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勤工助学

2024-05-11

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精选12篇)

高等学校勤工助学 篇1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 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勤工俭学活动是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是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它既是推进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过程, 又是有效增加教育投入, 推动教育发展的便捷途径。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校勤工俭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中小学的勤工俭学活动早已家喻户晓, 许多学校把勤工俭学作为一项常规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整体工作中, 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 勤工俭学工作也不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甚至引起争议。当前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是怕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勤工俭学活动需要一定时间作保证, 老师、家长怕处理不好学习与劳动之间的关系, 影响学生的学习进步。

二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部分学校由于受商品经济和拜金主义的影响太重, 没有牢记育人、创收和科技辐射的宗旨, 也没有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重创收, 轻育人。

三是与素质教育结合不紧密。在勤工俭学活动过程中, 有的学校对育人缺乏精心设计、周密安排, 对每次活动的目的、内容、形式、意义、考评方法等不加以认真研究, 多采用放羊式, 不利于勤工俭学整体功能的发挥, 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四是部分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轻视体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者现象。有些人不仅不愿意参加社会劳动, 连自我服务的劳动也不愿干, 这样的学生, 缺乏劳动锻炼,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 对劳动光荣和劳动神圣很少有切身体会, 因此在勤工俭学活动中马虎应付, 有的甚至袖手旁观。

五是勤工俭学基地薄弱。有的学校连办店设摊这样的项目都没有, 更谈不上基地项目。有的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二、农村中小学校勤工俭学的重要性分析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深刻变革的时期, 特别是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和措施, 更是振奋人心。这是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开展勤工俭学, 促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神圣职责。正如教育部长周济2005年在中西部地区中小学勤工俭学会议上所讲的那样, 勤工俭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 让孩子们多接触一些实践, 多参加一些劳动, 对孩子们不仅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而且还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体验到教室里学不到的经验。农村中小学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勤工俭学工作, 进一步强化勤工俭学服务素质教育的意识, 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手可以作出几十亿种动作, 它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 是智慧的创造者。”“在人们的大脑里, 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于创造性的区域, 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 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 那么大脑里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可见, 让学生运用双手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要从新的人才观出发, 重新确定什么是好学生, 什么是好学校的标准, 彻底抛弃单纯以升学率高低来衡量学校好坏的陈腐的、弊端丛生的旧观念和做法,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 使学生的智慧产生质的飞跃。特别是当今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凝结在生产劳动中生产技术成分的增加, 知识和技能的跨学科应用, 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幻莫测和激烈竞争, 越来越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很多国家发现, 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对立, 校内教育与校外生活的脱节, 教育内容与就业之间缺乏联系, 过分强调智育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 尤其是教育对象对劳动界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复杂情况缺乏了解的状况, 是当代教育的一大弊端。因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实践性, 加强和改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注意研究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由此可见搞好勤工俭学工作、发展校办产业, 对于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

三、积极开展勤工俭学, 促进素质教育实施

在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勤工俭学, 全面服务素质教育, 需要认真研究和实践, 并且不断地总结、提高和推广。

1. 围绕素质教育这一中心, 因地制宜。

农村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 应当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以发展多种形式的种植、养殖和农副业校园基地经济为主, 突出农村特色。与城市学校相比, 农村学校校园有较多可供种养的条件和空间, 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 不少学校校园、校舍闲置, 如何运用好这些闲置资源开展勤工俭学, 大有文章可做。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经济特点, 积极发展养猪、种菜、培育苗木等种养殖业。搞小菜园、小果园、小猪圈、小苗圃。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宜工则工, 宜农则农, 宜渔则渔, 宜林则林, 宜商则商。有条件的学校生产规模大一点, 科技含量高一点, 也必须从小开始, 逐步发展壮大。通过因地制宜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使学生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 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伟大, 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和热爱劳动的品质和习惯。更重要的是, 因地制宜, 能使广大学生切身体验家长劳动生产环境的多种情景, 培养热爱劳动, 热爱父老乡亲的深厚情感, 形成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智慧, 去改变现状的锐意进取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2. 坚持育人原则, 抓住特点, 突出重点。

勤工俭学活动必须坚持育人原则。任何活动都能和素质教育密切联系, 这应该成为学校领导的坚定信念。抓住特点, 具有特色, 才能说服教育学生。我们靖西县地处祖国南部边陲, 和越南接壤, 边境线长152.5公里, 全县有军民共建学校6所, 有烈士陵园、边境界碑、十二道门古炮台、壮族博物馆等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教育基地劳动, 如种树种花种草, 淋水, 擦洗展品, 打扫卫生等。学生怀着深厚敬仰的感情种好每一棵树, 每一株草, 默读碑文, 参观展览室, 聆听部队首长的报告, 听边境老一辈村民回忆, 从而大大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这项具有特点的活动虽没有直接产生什么经济效益, 但对靖西这一边境贫困县的中小学生来说, 其育人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3.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自力更生。

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 农村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差, 勤工俭学活动受到影响。这就更需要我们调动一切力量来发展教育事业。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经费不足, 改善办学条件。在开展活动中要发扬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精神, 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好品德, 使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动手, 出力出汗, 有效增强体力, 提高身体素质。2000年8月我们化峒中学要建一幢540平方米的实验楼, 总投入32.4万元, 学校要自筹10万元, 等、靠、要没有出路, 学校决定通过自己动手, 艰苦奋斗, 搞好三通一平, 确保项目按时动工竣工。在学校领导统一安排下, 全校1500多名师生自己动手, 拆除22间破烂旧瓦房, 搬迁垃圾150多吨, 填土2600多立方, 平整场地300多平方米, 自己拉电力线, 装水管, 卸砖头。这项勤工俭学工作为学校节约开支3万多元, 也使广大学生受到了锻炼。学校从此有了实验楼, 生均校舍面积达5.18平方米, 八室建设配套, 达到了普九标准, 学生进得来, 留得住, 学得好。

4. 坚持多渠道, 多出人才。

在农村中小学难以开展大规模办产业的勤工俭学活动, 在从实际出发开展种、养、培植苗木等项目中, 要采取多渠道、多方法开展活动;要和社会密切联系, 走出去, 请进来, 解决学校专业科技人员不足问题;要以生产实践教育基地为载体, 请农、林、水、渔、医药卫生等科技部门专业人员以及村干部、村民、专业户到学校基地培训学生, 搞科技辐射。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要开放, 不要封闭, 既要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 又要多方面培养人才, 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之, 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与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勤工俭学为学校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同时学校通过推进素质教育, 又向勤工俭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而为广大农村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履行基础教育的功能职责。

高等学校勤工助学 篇2

2016年,中学以“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目标,在去年高度重视扶困助学工作的贯彻和落实,密切关注学生的家庭状况,对经济状况出现困难的家庭进行深入了解,并跟踪调查,结合实际需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现将我校工作情况汇报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做法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农村的纯农业户家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较多。学校考虑这些学生实际家庭情况,为了保证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学校千方百计为其家庭困难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同上级部门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具体做法: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扶困助学工作放到议事日程,要求全体班主任家访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对于困难家庭学生或有临时变故而导致家庭经济出现困难的学生及时向学校报告、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对持有低保证的学生给予补助,对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奖学金奖励。

3、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学校派家庭经济苦难的学生到学校饭堂工作,解决学生生活方面问题。

二、受助学学生典型案例

现就读初三一班的一位同学,该生思想积极上进,学习刻苦认真,成绩名列前茅,是学生中的楷模。但是他来自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父母仅靠几亩田地维持家庭生计,家里有两个孩子,姐姐正在大学,家庭负担较重,孩子的学费问题一直困扰着他的家庭。学校了解情况之后,马上伸出援助之手,对其进行帮助。

三、我校助学工作未来发展方向

高等学校勤工助学 篇3

关键词自考助学 学生工作 管理理念 创新

一、自考助学类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创新必要性

随着我省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自考助学类学校的快速发展,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越显重视和突出。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学生的品质、心理、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吸取、技能形成、品格陶冶、个性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针对目前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的特点:“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参与意识强,辨别意识弱;享乐意识强,忧患意识弱;动手能力强,自我控制弱;时代意识强,责任意识弱”等方面的表现,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许多新情况:一是学生素质状况呈多层次性。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源类别、不同社会阅历的人都有机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方向。二是学生价值观念呈多样性。影响学生思想变化的时空更广阔、因素更复杂,社会上的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对当代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多样性。三是学生个体需求呈务实性。学生缴费上学,已成为教育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他们对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与校园环境的提升日益关注,个体需求日呈务实性。四是学生管理的模式呈滞后性。传统的管理方式把学生看作是管理的对象,管理者和学生是你教育我接受对立的模式,这与现代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殛待需要改变。

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这些新特点、新情况,现代教育提出以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其中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和教育是服务”的理念,以实现学生管理理念的转变,来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学生管理工作也只有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首要目的,不断创新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把学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和个性自由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自考助学类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创新内容

(一)尊重一切学生的民主化理念。

当前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平等参与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必须强化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民主观念,学生不仅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对象,更是主体和动力,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不仅要做到“为了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而且还要做到“依赖学生、满足学生、发展学生”努力营造平等、民主的人文氛围。在广度和深度上尊重学生,提供学生参加学校事务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给学校提建议,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再是“石沉大海”流于形式。建立学生民主管理的制度,不但可以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增强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学生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主动服务学生的市场化理念。

自考助学类教育顺应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学生越来越成为特殊的教育消费者,学校更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这是学生管理观念市场转变的鲜明特点之一。本质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教育规律要求的学生工作服务机制,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由“行政化、机关化”向“服务者、市场化”转变。以服务为本,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既包括学生学习指导、生活指导、就业指导,又包括学生学习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改善;为学生提供各种发展性、生存性和维权性服务。

(三)全程培育学生的现代化理念。

自考助学类学校以培养学生成才为中心,形成合理的品德结构、智能结构和身心结构为标志,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应用,这就需要确立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理念,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尤其要改变多年来形成对成人教育只是政工人员的事,而教师属于业务人员,认为把书教好,就是完成了育人的职责,没有管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定势思维和陈旧观念,使得学生在教师那里得不到完整的教育。而现代化教育的理念,必须十分突出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担任着主演的角色,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育人工作最基本、最主要的工作职责,教师对学生人生观形成的导向作用是不可估量,对于正在成长学生来说,如果失去了全程接受教育的好机会,那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因此,现代教育是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的成才目标,让学生受到一种好的教育,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维护学生权利的法治化理念。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强化法制观念就是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正确认识学校与学生之间地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生是权利主体,学校是义务主体,学校必须满足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学校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按照制度自主管理学生,学生有义务服从学校的管理规定;还有一方面学生交费上学之后,学校与学生之间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因此,我们在学生管理中处理学校与学生关系时,要兼顾三方面法律关系,过去往往只重视行政关系,而忽视其他两种关系,而现在新的学生管理规定的颁布和实施,促进了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和规范化。明确学生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可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了解学生合法权利的内容;明确必须保障学生申诉和申辩的权利,在处分学生时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有合法的请求权、正当的选择权和合理的知情权,使对学生处分的处理谨慎、适度、合理、合法,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建设。

三、自考助学类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创新途径

(一)坚持尊重学生,优化学生管理模式。

学生管理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唤醒和唤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在学生的意识深处唤起或激发起一种对新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的精神世界的渴求。这就要求我们面对新的形势变化,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要实现思维方式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工作方式“单纯管理”向“指导服务式管理”转变;工作方法上“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工作内容“理论说服、管理约束”向“教育指导、服务引导”转变。注意学生组织、学校文化、家庭背景对学生管理的影响。要针对不同个性采取多种多样的管理方法,“因人施管”,用良好管理唤醒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情感世界,发展其不同的个性特长,造就不同类型的人才。采取柔性化管理,打破以往的教师管、学生听的管理方式,代之以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倡导参与式管理,让学生充分参与管理的全过程,让学生思考、探索、想象管理的办法,达到管理与被管理的统一。鼓励体验式管理,积极促进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生活。帮助学生通过复杂多变的生活实践,学会选择,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学会从错误和挫折中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增强社会的适应性,让学生充当前台角色,满足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尊重自己的成就意识。

(二)完善沟通渠道,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参与性。

学生管理的过程是一种信息互动的过程,自考助学类学生管理工作量大面广,包括学生日常管理、素质测评、生活服务、社团指导等等。只有确保信息渠道畅通,才能使服务工作有针对性。学生管理工作要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去优化环境、创造条件,来搭建学院与学生沟通的平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以取得最佳管理效能。沟通渠道上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性。如建立校长信箱、校领导接待日制度,职能部门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等形式,面对面直接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学生的质询,同时也运用现代网络的沟通平台,方便、快捷、高效地处理学生的疑问和意见,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沟通的方式上零距离的相互性。现代学生管理重心应下移到学生的公寓,发挥学生工作者与学生同住一起的优势,建立互信机制,使管理者与学生的沟通达到零距离。 沟通的内容上突出心理沟通的参与性,学生感到就读自考助学类学校低人一等,有自卑心理,再加上社会和家庭的各种压力,心理矛盾与冲突明显。针对这些问题,强化心理辅导和沟通,调适心理环境,引导学生心胸开阔,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成立各种社团组织郊游、联谊活动,使学生之间广泛接触,相互了解,彼此帮助,沟通合作作为人生的快乐。

(三)建立激励机制,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手段。

学生管理工作集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于一体,建立有效测评机制和激励体系,建立起德育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和学生工作考核体系。充分运用各种激励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学生进入高校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很容易松懈,有的抱着考不出也无所谓的消极思想;有的甚至沉溺于整天上网游戏、逛大街、谈恋爱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可以采取目标激励的方法,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引导他们主动地抓住来之不易地大好时机。对学生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要采取情感激励的方法。管理者只有以满腔的热情,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助他们成长,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发挥出情感的激励作用。针对学生处于生理、心理逐渐成熟时期,他们期待独立、渴求平等,努力想把自己塑造成为思想成熟、自力更生、独立决断、富有责任的成人形象,要运用榜样激励的方法,首先要理解他们,教师用信任、宽容和谅解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学生对理解他们的教师有更多的信赖、感激和尊敬,对教师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很容易接受并付诸实践,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和管理目的,这进一步使其激励效应持久强大。因此,运用不同的激励手段,建立一套有效的测评机制和与之相适应的激励体系,在内容上是全方位,方法上是定性和定量的结合,指标体系可量化,考核结果客观公正性,使评价体系具有更好的效度、信度、区分度以及代表性和可行性,激励体系不断创新,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艺术性和实效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自考助学类学生的管理工作应该向民主化、市场化、现代化和法治化的理念转变,通过优化学生管理模式、完善沟通渠道、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参与性、建立激励机制等方法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艺术性和实效性,实现社会、学校与学生的三赢。

参考文献:

[1]汤正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变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00,(4).

[2]郑勇.论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J]江苏高教,2004(1).

[3]贾海燕.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21(1).

高等学校勤工助学 篇4

一、政府与高校

(一) 政府与高校之间的法律关系

笔者认为, 政府部门与各大贷款学生所在的高校之间所形成的的是教育行政法律关系。此种教育行政法律关系, 具有一定的行政性质, 在具体运行之中高校要对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积极地服从, 两者之间存在了一定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上下级之间还是存有隶属关系的痕迹。

(二) 政府、高校之权义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 政府与高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较为简单, 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于高校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管理权。具体来分析, 根据2004年国家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1) 之规定, 在国家助学贷款具体运营中, 高校所应承担的责任应是 (2) :各大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限定的具体借款限度额之内, 对该校家庭贫困学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初步筛选, 之后对相关经办银行提交申贷学生具体名单以及相关申贷材料。在整个过程之中审核学生各项材料并监督学生按照贷款合同的明文规定, 对其所带款项进行定向使用。

二、政府与银行

(一) 政府与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之规定的具体内容来分析, 政府 (主要是银监会及中国人民银行) 与银行之间是以监督管理为内容的行政法律关系这与之前的政府和高校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有所相区别的。在此限定范畴内我们可以归结为外部法律关系, 其法律主体之间并不存在层次关系, 因此, 行政主体所行使的行政权是受到严格限制的。

(二) 政府、银行之权义分析

根据“意见”之规定, 全国和省级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对经办银行的资格确定是按照隶属关系来进行具体划分的。由于前文对政府和银行之间的定性归于行政法律关系, 所以其合同的法律性质就是可以确定的认为是行政合同。该行政合同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民事合同的相关性质, 可以称其为合意性;另外, 因其合同主体与合同目的的特殊性, 故此合同兼有行政性和法定性的相关特征。总之, 一方面, 政府和高校应当按照合同约定, 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另一方面, 基于合同行政性、法定性特征, 合同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而且行政主体可以基于行政公益的目的对合同拥有一定的优越权 (3) 。根据“意见”规定, 对政府的义务和银行的义务两个方面做了一般规范:首先, 政府的义务主要包括:向相关银行提供的贴息及风险补偿资金要及时并且足额;通过信用制度的建立旨在加强学生信用管理强度, 与银行一起对催收贷款进行监督, 进而降低财务风险。其次, 银行的义务主要包括:通过审核对提交申请并符合相关贷款条件的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提供专项贷款;简化贷款手续, 对贷款合同文本进行统一规划起草和管理, 同时规范贷款期限;按照规定的计付利息标准及贷款年限发放贷款。

三、高校、银行、学生

(一) 高校、银行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分析

高校、银行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的性质相比较而言较为简单。如前所述, 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的实现形式是以高校、银行和学生签订的三方贷款合同为重点, 该合同完全隶属于我国《合同法》第12章所规定的“借款合同”之范畴, 法学界称其为有名合同的一种。三者之间所形成法律关系为民事法律关系。助学贷款合同基于其“助学”的特殊性及作为民事合同的本质属性, 该贷款合同及其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必须符合我国《合同法》、《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

(二) 高校、银行与学生之权义分析

借款人———申请贷款的大学生的主要义务。信息披露义务;借款人应按照合同之约定收取借款, 并将借款严格按照约定进行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得将该笔款项挪作他用;依约支付利息的义务;按期返还贷款的义务。

贷款人———经办银行的主要义务。根据借款合同具体约定的数额对借款人提供相应借款的义务;值得强调的是该借款所附的利息是不允许事前在本金中扣除的。根据银行与学生之间助学贷款的相关规范,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包括:银行应根据相关法律规范规定的贷款年限、计息方式提供贷款, 并不是以学生无法提供担保为由拒绝审批贷款、住宿费额每人每年6000元, 并必须保证该笔款型用于该生在校期间的学生学费, 住宿费和生活费。

高校的主要义务。根据“若干意见”之规定, 学校在助学贷款整体运行工作之中的责任为:为协助银行签订了学生的贷款合同, 作为贷款合同的中介人;负责审核学生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依靠性;协助银行对贷款学生进行监管, 确保将其借款用于合同约定用途;协助承办银行进行贷后管理, 降低金融风险性。

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的法学考量分析, 了解到该项政策相关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和其权利与义务。目的在于能够从法学角度更好的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的覆盖范围, 大力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经.助学贷款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2]陈刚.论商业银行国家高校助学贷款法律制度完善[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2007.

仙女学校勤工俭学措施 篇5

1、大力宣传我国勤工俭学方针政策,认真学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对勤工俭学意义的认识。学校勤工俭学的最终目的是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有道德适应时代发展的一代新人,因此要认真学习,深刻认识学校勤工俭学的意义,勤工俭学的开展要按照新课程改革对综合实践课的要求,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工作着眼点放在解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上,放在改善办学条件,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及实践能力,切实贯彻《义务教育法》。

2、加强领导,搞好协调。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联系,协调好部门间的关系。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勤工俭学工作环境,确保学校勤工俭学利益不受损失。

3、加强勤工俭学队伍建设,校长亲自抓,并明确一名领导主抓,并确定一名懂管理、有经验、有技术的同志作为勤工俭学兼职员具体抓。并争取县勤工俭学办的支持。

4、加强对勤工俭学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规范勤工俭学行为,杜绝违纪违规现象,树立勤工俭学良好形象。

5、树立典型,形成特色。通过典型引路,科学规划,因校制宜,打造我校生态校园特色和后勤管理规范化特色。

6、加大对教育资源和内部市场的开发力度。

7、加大学校食品卫生和安全生产宣传力度,增强师生安全卫生意识。加强对学校食堂物资进购和监管。明确责任,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要定期进行安全卫生工作检查,建立和健全安全卫生工作责任制,严防安全卫生事故的发生。

8、建立勤工俭学工作责任机制和评估机制。对学校勤工俭学工作,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制订勤工俭学评价方案。实行勤工俭学工作目标管理,奖优罚劣,促进勤工俭学工作持续、平衡、健康发展。

9、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劳动实践场所的作用,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实践场所的管理,发挥劳动实践场所的效益,认真总结往年的经验,通过一定的形式定点劳动实践场所,每次活动有安排、有记载、有效益,真正通过定点解决学生的劳动实践问题,同时要加强学校蔬菜基地的建设,蔬菜基地做好规划,扩大面积,根据季节适时种植蔬菜,施足肥,保证学校四季有新鲜菜吃,确保通过县局验收,绿色经济示范园要加大管理力度,专人负责,在管理好原来品种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品种如名贵花木育苗等。

10、以服务为主,管好教育内部市场。

学校要根据实际,发挥勤工俭学服务部的职能作用,本着全心全意为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服务的原则,积极创办勤工俭学项目,根据上级要求,即:种好菜园子,办好食堂,创建应有的生活服务项目,办好服务部的“四个一”达标验收。通过“四个一”的落实发展校办产业项目,解决师生生活中的困难。其次,严格执行县局文件精神,按照“县上统一政策,学校宣传推荐,学生自愿选择,规范运作管理,努力搞好服务”的原则。

4、加强粮油入口管理工作。健全卫生、安全等各种管理制度,制定食堂食品安全防范措施,杜绝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伙食成本,购买粮油必须统一在证照齐全,手续合法,质量可靠,服务态度好的定点粮油供应点,所有粮油品牌统一。

12、因地制宜,适时组织开展好“四小”活动,我校要因地制宜开拓实践途径,加强组织管理,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高等学校勤工助学 篇6

一高等教育助学贷款的实施现状

我国助学贷款政策自2000年9月在全国全面实施以来,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为了完善助学贷款制度、规划助学贷款流程、防范贷款偿还风险,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以保障助学贷款制度顺利实施。可以看出,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在探索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实施机制,特别是建立和完善贷款偿还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这些举措对规范贷款、防范风险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违约贷款比例较高的难题仍不能根本解决,高校毕业生贷款拖欠偿还比例仍居高不下。国家助学贷款拖欠偿还高风险使得银行在办理国家助学贷款这一事项上缺乏积极性,导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出现困难。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的风险,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势在必行。

二高等教育助学贷款的风险分析

(一)银行风险分析

从银行角度看,助学贷款是一种旨在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以信用贷款的方式提供的个人消费信贷,它有明显的政策性,但本质上仍属于商业贷款。助学贷款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它的一些不同于一般贷款的特点,如采取了无担保的信用制等。这些特点造成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和管理风险。

信用风险就是借款人在未来因为各种原因可能不履行还款承诺而给银行造成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上的损失。还贷违约会导致继续贷款的停滞,部分困难学生的生活学习因而受到影响。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学生贷款逾期不还的比例已经远远高于其他类型贷款。

管理风险是指助学贷款的拖欠使得银行必须花较高的代价来催收欠款,无疑将造成银行在管理成本上的增加,导致管理风险。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具有笔数多、牵涉人数多的特点,且在实施过程中,对每笔贷款的审核、调查、催收等各项手续与高额度贷款一样,因而该业务的管理成本本身就很高。此外,助学贷款所针对的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毕业以后的流动性非常大,不利于银行对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这种情况将会加剧贷款催收的难度,加剧银行的管理风险。

(二)学校风险分析

如果一所学校的学生贷款拖欠率过高,那么至少会在以下两个方面对学校产生影响:

1对学校声誉和生源的影响

如果一所学校的拖欠率过高,将很可能会影响到该校的社会声誉,并使该校失去继续获得贷款的资格。银行出于对资金安全性的考虑会渐渐减少或最终取消对于拖欠率过高的学校的该项贷款。随着整个社会对学生资助意识的深入,高校是否具有各项资助项目资格成为社会公众评判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一所学校毕业生贷款的拖欠率过高从一个侧面反应出该校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前景,进而影响到该校未来招生的生源质量和数量。

2对“银校关系”的影响

为了寻求银校之间的“共赢”,银行往往会向国家助学贷款的贷款学校提出一定的捆绑条件。如果高校毕业生贷款的拖欠率过高,以至于超过银行的承受能力时,就极有可能破坏银校关系,随之将有可能带来银校之间其他业务往来上的困难与障碍,给双方都带来损失。

(三)政府风险分析

政府所承担的风险包括两个方面:隐性担保和政府补贴。关于国家助学贷款,我国政府没有建立相应的担保制度,但事实上我国政府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隐性担保者。关于政府补贴,包括政府50%的利息补贴,即“明贴”;对于学生贷款银行的营业税的免征,即“暗贴”。可见我国政府对该贷款的实施付出了相当的成本,如果贷款仍然没有顺利进行且困难重重,那么政府所支出的这部分成本就成了付出没有收到任何效果的成本,成为政府的损失。

(四)学生风险分析

国家助学贷款的借款者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国家助学贷款在给他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债务。2007年全国建立了集中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简称“个人诚信系统”),自2007年1月正式运行以来,为每位大学生建立了信用档案,记录其信用卡、借用和偿还国家助学贷款及其他类贷款信息。这个系统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建立,各银行之间可以联网看到学生的各项信用情况,大学生贷款出现的违约记录将记载在个人诚信系统中,这一系统方便银行对不还贷学生进行惩治,所有个人不良信用记录,还将使贷款违约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遭受到许多不利影响。

三高等教育助学贷款的风险防范

(一)银行强化贷款金融知识的宣传和完善贷后管理

银行需强化对贷款金融知识的宣传,加强对贷款学生的贷款咨询。据了解,伴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强等现状,一部分毕业生拖欠助学贷款的原因是不了解还款相关规定,不知道如何还款。建议银行加强对助学贷款还贷程序、还贷方式及个人诚信系统的讲解和宣传工作,建立便捷的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将助学贷款相关政策、还贷情况、利率调整等信息告知学生,方便无意逾期的毕业生及时还款。

完善贷后管理有助于及时发现贷款风险隐患,减少银行贷款风险。银行可以采用全面监控与重点监管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个人诚信系统,既对所有贷款学生进行还借贷监管,又重点监管信用等级较低的学生。银行要与高校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将学生还贷情况通知高校,请高校督促学生还贷,同时,银行还可以将学生还贷情况作为下一年度对高校贷款发放额度考核的指标,使高校催款变被动为主动。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银行还可以和公安、法院、公共事业等部门合作,各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拓宽信息获取渠道,以减少“失信”风险。

(二)学校加强诚信教育

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让他们明白讲究信用是大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成功的基础。学校可以更新德育教育方式,除了采用传统的简单说教外,还可以通过生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诚信情感,建立诚信意识。如组织鉴定《大学生诚信承诺书》、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诚信专题讲座、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交流会、辩论会,举办相关金融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诚信、体验诚信,形成“讲诚信、重诚信”的校园环境。

(三)政府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在助学贷款中,政府不是直接管理贷款者也不是贷款金额的提供者,但它是游戏规则的制订者、维护者和监督者,同时它还有非常的力量来处理贷款中的一切问题。目前,助学贷款在一些内外部因素上缺乏对借款人的有效制约,内部因素主要是银行本身的因素,外部因素则是指一些宏观制度供给上的不足。建设国家助学贷款的良好外部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从助学贷款的系统外部防止拖欠行为的发生。同时政府还可以协调银校之间的关系,促进两个部门在国家助学贷款义务上的合作,促进该贷款的健康发展。

在建设良好社会环境的同时,政府还要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一步完善贫困生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体系,给予贫困学生政策上的扶持。例如,《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颁布,中央部门所属普通高校毕业生到本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在3年以上(含3年)的,其在校学习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将由中央财政代为偿还。在此政策的指导下,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就业,既减轻了学生的还款负担,又提高了基层干部队伍水平。

(四)学生采取积极的态度

贫困生们应该积极地面对助学贷款,正确认识贷款、申请贷款以及偿还贷款,以一种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其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贷款计划中。一方面提高自身在银行信贷方面的素质,另一方面积极及时地向学校、银行或政府反映助学贷款计划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从自身角度提出有关解决办法的建议。学生应作到:第一,就贷款中碰到的各种问题积极向银行或学校的贷款人员询问;第二,努力学习一些基本银行信贷知识,提高银行信贷方面的自身素质。

根据上面分析,助学贷款中的每一方都面临风险,每一方都可能成为风险来源,一个参与方出现问题,很快将产生其他一系列问题,从而使整个系统运行受阻。因此,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防范要求参与四方共同努力,综合规避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范风险,达成各方利益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杨亮.国家建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J].光明日报,2014-05-22.

[2]何朝峰,刘雪珍.河池市中职贫困生资助方式的偏好研究[J].教育评论,2014(3).

[3]张妍,齐兰芬,张敬茹.高校贫困生教育资助现状调查———基于学生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

[4]崔来廷.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语境下国家助学贷款探究[J].学术交流,2012(1).

高等学校勤工助学 篇7

一、自觉规范办学行为

办学规范是纲是线,健康有序办学的基础是要规范办学行为,高等院校在规范普通高等教育办学的同时,也应规范全日制自学考试助学专业的办学行为。

(一) 坚持诚信招生

助学专业的招生工作应由学校分管领导亲自抓,学校助学专业管理归口部门 (如继续教育学院) 具体负责,招生队伍由学校各部门和各院系教师组成。招生工作坚决杜绝委托招生中介和个人。招生宣传和广告均经省考委审核,简章中须明确自考助学的性质,防止和杜绝弄虚作假误导学生的行为。

(二) 实行收费公示

学费收入是高校的敏感问题,在助学专业学生中收取的学费严格按照省教育主管部门和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取,并将收费明细张榜公示,让学生明明白白上学,清清楚楚缴费。做到让家长和学生钱交得明白,交得放心。

(三) 规范教学管理

规范教学管理是进行课程教学的基础,良好的教学管理,可以让老师更得心应手地教学和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建立并逐步完善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从教学计划到教学大纲,从教师聘任到课堂教学,从教材选择到采购,从教学督导到质量检查,都要有明确的工作要求和考核奖励办法,从制度上保证教学行为的规范性和教学秩序的稳定性。

二、保障制度完善建立

科学规范的管理是通过制度提高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在办学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严格贯彻落实。工作机制,如《助学专业教育工作组织机构职责》和《助学专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成员》;学生管理制度,如《助学专业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助学专业学生学习管理制度》、《助学专业学生评优办法》、《助学专业学生奖学金评比办法》和《助学专业学生处分管理办法》等;同时还可以制定激励和奖励办法,以奖励办学学院和教师,如《助学专业教育工作奖励办法》等;教学方面,如《助学专业教学检查与督导制度》、《教学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常规管理,如《助学专业命题和阅卷管理制度》和《助学专业考务工作守则》等,这些方方面面的制度,是各项工作有序、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三、狠抓教学质量工程

自学考试是应试教育,提高考试合格率是办学的关键。助学专业学生文化基础整体水平较低,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应努力探索自考助学教学管理的思路、模式和方法,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来提高考试合格率。

(一) 重视教育引导,狠抓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重要的质量工程,学风正,则学业优;学风歪,则学业差。由于自考助学学生多数为高考落榜生,学习和行为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则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设讲座,如“调优心态,适应环境,坚定信心,立志成人成才”、“调适自考助学专业学生适应心理”和“大学生涯规划设计”等专题讲座,增强助学专业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学习规划的能力;组织老生给新生介绍学习经验,开展“三风”建设演讲比赛、树立学习标兵、发出学风建设倡议书、出学风建设专题黑板报、召开“我也可以成才”主题班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培养学习兴趣。摸索并坚持“落实责任人,培养带头人,锁住重点人”的做法,即落实班主任为学风建设责任人,将工作实绩纳入年终考核;培养优秀学生干部为学风建设带头人,在班级中起示范表率作用;锁住成绩较差学生为重点人,实施重点帮扶,逐步提高。通过导学、劝学、促学等形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二) 重视过程管理,狠抓教学质量

自学考试不能“临时抱佛脚”,需要在过程中狠抓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形成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在平时的教学中,学校要注重过程管理,定期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研究教育方法。主动听取师生对教学管理的意见和要求,有针对性、有准备地做好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学习的工作,提高教和学的质量。正常开展单元考试,坚持月考制度,做到一单元一考,一月一考,考后认真进行试卷分析、总结,环环相扣,通过考试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三) 督导介入教学,通过率显成效

督导介入教学,有助于考核教师教学水平和方法的提升与改进,有助于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和完善,有助于提高常规的落后的教学效果和管理水平。通过邀请学校教学督导组进行教学质量督导检查,定期深入课堂听课、抽查教师教案和学生作业,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同时还通过期中教学质量分析会等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和考试合格率。

四、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助学专业学生不同于在校普通大学生,其管理不能完全套用普通生的常规方法,而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他们出现的问题,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待,要设法以多种形式的活动和管理手段,使他们提高认识,明辨是非。

(一) 坚持思想教育入手,党建工作导航,营造积极向上的成才氛围

通过开展入学教育、军训锻炼、党课培训、团学活动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成长引路导航。积极营造学生政治上积极追求进步的浓厚氛围,建立起一支学生自我管理的骨干队伍。

(二) 将学生团学活动纳入学校管理的大氛围之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有的高校举办助学专业,是将助学专业学生置于校外学习,也就是不能与普通生同处于一个校园环境,没有和普通生一起生活和学习的氛围,让自助学专业学生觉得很孤立。建议将其与普通生在同一校园进行管理,同享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文氛围,共同参与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让学生亲生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大学校园的氛围,从而使他们有主人翁意识,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学习中来,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增强自信心。

(三) 切合助学专业学生特点,推广“亲情化教育、全天候管理”的学生管理方法

以班级管理为中心,着力提高管理成效。常规的严加管理和严厉式的批评教育对学生是治标不治本的,这些学生本来基本素质和能力就欠缺,如果一味地用这种模式管理学生,学生心里是不服气的,处理不得当,反而适得其反。班主任可以尝试用亲情感化学生,温暖学生,增强他们对管理的认同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面对面教育和全过程管理,真心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进步和提高。对于学生的管理,班主任要坚持早读、上课、自修、就寝的全天候服务模式,让学生在亲情感化中成长。

参考文献

[1]郑杰, 孙超.如何办好高校全日制自学考试助学班[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1) .

[2]薄士华, 李勇, 韩重.普通高校办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 2004, (2) .

[3]张春艳, 殷明, 秦素碧.大学生就业难视角下高教自考社会助学的发展趋势与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7) .

[4]吴康, 尹芳华.高等学校自学考试助学专业的学生管理[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6) .

高等学校勤工助学 篇8

一网络助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考生问题

作为一种新兴元素, 网络虽然已经逐渐为大家在生活中广泛运用, 然而以其应用于教育方面的新助学模式却还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明确认识, 对其助学效果及网络课程的质量都存在很大的质疑。同时, 在网络资源上, 现今一些网站也无法满足考生的需求。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导致了考生对网络助学的望而却步。

2. 安全问题

网络没有了面对面的教授指导, 安全问题成为网络助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具体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身份认证。制度和管理上的不完善导致现今网络助学模式中学生在身份认证上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流程和程序来遵循, 仅仅是依靠身份证号码的简单登陆, 无论是否是学生本人在学习还是考试方面, 都有失公允。二是数据安全。在助学平台的建构和试用初期, 由于模块衔接及其他一些遗漏情况使数据方面的安全问题不能得到较好的保证, 这就需要在设计时力争全面完善, 通过各种手段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三是网络安全。既然应用到网络就不可避免地将涉及网络安全问题, 仅仅依靠核心网络的防火墙进行保护并不能很好地抵制各种侵害, 不能降低网络风险的要求。

3. 资源问题

第一, 教学资源制作周期和质量问题。网络教学涉及教学资源的制作, 尤其是精品课程的制作。教学资源制作周期较长、过程困难。首先, 在主讲教师的选择上, 主讲教师根据相关要求准备和收集丰富的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料, 进行课程准备。紧接着, 还需要对这些繁杂的资料进行总结归类整理, 保证结构和层次清晰。其次, 通过高质量的相关硬件设施来进行资料的采集录制。最后, 通过专业人员来汇编成集文字和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

第二, 教学资源共享问题。当前, 各个助学单位之间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合作, 往往出现同一门课程却有许多个版本的教学课件, 公共课程同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可以尽可能地聘请较为优秀的教师, 但相对于全国范围内的优秀资源共享, 这种方式仍然是有所欠缺的。

第三, 教学资源评价反馈问题。学习评价和反馈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成教学资源的修整完善, 对教学工作同样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学员对教学资源是否满意, 针对学员的需求和建议进行修订, 力争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学习, 这些是教学资源建立的根本意义所在。因此, 教学资源的评价和反馈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这也是现今网络教学过程中所缺失和较为空白的一个地方。

二网络助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1. 身份认证系统

身份认证方面不再是简单的身份证号码登陆, 可以通过硬件支持, 在学员端利用指纹认证或虹膜认证等多种方式来控制系统的登陆, 以此确保学员身份。

2. 网络和数据安全问题

将主机托管给专业的网络安全公司或运营商以确保网络安全, 在学校建设服务器运营安全网络体系, 同时购置必要的网络安全设备, 优化服务器的集群设置,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和数据安全。

3. 优化教学资源, 提高利用率

第一, 教学资源质量提升。管理人员和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从传统的教学观中脱离出来, 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 保证课堂内容和传统渠道的多元化和教学资源质量的提升, 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学员的多样需求, 让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同时, 在师资力量、专业技术人员及硬件设备的配备上应当严格把关, 从各个方面保证教学资源的质量问题。

第二, 提高资源利用率。伴随着自考网络助学的发展, 网络助学系统将以最快的速度蔓延至各个省市。然而网络助学者普遍反映网络课件的制作投入巨大, 我们可以根据自学考试专业课程计划设置的特点实现全国统考课程的资源共享, 而不需要每个省都进行课件的重复开发, 浪费资源、增大投入。对于相同专业的课程则可以通过成立全国自学考试课件管理机构统一聘请优秀教师研究制作, 保证资源的利用率和质量。

第三, 建立资源反馈机制。无论任何行业, 原地踏步终将泯没于洪流, 教学资源的及时评价和反馈对其改进和完善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教学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学生, 唯有不断了解学生和教师在使用过程中的评价和意见反馈, 才能了解到其内容的不足之处, 从而进行有效的改善和补充, 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总结

自学考试应当完成从单一的学历教育到终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转型, 这种过程需要相关人员的不断探索与改革, 融入现代化教育手段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网络助学为自考社会带来了新的光彩, 然而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逐步完善网络助学系统。

参考文献

[1]李中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助学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 2010 (12)

高等学校勤工助学 篇9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 培养适应社会多方面需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让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生活, 学会求知, 学会健体, 学会创造, 学会审美”。

勤工俭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 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经非常重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党一贯倡导勤工俭学, 早在六十多年前, 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寻求马克思主义真理, 远涉重洋, 赴法勤工俭学。建国以后, 勤工俭学成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项措施,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

可以说, 重视勤工俭学是我国人民教育事业的一个光荣传统。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学校的勤工俭学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是做好勤工俭学工作的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要切实抓好勤工俭学工作, 必须正确、科学、全面地认识其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开展勤工俭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指出:“国家采取优惠政策, 鼓励和扶持学校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开展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 兴办校办产业。”可见, 开展勤工俭学、兴办校办产业工作是《教育法》规定的, 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法定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不仅明确了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了勤工俭学的根本宗旨, 而且为勤工俭学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2. 开展勤工俭学是深化教育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 “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重视德育, 而且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 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按照这样的要求, 近年来, 国家决定在全国中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上将技术和职业要素列入学校课程之中,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并使教育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逐步实现课程多样化。开展勤工俭学,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 既是加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 又是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渠道, 更是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环。

3. 要坚持勤工俭学的正确方向, 坚定不移地把育人放在首位。

勤工俭学的主体是学生, 重点在育人,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在这个前提下, 我们可以有所创些收, 用于改善学校条件和师生生活。但要防止单纯以创收为目的的倾向, 更不能要学生交所谓“勤工俭学费”去改善教师待遇。如果教师参与了勤工俭学活动, 可以从中提取部分收入适当改善教师生活福利, 但教师待遇主要还是靠地方政府解决。开展勤工俭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学校在勤工俭学活动中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艰苦奋斗精神。要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劳动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使素质教育真正建立在多渠道、多要素、多层次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内部挖潜, 开源节流。

勤工俭学活动不只是学校进行各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活动, 更主要的是在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精神指引下, 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 结合学校实际, 自力更生, 勤俭办学。

1. 组织义务劳动, 减少开支。

学校有很多工作, 如简易的校舍维修、门窗、墙壁粉刷、课桌修理、垃圾清运、植树种草等, 我们都可以组织师生进行义务劳动。特别是对学生来说, 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实践劳动, 不仅培养了劳动观念, 而且为学校节约了开支。

2. 建立规章制度, 紧缩开支。

一个学校要开展好勤工俭学工作, 除了有好的“当家人”外, 还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如《学校财经管理制度》、《出差报销制度》、《学校教学用品集中采购制度》等。我们应以制度来约束、以制度来管理, 本着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的思想, 杜绝一切不合理的开支。

3. 树立节俭意识, 增加收入。

意识支配着行动, 一个学校从校长到教师、学生都应养成勤俭节约意识。学校通过开展勤俭办公, 如每天节约一张纸、一度电等, 使广大教师增强勤俭节约意识。我们通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召开主题中队会及组织学生开展“每天节约一粒粮食、一滴水、一分钱”活动, 使学生懂得了勤俭节约是中华传统美德, 这也是对他们进行艰苦朴素教育的有效途径。

五、加强宣传

要加强勤工俭学有关政策的宣传, 求得社会舆论的大力宣传, 以召开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现场会, 媒体报导等形式, 把自己的经验宣传出去, 把外地的行进东西学回来, 扩大社会影响,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六、完善制度

我们要结合各地实际和勤工俭学工作特点,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完善诸如《劳技课操作规范》、《校园经济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安全制度》等规章制度, 为整体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七、改进方法

工作方法包含内容较多, 涉及到具体活动, 就要求指导教师, 要根据每次活动的内容, 制订详细的方案, 如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怎样组织?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等等, 但落脚点只有一个, 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特长, 提高他们的素质。另外, 在考评内容上一定要全面, 不管是每次活动的总结, 还是单位年度总评, 都要以综合社会效益为标准, 那种只看经济效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八、抓好教育市场的培育和开拓

高等学校勤工助学 篇10

关键词:政治课,助学材料,方法,实效

目前, 中职学校的政治课面临着很大的困境:一是学生既不愿学, 老师也不愿教;二是教学方法呆板, “满堂灌”或“照本宣科”, 学生难以引起兴趣。因此,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中职学校政治课的实效势在必行的了。

近年来, 中职学校政治课教材有了较大的改革, 教材中增加了许多助学材料, 包括引言、具体事例、图片资料、课后活动, 还有“议一议”、“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讨论”、“点评”、“资料卡”等小栏目。这些助学材料能够体现教学目标, 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特点, 符合中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特点, 便于学生学习和思考。虽然, 教材的助学材料不作为教学的重点, 但自有其妙用:一方面有利于减轻教学负担;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文。这些助学材料反映的往往是课本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如果能很好地利用, 不仅可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这些材料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的, 而且是要求学生进行的活动, 是师生活动交汇点, 因此, 在授课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其功用, 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 教师如何合理地利用这些材料, 使它们真正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讨论教学法

政治课课堂上的讨论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 围绕一定的问题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 并通过辩论、表白以达到对问题的新认识。通过组织学生的讨论,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认真思考问题,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借此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可谓“一举三得”。比如, 对于启发学生思考的小栏目,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地加以运用。在授课过程中, 经常可以用到此法, 因为教材中有大量的“议一议”、“讨论”等助学材料, 对教学有较好的辅助作用。运用此法有四个应注意的地方:首先应注意论题的选择, 因为好的论题直接关系讨论的整体效果, 特别是有争议的论题,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其次是要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不仅要有时间上的准备, 还要有理论和材料上的准备;再次是讨论过程中的引导工作, 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保护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又要巧妙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最后是做好小结工作, 根据大家的表现给予鼓励, 增强他们的信心。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展示案例, 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评价、寻求对策以达到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教材中列举的案例来自生活, 具有真实性和生活化, 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而且案例具有情节性、过程性和启示性, 能成为良好的教学素材, 通过案例教学, 能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观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避免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所造成的被动和枯燥。在教材中尤其是《法律基础知识》这门课程中, 有大量的刑事、民事、经济纠纷等案例, 以其直观和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深受学生喜爱。运用案例分析法必须注意:一是要“精”, 针对教材所列案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挑典型的、带有普遍教育意义的问题;二是要“真”, 这样学生才能相信, 由此引出的思考和启示才有必要性, 才有教育意义;三是要“抓住时机”, 例如在开头或结尾导入案例, 可以激活学生思维, 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或者可以“承上启下”, 为后面留下悬念, 抑或也可以选择在解决重难点时用, 从而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认识, 为解决重难点做好铺垫;四是要“恰到好处”, 不能忽视分析和理解, 要实现“案”与“理”的统一, 防止随意发挥, 产生误导。

三、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或相关要求, 用语言和动作去创设或演示教材中所描绘的情境, 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师生在此情此境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法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来, 情境教学法的实验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在小学和普通中学, 但是, 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中职政治教材里有不少的助学材料是一样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 例如“模拟招聘”、“模拟法庭”以及“做一做”等,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搞活课堂气氛起到同样的效果, 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 并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政治课的情境教学, 首先应该要把“境”设好, 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才能投入到情境中去;其次是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 理解所听所闻为何事何物, 不能光看热闹而导致忘乎所以;再次是要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分析总结, 否则整个过程就会流于形式。另外还应注意在运用此法讲解助学材料时, 要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和围绕重难点, 不能单纯去追求课堂气氛而忽视课堂原本需要完成的任务。

实践证明, 中职政治教材中的助学材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有较好的效果, 还有助于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我们应该在不“喧宾夺主”的前提下, 结合更多的方法去使用, 让助学材料的补充及辅助作用发挥到最佳, 切实提高中职学校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庆男.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原理[M].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3.

[2]赵爱华等主编.政治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高等学校勤工助学 篇11

在“十二五”规划开始之际,掌握高校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及助学金发放的情况,有助于高校管理者们在解决贫困生问题上更新思路、改进方法,从而使贫困大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步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高校贫困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为2285.1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的总人数693.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30.33%。当前的高校贫困生帮扶措施效果如何,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为此,我们通过此次调查研究,以期为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及基本数据

(一)调查的时间及对象

本次调查时间从2011年1月至4月,我们对辽、冀、新、闽、渝五个省市部分高校进行了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660份,回收问卷609份,有效问卷605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1.67%。调查对象为在校学生。其中贫困生25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1.32%;非贫困生355人。贫困生中男生占33.2%,女生占66.8%,大一学生27人,大二 学生92人,大三 学生86人,大四 学生29人,大四以上学生3人。同时,从非贫困生(355人)中随机抽取100份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对照组中男生37人,女生63人。

(二)调查的方法

调查采用自编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问卷涉及到贫困大学生的日常费用、人际关系、成绩排名、业余活动、助学金获取情况等相关问题。

二、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方面

表1-1

在对最近一次学习排名调查的结果显示(表1-1),贫困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好,与非贫困生没有太大的差距。通过对最近一个月上课出勤情况的比对,发现84%的贫困生从未缺勤,而对照组中有91%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有缺勤记录。总体来讲,贫困生在学习上的重视程度大于非贫困生。

(二)生活方面

1.人际关系

调查中发现贫困生认为人际关系非常重要的有138人,其中男生46人、女生92人;认为重要的有86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61人(如表2-1所示)。在选择处理生活中的矛盾或挫折的方式上:选择自己解决的有80人,其中男生41人、女生39人;选择找朋友、同学帮助解决的有56人,其中男生11人、女生45人;选择找老师帮助解决的人数为3人;选择找家人、恋人帮助解决的分别是8、9人。调查分析发现,同时选择自己解决和找朋友、同学帮助解决的人数为46人;同时选择找朋友、同学和家人帮助解决的为9人,其中男生1人、女生8人。由此我们得出:贫困生中男生在学校处理一些生活矛盾或挫折,更倾向于自己解决。而女生多是选择自己或朋友、同学或家人帮助解决,解决问题的途径比男生更广。

表2-1

2.业余活动

在安排自己业余时间方面:贫困生中(总计为326人次)选择学习的人数有126人;上网消遣的有55人;经常运动的有62人;兼职打工有32人;逛街的有28人;其他(看电影、电视等)有23人。而对照组统计(共160人次)显示:选择学习的人数有46人;上网消遣的有32人;运动的有31人;兼职打工的有4人;逛街的有16人;其他31人。总体显示: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安排自己业余时间方面,学习与上网消遣占有很大比重;由于贫困生自身的特殊性,对业余时间的安排,大部分人会选择去学习、也有部分学生选择去兼职打工。然而,选择兼职打工的贫困生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少;同时我们发现,有些非贫困生也选择了在业余时间去兼职打工。

3.生活费用

调查显示(表 2-2、2-3):贫困生(230人)中,超过一半(63.04%)的学生家庭月供生活费为300-500元(含),其次是500-1000元(含),占总人数的19.57%,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生活费在300元(含)以下,其所占比例13.04%,值得深思的是月生活费在1000元以上的贫困生也占到了1.30%。通过与对照组比较(如表2-2),我们发现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有明显的差距,总体来讲,贫困学生可支配的费用较少。

表2-3

对贫困生月生活费两项最大支出方面调查发现,:贫困生组当中(表2-4),选择伙食费(222人)与生活用品费115人(不含学习资料费)占大多数,其次是学习(39人)、话费(25人)、网费(12人)。在与对照组比较(表2-5)后发现,在学习资料费用开支这一方面,贫困生的比例高于对照组3个百分点,在生活用品费用(含娱乐、交际),贫困生的比例低于对照组3个百分点。

?

?

4.情感状况

在对恋爱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中,单身的有154人,恋爱的有73人,未填23人。对照组中(100)单身有65人,恋爱的有24(24%),未填11人。调查结果显示:恋爱的贫困生人数占贫困生总人数的29.2%,其中男19人、女54人,贫困生恋爱当中女生占很大一部分(74%)。

5.就业观

对贫困生现在最关心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学习的占58.33%,就业的占30.51%,人际关系的占19.44%,家庭或其他的占5.55%。根据学生的反映,由于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考证热”引来的影响占用了学生相当大的一部分学习时间。同时,在对毕业后期望就业的省份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贫困生选择可能回本省就业。

(三)贫困生助学金发放情况方面

2009年我国助学金共资助674.81万人,资助金额95.26亿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家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在贫困生助学金方面,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国家资助为主,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捐助为辅的资助体系。在具体发放中,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细化标准,发放形式多种多样。

在对河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华侨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等高校的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后,得出如下数据:

表3-1.对贫困生助学金名额认定的看法

由表3-1的数据我们得知,助学金的发放并没有做到真正公平,发放的效果未达到原本的期望。

表3-2.贫困生对助学金发放情况的看法

由表3-2可见,贫困生对助学金的发放情况的看法以“基本满意”居多,然而持有“不满意”的看法也占据了较大比例。调查显示:贫困生不满意的问题主要反映在本校存在“伪贫困生”、“助学金平分”、“轮当贫困生”等不合理现象。

三、问题与对策

(一)高校贫困生学习、生活及助学金发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在贫困生资助中投入巨大,高校贫困生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改善。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方面,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

高校中大多数贫困生对自己都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但是由于大学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致使贫困生当中,对自身的学习成绩要求较高的学生占少数。主要原因是:自我约束力降低;成绩考核制度的改变;教师教学质量下降;专业就业的影响。

2.心理不健全

由于贫困生多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在生活交往中极易产生自卑、攀比等心理问题。例如:在学习上,有些贫困生往往把努力学习当做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不善于与他人交往,交际圈狭窄,处理生活、学习矛盾的途径单一;生活中,有的学生为了让同学看得起宁可少吃一顿也要买名牌手机、穿名牌服饰,享受高消费带来的乐趣与尊严,价值观念严重扭曲。

3.校内勤工助学措施效果不明显

主要原因是:岗位薪酬低,吸引力下降;岗位数量少,出现轮流上岗现象;学校宣传力度不足。

4.贫困证明造假现象严重,助学金名额认定困难

近年来,高校的伪贫困现象越来越严重,究其主要原因是贫困生认定工作困难。由于国家对高校贫困生扶持力度的加大,一些家庭出现“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的心理,为了政府部门签章谎骗家庭实际收入。对于贫困生,基层民政部门也不可能全面的了解其家庭现状,有调查表就盖章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学校,对于申请贫困生助学金的学生,学校本身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主要依据也是贫困证明。调查中发现,有些院校,规定了贫困生助学金的名额要通过班级选举产生。这一看似公平的方法,实际上给认定贫困生带来更多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会通过拉票、给辅导员送礼来争取贫困生助学金名额,这样一来,通常善于交际、人缘好的学生就挤占了更需要帮助且性格内向的贫困生名额。

5.高校贫困生助学金实施细则形同虚设

高校中助学金的规章制度规定很完善,但是在实施当中,贫困生的认定多以班级内部选定为准,其结果极易导致出现“助学金平分”、“伪贫困生”、“部分充当班费”等不合理现象的发生。例如:高校辅导员个人徇私情,自己决定部分贫困生助学金人选或发放的金额。

(二)对策

大学生是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力量,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加快解决贫困生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管理者们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为此,必须尽快研究解决制约贫困生成长与发展的瓶颈问题。

1.学校与辅导员应重视贫困生的学习,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具体措施为:设立学习进步奖项,对于成绩不突出但不断进步的贫困生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发成绩较差贫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应当鼓励任课老师、辅导员多与学生进行沟通,解决贫困生在学习方面的问题;聘任优秀的教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建立合理可行的教师评价制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充分发挥班级在学生中的作用,关心和帮助在校贫困生

班级是在校学生的主要集体,因此,培养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级氛围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与班团委干部要根据本班情况去制定相应的帮扶计划,主动关爱周围的贫困生。同时,针对不善于交际的贫困生,适当增加开展集体课外活动的次数,克服其自卑心理,让贫困生融入到温馨、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当中去。

3.运用多种手段解决贫困生就业困境

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势,学校应当建立学生人才培养机制。在选修课程设置上适当的增加就业课程,例如公务员课、礼仪培训课、人生规划课等,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特点,定期召开各种招聘会、交流会,为学生搭建学校与社会人才供求的平台。

4.完善大学勤工助学制度

高校应当规范勤工助学管理,增加校内勤工助学的岗位,并提高岗位补助。探索将贫困助学金部分金额用于提高勤工助学岗位补助的办法,鼓励贫困生用劳动去获得资助。

5.贫困生应提高自我认知,完成人生的锐变

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讲,对自我的认知与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在面对生活、学习挫折时,贫困生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这些挑战。对于人际交往,自身要树立起一种积极向上、正确合理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念。

6.建立高中贫困生档案制度,严格对待贫困生的认定工作

在办理贫困生证明时,评定是关键。建立高中贫困生档案制度可以使大学贫困生助学金发放者们对申请人的家庭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减少伪贫困现象发生;在大学,为了使贫困生助学金的发放更加公平,学校应组织成立专门的临时性质的评定委员会,委员会应由学生代表、辅导员、校领导三方组成,对申请学生的学习成绩、消费情况、贫困证明、同学意见、高中信息进行综合评价,筛掉不符合贫困生助学金条件的学生或降低其申请金额;建立畅通、有效的举报通道,严格落实监督措施。高校在确定贫困生助学金名额后,对公示期间提出的异议,应当正确地处理,使对贫困生的认定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在贫困生助学金发放之后,评定小组应深入学生中询问,反馈贫困生助学金的发放情况,对违反贫困生助学金发放规定的人员要严格处理。

[1]闫娟.高校“伪贫困生”现象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9).

高等学校勤工助学 篇1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

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推进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为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国家在不断加大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同时, 建立健全了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 即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发放政策。这一举措在吸引生源、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 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情况与资助政策

1.1 国家助学金资助情况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为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吸引更多优秀青少年学生报考中等职业学校, 国家从2006年开始设立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 帮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期间的生活费用问题。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8亿元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 资助了80万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2007年秋季开始, 新的资助政策正式实施, 加大了资金投入, 提高了受助标准, 扩大了受助范围, 每年享受国家助学金的中职学生人数约占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人数的90%, 达到了1 600万人。2008年, 中央和地方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的资金超过了180亿元。

1.2 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具体内容

为加强资金管理, 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顺利实施, 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 (财教[2007]84号) 。本办法中规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具体内容是:中等职业教育实行以国家助学金为主, 以校内奖学金、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对象是: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三年级学生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获得一定报酬, 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国家助学金资助的标准是:每生每年1 500元。国家助学金按学年申请和评定, 按月发放。

2 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实施情况

2.1 资助政策实施要求

为保证国家助学金按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 《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对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 各级财政、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国家助学金的管理, 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 并接受审计、监察部门的检查和社会的监督。第二, 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实行学校法人代表负责制, 校长是第一责任人, 对学校助学工作负主要责任;学校要制订本校国家助学金具体实施办法, 设立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助学工作;要为每位受助学生分别办理银行储蓄卡, 直接将助学金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 一律不得以实物或服务等形式, 抵顶或扣减国家助学金;学校要建立专门档案, 将学生申请表、受理结果、资金发放等有关凭证和工作情况分年度建档备查。第三, 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实行统一电子注册, 为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2.2 资助政策实施操作流程

以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为例, 该校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制订了《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国家助学金发放管理实施办法》, 在学生科设立了国家助学金管理办公室, 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建立了专门档案, 将学生申请表、证明材料、公示情况、受理结果、资金发放等有关凭证和工作情况分年度建档, 保存三年备查。并按要求为每位受助学生办理了银行储蓄卡。具体操作按以下流程进行: (1) 学生填写《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表》; (2) 学生在新学年开学1周内向学校提出申请, 并递交相关证明材料; (3) 学校受理学生申请, 对受助对象进行资格审查, 确定拟资助名单; (4) 学校将确定的拟资助名单在校内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 (5) 公示无异议后, 学校将拟资助学生名单报有关部门审批; (6) 学生科国家助学金管理办公室为每位受助学生办理银行储蓄卡, 并在拨款到账半月内将国家助学金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 (7) 将受助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情况通过书信的方式通知学生家长。

以上流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

3 国家助学金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新的资助政策自2007年秋季实施以来, 已经运行了三个学期。一年多来, 经与甘肃省同类学校的同仁交流, 笔者认为, 在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组织发放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3.1 国家助学金资金到账滞后导致的集中发放助长了学生的奢侈消费

国家助学金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 要求按月发放。但实际上经过预算、审核、配套、层层下拨等一系列过程, 每个学期的国家助学金实际上都是集中下达拨款, 且实际打入学校财务账目的时间都是在学期末。也就是说学生一般是在学期末一次性拿到一个学期的国家助学金750元。由于一、二年级学生多数为十六七岁的未成年人, 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 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又比较强,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对集中发放的国家助学金做出合理的支付计划, 不能将其用于生活必需, 而是将其用于购买手机、MP3、MP4、名牌衣服等奢侈品, 甚至用发放到手的国家助学金宴请同学, 酗酒滋事, 连续通宵上网等, 即国家助学金的集中发放助长了部分学生的奢侈消费。

3.2 流失学生学籍信息上报、核销不及时增大了国家助学金组织发放工作难度

在现阶段,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生源不足引起的“生源争夺战”不只体现在招生阶段, 各个学校都为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青少年敞开着大门。加之就业压力的负面影响, 学生选择学校的自主性大, 辍学、退学、转学、被开除等学生数量呈上升趋势。而在各个学校, 学生学籍信息和国家助学金一般是由2个部门管理, 在教育厅也是由2个部门管理。由于沟通过程脱节的原因, 流失学生的学籍信息没有及时上报核销, 预算跟不上变化, 增大了国家助学金在组织发放工作具体操作中的难度。

3.3 资助对象认定比较笼统, 不分等级平均发放

从目前情况来看, 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差异使学生的实际消费水平相差悬殊,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业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就从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生源情况来看, 85%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 半数以上的学生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学校自2002年以来, 实施了奖学金和特困生补助办法, 并通过减免、缓交学费及提供校内勤工助学机会等多种途径, 资助了一部分特困生, 但这只是杯水车薪。国家助学金的发放使贫困生得到了应有的资助。但目前采取的是不分等级平均发放的办法, 没有地域、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差异、学习态度和学业水平的体现, 使国家助学金没有更好地发挥出其内在的助学作用。

4 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实施办法的建议

国家助学金的发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为做好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工作, 同时发挥好国家助学金在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笔者认为, 在《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大框架下, 具体实施办法应做出一些细化的规定, 以便于操作和管理。

4.1 规范管理, 保证资金按时到位

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国家助学金发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建立健全工作机构, 规范对国家助学金的管理, 做好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和各项上报工作的准确及时, 确保国家规定的资助标准不降低、资助范围不缩小、资助时间不滞后。坚持国家助学金发放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按月及时获得资助。

4.2 加大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

在招生过程中, 加强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 让这一政策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以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并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指南》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表随录取通知书一并寄发给录取新生, 使每位学生了解国家助学金申请的条件和程序, 新生在报到1周内递交国家助学金申请表和相关证明材料, 以便学校尽早做好新生家庭经济状况的摸底调查和贫困家庭学生的认定, 根据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确定上报拟资助对象。

4.3 加强对流失学生学籍的监管

国家助学金实行按学期评定、按月发放的办法。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信息和国家助学金发放信息实行月报告制度, 根据每月实际在校生人数和国家助学金实际受助学生名单, 如实填写统计表, 上报资助管理机构, 实时报告本校中途流失学生信息, 以便为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和管理提供支持, 避免因学生流失而造成国家助学金的非正常流动。

4.4 建立评审机制, 评定等级发放

建立包括学生代表参与的助学金评审机制, 严格评审程序, 在资助总额不变的前提下, 采取拉开档次评定等级的办法, 坚持评审结果的公示制度。学校对所有资助对象应以当地乡镇以上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班主任教师和同学所掌握的该生在校期间的实际消费水平、该生的学习态度、操行得分等为依据, 组织进行助学金等级的综合评定。如:一等助学金每月180元, 二等助学金每月150元, 三等助学金每月120元;60%的受助学生享受二等助学金, 享受一等助学金和三等助学金的受助学生各占20%。虽说这增加了班主任、学校助学金管理机构的工作量, 但有助于发挥助学金在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杠杆作用。

4.5 灵活支付方式

使用了饭卡或校园一卡通的学校, 经报请有关主管部门研究同意后, 学校可以从方便学生的角度出发, 直接将国家助学金按月打入受助学生的饭卡或校园一卡通, 但必须确保国家助学金按月足额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

4.6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以及与学生家长的联络

针对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意识薄弱的特点, 充分发挥班主任、学生会、学生自律委员会在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诚实守信, 自我管理, 合理消费。培养学生勤奋俭朴、乐观上进的生活习惯。并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络, 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和受资助情况, 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 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上一篇:空气中苯含量论文下一篇:燃气燃烧器的选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