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财务评价(精选8篇)
高等学校财务评价 篇1
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高等教育不断扩张, 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提高, 使得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呈现出跨越式发展, 财务管理的模式、手段停滞不前, 忽视了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 缺乏绩效信息。
在国外, 绩效评价已经成为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分配学校经费和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绩效评价指标对学校的办学成果和学校的各个方面进行数量化测评, 提供高校运行状况的准确信息, 反映高校办学的效率和效益水平。
在我国, 高等学校资金使用目的, 往往是为了维持运行, 满足需要, 其使用效果不在政府和高校的考核之列, 产出不讲效益, 浪费损失严重。随着我国高校管理模式、筹资方式、财务职能的转变, 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 资金量快速增长, 已经开始注重资金的使用绩效和社会效益。
为了对高校财务行为的过程及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价, 必须建立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实现信息化管理。通过评价, 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优化支出结构, 规范资金使用, 提高资源利用率, 通过客观评价财务全貌, 避免财务风险、降低财务损失、加强财务管理。
一、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目标管理系统, 必须体现以效益为核心的指导思想, 全面揭示高校的财务运行状况, 考核评价财务运行绩效、财务发展潜力和财务综合实力。从资产绩效、投入绩效和产出绩效三个方面指标分类, 筛选出适合学校考核评价的指标, 进行“投入与产出比”评价, 以推进学校事业健康发展。
(一) 资产绩效指标
1. 资产负债率
即: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标准值在50%—60%, 资产负债率低, 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 适度负债表示学校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作用, 筹集资金, 发展建设。
2. 借入款项占教育事业费总收入比率
即:借入款项/教育事业费总收入×100%借入款项包括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社会筹资等。指标太高, 发展速度太快, 财务风险增大, 资金链脆弱;太低, 虽无财务风险, 但不利于学校事业快速发展, 缺少发展潜力。
3. 学校年末资产总额
即:年末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之和。反映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规模, 可与同类院校比较。
4. 银行贷款占学校固定资产总值比重
即:银行贷款/固定资产总额×100%该指标不宜过大, 防止财务风险、资不抵债。
5. 固定资产增长率
即: (本年末固定资产总额-上年固定资产总额) /上年末固定资产总额×100%。指标太高, 资产增长过快, 资金有风险;指标太低, 学校没有发展潜力。该指标可以说明资产增长速度以及资产管理效果。
6. 校办产业资本保值增值率
即:校办产业本年末所有者权益/上年末所有者权益×100%。指标高, 反映资产管理效果高, 债权人的债务有保障;指标低, 说明校办产业发展没潜力, 需要收回资产, 防止风险, 必要时可以资产重组。
7. 学校负债总额占总收入的比重
即:学校总负债/学校总收入×100%。指标高, 反映财务风险大.将对学校事业发展形成威胁;指标太低, 说明没有举债, 发展势头较差。
8. 应收及暂付款占全部流动资金的比重
即:应收及暂付款/ (本年度资产合计减固定资产) ×100%。指标高, 说明财务风险大, 反映学校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水平。
9. 银行存款平均余额占年支出的比重
即:银行存款年平均余额/年度总支出×100%指标低, 反映资金链薄弱。
1 0. 年经费结余率
即: (年度总收入-年度总支出) /年度总收入×100%。反映年末结余情况和学校财务管理水平。
1 1. 生均图书资产值
即:图书资产价值/折合后的学生人数
1 2. 生均图书册数
即:图书册数/折合后的学生人数。反映图书馆规模和水平。
1 3. 生均公用建筑面积
即:公用建筑面积/折合后的学生人数。反映学校基本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生活空间。
1 4. 生均土地面积
即:土地面积/折合后学生人数
1 5. 生均专用仪器设备值
即:专用仪器设备总值/折合后学生人数。反映学校基本教学实验条件。
(二) 投入绩效指标
16.教育事业费总收入指标
即:财政拨款、事业收入、其他收入总额。反映学校筹集资金的能力, 体现学校的综合经济实力、办学规模。
17.学校年度收支比
即:本年度教育事业费总支出/本年度教育事业费总收入。反映学校年度财务状况。指标小于1, 说明财务运转正常;大于1, 说明该年度出现负债和赤字, 已动用历年结余, 财务运转较困难。
18.财政拨款占教育事业经费总收入的比重
即:财政拨款/教育事业费总收入×100%。反映国家或省财政拨款资金占学校教育事业费总收入的比重。
其中:一般财政拨款占教育事业经费收入的比重
专项财政拨款占教育事业经费收入的比重
19.财政核拨专户占教育事业费总收入的比重
即:财政核拨专户/教育事业费总收入×100%。反映学生上缴学费.住宿费比重。
在校生学费、住宿费占财政专户核拨经费比重
独立学院学费、住宿费占财政专户核拨经费比重
成人教育学历教育学费占财政专户核拨经费比重
其他培训收费占财政专户核拨经费比重
20.校产上缴学校经费增长率
即: (本年上缴学校收入-上年上缴学校收入) /上年上缴收入×100%。反映校办产业发展情况和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持程度。
21.教学实验活动收入增长率
即: (本年收入-上年收入) /上年收入×100%。反映教学活动的创收能力和办学活力, 体现学校的教学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2.科研事业收入占教育事业费总收入比重
即: (横向科研+纵向科研收入) /教育事业费总收入×100%。体现学校综合科技实力。指标高则反映科研实力强.指标低则应该挖掘科研潜力。
23.后勤经营收入增长率
即: (本年经营收入-上年经营收入) /上年经营收入×100%。反映后勤对外服务能力和水平。
24.饮食中心年末纯收入增长率
即: (本年纯收入-上纯收入) /上年纯收入×100%。反映饮食中心的经营水平和学校为稳定学生菜价投入资金的力度。
25.专项资金 (包括财政拨款专项和其他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占教育事业费总收入比重。
即:专项资金/教育事业费总收入×100%。指标越大, 反映专项资金越多, 对加快学校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6.教职工人均获取经费收入
即:教育事业费总收入/教职工年平均总数。反映取得收入的能力。
27.财政生均拨款水平
按功能支出分类, 财政拨款只反映高等教育拨款。
即:高等教育事业费财政拨款额/在校学生折合数反映财政对教育事业的生均拨款额。考核国家或省财政对每个学生投入资金数。用于比较历年数据或与其他省同类学校比较。
28.生均缴费 (学费.住宿费) 与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比重
即:生均缴费/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100%。反映学生缴费收入占教育事业费支出的比重。
本专科生生均缴费与生均教育事业费比重
研究生生均缴费与生均教育事业费比重
(三) 产出绩效指标
29.教育事业费总支出
即:学校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支出之和。反映学校的规模、经济实力、发展水平。
30.教育事业费支出年增长率
即: (本年教育事业费支出-上年教育事业费支出) /上年教育事业费支出×100%。反映学校发展速度、增长水平。
31.人员经费占教育事业费总支出的比重
即:人员经费/教育事业费总支出×100%。在保障学校正常运行情况下, 该指标越小越好, 指标越高。公用经费支出减少, 不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可与其他学校对比, 反映人员经费的负担程度
在职人员支出占教育事业费总支出比重
离退休人员支出占教育事业费总支出比重
学生助学金占教育事业费总支出比重
32.公用经费占教育事业费总支出比重
即:公用经费/教育事业费总支出×100%。反映公用经费比重, 指标越大, 教职工福利待遇可能受到影响, 应掌握“吃饭和建设”之间的关系, 通过挖潜和技术改造开源节流, 降低公用经费支出。
33.教学经费占教育事业费总支出的比重
即:教学经费/教育事业费总支出×100%。反映学校直接对教学的投入, 指标越大越好, 但应控制在一定幅度内。
34.后勤服务经费占教育事业总支出比重
即: (水电暖汽、饮食中心拨款、后勤日常公用经费之和) /教育事业费总支出×100%。反映后勤服务保障和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开源节流采取措施能力。
35.生均水、电费支出
即:当年水电费合计/折合后的学生人数。可与上年或同类学校比较, 通过采取措施, 降低水电生均消耗。
36.生均取暖费
即:取暖费/折合后的学生人数。可与上年或同类学校比较, 通过采取措施, 减少非办公以及非教学时间用气量, 降低取暖费总支出、降低办学成本。
37.生均教育事业费比重
即:教育事业费总支出额/折合后的各类学生年平均数。一般来说学校层次高, 实力强, 培养学生的成本就高, 但在同等条件下, 生均事业费越低, 反映学校的办学成本低, 办学效益状况好。
38.生均助学金支出额
即:助学金总额/折合后的学生总人数。反映国家、省和学校对学生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困难补助、勤工助学补助金额。
39.万元教学经费培养学生数
即: (教学经费/折合后的学生人数) /10 000。可与同类学校比较。
40.国家级重点学科增长率
即: (国家级学科当年数-上年数) /上年数×100%。反映学科建设水平和对地方建设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41.省级重点学科增长率
即: (省级学科当年数-上年数) /上年数×100%。
42.省部级重点课程、教学成果、精品课程增长率:
即: (当年省部级重点课程、教学成果、精品课程数-上年数) /上年数×100%。
43.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率
即:科研成果转化数/科研成果数×100%。反映学校产、学、研的综合实力。
44.国家省部级社科基金、自然基金增长率
即: (当年国家省部级社科基金、自然基金资金数-上年资金数) /上年资金数×100%。该指标反映学校科研创新能力、指标高, 学校科研实力强。
45.专用仪器设备利用率
即:当年专用仪器设备使用时数/设备每年额定使用时数×100%。反映教学仪器设备实验情况, 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46.教职工人均年收入
国家政策规定部分 (包括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收入部分) 人均年收入, 即:按国家和省规定项目发给职工的工资总额/在职职工数
自筹资金部分人均年收入, 即:学校或本学院规定部分发给职工资金总额/在职职工人数
离退休人员人均年收入, 即:按国家省或学校规定项目发给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总额/离退休人数
该指标, 可与上年数或同类学校比较, 反映学校职工收入状况。
47.教职工年收入增长率
即: (当年发给职工的所有工资、津贴等-上年数) /上年数×100%。反映教职工因为国家政策以及学校规定发放职工收入的增长情况。
48.高级人才占教职工人数的比重
即:副高级职称以上人数/职工总数×100%。反映学校教学、科研水平。
49.专任教师中博士、硕士比重
即:博士硕士学位教师/专任教师数×100%。反映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结构。
50.专任教师占教职工的比重
即:专任教师/教职工人数×100%。
51.师生比
即:折合后的各类学生年平均数/教师年平均数×100%。说明学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指标高, 说明办学效益好、管理水平高。过高表示师资不足、过低表示人浮于事。一般情况下1:14为优秀、1:16为优良、1:18为合格。
52.学生一次性就业率
即:当6月底之前毕业生签约数/当年毕业生总数×100%。就业率可以作为学校专业设置或调整的依据。
53.学生比率
研究生占总学生数比重, 即:博士、硕士研究生折合后人数/折合后学生总人数×100%。
本科生占总学生数比重, 即:本科人数/折合后学生总人数×100%。
专科生占总学生数比重, 即:专科生人数/折合后学生总人数×100%。
师范类学生占费总学生数比重, 即:师范人数/本科生总人数×100%。
非师范类学生人数占费总学生数比重, 即:非师范人数/本科生学生总人数×100%。
当年毕业生与新招生比率, 即:当年毕业生 (折合后) /新招生学生数 (折合后) ×100%。
新生报到率, 即:当年报道新生数/当年新生录取数×100%。
54.学生考研率
即:考研录取率/本届毕业生数×100%。反映教学水平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55.学位获得率
获得学位人数/本届毕业生数×100%。
二、结论
构建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考核“投入与产出比”,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有利于学校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学校的发展受到有限资源的限制, 如何使有限的资源配置合理、结构最优、效率最大化, 只有通过评价, 将评价结果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经费投入方向、资金的支持重点、责任人的业绩考核相联系, 实现对资源使用的追踪问效, 以提高资源的合理有效使用。
有效控制学校各部门活动, 保证学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由于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行政、后勤、学生等各项事业发展不平衡, 如果对财务总体情况不了解, 仅凭需求而不考虑资金总量和发展趋势做出资金分配, 就会造成资金结构畸形、资金链断裂的隐患, 通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对财务综合状况有清晰的把握, 总揽财务全局, 有保有压、从容调剂, 突出重点、兼顾其他, 协调发展。
合理控制财务风险。目前, 学校面临的最大风险是财务风险, 适度举债可以解决资金临时周转的困难, 使学校能够抓住机遇, 获得超前发展的机会, 但也带来一定财务风险, 通过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考核和评价学校的财务发展潜力, 衡量学校在负债和风险承受的能力, 防止学校发展不计成本, 大量举债, 控制财务风险。
高等学校财务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只是简单地对指标进行分析, 没有纳入信息系统分析, 有待于编制指标评价信息系统, 使用信息系统, 自动对学校财务绩效做出评价, 对学校不同年度信息比较分析, 加强财务管理、规避财务风险、制定财务政策、促进学校发展, 利用信息系统分析相同类型、不同学校信息, 找出差距、制定目标规划、调整学校发展策略、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
浅议部门业绩财务评价 篇2
随着当今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实践表明,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中,管理者所面临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对企业中的各个系统及个体表现做出评价,保证各部分运转正常。公司所有者对经营者约束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业绩考评机制,加强对执行经理的考核。这正是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在我国欣欣向荣的原因。
企业的管理者需要理解导致高组织绩效的因素。近年来许多公司的经理报酬水平呈现指数化增长,如TCL的李东升董事长年薪200多万,而公司业绩却很不理想,引起了人们对经理报酬机制的深入思考。相应地,公司也开始检查经理报酬与公司绩效的联系。如果两者的相关性较强,比如一个获得高报酬的企业经理,能支持公司股票价格的不断上扬,没有人会质疑经理报酬增长过快。但是如果公司业绩与经理报酬的相关性很小,甚至不存在,情形就大不一样了。评价经理业绩的标杆,就当前而言,主要是公司现时财务业绩,将经理报酬和公司绩效联系在一起的传统方法是应用财务会计指标体系。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业绩财务评价系统作为—种管理控制手段,让财务评价体系对提高部门业绩起引导作用,对公司的经营活动情况做出判断和衡量。
一、业绩财务评价的基本程序
业绩财务评价系统的基本运行程序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一是公司的管理层必须制订明确的公司战略,有长远的战略目标;二是根据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来确定业绩评价的对象;三是寻找并设定合适的公司业绩评价指标;四是编制预算标准;五是通过日常的报告来收集信息;六是编制业绩评价报告,分析并得出评价结论。
二、业绩财务评价与战略目标的制定
绩效管理已成为全球化趋势的管理要求,国际上著名的大公司几乎无一例外地实施了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的起点和基础是绩效合约,它是员工与其主管之间确定的,在一定时间内实现某些具体目标,并就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书面协议。在给员工进行评估之前,合理的做法应是主管与员工必须就员工在评估期内应该完成什么工作和达到怎么样的绩效才算完成任务进行探讨并形成一致,一道分析为完成那些目标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困难,需要公司、主管提供的帮助和支持,并一起制定完成目标的行动计划。强调主管与员工一起制定绩效合约的目的是要把员工被动接受任务的状态改变为员工主动为自己设定目标,把“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使员工更清楚他的工作目标,更明确主管的期望,从而产生更大的工作动力。现代企业的财务部门需要比以往更为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和公司管理层作有效的沟通,充分了解其战略意图,为战略目标的确定提供决策支持,让财务评价体系在提高部门业绩中发挥其作用。
三、业绩财务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
企业价值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获利能力和竞争优势持续时间的综合表现,它不但是衡量企业已有资产的获利能力,还体现了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战略适应能力。企业财务评价就是对持续经营中企业的经济价值进行估量。财务评价体系需要对各部门业绩的提高担负起关键的作用。这其中包括两部分的工作:一是采用合适的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二是选择恰当的预算控制标准。
业绩财务评价指标是对公司在某一方面表现的一种说明,通常把它分为两类:一类是财务指标,一类是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在整个业绩评价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不但可以和公司的长期目标相衔接,而且通常是公司的股东们最为关心的事。在实践中,人们常用的财务指标主要有:利润指标、投资报酬率、销售收入、现金流量以及各种财务比率,如反映公司流动状况和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反映公司经营能力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反映获利能力的销售利潤率、资本报酬率、毛利率,反映公司资本结构的负债/权益比率等等。但是用财务指标来衡量业绩存在很大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单纯的财务指标不能反映一些十分重要,但无法用会计数字表示的企业经营活动情况,例如产品质量水平;财务指标不能够准确反映各部门或分公司间的相互关系;用财务会计数据作为计量基础的指标往往不符合公司内部管理的需要;财务指标一般只是体现出管理人员的经营成果,无法反映出其努力程度,过度注重财务指标,容易导致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和短期行为。因此,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非财务指标在公司业绩评价系统中的应用。在实践中,公司所采用的非财务指标种类繁多,如缺勤率、生产率、市场地位、质量水平和客户满意率等等。每家公司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非财务指标来弥补财务指标的不足。重视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系统中的应用是业绩管理的一个发展方向。
预算控制标准是部门考核的依据,通过为各部门或分公司编制预算来引导部门管理人员的行为并作为评价其业绩的标准。预算控制标准包括财务性的标准,也包括非财务性的标准。财务部门需要协助其他部门或分公司建立其预算控制标准,确保其部门预算或分公司预算中的财务部分能同公司的财务预算相吻合,并就非财务的控制标准的建立提供支持。
选择什么样的指标和标准?怎么样运用这些指标和标准?需要财务部门解决以下的问题:
(一)公司打算采用的指标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相一致吗?
(二)指标能反映公司的实际情况吗?适合于公司所处的特定行业吗?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的公司会选择不同的指标来反映影响公司的运营表现的关键因素。比如,对商业零售企业来说,存货周转率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由于应收账款的数额很小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便无关紧要;但对于商业批发企业来说,情况往往刚好相反,存货周转率常常不是很重要,但应收账款周转率却对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
(三)这些指标和控制标准是否得到公司从上至下的理解和认同?只有得到充分的理解和认同,业绩衡量标准才会有效地发挥作用;才会避免公司内部的矛盾和推诿;才会促使员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四)各指标之间、指标和预算控制标准之间的衔接如何?是否具有一致性?一方面,互相冲突的指标会让人无所适从,找不着工作的方向;另一方面,如果指标、预算和标准之间没有很好地衔接,缺乏可比性,会导致公司的战略计划无法得到具体实施。
(五)指标是否可以准确地计量报告?应当将各指标和控制标准量化,虽然主观的、定性的因素难以完全消除,但抽象的东西太多会令人觉得模棱两可,难以捉摸,容易引起怀疑和争议。
(六)指标和标准确定得是否合理,是否有前瞻性,是否有可比性?标准的设立应是合理可行的,不能超出企业实际盲目提出过高的要求。除了反映企业过去决策和经营成果的“滞后性”指标外,还应当有可以指明公司业务未来成果的“超前性”指标;应当具有可比性,包括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
四、部门业绩与财务评价报告
评价需要信息,一般而言,财务评价就是通过收集和选取与决策相关的各项财务信息,并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进行信息加工,借以评估企业的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因此,在得出评价结论之前,财务部门要收集和整理公司各方面的信息资料。这个工作主要是通过公司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以日常报告的形式来完成的。在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后,就可以开始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结合公司业已制定的战略计划、年度预算、资本预算及公司的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来编制评价报告。
业绩财务评价报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公司的各部门或分公司及其经理人员的评价报告;一类是对公司总体业绩水平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报告在实务中通常是由一个小组集体来完成的,小组的成员来自于公司的各部门。对部门或分公司的评价报告包括以下内容:被评价单位的基本状况;被评价单位的基本任务和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和预算控制标准;预算期内对经营环境的基本假设;实际经营环境的变化及其对被评价单位所带来的影响;各项指标及預算的完成情况;对实际结果和指标预算数作比较,找出差异,并对差异产生的原因作分析;对经理人员的能力、素质和工作努力程度作综合分析评估;结合以上两点,对差异的性质作出判断;提出下期经营活动的改进意见;根据公司内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提出调整或改进评价标准的建议。
在分析方法上,主要是管理会计中常用的差异分析方法,其基本的思路是确定影响关键指标的关键因素,将差异按关键因素进行分解,用连环分析法评估单个因素对指标的影响大小,再进一步分解因素,作更深入的分析。
五、企业进行绩效管理的意义
(一)更好地进行资产的管理。一个组织的资产只有在它们以能够获取价值的方式管理时才会有价值,管理者寻找方法来更好地管理他们的资产,以便他们在关键的绩效衡量中采取外在和内在的评价措施都能得到好成绩。
(二)增强提供顾客价值的能力。为顾客提供价值对组织很重要,如果顾客不能从与组织的交换中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他们会到其他地方去寻找。日本和德国的IBM产业解决方案实验室,IBM的研究人员和顾客互相交流来讨论技术上的解决方法以满足他们独特的和挑战性的需求。
(三)对组织名誉的影响。良好的公司名誉的好坏包括更大的顾客信任和支配饿上涨的能力,而且,在公司的财务绩效和它的名誉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如收入增长和总回报。
综上所述,财务部门的财务评价由于其在公司组织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它在提高部门业绩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展望未来,要真正让业绩财务评价系统不能仅成为办公室里的一堆文件,而应成为一个真正高效的管理控制系统,财务评价体系需要更好地发挥作用。许多公司已清楚地认识到,在报酬激励计划中加入财务评价指标对提高公司各部门和各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意义非凡;对提高公司的长期效益意义深远。可以预计,不断改进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特别是检验和证实财务指标和业绩指标关系的能力,将帮助公司在报酬激励计划中建立一套内容广泛的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并与公司长期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在提高公司各部门的业绩和各位员工的积极性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高等学校财务评价 篇3
为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高等学校经济业务发展需要,财政部于2014年1月1日实施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这对指导高校会计实务操作具有重大的意义。高校经济业务不断发展,经费来源渠道不断拓宽,只有对高校的财务绩效进行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满足这些资金的所有者和投入者对投资决策和资金运行进行监督的要求。财政部并未对高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作出明确的规定,所以本文在借鉴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根据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新标准,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对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了创新设计,并用具体数据进行分析,为提高高校财务绩效提出了建议。
绩效,也可译为业绩、效绩。绩效是效率、效益和效果的集中体现。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是通过各种能体现财务管理活动绩效的指标,对高校在一定时期内(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的评价,反映投入的教育资金所产生的财务效率、效益和效果。根据新会计制度变化,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本文设计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财务效率指标、财务效益指标、财务效果指标。
二、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规范统一的财务绩效评价标准,必须以科学适用的评价指标来体现,这些指标不仅能反映出高校的综合实力,还能为各高校利益相关者提供详实的数据和资料。根据前文所述,本文设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实例分析
校的绩效评价旨在为后续的预算管理改革提供指导和借鉴,只有通过对具体高校的绩效表现进行评价和分析,才能发现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和疏忽,从而有针对性的做出改进。因此本文选择不同规模的具有代表性的三所高校2015年的相关数据资料对其具体的绩效表现做出评价。
现在综合收集A、B、C三所高校(规模:A<B<C)各类统计信息的基础上,根据上文构建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测算三所高校的财务绩效水平。具体的绩效评估水平如表2:
(一)收支结构比率分析
据表2指标测算,财政拨款占总收入比例都相对较低,自筹经费占总收入比率基本上是增长的,说明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过去那种纯粹依赖国家财政拨款的现象已经完全改变,自筹经费已成为学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渠道,且规模越大的院校自筹能力越强。但是自筹经费占总收入比率都不足50%,主要是因为现在高校对于国家和上级政府拨款的依赖性很大,学校的自筹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进一步扩大自筹经费能力。人员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都在正常的支出范围内。
(二)预算完成情况分析
三所院校的预算收入完成率、预算支出完成率都在70%到80%之间,且随着院校规模的扩大,比率越高。这说明各大高校已经重视预算管理,但是依旧不是很完善,且规模越大,预算管理制度越完善。
(三)财务综合实力分析
三所高校的总收入、财政拨款、自筹经费、其他收入都在增加,说明高校的自筹经费能力、办学规模、科研实力正走向良性发展轨道。且随着院校规模的扩大,总收入、自筹经费、其他收入的增长率越高,说明规模越大的院校越注重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和财务管理,提高筹资效率,更易于发展学校的财务综合实力。
(四)财务发展潜力分析
院校规模越大,生均贷款、收入负债比越低,说明规模越大的院校对银行贷款的控制越好,越积极偿还债务,财务风险越低。三所院校的总支出与总收入的比率都小于1,说明高校的财务运转正常。应收及暂付款与流动资产的比率都相对较高,说明资金投放较大,财务风险较高,需要注意风险管控。资产负债率都相对较低,说明高校积极运用财务杠杆,优化财务结构,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综上分析,高校的各项指标都良性循环,学校的自筹经费能力、办学规模、科研实力正走向良性发展轨道,但应减少对财政资金的依赖,提高自筹经费能力,注重开源节支,加强资金管理与财务内部经营,确保教育经费与科研经费的投入,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发展实力。
四、提高高校财务绩效的建议
(一)多渠道积极筹措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目前高校对国家财政拨款的依赖性仍然较高,自筹收入较少,所以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对提高高校财务绩效至关重要。
(二)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预算编制是对未来一个周期内收入和支出的规划和预估,其准确性的提高有助于保证后续活动的有序开展,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加强科研经费制度建设,强化财务管理
科研经费反映高校的科学研究能力,也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所以高校今后应普遍发挥人才优势,加强与企业和政府等的科研合作,最大限度地增加科研经费来源,充分发挥学校的创收能力。
摘要: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是高校用特定的评价指标、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方法,对财务行为和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比较和综合评价。新高校会计制度的实施,为财务绩效评价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文根据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新标准,结合高校实际进行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并以三所不同水平的高校为例对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运用具体数据进行了实例分析,并提出提高高校财务绩效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务,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高影,魏瑞华.对行政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思考---以W高校为例[J].经济师,2016(3):219---221.
[2]高滢.高校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J].管理会计,2015(10):60---61.
[3]高凤岩,姜毅.构建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8):91---92.
[4]蒋瑾.当前高校国库集中支付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分析[J].时代金融,2015(12):256---261.
[5]李进焕.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2015(3):114---115.
高等学校财务评价 篇4
1.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在设计指标时要注意指标的代表性以及体系的完整性, 指标之间既相对独立, 又互为补充, 不重复、不遗漏能够准确地反映相关数据的内在联系, 科学地反映高校的财务核算和绩效评价的主要特点。可操作性原则要求所设计的评价方法尽可能直接利用现有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数据以及有关机构的基本数据来源, 从实际出发, 力求规范且通俗易懂, 便于获得, 易于测算。两者结合, 既能符合评价对象的要求, 又确保指标反映高校的财务运行绩效水平。
2. 连续性与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
财务运行绩效评价是一项连续的、长期的动态过程。评价考核的时间越长, 效果越明显, 因此, 应根据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不断交化, 逐年对指标进行修订, 避免特殊情况下出现的偶然情况而影响指标的科学性。与此同时, 各指标应建立在统一的核算范围之内, 保证指标之间的相互可比。
3. 全面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高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综合体, 在构建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 要全面考虑到学校发展的总体需求, 使得体系在任何时候都不遗漏反映目标的实质性指标。同时, 应尽可能避免指标间信息的重叠, 以确保评价指标的相对独立性。
4. 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进行绩效评估时, 尽可能采用数学方式表达, 最大限度提高评估的准确性。一方面, 加强定量分析, 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应以定量指标为主, 辅以一定的描述性的定性指标。另一方面, 对于一些习惯上进行定性分析的指标, 要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化分析方法, 尽量加强其精确性。
5. 重要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
构建体系的过程中, 应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 采用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 在完备性的基础上, 力求评价指标体系简洁, 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重要的, 能反映财务运行绩效的综合性指标, 以直观简明的重要数据及其内在联系来构建财务评价系统。
6. 导向性与动态完善相结合的原则。
指标的评价要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积极性, 努力增加经费投入,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 应充分考虑到评价的趋势性, 按动态完善原则, 在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中尽可能排除偶然性因素和指标设计本身存在的缺陷, 不断地对评价指标进行修订和完善, 从而更明确地反映高校财务绩效运行的总体水平。[1,2,3]
(二) 评价模型的指标选取
1. 财务指标的选取
(1) 财务综合实力指标
它是指高校从国家获得财政拨款和自筹经费的能力。通过财务综合实力指标可以反映高校各项收入的构成与支出的导向, 以及高校资产、负债的结构、财务状况和变化趋势等[7]。属于这方面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现金支付比率、资产负债率、收入负债比率、经费自给比率等。
(2) 财务运行绩效指标
它是对高校财务运行的成绩、效率、效益等产出形式进行的综合性评价, 反映了高校合理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 完成预期目标的能力[8]。属于这方面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资产收入比率、净资产收入比率、年度收支比率、投资收益比率、固定资产增长比率、自筹收入能力等。
(3) 财务发展潜力指标
它反映了高校负债状况、对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 及其事业发展的能力[9]。属于这方面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资产权益比率、现金净额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等。
2. 非财务指标的选取
可以根据《教育部直属高校2006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的数据, 用来反映高校的规模、人力资源、对外交流、科研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四) 评价模型的构建——因子分析法
1.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高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许多维度的指标变量, 并且, 有的指标之间相关程度很高, 说明指标反映的信息有部分重叠。因子分析法在保留85%以上的数据信息量的基础上可有效解决该问题。
因子分析是用少数的因子去描述多因素间的联系, 即把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为同一类, 每一类变量成为一个因子, 以较少的因子反映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它的基本思想是降维, 通过研究各变量, 将关系错综复杂的各指标变量综合成数量较少的随机变量 (因子) 。
可用如下数学表述:设有m个相关的测试变量Z1, Z1, L, Zm, 含有p (p
用矩阵表示为
这里
aij:因子负荷是衡量公共因子在测试变量中的重要性和确定公共因子内涵的依据。
对每一 , 可取一容量为n的子样, 求出子样相关系数阵R, 用R作为总体相关系数矩阵的一估计。
2.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过程
(1) 因子负荷矩阵的得出 (从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出发) ;
(2) 对因子负荷的解释 (利用上面负荷矩阵)
3. 因子分析中的几个结论
因子分析数学处理的最后结果通常以因子负荷矩阵给出。
总之, 高校的发展需进行一系列整合资源的活动, 形成规模经济。应当严格把关高校财务资源使用情况, 关注高校财务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 及时调整, 提高高校的财务绩效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叶银夹, 叶琦.福州:高新产业“孵化器”落户大学城[D].海峡都市报.2004.3 (26) .
[2]彭海颖.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及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的思考[J].财经论坛.2005.6.
高等学校财务评价 篇5
科学公允地评价公司综合财务状况已成为各利益相关者的共识, 评价主体对于评价结果准确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会计信息的爆炸、财务指标的繁多、多重的综合评价制度又使得分析能力尚且不足的评价主体无所适从, 提高综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以及评价结果对于决策的有用性十分必要。因此, 如何恰当的选择财务指标是综合财务评价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现阶段, 各种综合财务评价方法对财务指标的选择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不同评价主体对财务指标的选择随机性加大, 且广泛存在着指标选择不合理的问题。
2 现阶段财务比率指标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近年来, 综合财务评价的方法不断丰富, 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也日益完善, 但企业在选择财务评价指标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2.1 缺乏反映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
传统的综合财务评价体系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时, 所选用的财务指标大多是传统的财务比率指标, 这些指标以会计数据为依据, 是对企业前期经营情况的反映。因此, 综合评价的结果是面向过去的, 即是对企业历史经营成果的评价, 缺乏企业未来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 随着企业股东多元化以及财务数据使用需求的转变, 这些财务指标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2.2 财务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明显, 造成评价内容被重复考虑
目前广泛使用的功效系数法、综合评分法实质上是加权的合成法, 运用这种方法的前提应该是各个加权成份之间的相互独立。而现阶段企业选择的财务指标之间显著相关, 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就造成了衡量内容的重复考虑, 必然会夸大缺乏独立性的指标的实际影响力, 而相应地另外一些相对独立的指标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程度, 这样必然会影响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最终使评价结果不真实。单从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看, 包含的指标类型众多, 所包含的财务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强, 某些指标的衡量内容明显相互交叉重叠。例如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积累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这三项指标就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实际上这三项指标的功能几乎完全重叠。
2.3 评价主体不明确
在我国, 颁布业绩评价体系的初衷是服务于国家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 相当于股东对公司的评价。但业绩评价主体越来越多元化, 如债权人、供应商、中小股东等, 这些评价主体对财务评价的需求是不同的, 但现实中却没有出现专门服务于他们的评价体系, 因此除股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往往就借鉴这两套体系进行评价活动, 这样得到的评价结果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决策需求。
2.4 在构建指标体系时未考虑行业因素影响
目前综合评价模型仍以混合行业研究为主, 忽视了行业特征的差异。行业不同, 资本结构、资产结构、费用结构、收入确认方式、盈利模式以及现金流入流出形式等会呈现出来不同的特征, 不同行业间的财务比率会有显著的差异。虽然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根据行业不同确定各行业的标准值, 依然没有在选择指标和确定权重时考虑行业因素。
2.5 未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有的指标体系在建立时只考虑体系的综合性, 追求衡量内容的全面性, 没有实际考虑特定评价主体的信息获取能力, 违背了成本效益原则。如《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中使用了不良资产比率和技术投入比率, 需要用到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和本年科技支出合计, 这些数据在外部利益相关者看来都很难获得。
3 财务比率指标选择的依据与原则
3.1 依据
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 其原因之一在于企业在进行财务指标选择的过程中对财务指标的选择依据尚不明确。结合综合财务评价的特点及目标, 选择财务比率指标的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价主体。即综合财务评价的信息使用者。评价结果是为评价主体服务的, 不同的评价主体对评价指标的需求是不同的, 因此, 企业在进行综合财务评价时应首先考虑评价主体的特点, 再选则相应的财务比率指标。
(2) 所处行业。如上文所述, 不同行业所反映的财务信息特点是不同的, 如果选取统一的财务比率指标笼统的反映企业经营信息是是不科学的, 不能反映行业特点, 也不利于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
(3) 评价期间。即企业在进行综合财务评价时应当确定评价的期间是面向过去还是面向未来, 现阶段企业选取的财务比率指标大多是面向过去的, 是对企业以前各期经营成果的评价, 缺乏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及相关财务指标的选择。
3.2 原则
企业在选取财务比率指标的过程中, 除了要参考上述依据外, 还应当遵循下列几个原则:
(1) 全面性原则。传统的综合财务评价方法的内在要求是对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获现能力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缺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 科学的财务比率指标体系要求在指标的设置上必须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以保证评价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 相对独立性原则。如前所述, 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是企业进行综合财务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目前广泛使用的综合评分法、功效系数法等的应用前提是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独立, 因此, 应该尽量保证指标之间的相对独立, 避免出现指标衡量内容交叉重叠的局面。
(3) 决策相关性原则。决策相关性原则指财务指标必须与经济决策相关, 以避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失误。综合评价的目的是为特定的决策提供理性的财务信息支持, 为了达到这一点, 指标的选取必须切合决策需要, 即满足特定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4) 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是指为计算指标而进行的数据收集要可行, 选用那些较容易被评价主体通过公开的途径及时准确获得的信息。如果某项指标对于评价结果很有用, 但获取这项指标数据非常不易, 一般来说应该放弃这项指标, 转而选取其他可以与这个指标反映基本相同信息并且易于获取的指标来替代。
4 财务比率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面向过去的财务比率指标的选择
面向过去的财务比率指标理论上来说属于传统综合财务评价的范畴, 即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获现能力五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分析, 之所以面向过去, 是因为企业在评价以上各项能力时依据大多为传统的财务比率指标, 这些指标来自于会计账户的数据, 通过选择相应的财务比率指标, 企业及信息使用者可以了解到企业最近一段期间的经营成果, 但与此同时, 仅仅根据这些财务指标以及所评价的企业能力, 信息使用者并不能够准确判断出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对于这方面的财务比率指标选择, 国内外的研究较多, 所构建的财务指标体系日益完善, 目前通用的财务比率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
对于表1的内容, 要说明以下两点:
第一, 表1为通用的财务比率指标评价体系, 并没有考虑评价主体和所处行业的影响, 因此企业通常并不能应用其直接进行综合财务评价, 而应当根据具体的评价主体, 同时结合所处行业的特殊性, 在上述体系中进行扩充, 提高财务比率指标的针对性。例如, 针对债权人的综合财务评价, 选取的财务比率指标应当突出偿债能力评价, 并额外提供现金流量对债务的保障信息;针对中小股东的综合财务评价, 则应当增加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等有关盈利能力的指标。
第二, 表1中的财务比率指标并不需要全部进行反映, 原因在于上述指标之间是存在相关性的。根据选择财务比率指标的相对独立性原则, 若上述指标全部包含在评价体系当中, 反而会因指标间的重叠而造成评价结果的失真。就如何确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 计算各指标的数值, 并应用SPSS等软件系统加以分析。例如, 流动资产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流动资产中比重最大的就是存货与应收账款, 存货与应收账款的营运状况几乎就决定了流动资产的营运状况, 所以这三个指标不能同时被纳入最后的指标体系, 最终选择哪个指标要根据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来决定。
根据上述财务评价体系计算得出的财务比率指标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 但正如上文所述, 这些财务比率指标并不能反映企业未来的信息, 因此还需要面向未来的财务比率指标来加以补充。
4.2 面向未来的财务比率指标的选择
所谓面向未来, 即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量, 近年来, 决策有用观逐渐取代了受托责任观成为了财务报告的目标,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更加关注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力, 并据此做出相应的决策, 因此, 企业的综合财务评价应当提供给信息使用者更多关于企业未来发展的信息, 这也是综合财务评价体系中所欠缺的。
因此, 需要在财务比率指标的选择过程中, 加入更多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 总结起来, 可分为两个方面的财务比率指标:创新能力指标和利益相关者利益保障指标。
(1) 创新能力指标的选择。
企业的创新活动是企业的基本活动之一, 随着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变, 企业的创新能力在企业发展战略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创新行为往往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但由于其对经营当期的影响较小, 因而在传统的综合财务评价体系当中常常被忽略。
根据企业创新的对象以及创新过程, 可将企业的创新能力分为五个方面: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自主管理创新能力、自主制度创新能力、自主组织创新能力、自主市场创新能力, 相应的财务比率指标如表2所示。
表2仅为企业在评价自身创新能力时提供必要的参考, 企业在选取相关指标时, 应当根据企业自身及所处行业的特点对指标体系加以扩充, 但总体而言, 企业应当遵循科学的指标设置原则, 以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自主管理创新能力为观念, 以自主制度创新能力为支撑, 以自主组织创新能力为保障, 以自主市场创新能力为依托, 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2) 利益相关者利益保障指标的选择。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 通常情况下,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所有者和股东、员工、债权人、供应商、客户、政府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等等。近年来,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受到广泛关注, 利益相关者能够通过自身与企业的利益关系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果, 会对企业当期及未来期间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 企业只有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 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在综合财务评价中应当加入利益相关者利益保障指标。
由于传统的综合财务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为企业所有者, 因此, 此处讨论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不包括股东 (中小股东除外) 。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选取的财务比例指标如表3所示。
引入上述财务比率指标能够反映出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贡献程度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进而可以评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在选取利益相关者利益保障指标的过程中, 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及相关原则选择恰当的财务比率指标, 同时还应当考虑特定的评价主体, 对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确定所提供信息的侧重点。例如, 以客户为评价主体的综合财务评价应当增加有关产品安全与质量的财务指标, 如产品成本率、产品的修理退换比率等;以政府为评价主体的评价体系则应当重点突出企业纳税义务的履行情况。
对于上述面向未来的财务指标体系, 目前的研究仍然比较匮乏, 在企业的实践当中重视程度依然不足, 这也是现代财务比率指标体系的主要缺陷之一。随着企业利益需求的多元化,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经济决策过程中, 其所提供的信息甚至超过了传统财务比率指标所反映的内容。本文将企业面向未来的财务比率指标划分为创新能力指标和利益相关者利益保障指标两个方面, 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选择其他类型的财务比率指标。需要说明的是,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企业自身长足发展和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传统的财务评价也需纳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因此, 财务比率指标的选取应当以体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最终目的。
5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如何在现有的财务比率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财务比率指标评价体系, 提出企业在选取财务评价指标时应当综合考虑面向过去和面向未来的财务比率指标, 并且针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利益相关者利益保障水平构建了相关的指标体系, 能够为企业在相关领域的评价活动提供参考, 属于在决策有用论下对企业综合财务评价体系的改进和完善。
但与此同时, 本文仅仅提供了构建科学财务比率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所构建的仅为基本财务指标体系, 并未区分特定的评价主体及行业特点, 这也将成为未来完善财务比率指标体系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陈秀华.基于指标相关性的财务综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2.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探析 篇6
一、高校实施财务绩效评价的意义
(一) 有利于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尽管高等教育经费一年比一年有所增加, 效率低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使用经费上普遍存在的状况, 对未来的发展需求规划不清晰、目标不明确。经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 能够梳理出哪些应该投入, 哪些不应该投入, 哪些投入是高效的, 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况发生, 这样可以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 提升高校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浪费, 降低成本, 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二) 有利于增强高校自我发展协调意识
正因为校内各项事业发展存在不均衡状况, 对财务提出的需求水平也不尽相同, 如果对财务总体规定不熟悉, 了解不全面, 轻者会拉大不平衡程度, 严重的会导致资金使用结构的改变, 给高校形成了潜在的资金压力, 乃至引发资金链断裂的潜在隐患。高校的发展能力主要表现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质量、资产利用率、结构和效益等方面。这就需要财务绩效评价体系重点在于构建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这些指标不单单是高校绩效的评价指标而且也反映出高校在运转中存在的优势和自身的不足, 高校针对这些战略规划实施过程和状态做出及时的调整, 甚至是改变。
(三) 有利于高校人才考核和奖惩机制
绩效考核还可以帮助学校的组织、人事职能部门, 把绩效管理的基本理念融入到评价指标里, 对高校责任人的考核管理, 执行任人唯贤的人事管理路线, 通过财务评价考核, 依据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对相关人员的考核标准, 进而制定突出能力、奖励绩效的用人制度, 同时, 唤起社会公众对高校的认同、关心和支持, 实现社会监督管理透明化。
二、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中的问题
(一) 法律环境和监督机制的缺失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因为工作起步不久, 尚处在试点摸索阶段, 整个高校绩效评价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制度、落实、协调措施以及相符合的报告制度和评价结果监督制度亦是一片空白, 财政支出要讲效益缺少法律规范和制度设计。同时, 财务绩效监督机制的不健全, 导致高等教育资金滞留、挪用严重、高校冗员繁多、昂贵设施搁置一边等“隐性消耗”和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各大高校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失衡形成的矛盾。
(二) 缺乏完整、科学、规范、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作为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知识面广、要求严格、技术含量高, 若要科学开展这项工作, 务必建立扎实有效统一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现阶段, 我国推行的绩效评价体系主要有以下缺陷: (1) 管理机构不明确。我国高校一般情况下未设立独立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组织机构, 来承担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的主体; (2) 指标体系不可合理有效地表达绩效。目前的财务评价指标尽管能包含高校财务评价的每个环节, 但在现实工作中如何落到实处, 各个指标对评价的作用水平依旧不曾有结论; (3) 不曾考虑非财务指标因素。高校经费的投入产出, 不仅有经济条件因素, 还有社会及观念的效果, 非财务指标怎样参与评价体系的领域, 在评价中究竟能发挥多大的功效, 亦是如今指标评价中有待继续完善的问题。
(三) 评价体系与组织目标脱节
组织目标是评价组织绩效好坏的重要标准。绩效考核理应是将高校的组织目标和考核对象的工作计划及任务落实情况, 通过比较和科学的评估, 进一步确保高校各部门工作的密切配合和总体战略的科学、高效的实施, 同时尽量筹措较多的财务资源为社会服务实现绩效考核的最终目标。包括教学、科研战略方面的目标, 和学校软件 (教学管理, 师资力量, 教学环境等) 、硬件 (教室, 寝室, 体育设备等) 设施建设发展方面的目标, 各责任部门对于拟定绩效考评标准, 优先顾忌自己部门的利益, 结果导致背离了绩效考核的最初的想法。
(四) 评价标准及指标较难确定
评价标准作为衡量评价目标从事分析最终评判和考核的凭据之一, 和评价指标一并组成了全部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核心内容。现实生活中, 绩效标准的不稳定性和不可度量性成了高等学校绩效评价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我国现阶段的评价工作中, 高校财务绩效指标基础数据不全面, 评价标准值的确定过于单一。 (1) 部分评价标准的确定, 凭借的是评价人员的阅历和职业判断, 所以具备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2) 高等学校在规模、大小、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差异上两极分化趋势对比严重, 统一的指标并不能一概而论的来衡量。
三、优化高校财务绩效评价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 履行监督职能, 建立绩效评价的有效机制
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积极出台引入外部审计制度, 确保民主、群众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构建全方位的立体监督体系, 要引致主管部门 (单位) 对财政、财政对人大的绩效预决算报告制度, 贯彻全面绩效预算管理思想;我国首先进一步推进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法制化建设进程, 对《预算法》、《审计法》等法规中参杂绩效管理的要求, 深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监督约束力, 为财务绩效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夯实的法律依据;高校可参照国家的财经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 制定一套符合学校特点的定额标准, 全过程中贯穿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 建立预防为主的监事前监控体系。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机制必须围绕绩效展开, 全面推进激励和约束机制, 正确引导, 依法规范高校的办学行为, 确保高校的和谐稳定。
(二) 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
高校要实行财务绩效评价, 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对每个院 (系) 采取目标管理。依管理职能来看, 学校方面的紧要责任是追踪院 (系) 制定目标管理任务, 检查和考核院 (系) 目标管理内容落实情况。院 (系) 考虑年度工作计划、自身建设与发展计划和目标管理任务的组成要求, 制定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任务书, 详细记录目标任务。院 (系) 要依据责权利一致的原则, 在遵守学校教育资源统筹合理调配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内在活力与最终动力的基础上, 在目标管理任务的范围内运用管理权利, 还要承担相应责任。
(三) 建立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组织真实有效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全部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方法, 是深化绩效评价工作发展的枢纽, 它能保障财务绩效评价的工作和组织顺利进行。构建有效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主要是为高校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资金保障, 合理配置财务资源, 规避财务风险。因此, 必须建立一整套高校财务绩效评价制度、办法及财务导向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我们要做什么, 我们需要什么, 使不一样指标数值全部改变成能相互合成的指标, 有利于我们评价有选择性地顺利执行下去。在高校会计系统管理中积极加入绩效管理观念, 提升财政资金规划, 补充绩效评价内容。
综上所述, 与目前高校办学成效综合评价和发展水平评价相比,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在高校的设置还不成熟, 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 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不断修订和完善, 高等学校财务绩效评价只是高校办学效益综合评估这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的其中一部分, 涉及元素量大面广, 而且许多问题尚无定论,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研究, 既是教育问题, 又是社会问题, 不但影响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更承载着民族的希望, 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和谐进步。
所以, 要持续不断的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探讨, 把握其实质的要素, 把高校财务综合评价工作推向更加科学、更加规范发展的进程。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意义, 同时对高校财务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和优化高校财务绩效评价工作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绩效评价,财务管理体系,指标
参考文献
[1]唐小惠.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探析[J].经营管理者, 2011, (10) .
高等学校财务评价 篇7
对外投资是指国际投资, 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者产业资本, 通过跨国界的流动和营运, 以实现其资本的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在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政府为了鼓励一些企业对外投资对外发展, 促使我国经济增长,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提出了“走出去”的战略方针, 着重为对外投资企业大开绿灯, 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我国企业的不断壮大, 海外投资队伍也不断壮大, 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形成了跨越式发展, 很多企业因为初期投资得到回报, 从而再次进行投资, 从而使我国逐步成为了世界投资领域的最重要的新兴力量, 也使得我国的对外投资极大的拉动世界经济增长。
目前大部分的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小, 但增长速度快;投资行业的项目种类繁多且分布广泛, 呈现投资多元化的现象。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 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发展方式对投资的需求量大, 基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国家, 也是具有最大潜力发展的国家, 国际社会希望我国企业能够为世界的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改革开放30年来, 根据本国发展国情, 当今的社会发展规律来看, 当前国内外的经济环境我国政府继续出台政策, 支持企业大力“走出去”。就当前的国外环境来看, 我国经济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经济总量、对外贸易不断增加、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不断减小, 人民币不断升值, 促使我国产品在国际上有一定的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这都十分利于我国企业走向世界舞台。伴随着国外经济环境的不断转暖, 跨国直接投资逐年回升, 世界经济处于上升期这就更加促使我国企业抓住机遇, 我国企业的对外交流投资不断创造新高。
2 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风险
2.1 企业本身对风险的评估不足
集团企业尤其是跨国集团企业公司事务比较繁忙, 总公司通常不参与投资企业的日常经营, 没有对投资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一个细致的梳理和盘点, 造成集团企业对投资企业的风险评估不足, 导致当投资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异常情况, 公司权益造成威胁时, 公司往往没有反应, 被企业的表面繁荣现象所迷惑, 对即将到的危机毫无应对措施。
2.2 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
集团公司对投资的风险评估不足、反应滞后, 必然会造成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不足, 使企业遭受毁灭性的损失。主要是因为集团公司没有对投资企业进行细致的了解, 当公司出现异常情况时没有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 没有明确的责任负责制度, 当事件或危机发生的时候, 往往责任主体不明确, 集团企业各个部门都选择回避而没有去挽救危情减少损失的部门, 唯恐责任由自身部门承担。由于公司没有预案没有风险防控制度, 造成风险发生后得不到控制, 难以系统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3 企业对外投资制度上的风险
我国的部分企业因为企业管理阶层对对外投资制度的不重视, 导致制度的不健全, 甚至在投资失败后都并没有对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罚, 从而进一步给其他对外投资管理层、员工造成“无所谓”的态度, 甚至给有些公司负责人在投资时更加随意性, 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财务风险。
2.4 企业对外投资对象选择的风险
有些企业在对外投资选择的时候, 因为尽快完成投资任务, 既没有实地考察, 又没有对投资地点的了解, 甚至对投资对象企业都不清楚的情况上就进行了盲目的投资, 给企业带来了财务风险。选择对外投资的企业的时候应对其企业所处的行业进行选择风险评估、对目标企业收购成本的方面进行了解。对目标企业收购失败的风险等进行考虑。也应对目标企业的管理能力、财政状况、经营能力、市场销售竞争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核算对目标企业进行投资的投资收益, 确定是否对目标企业进行投资及是否扩大投资力度。在我国的对外投资中实例中, 有些企业仅凭对方公司的一面之词, 没有脚踏实地的分析取证, 就确立了投资关系, 从而对公司造成巨额损失。
2.5 企业对外投资时机选择的风险
在当今的国际经济秩序中, 机遇无处不在, 同样危机也无处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应谨慎选择把握投资的时机, 不能随波逐流, 盲目跟风, 要把握机会, 但也不能畏首畏脚不敢投资。在企业选择投资造成错误后, 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影响企业的信誉, 并造成财务危机。把握一个恰当的时间有利于企业打响知名度, 迅速扎稳脚跟占领大量的市场, 进行产品大量的销售, 为企业带来巨额的利益。企业在兼并目标企业后, 需要合理的配置资源, 实现财务的协同效应。
2.6 企业投资的政治风险
企业投资一定要注意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各种政治力量, 可以使一个国家的经营环境发生超常变化的力量, 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目标的实施。对外投资中的政治风险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方面是东道主国家政局的不稳定, 东道主国家政治能力的虚弱而导致政治体系或政府的不稳定, 从而造成的并购风险;另一方面是东道主国家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 借助自身的经济实力或者法律约束来限制正当的商业并购活动, 给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带来风险。
3 对外投资财务风险的控制
3.1 强化企业对财务风险的评估
企业应提高对外投资的企业员工的风险能力以及风险意识, 让任何一面普通的员工都能了解到有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环节、对外投资的任何一个工作失误, 就有可能对对外投资的不可挽回的财务风险。同时通过建立及时、有效、数量多、质量高的对外投资信息网络, 为风险决策风险防范实施条件, 从而为企业的投资保驾护航。
3.2 加强对外投资环境的监控及其变化情况的分析
为了提高对当前对外投资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要时时关注投资企业的相关情况, 及其相关政策的变化情况, 及时调节应用的政策, 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提高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适应的能力。应完善财务管理环节, 不断建立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提高员工素质, 增强员工的素质教育。还要保障基础工作, 从而防范因对外投资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3.3 增强企业对外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企业应建立新时代的高科技创新企业, 提高其运作生产过程中的科学化水平, 合理运作, 科学运作, 加强内部管理, 通过科学的投资方案来对外投资。企业必须从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上入手,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 建设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务审查部门从而达到降低对外投资风险的目的。
3.4 增强企业财务的集中管理
对于投资的目标公司, 集团企业必须加强财务的集中控制, 财务的集中控制能更好的管理对外投资公司的财务行动, 能为高层面的发展战略控制和控制经营奠定结实的基础。
3.5 增强企业财务工作者的管理素质与风险意识
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密切相关, 能极大的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 为了能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企业应不断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开展专题讲座, 通过财务管理实况, 结合实例的方式, 推广权威性的专业知识, 从而提高财务人员的应变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
3.6 选择恰当的经营投资方式
企业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或政府采取共同投资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 共享利益的投资进入方式更利于企业缓解民族主义所导致的对外国企业的敌视, 而且通过共同承担政治风险, 可以大大减少东道主国家刻意刁难政治干预的可能性。所以在企业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选择与当地的政府或者企业进行合资经营, 在投资融资过程中积极吸收东道主国家的银行、客户、供应商等加入股份, 从而降低有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例如企业在实施跨国投资对外投资的时候可以通过自己持有股份的第三国家公司作为跨国并购的代理者或者谋求当地合作伙伴、专业投资机构的协作加盟, 通过并购主体多元化来避免海外并购的行为被视作国家行为。应对东道主国家、民族敏感地带或敏感问题的时候, 应采取更能使东道主国家接受的投资方式, 灵活的投资方式能够最大可能性的消除东道主国家对外资的敌视。必要时寻求我国大使馆、我国外交机构、驻外代表等政府机构的帮助援助。
4 总结
文章首先明确了对外投资的定义, 然后分析了企业的对外投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最后探索了财务风险的相关措施。就当前来讲, 随着我国政策的扶持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完善, 企业应当适应潮流抓紧时机, 深入实际, 加强财务风险控制, 不断完善企业的对外政策, 加大对外投资的力度, 加强对外投资企业的管理监督, 建立起切实有效的风险预防制度, 从而降低对外投资风险, 行之有效的进行对外投资。使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从而适应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刘化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分析及对策[J].时代金融, 2012, (20) .
[2]金雪花.论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职能与地位[J].知识经济, 2010, (19) .
[3]李颖, 李赓.论中小企业投资风险的管理与控制[J].商场现代化, 2012, (29) .
[4]那颖.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高等学校财务评价 篇8
一、财务能力成熟度评价体系简述
财务能力成熟度评价系统FCM(Finance Capacity Maturity)是德勤借鉴能力成熟度模型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的方法,形成的财务管理职能评价体系。
CMM是一种用于评价软件承包能力以改善软件质量的方法,侧重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及工程能力的提高与评估。FCM与CMM存在诸多的共同特征,注重持续改进与过程管理、为服务客户创造价值、科学评价绩效作业、适当人员配置、良好工作环境等不同方面,基于财务管理六大价值驱动因素和四大支持条件搭建关键流程框架,细化关键活动,进行级别评价,分为五个等级:一级初始级、二级发展级、三级规范级、四级优化级、五级领先级。
财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作为一套全面反映财务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框架体系,不仅是可以作为评价财务管理能力的实用性工具,而且是引导企业财务管理能力逐步自我发展成熟的标准指南。
二、财务能力成熟度评价体系框架
(一)财务成熟度评价体系的设计基础
财务成熟度模型通过企业财务组织的职能定位,明确六个价值驱动因素,从基础管理责任到日益增加的战略治理行为的各项财务管理职能;通过四个支持性条件进行持续改善和提升,引导企业财务组织关注与企业价值提升相关的聚焦和关键点。
1、六个价值驱动因素
六个价值驱动因素包括规划与执行、业绩和决策、交易处理、关账合并及报告、合规管控和公司治理。每一项价值驱动因素都与财务部门的每一个角色定位紧密衔接,帮助企业价值的实现。
2、四个支持性条件
四个支持性条件包括人才与员工、财务组织管理、政策与流程、系统和信息工具。四个重要支持性条件确保每一项关键职能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财务成熟度评价体系的设计框架
财务成熟度评价体系设计框架包括了十项方面。
(1)规划与执行。通过财务信息影响公司战略制定,帮助战略在全公司层面推广并执行战略。
(2)业绩与决策。通过定义组织级的业绩目标并监控全公司范围的业绩表现,反映公司业绩表现,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3)交易处理。通过有效处理财务事项,参与业务活动决策、审批过程并提出财务建议,为业务部门的运作提供给支持。
(4)关账、合并及报告。获取、总结、分析和报告财务结果及管理与管理层和股东相关的信息披露。
(5)资本与风险。识别和管理企业风险,确保资本的正当使用和优化资本结构。
(6)合规、管控和公司治理。监控财务制度、确保财务规章的合规性,通过财务报表实现内部管控及企业治理的合理化。
(7)人才与员工。通过对企业范围内人员的培训、配置和业绩管理,定义和监控职业发展道路,提供必要的培训以满足职责要求。
(8)财务组织管理。确认并执行企业范围的组织结构设计,相关角色和职责的管理。
(9)政策与流程。建立财务管理范畴内的制度流程体系,并帮助在企业范围内执行这些制度。
(10)系统和信息工具。支持企业的财务应用系统及其升级更新,财务系统数据的合理化管理。
(三)财务管理关键活动清单
财务管理关键活动在六大价值驱动因素和四大基础支持性条件基础上,基于每个方面逐个展开,形成关键流程,针对六大驱动因素与四大支持性条件逐一设计,并对每项活动提出具体评价标准,并在评价模型中赋予权重。
三、财务能力成熟度级别标准
财务能力成熟度评价体系按照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成熟程度,分为5个成熟度级别,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成熟程度进行评价。
(一)初始级
财务工作处于粗放管理的状态,只存在初级的记录和报告职能,财务管理处于日常应付和“救火”状态,没有建立相应的政策流程来支持财务工作,只有简单的技术工具及雏形的财务组织,基本不能满足业务需要和管理要求。
(二)发展级
逐步夯实记录和报告等基础财务管理职能,并逐步开始关注政策流程和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设来规避风险,财务管理水平与不断提高的业务和管理要求仍存在尖锐的矛盾,缺失的或标准化的政策流程,庞杂各异且对业务缺乏有效支持的技术手段工具、不健全的财务组织级缺少必要知识和技能的财务人员难以对业务有效支撑。
(三)规范级
初步搭建了财务管理体系框架,财务管理各项职能基本健全,通过相对明确的流程和政策,财务管理工作职责相对清晰,人员基本能够各司其职,基本能够满足业务的需要,但大部分交易仍然以手动为主,缺乏系统工具的有效应用或整合,还没有考虑通过共享服务中心或外包等形式来优化财务管理运营模式,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四)优化级
财务管理体系框架完整,各项财务管理职能健全,并且高端财务管理职能得到有效夯实,能够为企业贡献价值,通过清晰标准的政策与流程、自动化整合的信息系统和工具、具有高端业务素质和能力的财务人员财务组织与业务部门结成了的“伙伴”关系,并能够为公司经营管理提供较大程度的决策支持,共享服务中心及外包等运营模式已经在组织中予以应用,并能与企业的各管理层级、运营单元及专家中心等持续整合。
(五)领先级
财务管理框架体系完整、财务管理职能健全,并能够随环境变化灵活调整优化,高度标准化和自动化的流程,核心的流程在企业范围内是自动的、标准化和一体化的,同时与财务核心管理任务紧密结合,有效促进企业价值的“增值”,财务组织灵活的职责界定和激流机制与业务需求高度一致,并能够根据自身需要不断优化整合,持续为企业价值创造贡献。
四、通过评价提升财务管理能力
【高等学校财务评价】推荐阅读:
高等学校财务预算问题09-19
高等学校财务风险研究05-19
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防范10-13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工会财务制度实10-22
高等学校院系05-23
高等学校园06-11
特殊高等学校07-06
高等学校会计08-01
高等学校建设07-26
高等专科学校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