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庭

2024-05-18

基层法庭(精选7篇)

基层法庭 篇1

一、基层人民法庭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 人少, 案多, 经费紧张

大多数基层法庭在人员配备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 人员结构为: 法官一名到两名以及书记员一名。以我们调研的某县级法院为例, 该院尽管已经设置了7 个法庭, 然而因人员相对较少, 仅仅有5 个法庭能够正常运行, 在这些正常运行的法庭当中总共存在18 名干警, 具体包括13 名干警存在审判资格, 总共占到全院审判人员大约23. 2% 。然而每个基层法庭每年受理的案件数量却多达400 件左右, 案多人少问题严重突出。另外, 从经费方面出发, 基层法庭的经费大部分都是来源于诉讼费返还, 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因审理案件情况限制, 其标的额相对较小, 使得大多数的案件都能够采用简单化的审理方式或者是采用调撤方式进行结案, 一般情况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案件是存在诉讼费减半或者是不收费用的, 再加上日常工作中的水电费用、燃油费用以及修车费用等相对较多, 最终造成经费非常紧张, 下乡补贴或者是临时人员的工资很难发放到位。

( 二) “重调轻判”现象曰趋突出, 弱化了司法审判在规范社会秩序方面的引领作用

在绩效考评指挥棒的指引下, 重调解、轻判决现象异常突出, 引发许多潜在风险, 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拖代调、违背当事人意愿调解等情况的发生, 使部分案件不能及时办结, 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得不到及时确认, 引起权力受损一方不满。法律的权威和司法公信难以体现。重调解轻判决的现象使司法审判在宣示社会价值取向、规范社会秩序上的引领作用不断弱化。

( 三) 法院监管少, 问题多

从某种程度上讲, 基层法庭往往距离法院相对较远, 从而使法院对法庭进行监督管理的指导工作不能到位, 进而造成法庭存在相应的迟到早退以及违法违规办案行为。与此同时, 当对双方矛盾进行科学处理的过程中, 若案件积怨深, 则当事人就会出现情绪激动情况, 进而发生相互对骂与互殴事件, 庭审秩序难以维持。

( 四) “审执不分”难以保证案件的执行效果

在执行一些矛盾尖锐、疑难复杂的案件或采取强制措施时, 由于力景单薄, 难以达到执行效果。缺乏监督, 案件质量难以提升。案件的审判和执行由同一审判组织来完成, 承办法官又是执行员, 难以通过执行程序发现审判中的一些问题并对其进行监督和制约。规定不明, 当事人的权利难以及时实现。因复杂疑难案件没有法定标准, 易使法庭和专门执行机关产生争执, 形成“扯皮案”不利于执行工作的健康开展。

二、加强基层法庭建设的对策

( 一) 增加基层法庭的人员配备、保障基层法庭的经费开支。上级法院应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明确基层法庭的人员配备。普遍推行法院新进人员到基层法庭锻炼制度, 规定招录的新进人员必须到基层法庭接受锻炼, 优先保障基层法庭的人员配备。普通推行岗位轮流交换制度, 对正式人员定期在基层法庭和机关院内各办案部门之间轮岗换员, 在流动中提升法庭的人员配备。另外还应该落实人民陪审员待遇和奖惩制度, 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作用, 缓解人民法庭“案多人少”的矛盾。整合审判资源, 建立中心法庭。加强科技投入, 完善巡回审判点的建设。

( 二) 建立科学的案件质量效果评价指标, 提高基层法官案结事了的能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 应“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司法实践中要认真贯彻“当调则调、当判则判”的原则, 通过依法及时审理案件, 宣示司法的正确价值取向, 对各种社会活动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完善梯次调解机制。通过梯次调解过程, 向当事人释明法律规则, 引导当事人依法理性表达诉求, 依法理性尊重司法判决。加强对调撤案件结案后及时履行情况的考核监控。

( 三) 加大对基层法庭的监管指导。建立班子成员联系法庭制度, 由每名班子成员分包1 个基层法庭, 定期指导基层法庭开展工作, 及时解决法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健全监管机制, 定期对基层法庭督查暗访, 在审判管理、队伍建设、经费管理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 切实消除容易出现的各类问题。

( 四) 有条件地推行“审执分离”, 切实维护生效裁判的法律权威。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完善司法体制, 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根据决定精神, 应赋予当事人选择权。对于生效裁判当事人申请执行的, 法庭应告知可以由人民法庭执行也可以通过人民法庭向专门执行机构申请执行。建立交叉执行制度, 配强执行装备。要改善法庭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 提高法庭执行案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苏力.中国农村对法治的需求与司法制度回应[Z].三农中国, 2015-3-24.

[2]张卫平.法官日记与审判“合法性”[A].张士宝.法学家茶座第32期[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3]胡志斌.论农村司法环境下基层法官的素质要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 .

基层法庭 篇2

她用大海的胸怀诠释了无私,她用蓝天的深邃宣示了担当。她---阳光灿烂的烟台姑娘,走进高山,用她的青春在人民心中矗立了一座丰碑。

---题记

青春是一种力量,有了它,我们勇往直前;青春是一种信念,有了它,我们坚守远方。青春就是我们,一群选调到基层的青年;青春就是一种颜色,它在春、夏、秋、冬中耀眼夺目。

作为一名法院的选调生,我充满了自豪,在基层走过的春、夏、秋、冬,让我成长,让我成熟,基层的经历诠释了选调的意义,更让我加倍努力。学习榜样的力量,我为我的基层选调生活骄傲。

春,万物生长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世界从春开始充满生机,选调到基层法庭的我也充满激情和活力。基层的春天就是一幅山水画。柳树发芽,小河融化,农民开始播种。而我们派出法庭的工作也由室内转向了室外。不再是在严肃的审判庭中断案,不再是在立案庭中等待当事人来立案,为了照顾农民的农忙季节,我们把庭审现场搬到了田间地头,我们把立案变成了上门服务。不仅单纯的判案断理,我们还

间接的向农民普法,针对邻里纠纷、离婚和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案件的避免和问题处理方式进行了法律的宣传,并对起诉的相关要件和证据的固定进行了耐心的讲解。柳树下,石桌前,团坐着一群人,你一句我一句,在法官的主持下,村委会主任、村调解委员的参与下,一起土地侵占纠纷案件就在平和的气氛中解决了。春天总是充满期待,农民群众可能法律意识淡薄,但他们朴实,他们懂理,他们把纠纷诉至法院,就是对我们的一种期待,我们用法律的视角,入情入理地分析,给他们一种生活的希望。春天总是在心中过的短暂,当眼中都充满绿色和鲜花的时候已经步入了夏。

夏,晴日暖风生麦气,绿荫幽草胜花时。夏天总是让人激情四射,夏天总是让人神采飞扬。我喜欢夏天,因为我总是在大汗淋漓的时候会听到“你们法官真是辛苦啦”,因为我总是在口干舌燥的时候得到一瓢水。送达当事人、庭前调解、勘察现场、走访调查等等,在和当事人接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尊敬,体会到了人民对公正的渴望,认知到了我工作的神圣。那是漂泊大雨的早上,为了勘察一起相邻关系纠纷现场中的水沟排水情况,我们法官挽起裤脚,撑起伞来到了现场;那是个高温的中午,为了找到打工在外的当事人,我们法官顶着烈日将起诉状副本送到当事人手中;那是个漆黑的夜晚,为了将判决书送到被告手中,我们法官在当事人门前等了两个多小时、、、、、、一幕幕情景让我对法官工作充

满了敬畏。法官,炎热夏天的清凉剂,总是让人们从纠纷中解脱,让人们从浮躁的心境中冷静下来。但法官也是一把火,用热情感染你,用真心感化你,用他们的态度让你信服。地球总是在转,日子也在一天天过,伴随着冷风秋雨的洗礼,我们来到了收获的季节。

秋,金黄的麦子,通红的苹果,人们都在享受着收获的喜悦。当群众都在收获的时候,我们法官又在重新加速起跑。秋天,由于是农忙季节,群众都在忙于收割麦子,收获果实,来法庭起诉的案子较其他日子少,我们法官趁此机会加强法律理论学习,对前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提升。我们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平和的心态,多了份严谨,少了份轻浮。学习的时间总是很短暂,转眼入冬,寒冷的北风似乎告诫人们不可逾越的生活底线。

冬,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我喜欢冬天,因为她在寒冷的背后总会透出温暖的一面,因为她在磨炼的日子后总给人一种欣慰,因为她总是让你在成功后记住曾经的努力。寒冷的季节总是给人一种冷淡,但在法庭的审判庭里总能透出一种温暖。有离婚夫妻的相拥一抱,爱情之暖;有赡养费纠纷母子相泣而拥,亲情之暖;有借款纠纷双方握手言和,友情之暖。在这里,我能见到芸芸万人,体会到社会百态,但让我感受到的总是案件苦尽甘来的痛快,领会到情与法的交织。望着当事人愉悦的笑容,听着他们对案件处

理结果的满意,审判庭窗户上的冰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更加美丽。

我喜欢法官这一职业,我也喜欢基层法庭的生活,那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磨炼。对于选调生身份的我,基层就是我翱翔的平台,就是我献身的舞台。

动物被告上法庭 篇3

1545年,阿尔卑斯山上的圣朱利安小镇遭遇了一场危机。象鼻虫对葡萄园大肆侵袭,威胁到当地经济。农民们寻求教会的幫助。在不认为天灾是意外事件的那个时代里,这并不令人惊讶。但他们并不是在教堂下跪祈求神灵保佑,而是向主教法庭提出救济申请。法院乐意接受农民们的起诉,反映了天主教通过公开辩论解决难题的悠久传统。听审圣朱利安农民诉求的法官必定是遵循了天主教这种开明的传统。

法官在接到起诉状后,安排了两个律师为象鼻虫辩护。在听取了两方的辩论后,法官注意到,大地的产物不仅是为了人类而被创造出来的,他建议村民最好向上帝悔罪,并按照他提出的日程表,把圣饼带到遭受虫害的葡萄园。

法官的指示相当成功,据神父的记录,此后40年,圣朱利安葡萄园的收成、酿造、饮酒又恢复了以往的节奏。但到了1587年,村民又发现象鼻虫和其他害虫,便重新回到法庭上,提出祖先曾被拒绝的救济申请。因为先前指派的律师已去世,法庭指派了新的律师。

皮埃尔·朗博是甲虫辩护的主要律师,他提出一系列有说服力的辩护意见。朗博提醒大家注意,上帝创造并且祝福了低等生物,如果象鼻虫挨饿,那就意味着上帝没这么做。朗博问,上帝不是在《创世记》中表示,“至于地上的走兽……我将青草赐给它们作食物”?他接着说,将以人类为对象的法律适用于动物,无论如何都是荒谬的。他开始着力攻击对方当事人的品格,引用《圣经》 ,警告村民应该斋戒并穿上麻布衣,而不是诉诸司法程序去对付一群没有自卫能力的象鼻虫。因为种种迹象显示,上帝即将毁灭它们了。

朗博甚至说服法庭给昆虫一块土地,每年以延展合同期限的方式,将土地出租给它们。在一次中途休庭时,村民听从律师的建议,聚集在广场上,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们给象鼻虫提供附近的一块肥沃土地,上面长有橡树、柏树。但他们要求象鼻虫只能享用土地上的产出,不得对沉积下来的赭土有任何要求,并要在战争时期将土地提供给当地居民避难。

辩护律师蔑视这个方案。士兵们刚离开,朗博的同事就回到法庭上,声称那块地实际上十分贫瘠,完全不可能喂饱象鼻虫。他没有提出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而是建议法庭驳回村民们的主张,并命令村民们承担诉讼费用。令人遗憾的是,该案究竟谁赢谁输不为人所知。该审判记录的最后几页显示,他们雇请专家来考察这个地方,判断是否适合,但是最终结果无从查找——按照一个历史学家的观点,这部分文字被蛀虫吃掉了。

现代欧洲的早期,象鼻虫不是唯一被带入法庭的非人类被告。从13世纪开始,这种情形持续了至少四个世纪。

大约在1510年,来自欧坦的农民向主教法庭提出起诉,说老鼠正在破坏他们的大麦。法庭通知这些啮齿动物出庭接受审判。结果,它们没有出庭,检察官要求法庭裁判。主教意识到这些生灵正处于“彻底灭绝的边缘”,不过仍然有必要给动物们指派一位律师,于是指派了沙斯尼。

老鼠违抗法庭的命令拒绝出庭,再加上它们的坏名声,按照教会法的规定,这构成指控老鼠的强有力证据。但是,沙斯尼很快就抓住了主动权,毫不留情地予以反击。他指出,原告的起诉不仅影响了一部分老鼠的健康和生存,而且使欧坦的每只啮齿动物都处于危险之中——因此,每只动物都有律师代为辩护的权利。

然而,它们的散布如此之广,以至于法院的传票不可能通知到所有老鼠,这显然引起了法庭的不安。那天,沙斯尼赢了。法庭裁决,传唤方式有缺陷,延缓此案的审理。同时命令各个讲道坛用讲道的方式,来警告老鼠们出庭接受审判。主教教区的神父遵照命令在讲道坛发布传唤命令,最后法庭重新召集审判的时间到了。律师、神父和农民聚集到法庭上,等待老鼠们到来。历史并没有记录他们等了多久,但老鼠还是没有来。依据习惯法的古老原则,被告人不必冒着生命或者身体的危险来到法庭上,因此,他的委托人有无懈可击的理由不出庭:它们是老鼠——在每条公路和小道上都有猫。因此,它们的缺席,是正当的。欧坦的法官们好像对此逻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这样,他们推迟了案件的审理,沙斯尼又赢了一次……

基层法庭 篇4

关键词:基层法庭,社区治理,功能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战略任务, 我们认为,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不只要有顶层设计, 还需要着眼于微观需求并着力于微观治理体系的创新。随着基层社会结构的逐渐演变, 城乡社区俨然已经成为社会结构的新模式, 聚集社会成员的同时也带来社会矛盾的产生及激化, 因此构建以城乡社区为核心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显得日趋重要。随着社区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 众多纠纷比如拆迁、补偿安置等问题也接踵而来, 如果不及时、有效处理这些问题, 势必将激发更严重的社会矛盾, 这将严重阻碍社区建设全速前进的步伐。基层法庭作为专门面向社区的司法机构, 应以服务社区建设工作为指导思想, 坚持能动司法的工作理念, 努力做到为社区治理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司法支撑。

一、社区治理定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社区治理, 是指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和组织, 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 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 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1]。

美国的社区治理被全世界公认为最典型的公民自治形态。在美国城市化进程中, 各州及地方法律都针对公民自治的权限及适用范围给出了更为完整、详尽的表述, 这对于美国20世纪中后期大都市地区治理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力。根据美国政府法律法规, 社区在政府制定的社区治理规划的大方针下, 接受政府的财政拨款, 完全自主自治社区内的事务。

英国被誉为“地方自治之家”, 其治理模式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模式, 为维护社区安全, 降低社区犯罪率, 英国推出了一整套的社区治理项目, 例如睦邻警察服务、邻里守望项目以及社区矫正制度等[2]。这些政策的大力推行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公众的安全和利益, 普遍减轻了居民对犯罪的恐惧, 还利于警察与公众的联系与合作, 大幅度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安全感。

社区建设不仅是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 更是社会结构重新整合的伟大实践。1986年民政部首次提出开展社区服务建设, “社区”概念被引入到城市基层管理工作中, “社区建设”也慢慢兴起;1991年首次提出“社区建设”的思路;到1998年国务院赋予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 推动社区建设”的特殊职能, 次年民政部选择了26个城区作为社区建设的第一批实验区;到了2001年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五”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纲要中, 专门将“推进社区建设”单列一节, 认为“推进社区建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自此中国社区建设开启了全速前进的新时代[3]。

二、我国社区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社区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社区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猛, 一些全国性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地方各级人大、行政机关也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法规和规章, 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对于推动全国各地社区的发展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纵然我国社区的发展速度如此迅猛, 但是至今仍尚无专门的社区法, 这导致社区建设在体制与制度上的变革与创新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法律与制度的保障, 以致于很难从根本上取得预期的效果。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尤其是涉农社区的兴起, 社区建设涌现出一大批新问题, 这些新问题普遍折射出法规滞后的现状[4]。

(二) 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效果不佳。

为了确切落实“六五”普法规划, 司法部、普法办联合举办了“法律进社区”的专场推进会, 旨在通过此次宣传活动提高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效果。为了贯彻落实“法律进社区”的活动精神, 全国各地制定了一系列宣传政策, 例如分时间、分对象、分区域开展与之对应的活动, 但似乎社区法制宣传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究其原因, 社区法制建设的人力保障和资金投入不足正是这些问题的导火索。目前政府管理工作大批量下放社区, 但这种“下放”仅仅只是任务下放, 与之相对应的人员、经费、工作指导却并没配套下放, 以致于开展了众多宣传活动却并没达到预想的效果。再加上社区名目繁多的工作内容, 不仅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更缺乏必要培训或实用性不强的培训, 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三、绵阳市青义法庭基本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 从2012年五月到2014年七月, 青义法庭总共受理570例案件, 其中已结案449例, 未结案121例;在总共受理的案件数中, 婚姻案件与民间借贷占据了受理案件总数的绝大部分, 分别为:100例、91例。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 婚姻案件之所以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最主要的原因是双方当事人或一方当事人外出打工, 导致夫妻长年累月异地分居, 感情淡薄;2.由于双方或者一方当事人存在外遇 (或疑似外遇) ;3.少部分是受占地赔房的影响, 男女双方达成协议以期能获得更多赔偿的契约结婚;4.妇联、居委会诉前调解弱, 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查阅青义法庭审理案件的卷宗时发现, 青义法庭主要以调解为主, 判决为辅。例如该院2012年受理的“张某和李某的民间借贷”一案中, 法官了解到纠纷原因后, 通过摆事实、论证据、讲诚信、述法律耐心调解, 促使双方消除误会并相互致歉, 最终案件以庭外和解而告终。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认识到调解不仅能达到解决纠纷的目的, 还能处理好当事人双方的关系, 这是司法也不一定能达到的效果。

四、法庭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

从司法层面来讲, 基层法庭是社区治理建立的长效司法为民机制。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可在最前沿为社区提供司法保障, 多层面解决社区纠纷;充分发挥“法官进农家巡回法庭”等便民措施的作用, 力争从根源上化解矛盾, 促进社区司法的和谐发展。我们应当将基层法庭的审判工作与社区治理视作一个融合的整体, 借由基层法庭的审判工作参与社区治理, 以达到维护社区稳定的目的。

从社会公共管理角度来讲, 基层法庭是法院针对社区治理做出的积极调整, 运用能动司法的理念, 认真落实司法为民宗旨。以青义法庭为例, 法官不仅只做好本职工作, 还分配出一部分时间投入到青义镇管理工作中, 与镇上妇联、人民调解组织等建立互动合作关系, 熟练掌握群众语言, 深入群众并努力争取群众信任, 扮演好基层群众法制教导员的角色。

从社会效果来看, 法庭通过调解来缓和民众要求与国家法律的紧张关系, 从而缩小国家与民众间的隔阂。例如青义法庭在受理案件时, 为了达到案件审理的法律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调解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不仅了结了案件, 还可以让纠纷双方当事人消除彼此内心深处的矛盾, 且调解避免了法官严格遵循裁判规范进行裁判的困难, 同时兼具法律效力。通过调解, 不仅使群众认识到法律与现实生活的差距, 更主要是能缓解国家与民众的分歧。

五、结论

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一项伟大而长久的战略任务, 人民法庭参与社区治理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社区的治理必须有司法的共同参与才能不断优化和完善, 基层法庭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引导和保障社区“好、快、稳”发展, 为社区治理创建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刘秀玲.社区管理行为审视[J].社区, 2009 (19) :45-45.

[2]曾映明, 查竞春, 何少东.英国的社区治理[J].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0.2.

[3]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基层法庭 篇5

一、2012年审判案件情况

二、政治思想教育情况

以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教育活动和“三个至上”为主线,加强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建设。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是我党今年政治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法庭在这次教育活动中,不走过场,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让先进性教育的宗旨得到落实,让干警的政治思想素质得到提高。首先,法庭认真组织学习了宋鱼水、牛玉儒等同志的先进事迹,与学习教育读本相结合,学习党的优秀传统的同时,总结、发现先进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比照自己的工作实践,寻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认清形势,转变思想观念。其次,庭室同志分组到村委会、村民小组、企业、煤矿一线开展调解工作,梳理总结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寻求工作的突破口,同时拉近了法官与普通工人、群众的距离,在一定层面上改变了人民群众对审判的看法,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第三,结合查找出的问题制定出个人的,重点突出、实事求是的整改材料,提出了改进不足、缩短差距、解决问题的长效措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通过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法庭完成了一次干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和重塑,转变了干警的权力观、政绩观、地位观、利益观,逐步树立“笑相迎、主公道、伸正义、显权威”的良好的司法形象。

三、队伍建设情况

2012年法庭的培训工作把培训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的开端,逐步建设形成系统、科学的培训规范,与法院的制度相配套。为改善法官知识结构,增加内涵,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法庭加强了法律专业培训,在院党组和院领导的关心下,二名同志参加司法考试培训,三名干警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为法庭审判工作提供了人才储备。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教育,法官的专业素质明显提高,办案水平不断进步,审视、分析案件的能力增强,案件质量进一步提升。同时工作作风明显改善,在日常工作中更能自觉地注重自身的形象,对待当事人的态度从以往的被动服务,向现在的主动服务,提供优质司法服务转变。为创造学习型、知识型、专业化、职业化法官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

法庭不断注重廉政建设,按照《法官法》严格要求干警,从发生过吃拿卡要行为,保持了良好的法官形象。

审判和调解工作是法庭各项工作的中心。为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法庭在上半年紧紧围绕民商事审判和执行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一是在审判中注重普法教育工作。在庭审中,参加旁听的人大代表、人民陪审员、司法助理员、律师、法律工作者、人民调解员、人民群众达到600人次,尤其在这些活动中,许多群众看到公告后自发参加旁听,审判现场常常出现爆满的场面。活动后,干警对庭审进行集体讨论,查找各个庭审的不足,总结经验,形成符合法庭特点的审理案件规范。通过这些活动,法庭的法官驾驭庭审的能力显著提高,同时将它作为培训人民调解员的一种方式,并有力地宣传了法律,让人民群众更理解法庭的工作,有助于当事人了解民事、刑事诉讼程序。二是推行重审、改判案件讨论制度,提高案件质量是审判工作的中心任务,重审、改判案件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反映出一审案件在审理中是否存在问题,影响着整体案件质量的优劣,因此法庭推行了重审、改判案件讨论、分析制度,旨在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以此确定审判工作的薄弱环节,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改进依据,达到提高审判人员司法水平、提升案件质量的目的,并将讨论的结果形成调研文章,依据讨论中发现的问题,调整培训内容,保证审判素质稳步提高。三是要求审判人员在审判实践中不断总结、发现新问题、新情况,认真分析,结合实际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办法,大胆提出自己的认识,撰写论据充分的调研文章,以调研工作提高法官认识问题的深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审判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四是在领导的关心下,调整审判人员,合理配置审判资源,加强调解组审判力量,加大调解力度,创造了法庭调解结案的历史新高。

四、存在的不足和2012年的工作安排

(一)存在的不足

2012年的工作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同志之间的协作、团结不够,全局观念不够;

2、案件流程中某些环节衔接还存在不顺畅的地方,影响了审判效率;

3、案件细节处理不足、不精,影响案件质量的因素认识不到位;

4、审判效率提高幅度不大,调解力度还需要加大;

<1><2>

5¡¢μ÷ñð¡¢ðû´«¹¤×÷¿ªõ¹μä²»³ä·ö£¬ø½ðè¼óç¿£»

6¡¢·¨í¥μäó²¼þéèê©åäìײ»×㣬ò²ôú¶¨³ì¶èéïó°ïìáë°ì°¸ð§â꣬¼±ðè½â¾ö¡£

£¨¶þ£©2010äêμ乤×÷°²åå

1¡¢èïõæ¹á³¹âäêμ·¨ôºμ³×éμä¸÷ïî¾öò飬×öºãë¼ïëõþöéèºí¶óî齨é裻

2¡¢âäêμö涨μä¸÷ïîöæ¶è¡¢¹æ·¶£¬¼óç¿éóåðá÷³ì¹üàíºíö´ðð¹¤×÷¹üàí£¬´òôìéóåð¾«æ·¡¢μ÷½â¼ñ×÷£»

3¡¢¼óç¿í¬ö¾ö®¼äμäíå½áð­×÷£¬é¹ëè«´ó¾ö¡¢í³³ï¼æ¹ëμäíå¶ó¾«éñ£»

4¡¢°´õõμ³×é¼°áìμ¼μäòªçó¿ªõ¹ºã°¸¼þëù²ãñ²»øéóåð¹¤×÷£»

范文网

5¡¢¼óç¿μ÷½â¹¤×÷£¬îè²½ìá¸ß°¸¼þμ÷½ââꣻ

6¡¢¼ó´óμ÷ñð¡¢ðû´«¹¤×÷ᦶ裬»ý¼«×«ð´ðå¬îªéóåð¹¤×÷ìṩöçá¦ö§³ö¡£

法庭口译话语教学 篇6

关键词:法庭口译话语;教学;提问

法庭口译是指口译员在法院实施的,为实现共同目的和法律公正而为不具有同等语言水平的诉讼各方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不同的语言加以表述的口头翻译行为。法庭口译发展成熟的国家都是移民大国,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移民潮导致了大量说各种语言的人员的涌入,使得对法庭口译的要求日益增加,法庭口译逐渐成为法庭中必然存在的形式。

进入20世紀,法庭口译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法庭口译在法庭审判中起着“信息中心”的枢纽作用。Alicia B. Edwards 认为,口译员在司法系统中重要负责三方面的翻译:证人翻译,即为法官、律师及陪审员翻译语言障碍证人的证词;被告翻译,即为被告及其辩护律师翻译;程序翻译,即翻译律师、证人和法官之间的对话,使语言障碍者了解法律程序的进行。法庭口译话语教学担负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要注重以下几点内容。

一、梳理和总结法庭口译的主要问题

在法庭口译教学当中,忠实和准确是法庭口译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教授学生在保持语言的自然以及语域、语体、语气不变的基础上,尽可能接近在同一情况下母语说话人的位置,使语言结构、语义和原语言一致,对模棱两可的话语、错误的开头语以及重复等都应如实翻译。教师还应该廓清法庭口译员应该具备的角色,认识到法庭口译员既不能扮演辩护人的角色,帮助处于弱势的非母语说话人获得有利的结果,也不能逐字翻译,因为那样的译文令人费解而达不到传达完整信息的效果。学生应该深刻理解法庭口译员的角色定位,这将有助于自己在未来工作时注意自己的语言选择。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应该展示有的译员会越过这一角色界限,在口译时添加自己对于要翻译的事件的理解和判断,这样做法会改变法庭话语的路线走向。

二、剖析法庭口译员如何处理庭审中律师的各种问题

在庭审的直接询问阶段,律师喜欢使用最有强制性的、控制性的及进攻性的引导性问题,这些问题以否定疑问句或者反意疑问句的形式出现,有的还带有情态动词,这是法庭口译员翻译的难点。在交叉询问阶段,使用的是更加自由的、友好的问话类型。从业的法庭口译员对于不同类型的问话的处理策略,其总体的处理方法就是改变或省略某些话语特征。教师还应该向学生分析译员缘何作出这种选择,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译入语和译出语之间在某些表达上没有句法以及语义之间的对等。

1.介绍法庭提问中的话语标记语。法庭提问中的话语标记语,比如“well”“see”“now”等在律师直接询问和交叉询问中有不同的用法。在直接询问阶段,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议论以及对峙,主要是引起争论和挑战。在交叉询问时,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信息流的控制,也是陈述的进展的标记。这类标记语在律师庭审言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而译员在两种询问模式中大都省略或者误译了这些标记语。这种情形发生的原因,其一是由于口译员忽视了这些话语标记语,认为它们是可有可无的内容;其二是由于译员在翻译过程中找不到准确表达这些标记语言外之力的词语,无法做到对等。

2.了解证人的语气、话语风格及语体风格的改变。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出发,证词的类型会影响陪审团及法官的判决。通过案例,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证人证词当中的具有独特语用功能的“无力”话语特色,比如避免正面答复,话语填充词以及模糊限制语等在法庭口译员的译文中很少得到体现。相反,一些法庭口译员通常无意识地添加另外一些无力话语,如语法错误,或犹豫,或者一些对于证人的诚信有影响的词汇,因为证人相对法官来说处于弱势。法庭口译员的这种译法会降低陪审员和法官对证人的信任,从而影响陪审团和法官采信其作出的证言,进而改变诉讼程序中言语行为的真正意图。

此外,教师还应该向学生展示如何以问卷调查为数据收集工具,旨在了解从业的法庭口译员在自然状态下对于法庭口译员的角色定位和法庭口译译文的准确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董晓波.法庭口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克兴,张新红.法律文本与法律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3]赵军峰.作为机构守门人的法庭口译员角色[J].中国翻译,2011(1):24-28.

基层法庭 篇7

公正司法, 让群众信赖

“公正是人民法官的灵魂所在, 只有办案公正, 一方才能稳定”, 这是李广江心中永远不变的信念, 他是这样想的, 也是这样做的。自从独立承办案件以来, 十八年中他共审执结各类案件1575件, 无一错案。

走上中层领导岗位后, 他仍旧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认真履行好一岗双责, 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全庭干警树立榜样, 做出表率, 带头开庭审理案件, 使杨柳青法庭的审判质效每年都有较大的提升。

在审理好承办案件的同时, 李广江针对疑难复杂案件最大限度的担任审判长参加合议庭审理案件, 做干警的主心骨, 更是做当事人的主心骨, 确保每件案件的公正审理。例如, 在成发鑫苑杀人案引起的两起民事赔偿案件中, 由于原告诉讼请求的赔偿数额较大, 双方一度对抗情绪十分激烈, 对此他与承办法官认真细致研究案情, 确定调解思路, 并先后三次深入当事人家中做调解工作, 从人情、乡情出发, 对原、被告双方进行析理说法, 最终双方都同意在法律规定内做出合理的让步, 该案得以妥善处理。案件调解及执行后, 双方当事人都表示满意, 并向西青区法院赠送锦旗表示感谢。此案经西青区法院报送市高院后, 得到了天津市高院李少平院长的重点批示。

和谐司法, 让群众放心

人民法庭处在基层第一线, 直接面对老百姓的矛盾纠纷。因此李广江特别注重加强调解工作, 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 将调解工作贯穿诉讼全过程, 坚持用群众认同的态度倾听诉求, 用群众认可的方式查清事实, 用群众接受的语言诠释法理, 用群众信服的方法化解纠纷, 全力促进辖区的和谐稳定。例如, 在他受理的天津市西青区公用公房管理站诉广汇园、柳溪苑、时代华亭等社区40余户居民供热纠纷案中, 他坚持深入社区, 充分倾听居民拖欠供热费的真实原因, 并依托基层组织, 邀请社区居委会负责同志共同调解, 40余件案件全部调解撤诉结案, 并全部履行完毕, 切实维护了社区的稳定和谐。

这些年来, 李广江没有休息过完整的休息日和节假日, 三年中累计加班180余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法律的尊严, 确保了司法的公正, 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近三年中, 他审执结各类案件442件, 近三年的案件调撤率分别为92%、97.6%、96.4%, 实现了零上诉、零投诉、零信访。

能动司法, 让群众满意

人民法院不仅要依法办案, 还要充分发挥司法的能动性, 切实承担起司法的社会责任, 主动服务经济发展。他坚持不断延伸和拓展司法审判职能, 致力于为辖区的企业、村队提供司法服务, 致力于为辖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司法保障。他经常带领法庭干警深入田间地头、村厂学校, 及时了解他们的司法需求, 提出针对性建议, 减轻企业诉累。

李广江同志积极协助杨柳青镇党委完成重点工程产生的拆迁纠纷、土地使用权纠纷, 使一大批存有涉诉信访隐患的纠纷化解于萌芽, 有力地推动了杨柳青镇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他还坚持庭村共建, 源头预防化解纠纷。变被动为主动, 与镇辖区内东碾砣咀村、十四街、二街村委会建立了矛盾排查、诉调对接、法制宣传等工作机制, 使相当一部分案件在诉前就得以解决, 有效缓解了审判压力, 真正达到了有效缓解社会矛盾的目的。

上一篇:自动化测试平台下一篇:节能减排与室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