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业机构

2024-05-10

基层农业机构(精选12篇)

基层农业机构 篇1

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运行已成一个重要的融资方式和发展手段。如何保证基层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和发展方向, 规避、减少负债运行的风险及其负面效应, 科学合理地规范负债率, 打破融资瓶颈, 解决发展与资金不足的矛盾, 探索建立融资的长效机制, 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生机和活力, 推动卫生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是各级管理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试以河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例, 进行研究探讨, 以期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建议和参考。

本文所说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相对地市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而言的, 具有特定的含义。具体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县级综合医院和中医院等;二是乡镇卫生院。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状况

河北省有11个市, 136个县, 1962个乡镇。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299所。其中, 县级综合医院202所, 中医院135所;乡镇卫生院1962所 (含中心卫生院、所) 。据2010年账面统计资料显示, 河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负债金额为64.88亿元, 平均资产负债率28.97%。其中, 县级综合医院负债42.99亿元, 占66.26%, 资产负债率28.91%;中医院负债11.43亿元, 占17.62%, 资产负债率36.06%;乡镇卫生院负债10.46亿元, 占16.12%, 资产负债率24.01%。县级综合医院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152%、146%;乡镇卫生院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141.68%、138.29%。县级综合医院负债额度占2010年度业务收入的41.06%;乡镇卫生院负债额度占2010年度业务收入的32.92%。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原因分析

现以县级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负债为例进行分析。负债总额共计53.45亿元, 如果按类别和用途进一步细分主要分布在四个方面:房屋建设及设备购置15.36亿元;药品及卫生材料购置31.71亿元;预收医疗款及应付社会保障费5.34亿元;其他1.04亿元。分别占负债额度的29%、59%、10%、2%。其中, 房屋建设及设备购置、药品及卫生材料购置、预收医疗款及应付社会保障费、其他债务的比例, 县级医院为32%、56%、10%、2%;乡镇卫生院为14%、72%、10%、4%。

据初步调查, 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运行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 国家投入政策不到位。这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的主因。目前, 河北省县级医院在职人员工资, 基本由医院自身收入解决。经济状况好一点的地区, 职工“三险一金”财政负担或负担一部分, 贫困地区要靠医院自己想办法解决。另一方面, 国家基本建设投入实行中央、省、市、县分级负担的政策, 但大部分地区, 因财政困难或其他原因, 当地政府不投资或没有能力投资, 只好贷款或采取社会融资的办法解决, 从而形成了医院债务。

第二, 盲目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在国家《大型乙类医疗设备管理办法》出台前和出台之后短期内, 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其原因一是医疗机构自筹款买设备, 不用上级审批;二是国家定价大型医疗设备收费偏高等。

第三, 新型合作医疗需求。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 河北省农民参合率达到94.46%。农民基本医疗费用的解决, 使医疗需要需求呈迅猛发展的势头。而且, 农民得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已成为常态, 加之合作医疗政策规定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治疗报销比例较多, 许多医院人满为患, 特别是住院病人骤增。初步统计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门诊病人、住院病人平均每年增加20%-30%。为适应病人医疗需求, 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行贷款或采取其他融资的方式, 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改扩建或购置急需的设备等。

第四, 医院正常发展。突出表现在国家拉动内需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大规模投资之前。在国家“卫生三项建设”期间, 主要是后期, 因为当时项目投入较少, 国家的投资额度与建设项目差距太大, 而地方政府又没有能力投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想方设法贷款或采取社会融资的办法。2005年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投资建设, 但政策规定, 凡是达到建设标准的医疗机构不再投资, 以前欠款由当地负责解决, 基本上形成了“鞭打快牛”的做法。据河北某县统计资料显示, 该县乡镇卫生院建设欠款达538万元, 至今没有能力还款。此外, 由于缺少周转金制度, 普遍存在医院药品、医疗耗材等欠款, 据调查一般从购买之日起, 拖欠3至6个月的居多, 导致了短期大量拖欠, 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新的债务模式。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的化解对策

负债运行已经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沉重负担, 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不可低估, 如何走出过度负债、过度医疗、过度收费形成的恶性循环怪圈,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资产变现解决, 迁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可由当地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其原有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进行全面评估, 在此基础上向社会公开拍卖, 拍卖所得用于偿还欠款;财政还本付息解决, 国家已经界定政府举办的医院属于公益性质, 在经营上实行保本或略低于、略高于成本的收费政策, 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资或贷款建设的房屋、设备等, 均为国有资产, 考虑到本身偿还难度, 地方财政理应负责还本付息;贫困地区由中央和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解决, 贫困地区财政困难,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本身或地方政府均无财力解决, 建议这部分债务由中央或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解决;省市县财政分级负担解决, 采取省市县乡债务分摊的办法解决, 在具体操作上, 不搞一刀切, 地方财政状况好的可以多负担一些;改制解决, 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 在非营利性质不变的情况下, 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 打破融资瓶颈, 充分利用社会资金, 变部分负债为资本, 以解决债务负担, 从而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步伐, 同时强化药品和医用耗材周转金制度, 为解决医院短期欠款, 建议由同级财政、卫生主管部门, 重新核定医院专用周转金, 用于药品、耗材采购的周转使用。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运行的思考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运行主流是好的, 其积极作用应该充分肯定。负债运行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促进了卫生事业发展, 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目前出现的问题, 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 负债率与医疗机构发展相适应。鉴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性质、职能、收入、服务范围和专业要求等各不相同, 是否进行负债经营?负债额度如何确定?不同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决策管理。简而言之, 就是要使得衡量偿债能力指标之一的负债率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性质及其发展相适应。县级综合医院等业务收入好、积累多的单位, 具备偿还能力的, 适度负债是正常的, 有利于医院建设与发展, 但要注意贷款发展需量力而行;乡镇卫生院承担着大量的医疗救治及公共卫生、卫生保健、基层卫生管理等任务, 应少负债, 或直接按公共卫生机构等同对待。

第二, 负债与还款预期相适应。负债必须以融资机构的业务收入和业务发展能力为标准核定, 以不损害机构稳定发展为基础条件, 以单位预期收益为尺度, 合理确定负债规模, 保证债务效益和及时按期限偿还为主要目标。

第三, 负债率与资源配置标准相适应。卫生区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贷款或社会融资发展医疗卫生项目, 要在卫生区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框架之内, 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发展规划相协调, 与社会发展与群众需要需求相吻合, 坚决防止盲目发展和扩张等。

第四, 负债率与卫生投入相适应。负债在考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收入的同时, 还要把各级财政对卫生的投入考虑在内, 把国家投入政策作为重要依托, 以此确定负债投资项目, 防止负债过多导致长期无法偿还或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甚至违规行为。

第五,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的管理与监督。一是建立政府融资平台, 严格项目审批, 规范负债规模, 确保项目效益, 防止出现资不抵债等行为;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贷款或社会融资, 要严格禁止将房产或重大设备等国有资产作为抵押;三是尽快建立基层医疗机构负债经营保障评价系统, 加强财务监管, 规避融资风险;四是尽快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融资办法, 规范融资行为, 规避融资风险, 提高融资效率, 更好地利用社会资金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河北省卫生系统2010年财务决算[Z].

基层农业机构 篇2

那么,如何才能切实解决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机械化问题,使之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本文将参考相关资料着重分析和研究此问题。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

在农业方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应当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农业机械的应用,以此来改变农业生产现状,促进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但从相关工作落实情况来看,确定诸多因素影响着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导致一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及农业机械化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与应用。

由此看来,正确认识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推广的重要性,加强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的推广很是必要。

1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机械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机械化基础建设不足

在我国政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公路、水利工程等,意在满足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但是,当下一些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农村机械化基础建设,如农村机耕道、水渠网路等,导致农业机械难以有效的应用于农业生产中,难以带动农业生产,推动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1]。

所以,农业机械化基础建设不足是当下推广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尚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1.2缺乏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

农业生产是一项作业量较大的工作,在具体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

但切实有效的应用农业机械则可以代替劳动力,进行农耕农作,同时还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这充分说明,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重要性。

而通过对诸多地区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了解,确定农业机械的普及率不高。

明知农业机械有效应用可以缓解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却没有积极引用,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进一步分析,确定与农业机械缺乏创新有很大关系。

也就是说,目前推出的很多农业机械根本无法满足当下农业生产的需求[2]。

1.3精确的农业技术有限

精确的农业技术是当下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保障。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思路 篇3

笔者从事基层医院院感管理五年,从健全组织、完善制度、人员培训、加强消毒隔离管理、开展相关监测、规范医疗废物管理等入手,规范了医务人员的行为,改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习惯。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为基层医院如何开展院感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是摆在基层院感管理人员面前最困惑的问题。

1 建立健全组织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涉及多环节、多领域、多学科,单凭院感管理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尤为重要。院长亲自担任院感委员会主任、职能部门、重点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组成院感管理委员会成员,领导重视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前提,各职能部门的配合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保障,委员会成员各负其责有利于院感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2 完善相关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与保证。院感管理人员应首先熟悉并掌握院感管理相关法规及规范要求,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才是最好的。还应结合本院院感管理目标、工作要求及时进行修订、完善,以更好地指导、规范临床院感控制各项工作,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而不停留于表面。

3 重视全员培训

医院感染涉及临床、医技、后勤、行政等多个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需要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因此,院感管理知识的培训应普及到每一个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工勤人员应当掌握与其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效预防或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将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中。

特别强调后勤人员的培训, 后勤人员工作范围广、流动性大、缺乏基本医学常识、接触污染物、医疗废物机会较多,极易引起院内交叉感染。而后勤管理人员一般不是专业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缺乏,因此,针对卫生知识、消毒隔离常识、手卫生、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要进行强化培训。

4 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通过监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时发现和鉴别医院感染爆发,为医院在医院感染方面受到的指控提供辩护依据。

环境卫生学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涉及多个项目,首先要组织护士长和临床科室主任进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环境监测卫生标准》相关知识培训,使其掌握消毒方法、采样时间、采样高度、采样面积、采样方法,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院感管理人员要按计划对各类环境的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进行监测采样,并将监测结果下发各科室保存。凡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科室必须认真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消毒后重新采样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压力蒸汽灭菌器按要求进行工艺、化学、生物监测,建立监测记录,确保消毒效果達到100%。每半年进行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 建立紫外线日常消毒记录,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灯管,科室立即更换,并对新灯管进行强度监测。所有监测结果反馈相关科室或部门。各科室要对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每日进行浓度监测,保证其有效浓度。

5 医院感染控制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医院感染管理的目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院感管理人员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对重点科室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疗废物的管理进行督查;制定各科室的考核标准,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

基层农业机构 篇4

1 吉林市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队伍现状

吉林市现有县级农机技术推广站9个, 乡级农机技术推广站70个 (其中66个为独立站、4个为综合站) , 有44个乡级农机推广站属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 有7个乡级农机推广站属乡镇政府管理, 有19个乡级农机推广站属县乡双重管理, 其均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县级农机推广站人员编制为87人, 现在岗人员82人, 41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 占在岗人员的50%;高级职称有15人, 占在岗人数的18.3%;中级职称为24人, 占在岗人数的29.3%;35岁以下的有12人, 35~50岁的有42人, 50岁以上的有27人。乡级农机推广站编制为372人, 在岗人员为389人, 平均每个站为4~5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19人, 占在岗人员的30.6%;专业技术人员272人, 占在岗人员的70%;高级职称有5人, 占在岗人数的1.3%;中级职称为113人, 占在岗人数的29%;年龄35岁以下的有44人, 占在岗人数的11.3%。乡镇农机推广站有6个独立站的办公室属于自有固定资产, 共有专用电话机12部, 计算机20台, 打印机、复印机14台, 电视机2台。其他的办公设备及试验、示范推广设备几乎没有。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机推广人员专业素质偏低。一是人员结构不合理。具有大、中专及以上文凭的只有160人, 助理工程师以上只占在岗人数的27%, 高级工程师占4.2%, 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31.8%。二是知识陈旧、老化, 后备力量不足。调查显示, 2003年以来, 大多数站点几乎都没有新进过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更令人担忧的是, 近3年参加过各种讲座及进修的人员比重不大。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已经难以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2) 管理体制不顺, 职责不清。一是农机技术推广机构设置不合理。目前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管理, 既有县管, 又有乡管, 还有县乡双重管理, 管理体制上不统一。有的乡镇农机推广站人事管理权归县农业局管理, 但财物归当地乡镇政府管理, 管理体制杂乱, 导致管理权限不明确。另外, 农机人员工资由乡镇发放, 人才相互流动受阻, 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二是村级机制不健全。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推广应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农民接受起来困难。若通过推广技术人员的指导和推广示范田的示范作用, 就能很快得到推广。可是村级无固定的推广员和示范样板田, 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 阻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进程。

(3) 农机推广专项经费缺乏, 制约了推广工作的开展。目前, 地方政府没有农机化专项资金, 对农机推广工作不够重视, 投入不足。农机推广机构的经费在保证人员工资之外, 几乎就没有别的投入。据调查, 我国有的地区每年都有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 促进了当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吉林市各县乡农机推广站一直没有得到这方面的专项经费, 导致他们没有能力去开展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等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及各种新型农机具现场演示会的召开, 严重制约了吉林市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及应用。

(4) 农机推广机构办公设施差, 推广手段落后。大多数乡镇农机推广站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 没有适当的培训设备以及网络办公自动化所需的计算机等办公设备, 尤其缺乏在实际工作中用于测试农机技术数据的仪器设备, 只能按经验估算。另外用于农机作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现场会的摄像设备非常少, 不能及时准确地把适时情况宣传报道出去, 严重影响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宣传、推广的力度。

(5) 县乡农机推广站的试验示范基地与形势发展不适应。多年来政府很少对县乡农机推广机构进行投入, 基础设施非常薄弱, 虽然农业技术推广法已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 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获得必要的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 进行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但是吉林市各级农机推广机构没有建立自己的试验基地和相应的设备, 导致很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不能进行试验、示范, 严重制约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6) 农机推广宣传培训工作开展不够普遍。农机推广宣传培训工作是农机推广工作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吉林市各县乡农机推广机构, 在事业单位改革后, 新人做推广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 推广基础知识掌握的少;还有一部分科技人员知识结构陈旧, 缺乏现代高新理论知识和新技术的实际操作经验。有的县乡农机推广站由于缺乏培训宣传经费, 科技推广人员没有机会参加省、市农机推广部门举办的农机科技创新、技术交流等高级别专业培训班、研讨会及新技术、新机具现场演示会, 有的县乡农机推广站缺少经费订购农机推广方面的报纸、刊物以及用于信息宣传推广的新技术资料。导致大部分科技推广人员得不到专业技术培训, 不能站在科技推广的前沿引领吉林市的农机化事业向高层次发展。

3 对策与建议

(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加强农机推广机构队伍建设, 农机树形象, 关键在推广。随着中央、省、市、县对“三农”工作越来越重视, 农机推广部门要把自身推广机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争取得到政府的支持, 充分发挥农机推广部门职能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农机推广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增加投入,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办农机化事业。要巩固加强乡镇农机推广阵地建设, 保持乡镇农机服务推广机构队伍稳定, 合理解决他们的报酬, 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增强责任感, 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同时, 积极探索村级在不增加干部人数的前提下, 设立农机信息员, 逐步形成县、乡镇、村农机服务网络。

(2) 完善农机推广体系组织建设。国家成立的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只承担社会公益性职能, 其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也将由国家财政保证。县、乡两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全部单独设立, 不再是与农机监理、畜牧、种植业等其他行业合在一起的综合站,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得到加强。在一个省内形成一个健全的、充满活力的“四级一户” (四级:省、市、县、乡4级农机推广机构, 一户:农机科技示范户) 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在优化农机推广体系组织结构中, 特别要整合区域内乡镇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资源, 通过裁、并等方式优化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资源配置, 科学合理地设置基层推广机构, 优化农机推广队伍, 做到职责清晰、工作明确, 使直接面对基层的农机推广机构更具活力。

(3) 争取项目和资金, 促进农机推广事业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 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 增加了资金的投放力度, 绝大部分是通过项目来投入的。因此, 吉林市各县农机推广站要抓住这一机遇,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做好调研、论证和项目的申报工作。一方面为当地农机化发展注入资金, 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项目的投入加快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实现办公、宣传、培训和推广条件的改善及推广服务能力的提高。同时, 既发挥了农机推广机构的优势, 也能体现农机推广技术人员的价值。

(4) 抓好农机技术培训, 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素质。农机化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及农民用户的素质非常重要, 要科学的、长期的把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吉林市农机推广中心每年都要根据省市农机工作会议的要求, 结合各县乡农机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做出培训计划, 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农机具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系统地讲解。在重点地区以县为单位利用农闲时间, 对基层农机推广人员进行短期或专题培训, 同时鼓励支持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参加省市农机主管部门举办的农机科技创新、技术交流等高级别专业培训班、研讨会及新技术、新机具现场演示会等活动, 从而加快农机技术推广进程。

(5) 加强农机推广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要想把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与实施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要建立示范点、示范区, 不断总结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以点带面向周边辐射, 同时要建立协调机制, 国家、省市农机推广机构与其他农机组织要协调一致, 形成合力, 进一步抓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论文 篇5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因此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也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的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主要还是依靠专业技术部门和技术人员在运作,虽然这对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会使我国的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进行迟缓,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改革和创新。

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意义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根本意义是通过对农民的生产和技能进行教育培训,让他们对农产品和生产技术有全面的认识,农户在生产的过程中就能辨别营养成本高、生产经济效益高及生产技术优良的农产品和农业技术,从而可以从根本改变农户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

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农户经济水平和农产品收益的提升,并且还能促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的解决措施

1.政府主导推广农业技术

在进行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农业技术推广,这能够解决农村信息交流不畅通的问题。

因此,国家必须建立有关部门和相关推广人员来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这能保证农户对农业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使农业技术可以在指定地区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

2.改善农业保障措施

农业生产技术存在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为了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就应针对农户的实际情况将社会保障措施进行改善,从而减少农户的经济损失和技术使用风险。

对农户提供一些资金上和技术上的帮助,才能使农户放心的使用新型农业技术,这能促使农业生产水平大幅的提升。

3.针对农户情况进行技术教育培训

想要从根本意义上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难点,就必须发挥有关部门的相关职能,在农业技术开展之前,对农户进行相关的农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的培训。

技术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想要将农业生产的各项效益提升,就必须将基层农业技术扎根到农户的心中,促使农户可以对新型的农业技术能够充分的掌握及认可。

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在农田中,针对农户的情况进行手把手教学和指导。

只有加强了农户的生产技术基础培养,才能促进基层农业技术的更好发展。

另外,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户之间往往会通过讨论和交流来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可以从这个方面入手,促进农户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使农业技术生产方式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发展。

4.提升农业科技创新

想要在社会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鼓励农户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并且根据农户的实际操作情况和经济情况进行有效的技术指导。

另外,将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提高,也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全面发展,想要实现全面的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可以采用高校的各个专业性人才,投入到农业技术的推广当中,以此能够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全面发展。

并且,只有将我国的科技向着生产力方向发展,才能将农业科研成果的效益发挥最大作用。

我国的有关部门,要对各项农业技术进行实时的分析,综合其各方面因素,在资金运用合理的情况下,将农业技术水平的生产方式往多元化方向发展。

5.加强基层农业技术的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是一个多媒体发展国,但是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不应单方面的只依靠媒介或个人组织的宣传,而是需要农业管理部门和农户共同参与其中,使农户能够充分了解到新型农业技术的优势,从而保证农业技术能够得到稳定的发展。

如今,我国的农业推广机构和机构配置都较为完善,但是想要使农业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做好农业技术的监管工作,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金的投入情况和各方面影响因素产生的情况,使基层农业技术的发展能够在实际运用中得到有效发挥。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的农业技术也在持续发展中。

基层农业技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它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和漫长。

因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将农业推广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调整,才能将农村的生产结构合理化,才能大幅提升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促使农村和城市的发展距离越来越小。

参考文献:

[1]张秀萍.浅谈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和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09:217-218.

[2]戴震,朱幸辉.我国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时代农机,,02:2-3.

[3]崔诚,夏柏玉,陈英豪,陈云香,曹仁平.新农村基层农技推广途径及创新策略分析[J].北京农业,2015,34:194-195.

[4]杨顺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及创新策略研究[J].农业与技术,,17:163-164.

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探讨 篇6

关键词 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2-155-02

在着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农业机械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示范,咨询、培训、指导和宣传教育,把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是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联系农业机械化科技研究成果、农业生产、农村农民三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1]。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承担着面向“三农”开展农机化应用、普及的任务,值得每一位农机技术工作者思考。

1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农业机械化技术普及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加快了基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机化技术推广有利于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技术体系;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以及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2]。就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无论在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或农技推广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基层大部分农业区还使用老式的工具进行手工作业,生产能力水平非常低,在土地上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采用农机进行耕种、收割等作业,不仅减少了大量人力资源的投入,还节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只有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基层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力大量耗费、土地利用率低等现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提高。

2 农机化技术培训基本现状

农机管理部门须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定,加强对农业机械驾驶、操作、维修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管理。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经过岗位专业培训合格后,才能从事农业机械工作[3]。当前,农机化培训机构可以分为农机化技术学校、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等。农机化培训机构主要承担农业机械操作、驾驶、维修及其他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主要的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面向社会招生的农业机械学校。这种类型农机校除了承接各类农机化技术培训外,还向社会招收生源,举办学历教育班、驾驶员培训班等。近年来,由于教育改革,农技培训资源进行了整合,此类农机学校大部分被合并。二是以培训农机操作及拖拉机驾驶员为主的农机校,这类学校依附性较大,经济不独立,处于维持状态。三是部分农机校与农机推广站、农机监理部门等联合在一起,形成多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特点,分工又协作工作,人员统一使用、调配,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

3 促进农机化技术培训的建议

3.1 提高农机化技术培训的认识

农机技术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是农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发展理论为指导,抓紧农机人才培养工作,农机校应尽快明确社会职责及工作目标,加强培训工作落实、定期监督,还应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扶持,争取项目与资金,推动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农机学校、培训机构需不断增强信心,切实落实培训工作宣传,争取各方理解与支持,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机培训工作的外部环境。使农机行业形成注重培训,尊重技术等良好社会氛围。主要措施有:农技学校、培训机构领导重视,协调各部门力量,强化对农机培训工作的支持配合;积极争取地方相关部门的支持,强化农机培训宣传,让农机技术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被社会接受认可;积极利用互联网、媒体报纸等资源,发布培训信息、发送培训资料、发放宣传画册等形式向基层机手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基层机手自主参加农技培训;加强基层干部认识,将农机化培训工作深入到基层,充分利用农机大村等有形优势,带动全村镇的机手、技术人员参与培训。

3.2 更新理念,提高培训质量

在国家重视和加强“三农”工作新形势下,农机培训学校要抓住机遇,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根据基层农业发展对农机科技人才、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思路,转换办学职能,重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等应用型人才。更新培训理念,强化了对农机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的认识,是一项重要任务。参加培训后能够学到想学的知识,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起始点到落脚点都应紧紧围绕农机从业人员展开,从而达到指导农业人员生产的目的[4]。

3.3 加强培训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培训质量应以良好的教育环境及教学条件作为前提。学校、培训机构应积极争取资金扶持,把相对有限的财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培训要求,购置必须的电教设备、培训教材等,保证培训的正常开展。

3.4 优化培训结构体系

农机化技术培训应重点做好农机高技能人才培养、实用人才培养、农机操作维修人员的培训体系建设。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优势,着重培养农机化技术管理人才以及农机高技能人才;以农机化技术学校为重点,培养农机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5]。培训工作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条件、基础,在短期培训后能产生显著效果。联合培训体系要求建立高等教育学校参与社会服务智能,完善培训体系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构建农机技术培训相关的教学师资建设、教学设备以及配套内容的建设;建立一支农机专业理论知识及扎实的实操技能,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队伍,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搞好农机技术培训教育。

3.5 以农机化重点项目展开培训

农机化技术培训以基层农机人员更新知识培训、拖拉机驾驶及农机实操培训等重点项目开展工作。为使培训资金使用效率、培训效果得到提高,应由基层农机人员自主选择培训学校、培训内容等,因材施教,避免盲目培训。政府与学校对接受培训的农机人员应给予一定的补贴或优惠;明确农机技术培训经费的来源,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3.6 拓宽思路,开展合作

积极与农机企业合作,开展“对口支援培训”,提高农机从业人员认识及技术水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方针,以提升基层农机从业人员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着力推进开展农机行业人才培训需求预测,研究制订培养标准、探索建立职业技能认证体制、组织合作办学,建立和完善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6]。

4 结语

农机化技术教育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学校必须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培训效果评估调研,实现办学思想、模式、机制的根本转变,以适应基层农业与市场经济发展对高科技人才、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宏钧.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理论的探讨[J].江苏农机化,2001(6).

[2]刘效海.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机械,2008(4).

[3]宋守江.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7(2).

[4]孙建祥.技术推广工作方法探讨[J].农机科技推广,2006(8).

[5]冯中华.关于我省农机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山东农机化,2010(6).

[6]祁万寿.浅谈农业技术培训的有效方式[J].青海农技推广,2006(2).

医保助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 篇7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基层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

完善基本医保体系和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作为2009年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的两项重点内容, 成为破解我国“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重要手段。该文通过总结2010—2012年该院医保工作经验, 初步探讨了基层医疗机构如何理解、规范和正确使用医保政策, 达到促进自身发展的目的。

1 医保工作方法和效果

1.1 基本情况

该院是2012年2月新晋的北京市医保二级医院, 保障范围覆盖医院周边5个社区, 约15万人。3公里范围内有解放军总医院, 武警总医院, 航天总医院3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和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1所二级甲等医院。2010年该院医保患者就诊约0.7万人次, 2011年医保患者就诊约1.5万人次, 2012年医保患者就诊约2.6万人次。

1.2 工作方法

在医保覆盖面逐步扩大, 最终实现全民医保的情况下, 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基层医疗机构必须转变医院管理理念和经营机制, 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要统筹患者利益与卫生经济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转粗放式为精细化管理, 服务中有竞争, 健全绩效评价标准。目前, 大多数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便捷程度、候诊时间、态度、医生与患者的解释交流等较满意[1], 需要继续向服务拓展要效益, 而医保从中可以起到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监督服务过程和审查医疗质量的作用[2]。

医保政策的改革, 强调基层医疗机构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 要“降低药品收入的比重”。因此, 现行“以药养医”的机制终将被取代, 惟一的出路就是把握患者和市场需求, 做到基层医疗机构经营全科化、特色化、需求化, 增加医护人员技术性操作收入的比重, 实现医保各方共赢的和谐局面。

1.3 工作经验和效果

1.3.1 加强学习理解医保政策

为使医保参保人员及时、合理、正确的享受到医疗惠民政策, 首先就是要医生和患者双方都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医保政策[3]。该院通过深入学习, 强化了医护人员对政策的理解, 增强责任意识, 培训和监督医护人员正确进行规范的医保相关医疗服务行为。加强对医保患者的宣传教育, 指导患者理性就诊, 及时向他们解释医保政策和问题, 减少矛盾纠纷。

1.3.2充分利用医院信息化成果, 总体控制医疗费用

现代化的医院信息系统, 能实时反映各科室的医疗服务过程, 监控药品耗材的使用。因此, 不断完善医院信息系统和对监控数据的解读, 是控制医保费用、细化医保管理的重要辅助工具。该院在常规医用信息系统基础上, 增加了针对药品、检查、诊断情况的即时测算、分析和预警功能, 对超额、超限的处方、检查, 不合理的聚集就医行为等, 可及时反馈医生并报告管理部门。

1.3.3 简单的临床路径结合单病种限费

基层医疗机构接诊的多为固定患者、固定病种[4]。对此, 该院借鉴上级医院的临床路径研究成果, 归纳常见病、多发病、老年慢性病等, 各单病种使用的基本药物、检查、治疗、复诊等信息, 拟制基础的标准化服务方案, 并制定相应限制, 供医生参考和监督。对诊断明确的单病种设定了限费标准, 避免“大处方”、“大检查”等不合理项目造成的医保费用增长。

1.3.4 成立医疗费用审查管理小组

该院由院领导和各科室主任组成了医疗费用审查管理小组。除定期抽查处方、病历外, 重点选择高费用病例、特殊病种病例和抽样出的病例, 进行医疗合理性与必要性审查。减少医疗错误和过度医疗, 做到医保费用合理管控, 杜绝浪费, 及时对违规行为进行通报、处罚和改进,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2 主要问题及因素分析

2.1 总量控制下, 门诊医疗费用不足

全民医保政策的不断改革和完善, 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量大幅增加, 而严格的医疗费用总量控制制度和较低的支付上限, 造成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出现“发展快、定额少”的问题[5]。一方面, 门诊量增加、费用超支, 部分单位为将医保总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只好采取推诿医保患者等不正确方法, 造成患者怨言和医患关系紧张;另一方面, 患者的流失造成基层医疗机构难以开展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 缺乏发展动力, 限制了基层医疗机构发展。

2.2 慢性病、大病诊断信息不通畅

很多大病、慢性病 (如肿瘤、冠心病等) 患者, 在基层医疗机构往往不能得到明确诊断或确定诊断, 需转诊上级医院。现有的医保管理模式下, 没有实现诊断和治疗信息的共通、共享。造成在后续的监测、复诊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病人怀疑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 单纯按照上级医院处方开药;二是某些医务工作不规范, 存在误导患者现象;三是某些参保人员与不法人员合谋, 针对部分高值药品、耗材, 可能存在欺诈、骗保等违规行为, 导致医保资金的流失[6]。

2.3 医患矛盾复杂

由于医保政策的限制, 医保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时出现了很多新的医保相关矛盾。如参保人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不了解医保政策, 对医院的管理工作颇不理解, 出现很多医保使用不规范现象, 如人卡不符、点药、代开药、超量带药、要求体检、质疑部分自费项目等问题。有时一些定点医院选择、药品目录范围、报销比例、起付线规定等患者与政策制定部门间的矛盾也转嫁到基层医疗机构, 这些都增加了医患间的矛盾。随着医保政策调整, 参保人群继续扩大, 医患矛盾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加。

3 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医保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看病更加便捷、便宜, 逐步实现医药分开

基层医疗机构的布局应由政府根据当地人口规模、医院分布等情况统一规划建设, 方便群众就医。建议在实现诊疗过程共享的基础上, 取消基层医疗机构医保定点制度, 放开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选择权利。哪里医生的医术高、态度好, 哪里的医疗服务更方便和实惠, 就去哪就诊, 让患者自主选择。

目前, 医保参保人员在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就诊起付线和报销比例差别不大且均较高, 使得基层医疗机构很难在医疗费用上吸引患者。建议可以调高诊疗、护理操作、手术等医疗技术服务性项目的收费标准, 提高技术服务性项目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和报销额度, 为逐步实现“医药分开”奠定基础。在一些有资质、条件较成熟的地区, 还可以试行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和综合性大型医疗机构就诊的双重起付线, 分流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 探索向“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改革[7]。

3.2 开展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慢性病防治已经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重点, 慢性病治疗已经成为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8]。建议在有资质的基层卫生机构, 通过红名单管理, 制定相应限制的基础上, 开放参保人员中慢性病、高危职业、50岁以上等特定人群的健康查体和专项疾病的筛查工作。以查体或筛查为基础, 建立特定人群的健康档案, 并进行有效跟踪干预。通过疾病的预防, 有效控制和减少医疗费用总体的支出。

3.3 转接商业保险与第三方健康管理

医保现行的支付方式中, 无论是总额控制或是总额预付, 其目的都是要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但是随着人口基数不断增大、老龄社会等问题凸显, 医疗成本一定呈快速上升趋势, 医疗机构压缩成本有限, 一些高级药品、高值耗材 (支架、免疫抑制剂等) , 将给基本医保支付造成更大压力。建议可以引入或进一步开放商业医疗保险领域[9],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家庭、个人甚至基本医保本身购买商业医疗保险, 尤其在大病上建立复合医疗保险, 合理分担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这样, 不仅有利于基本医保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合理医疗支出, 还有利于提高参保人的健康意识, 引导合理的医疗消费, 更能带动第三方参与到提供医疗服务或监督医疗服务的活动中。

4 结语

全民医保制度的改革, 是涉及政府、医院、医保管理部门和参保人员间的系统问题, 关系到社会民生。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作为我国卫生体系建设重点, 是医保政策落实的一个重要载体。基层医疗机构在管理体制、补偿机制、支付方式和监管上需要不断适应医保改革, 真正让医保政策为基层医疗机构的良性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杜甲珺, 李鹏, 许宗余.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患者满意度调查[J].武警医学, 2012, 23 (3) :233-236.

[2]孟尔旺, 章以法, 周湘文.美国管理式医疗的特点及对我国医改的启示[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2, 23 (1) :29-30.

[3]褚晓静, 陈玉强, 李愉.浅谈和谐医、保、患关系的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2, 25 (1) :138-139.

[4]李若明, 潘志刚.上海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常见疾病构成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2, 11 (7) :540-543.

[5]郭文博, 张岚, 李元峰.医保费用总额控制支付方式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12, 31 (3) :25-27.

[6]马晓静, 胡翔.我国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相关违规行为及其监管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11, 31 (3) :38-41.

[7]刘佳, 冯泽永.医保制度对双诊制的影响及改革思路[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 28 (11) :828-830.

[8]刘克, 王梅.我国慢性病直接经济负担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05, 24 (10) :77-80.

基层社保经办机构亟需深化改革 篇8

目前,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单位共有3223个,社保经办机构有8411个,平均每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单位有2.6个经办机构。一些地方超过3个,普遍存在数量过多,机构设置过于分散的状况,五险统管的社保经办机构还远未建立。各社保分支机构自身建设也不容乐观,至少距全国统筹的要求还很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人手紧张和经费保障不足已经成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一些地方,有着超百万人口的大县,社保经办人员却仅区区十几人,机构不够健全,必要的复审、稽核无法实现,只是疲于应付一些日常的工作,这不利于社保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经费的不足也制约着政策的执行、事业的发展,也对从业人员积极性有着不小的影响。其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体制中存在征缴部门不统一,工作不容易协调,管理成本高,管理运行效率低下,征缴管理和社会保险管理相脱节,参保人权益受损的问题。再次,统筹层次不统一,造成政策执行不到位。目前,虽说我国大部分地区实现了省级统筹,但实事上,各基层单位人员经费来源于地方,管理受地方管理,造成地方利益高于全局发展,国家政策有时被地方的一些土政策干扰,导致流于形式。地区发展不均衡,政策制定执行的偏差,致使参保人员转移流动不够顺畅。此外在人员素质、经办程序、权限设置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情况。所有这些由于统筹层次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导致的诸多问题不断显现,经办机构名称不统一,级别和隶属不统一,编制和职能不统一,业务流程不统一,信息平台不统一,社保经办机构很难独立自主运行。所有这些对社保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笔者就此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第一,结合贯彻实施《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尽快落实后续修订立法计划,统筹规划、加强协作,明确目标、任务,力争配套法规政策修改完善。适时制定社会保险经办条例,由于《社会保险法》对经办机构的职能、设置及经费保障等有提及,应及时细化,适时制定社会保险经办条例进行明确。明确经办机构性质,细化业务职责,规范组织结构,统一管理模式,统一信息平台,实行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管理,明确人员配置及经费保障等问题,为经办机构建设创造全面规范的制度环境,使社保经办机构能够充分行使所承担的职能。尽快制订“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条例”也有利于把经办服务体系改革推向前台,早日对经办机构的性质、定位和职能等诸多问题定下来,以推动经办体系改革前行。

第二,建议在社会保险经办系统实行垂直管理,成立全国社会保险管理总局,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会保险职业队伍。实行动态的负荷比管理机制,每一个经办机构可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向独立自主运营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过渡;建立全行业统一的管理经办体制,实行全系统的垂直管理,理顺行政管理职能,制订业绩考核机制,建立考核奖罚制度。

第三,建议在事业单位分类中将社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过渡为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等三个类别。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显然具有行政职能,如社会保险稽核、征缴等职能。因此,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或定性为特殊类公益事业单位。笔者倾向于转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编制由上级经办机构和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与传统的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完全脱钩,完全参公管理,这样做有历史的原因也是客观现实的要求。

第四,社保经办经费的保障。经办机构行政费用由同级财政给予保障,就不可避免地受同级政府的影响,管理受地方管理,地方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处理,各地财政情况不同,经费的保障水平难以保障和统一。这要求我们的统筹层次提升,而这样的保障,又不符合社保经办机构的行业特征,不利于社保制度建设,不利于构建服务型政府。因此,经办机构的经费支出应视为制度运行的行政成本,应在社会保险基金支出项下列支。从国际通行的惯例来看,不管什么模式,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将行政成本列入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之中,作为社保制度或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成本来对待。在统一模式里,虽然经办系统是由国家建立的,经办人员是国家的雇员,但其行政成本都列入基金支出之中。

上述四项改革建议,基本可以确保社保制度运行质量,从根本上解决经办机构经费保障不足,解决投入体制的分散化,在全国迅速建起统一电子核心平台,从而保证制度运行质量、提高参保人员流动性的保障和弥补制度设计中的一些不足。

目前世界各国经办服务模式中呈现出的这些规律,也适用我国,中国社会保险事业和经办服务体系改革也应遵循这些规律按照其发展的基本方向、制度目标进行规划和运行。

参考文献

浅析基层气象机构社会管理 篇9

社会管理主要是指对政治统治事务和经济管理事务之外的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从政府层面上讲, 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制订社会政策、法规等规范, 来管理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 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公正,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2 基层气象机构实行社会管理取得的成绩

《气象法》、《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以及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赋予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对气象行业管理、传播气象信息管理、防御气象灾害管理、人工影响天气管理、防御雷电灾害管理等10余项社会管理职能。基层气象部门按照法律法规授权, 承担起了履行社会管理的职责。

3 基层气象机构实行社会管理存在的不足

虽然基层台站实行社会管理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基层台站发展方式的转变, 气象社会管理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亟待改善的环节。

3.1 地方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公众认知度不高

地方政府由于固有的观念和地方利益的影响, 对气象社会管理不够重视和支持;社会公众由于对气象法律法规不够了解, 造成对气象执法有一定抵触情绪;基层气象部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缺乏有效手段, 对气象社会管理职能的宣传手段单一, 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不大, 从而引起社会认同度不高, 使气象社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存在一定难度。

3.2 基层台站角色的定位和转变不够

新时期下, 要求气象部门从业务、服务为主向服务和管理并重转变, 但是, 由于基层台站长期以来惯性思维, 气象部门社会管理的意识不强, “重业务管理、轻职能发挥, 重部门管理、轻社会管理, 重提供公共气象服务、轻气象服务社会管理, 重内部责任意识、轻社会责任意识”等现象比较突出, 没有将自己上升到社会管理者的位置。

3.3 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与职责不相适应

过去确定基层台站的主要职责是气象观测和气象服务, 因此基层台站现有机构也是按照这个指导思想对应设置的。从事气象业务和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人员显著偏少, 素质偏低, 而且在中西部台站人员老化和人才难留的情况尤为突出, 很难适应社会管理的要求, 急需对县局机构的设置进行相应调整, 更加突出社会管理职能。

3.4 社会管理职责, 没有得到切实履行

目前, 基层台站对防雷管理、探测环境保护、施放气球的管理职能履行较好, 这几方面都与部门利益息息相关;对于没有部门利益的气候资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等行业管理, 履行社会管理的措施与办法较少。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停留在部门利益观念较多, 有部门利益就管, 没有部门利益就不管的现象时有发生。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学得不深不透、经验不足、执法手段单一也影响了管理职能的全面、切实履行。

4 基层气象机构实行社会管理应对的措施

4.1 切实转变观念

基层气象部门作为气象依法行政社会管理最直接、最敏感的“触角”和前沿“阵地”, 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 树立由部门管理到社会管理, 部门气象到社会气象的转变, 提高对履行社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落实靠基层, 关键在领导。只有各级气象部门和主要领导对气象社会管理有了充分认识, 全力推进“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才能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4.2 明确职责, 相应调整机构设置

建立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的气象行政执法体系, 是最迫切的工作内容之一。根据现实需要, 一部分人员负责生产提供基本公共气象产品, 包括承担基本观测业务任务;一部分人员从事气象社会管理, 包括对乡镇、街道办事处和行政村气象信息员的组织与管理;非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相应推进社会化管理。参照公务员管理, 或者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管理, 事业经费和人员经费足额纳入国家财政预算。

4.3 根据职责, 加大社会宣讲力度

全面贯彻实施《气象法》等现行法律、法规确立的各项法律制度, 加强与地方政府、人大、建设、规划、安全生产监督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衔接、协调, 以保证信息畅通。

加强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进一步深入政府部门、农村、企业、社会, 做好气象法律、法规,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宣传, 争取社会各界支持。

4.4 建立健全机构, 推动内部法制建设

健全相应的法制机构, 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业务装备, 以满足气象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需要。

增强执法人员社会管理的责任意识。执法人员要把管理理念、管理方式, 真正从原来所擅长的部门管理和业务管理向政府社会管理拓展。

4.5 准确理解, 规范履行社会管理职责

梳理和明确基层气象部门承担的全部社会管理职责, 制定履行社会管理职责的保障措施, 将社会管理职责纳入目标考核, 确保社会管理职责得到全面履行。

4.6 加强管理, 创新行业管理方式方法

针对水利、国土、林业、海洋等部门涉及的气象业务, 通过气象仪器鉴定、行业标准约束等方式加强行业管理, 改变过去行业管理手段单一, 只管不理的状况。通过行政奖励、业务指导、标准规范等方法引导和鼓励其他部门的气象业务接受行业管理。

气象社会管理是国家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组成部分, 也是气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履行好气象社会管理工作对气象事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气象局在准确把握科学发展内涵的基础上, 作出了加强和创新气象社会管理, 实现基层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 对基层气象事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指明了发展方向。基层气象部门要按照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社会管理职能的精神要求, 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促进基层气象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摘要:基层气象机构气象社会管理是气象部门社会管理中最前沿的部分。基层气象机构在社会管理领域不断拓宽的同时也面临着强大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履行好气象社会管理职能, 对基层台站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关键词:基层台站,气象,社会管理

参考文献

[1]郑国光.继续解放思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气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R].

基层农业机构 篇10

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群体最终为农村的广大农民, 这一领域群体科技素质较为低下, 接受能力较为薄弱, 科技应用环境的不确定与多变性随时存在, 故而使已成功的许多科技成果不能在农业领域加以有效的推广应用, 最终不能形成生产力。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因各种局限所致, 本身潜在诸多缺陷:一是基层农业推广体系人员科技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农业推广体系科技人员毫无农业科技素质, 甚至缺乏农业常识, 因各种关系和原因而强塞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占其位不谋其事。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一旦付诸推广应用, 这类所谓的农业基层推广体系中的科技人员简直是雾里看花, 不知所云, 无所适从。这无疑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大打折扣, 最终极大地影响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一线的有效应用。二是基层农业推广体系自身肌体残缺不全, 这当中包括硬件与软件残缺, 最终导致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形同虚设, 推广工作毫无主动性, 更无针对性, 也无创造性, 进而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硬件方面, 按农业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的相关规定,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必须具有由当地政府提供的相应一定规模的土地, 以用于农业科技的实验、示范、推广。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推广经费必须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而这两项基本规定占99%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在地的政府, 都未得以实行。三是基层行政某些领导轻视农业推广体系建设, 具体表现为经费不到位, 人员虚拟, 不注重在岗人员培训, 更无从谈到深造, 从而导致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科技素质老化, 不能适应农业经济高效发展的要求。

由于以上几方面因素的制约, 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发展已形成严重的遏制屏障, 进而形成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要有效打破这一瓶颈, 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使农村农民能够因科技成果的高效应用而得到实惠, 从而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实质性的发展而非流于形式。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一、树立搞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

领导的思想行为影响一个地方的行政方向, 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显得尤为突出。在绝大部分基层领导看来, 农技推广都是按部就班, 没有什么重要性, 老百姓种地耕田无非是过去一些耕作方式的翻版, 除了种子以外就没有什么生产活跃因素了。故而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支持力度不够, 使新的先进农业技术在农业一线得不到有效推广应用, 形成生产和科技的极大浪费。这一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只有解决了领导的思想问题, 才能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形成良好的思想基础, 也才能更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一线的推广应用。就基层领导干部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能否落到实处, 各级相关部门都应予以出台相关政策, 甚至是法规性的能与基层领导政绩挂钩, 与年终目标考核相连, 与其职位迁升相关, 只有将这些软件环境建设加强, 方可从根本上促使基层领导干部重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也才能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康稳步发展, 为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强而有力的技术基础。

二、严格基层农业推广体系人员组成, 提高推广体系专业素质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普遍存在业务素质差, 推广能力较为薄弱, 推广实效不明显的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人员组成及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据调查, 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人员组成中, 真正具有专业学历的人员不到20%, 其余80%都是非科班人员。试想这样的农业推广队伍具有多强的推广能力?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过去在定编进人时, 编制较大, 而有的基层领导根本不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需要出发, 盲目引进非专业人员, 以占有编制拉拢关系为目的。由此造成推广队伍不能科学、有效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往往停留于应对上级安排, 争取项目经费, 先进的科技不能在一线生产得到普遍应用。要有效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 人事部门应严格把关, 对现已进入农技推广编制而又非专业人员要不断进行培训及考核, 从而不断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科技综合素质。

三、严格依法行政,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软硬件环境建设

基层农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推广机构, 对农业及农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 应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硬件环境建设, 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综合提高的科技推广作用。在软件环境建设方面, 各级政府和政策研究、制定部门, 要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制定宽松适度的相应政策。比如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待遇的落实, 国家已出台的津补贴的兑现, 科技成果引进示范推广应用必备的资金支持以及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相应的奖励政策等等。硬件建设方面, 过去属于农技推广体系的固定资产包括门市、库房、办公室及相应设备现都已不复存在, 究其原因, 基层政府经费不足, 早已将其变卖, 资金挪作它用。各级相关部门应及时着手解决此类问题, 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硬件支撑, 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能将示范推广与增收融为一体, 待其收入达一定数量后加强引进成果, 减轻财政相应资金压力, 反哺农业科技推广, 形成一种引进、示范、推广的良性机制。另外,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按农业技术推广相关规定, 必须要配置225亩以上试验示范基地, 这在现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占99%的都未配置, 造成基层农技推广组织科技成果引进严重滞后, 试验几乎空白, 示范名不副实。这一问题必须予以解决, 否则, 基层农技推广将无法高效运行, 造成科技成果的极大浪费。

四、充分整合基层农技推广资源, 趋于前位服务农业

在现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 首先是人力资源的整合。因为现有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涵盖农业、农机、水利、林业、畜牧兽医等, 若不加以有效整合, 将形成人浮于事, 办事效率低下的情形, 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及农业经济水平提高。特别是对从事农业种植业技术推广的人力资源整合, 要将作物栽培, 病虫防治, 品种引进及试验、示范、推广相关人员予以协作, 锁定工作目标, 确定工作成果。为此, 在现有人力资源有效整合的同时, 还必须不断引进高科技素质人力资源, 唯有这样, 才能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

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的储存与养护 篇11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储存;养护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39-02

药品不是普通的商品,它是一种防病、治病、保证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所以,药品本身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能让患者在临床上快速的用上有效而安全的药品,这是药房的工作核心内容,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 经济的药品,这是药房人员的责任所在。如何做好药品入库后的储存及养护工作,笔者就几年来对药品仓库管理方面的认识做一下粗浅的介绍。

(一)药学专业人员匮乏

在调研的41家医疗单位中,只有23家配备药剂人员(共137名),占调研数的56%。其中14家乡镇卫生院只有10家配备药剂人员17名。在137名药剂人员中,经过药学专业院校毕业的只有8人,其他药剂人员有的只是经过几个月的药学培训,有的甚至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了。并且,药剂人员更换随意性大,没有相对固定。部分医疗机构由护士、医师轮换在药房(库)值班,一人两岗甚至三岗的现象时有发生。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均未配备有药剂人员,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取得上岗证。

(二)基层医院药房面积普 遍较小,没有足够的药架和药柜,药品摆放拥挤、杂乱随地随处堆放,没有分类存放;地垫 枕木陈旧变形,一些药品直接放在地上。按规定,药品应按“五距”摆放,即药品堆垛应留有一定距离;药品离墙、屋顶的间距不<30 cm,与库房散热器或供暖管道的间距不<30 cm,与 地面的间距不<10 cm,云端工作室。

(三)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定,药品使用单位应当按照药品属性和类别分库、分区、分垛储存. 没有严格按 药品的类别、属性等分类,存在不同类别的药品混放的现象,如内服药品与外用药品混放, 中成药与西药放在一起等。

(四)未按照药品的储存要求储存药品 未根据药品储存要求设置常温 2 库(0-30℃) 、阴凉库(不高于 20℃) 、冷藏库(2-10℃) 。大部分需要低于 20℃保存的抗生 素药品直接放在药架上,如头孢 他定、头孢呋新等,在炎热的夏季,室温高达 30°以上, 是完全不符合此类药 品 的储存要求,药品的质量安全也就无法保证。

(五)防霉、防鼠、防虫、 防尘、防潮、防污染的设施不全。没有保持药品与地面、墙面间适当距离的药架,有些药品 直接摆放在地上容易导致药品霉变。 没有必要的冷藏、避光、通风的设施。室内没有悬挂检测和调节温度和湿度的设备。如温度计和湿度计。药品储存湿度应控制在 45%-75%,湿度过 大时,应安装排风扇除湿。

(六)药品调配工作不规范

药品的调剂即配方发药,是药品直接交到患者的终端环节。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调剂人员的调配使用行为极不规范。例如个别乡镇卫生院和80%乡镇以下医疗机构的调剂人员在药品调配时没有使用调配工具、处方没有审核就调配或未经核对即发药,调剂人员不在处方上签名等等。

(七)特殊药品管理不严

1、麻醉药品“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处方、专用帐册、专册登记”等“五专”管理要求不严格,帐册登记、专用处方书写不规范,同其它药品有混放现象。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没有使用特殊药品专用处方。

2、特殊药品贮藏普遍采用密码保险箱保管措施,但药房没有安装报警器,也没有与医院总值班和公安部门采取联保措施,一些药房门窗没有防盗加固设施,安全隐患多。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医院领导对药品的质量管理重视不够

(二)药学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医疗机构领导认为药房仅是发药的窗口,知识高低都一样,传统的药房管理观念和方法还根深蒂固。我们曾调查过40名医疗机构调剂人员,问其调剂职责有哪些,竞有95 %回答是“发药而已”。由于这些人大都未经过正规药学知识培训,只对药品有肤浅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确保药品使用的质量。

(三)经济基础薄弱,造成药房的恶性循环发展。一些基层医院,因诸多方面原因,经济困难,使医院发展步履维艰,药房的改造工作进展缓慢,许多单位的药房药库基础建设仍停留在80年代的水平,与临床医疗基础建设的发展形成极大的反差,大部分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还属家庭式作业。

(四)制度不健全,医疗机构药房库工作无章可循。在医疗机构的药房规划、人员结构、药品购进、验收、储存、养护、出库、使用及服务等环节上,没有严格统一的标准予以要求,从而造成药房管理工作无章可循,药房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

针对这些情况,退提出下列意見和建议:

(一)大力开展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库)创建活动。开展规范药房(库)建设不仅是提高药品质量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医院内部管理需要,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二)强化教育培训,切实提高药管人员综合素质。一是要实行药品管理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凡未有取得专业职称证书的从业人员上岗必须先通过岗前培训并考试合格,凭食药监部门核发的《上岗证》方可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二是要加强继续教育工作,从药品基本知识、药事法律法规、药品职业道德等方面不断提高药品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要鼓励管理人员积极参与药学专业技术职称和资格的评审及考试,从根本上解决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学历、资格准入问题。

(三)加大经费投入,实现医疗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各级医疗机构负责人要从思想上予以足够重视,要加大对药房改造的投资力度,完善各项设施设备,提高药房管理水平,保证药品质量,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四)规范处方管理,重视不良反应,减少不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重视处方管理,加强处方审核工作,杜绝“人情方”、“赚钱方”。

改善医疗机构用药环境,做好药品的存储和养护工作,确保药品安全有效,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医疗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中心 《GSP药品经销企业规范管理全书》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9

基层农业机构 篇12

关键词: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转化,组织创新

建国以来, 我国农业经50多年的发展, 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把农业生产和发展纳入到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 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 又发挥了家庭经营的灵活性, 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农业高速发展, 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总产量连年丰收, 农村经济方兴未艾。据统计, 1978年至1996年, 全国人口增长了2.6亿, 而人均粮食从319kg增至409kg, 基本解决了人口大国的温饱问题。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按变动价格计算, 从1978年的136元增至2008年末的4600元。但是我国农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限制因素, 主要是资源匮乏。其中, 人均耕地面积少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分散经营导致滋生小农经济现象, 科技入户难, 也使得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成了障碍。农业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依靠科技创新, 驱动现代农业建设成为现实要求。加强农业科学研究, 加大科技服务力度, 鼓励农业研究各领域的创新活动, 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完善, 着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我国农业科研体系中属基层农业科研机构, 是以地方农业生产特点为依据, 充分挖掘自然经济资源, 力求区域农业发展生态环保、经济有效。农业科研事业, 针对性强, 区域化明显。目前, 在我区域科技服务方式上激励创新。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 主要是农民自发自愿结成的农业经济组织, 也与农业科技人员加强科技服务有关, 是水到渠成的新事物。建立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 是农业发展形成有规模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大市场, 强化管理的要求。这对科技成果转化、农产品的流通、大规模组织农业生产, 形成集约化经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建立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是当前农业生产的必然趋势

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大国, 几千年传统小农经营方式, 使我国农业经济呈现土地经营的高度分散性。解放后,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才大有改观。土地改革和所有制关系的变革, 我国农业经营方式日趋合理。在上世纪50年代初, 曾一度出现过以土地所有制变革为主调的农业生产合作经济组织, 如互助组、信用社、供销社等。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建国后存在过不同组织形式, 从互助组到初级社, 从初级社转向高级社, 从高级社发展到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后, 农村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 统分结合的农业家庭承包经营方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农民自发组织, 走合作社的道路, 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近三十年来, 农业生产迅猛发展,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不断完善, 家庭承包制在全国范围的实行, 激发了广大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长, 但,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也显露出一些不足, 如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低而导致农业新科技导入难, 农户分散经营使特色农业的建立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成了障碍, 而农业生产合作是农业生产内部提出的要求, 是社会化和农民进步提出的要求。

当前, 我国农业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农业正向市场化、国际化方向迈进。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 给予了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2 农业专业合作社将成为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渠道

今年春, 中央1号文件指出:“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 加大支持力度, 加强辅导服务, 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这就说明, 现在我国农业生产已朝产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 市场化、国际化也得到了长足进步, 农民自发组织的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在全国范围的农村已初现端倪。在这一形势下, 政府号召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很为及时。农业科技服务在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作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来抓, 已成为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农业科技服务形式多样, 渠道广泛, 具有多种服务模式。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渠道, 该渠道专业面进一步拓宽, 覆盖面加大, 并且社会化程度高, 服务期长。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是多方位的服务, 包括产前、产中及产后, 农业生产赋予了更多的社会特征, 是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创新。它便于新科技的接纳, 现代管理水平的提高, 也便于统筹考虑规模化所需要的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的流通销售。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表现出以下不同的特征:

2.1 服务多方面, 管理上水平

农业生产合作社克服了科技服务面狭窄的限制, 在区域范围内由农民自发、政府牵头建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 更好地协调区域产业发展, 使农业生产布局更加合理, 更好地实行供产销一体化, 管理更加科学化, 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

2.2 克服“小而全”, 有利产业化

由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领头, 创造的“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解决了分散经营下小农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矛盾, 通过合作组织把一个个农户串联起来, 形成利益共同体, 对区域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极为有利。

2.3 内联多方力量, 外接广阔市场

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经济组织, 是我国农业进入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新事物, 应当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织保证和渠道。它能内联供销社和信用社, 在物资供应和资金投入上作保障, 便于政府统一领导和科学技术吸收, 使农业发展更加社会化。

3 镇江市农业科学院科技服务与农业合作社

镇江市农业科学院, 是一所以区域自然气候特点及农业立地条件, 建立的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改革开放以来, 该院深化科技改革各项政策措施, 及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 注重引进培养人才, 不断强化科研手段, 农业科学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在区域内农业科研和成果转化工作中, 成绩斐然。目前, 拥有在职员工近百人, 研究生以上学历20人, 大学学历六十多人, 具有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占三分之一。科研队伍学历层次、年龄结构优化, 专业配备齐全, 研究领域日趋合理。现, 以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和院自身发展要求, 把院农业科研划成江苏丘陵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研究、丘陵地区生态农业技术研究、蔬菜花卉新品种选育、丘陵农牧结合新技术研究、优质高产多抗粮油新品种选育、丘陵地区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和农用微生物七大领域。区域内农业科学研究及科技服务, 以研究室选立、申报课题, 通过农业科技服务转化科技成果。“十五”以来, 该所主持和共同主持的课题先后获各类科技成果奖21项次, 其中部省级以上6项。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28个, 申请品种保护20项, 申请专利35项, 已获品种保护权11项, 专利授权7项, 登记农药新产品10个, 新成果、新技术在省内外推广面积累计达670万hm2, 产生社会效益40亿元以上。

在多年的实践中, 该所着力区域特色农业的科技创新, 以科技创新支撑农业生产发展。各研究部门, 在几十年的科技服务中, 已摸索总结出多条各具特点的服务方式。如, 申请注册的省著名农业企业“万山红遍”农业园, 以原先的农业试验基地为起点, 在政府的领导下, 加大投入, 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以科技窗口和平台建设为主要内容, 打造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 通过挂牌扩园, “万山红遍”龙头企业面积增至1400hm2。植物保护方面, 在科研与服务上, 发挥工厂化生产特点, 研究有深度, 服务范围广。下设的绿盾植保公司, 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部门, 最近在广泛调研基础上, 提出了专业化服务。由政府牵头, 本单位配合, 乡镇农服公司协助, 以种粮大户为主要对象, 开展大规模植物病虫防治工作。在科技服务中, 一贯坚持完全彻底的服务理念, 近两年多的试验示范, 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由院牵头成立的镇江市苏盾植保专业合作联社注册资金近千万元, 人员15名, 其中, 本科以上学历6名, 高级职称资格人员4名, 负责组织协调社会化服务全过程。2012年初夏, 联社组织全市范围内植保员培训班, 人员由各乡镇选派或种植大户报名。通过培训提高植保员的病虫害防治技能。

农业专业合作社, 目前在区域内表现很有势头。由桃、梨、葡萄生产专业户自发、自愿, 政府领导, 我院指导, 成立了多类别的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是各类专业户, 有组织生产和流通销售经验, 合作社把他们联合起来, 在新技术导入、行政措施落实, 生产流通统筹上迈了一大步。在江苏句容市袁巷有机农业示范园区, 以整村推进扩大有机农业示范效果, 组建了有机农业生产合作社。起初有152户加入, 一年间增加至500户, 入社农户人均年收入达10000多元。果树桃、葡萄、梨等先进技术在社内一并采用, 果品统一包装, 是科技入户的新途径。2010年底, 由“万山红遍”农业科技园作为龙头企业, 为解决目前实际生产过程中各类农业合作社多, 但较散乱, 挂牌成立了应时鲜果“万山红遍”合作联社, 将16个农业合作社纳入统一农业合作组织内, 共享“万山红遍”品牌。

4 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存在不足与对策

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 社会化、市场化大农业正在建立,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涌现, 是经营方式的进步要求。然而, 现实的情况是, 仍存在政策、资金、人才等诸方面问题。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 但很散乱;管理办法、运作方式尚未健全;建立良好机制, 配备管理人才等仍是努力方向。应当认识到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出现, 有它的必然性, 要加强这方面工作的领导, 把它作为发展高效现代农业的一项突破性工作来抓, 倾斜政策, 因势利导。以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联手关注合作社的发展, 帮助订立规章制度, 强化生产合作社的专业性和社会性特征, 扶持合作社这一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5结语

近年来, 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在我区域内呈蓬勃发展之势, 多种形式的农业经济组织, 在全国范围内也表现出势头。从中央到地方有关文件中, 反复提到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强调农业专业合作社、农资供销社等农业经济组织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对农产品进入市场, 农民素质提高, 先进技术导入等方面的重要性。应当看到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现阶段出现经济合作组织如合作社, 虽说是老调调, 但目前来看, 是否定后的肯定, 是经济发展的升华, 它寓示着我区域农业发展并打破了小农思想形成的老框框, 对农业生产和发展在社会化、市场化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 我区域的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 是我国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一段时间以后, 出现的农民自发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起步阶段需要政府予以重视, 出台相应政策, 支持合作社发展, 突出生产专业性和经营的社会化;科研单位应大力配合, 把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 并把建设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性工作来抓, 帮助和指导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锁茜, 等.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化农业的有效途径[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6) :22-24.

[2]刘地久.论农业产业化向国际化迈进[J].学习与探讨, 2003 (5) :54-57.

上一篇:西门子S7-200下一篇:营销策划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