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共12篇)
人民法庭 篇1
一、基层人民法庭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 人少, 案多, 经费紧张
大多数基层法庭在人员配备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 人员结构为: 法官一名到两名以及书记员一名。以我们调研的某县级法院为例, 该院尽管已经设置了7 个法庭, 然而因人员相对较少, 仅仅有5 个法庭能够正常运行, 在这些正常运行的法庭当中总共存在18 名干警, 具体包括13 名干警存在审判资格, 总共占到全院审判人员大约23. 2% 。然而每个基层法庭每年受理的案件数量却多达400 件左右, 案多人少问题严重突出。另外, 从经费方面出发, 基层法庭的经费大部分都是来源于诉讼费返还, 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因审理案件情况限制, 其标的额相对较小, 使得大多数的案件都能够采用简单化的审理方式或者是采用调撤方式进行结案, 一般情况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案件是存在诉讼费减半或者是不收费用的, 再加上日常工作中的水电费用、燃油费用以及修车费用等相对较多, 最终造成经费非常紧张, 下乡补贴或者是临时人员的工资很难发放到位。
( 二) “重调轻判”现象曰趋突出, 弱化了司法审判在规范社会秩序方面的引领作用
在绩效考评指挥棒的指引下, 重调解、轻判决现象异常突出, 引发许多潜在风险, 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拖代调、违背当事人意愿调解等情况的发生, 使部分案件不能及时办结, 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得不到及时确认, 引起权力受损一方不满。法律的权威和司法公信难以体现。重调解轻判决的现象使司法审判在宣示社会价值取向、规范社会秩序上的引领作用不断弱化。
( 三) 法院监管少, 问题多
从某种程度上讲, 基层法庭往往距离法院相对较远, 从而使法院对法庭进行监督管理的指导工作不能到位, 进而造成法庭存在相应的迟到早退以及违法违规办案行为。与此同时, 当对双方矛盾进行科学处理的过程中, 若案件积怨深, 则当事人就会出现情绪激动情况, 进而发生相互对骂与互殴事件, 庭审秩序难以维持。
( 四) “审执不分”难以保证案件的执行效果
在执行一些矛盾尖锐、疑难复杂的案件或采取强制措施时, 由于力景单薄, 难以达到执行效果。缺乏监督, 案件质量难以提升。案件的审判和执行由同一审判组织来完成, 承办法官又是执行员, 难以通过执行程序发现审判中的一些问题并对其进行监督和制约。规定不明, 当事人的权利难以及时实现。因复杂疑难案件没有法定标准, 易使法庭和专门执行机关产生争执, 形成“扯皮案”不利于执行工作的健康开展。
二、加强基层法庭建设的对策
( 一) 增加基层法庭的人员配备、保障基层法庭的经费开支。上级法院应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明确基层法庭的人员配备。普遍推行法院新进人员到基层法庭锻炼制度, 规定招录的新进人员必须到基层法庭接受锻炼, 优先保障基层法庭的人员配备。普通推行岗位轮流交换制度, 对正式人员定期在基层法庭和机关院内各办案部门之间轮岗换员, 在流动中提升法庭的人员配备。另外还应该落实人民陪审员待遇和奖惩制度, 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作用, 缓解人民法庭“案多人少”的矛盾。整合审判资源, 建立中心法庭。加强科技投入, 完善巡回审判点的建设。
( 二) 建立科学的案件质量效果评价指标, 提高基层法官案结事了的能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 应“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司法实践中要认真贯彻“当调则调、当判则判”的原则, 通过依法及时审理案件, 宣示司法的正确价值取向, 对各种社会活动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完善梯次调解机制。通过梯次调解过程, 向当事人释明法律规则, 引导当事人依法理性表达诉求, 依法理性尊重司法判决。加强对调撤案件结案后及时履行情况的考核监控。
( 三) 加大对基层法庭的监管指导。建立班子成员联系法庭制度, 由每名班子成员分包1 个基层法庭, 定期指导基层法庭开展工作, 及时解决法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健全监管机制, 定期对基层法庭督查暗访, 在审判管理、队伍建设、经费管理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 切实消除容易出现的各类问题。
( 四) 有条件地推行“审执分离”, 切实维护生效裁判的法律权威。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完善司法体制, 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根据决定精神, 应赋予当事人选择权。对于生效裁判当事人申请执行的, 法庭应告知可以由人民法庭执行也可以通过人民法庭向专门执行机构申请执行。建立交叉执行制度, 配强执行装备。要改善法庭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 提高法庭执行案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苏力.中国农村对法治的需求与司法制度回应[Z].三农中国, 2015-3-24.
[2]张卫平.法官日记与审判“合法性”[A].张士宝.法学家茶座第32期[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3]胡志斌.论农村司法环境下基层法官的素质要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 .
人民法庭 篇2
人民法庭检查汇报
关于人民法庭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开展人民法庭工作大检查的通知》要求,现将我院人民法庭的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法庭落实“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情况
我院现设有东坑、席麻湾、小河和杨桥畔4个中心法庭。近年来,各中心法庭利用贴近群众、根植于基层的特点,发挥自身
信息灵、反映快、情况明等优势,及时、公正、高效地解决农村生产、生活中的纠纷,定纷止争,化解矛盾,很好地发挥前沿阵地作用。法庭审理案件
在遵守审判规律的同时,在审判程序、审判形式、办案方式上采取优于基层法院的传统模式,更能体现“高效、经济、便民”理念。一是在程序选择上,法庭首选简易审判方式,优先适用即收即审的审理程序,充分体现便捷的优点。对当事人无争议的事实可不做法庭调查而直接确认,相互承认的事实不再举证、质证,对法庭调查和辩论不用严格划分,不受先后顺序限制,各方当事人对法律适用无意见的可不进行辩论,直接进入裁判阶段,真正做到即收即审、即审即结。二是在审判形式上,坚持“坐堂问案”与“巡回审理”相结合。“坐堂问案”是民事案件方式改革的要求,符合现代司法理念,有利于规范审判秩序,树立司法权威。法庭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坚持和发扬巡回审理、就地办案这一优良传统。我院4个中心法庭都设有固定的巡回办案点,对当事人年老体迈,交通不便或农忙季节等当事人不便到庭的案件,本着减轻当事人的负担,减少当
事人诉累的原则,深入到当事人家中或田间地头,对案件进行巡回审理、就地办案,及时化解当事人的矛盾,做到巡回审理案件与送法下乡相结合,起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双重功效。巡回审理的办案方式,不仅为当事人提供了诉讼方便,而且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三是在办案方式上,法庭以调解为主。由于法庭地处偏僻,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较落后,群众的法制观念差,诉讼意识淡薄,通过法庭调解,能加强对当事人的教育疏导,及时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维护辖区的稳定。为防止群众因民事纠纷形成的对抗,激化矛盾,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人民法庭根据审判流程管理的要求和审判工作的特点,将调解贯穿于庭前、庭中、庭后三个环节,施以不同的调解方法,使民事案件尽量调解结案或调解后撤诉结案,真正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2004年4个中心法庭共受理各类民事案件473件,审结472件,其中调撤434
件,调撤率为92;2005年共受理各类民事案件476件,调撤450件,调撤率达,所结案件实现了无超审限、无改判、无申诉、无上访,当事人反映良好。
二、人民法庭队伍建设情况
我院现有法庭工作人员25人,男23人,女2人;本科学历12人,大专学历13人;平均年龄38岁。其中东坑法庭6人,2审4书,席麻湾法庭7人,3审4书,小河法庭7人,3审4书,杨桥畔法庭5人,3审2书。法庭工作人员是法庭工作的主体,只有法庭工作人员具备了很高的政治、业务、道德素质,实现司法公正,提高法庭审判和执行效率才有根本保证。为此,我院以提高司法能力为目标,按照“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的要求,不断加强法庭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司法公正、联系群众、甘于奉献的法庭队伍。
1、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我院坚持将提高法庭干警的思想政治素质置
于工作首位,结合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警头脑,使广大干警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通过学习教育,全体干警的政治意识、公正意识、大局意识和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审判独立意识、居中裁判意识、平等意识、司法文明意识和廉洁意识等现代司法理念在干警中逐步树立。
2、加强法庭的业务建设。一是加强法庭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良好业务素质是司法公正的根基。我院积极鼓励干警参加法律业大学习和专升本教育,每都安排法庭的法官参加省市法院举办的各类专项培训。目前法庭干警全部达到了法律大专以上学历。通过以上措施,全面提高法官的专业理论水平,夯实了司法公正的人才基础。二是规范
法庭的审判管理,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民事案件审判原则,尽最大可能地多用调解的方法化解矛盾纠纷,从源头上化解不稳定因素。
“人民美学”的人民本质解读 篇3
关键词:人民群众;人民美学;劳动
中图分类号:B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53-02
一、“人民美学”的群众史观基础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绝对主体,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未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人民群众组成了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和最小构成,只有在客观对待这一基本事实的基础之上再去探讨其他英雄个人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加速或者延缓作用才是应有之举。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创造者和主导者,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必须建立在人民群众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之上。历史事实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体。
(二)劳動是“人民美学”的根本。由于人类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因此“人民美学”自然也来源于人民群众,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劳动。劳动是人民群众的最大本质规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主要在于人民群众才是劳动者,创造出了浩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民美学是一种完全建立在劳动人民进行物质劳动基础之上逐渐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美学,是一种真正的劳动美学。人民美学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不懈追求是不会产生的,也就更不会有所发展和壮大。因此,人民群众是人民美学的理论来源和存在目的。“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是一种自由的生命表现,人类真正美的创造是一种自由创造”[2]。“人民美学”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产即劳动之中才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只有符合人民群众的劳动需求和现实规律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不断认可并发展起来。
(三)“人民美学”是在阶级斗争中不断前进的。历史正是在阶级对抗中不断前进的,“人民美学”在阶级斗争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文学作品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反剥削、反压迫的革命热情和斗争勇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人民美学”又以服务人民群众、引领人民群众为己任,奉献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和规律的美的作品和理论,继续歌舞和推动人民群众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马克思主义人民美学不是唯一号称代表人民的人民美学,然而真正做到完全代表人民审美倾向的却只有马克思主义人民美学。正是对前人提出的“人民美学”不断学习研究之后,马克思主义“人民美学”才在总结过去关于“人民美学”理论基础上进行了当代化的加工和创新,并彻底建立起来。
二、“人民美学”的主体必须也只能是人民群众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样提到“人民美学”文艺观的五个问题: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解决这五个问题最好的途径和方法。
(一)从群众立场出发。任何一种文艺观都有其立场,“人民美学”文艺观就建立在歌颂人民群众的立场。只有真正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在创作文艺作品时把握好方向,掌控好尺度,创作出精品。人民美学不同于过往的所有美学,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美学以及中国近现代的资产阶级文艺美学、小资产阶级文艺美学有着质的区别,它的最本质特征就是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人民美学实践的基本原则和路径。中国社会由于历史的原因必须走也只能走社会主义的道路,这就决定了文艺美学的服务对象和内容来源必然是人民大众。“人民美学”作为顺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的文艺审美取向和精神旨趣的产物,具有时代必然性。
(二)以群众为对象,解决人民美学文艺观的工作对象问题。所谓工作对象就是“人民美学”文艺作品的服务对象。人民美学文艺作品的创作和呈现必须要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准绳,在主观体验和个人情感方面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彻底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文艺创作必须向群众学习,文艺创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生活智慧。不光从学术理论中寻找创作灵感和素材,也应该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总结智慧和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三)人民群众是“人民美学”的绝对主体。“人民美学”作为美学的一种虽然具有美学一般规律、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然而它区别于其它美学流派的就在于产生这一美学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作为“人民美学”的理论系统来源和现实生产实践需要的客观存在,必然导致“人民美学”所“孵化”出的所有文艺作品必然来自于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大众生活。是否是“人民美学”理论指导下的文艺作品,必须且只能由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衡量和判定,“人民美学”文艺作品的主要表现对象和服务对象也只能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人民美学”文艺作品的绝对主角和主要鉴赏者。
三、判定“人民美学”存在价值的标准在于人民生活
人民作为文艺创作的绝对主体和绝对客体,人民生活就成了文艺作品创作的最佳素材和唯一来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表述:“德国哲学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3]最终马克思和恩格斯推断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4]这一精确论断指出了文艺创作只有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和灵感,才能创造出来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文艺作品。
(一)文艺作品扎根于人民生活而高于生活。历史上对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的来源一直分为两大流派——再现说和表现说。再现说认为文艺创作的主要内容自于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文艺创作者只是将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通过主观加工和意义添加而呈现出来的。表现说则认为文艺创作的主要内容主要来自于主观世界和思想观念,文艺创作者只是将主观世界和理论世界通过艺术手法和艺术媒介直接呈现的。“人民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艺发展的最新成果,必然是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进行主观反映、复写。第一,人民生活是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根据。毛泽东曾经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5]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作为文艺作品的原型和环境,尽管也可以創作出文艺作品,但是这样的文艺作品必然是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相背离的。文学和艺术的创作需要以人民生活的真实和丰富作为创作的主要思想来源,也要以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支撑起文艺作品的可欣赏性和可推敲性,增加作品本身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二,人民生活的多样化提供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人民群众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现实生活包含多种多样的职业和领域,所以这就注定了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人民美学的文艺创作主要取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因此也就注定了人民美学的多样性。
(二)文艺作品要反映人民的社会生产实践。社会生产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第一,社会生产实践决定文艺作品。文艺作品的创作不是单独由创作者完全依靠自身文学和艺术造诣和水平就可以完成的,无论是创作的题材内容和表达方式,还是创作所需工具和作品实体,无不是需要社会生产实践提供物质支持和环境条件。就算是创作者自身的培养也同样需要社会生产实践的知识教育和专业培养。第二,文艺作品是对社会生产实践本质的反映。文艺作品不是还原真实的生活,而是反映生活的真实。文艺作品作为文艺创作者认识、反映客观世界的认知和看法,本身就是人与世界之间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的一种有效方式和载体。社会生产的本质就是生产实践,离开生产实践的社会生活不能称其为社会生活,这也正是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最大的区别。文艺作品对于社会生活的直接获知间接反映都是对于生产实践方式和水平最好的注解之一。
(三)文艺作品要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文艺作品本身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但是文艺作品不仅仅只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而已,它还可以对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起到引导和提升的作用。第一,提高人民精神生活的精神水平。文艺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经过对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体验、思考的结果,往往凝结了文艺创作者大量时间和精力,具有高度凝练性的特点,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创作出来的。这样的文艺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品质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二,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内容。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在过去以及现在基本上很难真正得到充分满足。这其中有部分原因是由于文艺作品相对不足导致的。文艺作品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文学和艺术,无不是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多元化需求的,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正好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大力开展文艺创作是符合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
参考文献:
〔1〕〔3〕〔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30,29.
〔2〕周忠厚,边平恕,等.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2.
人民法庭 篇4
关键词:执法能力,执法公信力,途径
近年来, 媒体频频曝光法院工作人员涉嫌违法乱纪、贪污腐败、以权谋私、违法裁判等有损司法工作人员形象的案例, 不仅使法院公正审判受到质疑, 也影响了司法公信力的提升。[1]人民法庭作为基层法院的派出机构, 是连接群众的纽带和桥梁, 要树立公正廉洁为民的形象, 要认真践行司法干警核心价值观, 必须以群众工作路线为统领, 不断完善能动司法机制, 推进能动司法实践;以维护和实现群众权益为中心, 全力服务发展大局, 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以群众工作法为指导, 扎实开展审判执行、队伍建设、法庭文化等各项工作, 打造出一支始终保持先进性、服务大局、为民司法、清正廉洁的法庭干警队伍, 实现司法审判工作公正高效运行及“三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下面笔者总结武进法院横山桥法庭具体做法, 以期能对人民法庭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一、加强思想建设, 提高广大党员干警整体素质是提升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的思想基础
加强法院干警的政治思想建设, 对于提高广大干警的大局观, 深化司法为民的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工作中, 要着力提高法官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 强化法院管理的文化色彩, 构建法院文化建设平台, 推动各项工作健康发展。一是提炼法庭精神, 认真学习和领会人民法庭庭训“公正、廉洁、为民”和武进法院院训“崇法、至德、惟民、尚智”科学内涵, 深入挖掘法庭自身文化积淀和历史渊源, 将法庭原址内与干警朝夕相伴的百年腊梅作为庭花, 打造以梅花为主题的文化品牌, 倡导全庭干警发扬“清正高洁、乐观向上、奋勇争先、坚韧不拔”法庭精神, 全面展示特色鲜明的法庭文化风貌。二是加强道德修养, 开设“道德讲堂”分会场, 围绕“梅花诗词鉴赏”、“梅花精神理解”开展专题讨论和司法良知教育活动, 激励全庭干警植根基层、默默奉献, 全面增强司法为民的能动性和责任心, 不断提升法官的历史使命感和职业尊荣感。三是强化团队意识, 围绕法庭精神, 发扬“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优良传统, 适时提出“相亲相爱一家人”人本理念, 注重培养干警的大局观念和团队意识。
二、创新制度机制, 增强法庭党组织管理执行力是提升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的根本保障
创新创造未来。历史一再证明:一个人没有创新意识, 就只能停滞不前;一个单位缺乏创新文化, 就失去前进动力。[2]横山桥法庭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创建“三个武进”的奋斗目标, 切实创新各种制度机制, 这是实现以党建促审判的根本保证。我庭一贯坚持“提供一流的法律服务、争创一流的审判绩效、实现一流的管理水平、树立一流的司法形象、创造一流的司法条件”工作定位, 大力加强制度建设,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围绕质效抓审判,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改善管理、激发活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提出“向管理要质效”的精细化管理工作理念, 建立健全审判管理工作机制, 结合法庭工作实际, 围绕各项质效指标, 严格审判管理流程, 定期分析运行态势, 关注均衡结案指标, 强化节点衔接配合, 完善内部考核体系, 努力实现效率与公正的有机统一。二是着眼长效抓庭务, 利用大型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重要的规章制度, 通过有形的提醒提示, 以增强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定期召开庭务会, 及时掌握干警思想动态, 科学制定全庭工作重点;完善制度执行的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 加强日常巡视督促, 努力实现“工作有计划、部署有落实、考核有奖罚”的良性循环。三是以人为本抓队伍, 建立交流谈心、结对互助等制度, 畅通庭内干警的沟通渠道;加强对干警的履职保障和安全保障, 帮助干警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定期组织干警体检, 开展心理健康疏导, 缓解干警身心压力, 培养干警积极乐观、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
三、搭建司法作风平台, 提升广大党员干警的战斗力是提升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司法作风是展示法庭干警风貌, 弘扬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 积极体现时代精神, 真正实现司法为民的宗旨的生动体现。[3]我庭党组织紧紧围绕区委提出的“三大年”活动, 切实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 讲究司法礼仪, 注重工作细节, 改善服务态度;突出司法能力提升, 着力提高法官化解社会矛盾、做群众工作和案结事了的能力。一是能动服务经济发展。牢固确立大局观念, 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全力优化辖区市场经济环境。二是有效促进民生改善。深入学习陈燕萍工作法, 前移调解工作重心, 拓展调解工作网络, 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保障和促进民生改善。三是切实加强廉政监督。根据基层人民法庭实际情况, 建立了完善的廉政工作制度, 广泛征求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法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自觉接受监督。
目前人民法庭要提升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 只有通过抓好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不断创新管理机制, 不断创新工作思路, 丰富工作载体, 加大工作力度, 才能使司法工作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 推动法庭辖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胜俊.人民法院报:王胜俊院长致人民法院能动司法论坛的信[N].人民法院报, 2012-05-06, 头版头条.
[2]管淮.改革开放以来的反腐倡廉制度和法规建设[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8 (2) .
人民法庭 篇5
浅谈人民法庭法官定期轮岗制度
――兼谈加强人民法庭建设
杨 建 明
基层工作至关重要,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加强法院基层建设,既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人民法庭是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和组成部分,它处在基层人民法院的第一线,是基层人民法院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法庭是基层的基层。因此加强人民法庭建设是加强法院基层建设的应有之义,并且应当成为加强法院基层建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本文由人民法庭的现状引发思考,针对人民法庭法官定期轮岗制度的几个问题作一初浅探讨,文中不乏浅陋之处,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引子
目前,有些人民法庭的现状还不尽人意。比如有的人民法庭没有审判法庭,有的人民法庭没有交通工具;又比如有的人民法庭审判力量不足,有的人民法庭法官结构老化;再比如有的人民法庭法官不思于基层工作,有的人民法庭法官不乐于基层岗位;还比如有的人民法庭凝聚力不强,有的人民法庭战斗力不高等等。这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法庭工作的正常开展,从全局工作和长远利益来看,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哪里?笔者认为,在不断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中实现人民法庭法官定期轮岗,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
一、加强人民法庭建设是实现人民法庭法官定期轮岗的基础工作。
一是从组织上予以健全。首先应建立党组织,人民法庭应当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建立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其次要选好一把手,人民法庭的.庭长应选派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法官担任。对人民法庭的庭长应当在位时隆其待遇,免职后取消相应待遇,并且实行动态管理,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定期考核,用考核结果定“上下”,以此激励人民法庭庭长爱岗敬业,献身基层。
二是从力量上予以保证。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庭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人民法庭应当至少有三名以上法官、一名以上书记员的规定,人民法庭应当至少配备法官三名,书记员一名。“三审一书”是人民法庭法定的最少的基本人员编制,是人民法庭审判工作依法开展的基本保证,无论如何都应当配备,否则就是违法。这一编制要求,不能“下有对策”,要不折不扣坚决地执行,从力量上着手,真正充实基层。
三是从待遇上予以倾斜。首先,对人民法庭的法官在审判职务任命、法官等级晋升、法官业绩考核以及优秀等次评定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考虑;其次,对人民法庭的法官在审判津贴、办案补贴以及业务经费等方面,在政策范围内,应当优先解决;再次,对人民法庭的法官在疗养安排、职务保险等方面,在条件成熟时,应当优先照顾。这些倾斜措施,不能纸上谈兵,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从制度上保障,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从设施上予以保障。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庭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人民法庭应当有办公用房、办公设施、通信设备、交通工具以及审判法庭和必要的附属设施的规定,现在人民法庭的办公用房、办公设施和必要的附属设施已基本能满足审判工作的需要。今后要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审判法庭建设、交通工具配备和通信设备充实上,积极向地方党委和政府反映情况,努力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争取早日解决制约人民法庭审判工作发展的“硬件”问题。有的问题已经能够解决的,就要抓紧时间,尽快落实,比如人民法庭在实施审判流程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立案、结案登记时效问题,如果人民法庭都配备了电脑,就迎刃而解了。
二、实现人民法庭法官定期轮岗是加强人民法庭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实现人民法庭法官定期轮岗,能够提高人民法庭法官的业务能力。
人民法庭相对于法院机关审判庭来说,审理的案件单一,并且人民法庭不受理行政案件和刑事公诉案件,在法院机关其他审判庭轮岗,人民法庭的法官经历了审理大要案件的锻炼,能够积累丰富的审判实践经验,提高驾驭法庭审理的水平,增强驾驭法庭审理的能力。总之,实现人民法庭法官定期轮岗,能够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二)实现人民法庭法官定期轮岗,能够激发人民法庭法官的工作热情。
人民法庭相对于法院机关来说,交通、通信工具落后,办公和审判条件还较差,法官待遇偏低,加之人民法庭地处乡村,给法官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果“进城”工作遥遥无期,就不能不影响人民法庭法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诚然我们应当弘扬“扎根基层、献身基层”的时代精神,但谁不想到法院机关为自己无限热爱的审判事业而一显身手呢?实现人民法庭法官定期轮岗,就能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从一定程度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在坚守人民法庭岗位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
(三)实现人民法庭法官定期轮岗,能够优化人民法庭法官的执法环境。
人民法庭独立门户,除了受院党组领导外,在工作中还必须紧紧依靠地方党委、依靠基层组织,与当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民法庭的物质建设还有赖于它们的支持,在审理案件时难免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干扰,尤其是当地政府、基层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涉诉时,更显无奈。人民法庭法官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因为人熟地熟,在审理案件时碍于情面,对公正司法有一定的影响。实现人民法庭法官定期轮岗,法官定期在不同岗位轮换,就会自觉排除影响和干扰,从而有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
三、对建立人民法庭法官定期轮岗制度的构想
(一)人民法庭法官定期轮岗的概念
轮岗,顾名思义就是轮换岗位。人民法庭法官定期轮岗,是指人民法庭法官定期在不同审判岗位的轮换,即在人民法庭岗位与法院机关岗位之间的轮换。
(二)人民法庭法官定期轮岗的要求
1、时间要求。人民法庭一般情况下编制为四人,庭长在外其余法官只有三人,二年为期轮岗,法官在人民法庭连续工作最长的时间也仅只六年,故轮岗以二年时间为期比较适宜。
2、人数要求。每次人民法庭轮岗1人,以人民法庭个数为基数,法院机关对应轮岗人数。
3、对象要求。人民法庭法官原则上都有轮岗的机会,但也要稳定人民法庭的审判骨干力量,对自愿扎根基层的法官予以鼓励,对长期扎根基层的法官予以奖励。
(三)人民法庭法官定期轮岗的运作
1、召开动员大会
2、公布法院机关轮岗候选名单
合理确定法院机关轮岗候选名单是轮岗工作成功的基础,在确定候选名单时应当出以公心,比如可以规
定年龄在45岁以上的法官不再轮岗到人民法庭工作,年龄在35岁以下的法官应当轮岗到人民法庭工作等等。
3、确定人民法庭轮岗具体人选
对人民法庭轮岗的具体人选,首次轮岗采取考试或者考核的办法确定,以后实行循环轮岗办法。
4、确定法院机关轮岗具体人选
对法院机关轮岗的具体人选,从法院机关轮岗候选名单中,首次轮岗采取自愿报名、群众评议、组织审定的办法确定,以后实行循环轮岗办法。
5、确定具体岗位
在确定人民法庭和法院机关轮岗具体人选的基础上,由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并适当照顾个人意愿的原则确定具体岗位。
6、公布轮岗结果
建立人民法庭法官定期轮岗制度并非难事,但要将这一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就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因为这一制度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开好头,起好步,以改革的精神不断勇于实践,以科学的态度不断总结经验,人民法庭法官定期轮岗制度就会在实践中日臻完善,就会在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附:
作者单位:重庆市垫江县人民法院
文化建设:依靠人民和教育人民 篇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把“以人为本”视为实现文化改革发展目标的重要遵循之一。《决定》在论及“以人为本”这一重要遵循时申说了两层含义:一层是“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另一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文化建设要发挥“教育人民”的作用,就要深度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
文化建设“教育人民”作用的发挥,当务之急是人民精神家园的构建。
人民法庭 篇7
一、实行政务公开, 对省政府公布的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做到名称、内容、条件、程序、时限及应提交的申报材料“六公开”。
二、转变工作方式, 将工作重点放在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强化服务和协调上, 不干预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三、简化办事程序, 提高办事效率, 凡需要省经信委提供协调服务的, 将竭尽所能予以提供, 企业提出需解决的问题, 做到及时研究, 并将最终结果答复企业。
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宣传贯彻国家产业政策, 协助企业争取国家及省有关政策支持, 凡企业要求给予帮助指导的, 及时安排, 主动服务。
五、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过错责任追究制”、“特事特办制”等制度。对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实行“绿色通道”服务、全程跟踪服务。对于情况比较紧急的, 要特事特办, 提供一站式服务。对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的行为, 有报必查, 不搞“下不为例”。
六、重点推进1 110个工业转型发展技改项目;推进山西省焦化行业兼并重组;培育10个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打造由8家企业组成的全面服务煤炭行业信息化的专业团队;推进9个单位建设实施“两化”融合项目;山西省技术创新项目申报、评审全部实现网上办公。
七、严格遵守各项廉政规定, 不以权谋私, 不接受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物礼金和宴请, 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 对群众投诉、举报的违法违纪问题及时调查, 严肃处理。
八、热情接待来委办事人员, 不发生“生、冷、硬、横”和“门难进、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 做到咨询服务不过夜, 审核服务不超限。
践行公开承诺赢得人民满意
山西省经信委认真开展“向人民承诺、请人民监督”活动, 全面践行承诺, 是创优政务环境, 建设服务型机关的根本要求, 更是推进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转型跨越的重要保障。省经信委干部职工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 高度负责的态度, 积极投入到政风行风建设中来, 优化发展环境, 提升服务水平, 为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作出新贡献。
业务工作要上新台阶。围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的目标, 坚持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线, 以循环经济为基本模式, 以项目带动和技术创新为强大支撑, 突出抓好经济运行、节能降耗、淘汰落后、兼并重组、两化融合等重点工作, 强化政策措施, 大胆先行先试, 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上取得新进展, 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上取得新成效, 在资源就地转化率、传统产业循环率、新兴产业占比率、节能减排率、科技创新贡献率的提升上取得新突破, 全力推动山西省工业新型化进程。
政风行风建设要有新进展。围绕中心工作, 强化政风行风建设, 实行党务政务公开, 简化办事程序, 提高办事效率;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特事特办制”;建立“标杆项目”绿色通道, 转作风、强服务、提效率, 努力建设服务型、法治型和人民满意的经信委机关, 为工业和信息化转型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机关建设要有新局面。要深入扎实地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 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年”、对党忠诚、学雷锋等重要活动, 认真践行“忠诚使命、勤勉敬业、依法行政、勇于担当、求实创新、追求卓越、优质高效、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 严格目标绩效考核, 实施精细化管理, 善于抓住重点, 勇于攻克难点, 营造创先争优
技术引领转型创新驱动跨越技术创新处
技术创新处
(装备工业处) 为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网 (www.sxcti.com) 是技术创新处的工作网站。网站开辟有项目管理、鉴定验收、技术中心、重点项目、政策法规、工作动态等栏目。技术创新有责任为淘汰落后探索后续动力;技术创新有责任为技术节能提供技术支撑;技术创新有责任为优化传统产业引领转型。
一、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及规划制定落实;
二、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评价管理;三、企业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立项、下达及验收;
四、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行业技术联盟管理;
五、国家物联网、智能装备专项项目审查上报;
六、省级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鉴定验收;
七、知识产权保护、行业标准及质量工作指导。
强化项目带动推进产业升级
投资与规划处 (原材料工业处)
一、组织拟定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战略、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提出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 (含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 、国家对口部门和省级用于工业和信息化财政性建设资金安排的意见;
三、按省人民政府规定权限, 审批、核准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技术改造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不含煤炭类项目) 并组织实施;
四、负责工业和信息化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核上报并组织实施;
五、负责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的确认工作;
六、审查有关发行债券的资金投向并进行监督;
七、负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项目招投标有关工作;
八、指导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项目咨询工作;
九、承担山西省钢铁、有色金属、黄金、稀土、化工、建材等原材料工业行业管理工作;
十、按规定, 负责钢铁、水泥行业淘汰落后、能力置换相关工作;
十一、研究山西省原材料市场情况并提出建议;
十二、承担农业化学物质行政保护有关工作。
经济技术合作处
经济技术合作处在省经信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把政风行风建设与处内工作相结合, 不断加强工作作风建设, 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负责山西省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园区、信息产业园区的宏观指导、规划发展、组织协调和综合管理工作;组织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企业开展境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工作;参与制定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利用外资政策;指导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承担山西省轻工、纺织、食品、医药、家电及消费品行业管理工作;承担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管理、药品储备管理工作。
负责制订山西省工业园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申报、评审、管理和发展规划制定工作;负责山西省消费品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工作;负责中药材基地生产扶持项目管理工作。
加快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电子信息处
电子信息处 (软件服务业处) 负责山西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行业管理工作。具体负责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和软件企业认定的审核工作, 承担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子产品制造业行业统计等工作。电子信息处将依据相关制度和法规要求, 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贯彻落实国发【2011】4号文件精神, 全力实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着力扶持小微企业, 提升信息技术服务能力;
主动服务, 做好软件企业认定审核工作;
严格流程, 做好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定审核工作。
信息化推进处
信息化推进处 (省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信息安全协调处 (省政府网络与安全协调小组办公室) 主要承担山西省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进与培训、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 指导协调三网融合、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2012年信息化推进处将重点抓好规划和协议的落实, 推进山西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推进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实施, 推进太原市三网融合试点, 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与应急协调能力建设。
发挥产业政策综合调控作用保障电力运行稳定供需平衡
产业政策处
贯彻执行产业政策, 组织拟定山西省工信领域产业政策并监督执行, 提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及管理创新的政策建议,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拟定和修订产业结构调整目录的相关内容;实施汽车、农药等行业准入管理事项;组织传统工艺保护工作;负责电石、铁合金行业淘汰落后、置换相关工作。联系工信领域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 指导其改革和调整。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提出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军民通用标准体系建设等军民结合发展规划, 拟定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 推进相关体制改革。
电力处
拟定电力工业行业相关经济技术政策并组织实施;负责电力行业管理和电力运行协调工作;按规定, 负责电力行业淘汰落后、能力置换相关工作;参与制定行业规划、小水电发展和流域开发规划;培育和管理电力市场, 调控电力资源;监管电网调度;协调处理电网运行和电力运行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指导山西省电力行业体制改革;参与电价整顿、调整工作;依法管理供电营业区的划分、变更、审批和《供电许可证》的颁发管理工作;负责农村电力行政管理工作;负责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负责电力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指导电力行业协会工作。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经济运行局
监测分析经济运行态势, 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 提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有关政策措施建议;研究提出经济运行年度调控目标;负责经济运行中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工作, 组织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负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应急管理、产业安全及国防动员有关工作;负责紧急状态下重要物资生产组织工作;指导工业和信息化相关行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指导重点行业排查治理隐患, 参与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调查、处理。
通过对工业企业相关经济数据的分析、判断, 掌握山西省工业经济运行动态, 并对山西省经济形势的发展进行预测、预警;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趋向和经济形势变化, 研究保持山西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 加强协调服务, 确保完成全年工业经济增长目标。
政策法规处
加强制度落实, 抓好《山西省企业权益保护条例》和《山西省企业负担监督办法》的学习宣传, 提高企业自主维权的意识;加强企业负担监督员队伍建设, 组织开展企业减负和维权政策培训, 提高企业监督和维权的能力;开展专项治理, 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按照《山西省医药储备管理实施办法》, 省经信委是省级医药储备主要管理部门, 在山西省应急管理体系中, 负责应对突发事件时医药用品的保障供应。目前储备有化学药品、中成药、中药材、防护消杀用品等276个品种医药用品。省经信委制定了《山西省省级医药储备调拨应急预案》, 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医药用品的及时有效供应。
推进焦化行业兼并重组搭建煤化工发展新平台
能源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尊重焦化行业发展规律, 按照优化布局、提升素质、循环利用的要求, 采取淘汰落后、关小上大、同业重整、上下联合、产业聚集、化产引领等多种途径, 推动焦化行业兼并重组。到2015年底, 山西省焦化产业初步形成“焦化并举、上下联产”的格局, 奠定新型煤化工跨越发展的基础。
2012年重点工作:
研究制定山西省焦化行业兼并重组实施方案, 并积极推动落实;
督促指导各市、县 (市、区) , 示范区域, 园区和企业提出具体方案;
研究制定支持焦化行业兼并重组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 2012年淘汰落后产能800万吨以上。
节能——科学约束促转型
节约能源处
负责山西省节能降耗工作, 拟定年度工作安排并推动实施, 负责山西省节能监督管理和节能监察工作;拟定山西省节能相关计划、政策并组织实施, 提出工业和信息化产业节能专项资金的投向, 编制下达节能年度工作计划和项目的实施, 组织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产品认定工作;组织实施相关节能重大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组织开展节能国际交流与合作。
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处
人民法庭 篇8
对于中国的国际化发展,其在加入WTO时表明国际市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而对于当今的人民币加入SDR,其则是国际货币市场为中国的人民币发展提供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同曾经的成员地位不同,在人民币入篮之后,中国将成为国际货币市场的领导成员之一,中国的人民币在进入SDR后,其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承担的责任将会更多,同时中国的人民币市场行情变化同样会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但对于人民币的入篮,其尽管获得非常艰辛,但这并不是我国同其他国家之间的低头而获得,而是我国人民通过自身的经济发展形式,加上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条件使得我国的人民币入篮毫无阻碍。对于人民币的入篮,其并没有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太大的影响,无论人民能否最终入篮,其通过自身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入篮只是人民币发展路程上的一道里程碑。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已经经历了将近10多年的考验,在这一过程中,人民币不断改善自身汇率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人民币在这一期间同美元的汇率升值超过了将近30%。对于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汇率机制不断改善,其在国际货币市场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在向着参考篮子货币和市场供求基础等方向发展,这也是当初我国将人民币汇改纳入到人民币改革中的重要目的。近些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同其他国家之间的互换机制建立,人民币正在逐渐向着入篮标准发展,因此,人民币的入篮是我国货币改革的必然趋势。
对于上述所说内容,其是人民币向着篮子货币靠近的一些改革,但仅仅通过这些改革和影响并不能确定人民币入篮,想要实现人民币的入篮,必须不断加强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通过全世界人民对人民币的信心来增加人民币的国际市场影响力。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已经成为即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这些条件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提高了对人民币的重视程度。而在离岸业务上,人民币通过香港和新加坡等国际性的金融中心正在逐渐向着国际化方向前进,一些人民币标价的投资产品也在逐渐产生,这些发展使得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有率不断增加,截止到2015年8月,人民币首次在全球支付市场中超越日元,占有率达到了2.79%,这使得人民币成为全球性的支付货币基础。初次之外,当前的国际市场中,人民币是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和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等,这些成就使得人民币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加上人民币的入篮,人民币将会逐渐成为更多国家的常规储备货币等。
二、入篮是我国人民币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于进入SDR,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其中的美元和欧元等已经占据了其中的所有份额,而人民币的加入则会从着几大国际货币中抽取一定的份额,而在这四大硬通货币中,美元的比重仅仅降低了0.17%,其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份额的割让只是美元的象征性降低,那么对于人民币占据的份额,其大部分来自其他三大货币,通过研究可以得知,欧元、日元和英镑在国际货币中的占据份额分别降低了6.47%、3.21%、1.07%,通过这一份额的割让,人民币货币跻身国际第三大货币。
通过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式进行研究可以得知,美国的经济已经实现了一定的复苏,国际金融市场对美国的经济仍然持肯定的态度,因此,在进行份额的割让时,美元必然不会割让太多,加上美元为了继续占据国际货币的主导地位,其必然会仅仅抓住自身在国际货币市场中占据的份额。而对于欧元,其欧盟的经济还为走出债务危机,加上难民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欧元再也无法占据如此多的国际货币市场。英国的经济则正处于上升阶段,加上其欧洲货币离岸中心的建设,在本次国际货币割让中能够主动让出一些份额,中国也得到了一定的支持。最后是日本,当前的日本经济正处于萧条时期,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尽管日本开始实行安倍经济,但其效果仍然需要继续观察,因此,在这次国际货币市场割让中让出份额是必然的。
对于国际货币市场中的四大硬通货币,其将自身占据的份额进行割让,各国表现的都很大气,特别是其中的美国,其自身具有一票否定权,但在国际货币改革中并为如此,对于美国的这一行为,其并不是中国的妥协所获得,原因主要有两点:一点是随着人民币的发展,入篮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为了能够同中国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割让一定的份额意思只是美国的顺水人情,此外,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中的份额增加,相应的就会削弱欧元、日元和英镑在国际货币市场中的影响力,这同美国的经济利益是相同,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割让一部分的国际货币份额和统一人民币的入篮是基于美国自身利益所作出的最合理的决定,因此,人民币的入篮并不是国际货币市场的恩惠,而是自身努力的必然结果。
三、入篮有助于加强人民币信心
对于人民币的入篮,国际上具有很多的不同声音,像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对于这一事件并没有太大的认同感,其将人民币的入篮比作小学生完成作业,然后获得象征性的五角星一样,在他看来,人民币入篮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意义,没有具体的实际价值。对于这种说法,其只说对了一般,对于人民币的入篮,其在名声上为自身的发展获得了有力的地位,通过入篮活动,人民币在进行国际货币贸易的发展时则名正言顺。
此外,在人民币入篮之后,其象征意义不在是一种口头话语,通过入篮,人民币对世界各国人民的信心是一种增强。在加入到SDR之后,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中将会获得一部分的份额,按照当前的SDR货币总规模研究可以得知,分配给人民币的货币基金大约为300亿美元,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需要购买2000亿左右的人民币,这使得人民币的国际流通更加流畅。随着中国的发展,其已经逐渐成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家,但这些外汇无法通过印制得到,而外汇储备过多后也会对我国的货币造成较大的外汇压力,而在加入SDR之后,这些问题将会得到更加有效的解决。届时,中国在进行国际贸易时,无论是人民币还是外汇,其都能够作为硬通货进行直接的交易。若出现了外汇的紧张问题,还可以通过增加人民币的数量来维持我国的国际贸易,且印制的人民币也具有较好的认可度。
但随着域外人民币的数量增加,我国对人民币的境外贸易影响力无法进行有效的掌控,在这种情况下,若境外的投资者对于人民的经济地位产生怀疑,或者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汇率发生较为严重的变动,往往会产生严重的人民币回流问题,而我国为了保证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也不得不对这些回流的人民币进行买入。对于这些问题,若不能很好的解决,将会对中国的国内货币政策造成较大的影响,严重时甚至被外部环境绑架本国经济,对此,中国的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人民币的管理。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产生,我国在进行人民币的离岸贸易发展时,需要采取多重政策对其进行维持,像美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为了稳定美元的汇率稳定性,在国际上进行美元离岸贸易的发展中采用一些美元标价的石油衍生品和一些其他的手段来进行维持,我国在进行人民币离岸贸易的发展时可以借鉴美国的发展策略,同时结合我国的国际发展方向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等来进行策略的制定。
四、总结
对于当前的人民币入篮,其基本上已经成为了定局,但由于人民币的发展时间较短,到目前位置还存在着严重的经验不足等问题,这使得人民币的入篮还需要继续加强“修”。通过对人民币入篮后的SDR权重以及大年人民币的全球支付占比等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知,人民币的入篮存在着两面性,为了促进人民的国际化,我国逐渐开展一些人民币发展措施,像在上海开始自由贸易账户等,但由于这些政策还不太成熟,当前的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仍然受到较大的限制。在这次人民币入篮来看,尽管国际货币组织并没有对中国进行较真,但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在未来的人民币发展中,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其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对于金融改革这一问题,即使国际金融货币组织对其并为过于为难,但我们需要自己较真,不断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中的影响力,促进人民币的发展。
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我们需要自己认清自己,人民币入篮并不代表着我国的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通过对当前的人民币外汇储备国家进行调查可以得知,其储备人民币主要是为了能够同中国更好的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方便进行支付交易。因此,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其真正意义的实现是能够在不同中国进行经济贸易时采用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另外,对于当前将人民币加入到国家外汇储备中的国家分析得知,其大部分都是一些新兴的国际,其将人民币纳入到自身的外汇储备中,一方面是其对人民的认可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却说明了人民币相对比美元和欧元等的获取难度要小。
对于我国的普通老百姓,其对人民币入篮的认识就是能够在今后直接拿着人民币在国外进行交易,这样就省却了中间的货币兑换程序。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尽管当前的人民币已经入篮,很多国家对人民币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能够别国际接受,这使得人民币的入篮并没有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在人民币入篮之前,其在某些国家就能够进行直接的交易,甚至一些国家的人民币认可度还要高于本地货币,随着人民币入篮,尽管其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老百姓的直接交易认知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总而言之,随着人民加入SDR,其在国际货币市场中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尽管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市场使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影响增大,但这更多的是我国人民的努力成果。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国只要保证正确的经济发展形式,加上深入化的金融政策改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目标必将实现。
参考文献
[1]白明.从人民币国际化视角看人民币“入篮”[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6,01:21-24.
[2]熊园.“入篮”后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思考[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6,01:25-26.
人民法庭 篇9
两年前,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文艺与新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结合在一起转变为一种新的趋势,转变为文艺的新时代标志,成为新时期指导文艺实践的理论。两年来文艺从创作、表现、欣赏和批评等多个维度出发,始终坚持以“座谈会”会议精神为指导,丰富发展了人民文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理论宝库。
一、人民文艺发展的时代背景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的风气。《诗经》中大多数篇章(《魏风·硕鼠》等)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受尽压迫、不堪重负。杜甫忧国忧民情怀使诗风“沉郁顿挫”饱含对人民冷暖的关切。白居易将其概括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近代以来内忧外患、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催生了四大谴责小说、白话文学、左翼文学、抗战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学。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催生了先锋文学、打工文学、寻根文学等新文学形态。但是,同时文艺界也出现了一股虚无主义的文学形态。他们要么断章取义,歪曲历史,要么崇洋媚俗,腐化人们的心灵,企图用资产阶级文艺思想方向代替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方向。正是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同志以《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系统回应了文艺领域出现的上述问题,并指出了社会主义人民文艺的发展方向。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文艺反映伟大的时代,抒写满满的正能量,与不良趋势作斗争。文艺工作者恰逢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可为。”(上同)伟大的事业催生文艺巨著,伟大的梦想呼唤不朽大师。
二、人民文艺发展的思想来源
人民文艺发展的思想来源于劳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类的一切文化,包括艺术与文学,都是群众的劳动所创造的”,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列宁也说:“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列宁在谈到党的文学进一步指出:“这将是自由的写作,因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
“文学艺术属于人民”,“人民有权享受艺术”。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实践斗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反复就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进行了论述,并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确立为“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围绕着“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展开。周恩来在探讨“文艺为人民服务”也是一个杰出贡献者。他在《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闭幕典礼上的讲话》:“它(指地方戏)所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是由于里面有人民性的东西,有符合人民生活的东西,所以能够流传到今天,并且可能流传到更久的将来。”
邓小平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及毛泽东关于文艺与人民思想的基础上,指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这一辩证的关系,同时提出了“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著名命题,精辟阐述了人民与文艺的关系。
江泽民把人民观点作为审视文艺事业的一个重要论点。他说“充分认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对文艺发展的基本要求。脱离人民、脱离生活的艺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作品,不可能有感召力,也不可能有生命力”。
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服务群众作为基点和归宿,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立志做人民喜爱的作家艺术家,不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把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继承和发展了人民文艺思想,提出了“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坚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等。把人民文艺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是对人民文艺的新发展,推进人民文艺到新形态。
上述论述不仅理清了人民文艺的思想来源,也提出了人民文艺新形态问题。
三、人民文艺新形态的表现
(一)人民文艺创作新形态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还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所谓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那就是要求回到人民中去,观察和体验人民的生活,归纳和提炼人民生活经验,研究和分析人民情感,描写和抒发人民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积极拼搏、奋发向上。比如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继《朝鲜战争》、《长征》、《解放战争》之后,用六年时间创作出长篇纪实文学《抗日战争》。在此期间,他并没有做一名书斋学者,写一部戏谑大众的“抗日神剧”。其中四年不仅在内地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大量的查阅文献,还去了台湾、日本,阅读了浩如烟海的第一手历史材料,勘探了遍布各地的部分抗日战场,采集、比对、甄别了材料的真实性,同时为经历战场残酷的中、日老兵,经历战争苦难的遗属、遗孤等做了大量访谈。
真正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在于更多为大多数人创作。茅盾曾提出“两头小,中间大”,经济学上的“橄榄型”同样适用于文学创作。精英主义是封建余毒和资本主义,纯粹的大众消遣是市场的奴隶。在今天的中间人物是什么人?绝大多数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绝大多数改革开放的建设者、参与者。反映他们在改革开放中,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长期性、复杂性、艰苦性、卓越性、突出性、典型性、焦虑性、不足性。写他们积极的和消极的奋斗过程和现象,剖析他们的心理,主导他们的积极动因,疏导他们的消极因素。即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学习人民、学习生活,从人民中找到学习的典型,焦裕禄、王进喜、时传祥、雷锋、孔繁森等这些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典型。典型是标杆、是导向。文化典型、经济典型、生态典型,生活典型、学习典型等等各种各样的人物典型。歌德认为“高乃依就起了能培育英雄品格的作用”。他还赞扬了索福克勒斯,“《安蒂贡》中的道德因素并不是索福克勒斯创造的,而是题材本来就有的,索福克勒斯采用了它,使道德美本身显出戏剧效果”。呼吁“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即使是“小人物”,我们不断的进行“美的发现”,不断进行“美的创造”,也能写出“高大上”的文艺作品来。成功的典型人物,之所以广为流行,不仅因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体现特定人群的人物特征,还体现不同人群人物共有的特征,而且特点和个性异常突出、异常鲜明,并且二者总是异常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反应时代变迁。近几年推出的系列节目:“感动中国”、“最美孝心少年”、“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医生”,都是这个时代的人民典型。《中国梦想秀》、《我是演说家》更是用平凡人讲述不平凡的故事,比如:《我是演说家———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演讲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演讲视频当时网络播放量就达到1.4亿次。用“百姓梦”来编织“中国梦”,构成了梦想“星光大道”的新舞台。
(二)人民文艺批评新形态
文艺批评理论的建构是文艺批评的基石。中国的文艺批评不能完全建构在西方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上。张江的“强制阐释理论”及主持的《人民日报社》“文艺观象”系列栏目就是对当前西方文艺理论主导中国文坛的回应和中国文艺批评理论构建的一部分。张江指出:“在最近三十多年的传播和场外征用学习过程中,一些后来的学者,因为理解上的偏差、机械呆板的套用,乃至以讹传讹的恶性循环。”中国本土的文艺理论不断的被蚕食,领地不断的被占领。“提出以‘强制阐释’的概念,目的就是以此为线索,辨识历史,把握实证,寻求共识,为当代文论的建构与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这种视角需要文艺批评者对文艺批评的性质有清醒的认识。文艺批评是科学,是对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的科学分析,是科学的揭示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等过程及其相关现象的科学分析。正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的,“文艺家几乎没有不以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我们的批评,也应该容许各种各色艺术品的自由竞争;但是按照艺术科学的标准给以正确的批判,使较低级的艺术逐渐提高成为较高级的艺术。”我们应该“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对优秀的、有益的文艺作品,要正面引导、热情介绍;对有缺点的、有害的,要秉笔直书、敢于批评,以理服人,真诚帮助。只有这样,文艺批评才能建立信誉、才能推动文艺欣赏、促进文艺创造的发展。
人民是文艺批评行家。应该承认部分人容易被低级趣味或者庸俗媚俗作品短暂吸引,但是,真正源远流长的作品都能在人民中口口相传,经久不衰。所以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恩格斯把“美学的历史的”观点作为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标准和原则。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将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作为文艺批评的最重要的标准。邓小平也提出了文艺批评的人民观点。他指出,“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的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评判标准。这种标准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批评理论的新标准,促进了人民文艺鉴赏新形态的产生。
(三)人民文艺鉴赏新形态
优秀的作品带给人民美的享受,“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当今时代,信息传播的高速时代,工具多样化、手段多样化、渠道多样化。人民的阅读和欣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得益于好的宣传和传播。因为传统媒体仍然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保存着自身的优势,新媒体正在改变着每一个人,形成一股新的洪流。如果我们不做好优秀文艺作品的宣传和传播工作,那么,人民的文化需求不仅得不到满足,矛盾还会越来越大。人民的精神被劣质的文艺作品蚕食、侵蚀,人民的鉴赏需求也无从谈起。
只有做好优秀文艺作品的宣传工作,我们才能满足人民的鉴赏需求。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并存,网络多媒体不再是异军突起,而是真正的新媒体,新常态。传统的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新媒体发展势不可挡。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22日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达6.88亿,网络普及率达到50.3%,(按照增长态势预计到2016年底用户达7.4亿,普及率达65%)手机网民达6.2亿,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近13亿手机用户,5亿微博、微信用户。微信、QQ等各种即时通讯多种多样,信息发送量每天超过200亿条。全球十强互联网公司中,我国占了4家。信息传播便捷迅速,促使我们不能固守传统,积极运用信息化时代的传播媒介,及时准确的传播信息。搭建电子信息平台,打造文艺经典欣赏频道,传播优秀文艺作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激情面对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大营销。优秀文艺作品如同领袖一样需要不断宣传,才能为广大人民接受,否则,优秀作品会被海量信息淹没。
人民是文艺的鉴赏者。优秀作品的传播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才是文艺的鉴赏者。人民由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组成,对文艺的需求必然是多样的。这要求文学艺术的需求也应该是多样的。具体到文艺工作者而言,文艺工作者不应该追波逐流,追逐趋势,而应当遵循自身的规律,扎根生活,潜心写作,精雕细琢,创造生产出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要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的需求创造出不同的文艺作品,力图实现文艺的“私人订制”。这要求文艺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细分和细化的市场需求。域外文艺人才引进,本土文艺人才的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文艺交流互通等等,需要有高屋建瓴、基层协作。同时,文艺工作者虚心向前人学习,要有挑战自我的勇气和决心,勤于走前人走过的路,从基层的生活中寻求素材,“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开创自己新天地,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只有真正将人民作为主体,表现人民并且尽量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作品才是人民愿意欣赏的作品。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党的领导。
四、余论:加强党的领导是新形势下人民文艺发展繁荣的关键
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文艺与党和人民的关系问题,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党的领导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集合概念,主要是指引、服务、协调的统一。指引是方向,服务是核心,协调是保障。对文学艺术等工作尤其如此。没有党的领导,就容易迷失方向,甚至失去方向;没有党的领导,文艺工作者和人民就没有了提供服务的对象;没有党的领导,沟通、协调就不顺畅,文艺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
党的领导这一概念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列宁最早提出了执政后的共产党如何对国家政权的领导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党对文艺的领导作为党的整体工作的一部分,文艺家更应该团结起来,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的内涵,即“各级党委都要领导好文艺工作。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国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不仅将文艺工作作为党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而且提出了党领导文艺的方法,即把握好文艺正确方向和贯彻好文艺方针政策。
理论层面,党要把握文艺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既是文艺的根本方向,也是文艺的基本方针政策。用人民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表现人民的创造精神、奋斗历程,讴歌人民的英雄形象、远大理想。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东方升起的璀璨明珠,过去的辉煌不仅是我们的记忆,更要用13亿人民的双手,恢复她应有的光彩,发出万丈光芒、照耀人类文明的土壤。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拼搏、奋斗和创造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宝藏和素材库,没有理由不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没有理由不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弦律”创作出“感人的形象”。正确的文艺观就是把“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出发点,就是“要把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知、情、意进行抒怀,为人民风、雅、颂而抒写。
实践层面上,党组织好文艺的相关机构,为文艺工作者创造自由的文艺环境。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是“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备、能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放到文艺工作领导岗位上来。”文艺选题可以从邪恶丑入手,但却必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邪恶”;必须“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试问无德之人如何传递这种价值观呢?一个无德的领导如何引导这种价值呢?俗语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要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领导,需要才德俱佳的人。需要有共同语言,能够共同交流的人,需要有共同的爱好,保持共同的热情的人。当党的文艺干部具有了文艺情怀,具有文艺大局意识,具有文艺责任意识,尊重文艺工作者、尊重文艺创作规律,形成良好文风、艺风、人风。文艺工作者就能带着信心和决心,创作出抵制和预防“市场奴隶”、“沾满铜臭气”的文艺作品,创作出有道德、有筋骨、领风骚的传世佳作。绝不会让大量“单纯感官娱乐”的“低俗”文艺作品充盈市场,逆行时代之风。
二是“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文艺工作者作为人民的一份子,各级文艺领导应当为他们“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提供良好条件。
三是“为人民服务”,以基层为抓手。一方面开展“送欢乐、下基层”等文艺志愿服务,送文艺进基层,进社区、进村组,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基层群众。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基层文艺发展。我们总是倡导文艺下基层,深入人民、深入群众,其实文艺就在人民中间,就在群众中间,在很多城市早晚的广场舞、老年舞、老年操,传统的扭秧歌,各个公园老年音乐会,一些小型的露天卡拉OK,音乐会等等,都是文艺在基层的表现。党委政府应组织投资或者牵头募集资金建立县、乡镇、社区(村组)三级联动图书文化中心(馆)。应集中建设和开放更多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场所,公园、小区广场、政府广场等等。应解决“噪音”问题,一些有条件的地区、社区可以在居民聚居区建立相对隔音休闲娱乐场所。应为社区休闲娱乐提供更多、更大、更好的场地、场所和设施来丰富基层人民的文艺。
四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旗已经高高飘扬。走什么样文艺路线,反映什么人的生活,文艺工作者可以自由选择,文艺领导尊重其创作个性和创造规律。但是,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绝不能丢,歪路、邪路绝不能走。部分年轻文艺工作者还认识不清,把握不准,不能以创作自由作为随性的借口。我们可以出主意、提建议,创造条件,才能保证出发点正确、路径正确、终点正确。
总之,《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启了人民文艺新的篇章,文艺创作、文艺欣赏、文艺批评等文艺事业将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争奇斗艳中蓬勃发展、在繁花似锦中欣欣向荣,必将推动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人民文艺的大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掀开了人民文艺的新篇章,提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启了人民文艺中国化的新时代;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开拨了人民文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新航向;习近平在新时代《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将人民文艺的发展推进到了一种新形态,推进人民文艺创作、批评、欣赏新形态的发展并注重党对文艺的领导。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文艺理论的思想宝库。
人民法庭 篇10
1 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过程
1.1 萌芽阶段(1989~1994)
从1989年起,我国开始允许部分商业银行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此阶段广东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等先后被准许经营离岸金融业务。此时离岸金融业务的经营监管较为严格,始终采取“内外分离,两头均在外”的经营模式,且离岸业务的资金来源及使用都只能与非居民相关,与在岸业务实行独立核算、分账管理、各自平衡,不能相互抵补。这一阶段仅仅是政策放开进行离岸业务的试点,限制较为严格,但发展势头迅猛。
1.2 扩张阶段(1995~亚洲金融危机)
此阶段离岸业务承接之前的发展势头,离岸业务量猛增,其允许的试点银行也扩展至五家,由于离岸业务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并且享受一定税收优惠,其经营利润较高,离岸资产总额也达到了20多亿美元。但由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积聚,各银行离岸金融资产迅速恶化,央行不得不在1999年叫停了相关离岸业务的政策许可,离岸业务发展进入到全面的清理整顿阶段。
1.3 整顿阶段(1999~2002)
随着人民银行叫停相关业务试点,离岸银行业务也进入了调整、规范的阶段。
1.4 恢复发展阶段(2002至今)
经过几年的规范整顿,人民银行于2002年恢复了离岸业务的政策允许。在吸取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后,各试点银行普遍加强了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不良贷款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资产质量也得到提高,大量资金被投放于海外理财产品及离岸债券,贷款的增幅平稳。
2 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2.1 尚未形成有规模的离岸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作为一种无国界、无管制、高度自由的市场,其形成是需要聚集效应的,即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所在国税收制度、企业规制等因素都对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具有推动作用。而人民币离岸市场至今仍未完全形成这样一个市场。缺乏市场的推动力,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发展也难以迅速发展。
2.2离岸业务的相应监管政策同业务的实际发展缺乏协调
例如均可以用于非居民结算业务的离岸账户、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和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却由于一些历史问题、币种不同等原因有着不同的监管政策。NRA账户和OSA账户并存却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可能诱发监管套利等行为,反映了相关政策仍有待完善。
2.3 离岸资金的大规模交易可能使银行风险积聚
一方面,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资金往往十分巨大,一旦通过离岸金融业务进行相关交易,可能使银行内部承担的市场风险增加,对银行资产结构造成很大的变化,给银行带来潜在的损失;另一方面,虽然根据《关于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对于离岸资金的交易具有相关的限制,例如外债指标等,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且需要临时调整的情况亦时常发生,加之客户与银行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因此离岸资金的交易可能使银行被动陷入违反政策指标的境地。
2.4 跨境因素给中资银行对离岸业务的相关调查带来困难
对于银行的尽职调查在离岸业务、NRA账户的政策中被给予更加严格的要求,例如银行需要审核境外机构在境外注册地成立的相关文件等。这一要求对于在海外分支机构有限的中资银行来说较难完成。且离岸客户是否符合注册所在地法律的规定的核实成本也较高,中资银行若将此委托给相关机构进行尽职调查,无疑也会额外加大银行的成本。此外,对于一些在岸、离岸均从事经营活动的离岸客户,其境外活动的监察、调查也更难进行,银行可能还会面临客户的经营风险。2.5信息、法律等相关综合配套服务相对落后,不能满足离岸业务发展的需要
对于我国一些“走出去”的企业,对于海外的投资营商、金融服务等环境不熟悉。另外,国内经营离岸业务的银行,尤其是中资银行对于离岸业务的配套服务跟不上,制约了人民币离岸业务的推广和发展。
2.6 人民币离岸业务缺乏金融创新,跨境人民币流通渠道狭窄,跨境流通仍处于自发状态
离岸人民币资产大多仍以银行存款的形式沉积在境外,人民币投资产品少,不能满足离岸人民币的投资需求。且我国存在资本账户的管制,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亦不畅,持有人民币的动机不高。
3 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必要性
3.1 加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自中共十八大提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起,2014年又提出我国经济进入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而经济结构的转型更加需要金融的支持。以麦金农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金融压制”、“金融深化”等理论,指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且联系各国经验,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所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之一。因此,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对于加快国内经济结构升级调整有着重要意义,能够促进国内资源更加合理的有效配置、增加政府税收,以及带动我国贸易、就业和生产的持续增长。
3.2 减轻巨额外汇储备压力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持续保持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使我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资产,达4万亿元,而我国消化外汇储备资产的渠道也较为狭窄,不仅面临高昂额机会成本,也面临很大的汇率风险。因此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允许中资银行开展离岸业务可以发挥离岸金融在解决国际收支上的能力,减轻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压力。而其中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更是推广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提高人民币在全球贸易、投资中的比重的重要方法。2015年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五年一次的对于特别提款权(SDRs)的货币篮子进行重新评估、确认各货币权重即将开启,这对于人民币是否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有着重要的推动力。而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对于促进人民币跨境流通,早日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满足人民币成为SDRs一篮子货币构成的条件具有正面效应。
3.3 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效形成的需要
人民币离岸市场能为国内人民币市场化利率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虽然我国目前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都去的了重要的进展:目前人民币利率只有最后的存款利率上线没有完全放开,央行也退出对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常态式干预并扩大了单日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但受制于国内金融体系尚不完善、行政干预因素仍然较多,目前仍然需要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的市场化利率、汇率指标,作为内地利率、汇率的参考,同时也有助于我国把握全球人民币利率形成和汇率定价的自主权,此外还能够加强对市场价格投机行为的调控。
3.4 加速金融国际化的需要
当代国际金融实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而离岸金融市场则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志性构成。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不仅使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迈出重要的一步,也能够为金融国际化的其它部分创造条件:金融业务、金融机构、金融监管以及金融人才的国际化都能因此受益。从而使我国的整体金融水平更加接近国际化先进水平,打破长期以来的“金融抑制”,实现金融业的国际发展战略。
摘要:人民币离岸市场则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以及当前人民币仍不是完全可自由兑换货币的前提下,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促进我国金融国际化发展的最优选择。简要分析了我国离岸业务发展情况,我国发展离岸金融业务中暴露的问题以及发展人民币离岸的重要性。
人民法庭 篇11
警方又是调查,又是处罚当事人,又是表态要加强管理,看上去好像很尊重舆论监督,网络监督和市民也貌似获得了胜利。可我觉得,这不过是“狐假虎威”罢了。胜利属于上级不怒自威的压力,而不是民众的监督。
当地警方及时回应公众质疑,他们真的忌惮民意吗?不是,很显然,他们怕的并不是市民开的这张并没有法律效力的罚单,而是媒体的公开报道和微博的围观热议——这种围观形成了一种“集体怒视”的压力。更进一步看,他们其实也不怕这种微博围观和媒体压力,做惯了舆论应对和危机公关的他们很明白,熬过了一两天,这事儿就过去了,微博很快会转向其他的热点,网众很快会遗忘此事。
究其根本,他们怕的也根本不是媒体的报道和微博的热议,而是怕那个掌握着他们乌纱帽的上级。担心媒体的报道和微博热点被上级看到了,然后上级会怪自己惹了麻烦,影响了警察整体形象。
当下中国很多事情的解决,走的都是“媒体曝光和微博追击倒逼官方重视”的途径。这种路径对于解决个案很有效率,一两天就能够解决一件几十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很多当事人都致力于炒作一个“微博热点”,制造一個“新闻沸点”。
可是,全国各地上上下下,那么多警车、特权车违章停车,媒体哪里曝光得过来?微博哪里晒得完?因为这件事有新闻价值,市民竟然给违章的警车贴自制的罚单,很新奇,有冲突性,媒体才会介入报道,微博才会形成热议。一般情况下,当这种事情见多了之后,媒体连曝光的兴趣都没有了。以前也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人民罚单”新闻,还有交警给违章的警车、城管车贴罚单的新闻,可当这些新闻多了之后,公众有了审美疲劳,类似场景就很难成为热点并吸引公众注意了。
也就是说,这种靠“媒体曝光和微博追击倒逼官方重视”的“媒治”途径会越来越窄,它会迫使当事人寻求“更有新闻价值”的方式去吸引注意,可这招使到最后,终会“黔驴技穷”。当任何新闻都提不起舆论兴趣时,就会成为社会癌症。媒治,其实是制度失灵的无奈之举。
警车违章常有,人民罚单不常有。中国的社会问题多是如此。还是拿警车违章来说,最关键的是,缺乏一个监管警车的可靠的、能够正常运转的制度。警察执法监管别人,可谁来监管警察和警车呢?制度上很冠冕堂皇,说是有督查制度,可很多时候督查形同虚设,很少见到督查的身影,很少看到督查公开查处过违章的警车。没有媒体推动,制度根本运转不起来,这是最让人焦虑的。而且另一个悖论无法越过,又由谁来监督督查呢?
人民罚单,听起来很有力,很能滋养民众的自尊感,可当“人民”无权无力时,在警察看来,却是个笑话。
人民法庭 篇12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 在境外流通, 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考量其国际化程度可以从定价能力、交易能力和保值功能等方面进行。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来说, 实现外放形经济, 有着重大意义。然而, 要使人民币充分体现在其贸易计价、清算以及储备中的能力,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不能一蹴而就。目前来说, 美元、日元等国际货币具有着强大的规模效应, 国际间贸易结算存在着货币惯性, 短期内很难扭转这一局面。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循序渐进, 从贸易结算开始, 开展离岸人民币市场等试点, 以开放促改革, 推动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我们可以采取渐进式的方法, 从加大人民币国际流通度、设计发行人民币金融产品、增加国际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比重等方面入手, 逐层推进本币国际化与加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目前, 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还没有全面展开, 还没有形成国际化的结算银行, 跨境贷款项目也没有办法广泛进行。因此,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 自2009年4月以来,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定, 上海市和包过广州在内的粤五市率先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迈出了人民币走向周边化进而国际化的重要一步。2009年9月28日中国中央政府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这是中国国债首次在大陆以外地区发行, 也是首次在大陆以外地区发行人民币计价的主权债券。至2010年6月, 试点地区扩大至到了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年8月, 进一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 包括陕、甘等西部地区在内的11个省 (自治区) 的企业都被允许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包括吉、黑省等在内的4个省 (自治区) 更扩大了出口企业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范围。央行数据显示, 2011年, 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201.5亿元, 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907.2亿元。2012年7月起, 参与主体范围扩大至所有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除了列入重点监管名单的企业, 所有从事进出口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其他经常项目的企业, 均可选择以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和收付。
据估计,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有望为企业降低2%~3%的换汇成本。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包括新加坡在内, 全球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 结算周期可以缩短长达7到10天, 以降低外汇兑换成本。由于未来美元走势的波动较大, 可以利用人民币来做对冲, 规避外汇风险。为推动贸易及投资流动性, 中国已经同新加坡、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近20个国家的银行签订货币掉期协议, 并保障人民币供应稳定。而相比之下, 美国并未同多个亚洲国家签订这样的协议, 当欧债危机加剧, 美元的流动性趋紧, 它的供应就会受到影响。今年第二季度, 人民币跨境交易结算所占的比重升高至的10.7%。渣打银行预测, 这个比重将在2015年进一步增加至20%。此外,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最新一期报告显示, 欧洲3月份的人民币结算量已占全球人民币结算量的47%, 超过亚太区的41%。欧洲目前已经成为继香港之后最大的离岸人民币结算区。日本、泰国等国家拟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至2012年7月, 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建设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 该方案包括了对资本项目, 银行等机构的调整, 并在部分地区设立跨境人民币交流渠道与汇兑点等。该《方案》的出台, 人民币跨境交易不在只停留在横向数量上的发展, 而是向纵向构建多层次现代体系方向延伸。
然而, 虽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态势良好, 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银行的潜力未充分调动, 结算品种单一, 规模效益尚未形成。目前, 跨境人民币结算以贸易项下为主, 汇款作为主要途径, 人民币信用证、托收业务未形成规模, 银行操作成本高, 主动性低。人民币仍然未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 目前其清算和保值储备功能无法建立的。金融体系的不完善, 人民币汇率机制尚未完善, 资本项目汇兑等配套措施有待改革。
2、外贸企业经济结构使其在对外贸易中不占优势。由于我国在一段时间内采用的是以强调数量增长和以外延方式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造成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 贸易条件差的局面。买方市场方面, 多为科技含量高的, 不可替代的产品。而卖方市场方面, 又是靠廉价劳动力赚取微薄利润的加工型产品。这样一来, 本来应占优的买方市场, 和本就不占优的卖方市场, 都在对外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
3、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方向呈单向化, 发展不均衡。近年来, 跨境人民币交易实现大发展的同时, 人民币单向流出致外汇储备被动增加。面对人民币升值预期, 各企业主体通过人民币直接计价, 可以预防汇率方面的风险。进口意愿强, 出口意愿低, 发展不均衡。而流出的人民币在境外已出具规模, 海外沉淀增加, 却无从使用, 储备压力大。在我国特定的管理体制, 难以消化。
针对目前现状与问题, 对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提以下几点建议:
1、充分调动银行的积极性和潜力, 将其作为前沿阵地, 利用其广大的客户资源积极拓展。对参与银行设立低门槛, 使大部分银行都可以参与其中, 放宽境内代理银行的可以办理的业务范围, 为大规模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提供基本条件。在规范的基础上, 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范围与品种, 积极拓展人民币在贸易投资中的跨境使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除推行人民币信用证、汇款、托收等传统产品外, 研发进出口押汇、贴现、保理、福费廷等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产品, 增加海外人民币存款、贷款、买方信贷、兑换、资金交易、债券、现金管理等各类金融产品, 在进出口贸易、投融资和现金管理等各方面满足企业的需求。对银行来说,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大, 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 有助于减少外币头寸, 规避人民币升值的亏损。各银行应打破传统思路, 为人民币跨境业务开辟新的可能性, 发挥跨境银行的离在岸结合可能, 利用港澳离岸市场优势, 发挥后起者优势, 考虑通过中间业务收入和挖掘境外企业人民币理财服务的可能性。
2、从企业主体入手, 加快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提高国际谈判竞争力, 并宣传普及跨境人民币优势, 提高其结算动力。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实施对进出口企业而言都有益处, 对于广大进出口企业来说跨境人民币业务为其提供了一个自由选择结算币种的权利, 便于规避汇率风险, 节约汇兑成本, 增强价格竞争力。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 加强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政策指导和培训, 形成有利的舆论氛围, 使企业从认识上提高, 加强主动性。通过体制创新激励技术创新,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加大技术贡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优化企业产业结构, 改变加工贸易为主的局面, 创立自主品牌, 以自主创新提高产业水平, 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国际话语权, 提升贸易谈判中的地位。
3、放松管制、开放市场, 建立人民币回流渠道, 使得人民币形成国际循环。目前跨境结算使贸易项下的流出机制发展顺利, 而资金回流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由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银监会等多部门牵头, 在实现有效监管的前提下, 扩大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 并逐步简化规范有关程序, 细化人民币回流出口。通过公司的跨国人民币提供人民币资金托管、汇利率挂钩等产品, 提供更多人民币资金的保值增值渠道, 满足企业多样化和不同风险偏好的风险对冲和投资需求,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开放资本项目限制、跨境人民币贷款等方式缓解不平衡的压力。例如, 港澳银行可向境内试行人民币贷款, 增加ETF投资、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 (RQFII) 项目、有条件允许购买内地部分股票等方式, 使其人民币贮备压力减小, 增加积极性。
跨境人民币交易从长远来看, 前途是可观的。以跨境人民币为缩影, 我们知道这条路注定是曲折漫长的, 切不可操之过急, 要在努力保持国内经济在尽可能长时期内的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 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做好应对人民币国际化挑战的准备。在自身金融底子逐步厚实的基础上, 探索并实践, 最终从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三层意义上, 使人民币成为能够跨越国界, 在境外流通, 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货币。
参考文献
[1]魏革军.人民币对外支付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J].中国金融, 2009 (14) [1]魏革军.人民币对外支付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J].中国金融, 2009 (14)
[2]王静文.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与中国对策[J].中国金融, 2009 (13) [2]王静文.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与中国对策[J].中国金融, 2009 (13)
[3]张建华.人民币迈出汇通天下重要一步[N].金融时报, 2010.1[3]张建华.人民币迈出汇通天下重要一步[N].金融时报, 2010.1
[4]赵越.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运行机制的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0.02.[4]赵越.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运行机制的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0.02.
[5]王盛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探讨[J].发展研究, 2010.07.[5]王盛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探讨[J].发展研究, 2010.07.
【人民法庭】推荐阅读:
基层人民法庭管理制度08-31
人民法庭调解室工作经验介绍09-09
东莞市人民法院各镇区法庭电话及地址07-24
坝固人民法庭李林森先进事迹心得体会06-27
基层法庭05-18
法庭辩论06-17
社会法庭08-29
环境法庭09-18
模拟法庭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