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层

2024-06-02|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农业基层(精选12篇)

农业基层 篇1

1 农业职业院校在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构建中的优势

1.1 科技人才优势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不健全, 严重缺乏从事推广的高层次人才, 而这正是农业职业院校最大的优势所在。农业职业院校多专业、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如服务于农业教学、科研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服务于农村社会的农业科技和推广人才;服务于农村基层及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管理人才。这些科技人才资源的培养和储备, 为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撑。

1.2 农业技术优势

农业职业院校具有信息来源快速、技术研发针对性强、服务成本较低等优势。同时在相关学科领域, 已经根据自身资源和能力基础建立了一批优势学科。

1.3 科研成果优势

农业职业院校拥有自身的优势学科, 学术氛围相对活跃, 科研的切入点比较多, 能够将人才培养与学科研究相结合, 将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并且根据自身特点, 较注重发展农业领域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的研究, 孕育出一大批优秀的农业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中有很大一部分只要通过适当的转化途径, 就能够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

1.4 科技培训优势

农业职业院校具有较强的科技培训优势, 一是拥有在各个农业技术领域的专家, 以及多年从事教育与培训工作的师资力量;二是拥有丰富的培训经验, 特别是在农业技术培训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农业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更接近本地区的农业实践, 更具有地方特色, 在教学手段上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着重培养实践能力。

2 农业职业院校服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

2.1 创建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组织

许多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服务都是公益性的, 而且服务的内容都比较全面和广泛, 农业职业院校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服务领域的先进做法, 进行服务模式的探讨和尝试, 如通过农业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开展家庭示范, 将技术传授给周边农户, 从而形成了“农业院校+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另外, 也可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加入农村经纪人队伍, 作为农村科技推广服务发展的一个方向。如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多次创新“科技下乡、兴农富民”模式, 落实“科技专家+优秀学生驻村入户”措施, 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发挥着科技支撑和引领助推作用。学校通过成立领导小组, 制订实施方案, 完善建设规划, 实施“专家+学生驻村、科技入户”等措施, 分季节时段、分专业特色、分田块特点、分实施进程, 把专家和学生派驻进村, 把科技送入户, 重点抓好特色专业村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服务。

2.2 发挥专业优势成为农业科技专家队伍的主力军

农业职业院校应当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鼓励专家、教授将应用研究与推广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成为农业科技专家队伍的主力军。通过服务于生产基层, 解决农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使农民受益。如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先后多次主动与建湖县人民政府、建湖县农业局对接, 就对接县、乡、村、专业示范户, 开展专家和学生驻村、进行特色示范建设、科技示范户、技术指导和培训等工作。

2.3 加速成果转化支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

农业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农业技术成果与农业企业技术需求进行匹配, 优选出符合企业技术需求的成果提供给企业, 从而缩短企业技术创新的周期, 加速科研成果的技术转化。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组建技术研发中心, 共同开展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从而使农业职业院校成为本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如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建湖县蒋营镇梅苏村引进苗木花卉品种8个, 培训推广栽培技术3项, 启动示范面积57.3 hm2;颜单镇三虹村土地流转66.67 hm2推广生产有机稻米, 引进3个水稻新品种, 推广4项综合种养技术, 示范基地初具规模;上冈镇冈北村流转土地66.67 hm2栽培设施葡萄, 引进品种3个, 培训实施2项实用技术;恒济镇芦舍村引进5个特色蔬菜品种、流转土地40 hm2, 引进蔬菜加工企业1个;庆丰镇北秦村引进2个杂交水稻品种, 土地流转33.33 hm2, 培训水稻制种技术2项。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推进农业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 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2.4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科技培训

农业职业院校主动走进农村, 进行农业科技培训, 通过科技下乡、科技110、青年志愿者、农村网络体系建设等活动, 组织科技人员和农业专家深入农村, 开展农业科技宣传。应特别重视在动植物病虫害的监测、通报和防治, 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示范等方面, 进行多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宣传和培训。此外, 还可进一步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就业技能多媒体课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拓展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力度, 保持课件资源的实用性、前沿性。

摘要:农业职业院校服务基层具有科技人才、技术、成果、培训推广等优势, 通过“农业专家+学生”的机制, 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设和实践中提出“农业院校+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关键词:农业职业院校,基层农业推广,服务模式

农业基层 篇2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因此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也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的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主要还是依靠专业技术部门和技术人员在运作,虽然这对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会使我国的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进行迟缓,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改革和创新。

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意义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根本意义是通过对农民的生产和技能进行教育培训,让他们对农产品和生产技术有全面的认识,农户在生产的过程中就能辨别营养成本高、生产经济效益高及生产技术优良的农产品和农业技术,从而可以从根本改变农户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

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农户经济水平和农产品收益的提升,并且还能促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的解决措施

1.政府主导推广农业技术

在进行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农业技术推广,这能够解决农村信息交流不畅通的问题。

因此,国家必须建立有关部门和相关推广人员来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这能保证农户对农业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使农业技术可以在指定地区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

2.改善农业保障措施

农业生产技术存在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为了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就应针对农户的实际情况将社会保障措施进行改善,从而减少农户的经济损失和技术使用风险。

对农户提供一些资金上和技术上的帮助,才能使农户放心的使用新型农业技术,这能促使农业生产水平大幅的提升。

3.针对农户情况进行技术教育培训

想要从根本意义上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难点,就必须发挥有关部门的相关职能,在农业技术开展之前,对农户进行相关的农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的培训。

技术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想要将农业生产的各项效益提升,就必须将基层农业技术扎根到农户的心中,促使农户可以对新型的农业技术能够充分的掌握及认可。

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在农田中,针对农户的情况进行手把手教学和指导。

只有加强了农户的生产技术基础培养,才能促进基层农业技术的更好发展。

另外,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户之间往往会通过讨论和交流来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可以从这个方面入手,促进农户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使农业技术生产方式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发展。

4.提升农业科技创新

想要在社会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鼓励农户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并且根据农户的实际操作情况和经济情况进行有效的技术指导。

另外,将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提高,也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全面发展,想要实现全面的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可以采用高校的各个专业性人才,投入到农业技术的推广当中,以此能够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全面发展。

并且,只有将我国的科技向着生产力方向发展,才能将农业科研成果的效益发挥最大作用。

我国的有关部门,要对各项农业技术进行实时的分析,综合其各方面因素,在资金运用合理的情况下,将农业技术水平的生产方式往多元化方向发展。

5.加强基层农业技术的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是一个多媒体发展国,但是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不应单方面的只依靠媒介或个人组织的宣传,而是需要农业管理部门和农户共同参与其中,使农户能够充分了解到新型农业技术的优势,从而保证农业技术能够得到稳定的发展。

如今,我国的农业推广机构和机构配置都较为完善,但是想要使农业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做好农业技术的监管工作,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金的投入情况和各方面影响因素产生的情况,使基层农业技术的发展能够在实际运用中得到有效发挥。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的农业技术也在持续发展中。

基层农业技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它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和漫长。

因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将农业推广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调整,才能将农村的生产结构合理化,才能大幅提升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促使农村和城市的发展距离越来越小。

参考文献:

[1]张秀萍.浅谈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和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09:217-218.

[2]戴震,朱幸辉.我国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时代农机,,02:2-3.

[3]崔诚,夏柏玉,陈英豪,陈云香,曹仁平.新农村基层农技推广途径及创新策略分析[J].北京农业,2015,34:194-195.

[4]杨顺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及创新策略研究[J].农业与技术,,17:163-164.

浅议加强基层农业项目资金管理 篇3

关键词 基层农业项目;资金管理;项目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2

近年来,国家对于财政管理工作愈加重视。从预算、绩效、管理和执行等方面对于财政制度进行完善。作为国家农业政策的具体体现和财政对于农业发展的扶持,农业项目,尤其是基层农业项目资金在国家财政资金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基层农业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效率和力度直接决定财政资金所发挥的效用。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政府对于基层农业建设投入资金日益加大,为社会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环境,推动农业综合生产力快速增长,奠定了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坚实基础。但这其中依然有许多客观存在的问题,尤其表现于基层农业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方面。

1 农业项目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建设项目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资金管理主体不明确,所设立项目资金规范性不足,资金涵盖范围不清晰,资金支出方向模糊。项目建设预算缺乏严谨性和明确的标准,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就以争取立项和投资为目的上报,导致项目建设工作面临诸多问题,无法顺利进行[1]。项目资金支出与项目建设很难具备统一的进度。资金相关财务功能表现不足,管理意识欠缺,管理制度不完善,容易导致项目资金无法及时落实。基层农业项目建设没有表现出明确的责任划分和清晰的任务分配以及严格的管理秩序,内部不具备健全的控制制度,财务方面,尤其是会计方面的工作没有坚实的基础。此外,地方配套资金无法及时落实,地方财政对于项目建设无法提供保障,容易造成建设项目进度慢,质量不符合标准,直接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

2 强化农业项目资金管理的对策

针对基层农业建设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设立项目资金设立之初,就应考虑到当地农业的发展水平。近年来,政府出台的诸多法律法规和基层农业项目建设相关的制度给予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工作制度方面的支撑。项目建设过程中,对于政策法规应当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把控其实质内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2.1 制定完善的项目建设书

首先,搞好项目选址,拟定方案。选定2个以上项目实施地点,根据该地的交通、气候、劳力等科学地预算成本,并进行比较,择优选择成本较低的方案,根据方案制定可行性项目建设书。初步设计的实施,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施工准备,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建设完成后的评价,验收工作等实施过程都应遵循相关程序。所有阶段都应严格遵循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项目建设的批准文件。对于所建设项目的性质,负责单位,项目包含内容,项目质量,项目投资规模等各方面不得进行随意变更。项目施工之前,要严格按照项目投资计划和审批文件进行项目建设的组织工作。前期基础工作全部完成并获得审批之前不能进行项目施工。

2.2 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项目合同

项目合同在项目建设法律文件中占据主要地位。但现实中,许多项目建设单位的合同不具备与之匹配的地位重要性。没有起到对于项目质量必要的约束责任。甚至存在不签合同,或者建设过程不遵从合同规定的情况,直接导致项目建设各阶段,各方面混乱无序。

2.3 项目建设中应存在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

首先,对于资金的使用严格遵从国家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相关规定。项目款的支付完全依从于法定资料。避免国家资金被挪用套取和非法侵占。其次,项目建设单位提高自身管理意识,建立严格制度,基本建设资金拥有专门明确的管理主体和账户。费用支出形式遵从国家规定,规定银行转账的,坚决避免现金流动。再次,对于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杜绝。最后,立足实际,节约成本。项目预算工作科学严谨。对于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为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合理性和运行安全性提供保障。

2.4 加强检查工作和监督工作

首先,对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项目建设进行反复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其次,工程咨询,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等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为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性,安全性和项目实施的顺利性提供保障。再次,项目建设过程各阶段情况都要定期向外界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建立顺畅的监察举报通道。最后,做好后续工作。对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注重竣工验收工作。项目建设完成后发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项目的评价工作提供直接条件。

2.5 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工作和招标投标工作管理

目前,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在政府采购活动中,采购人员及相关人员与供应商有利害关系的,必须回避,政府采购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竞标单位或企业资质审核应严格把关,以确保竞标质量,竞标价格随市场波动而上下浮动。符合法律规定招投标规定的,必须进行具备公正性、公开性、公平性的招标投标工作,招投标要具备规范化的操作,并遵从诚信原则[2]。坚决禁止招标的虚假性。项目中标单位必须遵从合同规定,不得私自对项目进行转包。政府采购工作要有科学性和自身透明度,涵盖项目建设各个方面。此外,基层农业项目建设要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充分发挥资金效应和建设项目效应,推动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结语

受到地方财政自身存在财力不足以及农业项目涉及范围和时间跨度较大等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基层农业建设项目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周月玲,魏永信,董保根,等.基层水利项目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及使用的建议[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20):51-52.

[2]谈嵩山.农浅谈加强基层农业项目资金的管理2200字符业项目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1):33-34.

农业基层 篇4

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群体最终为农村的广大农民, 这一领域群体科技素质较为低下, 接受能力较为薄弱, 科技应用环境的不确定与多变性随时存在, 故而使已成功的许多科技成果不能在农业领域加以有效的推广应用, 最终不能形成生产力。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因各种局限所致, 本身潜在诸多缺陷:一是基层农业推广体系人员科技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农业推广体系科技人员毫无农业科技素质, 甚至缺乏农业常识, 因各种关系和原因而强塞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占其位不谋其事。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一旦付诸推广应用, 这类所谓的农业基层推广体系中的科技人员简直是雾里看花, 不知所云, 无所适从。这无疑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大打折扣, 最终极大地影响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一线的有效应用。二是基层农业推广体系自身肌体残缺不全, 这当中包括硬件与软件残缺, 最终导致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形同虚设, 推广工作毫无主动性, 更无针对性, 也无创造性, 进而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硬件方面, 按农业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的相关规定,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必须具有由当地政府提供的相应一定规模的土地, 以用于农业科技的实验、示范、推广。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推广经费必须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而这两项基本规定占99%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在地的政府, 都未得以实行。三是基层行政某些领导轻视农业推广体系建设, 具体表现为经费不到位, 人员虚拟, 不注重在岗人员培训, 更无从谈到深造, 从而导致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科技素质老化, 不能适应农业经济高效发展的要求。

由于以上几方面因素的制约, 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发展已形成严重的遏制屏障, 进而形成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要有效打破这一瓶颈, 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使农村农民能够因科技成果的高效应用而得到实惠, 从而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实质性的发展而非流于形式。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一、树立搞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

领导的思想行为影响一个地方的行政方向, 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显得尤为突出。在绝大部分基层领导看来, 农技推广都是按部就班, 没有什么重要性, 老百姓种地耕田无非是过去一些耕作方式的翻版, 除了种子以外就没有什么生产活跃因素了。故而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支持力度不够, 使新的先进农业技术在农业一线得不到有效推广应用, 形成生产和科技的极大浪费。这一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只有解决了领导的思想问题, 才能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形成良好的思想基础, 也才能更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一线的推广应用。就基层领导干部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能否落到实处, 各级相关部门都应予以出台相关政策, 甚至是法规性的能与基层领导政绩挂钩, 与年终目标考核相连, 与其职位迁升相关, 只有将这些软件环境建设加强, 方可从根本上促使基层领导干部重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也才能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康稳步发展, 为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强而有力的技术基础。

二、严格基层农业推广体系人员组成, 提高推广体系专业素质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普遍存在业务素质差, 推广能力较为薄弱, 推广实效不明显的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人员组成及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据调查, 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人员组成中, 真正具有专业学历的人员不到20%, 其余80%都是非科班人员。试想这样的农业推广队伍具有多强的推广能力?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过去在定编进人时, 编制较大, 而有的基层领导根本不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需要出发, 盲目引进非专业人员, 以占有编制拉拢关系为目的。由此造成推广队伍不能科学、有效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往往停留于应对上级安排, 争取项目经费, 先进的科技不能在一线生产得到普遍应用。要有效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 人事部门应严格把关, 对现已进入农技推广编制而又非专业人员要不断进行培训及考核, 从而不断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科技综合素质。

三、严格依法行政,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软硬件环境建设

基层农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推广机构, 对农业及农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 应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硬件环境建设, 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综合提高的科技推广作用。在软件环境建设方面, 各级政府和政策研究、制定部门, 要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制定宽松适度的相应政策。比如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待遇的落实, 国家已出台的津补贴的兑现, 科技成果引进示范推广应用必备的资金支持以及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相应的奖励政策等等。硬件建设方面, 过去属于农技推广体系的固定资产包括门市、库房、办公室及相应设备现都已不复存在, 究其原因, 基层政府经费不足, 早已将其变卖, 资金挪作它用。各级相关部门应及时着手解决此类问题, 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硬件支撑, 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能将示范推广与增收融为一体, 待其收入达一定数量后加强引进成果, 减轻财政相应资金压力, 反哺农业科技推广, 形成一种引进、示范、推广的良性机制。另外,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按农业技术推广相关规定, 必须要配置225亩以上试验示范基地, 这在现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占99%的都未配置, 造成基层农技推广组织科技成果引进严重滞后, 试验几乎空白, 示范名不副实。这一问题必须予以解决, 否则, 基层农技推广将无法高效运行, 造成科技成果的极大浪费。

四、充分整合基层农技推广资源, 趋于前位服务农业

在现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 首先是人力资源的整合。因为现有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涵盖农业、农机、水利、林业、畜牧兽医等, 若不加以有效整合, 将形成人浮于事, 办事效率低下的情形, 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及农业经济水平提高。特别是对从事农业种植业技术推广的人力资源整合, 要将作物栽培, 病虫防治, 品种引进及试验、示范、推广相关人员予以协作, 锁定工作目标, 确定工作成果。为此, 在现有人力资源有效整合的同时, 还必须不断引进高科技素质人力资源, 唯有这样, 才能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

浅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篇5

毕 业 论 文(设计)

论文题目

浅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姓

系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专

农业技术与管理 指导教师

中国·合肥 二0一六年四月

浅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摘要:基层农技推广关系着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农业技术的推广改进有着极大的联系,为此,通过国家财政设立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健全农业社会保障措施、进行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时的监督机制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共同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使基层农技的推广符合农村的生活水平,进而减少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

关键词:基层农业 技术推广 农业多样化 推广机构 1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建设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截止到2015年,我国的种植业、水产业、农机生产业、兽医畜牧业以及经营管理业分别有2.78万、0.65万、1.93万、3.25万和2.83万个。科学技术在基层农业生产中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由原先改革开放时的27%提升到如今的51%。

1.2基层农业成果与生产需求不对应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现行科技成果仅仅注重于宣传单一技术,并未与产业形成配套体系,导致农业成果与产业出现割裂局面,这样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并不强。另外,某些基层农业成果往往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与农民、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产生了严重的错位与不对应,无法真正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实际生产中难以得到有效推广。

1.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大多数为其他岗位调转过来的非专业人士,缺乏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业务素质也普遍偏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此外,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偏老龄化,他们掌握和接受现代化新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更不会利用互联网去了解更多的现代农业新技术,无法较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多样化的发展要求。1.4基层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也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由于受到农村传统思想意识和教育观念的影响,基层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大部分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整体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另外,基层农民心存顾虑,担心收益率受到影响,仍然沿袭传统的种植方式,不愿意接受新技术和采用新设备进行耕种,也严重地阻碍了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1.5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此外,农村村落分散居住,组织化程度低,村委领导能力受限,农技推广渠道单一,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都导致农技推广的高成本,导致技术推广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割裂。

2影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因素

2.1农民对新技术态度保守农业作为一种弱质生产行业,其本身在使用新技术时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加上容易出现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们在没有使用经验的情况下往往不敢轻易的尝试新技术,更多的人会对其具有保守的态度。同时,受到农产品市场经济调控作用的影响,农民在使用基层农业技术更多的会先采取观望的方式,从而不容易接受基层农业新技术。

2.2新的基层农业技术存在使用风险.如今,若一项新的基层农业技术在进行推广前,农技部门或科研单位会进行一系列的试验,但当其真正推广到农民的农业生产中时,由于受生产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或由于某些操作方法出现了改变,往往最后使用新技术的结果差强人意。另一方面,现阶段在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大多采用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方式,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农业的生产技术推广时受到较大的限制,使得农民难以从中得到明显的增产效果。

2.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困难.目前,农村中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较差,在接受先进的生产技术时往往存在着力不从心的状况,不能够良好地掌握关键的技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推广积极性较差,在为农民讲解先进的基层农技时缺乏热情,未能够充分认识到基层农技推广的重要性,同时领导未能做好领导工作,不能为基层农技推广提供足够的物质及资金支持,使得基层农技推广工作难以正常地发展,制约了基层农技的推广。

2.4研究与实际基层农技推广断层我国的农业科研成果在不断地出现,但却存在着转化率不高的问题,许多的新农业技术未能够得到实际的应用,如今我国的基层农业技术转化率仅仅只有30%~35%。而这种研究与实际基层农技推广的断层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利于基层农业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3 基层农业推广对策

3.1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资金投入,改善推广条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农业问题的重视程度的加大,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规定,力求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专项农业资金的投入,为了加快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国家和政府需要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同时,改善推广条件,解决农村地区存在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国家必须建立专门的推广项目与推广机构,确保农村能够对基层农业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从而使得农业技术在农业地区得到切实的推广

3.2建立基层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的对接机制,促进农业技术有效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离不开生产需求,只有符合农业生产需求以及农业实际情况的科研成果才是成功的、实用的,才会在基层农业得到普遍的推广和适用。为了促进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层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的对接机制,促进基础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使优秀的农业科研技术成果向农民群众的实践应用进行转换,创造巨大的财富和价值,使科研人员以及生产群众得到实惠,同时,不断推动我国农业不断地快速发展。减少农民采用先进技术时的风险,使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资金保证,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能够放心地使用新农业生产技术,解决其担忧问题,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3.3进行技术培训工作.一,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提高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积极吸收引进一批科学理论知识扎实、农业技能熟练的高端人才,在加强专业对口人才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对于多种农业技术有一定见解和掌握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扩充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高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提供必要的福利等措施来改善农技人员的生活质量,以保证其更加高效地进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二,为使基层农业技术能够在农民的日常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农业生产部门必须在农业生产前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工作。技术是农业生产的动力,为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需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到农民手中,使农民能够认可与掌握,同时将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具体可在田间手把手地使农民掌握生产技术、邀请农业的科研专家来对农技推广进行指导、农业生产部门现场演示等方式。通过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基础技术的培训,加强农民对新基层农业生产技术的认识,从而促使基层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更广泛地推广。另外,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民对基层农业生产技术的了解往往是来源于农民之间的互相交流。为此,可以鼓励农民通过日常的技术交流来改进生产方式,促使农民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断进行调整与发展。

3.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为使农民在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应鼓励农民能够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并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技术指导与技术推广。此外,还需促进农业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解决高校农业专业学生的就业编制问题与任职待遇问题,鼓励他们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进行任职,促进农业的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此外,还需提高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转换率。只有将我国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农业生产的生产力,才能将农业科研成果为农业的生产创造便利,增加效益。有关部门在对科研项目审核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的分析,充分考虑资金的分配问题,充分发挥出有限的科研资金的作用,拓宽研究成果的转化方式。为此,不能够仅仅只是进行实验的研究,而应更多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科研成果和生产发展进一步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序进行。、3.5农技推广与中介组织结合,提升农技推广的效率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政府的技术推广可以委托协会等为农服务的组织来进行。农技、农经、农机等站所可以划归协会等组织管理。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鼓励科研、教育单位及企业、农业技术协会、种养大户等参与农技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提高推广效率。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使农业专合组织成为联接农技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这样的技术转移过程,一方面合作制度保证了农民获取技术获的费用较低,另一方面保证了农民能够自主选择技术,还增强了农民接纳高新技术的能力,从而实际效果更为显著。

3.6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时的监督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基层农业的发展不但要紧紧地依靠媒介的宣传,而更应使得农业生产部门与农民团体参与到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当中,让农民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先进农业技术的优势,确保农业技术得到有效推广。目前,我国的农业推广机构组织结构较为稳定,基层农业推广机构配置较为合理,但仍需做好对农业技术的监督工作,对资金的使用问题进行综合的考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使得农业生产技术在实际的操作工作中能够物尽其用,从而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切实有效的开展。

4结语

基层农技推广作为我国农业的一项长期而繁杂的巨大工程,关系着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将该项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深化,合理调整农村的生产结构,使基层农技的推广符合农村的生活水平,进而减少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总体来讲,现代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农业技术的推广改进有着极大的联系,为此,通过国家财政设立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健全农业社会保障措施、进行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时的监督机制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共同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农业机械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究 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基层站点;维护修理

近几年来,国家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型农业机械保有量不断增加,农机结构得到优化,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新型农机具和农机化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如何加强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农业机械三包维修期后维修难,是值得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研究的问题。

1.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还没有摆在应有的地位,县、乡两级农机维修管理部门基础设施差,办公简陋,办公经费难以保障,有的地方甚至没有电脑和交通工具,开展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有一定难度。

(2)农机维修行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知识陈旧,经营管理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维修行业的发展。

(3)农机维修行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数量少,农机维修服务网点、维修服务能力还跟不上农机装备迅速增加的需要,尤其在农忙季节根本不能满足农田作业机具维修的需要。

(4)农机维修服务网点设备简陋、规模小、维修厂点急需升级改造,不能从事大型农业机械的大修保养,只能以换件维修为主,浪费巨大。

(5)《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明确了农机维修主管部门对农机维修企业的行政许可,但不允许收取管理费、证照费等费用。据我们估算,行政许可一个维修网点从申报到批准开业,要多次到维修企业认证,检查是否符合开业条件,组织维修人员培训上岗、考试、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各种费用包括工作人员出差补助费、培训费、油料费、交通费、资料费等合计约400元左右,每年要承担办公等各种业务经费在10-20万元,地方财政没有这部分专项经费,农机管理部门难以承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6)三包期内的维修由农机生产厂家负责,但由于生产企业很多,三包维修站一般设在市一级农机销售单位,而县乡两级一般没有三包维修站,每逢春耕生产、三夏、三秋农忙季节,农机维修难尤为突出。由于时间紧,作业期短,维修站距离三包维修位置一般距离较远,企业三包服务人员大多数没有专用的交通工具,不能及时维修,农民需等待很长时间,特别是大型动力机械的三包维修只有一两个三包维修人员是根本解决不了的,必须借助于先进的农机维修设备进行检测。为修理农机,有时农民不得不付出很大的精力、财力,把机械拖到三包维修站去修理。不仅浪费巨大,而且往往会激化与生产厂家、经销商之间的矛盾,诱发社会不安定因素,三包期以后的农机维修问题表现更为突出。由于农机具品牌和配件品种多,更新换代速度快,而现有农机维修网点规模小,设备简陋,专业维修设备少,大多数农机维修以换件维修、手工维修、露天维修为主,维修浪费严重,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修理时间较长,农机大修更是无力承担,使购机者的作业时间缩短,减少了作业收入。

2.加强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保持作业中的农业机械技术状态的完好是提高农机作业质量的首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农业机械只有在技术状态完好的条件下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才能够保证作业质量达到农艺要求。保持农业机械技术状态完好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作业前按要求对投入作业的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要进行彻底检修,做到需修的必修,该换的必换,不留任何故障隐患,保证拖拉机及农具技术状态完好。二是按要求对农机具进行技术保养,其目的是清除隐患,避免故障,保证机具经常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以提高作业质量。三是按要求操作。无论是拖拉机还是配套农机具,在使用时都必须按照所要求的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这是保证农机具技术状态完好和延长使用寿命的最基本常识。

如何使这些机械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发挥正常的作用,解决农机修理难,是值得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研究的问题。因此建议:

(1)加快发展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按着"重点扶持县级、逐步健全乡级、积极扩大发展农机维修网点、大力扶持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农机维修网点,按区域优化发展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有一定维修能力的高新农机具维修区域中心"的要求,以推进农机维修服务体系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为目标,使农机维修服务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2)呼吁各级政府、各级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机化事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关心和支持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3)加强基层农机维修服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农机维修服务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只有具有现代知识的人使用、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和提高效率。同样,农机维修服务水平的提高,亦有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因此,按着"科教兴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造就一支技术精通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农机维修服务队伍,使农机维修服务工作步入健康和持续发展的道路。

(4)制订具体的政策性规定,确保县级农机维修主管部门的管理和办公经费,确保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稳定,适应农机维修行业日益壮大的需要,满足县级对农机维修行业管理的日常工作需求。

(5)投入一定资金,补贴基层特别是县级农机维修主管部门,购置必需的办公设备,改善办公条件,提高工作效率。

(6)制订农机维修设备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扶持一批重点维修企业,提高维修质量,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尽快完成一批农机维修网点的升级改造,发展一批具有先进维修设备、具有掌握先进维修技能的维修人员的维修企业。要重点对吊车、各种维修车床、电焊机、气泵、钻床、扒胎机、油压机,专业检测设备,基础设施建设、厂棚、储存室、培训设备、通讯设备、维修服务车、大型综合维修设备等购置予以补贴。补贴对象为纳入农机维修主管部门管理并自愿接受农机部门管理、信誉好、服务周到的农机维修企业。

(7)制订扶持政策,建设一批县级高新农机具维修服务区域中心。按区域优化发展建设一批县级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有一定管理水平和维修能力的高新农机具维修服务区域中心非常必要,对培训高技能维修人才,提高维修质量和科技含量,解决农机维修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新农机具维修服务区域中心,可直接建成功能齐全、隶属于农机维修主管部门管理的事业单位。各级农机维修主管部门搞好协调,组织好培训,农机生产企业的三包维修服务及其它服务延伸到维修服务区域中心,生产企业的维修服务人员定点到位服务,维修服务区域中心负责组织农机具生产企业和维修人员的维修服务经营,以解决农机维修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段锋.关于农业机械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贵州农机化,2011(02).

农业基层 篇7

关键词: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转化,组织创新

建国以来, 我国农业经50多年的发展, 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把农业生产和发展纳入到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 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 又发挥了家庭经营的灵活性, 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农业高速发展, 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总产量连年丰收, 农村经济方兴未艾。据统计, 1978年至1996年, 全国人口增长了2.6亿, 而人均粮食从319kg增至409kg, 基本解决了人口大国的温饱问题。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按变动价格计算, 从1978年的136元增至2008年末的4600元。但是我国农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限制因素, 主要是资源匮乏。其中, 人均耕地面积少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分散经营导致滋生小农经济现象, 科技入户难, 也使得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成了障碍。农业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依靠科技创新, 驱动现代农业建设成为现实要求。加强农业科学研究, 加大科技服务力度, 鼓励农业研究各领域的创新活动, 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完善, 着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我国农业科研体系中属基层农业科研机构, 是以地方农业生产特点为依据, 充分挖掘自然经济资源, 力求区域农业发展生态环保、经济有效。农业科研事业, 针对性强, 区域化明显。目前, 在我区域科技服务方式上激励创新。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 主要是农民自发自愿结成的农业经济组织, 也与农业科技人员加强科技服务有关, 是水到渠成的新事物。建立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 是农业发展形成有规模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大市场, 强化管理的要求。这对科技成果转化、农产品的流通、大规模组织农业生产, 形成集约化经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建立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是当前农业生产的必然趋势

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大国, 几千年传统小农经营方式, 使我国农业经济呈现土地经营的高度分散性。解放后,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才大有改观。土地改革和所有制关系的变革, 我国农业经营方式日趋合理。在上世纪50年代初, 曾一度出现过以土地所有制变革为主调的农业生产合作经济组织, 如互助组、信用社、供销社等。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建国后存在过不同组织形式, 从互助组到初级社, 从初级社转向高级社, 从高级社发展到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后, 农村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 统分结合的农业家庭承包经营方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农民自发组织, 走合作社的道路, 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近三十年来, 农业生产迅猛发展,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不断完善, 家庭承包制在全国范围的实行, 激发了广大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长, 但,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也显露出一些不足, 如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低而导致农业新科技导入难, 农户分散经营使特色农业的建立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成了障碍, 而农业生产合作是农业生产内部提出的要求, 是社会化和农民进步提出的要求。

当前, 我国农业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农业正向市场化、国际化方向迈进。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 给予了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2 农业专业合作社将成为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渠道

今年春, 中央1号文件指出:“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 加大支持力度, 加强辅导服务, 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这就说明, 现在我国农业生产已朝产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 市场化、国际化也得到了长足进步, 农民自发组织的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在全国范围的农村已初现端倪。在这一形势下, 政府号召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很为及时。农业科技服务在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作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来抓, 已成为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农业科技服务形式多样, 渠道广泛, 具有多种服务模式。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渠道, 该渠道专业面进一步拓宽, 覆盖面加大, 并且社会化程度高, 服务期长。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是多方位的服务, 包括产前、产中及产后, 农业生产赋予了更多的社会特征, 是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创新。它便于新科技的接纳, 现代管理水平的提高, 也便于统筹考虑规模化所需要的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的流通销售。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表现出以下不同的特征:

2.1 服务多方面, 管理上水平

农业生产合作社克服了科技服务面狭窄的限制, 在区域范围内由农民自发、政府牵头建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 更好地协调区域产业发展, 使农业生产布局更加合理, 更好地实行供产销一体化, 管理更加科学化, 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

2.2 克服“小而全”, 有利产业化

由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领头, 创造的“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解决了分散经营下小农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矛盾, 通过合作组织把一个个农户串联起来, 形成利益共同体, 对区域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极为有利。

2.3 内联多方力量, 外接广阔市场

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经济组织, 是我国农业进入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新事物, 应当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织保证和渠道。它能内联供销社和信用社, 在物资供应和资金投入上作保障, 便于政府统一领导和科学技术吸收, 使农业发展更加社会化。

3 镇江市农业科学院科技服务与农业合作社

镇江市农业科学院, 是一所以区域自然气候特点及农业立地条件, 建立的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改革开放以来, 该院深化科技改革各项政策措施, 及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 注重引进培养人才, 不断强化科研手段, 农业科学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在区域内农业科研和成果转化工作中, 成绩斐然。目前, 拥有在职员工近百人, 研究生以上学历20人, 大学学历六十多人, 具有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占三分之一。科研队伍学历层次、年龄结构优化, 专业配备齐全, 研究领域日趋合理。现, 以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和院自身发展要求, 把院农业科研划成江苏丘陵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研究、丘陵地区生态农业技术研究、蔬菜花卉新品种选育、丘陵农牧结合新技术研究、优质高产多抗粮油新品种选育、丘陵地区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和农用微生物七大领域。区域内农业科学研究及科技服务, 以研究室选立、申报课题, 通过农业科技服务转化科技成果。“十五”以来, 该所主持和共同主持的课题先后获各类科技成果奖21项次, 其中部省级以上6项。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28个, 申请品种保护20项, 申请专利35项, 已获品种保护权11项, 专利授权7项, 登记农药新产品10个, 新成果、新技术在省内外推广面积累计达670万hm2, 产生社会效益40亿元以上。

在多年的实践中, 该所着力区域特色农业的科技创新, 以科技创新支撑农业生产发展。各研究部门, 在几十年的科技服务中, 已摸索总结出多条各具特点的服务方式。如, 申请注册的省著名农业企业“万山红遍”农业园, 以原先的农业试验基地为起点, 在政府的领导下, 加大投入, 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以科技窗口和平台建设为主要内容, 打造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 通过挂牌扩园, “万山红遍”龙头企业面积增至1400hm2。植物保护方面, 在科研与服务上, 发挥工厂化生产特点, 研究有深度, 服务范围广。下设的绿盾植保公司, 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部门, 最近在广泛调研基础上, 提出了专业化服务。由政府牵头, 本单位配合, 乡镇农服公司协助, 以种粮大户为主要对象, 开展大规模植物病虫防治工作。在科技服务中, 一贯坚持完全彻底的服务理念, 近两年多的试验示范, 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由院牵头成立的镇江市苏盾植保专业合作联社注册资金近千万元, 人员15名, 其中, 本科以上学历6名, 高级职称资格人员4名, 负责组织协调社会化服务全过程。2012年初夏, 联社组织全市范围内植保员培训班, 人员由各乡镇选派或种植大户报名。通过培训提高植保员的病虫害防治技能。

农业专业合作社, 目前在区域内表现很有势头。由桃、梨、葡萄生产专业户自发、自愿, 政府领导, 我院指导, 成立了多类别的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是各类专业户, 有组织生产和流通销售经验, 合作社把他们联合起来, 在新技术导入、行政措施落实, 生产流通统筹上迈了一大步。在江苏句容市袁巷有机农业示范园区, 以整村推进扩大有机农业示范效果, 组建了有机农业生产合作社。起初有152户加入, 一年间增加至500户, 入社农户人均年收入达10000多元。果树桃、葡萄、梨等先进技术在社内一并采用, 果品统一包装, 是科技入户的新途径。2010年底, 由“万山红遍”农业科技园作为龙头企业, 为解决目前实际生产过程中各类农业合作社多, 但较散乱, 挂牌成立了应时鲜果“万山红遍”合作联社, 将16个农业合作社纳入统一农业合作组织内, 共享“万山红遍”品牌。

4 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存在不足与对策

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 社会化、市场化大农业正在建立,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涌现, 是经营方式的进步要求。然而, 现实的情况是, 仍存在政策、资金、人才等诸方面问题。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 但很散乱;管理办法、运作方式尚未健全;建立良好机制, 配备管理人才等仍是努力方向。应当认识到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出现, 有它的必然性, 要加强这方面工作的领导, 把它作为发展高效现代农业的一项突破性工作来抓, 倾斜政策, 因势利导。以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联手关注合作社的发展, 帮助订立规章制度, 强化生产合作社的专业性和社会性特征, 扶持合作社这一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5结语

近年来, 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在我区域内呈蓬勃发展之势, 多种形式的农业经济组织, 在全国范围内也表现出势头。从中央到地方有关文件中, 反复提到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强调农业专业合作社、农资供销社等农业经济组织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对农产品进入市场, 农民素质提高, 先进技术导入等方面的重要性。应当看到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现阶段出现经济合作组织如合作社, 虽说是老调调, 但目前来看, 是否定后的肯定, 是经济发展的升华, 它寓示着我区域农业发展并打破了小农思想形成的老框框, 对农业生产和发展在社会化、市场化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 我区域的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 是我国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一段时间以后, 出现的农民自发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起步阶段需要政府予以重视, 出台相应政策, 支持合作社发展, 突出生产专业性和经营的社会化;科研单位应大力配合, 把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 并把建设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性工作来抓, 帮助和指导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锁茜, 等.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化农业的有效途径[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6) :22-24.

[2]刘地久.论农业产业化向国际化迈进[J].学习与探讨, 2003 (5) :54-57.

如何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篇8

一、影响因素

1.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 缺乏积极性, 意识认识不足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 缺乏积极性, 意识认识不足, 这些都影响和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我国目前还缺少必要的农业技术人员, 在人才的储备和分配上还有着严重的缺陷, 被分配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人员, 专业素质和能力都较低, 对一些推广中的专业问题难以解决, 造成了推广队伍的积极性不高。在推广过程中由于意识上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出现了推广速度慢取得效果不理想, 服务意识不到位, 服务质量差等诸多问题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 严重的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2. 科技投入不足和地方推广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 投入到基层乡镇农业部门的经费少, 人员工资较低。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卸包袱”, 将农业推广服务部门推向市场, 有的甚至将服务部门拍卖, 造成人员离岗和流失, 已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虽然一些农技部门经营农资, 少数农技人员开展有偿的指导咨询服务, 但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不能够满足生产上对科技的需要。

3. 科学研究与生产需求不对接

农民需要的是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的技术。一些科学研究往往缺乏市场调研, 不知道农民需要什么, 研究的成果同生产需求不对应, 在实际生产中很难有效地推广。如对水稻高产栽培研究, 农民不需要通过繁琐的测定来施肥, 他们需要通过简单的观叶色来管理。

4. 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 对农业技术推广接受程度较低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范围在边远的农村地区, 农民居住的地方分散不集中, 信息落后, 消息闭塞, 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又因为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 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手段缺乏足够的认识, 对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难以理解, 使农业技术推广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对推广工作造成非常大的阻力。

二、对策建议

1. 多项措施并举, 激发农民需求

农业技术推广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无论是领导还是农民都应该积极的配合, 但是一些领导和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还很浅薄或是根本没有认识, 针对此种情况, 应该进一步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工作, 让所有人都真正的意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让他们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 提高推广工作的效率, 尽快的完成推广工作的目标。

2. 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 增强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接受能力

建立和发展多层次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 培养农村经济发展用得着、留得住的专门人才。对农村中不识字或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员, 通过农民培训和科技入户等形式, 实行以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为主的培训, 传授“一技之长”, 使他们掌握致富本领。对农村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且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中青年劳动者进行培训, 使他们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成为支撑当地农业的专业户和种植大户。只有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 才能增强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接受能力, 才能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3. 加大投入, 建立监督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为了确保农业技术推广能够持久、稳定的推广下去, 除了上面所谈到的几点外,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加大投入力度包括资金的投入、物质的投入以及人员的投入, 只有加大投入力度才能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不会因资金、人员匮乏等人为原因而中途夭折。另外, 为了确保资金的投入能够到位, 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能够各尽其职, 还应建立监督机制, 对资金的流入、人员的工作情况等进行监督, 才能保证物尽其用, 人尽其职, 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

4. 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顺利实现最终还是取决于推广人员, 因此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让他们在充分认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价值的基础上, 加强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使他们都成为“专家”, 可以更好的解决推广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作用,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 尽快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价值。

浅议加强基层农业项目资金管理 篇9

关键词:基层农业项目,资金管理,项目建设

近年来, 国家对于财政管理工作愈加重视。从预算、绩效、管理和执行等方面对于财政制度进行完善。作为国家农业政策的具体体现和财政对于农业发展的扶持, 农业项目, 尤其是基层农业项目资金在国家财政资金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基层农业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效率和力度直接决定财政资金所发挥的效用。随着国家经济发展, 政府对于基层农业建设投入资金日益加大, 为社会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环境, 推动农业综合生产力快速增长, 奠定了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坚实基础。但这其中依然有许多客观存在的问题, 尤其表现于基层农业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方面。

1 农业项目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建设项目资金管理过程中, 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资金管理主体不明确, 所设立项目资金规范性不足, 资金涵盖范围不清晰, 资金支出方向模糊。项目建设预算缺乏严谨性和明确的标准, 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 就以争取立项和投资为目的上报, 导致项目建设工作面临诸多问题, 无法顺利进行[1]。项目资金支出与项目建设很难具备统一的进度。资金相关财务功能表现不足, 管理意识欠缺, 管理制度不完善, 容易导致项目资金无法及时落实。基层农业项目建设没有表现出明确的责任划分和清晰的任务分配以及严格的管理秩序, 内部不具备健全的控制制度, 财务方面, 尤其是会计方面的工作没有坚实的基础。此外, 地方配套资金无法及时落实, 地方财政对于项目建设无法提供保障, 容易造成建设项目进度慢, 质量不符合标准, 直接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

2 强化农业项目资金管理的对策

针对基层农业建设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设立项目资金设立之初, 就应考虑到当地农业的发展水平。近年来, 政府出台的诸多法律法规和基层农业项目建设相关的制度给予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工作制度方面的支撑。项目建设过程中, 对于政策法规应当认真学习, 深刻领悟, 把控其实质内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2.1 制定完善的项目建设书

首先, 搞好项目选址, 拟定方案。选定2个以上项目实施地点, 根据该地的交通、气候、劳力等科学地预算成本, 并进行比较, 择优选择成本较低的方案, 根据方案制定可行性项目建设书。初步设计的实施, 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施工准备, 项目建设实施, 项目建设完成后的评价, 验收工作等实施过程都应遵循相关程序。所有阶段都应严格遵循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项目建设的批准文件。对于所建设项目的性质, 负责单位, 项目包含内容, 项目质量, 项目投资规模等各方面不得进行随意变更。项目施工之前, 要严格按照项目投资计划和审批文件进行项目建设的组织工作。前期基础工作全部完成并获得审批之前不能进行项目施工。

2.2 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项目合同

项目合同在项目建设法律文件中占据主要地位。但现实中, 许多项目建设单位的合同不具备与之匹配的地位重要性。没有起到对于项目质量必要的约束责任。甚至存在不签合同, 或者建设过程不遵从合同规定的情况, 直接导致项目建设各阶段, 各方面混乱无序。

2.3 项目建设中应存在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

首先, 对于资金的使用严格遵从国家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相关规定。项目款的支付完全依从于法定资料。避免国家资金被挪用套取和非法侵占。其次, 项目建设单位提高自身管理意识, 建立严格制度, 基本建设资金拥有专门明确的管理主体和账户。费用支出形式遵从国家规定, 规定银行转账的, 坚决避免现金流动。再次, 对于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杜绝。最后, 立足实际, 节约成本。项目预算工作科学严谨。对于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 为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合理性和运行安全性提供保障。

2.4 加强检查工作和监督工作

首先, 对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对项目建设进行反复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其次, 工程咨询, 监察部门, 审计部门等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 为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 合理性, 安全性和项目实施的顺利性提供保障。再次, 项目建设过程各阶段情况都要定期向外界公布, 接受社会监督。建立顺畅的监察举报通道。最后, 做好后续工作。对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 注重竣工验收工作。项目建设完成后发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项目的评价工作提供直接条件。

2.5 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工作和招标投标工作管理

目前, 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 在政府采购活动中, 采购人员及相关人员与供应商有利害关系的, 必须回避, 政府采购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对竞标单位或企业资质审核应严格把关, 以确保竞标质量, 竞标价格随市场波动而上下浮动。符合法律规定招投标规定的, 必须进行具备公正性、公开性、公平性的招标投标工作, 招投标要具备规范化的操作, 并遵从诚信原则[2]。坚决禁止招标的虚假性。项目中标单位必须遵从合同规定, 不得私自对项目进行转包。政府采购工作要有科学性和自身透明度, 涵盖项目建设各个方面。此外, 基层农业项目建设要有明确的责任制度, 充分发挥资金效应和建设项目效应, 推动国家现代农业发展,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结语

受到地方财政自身存在财力不足以及农业项目涉及范围和时间跨度较大等因素的影响, 当前的基层农业建设项目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并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周月玲, 魏永信, 董保根, 等.基层水利项目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及使用的建议[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3 (20) :51-52.

基层农业推广组织运行机制研究 篇10

1.1 研究背景

凤庆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山区占95%, 坝区仅占5%, 全县辖13个乡镇, 拥有国土面积为3 451km2, 总耕地面积44万亩, 农业人口42.82万人, 农村劳动力21万个。改革开放以来, 广大农业推广人员在稳定粮畜生产同时, 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 积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用农业推广支撑农业经济发展, 到2012年已建成特色产业基地208.44万亩, 产值达到15.29亿元。其中茶园30万亩, 甘蔗8.24万亩, 烤烟8.5万亩, 核桃151.3万亩, 蚕桑2.84万亩, 其他经济作物7.56万亩。坚持“稳粮畜、调结构”, 既保持了粮畜连年增产, 又促进了农村企业发展, 扩大了农民就业门路, 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7万人, 增加农民收入10亿元。面对经济转型升级, 基层农业推广组织该如何履职, 增强服务能力呢?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基层农业推广组织是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基础, “基础不稳, 农业危险”。在不同的管理体制下, 基层农业推广组织的运行模式、运行机制, 关系到农技人员能否正常发挥作用, 最终影响农业乃至区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食品安全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它不仅取决于变化的市场, 而且与农业生产技术密切相关。由于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薄弱, 使不合法的所谓“新技术”乘机流入农业生产环节, 结果势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所以, 不重视农业推广工作, 就吃不上“安全食品”和“放心肉”。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基层农业推广组织围绕服务能力建设, 探索运行模式, 不断完善工作运行机制, 使之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通过对基层农业推广组织运行机制的研究, 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全面深化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改革, 增强履职能力提出建议。

2 基层农业推广组织运行机制分析

基层农业推广组织的职责任务:1) 依据县级下达的农业推广计划和规划, 制定出本基层的年度工作计划, 制定重点推广项目的实施方案, 落实试验、示范地点和农户, 开展试验、示范和现场培训。2) 聘用专技人员, 分解目标, 明确责任, 指定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限, 用好村农业推广网络, 充分发挥农业推广员、示范户的作用, 承担推广项目和服务合同的签订、实施、检查、验收及指导工作。3) 抓好农业推广教育, 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 普及现代农业科技知识, 培养新型农民。4) 做好调查研究, 与典型示范户保持沟通, 总结农业推广经验教训, 积累当地农情资料, 积极反映农民的意愿和要求。5) 开展信息服务, 技术咨询, 保持与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和供销企业的联系, 指导做好物化技术和技术承包服务工作。

2.1 凤庆县农业推广组织发展概况

凤庆县于1953年建立农业技术指导站, 1974年, 全县大力建设“四级”农业科技网。1982年, 全县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 “四级”农业科技网随之解体。1987年, 县农科所改为县农业中心站。1988年, 15个基层农业推广站的人、财、权归属乡 (镇) 政府管理。1993年, 全县主导产业相继成立了县级技术推广中心, 重点专业在部分基层成立工作站, 人、财、物“三权”归县、乡双重管理。2007年, 将原有的农科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站、农经站、茶叶站归入基层农业服务中心, 实行县、乡共管。2011年, 13个乡镇将原基层农业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林政资源管理站和水务站并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人、财、物“三权”划归乡镇管理。2012年, 继续保留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置, 中心主任可以由基层副职兼任, 原基层农业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林政资源管理站和水务站等站所的牌子、印章和事业单位法人资格不变。2013年, 各基层烤烟、蔗糖和蚕桑站人员编制划归县推广中心, 人、财、物隶属县农业局管理。

2.2 基层农业推广组织运行机制剖析

凤庆县农业推广组织存在两种管理模式:一是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 构成“行政+科技”运作模式。二是基层烤烟、蔗糖、咖啡和蚕桑站, 由政府职能部门或企业直接管理, 采取“区域站+企业+基地”的服务模式。按照“农业推广法”的基本原则, 对这两种农业推广组织运行模式的利弊作如下分析。

2.2.1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这种模式的有利方面表现在:一是突出“管人”与“管事”的统一, 人、财、物“三权”都集中到乡镇管理, 在人员聘用、岗位管理、实绩考评、绩效分析上都得到了加强。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各负其责。二是健全了基层农业推广组织, 涵盖粮食、种子、植保、土肥、蔬菜、园艺、茶叶、畜牧兽医、农机、农经等专业, 以乡镇为基础层面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农业推广体系架构。三是分离了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 强化了公益性推广, 确立了农业推广组织的公益单位性质, 有利于经营性服务职能市场化运作。存在的主要弊端有:一是组织的目标任务不明确, 有岗位职责无推广目标, 主要承担乡政府中心工作。全年完成推广工作只占31.5%, 完成行政性工作占35.6% (政府工作队+乡镇会议) , 具体情况见表1。二是有行政化倾向。由政府领导兼任中心主任, 关注争项目、分资金, 忽视了农业推广工作职能。三是硬件投入和工作经费不足。有的乡 (镇) 农技中心房屋设施简陋, 没有培训场地, 没有试验示范相关设备, 没有交通工具, 没有办公经费来源, 没有外出培训机会, 造成农业人员履职困难。四是农业推广队伍薄弱, 非专业人员多, 培训滞后, 人员知识老化, 观念陈旧, 思想不稳定。岗位设置不合理, 对大学生没有吸引力, 人事管理机制不健全。

2.2.2以县涉农部门或企业管理为主的区域专业站围绕专业种植、养殖、加工及产业化经营, 实行技术员包村包片、专业辅导员包组包户, 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其好处是责任明确, 指挥灵活, 主动性强, 工作经费和硬件投入有保障, 在人员岗位、资产管理和考评考核上都与实绩挂钩, 体现了“权限”与“责任”的统一, 在统一指挥下, 整体效能充分得到发挥。存在的主要弊端:首先, 从管理主体上很难区分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 服务区域分散, 在岗位管理、合同聘用上点多量大面广, 容易造成人力成本加大。其次, 乡镇缺乏自主权, 将责任推脱给技术员, 容易矛盾上交, 互相推诿扯皮。

3 基层农业推广组织运行机制建议

3.1 完善农业推广目标责任制

农业推广目标责任制应当包含首席专家负责制、岗位责任承包制、服务公开承诺制和履职责任追究制等内容。

3.1.1实行首席专家责任制

按县级主导产业和重点专业设置首席专家岗位, 由首席专家牵头制定农业推广课题计划、规划、试验、示范项目, 并组织实施。

3.1.2实行基层岗位责任承包制

依法推行岗位管理、合理聘用, 逐级签订责任书, 层层落实责任目标。为了做到农业推广全覆盖, 采取“项目建设+服务区域”的方法划分详细责任, 将岗位职责落实到项目和行政村, 由农业推广员包村包片指导。各村农业推广员开展包组包户服务。

农业推广责任制运行模式见图1。

3.1.3 推行服务公开承诺制

岗位责任制落实以后, 应当及时向服务片区和服务对象进行公开承诺, 公开承诺书要对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限作出明确表态, 上级对服务质量进行跟踪检查。在村级设立服务台账, 登记服务时间和内容, 并由村委会、农户代表签字认可。

3.1.4 推行渎职责任追究制

应当组织专业人员以督促农业推广员认真履好职责。应当成立农业推广事故评估鉴定委员会, 对于不履职, 履职不到位, 致使假种、假药泛滥, 导致农民蒙受损失的行为, 或者出现违反法律规定的现象, 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2 健全农业推广工作激励机制

由于基层农业推广组织开展公益性职责, 实行无偿服务, 办公业务费、差旅费无法保障, 造成服务困难。因此:1) 建议给予基层农业推广员交通费补贴, 提高下乡差旅费标准, 在学习培训机会和表彰荣誉上, 将80%的指标倾斜到生产一线, 让乡村农业推广员参加评奖。2) 建议开通农业推广手机免费节目, 农业“110”等服务热线, 由专人播发农业知识。3) 建议恢复农林水第一线浮动工资, 连续满3年后, 可以固定一级。对于从事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应给予生活津贴, 从事农药、兽医化验检测等工作人员应当适当给予补贴。4) 对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和培训以及实施项目中, 成绩比较突出者, 给予“以奖代补”政策, 在绩效工资和职称评聘上应当给予放宽政策。

3.3 建立农业推广工作考评机制

采取综合考评的方法, 由县农业部门、基层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组成综合考评组, 让农民代表参加考评。根据计划目标责任书制定考评方案, 县级重点考评组织履行职责情况, 基层重点考评完成目标任务情况, 农户代表参加考评“服务满意度”。三项考评同时进行, 综合考评分值为县级占30%, 基层政府占30%, 农民代表占40%。对考评结果的运用, 应当作为兑现奖惩和核拨工作经费的依据。

通过开展继续教育, 提高在岗农技人员工作服务能力。一方面, 应当推行学习卡制度, 在网上举办农业推广知识和新技术培训, 将参加学习培训及考试得分纳入年终考核。另一方面, 应当建立“农业推广员”资格准入制度, 让农大毕业生和非专业人员, 通过专业资格考试, 取得“农业推广从业资格证”, 政府应当采取鼓励措施, 放宽就业条件, 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办农业企业、农场庄园等, 促进农业推广服务人才更新换代。

3.4 落实农业推广经费保障机制

落实保障措施离不开各级政府支持, 对公益性职责的经费测算标准, 参照服务区域的农作物种植面积, 畜禽、水产养殖量, 农机保有量等测定。关键是必须做好保障, 对于新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工作, 应当以服务片区的农户数量为依据, 根据上年度绩效考核结果, 考核为“优秀”等次的参照农户数每户3元, 考核为“合格”的参照农户数每户2元, 考核为“一般”的参照农户数每户1元。

3.5 加强农业推广依法监督机制

依照《农业技术推广法》, 各级农业部门应当加强对基层农业推广组织运行的监督检查, 统一规划农业推广体系建设, 对公益性行政执法职能进行归并, 集中人、财、物以形成合力, 整合原农业推广站、农机站、畜牧兽医站、茶叶站、蚕桑站、烤烟站、甘蔗站、林业站、水务站等组织, 统一设立服务窗口, 统一设为“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 制定发放统一标识, 对履行公益性职责情况定期考评, 并向社会公布。县、乡同级人大应当将农业推广执法情况纳入监督事项进行述职评议。根据基层不同管理体制, 加强与上级协调联系“对接”项目, 在人、财、物管理发生变动时, 基层应当同时上报县级有关部门进行备案。

摘要:基层农业推广组织是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基础, 根据其职能、职责和任务目标, 在精简高效的原则下, 建立运转灵活的农业推广运行机制, 对增强工作服务能力起关键作用。此文以凤庆县为例, 在分析基层农业推广组织运行模式基础上, 对农业推广目标责任制、工作激励机制、考评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和依法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浅议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篇11

【关键词】基层 农业技术人才 队伍建设

“三农”问题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实践证明,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人员在农业发展、改革、创新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农业技术人员具备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扎根基层的农业技术人才越来越少,这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成了很大影响。为了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就当前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应对措施探讨如下。

一、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层次较低,体现不出应有的活力

在基层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相当少,大多数人员是中专及以下学历,而且年龄普遍偏大;初、中级职称的人员占很大比例,技术能力不够强。整个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中,真正科班出身、专业素质较强的技术人员只占少数,且多数调到了非农业部门。

2、总量偏少,严重影响发展的后劲

据调查,整个农业中直接在乡村一线工作的只有少数部分,而在乡(镇)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则更少。近几年来,由于编制问题和机构精简,一批优秀的农业大中专毕业生被拒之门外,从事一些与农业无关的工作。目前的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因待遇差而另谋发展,真正服务农村的农业技术人员已非常少,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3、经费不足,严重阻滞技术的更新

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处于非常低的水平,许多乡(镇)农技站基本上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有相当一部分农业技术人员的待遇还比不上外出务工人员,导致许多农技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纷纷另谋出路,即使正常上班的人员也无心开展正常工作。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更加高,而因经费的严重不足,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基本处于很低的层次状态,致使农业技术人员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阻碍了新技术的引进开发与推广应用。

4、体制不顺,导致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从整个农业来看,普遍存在队伍不稳、人心涣散、工作松散等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用人机制不科学,所学专业的技术人员进不到对口单位工作,非专业人员却时常占编。二是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现象,导致工作开展困难。三是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层人员的办公条件、生活条件差,社会地位低下,靠吃财政饭,没有其他的来源收入,发挥不了应有的积极推动作用。

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应对措施

1、改善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

一是着力改善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办公设施条件,让基层工作人员留得住,能安心开展工作。二是加大农业科技工作的投入。通过财政预算或信用部门解决一定的科技示范经费,为农业科技工作开拓创新创造条件。三是营造农业科技工作的积极氛围。对农业科技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的优秀事迹,要善于挖掘,善于推介,并对其中德才兼备的予以优先提拔。必要时可出台一些优惠政策,让具有中级职称的一线技术人员享受科级干部的待遇[1]。

2、壮大农业技术人才的队伍

一是发挥现有的农业技术人才优势,充分利用人才资源,鼓励县直部门的农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到生产一线、到乡村组具体指导工作。二是培育农村乡土人才,健全乡土人才评聘机制,将农村中的“种养大户”、“流通大户”、“土专家”、“田秀才”等人才吸纳进来,壮大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三是引进外地优秀人才和高校毕业生。通过技术入股、基地免费等优惠政策和建立科技創新园等,积极争取龙头企业和高级人才、优秀人才的进驻,开发新、特、优的产业,引领周边群众致富,通过全方位开发人才资源,最大程度地整合壮大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2]。

3、提高农业技术人才的业务水平

一是加大对技术干部和乡土人才的培训力度,不断使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并把所学的新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为技术干部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打造施展才华的平台[3]。如建立县、乡人才结对联系制度或互动交流机制,促进2级人才共同提高;定期对县、乡、村技术人才进行知识更新;选派有能力、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去高等院校或发达地区学习深造。

4、健全农业技术人才的管理机制

一是严格目标考核奖惩,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制度和工作业绩与绩效工资挂钩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县、乡、村的农业三级机构[4]。明确各级工作职责,签订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理念。通过完善管理服务机构,从而形成县、乡、村三级农业服务一体化的网络。三是加强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增强集体荣誉感。

参考文献:

[1]曹根荣.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浙江人事,2006(6):22-23.

[2]陈效庚.河沣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现状、问题及对策[J].太原科技,2003(6):1,3.

[3]蒋祝龄.应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才的作用[J].湖南农业,2005(9):23.

农业基层 篇12

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 科技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技术运用到农业发展中, 农业推广在很多地方都得到了实行。但是在农业推广实行的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1 基层政府没有起到带头作用

一些基础政府不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走过场, 没有真正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实清楚。在一些规章制度的制定上, 没有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 很多具体的措施没有能落实到每一个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不够重视, 导致很多人才外流, 农业技术推广的进度得不到保障[1]。农业技术推广的周期比较长, 见效较慢, 很多政府部门急功近利, 不愿对农业技术推广加大投资。

1.2 推广人员的素质低

很多基层专业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 有些偏远地方的技术推广人员都是兼任的, 数量少, 农民在遇到技术上的问题时, 很多时候根本找不到技术人员。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较低, 甚至有些技术推广人员没有接受国专业的培训, 没有及时学习新的技术知识, 在新的技术的引进上, 不够积极主动。以致农业技术推广断断续续, 没有真正的把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 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1.3 技术推广的对象素质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很多农村的青壮年都进城务工, 留在农村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小孩。农村的种地的大多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农民。那么农业技术推广的对象就是这些上了年纪的农民。这些农民的文化受传统的农业种植思想的影响, 质疑新技术的可行性[2]。此外, 这些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 大多只有小学文化水平, 学习能力较弱, 对于新技术在短时间内很难学会和利用, 所以, 他们不愿意接受学习新的农业技术, 这也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遇到的比较普遍的问题。

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农业的发展, 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所以农业技术推广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农业正处于面临这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时期, 这也是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关键一步。虽然现阶段, 我国的粮食能够自给自足, 产量也在逐年上升, 农民的收入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一直处于这种发展状态, 不能跟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脚步, 就必然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阻碍。

加大对农村技术推广的力度, 能够将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落到实处, 转化成为真正的生产力, 从而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水平, 保护生态环境, 增加农民的收入。

3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对策

针对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要给予重视, 并根据问题出现的根源, 采取相关的对策, 解决问题, 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3.1 基层政府要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基层政府必须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 首先, 完善相关制度, 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对科研经费有适当的提高, 以保证研究出的农业技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加大推广资金的投入, 确保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其次, 注重推广的实用效果, 有针对性的推广, 解决农民的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农民反馈的意见要及时的作出措施[3]。最后, 完善农村基础建设, 投入资金进行道路的建设和水利工程的建设。农民互助政府支持建立农业农村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 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全面、综合的服务体糸, 为农民更好地实现增产增收提供支持和帮助。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 开拓农村市场, 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建立成本低, 方便快捷的农产品销售网洛, 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糸, 供销合作社, 专业技术协会等可以把服务向产前和产后延伸, 组织农户兴办经济实体, 开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 成为区域性的产业一体化组织。同时, 政府要引导市场通过连锁经营, 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 对农村现有流通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 努力促进以县城为龙头, 以乡镇为骨干, 以村级站点为基础的农村市场流通网络体系的构建。这样, 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买到从城里配送下来的放心商品, 为农民营造省时、省钱、省心的购物环境, 逐步改变“假冒伪劣产品充实农村市场”的不安全、不实惠、不方便的销售环境,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3.2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

基层政府重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聘请一些专业及农业大中专院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对基层的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 改变他们的工作观念, 引导他们重新认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 使他们在工作当中更加的认真和细心。政府应该扩招技术推广人员, 增设农业技术培训班。

单纯的从外地引进技术人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政府可以因地制宜, 先让一部分的人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技术, 然后让他们带动更多的人学习农业技术, 才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长久之计。政府可以选择当地的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中的带头人、还有骨干农民, 进行重点培训。之所以会选择这些对象, 是因为他们本身掌握了一定的农业技术, 有一定的经验和成绩, 接受新的农业技术的速度较快, 由他们去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培训的内容上, 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进行, 从播种到收获, 从生产之前的决策到产品的营销进行全程培训, 逐渐建立教育培训, 认定管理扶持政策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 从而喜迎更多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投入到现代农业发展当中, 推动农业发展。

3.3 为农民服务为出发点

不同地方所需要的农业技术不同, 所以在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中, 应该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 加大相关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针对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偏低, 接受新知识能力低的问题, 农业推广人员在进行推广工作的过程中, 要重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推广工作推荐在田间地头进行, 手把手教农民如何运用新的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 改进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和方法。

在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中, 重视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发展, 推广和完善包村联户的工作机制。重视培养科技示范户, 农业专家、农业技术人员针对一些成绩突出的农民培养成科技示范户, 带动周围农民学习先进的技术。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特岗计划, 有利于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技术培训的与时俱进, 建立和完善从县、乡、村的农业科技示范网络, 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效率。

3.4 加大对农业技术科研资金的投入

国家财政应该专门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拨出专项资金, 以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力度。有了国家的支持, 农业推广人员在工作时, 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为保证农业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业也逐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集约型的农业发展需要有雄厚的技术支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推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朝集约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农业科技转化成实在的生产力的重要措施。我国农业生产分布比较广, 东西南北各有差异, 所以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 要做到因地制宜, 推广的技术和途径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调整。政府重视农业技术推广, 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不定时的培训, 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和素质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引入到农业发展中。在各方面的努力下, 加速转变农村生产方式, 提高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稳定我国的国民经济, 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摘要: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技术推广落到实处才能将农业科技变成生产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能够减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早日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投入成本、节约人力, 从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加快农业发展前前进的步伐。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1]邵腾伟, 吕秀梅.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路径选择[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3 (4) :942-948.

[2]王志刚.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路径选择[J].农业与技术, 2014 (3) :22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云制造系统论文下一篇:民族体质健康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