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历史教学改革(共12篇)
职业学校历史教学改革 篇1
一、中职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有人说, “缺乏人文素养, 失落人文精神”, 即是人类社会一巨大退步、一巨大灾难。近期, 笔者在甬江职高做了一次中职生历史人文知识调查, 结果极不乐观。本次共计发放调查表500份, 回收有效调查表465份。调查对象为甬江职高职一、职二年级在读学生, 有美术、服装、经贸、旅游、烹饪五大专业, 涉及面广。本次调查不记名, 由7道多选题、13道单选题、3道问答题组成。调查内容分为历史人文知识、人文态度、人文情感三大模块。从本次调查来看, 中职学生存在下列几个问题。
1.对历史人文知识的欠缺。通过调查发现, 学生的历史人文基础知识相对欠缺。在问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时, 仅60%的同学给出了正确答案, 甚至在问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哪年成立时, 仍有12.5%的同学给出错误答案。从调查中发现, 他们的历史知识大多来自初中课堂教学, 而初中历史又是以升学为目的, 填鸭式教学令很多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
2.对历史人文素养提升的渴求。调查中也发现, 90.5%的同学认为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很有必要。他们认为掌握历史人文知识, 提升人文素养, 可以开拓眼界、丰富阅历、提高修养、传承文化、规划人生。但是对于现阶段中职学校的历史人文教育持不敢恭维的态度, 认为课程设置不到位、教材选取不对口、教师讲授不精彩等等, 学生们更渴望在快乐教育中掌握人文知识, 提升道德境界。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和《历史课程标准》都强调以人为本, 高质量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统一。《纲要》明确提出, 其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尤为重要的是, 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等”。199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4届教育会议上, 代表们一致认为“应该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寻求一种更加合理的平衡。如果没有科学文化, 人们在当代自然就会感到自己是被束缚的。反之, 如果没有人文文化, 我们就会将自己与历史隔断, 而且将会丧失先辈的智慧”。其实, 这些人文价值观、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受益无穷。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基。历史可以消逝在时间里, 而永不消失的是人文素养。
二、中职学校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及现状调查
(一) 中职学校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历史本身具备的良好的教育功能
“史之所存, 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培育情操的宝库。教材中那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 激发其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 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 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历史教师在这块阵地上大有可为, 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而且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进行历史教学, 使师生的教学关系和谐发展。
(二) 当前中职学校历史教学的现状。
1. 历史教材编写得不尽如人意。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会有叱咤风云的英雄, 也会有遗臭万年的小丑;会有凝聚人类智慧的科学技术与文学作品, 也会有表现人类丑行的罪恶与战争……历史画卷本来是丰富多彩的, 但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繁杂, 结构松散, 语言干瘪, 只见事件不见人物。实际上“当祖先创造历史的鲜活形象被人为分割成历史概念的时候, 历史本身即被窒息了, 教育实践者的主体也被窒息了”。
2. 历史教师的教育观及个人素质有欠缺。
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师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要有危机感、紧迫感, 要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真正做到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精神饱满地上好每一堂课, 把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而当今教材的枯燥, 教师乏味的语言、空洞的说教, 单一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对历史失望了。
3. 历史教学在职高缺乏市场。
在调查中, 有30%的同学不希望开设历史课, 理由是“背”怕了。他们觉得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 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同样可以达到知晓历史的目的。再加上职高生以就业为导向, 对专业课比较重视, 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技能的时间都不够用, 还学什么历史啊。
其实, 在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 专业技能固然重要, 而团结协作、拼搏进取、敢为人先的进取性、竞争性品质同样成为当今时代对教育的迫切要求。历史, 以它独特的专业特点, 在培养中职生这些优秀品质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中职历史教学的重新定位
历史, 既然不再是职高学生升学的工具与手段, 那么更应该发挥它的教育功能。职高应该开设历史课, 确切地说, 应该是开设历史教育课。职高历史课的定位应该是作为教化人的思想、养成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具体可表述为: (1) 传承人类文明, 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素质, 塑造民族精神。 (2) 陶冶品德情操, 塑造健全人格。 (3) 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现实、开拓创新的能力。
如今中职学生缺乏人文知识, 人文情感比较冷漠, 而职高现在不开历史课或极少开设历史课, 即便开设了, 也缺乏与中职生相对应的历史教材。我们不应忽略历史本身所具备的教育功能, 要让中职历史教学真正成为培养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有力阵地, 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四、中职历史教学与职高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有机结合
1.中职历史课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有力杠杆。一直以来, 历史学因其具有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培养健全人格、升华人生境界等诸多重要的社会功能颇受重视。杜威认为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邓小平同志也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 教育人民。”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历史学必将继续承担教化国民、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使命。而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和公民教育的主渠道的这一独特地位, 决定了历史课必然成为实施情感教育的主阵地。
现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博导葛兆光说“历史的价值”时, 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历史仿佛给人们提供了关于‘故乡’的回忆, 这种回忆不一定是对于村庄位置、房舍田地、乡亲父老、水井道路的具体再现, 而是一种关于故乡的温馨感受, 使人们一想起故乡就觉得亲切, 使互不相识的人一提到共同的故乡就有‘同乡’甚至‘同根’感觉, ‘君从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即使在很远的地方, 也始终存在着眷念, 这就是历史的价值。”这个比喻很令人回味。历史的情感教育不正是引导学生超越那些时间、地点、背景、性质等僵化的条条框框的概念, 从而寻找它的价值与感受它“故乡般”的温馨吗?
学生厌烦纯粹的道德说教与生硬而简单的事件标签, 我们要从五彩斑斓的历史中挖掘俯拾皆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素材, 找出最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例, 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们着手编著适合中职学生的历史教材, 展开丰富的历史活动课, 比如让服装专业的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服饰展示会”, 让旅游管理班的学生模拟“历史名胜古迹一日游”等, 让学生在快乐教学中接受历史知识, 提高人文素养。
从历史教学的角度上说, 情感是通过对诸多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当我们向学生讲述辉煌的中国古代历史时, 学生就会为中国曾经的强大而感慨, 一种爱国情绪油然而生;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 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苦难, 推翻三座大山, 取得新民主主义的最终胜利, 学生就能受到鼓舞, 感慨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而加倍珍惜。所有这些, 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 对高尚道德情操的确立, 都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中职历史课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雕刻大师。中职学生大多自卑感强, 缺乏奋斗目标、职业规划, 缺乏恒心、意志力及职业道德。所以, 在中职历史教学中, 首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人活着, 要有目标。太高或太低的目标不合适, 只有具有一定的难度, 才能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一显身手的最佳心理状态, 才能有利于学生成功感的不断强化。而成功感的教育, 在中职历史教学中, 必须创设竞争氛围, 培养挑战意识, 组织引导学生展开一定范围内的竞争, 如在课上经常组织问题抢答、即兴辩论、比赛讲历史故事、分析历史人物的得与失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失败, 挖掘自我潜能, 培养坚韧品质。
其次, 在历史教学中, 可以运用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政治理想、道德理想、成就理想等方面的教育, 进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笔者把历史上的人物再现到学生面前, 辅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 以人事说理,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收到教学奇效。如讲述孙中山的一生时, 笔者说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探索, 他为了维护共和, 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很多学生听到这里, 会笑。我会追问他们笑的理由。于是师生之间展开了民主、平等的讨论, 在和谐的讨论氛围中教师引导学生改进和弥补其人格缺陷, 塑造健全人格。
中职历史课中的人格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好途径。
3.中职历史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肥沃土壤。创新是综合职业能力的核心, 是学生素质高低的终极体现, 中职历史课在教学中应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众多的历史事件、名人效应等, 启发和引导学生摆脱旧知识、旧经验的约束, 创造新观念、新事物。如讲到商鞅变法时, 笔者告诉学生创新可以推动历史前进。秦孝公即位后, 年轻的国君决心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 于是下了一道变法图强的求贤诏令。商鞅就是在这个时候自魏国来到秦国, 宣传“强国之术”, 协助秦孝公进行社会改革, 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在商鞅主持下, 秦国两次公布了新法。秦国经过商鞅变法, 面貌焕然一新, 从落后国家一跃成为“兵革大强, 诸侯畏惧”的强国, 秦朝的历史才变得如此辉煌。
综上所述, 历史课在中职学校对学生素质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是不可忽视的文化基础课。职高不仅应该开设历史课, 更应该重视历史教育, 我们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让中职生增加历史人文知识, 塑造健全人格, 培养创新意识, 让中职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之人。
[参与文献]
参考文献
[1]张红军.历史教师要敢于创新[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1 (3) .
[2]邱惠林.浅谈中职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职业教育, 2010 (6) .
职业学校历史教学改革 篇2
李年书 芜湖市 无为县 芜湖市无为县无为职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关注学生发展,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三维目标和学习过程。针对职业高中学生基础薄弱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坚持新理念、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夯实理论基础。
2、在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一言堂”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②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备课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4、不断加强信息收集,与同学科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中职学校历史课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3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历史课程 有效教学 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是加强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中职历史课程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面临着诸多不利“有效教学”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学科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也有中职教育的特殊性给历史教学带来了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消解不良因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位中职历史课教师所必须认真思考的。
一、现阶段中职历史课程教学成效不佳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全然没有兴趣,教师力求将所有知识点都讲清讲透,学生却昏昏欲睡;教师多次讲解,学生还是不懂等等,教学效果很不容乐观。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教与学严重脱节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多关心自身的教学思路,急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略学生的需要;第二,中职学生整体素质较之普通教育的学生相对较差,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部分学生缺乏恒心和意志力甚至自卑。历史课程的教师如果不对中职特殊的学生群体进行研究,不备学情,不充分了解中职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和教学目的,不大胆创新,而依旧按常规的教法授课,就决然培养不起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更枉谈养成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了。
二、中职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笔者认为,要走出中职历史教学的困境,教师就要大胆打破陈规,锐意创新,要因时因专业制宜,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什么是有效教学呢?笔者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历史教学的规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以下实现中职历史课程有效教学的途径:
1.具体授课内容因专业而异,侧重点各有不同。根据社会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设有多个不同的专业。各种专业需要了解的历史知识重点实际上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必须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历史题材作为教学重点。例如,烹饪与建筑专业都可以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作为授课教材,但由于专业与历史学科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在具体教学时教学侧重点必然也会有区别。就烹饪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将来面对的是一般饮食文化,因此掌握的内容就不必太深奥,只需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即可。而建筑专业发展需要了解和借鉴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古建筑及其民族风格,因而要求掌握文物古迹、著名景点和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等专业性较强的历史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建筑方面的文化素养。再如电子、机电,物流、汽修、电子商务等专业进行历史教学时,就不完全适宜用传统的历史教科书,而应尽可能讲授一些和各有关专业历史发展相关的内容。总之,在中职的历史课程中,教学内容要因教学对象(专业)的不同选择不同历史题材作为重点。这也是一种“因材施教”。
2.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历史活动课”,采用多种形式活跃教学。由于中职学校部分学生自卑感强,学习缺乏恒心和意志力等特点影响了中职历史学科的教学效果,因而,灵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便成为历史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可通过在课堂上积极创设竞争氛围,组织引导学生展开一定范围内的竞争,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的积极参与中重新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如可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抢答、即兴辩论、比赛讲历史故事、分析历史人物的成功与失败等。同时,多开展历史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引发对历史和专业的兴趣、施展才能,并获得成功情感体验,从而让他们再次树立自信心。如执教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的历史课时,可以让学生搞“汽车历史模型展”; 执教服装班历史课时,可以鼓励学生开展 “中国古代服饰展示”表演会;在执教烹饪专业的历史课时,就可以经常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背诵历史名菜;执教学前教育幼师班历史课时就让学生表演历史舞台剧;执教旅游专业班的历史课时就让学生策划“历史名胜古迹一日游”或以学生当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去介绍历史上各地的风土人情、环境资源、经贸文化,配以音乐、图像、语言情境,让学生去欣赏、去体会、去感悟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课来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自信心,也很好地实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定位。
3.充分利用计算机来辅助历史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的操作越来越低龄化,通俗化,也确实在许多方面给我们带来方便。中职的学生普遍相信计算机,偏爱计算机,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喜好巧妙地借助计算机来辅助教学,吸引他们的兴趣,以达到提高教学教学效果的目的。与此同时,笔者还注意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使人们能够方便地传递图文声像等多样化信息,而且能够将它们集成起来,进行超文本链接,这就为再现部分历史提供了可能。因而,笔者认为,教师如能利用计算机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数字电影等多种媒体材料于一体这一特点,建立起尽可能多而有效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合理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来,从而让历史课件的内容丰富多彩,让教学设计空间从有限引向无限,就能取到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条件,让教师更易于突破了自己原有的知识教学形式,实现历史课堂教学中诸多媒体的系统组合,更充分地显示出教师对历史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作用,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整合更加条理性和系统性的教学成效。所以,面对不断更新的新技术、新知识,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中职历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手段,巧用计算机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浅谈农村学校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篇4
一、注重学习教材的指导
(一) 看懂目录
以往学生把目录视为一种摆设, 不屑一顾。我跟他们讲, “不会看目录, 你们做材料分析题和简答题不可能得高分, 目录, 它是教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看懂了, 学会了大有益处”。例如第二册, 目录包括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合计二十二课。从目录中, 我们可以看到朝代顺序;看到隋唐时期的繁荣, 隋唐进一步的大一统, 五代十国的分立, 辽、西夏、北宋的并存, 金和南宋的对持, 元的统一, 明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看到宋元科技发展成为古代的高峰;也可以看到, 从明清, 封建朝代的衰落。就是说, 一看目录, 一目了然。所以, 要学好教材, 就必须学会先看懂目录。
(二) 看提示框
新教材提示框简明扼要。如第一课, 提示框中指出:“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 到907年唐朝灭亡,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时期, 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从简明的提示中可以了解课文的重要线索。
(三) 看课后的练习
课后练习 (包括选择、问答、活动建议) 都是为巩固课文而设计的。以往学生不是先看练习, 然后带着问题看正文, 而是先看正文, 然后看练习, 没有目标, 不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这种情况, 我特别强调“先看练习, 再带着问题去看课文, 做到有的放矢”。如在讲“秦朝的统一和多民簇君主专制封建国家的建立”这一课时, 课后练习题是“秦始皇是如何实现多民族的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同学们先看练习, 带着问题去看课文, 看谁能最先解决这个较难的问题。大约过了五分钟, 有同学开始举手了, 我故意没看到, 大约过了九分钟, 有90%的学生已经举手了, 此时, 我故意抽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来回答, 他们基本上能答上, 但没有条理化, 然后再抽成绩好的来回答, 他们能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来回答问题。看, 这个问题老师基本上没有讲什么, 而是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通过这一看书技巧, 让学生的学法来个大改变, 学生成绩提高了, 而我却轻松了, 避免了“满堂灌”的教学法。
(四) 看课文及思考题
我指导学生看老师课文, 要结合思考题一起学习。在学正文中, 还要注意文中的关键字眼和词语。例如, 第一, “第一”类:“第一”, “首先”, “最”, “唯一”, “开始”, “统一”。第二, “发明”类:“发明”, “创立”, “创造”, “创设”, “创建”。第三, “家”类:“政治家”, “科学家”, “书法家”, “天文学家”, “史学家”, “画家”, “剧作家”, “戏剧家”, “航海家”, “思想家”, “医药学家”, “药王”, “诗仙”, “诗圣”, “画圣”, “民族英雄”, “词人”。第四, “顶峰”类:“高峰”, “前茅”, “黄金时代”, “巨著”, “三大奇书”, “中心”。第五, “定国”类:“建立”, “定国号”, “定都”, “改国号”。
为提高学生看课本的综合能力, 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在七年级历史下册中, 找出十四位朝代 (政权) 的建立者, 学生通过这种方式, 很快就找出了。
(五) 看纪事年表和大事年表
很多学生以前没有掌握这种技巧。我设计这样一道题目:“四大发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运用状况如何?”让同学们依据纪事年表和大事年表, 联系课文, 贯穿在一起, 你一言, 我一语, 补充完整。
通过上述指导, 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看历史教材的技巧, 学会看, 愿意看, 改变了不想看、不懂看的状况。
二、注重口头表述的指导
我的方法是让学生预习, 掌握情况, 在课堂上发表意见, 谈出本课重点、难点, 并谈出如何掌握的。各抒己见, 凡发言者, 不论正确与否, 均加一分学习分, 对于发表评论者, 同样给予奖励一分, 多发言多奖分, 以达到大家都能基本理解教材, 共同提高的目的。如:比较唐代的筒车、翻车、耧车、曲辕犁四种生产工具, 哪一种解放劳动力?问题一提出, 同学们踊跃发言, 陈述理由。经过比较, 综合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筒车吸水上来灌溉, 不用人工, 而另外三种均需人力, 故筒车解放劳动力。结论的由来是学生口述的结果, 并不是老师的意见。看见, 让学生学, 让学生说, 效果可观。
三、注重小组学习的指导
凡是上历史课, 我都采用小组同坐式, 学生课前将桌子、凳子围在一起, 组内共同阅读、共同研究课本内容、共同讨论、共同提高。
现在, 历史小组集体讨论, 互帮互学的方式, 已固定下来, 形成一种学习的组织形式。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得到成效。根据学生反映, 他们十分喜欢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我校其它学科如政治、语文也在采用小组学习。
四、注重书写技巧的指导
这主要是写历史小论文。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提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自选一项书写。具体方法是:
1、给学生宽松的期限。开学初, 便与学生商定第十三周 (半期考试后) 交稿。这样, 期限宽松, 压力减轻。2、给学生宽松的选题范围。由学生自选一印象较深的历史人物 (或事件) 撰写。3、给学生多方面指导。 (1) 心理指导。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 觉得自己可以写而且能写得好。 (2) 互助指导。让历史小组发挥作用, 互帮互学。 (3) 技能指导。让他们明确, 小论文必须是用自己的思想、语言写真情、写观点、写综合分析历史人物 (或事件) 的文章。
通过指导, 撰写小论文人数达100%, 其中获渝北区历史学生作品类二等奖八人, 三等奖56人。
职业学校历史教学改革 篇5
内容提要: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教学方式的一场革命。它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最大地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探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农村学生所能接触到的教育与学习资源与城里学生是有差距的,另外由于我国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农村学校的生源质量与城里学校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农村学校在推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时必须切合农村学生的实际,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合农村学生学习条件与学习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农村学校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导学案编写
自主学习途径
课堂展示 正文:
一. 农村中学学生学情分析
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与城里学校差别较为明显,现在城里的很多学校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进教室,而农村几乎没有学校达到这种水平,农村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近些年来,农村学校学生向城里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导致农村学校生源质量明显下降,每个班里坐的大部分学生是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不太行的;城里学生基本不住校,他们晚上可以在家利用网络查阅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农村学生半数住校,不住校的家里有网络的也不是多数。
二. 导学案的编写
成功的导学案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成功的重要保障,导学案一般分为学习目标、重难点、学习环节、课堂检测和反思五个部分。其中学习环节由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随堂笔记四部分构成。自主学习部分应该涵盖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并突出重点,自主学习的问题应当是所有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的问题,另外自主学习问题的数量应当适当,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合作探究问题应当针对本节课的难点,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学习小组内研究讨论的方式加以解决,时间应当控制在10分钟左右;交流展示环节应当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让各学习小组加以展示,并让其它小组进行质疑和点评,时间应当控制在10分钟左右;最后的5分钟左右时间进行课堂检测。
三. 农村学校学生课前查阅资料问题的解决办法
农村学生基本上半数住校,不住校的大部分家庭也没有网络。学校应当每周至少给学生开辟一个小时到微机室上网查资料的时间,各科老师提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为避免刚开始的时候有些自律意识不强的学生在机房玩游戏而不是上网查资料,老师可以轮流着跟一段时间,督促学生养成自觉查资料的习惯。
四. 抓好展示交流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精髓在展示环节,展示的合理、恰当、精彩才能体现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熟练掌握。因此,展示什么、如何展示等问题是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要重点考虑的。我仅就自己在一年多来课改实践中的体会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从展示的内容来看,应该选取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工业革命这节课就应该展示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和工业革命的影响这两个问题。其次,展示宜逐渐增加问题的探究性。如九年级上册“引领时代的思考”一课我设计了“西方由封建专制社会向自由民主社会转变经历了几百年(14----19世纪)。先有文艺复兴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前奏,荷兰、英国率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但封建势力及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再有启蒙运动进一步明确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继续撼动封建大树,为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接下来又有自由主义进一步确立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体系。对比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你有什么发现与思考?”这一问题。九年级下册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设计了“战前英法等国为什么奉行纵容德日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美国为什么要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什么德国能深刻反省战争罪恶而日本却不能?”这几个问题。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拔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再次,在展示的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1.当展示的问题较少时,可以让每个学习小组都来展示,并让各学习小组互相点评;当展示的问题较多时,可以用抽签的办法决定各学习小组要展示的问题。这样能够避免每个学习小组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影响了对整节课内容的总体把握。2.在展示时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叫展示的学生。如工业革命中重大发明的展示,B或C学习程度的学生就能胜任;工业革命的影响这个问题就要叫A或B学习程度的学生。总之,展示不是学优生的专利,要兼顾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3.应根据展示的内容选择展示的方式。如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对比、俄日中资产阶级改革的对比等问题就适合用列表法;涉及到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问题,就适合采取辩论法;像新航路的开辟这样的问题可以采用记者招待会的方法;像莎士比亚的作品这样的问题可以采用戏剧表演法;个别问题(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可以一个小组承担一个自治区,讲述该自治区设立的时间、风土人情,表演该自治民族的舞蹈,唱该自治民族的歌曲等进行展示。多种多样的展示方式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展示之后的点评非常重要,只有到位的点评,才能有到位的认识。点评分学生点评和教师点评,学生点评在先,教师点评在后。一开始学生点评往往多停留于表面,很难说到实质、切中要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加以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点评水平。当然,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毕竟有限,在学生展示、点评之后,对于不足不到之处,教师必须及时跟进,加以讲解,答学生之疑,解学生之惑。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推行是中国教育的一场革命,俗话讲:书中得来终觉浅,欲求真知须躬行。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传统的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真的不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学、对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学生点评、老师最后点拨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当转变观念、躬亲力行,为国育才。
渭丰初中
仝毅斌
职业学校历史教学改革 篇6
具体地讲,整体培养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最终要求历史学科教学方法手段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便成为历史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正本清源,忌穿新鞋走老路。职业教育中历史课教学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机械叠加,传统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是“把教学看成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过程的传统观念的重大突破。以教学本质定价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这必须要求教学立足于实践创新,教学方法、手段首先要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关于历史教学在职业教育中成败的关键。同时兼顾已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革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用及创新上,既不能对原教学方法全盘否定,更不能全盘照搬,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理旧建新,舍末逐本。职业教育中历史课堂教学应构建全新的学习主题式课程体系,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中“繁、难、偏、旧”的现象和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课程内容体现了大力倡导实践创新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观念、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点,反映了近年来史学界公认的学术研究方式、学习方式。历史,记录了以往人的活动,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各种人文内容的综述,必须体现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综合。
因此,历史与现实本身必须有其自身的学科规律,这一规律最直接体现了历史课堂教学在职业教学中的作用。掌握历史学习的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到未知(通过已知概念了解未知历史概念;通过已知历史规律认识未知历史规律),从理解到记忆,从认识到运用(在新的知识情境中运用;在其它相关学科中运用;用以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等四个方面。因此,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创新,依然要求立足于历史课在职业教育中的规律、学积知识规律、侧重教学的交往,避免出现为探究而探究、为实践而忽视理性,为方法而流于形式等舍本逐末教学新弊端的出现。
综上,在职业教育中,历史教学方法、手段,必须着眼于职业教育中实践性、创新性教学,体现历史学科规律,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应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创新性。
论中职学校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 篇7
一、教学目标的优化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具体教学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 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由于中职学生没有高考应试的压力, 各个专业对历史素养有不同的要求, 加之生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规定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很不适宜。我们应根据学生专业特色及需求优化教学目标, 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指导学生正确把握学习导向。使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协调并举, 相互作用。如大纲要求《文艺复兴》一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了解或掌握:古典文化、资本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关系;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文艺复兴的主要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成就;文艺复兴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显然这对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的中职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我们就可以将上述目标分解, 使教学目标体现出层次性和灵活性。在培养总目标主导下, 依据学生实际重点完成相应目标,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领悟。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中职学校主要是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 确定的人才培养方向使得中职学生对专业有特殊的情感, 专业学习也是他们在平时学习中最重视的一部分。如何将历史知识与专业相结合, 让历史在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中发挥作用, 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教师应该从学生专业素质提高的需要出发, 分析学生专业特点, 明确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有针对性地梳理教材内容, 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增删和归并, 形成新的知识框架体系, 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促进专业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
所谓教学方法的优化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 以期顺利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实现创造性的劳动, 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中职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积极引导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提倡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学习方式,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教学“文学艺术和教育卫生事业的繁荣”时, 我们没有采用一般性的讲述, 而是组织学生在阅读教材后, 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 并针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和看法分组进行探究和讨论。
四、教学评价的优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内容。没有总结和评价, 就不可能有改进和提高。为了优化教学评价, 我们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个性, 关注学生的发展, 发现学生的进步, 多从情感的维度设计运用激励评价, 使自己的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另一方面改变过去仅以书面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做法, 采取书面考试、平时记录、学习小论文相结合的考核办法, 在期末成绩评定时, 书面考试占50%, 平时表现占15%, 小论文占35%。努力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多样性, 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时, 我们课下布置学生就教材内容开展课外阅读、资料采集和社会调查, 写出相关的小论文。评价方式的优化, 既可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中职学校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是一件关系到人才培养效能的大事, 我们要充分考虑社会需要和学生就业能力提高, 用优化的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增强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性和就业的竞争力以及独立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志明.解读新形势下中职历史课的教与学.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08 (8) .
[2]崔运梅.优化中职学校历史课堂环境的做法.中小学电教:下, 2011 (3) .
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发展历史研究 篇8
关键词: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演进过程,调试措施
足球作为一类运动,在体育界中一直引起关注,透过宏观角度观察,任何足球强国必然保留较为兴盛的足球文化和产业体系。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之中,职业足球发展经历着长久的改革历程,20年代兴起阶段,50年代发展阶段,70年代突破阶段,90年代全面职业化改革,以及后期的商业化发展进程。诸多实践结果验证,足球在体育市场内部规模庞大、影响十分深刻,并且一直保留鲜活的生命力。产生该类结果的直接原因,就是其能够主动迎合足球运动和市场经济规律,同时从中衍生出健全可靠的运行监督机制和社会经济效益。
1 足球职业化改革项目的确立规划阶段
具体时间为1992—1993年,在1992年1月,中国足球队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中争取入场比赛资格,最后却被韩国队连进三球并失去出线权,一时间引起社会整体一片哗然。至此关于中国足球出路的探讨工作迅速布置拓展开来,其间不乏存在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正式提出足球今后职业化改革发展的理念,事实证明,唯独如此,才可透过根本层面上消除我国足球长期累积的矛盾隐患。不过在职业化改革工作上,仍有大部分人员彰显质疑态度,认定这是资本主义行径,和我国国情存在较大冲突,不过经过邓小平南巡讲话和江泽民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概念成功提出之后,令许多原本畏惧足球职业化、俱乐部体制改革的人员,开始顺势卸下心房,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统一,使得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决心得以坚定。
如:在1992年6月下旬,全国足球工作会议在北京红山口顺利召开,其间将今后足球改革方向、工序流程、所需确认的体制等进行认证统一,而足球实体化和职业足球俱乐部等改革构想得以有机确认,俨然成为体育体制改革的关键突破位置点。又如:在1993年,现代我国足球运动管理中心、足协等,纷纷到欧美等足球强国进行其机构设置、组织管理、俱乐部结构、职业联赛组织实况、国家队建设等细节考察,经过一定时期的交流探究和虚心研习之后,已经对国外职业足球具体运作和经营控制形式产生大概的了解,这些都为今后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发展,提供了较为妥善的适应条件。就在当年,我国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成都、武汉、大连等地相继设置职业足球俱乐部,主要经营形式为体委和企业联合办理。持续到10月,中国足协在大连顺利召开足球工作会议,并全面推行首份以足球俱乐部为主题的文件,即《中国足球协会俱乐部章程》和《中国足球十年发展规划》等改革性文件,整体上为足球职业化发展,提供愈加丰富的指导性线索。
2 足球职业化改革方案的具体化实施阶段
具体时间为1994—1998年,因为经过前期完善化筹备和探索,使得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框架已然成型,持续到1994年4月27日开始,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开始在成都全面举办,同时引起较为浩大的反响结果。而经过到1996年的3年市场运作调试之后,足球市场开始吸引了企业和管理机构的视线,尽管不同影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使得1997年赛季平均每场观众人数持续下降,不过好在第二年不同赛区分别沿用市场激活的高效手段,使得现场观众数量在赛季后半段呈现显著的回升迹象,如1998年甲A足球联赛观众总体数量便达到388多万,其中每场人数维持在2.3万左右,创下了历年观众总数的最高记录。单纯拿四川全兴主场为例,其主要在成都体育中心举办,可容纳观众4万余名,从1994—1997年几乎每场都爆满,单纯凭借门票就赢得收入过千万元的业绩。
3 足球职业化发展模式的逐步修缮阶段
时间从1999年开始到目前。事实上,步入1999年之后,关于虚假繁荣等矛盾问题广泛交织,使得我国足球职业化发展工作面临着极为深刻的挑战困境。具体问题表现为:首先,联赛质量持续降低,致使许多观众的流失现象,严重情况下会出线现场观众不足千人的悲凉迹象。其次,俱乐部有关产业开发力度明显不足,导致后期经营困难重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之大。相互对比之下,国外产业开发明显愈加理想,市场中更流行起各类相关的生活用品。而在我国,除了足球协会下属的福特宝公司和上海申花俱乐部有回应现象,其余俱乐部都明显对这部分财富资源产生强烈的忽视态度。尤其是在俱乐部冠名权开发层面上,不同俱乐部实际标价往往限定在1 000~2 000万内部,而最终可以成交的许多都是副冠名,价格上也都存在许多折扣迹象,而球衣广告通常维持在400~600万之间,成交绩效相对比较理想。最后,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保留显著的功利和短视性,将足球推入市场,并非完全地将足球交给市场,而是将职业化改革机制作为我国足球国际化改革发展的支持性媒介,力求在社会各方金钱和力量交织作用下,全面提升足球运动员参与训练的主观能动性,保证今后运动技能的完善和高超性。事实证明,如此短浅的思维模式,已经产生诸多恶果,就像是世界杯豪赌现象,因为联赛升降级的随意性终止,使得联赛至此陷入崩盘境遇。
面对以上矛盾冲突,我国足球协会较高等级层次的领导人员,开始联合个人丰富实践经验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措施制定。从2001年开始,我国足球界便成功地布置反黑活动,在此期间,我国足球协会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不得不进行有关裁判和俱乐部精心整治,一旦说发现任何违规行为,如:黑哨等,则直接拘捕并判罪入狱。相信以此为基础,强化司法在足球以及整个体育事业中的介入融合力度,如此一来,便会有效推动我国职业足球规范、法制化等革新发展进程。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体育事业包括足球项目在内,想要不断增强实力,就必须积极构建起专业化的球员工会,确保内部多元化科技项目的创新力度,及时提升俱乐部自我认知水平,进一步制定实施各项辅助性措施。所以为了提高我国足球运动的水平,首先要切实落实好《中国足球改革方案》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深刻反省职业化以来出现的问题。把认清举国体制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两者的关系问题当做职业化发展首要问题。把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活力,创造公平诚信环境,鼓励保护平等竞争。同时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发挥好市场监管等作用,保证职业化的健康发展。其次,要认清中国和国外职业化水平的发展差距,不断完善足球管理体制,提高管理部门人员的管理水平,制定有效、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培养全民对足球环境的兴趣,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并且还要提高运动训练的科技含量,提高科研水平,根据我国国情有选择性的借鉴职业化水平比较高的日本和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相信长此以往,必将能够为我国足球事业振兴,提供不竭的推动力,早日实现与国际足坛的接轨。
参考文献
[1]赵越.辽宁宏运足球俱乐部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2.
[2]周小棠.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中国市场的品牌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3]盛懿钦.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营销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4]李小旭,试论我国足球法律体系[J].中国学校体育学报,2002(4).
[5]Wolfram Manzenreite.全球化视角下的日本足球[J].体育学刊,2003(4):7-10.
[6]张建华,杨铁黎.从职业足球和棒球看日本的职业运动[J].体育文史,1998(1):48-50.
[7]樊莲香,李有香,王朝晖,等.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历史回顾与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4):72-75.
职业学校历史教学改革 篇9
一、当前农村学校《历史与社会》课堂存在的问题
1. 课堂教学无序, 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在农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给人最大的感受是:《历史与社会》受到教师和学生的轻视;课堂教学秩序散乱, 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相比,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秩序明显处于劣势。学生上课睡觉、看小说、说闲话现象较多。而校领导、班主任对此持无所谓态度。学习“勤奋”的学生常常在《历史与社会》上做数学难题, 上课老师也见怪不怪。大家似乎都有一种共识:《历史与社会》只要看书, 勤奋一点背一背就行。学生不重视《历史与社会》,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在课堂教学中, 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进入学习状态。
2. 学科地位低下, 学校任意削减课时
在农村学校, 从事《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老师, 相当一部分老师对本学科有无奈、无助的想法。本学科的优秀教师纷纷转行, 或改教语文, 或考入公务员进入机关单位, 或进入学校领导岗位。而其他学科淘汰者, 或因教学成绩不佳, 或因学生不欢迎、家长有意见, 或因临近退休、体力不支, 不断进入《历史与社会》学科从事教学, 课堂教学常常消极应付, 其课堂教学效率则低下、杂乱。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 《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周课时七年级为3课时, 八年级为4课时, 九年级为3课时。但是大多数农村中学为了突出英语、数学等学科, 每个年级段常常删减了1课时。由于课时紧, 教师在教学中则匆匆一带而过。
3. 课堂呈现形式呆板、平直, 情绪感染不够
有的教师过于受个性等因素制约, 进入不了课堂角色, 少笑颜, 无起伏, 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情绪感染, 课堂沉
筅浙江永嘉县瓯北五中
张强
闷, 很难得到学习的快乐。
4. 注重讲解注入式教学, 交互活动不够
不少课堂仍以教师的讲为中心, 板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辅助功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过程性的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展开得少, 交互度不高。
5. 注重知识教学, 能力与非智力因素关注不够
学校强调学科本位, 学生能力培养被忽略。突出体现在:本来可以课下自学的基础知识, 却当作重要内容课堂上耗时费力;本应通过运用着力培养的能力点, 反因课时不够而被迫放弃。不少课堂仍沉浸在“一切为考试”的单向关注之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积极引导与渗透, 或忽略, 或偏失, 课堂的人文关怀薄弱。
6. 注重局部识记, 整体把握不够
突出体现在:抓住一端不顾其余, 因为对整体教学规律把握不够, 教与学的重心, 容易停留在局部识记层面, 教得累, 学得死, 效率不高。
二、农村学校《历史与社会》高效课堂教学的含义
1. 适合性强, 体现三个适合
教学的设计与推进 (难易、快慢、方式、方法) 、与学生的认知基础 (接受能力) 相适合, 与学生的运用潜力 (实践能力) 相适合, 与学生的情感需求相适合, 教学因材施教, 学的实在而快乐。
2. 结合性强, 体现三个结合
教书 (知识和能力、过程、方法) 与育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机结合,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有机结合, 教考有机结合, 既教学生眼前学会, 更助学生日后会学。
3. 时效性强, 体现即时达成
课堂紧凑, 注重以主带次、以课带块 (单元) , 以内带外, 传输与反馈快捷, 心动与行动默契, 学会与会用合一, 耗时少, 课堂预设目标的达成度高。
4. 举要性强, 体现点面兼顾
抓住《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取舍精当:整体上举纲张目, 引导学生学会整合;关键处辅之材料, 反复推敲, 精心设计。在课堂教学中, 带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构建农村学校《历史与社会》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1. 加强师德建设, 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
(1) 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树立高远的教育理想。面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人生, 确立正确职业生活幸福观。课堂教学高效、和谐, 给人一种充实、愉悦的感受, 应是教师高品质的生活指标之一
(2) 与时俱进, 于改进中寻求发展。每一个教师, 都要有改进课堂教学的理念。因为只有改进, 才有行动的紧迫感, 才会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自己负责, 自我加压, 自觉消除职业倦怠, 变压力为动力。
2. 强化新课程理念培训, 转换教学观念
(1) 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一切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 努力实现四个重心转移:由重视教到重视学, 由重视讲到重视互动, 由方便教师到方便学生, 由展现自己到把精彩让于学生。
(2) 自觉坚持全面发展的科学观。从研读备课到具体实施以至作业批改的各个环节, 始终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并重, 育人与提高成绩齐进, 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 始终坚守节约高效的质量观。精研课程, 紧缩课时, 紧凑课堂, 精要训练, 用好信息技术优势, 力避随意作风和苟且省事的倦怠习气, 课堂内外, 时时处处着力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高效习惯。
3. 规范办学, 保证课时
各学校应端正办学思想, 重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 保证各个年级段的周课时, 不得任意削减。要从培养公民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的角度来重视《历史与社会》教学。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室应加大对学校的教学管理, 保证课程标准、教学课时、教学任务落在实处。
4. 加强教学研究, 改进教学方法
(1) 加强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 强化监管落实, 健全组织带动机制。课堂效率的提高靠个体努力, 更需整体合力, 因而需要各个学校、各个教师统一落实。重定体现在在:
强化校本教研。通过校本教研来优化课堂教学,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农村中学的《历史与社会》教研组由于学科地位和师资力量等原因, 教研组力量相对较弱, 教学研究的氛围较差。因此, 学科教研组应十分重视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 规范校本教研活动, 要做到定主题、定内容、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 最大可能发挥教研组集体力量, 来优化课堂教学。
建立听课、研课、资源共享制度。营造开门上课、随时欢迎的听课氛围。每人每学年一个 (研究) 目标, 每两周 (听别人) 一课, 教研组每两周一研 (开一节研究课) 。每位教师建立自己的课例 (设计与课间参与) , 及时上传校园网。
加强校际教研联合体和教研组建设, 用团队的整体氛围和良好进步, 带动个体的更新进步。个人把好五个环节:备课, 上课, 作业设计与批改, 课外辅导, 考试研究。备课组坚持五个统一:统一内容, 统一进度, 统一材料, 统一考试, 统一讲评。要加强校际之间教研活动, 开展校际教研联动。相关学校的教研组应根据学校教学实际情况, 确定主题, 与联动学校开展教研活动。
(2) 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提高成绩与育人并重。道德基于认知, 任何认知都有道德的素养隐含其中, 任何认知的过程, 都是育德的契机。须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自觉地落实到施教的各个过程, 变成一种常规的工作状态, 力避备课时有、上课时无的虚假作风。
(3) 问题与策略并行, 辅助到位。有问题抛出, 就有策略跟进, 这是教育学的要求, 也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是必备的素质。教师须将这种素质逐渐变为每个人的课堂常态, 从备课开始, 就要研究学生,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 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有哪些困难, 有哪些策略可以为其提供帮助, 什么时候提供。没有策略跟进的问题提出, 是形同虚设的非教育行为, 应着力避免。
(4) 规范课堂教学活动, 有效互动。教学需要活动, 但活动必须依据课标和教学目标, 从学情出发, 做到行动与心动的统一。高效的活动必须把好五个关键: (1) 活动的组织要便捷, 一般以前后座自然组合为宜。活动组织更要合理健全, 以四至六人组合为好。每个组要有指定的组长, 负责召集、指挥、记录、汇报学习成果。组长每次轮换, 每个人都有锻炼机会。 (2) 活动的内容须扼要、集中且具体。扼要指一堂课中重难点所在的研讨活动, 也就是一个中心活动能够化解一堂课的重难点。 (3) 活动的时间要恰当, 过程力求完整。 (4) 活动的辅助要到位, 要促成互补。教师要在巡视中发现问题, 随时修正活动中的偏离目标现象, 指点活动中的方法思路, 尤其是指导组长主持好总结活动。 (5) 活动评价要及时, 要促成共享。教师指导活动要守时, 评价要及时, 力求当堂完成。
职业学校历史教学改革 篇10
一、学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和目标
(一)学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文化认同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和人文传统作为重点内容。在人文传统教育中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了解并践行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继承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这里的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华民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其内涵极为丰富。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要在新形势下,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培养和强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用正确的思想武装青年一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学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校对初中预备年级到初三年级的四个年级实施分层的传统美德教育,努力做到各个年级教育目标细致、重点清晰。
预备年级是初中起始年级,这一阶段学生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期。人们常说,小儿成人,孝字为先。因此,我们在六年级围绕“孝”开展传统美德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品质,进而养成尊重师长、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的道德品格。
七年级学生自我感觉已经长大了,因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开始出现叛逆,容易与父母长辈、老师同学出现矛盾,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出很多问题,如过分强调自我、随意议论他人、缺少关爱之心等。因此,我们在七年级围绕“礼”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崇尚礼仪的习惯,养成谦虚礼貌、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
八年级学生乐于交友,希望得到他人关注。在这一阶段,特别是男同学喜欢讲哥们义气,冲动易怒、盲目跟从,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挑战学校的规章制度,又往往会因为交友不当而出现许多情感与心理上的困扰,这就要求学生能对自我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因此,八年级围绕“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律己宽人的品质。
九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和初步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为将来踏上社会做准备。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初露端倪,迫切需要学校、教师及社会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因此,我们在九年级围绕“立”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立志勤学、勤劳节俭、自立自强的品格。
上述四个分年级目标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依据。
二、历史教科书蕴含丰富的传统美德内容
历史学科在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初中历史教科书选编的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和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活动,并以此创造的文明成果等,都是优良的德育资源。尤其是七年级历史教科书,系统讲述了从远古人类的诞生到清朝大一统帝国的衰落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史实,呈现了人类的进化历史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教材中还陈述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呈现了一部中华民族从衰落、屈辱走向自强、复兴的奋斗史,无不折射出传统美德的光芒。
三、开展传统美德系列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一)传统美德教育的策略
1. 利用历史教科书进行教育
初中历史教科书含有大量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涉及地貌气候、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科学技术、市场经济、资源环境等,素材可谓丰富多样、生动具体。在历史教科书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既有我国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仁人志士英勇顽强的斗争历史,也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等等。这都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骨子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正所谓“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能立志报国”。
2. 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例如,反映中国近代的屈辱岁月,可通过《甲午风云》、《南京大屠杀》等影视资料,给学生一个饱满、贴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最直观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又如,在钓鱼岛事件后,教师就在课堂上播放由著名演说家一横老师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夕公开发表的爱国演讲视频,虽然只有短短十多分钟,但其所引发的教育效果非常明显,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而此时教师适时地加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就很容易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以升华。除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其他的教学手段,如主题教育法、活动体验法等拓宽我们的教育视野。
3. 结合乡土史特点落实教育
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一个缩影,是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最为生动、具体的材料。教育过程中联系学生从小就耳闻目睹的乡风世俗,会使学生倍感亲切,产生自豪感和光荣感,从而激起对祖国的热爱。古镇新场是一个传统美德的“聚宝盆”,是一个“活的古镇”。新场有“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的美誉,被专家称为“上海浦东原住民的生态博物区”,保存着唐至清代各色厅堂第宅20余座,还是民间艺术“锣鼓书”的原生地。学校每个学期都要开展“古镇探源”、“古镇建筑”等考察活动,教师带领学生走访古镇的每一处,实地感受古镇百姓的文化生活和智慧结晶。通过走访,学生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从中汲取营养和陶冶情操,进而确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
(二)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1. 环境熏陶法
基于孝、礼、信、立的目标开展“构建温馨教室,营造和谐校园”的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由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和自行设计,对教室环境进行布置。例如,六年级教室围绕“孝”字设计,在班级的墙壁上张贴古往今来孝亲尊师爱国的名人故事;班级开展讲名人之孝的故事;设立“读书角”,摆放学生推荐的有关孝的书籍,营造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班级环境。同时,教师还精心创设传统美德教育的情境,引导学生由入境而入情,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如利用每个历史纪念日,与媒体的宣传相结合,开展形式生动活泼的系列教育,渲染教育气氛。
2. 主题班会法
围绕孝、礼、信、立的目标召开主题班会课。由班主任或历史教师选取相关材料,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育活动。例如,九年级某班共有35名学生参加中考,近一半的学生将升入高中继续学习,但还有一半学生就可能要进入中职校学习。站在这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不少学生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做什么、如何做。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设计了“我的理想我的梦”主题班会课,选取历史名人的立志勤学、自强不息的故事,如:司马迁忍辱负重撰写出伟大著作《史记》,贝多芬双耳失聪创作出著名的《第九交响曲》,作家海伦·凯勒身残志坚,依然著书立说,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从中学生认识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刻苦努力,付诸于行动。
3. 活动体验法
学校利用“五四”、“七一”、“九一八事变”等历史纪念日开展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意识;利用伟人、名人的纪念日,对学生进行道德人格教育;利用教师节、三八妇女节等,进行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教育;利用假期、双休日带领学生走访博物馆、纪念馆,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革命志士的英勇事迹等。如每年的“七一”,教师都要带领学生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等纪念场馆,感受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所进行的前仆后继的斗争。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崭新的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通过这一体验活动,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而自觉献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大业。
4. 学科渗透法
即利用历史课堂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历史教科书涉及的传统美德教育资源极其丰富,教师努力挖掘教科书中蕴含的传统美德教育材料,并在历史教学中探索各种方法积极施教。如:
(1)正面引导法
根据教科书相关内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从生动具体的历史中悟出真谛。如“统一的隋唐时代”一课,讲述隋文帝以身作则,崇尚节俭、励精图治,在隋初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不断强盛。但是隋炀帝荒淫奢侈,贪图享乐,不体恤百姓,国力很快衰退,致使隋朝迅速灭亡。通过教师的正面引导和说理,学生懂得了勤政、节俭能带来强盛、繁荣的“治世”,暴政、奢侈必然导致“乱世”,甚至亡国,明白“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2)情绪感染法
在教学中动之以情,以发自内心的情感来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给学生以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如,讲“汉朝的兴盛”,对于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不仅描述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的叱咤风云的业绩,也补充卫青、霍去病自幼刻苦学习、立志报效国家的感人事迹,品味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从而进一步升华了卫青、霍去病身上体现出的爱国精神。又如,“辽阔帝国的统治”一课,通过介绍文天祥可歌可泣的事迹以及对《过零丁洋》诗歌的朗读与赏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对比分析法
中国历史上有对祖国和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爱国者,但也有委身外敌、卖国求荣的奸贼和追名逐利的野心家。通过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分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讲述“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一课,教师声情并茂地描绘了岳飞抗金的事迹,也讲述了奸臣秦桧奉行称臣、割地求和的卖国行径及其以“莫须有”罪名陷害忠良的罪行。通过这一对比,更烘托出岳飞的爱国精神。
5. 课程教育法
即自主拓展而形成校本课程,深化传统美德教育。这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基本保证。“学校如何办出特色?这应该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核心的方面就是在课程上有自己的特色。”*学校基于对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充分重视,在编制自己的特色课程方面也不遗余力。如,针对各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先后开设了《弟子规》、“礼仪大学堂”、“古镇建筑”、“古镇探源”、“走近唐诗”、“锣鼓书”等一系列校本课程。从这些人文气息浓郁、道德涵养深厚的课程中,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和传统美德,从而使得他们进一步感悟到: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必须要增强国家意识,完善自身人格;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小使者。
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党和国家一贯予以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时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要在全国人民中培育和弘扬,特别要注重从少年儿童抓起。”他还强调:“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鼓舞和指引我们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职业学校历史教学改革 篇11
【关 键 词】 科历史教学;问题;建议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钱承旦在《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中这样写道:“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他认为:整个世界历史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而学习历史可以是我们更加聪明。事实上,他的这些观点就恰恰指明了历史教学的意义。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单纯历史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城乡接合部,历史教学仍存在着种种问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一、城乡接合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接合部学生现状
城乡接合部特指我国大中城市市区边缘的农村地带。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地区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家庭结构、分配制度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结构的变革,给城乡接合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带来一系列的冲击。
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学校的学生自然是来源于城乡接合部,学校生源由两大部分构成,一类是占小部分城市籍学生,大多因成绩、纪律“双差”而被迫到城乡接合部中学就读;另一类是占大部分的农村籍学生,大多些成绩、纪律较好,老实听话;也有一部分羡慕享乐,投机取巧。
(二)社会及广大师生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
目前,在我市,历史虽然是中考必考科目,但中考中只是与思想品德科同堂分卷,分数只占50分,并且只考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即八年级上下册和九年级上下册内容。这就导致师生们认为历史课程无关紧要,普遍把历史当“副科”,宁愿把精力花在“数理化”或者“语数外”上, 也不愿花时间去学习历史课。家长也往往会让学生牺牲历史课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有用的”科目上。在课程设置上,尤其是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学校,在安排教师教授课程时,认为“只要会点中文都教得了历史”,经常出现安排非专业教师教授历史的情形,上课照本宣科或当讲故事般地胡编乱造,很少能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使用或补充一些课外历史资源去教学,严重违背了历史真实性的学科特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热情,更不用说达到历史的教育与教学目的。
(三)历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整体专业素养不高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做长流水。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具备“两高”: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要做到“功高”,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要做到“学高”,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但长期以来,城乡接合部初中的历史教师师资力量普遍缺乏, 相当多学校的历史教学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不具备必需的理论素养,无法成功驾驭历史课堂,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城乡接合部历史教学的途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自我发展意识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开展好历史教学, 完成课标要求的基本目标的前提。所以在新课程标背景下,历史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把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教学中既要关注共性,又要满足主体性发展的需要。其次,教师的教学不能满足于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借助课堂搭建平台,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师生相互对话、共同参(下转82页)(上接81页)与,共同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第三,评价观的改变,新课程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而要让每位学生都获得发展,则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成绩为主的评价观代之以关注过程、侧重发展素质,增强能力的评价观。
(二)积极参加培训和自我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首先,教师应重视自我学历的提高,积极参加函授、自考等学历教育,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
其次,平日还应该广泛积累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对与历史相关的思想品德、语文、地理、民族知识也应不断学习吸收。历史教师在具备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后,还应大量学习、掌握、探索各种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用到的专门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与书写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绘制图表与使用直观教具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中的应变能力等。
(三)潜心教研,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参加校本研究活动,主动钻研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教师应依据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城乡接合部历史教学的实际,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城乡接合部基础相对薄弱,厌学现象严重,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克服新课程实施中的困难。
(四)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反思教学的进度和步骤,增强计划性,确定适合学生或课堂具体情况的学习策略以及完整的实施方案;二是反思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情况,借助富有吸引力的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并得以维持;三是根据课堂学习情况的变化,审时度势,及时发现新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采取有力的变通措施;四是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城乡接合部的历史教学难度大、任务重,广大历史教师要在新课改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才能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 杨志才. 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朱汉国. 历史教学研究与案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职业学校历史教学改革 篇12
关键词:民办校,新课改,针对性的历史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推进,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对新教材、新教法和教学理念都有了较多的认识, 相信同行们对新课程也有很多甚至更高明的见解。我校是一所民办学校, 高中部刚创办不久, 学生的基础尤为薄弱, 学习习惯较差, 缺乏学习兴趣。新课程所倡导的许多理念在这种情况下显得极难贯彻。如课堂中学生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课堂讨论、学习兴趣养成等理念在贯彻时, 出现的却是“教师主讲, 学生沉默”的尴尬局面。“有教无类”这个孔子在两千年前创办民办学校时就总结出来的教育理念同样为当今民办学校的教学指明了出路———有针对地进行民办校教学。如果我们所提供的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学情, 那就是非人性的教学, 教学成效可想而知。在此, 笔者把近年的教学经历做一简单叙述, 请同行们斧正。
我认为, 在民办学校要上好历史课, 可以采取如下教学措施。
一、激活兴趣, 改变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观念
近年, 中央电视台节目《百家讲坛》中的许多历史节目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 许多学生也很爱看。然而, 我们的学生对历史课却提不起兴趣。学生记得的只是历史课的乏味和知识的死记硬背, 这是一种“悲剧”。也许, 学生的这种认识在初中就已经生成了, 但是学生既然升入高中, 我们能做就是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让学生寻回历史的“滋味”, 激活兴趣, 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第一步。我认为, 要做到这一点, 以下几个环节很重要。一是, 教师要上好所任课班级的第一节历史课。这个第一印象很重要, 学生如果在高中第一节课上能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就会激发学习的兴趣。二是, 历史课堂应该多些生动和幽默。如果教师为了赶进度, 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感觉, 将知识硬塞给学生, 那样只会欲速而不达, 这种情况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尤为忌讳。其实,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讲一些生动的典故和人物故事, 让学生感觉到历史课至少“也可以听听”, 不至于拒绝历史。慢慢地, 学生对历史课的观念就会随之发生大的变化。三是, 教师应多讲一些基础知识。学生既然基础差, 教师就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降低问题的难度,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迅速增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因此, 我们要想教好学生, 首先应该把我们的位置让位于兴趣。
二、切实地进行学生的合作学习, 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 因此, 历史课堂应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进行合作学习。对此, 教师可采用“自组”“自读”“自议”“自说”“自练”的学习方式 (参考《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第五期《人性化的历史曙光》一文) , 从而让每位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然而, 这样科学的教学理念到了民办学校却难以实现。一是, 学生本来就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 一放手让他们“自主”, 结果是在课堂上乘机“作乱”的学生大有人在。二是, 学生基础差, 根本不知如何自主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因而, 教师必须有针对地进行教学安排。如针对学习习惯差的问题, 在给学生分组时, 教师应进行合理的组合。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掌控课堂的纪律, 这个是教学过程中的保证。另外, 在设计学生讨论的命题时, 教师也应尽量考虑学情, 不妨由易到难、逐层深入、由此及彼, 从而架设合理的思维桥梁, 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例如, 在解决美国民主共和政体和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异同点以及美国三权之间如何实现制约与平衡这两个知识点之时, 如果在三类以上的公立学校, 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直接提问前面一个问题, 而后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解决。然而, 民办学校情况就不一样了, 对前一个问题就应该交给学生讨论, 因为难度不大, 学生容易达成目标, 这样学生就有成就感, 也能及时巩固基础知识。
三、跨越时空, 谈古论今, 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和现实感
时常有学生会问:“学历史有什么用?”其实, 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的话, 可以很好地解决上面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我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 有的学生对真正的历史内容不是很熟悉, 但是对社会上刚发生的事件却很感趣。其实,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 在教学中谈古论今, 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和现实感。如在分析古代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时, 我们可以联系当今国际社会的战争;在分析罗斯福新政时, 我们可以联系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等等。虽然, 谈到一些社会热点现象时讨论起来也有些“投入”和“出格”, 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只要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那样学习的目的就能达成了。
四、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要找好切入点
新课程肩负着学生情感教育的伟大使命。“知德合一”是古希腊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也产生了极大的启发作用。但是现在高中生的思想早熟且叛逆, 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往往不接受, 如爱国教育、节约意识培养, 正义感的塑造等教学效果不好。特别是民办学校, 问题学生较多, 问题学生最终也是以思想教育落后为主。如果教学只服从于高考, 那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最后培养出来的人才有可能危害社会。我认为, 在民办学校推行情感道德教育应找到切入点。如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教师可以联系史可法和文天祥, 还可以联系近年的问题牛奶等。当教师讲到这些时, 学生特别投入, 不断地追问这些历史事件时, 这个过程就已经实现了教育的目的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在民办学校进行新课改虽然艰难, 但是如果采取适合学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也可以逐步地解决教学中的困难, 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以上只是笔者对教学的一点感想, 归纳也有不全面和不科学之处, 请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1]人性化的历史曙光.中学历史教学, 2006 (5) .
[2]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3.
【职业学校历史教学改革】推荐阅读:
职业学校教学05-29
职业学校教学效果07-16
职业学校日语教学08-30
职业学校教师教学10-23
职业技术学校教学06-05
职业学校课程改革07-16
职业学校教学物流企业06-11
职业学校物理教学08-09
职业学校声乐教学思考09-18
职业学校声乐教学浅见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