、出借收入, 应纳入学校预算, 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8.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要求高等学校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管理, 严格执行审批程序, 不得违反规定举借债务和提供担保。具体审批办法由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制定。
9. 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
费用是指高等学校为完成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而发生的当期资产耗费和损失, 高等学校应当在支出管理基础上, 将效益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 将效益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相关的支出, 以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形式分期计入费用。高等学校应当加强成本核算, 按照相关核算对象和核算方法, 对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计算。根据实际需要, 逐步细化成本核算。
1 0. 完善财务监督的制度。
要求高等学校对财务运行的全过程实施监督;形成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 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自觉依法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三、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内容。
1. 合理编制学校预算, 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
高等学校应按照“量入为出, 收支平衡, 积极稳妥, 统筹兼顾, 保证重点, 勤俭节约”的原则编制学校预算, 将学校各项事业活动所发生的财务收支都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
2. 建立健全学校财务制度, 加强经济核算, 实施绩效评价,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高等学校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及时制定或修订校内各种财务规章制度, 对学校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同时, 学校还要科学配置各种经济资源, 努力节约支出, 加强经济核算, 建立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 加强资产管理, 真实完整地反映资产使用状况, 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 防止资产流失。
4. 加强对学校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 防范财务风险。
高等财务学校 篇5
摘要:随着我国近年来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各个高校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纷纷扩大规模。规模的扩大对高校的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很多高校在财务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以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的财务管理方法。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措施
一、高校财务管理现状
高校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并由高校财务部门和上级财务部门共同管理。高校财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按规章制度进行财务管理,帮助高校多渠道筹集资金,并合理分配,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财务部门要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真实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并做好风险管理,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并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实践中,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预算控制体系不健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占有很大的比重,是财务工作的重要环节。预算管理直接关系到资金的使用与分配,如果预算管理质量不高,会严重影响资金的利用效率。预算管理是关系到高校经济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预算管理体制并不健全,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预算管理的硬软件设施落后,仍然采用人工工作,编制预算困难大、周期长、沟通成本高的问题,并且从后续工作中可以检验出预算编制不科学,缺乏调研与分析,没有与学校的战略目标相结合的问题。还有些高校虽然预算编制比较成熟,但是并没有重视预算的执行和分析,缺乏对事中的控制和事后的总结,给财务管理埋下了重大隐患。
(2)会计核算未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目前高校流行使用的财务业务流程比较落后,会计流程自动化仅仅是手工财会工作的翻版,没有运用电子信息系统和网络共享体系,容易出现人工因素的失误,不利于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并且工作效率得不到保障,现行的业务流程已经不能适应目前高校规模的扩张。当前的会计流程在整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扮演着事后获取信息、事后提供信息技术的支持的角色。但是根据高校发展的需求,业务流程应当能够提供即时性的信息,并且能够将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和会计流程很好的连接起来,所以,高校会计核算未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现象需要及时解决,否则会造成高校财务工作与其他部门工作的脱节,制约高校的发展。
(3)未建立资金运作体系。目前高校的筹资渠道狭窄,十分依赖国家的财政拨款,一些高校在扩大规模后,存在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很多高校没有完善的资金运作体系,存在自身发展需求与资金短缺的矛盾,很多高校财务部门的解决措施是向银行进行融资,使得高校存在高负债的现象。高校如果仅靠财政拨款是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的,而进行多渠道筹资的基础就是要建立完善的资金运作体系,根据目前高校的财务管理状况来看,必须将完善资金运作体系作为重点工作来完成,否则将会制约高校的发展,无法解决高负债的窘境。
(4)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财务管理进行合理的绩效管理是促进工作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经费自给率、预算收支完成率等指标管理不到位,无法通过业绩评价发现财务问题。因为没有完善的指标评价体系,所以高校无法根据评价结果提前做出风险防范工作,增加了高校财务出现问题的风险。建立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上级财务部门的规定,但目前多数高校没有重视该项工作,甚至很多高校的评价指标体系流于表面,不能执行,造成了高校的资源浪费。
二、在会计信息系统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完善的对策
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的方式,目前财务管理的程序复杂,财务信息量大,仅由人工完成全部工作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发展,高校会计信息系统是根据高校自身的需要,以网络技术为手段,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实施财务预算、核算、分析、控制、决策和监督等功能进行全面的财务管理,帮助高校规划资金的使用,监督资金的分配,并充分发挥资金的利用效率,在高校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还要发挥筹资的作用,减轻当前高校高负债的压力,增加资金的自给能力。高校提高财务管理的措施有如下方法。
(1)实施预算管理系统。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系统的基础性工作,没有良好的预算编制,就没有高质量的预算管理。进行预算编制时,财务部门应当加强与各个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了解高校的情况,并结合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但是仅仅做好预算编制是不够的,预算管理系统还包括预算执行、分析、考核等,预算编制只是事前控制,最终预算得以科学实施还要看预算执行情况,高校应当注重事中控制,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并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并最后做好事后分析工作,为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信息基础。高校的财务部门可以利用预算管理系统的收入/支出项目,通过账务系统定额对经费管理进行实时控制。高校必须重视预算管理系统的完善,尽量得预算管理效果与预算结果的预期达到一致,这样,高校的财务信息就可以提前预期,为高校的发展战略制定打下基础。
(2)账务核算业务一体化,实现信息共享。财务管理离不开各部门的经济活动信息的汇总,如果没有电子信息系统的.支持和网络信息共享体系,就为财务部门的业务带来巨大阻碍。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财务部门可以建立分业务系统,例如账务管理系统、网上预约保障系统、工资管理系统、财务信息收集系统等,大大提高了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工因素的失误,保证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为高校决策提供了信息基础。
(3)实施无现金报账系统,有效提高高校资金管理水平。现金报账存在监管难,流程复杂等问题,及容易出现报账误差并且不好记录,因此将现金报账改革升级为无现金保障系统十分重要。高校财务无现金报账系统,可以有效提高高校资金的管理水平,并且可以简化报账流程,避免了师生排队报账,一些报账项目甚至可以依赖互联网技术在线自助报账,简化了工作流程,为高校节约了资源。同时,无现金报账系统还可以自动生成报账记录,方便报账信息的提取,有利于对报账行为的监督,避免了学校资源的流失。因为电子信息系统的支持,可以将无现金报账系统与财务账务系统向链接,通过在线信息传递,可以共享财务信息,简化了财务管理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4)实施信息分析系统,建立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信息分析系统是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最显著优势,它的建立必须以预算管理系统、账务管理系统、无现金报账系统等为基础,进行综合的信息收集,全面了解高校整体的财务信息,然后根据高校的发展情况,结合发展目标,进行风险评估,它能够及时发现高校各个环节出现的财务问题,方便管理人员及时做出决策,减少高校的财务损失,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质量。
高校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的财务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运用电子信息系统和网络资源共享体系,传统的财务管理容易出现人工因素的失误,而且效率低下,已经不适应目前高校不断扩大规模的现状,高校只要不断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就能够充分发挥资金的利用率,从而缓解目前的办学资金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万寿义,曲京山.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研究基于管理的视角.东北财经大学学报,(03).
高等财务学校 篇6
市场经济发展迅速,我国高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入,一些高等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存在应收款项无法收回、资源浪费、固定资产流失、债务负担过大等方面问题。提高高等学校财务内部控制对规范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确保高等学校财产安全、推动高等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高校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建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建立过程中的合法性与全面性的相关原则,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方法展开了深入研究。
一、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是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开展各项科学研究,推动社会发展,因此在实际运行中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这就让人们忽视了高等学校的业务经济活动。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合理保证高校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高等学校的经费主要是财政拨款,学校扩大规模或者扩大招生,必须按照国家制定的计划进行。因此,国家是高等学校的投资者,并且是唯一投资者,对高等学校的经费有着控制和监督的作用。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对利用已有资源的经济价值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等学校的实际发展中,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并且最大限度的满足高等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
合法性。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前提是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且要符合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要随着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改变而改变,并且随着高等学校业务职能的变化而变化,尤其要对制定好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及时的修订和完善。
全面性。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整个高校,因此在进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制定时,要贯穿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将高等学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内部情况融入其中,聘请专业人员就内部控制制度的开展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确保学校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内部牵制性。在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实施时,要确保部门之间能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关系,明确各部门及人员应该承担的责任范围,单独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对任何一项经济业务没有全权处理权。内部牵制的核心是人员和部门有着明确的责任划分,这就避免出现问题时,相关人员互相推卸责任。
合理性。高等学校内部控制要想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就需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在建立制度时要考虑成本和效益的关系,针对高等学校的规模,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控制成本低的内部控制制度。
谨慎性。高等学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是为了有效防范各种风险,因此在建立过程中要评估风险,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以风险防范为出发点,针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把各类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三、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途径
由于地域的不同,高等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受当地经济水平的影响,还受到自身办学规模的影响,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在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原则,结合发展规模,制定出与发展相符合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样才能使制定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高校应该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重要性具备正确的认识,将财物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工作提升到关系高校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从整体上提高高校内部工作人员(教师、领导、财务人员)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重视程度。在科学且准确地把握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制度建立前的准备工作,例如相关的宣传活动以及意见和经验交流等,从而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高校需要结合其自身的实际组织结构情况,按照高等学校经济活动设定不同的部门机构以及相关的负责人,并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实施的各部门负责人实施岗位责任制度,从而明确相关人员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过程中的相关职责,从而确保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顺利实施。同时,高校还要做好财务预算的控制工作、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以及对学校资产的保护控制,只有各项控制顺利进行,才能使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学校需要全面加强财务管理力度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从规范财务人员工作行为的角度提高财务预算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加强相关的风险控制工作的力度,例如,加强对学生校园一卡通信息的保护力度以及加强校园财务网络建设安全等。
要加强高等学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视和完善高等学校财务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在建设过程中强化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的监督和激励,负责人要准确掌握内部控制制度,积极开展工作,避免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同时还要强化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监督,确保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高校应该大力加强财务内部控制人才的建设和培训力度。任何工作的实施都需要以人才作为基础,因此,高校有必要引进或培育相关专业的人才,并提高现有财务人员(财务核算人员与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全面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一方面,高校可以定期开展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并为其讲解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制度建立的方法。另一方面,高校也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力度,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增加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并将从企业学到的相关知识,应用到校园财务内控的实际过程当中,全面提高高校财务内控制度的建设力度。此外,良好制度需要以相应的监督机制作为保障,因此,高校也应该加强对财务内控的监督力度,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监督意识并丰富其管理办法,从整体上提高财务内控制度建立的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建立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是高等学校实现科学管理的需要,对高等学校而言,具有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的作用,能使高等学校长期发展。作为高等学校的财务工作者面对新形势,需要更新的思想观念,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积极建设和实施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努力提高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益,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高等学校财务预算编制探讨 篇7
一、高等学校财务预算在编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预算的编制应当包括整个财务预算年度的总收入和总支出。首先要考虑的是学校未来的发展前途,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资源,真实完整的反映事业经费需求,科学建立预算指标和管理体系。
1.预算编制内容不完整。高等学校以前一般对基本建设使用的是基建会计,属于独立的会计体系。基建会计账务核算未与学校事业会计预算合并,致使学校预算无法把基本建设投资信息全部纳入进来, 高校预算体系一般不包括这部分资金。而基建投资项目涉及的资金规模巨大,来源渠道很广,学校预算不能全部涵盖这部分支出内容。高校许多基建工程实际已建成投入使用,由于事业会计账面未办理固定资产入账,造成高校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学校财务收入来源和支出费用包括日常的教育事业经费,还包括各类财政专项经费拨款以及科研项目经费。由于专项经费是一种追加,总是在年中或年末才能到账,年初编制预算时无法确定;科研项目经费从项目立项到申报、 批复,周期漫长,手续复杂,是否能申报成功,能申报到多少资金都无法确定。学校财务部门都无法将其纳入预算体系。
2. 上报的预算内容在项目分类和计算上与实际支出预算脱节。现行高校统一使用的部门预决算报表软件系统都使用固定格式和内容,一定程度上成了“上报性预算”,财政部门要的数据与实际发生的预算差距很大。高校为了完成上报计划,按照财政部门的管理要求进行编制,就采用编制两套预决算报表的办法来应对。由于高校编制的实际预算没有根据学校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来合理规划,缺乏对自身发展和战略规划的明确要求,缺乏全局性,没有将资金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造成了校长不能独立自主运用资金的权限,各部门只考虑自己的需求,有些项目申报批复后,不实际执行,使用效率不高,造成资金大量结余。
3.编制方法不科学。现在高等学校预算编制方法一般采用“零基预算法”,对于学校的基本预算支出,都以零为起点, 逐项讨论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是否合理,考虑费用开支的必要性和金额,在全面统筹的基础上进行预算。它可以科学客观地控制实际支出,使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但在实际运行中却不易操作。“零基预算”无法解决超预算收入的支出问题,导致年终这些资金沉淀,使年度结余过大,资金使用效率降低。
还有一种高校预算编制方法是“滚动预算法”,是指在编制下一年度支出预算时,以上一年度实际支出数为依据,并考虑下一年度学校收入状况和影响支出的各种因素,及时地调整增加相关项目预算数。下一年度的预算要取决于上一年度实际支出数,而上一年度实际支出是否合理无法控制,从而将不合理因素延续到下一年度;容易形成惯性思维,只能增加支出, 不能减少支出,否则拨款就会减少,造成虚增支出预算,不考虑节约勤俭。
4.预算组织体系不健全,预算编制人员不专业。由于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基本上由财务处负责,财务处需要统筹全校各种资源,而学校主管校级部门没有一个权威职能部门来专门统筹规划,导致预算编制时间过长,预算下达滞后。学校预算管理需要反映对学校长期事业发展规划和短期年度工作任务的合理安排,应该由全校各相关部门、学院共同进行全局规划。各部门、学院预算只考虑自己小部门的利益,没有根据学校长期的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任务作为自己编制预算的前提, 使预算编制追求短期效应,执行时随意, 预算控制失效,不能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由于对预算管理工作不重视,各部门编制预算的人员往往是办公室人员编制,对贯彻落实教育预算编制的依据原则及制度领会不深,不能像专业的会计师那样编制专业的报表。
2012年财政部、教育部为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对《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进行了修订。
二、完善财务预算编制的建议
1.新会计制度将基建、后勤收支计入学校的财务核算体系,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细化会计科目,新增了“在建工程”,将基建会计报表合并入校级预决算报表中。将学校所有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一个账务系统中。校内预算按部门和业务内容与会计科目相对应,保证了预算及时下达,便于预算的控制考核和评价。
细化了报表内容,将支出尽量细化, 避免在年中随意增加支出项目经费。收入预算主要包括各种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科研收入、自筹经费收入以及各部门的创收经费收入。支出预算主要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性支出、资本性支出以及上缴上级支出等。在具体编制预算收支表校内预算时,需要根据当前部门预算报表软件系统的特点,结合本校的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以部门预算数据为基础,按照部门决算报表格式的要求细化校内预算内容和格式。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学校可及时编制校内执行预算,并汇总各部门执行预算,分析结果,进行评价。
2.推行以零基预算为主,以滚动预算为辅的预算编制方法。零基预算在编制高校的经常性支出时,应该摸清各学院的学生人数、当年招生数、基建项目及各部门的教师职员人数等,通过人事部门准确确定在编人员、编外人员以及退休人员,从而准确的预算出人员经费以及公用经费,根据对学校的发展影响程度不同来分配各项资金。在实际运用中,首先对高校的年度总目标进行预算,安排学校基本建设项目和重点项目的资金。 其次安排各项专项资金的使用,职能部门需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经费运行报告。根据具体支出情况和完成效果来进行考核。“滚动预算”又称连续预算,它特别适用于高等学校大规模举债投资建设新校区的建设期,从动态的角度把握住学校近期的规划目标和远期战略布局,能够根据前期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调整和修订近期预算,根据“近细远粗”的原则,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延伸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是预算期始终保持为一个固定期间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滚动预算能够预测各建设期资金需求,强化建设资金的调度,合理安排融资资金的到位时间,建设资金投入时间,还本付息资金需求,尽可能减少大量负债资金的存量,有助于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能够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是一种作为正常预算外的辅助预算管理。
高等学校如何改进财务管理 篇8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1999年扩大招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与办学经费不足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系中存在的某些弊端也日渐成为制约高等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预算编制执行不规范
在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下,预算编制的质量和效率难以提高、预算执行和监督力度难以加强,预算的整体管理水平得不到改善。目前,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着财力紧张和资金浪费并存的状况。第一,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一直沿用基数加增长的方法。这种方法以支出基数为基础,本身就有基数合理与否的问题,多年下来,预算套预算,使本年度核定的支出指标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另一方面也固化了资金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格局,这就制约了经济结构和事业发展布局的调整。加之,项目论证不充分、预算安排先天不足,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第二,在预算支出执行方面,由于预算的编制和批复未到项目,造成预算下达迟、执行慢,大量专项资金集中在第四季度支付。在财务监督方面,由于预算编制粗,很多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部门和项目,这就在客观上给财务监督造成了障碍,造成财务监督缺位。
(二)预算外资金管理不规范
预算外资金是政府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预算外资金是指高等学校为履行或代行使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募集和安排使用、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包括学生学费、住宿费等收入。由于存在制度设计、体制规范等方面不完善的原因,从而使高等学校预算外资金管理脱离正常渠道,违背了设立预算外资金的初衷,走上了一条与体制改革设计思路相背离的道路。具体表现为:第一,各高等学校对于预算外资金,未按国家有关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规定上交财政专户,致使属于国家所有的高等学校预算外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很多省属高校未及时将学生学费及住宿费上交省财政专户,而直接作为事业收入,成为学校的自有资金。第二,预算外资金票据管理混乱。目前除税务发票外,社会上还存在用于高等学校收费的事业性收费票据,这些票据按规定有其严格的使用对象。但实际上,由于这些票据管理不严,而游离于财政管理之外。
(三)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
目前,高等学校资产意识淡漠、管理法规和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不完善、不科学,造成学校部分资产的闲置和浪费,使资产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造成了学校资产的严重流失。第一,管理机制滞后。一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高等学校的国有资产的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有关的管理制度与法制建设远远滞后,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的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使得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的管理缺乏应有的制度规范,管理混乱无序;另一方面,各级立法机关及管理部门也出台了一些局部性的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及规章制度,而部分法规、制度之间互有矛盾和冲突,使执行部门无所适从。总之,目前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缺乏法律规范与强有力的政策指导。第二,规章制度不健全。长期以来,一方面人们对国有资产的概念认识不清,在使用过程中缺乏管理意识,责任心不强。如长期被借出或私人占有的资产无人过问;有的资产管理岗位人员变动时交接手续履行不规范,出现了在岗物资管理人员不知账上实物下落的现象。另一方面,各高等学校存在“重财轻物”和“重用轻管”的习惯,对国有资产管理不够重视。如新购置设备因种种原因很长时间不报账;不少捐赠资产未办理建账手续,形成了账外资产;财产报废不按规定程序办理等。
二、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系改进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治理结构
构建以法人财产权为基础的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国家宏观管理和社会有效监督来实现国家或其他投资者对高等学校的财产终极所有权;通过各高等学校依法对法人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支配等权利来实现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既可巩固畅通的社会参与机制和筹资渠道,又可密切高等学校、国家和社会经济的联系。加强高等学校与政府各部门包括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审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共同促进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促进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健全,以有效地约束和避免高等学校的财务风险。
(二)完善校内财务管理模式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目的是规范财务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高等学校发展创造或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要求,针对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形势下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对策和思路如下:1.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提高办学效益。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正逐渐由一元化渠道向多元化渠道发展,财务管理部门应与相关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互相配合、统筹安排,积极从多方面开辟财源、筹集资金。2.深入开展财务分析,为学校重大决策提供依据。以往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只是对其他部门提出要求,忽视了对学校重大决策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提供积极建议。因此,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不但应该重视记账、算账、审核、报销等各项日常工作,同时也要拿出必要的人力和精力,研究会计报表和日常核算资料,开展经济效益的分析。通过财务分析工作,降低学校重大决策的财务成本,为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财务顾问服务。3.广泛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勤俭持家、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是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当前大多数高等学校都面临着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因此“双增双节”工作愈加重要。随着高等学校开支范围逐渐扩大、高等学校职工工资调整、物价上涨,而国家统一下拨的教育经费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而无法同步增长,多数高等学校出现资金紧张状况。由于完全依赖国家增加教育经费来解决办学经费的不足是不现实的,高等学校只能向外开源、向内节流,挖掘学校的发展潜力,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双增双节”工作必将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长期工作。
(三)建立一级管理、二级核算的校内财务模式
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系部规模、科研项目、科技开发和对外开发服务的业务量等分别设立报账点、二级财务机构或一个机构负责管理若干系部各项经费与核算工作。其机构可以是学校财务部门派出机构,也可以成为独立的二级财务机构;对设立报账点或独立核算机构尚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由学校财务部门制订财务人员代理服务,定期到对口单位了解情况,并向二级单位就学校财务制度规定做相关咨询和解释工作,同时代理其单位会计报销手续,这样既可以为基层单位服务又可以达到上下沟通加强联系的作用,而且为学校调整财务管理制度和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加大内外部审计监督力度
一是适当加大对高等学校国家审计的力度。国家审计始终是加强对高等院校审计监督最为重要的手段。国家审计机关要对高等学校审计制度化、规范化,从审计计划上建立定期审计制度,消除审计监督的盲区。二是对高等学校适当采取多种灵活的审计方式。如前所述,国家审计力量有限,国家审计机关可以采取多种灵活的审计方式实现对高等院校的审计监督。可以采取对不同高等院校同一个方面的专题进行全面的专项审计调查,揭露在某一领域存在的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如对高等院校的基本建设问题、教育收费问题、科研经费管理和核算问题、独立学院问题等,可以分别予以组织专项调查。相比全面审计而言,这种专项审计调查工作量小、难度不大,有利于国家审计机关集中优势力量来实施审计。这种专项调查反映的问题具有很大的覆盖面、发现的问题较为深入、产生原因的分析也比较科学合理、提出的审计建议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为国家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浅谈高等学校财务治理问题 篇9
一、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各个学校的财务管理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导致财务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对于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财务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财务制度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措施,导致在每年的税收、财务、物价等方面的检查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各个高等学校以及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些主要包括有:第一,由于经济过热的影响,同时再加上各高等院校急于求成,因此不顾国家财力,从自身利益出发,对项目和投资盲目地竞争,甚至盲目上项目,进行计划外的工作,这样严重违反了财经纪律。第二,消费资金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几年,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相互攀比福利、奖金,各种补贴项目、奖金项目增多,有的单位没有能力发,也要千方百计巧立名目,进行发放,这样不仅让某些人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同时更加剧了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现象。有的高等学校讲求面子工程,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招待所、买豪华轿车、装修办公室,许多公共财产被个人占有,成为私有财产。第三,有的高等院校还与专业公司进行合作和交流,在银行乱开户,导致财务管理失控,分配关系比较混乱,对于学校的正常秩序以及教工情绪的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从而削弱了学校集中管理职能和宏观调控能力。第四,小金库现象严重。实际来看,小金库的现象在各个高等学校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独立核算单位中更加突出,小金库成为了不正之风和消费基金增长的产生之地。第五,固定资产管理混乱。有的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缺乏规范性,资产的调入、调出、报废、变价不办理审批手续,导致账物不符、账账不符。第六,暂付款占用资金比例较大,这严重影响了资金的活化与投放,债权债务不明。第七,创收活动比较混乱,存在着滥收费的现象,无法正确认识到国家、集体以及个人之间的关系。
二、高等学校财务治理的基本途径
(一)整顿思想、纪律、队伍、机构
首先,整顿思想。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树立起正确的教学思想、科研服务理念,充分解决好消费基金的膨胀问题,严厉打击奖金、福利、工资等方面的攀比现象,克服本位主义和局部利益思想,解决不顾大局、整体的问题;其次,整顿财经纪律,加强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健全完善财务纪律和财经制度,保障国家财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提高经济管理的力度,大力宣传《会计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能够知法守法;再次,整顿财会队伍。想要解决好高等院校财务治理问题,就需要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对财会队伍进行整顿。对于严重违纪的财务人员应该将其调离财会岗位,对于财会水平较低的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同时,还需要进行会计人员的自身建设,建设一支作风优良、思想好、水平高的财会专业队伍;最后,整顿财会机构。有的高等学校借财权的下放、行政经费、科研经费、附属工厂的会计核算,分解划归相关的部门,在银行单独开户,导致学校会计核算资料不完善。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对银行单位开户进行核算,对于应该下放的财权给予加强和支持,以此提高学校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做好“三乱”的治理工作
“三乱”主要是指乱发福利、乱发津贴、乱发奖金。近几年来,受经济的快速发展、物价的改革以及社会分配不公的影响,社会上乱发福利、乱发津贴、乱发奖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的自定政策乱发奖金,没有奖金来源,仍然继续发,甚至巧立名目,任意增加奖金项目;有的弄虚作假,乱发实物,导致社会消费基金膨胀,这对高等学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此需要根据《关于资金、奖金、津贴分配中有关问题的通知》进行认真的清理,把党中央的思想彻底落实于补贴、奖金与工资分配中去。
(三)做好“六清理”的工作
第一,清理各种乱花乱用、坐支等各种资金,严禁建立小金库;第二,清理不按规定报批,乱收费、乱办班的现象;第三,清理职工公款,对于欠款需要按期偿还,对于金额较大,在短期内无法收回的需要制订还款计划,杜绝新的欠款发生;第四,清理固定资产,做到账物相符、账账相符;第五,清理资金投放,对于高等学校内部办公司没有相关独立核算单位的流动资金借款需要进行清理,根据业务需求,确定资金定额,对于超出的部分应该制订还款计划,减少资金的占用;第六,清理其他债权债务。
三、结束语
本文从高等学校财务治理研究为出发点,对我国高等院校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以期能够促进我国高等学校的健康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敏.高等学校财务治理模式研究——以权力配置为研究视角[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7-41.
[2]朱乃平,唐永,叶惠,等.浅论中国高校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4,(27):129-130.
高等财务学校 篇10
一、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变革
9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经费的使用也完全按照政府指定的用途办理,与此相适应是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9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行集中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一般的学校都经历了高度集中财务管理模式、“一级核算、一级管理”财务管理模式以及目前的统一领导,“一级核算、二级管理”和“二级核算、二级管理”相结合的的财务管理模式。对院、系、所、中心、图书馆、机关等职能部门实行“一级核算、二级管理”,对科研、后勤、产业、继续教育学院、独立学院等实行“二级核算、二级管理”。无论哪种方式在当时的规模和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学校的发展,目前的管理模式不利于调配、整合资源和对资金的有效管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二级核算单位多在银行开立账户,借他户核算,创收资金逃避学校财务监督而自收自支,截留应缴学校创收收入,使学校整体利益受到损害,学校分配资金使用不当,行政干预财务资金使用等等,影响学校的资金周转和调控能力。有些“一级核算、二级管理”的职能部门,挤占、挪用预算资金、改变资金用途、违规发放补贴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财务集中统一管理模式的思路
构建一个组织严密、管理科学、运行畅通、工作高效的管理体制是财务管理成功的保障。在实践中“集中与分级”是一条很好的管理模式,但要解决好如何集中、如何分级的问题。过度集中有可能统得过死,管得过细,包得过多,下属单位缺少必要的自主权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由于财权集中,难以调动各单位的群体积极性,造成许多管理权限不清、职责不分的问题。过度放开又会使经费在使用上存在着效益低下,用钱的不算账、算账的不用钱,领导者对一年工作计划完成多少、用了多少资金、还剩余多少资金,心中无数。因而导致资金使用超支,有的设备重复配置,实验室重复建立等现象。
财务集中的总体原则是:财务操作性职能与决策性职能分离;财务核算职能与财务管理职能分离;财务核算行为与被核算主体在空间上的分离。在分离的基础上,实现了财务核算的集中和财务权限的上收与有效控制。
结合高校的特点,在目前的经济形式下,首先要实现财力的集中,即学校的全部资金统一、统一调配、统一预算、统一使用。其次是财权的适度集中。适度收回二级单位、职能部门的资金使用权限,严格预算规程,对各部门基础预算实行分级包干使用,建立大额资金申报、使用制度。大额资金由学校统一掌握。
将校内各二级单位、经济实体等会计核算工作集中起来,归口于会计结算中心,将会计人员从各单位划分出来,归学校财务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从而使会计人员摆脱相关单位的依附关系,根据业务特点分别履行学校、企业、科研等会计核算职能。
概括地说应采用的模式是资金集中管理,人员统一调配,支出纳入预算,审批适度放权。
资金集中管理是指将全校二级单位的帐户资金集中到校财务统一管理;人员统一调配是指将二级单位财务人员纳入学校财务,由校财务统一配置各核算单位的人员数量及岗位;支出纳入预算是指全校各类收入和事业性支出全部纳入统一预算管理;审批适度放权含义有两方面,一是纳入学校预算后的资金交给二级单位审批;二是创收单位,如后勤集团、宾馆等,为鼓励其积极性,对于创收资金的审批、使用仍由其单位负责人负责,学校原则上不予干预。
这种管理模式能避免以往“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发生,是统一办理会计事务但又独立于结算对象的会计结算方式,它能够站在财务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记录、报告、评价结算单位的财务状况,并实施监督。
财务部门在功能上区分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两大职能。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依法组织收入,筹措资金,编制预算;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财务网络系统的建设与维护,会计科目的设立、建账、部门指标的管理;教职工工资、学生助学金的管理与发放;教职工公积金管理,学生收费、票据的购买使用与核销,各种报表、决算等。
会计核算主要任务是按照财经法规、规章制度,认真审核每一项财务活动,严格按照核算要求,及时登记入账,作好会计监督工作,保证会计原始资料的真实、完整和会计凭证的准确、有效,确保会计核算规范,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维护会计工作秩序,保证各单位的会计资料和信息真实、有效。严格执行“内控制度”,保证印章、票据的安全,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准确无误。坚持原则,严格执行财务制度。
推行财务集中管理,一是通过财务管理流程的再造和财务管理权限控制的加强,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完善学校财经治理结构;二是通过统一管理制度和办法,约束、控制各个操作环节,从而有助于统一财务核算标准与流程,提高核算质量与效率;三是通过决策职能和操作职能的分离和财务权限的集中,实现财务核算的专业化处理,从而有助于实现规模效益,降低财务管理成本。
三、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具体步骤
学校的财务管理改革应分三个步骤:一是实现财务集中,通过上收部分财务权限,强化内部财务控制,促进学校管理机制的完善。二是财务流程改造,改变现有的资金审批使用程序的弊端,优化管理结构和程序。三是结合预算管理,细化核算单元,分析每个部门的业务特点,细化经费预算及使用方案。
(一)机构设置
1.设置总会计师,统管学校经济情况。新近出台的国家教育发展纲要以及中共教育部党组在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提出积极推行直属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实际上就是应对高校经济活动变化的新形势做出的必要选择。教育部财务司陈伟光副司长在讲话中也指出“高校应设置总会计师”并阐述了总会计师的职能以及总会计师与主管财务校长、副校长的区别,指出哪个学校真正建立起能够控制所有经济、财务活动和调配学校资源的体制,这个学校才能实现高水平的财务管理。
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应设置总会计师,掌握学校所有经济、财务活动并合理调配学校资源,对学校的所有资产安全、保值或增值全面负责,对经济活动的重大事项提出权威性的决策建议。
2.将科研、后勤、产业等财务人员统一划归校级财处管理,统一财务管理制度。可合并办公的合并在一起,不能合并的委派会计核算。会计人员与结算单位脱离,由计财处领导,对计财处负责。因此,将学校现有财务机构按业务特点归类,成立5类科室,分别为综合管理科、收费管理科、企业结算科、事业结算科、资金管理科等。不同业务性质的科室执行不同的会计核算科目及方式。
(二)加强业务管理
1.分期撤销、合并原下属单位独立开设的银行帐号,统一由计财处规划银行开户、结算工作。统一财务报表。
2.分业务特点设置会计岗位,分别在院、系、职能部门及二级单位设置专管会计,统一管理所有会计核算业务(包括业务经费、人员经费等)。
3.加快会计信息的电算化工作,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会计信息系统应以校级财务即财务处为中心,覆盖学校各级财务部门,建立全校性的会计信息网络。使财务网络在学校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使之成为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技术保证。通过财务网络的建设,使各位校领导、业务单位领导能够很方便查询本部门或单位的预算、资金使用、结余情况。
规范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系统有序、有效运行。应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系统操作规程、会计信息的安全防范措施以及会计档案的安全保管措施等。
高等财务学校 篇11
摘 要 新形势下高等院校的资金来源多样化,其实质都是由纳税人所提供,向纳税人负责,应当实行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加透明度,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质询。
关键词 高等院校 财务信息公开
改革开放和高校拆并以来,国民经济蓬勃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高校规模骤然扩大,师生数量急增,科研项目骤升,校企合作蓬勃,高等院校的资金来源已经不只是仅仅是依赖墨家财政的拨款,企业的投入和捐助、学杂费的收取以及银行贷款等,呈现出现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结构,但这些资金都最终是由纳税人所提供,高等院校也理当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益承担责任,实行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大众进行公示,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和质询。
一、高校资金来源
(一)财政拨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高校的重视,用于教育的财政资金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力度很大,高校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家财政直接拨入的。其中有两大块构成:一是高校人员性经费的拨款;二是预算项目经费的拨款。
(二)纵向科研经费
除了财政部拨入高校的财政拨款外,国家各部委机构等设立的科研项目所属资金也相当可观,最终都会落实到各科研项目的承担单位,高校便是这样的承担单位之一。
(三)横向科研经费
高校以及高校教师与社会力量如公司协作,承担其研究开发项目,这类项目有许多单个投入科研资金并不是很大,甚至有的金额很小,但却数量众多,综合起来也是一笔巨大的资金。
(四)收取的学杂费
因高校规模的扩大和收费标准的提高,高校每年向学生收取的学杂费已经是各高校资金的一项重要来源,这也是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动因所在。
(五)其它性质的资金
除了上述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各大高校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非上述性质的资金来源,比如,社会机构的捐赠、企业或个人设立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利息收入等。
二、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理由
(一)由资金性质所决定
从高等院校的资金来源来看,都是纳税人所提供的,要对纳税人负责,就应当向纳税人报告资金的使用情况,才能表明其受托责任的履行程度、履行质量,一如政府机构的权力源自人民大众一样需要政务公开,高校财务信息也应当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这是由其资金的性质所决定的。上市公司之所以需要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按照法律规定予以公开,便是本着对投资者负责,满足投资者的决策和对其所投出资金的安全、效益的掌握的需求,如今高校规模扩大,资金来源多元,一定程度上涉猎经营性质,风险也相当增加,这也是高校应当将财务信息公开的基础。
(二)防治高校腐败的现象所促使
随着改革的深入,高校已不再是过去的象牙塔,高校中的腐败现象急剧增长。从暴露出来的高校腐败案件中可以看到,高校腐败的数量在上升,腐败所涉金额巨大,所涉人员和环节拓展,不仅仅是基本建设方面,诸如教材和设备采购、招生、论文发表等环节均发生过腐败案件。这些腐败现象的滋生,或多或少与高校相关政策、业务不透明和财务信息不公开相关联的,因此,将高校财务信息公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腐败的发生和发展。
(三)提高高校资金效益所驱使
现今是经济社会,任何资金的使用都应当讲究效率和效益,高校资金也概莫能外。此外高校也在一些方面逐渐社会化,部分资金涉足经营范畴,应有效益观念和风险意识。无论是讲求效率还是追求效益,是否达到目的,不能只是高校自说自画地自我评定,应当交由社会来判定,这就需要将高校的财务信息进行公开,使其透明。
三、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制度
(一)定期公开
高校应当定期将财务信息予以公开,例如,月报在下月20日之前,季报在季度结束日起30日之内,年报在年度结束日起60日之内。公开的财务报表应当有固定格式并前后期钩联。
(二)公开方式
高校财务信息至少应当在教育部和各高校的网页上分别公布,并标明本高校对财务信息真实性负责等字句。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应当将审计意见书以及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给出明确的解决措施或政策等文件一并公开。
(三)公开内容
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内容,应当包括财务报表及相关说明、重大事项的说明、财务指标及说明等。
(四)重大事项等临时公开制度
非高校财务信息公开规定时间发生的重大事项或应当予以公开的事项,应当在该事项发生或知道将发生之日起10日内及时在上述网页上公开。应当说明事项性质、发生原因、后果、应对措施等。
(五)存留时限
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后应当留存一定的时间,便于信息使用者及时了解和前后期分析。留存时间应当多久为宜,按照会计报表永久保存的规定,在网上公开的财务信息应当永久留存,存留期间不得删除和更改。
(六)处罚
为了保证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制度能够得以良好施行,保障财务信息能够按照规定时间、场所、内容等公布,所公开的财务信息被正确使用和良好保存,应当在制度中包含相应的罚则,对于不切实执行或违反制度的个人、单位予以相应的处罚。
四、高校实行财务信息公开的作用(或意义)
(一)可以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水平和素养
实行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可以完善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高校财务和会计更趋规范化,提高财会人员遵守财经法规的自觉性,提升全员的管理素养和核算水平。
(二)自觉强化资金使用的合规性
实行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制度能够使得高校资金在社会这双眼睛的注视下使用和流动,会促使有关人员自觉可不自觉地遵守制度,让资金使用中的合规性得到强化。
(三)促进资金使用效率
同样地,处于社会监督下的资金,其浪费、无效流动会得到某些遏制,资金使用效率自然而然会反向趋动,其效益便会水涨船高起来。
(四)防治高校腐败滋生
接受广泛监督与缺乏监督相比,无疑地,处于社会监督中的高校财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会不自知地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因为他们会感觉到始终有一双眼睛在背后注视着自己,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对于预防高校腐败大有禆益。
(五)引导社会关注、监督高校的成长和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利
论高等学校生态财务管理创新 篇12
1.树立生态筹资和理财的观念
高等学校生态财务管理要舍弃过去那种办学经费完全依赖政府、财务工作重点就是把好用钱关的旧观念, 按照循环经济、知识经济规律纠正和强化理财观念, 坚持科学、效益的理财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高等教育将成为一种新的产业, 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与高校教育的社会价值一起作为现代生态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 终将被高等学校生态财务管理所认识。高校理财不仅讲求资金的时间价值, 认真评估各种风险, 并设法控制风险的发生, 以求合理增强学校财力, 而且讲求非财务指标所反映高校社会价值。高校应积极依法开展多渠道筹资活动, 努力改变目前筹资意识淡薄, 只注重向财政要经费及向学生收费的相对有限的融资手段;通过确立新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式, 建立和发展具备融资、投资、理财等功能的金融理财中心。一方面, 尝试通过金融市场利用各类金融工具及缩短应收账款周转周期、推迟应付账款付款期限等财务手段融资, 创造性地拓宽高校的筹资渠道。另一方面, 结合高校的现实及潜在资源, 确立最合适本校发展的投资战略及投资结构, 合理分配高校金融资产, 让校内沉淀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增强其理财、聚财和生财的能力。
2.树立生态成本核算观念
人才培养成本核算是高等教育讲求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 同时间接影响到社会效益的要求, 因为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高校今后的发展规模和方向。只有树立生态成本观念, 核算教育直接或间接成本, 进行横向比较, 才能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合理而充分地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 不断提高办学的生态效益。高校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 除向国家积极争取财政拨款等多渠道筹资外, 高校还应积极寻求金融机构贷款。尽管高校贷款仍存在许多制约, 但与企业相比, 高校贷款的优势在于:第一, 由于我国教育业在可预期的若干年内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高校收入来源相对稳定, 加之目前在部分高校中试用学生收费权来质押贷款, 使银行贷款的经济风险大大降低。第二, 高校财务监管相对企业来说较为规范, 财务操作相对简单, 使银行因高校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贷款风险降低, 银行为获取其财务信息付出的成本及监管成本有所降低, 且这部分支出的单位成本极容易随着高校贷款数额的增多而减少, 产生贷款的规模效应。因此, 高校应转变观念, 充分把握机遇, 利用银行贷款这一融资形式, 适度负债, 以满足高校发展所需并取得财务杠杆效应。第三, 高校的大学城建设, 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拉动消费需求的增加, 创造更多生态域经济。因此, 高校财务可以以税收的形式来向该生态域经济主体索取部分资金或服务等。
3.树立风险防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目前, 高校成为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 高校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受市场的影响越大, 高校的生态财务管理面临的风险也越大。一方面是收入来源风险, 有的高校自筹资金的部分已占总收入的50%以上, 而这种收入取得受国家政策、学校声誉、地位等局限, 各校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 每个高校的各个发展阶段也不平衡。一方面, 是融资风险, 随着“银校合作”的发展, 高校为谋求自身发展, 负债运行, 如果到期不能偿还本息, 则会产生财务风险。另外, 网络技术的应用和从事高科技产业的风险投资也会给高校带来新的风险。我国高校要完成国家、社会所赋予的重任, 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高校的生态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从长远发展出发, 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 减少投资风险, 壮大高校实力。
二、生态财务运行机制的创新
高校生态财务运行机制是指高校生态财务管理活动赖以进行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有机结合和自动调节所形成的内在关联和运行方式, 是高校财务活动规律和资金运行规律以及非财务活动规律和物力资源配置规律的集中体现, 也是政府宏观政策和高校自身及其他相关各方微观利益的结合点。
1.完善生态财务管理体制
生态财务管理工作要紧紧以高校中心工作为指导, 以资金管理与服务管理为核心, 科学配置好校内现有资源, 既要对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建设予以经费保障, 又要根据高校发展的需要, 统筹安排, 保证重点, 集中财力、物力优先保证发展目标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日后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明确战略管理重心, 生态财务管理工作才有依据和目标, 才能确保有的放矢, 才能合理配置财力资源。高校管理体制是影响办学效率微观的、可操作性的因素。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与高校改革和发展相适应的、健全的财务制度, 不仅起着规范高校财务行为, 增强生态财务管理透明度的作用, 也可以起到加强支出控制, 减少结算过程占用的资金, 节约开支, 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办学效益的目的。在创新方面, 必须根据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和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并结合本高校的特点, 调整和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吸收和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 为事业发展注入新的财力。
2.建立健全经济、社会责任制
高校建立健全各级经济、社会责任制是提高管理水平和避免财务工作失误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明确规定各个层次制度、调整财务制度与非财务制度的机构和人员, 并保证高校各项财务核算办法和财务制度与非财务制度既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又统一协调。校内出台的政策必须服从高校整体利益, 要全校一盘棋考虑, 发现问题必须及时调整、进行处理。
3.建立健全内部生态控制制度
在制定内部生态控制制度中, 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以预防控制为主, 事后控制为辅, 防止高校的管理发生无效率或不法行为, 包括组织控制、人事控制、程序控制、纪律控制等。二是注重程序制约, 对主要业务的控制, 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控制程序, 特别是对外投资、物资设备采购、基建项目招投标、学生招生及收费等。三是注重责任牵制, 在机构设置与岗位分工时, 一定要明确各部门组织及上岗个人应承担的责任范围, 并要规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与奖惩办法。高校应通过建立重大投资决策的集体审议联签及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责任制度、对预算内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集体审批的内部牵制方法等, 对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及内容进行有效的内部牵制, 保证内部会计控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在加强对资产的管理和控制上, 应该抓好货币资金的管理。要实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 加强款项的收付稽核, 核定最佳货币资金持有额度, 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 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同时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程序和工程项目投资责任制。四是注重内部短期控制与长期战略控制相结合, 使高校内部控制成为一种惯例、文化。使高校内部有形控制与无形控制相结合, 最终达到不控而控的境界。
4.建立健全弹性预算约束机制
首先在强调预算的权威性、严肃性的同时, 提高预算透明度。有条件的高校可成立预算编制委员会, 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 组织有关部门对高校的重大收支进行预测、研究、协调, 在此基础上组织预算的具体编制, 并以正式文件下发各部门, 让每个部门每位教职工都了解高校的整体规划和部门应完成的目标;其次财务部门对预算执行过程要进行控制和监督, 要严格财务手续, 定期进行核算, 超过计划限额的坚决停止开支, 同时专项经费只限专款专用, 不准随意挪用。最后财务部门制定预算要具有一定的弹性, 以便应对突变因素的影响。
三、创新生态财务管理方式
1.生态财务组织机构的创新
生态财务管理组织机构是财务活动的主体, 机构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生态财务机制运行的效率。我国目前各高校大多采用以会计核算为核心的生态财务管理结构, 其特点是会计核算与生态财务管理的职能混合不分, 在机构内部根据会计的核算功能来划分各子部门及岗位的职能, 随着高校财务活动日益复杂、生态财务管理地位的日益提高, 这种重核算、轻管理的财务机构设置已不适应高校财务机制运行的要求, 为改变这种状况, 应尽量把生态财务管理的功能单独设置出来。目前可考虑在会计机构内部设立与会计并行的生态财务管理岗位, 实行会计核算职能与生态财务管理职能的分离, 待条件成熟之后, 可进一步设立完全独立的生态财务管理机构, 负责高校生态财务管理的全权事宜。这种机构创新将促使财务功能重心由原来的核算反映单一职能转移到校内校外资金运作、财务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以及为各级管理决策提供参考等多种功能上来。
2.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生态财务管理
传统财务管理认为生态财务管理纯粹是生态财务管理人员的事, 与其他人员没有关系, 其实高校生态财务管理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员工, 客体是资金运动及其形成的财务关系。在高校生存和发展中, 生态财务管理的绩效如何, 从根本上取决于管理主体, 要激发全体师生员工关心学校发展和建设的热情, 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 促使其为学校聚财、生财、用财等出谋划策, 延伸拓展到设法筹集资金、按最优化原则合理使用资金、降低资金成本,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 形成全员式理财格局, 从而使资金运作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3.改革生态财务管理手段、方法及其系统
由于会计系统具有整合性、实时性、模拟性、互动性等特点, 使其容易突破传统方式的空间局限, 高校将可实现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监控, 使生态财务管理延伸到任何地方, 生态财务管理人员可随时查询各种财税法规, 进行知识更新。在网络财务环境下, 由于计算机的普遍使用, 使企业数据的取得更加全面、快捷, 方法的运用更加便利, 计算更加准确, 从而使各种量化方法得到更多的运用和发展, 如风险决策方法、滚动预算方法, 防范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财务控制方法将充分运用, 从而满足生态财务管理的需要。目前许多高校采用了各大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多套生态财务管理系统, 但这些软件都是基于现行的不够完善的会计制度开发的, 功能上不够完善。我国加入WTO后, 生态财务管理系统应符合国际惯例, 应增加现行管理系统中不具备或不完备的投资管理、监控、理财等功能。
4.提高生态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
生态财务管理人员是高校生态财务管理主体中的主体, 随着市场环境竞争更加激烈, 对生态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更加严格。生态财务管理人员除传统的会计核算能力外, 应注重培养以下三方面能力:一是职业判断能力。二是沟通协调能力。高校内部组织结构日趋复杂, 利益主体多元化。对于不同的利益主体, 生态财务管理人员必须采用不同技巧来沟通协调。三是开拓创新能力。财务人员必须钻研业务, 更新观念, 努力学习, 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熟练的工作技能, 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和高校实际以新的思路考虑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 不断采用新的方法应对会计实务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 高校财务人员是整个高校生态财务管理创新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章新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浅探[J].财会月刊, 2004 (1) :8-9.
[2]黄力.高校财务管理应对发展新趋势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 2004 (5) :48-51.
[3]谢小娟.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应树立的新观念[J].事业财会, 2001 (5) :16-17.
【高等财务学校】推荐阅读:
高等学校财务评价07-23
高等学校财务预算问题09-19
高等学校财务预算工作11-22
高等学校财务风险研究05-19
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防范10-13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工会财务制度实10-22
高等学校院系05-23
高等学校园06-11
特殊高等学校07-06
高等学校会计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