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

2024-10-03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共12篇)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 篇1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很多老师在课堂提问时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许多学生回答问题时结结巴巴,啰啰嗦嗦,颤颤抖抖,层次混乱,让人不知所云。如此的口语表达能力着实令人堪忧。问君哪得忧如许?我认为,病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是受我国传统社会文化意识的戕害较深,“巧舌如簧”,“雄辩是银,沉默是金”,“言多必失、少说为佳”等至理名言都是劝诫人们闭口不语或少语的,有人将此信奉为处事哲学,社会普遍把能说会道与花言巧语等同起来;二是受到了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所致,以分数选拔人才的方式对学生的说话能力不做考核,教师满堂灌,学生懒于动口,中学语文教学便严重忽视了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三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还被笼罩在“中考失败”的阴影之中难以自拔,萎靡不振的情绪比较严重,意志消沉,郁郁寡欢,再加之发音不准,又缺少相互交流的情境,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等情况。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际联系的不断紧密,口语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而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除了要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某项工作的专业技能外,同时还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的非智力因素,口语能力则是非智力因素的一项重要内容。口语能力目前已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介入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必备能力,如在应聘、推销产品、竞职、演讲、日常交流等场合下,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无疑会使你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增加你事业成功的砝码。甚至西方国家把舌头、金钱及电脑并称为人生的三大战略武器。可见,口语能力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愈发彰显。因此,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就必须把语文教学中的口语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来抓。在几年的口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口语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与实践,效果显著,具体罗列如下:

一、练“胆”为先,设法使全体学生都敢说

前文已经分析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敢说的原因了,不敢说才是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参与语文教学的罪魁祸首。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战胜不敢说的心理障碍,打开学生语言的闸门。

首先,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其实胆量就是一层薄薄的窗户纸,就是乌云暂时遮住了太阳,要勇敢地捅破窗户纸,拨云见日。其次,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就从简单的口头自我介绍开始,教师可以事先交代自我介绍的要点,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对学生的表现作出适当的评价,要以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鼓励性评价为主。再次,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选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或不吐不快,适时实施口语训练效果必佳。最后,教师还必须大胆创新教学形式,采用课前演讲、诗歌朗诵比赛、口头作文、辩论会、朗读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敢说创造便利条件。训练应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给每个学生同等参与训练的机会。此外,教师还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课下经常和学生们谈心并倾听他们的心声,谈发生在身边的趣闻趣事,引导学生对事情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训练,力争使全体同学都卸下沉重的心理包袱,重塑超越自己的信心,敢于一吐为快。

二、多策并举,将口语训练进行到底

众所周知,语文能力整体是由听、说、读、写诸要素有机结合而成。叶圣陶先生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可见,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联系,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实施口语训练。

阅读教学中有关朗读的内容决不可敷衍了事,教师应高度重视朗读这一环节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例如,在朗读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平翘舌音不分,于是对症下药,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并强化练习,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教师应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做好监督,还需把常见的平舌音或翘舌音用歌诀的形式让学生强化记忆。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说话技巧的训练:一方面是语音和语调训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便有较大差别。所有这些,应训练学生注意准确运用;另一方面是语速的训练。说话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喜、怒、哀、乐,各有所异,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这样,就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文教学中也同样可以纳入口语训练,教师提前给学生列一些阶段性必读书目,提倡增加课外阅读量。教师适时举办读书交流会,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平等地进行师生讨论及生生讨论,畅所欲言,三言五语、滔滔不绝均可,教师从旁策应,抛砖引玉,指点要津。欣赏优秀的学生使之感受到成功,鼓励沮丧的学生使之奋起,引导自我封闭的学生实现“对外开放”,唤醒自卑的学生使之自信自强,赏识教育重在赏识和激励,对每个学生给予包容。这样,学生内心强烈的被认同感会大大激发出来,手不释卷、人人争先发言便蔚然成风,发表的真知灼见屡见不鲜,偶尔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因为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只有思维清晰而又有层次,语言才会清楚而又有条理。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

中职语文教材安排了系列化的口语交际教学课程,主要有介绍、交谈、咨询、讲解、即席发言、演讲、应聘与自荐及辩论等。教师应将教材融会贯通,并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来进行课程设计。教师欲将学生领进口语教学这个“门”,得传授学生相应的理论知识来迈进这个“门槛’。如讲授“即席发言”这一内容时,教师应教给学生即席发言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即席发言的特点和方法。但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即席发言的能力,还要在一定的交际情境中,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实现。而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时间、背景等环境中产生的言语活动,依托于一定的情境。

“情境”是某种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的结合体。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置身其中,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及“交际”的冲动和欲望,才不至于空洞无物。因此,教师要巧设情境,让学生自觉进入“说”的角色。如在讲授《红烛》一课时,笔者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尽情演绎主人公献身祖国、甘愿牺牲的爱国精神,激起学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学生们也都情不自禁地读了起来,这时让学生读,效果很好。在开学之初,学生体验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军训了,此时军训成为学生们最热衷的话题。笔者因势利导,布置学生创编关于军训的课堂短剧,要求其从多个视角感受军训生活,学生热情高涨,写出了风格迥异的多个精彩剧本。表演的形象逼真传神,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此外,教师创设的情境还应向现实生活领域拓展空间,在社会生活的广袤土地上汲取营养,引导学生自主创设情境,提高口语能力。

笔者相信,通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不懈努力,学生的口语能力会逐步得到提升。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 篇2

1先进的教学理念

由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确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有主动学习、主动求知,才能促进自己发展,实现创造。要由传统教学中的只注重知识的储备、片面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得被动学习方式向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创造思维转变。在评价标准上,由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向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评价标准转变,确立开发学生综合潜能的科学的评价观。

2综合实用性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心。国务院《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它关系到课程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考试形式等各个方面。

2.1课程学时

实现四增四减:增加应用性强的课时量,删减或简化不实用的课时量;增加专业课的课时量,减少普通课的课时量;增加专业课的技能操作课时量,减少理论课时量;增加必修课的课时量,减少选修课的课时量。

2.2课程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要紧紧围绕着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来选择,知识的掌握要服务于能力的建构,教学内容要朝实用方向转变,让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1)普通文化课设置

在普通文化课教学中,突出记忆性知识,把生动形象的人文知识变成死板的教条,掩盖了文化知识的情感特征,导致学生对普通课不感兴趣,也不重视,教师感觉课难教,学生感觉学得烦。因此普通课的内容选择要突出职教特点和学生实际,实现职业性、应用性、生活性三统一,应用性指要突出课程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突出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职业性指课程内容要围绕着职业活动来组织选择。生活性指课程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除此之外,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专业课设置

由于职业岗位的变化加快,应加强通用知识、基础技能和综合化课程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转岗能力。专业课实现两结合,一是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二是专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专业实践课突出实践性、应用性、适应性,强化实践技能,实现理论知识向能力养成的有效过渡。专业活动课,从趣味性出发,突出适应性。围绕学生的素质形成和发展来组织,锻炼学生的从业能力,适应社会需要。

(3)课程结构设置

为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就业能力的需要、不同岗位的需求,必须对现行的课程进行调整,重组,实现知识的整合。

3灵活而高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头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法改革也应建立在“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基础之上,教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指导学生学法,引导学生会学、乐学。

3.1理论与实践整合法

这种方法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3.2情境激趣法

问题的设置要巧,要新,要奇,要难易适度,要有艺术性,激起学生认识上的冲突,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在情境式课堂中,用艺术化的问题激趣,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乐学。

3.3活动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核心展开教学,教师真正放权,成为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3.4问题驱动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能进一步拓展思维,教师要通过问题借助四步阶梯把学生引入生疑、解疑之门。

3.5行为导向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让学生直接走向实际,并通过视觉感知获得感性认识,消化、领会、理解、落实所学的知识的方法。

3.6合作探究法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的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合作探究法是有效的途径。

3.7激励诱导法

也称为讨论学习法,是通过集体智慧的相互启发、相互诱导、相互激励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学习方法。

3.8角色扮演法

教师应创设不同的角色演练情境,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播,激发学生们的演练激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情景角色扮演的过程给自己的行为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发现不足,自我改进、自我提升,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态度,既加深了对职业知识的理解,又强化了职业素质,缩短了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提高了就业能力。

4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教学改革的立体音箱。现代化教学手段自身融声、形、貌于一体,变枯燥为生动,深入浅出,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多媒体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中,这种音、图、文、声、色并举的立体手段,能抓住学生的心,能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的积极性,手脑并用,激发人的情感意识。教师既可以声情并茂的讲,学生手脑并用的听、说、读、练;学生既可以现场演示,也可以讨论、练习。在讲授、练习、反馈、作业整个教学环节都能派上用场,极大地调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兴趣,效果事半功倍。此外还有互联网学习的平台、多种软件等。

5科学的评价手段

科学的评价手段是师生发展、完善的裁判员。传统的课堂单一性、片面、缺乏科学性的评价标准体现在:对教师,只有领导从某一方面对教师单一评价,缺乏全面性;对学生,只有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权威的评价,缺乏学生的自我评价,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评价标准制约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严重阻力。因此,重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刻不容缓。评价标准既要考察现在又要着眼未来,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适度灵活,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推进教学改革。评加的目的不在于裁判与鉴定,而在于引导与促进。要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标准评价学生的行为、教师的行为,以激励师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5.1对教师的评价

本着以人为本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从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和研究;所教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培养、价值观的树立等方面实行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评价。

5.2对学生的评价

一是教师、家长、社会的评价。对学生评价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其综合素质为目标,从学时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品德等多方面进行科学而全面的评价。二是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就是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自我、调整自我等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评价,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从而受到激励,增强自信心,维护自尊心,克服由于他人的评价造成的逆反心理。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可以实事求是的剖析自己、认识自己,找出正确的学习方向,从而形成自主性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力求上进的信心。

6全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振兴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教师为本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全能型教师队伍。中等职业院校独具特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岗位需求的、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依靠全能型的教师来培养,具体策略如下:

6.1构建教师培训络

加强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关键就在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中职教师。而这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保障体系,构建一个系统培训网络,加强教师理论培训的强度,扩大参与学习的教师的覆盖而成为一种必需的途径。在培训交流中,要向他们阐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使中职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而且愿意将改的内容实施到真正的课堂教学第一线,并且鼓励教师的教、改、研,实践出真知,才能探索出有效的改革路径。

6.2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双师型”教师是指要既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相应专业实践技能;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践教学,而且在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组织协调和创新发展等方面有较高水平,即既是专业教师又是高级技师,既是人师又是经师。“双师型”教师目前是职教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职业教育发展的必需人才,加大力度发展“双师型”教师,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兼得的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7比较成型的新教学模式

7.1分层教学

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指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就是指教学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所谓的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科学地把学生划分为水平层次小同的学习群体并区别对待,以使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教学策略和师生互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的常见模式:班内分层教学模式,“分层互动”教学模式,目标分层教学模式,走班分层教学模式“,个别化”学习模式。

7.2互动式教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多途径、多方位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参与,实现教学中认知、情感的和谐。目前,多数中等职业院校在对“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强调下,很多学生的职业技能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但深入观察发现,学生能力水平的单一和职业核心能力的低下令人担忧。有的学生知识而极为狄窄,有的学生组织协调能力非常差,有的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此困难很难调整心态,有的学生而对市场就业竞争束手无策。学生的生存和从业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礼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等综合能力显得明显不足。中职学校尚缺乏对师生双主体的认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种互动的默契配合。因此,树立学生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教学过程的互动模式,实现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传递接受式为主向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转变,在教学过程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7.3一体化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数学 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91-02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性人才,在大多数学校中,基本都有数学这门基础课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职数学教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将数学和专业进行有机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另一方面,这种情况也导致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中职数学教育的发展。因此,对中职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进行研究,有着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中职数学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能力教育效率低

随着教育大众化和现代化的趋势,中职教育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学校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在这种趋势下,必然会出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由于教师资源的影响,各学校数学基础教育体系较为完善,但是在专业教育方面却有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很多学校为了保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减少了其他科目的课时,其中也包括了数学课。这样一来,中职数学教育中的很多内容都被忽视了,学生缺少对这些重点内容的理解,同时教育方式也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这些问题,导致中职数学教育逐渐沦为“工具数学”,学生在学习中感觉越来越难,逐渐丧失对数学科目的兴趣,难以提高学习成绩。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教育是以专业为核心的,应当将数学和专业进行结合,但由于教师水平有限以及学生的基础问题,很难进行深入的教学,教学质量不高。

1.2学生水平问题

中职学校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能顾及到大部分学生。而在数学领域,有着连续性的特点,需要较强的基础知识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教学。中职学生的成绩普遍较低,尤其是在数学方面,逻辑性较差。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近几年来,中职学生的数学水平呈下降趋势。在中职学校,采用的大多仍旧是传统的大班上课模式,难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导致学生成绩难以提高。

1.3教学模式单调

在中职数学中,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但是在中职数学教育方面,现代化教育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1]。大多数学校采用的仍旧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专业的结合程度不高,和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不符。

2.改善中职数学教育的对策

2.1改善师资结构

从数学教育来看,首先要保证数学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具有一定的素质。相关部门应当根据数学科目的要求,设立相应的教师岗位,并对教师的专业、学历、素质等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其次,要完善数学课中的基础设施,包括教材、设备、教学用具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育逐渐兴趣,对数学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还要给予教师一定的培训机会,丰富教师的工作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2.2开展课程改革

在对数学课程进行改革时,要遵循导向性、互补性、针对性、多样性与可行性的原则,根据中职学校专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教师、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机电专业的解三角形教育中,首先明确了教学目标:第一,掌握三角形的正弦与余弦定理,以及在赛侥幸问题中的应用;第二,针对机电专业问题,分析出已知量和待求量,并通过三角形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并根据解三角形的特点找出专业课中的相关问题,在掌握数学知识后解决专业类的问题。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出将数学知识和机电知识结合的情境,并由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解三角形是机电专业中的常用问题,在该案例中,将数学知识和机电知识有效的结合了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2.3重视学生主体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主,学生基本上是被动的进行听和记,信息传递是单相的,学生的参与程度较低,学习效果差。因此,必须要改善这种模式,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对教学进度进行安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身的地位,由原本的课堂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只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性。

例如,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在课堂为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古代,王国里有一位大臣,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非常喜欢,问大臣想要什么奖励,大臣让国王在第一个棋格上放1粒麦子,第二个棋格上放2粒麦子,第三个棋格上放4粒麦子,第四个棋格上放8粒麦子,一直把棋盘放满。接着提出问题:那么大臣要的麦子到底有多少?在引出这个问题后,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并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对问题进行解答,此时有学生回答:应该给20+21+22+23……+263粒麦子。教师此时就可以引导出等比数列前n项以及公式的教学。

在以上的案例中,教师通过故事的方式营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并对学生进行分组[2]。给予学生足够了思考与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更好的建立认知结构,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职数学教育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明确中职学校的教学目的,将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完善课程结构,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锡泉.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鲁东大学,2013.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模式研究 篇4

一、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思想和理论, 是以强调实践能力为基础, 大力拓展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方法及理论运用滞后

教学模式是教育和教学的核心, 同时教育模式如果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的发展, 就能带动教学方法的发展.那么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模式中显现出了“软硬”两个方面:软环境中, 教育理念陈旧, 技能知识严重的与时代脱节, 前沿学科了解和分析的能力明显不足, 理论联系实践内容较少, 教学工作中多学科衔接不到位.硬环境中, 专业性配套器械配备不到位, 先进性设备更是极其缺乏.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计算机是信息时代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大部分学校配备的计算机仍然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水平,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效果, 直接导致了所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的不对称性, 影响了教学成果, 体现不出学生操作技能的真实水平.

2.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手段单一

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应是使学生“会学”, 而不是“学会”.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处理、转换和拓展,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为主, 最大程度地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模式是只把学生领进教室, “口述+板书”的传统模式.而时代的发展则需要我们把学生带出去, “多媒体教学+大量实践操作+对外参观学习”的模式, 把学生由一个知识的授予者转变成知识的驾驭者, 把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由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向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模式转变.

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发展方向和改进措施

教育模式是紧跟时代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只有通过积极探索和学习才能加以改进, 这是最符合当代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的.

1.明确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以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为核心, 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的, 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线, 采用课题、模块、多媒体等方式组织实施教学, 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 突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效的教学方法.

2.根据当代学生思维特点因材施教

当代学生思维活跃, 好奇心强, 教育模式上就应该牢牢把握住这一特点, 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展示技能水平的平台.由传统理论书面考试转型为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考试模式来评定学生的总体成绩.这种教学模式是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的方法, 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 对学习产生兴趣,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客观、更直接地了解“知识带动技能”、“实践促进掌握”的科学方法.

3.开拓教学新领域, 丰富教学平台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都把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作为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等现代化手段丰富了教学模式, 告别了“黑板粉笔教材”的单一形式, 这是发展的标志.多媒体辅助教学, 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 使教学方法更灵活、形象、多样、系统地呈现给学生, 图文并茂的互动性、交流性更直接地反应出理论知识的要点和实践操作的方法, 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 使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不断提高, 丰富了专业阅历, 拓展了知识的范围.

4.加大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职业教育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很强, 实践基地的配备和发展至关重要.可以围绕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 到相关部门参观生产现场、体会操作, 聘请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现场示范讲解工作方法和经验, 模拟工作流程, 等等, 通过实施周密的社会实践活动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沈雪梅.校企合作直面市场育人才[N].南通日报, 2009.

[2]崔小红.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N].呼和浩特日报 (汉) , 2009.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 篇5

在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社会风气日益复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知识性青少年群落,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也受到很大冲击。诸如爱惜粮食、打饭排队、爱护公物、语言文明、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基础性文明行为,本是中学生应当身体力行的,但是如今不少中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减弱了。这种基础文明滞后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究其原因有来自社会来自生活的,更多的是属于教育自身。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脱节,致使学生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生活上,睡懒觉、不叠被子、抽烟喝酒、攀木折花、随地乱扔垃圾;物质上,穿名牌、搞攀比、高消费等,思想空虚,意志脆弱。所有这些都是中学生超越其自身角色和实际能力的表现。

面对学生整体素质偏低,社会就业形式严峻等一系列困扰,我们中等职业教育者如何将处于社会弱势的中职学生教育好:使他们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从一个不成熟的青少年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一个德技兼备的合格劳动者。这一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中等职业教育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此,笔者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仅仅从中学生养成教育这一角度,对中职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具体论述如下:

一、什么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二、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前文述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复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表现出了基础文明滞后的现象,从我校近年招生情况来看,这一现象有越来越普遍的趋势。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且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来说,应该更为确切。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有非常迫切、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

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心理状态方面

首先,中职学校入学的学生主要是无望升入高中的学生,绝大部分处于基础教育的边缘地带,自卑心理严重,承挫能力脆弱。在过去九年的教育中,几乎面对的是失败和打击,在老师、家长、亲友的心目中没有好印象,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和失败感,他们往往受的批评多、表扬少,自信心差,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很容易心灰意冷,毫无斗志,甚至破罐破摔。有的长期抑郁,导致抑郁症,甚至精神分裂。这样的学生集中在班级中,集体里弥漫着失败和消沉,甚至逆反的情绪,非常缺乏向师性,而且有敌对的情绪。

其次,由于独生子女,离异家庭,留守现象的普遍存在,再加上社会娱乐环境的污染,很多学生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和和疾病。逃课、吸烟、打架,上网,早恋等也很严重。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要给予学生关爱的阳光和热情的扶持,殷切的鼓励。作为班主任我们要让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归属感,要擦去他们心灵上的灰尘,焕发他们的自信心;恢复他们人性中的真善美,使他们在一个充满温暖和幸福的集体中快乐的生活,健康的成长。要让他们得到欣赏,关爱;看到希望,目标。我们要教育他们如何在学校里生活,如何取得成功,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如何正确地看问题。同时学会省视自我,纠正自我;容纳别人,理解别人,关爱别人。

中职学校班主任要有一付仁爱心肠和救治的心态。不要埋怨生源的质量和一味用处罚来定位学生品质。

2、良好行为习惯方面

(1)、语言文明方面

我们要明白学生有时候说粗话,不用礼貌语言,不主动问候,并非品质问题。而是生活环境的污染,性格的粗疏,或者自信心的不足,是“无心”的语言。

我们要让他们意识到一句“良言”的作用;要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观念,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好的语言。有必要在班级中制造一个互相监督的氛围;要创设一个语言文明的环境和氛围,使得学生在一个人文美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而不是用谴责和批判的方式定论人性的优劣。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职场语言的魅力。

(2)卫生习惯方面

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生活环境,缺乏卫生意识。还有的从小缺乏劳动意识。在学校校园、教室、宿舍都严格进行每天多次的清扫和检查,但垃圾依然天天没有穷尽。我们采用严格的德育评分评价,进行文明的宿舍和班级嘉奖,可依然收效甚微。原因是治标不治本。有的学生认为过后扫了就行,没有意识到习惯的重要性。不知道养成卫生习惯才是真正的目的。也有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学生高雅的举止,勤劳的品质,美好的情操。将卫生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联系,在职场上有时候“细节决定命运”。同时还要尽量完善我们的制度。

3.情商方面

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或者是单亲家庭、留守青少年,他们自我意识强烈,我行我素、孤僻偏激、冷漠自私。我们要采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点燃他们的心灯,让他们明白亲情、友情、爱情的义理。学会处理亲友间的关系,学会感恩和扶助;学会处理上下级、同学同事的关系,学会服从合作和互助协作;学会摆正男女之间的关系,探讨爱情、学业、事业、婚姻和生活的关系。

我们班主任要深入调查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更要更新教育的观念。我们要研究学生青春期特点,要研究早恋的心态,更要研究情商的原理,研究社会的现状。为更科学更细致地教育学生找到理论的依据。

二、关于学习观念教育

很多学生选择就读中职学校是无可奈何的,一般都认为人生理想的早已破灭,认为读职业学校很没面子,没多大前途,能学到的东西也很少,只求学一套技术,今后混一碗饭吃。因此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没有进取之心和成才之志,抱着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心态;甚至觉得职业学校是“破学校”,职校老师是“烂老师”。

我们班主任要有多元智能的理念;要有赏识的眼光,从每一个学生身上发现其智能的优点,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自尊心和进取愿望,激发他们实现最大限度挖掘潜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自身的弱点;要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方法;进而教给他们自学的途径和方法,为将来人生的发展准备。我们班主任要明白中职毕业生在社会中的定位是最底层的,要有悲悯之心。要让他们对学校生活感到充实,感到学有成效,而不虚度光阴。我们要用热

诚“融化冰山”;用学识展现魅力;用行动树立丰碑,从而获得学生的信赖,博得学生的敬仰。

总之,要给学生灌输几种学习的理念:

相信自己,一切终有可能,挖掘潜力,展现自我,超越自己。

人间正道是沧桑,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要有空杯心态,永远地空杯,才能不断装下学识。

知识的学习懂了就是会,技能学习懂了也不会,加强练习,熟能生巧。永葆积极进取的心态,近期学习有目标,终身学习是理念。

我们班主任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内心,时刻把握学生的动向,要有正确的工作技巧和方法,找到教育和引导的突破口。从而使得学生在中职教育中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进而力争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

三、关于校园精神文化氛围的熏陶教育

校园精神文化由校园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加以体现,是师生共享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文化传统、集体舆论及各种认同的文化意识。优良的校园精神文化能使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修养和学习习惯,促进他们的基础文明教育和养成教育。

总之,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涉及内容名目繁多。在此,我们仅从以上这些问题来阐述,实希望能抛砖以引玉,希望得到同行们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希望从中摸索到中职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规律,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德育工作。

德育论文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

姓名:石元辉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健康教育 篇6

一、心理健康

随着中专学生中诸如打架、出走、早恋等现象的发生日益频繁,对中专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同时,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可忽视的。一般来讲,学生心理问题显现在日常生活中有如下的表现:

(1)课堂上,缺席、迟到次数增多;上课总是想者其他的事;注意力分散,无所用心,昏昏沉沉;上课睡觉;课堂上自言自语。(2)休息时,总一个人呆着,贪睡;经常和同伴发生口角;开始谈论奇怪的问题和性问题;外出不归。(3)学习中,成绩突然下降,不能注意力集中地学习,甚至是不学习。(4)饮食方面。食欲不振,吃饭时总是沉默不语。(5)睡眠情况:失眠。(6)与老师关系上,回避老师,害怕老师;对老师有攻击性的情绪、语言和行动。

根据学生的表现,早期引导和教育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借助班会、团队活动等,而且要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2)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气氛。(3)注重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的普及,培训心理辅导的年级主任、班主任等,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强有力的保障体系。(4)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我认识水平,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训练学生良好的个性的养成。(5)家长的配合。家长的言行举止及训练水平直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可定期在家长会上培训一些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艺术和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方法。

这样,学校重视、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不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有较好的专业技能和适应能力;有较高的心理水平。

二、生理健康

1.人体解剖、生理基础知识教育。中专的生理卫生教育课一般以“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来进行,除讲授外,还应结合录像、投影、挂图、幻灯等进行直观形象的教育。中专学生不开设生理卫生和健康教育课,可依青春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青春期知识或性知识讲座,利用墙报、宣传手册、广播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

2.一般卫生保健知识:(1)眼保健知识教育;(2)口腔卫生教育;(3)生活卫生习惯教育;(4)营养和饮食卫生知识教育。

3.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教育。包括男女性生殖器官的构造、功能;月经初潮的生理意义及经期卫生。

4.体育锻炼卫生知识教育。包括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和生理依据;体育锻炼对身体各个系统的影响;运动与营养的关系;体质虚弱和患有慢性病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和体疗;体育锻炼的卫生要求。

5.安全和急救知识技能教育。日常的安全教育应包括交通、劳动、体育锻炼、旅游中的安全以及触电、中毒、溺水、冻伤、烧烫伤、扭挫伤的预防措施等,急救技能如进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救护训练等。

6.公共卫生知识教育。主要包括: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乱丢果皮纸屑等卫生公德教育;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进行环境卫生知识教育,让学生参加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活动。

中等职业学校的声乐教学探索 篇7

一、简化歌唱教学,增强歌唱自信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整的音乐效果。”声乐作为一门专业课,面对处于初步接触声乐的学生,要将声乐教学宏观上的心理学、生理学、音响学、语言学、美学等歌唱艺术原理和微观上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歌唱器官的机能活动状态化为最简洁的语言,教授给学生。因此,简化歌唱教学,增强歌唱自信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课程的定位、目标

作为专业技能课,首先应明确教学的定位和目标,如对初涉歌唱艺术的职高学生来说,声乐教学应定位于普及歌唱的基础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热爱歌唱艺术,用科学的发声理论指导自己优美自然地歌唱,并从声乐艺术中诗化的文学性、辞章的语言美、曲作的旋律美、演唱的声腔美、形体的动作美等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熏陶,触动他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开启他们智慧的心灵,使他们领悟生命的激情和对生命无限的遐想,感悟声乐的美感,揣摩欢乐与痛苦、浪漫与现实、安宁与激奋的意境。

2. 化难为易

在明确教学定位和目标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增强学生的歌唱自信,消除他们的顾虑和心理压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歌唱愿望,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激发他们歌唱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歌唱之中。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简单有效的途径是简化歌唱教学、化难为易、增强歌唱的自信,创造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实践应多于理论,歌唱训练感性应多于理性,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只有让学生去掉了畏难情绪,课程教学才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巴金曾说:“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科学的发声法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优美自然的歌声中本身就具有科学性。

事实上人类具有歌唱的本能,这种本能是与生俱来并建立在自然、协调的基础上的。例如当人们开怀大笑、伤心抽泣、热烈呼唤、恐惧惊叫时,或当婴儿大声啼哭时,都能很自然合理地运用其横膈膜、腹肌、喉、舌、声带、咽壁的力量,也能有机地协调运用共鸣腔体。意大利传统声乐教学非常注重发挥人的发声器官各有关部分的固有能力,欧美流行唱法也主张演唱不能刻意,要有意识地把下意识的东西找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学生下意识的发声状态,显得十分重要。

3. 激发情感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更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在歌唱的诸多环节中,“情”是最重要的,在歌唱中起主导作用,是声音的灵魂。

影响了中国一代歌坛的邓丽君,是唯一打入世界乐坛,值得骄傲的著名的歌唱家。她的成功在于她全身心投入的演唱情绪和酣畅淋漓的生命姿态,她在把乐句唱成了自己的同时,更是把自己化成了音符。声乐界有一个共识,就是歌唱训练中“只有说得好,才能唱得好”。因为说话对任何人不会造成心理负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歌唱前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诵歌词,酝酿感情,根据歌词的内容与情绪决定抑、扬、顿、挫的声调和字的喷口力度,形成自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就能给增强学生歌唱的自信。以最简单而科学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

二、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

声乐教学是一项内容丰富、技术性、科学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课堂教学应生动活泼地运用辩证法的观点和自然界的实例,帮助解决学生们在歌唱训练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歌唱理念。

歌唱艺术的表现中处处充满了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歌唱中的“呼和吸”,身体的“动与静”,歌唱意识的“主动与被动”,肌肉的“用力与放松”,喉咙的“打开”与声音的“集中”,歌唱的“内在感觉”与“外在姿态”,歌唱声音色彩的“刚与柔”、“明与暗”、“清与浊”、“浓与淡”、“虚与实”,歌唱力度的“强与弱”,行腔的“连与断”、“顿与挫”,歌唱情感的“悲与喜”、“忧与乐”、“收与放”、“藏与露”、“张与弛”,歌唱速度的“徐与疾”,这些“复合”的音乐思维无不体现了歌唱表现中的对立和统一,并构成了整个歌唱状态和发声过程。最终达到让学生不仅热爱歌唱艺术,而且能掌握运用科学的发声法,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从而真正走近音乐。

三、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艺术氛围

要使歌唱教学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显得非常重要。

一是注重师生互动。互动是现代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它旨在强调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的态度转变,并在动态化的课程教学中,达到课程的最终目标。

二是注重课程布局。课堂要始终保持轻松活泼的氛围,离不开课程的精心布局。具体的措施是:

课程的精彩导入———充分利用上课前的半小时,播放艺术家的精彩演出、著名的歌剧片段、音乐大师专访及与当天课程密切相关的音像资料,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被深深地吸引,躁动的心安静下来,并怀着好奇心和饱满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到课程的内容中来。

精于谋篇、善于取势———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仔细斟酌欣赏、理论、实践等环节在整个课程中的比例,并不失时机地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初探 篇8

一、注重初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的衔接

物理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知识系统,任何一个知识的漏缺,都会给后继的学习带来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做好补缺补漏的工作,以缩小初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物理知识跨度,让学生顺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物理学习中。

初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知识需要做电直导线的“右手螺旋定律”,右手握住导线,大拇指所指定方向为电流方向,而四指弯曲方向为磁场的环绕方向。但是如果这么解释,后面马上要研究的通电螺线管的“右手螺旋定律”就不太好解释了。“谁有答案了?”有人举手回答:“我知道,这是由于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我紧接着问:“那这根导线周围磁场方向又怎样呢?”又是一片安静,我提醒:“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这一点的磁场方向。”可以判断该导线的下方磁场方向为东西方向,接下来的解释便顺理成章。

6. 提问要引起争论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印象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例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在平地上挑着东西前进做不做功?”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收到很好的效果。

7. 提问要富有创造性

课堂问题的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应,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开放式的问题,答案不能唯一。问题要带有一定的假设性,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研究,使其产生多向联想,提出独到见解。

例如,在测物体密度的方法教学中,提出问题:有一个密度比水大的马铃薯,任意选用工具,请写出可以用哪些方法测量它的密度。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有多种不同的答案。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深度的思考,各有所得。这样既巩固和完善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拓展了其思维空间,又点燃了学生的创新火花。

三、有效提问方法

1. 直问和曲问

直问,就是直截了当、单刀直入、一语中“的”地提出问题,是提问中最常用的方式,其目的在于直接寻求答案,例如讲声音的产生,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就是需要直接寻求答案的。

曲问曲径通幽,发人深省,问在此而意在彼。例如,在讲音调时,问:“平时人们会看到狗突然警觉地竖起耳朵,这是为什好衔接工作,如:重力、摩擦力、力的图示、二力平衡、参照物、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功和功率、平均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势能、内能、分子热运动等概念,大多数概念在初中已初步学习过,但初中学习时对这些概念只要求“知其然”,而中职学习时对这些概念要求“知其所以然”,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除了继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之外,还侧重培养学生物理规律形成的思维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同时使学生认清概念和规律所依据的物理事实,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含义,认识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投影仪、多媒体等,讲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通过类比的思想方法,学生温故知新;上好实验探究课,激发学生学习么?”这里,问在“狗”,而意在“声”。这种方式的曲问,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学生记忆深刻。

2. 宽问和窄问

宽问指概括地问,窄问即具体地问。教学《自感现象》时,可先设问:“如果线圈所包围的面积内的磁场不是外磁场,而是通电导线自身的电流产生的磁场,那么线圈内有无电磁感应现象产生呢?”这就是宽问。在引导学生利用电磁感应知识对此作出预测,并在实验验证后,再用窄问的方法设问:“若通过线圈中的电流增大或减小时,线圈中产生的自感电动势方向怎样呢?”促使学生弄清楚当线圈中的电流发生某种具体变化过程中两者的因果关系。可见,宽问居高临下,窄问具体而生动,各有用处,究竟怎么用,要由讲的内容和提问的目的决定。

3. 单问和重问

单问,就是仅提一个问题,然后释疑。一堂课往往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单问组成的。设计合理的单问既形成线索,又显出层次。例如,把一枚硬币轻轻放在水面上,竟然没有下沉,学生无不惊讶,这时教师可紧接着提问:“硬币怎么会静止在水面上呢?”这样的提问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表面张力的知识。“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产生电流吗?”这样的单问有利于促使学生发散思维。重问指连续地问,即在短时间内多次提问。比如,在讲温度计的原理时,先提出:“温度计的玻璃管为什么做得很细?玻璃泡做得较大有什么作用?玻璃管内装什么液体?为什么不能装水?体温计为什么做成三棱形?温度上升时为什么管内液体会升高?”等到一系列的问题解决了,学生自然明白了温度计的原理。这种方式的提问对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和推理能力十分有效。

另外,还有明问和暗问、虚问和实问、正问和反问等,但这些问法,并非完全独立,在授课中往往根据具体情况、对象,相互渗透,灵活运用。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的兴趣。这样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二、注重分层次教学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物理基础差异较大,若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发出同一号令,使用同一把尺子,就会造成物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物理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的现象。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次教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1.备课中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师把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基础差的学生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要求其学会最基础最主要的知识,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逐步学会灵活应用;对中等学生要求在“熟”字上下工夫,对所学知识具有分析归纳的能力和应用能力;对优等生要求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启迪其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发展其个性特长。根据备课时不同目标的设置,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因材施教。

2.课堂提问分层进行

教师要善于实行分层提问的策略。教师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设疑,分层设疑需讲求科学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使学生有所得,有所思,激发潜能,促进创新。对于低层次学生,应该从教材内容出发,以识记和理解性问题为主,提出最基础的问题,避免因问题过难,抑制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于中间层次的学生,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略有提高,提出一些需经过一定的思考、分析才能回答的问题;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一些需要更高层次的逻辑思维和有创造性的问题,并启发、锻炼其概括、抽象思维的能力。通常可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等生的作用,帮助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后进生的理解程度,及时补缺补漏,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知识,从而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矛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如在职高一“研究匀变速活动的规律”实验教学中,可以从多角度和不同层面提出问题,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第一层:根据纸带上的点,能确定小车的运动性质吗?什么情况下做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匀减速运动?什么情况下做变加速运动、变减速运动?

第二层:为什么不把物体刚刚运动时打出的点作为出发点,而是把中心某一个点作为出发点?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在纸带上可以将任一个点选作出发点(从第一个点选起),为什么?

第三层:两个相邻的记数点怎样选择?是不是选两个相邻的点?为什么我们常用打点计时器打五个点的总时间作为时间间隔,而不是逐点选取?

第四层:怎样利用纸带上打下的点计算加速度?怎样计算即时速率?

3.布置作业分层次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在学校里,之所以会出现一些落伍的学生,甚至会出现一些无可救药的学生,是因为在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学生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教师要根据学生在掌握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异,分层次布置作业。

在具体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布置作业时,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作业链,把每天的作业分成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做基础训练题,B层次的学生做基础训练题的同时配以少量提高题,C层次的学生完成基础、灵活性和综合性题目。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每个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作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习困难学生关注基础,量力而行,而优秀学生又得到提高。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能够使优秀学生“吃得饱”、中等学生“吃得好”、困难学生“吃得了”,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三、注重物理教学的生活化

“物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联系生活来增强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只有架起生活与物理的桥梁,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探寻物理、获得物理知识。物理教学应从生活中开始,在生活中进行,又回到生活中去。把生活带进物理课堂,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使他们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

例如学习了惯性的知识后,要求学生在坐车时注意体验车在起动、刹车、加速、减速时人体倾斜的方向;在学了摩擦起电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冬天的晚上脱毛衣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以生活为载体,收集生活中的物理信息,激发学生浓厚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地学习物理,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又如“万有引力定律”是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定律,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定律的运用,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宇航员翟志刚“漂浮”出太空舱的活动,杨利伟、费俊龙等宇航员在“神舟飞船”中的生活画面,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以“假如你是宇航员”为话题展开激烈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四、注重物理教学的民主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和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前苏联学者雅各得钦说过,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要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必须树立“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念,教师否定的目光或消极的话语,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相反一个鼓励的眼神、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赞美的手势,会使学生充满信心,这样才能营造和谐、友爱、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可以采用“讨论-互动”的民主教学方式,相互讨论、合作探究,让每个人都成为教学和学习的一分子,个人的创新潜能才能得到深入挖掘,个性特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虚心学习的品质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职高一“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一节时,把“质疑问题”作为互动交流点,使学生产生“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疑问,将“讨论—互动”设计为本节教学中的中心环节。立足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扬教学民主精神,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大胆质疑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让学生“放肆”起来。结果学生表现积极、活跃、好问、善辩、热情高涨,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掌握了本堂实验课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就如拾级登山,越高越险,越险越奇越风光……师生间的教学活动就这样一浪接一浪,涌起一个个高潮,展现一处处风景,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深度与广度的教学。

论中等职业学校的创业教育 篇9

创业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 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 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 务求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 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 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大会特别提出了创业教育问题。大会的主要工作文件指出, 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和多变的需要, 革新教育和培训过程必须包括创业能力, 这种能力无论对工资形式就业还是自我谋职都同等重要。许多国家对创业教育进行研究和开发, 并得到政府的大力鼓励与支持, 以及企业的参与和重视。鼓励创业, 以创业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已成为世界的共识。创业教育还是解决社会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 小企业创业教育应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能广泛吸收劳动力, 最大限度地解决就业问题。

二、实施创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 解决毕业生就业难, 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各类学校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把创业教育引入课堂, 无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 要求职校不仅要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更要着力培养创业型的复合人才, 职校应将培养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中职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校期间要作好就业意识、就业技能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增强毕业生离校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近年来, 我国就业形势严峻, 特别是中职学校的毕业生, 就业压力将更加严峻。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 对就业指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造成中职毕业生在就业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期望值过高、依赖性较强、自卑心理较重等现象, 以及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的现状, 使得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供需失衡。这一切与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脱离社会、脱离劳动、脱离实际的状况有关。中职学校要想立足于强者之林, 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先行创业教育之路, 塑品牌, 创特色, 从而在竞争中抢占先机。

三、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创业教育的对策思考

1. 要进行课程改革, 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

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这个核心环节来实现的。作为创业教育系统工程的枢纽和核心, 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 决定着职业学校的生存空间和发展价值。创业教育课程应该在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基础上突出创业, 要把“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法律”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同时创业课程结构要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 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

活动课程是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一方面要在原有的各种活动中, 把创业教育的任务和要求结合进去, 加班会、团队活动、学科兴趣小组、各类竞赛、“三小”活动、勤工俭学、校外活动等;另一方面要开展创业教育专题活动, 即根据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设计专门的教育活动, 如参观、访问、请创业者作报告演讲等。在活动课程中实现创业意识的提高, 创业品质、创业知识的传播与养成。

在隐形课程方面要突出创业环境的设计和布置。要把校园的合理布局和美化、校园文化建设、周边环境处理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 如布置鼓动创业立志成才的名言警句, 张贴创业者的成就榜和风采照, 举办内容形式都具创新意识的活动, 观看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题材的影片, 展示创业型教育队伍形象, 为学生营造一种创业氛围, 培养创业意识, 激励创业精神。

2. 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创业品质的培养

在教学模式上, 创业教育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固定不变, 要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让师生共同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 通过探索, 使知识结构不断得以充实和完善。

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锐性、独创性。创业人才在思维特点上须表现出不为陈规旧俗束缚, 能随机应变, 充分发挥创造性, 能够适应变化着的外部条件, 能摆脱惯性, 改变定式;能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那些不屑于已有知识和观念范围内的东西。针对中职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基础, 要注重个性化教学, 保护学生自尊心, 培养学生自信心,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对学生来说, 与创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必不可少, 但更重要的是强烈的创业欲望以及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因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3.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改革开放30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及创业人的成功经验表明, 一个人的成功, 智商与情商同样重要, 甚至情商比智商更为重要。因此, 在对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 特别要注重情商培养。主要是如何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何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学生被营销界称为是新生代。新生代的特点是个性张扬、激情四溢、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良好的人际关系, 交际面狭窄, 而这代人又正是实施创业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因此, 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 加强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4. 要重视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环境和条件, 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磨炼创业意志、培养创业能力, 得到创业技能的训练。因此, 学校要组织学生调查一些小企业, 参与小企业的设计, 同时学校也可尝试建立一些小型企业让学生身临其境, 使学生得到创业教育的体验, 通过体验使学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 这也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

5. 既要鼓励自主创业, 又要积极开展岗位创业教育工作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VB教学 篇10

教育心理学理论把人的智力类型大致划分为两种: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普遍在数理逻辑方面表现较差, 而在身体动觉和空间视觉等方面有较强的能力。因此, 必须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对象的智力特点制定出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教学时大胆地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灵活多变的策略教学作为主导, 并以适度够用的理念为辅助, 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尤其是针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比如VB编程。在长期的中职教学实践过程中, 已经证明该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

2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

思维始于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源头。问题需要以一定的情境为载体, 一个好的问题情景的创设能调动学生思维, 唤起其好奇心, 激发其求知欲。并且能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充满吸引力, 同时变枯燥为有趣。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 要尽量地巧设问题情景, 站在学生的立场, 以学生的视角审视问题, 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 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只有抓住了课堂教学中思维的关键之处, 才能抓住课堂教学的根本。因此, 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具有很大的意义。问题情景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 要多选取于生活贴近的、有实用性的问题, 侧重点在于启发性和趣味性。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采用相应的问题情景,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挑战欲, 从而避免课堂教学时学生听课心不在焉。

下面结合具体的事例来阐述:

在VB教学过程中, “事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常常能体会到初学者理解的困难, 但是只有深入理解了“事件”的知识, 才有可能很好地学习VB编程。否则, 后续教学和学生的后续学习都会遇到较大的障碍。比如在进行“事件”教学时, 曾设计过一个“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倒计时”的程序, 计时从10秒倒计到0秒。开始上课时, 提供给学生一个初始界面:Label控件的Captial, 其初始值为10。我要求学生探究一个问题:如何实现Label中呈现的数值随着时间的跳转, 从10逐步变到1。通过这个例子,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所提出的问题上来, 激发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 我再让学生上机动手实践, 这样, 不论学生能否可以解决该问题, 他们也都在编程中有所学、有所得。即使学生找不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当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时, 教师演示如何写代码。展示在不同的事件过程中写同样的代码, 运行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从而使学生了解以及理解事件的含义和作用。当把代码写进合适的事件中时, 再通过设置属性值来触发事件, 使其能够运行通过。于是学生便能从案例中认识事件的重要性。

当然必须承认中职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普遍较弱, 所以如果在课堂教学中, 依照正常的学科体系教学———先进行理论课的讲解, 然后再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势必会占用大量的学时, 况且这对中职学生来说未必能起到同样的教学效果。于是教学原则是“必需、实用、够用”。在教学中贯彻这种教学理念, 抽取简单、使用又必需的教学内容来进行讲授, 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使其学习目标明确、具体。

下面仍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进行数据类型教学时, 以加法计算器为例, 给定初始界面的方法, 然后给定3个Text控件用来存放3个数, 给定两个Label空间用来显示“+”、“=”, 一个Command控件作求和用, 要求学生编程计算Text3中的结果。一些学生编写出了下面的程序:

运行程序, 发现该程序实现了字符串的连接, 学生通过对运行结果的观察, 自然而然地发现了问题, 然后带着疑问积极主动地探索, 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出来了, 当然教师的角色也要发挥出作用来。此时, 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 及时并适时给予必要的提示, 如:这里是将m, n作为字符串来处理了。如果学生加上定义类型的语句:

加上类型定义之后, 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通过这个事例教学, 学生产生了数据类型的感性认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好学习习惯, 同时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3 调动学生动手能力

教育学影响较大的流派,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 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做中学”, 即通过让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 学会观察、分析、操作、解决问题或者进一步生成新的问题, 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由于中职学生起点差, 底子薄, 厌学情绪早已植入他们的思想, 所以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中职学生喜欢玩, 喜欢动手, 就因势利导, 让学生在做中学, 边做边学。

再举一教学中的例子:

在For-Next循环结构教学中, 让学生运行以下程序。

问题1:i有何特点?s与i有什么联系?

问题2:如果将for i=1 to 3改为for i=1 to 5, 发生了哪些变化?

想让学生上机实践和分析, 然后教师总结出For-Next循环语句的功能。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种循环, 教师最好再给出一些题目供学生练习, 体现出“边做边学”, 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之后, 教师再给学生布置以下任务:

(1) 计算1到100的和。

(2) 计算1到100间偶数的和。

(3) 计算p=1×2×3×…×10。

当然, 学生在调试程序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 所以, 他们就会去探究For-Next如何正确运用。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总结时, 学生就能够对ForNext语句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因此, 教师要真正地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让学生积极参与,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正是编程教学的本质。

4 循序渐进, 顺利完成知识转移

迁移是一种所学的知识对另一种要学的知识的影响。所谓的知识迁移是指:已经习得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在以后的新的学习中的影响和作用。最近一些学者对学习问题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这一研究结果给教师敲响了警钟。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具体在VB教学中, 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 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构建新的未知的知识和运用于实际的问题的解决中。学习贵在举一反三, 所学的东西几乎很少的情况下是原封不动地拿出来使用, 在大多数情况下, 都需要进行知识的迁移。

5 及时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的目的就是要提炼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 合理的归纳不仅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和练习的负担, 而且能使所学的知识的结构更加合理。在上课的过程中, 应该适当地增加学生的实践部分, 一句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 再好的老师也需要学生的勤学苦练, 毕竟实践出真知。但是,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如果对实践的部分过于强调, 因而忽略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有可能偏离主题, 甚至会出很多种认知上的错误。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迷茫、误解从而钝化了学生的思维。

6 结语

作为学生人生路上的指路人的职业教师, 面对的不善于总结和学习的学生, 我们的工作难度会非常大, 这就要求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事实, 在教学中应该更加仔细认真地备课, 努力钻研自己所授的教材, 从学生的基本学情出发, 制定出最适合的教育方法, 积极主动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热情、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 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 积极对所学内容加以归纳总结, 因材施教, 从客观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学意识,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摘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对象的特点, 针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创建探究学习的学习情景等问题做出了具体的阐述, 使学生边学边做, 为增强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 以引导学生主动归纳总结的方式使其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提高, 寻求最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VB编程,问题教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应波.计算机软件技术与应用基础教学中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研究探索, 2007, 2:23-25.

[2]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社, 2002.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 篇11

一、初识庐山面目,重在激发兴趣

入学新生对自己所选专业的课程要求和作用、专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及毕业后的就业和升学方向等,往往都缺乏必要的了解。而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关系到学生的专业好奇心和求知欲。职业高中的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的学习信心已经不足,来职校就读可以说是无奈之举,这显然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迅速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专业现状,明确专业知识发展方向,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制图教学中,笔者是这样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1.旁敲侧击,明确目标

在讲授一门新课或一节新课前,让学生认识学习的目的、任务、要求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是尤为必要的。学习目标提得越具体明确,越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平面图形的画法”这节时,先拿出往届学生的优秀平面图形绘制作业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进行评价,接着给同学们分析尺寸和线段的关系,并问他们会不会画出这样好的图样,得到否定的回答后,适时提出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的绘制是画机械图样的基础。目标明确之后,学生会有意识地认真“临摹”这些优秀的制图作业。当看到自己也能绘出同样好的作品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建立起来了。

2.创设情境,启发思维

教学中不难发现,让学生单调地重复学习已学过的内容,或解决难度过大、力所不能及的问题,都会降低学习兴趣和丧失学习信心。而引起学生好奇心和启发思维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创设一种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对不理解或不完全理解学习内容的疑惑、矛盾,甚至是惊讶,通过恰当的启发,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3.多管齐下,激励反馈

学校中的竞赛有多种方式,如作业、测验、大赛等,不同的竞赛方式对学习兴趣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激励作用。制图教学中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进行评价,事后都应及时让学生知晓结果,并给出恰当的评价。这种反馈能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有效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绘图的能力打下基础。例如,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特别是学生的图纸,除给以分数或等级外,再加上适当的肯定性评价,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画图的兴趣。因为良好的反馈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能增强“自我激励”作用,并为下次学得更好增加信心,激起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力。通过反馈信息,学生能及时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便于纠正与补习,可避免再次失误,达到亡羊补牢的目的。

二、简化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职教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职教学生入校时基础普遍较差,加之社会的不公正评价影响,部分学生在入校一段时间后学习积极性会骤减。如果所学知识难度较大,学生上课听不懂,学习负担就会像“下雨背稻草——越背越重”,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对于制图课而言,不应再过分强调制图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结合专业需要,“少而精”地阐述理论和原理,突出学以致用的实用性原则。例如,机械类专业以“常用零件图各种画法、简单的装配图画法与各种图样的识读并重”的原则,讲得精、学得透;非机械类专业主要以“识图为主,画图为辅”的原则,突出看图能力的培养,强调实用性。另外,选择或编写教材,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机械AutoCAD的教学与传统机械制图结合起来,突出实用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知识变得浅显、简单、易学。例如,将尺寸的标注、形位公差代号的标注、粗糙度代号的标注等,利用AutoCAD来授课,就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直观教学的优越性,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三、注重过程参与,倡导“授人以渔”

在机械制图课的教学中,还要改进教学方法,刺激学生的视听及记忆神经,加大学生的参与力度,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获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自学法

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将启发引导、归纳总结等指导性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自学阅读、自我创造灵活地结合起来。讲到“国家标准”时,可引导学生先进行自学性的阅读,再启发学生思考制定国家标准在行业中的积极意义。职教学生主体意识较强,更希望自己也参与直观演示中。教师应掌握这一心理特征,并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学具、简单模型,人人动手演示观察。对于学生不易制作的复杂模型教具,在教师指导下,按座次分组演示,进行同步观察,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演示中体会空间形体与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

2.讨论法

以讨论形式解决问题,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经必要的讲授以后,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为原则,设置疑问,组织学生按座次,二人或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制图课里有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也不可能是唯一的,有些问题的解决只有最合理的方法,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这样的问题用讨论形式解决比较好。“表达方法的应用”这节内容采用讨论形式教学,效果尤为明显。因为表达方法比较多,对于某个零件来说,可能有好几种表达方案,而用哪一种表达方案比较合适,这就可以在讨论中解决。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更加明确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和用处,提升对问题的认识。因为,在讨论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便可鼓励学生动手去查资料,做进一步分析。如此一来,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换句话说,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形式,更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3.测绘法

教学大纲已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实物测绘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要把课堂内容与实践结合起来,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完成读图、填图、分析图形和绘制物体投影三视图等练习。例如,要使学生尽快掌握点、线、面的投影规律,先让学生掌握物体的投影规律和每一个视图所反映的空间方位,再结合模型进行空间想象,找出它们的投影在视图中相应的位置、形式和大小,这样学生就可以快速进入角色,出色地掌握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只要把握好职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多动脑子,多想点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就一定会搞好职教《机械制图》教学。

(作者单位:陈杰,浙江省义乌市城镇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研究 篇12

在中国,古往今来,无论家庭还是社会、组织,对人的品德非常重视,有用人德为先,成事德为先的说法。品德的好坏似乎成了决定一个人、一组织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当下,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也是“有德有才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无才弃之不用”。因此,作为企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便成为学校的立校之本,事关学生的终身发展,要严把好德育这个“出口”。学生的“出口”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入口”,也就是说,从本质上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搞好德育,无论对学生、学校还是社会,都重要而紧迫。

要想做好“事”,先要做好“人”,德育教育要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只有着眼学生实际、从生产生活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建立学生对从事职业的理想信念,兴趣爱好,引发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动力,德育教育才会取得良好成效,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好务。

一、根据职业特点,制订育人方案。

人类从事的每一项职业是人类进步的结果,每个人必须首先劳动才能获得生产生活资料。因社会组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们从事的职业也千差万别,各有特点。当社会化的大生产进一步优化,生产分工越来越细、越专业,职业性和职业特点也越来越明显。每一个岗位对从事者来说就是职业性的选择,要有岗位性。中等职业学校的职责是向企业、事业、社会组织培养中等专业人才,是第一线的岗位,对每一位工作人员有着不同的职业品格和要求,学校或教育者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学生毕业所要从事的职业特点,规划出职业所需要的道德观念,本着德能兼备的原则,把生活与教育结合起来,把岗位与品格培养结合起来,才能有的放矢,培养出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

有人说,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工作方式。这也说明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德育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及将要从事的职业结合起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做人做事一起抓,加快学生职业化和社会化的进程。学校把教学计划变为具有职业特色的“青年员工培养方案”,按照方案整合人力资源,加大德育的融合力度,形成系统的成才过程。

此外,教育者也要因“才”施教,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他们从事职业特点的学习与实习,还有生活等。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培养职业品格和职业道德,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习惯,由习惯形成品德,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目的。

二、根据学生特点,培养良好习惯。

首先要从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养成做起。“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成功的秘诀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地做好。人们在渴求成功的同时,却往往忽略成功恰恰是来自貌似不起眼的良好习惯,对学生来说上课认真听讲、自习课安静做作业、及时复习回顾已是一种习惯,但有些学生却做不到。一个人习惯于懒惰,他就会无所事事地到处溜达;一个人习惯于勤奋,他就会孜孜以求,克服一切困难去做事,也就是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良好的习惯并非是天生具有的,它可以通过后天来培养。我们学校正是以此为突破口,下大力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等习惯,并持之以恒。

其次教育学生从个人形象做起。个人形象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个人形象良好的人更富有、更成功、更易与人相处,拿到的薪水也高。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个人形象颇佳,与同事容易建立其良好的合作关系,中职生也许无法改变自己的长相,但完全可以通过努力创造自己良好的个人形象。

因此,学校首先注重从学生的着装和发型等抓起,每年都组织学生观看金正昆教授的《学生礼仪》光盘,并适时把世界优秀企业的文化引入课堂,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再者,教育学生充满信心,开发潜能,主动推销,发挥特长和优势,形成独特风格,塑造人格魅力,让自己脱颖而出,以此去吸引人、打动人。对毕业班的学生都应要求着职业装、穿高跟鞋练习站姿,在校园里,卫生、仪容、礼貌,无人管却无人不管,学生开会的坐姿都是职业姿势,德育与职业素养结合,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德育要有魅力,这个美丽来自于职业素养。”“德育为首,技能为主”的教育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在职业学校,以做人做事为引导,通过进行企业讲座、社会调查、技术比赛等活动,把德育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体验,把以“说”为主的德育变为以“做”为主的体验式德育。针对一部分学生乱花钱的毛病,学校通过专业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一年下来,学生学习进步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改正了挥霍的毛病。“人人是教师,节节有德育”地落到了实处。

三、根据课程特点渗透德育教育。

目前,在职业教育的各门课程中必须渗透德育内容已是各个中职学校的普遍要求,把政治课的内容结合到教学实际和工作实际中,把政治课堂中学生感觉枯燥不容易接受的思想变为与职业要求相互补的内容,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如在电子专业课上,教师先问学生对就业待遇的期望值是多少,然后在电视机维修的过程中,渗透诚信要求、规范操作、劳动安全、节能环保和服务细节,最后回到期望值。教师还告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方的差错,都可能影响待遇,因而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熟练的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在职业的引导下,学生得到了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和法纪常识的教育,德育内容与岗位能力达到了紧密结合。

在职业环境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在学习、成长、生活和择业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及时指导,帮助他们养成健康向上的心态。比方学生沉迷电脑游戏,对学习没有兴趣,自暴自弃。教师耐心与他交谈,帮他补课,发挥他在电脑操作上的特长,鼓励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并获奖,激发出强烈的自强愿望和自信心,使自卑的学生变得自信,使自弃的学生变得自强,使自负的学生变得自重,德育使学校充满生机。

针对学生中奇装异服现象,学校提出“个性服从职业要求”,通过课堂教学生职业形象设计,学生发现职业美的内涵。同时,学校开展“学校吉尼斯”活动,评选校园之星,引导学生通过专业能力展现个性,实现自我发现与自我教育。一个优点带动整体进步,一个进步影响全体面貌,覆盖全体学生的职业活动,增强了学校的德育效果。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事关学生的一生,事关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事关社会的整体文明进程,严把德育“出口”,无论对学生、学校还是社会,都显得重要而紧迫。学生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入口”。本文拟从职业教育育人方案的制订、全员育人环境的建设、职校课程的渗透等几个方面来探求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效果之路。

上一篇:员工档案管理下一篇:责任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