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类科研项目

2024-11-02

政府类科研项目(精选10篇)

政府类科研项目 篇1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通知》,我国将形成五大类科技计划布局体系(分别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地和人才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政府将不再直接管理科研项目,要转到负责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监管。这个方案深入体现了国家对其所投资的科研项目的改革决心,值得引起承担政府类科技项目的科研企业的深思。

一、科研企业的特点

科研企业是指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科研人员为主体,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等工作的企业。它能利用立足企业和拥有高端先进核心技术这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把科学技术研究和企业生产进行紧密结合,通过企业来使科研成果落地运行,使科研成果能够更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用科学研究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也能更快地挖掘出科学研究的方向、需求,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它是科学研究和生产力之间的一座完美桥梁。

二、政府类科研项目的特点

政府类科研项目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国家战略,由政府财政支持,政府出面组织、统一规划管理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往往具有规模大、周期长、多课题、多单位合作、创新前沿等特点。

三、科研企业在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

科研企业除了少数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具有强大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所以普遍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个性,难以受到统一死板的规章制度约束,在思想上更加注重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创造发展,容易忽略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相关的制度和流程,缺乏与企业管理人员的紧密沟通。

另外由于政府类项目多为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单位的合作项目,项目组人员构成复杂,项目经理往往只重视技术上的交流,缺乏项目管理经验,牵头单位缺乏对合作单位项目开支情况的把控,所以在项目验收时,经常出现技术验收通过而财务验收无法通过的情况。

(二)项目预算制定不合理

在政府类科研项目预算制定过程中,项目经理由于不熟悉项目财务开支的流程和要求,只根据自身项目需求编制预算,不考虑实际是否可行。而财务人员审核项目预算时,由于对业务不熟悉,难以判断项目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两者之间的沟通脱节往往造成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最终预算执行情况不理想。

(三)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制度缺失

国家对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要求比较严格,比如要求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对各类费用的使用都有详细的规定等。而科研企业由于企业账务系统局限性、内控制度缺失、管理思想薄弱等原因,往往未能满足国家要求,出现未按要求设置科目、账户,未按项目归集项目费用,未按规定使用各项费用等情况。

(四)缺乏对政府类科研项目的效益评估

目前政府类科研项目的验收主要分为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财务验收主要针对财务制度、预算执行、核算真实等的验收,没有对项目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估,也缺乏科学的效益评估方法。经常存在科研项目完成后即躺在档案盒的不合理现象,未能真正发挥项目投资的效益。

四、对科研企业管理政府类科研项目的建议

(一)提高对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

制定合理的内控制度,从流程和制度上规范该类项目的财务管理,并通过组织培训、会议交流、网络传播等方式进行宣贯,提高项目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将项目财务管理情况与项目人员的利益挂钩,激发项目人员的“主动管理”意识。

(二)加强项目事前评估和预算审批

对项目作出有效的事前评估和严格的预算审批。企业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批制度和流程,建立拥有相关领域突出能力的专家团队,对项目立项进行审批,并会同项目财务人员进行预算审批,有必要时可以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对项目进行事前评估,确保政府资金落实到最需要研究、最能取得效益、最能推动科学发展的项目中去。

(三)修订相关的财务核算制度

科研企业对照国家对科研项目的要求,修订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制度,修改财务信息系统,严格按照预算明细和相关规定进行合理的账务列支。最终做到从原始单据、凭证、会计科目、预算执行、内控制度等各方面都能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四)寻找科学有效的项目效益评估方法

由于科研项目的特殊性,特别是前瞻性的科学理论研究项目,很难找到固定有效的效益评估或审计方法,更加难以量化。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群决策方法、同行评议法、判别分析法等等,建议对政府科研项目进行分析归类研究,对各类别项目建立合理的效益评估方法,并将效益评估结果纳入项目验收中,从而提高政府科研项目投资的效益。

五、结束语

在国家对科研项目进行深化改革之际,科研企业应当抓住这个契机,梳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积极寻求项目评估方法、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效益,真正体现科研企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余平,蔡兰,张园园.科研项目评估方法研究综述[J].企业文化.2014(11)

[2]张京先,刘晓煜.实施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会计师.2013(03)

[3]郭碧坚.科研项目实施的方法论[J].科学学研究.2001(2)

政府类科研项目 篇2

第一阶段

1.项目业主单位准备如下材料(1)要求审批项目建议书的请示;(2)项目建议书;

(3)行政主管部门及当地政府意见;

(4)资金来源证明(原件一份)(由银行或县行政部门出具证明);

(5)单位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一份)2.提交发改局办公室受理

3.局投资股室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后报局领导审批; 4.送达业主单位(项目立项审批程序结束)若第一阶段通过,进入第二阶段 1.项目业主单位再准备如下材料

(1)要求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

(2)可行性研究报告(应由具备相应工程咨询资格机构编制);

(3)资金承诺证明;

(4)规划部门的规划选址意见书、规划红线图;(5)国土部门建设用地预审意见;

(6)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核意见 2.县发改局办公室受理 3.局投资股室组织科研评审后局领导审批 4.送达业主单位(项目可研审批程序结束)招标方式核准办事流程

1.项目业主单位准备如下材料:

(1)已获批准的招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

(2)建设用地征用手续已经办妥相关手续;(3)有相应资金或资金来源已落实《证明》;

(4)编写《关于核准招投标方式的请示》和《招标方案》各一份;

说明:《招标方案》中应载明:招标的组织形式、招标方式、招标范围、招标规模、招标公告发布及中标候选人公示的媒体等。

2.县发改局办公室受理;

3.局招标办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后报局领导审批; 招标组织形式说明:

采用委托招标的,在申请核准招标方案时,应同时报送委托合同或协议以及代理机构资质条件材料,以备案。采用自行招标的,应报送下列书面材料:

(1)项目法人营业执照,法人证书或项目法人组件文件;(2)与招标项目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情况表、技术职称复印件;(3)内设的招标机构或者专职招标业务人员的基本情况,招标业务人员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配套法规培训的合格证书复印件;(4)拟使用的专家库情况;

(5)以往编制的同类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文件和评标报告,以及招标业绩的证明材料;(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政府投资项目审批

(一)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地区布局合理。

(二)项目建议书审批

1.由相应工程咨询资格的机构编制的项目建议书;

2.市本级预算内政府投资项目应出具市财政部门对建设资金的审核意见;

3.重大工程、技术复杂的项目应由相应工程咨询资格的机构出具评估意见或行业主管部门出具的审查意见;

4.党政机关楼堂馆所项目还须符合以下条件:一是符合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计投资〔1999〕2250号);二是有同级资产管理部门出具的资产处置审批文件;三是有扩建(加层)的需提供房屋安全鉴定意见;四是由项目单位提供房屋质量安全鉴定、城市规划调整拆迁或城市改造拆除等证明材料。自2013年7月15日起,5年内,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

5.公检法司建设项目还应符合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计委)有关人民法院法庭建设标准、人民检察院办案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建设标准、公安业务用房建设标准、司法业务用房建设标准、监狱建设标准、公安看守建设标准、强制戒毒所建设标准等规定。自2013年7月15日起,严禁搭车建设办公用房等楼堂馆所项目。

6.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

7.按照简化审批程序的要求,对于点多面广的社会事业和农林水类项目一般可简化项目建议书的审批。已纳入国家或自治区建设规划的项目,可视同已立项项目,可直接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

1.由相应工程咨询资格的机构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2.由相应工程咨询资格的机构出具的评估意见或行业主管部门出具的审查意见;

3.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选址意见(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投资项目);

4.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压矿和地灾意见;

5.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

6.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或节能登记表;

7.有关地方配套、企业自筹及金融机构出具的筹资、贷款承诺书;

8.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意见。

9.有关部门出具的大坝安全鉴定报告书(适用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

10.卫生监督部门出具的水质报告书(适用于供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

11.移民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移民安置规划报告审查意见(适用于新建水电、水库项目);

12.文化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文物调查意见(适用于新建水库项目)。

13.以工代赈示范项目还需符合《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规定,投向贫困地区的县乡村公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基本农田、草场建设、小流域治理项目。

14.项目建设内容凡是有部门、行业性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内容的,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或项目实施方案批复环节须增加自治区应急办对应急信息平台部分的审查意见。

(四)初步设计审批

1.由相应工程设计资格的机构编制的初步设计文件;

2.由相应工程咨询资格的机构或行业主管部门出具的审查意见。

(五)区直市直单位公共租赁住房实施方案审批

1.市住房主管部门出具的批复意见;

2.法人代表证复印件;

3.资金来源落实情况;

4.单位申请函。

(六)市直单位危旧房改住房改造项目审批

1.以下达投资计划的方式完成项目审批,每个项目仅下达一次,此后项目年度投资额由各单位自行安排。

2.市住房主管部门出具的批复意见;

3.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总平图;

4.土地证复印件;

5.部门申请函及年度投资计划表。

(七)属自治区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工程即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性质的项目,按照发改高技〔2013〕732号文件有关规定进行审批管理,相关要求不公开。事前请联系市发展改革委,当面告知。

(八)各环节申报批复事项所要求备齐的文件和材料将随国家和自治区发布的新规适时进行补充或调整。

(一)项目建议书审批阶段

1.项目建议书;

2.属上一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批权限的项目,需提供同级发展改革部门或主管部门审核意见;

3.市本级预算内政府投资项目应出具市财政部门对建设资金的审核意见、公路、铁路、水运、民用机场扩建项目需提交项目资金筹措初步方案;

4.重大工程、技术复杂的项目、公路、铁路、水运、民用机场扩建项目,需提供工程咨询机构出具的评估意见。

5.投资额3000万元及以上的市级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和使用财政资金建设的社会公益事业信息化项目需提供以下材料:

(1)项目建设单位关于申报批复项目建议书的函/请示文件。

如何完成纪实类拍摄项目 篇3

对于纪实摄影,或许你最熟悉的名字就是罗伯特-卡帕、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尤金·史密斯等等。这些纪实摄影大师用自己的镜头一次一次地向人们展示着这个世界的另一面以及别人的生活。除了光影本身的魅力,纪实摄影一直的魅力就在于照片里存在的人文关怀。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纪实摄影的各种可能性也在被摄影师们不断地进行探索,但纪实摄影因为它本身的魅力也一直被摄影爱好者们所追求。

或许你身边的家人、朋友就有让你忍不住想拍摄的冲动,但苦于不知怎么展开拍摄和编辑的你或许能从以下三位摄影师的创作经历中获得—些经验与灵感。

故事的灵感是聊出来的

王丹穗新浪图片摄影记者2015年获大理国际影会,《秘境PHOTO》最佳摄影师收藏提名奖。

作品:《一生知青》

拍摄方式:经典的图片故事拍摄方式,和讲故事一样,作品中有起因、经过发展和结尾。

项目简介:20世纪60年代,上山下乡运动席卷全国。知青们打起行囊,胸口顶着大红花,斗志昂扬远赴农村、边疆,运动落幕后,又纷纷逃离返城。有一些知青,因为种种原因,一直留了下来。来自新浪图片的摄影记者王丹穗,借着拍摄专题的机会,对这个自己一直以来颇感兴趣的题材也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为什么拍摄“知青”这个题材?

我最早对“知青”有概念是因为小的时候,断断续续看过一部叫做《孽债》的电视剧,讲述的是几个被知青父母遗弃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孩子长大后结伴去上海寻亲的故事。当时的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父母宁愿抛弃自己的孩子也要拼命离开一个地方,我已经不太记得这个电视剧的情节了,但这个疑问却一直在心里。今年是“文革”四十周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发生在“文革”期间,所以也算有了一个机缘去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也算是为自己寻找答案吧。

在这组图片故事中,有五个主人公,施永青、颜文忠、邓成芬、周月琴和柏宏富,为什么选择他们?

其实我在去之前并不知道我能采访到哪些人,就是希望尽可能多地采访到留在云南的知青们,因为这样我可以了解他们不同的生活现况和当时选择留下的原因。我去到西双版纳后先后采访了八位知青,但是在后期的编辑时考虑到有些故事的雷同,也为了避免在讲述故事时,视觉上的重复,所以只选择了讲述这五位的故事。

“知青”其实是一个挺大范围的题材,因为其中的故事有很多,拍摄的角度也会有很多,你是如何选取自己的角度的?在开始拍摄之前又是如何构架这个故事的线索?

可能大家都知道,在当年轰轰烈烈的知青返城运动中,绝大部分的知青都选择了回家,但仍有少数人选择了留下。这个点比较刺激我,从心理上我很好奇他们选择留下的原因,也想要知道他们现在与这片土地之间的关系,与家乡之间的关系。而且,留守知青会让我觉得离当年那段历史似乎更近了一些。

关于构架,其实在拍摄之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构架,我只知道要先尽可能多的采访到留守的知青,去亲自听他们讲故事,这样我才能从中发现故事,并且知道该怎么去呈现。

在拍摄他们之前你都收集了哪些资料?做了什么调查?

在做这个选题之前,我先重新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然后再开始查阅知青上山下乡的这段历史。从这段历史中我知道了当时知青返城运动是从云南的西双版纳开始并最先初具规模的,第一批返城的知青也是从西双版纳离开的,所以我就又顺页着这段历史搜集了一些关于当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曾用名)的相关资料,知道了现在西双版纳现存农场的分布状况。其中很多资料都来自于知网的论文。

这组照片拍了多久?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

真正的拍摄时间只有一周左右。最大的困难在于,如果你没有认识本地的熟人,很难提前找到拍摄对象,所以我的所有拍摄对象都是到了当地以后自己—个一个找到的。开始我尝试过直接联系—些当地农场的宣传部,但效果并不好。后来我就开始自己联系。因为我知道每个农场都相对封闭,大家互相之间也都会比较熟悉,所以我就开始通过当地的司机和其他的朋友介绍,先去认识不同农场里的人,再由他们带我去找留在农场的知青。寻找知青的时间可能要比我的实际拍摄时间还久,所以期间我还同时操作了其他的选题。

成组图片一般存在两种逻辑关系,故事和专题。故事有开头、经过、结尾;专题则是图片之间的关系,有时是非线性的,你是怎么考虑自己的整组图片的视觉构成的?

这组图片还是采用了比较传统的讲述方式,由几个不同人物的故事来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是并列的。但最后在编排的顺序上是存在关联和逻辑的。以每—个人的某种状态串联在—起,从而展现—群人的同种状态。

这组图片还是采用了比较传统的讲述方式,由几个不同人物的故事来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是并列的。但最后在编排的顺序上是存在关联和逻辑的。

给想拍摄一组图片故事的读者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如果只是拍摄图片故事的话,建议提前查阅好资料,准备采访提纲,这样会让被采访者觉得你还懂一些,他们也会更愿意和你多交流。另外任何模式都是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选择你认为适合的切入点和方式去讲述你看见的故事。

图片间需要有它内在的线索朱岚清

中国新生代摄影师代表作《负向的旅程》。第六届三影堂摄影奖得主,2015年“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大奖。

作品:《负向的旅程》

拍摄方式:将“故乡”这个概念解构成几个实体部分,分别展开拍摄。项目简介:从2012年开始,朱岚清开始拍摄她的故乡,福建东山岛的风土人情照。离家读大学的她第一次有了“故乡”的概念,然而现代城市的一切变化都太快,她试图以这组作品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眷恋。

nlc202309091512

为什么想要创作这样一组照片?共花了多久时间?

大概前后花了三年左右。

那时我正在北京念大学,算是我第一次离开故乡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生活,开始第一次有了“故乡”或者“东山岛”的概念。它让我获得一种对故乡的新的观看视角。

每年的寒暑假回家时,我就会开始拍东山岛。每次回家,故乡都在变化。这样迅速的变化让我当时感到很恐惧,我害怕故乡有一天变成我们完全不认识的地方,变成一个失去它的地方性,与中国其他城市化后的小城一模一样的地方。所以我想快点去拍摄一个我们这代人还熟悉的,它还保存有它地方特质的东山岛。看了侯孝贤导演的《风柜来的人》后,也给了我很大的创作动力。

虽然拍摄的是故乡,但在拍摄之前你是否有搜集相关的资料,做了一些调查?

虽然是从小长大的地方,但其实在生活的十几年里,我去过的地方并不多,大多是在那一点点生活范围里。小时候去过的地方,大多也在记忆里十分模糊。所以在拍摄时,会经常做一些资料的调查。

一开始我在报刊亭买了一张东山岛的地图,才真的开始去认识这个岛屿,它的海岸线如何延伸,它的公路如何连接起这些村子。通过一次次的寻访与拍摄,地图的脉络也逐渐可以和真实的岛屿拼合起来。地图上我找到的地方大部分我都去过了,不过我更开心地是在无意中发现的那些在地图没有标注的地方。

现在看来,整个项目的资料搜集,其实大部分还是关于地点的搜集。还有一些是时间的搜集,比如在拍摄村庄时,也希望可以拍摄到更多仪式性的场景。所以也会跟老人家探听,什么时候有神明诞辰有迎神活动等等。“故乡”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你是怎么寻拢拍摄切入点的?比如在整组作品中你重构故乡的线索,为什么选择的是这些,八尺门、家、食物、土地、神、海?

我想如果你开始—个项目时,就从一个非常大甚至有点空泛的主题进入,反而有可能变成是一个没那么有趣的作品。在最初,我唯一想拍摄的就是作为我故乡的东山岛。

八尺门是联接东山岛与大陆地之间的渡口,人们无论是离开故乡或是回到故乡,都要经过这里。所以八尺门作为第一章,也是回家的开始。家这部分是关于故乡的家庭生舌,我的亲人、朋友的生活状态。家是我与故乡最亲密的联系,而故乡这种平淡的家庭生舌好像既是我迷恋的也是我所想逃避的,它大概代表着我对故乡的一种矛盾的情感吧。在土地这个章节我想关注土地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渗透进日常里的民间信仰,包括作为土地与信仰之间的纽带的食物。

最后我希望海是一个开放的结局,因为海岛的特质以及我们看不到海的尽头。从作为生舌依托的海到作为消费空间的海,甚至变成消费符号的海,海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后期编辑时,怎么表现你想传达的东西?

八尺门这一章可以传达出一种开端、通道或连结感,所以我可能拍大桥,桥附近的风景,以及车上的乘客。在家这一章里,我希望以一个更为亲密的视角,去拍摄一个普通的县城家庭和充满细节的生活场景。在土地这一章里,我希望探究岛屿上比较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们如何维持或延续对土地的信仰。所以我拍摄了很多关于农耕生活的照片,种植的照片,以及很多的宗教仪式场景。在宗教仪式这部分,我更多想拍摄的是那些融入于生活里的民间信仰,那种细微的仪式感。在海这一部分里,我希望可以拍摄到不同功能性的海,渔民的海或旅游的海,日常的海或神圣的海。对于这个项目来说,在每个章节,我只是会设置一个框架,并不会设计到每一张照片。照片对我来说都是意外的,我只是给自己找到一条路径,在这条道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人或场景,都是未知的。

对于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对于有此创作愿望的人,你有什么建议吗?

把每次展开一个摄影项目都当做是一次完全崭新的创作经验,你可以把你的摄影作品看成是一个电影作品、一个文学作品、或是一个剧场,把不同媒介的叙事方式都借鉴到你的摄影创作中。不管线性与非线性,也仍需要有它内在的线索,它可以是明显的,也可以是隐蔽的。作品在建立自己的叙事方式后,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整体所想叙述的事是否能在叙述之外独立到达观众那里。我觉得只要“有效”,不管何种叙事,都是成立的。

我想如果你开始一个项目时,就从一个非常大甚至有点空泛的主题进入,反而有可能变成是一个没那么有趣的作品。在最初,我唯一想拍摄的就是作为我故乡的东山岛。

动人之处在于有感而发王远凌自由摄影师凭借作品《十八梯》先后斩获2010年南方纪实摄影展银奖、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人文关怀类提名奖、2011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新摄影大奖等。

作品:《十八梯》

拍摄方式:用人物群体环境肖像的方式反映一个地方的状况,乃至一个时代的背景。

项目简介:十八梯,是一个地名。这个位于重庆的贫民窟已经成为过去。拆迁很快就将这里夷为平地,高楼崛起的同时,一段过去的记忆和记忆里的人都将成为过去。

为什么会拍这个项目?

其实初衷是报社的—个策划报道,是个非常正式的一个拍摄项目因为十八梯要拆了。以前我们经常会去那个地方拍照片,因为那是一个很世俗化的地方,吵吵闹闹的,觉得很好玩,但一直又觉得没有拍好。这次真的感觉要拆了的时候,才觉得作为—个重庆人,又有必要做点什么。

为什么是以“环境肖像”这种形式昵?

《十八梯》最初是一个摄影服务项目,目的就只是为了想为十八梯的居民,特别是那些家庭条件差,连照片都不多的老百姓拍照。所以,其实本质上是—个“移动的照相师傅”这样一个概念。所以,这个项目本质上是照相馆式的,只是,我在里面加入了我自己对于拍摄的对象的理解。

因为一开始的目的和用途都不一样。出发点不一样,结果就自然不—样。从一开始,我就非常刻意地避免拍成图片故事。因为一开始的目的和用途都不一样,所以出发点不一样,结果就自然不一样。

在创造这些影像时,我同时试图以最为传统的形式,以此与这些人取得某种生活关联,某种信任关系,以及某种情感共鸣,以他们的庄严姿态以回报我个人的故园情怀。

关于人物的表情这点很有意思,他们在拍摄时应该会比较拘谨,有设想过想要什么样的表情吗?

有的是灵光—现,把握住了;也有拍摄前观察到,再“回放”的;如果都不行的就让他使用无表情。毕竟有些现场是很难以控制,灵活处理。

是否有筛选过他们的职业、性别、年龄等等这些因素?

最开始我选职业,但后来发现这样违背初衷。我不是做的人类学,社会学样本采集。我就是为老百姓拍照片,我想拍他,他愿意让我拍,就这么简单。当然,尽量会在性别,年龄上做平衡。主要是女性,我怕别人觉得我有什么企图,但是实际上都还是很好沟通。

你如何把握照片在风格上的一致性?

风格的一致性是使用影棚灯,控制色温。我使用两盏u2影棚灯,不开闪光,常亮。虽然光线弱,但基本能保证快门在1/5秒左右,人不会因为微动而虚掉。

该如何选择拍摄形式

在开始拍摄之前,要尽可能多的查阅相关资料,对拍摄的背景多做了解,尽可能多地与被拍摄的对象沟通。首先要明白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有不同的呈现形式,拍摄前你要首先清晰自己的出发点,明白自己拍摄的用途,借此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何种形式来进行拍摄。

政府类科研项目 篇4

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管理体制日新月异的变化, 社会的发展渐渐的和世界进行了接轨。虽然整个社会的投资渠道日渐趋于丰富多样。但跟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政府投资比例依然巨大。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在实际项目管理环节上一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很多时候工期拖延、超出投资, 甚至有些项目建成后使用不久便要拆除, 这不但给国家造成了极大损失和浪费, 也严重影响了政府投资项目投产后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及筹建亚洲投资基础建设投资银行的发展战略, 未来政府类投资的项目管理将更加跟国际接轨, 因此合理、高效的项目管理模式将显得越加重要。

2 国外政府类投资项目管理模式

2.1 美国的管理模式

美国采用联邦制的结构, 这主要体现在联邦政府赋予了各个州级政府大范围的自主权。州级政府不仅可以对本州内的工程项目进行独立管理, 同时, 各州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系也是由联邦和各州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因此, 各个州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是不同的。联邦政府层面涉及到的投资项目主要以基础设施为主, 例如住房、水利及国家安全防卫等。这些基础设施项目是由住房和城市发展部、运输部、田纳西管理局等部门共同负责。此种项目管理模式可以实现政府投资项目相对集中的专业化管理、以节约投资为价值理念的价值工程的强行推行及结合信用评价和中标价格的承包商的选择。

2.2 英国的管理模式

英国政府类投资的项目大致分为三种:传统的管理模式、财产服务代理方式及私人融资方式。

1) 传统管理模式:国家财政出钱, 负责建设的政府部门负责项目管理、工程企业负责建设。此种模式即政府通过招投标的形式, 选择优秀企业并与之签署建设合同, , 建建成成后后移移交交建建设设政政府府部部门。由于此种模式使得财政负担很重, 并且建筑项目的成本高、投资额大, 很难控制。因此, 英国政府很少采用。2) 财产服务代理方式:项目管理者 (即承包商) 雇用建筑、测量、土建工程师等各个专业人士代表政府对项目进行管理, 由于这种模式可以实现政府和承包商良好的沟通, 因此受到承包商的青睐, 但是在大型复杂工程项目上暴露出很多弊端, 英国政府被迫寻求新的方式。3) 私人融资方式:私人承担起了政府项目的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等业务, 私人企业通常会拥有项目的经营权, 政府部门在此过程中进行规则、制度制定等工作。英国根据政府投资项目类型不同分为:a.向政府部门提供服务型;b.收取费用自立型;c.合营企业制。

3 国内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

国内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模式总结为两类:

1) 以深圳、珠海为主的政府专设部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深圳、珠海为代表的管理模式主要特征为:以政府为主导, 设置专门机构来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 例如, 深圳市主要负责建设工程项目的专门部门为建设工务局, 政府通过建设工务局来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政府投资项目。根据实施工程项目主要流程和各个环节工作开展的需要, 由五个具体实施部门组成工务局。其中具体工程项目的实施、协调及对政府投资项目日常工作进行监督的工作主要由工程处来负责;具体工程项目工程的计划、施工和监理等招标工作以及所有工序开展的合同等由工务局下属综合计划处负责;办公室负责工程项目具体的人事和后勤保障工作;污水和排水方面的监督及协调工作由给排水工程处负责;城市桥梁、道路方面的组织协调及监督工作由市政工程处负责。珠海也同样设立了珠海市投资建设管理中心的专门管理机构。

2) 以厦门、上海为主的代建制的管理模式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以厦门、上海为代表的代建制的管理模式主要特征为:相关政府通过对每个具体项目的项目管理单位进行具体公开招投标, 通过这种方式产生具体项目管理单位, 由项目管理单位代表政府对项目进行管理。代建单位全权代表政府参与具体工程项目的前期、施工等全过程, 在项目完成后将项目向政府相关部门移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代建部门接受政府部门的全面监督, 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随时检查代建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 且依据合同保留对代建单位的处罚权力。代建单位主要依靠自身的专业性对工程建设提供咨询和管理, 对项目管理的工期和质量实行科学控制。

4 国内外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4.1 国内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特点

1) 政府设专门机构管理的模式优点在于通过设定专门的机构可以代表政府行使业主职能。通过专设机构实施专业化管理, 可以实现工程项目从建设、管理、运营的三个阶段由不同的部门完成, 解决了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同一个业主的问题。但该模式的缺点在于, 政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角色扮演不清, 并且政府需要庞大的人员, 耗费大量的资金及激励约束的机制也不明确。

2) 代建制模式的优势在于工程项目由项目管理公司来具体管理, 政府实现间接管理, 解决政府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角色扮演不清的问题。如上海市成立政府投资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 上海市政府可以通过向市场公开招标择优确定。投资公司及项目管理公司通过合同的形式与政府形成联系。但这种模式缺点在于代建费的收取额度及取费标准制定不明确, 需要依赖于成熟、健全的市场。

4.2 国外政府类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特点

1) 工程实施透明度极高。接受多方面的监督, 并保证工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公众透明和公开, 这是国外政府投资工程的普遍特征。公众对项目管理部门 (从事政府投资工程管理的) 严格的监督机制体现:实施程序的清楚, 透明。此外, 外部环境也对工程实施有着严格的监督机制。2) 项目决策机制详细。国外政府类投资项目的决策机制详细在于他们更加看重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可行性研究的深度比国内深得多, 而国内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虽是按照国家批复的程序进行, 但可行性研究往往深度不够, 对社会、经济效益的测算不够详细。3) 项目监督机制严格。为了避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贪腐的行为, 有效的控制好投资, 保证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国外政府严格把关项目实施过程各个环节。4) 承包商资质及信誉管理。国外政府对承包商的资质进行分级管理, 另外加入信誉约束机制来对承包商的综合素质进行测评。我国现阶段业主对承包商的选择不再仅仅考虑承包商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 更重要的是对其业绩和信誉的考虑。

5 结语

目前, 国内政府类投资项目的管理模式还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 政府对项目的投资以及后期的实施建设还不能完全做到全方位的把控, 项目投资建成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因此,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模式变得更加有意义。文中对国内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 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政府类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摘要:对中外政府类投资项目的管理模式作了简要的阐述, 并就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对比, 得到了目前国内政府类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的优点及不足, 以及国外政府类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的先进之处, 以建立一套合理、高效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尹贻林, 闰孝砚.政府类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12-14, 16-17, 44-45.

[2]达峻.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 2007.

[3]殷涂.政府类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4.

[4]冯建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07.

[5]顾卫群.论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D].苏州:苏州大学, 2009.

政府类科研项目 篇5

深府办[2006]150号

颁布时间:2006-9-1发文单位: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深圳市协议类工业用地项目评估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深圳市协议类工业用地项目评估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工业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严格执行《深圳市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试行)》,规范用地项目评估工作,根据《深圳市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审批实施办法》和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协议类工业用地项目是指申请以协议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工业建设项目。

本办法项目评估是指对项目的产业先进性、发展前景、投资强度、预期土地产出率等进行评估,并对是否供地、用地规模、建设规模和选址区位提出评审意见。

项目评估出具的评审意见作为申请规划选址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三条 协议类工业用地项目评估由市工业主管部门组织,其中申请进入市高新技术产业带范围内的项目,由市高新技术产业带行政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市产业带管理机构)组织评估。

前款所称市高新技术产业带(以下简称产业带)是指深圳市人民政府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目的划定的区域,包括下列范围: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留仙洞、大学城、石岩、光明、观澜—龙华—坂雪岗、宝龙—碧岭、市大工业区(出口加工区)、葵涌—大鹏和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片区。

第四条 协议类工业用地项目可由负责评估的部门直接组织专家评估,也可由评估部门委托有相关专业经验的中介机构组织专家评估。

第五条 协议类工业用地项目评估应当依据深圳市工业布局规划、产业导向目录和《深圳市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试行)》,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和效率的原则。

第二章 申报和受理

第六条 申请办理项目评估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业用地项目评估申报表(一式2份,并提供电子版本。下载网址:或);

(二)企业营业执照(或商业登记证)副本(复印件1份,验原件);

(三)法定代表人证明书、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原件各1份),经办人身份证明(复印件1份,验原件);

(四)企业董事会(或股东会)关于投资项目的决议(原件1份,应当列明项目投资规模、建设规模、建设进度、资金保障等内容);

(五)按规范格式编写的项目可行性报告(原件2份,并提供电子版本);

(六)银行或相关单位出具的资金证明文件(原件1套);

(七)会计事务所出具的企业上两个年度审计报告及近期财务报表(复印件2份,验原件;新设企业无需提供);

(八)企业上年度纳税证明和员工社保情况证明(原件各1份;新设企业无需提供);

(九)申请在产业带内用地的项目还应当提交《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和《深圳市高新技术项目认定证书》(复印件各1份,验原件。新设企业无需提供《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

第七条 企业向市规划局或项目所在地规划分局提交申请材料,由市规划部门按照项目性质和用地区域分送评估部门组织项目评估。市规划部门凭评估部门出具的项目评审意见依法办理选址手续。

第八条 申请评估的工业用地项目经核实具备下列条件的,由评估部门在20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评估会,对该项目是否供地、用地规模、建设规模和选址区位等方面内容向市规划部门出具评审意见:

(一)符合《深圳市产业导向目录》;

(二)符合《深圳市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试行)》中对应行业的相关指标要求;

(三)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不低于2000万元;

(四)项目资金来源明确,自有资金占项目投资总额的比例不低于30%;

(五)申请进入产业带的工业用地项目还应当事先取得《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和《深圳市高新技术项目认定证书》,但新注册企业无须提供《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

技术工艺复杂和专家评估分歧较大的项目,经项目评估部门主要领导同意,评估时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最多不超过10个工作日。

不符合上述条件或提交虚假材料的,评估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直接向市规划部门出具不予供地的评审意见。

经专家评估会否决的,在六个月内不再受理再次评估的申请。

第九条 市政府确定的特殊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可直接报市规划部门进入用地审批程序。

第三章 项目评估

第十条 协议类工业用地项目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评估。

项目评估部门应当建立工业用地项目评估专家库。入库专家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本市产业发展特点,分行业遴选专家。根据被评估项目的性质和需要,在项目评估前从专家库抽取相关领域的专家参加评估会。

第十一条 每次参加专家评估会的行业及相关领域专家应当不少于7名。

第十二条 专家评估会组织机构在项目评估前24小时从专家库抽取相关专业的评估专家。抽取名单后,评估组织机构应当立即联系专家本人,予以确认。专家因故不能出席的,应当再次抽取,抽取工作完成后,评估组织机构负责人应签字备案。

在评估专家到场前,不得告知评估项目情况。

第十三条 参加项目评估的专家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熟悉本行业的技术发展及相关市场情况,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景;

(二)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或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8年且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业人员;

(三)与被评估项目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利害关系。

第十四条 参加专家评估会的专家主要由行业专家和项目投资专家组成;必要时,可邀请规划、环保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参加评估会。

第十五条 参加专家评估会的专家不得参与同自己有利害关系的项目评估。专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主动申请回避,评估机构或评估监督机构也可以要求其回避:

(一)评估项目申报人的工作人员;

(二)评估项目申报人的上级主管、控股或参股单位的工作人员;

(三)评估项目申报人的离退休人员;

(四)评估项目申报人主要负责人的近亲属;

(五)近3年内担任评估项目申报人的专业顾问的;

(六)与评估项目申报人存在经济利益关系的;

(七)近亲属参与同一项目评估的;

(八)具有可能影响项目评估公正性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条 专家评估会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评估:

(一)项目的产业先进性、发展前景、投资强度、预期土地产出率;

(二)项目是否符合《深圳市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试行)》;

(三)项目用地规模、建设规模和选址区位。

第十七条 专家评估会应当根据下列程序进行:

(一)评估组织机构派人主持专家评估会,宣布评估内容,发放评估材料、介绍参会人员,介绍待评估项目情况;

(二)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或受委托人员进入评估机构指定的场所,通过单向可视对讲系统回答与会专家的提问;

(三)申报单位人员完成答辩后退场。与会专家就项目的有关情况进行讨论和评估,对是否供地、用地规模、建设规模和选址区位等陈述意见,并将个人评估意见填入《项目评估意见表》;

(四)与会专家就评估内容进行票决,并形成综合评估意见;

(五)与会专家签字确认评估结果。

第十八条 评估部门可邀请项目所在区政府和市发展改革、规划、国土房产、环保、科技信息部门以及市政府法律顾问部门人员列席专家评估会。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参加评估的专家和列席会议的评估机构人员应当以客观、公正、科学的态度参加项目评估工作,自觉维护评估工作的声誉。

第二十条 参加评估的人员不得泄露项目技术秘密,不得泄露评估过程中与会人员发表的具体意见,不得私下与申报人、其他利害关系人联络、不得收受项目申报人、其他利害关系人的现金或其他财物。

违反前款规定的,通报所在单位予以处理,有关专家取消进入专家库的资格。

第二十一条 评估部门工作人员在项目核查和组织评估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不得向项目申报人泄露参加评估会专家名单,不得收受项目申报人、其他利害关系人的现金或其他财物。

违反前款规定的,依照《深圳市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及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二十二条 项目申报单位应当如实提供申报资料。凡提供虚假申报资料的,经核实后评估部门取消该项目的评估申请资格,并在3年内不再受理该申报单位的项目评估申请。

第二十三条 评估部门应当公开评估条件和评估程序。项目评审意见提交市规划部门后,评估部门应当于5个工作日内在本部门网站上公布评估结果。

第二十四条 市监察部门应当加强项目评估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派代表列席专家评估会。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项目评估费用列入评估部门年度部门预算。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市工业主管部门和产业带管理机构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评估部门可以依据本办法制定工业用地项目评估指引和专家库管理办法。

政府类科研项目 篇6

一、政府会计制度现状

1997年预算会计改革后, 明确我国政府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 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 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

随着政府功能的日益复杂以及预算会计环境的重大变化, 收付实现制下政府会计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一是“暂收”与“暂付”使用较为混乱, 容易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二是部分按照权责发生制需要确认的收支被忽略, 导致政府财政财务信息不完整;三是资产管理的会计处理不够合理, 比如分期付款、折旧、待摊费用等会计处理与权责实质不匹配;四是与政府的受托责任不符, 无法从会计信息的角度准确反映政府的责任;五是与国际会计趋势脱节, 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国内主要研究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于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类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先进国家政府会计制度, 进行借鉴与比较研究, 如宋衍蘅、陈晓 (2002) 通过对主要西方国家政府会计模式的比较分析, 指出了导致这些国家政府会计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并提出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方向。一类是对现有收付实现制会计制度改革的研究, 如王彦、王建英、赵西卜 (2009) 提出我国政府会计应该构建二元结构政府会计报表要素的观点, 即在政府会计中同时构建收付实现制为主要基础的预算收支表要素和权责发生制为主要基础的资产负债表要素。

目前在绩效审计的相关研究中, 鲜有学者对政府绩效审计中会计财务数据的处理进行研究, 尚属学界研究的空白。本文对政府绩效审计中会计财务数据处理的最突出矛盾———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的财务数据处理进行研究, 并提出解决对策。

三、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成本归集面临的冲突

(一) “隐形成本”无法体现, 成本数据信息失真

“隐形成本”是指已在当期发生, 未在当期列支的有关成本。根据收付实现制的规定, 这部分成本确认在实际列支的会计期间。但由于审计期限的限制, 有可能造成实际列支的会计期间超出审计期限, 使得成本数据收集过程中无法归集这部分成本, 造成成本信息审定数失真。

(二) “分期成本”集中列支, 造成成本波动增大

“分期成本”是指某成本项目在实际发生过程中分两期或多期实施, 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 应分期确认成本, 但收付实现制下只在支付当期一次性列支。这种做法造成了列支期成本的不正常增长, 扩大了成本的波动幅度, 容易误导以此为基础进行的审计分析, 造成审计成本的浪费。

(三) “预付成本”提前支付, 形成成本虚增

“预付成本”是指成本项目未实施, 而提前预付的有关成本。由于预算制的财务体制, “预付成本”往往在会计年度结束之前发生较多。这种提前支付, 会计财务列支在当期但是成本项目发生在下一会计年度, 造成审计期限内成本的虚增, 不利于绩效审计分析。

(四) “折旧费用”遭到忽视, 成本数据不合理

“折旧费用”是指政府所拥有的固定资产按照使用情况计提的资产价值下降金额。在现有预算制的情况下, 政府拥有的固定资产有的不计提折旧, 或者仅仅根据最简单的折旧方法形式上进行折旧核算。这种方法使得基于固定资产投入—产出等模型的绩效审计分析, 在设置相应条件时无法获取到固定资产的相关合理数据, 比如寿命、资产净值、预计残值等, 降低了审计分析模型的可信度。

(五) “跨期成本”简单处理, 成本列支与实质不匹配

“跨期成本”是指成本项目实施跨越前后两个连续的会计年度, 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应根据一定分配原则, 核算该成本在前后会计年度应确认的成本, 但根据收付实现制的原则, 该成本在实际支付时列支。这就造成了成本列支的情况与成本发生实质不匹配, 干扰了绩效审计分析。

(六) “错期成本”递延列支, 权责信息无法反映

“错期成本”是指人为或者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延误支付, 使得应在本期列支的成本费用拖延至往后某一年度列支。这在实际中时有发生, 一是由于政府预算的紧张, 另一方面也可能有人为原因造成的拖欠, 时间较长的甚至会拖延几年。根据收付实现制原则, 该成本在实际支付时列支。这种会计列支与成本权责发生不一致的情况, 给审计成本数据归集的准确性造成很大障碍。

四﹑对成本数据进行处理的必要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对基于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制度下开展有关成本管理类的绩效审计中, 对成本数据的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保证了绩效审计分析数据的准确性。成本数据经过处理后, 成本数据与实际成本行为更加匹配, 成本数据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审计期限内成本发生的真实变化。二是提高了绩效审计分析模型的可信度。绩效审计分析模型是建立在合理的数据基础和假设条件基础上的, 而数据基础和假设条件的建立都是以真实成本数据为前提, 因此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保证了有关分析模型的可信度。三是更加有利于对成本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绩效分析。

因此, 笔者认为, 绩效审计成本分析更加依赖于权责发生制下的成本数据。政府会计制度实行收付实现制主要是基于预算管理的考虑, 但是在绩效审计成本分析过程中, 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信息不利于甚至阻滞了成本分析。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信息由于其更加重视成本行为的实质, 因此更加符合绩效审计成本分析的初衷, 有利于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主要解决对策

在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中解决好成本处理的难题, 笔者认为仅仅在成本处理阶段采取一定的措施是不够的, 应将解决措施同时前移和后置, 贯彻到整个成本归集阶段, 主要包括成本数据采集、成本数据处理和成本数据披露三个阶段。

(一) 成本数据采集阶段

1. 成本数据采集多元化, 全面反映成本行为情况

基于收付实现制会计制度下进行涉及成本费用管理类绩效审计时, 仅仅根据会计信息采集出的数据往往与实际管理行为存在很大出入, 究其原因, 一是由于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信息不包含成本行为发生的信息, 而成本行为发生信息是对成本数据进行处理的主要依据;二是会计信息散乱, 同一成本行为分次列支的会计信息往往彼此之间没有联系, 不便于审计人员进行甄别。因此, 成本数据的采集必须多元化, 除了会计财务信息外, 成本管理中涉及成本行为发生的信息均应该被采集, 这些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成本管理台账、成本费用列支台账、成本采购合同等, 有利于更加全面地反映成本行为发生的情况。

2. 有针对性地根据成本数据特点确定不同成本来源

由于绩效审计成本的限制, 成本数据处理阶段不可能对所有数据来源包含的全部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并进行处理, 这在审计实务中往往是做不到的。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根据成本数据特点确定不同的成本来源。比如对于能耗类成本, 由于其成本大小主要取决于能耗用量和单价, 又由于单价相对刚性, 能耗用量基本决定了能耗成本。能耗用量的来源包括会计财务凭证 (缴费发票) 或者是成本费用列支台账, 由于能耗用量是定期采集数据, 而缴费发票有时存在不定期收缴的问题, 因此从成本费用列支台账中采集更加准确。再如对于服务采购类成本, 其成本数据的来源包括会计财务凭证或者是成本采购合同, 审计实务中, 审计人员发现, 会计财务信息过于散乱, 而且实务中采购付款往往是多笔支付, 因此根据服务采购合同约定的成本进行采集更加准确和简便。

3. 采取多种来源成本数据比照的方式, 甄别特殊成本

对于某些特殊成本或者由于被审计对象成本信息的数据不够全面和完整, 仅仅从单一来源进行数据采集部分情况下是不够的, 因此, 可以采取多种来源成本数据比照的方式, 对特殊成本进行甄别。主要的比照方法包括: (1) 金额对照法, 即根据金额判断不同成本数据来源下的数据信息是否为同一信息; (2) 加总对照法, 即对分期支付的费用, 通过会计财务信息或者费用台账数据的加总与合同金额相比并判断是否相等的方法进行对照; (3) 其他要素对账法, 在不用成本数据来源下可能存在成本金额无法准确匹配的情况, 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对不用成本数据来源下数据的各项描述要素进行匹配判断, 比如列支内容、列支对象、列支时间等, 并查找不匹配的原因。

(二) 成本数据处理阶段

1. 以权责发生实质为思路, 指导成本数据处理

成本处理的主要思路, 就是将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信息进行权责分析, 明确成本行为发生的实际时间、成本支出情况, 根据会计调整的原则, 成本数据作出权责发生制化的处理。如果部分特殊成本数据, 由于缺少权责分析的依据, 比如缺少成本分配的依据等, 无法进行准确的处理, 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经验, 判断其成本的重要性, 对于非重要成本, 可以忽略处理, 对于重要成本可应用相对简单的方法, 如根据时间或成本行为的重要程度等进行成本分配, 而且需要与被审计对象进行充分沟通。

2. 采取合理且相对简单的方法, 进行成本数据处理

对于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处理, 应采取合理且简单的方法, 复杂的处理由于要求提供的处理依据较多, 在现有条件下往往没有数据基础, 需要设定更多的假设条件, 而过多的假设设定, 反而使这种处理的准确性下降。具体来说, 对于“隐形成本”, 可调整至成本发生的会计期间;对于“分期成本”和“跨期成本”, 可根据一定的分配方法, 比如工程量进度法、工程成本进度法等, 对分期成本进行测算, 将原一次性列支的成本按照测算结果分期计入各会计期间;对于“错期成本”, 可根据成本行为发生的时间, 将该成本调整至相应的会计年度。

3. 合理运用成本数据估算手段, 提高绩效审计分析模型可信程度

成本数据的处理还包括成本数据的估算调整, 主要是针对政府会计中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理问题。在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中, 经常会对固定资产投资或者改造决策的综合绩效进行评价, 发挥审计咨询作用。这类分析评价通常借助一定的分析模型, 比如成本—收益分析模型、目标收益率分析模型等。这些模型中对于固定资源的变现价值、折旧期限、折旧方式和金额等都需要准确的数字。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对现有几乎形同虚设的政府会计折旧进行估算调整, 根据固定资产的形态特点, 选择合适的折旧方式, 并估算净残值, 计算折旧金额等, 提高以此为基础数据的审计分析模型的可信程度。

(三) 成本数据披露阶段

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应在审计报告或其他补充材料中做出详细的调整说明, 这种调整说明非常必要, 主要是由于:一是调整披露可以规避审计风险, 通过披露的手段将成本调整的有关事项说明清楚是有效避免审计风险的重要途径;二是使被审计对象能够了解审计对成本数据的调整情况, 对审核后的成本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使得绩效审计分析更加被信服;三是调整说明以正式文本的形式体现, 使得审计数据更加容易被保存和备查。披露阶段调整说明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被调整的成本对象、成本数据来源、成本数据采集情况、成本数据处理情况、采集数据与审核数据等。

六、结语

在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制度下, 开展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时对成本数据的处理非常重要, 这有利于绩效审计分析的基础更加准确, 绩效分析模型的运用更加可信, 绩效审计实务工作更加顺畅。笔者以上的研究, 主要是基于成本管理类的绩效审计, 但是在其他类型的政府绩效审计中, 比如投资类、资产负债表类等也需要对现有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财务数据进行处理, 这有待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归纳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王彦, 王建英, 赵西卜.政府会计中构建二元结构会计要素的研究[J].会计研究, 2009, (4) .

政府类科研项目 篇7

关键词:文化遗产类景区,经营权转让,政府规制

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类景区大多数是由政府部门进行经营管理,然而单一僵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已经无法有效地解决文化遗产地所面临的财政约束和经营效率低下等严峻问题,引入市场机制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公共旅游资源,如果完全将其进行市场化经营,很可能会导致资源破坏、公众利益受损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类景区经营权的市场化问题,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利用政府规制的强度来满足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性、完整性、可持续享用性和真实性的要求。

与我国文化遗产多是由政府部门经营管理的现状相反,西方国家的文化遗产多是由私人经营管理,著名的埃菲尔铁塔便是一例。在希腊、西班牙等国家,古堡甚至可以被出售,但是,国家法律对购买者的经营行为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其体现出遗产资源的公共属性,从而形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我国经过改革实践也出现了整体租赁经营、股份制企业经营、上市公司经营和整体开发经营四种方式。但是这些经营方式,除了整体开发经营外,既没有考虑到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性要求,也没有涉及景区公益性和公众参与性的保障措施。而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景区公益性的体现正是文化遗产类景区经营权转让的重点。此外,从经营权转让流程来说,这几种方式都没有涉及经营权终止后相关事宜的处理。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以政府规制为手段,改善原有的经营权转让方式,建立一个包括文化遗产资源审核评估、规范经营权程序、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景区公益性保障机制以及经营权终止事宜的适合于我国文化遗产类景区的经营权转让的政府规制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文化遗产类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政府规制过程

文化遗产资产的审核与评估

文化遗产资源在被开发前,需要对其旅游吸引力和是否可以开发为旅游景区进行审核和评估。对文化遗产的旅游潜力进行评估是复杂的,加拿大学者Bob Mckercher和澳大利亚学者Hilary du Cros提出的“市场吸引力—坚固性矩阵”,是对遗产资产的旅游潜力进行评估的一种有效办法[1]。该模型将遗产资源的市场吸引力和坚固性评价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根据资产在此矩阵中所处的位置,分析经营权转让的双方(政府和企业)对于遗产资产经营权转让的态度,见图1。

“A”级资产是具有中度(A2)到高度(A1)市场吸引力以及高度到中度坚固程度的遗产地。由于它们对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而且能够承受较高的使用量水平,因此非常适

“B”级资产具有高度(B1)至中度(B2)的市场吸引力,但坚固性程度低。低度的坚固性可能意味着资产的物质结构脆弱,或者它的文化价值对游客的重大冲击极度敏感。虽然企业对这类资产有较高的经营意愿,但是政府会出于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考虑而不愿将经营权进行转让。合于大型旅游活动。对于这类资产,企业有很高的经营意愿,而政府也愿意将经营权转让给有实力的经营主体。

“C”级资产具有中度的旅游吸引力和高度(C1)至中度(C2)的坚固性。政府对这类资产的经营权出让有较高的意愿,希望运用社会资本和企业的经营能力来提高遗产资产的旅游效益,而企业对其的经营意愿不像“A”级资产那么高。相对于“A”级资产,政府在制定规制的过程中要对经营企业有相应的倾斜政策。

“D”级资产的市场吸引力低,不大可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到访,除非对资产做大幅度的修改,甚至于几乎牺牲它全部的内在价值。这类资产的企业经营意愿是最低的,但是对于D1和D2这类遗产资源的经营权政府有较高的出让意愿,因此政府在制定规制过程中,会对其经营权的转让提出有利于企业的优惠政策。

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在经营权转让过程中,对于景区主体、景区转让年限和价格、景区保护机制等要求都是不同的。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视不同的文化遗产制定相应的政府规制。

经营权转让的程序规范

景区经营主体资格评定。

景区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文化遗产地的未来发展,因此对景区经营主体的资格应该进行十分慎重的评定[2,3,4]。由于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公益性,在选择经营主体时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察,此外,根据遗产审核评估的结果,不同级别的资产对经营主体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应该从资金能力、经营绩效、专业资格、核心领导者的素质、信用等级和社会责任6个方面对经营主体的资格进行评定,通过将这些评定因子量化(或是进行分级),由专业的评定小组对企业进行考察,利用权重法对企业进行综合评述。最后,实行“优胜劣汰”的原则,由最优的企业获得文化遗产类景区的经营权。

确定经营权转让价格。

文化遗产类景区经营权价格是在一定期限内持有文化遗产资源的使用权、收益权所形成的一种价格,由于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文化遗产类景区经营权价格的形成是相当复杂的。应该在明确有效的出让主体、建立完整的价格评估体系、明确遗产资源的价值内涵这3个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政府规制的重点是组建专业的估价小组,制定遗产资源经营权价格评估体系。由专家组对遗产资产进行考察后,提出合理的价格确定方案,确定各项指标的评估值和权重值,并由估价小组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估,政府派专人对评估过程进行监督,实现公平、透明和可预见的要求,最终确定出文化遗产类景区经营权的价格。

经营权转让年限。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年限大多为30~50年,有的甚至长达70年,这一时间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在确定文化遗产类景区经营权转让年限时,应该以景区生命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为依据。旅游景区生命周期决定了投资者的获利期限,可以作为确定景区经营权转让年限的一个依据。由于不同的文化遗产类景区的生命周期是有差异的,景区经营权的转让期限不能采取整齐划一的做法,而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合理的期限。相对来说,企业生命周期是比较容易被考虑的一个变量。企业生命周期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够开发经营旅游景区的最长时间。在经营主体的选择上,应该选择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总之,文化遗产类景区经营权转让年限的长短不能搞一刀切,政府要在充分考虑景区区位、经济、投资环境等条件的基础上,预计经营企业的生命周期,对经营权转让年限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是制定一个法定的幅度。

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

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也是衡量文化遗产类景区经营权转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政府一定要在保护问题上进行严格的规制,只有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管理和监督,才能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良性循环[5]。

对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审批机制,旅游企业对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利用时必须上报相关的管理机构,由政府管理机构通过对文化遗产和经营机构的资历进行评定后做出决策;第二,管理机构对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全面监督,以便随时发现问题,及时指正;第三,建立良好的保护资金体制,从明确得自于遗产地旅游项目的收入中,提取固定比例的资金重新分配到文化遗产地用于遗产的保护和维修,形成“保护—利用—效益—再投入—再保护—再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第四,通过对门票价格进行调节来控制游客数量;第五,对游客进行管理,通过向公众提供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使游客了解其中真正的文化内涵,产生对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感,从而主动地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由文物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以上工作的具体实施,对经营企业的行为进行审批和监督,并对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进行宣传。对于危及文化遗产安全的行为,文物管理部门有权要求经营主体更改或停止其行为,也可以向景区所有权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惩罚意见。

景区公益性保障机制

由于文化遗产具有公益性,因此,政府有义务在制定经营权转让的规定中确保文化遗产公益性的体现,这也正是文化遗产类景区市场化经营的另一特殊之处[6]。文化遗产类景区的公益性主要通过门票价格、门票制定以及公众参与这3个方面来体现。

景区门票价格。

旅游资源属于垄断性资源,如果景区门票过高,会损害大多数公民使用公共资源的权利,然而如果不设门票,又很可能造成对资源的破坏性利用,因此,文化遗产类景区门票的制定一定要谨慎,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定价与文化遗产资源的级别相符;二是体现公益性,增加社会效益;三是收取的门票费用能够对文化遗产资源的维护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四是可适当补偿政府和企业的投入;五是实行最高限价[7]。

门票管理。

为了确保文化遗产类景区社会公益性的实现,景区门票的制定过程一定要有政府的参与。在制定景区价格前,应当召开听证会,听取景区经营者、旅游者、东道主居民的意见。最终门票价格的制定与调整应该严格按照管理部门的审核程序报批[8]。

公众参与。

为了保障公众和游客的利益,应保证公众可以参与文化遗产类景区从旅游规划到景区管理和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参与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组织专家小组对景区规划管理提出建议并进行监督、非政府组织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督、游客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和监督等。

景区公益性的保障,应该由政府直接派出职能部门,既对经营企业实行具体的监督和管理,也为公众参与提供便利和政府支持。笔者认为,文化遗产的公益保障部门是区别于其他类型景区管理的重要环节,应该由代表公民利益的政府部门直接负责,对经营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经营权终止事宜的规制

关于经营权终止事宜,直接关系到文化遗产类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效果,也是经营权转让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经营期满后,原经营单位有优先经营权。经营企业在经营权转让期限内,对景区的旅游开发进行投资和规划,在政府规制的监督下,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维修,尤其是在经营权转让期限缩短的情况下,如果在经营权使用期限到期后,无法保障经营企业的利益将会严重地打击其投资经营的热情,甚至会导致企业对文化遗产资源的过度利用。因此,当经营权到期后,应该优先考虑原经营企业。

关于景区内投资者建造或是购买的地上物的归属问题也是经营权终止事宜中的重要内容。经营企业在经营景区期间建造的建筑,如果在经营期满后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不仅会降低企业开发与保护旅游景区资源的积极性,而且也会严重侵害景区和当地居民的利益。对此问题应该参照2007年通过的《物权法》来保证经营者的合法利益。依照此法,旅游景区经营权受让企业不仅拥有经营期内景区内建造设施的所有权,而且可以在经营权到期后获得出让金[9,10]。

可能出现的另一种情况是,经营企业的经营效果不够理想,或是遗产资源在该经营者经营期间遭到了破坏,政府想要收回景区经营权或是将经营权转让给更适合的经营主体。笔者认为,为了有效处理这种情况,政府应该在景区经营权转让合同中明确列明政府可以无偿收回经营权的情况。这样一方面可以保障政府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另一方面也激励经营企业提高经营绩效,加强对遗产资源的保护。经营权到期后,如果政府认为出现了更适合经营文化遗产类景区的经营主体,应该对原经营企业进行补偿。对此,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对于文化遗产经营权的无偿收回是有法律依据的,但是对于景区内经营者建造或购买的地上物的收回应该给与相应的物质补偿。

综上所述,文化遗产资源的独特性要求该类型的景区在经营权转让过程中,不能采取简单的经营权转让方式,而是应该在保证文化遗产得到良好保护的前提下,体现其公益性,保证公众利益的实现。对此,笔者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完整的文化遗产类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政府规制体系,见图2。

该体系将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行政管理权相分离:景区经营企业获得景区经营权,具体负责文化遗产类景区的经营管理和市场开发,并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维护和修缮;文化遗产保护的主管部门隶属于文物局,接受文物局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主要负责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景区的公益性由政府派出的景区行政管理部来确保,制定具体的公众参与机制,并对门票收益进行管理。景区经营权和行政管理权在地位上是平等的,这样就改变了原有模式中管理权地位从属的状况,从而避免政企不分、企业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监督不力等问题。

文化遗产类景区的经营权转让过程在政府的规制下,可以依靠企业、文物保护单位和行政部门的通力协作,最终实现景区经营、文化遗产保护和景区公益性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Mckercher Bob,Cros du Hilary.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朱路平,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00-204.

[2]谢茹.国家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阎友兵,赵黎明.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5(3):92-96.

[4]陈富良.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18.

[5]朱建安.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定位研究[J].旅游学刊,2004,19(4):79-84.

[6]张进福.经营权出让中的景区类型与经营主体分析[J].旅游学刊,2004(1):11-15.

[7]林东.旅游资源经营权出让价格评估方法辨析与选择[J].岳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64-67.

[8]孙永龙,李国庆.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年限的完善[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8,24(1):115-118.

[9]吴立智,赵磊.我国公共景区门票价格政府规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12):126-130.

政府类科研项目 篇8

基础设施资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产, 其主要特征有广泛的公益性、独特的专用性、较高的沉淀成本、紧密的网络性, 它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国家的受托责任观。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对交通基础设施类资产进行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

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 (GASB) 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AB) 共同制定发布政府会计准则, GASB服务于州和地方政府, FASAB服务于联邦政府, 政府会计准则规定了政府会计概念、要素、财务报告目标等基本理论问题, 对政府会计处理方式和政府财务报告的模式进行了重要的改革, 进而规范各级政府的会计处理和会计信息披露。

GASB认为政府资产应包括货币资产、流动财务资源 (流动应收账款和短期金融投资) 、长期财务资源 (长期应收账款和长期金融投资) 、服务索要权 (存货和预付款) 、资本资源 (运营实物资本和基础设施实物资本) 、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资本资源通常是通过购买或建设而获得的, 其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GASB在其第34号公告《州和地方政府基本财务报告和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明确规定关于部分资本资产的会计核算, 即“资本资产应当按历史成本法计量。资本资产的成本应当包括资本化利息和使资产运输达到使用地点以及达到使用状态的有关安装费用。受赠的资本资产应当按照收取时估计的公允价值加上有关费用呈报”。关于资本资产折旧规定应当采用GASB第34号公告第23-26款所规定的修正方法, 根据预计使用寿命计提折旧, 除非属于用之不竭资产或基础设施资产, 用之不竭资产诸如土地及其改良、艺术作品或历史财富的非资本化收藏不应计提折旧。

美国联邦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将全部资产划分为四类:1.联邦任务财产、厂场和设备 (包括大量的联邦对防御武器系统部门的投资) ;2, .继承资产 (因其历史、自然、文化、教育、艺术或建筑价值而持有) ;3.代管土地 (包括大部分的联邦土地) ;4.普通财产、厂场和设备 (用来提供普通政府服务和产品) 。FASAB认为, 将代管资产资本化并计提折旧并不能提供有用信息或只具有有限的有用性。因为这些资产多数具有不确定的使用年限, 而且估计和确定如代管土地等资产的历史成本是相当困难的, 其现值也难以获得, 并易于受到人为操纵。所以, FASAB提出以非财务方式报告独特的联邦资产, 即代管资产的金额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而是以物理单位来计量, 对政府的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投资, 则在财务报表当中以补充代管报告的形式加以揭示, 从而使财务报告记录了所有在主体控制下的资产。美国联邦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将财务报告所要传递的信息划分为符合会计规范的财务核心数据、非财务核心数据、财务环境数据和非财务环境数据。根据报告主体“环境数据”可能对主体产生的经济影响并结合报告目标, 通过成本效益原则分析判断将哪些具体的环境数据加入到核心数据中。随着更多的信息加入到核心数据中, 财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可以从“财务状况”扩展到更广义和更具前瞻性的“财务境况”。

英国政府对于水、电、气等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改革, 改革之后这些部门并不属于公共部门会计核算的范围。所以, 在英国基础设施主要是指道路。在会计核算方面, 英国政府引入了资源会计, 资源会计专门规定哪些资产应予以计价与折旧, 但是在实务中折旧的期限以及方法都是由各个部门自行决定。对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 《政府财务报告手册》进行了相关规定, 在资产负债表中, 对道路网络至少每五年进行一次全面估值, 按当前重置成本计价, 以反映道路网络的真实状况, 与此同时每年还应对整个道路网络的重要道路或有代表性的道路进行一次状况调查。所有的更新道路支出都直接计入经营成本, 如果道路状况调查显示整个状况较前次调查有所恶化或改进, 则应相应调减或调增资产的账面价值, 并将差额部分计入经营成本。

澳大利亚会计准则AAS29《政府部门的财务报告》对基础设施资产计价进行了分析, 认为基础设施资产的建设或取得常常涉及巨大的财务资源。许多基础设施一般有很长的使用期限, 它们的历史成本可能会与其现行取得成本或现行销售价格有很少的相关性。另外, 这些资产所提供服务的实质趋向于特定实体。因此, 这些资产的现行市场销售价格与其现行重置成本并没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 过去取得的但是之前并没有在财务状况表中确认的基础设施资产引发了许多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如确认这些资产的价值, 确定历史成本或未来经济利益的其他价值, 假定它们的寿命期以决定是否应对其进行折旧。AAS29规定增加了前期取得资产计量问题, 鼓励对前期取得但未确认的资产以净现值成本作为计量基础;对非流动性资产的重估和折旧作规定, 非流动资产的重估基础可采用净现行成本或其他计量基础, 以5年为周期对一类资产的所有项目依次进行重估, 并要求对基础设施资产、遗产性资产、社区资产计提折旧。

综上, 各国政府会计不同程度地引入了权责发生制, 不同国家基于本国国情核算的政府基础设施资产范围有所不同, 但都对政府拥有或控制的基础设施资产进行了核算, 而对于私有化的基础设施资产不包括在政府资产之中;此外, 对于基础设施资产是否计提折旧, 以及折旧方法的选择表现出了不同, 具体如表1所示:

二、我国对基础设施类资产的会计核算规定及研究进展

在我国现存的预算会计制度中, 财政部颁布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政府资产进行了相关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只对货币性资产进行了计价, 而对于固定资产并未反映。对资产的定义为“一级财政掌管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包括财政性存款、有价证券、暂付及应收款项、预拨款项、财政周转金放款、借出财政周转金以及待处理周转金等”。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的定义为“行政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 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 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暂付款、库存材料等。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 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 包括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该制度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记账, 盘盈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者有关凭据确定固定资产价值, 对固定资产进行改建、扩建, 其净增值部分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但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为“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事业单位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从我国政府会计相关制度可以看出我国施行的预算会计制度, 并未将大部分基础设施类资产进行确认, 而只是在收付实现制下以政府支出列示, 因此我国预算会计制度下对基础设施资产的处理方法并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 而随着国际政府会计环境的变化以及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 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政府会计改革, 对政府会计改革中基础设施资产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李建发、肖华基于受托责任观认为政府会计不仅需要预算会计体系, 而且还需要有完整的政府财务会计 (包括政府成本会计) 体系, 并将两种体系衔接起来。此外, 还对政府会计对象进行了界定, 认为政府公共部门的财务受托责任范围和公共财务活动的内容是政府会计对象, 也就是说政府会计不仅包括公共收入、公共支出的监督和核算, 还包括公共投资、公共财产 (包括各项主权债权和定义为公共部门的经营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收益权, 如果能够取得一致意见, 还应当包括资源性公共财产) , 公共债务 (包括显性债务、隐性债务) 等的监督和核算。他们对政府会计核算对象进行了明确界定, 将基础设施资源性公共财产纳入了政府会计核算对象的范围, 将受托责任观确定为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

陈纪瑜、陈友莲指出了政府会计计量基础改革的必要性, 认为现存的以现金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信息只是反映当期的财政资源, 而无法全面反映政府公共资源存量, 故社会公众及内部信息使用者都无法获得整个政府公共资源的使用和配置状况。另外他们还指出政府会计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这样才能将政府资产反映清楚, 例如建筑物、基础设施等各种固定资产、存货, 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此外, 对政府会计进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改革有利于政府部门合理配置社会公共资源, 并进行合理的长期决策, 继而提高政府财务的可持续性能力。

王雍君等对政府资产的资金流使用情况提出了看法, 认为整体政府财政预算、决算并没有提供有关政府固定资产方面的会计信息, 即使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所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了会计核算, 但这部分资产并未计提折旧, 而且这些数据也只是提供给国家统计等有关部门作为参考资料, 即社会公众并不能对用于购置政府部门的固定资产的财政资金进行有效监督, 因为这些财政支出在支出之后就不存在有效的追踪与监管机制。还提出了现行预算会计下固定资产的计量所带来的问题, 指出现行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会计制度下政府支出所形成的只是当年政府固定资产的增量部分, 并未对历史积累的固定资产存量进行合理完整的会计核算。预算会计制度下对于固定资产并不计提折旧, 反映的并不是固定资产净值, 这样政府会计所反映的固定资产价值就偏离了其实际价值。政府对于基础设施类资产的财政拨款, 只反映在当期的财政支出中, 最终并未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因此, 无法真实反映政府资产状况。

张国生认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 按照我国目前的政治形势和市场情况, 资本资产确认和计量的条件并不成熟, 政府或其主体可以按辨认和计量的难易程度逐步对政府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 指出在目前和将来较长一段时期内, 需要先将传统政府资产负债表先分解为偿债能力表和资本资产表, 但在市场经济、计量技术以及政府信息系统发展都比较完善的条件下, 可以将这两张表合为一张表。对政府资本资产也进行了相关归纳, 认为政府拥有或控制很多独一无二的资本资产, 这些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 但现行的预算会计并不全部确认, 只有在权责发生制下才能完整确认。其中长期实物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基础设施、投资、遗产资产、国防或军事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并将基础设施资产也确认为政府资产, 由于基础设施资产涉及到历史遗留未入账的资产, 因此对于政府基础设施资产的确认、计量涉及到计量技术的发展。

三、我国政府基础设施资产的会计核算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下的资产计价对象范围过窄, 预算会计制度下的资产计价对象主要是预算资金及少部分实物资产, 大部分政府实物资产 (包括基础设施、资源性资产和遗产资产等) 和部分无形资产 (如由于法律或国家固有性质所取得的无形资产) 没有得到反映。基础设施资产更是支出额大, 资产的价值高, 我国的基础设施资产大部分没有资本化而是作为某项费用列支, 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基础设施资产存量的价值状况。因此应建立基础设施资本化制度, 将基础设施资产纳入政府资产之中并对其进行计价。

通过上述对国内外政府会计中基础设施类资产的会计核算问题的研究回顾, 可以看出基础设施的计量、确认与报告更是政府会计改革的一个难点, 而我国政府基础设施资产的会计核算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现行的预算会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 大部分基础设施资产并未在政府会计记录反映, 不能全面反映政府基础设施资产的存量, 我国政府会计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

2.我国政府会计核算的基础设施资产范围应该是指政府拥有或控制的基础资产, 不包括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的基础设施资产, 应该确定我国政府会计需要核算反映的基础设施类资产的范围。

3.由于历史遗留下的基础设施资产历史成本难寻或者相关的历史成本已经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对它们的计量需要借助重置成本等计量属性反映, 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基础设施资产的计量属性的选择将是基础设施类资产计量时的一个难点问题, 这个问题会随着估值技术的发展而逐渐解决。

4.基础设施类资产的预期使用年限较难确定, 因此也较难确定折旧额。研究国外政府基础设施类资产的会计核算办法, 便于发现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中基础设施类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并借鉴国外经验基于我国国情找到适当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政府类科研项目 篇9

滨城区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结合试点项目的主要模式是, 土地治理项目区内由产业化龙头企业滨州泰裕麦业有限公司全部采用“三免一加”订单种植模式进行优质麦生产与回收, 实现小麦本地加工增值。通过两类项目结合, 推广高质高效优质麦4.67万hm2 (包括本地企业在外地发展的种植基地) , 667m2每年为农户增收320元。既改善了生产条件, 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还促进了农业产业优化, 扩大了企业加工转化能力;既实现了农业增产, 又促进了企业增效, 还达到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1 立足振兴三农需要, 围绕产业发展规划, 坚持土地治理项目与产业化项目相结合

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促进农民增收。多年以来, 滨城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立足振兴三农工作需要和增加粮食产量和效益的要求, 在规划修建排灌渠道桥闸等基础设施的同时, 按照区域分布和产业化企业发展要求规划产业示范区。根据优质麦管理不同阶段的需要, 项目区专门多修建一些机耕道方便运输和现代科技管理。

滨州泰裕麦业有限公司是滨城区一家以优质小麦精深加工为主的股份制公司, 年加工小麦能力24万t, 是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007年、2008年获省政府优秀龙头企业。2007年, 率先在全国取得了面粉和挂面的出口食品卫生注册证, 37个系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产品先后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绿色食品”、“放心面”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销售网络覆盖全国除西藏之外地级以上城市, 与沃尔玛、大润发、家乐福、易初莲花等国际知名连锁超市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 居全国同行业前5位, 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铁道部、国家粮食局等部委列为专供面粉, 产品远销欧美、日韩。近5年来, 公司每年都在滨城区发展优质麦订单种植基地0.67万hm2以上。为探索两类项目结合发展的路子, 滨城区农开办在2009年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帮扶作为龙头产业化企业的泰裕麦业有限公司实施了333.33hm2的“三免一加”订单生产的试点, 即免费供种、免费播种、免费收割、比市场价加价10%收购, 取得了两类项目相结合的成功经验, 企业与农民已结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在此基础上滨城区年年规划建设, 每年扩大666.67hm2。

2 紧紧围绕巩固两结合成果, 提高农开项目效益, 坚持两类项目科技措施相结合

近几年, 滨城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抓紧项目任务完成的同时, 将土地治理项目中的科技措施与产业化项目中的科技措施相配套, 促成两类项目实行深层次的结合, 保障项目实施的利益最大化。在2009年实施两类项目结合试点工作中, 选择了旧镇镇666.67hm2中低产田改造, 土地治理项目新建高标准方田网格44个, 每个占地16.67hm2左右。方田内斗、农两级沟渠全部衬砌, 实现100%自流节水灌溉, 灌溉保证率75%以上, 水利用系数0.68以上。提高沟、渠、路、林、桥、涵、闸建设标准, 中心路宽7m并进行路面硬化, 普通路宽5m, 林带宽2m, 植树3行, 项目区四至以高标准沟路渠林封闭, 灌排自成体系, 封闭运行。项目区内7个村都要建设围村路, 围村路与村主干道有机相连, 实施村级绿化、亮化、美化工程, 全力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实施的泰裕麦业公司年产30万t优质专用粉扩建项目主要是对生产车间及仓储设施进行改扩建, 包括改建研发中心300m2, 新建3600m2成品库, 新增部分专用粉生产设备和化验仪器。项目建成后, 企业年新增生产能力6万t, 龙头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两类结合项目总投资2034万元, 项目建成后, 666.67hm2优质麦年年由企业全部回收, 每年可实现直接经济效益684万元。企业与农民签订“三免一加”种植合同, 可使农民直接增收192元/667m2。同时, 667m2小麦可增产100kg, 新增纯收入93.5元。667m2玉米增产150kg, 新增纯收入115.5元。三项之和, 667m2新增纯收入401元。对于企业来讲, 订单种植的优质麦完全可替代同类进口加麦和美麦, 按现行价格计算, 企业小麦可节支0.27元/kg, 这样企业不仅能得到质量稳定的原料, 而且可以减少国际小麦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6万t小麦面粉加工扩建项目每年可实现纯效益282.57万元。为提高栽培技术水平, 项目区内农民全部纳入中裕谷物专业合作社, 并聘请山东农业大学作为技术依托单位, 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

近5年来, 滨城区坚持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两类项目结合式开发, 先后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0.67万hm2, 惠及本区群众86000多户, 户年均增加收入1600多元。同时, 带动周边县区按此模式发展三免一加优质小麦2.67万hm2。泰裕麦业有限公司也得以快速发展, 构建成了我国最长的小麦产业链。

3 拓展服务空间, 扶优扶强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多年来, 滨城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充分发挥部门的行业技术优势, 积极拓展服务空间, 主动加强与产业化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的联系, 对企业的内部规范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工作认真考察, 及时将考察意见跟企业和合作社交流, 拿出整改意见和帮扶措施, 促其改进和完善。

摒弃传统思维方式, 咬定优势产业项目不放松。在实施开发扶持工作中, 滨城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根据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持续不断地扶持优势产业, 连续6年帮扶滨州泰裕麦业推进“三免一加”两类项目结合, 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自泰裕麦业2008年开始推广优质麦的种植以来, 滨城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从集中精力建设粮食核心产区的目的出发, 扶持泰裕麦业发挥科技兴粮增效工作, 先后在年产30万t优质专用小麦粉扩建项目、农业开发良种补贴项目、良种基地补贴、小麦粉深加工及小麦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等项目中给与引导和扶持。在每个项目规划中, 突出实际, 重视规划的前瞻性、现实性和可行性有机结合。对于两类项目结合项目区, 滨城区以“实际、实用、实效”的效益导向为原则, 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重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既重视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经济效益, 同时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产品属性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如今, 通过两类项目结合实践成功的“三免一加”不仅为滨城区86000户农民年增收1.4亿元, 还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发展优质高产小麦2.67万hm2, 667m2年均增收260元以上。

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 滨城区两类项目结合的项目区已经构筑成了以路为骨、以林为韵、以水为魂、林水相依、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农业开发的亮点。

4 思考和启示

多年来, 滨城区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完善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机制, 快速提升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效益和水平, 推进了全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根据滨城区的实践, 要更好地统筹好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 重点要做好3项工作:

一要精雕细琢项目区, 好中求优选产业。两类项目结合中的土地治理在改造中低产这一基本任务的同时, 还要为优势龙头企业服务, 设施建设既要符合现代农业生产、管理需要, 还要便利农产品收获、运输, 要创新土地治理项目做法, 千方百计要与产业化经营进行互动, 实现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效地发展农村生产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所以对项目区建设要求精雕细琢、狠抓质量、完善功能, 力求完美。好中求优选产业关键是要选择有实力、有前景、能兴农富民的产业。

二是重视区域环境, 提高农民组织程度。两类项目结合中的土地治理改造任务不是面对千家万户来实施, 而是要走集约化经营之路。两类项目中农田改造的土地使用权全部在农民手中, 要开发必须要先流转土地, 要想实施好两类项目必须高度重视区域发展环境, 该区域的二、三产业发展必须要好, 转移劳动力的人数必须要多, 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土地流转, 推进适度规模农业的发展;在两类项目有机结合的建设过程中, 项目实施单位不仅要完成好项目建设任务, 还必须要建设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只有这样, 才能有利于使企业与农民达到双赢的目的。滨城区两类项目结合后, 项目区内农民全部纳入中裕谷物专业合作社, 成为学技术有保障、耕种管理有组织、产品销售有途径、年年收入有保障的合作社社员, 为长久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三要领导高度重视, 运营管护到位。通过多年的运行, 滨城区干部群众已经对两类项目结合有了充分的认识, 区委、区政府把每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对两类项目结合的推进工作, 并专题召开区长办公会研究部署。最近3年的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结合一直被纳入滨城区委、区政府的重点工作, 形成区、镇、村三级推进的整体工作合力。滨城区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 也具备了“以工补农”的实力, 每年都协调充足的项目配套经费统筹城乡发展;健全运营机制, 增强带动作用。两类项目有机结合, 在滨城区形成了“土地治理改善生产条件———企业订单优惠种植———合作社落实绿色优质麦标准化生产———企业回收产品深加工增值”的完整产业链条, 企业与农民结成了长期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与此同时, 每年还带动全区及周边发展订单优质麦2.33万hm2以上, 实际带动了8.7万农户增收。

完善运行管护。多年来, 滨城区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管护办法, 建立了专项管护机构和管护队伍。对于灌排工程管护和使用采取经济自立灌排区管理模式, 通过组建供水公司和农民用水者协会, 实行实体运作, 实现用水者自我管理灌区、灌区经济自立良性循环。林带管理以承包到个人为主要方式进行管护, 确保项目长期发挥规模效益。企业加工能力扩建项目工程管护由项目企业负责。

摘要:近年来, 滨城区坚持农业开发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融为一体, 以“围绕产业扶龙头, 围绕龙头建基地”为出发点, 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平台,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 统筹安排项目建设内容, 达到1+1>2的互动与双赢的效果。

高职类课程项目化设计 篇10

1.1 背景

1.1.1 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目前就总体而言, 各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 基本能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但课题组通过大量的校内外调研发现, 专业建设中仍存在教学模式与学生综合培养目标有差距、实践环境的实际利用效果与理想效果有差距、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多样性之间有差距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改革开发与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由此可见, 课程开发与建设仍然是高职教育发展到目前阶段中最主要的任务。

1.1.2 课程改革的历程与趋势

回顾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历程, 我国高职教育历经了三次意义重大的课程改革:第一次改革——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向加强实践教学的改良型学科体系课程转变。第二次改革——指向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第三次改革——以职业竞争力 (设计和建构能力) 培养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1.2 课程设计中的几个主要概念

产学对接:产业、学校相互配合, 发挥各自优势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寻找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合作方式, 以高校的人才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 同时也为高校提供研究和人才开发的可利用资源。高校的人才培养能更加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 以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来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 在人才产出的同时, 引进社会专业人才对高校的教师资源库进行充实。

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在一起, 通过实践 (工作) 实现学习。特征:理论学习和时间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工作过程是指职业活动中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应包括: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 (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价反馈) 、工作要素的全面性 (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活动组织和工作成果) 。依据并围绕工作过程, 对原来学科体系进行重组并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称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典型工作任务:针对职业而言, 来自企业实践的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工作任务, 能够反映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不一定是实际生产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岗位工作任务, 而是要求较高的综合性任务。

1.3 课程项目化设计定义

课程项目化设计, 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以行为导向为方法,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 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训练项目, 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 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得以实现。

2 课程设计与开发流程

2.1 课程设计的前置调研

2.1.1 行业企业调研与职业岗位确定

收集行业企业经济技术发展的基础数据, 对该专业的职业工作和职业教育状况进行分析, 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教育现状。参与人员应为参与课程开发的专业教师。

2.1.2 职业能力分析与典型工作任务归纳

职业能力分析——对该专业各岗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调查分析, 物色下一步参加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实践专家。参与人员应为专业教师。

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召开实践专业研讨会, 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名称及其基本内涵 (工作过程、对象、方法、工具、劳动组织方式、工作要求等) 。参与人员应为实践专家、课程开发主持人、专业教师。

2.1.3 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课程设计之前, 应对所在专业的授课对象——学生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 (如图1) 。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 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提供依据, 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2 课程设计与开发

2.2.1 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是预期的课程结果, 是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后应达到的状态, 包括在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的要求, 是综合职业能力, 因此培养目标的描述必须注意能力表述的明确性。课程开发主持人和专业教师应依据专业典型工作任务, 结合国家职业标准, 确定课程培养任务和培养目标, 并提取和提炼本课程重要知识点和技能点。

2.2.2 教学项目的确定

课程开发主持人和专业教师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遵循学生的知识技能成长规律, 依照课程培养目标和知识技能点重新整合、序化课程内容, 选择合适的载体 (如电子信息类可采用实际电子产品/功能模块为载体) , 形成教学项目。教学项目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越强, 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大, 学习任务的质量也较高。低年级课程可设计较多的学习项目, 以便教学组织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高年级的课程则可设计综合化程度较高、数量较少的学习项目, 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和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2.2.3 教学实施过程设计

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仿照企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在一体化教学场所中来组织教学, 设计学习过程活动, 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贯彻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设计出发点。可采用的教学方法例如:四阶段教学法 (准备阶段、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总结评价) 、“头脑风暴”法 (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 、思维导图法 (讲相关概念置于方框中, 用连线标明概念间的意义关系) 、角色扮演法、现代工作岗位培训法等。

2.2.4 教学试验、教学评价及设计调整

根据课程设计开展教学试验, 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四个层次:一级评价是学生反馈, 二级评价是学习收获, 三级评价是行为变化, 四级评价是产生的效果。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对课程设计进行适时调整。

参考文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9.

上一篇:加热炉变频节能改造下一篇:低产桑园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