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辩论的总结陈词

2024-08-09

法庭辩论的总结陈词(精选12篇)

法庭辩论的总结陈词 篇1

法庭辩论是双方当事人全面阐述自己主张的法律依据,并对对方的观点、理由进行反驳的过程,是庭审的重要环节。要将法庭辩论操作好,不但要有好的文字组织能力,还要具有准确、简洁、清楚、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法庭调查后,当事人、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为维护自己一方的诉讼请求、反驳对方提出的主张,可以在审判人员主持下在法庭上相互进行辩论。法庭辩论应当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1.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审判长宣布进入法庭辩论阶段后,先由原告就法庭调查的事实和证据、应当适用的法律,陈述自己的意见。原告陈述后,原告有代理人的,由其代理人对原告的发言作补充或者进一步说明,以便更好地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原告不到庭的,可由其诉讼代理人发言。

2.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完毕,由被告就法庭调查的事实和证据、应当适用的法律发言,并针对原告的发言进行答辩。被告有诉讼代理人的,在被告发言完毕后,其诉讼代理人对被告的发言作补充或者进一步说明,以便更好地维护被告的合法权益。被告不到庭的,可由其诉讼代理人进行发言和答辩。

3.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 有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原、被告发言、答辩后,法庭应当让第三人发言或者答辩,让他就法庭调查的事实和证据、应当适用的`法律,以及原、被告的发言、答辩,提出自己的意见。第三人有诉讼代理人的,可由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

4.互相辩论。经过上述法庭辩论顺序后,审判员应当让双方当事人、第三人就本案的问题互相向对方发问,辩驳对方的主张并阐述自己的意见。审判人员在当事人互相辩论时,应当使辩论集中在案件必须解决的问题上,必要时,可以对当事人进行启发、引导,审判人员必须公平地保障双方当事人的辩论权利。当事人不得滥用辩论权利,无理狡辩,互相争吵,甚至哄闹滋事。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时,都有陈述最后意见的权利。因此,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以充分保证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法庭辩论的总结陈词 篇2

关键词:法庭辩论,法律逻辑,运用

一、独立证明法

独立证明法就是通过确立证据的真实性, 进而直接推导出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证方法, 即所谓的三段论。在法庭论辩中, 我们可以用法律条文规定的罪状或者有关罪名的概念定义为大前提, 用证据确凿的犯罪事实为小前提, 并将两者加以对照, 从而得出被告人的行为构成该罪的结论。例如:在押犯王某故意伤害一案, 因被告人在劳动中不服管教, 看守人员打了被告臀部一下, 过后, 被告持锹将看守人员砍伤。庭审中, 被告人辩解自己的行为属正当防卫。公诉人当即引用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 指出:正当防卫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才能实施, 对于对方不会造成伤害后果的行为及已经停止的侵害行为, 都不能采用正当防卫的合法进攻手段。该案中, 看守人员只是在管教被告人, 不存在正在进行不法侵害, 而且被告人是在“过后”出于泄愤报复的动机砍伤对方, 不是正当防卫行为, 实属故意伤害的犯罪行为。这一发言结构严谨, 掷地有声, 完全批驳了被告人的辩解。

二、反证法

反证法是用论据证明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假, 再根据排中律, 进而推出论题真。

反证法证明过程, 可用公式表述如下:

求证:P真

设:非P真

证明:如果非P真, 那么Q真;

并且:Q不真

所以:非P不真 (即非P假)

根据排中律:所以P真。

如一强奸案, 被告人某天晚上乘邻居某女丈夫不在家, 从窗户侵入某女室内, 利用某女熟睡之机将其强奸。经查证, 某女短裤及阴道内精液系被告所留, 因某女系在熟睡中被奸, 不能叙述被奸的具体情节, 而被告又拒不供认强奸事实, 辩称自己与某女是通奸, 并且与某女是事先约好的。法庭辩论中, 公诉人即运用了反证法, 先假设了被告与某女通奸, 据此设定了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如果被告人与某女为通奸且事先有约, 那么某女必然为被告留门 (这是规律也是常理) 。然后, 公诉人根据现场勘查情况, 证明被告人系翻窗而入, 窗棱被扳断, 某女家中门锁着, 得出了某女根本没留门, 所以公诉人推出被告与某女不是通奸的结论。该案要么为通奸, 要么为强奸, 两者必有一真, 根据排中定律, 推出了被告人系强奸。

三、淘汰法

淘汰法, 又叫选言证法。这种方法是把论题断定的情况作为可能情况中的一种, 与其余可能情况并列构成选言判断, 然后用论据证明论题之外的其余那些选言均不能成立, 通过否定肯定式选言推理, 进而确定论题的真实性。

淘汰法的证明过程, 可用公式表述为:

求证:P真

证明:或者P真, 或者Q真, 或者Y真

已知:Q假, 并且Y假

所以P真。

例如某伤害案, 辩护人指出有多人对被害人进行殴打, 仅认定被告人致被害人重伤是毫无道理的。公诉人巧妙地运用了淘汰法, 指出:这起故意伤害案中, 确实有多人对被害人进行殴打。因此造成被害人重伤至少有三种情况:第一, 被害人自伤。第二, 其他造成。第三, 被告人故意用水果刀致被害人重伤。而根据证人证言和法医鉴定, 排除了被害人自伤的情况, 并且根据法医鉴定, 造成被害人重伤的直接原因是用锐器刺中肺部所致, 经调查, 除被告人使用锐器 (水果刀) 外, 其他参与殴打的人, 都是使用木棒之类钝器, 不可能造成锐器伤, 因此, 也排除了其他人造成的情况, 仅剩下被告人故意用水果刀致被害人重伤的情况, 从而有力地批驳了辩护人的观点。

四、直接反驳法

直接反驳法就是引用论据直接确定某个判断虚假或真实性可疑的论证方法。运用这一方法要认真分析对方观点错误的实质, 直接反驳的力量在于抓住实质, 攻其要害, 切忌无的放矢或乱扣帽子。例如李某抢劫案中, 辩护人提出李某没有实施暴力, 紧紧扬了一下拳头, 被害人就将物品留下了, 故李某不构成抢劫罪。显然, 辩护人的观点是错误的, 此案的实质即被告人李某是否使用了暴力。因而, 公诉人运用直接反驳法指出: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将公司财务抢走的行为。被告人对被害人扬了一下拳头, 就是一种暴力胁迫的一种行为表示, 完全符合抢劫罪的构成特征。因此, 被告人李某构成抢劫罪无疑, 辩护人哑口无言。

五、归谬法

归谬法是先假定被反驳的判断为真, 并且以这一被反驳的判断作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 由此引出推断, 而此推断又明显荒谬或推断与已知事实或科学原理相矛盾, 说明推断不能成立, 从而证明了被反驳的判断假。例如:李女与陈男通奸, 被李的婆婆发现, 陈为灭口, 当即将李的婆婆掐死。李协助陈伪造现场后将陈放走, 李被指控有包庇罪。在法庭辩论中, 辩护人提出李的行为不构成包庇罪。因为刑法未将伪造现场的行为明文规定为犯罪, 针对这一辩护意见, 公诉人指出:伪造现场只是一种具体的犯罪方式, 按照辩护人的逻辑, 某种具体行为只要法律无明文规定的就不能认定有罪, 那么, 用手掐死人是什么行为在法律中也没有规定, 难道陈就不构成杀人罪吗?这里公诉人用的就是“以退为进, 引人荒谬”的归谬法, 使辩护人的观点不攻自破。

希拉里亚非行:最后的总结陈词? 篇3

“用巧实力来处理国际关系。”这是希拉里在美国国务卿资格听证会上提出的外交理念。7月上旬到8月中旬,希拉里连续出访亚洲6国和非洲7国,对此概念作了诠释。亚非13国行,希拉里既没有沿用过去的直率风格,也没有过多参与具体地区事务,她将主要诉求放在了宣示美国价值理念,编织价值同盟上来。对希拉里来说,在离任已进入倒计时之际,这样大范围、高频率的合纵连横,恐怕是最后一次。在一定程度上,希拉里的亚非行,可视作其主导下的美国外交事务的总结陈词。美国外交的战略关注点和资源投放点,通过其出访,可以窥见端倪。

亚洲之旅最引人注意的是出访路线—阿富汗、日本、蒙古、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从西到北再到南,绕着中国周边转了一个圈。这次被称作“环华游”的出访,为希拉里历年亚洲行所仅见。希拉里的亚洲行,路线中没有中国,但所有意图所指,都是中国。

希拉里访问亚洲,正值南海、东海形势的持续升温,一些南海“声索国”正致力于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东盟系列外长会议上推出自己版本的“南海行为准则”,以此获得南海争端的主导权。人们不免担心,这种局面恰好可为美国所用,从而强化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权重。然而多少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希拉里一改以往风格,展现了更为“柔软”的身段。

希拉里的内敛,当然不是一时兴起之所致,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自美国从2011年开始全面实施“重返亚洲”战略以来,在军事、政治、经济、价值观等诸多方面都采取了攻势。但是,在“重返亚洲”一年之后,美国发现,最初的顺风顺水开始遭遇种种“软阻力”。特别是,当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与中国利益出现对抗的可能性时,期冀亚洲国家选择站队更是不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希拉里更愿意谈的不是战略关系的升级,不是美国军力对于亚洲安全的重要性,而是经贸、人文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意向,甚至是某种对于中国在亚洲存在感的隐晦认可。这实际上是东亚客观形势使然。

当然,更愿意谈合作,不代表美国对华战略政策出现了调整可能。“软”,只是术的调整,而不是道的转换。希拉里的亚洲行,只是确认美国在亚洲事务上拥有发言权,确认“重返亚洲”的有效性。在确认其行动和话语的空间边界并有所受挫后,转向培育价值同盟这一更高层次——在美国看来也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事务上来。这一诉求,在希拉里非洲的7国访问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出访非洲的背景,是今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布针对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新战略。按照新战略,美国认为对“非洲民主”的支持是“攸关美国利益”之举以及美国在海外领导力的“基本组成部分”,美国相信世界下一个经济取得重大成功的事例会发生在非洲。为此,美国决心加强这一地区的“民主机构建设”以及促进经济、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发展。

非洲之于美国,有多重含义。自索马里“黑鹰坠落”、美国遭遇挫败之后,事实上美国与老欧洲一样,将非洲——主要是撒哈拉以南地区视为“被遗忘的大陆”。与此同时,中国则在非洲大陆持续加大投资,提高经贸合作水平,不仅巩固了自身的国际战略空间,而且在帮助非洲经济增长方面成效显著。时至今日,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10个经济体,有6个在非洲。非洲和东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美国一改此前战略,将非洲视为美国在海外领导力的“基本组成部分”,不能不说与中国在非洲的活跃度有直接关联。

价值观,是希拉里在非洲提及最多的范畴。在宣扬价值观的同时,希拉里不忘“含沙射影”提醒非洲小心中国。“美国将坚定地支持民主以及普世人权价值,而不像某些国家用其他方式从非洲不断获取资源。”这是希拉里在非洲所有演讲的中心词汇。

希拉里在非洲的举动,显然比在亚洲高调。原因是,相对于在亚洲的传统影响力,美国在非洲的自信程度要差得多;另外,希拉里在非洲可以明显感受到宣扬价值观的外交策略并没有多大成效。因此,希拉里选择用更具攻击性的方式,宣布美国的到来。

总体来看,希拉里亚非13国之行,是其“巧实力”理念的一次实践,但效果不彰。尽管如此,也已透露出了美国未来外交政策的两个投放点:一是东亚,二是非洲。这两个区域,要么是中国核心利益所在,要么是中国重要国际战略空间所在。如何保证中美在这两个地区的竞合关系不致恶化,并维护好中美关系大局,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议题。

辩论总结陈词 篇4

关于对流浪乞讨未成年人不应强行施以救助辩论比赛

总 结 陈 词

各位评委,各位辩友,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够代表反方作最后的陈词。刚才,双方辩友都围绕各自的主题展开了精彩激烈的辩论,但是在正方辩友的辩论中我方有两点感受:

1、正方观点过于理想主义。正方辩友列举了一系列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未及时施行救助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但他们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现状,没有考虑基层政府的财力状况和强行救助所带来的后果和风险。

2、错误地理解了我方本意。我们双方的辩题中都有实行救助四个字,所不同的是实行救助的定语“应强行”和“不应强行”,正方错误地将我方不应强行施以救助的概念偷换成了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不施以救助,由于概念性的错误,使得对方的辩论显得南辕北辙。

反观我方,观念已经极为清楚,即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在自愿的前提下应该施以救助,但不能强行施以救助。这不是否认人性的关怀,而是立足于现实的考虑。在这一点上,我方已经在法律层面和实际层面都占有了先机。

在此我想简要总结一下我方观点:

一、强行救助缺乏法律依据。孙志刚事件发生以后,2003年,国务院推出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办法。标志着彻底废除了原来的强制救助收容遣送回原籍的救助制度,开始实施对流浪乞讨人员自愿救助制度,这是一个中国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重大历史进步。试想,如果再确定一个强制救助的制度,谁能知道对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每一次强制是否都真的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已经成年的孙志刚尚且死于强制救助的制度,谁能保证未成年的孙志刚能在强制救助中能幸免于难?我方认为强制性救助制度是非常可怕的制度设计。

二、强行救助缺乏财力支撑。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救助是需要强大的财力保障的,无论是解决这些孩子的衣、食、住、行,还是管理、教育、医疗、遣送都需要钱,而现在基层政府的财力状况我们乡镇长班的学员最清楚,就是一个入不敷出的吃饭财政,乡镇政府仅用21%的财力却供养了占71%的财政供养人口,即使自愿的救助都显得力不从心,更不敢奢谈强行施以救助。虽然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总得先有玫瑰呀。

三、强行救助放大了政府的责任风险。追述过往,政府曾经做过很多强行的事情,比如强行结扎,强行人流,强行拆迁等等,为此政府付出过惨重的代价,其中包括金钱和威信,如果对流浪儿童再强行救助,流浪儿童的监护责任也就自然地转移到了政府身上,如果在监护期间再出现一个未成年的孙志刚事件,试问现

在政府还有多少金钱和威信可以随意挥霍?中国人口多,发展的积怨大,任何一起未成年的孙志刚事件都完全有可能酿成类似于“瓮安事件”的群体性事件!

四、强行救助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强行是强制的同义词,我认为所有的强制都应该是针对一种非法行为,比如控制流浪儿童的犯罪团伙,那才是我们的强制对象。强制必然带来一些必要的手段,这种手段可能会给孩子还来一种身心的伤害,这种伤害是隐形的,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是我们难以估计的。采取强制的办法,也许从我们的眼睛里消失一个流浪儿童,但是他可能从内心滋生一种对社会的仇恨,这种强行救助比不救助更可怕。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在自愿的前提下应该施以救助,但不能强行施以救助。

谢谢大家!

辩论赛总结陈词 篇5

(一)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以及在座的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

很高兴与对方辩友进行这场友谊辩论赛,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正方进行总结陈词。

首先,由我进一步阐述我方的论点,我方并不否认外界的要求会对我们产生一些影响,但它只能作为一个产考,它并不能最终决定我们的意志,因为一个人,无论他身在何处,他永远能倾听到的是他内心的声音。在开篇立论时我方一辩就给声音下了一个明确的标准,人要忠于内心的声音,这里的声音指的是“有利于社会发展要求的,不违背道德底线的,与社会达成共性的原则、信念和意识。”

如果一个人想主宰自己的人生,就必须听从自己内心的信念与原则,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思路和观点,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因此遇到事情,不要因为别人的话而改变自己的想法。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

在辩论过程中我方通过大量的事例、道理,例如:屈原为了内心的高洁品质自投汨罗江、钱学深不顾美国的强行要求毅然回国、布鲁渃为了真理失去生命,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向大家证明了我方的观点,阐述了我方的观点——人要忠于内心的声音。

因此每个人都应有正确的原则,坚定的信念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不畏艰难困苦,奋勇渐进。

纵观整场辩论赛,我方一不小心攥住了对方辩友的9大问题,但由于时间有限,下面我就只列举其中较为严重的5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定义的问题:对方辩友在辩论过程中将忠于可以的误解为参考。

2、偷换概念:没有把握这场辩论赛的重心。

3、以偏概全:对方以偏概全实在是盲人摸象,一叶障目。

4、恶意逃避:对方反复对XX避而不谈,屡屡逃避我方问题,是不是对方自认理亏呢?

5、断章取义

6、颠倒主体

战国时期的孟子曾说过一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如果一旦你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太过于在意外在的想法和要求,结果只会在众人的意见面前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

面对忠于外在要求所造成的种种弊端,如果对方同学还能告诉大家人要忠于外在要求的话,我只能用斯迈尔斯的一句话来与对方共勉:一个没有原则和意志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和罗盘的船一般,他会不断随着风的变化而被迫改变自己前进的方向。

辩论赛总结陈词

(二)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同学们大家好!

对方同学是嘈嘈切切错杂谈,大错小错落一盘。下面我将指出对方同学存在的错误。

1、对方同学告诉我旅游可以调节感情,那我如果失恋了,去旅游就可以挽回我心中的她吗?或者是能再带来一个她吗?如果说旅游可以减少生活中的痛苦,这我相信,但减少痛苦的方法又很多,热衷于游戏的人可以通过沉浸在游戏中、热爱读书的人可以沉迷在书的海洋里、工作的人可以投入在工作中。这与旅游相比难道不更直接有效吗?

2、我方多次强调利与弊不能仅仅从经济方面衡量,而对方同学好像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在说经济如何如何。

3、对方同学告诉我去云台山旅游并没有发现旅游给环境带来的影响,那我请问对方同学,你去旅游时是否要担心危险动物的攻击呢?这些动物都去哪了?难道云台山从来就没有毒蛇之类的动物吗?这难道不是旅游带来的影响吗?

下面我将针对我方观点进行总结陈词:

一、旅游业是一种联系广泛的行业,所以它有着严重的依赖性。经济是旅游业的生命咽喉,如果我们都没有钱,甚至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让我们去旅游,这无异于让公鸡下蛋了。旅游业还要拥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如果国家爆发了战争,那就呼吁外国人来旅游吧,能增加外汇,进而为战争提供支持,这样可能吗?我想,来的也只有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吧!

二、发展旅游业是对文化的亵渎。每一个文化景点都有着它独特的文化,它是国家的精神,如今,在这些地方人满为患,他们是不是带着高尚的心来学习文化呢?我看应该不是吧!对于广大游客来说,他们的目的是无法揣摩的,也许是为了逃避某个事物,又或者是寂寞、无聊、空虚而来此猎艳。从经济上来说,这样的旅游业成功了,因为它带来了持续的经济收入,但我们的文化呢?它还能经历多久的摧残、破坏呢?

三、发展旅游业给治安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摆在眼前的是交通问题,交通堵塞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旅游业功不可没啊。相比于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就更令人头疼了,而旅客的身影不时出现在里面。在旅游区治安问题尤为突出,扒手、强盗层出不穷,旅客提心吊胆,保安时时警惕。还有怎么样整治像“天上人间”这样的酒店也是迫在眉睫啊!

四、发展旅游业严重破坏了环境。本是山清水秀的宝地,为了开发旅游区,大量植被被破坏,动物遭受灭绝,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旅游业带入了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人产生形形色色的垃圾,形形色色的垃圾导致形形色色的问题,如果再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啊!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发展旅游业弊多于利!谢谢!

辩论赛总结陈词

(三)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辩友:

综上所述,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而制度则是指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

在一个社会中,道德的力量是很强大、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从内在去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按照公认的标准处事,从而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它与制度相辅相成,是相互推进的关系。但用道德去治理社会,却存在着明显缺陷,特别是道德对权力的约束是无力的;反过来,权力往往借助制定道德规矩来扩张自身的权势。假设道德能够严厉约束一些人的行为,象陈希同、成克杰、***这样的蛀虫就不会产生。因此,道德与制度相比,道德的作用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光靠道德约束很难持久,尤其是对一个握有权力的人来讲,在今天这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时代,个人的道德是靠不住的,这是由人的自私、贪欲的本性所决定的,不建立一个相互制约的制度来约束,单靠当权者道德自律是根本靠不住的。

我们要充分认识人性,对人性保持清醒的认识,时刻警惕人性之恶。不要相信任何自诩高尚的人,不要相信任何美丽的承诺,不要对道德自律抱有太大的希望。如果没有制度约束,任何人,包括你和我,拥有权力都有可能会以权谋私,追求满足自己的私欲。为了大家都不受专制、独裁的侵害,为了大家的利益都得到保障,我们需要建立一整套权力与利益相互制约的制度,对每个人都有约束,包括你我,尤其要限制权力,只有制度才能约束人性的贪欲。

辩论赛总结陈词 篇6

此次大赛的辩题是“做人应该像林黛玉还是薛宝钗”。辩题涉及到当前中国学术界最激烈的讨论。与同学们的专业息息相关,让同学们有话可说。另一方面,与时代密切相连,有时代的气息,这使得整个辩论场面显得精彩纷呈,热闹好看,而赛后又能引发人们的思考,给人一份耐人寻味的隽永和深沉。在辩论赛过程中,最精彩的部分是自由辩论,台上双方辩手步步紧逼,唇枪舌剑,展示他们的青春风采;台下座无虚席,时不时地为辩手们精彩的辩论鼓掌。在观众提问阶段,07级新生观众提问也颇具辩手风范,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性,而且也指出了辩论场上双方辩手未留意的问题,使辩题的讨论更加深刻。

本次比赛邀请了学生会生活部部长覃迪,他与本班班长吴之朝,生活委员徐艳当任评委,阵容相对强大。比赛结束后,覃迪学姐对本次辩论赛作出点评,并给本班的学生提出建议。台下的观众收益非浅。辩论不是喋喋不休的争论,而应是展示逻辑思维以及理性判断的侃侃而谈。我们应当学以致用,把课本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去。

二 活动概况

1. 主持人开场词:

千古绝唱石头记,惊醒红楼梦中人。事事纷纷人海茫茫,多才的曹雪芹都把这一切都融入到了大观园的点点滴滴中去,留给后人的是对世事和人情的不断思索。林黛玉,薛宝钗,这对命中注定的生死冤家在贾府的命运沉浮中僵持着,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那么今晚我们就“做人究竟是像‘林黛玉’还是像‘薛宝钗’”展开辩论。

2. 辩手介绍

正方:一辩 余军师 反方:一辩 康秦伟

二辩 张慧 二辩 朱建容

三辩 王友华 三辩 王毅

四辩 张文凤 四辩 唐娇

五辩 范志峰 五辩 赵璐

3. 双方观点

正方:做人应该像林黛玉

l 待人处事好。黛玉心地善良,对周遭的事物都很关心,虽然他不善于表达。从黛玉葬花就可以看到他心灵的美好与纯真,在当今这个发达的社会,在这个人心充满隔阂的社会,我们更需要的事黛玉这样充满内心纯真以及能表现自己真性情的人,而不是像宝钗那样精于算计,处事圆滑的人。

l 黛玉从小孤苦伶仃,生活充满曲折,但他去勇敢的面对生活,虽然他体弱多病,但他仍然乐观的生活,现当代大学生就要像黛玉那样坚强的面对一切的挑战。

l 黛玉孤独却执着,他对宝玉的爱的执著,她的爱是无私的真诚的,她爱宝玉不带任何功利心,他不像宝钗那样为了“宝二奶奶”的位子。黛玉的爱是执著而纯洁的。

l 黛玉虽然沉默但他有内涵,她不像宝钗那样时常展现自己的才华,她懂得什么是才什么是品行。她读了不少的诗书,但他却保持沉默,保持自己的真性情,绝不为了贾母的喜好而做作。

反方:做人应该像薛宝钗

l 宝钗善于合作,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开怀大度。她帮邢岫烟隐瞒当票的事情,为史湘云做针线活,帮贾府打理家事,。帮助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帮助别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去明白这个道理。

l 薛宝钗善解人意,处事得体,性格温和。在金钏跳井事件中,他安慰有些内疚的王夫人,在不知道内情的情况下,提出了最合理最实用的解决方法,还主动提出把自己的新衣服送给死者,这在古代是需要多么大的气度啊。

l 宝钗聪慧灵敏,机智过人。在滴翠亭扑蝶事件中,他用自己的机智避免了自己惹祸上身,也避免了尴尬。现实生活中,复杂局面多不胜数,若我们不做薛宝钗这样机智的人,岂不困死在这些复杂中。

l 宝钗识时务,识大体,有一种默默的观察和理性的思考,而在关键时刻又有极强的攻击力,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更需要做这样的人,才能立足,才能发展。

4. 比赛结果

经过评委激烈讨论,,从语言表达,辩论技巧,反应能力,肢体语言应用这几个方面对辩手进行考评。

最终,反方获得了胜利;正方五辩范志峰获得最佳辩手。

5. 主持人总结

双方辩手在激烈的文字游戏中,畅所欲言,大胆的发表观点。但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们心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也不尽相同,在如今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我们应该具有林黛玉的才华和知识,也应该具有薛宝钗的大度和气量,需要黛玉的坦诚敢爱,同时要有宝钗的圆滑孝顺,就如同黛玉和宝钗都不是完整的人,我们也不可能具有全部的优点,人总是矛盾着进步者,但无论‘她’还是‘她’,是时代创造了他们,不是他们创造了时代。同学们,也许我们都知道黛玉多愁善感,而宝钗事故圆滑,但我们对他们的认识也仅限于此而没有辩证的认知,。辩证,才是辩论的`精神和本质所在,希望通过这样的辩论赛,我们大家对人对事对整个世界都有一个理性的辩证的视角和思维。

三 本次比赛存在一些不足:

1 可能是时间上的仓促,辩手们没有脱稿,影响了对本比赛的整体效果;

2 在质询小节中,辩手们没有完成提问的思想,只是书面的陈词没有吸纳辩论赛动态的变化过程,没有从对方的答复中提取对自己有利的观点;

3 选手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对手表示尊重;

4 双方应该就各自的观点列举有力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会比较有说服力;

5 在自由辩论环节,每一位辩手应该仔细听对方辩手的陈词,抓住其说话的漏洞进行反驳,再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 尾声:

校级辩论赛总结陈词 篇7

总结陈词:

尊敬的各位评委、来宾,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方从一辩到三辩已经从逻辑、事理层面论证了恋爱靠缘分,首先,应该表现为,优胜劣汰的一种策略,它不是一个个体,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强调的是整体、团队、精神。现在,我们透过对方辩友的论证看对方辩友的观点:

1、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对方将“整体的兵团”的概念偷换成了“个体现象的弱兵”。对方辩友把个体发挥到了极致,而把团体缩放到最小,根本就没有把握住本场比赛的重心,我们说它不是一个个体现象,而是一个具有整体意义的群体,如果我们只讨论个体现象,那么今天这个辩论赛还有什么意义呢?

2、其次,对方辩说肢体有残疾的兵就弱兵。试问难道只是有肢体残疾的兵就是弱兵了吗?他身体可能确实是弱的,但此弱非彼弱,二战世界著名的“轮椅上的总统罗斯福”,带领美国人民战胜法西斯,捍卫了正义!又说“霍金”目前在世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们强的不是躯体,而是伟大的精神!

3、我方以观点正确,科学取胜。我方从概念入手,归纳说明四点:

1、2、其次,强将手下一定无弱兵,能够使强将之兵更有集

体荣誉感。我方之所以强调强将手下无弱兵,正是强调兵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团队,为集体而战的荣誉,强将手下一定无弱兵强调将兵团结一心,强将手下无弱兵是将兵心有灵犀的默契,是将兵团结协作的凝聚力,是将兵相互扶持的韧性。

3、再次,4、最后

综上点所辩,我方一致认为:谢谢大家!

下面我将从全局总结我方观点。

显然兵强调的是精神,是集体。

并忽视了兵团整体的力量。

对方辩友刚才陈词时,继续坚持“强将手下有个体的弱兵”这一观点,我方表示不赞同,我要指出对方在辩论中的几个错误:

辩论赛心得之总结陈词 篇8

总结陈词一般分为三部分,指出对方错误,例证自己观点和结束语。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一定要和立论相对应。一场辩论赛本来就是建立在立论的基础之上,那么总结陈词就是对立论的再次呈现,所以一定要与立论相对应,总结陈词与立论的是否对应是考察总结陈词好坏的一个最最基本的标准。

二、纠错要针针见血。指出对方的错误,是总结陈词一开始就要做的事情,指出的错误要典型,要根本,语言要极度精炼、直观。一般来说,指出错误这是要四辩现场准备的,一二三辩要现场辅助,一般以纸条形式,四辩自己糅合材料。这一点对一个四辩的要求很高,所以说一场高水平辩论赛,一支高水平辩论队的最强人物一般都是四辩,但是千万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重庆师范大学这样低水平的场所,还是要把最强的人摆在二三辩,因为重庆师范大学目前还处在“外行看热闹”的阶段。当然,在这里有一个取巧的方法,可以事先准备好几条,临场挑选,就好比是攻辩小结时操作的方法一样。还有一种办法,总结对方最经典的错误,因为辩题都是伪命题,必然会犯某些错误,这也就是经典的错误,那么准备这些错误,就一般不会用不上了。

三、例证自己观点要极度极度精炼。因为一场比赛已经到了最后,评委、观众对于双方的观点都已经非常熟悉,那么这时候的精炼就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为后面节约时间。如有必要,例证自己观点,可以和纠错相结合,就是指出一处错误,相对应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更直观体现自己的观点,同时更深刻打击对手。

四、结束语是精彩所在,是我们的“杀手锏”。我每一次准备辩论赛,把这个作为自己获胜的最后一招,也是最有效果的一招。说到这一点,就要从辩论的意义提起。“辩论”源远流长,已经几千年了,辩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真理越辩越明,而真理的目的是指导我们开展实践活动,简言之就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好,工作更好,让我们得到更多的实际效益。所以,辩论赛不是口舌之争,真理的指导意义,这才是关键所在,这才是真谛,这才是能够打动评委,引起观众共鸣的所在。所以在辩论赛最后,一定要跳出辩题,说一说今天的辩论赛的实际意义在哪里!比如可以采用“其实今天的辩论赛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的辩题意义何在?”只有我们说出了今天的辩题意义所在,指出我们这一方的观点有什么现实意义,这样既能体现我们一种胸怀,体现出我们的一种“退一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除此之外,还能体现出一支队伍对于辩论赛本身真谛的一种把握,那就是现实意义,真理的指导作用。只有把辩题回归生活,回归现实,回归大众,才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

辩论赛四辩总结陈词 篇9

刚才听了反方四辩的陈述,我方觉得对方没有从概念和本质两方面清楚地认识到顺境逆境谁轻谁重。因为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一个比较性的话题,而不是一个存在性的话题。我方承认,顺境在某些方面也是有利于人的成长的,但是我方强调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接下来,我将从个人成长、价值导向、社会进步三个层面对我方观点做总结陈词。

首先,从具体的个人成长方面看,我们说“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主要体现在一下四点:

1、逆境中的主观能动性。成长是一种发展,发展就要靠动力。逆境给个体的积极发展提供的可能性是,他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心理学上此类情况称为应激。海明威经典作品《老人与海》中古巴老人桑帝亚哥与各种鲨鱼顽强搏斗三天三夜。他的力量从哪里来?正是逆境激发了他的主观能动性。顺境中的安逸对人的影响无法达到如此大的强度。

2、逆境中的可持续性。在主体克服逆境做出努力的同时,必然根据动机,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以达到超越逆境,寻求积极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个过程中所做的一切尝试和努力,对于主体长期的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使得他在日后的生存中能够根据克服逆境的经验超越更加困难的“逆境”。

3、逆境中的逆反性。逆境的存在,只对当事人具有意义。对个体成长发挥的作用,也由当事人的表现来决定。当一个人从遭遇逆境到克服逆境、创造顺境时,他已经完成了“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实现了更好的成长。

4、逆境的过程性。新课标强调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即把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实践经验、个人经历看作学习成果的一部分。在学习的顺境中,学生的心理不会有太大变化,没有强刺激也就无法快而深刻的形成记忆。人的成长也是如此,克服困难挫折,冲破逆境的过程就是成长的一部分。如果处于顺境中,就无法产生深刻的变化,无法形成质的蜕变。

其次,从价值导向看,提倡“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生成长氛围,有利于引领逆境中人才的成长。如果认为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无疑是对身处逆境中的人进行了一次严重的打击;而认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这是对身处逆境中的人的一种鼓励、一种关爱,有利于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长观。

法庭辩论的总结陈词 篇10

作为雇员的女人

现代社会早就抛弃了女人世事不相问,专注柴盐米,倾心育儿女的传统思想。走出家门,责任更大。工作中,女人不再是被同情的弱者,老板不会降低工作标准,相反就是因为是女人,同样的工作,付出的要更多。温柔之中要尽显雷厉风行,敏感之中要尽露机智果断,细腻之中要尽展大局风范。尽显强势,被说成缺了女人味,尽显温柔细腻,被说成头发长见识短,做不了大事。结婚生子更是事业绊脚石,老板担心你结婚误工作,将重点放在家庭,生子这事更是麻烦,一走好几个月,这解雇违反了劳动法,不解雇,工作没人替。女人工作真是难啊!

作为人妇的女人

公婆希望取回儿媳能为儿子洗衣做饭,可是谁曾想女人也是父母眼中的公主,都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其实内里满载的是女人的辛酸。

男人可以是赌徒是烟鬼是酒鬼,女人含着爱接受这既定现实,即使无爱,也要为了孩子而默默忍受,力求维持完整的家。夜深君未归,女人愿守着那未开启的门,男人吐着发泄的烟圈,女人吸着幸福的二手烟,男人因酒醉而失魂,女人成了专职保姆。女人永远是那个守候支持的人,试问女人若像男人一样,男人们是否如此宽容?

女人是家里带工资的保姆,不要钱的厨师,是人工智能型洗衣机。家庭主妇更辛苦,谁都有体会,做家务比上班要累得多,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男人认为自己养家糊口,妻子要以他为中心,其实男人也在享受着女人为他们打点的一切。更何况能够独立承担经济责任的男人很少,大多数的女人还是既工作又顾家。

作为母亲的女人

“十月怀胎在娘身,娘奔死来儿奔生,娇儿平安落下地,为娘九死又一生,养儿受尽千般苦,养女操碎万般心。”这一段话真真切切道出了为人母的劳苦和女性的伟大。生儿时震天地的喊叫声,婴儿半夜啼哭时的摇篮曲,天色未亮时人影稀疏的菜市场,背起书包前的营养早餐,走出家门时的穿戴装扮,放学后看见归家的匆匆脚步,丰盛不偷减的每日晚餐。没有人记住女人每天做过些什么,点滴都融化在岁月的流逝里,看不到,摸不着,抓不住,更因为这就是母亲天经地义的本职。如果这一切由一位男士做到了,应该可以给他“模范爸爸”的称号了。女人,你累啊。

作为女人的女人。

自古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这女人是天天化妆,不见得男人有天天为知己者献命的。一个完整的化妆步骤保守来说要有20步,至今无人能够完全统计化妆品的品牌和种类。女人们每天穿着平均6.5厘米的高跟鞋走路挤地铁,迷茫在服装的众多品牌和样式之间,出入在减肥店美容店还有整容店。在忍心与不忍心之间消费着自己挣来的血汗钱。其实这都源于女人内心日益加深的危机感和恐惧感。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红颜易老,岁月如刀,女人啊,为了减缓衰老,留住青春,是不是更累呢?

法庭辩论的总结陈词 篇11

一、论辩中偷换概念。对方辩友将体育明星和体育偶像混为一谈,在两者之间偷梁换柱、左右犹疑,多次被我方反诘和攻击。体育明星在体育方面成绩卓越、良好的体现体育精神。体育明星对体育发展贡献不可否认,但偶像化则只是注重外在的形式,借助全方位的商业包装和无孔不入的广告,粉饰和娱乐化体育明星。一种虚假的表明的东西如何促进真实的体育发展,而对方辩友却将体育明星的积极影响全被归功于偶像化的作用,岂不荒唐!小贝换了什么头型,刘翔代言了什么产品,姚明穿的几号球衣,这又与体育发展有什么关系?将体育流于表面,与体育精神背道而驰!

二、对偶像化的概念不清晰。首先,我方多次重申对体育明星先进事迹的真实宣传这不是偶像化,只有虚假的、夸大的、粉饰的宣传才叫偶像化。其次,商业化不等于偶像化。对方辩友将商业投资对体育经济的拉动作用归为偶像化的魔力显然也是荒谬的。

三、我方认为体育的发展经久不衰,根本在于体育精神的传承,而不是偶像化的作用。如果体育明星偶像化能促进体育发展,那么体育偶像专注于追求名誉和利益我们的体育就发展了;多参加几个广告代言,我们的体育就将突发猛进;如果偶像化就能促进发展,我们的物理学不再需要科学家的努力,只需要在案头挂上爱因斯坦的肖像,每日参拜,科学发展就将突发猛进;如果偶像化就能促进发展,中国足球队不再需要训练,只需要每天对着贝克汉姆的头像祈祷就可赶英抗日,岂不荒唐?

同志们,宣扬崇拜体育偶像就能发展体育是荒谬的,愚昧无知的!体育发展需要的是一代代人的努力,需要的是持续弘扬体育精神,需要的是每个人的参与。

因此,我们坚信体育明星偶像化不利于体育发展。

法庭辩论的总结陈词 篇12

主持人,各位评委,观众,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辩论,下面由我代表本方进行总结陈词。虽然对方辩友顽强抵抗的精神令我方不得不佩服,但是再多灿烂的话语,再多狡猾的辩解也无法掩盖事实的真相!那就是:性教育应该进入课堂。

首先我来指出对方辩友的几个不足之处:

下面再次强调一下我方观点:性教育应该进入课堂。第一,性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性教育之中包含有科学的性知识和正确的性道德。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在系统的课程讲授之中,使学生获得性知识,消除对性的无知与误解。同时,在系统的性知识教育过程中,还能够对学生灌输正确的性道德。学生既全面识知性,同时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这对于学生未来能顺利对待一系列相关问题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性教育能让青少年更懂得如何自我保护。改革开放以来,观念的转变以及传媒的影响使性的话题不再难以启齿,长期以来的思想禁锢得到了解放。而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却迟迟得不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青春期性教育的滞后使青少年因为缺乏性知识而走向性失误或性犯罪的道路的案例屡见不鲜,给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伤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灾难。由此可见,性教育进入课堂的原因绝不仅仅止于个人发展这个方面,它还是国家民族未来长期稳定发展的需求。现在的教育早已不仅仅是文化教育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人格、心理健康的教育。

第三,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中国是一个“谈性色变”的国家,人们对性及与性有关的问题通常抱有偏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性教育,将有利于改变社会对性的偏见。而对于一些更加现实的问题,当人们不再运用经验或者猜测,而是运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去分析的时候,这类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子曰:食色,性也。既为人之本性,不可避免,那为什么还要戴上有色眼镜来看待性教育这一问题呢?萌动的青春无需遮掩,亢奋的荷尔蒙也应合理释放,我方坚持认为:性教育应该进入课堂!

材料

有了性意识就要有性教育,性教育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4个方面

性教育是有助于儿童、少年和成人正确及时的性发育的教育措施的总称。

狭义理解:就是指有关两性器官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卫生学方面的知识教育;

广义理解:应该是性文明的完整理论体系,主要进行性的道德与伦理教育和性的文明修养,它与伦理学、法学、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生理学、遗传学、性学、医学、社会学、生物学、哲学等科学发生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笼统地说:性教育就是如何帮助人们明确性别角色意识、认识性器官、了解性生理、掌握性卫生常识、造就健康的性心理和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的一门综合学问。

性教育的任务是通过有关性的科学知识和伦理道德教育,帮助青少年一代树立对待异性的高尚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预防和制止违反青少年身心发展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为正确处理恋爱、婚姻、家庭抚养子女等问题打下牢固的基础。性教育也是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青春期性教育不只是读一本书,听一次讲座或看一次录像,而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系统工程。

人们常把性教育局限于有关性器官的解剖和发育方面的教育,这是很不全面的。人不仅仅是自然生物的人,更是社会的人。因此,对人来说,性不仅存在着生物学意义的“性差别”,还存在着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的“性别差异”和“性角色差异”,所以,性教育内容应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及性社会学等方面。

2008年12月,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每学期要安排6-7课时上健康教育课。小学五六年级起,学生将学习有关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知识,包括男女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等。初中生将学习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高中生将学习避免婚前性行为等内容。

2010年8月16日至18日,第三届全国学校性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暨师资业务培训活动在深圳举行,多位国内外著名性学专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中小学性健康教育工作者出席。会议旨在搭建老师们对性健康教育理念与方法的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同行对国际国内性健康教育的了解,提升教育者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水平,达到“科学性观念,健康青春期”的目标。会议同时完成了《中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版》草案。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学校是郑重讨论性的问题的地方,是使男孩子明白卫生、节欲等问题的地方,也是使年纪比较大的孩子明白性病危脸的地方。”而事实上,对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早已是“国际惯例”。英国法律规定,必须对5岁的儿童开始进行强制性性教育。瑞典从1942年开始对7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内容是在小学传授妊娠与生育知识。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对于自己心理和身体上的改变都会有迷茫和好奇。在这种时候正是迫切的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正确指导,让学生对性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而不应该避而不谈。退一步说,就算没有性教育,青少年都会由于好奇心,而自己从其他渠道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这样就出现另一个问题了:学生自己得来的信息参差不齐,很可能不是性知识,而是一些淫秽的观念。在学校开设性教育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因此在学校开设性教育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性教育其实质是教育的一部分,在学校开设性教育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性心理。

保守和传统不一定就是美德,这两个词应该是中性的。在中国,“性教育”一直是一朵“羞答答的玫瑰”,成人不应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儿童的性教育。

性教育其实质是教育的一部分,只是内容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好像是一个不应该涉及的话题,无知引向罪恶

性是人类的一个原始本能,其实没有什么的,把它看待的正常一点,以正常的心态来看待,正面面对,又不是什么罪恶的事情,干嘛要躲躲藏藏的

中国目前的性教育都是„救火‟式的,往往是出了问题,才开始教育,但已经为时过晚。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就开始教育,告诉他们如何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如何看待两性问题。这都属于性道德教育的范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杜布森的《正当青春期》一书2004年在中国出版,被媒体列入“学生暑期阅读盛宴”。这本书明确提出:对青春期的人在教他们生理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教给他们性道德。要他们了解人体发育的奇妙,为成人后的婚姻和育儿做好预备,同时要让他们懂得克制性欲是必须做的一件事。

我国开展的性教育工作相对滞后保守,面对现代社会丰富的资讯和少年儿童天然的好奇心,已显得力不从心。研究表明,当代学生身体发育的时间比10年前提前了近两年,但他们在性心理成熟和性知识的掌握上却没有同步发展。

相较而言,国外对于儿童性启蒙和性教育的认识要比中国人早很多。在日本称之为“纯洁教育”、瑞典叫做“爱的教育”,都是从幼稚园开始就向儿童渗透性别、性差异的常识。英国法律规定,必须对5岁的儿童开始进行强制性性教育。而在芬兰,幼儿园就有性教育图书,家长可以像讲《一千零一夜》那样每天讲一节,性教育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瑞典就尝试通过电视实施性教育,打破了家长难以启齿谈性的局面。瑞典的性教育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性病的患病率极低,20岁以下女孩子怀孕生育的情况几乎没有。

从孩子出生起,性教育便应该随之开始。早期性教育分为婴儿期性教育、幼儿期性教育、儿童期性教育、少年期性教育,进而才是青春期性教育。

把“性教育”引入课堂,会不会唆使孩子去犯罪?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如果引导得好,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并认识到“性”的重要,孩子是可以从中受到良好教育的。愈是堵,或者愈是封闭,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理,这样反而会酿成祸端,得不偿失。

性教育进入课堂可以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中国教育应该利用这种契机,破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加强培养孩子的自身保护意识,坦然面对,正确引导,促进青少年性心理健康发展。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指出:现在孩子不是缺乏生理知识,而是缺乏价值观引导,性教育首先是一种态度,不是性知识教育

性的本质是因为人的动物天性。我们长久以来的教育模式中形成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谬论在今天依稀可见,萌动的青春无需遮掩,亢奋的荷尔蒙也应合理释放,整个国民的性启蒙,也不能仅靠多几个苍井空来解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高屋建瓴 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彭露露,女,安徽马鞍山人。华中师范大学人类性学专业2008级研究生。在经历了2011年初的“求职**”之后,现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任教。

我国性教育现实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性教育的认识误区

目前,人们对性教育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方面:(1)对“性与性教育”的狭隘理解。这种观念认为,“性”即是性生理和性行为。“性教育”就是性生理知识的教育。持这种观点的人看不到“性与性教育”广阔背景后的丰富内涵,看不到它不仅包括性生理,而且还包括性心理、性审美、性别自认、性行为的角色认同,以及性伦理、性道德、性法制和性病预防等不同层面的内容。性教育是全方位的,其核心是人格教育。狭隘的“性与性教育观”采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必然使中学性教育的道路越走越窄,最终导致性教育难以在学校深入开展。(2)以堵为主的“应急论”。这是目前许多学校采取的方法。他们平时不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学校但愿学生不出“问题”,认为出了问题再解决也不迟。在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心目中,性教育是对那些出了性问题的学生而行的。这种观点的出发点的根本错误在于它不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而是回避问题,方法上采取消极压制以延缓问题的发生,或事后“亡羊补牢”,而不是积极疏导,更不是从根本上解决人发展中的问题,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做准备。加之教育主体对出了问题的学生往往采取批评指责的办法,或是简单地开除了事,这种简单化的处理,不可能使学生获取科学的性知识,更不可能培养他们成熟的性心理与性道德,因而绝不可能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理想境界。(3)蒙昧主义的“本能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性知识自然会知道的,不必用语言、文字来传授。性欲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孩子随着生理成熟,男女之间的事他们自然会知道,开展性教育是多此一举。“本能论”的思想根源在于“性神秘”和害怕让学生知道性知识会导致某些学生的性越轨行为,并常常人为地为性教育设置种种禁区。在这种观点影响之下,往往导致学生因性神秘进而性好奇,进而演变为一些学生的性尝试,同时还会制造新的性愚昧。现实中,因性无知而造成的身心疾病、青少年性失误与性犯罪的增加,都证实了“本能论”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4)“价值中立”的性教育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性观念与性行为由学生自由选择,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性教育应持“价值中立”的原则,向学生传授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时候,不需要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方面的引导。其实性价值观教育即使在现代西方也被视为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表明,没有价值标准的性教育是没有价值的性教育,甚至成为有负面作用的性教育。2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性教育职责上相互推诿多数学校认为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传授考试、升学方面的知识,培养应试的技能,提高应试成绩。至于性教育是个人的事情,是隐私,是学生家长的职责;而一些家长则认为,我把学生交给学校,学生的一切问题,包括性教育理应由学校负责;有时学校和家长则认为性教育失误,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太差,性教育应由社会上的有关机构或部门负责解决。各方相互推诿,没有一个教育主体自己主动去承担性教育的责任,致使中学性教育出现空白,进而影响到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正常的异性交往。3 在性教育过程中,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严重脱节

中学性教育绝不是管束教育,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性知识,培养他们正确的性观念和健康的性心理,并使其具有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性行为规范,而且要通过性教育,使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谐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完善的人格,然而,由于素质教育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和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的不尽科学,一些学校在性教育中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往往走过场。有的在教学中片面地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空洞的说教太多,内容太抽象,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抽象性知识的“容器”。教师不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去有意识地提供机会或设计专门的活动,而一味地空洞说教,只能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国内外性教育的研究概况 美国青春期性教育

美国是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 世纪90 年代初期美国全国教育学会和教师大会就青春期性教育问题开展过多次讨论。从教育实践上看,19 世纪美国尚未开展性教育,进入20 世纪以后,性教育逐渐进入学校课堂。美国性教育和家庭生活教育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训练有素的教师不应当只强调性的事实,而应当适当地注意到整个性教育的问题。也就是说,性教育应当关注性心理和整个人的发展。70 和80 年代,性教育

渗透到许多课程里,性教育的资源更为丰富,不仅有各种书籍,还有许多视听资料。在许多学区,性教育和家庭生活教育是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程教育,即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都有性教育。此外,性教育师资培训也日益受到重视。80 年代中期以来,由于艾滋病的威胁,美国的青春期性教育与艾滋病预防教育结合起来。此时,美国主要城市大约80%的公立中小学都进行性教育。但美国的青春期性教育质量却并不高,美国仍有大量青少年性无知。造成性教育质量低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中小学对性教育课程的内容缺乏广泛一致的意见。鉴于青少年中日益严重的性问题和性教育尚未有效地在学校中实施,90 年代初期开始,美国中小学性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改革进程中。美国性信息和教育协会认为,必须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综合的性教育,因此,首先要进行性教育课程改革。1991 年该协会编写的《全国性教育综合大纲》出台,标志着美国性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纲》认为,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性健康,帮助他们正确理解性观念,向他们提供保护自己性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培养他们作出更好的有关两性关系决定的能力。《大纲》对改变美国中小学性教育课程各自 为政的局面,统一性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起到了规范作用,并进而为提高性教育质量起到推动作用。2 瑞典的青春期性教育

瑞典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青春期性教育的国家。早在1942 年就在义务制学校中开展性教育,1957 年国家教委就制订了性教育指导要领,1970 年性教育范围扩大到所有学校。1975 年之前,他们偏重于生理教育,以后逐步增加了性道德、性评价等内容。他们的教育有三个特点很突出:非常实用;从幼儿就开始;性科学教育一步到位,不兜圈子。瑞典性教育很有成效,少女妊娠和人流数明显减少,性病、性犯罪比例也在下降。3 日本的青春期性教育

日本的性教育大约从明治时代开始,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日本的性教育,从明治时代到战前,属于性教育的初期启蒙时代,性教育主要从战后开始的。日本战后的青春期性教育分为五个时期,它们分别是:

1945-1955 年的纯洁教育前期:这一时期性教育的名称为纯洁教育,是日本战后性教育的开始。在此期间,学校健康教育课中开设了性教育,性教育内容涉及到了身体发育成熟的过程、青春期身体变化、生殖系统的功能等。1955-1965 年纯洁教育后期:纯洁教育的目的转向以青少年正确理解两性间的精神和肉体关系为重点。在学校教育中,学习与性教育有关的内容放在了一般了解的尺度,生理解剖方面的内容几乎取消,性教育失去了统一的形式。

1965-1975 年性教育复苏前期:总体上讲,性教育这一时期虽然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在具体实施方面仍然是消极的。

1975-1989 年性教育复苏后期:这一时期,日本教育部下发的学习指导纲要及指导书中开始使用“与性有关的指导”这一提法,对性教育改变了以前的消极态度而采取了超前的积极指导态度。

1989 年以后的性教育成熟期:这一时期,是日本性教育的迅速发展期,其主要的社会背景及原因是发现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急剧增加。爱滋病的预防提示了性教育的重要性。

问题

1.请问对方辩友,你们在发现自己身体日益发育的时候,难道你们就不觉得需要有些关于性的知识来引导帮助你们吗?

2.温家宝总理在前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也提出: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讲话上也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请问对方辩友,这些难道不意味着性教育应该进入课堂吗?

上一篇:幼儿园安全的总结下一篇:春节吃什么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