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法庭

2024-08-29

社会法庭(共12篇)

社会法庭 篇1

社会法庭是法庭的社会化, 是指独立于法院正式的调解和审判机构之外, 在一定区域内选任一些具有威信力和法律基础的人做社会法官, 依照村规民约、风俗习惯、法律法规解决基层人民那些还上升不到法律层面的纠纷, 使其真正消弭于无形达到定纷止争的效果, 是一种创新的非诉纠纷解决机制。但是如若要形成一种独立的非诉调解机制, 当作一种制度运行下去的话, 就必须得上升到一定的立法层面, 通过具体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运行。

要想建立社会法庭有效的运行机制, 首先需正确把握社会法庭的定位。对此我们必须从深度上理解社会法庭建立的目的和作用, 社会法庭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法院工作案多人少、案结事不了的难题, 也是破解当前社会转型期矛盾纠纷及时化解的需要, 是落实中央政法委部署的“三项重点工作”、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和基础群众自治建设的有益尝试, 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社会法庭以最亲和、最便利、最快捷、最低成本和不收费、不结怨、不繁琐、不上公堂为主要的特征, 因此, 社会法庭的定位要突出社会性、群众性、自主性、自治性的特点, 社会法庭的定位应当是在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司法推动、群众参与下, 聘请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事业、有较好解决纠纷能力的群众担任社会法官, 依据村规民约、伦理道德、人情大义、自主协商、调处民间纠纷的一种新型群众性自主组织。

一、理性回归人民法庭建设, 落实能动司法理念

当前, 以情代法仍是我国乡土社会秩序构建的基本形态, 许多农民仍缺乏应有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而社会法庭的推出, 强化的仍是以情代法, 而不是法律至上。在崇尚法治的社会里, 人民法庭应是老百姓心目中的“社会法庭”, 人民法官应该就是“社会法官”, 如若不然, 法官也就不再成为一种神圣的职业, 法律本身也会成为“人情”的替代品, 此时中国的法治梦将会离我们渐行渐远。因此, 笔者认为我们必须的处理好“社会法庭”与人民法庭的关系问题, 法治与人情的关系问题。不能因此而弱化法律的作用, 而应该以法律为依据, 适当的援引风俗习惯、乡规民约等非法律层面的习俗, 同时在审理案件时承担起普法宣传的任务, 长期坚持下去, 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推进农村的法制化进程。

二、提高社会法官专业素质

其一, 需要明确社会法官的选任条件。“社会法官”的素质对社会法庭运行的实际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鉴于此, 提高“社会法官”的选任条件和其专业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由社会法庭特点和职能, 我们总结出担任“社会法官”应具备的条件: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一定区域内具有声望;有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和调解办法;对人热情亲切等。其二, 规范“社会法官”的选任程序。对于符合一定要求的群众, 可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亲自提出申请, 由基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机关进行初查, 和其所在地的基层法庭商议之后, 由当地基层人民政府确定人选。其三, 加强人民法院对社会法庭的相关业务指导, 对新选任的社会法官进行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 提高其处理纠纷能力和程序意识。

三、加强社会法庭的法律宣传

社会法庭能否继续在纠纷解决中持续保持其优越性, 与社会环境和政府的不断支持有很大的关系。使广大群众深入了解社会法庭制度, 创造有利于社会法官开展工作的社会环境。一方面, 与社会法庭相适应的法律文化是其能够持续发挥作用的基础, 尤其要加强农村法律文化教育, 提高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 社会法庭的推广离不开媒体的宣传, 正确引导舆论方向, 广泛宣传社会法庭的积极作用, 为社会法庭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此外, 各基层政府应明确社会法庭对解决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 对社会法庭应给予更多关心支持。

四、规范社会法庭的纠纷解决程序

首先, 明确社会法庭的受案范围, 社会法庭主要是运用调解来解决纠纷, 在遵守法律规定和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 尽可能的将婚姻家庭、相邻权、农村土地承包等一类民事纠纷由社会法庭先行处理此类民间纠纷。其次, “社会法庭”的个案组成, 应为三人以上单数, 双方当事人在社会法官名册中选定一名成员, 第三名“社会法官”由双方共同选定, 也即参照仲裁庭的设立规则。最后, 由法律赋予社会法官更多的权利, 同时完善相关机制。法律应对社会法官的存在予以认可, 明确其法律地位, 赋予其更多权利, 可以建立起有效的轮换制度和奖惩机制, 完善监督和约束机制来确保社会法官履行义务。

通过以上对社会法庭进行多思维的研究, 笔者提出了社会法庭运行的宏观思路。使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社会法庭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法庭的运行并非是以情代法而是以法治为理念, 建立起最贴近民众、成本最低的纠纷解决机制。而法制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将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 使社会纠纷无论从量还是质上都得到最大的优化, 社会法庭则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摘要:随着国家民事司法改革运动的深入进行, 在完善诉讼制度的同时逐渐将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纳入改革中。在河南, 社会法庭已经成为非诉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机制动员和利用社会力量、社会资源解决社会纠纷, 在过去的5年里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 任何一种机制, 总是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得到丰富。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社会法庭还存在着许多法理和制度层面的不足,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新, 将社会法庭的运行逐渐制度化, 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法庭,运行机制,完善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韦留柱.《社会法庭探析》[J].政治与法, 2010.

[2]卢少锋.《人民调解的知识谱系及反思》[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年第11期.

[3]郭帅涛.《化解纠纷的乡土方式——社会法庭》, 经济与法, 2012.

[4]王婧.《社会法庭的乡村实践》[J].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第30期.

社会法庭 篇2

经管1405杨启航14241126 案件名称:北京市海淀法院“外立面颜色红变黄 37户业主起诉开发商”案 时间:2014年12月9日9时30分,旁听方式:中国法院庭审直播网 案情介绍:

37名原告诉称,被告北京金隅程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建材城翡丽铂庭二期伯爵郡项目开盘售楼时,通过沙盘、宣传册、官方微博等方式向原告宣传,称该伯爵郡住宅“从仿手工烧结的暗红色砖石墙面和黄金麻花刚岩石„.释放出骨子里的英伦气质:红墙、坡屋顶、老虎窗等元素”,售楼人员亦表示伯爵郡项目与一期相同,而一期现房的外立面正是红色面砖。后原被告签订了合同。近期,原告去现场看施工进度,发现伯爵郡项目外立面颜色呈现米黄色,与被告宣传的暗红色砖墙严重不符。经与开发商交涉,被告明确表示,不会对外立面颜色作出任何修改。原告认为,被告擅自更改涉案楼盘外立面颜色,构成违约。故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将涉案楼盘外立面变更为与约定一致的暗红色砖石面墙,并承担诉讼费用。

审判结果:原被告双方同意民事调解。

旁听感受:

首先,这是一起民事诉讼案件,案情新颖,楼盘尚未竣工和交付,业主就楼盘外立面颜色起诉,主张开发商违约。其次,业主人数多,涉及范围较大。

法院在我心中一直都是无比神圣的,即便是透过电子屏幕,我也依然能感受到那庄严肃穆的气氛。

开庭时,法官席上只有一名法官,一个助理检察员和一名书记员出庭,这从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案件审判时案件多、法官少的难题,我国需要更多从事法律工作的人才!

开庭后,与我想象的不同,原被告双方没有巧舌如簧,甚至彼此的陈述都带着许多生活化或者啰嗦的表达,感觉双方对审判流程不熟悉而且准备也十分不充分,以往在一些电视剧中出现的律师互辩更是毫无迹象。然而值得高兴的是,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审判,原被告双方终于还是同意民事调解。

“点题专家”法庭受审 篇3

考场舞弊更多地体现为教考不分,此次四、六级试题外泄,也就是教考不分的典型表现。对于任何一项考试而言,教考分离一般会带来高质量的考试衡量效果;而一旦教考不分,试题就将成为某些人谋取利益的交换品。这种交换与其他的腐败形式相比更加可怕,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人才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考试的腐败比一般的腐败更可怕,其对社会造成的破坏性后果也更大。

6月8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去年英语四级试题泄密案几名主犯作出一审判决:主犯史晓龙、曹宇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从犯刘晨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这个判决对试题泄密案自然不是句号,因为就在判决十天后,人们又发现英语四、六级考试题泄密了。这一案件已经引发人们对四六级英语考试体制、考试保密、考试效果等问题的更多思考。

考前“命中”考题

由于受“非典”的影响,2003年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定在9月20日。随着日子的临近,大学校园里一方面呈现出愈发紧张的学习气氛,而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竟将寻找考试“枪手”的目标转移到网上,寻找和提供考级“枪手”的广告在各大考试论坛上泛滥成灾。

北京某些考前培训机构却曝出了“真题”。2003年9月19日,在考试前一天的晚上,宇航培训学校在地质大学学术报告厅安排了一次考前“点题”,专家串讲了许多“可能”要考的考点。20日考完后,参加完“点题”的学生发现,前一天串讲的试题几乎原模原样地出现在试卷中。占考分的比例至少在50%以上。有考生发现,此前,相关考题还曾出现在宇航考试培训学校的网站上。据有的考生反映,宇航考试培训学校的网站上还出现了“贺宇航学校9月19日四级考前点题命中率达78%!直接命中阅读原文、作文原题和全部词汇考点!参加宇航培训,轻松通过四级!”的字样,以此来为学校做广告宣传。

9月21日《京华时报》首先报道了这一“蹊跷现象”,并指斥“英语四六级试题被泄露”。随后,《北京晨报》、《中国青年报》等数十家媒体加入了采访和报道这一事件的行列。

9月21日,《京华时报》关于“英语四六级试题被泄露”的报道立即引起国务院、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并责成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其后,教育部、北京市教委联合开始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押题”事件展开内部调查。为保证调查的顺利进展,教育部高教司、市教委高教处、北京教育综合服务中心、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华北中心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并迅速开始联合调查。

9月19日晚“点题”讲座的录音磁带、入场券、学生相关记录等证据已经收集到市教委。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委员会考试中心(Ⅰ)——四六级英语北京考试中心的杨庆午主任在听完媒体记者提供的学生考前“点题”笔记和录音后表示,主讲人极有可能在讲课前看到过考题。经查,“北京宇航考试培训学校”并没有在北京注册,宇航培训学校的注册地在外省。经过大量艰苦细致而高效的调查,调查组排除了命题、印刷等环节出问题的可能,他们将目标锁定在宇航培训学校以及所谓的“点题专家”。

有人拆了试卷密封袋

北京市公安局经过调查认定,宇航培训学校主讲教师、负责人有重大犯罪嫌疑!2003年10月3日,北京市公安局对宇航学校主讲专家曹宇以涉嫌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而刑事拘留,5日对宇航学校负责人刘晨刑事拘留。

2003年10月31日,北京市公安局根据司法管辖权的规定,依法将该案移送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管辖。第二天,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对曹宇、刘晨一案立案侦查。第三天,也就是11月2日分别对涉嫌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的曹宇、刘晨执行逮捕。

同年11月3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向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举报:该校教务处教务科副科长史晓龙于2003年9月19日上午利用一人值班看护全国英语四级考试试卷(经国家保密局鉴定为机密级国家秘密)之机,私自拆开试卷密封袋将英语四级考试试卷交给曹宇看,造成试卷内容泄密。

同年11月5日,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对史晓龙涉嫌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立案侦查。11月11日将犯罪嫌疑人史晓龙批准并执行逮捕。

经过近一个月的侦查,办案人员查清了案件的来龙去脉:

2002年10日,犯罪嫌疑人曹宇、刘晨在东方大学城相识后二人拟在大学城合作开办培训班。2003年5月14日经河北省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批准成立了“东方大学城宇航培训学校”,由刘晨任该学校法定代表人,负责学校招生等工作,曹宇任教师,负责培训班授课工作。

宇航培训学校成立后,为配合9月20日全国英语四级考试,扩大学校知名度,曹宇、刘晨拟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举办一期考前点题讲座班,两人商议请与曹宇相识的公安大学负责英语四、六级考务工作的史晓龙提供这次考试的内容,并为招生准备了宣传材料。同年8月,曹宇即将开办点题讲座和请求提供考试内容的意思告诉了史晓龙,史晓龙表示到时视情况再定。

9月中旬,刘晨带着学校招生宣传材料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会主席邹某陪同下到北京招生。同时曹宇再次与史晓龙联系落实提供考题事宜,史晓龙让曹宇19日等他的电话。

2003年11月17日上午,在接受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渎检处办案人员讯问时,史晓龙供述了泄密的整个过程:

“曹宇跟我说过,点题准,学校的知名度就会高,通过我们之间交往,曹宇知道我在学校负责考试这方面工作,他意思是想通过我透露一些题,我们闲聊时说起过试卷领取过程。他知道我负责考务工作,负责保管卷子。2003年7月,曹宇跟我提过,他说9月份考试快到了,能否帮他弄题,我说还早呢。9月1日左右,开学初,他又找我说是否能透些题,我说考前再说。9月17日,曹宇又给我打电话,我说你考前一天(19日)过来找我。他(曹宇)这次来是想看到卷子,他跟我提过想让我复印一下卷子给他或是看看题,总之能知道更多些,这样点题效果会不错,对他办班比较好。9月17日我跟曹宇为这事联系时,我跟他说19号你来看卷子吧。曹宇知道19日来找我是为了看卷子。”

2003年12月4日下午,史晓龙又进一步交代:

“2003年9月19日当天上午近10点,我和同事从市教委取回试卷,把试卷放到一楼空房子里,我把北京警院要用的试卷拿到我办公室,我印象中我办公室当时有两位同事。当时我拆了一包试卷,我对他们说,要把警院要拿走的卷子分开。后来,两位同事去吃饭了,我就在办公室等着曹宇。将近11点,曹宇过来了,见面后我就带他去一楼放试卷那间房间里,我从袋中拿出一份试卷,我让他看了客观题本和作文题我对他说,你看看就行了,加深些印象,然后他就在他带来的纸上把考试题本上的题都作了一遍,还把作文题做了在他做题过程中,我出去了一趟,我回来时,他已经把题做完了,我把他做题的那张纸留下来,他带走的几张纸上面我看也有一些英文。”

而曹宇的供述也印证了史晓龙的交代。2003年5月,刘晨拿到宇航学校的执照,聘请曹宇负责讲座和上课,其他工作诸如招生、管理财务、宣传及其他事务性工作都由刘负责。同年8月底,刘晨在和曹宇商量举办一个点题班,日子定在9月19日。刘晨与曹宇多次商量“要一炮走红”,如何“一炮走红”,经过处心积虑的研究后,两人认为,关键是能弄到题,要靠弄点题创招牌。于是,曹宇想到了在公安大学工作的“老朋友”史晓龙……

9月19日上午,曹宇从史晓龙那里出来,和刘晨一起回廊坊,下午曹宇做了一个讲座。做完这个讲座,其后又赶回北京。在点题班讲课前,刘晨告诉学员要先写作文。当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听曹宇讲课的大约有700余名学生。曹宇讲了作文、阅读、词汇等考试内容,并说:“明天你们会在考卷中发现有相同和相似的题,不要吃惊。”根据刘晨的授意,曹宇向学员吹嘘:“老师经验丰富,准不准,考完就知道了。”

第二天的全国英语四级考试结束后,四级考试内容泄露事件败露。2003年10月2日,曹宇在北京被抓获。通过曹宇的交代,同年10月5日,北京市公安机关在鞍山市公安机关的配合下将刘晨抓获。

社会法庭 篇4

知识产权社会法庭基于专门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社会法庭。即由当事人自由选择“社会法官”,运用乡规民约、人情大义、伦理道德、法律知识,来解决社会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的基层自治组织。

知识产权社会法庭具有合法性、协商性、便捷性、公益性等四个主要特征:

1.1 合法性

从法律角度分析,知识产权社会法庭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纪律性,具有一定的制度和结构,有自己的负责人、工作人员、辅助人员等,并对该组织负责。从政治领域,只有被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承认的权威和秩序才具有合法性。虽然目前还没有制定详细的法律规定和制度,但在现行法律条文中,还是有很多参照规定的。并且在实际运行中,受到了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河南省高院也为此制定和出台了数个指导意见和办法,以规范知识产权社会法庭工作的开展。

1.2 协商性

协商性是指在解决知识产权矛盾纠纷中以理性的沟通让双方当事人当面对话,以主体间的合意取代了裁判者的决定,并最终以妥协的正义或称之为协商的正义,互利的正义取代分配的正义。

1.3 便捷性

便捷性是指在知识产权纠纷解决的过程中,主要以调节的方式,不拘泥于任何特定的形式,使双方当事人都能积极主动,促使当事人快速达成共识,解决矛盾。

1.4 公益性

所谓公益性指社会法庭的社会法官都是公益性的为社会做贡献,解决行业内的纠纷,不图回报和报酬。

2 河南省知识产权社会法庭的创建背景和发展现状

伴随着知识产权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类知识产权矛盾纠纷也逐渐凸显,纠纷的性质也日趋复杂,尤其在基层司法实践中更为典型。人民法院也逐渐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被推至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最前沿。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进一步推进河南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为河南省自主创新环境建设提供更有力的司法保障,河南省成立了首个知识产权社会法庭。

2013年,河南省创建了首个知识产权社会法庭设在河南省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从省、各地市知识产权局的业务骨干,知识产权战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业务骨干,专利、商标中介机构推荐的业务骨干中选举产生了多名社会法官。在省高级法院和郑州中院的指导下,定期对社会法官进行业务培训,确保社会法庭充分发挥“民间调解”功能,解决涉及知识产权的民事、行政纠纷,提高知识产权运行的社会效益。

经过近两年的运行,知识产权社会法庭的实际效果十分明显,但作为一项新举措,河南省知识产权社会法庭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知识产权社会法庭的宣传不足。自创建河南省知识产权社会法庭以来,已接收并成功调节大量案件,但依然有很多知识产权纠纷需要经过法院等程序进行。

2.2知识产权社会法庭的资金保障不足。资金保障是知识产权社会法庭开展工作的前提,河南省知识产权社会法庭完全属于公益性质的机构,没有任何单位和机构对其进行资助,社会法官在办案过程中连基本的交通补助都没有,这大大降低了机构内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2.3知识产权社会法庭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目前依然有大量的知识产权纠纷依靠司法程序来解决,不少地方法院直接受理。

3 河南省知识产权社会法庭发展前景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河南省知识产权社会法庭终究会成为知识产权行业自治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知识产权社会法庭会发展成为完全的大众化的自治性纠纷解决组织时,法院的工作量就会大大减轻,知识产权纠纷都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和解决,对社会稳定和河南省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4 河南省知识产权社会法庭的发展建议

4.1建立健全社会法庭制度,加强程序保障。首先,对社会法庭的运行机制做出相应规定。社会法庭虽然简化了很多程序步骤,但也应明确规定运行程序。其次,明确“社会法官”的权利和义务。目前社会法官开展工作,完全公益,甚至自费。在制度的建立初期,他们积极参与,有着浓厚的兴趣,但长远看来,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和奖惩制度,否则,将可能出现部分社会法官内部混乱的局面,甚至损害当事人的利益。

4.2不断扩大知识产权社会法庭的宣传力度。宣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加大知识产权社会法庭的宣传力度,在商场,会展,大型交易会等场合,进行宣传页发放、悬挂条幅等形式的宣传,并安排相应人员对知识产权社会法庭的存在意义和业务内容进行讲解。

4.3加强对社会法官的业务培训。社会法官经过培训聘任上岗后,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加强社会法官的基本的法律常识和基本的调解技巧等业务技能,或者提供相关书籍,定期邀请到法院旁听案件庭审等。

4.4加大经费保障。社会法官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一些需要费用,从长远发展来看,仅靠社会法官前期的热情是不够的,必须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将“社会法庭”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经费得到了保障才能顺利开展相应工作。

4.5规范社会法庭与司法程序的衔接。规定司法程序与社会法庭的衔接程序,包括司法程序接受知识产权案件的处理过程,例如知识产权纠纷等案件首先交予社会法庭进行调解,经调解成功的,由社会法庭为其出具调解协议书,双方当事人再到法院进行司法确认;调解未成功的,法院派出法官进行指导调解,仍未成功的交予法院走司法程序解决。

5 结语

知识产权社会法庭是在建构和谐社会和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背景下产生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暂时还不能依靠立法来实现这种机制的建构。目前面对各地不同的纠纷和社会大环境和谐的要求只能通过实务部门来探索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共识和经验再上升为立法和制度。

原阳县社会法庭2013工作总结 篇5

2013社会法庭工作总结

2013年原阳法院按照上级机关的部署,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扎实深入推进社会法庭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使社会法庭的运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显著贡献。

一、领导重视,制度健全

县委县政府领导非常关心社会法庭工作,县政法委把社会法庭工作情况做为各乡镇政府平安建设、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每年年底都安排法院派员参与对社会法庭工作的考核。

我院领导历来高度重视社会法庭工作,将其作为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来抓,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督促协调,确保了社会法庭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我院在县政法委的领导下,加大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常驻社会法官管理暂行规定(试行)》等规定,保证了社会法庭的规范、高效运转。

二、多措并举,大力推进

今年我院采取多项措施,全力全面推进社会法庭工作。

一是加强社会法庭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在县政法委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院进一步细化了有关社会法庭办案流程、社会法官培训、考核的规定,以规章制度为遵循,潜下心来服务好社会法庭,指导好社会法官,严格执行各项奖惩制度,保证社会法

庭制度释放出应有的正能量。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我院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载体,大力宣传社会法庭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辖区经济发展、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乡镇党委政府和社会群众对社会法庭的认识认可度,以达到乡镇党委支持社会法庭工作,人民群众有事找社会法庭的目的。

三是加强社会法庭硬件设施服务。针对社会法官工作中提出的难题,我院及时向县政法委汇报。通过协调,给全县各个社会法庭刻制公章,由法院研究室统一管理。给常驻法官办理了工作证,及时印刷了各种文书,发放报刊杂志等学习资料。保障社会法官正常履行职责。

三、坚持对接,确保实效

为保障社会法庭的正常运行,积极发挥其民间纠纷调解“前沿阵地”作用,今年我院继续坚持与社会法庭的多项对接机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是坚持案件运转对接机制。在立案阶段,针对涉及婚姻家庭、民间借贷等8种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民间纠纷案件,立案庭会及时将案件转送到社会法庭,由社会法庭先行进行调解。社会法庭如果不能在规定期限内调结,案件就会进入诉讼程序由相关审判庭进行审理。社会法庭调解成功,当事人申请确认的,携带相关材料由立案庭予以司法确认。目前已转送案件300余件,约有20%的案件通过社会法庭调解解决,司法确认20余件,不仅有效减轻

了审判工作压力,还为群众诉讼提供了便利。

二是坚持绩效监督对接机制。我院研究室和社会法庭建立“每月一小报、每季一大报”工作机制。各社会法庭的常驻社会法官向研究室每月汇报收结案简表,每季度上交期间全部调处纠纷卷宗,接受评查。评查结果,将作为社会法官办案补贴数额和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今年五月份,我院研究室、监察室联合对辖区社会法庭进行了一次摸底检查,形成专题报告,提供给政法委和法院领导参考。

三是坚持业务指导对接机制。我院充分利用各业务庭巡回办案、现场开庭、就地调解等时机,邀请社会法官参加,增强社会法官调解工作能力。通过季度工作会议、法制讲座等形式的培训,有效提升了社会法官的法律素养。今年5月份我院召开全县社会法庭工作暨业务指导会议,10月份组织优秀社会法官到省法官学院参加培训。对于表现优异、工作业绩突出的12名社会法官,我院经过认真考察,提请县人大常委会任命为人民陪审员,形成了以陪审参审促业务提升、以业务精进促更大贡献的良性循环。

四、积极工作,成绩显著

我县现有社会法庭15个,其中示范社会法庭4个,特色社会法庭1个。每个社会法庭配置1—2名作为常驻社会法官,负责社会法庭的日常工作,担当调解纠纷主力。

今年来,各社会法庭的法官们一如既往、不辞辛劳的参与调处民事纠纷,涌现出了如福宁集镇甄家军、靳堂乡杨林长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社会法官。据统计,今年我县社会法庭共办理案件311件,化解邻里纠纷400余起。社会法庭工作的蓬勃开展,有效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和法院的工作压力。我院涉法涉诉信访量较去年下降了25%。

“心理法庭”辨是非 篇6

“心理法庭”?新鲜!小作者从“正方”“反方”的角度来阐述自己内心的矛盾,通过两个“小人”的争辩做出正确选择,这“心理法庭”真是不容小觑。当然,这一切都是因为小作者心中有一把标尺,懂得是非,才能让这“法庭”刚正不阿。我们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和诱惑,若心中能有一把标尺,懂得孰是孰非,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不断超越自己。不过呢,“正方”和“反方”所代表的思想若能互相替换一下,就更能体现思想的两面性了。(青 柚)

我有一个为我分辨是非的“心理法庭”,里面有正反方。面对困难或疑惑时,我常常在心里叩问自己,该如何去做,这时正方和反方就会进行一番较量,从而找到真实、准确的答案。

就说玩电脑吧,我可是个十足的电脑迷。有一次,爸妈不在家,我兴奋极了,心想:赶快做完作业,就可以疯狂地玩电脑了。心动不如行动,我飞快地做完作业,正准备打开电脑的时候,正反方吵起了架:正方认为,做完作业理所当然可以做其他事,包括玩电脑;反方则认为,电脑只有在周末或假期征得父母同意后才可以玩,现在没有经过父母同意,不能擅自玩。我想了片刻,最终理智战胜了玩神,我乖乖打开书本,认真复习起功课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那周的数学单元测试中,我考了满分。

又比如,妈妈让我学二胡,我却觉得二胡的声音枯燥无味。刚开始学的时候,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草草地拉了几分钟,结果拉得犹如噪音。这时候正反方又辩论起来:正方认为,可以不拉,因为拉二胡又不是必学的课程,可学可不学,况且我还是被妈妈逼着去学的,拉好拉坏都无所谓;反方却认为,要拉,因为拉二胡毕竟是一种兴趣特长,拉一拉可以培养乐感,将来也有个特长,应当认真对待。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我选择了后者,要学就应该认真对待,否则不仅辜负爸爸妈妈的期望,还浪费自己的时间。从那以后,我用心拉二胡,现在不仅能把老师教的曲子拉得很流畅,而且我还会拉书本里一些比较难的曲子。学二胡不仅培养了我的耐心,还锻炼了我的意志力,我真该感谢我的“心理法庭”,是它鞭策我,督促我,使我不断改善自己,战胜自己!

怎么样,我的“心理法庭”不错吧?它如同我的老师一样,教会我辨别是非,助我成长;它又如同一面镜子,让我时时审视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社会法庭 篇7

模拟法庭又称之为假设法庭或虚拟审判,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法学知识,并借助一定的空间及设施,模拟法院审判过程的一种形式。“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门在企业运行、管理过程中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近年来我国一系列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的法律、法规如:《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劳动法》新修订等颁布,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境内企业的法律化、规范化管理,但同时也使得生产实践中,因劳动争议而产生的劳动仲裁事件大大增加,帮助企业合理规避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劳动权益已日趋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重要职责。通过在教学中模拟劳动争议仲裁法庭的形式,帮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更好的适应在实践中的工作需求。

二、实施过程

1、案例确定

1)案例的来源

案例来源可以由下面若干部分组成:鼓励学生自行寻找案例;指导老师指定案例资源;教材资源提供;法院或劳动仲裁部门提供等。生活发生的真实案件和社会的热点话题是案例的主要来源,指导老师可根据需要对案件作合理的改动来配合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要求。

2)具体案情设置

组织学生对具体案情进行设置,教师要指导同学基于下面若干部分展开:首先,有关案情涉及的证据。全部案情的设计需要涉及到证据责任、证据标准、证据规则、证据种类等。其次,有关案情设置的步骤问题。案情需要最大限度的体现合法的诉讼制度,通过模拟实战环境使学生认识到规范程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再次,有关案情涉及的实际问题。所选案例不管是案情本身或依据法律都需要有着适当的争议点,使得涉案双方都能够进行辩解,有依据法律,以此来增进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兴趣,实现在现场交锋中增进学习能力的目的。

2、划分小组与子任务安排

1)划分小组同时确定小组负责人。可基于案例内容需要分为书记员组、仲裁员组、辩护人组、原告人组、被告人组等。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本着全体学生参与的原则,确保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其中。2)每个小组都需要发放案例评分标准及小组讨论记录薄。3)小组子任务的确定。指导老师预先讲解每个组具体操作过程以及要实现的预期教学目的,每小组同学分头进行准备。

3、剧本确定

1)指导教师需将预先准备《剧本》草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下发,由于学生没有相关实际从业经验,很难具备独立完成编写剧本的能力,指导需预先选定和准备最为接近剧本的案情提供给同学进行参考。2)案情讨论,阅读《剧本》草稿,每个小组可以明确具体操作任务。3)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小组讨论。4)完成小组讨论,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最终剧本。

4、角色分配

依据最终的剧本,按照参与的角色种类和人员数量,以小组为单位,上报参与的学生名单,指导老师基于民主集中的原则,按照各小组上报名单,并按照全班实际情况和班上同学的实际要求,最后决定庭审人员名单。

5、剧本解析

该部分将课本知识讲解与模拟法庭教学实践结合为一体。此环节是把课本知识在模拟实际的法庭背景下进行分析的关键一步,一方面关系到模拟法庭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关系到课本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1)庭审程序介绍。结合案例,讲解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2)根据剧本中被告、原告及辩护人观点,使学生体会到相关法律法规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完成途径。3)结合剧本及书本,讲解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相关基本知识。4)深入解析案例发生的原因。

6、庭审阶段

庭审环节是对真实的劳动仲裁法庭审理完成一次全程演示,使同学现场感受司法和劳动仲裁程序。具体步骤如下:

1)庭审现场设置:旁听席、证人席、书记员席、仲裁员席、被告及其代理人席、原告及其代理人席等。2)同学需做好庭审记录、维护庭审秩序、制作桌签、准备服装等。3)开始前介绍案情。4)庭审开始。庭审过程需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指导老师在此过程中处于旁观者的身份,学生的欠缺之处不要现场指导,而是将问题先行记录下来,在庭审点评与教学总结部分再行指导。

7、庭审总结环节

模拟庭审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评议工作。评议分为嘉宾老师点评、旁听同学评议和学生自评三种方式。评议的核心内容包括:案件所涉及的“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法律规范及相关程序法律规范的运用,模拟法庭实际效果及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组织情况等。评议重点应放在模拟庭审中存在的问题的总结以及需要完善与改进之处,这样可使模拟法庭教学法不断完善,以期提高学生的法律法规知识,职业法律实践能力,相关从业素质等。

8、材料归档部分

模拟法庭产生的原始材料需整理装订并归档。相关原始材料应该包括案例简介、角色名单、诉讼文书、证据材料、小组讨论记录、庭审记录、照片或视频资料等。

9、成绩评定

专门制定的模拟法庭的评分标准及考试说明。

三、总结

模拟法庭教学法是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教学中的尝试和探索,它的有效性需要教师通过讲授、引导,使同学在学习中完成一定的系统化的知识。同时模拟法庭教学的实施条件包括软件和硬件都需要不断完善,并有待进一步的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琴,模拟法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

[2]孙立智,论模拟法庭教学在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社会法庭 篇8

关键词:基层法庭,社区治理,功能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战略任务, 我们认为,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不只要有顶层设计, 还需要着眼于微观需求并着力于微观治理体系的创新。随着基层社会结构的逐渐演变, 城乡社区俨然已经成为社会结构的新模式, 聚集社会成员的同时也带来社会矛盾的产生及激化, 因此构建以城乡社区为核心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显得日趋重要。随着社区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 众多纠纷比如拆迁、补偿安置等问题也接踵而来, 如果不及时、有效处理这些问题, 势必将激发更严重的社会矛盾, 这将严重阻碍社区建设全速前进的步伐。基层法庭作为专门面向社区的司法机构, 应以服务社区建设工作为指导思想, 坚持能动司法的工作理念, 努力做到为社区治理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司法支撑。

一、社区治理定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社区治理, 是指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和组织, 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 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 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1]。

美国的社区治理被全世界公认为最典型的公民自治形态。在美国城市化进程中, 各州及地方法律都针对公民自治的权限及适用范围给出了更为完整、详尽的表述, 这对于美国20世纪中后期大都市地区治理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力。根据美国政府法律法规, 社区在政府制定的社区治理规划的大方针下, 接受政府的财政拨款, 完全自主自治社区内的事务。

英国被誉为“地方自治之家”, 其治理模式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模式, 为维护社区安全, 降低社区犯罪率, 英国推出了一整套的社区治理项目, 例如睦邻警察服务、邻里守望项目以及社区矫正制度等[2]。这些政策的大力推行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公众的安全和利益, 普遍减轻了居民对犯罪的恐惧, 还利于警察与公众的联系与合作, 大幅度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安全感。

社区建设不仅是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 更是社会结构重新整合的伟大实践。1986年民政部首次提出开展社区服务建设, “社区”概念被引入到城市基层管理工作中, “社区建设”也慢慢兴起;1991年首次提出“社区建设”的思路;到1998年国务院赋予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 推动社区建设”的特殊职能, 次年民政部选择了26个城区作为社区建设的第一批实验区;到了2001年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五”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纲要中, 专门将“推进社区建设”单列一节, 认为“推进社区建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自此中国社区建设开启了全速前进的新时代[3]。

二、我国社区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社区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社区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猛, 一些全国性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地方各级人大、行政机关也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法规和规章, 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对于推动全国各地社区的发展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纵然我国社区的发展速度如此迅猛, 但是至今仍尚无专门的社区法, 这导致社区建设在体制与制度上的变革与创新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法律与制度的保障, 以致于很难从根本上取得预期的效果。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尤其是涉农社区的兴起, 社区建设涌现出一大批新问题, 这些新问题普遍折射出法规滞后的现状[4]。

(二) 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效果不佳。

为了确切落实“六五”普法规划, 司法部、普法办联合举办了“法律进社区”的专场推进会, 旨在通过此次宣传活动提高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效果。为了贯彻落实“法律进社区”的活动精神, 全国各地制定了一系列宣传政策, 例如分时间、分对象、分区域开展与之对应的活动, 但似乎社区法制宣传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究其原因, 社区法制建设的人力保障和资金投入不足正是这些问题的导火索。目前政府管理工作大批量下放社区, 但这种“下放”仅仅只是任务下放, 与之相对应的人员、经费、工作指导却并没配套下放, 以致于开展了众多宣传活动却并没达到预想的效果。再加上社区名目繁多的工作内容, 不仅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更缺乏必要培训或实用性不强的培训, 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三、绵阳市青义法庭基本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 从2012年五月到2014年七月, 青义法庭总共受理570例案件, 其中已结案449例, 未结案121例;在总共受理的案件数中, 婚姻案件与民间借贷占据了受理案件总数的绝大部分, 分别为:100例、91例。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 婚姻案件之所以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最主要的原因是双方当事人或一方当事人外出打工, 导致夫妻长年累月异地分居, 感情淡薄;2.由于双方或者一方当事人存在外遇 (或疑似外遇) ;3.少部分是受占地赔房的影响, 男女双方达成协议以期能获得更多赔偿的契约结婚;4.妇联、居委会诉前调解弱, 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查阅青义法庭审理案件的卷宗时发现, 青义法庭主要以调解为主, 判决为辅。例如该院2012年受理的“张某和李某的民间借贷”一案中, 法官了解到纠纷原因后, 通过摆事实、论证据、讲诚信、述法律耐心调解, 促使双方消除误会并相互致歉, 最终案件以庭外和解而告终。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认识到调解不仅能达到解决纠纷的目的, 还能处理好当事人双方的关系, 这是司法也不一定能达到的效果。

四、法庭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

从司法层面来讲, 基层法庭是社区治理建立的长效司法为民机制。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可在最前沿为社区提供司法保障, 多层面解决社区纠纷;充分发挥“法官进农家巡回法庭”等便民措施的作用, 力争从根源上化解矛盾, 促进社区司法的和谐发展。我们应当将基层法庭的审判工作与社区治理视作一个融合的整体, 借由基层法庭的审判工作参与社区治理, 以达到维护社区稳定的目的。

从社会公共管理角度来讲, 基层法庭是法院针对社区治理做出的积极调整, 运用能动司法的理念, 认真落实司法为民宗旨。以青义法庭为例, 法官不仅只做好本职工作, 还分配出一部分时间投入到青义镇管理工作中, 与镇上妇联、人民调解组织等建立互动合作关系, 熟练掌握群众语言, 深入群众并努力争取群众信任, 扮演好基层群众法制教导员的角色。

从社会效果来看, 法庭通过调解来缓和民众要求与国家法律的紧张关系, 从而缩小国家与民众间的隔阂。例如青义法庭在受理案件时, 为了达到案件审理的法律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调解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不仅了结了案件, 还可以让纠纷双方当事人消除彼此内心深处的矛盾, 且调解避免了法官严格遵循裁判规范进行裁判的困难, 同时兼具法律效力。通过调解, 不仅使群众认识到法律与现实生活的差距, 更主要是能缓解国家与民众的分歧。

五、结论

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一项伟大而长久的战略任务, 人民法庭参与社区治理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社区的治理必须有司法的共同参与才能不断优化和完善, 基层法庭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引导和保障社区“好、快、稳”发展, 为社区治理创建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刘秀玲.社区管理行为审视[J].社区, 2009 (19) :45-45.

[2]曾映明, 查竞春, 何少东.英国的社区治理[J].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0.2.

[3]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对法庭调查证据的监督 篇9

对法庭调查证据的监督, 是刑事诉讼监督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在并无统一权威的界定。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八条明确规定了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对法庭调查证据的监督则是刑事诉讼监督的片断, 前者与后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广义的对法庭调查证据的监督应当是综合监督系统, 狭义的对法庭调查证据监督则指检察机关在法庭审理阶段的对非法证据排除制度运行中对相关国家机关的司法、执法行为进行监督, 笔者以后者为研究对象。

一、对法庭调查证据监督的特征

(一) 职权性

作为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 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法庭调查中证据制度的实际运行和操作是否合法应当依法进行专门监督。

(二) 阶段性

法庭调查是刑事诉讼程序中重要的一环, 只发生在刑事案件的审判阶段, 相对于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监督具有阶段性。

(三) 必要性

法庭调查证据程序是查清案件事实、检验证据真伪的关键一环, 对法庭调查证据程序进行有力的监督是保证刑事案件审理结果公正的必要前提。

(四) 操作性强

新《刑事诉讼法》针对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制度的规定过于简单抽象、缺乏操作性等问题, 对刑事证据的收集程序、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证人出庭作证、鉴定结果问题等进行细化规定, 使对法庭调查证据程序的监督具备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性。

二、对法庭调查证据监督的实现途径和方式

对法庭调查证据的监督依托于公诉权的行使。指控犯罪和诉讼监督是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两项最基本的职能, 公诉权的法律监督性质集中体现在诉讼监督上, 诉讼监督则寓于指控犯罪的过程之中, 离开公诉职能, 诉讼监督就会失去有效载体。对法庭调查证据的监督应当以在法庭调查过程中公诉人行使公诉职能为基础, 检察机关通过具体行使公诉职权, 通过参与刑事诉讼实现对法庭调查证据的监督。

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对法庭调查证据监督的主要方式有口头纠正违法, 发出检察建议或纠正违法通知书, 追究有关人员刑事责任等, 监督手段的采取应当严格依法, 合理选择相应的监督手段, 以取得法律监督的最优效果。

三、对法庭调查证据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法庭调查证据程序的相关规定

非法证据排除是刑事诉讼保障人权以及体现司法文明的重要制度, 贯穿刑事诉讼的始终。在法庭审理阶段是通过法庭调查证据的程序得以实现。新《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和第五十八条的相关规定是对非法证据法庭调查程序运作模式的草创。

法庭调查证据程序的启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法庭审理过程中由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法院对以非法证据依法予以排除, 经审判人员的同意导致法庭调查证据程序启动;另一种是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审判人员认为可能存在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 径行决定启动法庭调查程序, 对有关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

法庭调查程序启动后, 人民检察院承担对证据合法性的证明责任。人民检察院应当提供给法院有关证据材料, 如讯问笔录、录音录像等, 若通过宣读或者播放, 仍不能排除存在非法取证的可能性, 人民检察院可提请人民法院通知收集证据的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 (此处的“其他人员”是指除讯问的侦查人员以外的其他在场人员, 包括记录人、录音录像制作人或者讯问时的翻译人员, 和了解情况的看守人员、监管人员等) 出庭说明情况, 将其知道的有关收集证据的真实情况向法庭陈述, 供法庭判断。

法庭调查证据的结果, 是法院作出判断, 确认相关证据是否合法, 从而决定是否将其予以排除。 (2)

(二) 检察机关通过法庭调查证据对取证活动的法律监督

检察机关通过法庭调查证据监督, 对侦查机关的取证活动进行程序上的倒查, 通过要求侦查机关对相关涉嫌非法取得的证据进行必要的合法性说明, 对侦查活动起到实质的监督效果。通过法庭调查程序确定公安机关确实具有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 检察机关应当向其提出纠正违法行为的意见, 也可以向公安机关发出检察建议。当检察机关发现侦查人员 (这里的侦查人员不仅应当包括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 也应当包括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中的侦查人员) 收集证据的行为严重违法, 情节严重, 构成犯罪的, 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此种对侦查机关的法律监督是一种被动的法律监督, 是检察机关在履行自己的公诉职能时出于对举证责任的承担, 反过来对侦查机关进行的负担行为。鉴于我国侦查机关拥有强大的国家资源, 在刑事诉讼中处于强势地位, 这种不平衡极易导致非法采集证据的行为发生, 因此, 检察机关更应当加强对侦查机关非法取证行为的监督力度。

(三) 检察机关通过法庭调查证据对审判活动的法律监督

在对法庭调查证据的监督中, 检察机关对审判人员的监督应当通过对程序的严格监督达到法律监督的目的, 使被告人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中的诉讼权利不被剥夺, 法院作出非法证据的认定准确合法, 从而保障刑事诉讼的审判结果公正合法。鉴于现实的司法实践中社会具体事务的复杂性, 对需要监督的事项难以用列举的方式作穷尽的列举, 因此应当严格依据法律规定, 秉承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并重的原则, 对具体的法庭调查证据程序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律监督。

根据司法实践的具体案例, 可以将通常情况下应当注意到的一些监督事项进行简单归纳。具体的内容大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监督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是否履行了排除非法证据的义务。

新《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了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都有排除非法证据的义务, 法院不能将应当排除的非法证据作为自己判决的依据。检察机关对法庭庭外调查核实取得的证据存有异议, 要求人民法院开庭进行调查, 人民法院应当开庭调查;对于在法庭审理过程中由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人民法院对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依法予以排除, 并提供相关线索或者材料的, 应当保障该请求权, 并不得擅自禁止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人民检察院的举证进行质证、提出不同意见或者辩论,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也可以向出庭的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提问, 进行对质或者进行辩论, 法院不得擅自剥夺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相关合法诉讼权利。

2. 审判人员对证据合法性的认定, 应当严格依照我国刑事

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以下简称两个《规定》) 的相关规定, 作出正确的判断。两个《规定》的条文细致具体, 具备相当程度的可操作性, 人民检察院应当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对人民法院认定证据合法性的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

四、对法庭调查证据的监督应当注意的问题

对法庭调查证据程序进行有效的法律监督, 可以对司法机关收集运用刑事证据活动进行规制, 从而保障个人自由、实现程序公正。对法庭调查证据的监督对于保证正确排除非法证据, 维护和体现刑事诉讼程序公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 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 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一) 检察机关的公诉职能追求胜诉结果与非法证据排除造成的不利诉讼结果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是从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的定位角度观察而产生的。检察机关的公诉职能必然追求侦查破案的成功和法庭的有罪判决结论, 这是检察机关公诉权力的来源, 所以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是否具有最基本的中立性、超然性和客观性是存在疑问的。有的学者认为检察机关作为控诉犯罪的一方, 在打击犯罪追求有罪判决方面和侦查机关的诉讼目标是一致的, 因此也与检察机关有效地实施诉讼监督是存在矛盾的, 因此这种监督职能是在追求公诉胜诉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有限监督。在司法实践中, 法庭调查证据程序往往是由于辩护方对证据的合法性存在疑问从而申请得以启动, 如果证据被确认非法而排除, 往往是对公诉方不利的, 这也是对公诉机关审查起诉阶段对证据的合法性审查的不信任和对抗。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处理这种矛盾对检察机关是种挑战, 应当在制度设计上加以考量。 (3)

(二) 对非法证据排除这种保障公民诉讼权利的程序, 相应的法律监督应当贯彻谦抑性原则

法律监督本身是一种国家公权力的行使, 公权力往往具有被滥用以及自我扩张的属性, 不当行使就会损害公民利益。在刑事诉讼监督中, 检察机关过度行使检察监督权, 难免会干预到人民法院的审判和公安机关的侦查工作, 这就要求对法庭调查证据的监督一定要贯彻功能适当的原则, 最大限度避免不同机关之间的对抗和摩擦。另一方面, 前面提到的检察机关基于本身公诉职能对有罪判决的追求, 也会使检察机关在法庭调查证据程序上背离中立位置, 利用法律监督的权力对该程序进行干涉, 因此就更要求检察机关严格保持中立, 以谦抑的态度去平衡公诉职能与法律监督职能, 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利。 (4)

五、结语

对法庭调查证据程序的有效、合理监督, 是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正确实施的有利保障, 也是新刑诉法实施后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范围的拓展。检察机关一定要做到严格依法、合理有据地对该程序实施监督, 才能使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正确发挥作用, 减少侦查中非法取证现象的发生, 使人权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真正得到尊重和保障。

摘要:刑事诉讼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法庭调查证据的监督是包含于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重要环节之一, 对法庭调查证据的监督具有独立于其他诉讼阶段法律监督的显著性特征, 文章将围绕对法庭调查证据监督的理论层面和实践操作两方面具体展开阐述。

关键词:诉讼监督,证据规则,法庭调查证据

参考文献

①②童建明主编:《新刑事诉讼法理解与适用》, 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第84页。

③侯晓焱:《对刑事诉讼检察监督几个问题的理论反思》, 《新世纪检察》2010年第3期。

社会法庭 篇10

关键词:执法能力,执法公信力,途径

近年来, 媒体频频曝光法院工作人员涉嫌违法乱纪、贪污腐败、以权谋私、违法裁判等有损司法工作人员形象的案例, 不仅使法院公正审判受到质疑, 也影响了司法公信力的提升。[1]人民法庭作为基层法院的派出机构, 是连接群众的纽带和桥梁, 要树立公正廉洁为民的形象, 要认真践行司法干警核心价值观, 必须以群众工作路线为统领, 不断完善能动司法机制, 推进能动司法实践;以维护和实现群众权益为中心, 全力服务发展大局, 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以群众工作法为指导, 扎实开展审判执行、队伍建设、法庭文化等各项工作, 打造出一支始终保持先进性、服务大局、为民司法、清正廉洁的法庭干警队伍, 实现司法审判工作公正高效运行及“三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下面笔者总结武进法院横山桥法庭具体做法, 以期能对人民法庭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一、加强思想建设, 提高广大党员干警整体素质是提升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的思想基础

加强法院干警的政治思想建设, 对于提高广大干警的大局观, 深化司法为民的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工作中, 要着力提高法官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 强化法院管理的文化色彩, 构建法院文化建设平台, 推动各项工作健康发展。一是提炼法庭精神, 认真学习和领会人民法庭庭训“公正、廉洁、为民”和武进法院院训“崇法、至德、惟民、尚智”科学内涵, 深入挖掘法庭自身文化积淀和历史渊源, 将法庭原址内与干警朝夕相伴的百年腊梅作为庭花, 打造以梅花为主题的文化品牌, 倡导全庭干警发扬“清正高洁、乐观向上、奋勇争先、坚韧不拔”法庭精神, 全面展示特色鲜明的法庭文化风貌。二是加强道德修养, 开设“道德讲堂”分会场, 围绕“梅花诗词鉴赏”、“梅花精神理解”开展专题讨论和司法良知教育活动, 激励全庭干警植根基层、默默奉献, 全面增强司法为民的能动性和责任心, 不断提升法官的历史使命感和职业尊荣感。三是强化团队意识, 围绕法庭精神, 发扬“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优良传统, 适时提出“相亲相爱一家人”人本理念, 注重培养干警的大局观念和团队意识。

二、创新制度机制, 增强法庭党组织管理执行力是提升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的根本保障

创新创造未来。历史一再证明:一个人没有创新意识, 就只能停滞不前;一个单位缺乏创新文化, 就失去前进动力。[2]横山桥法庭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创建“三个武进”的奋斗目标, 切实创新各种制度机制, 这是实现以党建促审判的根本保证。我庭一贯坚持“提供一流的法律服务、争创一流的审判绩效、实现一流的管理水平、树立一流的司法形象、创造一流的司法条件”工作定位, 大力加强制度建设,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围绕质效抓审判,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改善管理、激发活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提出“向管理要质效”的精细化管理工作理念, 建立健全审判管理工作机制, 结合法庭工作实际, 围绕各项质效指标, 严格审判管理流程, 定期分析运行态势, 关注均衡结案指标, 强化节点衔接配合, 完善内部考核体系, 努力实现效率与公正的有机统一。二是着眼长效抓庭务, 利用大型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重要的规章制度, 通过有形的提醒提示, 以增强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定期召开庭务会, 及时掌握干警思想动态, 科学制定全庭工作重点;完善制度执行的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 加强日常巡视督促, 努力实现“工作有计划、部署有落实、考核有奖罚”的良性循环。三是以人为本抓队伍, 建立交流谈心、结对互助等制度, 畅通庭内干警的沟通渠道;加强对干警的履职保障和安全保障, 帮助干警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定期组织干警体检,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 缓解干警身心压力, 培养干警积极乐观、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

三、搭建司法作风平台, 提升广大党员干警的战斗力是提升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司法作风是展示法庭干警风貌, 弘扬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 积极体现时代精神, 真正实现司法为民的宗旨的生动体现。[3]我庭党组织紧紧围绕区委提出的“三大年”活动, 切实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 讲究司法礼仪, 注重工作细节, 改善服务态度;突出司法能力提升, 着力提高法官化解社会矛盾、做群众工作和案结事了的能力。一是能动服务经济发展。牢固确立大局观念, 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全力优化辖区市场经济环境。二是有效促进民生改善。深入学习陈燕萍工作法, 前移调解工作重心, 拓展调解工作网络, 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保障和促进民生改善。三是切实加强廉政监督。根据基层人民法庭实际情况, 建立了完善的廉政工作制度, 广泛征求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法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自觉接受监督。

目前人民法庭要提升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 只有通过抓好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不断创新管理机制, 不断创新工作思路, 丰富工作载体, 加大工作力度, 才能使司法工作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 推动法庭辖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胜俊.人民法院报:王胜俊院长致人民法院能动司法论坛的信[N].人民法院报, 2012-05-06, 头版头条.

[2]管淮.改革开放以来的反腐倡廉制度和法规建设[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8 (2) .

把“夸奖”送上法庭 篇11

新生报名那天,一个六岁小女孩由妈妈领着来到班主任老师身边。王老师热情迎上来:“欢迎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我叫童雨,童心的童,春雨的雨。”“你的名字真好听,你长得真可爱,眼睛又大又圆,好像水汪汪的黑葡萄……你是我见到的最漂亮的孩子。”“谢谢老师。”小童雨满心欢喜。

欣赏、夸奖,是小学老师迎接新生的第一份礼物,可这位王老师拿错了“品种”。小童雨的漂亮承接了父母的遗传优势,却不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无甚可夸;而她那么自然地答谢,显然已在亲人的周围和幼儿园生活中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被赞美的事实,“漂亮”已经成了她的资本。在有些孩子的心目中,长相漂亮确实是资本,是上帝厚爱有加,得到“美誉”便是荣耀;而一旦不被夸奖便生失望之心、报怨之情,久之便闹上了一种怪病:在不漂亮的人群里矫矜,在更漂亮的人面前自卑,甚至会不择手段,以获“绝顶漂亮”。在学校,同学之间比谁的父母漂亮,有些孩子不让“不漂亮”的父母进校园的事并不鲜见,不良后果已经并正在继续产生。漂亮是幸运却不一定是幸福,更不是已经在握的人生“胜券”。而对“漂亮”的慷慨夸奖,则是教育工作者缺乏教育理智、不谙教育之道,是在唆使一类孩子期待恭维、谋求虚荣,如同用一张并不纯洁的纸片给无瑕的心灵出具一份走向误区的通行证。王老师送给小童雨最有价值的礼物应当是:“你真懂礼貌,会说‘谢谢’!”因为学会了感谢才是她后天努力的结果,更是教育引领孩子心智的第一步。“王老师”们应当为这一类的“夸奖”道歉。

镜头二

那是小学三年级县级公开课课堂。老师走近讲台:“哟,我看同学们今天特别有精神。”下面便是一片异口同声的拖长语调:“高兴!”师问其故,一生迅速起身:“因为有许多老师来指导我们学习。”师曰:“聪明的回答,给他掌声。”

且不说这位老师算不算上公开课的“老手”,且不说师生在课前有没有“统一认识” ,也且不说这种作秀的开场是不是有点滑稽,单凭“聪明的回答”便可以说这位老师敲错了“键”。那位同学的“聪明”之处无非是善解老师要求学生配合之意,无非是抓住机会展示了学生的良好素质,无非是师生共同向听课者讨好了一下。倘若这位老师每天都能引出一个“高兴”的话题来引导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那的确是“高手”。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因为孩子们“今天”才“特别有精神”。“给他掌声”,不过是艺术地鼓励孩子学会言不由衷,学会察言观色,学会投其所好,以使教学的“表演者”受到感染而信心倍增,以使“看戏者”受到恭维而高抬贵手。许多教师时常痛心于社会风气污染孩子,却丝毫没有勇气承认自身有难辞之咎。有时,我们似乎在主动而努力地教育孩子揣摩人心、适应世风,并由当下始、由身边始、由一言一行始。效果实在“显著”:说违心的话,说悦耳的话,见机行事,巧言令色——有些中小学生已娴熟得丝毫不在成人之下。更为可怕的是,那些博人欢心的作派得到的竟是“聪明”、“懂事”、“成熟”之类的奖赏。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了,他们会用白纸黑字的形式去记录怎样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他们以怎样的眼光去看人、看世界?如果把一批又一批自小就“聪明”绝顶的后备军输送于社会生活的主流方阵,我们的教育就是在尽心尽责地积累罪过。

镜头三

初二学生苏信在一篇作文里写道:那天班主任周老师表扬了我,说我英语成绩有明显提高,因为我付出了很多。有一天,我无意中把班上的课桌凳整理了一下,老师第二天就在全班表扬我“爱为大家做事”,并相信我以后会在各方面做得更好。其实,我哪里能做得到,我只想比以往好一点。我真累。

这让我联想到了许多结局可悲的“劳模”。普通劳动者因劳动获得了崇高荣誉,转眼间荣誉就成了“精神枷锁”,因为模范应当时时在先、样样出众,做了“旗帜”,只能添彩、不能褪色。背负无形的“十字架”,便有了“最大的心愿是不当劳模”的慨叹。苏信同学正经受着这样的痛苦。老师对他的夸奖当属真诚,可并不能把一个少年的热情之火燃得更旺,表扬反倒在他的眼前弥散成浓烟,使他茫然若失,不知所措。他只有一颗并不复杂的心,只有一副依然稚嫩的肩;他没有“卓越”的奢望,只有比以往“好一点”的理想;他被赋予了过高的期望,却又无法回避必将辜负老师的现实。如此看来,这种真诚的夸奖成了无意的摧残。有些老师有点怪,对躺倒不干的学生无计可施,而当他晃动着身子站起来踉踉跄跄迈步时,便立即过来推着他走、拖着他奔,终于让他趔趄之后扑倒在地,这与农人热切希冀庄稼的茁壮成长而“揠苗”的愚蠢并无二致。人与人并不一样,追求卓越、创造辉煌固然可欣可羡,能抱以一颗平常心,平静地面对生活也可喜可爱。“强人所难”是教育大忌,教育的智慧在于:是老虎就给它一座山,是猴就给它一棵树。

镜头四

班会上,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徐老师如是说:“今天我要特别表扬余健同学。据我观察,上个星期他在课堂上表现不错,没惹麻烦。坐在最后最边上,却总是安安稳稳的,虽然他的成绩没什么进步。希望他保持。”余健依旧表情漠然。

这样的表扬是最伤人心最不人道的惩罚。由老师的评价可以推测,余健是个调皮捣蛋分子,是个常给老师惹事端、懵懂不争气的“差生”,是个早被放弃的目标,已打入“另册”,坐到了“最后最边上”。“没惹麻烦”是“表现不错”吗?是他心灰意冷了,是他被宣判成“局外人”以后始终生活在冷眼、歧视之中。即便他从懵懂中醒来,也很难让人相信他的开化,因为他是“差生”,课堂上没有可以炫耀的光彩,只有一本随时供人翻阅的“黑账”。“观察”的眼光掠过他不过是看他有没有“惹麻烦”,期待的目光、垂青的目光不属于他。他或许有那么一丁点儿参与的欲望,而他的每个眼神都可能被鉴定为“蠢蠢欲动”。于是,他成了形单影只的“丑小鸭”,在被遗忘的角落里伤心,在孤独无助中饮泣;“哀莫大于心死”,于是他彻底地放弃,“安安稳稳”了。被誉为“表现很好”并不是他的幸运,无非是说他已不再需要教育者花费心血了,无非是让他永远以“丑小鸭”的身份处在“最后最边上”,如同在一个被征服的奴隶的额上贴了“好奴隶”的标签,并强迫他以此为荣。在冷漠中学会无情,在伤害中学会憎恨。任针扎任锥刺的心已是千疮百孔,又被以抚摸的借口重重地搓揉了一下,就不止是变形滴血,那是彻底破碎。教育者应当拷问自己的灵魂!应当忏悔!

镜头五

某中学升旗仪式上,校领导高兴地宣布了一则消息,说是初三孙颜同学收到了一位著名女歌手的回信,信中感谢这位中学生及广大歌迷的关心,勉励这位女生好好学习。校领导向孙颜同学表示祝贺,并宣布将把这件事写进校史。

孙同学是不是“追星族”,付出了多少努力才得到一丝回音,那位歌星是不是青睐于她,于此另当别论。“追星”并无过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情调、不同的理想寄托。问题出在学校的大肆宣扬上,它折射出了教育者思维的变态。作为交往,学生大多有写信收信的经历,父母亲戚的、同学朋友的、老师兄长的,邮来寄去,有些充满了深刻的寓意、真诚的情感、艺术的表达,可视为难得的美文,不少对人的成长产生过重大影响。而我们又见到过几个孩子为普通人的来信激动不已?一位女歌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三言两语的来信又何以让人如此奉为至宝,如痴如醉,奔走相告呢?有些为人师者为什么对身边极为珍贵的教育资源视而不见,却偏偏抓住并无实质内容无法咀出深味的一个平常信息大做文章?如果不是“鬼使神差”,便是猥琐心理使然。平头百姓与社会名流天生价值不一样,平民作出壮举是可笑,歌星打个喷嚏也动听。我无意诋毁名人的风采与价值,也并不主张在百姓头上罩上光环,我们应当明白的是,教育要摆脱浅薄与轻浮,要走向深刻与凝重。自轻自贱,超赶庸俗世风,当下我们似乎正自觉不自觉地助长等级偏见,在培养自视卑贱、逃离平庸、追星逐月、攀附权贵的下一代。教育的最大失误莫过于价值取向的扭曲和颠倒,莫过于引导人群集体走向思维异化,走向道德弱智。如果我们只是怨天尤人,不自醒自励,那么,把芸芸众生划分为三六九等,将某个名人当神敬奉的闹剧就永远不会收场。

基层人民法庭建设对策研究 篇12

( 一) 人少, 案多, 经费紧张

大多数基层法庭在人员配备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 人员结构为: 法官一名到两名以及书记员一名。以我们调研的某县级法院为例, 该院尽管已经设置了7 个法庭, 然而因人员相对较少, 仅仅有5 个法庭能够正常运行, 在这些正常运行的法庭当中总共存在18 名干警, 具体包括13 名干警存在审判资格, 总共占到全院审判人员大约23. 2% 。然而每个基层法庭每年受理的案件数量却多达400 件左右, 案多人少问题严重突出。另外, 从经费方面出发, 基层法庭的经费大部分都是来源于诉讼费返还, 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因审理案件情况限制, 其标的额相对较小, 使得大多数的案件都能够采用简单化的审理方式或者是采用调撤方式进行结案, 一般情况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案件是存在诉讼费减半或者是不收费用的, 再加上日常工作中的水电费用、燃油费用以及修车费用等相对较多, 最终造成经费非常紧张, 下乡补贴或者是临时人员的工资很难发放到位。

( 二) “重调轻判”现象曰趋突出, 弱化了司法审判在规范社会秩序方面的引领作用

在绩效考评指挥棒的指引下, 重调解、轻判决现象异常突出, 引发许多潜在风险, 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拖代调、违背当事人意愿调解等情况的发生, 使部分案件不能及时办结, 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得不到及时确认, 引起权力受损一方不满。法律的权威和司法公信难以体现。重调解轻判决的现象使司法审判在宣示社会价值取向、规范社会秩序上的引领作用不断弱化。

( 三) 法院监管少, 问题多

从某种程度上讲, 基层法庭往往距离法院相对较远, 从而使法院对法庭进行监督管理的指导工作不能到位, 进而造成法庭存在相应的迟到早退以及违法违规办案行为。与此同时, 当对双方矛盾进行科学处理的过程中, 若案件积怨深, 则当事人就会出现情绪激动情况, 进而发生相互对骂与互殴事件, 庭审秩序难以维持。

( 四) “审执不分”难以保证案件的执行效果

在执行一些矛盾尖锐、疑难复杂的案件或采取强制措施时, 由于力景单薄, 难以达到执行效果。缺乏监督, 案件质量难以提升。案件的审判和执行由同一审判组织来完成, 承办法官又是执行员, 难以通过执行程序发现审判中的一些问题并对其进行监督和制约。规定不明, 当事人的权利难以及时实现。因复杂疑难案件没有法定标准, 易使法庭和专门执行机关产生争执, 形成“扯皮案”不利于执行工作的健康开展。

二、加强基层法庭建设的对策

( 一) 增加基层法庭的人员配备、保障基层法庭的经费开支。上级法院应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明确基层法庭的人员配备。普遍推行法院新进人员到基层法庭锻炼制度, 规定招录的新进人员必须到基层法庭接受锻炼, 优先保障基层法庭的人员配备。普通推行岗位轮流交换制度, 对正式人员定期在基层法庭和机关院内各办案部门之间轮岗换员, 在流动中提升法庭的人员配备。另外还应该落实人民陪审员待遇和奖惩制度, 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作用, 缓解人民法庭“案多人少”的矛盾。整合审判资源, 建立中心法庭。加强科技投入, 完善巡回审判点的建设。

( 二) 建立科学的案件质量效果评价指标, 提高基层法官案结事了的能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 应“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司法实践中要认真贯彻“当调则调、当判则判”的原则, 通过依法及时审理案件, 宣示司法的正确价值取向, 对各种社会活动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完善梯次调解机制。通过梯次调解过程, 向当事人释明法律规则, 引导当事人依法理性表达诉求, 依法理性尊重司法判决。加强对调撤案件结案后及时履行情况的考核监控。

( 三) 加大对基层法庭的监管指导。建立班子成员联系法庭制度, 由每名班子成员分包1 个基层法庭, 定期指导基层法庭开展工作, 及时解决法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健全监管机制, 定期对基层法庭督查暗访, 在审判管理、队伍建设、经费管理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 切实消除容易出现的各类问题。

( 四) 有条件地推行“审执分离”, 切实维护生效裁判的法律权威。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完善司法体制, 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根据决定精神, 应赋予当事人选择权。对于生效裁判当事人申请执行的, 法庭应告知可以由人民法庭执行也可以通过人民法庭向专门执行机构申请执行。建立交叉执行制度, 配强执行装备。要改善法庭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 提高法庭执行案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苏力.中国农村对法治的需求与司法制度回应[Z].三农中国, 2015-3-24.

[2]张卫平.法官日记与审判“合法性”[A].张士宝.法学家茶座第32期[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基坑内支撑设计与施工下一篇:浙江传媒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