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物理教育

2024-09-30

高等学校物理教育(共12篇)

高等学校物理教育 篇1

临危受命天体物理学家出掌南大

曲钦岳1935年出生于山东牟平,1957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并留校任教。他是我国最早在高能天体物理学这一新兴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并多有建树的天文学家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他在中子星、X射线源、γ射线源等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他与合作者得出了关于脉冲星能损率-特征时标的统计曲线,并澄清了国际上关于JP1953是否为中子星的争论;与合作者提出了反常中子星可能是致密星体的一种新类型,并得出了反常中子星的质量极限;提出了某些形态特异的超新星遗迹的理论模型等。1978 年,曲钦岳因为学术研究成果卓著、教学效果甚佳而由讲师破格晋升教授,1979年4月,出任南大天文系主任;1980年,他又被遴选为中科院数理学部委员,时年45岁,是当时我国最年轻的学部委员之一。

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南京大学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1984 年,中央采纳匡亚明(南京大学)、刘丹(浙江大学)、李曙森(天津大学)和屈伯川(大连工学院)等四位著名大学名誉校长关于建设 “重中之重”的 “835 建言”[1],从“七五”期间开始由国家重点投资建设若干所大学。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等五校入围其中,而南京大学却未能跻身其列。这一冲击波使得南大人心浮动,群情激昂,工作顿失方向。曲钦岳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临危受命”,出掌南大。1984年8月,教育部任命49岁的曲钦岳担任南京大学校长。许多人认为他这一届校领导是“受命于困难矛盾之中,任职于改革竞争之际”。

最初,曲钦岳曾经有所犹豫,不想接任校长,因为他在天体物理学领域的研究正“渐入佳境”,如果转到学校领导岗位,无疑会影响甚至中断他所钟爱的学术工作;同时当时南大困难重重,处于低谷,校长之任,极其艰难。“但想到全校师生对学校前景的焦虑和关切,想到把南京大学这所国内外知名大学办好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意义,想到党和群众的信任,又感到难以推却这副重担。”[2]

在就任南大校长之际,曲钦岳代表新一届校领导班子表态:“开创南京大学新局面的事业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从事这项事业,必须敢于改革,敢于前进,要有革新家的胆略和事业家的气魄,事必断,言必行,行必果。敢想敢干,有所作为。绝不能因为害怕走错一步而徘徊不前!”[3]后来他又不止一次地表示:“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也不管个人会有什么得失进退或毁誉荣辱,我们都不后退!”当时出任副校长的地质学家王德滋曾经动情地说:“我们的任期是有限的,南大的事业是永恒的!”这两句话被认为是一种庄重的誓言,是一番发自肺腑的心声,在后来被曲钦岳等不断地引用、重申。他们正是以此自励并以此勉人,带领全校师生同心同德,锐意进取,立卧薪尝胆之志,遂重铸辉煌之意。

取法乎上明确办学目标和治校方略

出掌校政之后,曲钦岳就几乎没有一天不在思考:如何改变南大的现状,如何使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名列国内前茅,并争取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他提出“要自觉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并将这种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他主张“强化争第一的意识”,因为只有“取法乎上”,才可能有所前进,若取法乎中,则弄得不好,可能得其“下”。

曲钦岳和他的同事认识到:处在发展低谷的南京大学需要凝聚全校人心,需要凝练发展方向。一个上万人的大学,如果没有一个明确而又足以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势必成为一盘散沙,碌碌无为;学校领导也难免被大量的日常事务羁绊牵制,陷于被动忙乱、应付眼前的境地[4]。因此,他们经过三个月的调查研究,制定了《南京大学1984-1990年发展规划》,于1984年12月提交全校师生代表审议。这一规划明确了南京大学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提出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把南京大学“建设成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技术学科和管理科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自己特色和重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教育、科研中心”。与之前的发展规划相比,这个奋斗目标有两处新意:其一是突出了学科的综合性和多样化,力图改变1952年院系调整后形成的“文理型综合大学模式”,建成真正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综合大学;其二是强调形成南大“自己的特色”和“重要国际影响”。规划同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对外学术交流、管理改革、后勤服务等等,都制定了具体的发展指标和实施举措。

“以卧薪尝胆之心,立再铸辉煌之志。”南京大学创建一流大学的决心,是在80年代中期借助奋发图强的号召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识的;而创建一流大学的谋略和思路,也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明晰和确立的。

因为“七五“期间没有被列入“重中之重”,南京大学不仅在办学经费上明显地少于北大、清华等校,而且在学校声誉等无形资产方面也有隐形损失。这就增加了南京大学创建一流大学的难度。因此,曲钦岳校长和他的同事在酝酿南京大学的“赶超”战略时,有一个指导思想十分明确,那就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首先需要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必须另辟蹊径,探索南京大学自己的路,发扬南京大学已有的优势,形成南京大学鲜明的特色,向海内外显示南京大学真正的实力和水平。

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大陆高校的改革如火如荼,以上海交大和华东化工学院为试点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综合改革一度成为“热门话题”。南京大学也先后被国家教委列为高校综合改革的试点之一(1988年)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之一(1991年)。事实上,如何处理发展和改革的关系?如何认识和把握创建一流大学的关键?一直是南京大学反复研讨和斟酌的问题。曲钦岳经过慎重思考和反复研究,提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教学、科研、管理各方面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并最终获得学校领导层的认同。将学科建设作为创建一流大学的主题和主线,围绕这一主题做了以下“文章”。

曲钦岳认为:第一,高等学校是以学科共同体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现代大学的三项主要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文化、服务社会,均与学科密切相关,抓住了学科建设,也就抓住了大学发展的关键,能高屋建瓴,带动全局。第二,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首先在于学科结构的单一、狭隘,其次在于学科水平较低。第三,在整个社会的观念、机制和政策环境没有明显变革和改善的情况下,把学校工作重心放在管理体制的改革上,难免事倍功半,甚至会影响教学和科研的正常秩序。第四,学校人事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归根结底还是为办学主体方面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为学科优化、教学更新、研究提升清除障碍,增添活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南京大学始终抓住学科建设这一主线和主题做文章,始终把学科结构的优化和学科水平的提高作为办学的重心所在,没有彷徨动摇,没有迷失方向。

其一,从“扬优、支重、改老、扶新”到“两个接轨”。80年代中期南大提出“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学科建设八字方针”,其具体内涵是:“发扬南京大学基础学科齐全的优势,保证和抓好重点学科的建设,同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花大力气改造传统学科,依托基础学科的优势,通过交叉、渗透、延伸,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发展新兴、边缘、应用学科,尤其注重高新技术和应用文科的发展。”[5]1994年制定的《南京大学实施“211工程”改革与发展规划》,在学科建设方面提出“两个接轨”的新目标,即基础学科、高科技学科的研究与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应用学科的科研及人才培养与社会接轨。“基础研究要力争接近或进入国际前沿;应用研究则侧重于高科技和有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并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6]

其二,将“抓好重点学科建设”拓展为依托重点学科“组建若干学科群”。即通过反复论证,择优组织若干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博士点,在多学科交叉领域和前沿研究方向集中学术力量,形成较强的突破能力,以产生集约、互补、倍增效应,力求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和特色,争取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新组建的11个学科群中,“微结构物理及其应用”是发展比较成功的一个。在冯端、闵乃本、王业宁等院士的带领下,以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促进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科学、凝聚态化学等学科领域的交叉,在光电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以及硅基半导体发光材料的研究中取得进展,其中“一维准晶的研究”等被《科学》(SCI-ENCE)评为 “代表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在2002年初公布的国家级重点学科评审中,南京大学有28个学科榜上有名,在没有合并其他高校的情况下,名列全国高校第四。

其三,尝试通过“学科特区”加快学科的综合化与现代性。1998 年,曲钦岳的后任蒋树声校长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促进交叉,提高内涵”的学科建设指导原则,提出了设立“学科特区”的新思维。即在科技前沿领域精选若干方向,突破传统的学科组织结构模式,参照国际惯例,创立全新的用人机制,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向海内外招聘优秀人才,构筑人才高地,力争取得某些突破,以期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7]。近年来新成立的分子医学研究所、国际地球系统科学所、理论和计算化学研究所等,就是南京大学设立的第一批“学科特区”。

经过十多年的奋发努力,南京大学和另一所“七五”期间未能入选“重中之重”的大学———浙江大学迅速崛起,跻身中国高水平大学的第一方阵。1993年7月15日,国家教委颁发《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若干意见》,决定正式实施“211工程”重点项目,即“面向21 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8]。1994年10月至1995年1月,国家教委组织专家组,先后对清华、北大、浙大、南大、复旦、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等7所高校进行了“211工程”的项目预审;一年后,国家计委陆续下达了对这些高校“211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通常人们将这7所高校视为“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一方阵”。对于这7所高校,又有“5+2”和“2+5”两种提法。前者是指“七五”期间的5所“重中之重”加上南大和浙大“2所”。而浙大和南大则更倾向于后一种表达式,即清华、北大2所“超强之校”加上其他5所。因为南大和浙大认为自己和复旦及两所交大各有所长,不相上下。1999 年教育部开始实施“985工程”,这7所高校加上中科院所属的中国科大和国防科工委所属的哈工大,最早被列入 “985工程”并获得了新的重点投资,因而被人们称为“C9高校”。实践证明,80 年代后期和90 年代曲钦岳所提出的创建一流的办学目标以及“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方略完全正确,对策别具匠心,效果也相当明显。

另辟蹊径在“学术榜”取得历史性突破

自1987年起,中国学术界开始采用国际通用的科学计量指标评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实绩。根据国家科委新技术局的要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首先采用三种有国际影响的大型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SCI)、《科学评论索引》(ISR)和《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对1983-1986年间中国科技论文被收录、索引的情况作统计分析,排出中国各高等学校和研机构的“学术榜”。这其实是中国科学研究评价和管理领域的全新的变革。

南京大学首先对此有所响应。理论物理学家龚昌德教授当时刚刚出任南大物理学系主任,他力图通过变革管理机制、组建创新团队来赶超北大、复旦和中科大物理学系。上任伊始,他就提出:“物理学系的讲师晋升副教授,必须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有研究论文发表;而副教授晋升教授,则要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这样的国际核心杂志上有研究成果发表,而不仅仅是《物理学报》上发论文。”[9]龚昌德教授主张采用SCI等国际权威检索系统的数据来评价教师的研究业绩和博士论文质量。因为SCI数据库收录经过严格遴选的、世界权威的、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具有独特的引文索引功能,一般认为能够较好地反映基础研究状况。曲钦岳校长关注并赞同物理学系学术评价的新思维和新机制,建议在校内其他理科院系推广。这一决策对南京大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引起了数学、地理等部分学科教授、学者的质疑和反弹。因为SCI的来源期刊存在学科差异性,数学、地理等学科占比远远少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曲钦岳校长召开了多个座谈会,在充分听取不同学科教授学者和系主任意见的基础上,调整了相关政策,将理科院系区分为基础研究A和基础研究B及应用研究等三类,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办学主张。

2006年,笔者访谈了曲钦岳老校长,他追溯了当年决策的经过,并陈述了南大率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初衷:首先是“强化争第一”的意识。他认为:“无论从国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学校的发展来说,南京大学当然都应该在办学上瞄准更高的目标,进一步办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同时也担当着国际学术中心之一的大学。”基础研究只讲国际领先,不讲“国内首创”。南京大学从事基础研究的教授,必须有能力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进行竞争。其次,SCI等国际检索系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采用这些指标进行评价,能够更好地反映大学和科研机构基础研究的真正水平和创新活力。其三,SCI收录学术论文存在学科差异性,如物理学被收录的论文约占1/4,而农学、数学论文却仅占百分之一、二。因此,在引入SCI、EI等指标时,需要因学科而异。其四,SCI所收录的期刊影响因子高下不一。“我们的设想是,如果一般的教授都可以发表SCI论文,则高水平的教授必然会努力争取在更高水平的杂志,甚至在国际顶尖刊物发表论文。 这就会收到 ‘水涨船高 ’的效应。”[10]

曲校长取法乎上、赶超一流的雄心和实事求是、分类实施的设想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也产生了明显和积极的政策效应。从1992年起,南京大学被SCI所收录的论文首次超过200篇,居国内高校第一(未统计港、澳、台的大学)。《光明日报》在题为《南大基础科学研究奇峰突起》的报道中说:“近年来国内科技、教育界有关‘基础研究在滑坡’的呼声,已是不绝于耳。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大学的基础科研能有强劲的上升势头,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国际权威刊物《科学》《自然》也对南大学术研究的迅速崛起给予关注。1995年12月7日出版的Na-ture杂志第378卷刊载了关于中国科学研究的专题文章,该文章中包含有一篇标题为《南京大学:努力追求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平衡》的短文。该短文用下面这段话描述了南京大学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间的迅速崛起: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南京大学甚至于都排不到中国高校的前十名。南京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冯端说:‘我们那时非常地失望。’但是现在,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一起,位居中国高校的前三强或前四强,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成功。”[11]从1994年起,南大在被国际学术界引用的论文数这一项指标上也超过国内其他高校而居第一。在EI《工程论文索引》方面,南大也跻身全国高校三甲之列。至1998年底,南京大学已创造出SCI“七连冠”的业绩。

根据1991-2000年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资料编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南京大学选择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从80年代末到整个90年代的持续而艰苦的努力,在SCI等若干评估指标上超过北大、清华等名校,不仅在校内提振了信心,鼓舞了士气,向国内外学术界、高教界显示了南大的学术水平和办学实力,而且确立了一种勇于争胜、敢于到国际学术界去比试的气势,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形成一种力争上游、公平竞争的局面。

回顾历史,人们发现,80年代中期国家科委首先将科学计量学用于科学研究成果与水平的评价,是中国科技评价政策和机制变革的重要节点;而南京大学毅然决然将科学计量学引入科研评价、教师评价领域,像一匹“黑马”脱缰而出,一往无前。进而带动并形成了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群马奔腾”,从而使得中国的基础研究出现了全新的格局。1978年时我国大陆的SCI论文数的世界排名仅为第52,1988年晋升至第17,1998年前移至第12,2008年次于美、英、德国而居全球第4,2009年则一举超越英、德而跃居世界第二,至今不仅连续六年稳居第二且正在不断逼近美国[12]。如此持续而强劲的增长,当然要归功于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蓬勃发展、科技宏观决策正确;而南京大学也功不可没,做出了自己的特殊贡献。

从1987年国家科委首先倡导科学计量学,重视SCI等国际检索系统在科研、学术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今已经近30年了。有关“学术榜”和SCI的见仁见智的讨论,也已经告一段落。笔者曾经在2007年西澳大利亚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一个观点:“在肯定南京大学在SCI等‘学术榜’问题上的历史性贡献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SCI等仅仅是科学评价的工具和指标之一,它相对客观、科学,但绝不是唯一的、十全十美的。SCI也好,EI或ISTP也好,‘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或‘被引频次’也好,都只是从一个方面、一种角度来衡量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影响力;它们不能取代科学家们的‘同行评审’,不能取代对研究内容、方法与结论的深入探讨和多方评价。”[13]

对基础研究的质量评价不能迷信SCI,也不能止步于SCI,这是科技界和高教界业已逐步形成的共识。2006年在笔者对曲钦岳的专题访谈中,曲钦岳既追溯历史发展轨迹、探讨当下面临现实,更展望未来中国前景,进而提出了关于我国基础研究的“四个质量台阶”的见解。

第一台阶:从无到有。80年代中期,当中国近千所大学中每年能够发表SCI论文的高校寥寥可数且产出最多的大学不到200篇时,我们只能首先争取增加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的发文量,提高中国科技论文在世界所占份额。南京大学在推动中国基础研究领域采用SCI等指标评价质量,迈上“第一质量台阶”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台阶:从SCI数量增长到在顶尖杂志发高质量论文。20 多年后,当半数以上中国高校有SCI论文发表,且有将近20所大学年度发表SCI论文数逾千篇时,我们可以将在Science和Nature这样的国际顶尖杂志发表论文,作为基础研究质量提升的指标提出。第三台阶:取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果。即在学科的前沿领域取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果、也就是取得具有相当分量和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比如,开辟了某个研究领域或重要的研究方向,从而在国际学术界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类研究成果的水平相当于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水平。第四台阶: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即由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像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这样的殊荣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14]。

当代中国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和未来可能获得的成果,正在印证曲钦岳的设想和预言。

治校理政探索“大学之道”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既面临着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历史性转折和深刻变革,自身也肩负着发展与变革的双重任务。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而又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高等教育体系?如何实现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如何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国际化等关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在有太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与解决。曲钦岳在治校理政的同时,始终思考和探索着现代大学的“办学之道”。他始终有一个执着的想法,那就是:南京大学必须先行一步,先想一着,提出自己的理论见解和实践经验,为国家高等教育的转型与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1985年7月,曲钦岳作为中国大学校长代表团团长,在首届中美大学校长会议上高屋建瓴地提出:“21世纪的科学泰斗、文艺大师和社会各界的领导人,将从我们的校园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今天所献身的事业,正是直接地创造21世纪的事业。”同年10月,他在《人民日报》发表《要建一批高水平的综合大学》,在反思和剖析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院校调整存在的相关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即“为了培养能适应21世纪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应当尽快建立若干所高水平、多科性的综合大学”;“这类大学的数目不宜太多,例如几所或十几所”,但“它们必须是真正的教学和科研的中心,应该成为我国高教体系中的骨干工程,应该成为国家科学研究的强大基地”。随后他又在《关于综合大学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等文章中深入探讨了综合大学的涵义、地位、作用,综合大学发展思路和学科建设原则等重大问题。1990年前后,曲钦岳与北大、清华、浙大等著名高校的校长联名向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郑重提出《“继续重点建设若干所大学”的建议》,并以教育部直属高校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名义撰写《关于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好若干所大学的咨询报告》,深入阐发了匡亚明等老校长“835建言”提出的重要思想,对“建设‘重中之重’”成为国家意志和战略决策,对90年代先后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做出了南京大学应有的贡献。

另外,曲钦岳所撰写的《对高校开展有偿服务的若干思考》一文,1988年7月在光明日报头版刊载,明确主张“从高校的‘职能’着手深入探讨,而不应该把兴奋点集中在高校的‘创收’上”,主张在社会服务时“必须考虑高校人才、智力密集的特点”,“不能舍其长而取其短”,更不能冲击或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这篇文章很快被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对正确理解现代大学的第三职能———社会服务,廓清当时中国高教界围绕“高校有偿服务”的诸多疑虑、模糊甚至混乱的观点,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南京大学出版社曾经在1994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大学的使命和目标》与《曲钦岳教育文选》两本书,汇集了曲钦岳担任南大校长和卸任之后所撰写的文章及重要讲话与信函,如实记录了他如何从一个科学家,从一个天体物理学教授成长为成功的大学校长和卓越的高等教育家。曲钦岳重视高等教育研究,重视“幕僚”和“参谋”的作用,他有意识地“借助外脑”,在上任伊始即注意发挥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参谋咨询作用,与高等教育的专职研究人员一起,不断地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和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观点和新对策。《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家办学”的要求。当年的匡亚明、郭影秋等一批老校长是革命家、政治家转变为教育家的典范,而曲钦岳校长则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由学者、教授成长为教育家的典范。

肝胆相照为国建言献策

1986年1月20日,曲钦岳曾经致信小平同志和胡耀邦总书记,专门就“要不要申请入党”问题袒露心迹。他充满深情地说:“我现年50周岁,是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党和人民把我从一个普通的青年学生,培养成一个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大学校长。我的每一个进步、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党的教育和帮助。三十多年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信赖都是坚定不移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让整个中国充满了生机活力,也让曲钦岳倍感欢欣鼓舞,他开始郑重考虑长期以来一直萦绕心中的一个问题:“要不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而1985年春率团出访美国、加拿大的经历,使他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更深一层的认识。当许多华裔学者和美、加知名人士得知他是一个非中共党员的校长时,“都感到分外惊讶:今天,中共竟能对一个非党员知识分子委以如此重任!”曲钦岳体会到:“他们从这个事实本身就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我们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决心和魄力,感受到国家近来的巨大变化和进步。”因此,曲钦岳诚恳地向党的最高领导人提出:“我觉得现在如果让我继续留在党外,对党的事业也许更为有利;而且这并不影响我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与党同心同德,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他还进一步建言献策:“中央是否可以考虑保留一些在事业上已有较大成就、在国内外已有较大影响和较高社会地位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中年知识分子在党外,并根据他们的努力和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有些作用有时是党员不易起到的)。”从这封书信的字里行间,人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一个党外马克思主义者的卓识、胸襟与情怀!

1995年夏,在进入第三个校长任期第11个年头时,由于椎动脉先天性狭窄,造成脑供血不足,加上长期超负荷工作,曲校长的身体状况不佳,先后数次出现头昏、呕吐现象。他曾经数次向国家教委提出辞职申请。1996 年2 月,国家教委批准曲钦岳不再主持学校工作而带职休养,由常务副校长陈懿代理校长。在3月5日召开的全校中层干部会上,曲钦岳有一份书面发言,其中既有恳切的表达:“十多年的工作时间,使我深深感到,现代中国大学的领导人(我这里指的不是哪一个个人,而是一个领导集体)所肩负使命的重大和艰巨……”,也有一针见血的谏诤:“现在,在我不再主持学校行政工作之际,我要坦率地表达我的最为迫切的心愿:希望各级党委领导尽可能给教育事业多拨一些经费,为学校多办一些实事,解除大学领导们‘囊中羞涩’、少米难炊的苦衷。”更有直率坦诚的大声疾呼:“兴国必先兴科教,如果不尽快改变‘口惠而实不至’的现实,则教育事业的发展将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大学领导和教职员工的士气也难免受到影响。‘多给我们一点支持,我们将以十二分的努力去争取更大的实绩!’这不仅是我的肺腑之言,而且也是南大党政领导和师生员工的衷心期望!”[15]这份书面发言不仅在南大师生员工中反响强烈,而且在网上流传甚广,在大学校长群体中也引起不小的共鸣,因为它真实、犀利、明快,一语中的,揭示了当时高等院校发展的瓶颈所在。

尽管不再担任校长,曲钦岳仍然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殚精竭虑,出谋划策。他给新步入学校领导岗位的洪银兴书记、陈骏校长以及有关副校长写了数十封信函,提出他对学校发展的设想和建议。其中包括“重视人才”“千方百计引进优秀博士”的建议,包括“取法乎上、强化‘争第一’的意识”的建议,“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以及“在职称评审中突出一个严字”……洪银兴书记曾经十分感慨地说:“这十多年来,我每每收到他亲笔书写的书简、信函,都感到分外亲切,分外感动。这些书简,既是及时的提醒,更是无形的鞭策!他继续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帮助我们集思广益、释疑解惑,在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注入活力和提供对策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耳提面命,指导我们如何治理学校,谋划发展,让南大在‘千舟竞发’‘百舸争流’中奋勇争先!”[16]

除了担任南大校长之外,曲钦岳还先后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他还曾经兼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曲钦岳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不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见地。如1995年他和苏步青、朱光亚、陈佳洱等共11 位科学家联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保护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的呼吁书》,提出尽快建立“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等建议,得到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和宋健国务委员的支持,1996年2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1997年所提出的“尽快引进和造就大师级的杰出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建议,2008年提出的“举全国之力,加速培养杰出人才的15年计划”设想,2012年所提出的“在继续引进国外留学人才的同时,给予有发展潜质的‘土博士’出国深造的机会”的建议等等,也都得到相关领导的重视和首肯,成为重要政策举措出台的来源之一或依据之一。

2004年,曲钦岳曾向江苏省委书记和省长提出:“建议省委、省政府鼓励和推动建设若干个高水平的智囊机构”,以便聚集一批精英人才和高水平专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重大课题上从事战略性、前瞻性、对策性的研究。他认为,现有的一些研究机构存在着“‘智囊’意识不明确、‘智囊’作用不显著、‘智囊’水平不卓越”的缺陷,必须尽快培育几个高水平的智囊机构。他其实是建立有关国家发展和治国理政“智库”的较早的建言者,显示了他的远见和卓识。曲钦岳还提出在江苏一些地方试点搞“人才特区”的设想,很快被省委、省政府采纳,并从2005年即在苏南、苏中和苏北选择了5个试点区域。

现代大学治理要“去行政化”,大学校长要走“职业化”“专业化”道路,实现“教育家办学”等等,正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业已成为国策且正在付诸实施。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实行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创造有利条件,……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17]。但是,被遴选到大学校长和书记岗位的学科专家(包括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博导等等)如何实现向高等教育家的转型和升华?如何真正以治校为志业,在办学实践中把握高等教育规律,探索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之道?依然是需要研究、探讨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从天体物理学家到卓越的大学校长,到有实践、有思想并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高等教育家,曲钦岳院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尽管他已年过八旬,但他对大学之道的思考和探索仍在继续,他依然在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建言献策,提供智慧和谋略,我们对他的办学理念、方略和高等教育思想的研究也“正在路上”,有待深入。

高等学校物理教育 篇2

A C C D B A B B A C D B

二.填空题

13.80,24

14.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空隙

15.凝固,发生形变,增大摩擦力,具有惯性

16.费力,非平衡力,船,6000

17.降低,空气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小

18.(1)橡皮泥形变的大小(或橡皮泥凹痕程度)

(2)质量相同时,物体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大小相同的铁球、玻璃球各一个、橡皮泥(少1个扣1分)

19.a,没有

20.①③④找出普遍规律

21.较小,热效应

22.135

23.81,0.4

24.150,450

25—27 略

28.(1)弱,接通

(2)90,高

(3)②

29.(1)是,等于;(2)半径的平方;(3)9.9 ;(4)D

30.(1)往瓶中加水,体积变化;(2)A;(3)瓶子的气密性不好

31.(1)体积,质量,有,无,均匀,不均匀,(2)0.8;

(3)1

32.(1)108W;(2)83.3%;

(3)机械效率变小,克服动滑轮重力做的额外功多

33.(1)12Ω,0.5A;(2)12Ω;(3)24Ω;(4)14W

薄弱学校物理课堂生成刍议 篇3

【关键词】预设与生成 有效教学 最近发展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积极开展校本研究,进行同行合作互助、专家引领、实践反思等旨在提升教师教学教研能力的活动,促进教师不断地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为变薄弱学校向新型学校发展,为教师、学生、学校的和谐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我校已经在理念传播与集体认识上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在制度人文化要求与具体操作管理中展开了积极的探索。

然而,时至今日,我校仍面临着物理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不少教师面对那一张张令人无奈的物理试卷时常常叹息:这个问题我已经讲了N次了,例题也讲过了,为什么还做错?面对一份份让人心痛的高考物理成绩单时往往感叹:物理教学什么时候才能走出低谷?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更“苦”,学生普遍反映物理学科太难学了,有的学生甚至到了“谈物理色变”的地步。要让物理学科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学科,让物理教学真正走出低谷,出路就只能是改革课堂教学,探索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人近年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不断探索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收到一定的效果。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间的关系是关键。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及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在学习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利用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时,我向学生提问:哪些液体可以作为测温液体?学生很快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储备作答:有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但此时,有学生回答:水!在我的预设中没有这一环节,如果讨论下去,显然我本节课的教学计划不可能完成。我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显然,学生不能够明白水为什么不可以作为测温液体,于是我向学生介绍:水在0~4℃之间出现反膨胀现象,并绘出其体积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学生很快明白了上述问题,我没有就此打住,继续设计问题情境:室外温度-30℃,河面已经结上厚厚的一层冰,冰面的温度是多少?冰水交界处的温度是多少?水下温度又是多少?第一、第二问经过思考后很快有了结果,第三问有分歧,学生自发讨论起来,学生此时的表现让我庆幸几分钟前的抉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课堂才有生命力!很快学生应用水在0~4℃之间出现反膨胀现象,再结合学生在物理课中还没有接触到,但在生活中已经建立的密度概念,得出结论:应该是4℃!思维量如此之大的一个问题被学生自己解决了。我接着意味深长地说:同学们知道这一现象在自然界中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吗?接着是课堂的一段留白,学生静静地感悟着:数以千万计的海洋生物,淡水河生物才得以度过漫漫严冬,生命才得以延续,物种才得以保存!

最近,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课,给我很大震动,他的教学思路清晰,多媒体应用自如,音像资料新颖、生动,提问层层递进,单从他的教学设计看,真的很精彩,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很多同学昏昏欲睡,课堂学生反馈很差。他想不明白为什么在一班很成功的一节课,在三班却成了这个样子,后来评课时,经过大家提醒才恍然大悟:一个是重点班,一个是普通班,基础不同;一个是上午第二节课,一个是下午第一节,时间不同。他没有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实际只要他减少一点知识容量,把速度放慢一点,同时讲几句幽默的话,就能及时把学生吸引过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机智、灵活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间的关系,体现了教师基于经验、实践、反思基础上的教学智慧,也往往会成为一堂课的亮点。

课堂千变万化,再有经验的老师也不可能预设课堂所有的情况,同时,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及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且也是建构情感、意志和完善个性心理发展的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不是由教师传递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外在信息相互作用,经过甄别、选择,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课堂上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课堂“活”起来,所以教师讲课时更要注意吸引学生,尤其要洞察学生学习,生成环境。

另外,提问要考虑到“最近发展区”。为了体现师生互动,某些教师上课尽可能多地提问学生。是否“多提问”就是师生互动了呢?问题提出后要有学生经过逐步思考,甚至互相讨论后回答,才是有效的问题。因此提问要考虑到“最近发展区”,多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有意识地精心选择一些揭示内容上有内在联系的或方法上、思维形式上、有客观规律的递进式的问题,同时,关注同学间的差异,关注班级间的差异,随时调整。这样,通过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对比、分析归纳、探究等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高中物理学中存在的规律性问题,站在新的角度来看待物理现象的本质。

高等学校物理教育 篇4

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体而言, 高职物理的创新教育就是在物理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与过程。其中, 创造性思维, 即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力求“独到”与“最佳”。

高职物理教学应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为指南, 以教科书、校本课程为凭借, 以课堂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为主渠道, 以探究式、讨论式、求新、求异为突破口, 以“置疑、释疑推进式”为教学模式, 最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会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前提下, 学会创新, 以期创造迄今所没有的东西。那么, 怎样在高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以为有三点非常关键。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亚里士多德说过,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 物理学中发现问题的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头, 而对物理现象的“惊奇”与“疑问”则是使学生思维奋进和飞跃的不竭动力。

1. 让物理学知识从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

毋庸置疑, 高师出高徒。一个不善于创新教育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所以, 要创新物理课堂, 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引领学生从注重理论规律的传承转向物理理论知识的革新, 让物理学知识从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 走向自然、科技、生产、生活。

2. 把培养学生观察现象作为物理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杨振宁教授指出:物理是现象科学, 绝大部分的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 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费恩曼强调:物理教学要与自然相遇。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现象以及物理的情景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引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好奇心, 始终如一地鼓励学生自信, 激励学生敢想。

3. 物理学中理论的产生一般都是从“发现”开始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物理学中的一些重大理论的建立及其成果有选择地列举出来, 使学生明白, 物理学理论的产生一般都是从“发现”开始的, 并告诫学生正是因为这些“发现” (“偶然发现”“直觉发现”“意外发现”“间接发现”) , 所以才有了“惊奇”与“疑问”。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不要轻易放过各种“发现”, 二是要弄清各种“发现”的原因, 因为有些“发现”往往会成为研究的新起点。例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偶然发现”, 找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从壶盖跳动的“直觉发现”, 总结出蒸汽机的原理;奥斯特从通电导线附近小磁针偏转的“偶然发现”, 发现了电流产生磁场 (电学与磁学结合) ;法拉第从线圈断路的一瞬间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的“意外发现”, 归纳出磁生电的电磁感应现象;多普勒从奔驰列车嘶鸣音调变化的“偶然发现”, 提出了“多普勒效应”;开普勒通过弟谷对天体观测的“间接发现”, 建立了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

4.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惊奇”和“疑问”的思维

教师既可以组织学生把物理学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发现”搜集起来, 汇编成册, 让学生产生敬仰、崇敬、感恩之情, 从而迸溅出“惊奇”和“疑问”的思维火花, 又可以将当今前沿新理论、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艺、新成果融汇于高职物理的教材之中, 让物理课具有实际性、实用性、实践性、科技性与超前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热爱物理、崇尚科学的思想感情, 使之由苦学到乐学, 萌发“好奇”和“质疑”的思维胚芽。教师也可以通过习题、实验、实习、检测、讲座、研讨、科技小发明竞赛、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等渠道, 使学生感到处处都有创新的氛围, 事事都是创新的成果, 从而生发出“惊奇”与“疑问”。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 以“惊奇—质疑—释疑”为主线的推进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和以“实验演示—观察现象—制造悬念—创设情境—提出疑问—搭台垫铺—讨论问题—得出结论—验证理论—知识点迁移—再质疑—再讨论—集中总结”为主线的实验教学模式, 使创新课堂的物理教学成为教师自然而然的行动, 从而使学生从“激疑”而“生疑”, 达到“析疑”和“解疑”, 悟出“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事生于虑成于做”的真谛。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的活性思维

爱因斯坦强调,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牛顿以非凡极致的想象力, 横绝一世的数学才华, 奠定了经典物理大厦的基石, 树立起天文学、数学、光学等一座座丰碑;魏格纳以奇特的想象力, 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德布罗意根据对称的思想, 采用类比的想象发现了实物的波动性。不难想象, 在物理学发展的进程中, 物理学的每个概念的形成、定律的发现、理论的创立都蕴涵着物理学家非凡的想象力。因此, 高职物理教学的过程不仅是教师教导学生学习探索前人的科学成果、吸取知识、养成能力的过程, 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力, 想象是直觉的深化与拓展, 也是一切创造性活动不竭的动力。因此, 高职物理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可从联想着手, 从个别到一般, 从具体到抽象。

1. 把客观事物抽象化

例如:由“质点”这一物理模型, 联想到刚体、电场线、磁场线、点电荷、点光源、光线、理想气体、理想流体、理想的弹簧振子、理想单摆等其他模型, 从而抽象出这些理想模型的共性, 都是物理学中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 从客观实体中抽出来, 抓其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而建立的, 这就是把客观事物抽象化。

2. 类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用类比法, 由重力场联想到电场、磁场, 由重力场中的重力加速度g联想到电场强度E、磁感应强度B;还可将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类比, 其共性是两者皆为场力, 都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但类比不是万能的,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万有引力和核外电子绕核运动的静电力就不能类比。前者描述的是天体运动具有的固定轨道, 而后者是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出现的几率。

3. 联想与想象的巧妙运用

还如:在探求物理规律时, 既可由“最简单着手法”联想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比值法”“对称法”等物理研究法, 又可由“等效替代法”联想到全电路中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三种电路的等效性 (伏安法、伏特表法、安培表法) , 还可由物理问题的对称性展开想象。自然界中电荷有正负之分, 物质有正反之分, 磁极有南北之分, 电生磁与磁生电、抛体运动的时空对称、天体运动的时间对称、牛顿运动定律的时空对称和镜像对称、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上的对立统一也表现出客观实在的互补性, 即发生反射现象、折射现象的“粒子说”与产生衍射现象的“波动说”。

此外, 在物理教学中, 可以通过直观的比喻展开形象的想象, 能够模拟创设情境展开空间的想象, 经由联想的实验展开非实现过程的想象。需要注意的是, 上述这些想象不是单一进行的, 其往往相融在探索各种物理问题的过程之中。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应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始终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可见, 创新教育的价值在于使受教育者能够站在批判的角度独立思考。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 给学生自主实践的空间和时间, 鼓励学生树立怀疑和否定的精神, 鼓励学生求真、求新、求异, 不盲从。

学校化学物理实验考试总结 篇5

一、领导重视,师生落实.1、物理、化学实验考试是学生升学考试的一部分,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有很大的义意。对学生的实验考试很有必要的。实验考试一直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在得到实验通知后,学校领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从资金、时间、后勤上给予保证。

2、教师即时

清理器材认真准备,发现不足的器材进行统计购买,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3、教师认真织组学生做好实验,学生考试前,教师对每个实验给予讲解、演示,每个班按照参考人数进行分组,八人一组,选出组长,再分别对组长进行培训。上实验操作课时,每个实验小组由组长指导组员练习,教师随时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每个小组又由二人组对,一人操作实验,一人观察其过程,并对照实验操作步骤检查是否操作有错,并加以纠正,当每组的成员都完成实验操作后,再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换检查实验操作情况。

4、学生刻苦训练实验。由于学生的实验成绩很不均衡,为了提高学生的平均分和优等生,化学和物理教师也很辛苦,中午、晚上实验室都开放。学生都有组织的去做实验,教师都到实验室去指导学生。好多教师放弃了休息,无赏的去辅助学生,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可佳。

二、取得的成绩。

1、考试成绩。物理科全镇实考人数193人,平均分9.44分,及格率98.96。优生率88.6。化学科全镇平均分9.49分.及格率100。优生率91.7。

2、化学每个实验能够按照基本步骤完成。能对实验现象分析,能正确回答实验结果。

3、绝大多数同学的实验能力得到了提高,操作步骤正确。

4、物理实验学生也非常熟悉,每个实验操作完整。很会整理器材,爱护器件。

三、存在的问题。

1、小部分同学因为第一次参加实验操作考试,心理素质差,太紧张了。

2、个别学生计算能力差,不能正确的算出结果。提出的问题与结果不符合。

3、训练时间紧,训练时间不充足,造成少数实验器材使用不熟练,操作过程有错。

四、今后的打算

今天的总结,是为了明天更好的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1、我们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平时实验操作训练,不要考试前赶时间。

2、对于学校的实验器材,应该定期进行补充和维护。

3、在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指导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指导学生如何正确面对考试,不在出现怯场的情况。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 篇6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

1.物理基础知识薄弱。相当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都被普通高中录

取,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表现在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与普通高中学生存在较大差距。

2.存在自卑厌学心理

很多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因学习成绩较差,经常受到老师批评,从未体验过成功的喜悦,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了自卑感;有些学生刚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时,对学习还有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难度的增加,就开始打退堂鼓甚至干脆放弃,产生了厌学心理。

二、中等职业学校的物理教学和教学目标

1.中等职业学校的物理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

但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专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去教什么,而忽略物理基础知识系统体系的教学。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一技之长,更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完善物理教学体系,力求学生能全面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知识,为学生将来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创造条件。

2.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对专业学习有直接影响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对物理课学习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比如对电子电工类学生,在教学中,对直流电、交流电部分的教学应有更高的要求。

3.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为专业技能操作打好基础

三、选择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物理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自我约束能力上进心都不强,同时还要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学习任务相对较重。因此,教学工作者如何对既定的教学对象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物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结构探索出一套最优的教学方法。 

1.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在学习上往往不求上进,缺少动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充满信心,创造成功的机会,用“肯定、承认和赞扬”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改变用“一个标准”要求和衡量所有学生。在教学中努力地去发现所有学生的优点、长处,适当地表扬他们,不仅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好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双方在心理上靠拢,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只要看到进步都要进行赞扬,平时上课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合理调整物理教学内容,适当降低内容学习难度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不同专业的特点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如在电子专业教学中,我们可以按“光学、电学、力学、热学、原子物理”的体系组织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不同专业的要求适当降低内容学习难度。如对建筑专业学生来说,掌握力学知识的要求就要比其他物理知识的学习要求更严格,我们可对其详细讲解,而对于光学、热学等部分内容可略讲,甚至有些知识只需了解,如原子物理等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既降低了學生学习难度,又保证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采取各种不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⑴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让学生喜欢上物理课。教学也是一门语言艺术,特别是物理课教学,相对其它学科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讲解,使抽象枯燥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往往会赢得学生的喜爱,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⑵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物理是一门基础实验学科,良好的实验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演示实验可使学生有“眼见为实”的感觉。学生实验更能使他们有自己动手的机会,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一方面使学生看到一些奇异的物理现象,产生好奇心,增强他们进一步探寻知识的愿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动手能力的训练,为他们学习专业技能课以及专业理论课的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应该会往下洒,但实验结果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让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这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⑶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物理实验与实际生活,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和物理知识紧密结合。如光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汽车头灯为什么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为什么轿车的车窗玻璃要装有色的,车外人很难看清车里人的面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物理课的学习兴趣。

⑷注意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感情投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数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因学习成绩不理想,难以引起老师的关注和爱护,我们在教学中应多从尊重学生方面入手,经常和学生谈心,特别是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应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用热情感化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

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初探 篇7

一、注重初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的衔接

物理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知识系统,任何一个知识的漏缺,都会给后继的学习带来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做好补缺补漏的工作,以缩小初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物理知识跨度,让学生顺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物理学习中。

初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知识需要做电直导线的“右手螺旋定律”,右手握住导线,大拇指所指定方向为电流方向,而四指弯曲方向为磁场的环绕方向。但是如果这么解释,后面马上要研究的通电螺线管的“右手螺旋定律”就不太好解释了。“谁有答案了?”有人举手回答:“我知道,这是由于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我紧接着问:“那这根导线周围磁场方向又怎样呢?”又是一片安静,我提醒:“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这一点的磁场方向。”可以判断该导线的下方磁场方向为东西方向,接下来的解释便顺理成章。

6. 提问要引起争论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印象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例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在平地上挑着东西前进做不做功?”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收到很好的效果。

7. 提问要富有创造性

课堂问题的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应,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开放式的问题,答案不能唯一。问题要带有一定的假设性,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研究,使其产生多向联想,提出独到见解。

例如,在测物体密度的方法教学中,提出问题:有一个密度比水大的马铃薯,任意选用工具,请写出可以用哪些方法测量它的密度。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有多种不同的答案。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深度的思考,各有所得。这样既巩固和完善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拓展了其思维空间,又点燃了学生的创新火花。

三、有效提问方法

1. 直问和曲问

直问,就是直截了当、单刀直入、一语中“的”地提出问题,是提问中最常用的方式,其目的在于直接寻求答案,例如讲声音的产生,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就是需要直接寻求答案的。

曲问曲径通幽,发人深省,问在此而意在彼。例如,在讲音调时,问:“平时人们会看到狗突然警觉地竖起耳朵,这是为什好衔接工作,如:重力、摩擦力、力的图示、二力平衡、参照物、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功和功率、平均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势能、内能、分子热运动等概念,大多数概念在初中已初步学习过,但初中学习时对这些概念只要求“知其然”,而中职学习时对这些概念要求“知其所以然”,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除了继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之外,还侧重培养学生物理规律形成的思维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同时使学生认清概念和规律所依据的物理事实,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含义,认识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投影仪、多媒体等,讲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通过类比的思想方法,学生温故知新;上好实验探究课,激发学生学习么?”这里,问在“狗”,而意在“声”。这种方式的曲问,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学生记忆深刻。

2. 宽问和窄问

宽问指概括地问,窄问即具体地问。教学《自感现象》时,可先设问:“如果线圈所包围的面积内的磁场不是外磁场,而是通电导线自身的电流产生的磁场,那么线圈内有无电磁感应现象产生呢?”这就是宽问。在引导学生利用电磁感应知识对此作出预测,并在实验验证后,再用窄问的方法设问:“若通过线圈中的电流增大或减小时,线圈中产生的自感电动势方向怎样呢?”促使学生弄清楚当线圈中的电流发生某种具体变化过程中两者的因果关系。可见,宽问居高临下,窄问具体而生动,各有用处,究竟怎么用,要由讲的内容和提问的目的决定。

3. 单问和重问

单问,就是仅提一个问题,然后释疑。一堂课往往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单问组成的。设计合理的单问既形成线索,又显出层次。例如,把一枚硬币轻轻放在水面上,竟然没有下沉,学生无不惊讶,这时教师可紧接着提问:“硬币怎么会静止在水面上呢?”这样的提问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表面张力的知识。“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产生电流吗?”这样的单问有利于促使学生发散思维。重问指连续地问,即在短时间内多次提问。比如,在讲温度计的原理时,先提出:“温度计的玻璃管为什么做得很细?玻璃泡做得较大有什么作用?玻璃管内装什么液体?为什么不能装水?体温计为什么做成三棱形?温度上升时为什么管内液体会升高?”等到一系列的问题解决了,学生自然明白了温度计的原理。这种方式的提问对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和推理能力十分有效。

另外,还有明问和暗问、虚问和实问、正问和反问等,但这些问法,并非完全独立,在授课中往往根据具体情况、对象,相互渗透,灵活运用。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的兴趣。这样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二、注重分层次教学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物理基础差异较大,若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发出同一号令,使用同一把尺子,就会造成物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物理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的现象。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次教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1.备课中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师把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基础差的学生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要求其学会最基础最主要的知识,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逐步学会灵活应用;对中等学生要求在“熟”字上下工夫,对所学知识具有分析归纳的能力和应用能力;对优等生要求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启迪其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发展其个性特长。根据备课时不同目标的设置,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因材施教。

2.课堂提问分层进行

教师要善于实行分层提问的策略。教师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设疑,分层设疑需讲求科学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使学生有所得,有所思,激发潜能,促进创新。对于低层次学生,应该从教材内容出发,以识记和理解性问题为主,提出最基础的问题,避免因问题过难,抑制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于中间层次的学生,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略有提高,提出一些需经过一定的思考、分析才能回答的问题;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一些需要更高层次的逻辑思维和有创造性的问题,并启发、锻炼其概括、抽象思维的能力。通常可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等生的作用,帮助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后进生的理解程度,及时补缺补漏,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知识,从而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矛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如在职高一“研究匀变速活动的规律”实验教学中,可以从多角度和不同层面提出问题,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第一层:根据纸带上的点,能确定小车的运动性质吗?什么情况下做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匀减速运动?什么情况下做变加速运动、变减速运动?

第二层:为什么不把物体刚刚运动时打出的点作为出发点,而是把中心某一个点作为出发点?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在纸带上可以将任一个点选作出发点(从第一个点选起),为什么?

第三层:两个相邻的记数点怎样选择?是不是选两个相邻的点?为什么我们常用打点计时器打五个点的总时间作为时间间隔,而不是逐点选取?

第四层:怎样利用纸带上打下的点计算加速度?怎样计算即时速率?

3.布置作业分层次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在学校里,之所以会出现一些落伍的学生,甚至会出现一些无可救药的学生,是因为在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学生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教师要根据学生在掌握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异,分层次布置作业。

在具体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布置作业时,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作业链,把每天的作业分成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做基础训练题,B层次的学生做基础训练题的同时配以少量提高题,C层次的学生完成基础、灵活性和综合性题目。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每个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作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习困难学生关注基础,量力而行,而优秀学生又得到提高。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能够使优秀学生“吃得饱”、中等学生“吃得好”、困难学生“吃得了”,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三、注重物理教学的生活化

“物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联系生活来增强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只有架起生活与物理的桥梁,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探寻物理、获得物理知识。物理教学应从生活中开始,在生活中进行,又回到生活中去。把生活带进物理课堂,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使他们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

例如学习了惯性的知识后,要求学生在坐车时注意体验车在起动、刹车、加速、减速时人体倾斜的方向;在学了摩擦起电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冬天的晚上脱毛衣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以生活为载体,收集生活中的物理信息,激发学生浓厚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地学习物理,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又如“万有引力定律”是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定律,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定律的运用,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宇航员翟志刚“漂浮”出太空舱的活动,杨利伟、费俊龙等宇航员在“神舟飞船”中的生活画面,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以“假如你是宇航员”为话题展开激烈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四、注重物理教学的民主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和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前苏联学者雅各得钦说过,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要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必须树立“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念,教师否定的目光或消极的话语,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相反一个鼓励的眼神、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赞美的手势,会使学生充满信心,这样才能营造和谐、友爱、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可以采用“讨论-互动”的民主教学方式,相互讨论、合作探究,让每个人都成为教学和学习的一分子,个人的创新潜能才能得到深入挖掘,个性特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虚心学习的品质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职高一“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一节时,把“质疑问题”作为互动交流点,使学生产生“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疑问,将“讨论—互动”设计为本节教学中的中心环节。立足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扬教学民主精神,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大胆质疑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让学生“放肆”起来。结果学生表现积极、活跃、好问、善辩、热情高涨,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掌握了本堂实验课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就如拾级登山,越高越险,越险越奇越风光……师生间的教学活动就这样一浪接一浪,涌起一个个高潮,展现一处处风景,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深度与广度的教学。

谈农村学校的物理实验教学 篇8

某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拥有自己的硬件设施,但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如缺少一般实验材料,气候影响,学生的不同等,这就决定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应有自己的特点,应从实际出发,有效地在农村学校中实施物理实验教学,笔者在此谈一下物理实验教学在农村学校是怎样进行的。

(一)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师应自己设法解决试验中的各种问题,如在分组实验中缺少电阻线圈,就设计制作了电阻。还根据不同的试验内容,自制了平面镜、斜面等一些教具。

(二)调动学生因素,积极完成实验教学

农村学生有其特殊性,在学习上受家庭、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学习的积极性相对低一些,农村学生的辍学率高就是例子,这增加了教育教学的难度。为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争取运用好物理学科的实验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完成实验教学。在开学初的第一堂实验课上,提出了许多学生身边的生产常识问题,来激发他们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丰富的、适合他们的活动,如研究楼道开关,开展制作竟赛,组建兴趣小组等,由于活动以实验教学为主,又贴近他们的生活,有实用性,大大调动了他们完成实验的兴趣。

(三)结合学生实际,机动灵活地进行演示实验

1.改演示实验为“表演”。演示实验是实验教学的一大方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演示过程中,教师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学生的参与,这种演示实验虽然也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和视觉化,但谈不上对教学的提高,对农村孩子们来讲,就更不见其效了,所以应把演示实验改变为“表演”。在演示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加入到演示实验中,以自己的意志和思维动手能力,帮助老师或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如在讲“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设计一个家庭电路,让学生区分导体和绝缘体,把演示改为学生参与的“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轻松完成了实验内容。

2.改变常规演示方法。演示实验的通常过程是教师出示目的,设计实验,进行操作,让学生观察,学生总结,最后教师强调记忆实验结论,在这几个环节中,主要是学生观察,这对学生的学习有难度,他们只愿意走马观花的“看”实验,而不乐意细心的研究观察实验,实验后往往收不到预想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可改变演示方法,让学生们各负其责:有的操作实验,有的设计实验,有的监督学生操作,还有的学生做评委。如讲“电磁继电器”一节,就用了这种方法,整节课,在演示实验中没有直接给出演示内容,而是让学生们自己摸索,开展实验讨论操作观摩,使每一位学生在演示中都有自己的角色,都能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认真观察和完成实验。

(四)结合教学实际,扎实有效地完成分组实验

1.分组实验是实验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验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感宫和教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事物和现象,具体的程序是:思考预习、出示目标、掌握实验目的器材步骤、检查仪器、实验操作、归纳结论归整仪器、巩固小结、填写实验报告。这几步程序是学生要完成的过程,教师应给予适当讲解或演示,甚至巡回指导。分组实验过程也是如此,但在具体做法上,可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有机地结合实验要求,扎实地进行适应学生的分组实验。

2.优化组合学生。农村学生由于经历及知识的认识程度不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所以在分组时,要将动手能力强的与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分在一起,以利互相帮助。

3.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分组实验中,不可“管”得太死,也不能“放任自流”。部分学生由于自控力较差,“玩实验”的心理较强,教师要加强主导作用,在进行分组实验中,全面监控每一环节,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空间里有效的完成实验研究。

4.抓好重点实验环节。在分组实验的几个环节中,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合理有序的完成任务,可以采用少讲多问、少讲解多演示的方法,既巩固课本知识又为实际操作做好准备。实验操作是实验课的中心,应强调学生的科学的实验态度和实验方法,促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让他们动手做,当学生求助时,再集中指导。如接导线的方法,有些学生随便把导线往螺母上一拧,经常出现断线,于是就集中解决接线问题,用农业生产中的拉线说明了把导线拧成一股的道理,根据他们日常经验,说明顺时针绕线的好处,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接线方法。有时对简单的电路问题,可不指出原因,而是指导学生自查原因,排除故障。对学生在实验中的创新应及时肯定,如在一次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有位学生提出只用一块电压表也可以测出电阻,教师没直接肯定,而是让他设计这个实验,搞了一次小的操作观摩,结果真的测出了电阻值。另外,不同的学生知识基础、推理方法及动手能力均不相同,在实验操作中,可鼓励各组之间互帮互助,操作又准确、又快的学生可以越组帮助其他学生,对简单的实验可开展操作小竞赛,看谁做的又快又准,这样多加练习,一定能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中职学校物理教学改革措施初探 篇9

1. 中职物理教学存在的弊端

1.1 中职学校的物理教师缺乏系统的教学认知。

在全国各大高校的教师培训中, 绝大多数的课程设置只注重课程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 以及教师技能的培训, 但在学生培养方面很少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如何提高效率, 更没有完整系统的教育教学培训课程。由于培训的对象都是以初中生或高中生为主, 而没有考虑到职业学校的学生, 这就导致了高校的教师对于职校所应有的教学模式的认知几乎一个清晰的定位, 尤其是刚到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 他们很多是刚走出大学的本科生或研究生, 没有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经历, 在教育学生时, 容易将其理想化, 心理上还没有真正做好准备。

1.2 中职学校的学生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由于绝大数去读中职学校的学生本事就是因为学习成绩长期不理想, 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就被教师放弃, 他们去读中职只是为了将来能有一技之长, 对知识的需求没有过多的要求, 因此缺乏内在的驱动力。久而久之就表现出厌学, 甚至会出现缺乏自信、自我轻视;他们来中职学校学习主要是为了家长, 缺乏主观学习的动机, 当然就更不用说持之以恒学习了。正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导师,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更多是抽象的概念,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和实验相结合, 才能有更加生动地教学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物理概念、公式和定律等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需要安排许多感性的实验操作与生活案例相对应, 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思维活动中来。

1.3 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实际要求。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 难免会导致学生基木素质并不高, 在理解和应用能力上面都有所不足;对于目前的中职教材来说, 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相对较困难。虽然已有少部分中职学校物理教学已根据实际学生的能力进行改革编辑新教材, 但是很多内容很难把握好尺度, 编写的教材难度较深, 理解起来依然很困难, 不适合中职学校学生学习。而且物理教师很多是年轻的高校毕业生, 对专业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没有体现实用性和专业特色。

1.4 教学硬件设施的缺乏。

物理作为一门实践和实验性质极强的学科, 必须配备必要的实验环境和实验器材。而物理在中职学校中主要是以基础课来教学的, 因此他们的物理实验器材相对缺乏, 这就导致学生物理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性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在缺少硬件设施器材的情况下, 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2. 中职学校物理教学改革采取的措施

2.1 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系统知识.

社会在进步, 知识在翻新, 教师不应该只停留在原来的知识层面上, 尤其对职高生, 他们需要接受更多的新事物。所以作为职高生的老师, 需要不断地提高自我道德修养记忆补充自身的知识面, 才能得到学生的青睐。

2.2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创新教学方法。

物理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最主要途径, 因此, 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中职物理教学方案进行优化改革。首先, 进行物理教学设计,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相结合来进行物理教学;同时, 物理教学应以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从而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其次, 要优化教学内容, 摒弃传统教学观念, 不能只局限于物理教材本身, 要充分将教材、实验、多媒体、课外读物、网络资源等各种资源整合起来, 全面扩展学生的认知面。

2.3 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一直困扰所有中职教师, 一旦学生对某一方面或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已经达到了学习一半目的。教材要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教师应将物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更主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善于表扬和肯定。

2.4 改革实验教学。

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是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因此应当注重实际操作与应用。首先, 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教改方案配套相应的实验器材;其次, 要调动中职学校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操作与实训, 发挥其主体能动作用, 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器材和步骤等, 并完成实验目的、过程、数据分析、结论等实验报告。最后, 扩展课外实验和实践活动, 比如制作电动机、电磁铁等。

2.5 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力学时, 可以将网络上制作过的Flash课件用于解释物理现象, 并形成教师、学生与课件形成三维一体的互动,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教学目标, 增强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

总结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是多方面、多渠道的, 它对学生起着直接影响作用。中职学校的物理老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及专业知识, 爱岗敬业, 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质量。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并及时升级实验课程的配套器材, 从而增加学生对物理课堂教学的兴趣。中职物理教学通过教学改革, 强化了中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楼渝英.中职物理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2]季韦伟.如何提高中职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 (中旬) , 2012年10期.

[3]储云超.中职学校物理教学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 2012, 37:15-16.

技工学校物理教学浅谈 篇10

一、了解技校学生特点 因材施教

技校物理教学的对象是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的普遍特点是, 基础知识掌握薄弱, 理论学习热情不高, 缺乏钻石精神和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上得过且过, 效率低下。但是, 他们的信息来源广泛, 外界诱惑非常大, 因此课程学习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他们热衷于网络、游戏、享乐等而无心学习。另外,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环境优越, 从小缺乏艰苦的锻炼, 因此表现在心理品质上即为意志薄弱, 怕吃苦、怕困难、心理脆弱、学习惰性强, 无法正确对自己做出评价, 思想观念相对弱化, 做事处世急于求成, 对社会回报期望值偏高。因此,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当代中职教育的要求。

二、变通教学内容 适应学生所学

物理教材的编写应以适应所有专业的使用为出发点, 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但是, 由于各个专业侧重点不同, 在实际工作中涉及的物理知识点也存在差异, 所以要在把握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内容的前提下, 结合专业特点、联系学生实际, 予以灵活变通。

1.根据具体专业变通教学内容

对于物理课的教学内容, 在统一教材的基础上, 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协调关系, 做到根据专业种类选择、制定教学计划, 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 尽可能做到让物理课为专业课服务, 让学生学有所用。对机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 力学部分应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力学部分的课时量, 为《机械基础》等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对电子电工、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等专业, 可以酌情减少力学内容, 突出电学、电磁学部分的重要性, 并适当增加课时, 为以后开设《电工学》《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做好准备。

2.根据学生实际变通教学内容

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征、认识能力, 采取巧妙灵活的办法, 增加、删减、压缩有关章节的教学内容, 既按教材系统教学又不呆板划一, 使学生在学习中既吃得饱, 又吃得了。因为学生情况各异, 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在教学中还要分层次教学, 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和学生, 应适当提高要求, 拓宽知识面, 为今后学习或深造奠定基础;对于部分有升学要求的学生, 应在课外增加一部分选学内容或难度较大的拔高题;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和学生, 要适当降低难度, 采取学一点、会一点的方式, 多举例、多实验, 培养兴趣、循序渐进。

三、多手段丰富教学方式

首先, 做好初中和技校物理衔接。技校学生的物理基础是初中物理知识, 初中的物理学习, 内容较为浅显, 学习方法单一, 以课堂教学为主, 自己看书少, 独立观察能力弱, 至于动手做实验就更少。中职生有明确的专业, 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二者差距明显。在此阶段, 本人认为可通过实施低坡度教学做好衔接, 即在教学中, 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 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放慢起始进度, 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 多由实例和学生的已知经验引入。在难点知识讲解上, 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 对教材做精简处理和知识铺垫, 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做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其次, 要改进教学手段。物理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技校物理教学应该结合实际, 向学生介绍物理学中的一些规律和现象在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 适当增加一些体验性的活动, 让学生充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丰富体验, 构建知识。通过“真正的体验活动”, 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而且可以让学生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能力,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比较枯燥、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 且又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 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能使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实验室无法做的试验也能观察到。这样一来, 既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 又扩大了课堂容量, 提高了教学质量, 而且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 要开拓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要重视物理思维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态分析, 使学生适应动态变化的情形。物理学的每一个概念、规律, 一般既有文字表述, 又有数学表达式, 有的还用图像表现。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理解和应用同一概念和规律, 重视物理变式的教学, 避免单一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在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要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 运用不同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物理问题, 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 从而丰富学生的解题思路。技校学生并不缺乏好奇心, 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 精心设计富有探索性的教学活动, 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浅谈职业学校物理教学改革方案 篇11

关键词:职业学校;物理教学;改革方案

自从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都取消了职业学校的入学分数限制,希望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然而正因为取消了分数限制,导致了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差,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的现象。由于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着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文化课基础知识做铺垫,另外高校的自学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质量普遍低下。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就如何提升职业学校物理教学质量展开探讨,提升职业教育质。

1.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简化学生理解难度

1.1设计简单易懂的教学实验辅助教学

结合多年实际教学工作发现,中职学生对于物理学科往往存在着一种厌学的情绪,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实验,辅助学生能够快速简单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师不应该将教学思维仅仅局限在课本的实验例题上面,适当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式教学。

比如说对于全国技工学校电工类物理学科中“振动与波”中的教学设计而言,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为弹簧的震动,但是结合个人多年物理实际教学经验发现学生不能很好消化这个实验,与此同时这个实验也不能直观的描述简谐振动的图像,因此教师可以将演示实验改成砂摆。

在操作实验的过程当中注意让学生观察木板是出于匀速运动的状态下的,此时教师可以边演示便提示学生这个实验的震动图像是根据质点运动的时间而产生的。利用砂摆的物理演示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到简谐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脑海中树立形象的物理模型,教会学生在今后的物理学习过程当中学会用图像法来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经过系统的实验辅助教学,可以提升物理学习星期,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学会仔细分析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1.2自制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物理难题

物理是一门依托于实验教学的学科,职业学校物理教学的重点在于能够在有效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能力,并能够动手设计制造一些小实验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因此对于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内容设计而言,教师可以适时的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制作活动,要求学生根据书本上所学的物理原理,就地取材选取制作模型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和装配仪器,最后评比出最贴近生活的物理小模型,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中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学以致用,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说在学习到串并联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相关的知识设计比赛抢答器。

1.3教会学生相关的物理学习策略并进行运用

中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适当的教会学生有关物理的学习策略并进行运用的本领。比如说在每章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都可以将这些策略编织成习题的形式,为学生建立一个解决问题的情景,而解决方法就是之前所学习的策略,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教会学生学以致用的真谛,有效地打破传统职业学校物理教学模式的弊端,有效的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2.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乐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教学内容设计都要围绕着提升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而展开的,中职物理教学也同样如此。为了提升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适当的组织一些物理活动。

比如说在每堂课上课前的几分钟,教师可以提一些和生活有关的问题或者是做一些物理小游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在上到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定律的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个小游戏“如何让一个粉笔盒从一米高的讲台上下落而落地不倒”,通过这样的形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有效的改变了传统物理教学呆板无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提升了整堂课的教学质量。结合个人多年物理教学经验发现,很多实验在上一堂课做反而对更能提高下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因为这样的形式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探究,甚至可以通过自学的形式得出答案,满足了学生超前学习的欲望的同时还让学生感受到了物理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这门学科。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史料重现物理现象,这样不仅能够烘托出整堂物理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大大的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将传统的要我学教学方式改变成为我要学的创新式教学手段。

3.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就如何改革职业学校物理教学方式展开探讨,并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意见。然而改革之路漫长而艰辛,但是我相信只要全体教育同仁共同努力,并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智慧的汗水,一定能够共同浇灌出中职业物理教学的改革之花的。

参考文献

[1]孙永梅.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国家教学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C];2000

[2]李 勇.物理教学如何走进生活[A];国家教学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C];2000

中等专业学校物理教学的创新研究 篇12

近几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在职业教育中对中等职业教育亦非常重视,初中生经过中考的洗礼,进入高中和进入中专的比例几乎是1:1,如此确保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对于中专生的教育投入与支持亦是与日俱增,好多地方学生可以不用交学费,对中等学校的投资亦是较多,还有许多中高职衔接的项目,有助于中专生的进一步深造。然而,对于教学而言,中等专业学校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对于物理等基础课程的建设显得不是那么重视。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与理念,促进物理课程的发展。

二、中等专业学校物理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中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的是技术人才,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亦需安排基础课程。物理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亦是为了后面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平时的制度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是物理课程仅仅作为基础课程,不被中等学校所重视,物理教学方法陈旧,难以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问题亟需中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多加分析,查找原因,发掘出解决之策。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约物理课程的发展。

中等专业学校需要培养初中级的专门人才,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开设,会花去主要精力讨论专业课程、课时,有时会因为需要增加专业课程的课时,而减少物理等基础课程的学时。这样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就得不到保障,亦需减少课时,有些不足80,正常课时不能少于96,有些还会增加,只能讲一些知识点点到为止。一般领导、专业讨论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亦不重视物理课程,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1]。

(二)物理课程的教学手段落后。

好多学校的领导或者老师认为物理课程为基础课程,需要的是黑板讲解和一些演示性实验,基本上不优先安排多媒体教室。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偏少,往往物理课程被安排在普通教室进行讲授。物理实验室的设备陈旧,实验室观看空间视角有限,同学们无法全部看得见,有些简单的实验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亦无法自己全部演练一次。有些对设备要求高的实验“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没有条件进行演示,抑或有些实验仅仅能进行简单演示,学生无法自己动手完成。而实验课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亦能将物理的现象讲解清楚,这些情况亟需得到改善[2]。

(三)物理课程的教材实用性不足。

教育部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物理教学大纲,对照此大纲,目前学校使用比较多的是由邵长泰、卢灿华、王银明主编的《物理(基础)》,黄伟民、吴伯善主编的《物理》等。它们各具特色,知识点讲解到位,但是在实践操作方面有所不足,未能在实践操作方面设计过多,需要为中等专业学生开放一些实践操作,要重视对操作技能的开发以及一些实验的设计与应用,对后面的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有一个促进作用。

(四)学生对物理课程学习兴趣不佳。

一般而言,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考进高中的学生成绩好,亦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的氛围。他们的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跟着老师的思维运转,貌似感觉会慢一个节拍,无法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部分同学会感觉上物理课是一件比较无聊的事情,会产生不想上物理课程的想法,抑或是想学习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上课教师想办法改变这种现象,逐步让这些学生找到学习物理的自信,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创新中等专业学校物理教学的对策

中等学校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提高,就需要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创新物理教学方式方法,通过中等专业学校不断建设教学环境、提高物理课程的地位、重视物理教师的投入培育、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以提高物理教学的理念与教学思路,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物理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升,使学生掌握全部的理论知识,为后面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便把学生职业能力再提高一个层次。

(一)加强教学改革。

中等专业学校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上上下下重视物理教学的创新改革。物理教师要积极探讨摸索,改变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尝试进行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设计,把枯燥的讲解搬到实验室,通过项目化设计、实验演示讲解各物理的概念原理,要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质。让学生参与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获得数据,进行分析,提升物理的相关原理,学生主动式学习,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印象,将相关知识点学得进去,记得牢固。

(二)改善教学环境。

加强教学设备建设,高水平设计多媒体教室,方便教学的安排。对于物理基础课程的实验室亦需精心设计、重点建设,不怕花去一定的经费。在进行物理实验购置时,要保证所购买的设备仪器处于领先水平,不仅仅可以供学生实验学习,亦能作为教师平时做科研使用。系统改造物理实验室,也安装多媒体设备,使物理课本上的实验都能够在实验室完成,对于核电方面的实验,可以通过视频手段,让学生一样学习。在后面的讲课中使同学们在实验室中都能够看见实验的演示,都可以全方位了解实验,学生可以边做实验,边学习理论知识[3]。

(三)提高物理课程地位。

要从学校顶层设计,重视物理等基层课程,把物理课程提高到专业课程同样的地位,可以成立素质教学部,专门进行语文、数学、物理、计算机、体育等基础课程的管理。如此,可以确保物理等基础课程得到同样的对待,亦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每年进行相关课程的研讨,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提高。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可以量身定做教学大纲,哪些内容需要详细讲解,哪些内容可以点到为止,具体的实施的课时定为多少合适,不能成为其他专业课程的牺牲品。

(四)重视物理师资建设。

物理课程要想教得好,就离不开优秀的师资,所以,需要加强物理课程的师资建设。学校要有计划地给他们培养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科研方面,要做到给予物理等基础课程老师倾斜,帮助他们进行物理方面的科学研究,让他们有机会提高科研的能力,能够作出一些成果,既有利于科研实力的提升,亦有助于教学的提高。在职称晋升方面,亦需给予同等的待遇,平时给予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学到其他学校物理教学的技能与方法。

四、结语

经过中等专业学校的顶层设计,全校重视物理的教学创新与改革,使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一样重要。通过基础教学设计的建设,多媒体教室、物理实验室的建设提高物理教学的硬件设施,加强对物理课程师资的培养与建设,使他们在科研、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创新教学方法,引入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学好物理课程,为后面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有了充足的物理知识,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会显得游刃有余,整体的职业技能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亦会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1]张建飞.中等专业学校物理教学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11~18

[2]陈玉奇.浅议中专物理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J].湖南中学物理,2011,9:47~48

上一篇:金融信贷风险下一篇:现代企业通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