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成果(精选12篇)
科研项目成果 篇1
(一) 前言
从20世纪中期以来, 现代项目管理更多的关注在三个主要的评判项目成功的标准上, 即:成本、进度和绩效。虽然, 这种狭隘的方法并没有被PMBOK所传播 (PMI, 2004) , 但它还是被广泛的在各种文献资料中论述, 并在各种教课书中被教授。
更令人遗憾的是,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这三个评判标准是不充分、不全面的, 特别是从用户的观点出发。研究这个课题的一个方法是:去检测项目管理作为一个商业过程被越来越多的使用和它对在以成本、进度和绩效为成功的标准之间的不对称及不对等。以此为原则, 许多项目管理的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Chaos的研究 (The Standish Group, 1994) 成果已被广泛的引用, 即仅有16.2%的软件项目是按时且在预算内完成的。Cooke-Davies (2001) 分析了从1994年至2000年间, 在欧洲被实施的超过136个项目后发现, 平均每个项目超出预算4%, 同时, 比计划延迟16%。项目管理的使用正在兴起, 项目管理正在获得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 尽管在某些情况下, 它的表现看上去有些不如人意。项目管理所提供的价值已超越了它对于成本、进度及绩效的贡献。虽然, 这个贡献即无法准确的表述也无法精确的评价。
(二) 案例分析
这个看上去有些自相矛盾的论点可以通过对一些特殊项目的研究和案例分析作出适当的解释。当然, 关键还是要看项目的投资者们真真想要得到什么。显然, 如果项目投资者懂得他们的真正目标, 他们将有可能视项目的成功与项目本身的成本、进度和绩效无关。相反, 一个不能满足项目投资者的需求的项目将很少会被认为是成功的。
以下项目是从文献资料和工作实践中选取的典型事例并做了简单的归纳 (见表1) 。
1.悉尼歌剧院。伴随着壮观的风帆造型, 位于悉尼港的悉尼歌剧院是世界上被公认的最知名的建筑之一。然而,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来, 它无疑是一个公开展示的失败。当工程在1959年开工时, 预算造价为7百万美元, 并计划用4年完成。但最终该建筑被完成在1973年并超出预算1亿美元。
2.200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 200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项目, 并赢得2003年度PMI国际项目年度奖提名。它达到了所有关键日期节点的要求。成功是以收益率来衡量的, 而不是以达到一个特别的成本目标为标准。
3.Advantix照相系统。柯达公司的Advantix照相系统, 被广泛的认可为一个杰出的管理范例。被PMI授予1997年度国际项目年度奖并被商业周刊评选为1996年最优秀的产品之一。但自该系统上市以后, 柯达的股价下跌了67%。部分原因是, 柯达公司没有及时的参与到以数字照相为主的实践中去。
4.某铁路长管路输水工程。从传统的项目管理角度看, 该项目造价超标, 工期延后, 是一个“不成功”的项目。但自从建成后, 沿线大量用户解决了近30年缺水问题。
5.某工程一期项目。经过项目管理团队的艰苦工作, 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条件下, 按期、在预算成本之内交付客户使用。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 它是成功的。但在交付使用后, 使用效果很不好, 入住客户投诉不断。
6.笔记本电脑升级项目。某跨国公司IT部门决定, 给销售部门的员工全部更换已安装最新操作系统的电脑。新的操作系统与原使用的软件相匹配的问题没有被考虑。最终, 整个公司销售部门的生产效率降低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7.公司内部网络项目。某跨国公司计划建立内部网络系统。从传统的项目管理的角度, 该项目没有达到成功的标准。项目被延迟且超预算。但是该项目被认为是成功的。因为系统提供稳定的沟通平台。但是员工们很少利用此平台。因此, 项目的目的还是没有达到。
以上的案例研究显示了两个令人左右为难的评判项目成功的状况。首先是, 谁来做决定?是投资者还是最终的用户?万一某个项目是打算为一个不确定的地域的居民的利益而实施, 谁又是那些最终的用户呢?在某些案例中, 投资者和最终用户是相同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如此。例如, 在笔记本电脑升级项目中, 两者是完全不同的。IT部门是投资者, 而最终用户是电脑的使用者。
第二个为难之处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项目投资者对项目的结果的评价是不同的。以公司内部网络项目为例, 最初高级管理层认为项目是成功的。但当使用一个阶段后, 事实证明这个项目是在浪费金钱。又比如一些大型的公共项目 (悉尼歌剧院、某铁路长管路输水工程等) , 很可能要经过许多年后才能获得一个公认的、持久的评价。
这样的左右为难是不应当被忽略的。但为了从这些案例中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我们有必要做以下两个简单的假设: (1) 用户和投资者这两个词可以被互换使用, 并且代表某个或某一群承担项目费用的人。 (2) 项目投资者对于成功的观点应当是一种长远的观点。
在以上简单的假设条件下, 我们可以看到, 传统的项目经理对于成功的认知和用户及投资者对于这一问题的观念并不存在内部的联系。换句话说, 传统的项目成功的评估手段:成本、进度和绩效, 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来看是不充分的。
(三) 研究与分析
从以上案例分析和归纳得到的启示和结论, 正被越来越多的研究团队和研究成果所支持。例如, Shenhar, levy和Dvir (1997) 提出了一个项目成功的多维框架, 它包含四个成功维度:项目效率、对用户的影响、商业成功、对未来的影响。
Morris (2003) 在第17届世界项目管理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讲时, 也谈到:“虽然长久以来, 项目管理被看作是要求在一个被很好定义的环境下, ‘按时、在预算内、满足要求’的去实施一项任务, 但现在, 在实施项目管理时, 我们却不得不面对并运作在一个更广泛、更微妙的环境中”。伴随着以上的研究和结论, 自然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项目经理应当或必须怎样做, 才能满足用户对于项目成功的评判。许多研究者都清楚的懂得对于一个更加有包容性的成功模型的需求, 并且正积极的从事着成功模型的研究和建立。值得关注的例子包括:Shenhar (1997) 的四个成功维度和最先被Kaplan和Norton (1992) 提出的平衡记分卡法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pproach) (Stewart, 2001) 等。目前, 这些模式中没有哪一个能被广泛的接受。但研究还在继续, 并且不容怀疑的是一个实用的模型的出现只是个时间问题。与此同时, 项目管理的实践者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 即至今没有被广泛接受的成功模式存在, 但他们又不得不自己去尝试着建立一些在其他基础上的成功评判方法。
在许多情况下, 成本和进度目标是很重要的。一种情况是, 当这两个目标被合同条款所要求时。还有就是, 当产品的某个部件需要在一个特定日期与另一个部件进行组装或为一个特定日期的事件做筹备比如奥林匹克运动会或庆祝一个国家的节日。但不管怎样, 目标被表述为一个特殊的成本或一个特殊的日期总比被表述为“越便宜越好”或“越快越好”来的好。例如, 对于一个成功的新产品的引入关键是首先推入市场。为此, 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 公司往往愿意为加快进度而投入更多。相反, 当生产率和效率的提高是目标时, 过早的启动或许不是一个好的投资, 要依靠相关的成本和节约。
伴随着对成本和进度的追求所产生的问题, 不仅仅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对项目成功评价的不充分, 更重要的是他们阻碍了其他更重要的评价。例如, 在现今激烈竞争的商业环境中的产品开发项目中, 时间对于市场是如此的重要, 以至于公司将通常愿意支付更多以加速产品开发、上市的进程。然而, 那些只关注于特定日期和成本的项目经理将有可能错失以进度换取成本的机会。相对地, 在软件开发中, 使用者的体验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公司往往愿意推迟新产品的推出以便戒除更多的软件漏洞和错误的功能特性。为此, 那些只关注于特定日期和成本的项目经理将通常又有可能错失以表现换取进度的机会。在这些情况之下, 项目经理们不仅不能实现真实的公司目标, 而且可能危害到他们的职业生涯。他们仅仅获得了按时、按进度完成了项目的名声, 但错失了更大的目标。
de Wit (1986) 和其他一些作者定义并区分了项目成功 (被评估以总的、完整的项目目标) 和项目管理成功 (基于传统的、广泛传播的以成本、时间和质量的表现为评估方法) 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对于这两种成功形式的区别似乎加强了“项目经理们往往接触、理解不到真实的公司目标”的看法。正象Shenhar (2002) 所说的, 我们必须“转变项目经理们成为领导者, 使他们对于项目的结果负责”。同时, Figueroa (2003) 也有着相似的建议:项目经理们“必须与项目的用户结构完全的整合”, 并且去尝试理解用户的真正目标。
(四) 结论与建议
我相信, 研究者们将最终会解决对于成功的理解上的冲突问题。但在目前, 项目管理的实践者们只能去面对、处理今天的现实。他们可以继续关注于成本和进度并且冒着错失真实目标的风险, 或者, 他们可以寻找方法, 从用户的立场去公式化他们的项目目标。但无论怎样, 总有这样一个风险存在, 即在项目实施的前后, 用户往往很少只单纯的考虑成本和进度, 用户往往有可能真正追求的是提高收益, 或提高生产率, 或提高操作成本的效率, 或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确定这些高水平的目标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某些情况下, 用户不愿意显示他们的无知, 从而导致工作范围的无限扩大。而在另一些情况下, 用户代表所知不多或根本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 让他们清晰明白的说出那些真实的、根本的目标。
无论怎样, 或许, 通过回答一系列特定的问题, 将有助于获得一些必要的信息。比如:项目经理应当问,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项目;为什么该项目被包括在整个项目组合中;它与怎样的组织战略相联系;以及伴随着这个战略, 该组织准备将要获得些什么。还比如, 谁正在支持这个项目, 现在存在什么限制条件等, 也将有可能引出有用的信息。
是不是这样做就意味着, 我们应当放弃我们长期信赖的那些以成本、进度和绩效来衡量项目成功以及项目的真实目标被实现的方法?当然不是。它们仍然是相当重要的, 特别是在过程评估中。但是,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它们的局限性, 即它们往往应当是作为短期的、次要的目标。而我们应当更多的关注于, 项目为什么会被选择和被投资的原因上来。如果我们仍旧不能将成功的评判方式与用户的成功标准联系起来, 项目管理的实践者们或项目管理作为一个专业将变得无足轻重。
参考文献
[1]Adams, C.1998, A Kodak moment:Advantix named1997international project of the year, PM Network, 12 (1) , pp.21-27.
[2]Cooke-Davies, T.2001, The“real”success factors on projects, Proceedings of the4th European Project Management Conference, London:PMI Europe2001.
科研项目成果 篇2
『机采指标信息综合处理软件』
技术总结报告
『申报单位』
二〇一一年五月
项目负责人:
项目参加人:
项目负责单位:
项目参加单位(内部):
项目协作单位(外部):
报告撰写人:
报告审核人:
目 录
1.1.1 1.2 1.3 1.4 项目概况......................................................................................................1 项目背景和研究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项目背景......................................................................................................................1 项目目标......................................................................................................................1 项目范围......................................................................................................................1 1.4.1 业务范围.....................................................................................................................................1 1.4.2 功能范围.....................................................................................................................................1 1.4.3 实施(应用)范围.....................................................................................................................1 2.2.1 2.2 2.3 系统总体设计..............................................................................................2 系统体系结构..............................................................................................................2 系统开发及应用环境..................................................................................................2 与其它系统关系/接口.................................................................................................2 3.4.5.系统功能......................................................................................................3 测试应用效果..............................................................................................4 结论与认识..................................................................................................5 i 1.项目概况
1.1 项目背景
1.2 项目目标
1.3 项目范围
1.3.1 业务范围
业务范围
1.3.2 功能范围
功能范围 1.3.3 实施(应用)范围
实施(应用)范围 1 2.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体系结构 系统体系结构 2.2 系统开发及应用环境
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
2.3 与其它系统关系/接口
与其它系统关系/接口
篇二:软件项目总结报告
修改记录页
目 录
1.1 1.2 1.3 1.4 项目概要.................................................................................................................4 项目基本信息.............................................................................................................................4 项目期间.....................................................................................................................................4 项目成果.....................................................................................................................................4 开发工具和环境..........................................................................................................................4 2 项目工作分析..........................................................................................................5 2.1 项目需求变更.............................................................................................................................5 2.2 项目计划与进度实施..................................................................................................................5 2.3 项目总投入情况..........................................................................................................................5 2.4 项目总收益情况..........................................................................................................................5 2.5 项目质量情况.............................................................................................................................5 2.6 风险管理实施情况......................................................................................................................5 3 经验与教训..............................................................................................................6 3.1 经验总结.....................................................................................................................................6 3.2 教训总结.....................................................................................................................................6 4 改进建议.................................................................................................................6 4.1 组织过程资产库的改进建议.......................................................................................................6 4.2 其它改进建议.............................................................................................................................6 5 遗留问题处理计划...................................................................................................6 6 审批意见.................................................................................................................7 6.1 审批意见表.................................................................................................................................7 7 附件........................................................................................................................7 1 项目概要 1.1 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项目代号:××××× 英文简称:×××××
项目编码:×××××(需要相关部门提供)
用户方:提示:请说明本项目的用户部门(或公司)开发方:提示:请 说明本项目的开发部门(或公司)
项目后续事务负责人:提示:由某某负责客服、维护工作。
1.2 项目期间
预计项目开始日期: 预计项目截止日期: 实际项目开始日期: 实际项目截止日期:
项目目前状况:提示:系统试运行中(或处于维护期中)等等 保障日期:提示:系统运行后开发方需要保障系统稳定运行期间 维护日期:提示:过了保障日期后进入维护日期
1.3 项目成果
提示:各阶段文档数及代码量,可参考项目成果物列表、项目度量表
1.4 开发工具和环境 2 项目工作分析 2.1 项目需求变更
2.2 项目计划与进度实施
提示:对照第一份评审通过的项目计划书列出项目主要过程(里程碑)的实现情况。
2.3 2.4 项目总投入情况
提示:项目总的工作量和人员投入(包括管理、培训、评审等),以及设备、经费等成本投入情况。
项目总收益情况
提示:介绍项目收益情况(可包括项目直接收入和预期的间接收入)等。
2.5 项目质量情况
提示:介绍项目成果物的质量情况,交付前的缺陷数量和等级情况,交付后的缺陷数量和等级情况,客户
满意度情况等;可参考测试报告、各阶段评审报告、sqa检查结果等文档。
2.6 风险管理实施情况
提示:对项目过程中风险管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篇三:软件项目实训报告模板
电气信息学院
实训报告
课 程 名 称: 软件项目实训
实 训 题 目: 猜数字游戏 年级/专业/班: 2009过程自动化01 学 生 姓 名: 学 号: 实训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引言
1.1系统概述
猜数字是一种益智类小游戏,游戏规则比较简单,一般两个人玩,一方出数字,一方猜。要求用vc++6.0中mfc编写一个程序实现猜数字游戏中的出数字方,实现数字之间的相互比较,让玩家找出电脑写的三位数字,而玩家在找出三位数字中,电脑需要给出玩家一些提示信息,用以帮助玩家找出答案。对于猜一个各个位数不等的三位数字,电脑需要在程序刚运行时,确定一个随机的三位数,且各个位数不相等。而在玩家输入数字时,也需要检验玩家输入的数字是否满足条件,即一个各个位数不重复的三位数。只有玩家输入正确的数字后,电脑才能进行比较数字的运算,如果玩家输入的数字和电脑的不相等,输出提示信息,并应重新读取玩家的数字进行判断,直到玩家放弃猜数字或数字猜对为止。玩游戏者通过游戏提示输入八次来匹配上面所输入的数字。a表示位置正确且数字正确,b表示数字正确而位置不正确。
首先,由设计程序随机产生一个三位整数k,要求这个两位数字没有重复数字,且最高位不是0。然后,玩家可以猜一个三位数字,根据玩家猜的数,与k比较,判断玩家猜的数字是否正确,同时,提示猜的数字中位置正确的数字个数m和数字正确而位置不正确的数的个数n,并以manb的形式输出(a表示位置和数字都正确,b表示数字正确而位置不正确)。如果玩家猜了9次还不对,那么提示玩家“游戏失败!”。
1.2 需求分析
电脑游戏的出现与1960年代电子计算机进入美国大学校园有密切的联系。当时的环境培养出了一批编程高手。1962年一位叫斯蒂夫·拉塞尔的大学生在美国dec公司生产的pdp-1型电子计算机上编制的《宇宙战争》(space war)是当时很有名的电脑游戏。一般认为,他是电脑游戏的发明人。1970年代,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成本越来越低。1971年,誉为“电子游戏之父”的诺兰·布什内尔发明了第一台商业化电子游戏机,不久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电子游戏公司——雅达利公司(atari)。在1970年代,随着苹果电脑的问世,电脑游戏才真正开始了商业化的道路。此时,电脑游戏的图形效果还非常简陋,但是游戏的类型化已经开始出现了。从1980年代开始,pc机大行其道,多媒体技术也开始成熟,电脑游戏则成为了这些技术进步的先行者。尤其是3dfx公司的3d显示卡给行业带来了一场图像革命以后。进入1990年代,电脑软硬件技术的进步,因特网的广泛使用为电脑游戏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进入21世纪,网络游戏成为了电脑游戏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受到我们传统教育思想的困扰,我们习惯的认为游戏就是玩物丧志的东西,所以在我们那一代,父母只要听到游戏两个字那就像见了老虎一样的警惕和恐惧。由于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当我国游戏事业高速发展时,才发现游戏设计方面人才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和不足,再加上我国高校和传统学校对游戏设计专业的漠视,让游戏设计人才几乎难觅踪迹。直到现在,游戏设计专业已经超过了许多专业成为当下就业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而这种热门情况将随着人才缺口的扩大而继续持续。所以游戏设计专业的就业前景在未来十年都将是热门行业,同时也希望我们家长能够摒弃过去传统思想的干扰,正确认识游戏设计专业,让更多对游戏设计专业有兴趣的青少年选择自己的爱好。
网络游戏是一种新颖的休闲娱乐方式,其虚拟性、互动性是其它娱乐方式所无法比拟的。网络游戏同时具有开发青少年智力,培养、提高创新意识,磨练意志品质,激发自信心,加强团队配合精神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在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代沟冲突也日趋激烈的今天,青少年需要找到一个缓解情绪的途径,网络游戏营造的虚空间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随时就势、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寓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于网络游戏,在游戏的游戏性、知识性、文化性和市场性中寻找一个平衡点。网络游戏设计的发展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个人问题而是设计师与大众的配合的问题,寻找相同的切入点一一传统文化的介入,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和改良游戏文化环境都具有推动作用。当我们努力在对游戏内的一些现象和功能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却忽视了一个本体,这个本体是我们进行相关研究的基础,他就是“游戏”这一概念的本身。什么是游戏,游戏是什么,它具有怎么样的特征?它具有哪些作用?游戏仅仅如大家所认为那样只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还是一种文化或者行为的现象,我们作为游戏设计的从业人员,只有清楚了解这些的时候,才能真正认清我们的行业,扩展游戏市场的发展空间,而不至于在一个狭隘的道路中追求可怜而有限的资源。因此,对我们过程自动化的学生来说,学习并掌握一些简单的电脑游戏编程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次课题是猜数字游戏的设计与实现。主要是通过c++语言,实现猜数字游戏中的出数字方,在vc++6.0环境中实现由电脑随机产生一个数字不重复的三位数(最高位不为零),并将所猜的数与它自动产生的数进行比较,若猜得不对并作出提示:manb,a代表位置正确数字也正确,b代表数字正确但位置不正确。m代表a的个数,n代表b的个数.在每次输入数字后,显示相应的提示信息,直到玩家猜对为止。
1.3 运行环境 windows 7 系统 2 概要设计 篇四:软件项目验收报告_模板(全)xxx验收报告模板
xx科技有限公司
文档修订历史记录
目录
文档修订历史记录...........................................................................................................................2 1.项目基本情况.............................................................................................................................4 2.项目进度审核.............................................................................................................................4 2.1 项目实施进度情况..........................................................................................................4 2.2 项目变更情况..................................................................................................................4 2.2.1 项目内容变更情况...............................................................................................4 2.2.2 项目需求变更情况...............................................................................................5 2.3 项目投资费用情况..........................................................................................................5 3.项目验收计划.............................................................................................................................5 3.1 项目验收原则..................................................................................................................5 3.2 项目验收方式..................................................................................................................5 3.3 项目验收内容..................................................................................................................6 4.1 项目验收情况汇总表......................................................................................................7 4.2 项目验收附件明细..........................................................................................................7 5.项目验收资料.............................................................................................................................8 5.1 开发单位项目实施总结....................................................................................................8 5.2 使用单位意见....................................................................................................................9 6.附件...........................................................................................................................................10 6.1 附件一:软件平台验收单............................................................................................10 6.2 附件二:功能模块验收单............................................................................................10 6.3 附件三:项目文档验收单............................................................................................11 1.项目基本情况
2.项目进度审核
2.1 项目实施进度情况
2.2 项目变更情况 2.2.1 项目内容变更情况
201x年x月x日上线后,运行一切正常使用。项目验收报告
2.2.2 项目需求变更情况
无
2.3 项目投资费用情况
3.项目验收计划
3.1 项目验收原则
1、审查提供验收的各类文档的正确性、完整性和统一性,审查文档是否齐全、合理;
2、审查项目功能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要求;
3、审查项目有关服务指标是否达到了要求;
4、审查项目投资以及实施进度的情况;
5、对项目的技术水平做出评价,并得出项目的验收结论。
3.2 项目验收方式
{记录项目验收的组织方式和参与验收工作的人员情况} 篇五: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总结报告
项目开发总结报告
1引言
1.1编写目的医院管理系统基本完成,此文档有利于在以后的项目开发中更好地实施项目的订制开发,为规范开发过程和提高开发效率提供更多的、实用的资料。预期读者:薛建明老师,开发人员
1.2背景
1.系统名称:hr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2.任务提出者:彭小娟老师 3.开发者:开发团队。4.面向用户:医院 5.实现软件单位:学校
6.项目与其他软件,系统的关系:
7.本项目采用客户机/服务器原理,客户端的程序是建立在windows nt 系统上以
microsoft visual c#为开发软件的应用程序。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的规模不断的扩大,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管理,医院的事务处理已经成为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最佳途径。
开发小组于2009年9月7日开始策划《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预计十月份完成项目开发任务。
特此声明:此软件不带有任何商业利益,开发目的仅为提高队员人员的项目开发能力、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该软件开发仅学习交流,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1.3参考资料
1.参考书籍:
1、《软件工程》陈明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2、《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范剑波 浙江大学出版社;
3、《access 2000 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范国平、陈晓鹏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年12月版;
4、《sql server 实用简明教程》 闪四清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1月版;
5、sql server 数据库基础教程与上机指导 出版单位:清华大学出版社;
6、网络资料。1)
2.其它相关文档 1)项目管理文档:《软件项目计划》、《项目进度报告》;
2)软件开发文档:《需求规格说明》、《概要设计说明》、《详细设计说明》; 3)软件测试文档:《测试计划》、《软件测试分析报告》; 4)产品文档:《用户使用手册》和《演示文件》
2实际开发结果
2.1产品
产品名称:hr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源程序行数:xx行; 程序大小:xx m 2.1.1程序模块
程序系统中各个程序的名字,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以千字节为单位的各个程序的程序量、存储媒体的形式和数量;
2.1.2 程序版本分类
测试版 正式版 2.1.3包含文档
产品文档:
1)项目开发计划 2)需求规格说明书 3)概要设计说明书 4)详细设计说明书 5)用户操作手册 6)测试计划 7)测试分析报告 8)软件进度报告 2.2主要功能和性能
1.基本功能
图1医院管理系统应有的基本功能
各模块实现的功能分别是:
1、“职工管理”用于管理医院在职员工医生、护士等的基本信息。包括编号、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地址、电话、科室名称、科室编号、职务、学历、执业资格、技术职称、聘用日期、备注。
职工还包括在医院就职的其他非医务工作者,如后勤服务者,管理人员,负责医院安全工作的人员等。
主要功能有人员信息新建、修改、查询、删除。输入姓名或者科室等基本信息查询出符合信息的人员名单
4、“财务管理“主要负责门诊划价收费,住院费用,病人资金帐户管理、预缴金处理、固定费用处理、处方费及各种治疗费。日清、月清报表
图1.3
梳理我的项目成果 篇3
基于目前初三复习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实验教材依据项目学习特点,尝试在“梳理我的项目成果”单元中,根据复习教学各阶段的特点,设计系列活动任务。本项目以设计“化学手册”为线索,贯串整个项目,其间,设计不同水平、不同指向的项目学习活动,以期提高复习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化学学科能力,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一、设计进阶性自主学习活动,建立知识结构,形成认识模型
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间的关联,形成知识结构,进而发现具体知识,并促使其能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世界,形成对物质、对化学反应的认识角度,本项目设计了一系列阶梯性的自主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完成从知识梳理到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形成知识结构,再到形成认识模型的能力进阶。
首先,设计了开放性自主学习活动“回顾重要物质”,请学生自主梳理有关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盐酸、氢氧化钠、碳酸盐等初中常见物质的知识。在本活动中,学生将按照其原有的认识物质的角度、思路梳理常见物质的性质,既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完成具体知识点的回顾,也可以通过学生展示其梳理成果探查学生对物质、对化学反应的原有认识,同时,为后续建立知识结构,形成认识模型等活动任务提供素材。
其次,设计了系列交流讨论活动,借助“方法导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形成对物质、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模型。例如,在交流讨论“梳理对物质的认识”中,通过“化学研究中,通常从哪些角度认识物质,各角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认识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等问题促使学生自主发现,认识物质,特别是认识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角度和思路。同时,借助方法导引栏目(如图1所示),以对CO2的认识为例,帮助学生从中发现认识物质的基本角度。
此外,交流讨论活动中,还通过“为了全面地认识物质,需要哪些化学概念、化学理论作为支撑?” “这些概念、理论对认识物质起到了哪些作用?”等问题促使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关联。
最后,设计应用性活动,一方面要求学生利用梳理形成的对物质的认识角度,补充、完善“回顾重要物质”活动中对物质的认识,优化所建立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以二氧化硫(SO2)为例,尝试从多角度认识陌生物质,在应用认识模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固化认识模型。
由此可见,本项目中,将具体知识点的复习、知识结构的建立、认识模型的建构与应用融为一体,互为基础,循序渐进。学生在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经历了“孤立、零散回顾具体知识→基于经验构建知识网络→发现、形成认识模型→基于认识模型建构知识结构→应用认识模型认识陌生物质”的能力进阶过程。
二、聚焦实验,感悟实验思想,提升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五个内容主题之一,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项目非常重视指向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活动任务设计。本项目中,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项目学习活动,从复习基本实验,到理解实验设计思路、感悟其中蕴含的实验思想,再到基于真实问题的开放性探究活动。
首先,设计了“完成几个重要实验”自主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再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基本实验,弥补在前面的学习中基本实验与项目任务融合而不够凸显的不足。活动要求学生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溶液酸碱性的检验、酸碱的化学性质等7个实验中,选择没有做过的实验,在实验室中与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并根据实验任务类型,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如表1所示)。并向全班同学演示实验全过程,讲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报告正文结合典型实验阐释物质性质、物质制备、物质分类等几类重要实验的基本思路、应注意的问题等。
其次,设计了交流讨论活动“感悟实验设计思想”,促进学生对重点实验的理解,对实验中所蕴含的实验思想的感悟,并通过变式实验进行应用练习。例如,对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通过對比实验方案1和2(如图2所示)的异同,促进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对于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通过对比实验方案1和2(如图3所示)的异同,促进学生对变量控制思想的感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则促使学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和变量控制思想,对实验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最后,本项目在任务三中,设计了基于真实情境的综合复杂探究任务“从黄铜渣中提取有价产品”。本任务按照学生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分三个环节展开。
第一个环节,通过交流讨论活动,结合背景资料对探究任务进行拆解。学生通过对问题“可以将黄铜渣转化为哪些有价产品”和“若要将黄铜渣转化为这些有价产品,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的讨论,明确了转化目标——将黄铜渣转化为硫酸锌和铜;同时,发现若设计转化路径,首先需要认识陌生物质氧化锌和氧化铜的性质,即将探究任务拆解成了认识氧化锌、氧化铜的性质和设计、实现物质转化两个子任务。
第二个环节,主要是应用物质的认识模型预测氧化锌、氧化铜的性质,应用研究物质性质实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设计、实施实验,探究氧化锌、氧化铜的性质。这一环节,不仅解决了探究任务中的具体问题,更进一步应用了在前面项目学习活动中形成的认识模型和实验思路与方法。
第三个环节,通过开放性探究实验,从黄铜渣中提取硫酸锌和金属铜。本活动中,学生要通过小组合作,经历方案设计、修订、实施、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主要环节,独立完成探究任务。这一环节,对于学生形成物质分离类探究任务的基本思路,建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科学探究各环节间的关联,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设计多类型问题解决活动,建立知识—认识—问题间关联,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不仅需要熟练准确地掌握具体化学知识,形成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分析现象的基本角度,还需要建立知识—认识—问题间的关联,让知识、认识、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此,本项目设计了任务——“解释身边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本任务中,学生将经历分析解释、推论预测、设计简单方案、复杂推理、实验探究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任务,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应用知识、认识模型解决问题;在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中,建立知识—认识—问题间的关联。例如,在交流讨论“判断真假”(如图4所示)活动中,学生将经历分析解释、推论预测不同类型的活动,同时需要自主调用认识物质的基本角度,结合具体知识解决问题。在判断、解释“水能否变成汽油”时,需要从元素的角度认识物质和变化,利用元素守恒理论,做出判断;在判断“可以用洁厕灵清洗淋雨喷头上的水垢”时,需要从组成和性质的角度认识物质,利用碳酸盐和盐酸的性质做出判断。而在具体问题解决后,对“用化学知识分析解释身边的现象时,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什么?思路是什么?”的交流研讨,则促使学生将认识角度转化为问题解决思路,建立知识—认识—问题之间的关联。
此外,在本任务的“总结反思”中,要求学生对完成该任务的过程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对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问题的问题类型及解决思路进行概括提炼,并以分析解釋类任务为例,概括了该类问题的基本特征、解决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等。
综上所述,本单元基于项目学习,设计了具有开放性、进阶性,兼顾具体知识落实、认识模型建立和问题解决思路形成的活动任务,对于解决目前初三化学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复习教学模式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研成果 篇4
日前,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主导、联合山东悦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共同完成的“骨素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成果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该成果在原料骨前处理、骨素热压高效抽提、真空-梯度膜浓缩偶联、骨素增益生香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制等方面实现系列重大突破, 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技术成果, 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项目成果推广应用到河南、山东、内蒙古等地和越南的20多家企业, 已经实现直接经济效益70多亿元。
哈兽研破译“猪蓝耳病”感染机制
据哈尔滨日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专家发现“猪蓝耳病”病毒感染的新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近期美国微生物协会主办的《病毒学杂志》上。该研究表明, 一种金属蛋白酶活性的变化可影响“猪蓝耳病”病毒对宿主的侵袭能力及疾病的发展进程, 这一发现为该病治疗和新型药物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哈兽研研究员王玉娥、博士郭龙军研究发现, 一种名为“金属蛋白酶-17”的物质能够抑制“猪蓝耳病”病毒对细胞的感染。经进一步研究表明, 活化的“金属蛋白酶-17”能够封闭“猪蓝耳病”病毒进入细胞的通道, 从而抑制病毒感染;反之, 当金属蛋白酶的活性被抑制时, 病毒的感染能力就会增强。因此, “金属蛋白酶-17”可成为机体抗感染的重要天然免疫分子。该项研究对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哈兽研正依据这一新发现, 加紧研制治疗和预防“猪蓝耳病”的新型药物。
H5N1流感疫苗研究获突破
项目最终成果简介 篇5
茶叶曾经和丝绸、陶瓷并称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产品。茶叶源自中国,并从中国推广到世界,其产业经历了几千年的兴衰沉浮,因其悠久的生产加工历史和辉煌的贸易业绩,使得该产业一直成为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但是,近年来,随着天然、健康以及环保的消费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有机食品成为引领时代的弄潮儿,世界各国掀起了茶叶生产和出口的热潮,研究茶叶生产加工及贸易的国家和机构不断涌现,其中特别著名的有印度克莱茶叶试验站、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土耳其茶叶研究所以及肯尼亚茶叶研究基金会等。这些机构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导致新兴的茶叶生产和出口国对中国的围攻,让中国茶叶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数据显示:中国茶叶近几年来出口量一直在稳步提高,但是创汇不增反降;中国经营着全世界最大的茶园,但却没获得最大份额的外汇收入;中国茶叶从来都以品种多样,名优特色著称,但近年却屡被欧盟、日本等进口国拒之门外。
针对上述状况,中国茶叶界也加强了反思和对策研究。目前,国内省级及其以上的茶叶研究机构就有13个,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是全国综合性茶叶研究机构;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是茶叶加工专业综合性研究机构;省级的另外还有11个,分布在全国各著名产茶省。这些机构针对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的现状,对茶叶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和研究。目前的现实是:面积第一(我国现有茶园面积126万公顷以上,全国有近一半的国土都适合茶叶种植,茶园面积世界第一);产量第二(年产量超过83.5万吨);出口第三;创汇第四。另外,研究表明:中国茶叶品种齐全,主要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和黑茶等六大类,其中绿茶产量最大;而近些年主要出口到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和巴勒斯坦等国。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如何提高产量和外贸收入。
茶叶也是四川省的主要特产和传统出口创汇产品,是农业上第二大特色优势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骨干支柱产业。四川茶叶历来以数量大、品种多、分布广、品质好、声誉高而著称,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二,产量量居全国第三,茶叶产值居全国第四,涌现出“峨眉山茶”、“蒙顶山茶”、“宜宾早茶”等一批区域品牌,全省茶农人均收入达到了280多元。其中,宜宾市现有茶园面积89万亩,年产量4.03万吨,产值22亿元,居全省前列。2013年出口茶叶851吨,居全川之首。但是,宜宾茶产业在产业规模扩展、产业经营提速、质量安全保障、品牌效应打造、科技支撑引领、茶农增收致富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离2015年实现茶园面积100万亩,茶叶总产量5万吨,茶叶农产值25亿元,茶叶综合产值100亿元,带动100万茶农增收致富的预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为此,本课题选题目的在于如何高起点规划宜宾茶产业发展,打造区域一流知名品牌,全面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状大龙头企业发展、出口创汇、为民增收,为宜宾茶叶产业战略发展定位作些调研和思考,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设性建议。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观点、预期成果。作为全国茶叶发源地之一,宜宾是巴蜀历史上的著名产茶区,目前,全市已有143个乡镇种植茶树,宜宾市提出茶叶“做大做强、做优做好、做出特色”的规划目标,将宜宾茶打造成第二张城市名片,把宜宾打造成四川千亿茶叶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和茶叶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实验区;同时形成的茶园研发育种,茶叶生产加工,茶叶技术交流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把宜宾打造成西南最大的茶叶交易集散地,着力把宜宾茶业打造全省乃至西南成区域品牌的排头兵。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发展思路,必须在建设茶叶强市中积极作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高起点、高标准定位,搞好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在全国茶叶产业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高起点、高标准、全方位搞好产业发展规划,保证“宜宾早茶”、“川红功夫”、“叙府龙芽”茶等知名品牌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第二、做大做响品牌,打造区域品牌排头兵。“宜宾早茶”、“工夫红茶”、“叙府龙芽”等已有品牌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并且“宜宾早茶”已获国家农业部地理标识保护认证,但离做大做响品牌的要求还有差距。例如与“铁观音”、“西湖龙井”、“蒙顶山茶”等知名品牌比较,还有不小差距。如何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协会运作、各方参与”的品牌管理打造运行机制,统一品牌、统一标识、加强宣传,把“宜宾早茶”等品牌打造成宜宾第二张城市名片,打造成全省乃至西南区域的排头兵,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任务十分艰巨,要做的具体工作非常多。
第三、以区域化、规模化、生态化理念,全面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要打破行政乡村界限,坚持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整合相关资源和项目,实行“基础设施建设跟着基地走,项目配套跟着产业走”,加快创新基地建设和低效茶园改造力度,全面推进现代化茶叶产业基地建设。例如,在茶园建设上,积极推进以宜宾县、屏山县为主的10万亩高山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以翠屏区为主的600米以下的30万亩特色名优早茶基地建设;以高县、筠连县、珙县、屏山县为主的50万亩优质绿茶及红茶基地建设;以筠连县为主的10万亩小叶苦丁茶生产基地建设。同时,要加强市范,把市范区建成茶叶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项目资金整合的投入区。第四、加快推进企业整合,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宜宾市茶叶加工,目前还比较分散,既浪费资源,又不利于提高竞争力。当前首要任务是加快推进企业整合,形成集约化经营。应从发展战略高度支持整合宜宾龙头茶叶加工企业,打造区域茶业企业“航母”,需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联合,中小企业根据大企业需求,严格按标准开展订单生产,贴牌生产等。同时充分发挥茶叶合作社的桥梁作用,把茶农与市场紧密地连接起来,让广大茶农充分受益,持续受益,实现通过茶产业增收致富。
本课题通过对宜宾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实现如下成果:一是宜宾市充分利用好冬季气温高,春季回暖早,常年在二月可开园采茶,比江浙早一个月,比云贵也早半个月左右的自然条件优势,打造宜宾很有影响力的早茶基地和川红工夫故里等品牌,形成四川乃至西南区域品牌的排头兵;二是按照既定的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宜宾早茶”已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等优势,把宜宾茶打造成第二张城市名片,提高产量,提升产值,增强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助农增收。
(三)价值:本课题的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本课题在对宜宾茶叶茶园标准化建设、品种培育、品牌打造及知名度的提升,连带产业的建设及发展方面,提出了较为独到的见解,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打破传统观念和固化观点,善于思考总结提炼,科学归纳但又不标新立异。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在于对宜宾茶叶产业的现状、发展战略定位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而细致的调研及探索,力求找出发展的对策、措施,探索发展的方向。
科研项目成果 篇6
本刊讯:6月11日上午,国家行政学院隆重地举行了首届科学报告会的开幕式。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李建华出席报告会并讲话,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何家成、周文彰,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杨文明,党委委员、教务长杨克勤等院领导出席开幕式。
李建华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突出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的研究重点,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国家行政学院的重要职责。国家行政学院成立18年来,一直坚持教学、科研、咨询“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历届领导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全院教研人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进取,取得了一大批有价值、有分量、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充分发挥了国家行政学院在公共行政理论和政府管理创新研究的重要基地作用和政府决策咨询的思想库作用。
据了解,国家行政学院首届科学报告会主要立足学院,以全院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为主体,近百名教学科研一线人员都积极参与了科学报告会的论文准备工作。报告会还邀请了院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报告或点评。首届科学报告会分为总报告会和分报告会,共有60多项涉及政治管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法治管理、社会管理、文化管理、领导科学、应急管理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经过精心遴选将在会上予以报告和发布。
科研项目成果 篇7
而高校科研活动的存续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管理工作的得当与否。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不是单纯的事务性、执行性的行政工作,也不同于具体的科学研究,它是对科研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项系统工程,关键要构建一个有效运行的管理机制,让管理出效益,以实现高校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作,使科研项目顺利完成,并力争实现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服务于社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规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高校作为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地,承担着大量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任务,创造出大量的科技成果。因此,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把科技成果推向社会,推动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但目前,由于现行机制的制约,虽然近年来已有不少高校的科技成果得到了转化和应用,但是总的来说,高校科技成果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的速度比较缓慢,成果多,转化少,对经济的贡献率低。据资料统计,真正能将成果转化并批量生产的仅占20%,能形成产业化的成果才6%。造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科研人员市场观念薄弱,缺乏转化意识,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节,技术成熟度低,评价机制不合理,缺乏配套的激励机制。大多数高校仍以科研立项项目的多少、重大项目的多少、科研经费的多少来衡量高校科研实力的大小。其实质就是把课题项目的申报结果作为衡量科研实力大小的尺度。因此,科研项目的立项前期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立项成功后又对其在研过程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督查措施,导致不少科研项目要么不能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要么得不到应用而被束之高阁,导致资金和资源的重大浪费。为避免上述状况的出现,笔者认为应该从机制创新的层面,采取积极措施,探讨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方式与渠道。
1 转变科研观念,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
1.1 创新科研理念,强化市场意识
目前,一些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存在着注重论文、专著、鉴定和评奖,轻祝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推广的现象。结果,高校科研人员普遍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市场意识,不太注意成果的实用价值,轻视成果的应用。不少科研人员选择项目的依据往往是自己的专业兴趣,然后遵循“选定项目→申报项目→发表文章或鉴定成果→申报奖励”等传统程序模式来开展科研工作,至于成果出来后,应用价值如何,能否被企业所采用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能否产生经济效益及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则很少考虑。
因此,当前高校各级领导、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必须从观念创新入手,强化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让高校科研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校各级领导、科研管理人员应该改变过去只重视项目立项数和经费到位数的做法,将项目研究进程和进展质量,以及科研成果的转换率、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纳入考核范围,引导教师去追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科研人员应当根据社会、企业、市场的需求选择研究项目,在研究过程中要考虑成果的应用性,既要注重理论分析,也要注重技术论证和应用前景分析。项目完成后,不能只满足于发表论文、通过鉴定或中报获奖,还要努力将成果推向社会,促使成果转化和应用。具体而言,高校科研工作应该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各界。
1.2 转变科研管理职能,走产学研合作之路
通过与地方企业的联合,高校可以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通过在科研、技术、人才上的联合,促进地方企业的技术进步及设备更新等,同时促使高校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提升自身的学科能力。自2006年广东省开展省部产学研合作以来,在广东省科技厅的牵头下,广东企业进一步密切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应在此大背景下,加强与各行业主管部门、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的联系,积极牵针引线,为高校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顺畅渠道搭好桥梁。同时,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发,合作创新,实现以高校为中心的技术辐射和开发成果研究的延伸,全面构建以企业为需求主体、投资主体、风险承担主体、收益主体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架构,逐步适应“由企业确定总体计划、提出项目需求,大学以强势学科和基地去承担其中的部分项目,再由企业进行总体整合,生产出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旺的产品”这一新的模式,最终有效地发挥高校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高校科研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要通过多种渠道,力图分析市场、掌握信息,利用市场需求信息来指导科技开发,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的和不必要的浪费,扭转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倾向。其次,在注重自身研究发展的同时,加强横向联系,采取各种形式为科研与生产搭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联合体和科研生产协作网络,从而取得科研经费,增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企业的集约化进程。最后,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应转变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强化间接管理和协调服务职能,积极与地方经济综合部门加强协调与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进高校走“产学研”的路子。
2 改革成果评价制度,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2.1 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
长期以来,高校在科技项目结项时一般采用召开鉴定会议进行成果鉴定的评价方式。立项单位聘请有关专家,召开鉴定会,撰写鉴定意见。也有由立项单位委托高校组织一些专家进行鉴定,还有由项目负责人自己请人进行鉴定。由于高校将《科技成果鉴定证书》作为科研人员的奖励或各种待遇的依据,因此与科研人员利益挂钩得最紧密的便是科技成果的鉴定,而不是科研成果的应用效益。这就促使研究人员盲目追求科技成果的数量和所谓的理论水平而忽视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完全扭曲了科学研究的初衷。忽视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会导致高校的科技鉴定成果从表面上看越来越多,档次也似乎越来越高,甚至被贴上“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等标签,而实际上是大多数成果通过鉴定、完成结项后再也无人问津。
因此,高校科技成果评价制度应当及早改革,尽快淡化科技成果的鉴定观念,采用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允许实行多种形式结题,尤其要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多种方式得到评价和认可。对不同性质的科研成果应当分门别类,而不是一刀切: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按照国际惯例,可通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由同行去评价;对于被列入国家以及省市有关部门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应该由立项单位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对于已申请并获得专利的成果,可以采取专利的方式申请结题;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而取得的应用技术成果,可由企业作出评价;对高校自行开发的一般应用技术成果可通过是否走出市场、找到买家来评判。
2.2 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自20世纪90年代初,广东开全国先河,首创科研人员奖励制度后,科技奖励已经成为激励和鼓舞科研工作者的有效方式之一。目前,各高校也都十分重视科技奖励的作用,建立了相关奖励制度。但我们也看到,不少高校的科技奖励工作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成果、轻效益,重纵向项目、轻横向项目”的现象。如,一些高校规定纵向项目既可计立项分又可计经费分,有些项目还有专项配套和专门奖励;而横向项目没有立项分,只有经费分,且经费分往往比纵向项目低。由于科技奖励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导向性不强,而且经济效益在科技奖励中显示度又不高,结果不少科研人员缺乏成果转化和推广的积极性,导致不少应用性项目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
对此,高校应当根据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加大对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或者到企业兼职,或者担任科技特派员到企业一线去,摸清楚企业的技术难点与技术需求,据此立项,并采取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与企业合作研究,其成果自然具备转化和推广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建议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或推广奖,对在科技成果转化或推广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部门或个人给予重奖。此外,单位对科研人员进行职称评定或晋升审查时.应当由单纯看论著数量和项目多少转向兼顾成果转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 实行过程管理,严把科研质量关
3.1 前期抓立项开题工作
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立项并且获准后,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组织新承担项目的负责人学习项目管理的有关条例和办法,使项目有关人员从一开始就明白项目经费使用和项目鉴定结项等具体要求,增强他们的时间意识、成果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并敦促他们尽快召开项目组成员会议,进行组织部署和明确分工,做好开题工作。
3.2 中期抓项目的实质性进展
项目中期研究工作开展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到后期的成果产出,关系到能否按时结项,因此,科研管理部门必须每年年底(或第二年年初)要求项目组负责人填写《年度检查表》《项目执行情况汇报》或《中期检查表》,对该项目的在研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总结内容包括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在何种刊物发表了多少篇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是否按研究计划开展研究,预期的研究任务是否完成,研究成果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研究工作进行到何阶段,研究方向或内容有否变更(如有变更则应说明作了那些变更),下一步的研究计划等。
如在阶段检查中发现某个项目没有明显的成果或无实质性进展,科研管理人员就要及时提醒项目负责人;对于项目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科研管理部门也应尽力提供帮助或予以解决,切不可走形式或听之任之。
3.3 后期抓成果转化、鉴定和项目结项
抓项目研究成果落实,完成项目结题是科研项目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因为立项单位设立项目,投入经费,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科研人员的劳动在一定时间内有所产出,其产品就是科研成果。如到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成果产出或者成果的质量达不到要求,那就变成无效劳动。因此,如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高校,其科研管理部门在项目研究后期,可提前几个月与项目负责人联系,提醒项目结项时间将到,尽快按合同书或协议书要求,整理有关研究成果,将成果定稿,并且积极引入各方资源,尤其是针对立项初期发现有技术需求的单位进行成果推广。
摘要:高校作为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地,承担着大量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任务,创造出大量的科技成果。文章结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与特点,从机制创新的层面出发,探讨了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方式与渠道。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吴伟.绩效评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J].东南大学学报,2008(5).
[2]陈英德.高校科研管理的困惑与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5).
[3]刘明.质疑时下盛行的一类学术评价制度[J].科技导报,2001(4).
[4]梅林.关于近期学术现象及质量问题的省思[J].浙江学刊,2002 (5).
[5]熊正德.我国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障碍与对策[J].理论探索, 2003(5).
科研项目成果 篇8
1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
目前,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着诸多制约, 经费不足、需求率低、机制不健全等因素都是导致科研成果的客观事实, 而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1 高校的科研或项目侧重于学术性和理论性, 学术价值大于使用价值或商业价值
相对企业而言, 这种成果很难转化为直接利益, 因此, 企业对这样的成果缺乏转化意象也是在所难免, 而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和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与物力而产生的成果却最终流向档案室。国家每年对各个高校的科研工作所投入的大量经费, 渐渐的即消失于无形。而高校教师所付出的艰辛劳动, 甚至倒贴经费所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最终被企业视为废纸, 而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压力及对科研成果的渴求又会压迫国家投入更多的科研经费, 因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国家每年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依旧无法使企业凝结有效生产力, 高校科研团队花费资金精力却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企业只能依靠自身的优化与更新并依赖国家的投入而继续生存, 失去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最终折戟沉沙, 淹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国家每年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相当于投入两笔经费而企业却依然生存艰难, 而高校的科研成果最终只存在于桌面上或档案室中。所以, 提高科研转化率, 节约国家资金、优化企业结构、提高企业生存能力显得极为重要。
1.2 高校的科研为学术而研究, 成果远离市场需求
由于科研成果本身的先进性、创造性、成熟度、可操作性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根本。而部分高校的科研人员申请科研立项、发表论文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工作量, 满足于评奖、评职称、提待遇等要求而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刻认识。长期以来受经济办学模式和研究模式的惯性影响, 一部分科研人员在研究选题时, 只注重文献的检索, 专为学术而研究, 成果远离市场需求, 他们的研究方法是闭门造车式的坐在书房里用书本和电脑进行逻辑推演, 以概念推演概念, 从理论走向理论的思考研究。科研成果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接受检验, 才能精确化、科学化, 而高校科研成果本身存在着脱离社会市场的需求, 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发展下去, 高校的科研工作必将会走进一个死胡同。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 高校的科研工作必须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成长, 才能真正的将胡锦涛同志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高校的科研工作人员如果长期脱离实际、脱离市场, 不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 不了解市场行情, 一味地钻到“象牙塔”中, 是不可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
1.3 高校科研团队未能承担起科研成果转化的重担, 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科研团队应该承担起科研成果转化的重担, 这与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高校科研的目标和理念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 高校应具备与此相适应的观念、思路、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前段时间的新闻联播中曾报道:“西安某企业产品更新换代, 向政府部门申请了一笔经费, 在审批过程中发现此项目在二十年前便由西安交通大学的教授研究并完成, 最终企业向学校支付了一笔费用后将此成果买下, 并使其迅速的完成了更新, 凝聚了更强的生产力与市场竞争力。”此事不仅为企业节约了时间与资金, 高校也得到了实惠, 是一个典型的双赢局面。因此, 高校的科研团队为其所属的科研成果所做的宣传与推广工作也是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的重要环节。而将科研成果进行商品式的设计与包装进行宣传推广在目前看来并不被高校所接受, 在大部分高校领导的眼里, 高校是一片神圣的净土, 高校存在的意义是教化育人, 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学水平, 教好书、办好学才是科研工作的目的, 把科研成果当做商品, 让高校中弥漫着市侩的铜臭气是绝对不允许的。然而, 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内找寻一名精通市场运作, 熟悉商品化包装设计, 全面了解宣传推广环节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员亦是难上加难, 毕竟一个人精力有限, 在完成本身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同时也要对上述工作有深层次的掌握确实是比较困难。
2 提高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对策
2.1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正确引导经济型成果、学术型成果、实用型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从上述几点中可以看出, 制约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最主要的内因还是人自身观念的根深蒂固所导致。因此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在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 国家每年投入的教育经费在国民支出占有很大的比例, 而受益却不容乐观, 对国内的各个高校而言依然是僧多粥少, 而有部分高校拥有自己的产业, 甚至有自己的科研产业园, 这样的高校在国内乃至国际都有着较高的排名。因为这些高校往往都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内部消化形成产业, 实现经济效能, 产生经济利益。学校通过产业回笼的资金既可以提高自身的办学条件与教学水平, 又可以加大在科研工作方面的投入, 使自身的产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学校为其企业提高技术支撑, 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这样的模式对其余普通高校而言确实不符合其现实, 但是通过科研成果商品化方式来实现, 这也是与大型高校的模式殊途同归的。如果学校有条件可以设立一个科研成果转化的推广机构或者在科研管理部门下设一个成果推广科等。目前社会上有一些中介机构可以为高校提供科研成果转化的服务, 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进行包装与推广并从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服务费, 这也是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的一种手段, 可以让科研管理部门与之联系并协商, 完成本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并且可以定期组织科研成果展览, 邀请企业走进校园, 挑选适合其企业的成果, 其实这样的构想是可以实现的, 现在大部分企业都是在校园内进行招聘, 这时候高校也可以推行些这类活动, 既可以提高学习知名度, 又可以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目标。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高校可以将目前的科研成果进行三种分类, 即为经济型成果、学术型成果、实用型成果。经济型是指可以形成生产力, 为企业与高校带来经济收益的成果, 这样的成果可以与企业签约, 其所有权归高校, 使用权归企业, 企业或以一次性支付或以每年给予高校每年由此成果所带来效益的一定比例、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支持等手段作为高校的回报。实用型是指可以为政府解决问题的研究, 比如城市规划与发展、公共设施建设、人力资源优化等社会问题提供决策或帮助, 而政府部门则通过奖励的形式使得高校获得经济收益。学术型是指可以提高高校办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研究, 这类成果是直接作用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是高校的软件质量的保证, 其价值是难以估算的。这三种类型的成果也是引导科研项目与工作的三个方向, 三种类型的比例也应该由高校自身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经济型项目研究应该由企业来制定, 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展开研究工作, 并且应该由企业提供研究所需经费和与项目研究相关的后勤保障。而高校也应该承担该项目的后续更新优化等工作。政府决策研究的这类项目也应参照上述原则, 并且给予一定的奖励来调动或提供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学术类项目应该根据高校自身的学术与教学需求来进行研究和调节, 应该遵循优中选优的原则来提高自身的科研工作水平与质量。如果用这三种类型来引导科研工作与项目研究, 不仅能为高校带来直接效益, 亦可使高校教师等科研人员所付出的工作能得到实际显现, 还能明确研究的目的性, 为目前存在的一些各类型交叉的研究理清方向。我们同样认为, 将高校科研工作分此三类, 亦是未来高校科研工作的主旋律。
2.2 构建科研创新团队,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随着科学发展的分支化趋势和综合化趋势的加强, 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科学研究不再是手工作坊式的个体研究, 而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集体性研究;科研人员的工作也不再是分散、封闭的形式, 而是强调协作、开放的形式;科学创造不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模式, 而更多的是团队智慧的结晶。我国的科研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高校已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之一。因此, 在市场经济激励竞争的今天, 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十分重要。
(1) 强化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能, 在科研团队建设的工作中发挥更大能效
高校是我国科研工作主力。它既有学科优势, 更有人才优势。近年来, 为适应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高校的科研团队不断涌现。而整合高校的科研力量, 增强高校的科研实力, 是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更应该在高校的科研团队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并且应具有牵线搭桥, 促进团队组建;积极引导、促进团队精神形成;强化激励、提高团队整体绩效等重要作用。
首先, 科研管理部门应作为学校科研工作对内、外联系、沟通的桥梁。科研管理部门不仅熟悉本校科研人员的情况, 并且能获悉校外的一些科研信息和科研人员信息。因此, 科研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 为学校科研团队的组建牵线搭桥。首先应该的及时为有关人员提供科研信息。科研信息是组建科研团队的依据。研究领域与项目的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等科研的直接信息, 一般都为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所掌握。但一些相关信息, 如政府的招标项目, 企业寻求的攻关项目等, 则可能先被科研管理部门获悉。因此, 科研管理部门一旦获悉这些信息, 应及时传递给相关的科研人员, 使他们能根据科研项目的要求, 尽快组建团队, 参与科研项目的申请。再是协助组建团队。组建团队, 是科研攻关的第一步。对于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的攻关, 科研人员之间一般比较了解和熟悉, 其团队的组建较容易。但对于跨学科、跨校际的攻关, 科研人员之间的了解则相对少些, 需要科研管理部门予以协助。对跨学科的攻关, 科研管理部门要为课题负责人推介相关人员, 使团队尽快建成。最后应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科研管理部门有责任积极协调各种关系, 排除各种障碍, 保证科研团队的顺利组建。
其次, 科研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引导, 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团队精神是团队的灵魂, 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 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一个团队有了这种精神, 其成员就具有与团队相互依存、荣辱与共的归属感与使命感, 可以尽心尽力地投人团队的工作, 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增强。但团队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 它既需要团队内部成员为了团队的整体绩效而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的同时, 也需要良好的外部坏境, 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应为高校科研团队精神的形成和发扬创造条件, 营造良好的氛围。
现代科技的发展, 使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影响、渗透、联系愈来愈紧密, 由此产生的综合学科、交叉学科数不胜数, 并形成了一个及其复杂的庞大系统。因此仅仅依靠个人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科研工作的。而科研团队在团队精神的感召下, 通过团队成员的学科互补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将促进学科发展作为共同追求的目标, 将献身科学精神作为团体凝聚的核心, 使团队精神内化到每个人的需要体系中去。因为团队精神既不是浮于表面的口号, 也不是写在纸上的规章, 而是沉淀于团队成员意识深处的一种认同感, 是建立于团队集体心理上的一种精神追求。通过奖惩等激励与约束的管理活动, 引导科研工作者形成团队的协作行为与精神。有效的激励与约束,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并能使团队成员围绕团队的共同目标, 在工作上相互协作, 生活上相互关照, 利益上相互礼让, 将提高团队的整体绩效作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最后, 团队建设的宗旨, 是提高团队的整体绩效, 使团队中大多数成员能自觉把对个人目标的追求与对团队目标的追求相结合, 视团队目标为个人的需要, 并为之自我监督, 自我鞭策, 自我奋进。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作为管理科研工作的职能部门, 对科研团队应强化激励, 从而达到提高团队整体绩效的目的。与此同时, 科研管理部门还应帮助团队理顺内部制度与外部制度的关系, 建立与团队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奖惩措施等规章制度, 形成一种激励、约束机制, 以评价、引导团队成员的行为。但是,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而科研人员比一般人的主体意识更强, 自我追求与自我实现的愿望更强烈。因此, 在制度激励的同时, 还应辅以人性化的管理。通过激励与约束和人性化管理, 将他们的追求目标引导到团队的目标上来。再就是应该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激励是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基础的。人既是“经济人”, 也是“社会人”。因此, 其需求和欲望既有物质方面的, 也有精神方面的, 只是在不同的境遇下, 其要求的侧重点不同罢了。同时,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各有利弊。物质激励效果直接, 但缺乏持久性;精神激励效果间接, 但具有持久性。所以, 对科研团队, 必须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才能达到激发团队成员为既定目标不懈努力的目的。还有就是把团队远景与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在现代科研关系中, 科研团队与科研人员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团队离不开单个人, 单个人要很好地发展也离不开科研团队。在科研团队中, 团队远景即团队的远大目标与团队成员的个人发展目标的关系亦如此。科研管理部门必须要求团队领导了解团队中每个人在不同阶段最需要什么, 最重视的是什么, 从而帮助团队成员认清并制定个人发展目标, 帮助他们认识团队发展远景与个人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 使团队成员自觉将个人目标与团队发展远景结合起来, 视团队发展为自我成长的体现。同时, 科研管理部门还应为其个人发展目标所追求的学术地位、科研业绩等创造良好条件, 使团队远景真正成为团队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愿望和憧憬, 从而激发团队成员心甘情愿地去为团队目标奉献自己的力量。最后是加强沟通, 强化参与, 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创造力。而团队成员创造力的产生, 需要民主的学术空气、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 以及能不断激发新思想、新观念产生的学术交锋。因此, 科研管理部门一方面注意加强团队带头人与团队成员、团队成员与团队成员之间沟通, 增进他们彼此了解、化解矛盾、达成共识、统一目标;另一方面, 则通过强化团队成员的参与意识, 来激发群体智慧, 增强认同感、责任感、归属感, 将阻碍团队成员创造力产生的因素降到最低限度, 使他们能在一种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环境里潜心科研、不断创新。
(2) 为科研团队解锁减压, 确保科研团队良性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面临诸多问题, 教学任务过重、利益分配不均、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都会影响科研团队良性发展。目前, 高校注重科研项目的申请, 但具体的实施与执行情况却并不关心, 科研团队的结构是否合理, 工作是否认真有序等情况不了解, 因此, 团队很容易出现敷衍了事、糊弄交差的情况。而且很多科研人员同时是高校教师, 不仅要完成科研任务, 还有学校下压的教学任务, 时间和精力难以调整, 难以齐头并进, 极有可能会两相耽误, 为了完成任务而不顾工作质量的去应付。
再就是团队的利益分配不均, 大部分高校比较单一的注重排名, 而利益的分配也是以排名为主。在评定职称、各种评奖、奖励的过程中都是以第一作者、项目负责人等排名第一的科研人员收益颇丰, 而排名靠后的人员在利益分配时往往空手而归, 甚至成果都不能算作自己的。这样不仅是打击排名靠后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也容易激化团队的内部矛盾。毕竟要严格的指出谁贡献大谁贡献小是难以准确把握的, 有很多团队是为了能比较容易的获得立项, 往往会把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并且名气比较大的学者放在首位。而这名学者由于工作繁重等诸多问题使得项目是由排名靠后的成员完成的。因此, 完全以排名来分配利益是不公平的。另外, 在做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项目时, 所有成员均为各自领域中的精英, 那应该如何去确定排名?因此, 高校需建立科研团队激励机制, 为科研团队解锁减压。我们认为在完成项目后, 团队应该提交一份情况表, 由全体成员签字确认, 使得利益分配更加的公平合理。
(3) 培养合格的团队带头人, 确保科研团队良性发展
团队带头人作为团队核心是团队发展方向的掌舵人。因此, 培养合格的团队带头人是确保科研团队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一名合格的团队带头人必须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创新性的学术思想、高尚的思想品格、严谨的治学态度、客观公正的处事原则, 并且还得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协作精神, 在研究群体中拥有比较强的凝聚作用。所以说, 培养一名优秀的团队带头人并不是只看重其个人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 更应该注重的是能够较精确把握住学科的发展方向, 并能让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紧密的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形成一个具有高水平、高效率的学术群体, 同时还具备了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并且善于调动各个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 使之能融洽相处。并能将团队成员的个人智慧整合成为群体的智力资源, 使每位成员能充分有效地为团队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 培养一名合格的团队带人是科研团队建设的工作重心, 强化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是优化科研团队, 提升团队的水平与能力的保障。而适当的为团队减压并公平合理的分配利益是确保科研团队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要打造一支素质能力过硬的科研团队必须将此落到实处, 使之能成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在外则能战, 在内则能安”的高效率、高水平团队。
3 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的科研成果是由科研团队来完成的, 因此构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 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科研工作的重心所在。高校服务地域经济的观念应该强化落实, 这需要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穿针引线, 提高科研水平、构建科研创新团队, 进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参考文献
[1]艾术林.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J].科学与管理, 2008 (03) .
[2]蒋科兵.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04) .
[3]袁晓斌.谈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问题[J].商业时代, 2010 (23) .
什么是真正的科研成果 篇9
不少人诟病当今科技界以SCI论文及论文数量的多少论英雄, 我却不这么看。就像高考一样, 虽然有许多问题, 但到目前为止, 还算是比较公正的标准。
论文作为科研成果, 刚开始时国内的会议论文都算, 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都是吃香的。后来有了国际会议, 一些国际会议的论文能被ISTP或EI收录, 随着三大索引概念的引入, 这些国际会议论文比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的论文更牛。
现在国内的一些研究所、工矿企业要升高工等职称, 国内外的会议论文、国内的核心期刊论文, 甚至国内一般期刊论文都算数。但好一点的高校 (“211工程”以上) 要升教授, 虽然国内的一些核心期刊论文也能凑数, 用以满足数量的要求, 但关键还是要看有没有SCI论文, 特别是有没有SCI的I区、II区重要期刊的论文。
随着社会风气向学术界的渗透, 首先是国内的学术会议慢慢开始变味。原来参加会议要先投稿, 经审稿通过后, 才可以收录进论文集。后来有人发现, 只要参加会议的人足够多, 收会务费也能赚钱, 就形成所谓的“会务经济”。这样只要交钱就可以参加会议并发表论文。
能赚钱的好事, 在中国传播的速度总是特别快, 这种会议也就越来越多。一次偶然机会, 我发现参加会议的价格还是可以讨价还价的。
一个挂靠中国某协会的组织曾打电话给我, “要求”我参加会议, 会务费近2000元。我告诉他, 我收到许多这样的会议通知, 我不准备参加了。过了一会他又打来, 表示“邀请”我参加, 并免除会务费, 我还是不愿意去。最后他第三次来电, 称与领导商量后决定, 不仅免费请我参加会议, 还愿意支付我3000元的演讲费。
我不禁想, 参加这样的会议及发表的会议论文, 还能将其作为科研成果吗?
国内的会议是这样, 在国内组织的国际会议呢?虽然有审稿过程, 但我发现我的研究生投稿给国际会议的论文, 从来都没有被拒稿过——所谓修改, 也最多是按格式要求作一些必要调整。
后来, 我还发现有一个被EI收录的国际会议, 论文全部编入AMR杂志, 一年的EI收录量高达数千篇, 且大部分是中国作者。这样下去, EI、ISTP也将渐渐失去学术价值。
SCI论文, 特别是一些I区与II区的论文, 审稿还是比较规范的, 而且要求真的有创新点才能发表。当年为了晋升教授, 我还常常想着如何把研究成果写成SCI论文发表。升到教授后, 我就将这项工作主要压到了研究生身上。
现在, 我常到实验室转转, 看到研究生们积极地做着实验, 再加一点适当的指导, 发表论文的事我就不用太操心了。有人问我, 你现在还要写SCI论文吗?我笑了。我说:“我偶尔写一写博文, 博文是我自己亲自写, SCI论文都是研究生写, 我只是做修改定稿。”
其实我知道, 对国内的产业界而言, 国外英文的SCI论文一定没有国内有影响力的中文核心刊物的论文有帮助, 因为国内的设计院与产业界, 很少查阅国外的SCI论文。我们做的一些大一点的工程项目, 很多都是因为我们发表在国内杂志上的论文引起了国内相关单位的注意, 然后才找到我们寻求合作的。
所以, 对最新的应用型的研究成果, 我仍是要求申请专利后, 优先发表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核心刊物上。然后, 再在理论上作点总结提高, 写成英文, 投到国外的SCI杂志。
对于投SCI论文, 我个人现在完全是为了学生, 因为他们如果有SCI论文在手, 硕士生阶段就可以拿到国家奖学金, 博士生就可以顺利毕业。而对我来讲, 我更看重研究成果是不是能真的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 并能在环境保护水处理的领域中, 真正留下我们开发的技术。
在水处理领域, 现在我们“最亮”的研究成果就是化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联用技术。
这个技术从开始研究到现在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从原理上来讲, 用化学氧化能氧化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 并能破坏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结构, 而曝气生物滤池对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效果好, 且抗冲击能力强, 这两个技术的配合, 对处理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特别有效。它的优点是能将化学氧化的有效性与生化处理的经济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于工程应用的需要, 这10年来, 我们一直在这个不算大的领域里搞研发。2007年, 我们发现臭氧化学氧化与曝气生物滤池的生化作用可以在一个反应器中进行, 于是我们就开发了臭氧氧化—曝气生物滤池一体化废水处理技术, 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很多人认为臭氧的杀菌能力很强, 与生化系统是不可能在一起的, 但经过特殊的结构设计, 与控制适当的臭氧投加浓度, 就可以将这两个工艺合理地结合起来, 相互促进, 实现很好的效果。
在机理研究上, 在2010年我们拿到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一体化臭氧—曝气生物滤池系统去除污染物方法与机理研究) 。用这个工艺, 我们已做了二十多个工程项目, 都达到了设计要求。
进入2014年, 这项技术终于取得重大突破, 广东目前有两家大型合资企业采用了我们开发的新工艺, 分别深度处理3万吨与4万吨的印染废水。
从2002年实验室的小试, 到2005年申请第一个化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水处理方法的发明专利, 到2007年120吨/日的中试系统, 再到2011年的5000吨/日的处理系统, 现在处理能力达到万吨以上的规模, 我们走了12年。
查阅国内外文献, 将臭氧直接加到曝气生物滤池中形成一体化工艺并取得成功, 我们在国内外都是第一家。我相信, 随着国内废水处理提标改造要求的提高, 这个技术会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这就是我心中真正的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及转化 篇10
SMA是英文Stone Mastic Asphait的缩写。它是一种由沥青少量的细集料、纤维稳定剂和矿粉组成的沥青玛蹄脂填充间断级配的粗集料骨架间隙而组成的沥青混合料。SMA沥青混合料的抗老化性能好, 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辽宁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根据辽宁省交通厅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交通行业科技成果应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要求, 及时将“SMA”沥青混合料技术、“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技术推广应用到工程建设中去, 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促进了辽宁省交通建设的科技进步。
1 SMA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从1996年至1999年, 辽宁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先后修建了沈本、沈大、沈四、沈山四条普通沥青SMA试验路。通车运行后, 由于高温、重载的原因, 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泛油问题, 影响了SMA技术在我省的应用。为此, 辽宁省交通厅立项开展了“高速公路路面SMA”技术推广应用的研究。针对以前修建的四条SMA试验路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进行试验研究, 修建了新的改性沥青SMA试验路, 通过对路用性能的分析与评价, 提出了适合辽宁省实际情况的矿料、沥青胶结料质量技术要求以及级配范围、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 进一步完善了SMA技术, 使之能够得以继续推广应用。
SMA技术推广应用的研究课题历时两年半的时间, 通过在丹本、盘海高速公路铺筑不同级配类型 (SMA13、SMA16) 、不同粗集料 (黑山玄武岩、锦州班吉玄武岩、朝阳召都巴玄武岩) 、不同沥青结合料 (西太平洋AH-90#现场改性沥青、欢喜岭—宝利福成品改性沥青、欢喜岭AH-90#现场改性沥青) 、不同品牌的纤维稳定剂 (德国、北京、辽宁松散絮状纤维) 的试验路面224 607m2, 并对其使用性能进行长期跟踪检测, 实践证明, 这两条SMA试验路面的铺筑是成功的。通车后, 路面平整密实, 没有出现车辙、拥包、松散、坑槽、水损害等早期病害, 处于良好的服务状态, 抗滑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优于普通的AK型抗滑表层路面结构。
2003年应用课题研究成果, 在沈四、沈阳绕城高速公路中修工程中铺筑了近70km实体工程, 2004年在沈山高速公路 (361km、双向六车道) 中修、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 (348km、双项八车道) 路面上面层全部采用了SMA结构。铺筑改性沥青SMA结构表面层, 同AK相比, 其使用寿命最低可延长30%以上, 如按使用年限为14年计算, 每年可节约投资成本0.5元/m2。按节约养护费用50%计算, SMA路面每年可节约养护费用0.3元/m2, 即采用改性沥青SMA技术较改性沥青AK每年要节约投资成本和养护费用0.8元/m2, 在使用年限内改性SMA路面增加利润13.67元/m2。SMA技术使路面服务状况得到改善, 从而带来运输成本的节约, 降低路面早期破坏, 提高路面抗滑性能, 增加路面构造深度, 防止雨天溅水形成水雾, 大大降低雨天事故发生率, 提高了公路的交通安全性, 因此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SMA技术不仅适用于新建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及机场跑道的铺筑, 同时也适用于高速公路养护维修, 在未来还会得到更大的应用。在总结室内试验以及工程推广应用经验的基础上, 编制了“改性沥青SMA混合料设计、施工指南”, 为在我省推广应用SMA技术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2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2006年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在抚顺至南杂木高速公路上, 成功铺筑了5km试验路段, 2007年在辽宁省高速公路中面层推广应用21km, 在省级干线公路推广应用90km。2008年进行路面建设的本溪—辽阳—辽中高速公路是辽宁中部环线组成部分, 其中本溪—辽阳段 (76km) 重载车辆多、重载交通量很大, 为了防止出现严重的车辙病害, 提高路面抗车辙能力, 在本辽辽高速公路中面层, 继续推广应用了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技术, 较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共节省造价136万元。另外, 在沈通线、庄林线、营滨线、京哈线等四条路线上由于频繁出现车辙病害也使用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 共推广应用了36.8km, 节约工程造价29.44万元。考虑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优异性能, 2008年使用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技术的本辽辽高速公路和沈通线、庄林线、营滨线、京哈线等四条普通公路将会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推广应用中,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各项力学和路用性能指标均好于室内试验结果。经过一定时期的使用后, 通过观测,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状况良好, 没有出现车辙、推移等早期破坏, 并且节约工程造价8%左右。
3 路用木质素纤维
路用木质素纤维依托《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应用技术研究》和《高速公路路面SMA技术推广应用研究》项目, 在深入研究了SMA技术的同时, 为了促进SMA技术的发展, 实验室自主研制开发路用材料——路用木质素纤维以及成套的生产和检验设备, 拥有全部独立知识产权, 结束了国外同类产品在我国的垄断地位, 使其价格下降了30%。
4 科研成果转化
1984年1月, 辽宁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被辽宁省科学委员会批准为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经过科技体制改革后, 极大地促进了我院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我们坚持了面向交通工程建设的实际, 大力组织先进实用技术研发。这期间 (1986~2000年) 具有代表性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随着SMA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和我院自主研发的 (路宝牌) 路用木质素纤维在我省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成功应用, 是科研院推行科技产业成果转化的成功范例, 拉开了科研院“以研带产, 以产促研”、走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的序幕。2002~2003年, 我们组织了路用木质素纤维的正式生产, 同时进行了高速公路路面试验, 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经过两年的正式生产, 路用木质纤维做为新产品于2003年9月, 通过了辽宁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新产品投产鉴定。2004年3月, 路用木质纤维生产厂正式建成投产。在2002~2008年正式投产的6年中, 共生产路面木质纤维7千多吨, 除了取得经济效益外, 还起到了一种平抑市场价格的作用。
科研成果推广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篇11
一、多措并用,广辟蹊径,探索成果推广的有效性
教育科研是实践性的研究活动,它的突出特点是将学校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并将研究的结果用于改进学校的教育实践。学校带领教师采取多种方式边研究、边总结、边应用、边推广,在研究中促进推广,在推广中深化研究,形成独具特色的科研成果推广方式。
1.选准起点——搭建“推果”交流平台
为了及时宣传、交流和推广科研成果与工作经验,学校在校园网和宣传栏中开辟了“科研专栏”,编制了“科研导报”,在校园的文化长廊及办公楼内创建了“名师”长廊,在教学楼走廊及室内建立每周一更新的学生成果展台以及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学校特色展示。“推果”平台的创设,不仅注重显性环境的怡人功能,更注重隐性环境的育人功能;不仅注重自然景观的和谐,更注重人文景观的和谐;不仅注重环境外观的改造,更注重环境文化的打造。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使之成为润物无声“活”的教科书。
学校利用交流平台扩大了成果信息的透明度,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通过一系列的推广措施,教师关注成果、研究成果的意识加强了,行为跟进了,各类优秀的科研成果在不同级别的网站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推广,2009年度教师发表科研成果稿件达400余篇。
2.巧用支点——开发“推果”实效载体
科研成果的推广需要一定的载体作支撑,方能发挥牵引助推作用,突显其价值。在实践中,学校巧用“支点”,力求载体的实效性,让成果推广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1)以活动激发积极性。一是举办征文活动。学校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发动教师撰写教育叙事或科研论文,进行一系列评选活动并择优参加各级部门的评奖活动。在连续两年山东教育社组织的教育叙事征文活动中,学校每年都有三十人次以上教师获奖,2009年五篇文章被推荐至《山东教育》上登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研究、参与学习和推广成果的积极性。二是组织观摩研讨活动。举行校园十大教学能手、科研先进个人等项目的表彰,并定期举行观摩研讨活动,引领教学改革新潮流。三是组织成果交流会。每学期学校组织一次以课题组为单位的成果交流研讨会,让年度获得成果奖的教师介绍自己有效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果,并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打算、建议,然后择优在新学期教师大会上作典型交流,让教师的科研成果在学区内得以有效、全面地推广应用。
(2)以培训强化持续性。学校根据科研规划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和计划,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一是专业引领。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论坛活动,旨在“以读促思、以读促教、以读促做”;每年邀请专家做一次科研讲座,加强理念的提升和方法的引导。二是同伴互助。组织教师相互听评课,构建组内教师间的合作共同体,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实施“蓝青工程”,促进新老教师互勉共进,共同提高。三是自我反思。课题组定期举行总结反思活动,通过教法研究、问题会诊、案例分析、实践反思、观摩讨论等,促使教师学会在研究中应用,在应用中研究。
(3)以激励深化持久性。一是学校规定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评奖和发表的论文计入年终教师工作考评中,以此激发教师总结和推广成果的积极性;二是定期召开由正副校长主持的教科研成果推广现场会,对表现特别突出的教师予以特殊奖励;三是举行课题成果汇报课,让取得教科研成果的教师上成果实践课,充分展现科研的魅力,共享成果带来的成效。
3.关注热点——择选“推果”精品内容
科研成果的推广需要根据研究目标选择有价值的热点内容、精品内容,将推广工作由浅人深、由点到面、点面结合、全面推开,发挥应有的效益。“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课题组在研究中,总结汇编了《融“课堂、课外、校外”三维教育于一体,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资料,全校教师人手一份进行研究学习,并借鉴应用。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师生又共同开发出了《好习惯我养成》系列校本课程,实现了对课题成果的全面推广。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创新应用”的研究成果获省二等奖,学校及时把该研究成果作为具体“推果”内容,推广到各个教学领域。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将研究思路和成果进一步拓宽和延伸,组织开展了“探寻美丽的生态家园”、“探寻峨石瀛波消失之谜”、“走近花斑彩石”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其中四项成果分获省创新大赛的一、二等奖,一项获全国第25届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二、研用结合,着力实践。注重成果推广的实效性
学校在“十一五”期间共有各级课题二十多个,不论课题的大与小、高与低,都是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将每一项课题的研究与应用有机结合,追求实效的“推果”过程,让课题之间彼此牵引而又相互促进,在实际操作中力求研用多“度”结合。
1.评价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有尺度
“推行‘五四三二一’评价”课题研究是学校进行学生评价创新的有效探索,此课题研究成果在教育部主管的《网络科技时代》上推广。学校改进原有“学生成长记录袋”不能即时对学生进步予以直观展示的不足,在全校各个班级设立“奖牌榜”,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进步采取颁发鼓励牌、铜牌、银牌、金牌、奖状五种逐级跃升直观形象的动态奖励,让学生时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在进步中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在与其他同学的比较中找到差距,由缩短差距的愿望产生继续努力的动力,通过继续努力叉获得进步,如此往复,形成良性循环。评价,不再是一把尺子衡量出来的冷冰冰的结果,而是多把尺子衡量的动态激励过程。学生在此评价过程中看到了自己和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在“自我意识”的觉醒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尤为可贵的是,他们获得了更多的成功体验。
2.听课评课——构建“生命化课堂”有力度
学校在积极推广“十五”期间省级科研成果“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校的先进科研成果“构建生命化课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点,展开系列研究与实践。通过“预习课、新授课、综合课、复习课、矫正课”五种课型的着力打造,深入开展“五段式”听评课活动,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效益转化。
“五段式”听评课,即“常态课、诊断课、提高课、达标
课、创新课”。“常态课”是要求所有教师开放常态课堂听“推门课”;“诊断课”是对比新模式展开听、评、议、改;“提高课”是针对诊断出的问题改进完善;“达标课”是对全校教师“地毯式”听评课,先“树标”,再达标,着重做好“评改”;“创新课”是各学科骨干参加校级“示范课”的展示,打造校级名师。通过“五段式”听评课,“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和“构建生命化课堂”的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和巩固,唤起了教师“见贤思研”的觉醒意识,不同层次教师的授课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3.校本课程——应用成果有效度
在课题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学校立足于学生的个陛发展和兴趣需要,开发了校本课程《探索与创新》,涵盖了“创新与人文、创新与生活、创新与科技、创新与环保、创新与艺术”五大篇章的内容。由于内容贴近师生生活,课时得到有效保证,管理措施到位,激起了师生的高涨热情。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有近二十件教、学具在省创新大赛中获奖,有近十篇学生的实践活动论文获省、市级奖励,该校本课程被威海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校本课程”。在“后进生心理问题的个案研究”课题实施中,学校精选部分后进生转化案例,研究开发出《J心路鑫语》校本课程,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教育及心理辅导,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有效实现课题研究成果的全面推广。
4.家校合力——拓展“推果”有广度
在课题研究中发现,学生很多不良行为习惯来自于家庭的不良影响,为此,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增进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凝聚家校合力。修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成为学校新时期重点工作之一。
学校定期开放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参加教育案例分析会等,将学校教育的先进经验传递给家长,帮助家长有针对性地掌握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学校还充分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这个纽带作用,利用其中的“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学生小组评价、班主任评价”四个项目,有效地形成了师生对话、师长对话、生生对话和亲子对话的格局,让学生、家长和教师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和交流,在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心灵的桥梁,家校之间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
三、全面发展,和谐共赢,强化成果推广的功效性
科研成果的有效推广,对营造和谐民主的育人环境、丰富学校发展内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上,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不断实现学校综合教育质量的提升。
随着科研工作扎实有效的推进,学校取得了累累硕果:被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授予“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十一五”期间已有四项省、市级课题顺利结题,其中有两项成果分别荣获省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有四项课题成果经验在省级以上核心期刊推广;省、市电视台及相关报刊也分别对学校科研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近三年,教师在各级报刊发表的科研论文多达百余篇。学校现已发展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电化教育示范校、省级校本培训示范校、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威海市教学示范校等融多项荣誉于一体,具有深刻发展内涵的一所新型学校。
科研成果产业化对策研究 篇12
当今科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明显, 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75%以上都是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的。以日本为例, 日本素来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 为尽量缩短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的时间, 日本政府一方面设立一些特殊机构, 在科研成果和企业间牵线搭桥;另一方面, 还制定了各项政策和法律, 鼓励企业开发应用新科技成果。
近年来, 我国政府日益认识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性, 各级政府都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尽管如此, 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仍然与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 而且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二、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 科研成果产业化环境不完善
在我国, 尽管已经开始重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问题, 但由于以前的一些固有的观念很难转变, 科研成果产业化仍然是举步维艰。除了观念的问题外, 宏观投资的不足, 政府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大环境的支持力度不够, 也成了阻碍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瓶颈。而且, 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地域性比较明显, 东部地区更加重视,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次之, 各个地方政府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 这就造成了一定的不平衡, 甚至是人才的流失。
(二) 科研成果产业化投入有限
一方面, 由于科研成果产业化经费有限、人员不足, 导致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调动不够。而另一方面, 在部分研究院所, 由于经费的困扰, 只是为了吃饱饭而抓那些眼前能见效的项目, 而对一些技术含量较高需要长期投资的项目, 缺乏资金投入, 技术储备不足, 科技后劲不足, 这势必影响后期的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另外, 由于目前企业普遍效益较低, 即使有的企业有科技投入意识, 但缺乏足够的资金, 大大降低了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虽然对新技术的需求期望值较高, 但苦于企业缺乏资金、技术、人才, 使高新技术难以在这里得到转化与推广。
(三) 科研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较弱
目前普遍存在着成果买卖双方信息不灵, 沟通渠道不通的问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许多科技成果无人知晓, 企业接受方需要的成果却不知到哪里去寻找。金桥没搭起, 科技成果的全面转化与推广难以实现。可以看到, 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也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一个制约因素, 必须从此入手,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 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加以重视。
三、科研成果产业化对策
(一) 更新观念, 营造有利的环境
首先, 我国的政府机构及一些相关单位要更新观念, 从思想上重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性, 大力的推行一些有利于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措施等。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从制度上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其次, 要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现代企业具有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 畅通的市场网络和高效的主体功能, 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与现代企业的结合, 科研优势和主体功能的有机衔接, 可以大大缩短成果转化和实现产业化的周期。最后, 政府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的宏观指导。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技术政策, 发布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指南, 让全社会尤其是企业明确一个阶段内的可用技术、淘汰技术、可替代技术、限制技术、提倡技术、重点推广技术等等, 帮助企业制定规划, 组织实施。
(二) 加大投入, 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在我国推广经费只有研究开发经费的1/300,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开源节流, 加大科技投入, 更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投入, 努力做到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应考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贷款机制, 每年从技术改造费内划出2%-4%的贷款, 金融部门另行挤出一部分贷款, 重点安排和支持与产业、产品结构相适应的科技转化项目。企业可以提取产品销售额的2%-5%的资金, 用于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各级政府在每年的科技三项费用中可以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 用于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拿出一定的贴息资金。用于支持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条件具备时, 建立高新技术风险基金, 对因采用国内外高新技术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的可给予补偿。尽量吸引外资和社会闲散资金, 通过各种渠道, 筹措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资金。总体上要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投入体系,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三) 大力支持中介环节
可以通过建立技术市场, 充分发挥中间环节的桥梁、纽带作用。要大力扶植和培育技术市场, 建立重点的上规模的固定市场。制定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 使其真正成为开放、竞争、有序、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市场, 这将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提高转化率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成果化服务行业, 加强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中介支持, 在科研工作者与企业间建立一个桥梁和纽带, 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四、结束语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既是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 也是激活高新技术产业化源头的需要, 更是形成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战略举措。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是各级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 更是中国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实现中国经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使之协调发展, 达到推动经济, 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小钦, 施永红.影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因素及对策研究[J].教育导刊, 2006.
[2]孙维兰.在科技产业化中构建和发展人才梯队[J].天津科技, 2005.
【科研项目成果】推荐阅读:
科研项目成果管理07-02
科研项目成果总结汇报09-15
企业科研项目成果转化10-11
科研成果07-27
高校科研成果07-15
教育科研成果11-02
科研成果进课堂06-19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10-21
科研成果管理系统08-21
科研成果鉴定意见范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