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院行政管理

2024-08-08

农业科研院行政管理(精选12篇)

农业科研院行政管理 篇1

长期以来, 农业科研院所作为国家农业科技的研发主体, 承担了大量的农业科技项目, 积累了大量的科研资料, 在农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如何在信息化时代, 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促进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 对现有的科研档案资料进行归纳、保存, 为科技人员日后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技术理论支撑, 是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1]。

1 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的含义

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是指在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在研究过程 (考察、预备试验、申请立项、执行、总结、结题、鉴定、成果申报及示范推广活动) 中记录的, 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录音、摄像等各种形式载体的材料[2]。农业科研档案的形成具有时间跨度长、收集范围广、成果性强等特点, 这需要管理人员针对科研档案的特性, 制定适宜的管理方案, 不断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提高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 促进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2 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管理现状

2.1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方式落后

目前, 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档案虽然制订或修订了一些档案收集保存利用的办法, 但是具体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重保存轻利用的旧观念, 保存方式主要以纸质材料记载科研档案, 造成档案所需存放空间较大, 且检索不方便, 利用效率低下, 落后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方式, 已成为制约科研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缺乏专业管理人员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往往不是专职, 而是由办公室人员兼任, 且不具备相应科研档案收集保存的知识, 容易造成归档不及时、漏归重要资料、不分类储存档案、查找档案困难等现象, 使得一些重要科研资料随着科研骨干或课题主持人岗位变动而流失, 给科研院所带来严重损失。

2.3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投入不足

大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在科研档案基础建设方面投入资金不足, 使得档案保存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缺乏, 主要体现在档案室、档案柜、档案储存电子设备不符合现代化要求, 加大档案管理工作难度, 降低档案利用效率[3]。此外, 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 但极少有农业科研院所针对农业科研档案建设一个资源共享的数字平台。目前, 国内农业科研院所现有档案数据的处理多数停留在收集与保存层面上, 使得档案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使农业科研档案现代化建设难以为继。

3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建议

3.1 实现管理现代化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离不开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 因为随着时代进步, 各种科研档案信息量高速膨胀, 面对数量庞大, 类别纷繁的科研档案材料, 必须利用现代化设备与技术, 如计算机、复印机、扫描仪、存储硬盘、网络技术等等[4]。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 由于对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软件和硬件设施投入较少, 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科研档案进行管理仅停留于对项目、成果名称进行一般性检索的阶段, 对档案计算机管理的数字化管理模式等工作较少涉及。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实际需要, 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应引进相适应的软件, 以数字形式来对科技档案信息进行存储和利用, 利用网络连接多台计算机对科研档案进行集中管理和检索[5]。

此外, 为规范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档案现代化管理, 需要制定严格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包括科技档案接收制度、保管制度、整理制度、借阅制度、保密制度和销毁制度, 并需要专人落实各项制度, 确保科研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保密性和可利用性。

3.2 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

随着农业科学科技的发展, 农业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而目前相关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相对滞后, 这将直接影响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 尽快培养一批既懂档案管理和农业科研专业知识, 又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 具有综合业务能力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6]。通过组织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档案法、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参观学习外单位的管理方式、鼓励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尽可能参与科研活动等提升专业素质, 使他们成为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7]。

3.3 加大科研档案管理投入力度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费用来源几乎无一例外地纳入行政事业管理费用, 这些费用一般用于购置了档案密集架、防磁柜、刻录机、全宗柜、吸尘器、温湿度仪等, 仅能维持传统的管理模式, 导致现代化的农业科研档案所需各种硬件条件和内外部配套设施不够完善[8]。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模式, 在继续保证科研档案日常经费的同时, 及时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存在的薄弱环节, 有重点地加强人力、财力的投入, 例如增派人手及时归档农业科研材料, 设立专项管理经费用于软件购置、网络维护、培训管理人员等[9]。

摘要:农业科研院所作为国家农业科技的研发主体, 积累了大量的科研资料。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如何在信息化时代, 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是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文章通过对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的含义、管理现状、现代化的建议3个方面为规范和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档案管理做一些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档案管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梅盈洁, 邱俊荣, 刘军, 等.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提高农业科研管理水平[J].农业科技管理, 2011, 30 (2) :14-17.

[2]舒琦艳.论农业科研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 2013, 32 (6) :52-54.

[3]刘佳丽.水产科研院所档案管理现代化探索[J].福建水产, 2012, 34 (3) :255-257.

[4]徐渝榕.试探高校科研档案管理[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 :108-110.

[5]宋丽.我国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32 (2) :150-151.

[6]张秀芳.浅谈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管理[J].福建建设科技, 2013 (5) :83-84.

[7]李俊霖, 张林, 郭梁, 等.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1, 32 (6) :602-604.

[8]宋喜梅, 林家丽, 郑良永.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刍议[J].农业科技管理, 2012, 31 (5) :53-55.

[9]陈颖.浅谈当前高校科研档案归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教育, 2012 (1) :170-172.

农业科研院行政管理 篇2

作者:蔺颖

东方企业文化 12期

农业为我国国民经济之基础,而农民则是社会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弱势群体,而农业科研工作主要是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体的,所以农业科研具有极大的公益性。如今,农业科研单位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创建创新型国家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农业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科研单位所具有的公益性、多年来的计划经济惯性思维,导致人们无法准确地认识到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之本质。这就需要与时俱进,建立健全与规范完善更加全面、系统的农业科研财务管理体系。

一、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特点

(一)科技投入越来越多元化

鉴于农业科研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技投入也从原本单一依赖于国家拨款往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以发展,各专业银行已成为了科研经费投入十分重要的力量,强有力地支撑着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以及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如今,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和一部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运用自我积累和吸收社会资金等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科技方面的投入,从而形成了由政府负责拨款、由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持、充分吸引外资投入、开展广泛合作的多途径科技投入机制。

(二)农业科研单位越来越向市场经济融入和渗透

农业科研单位运用技术市场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强化技术和研究成果往经济领域所进行的渗透。比如,开办科研、生产以及经营等一体化的现代科技条件下的经济实体,积极拓展高新技术类产业,从而创办出为农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以及农业科技咨询中心等新型农业技术组织,将农业科研院所建设成为市场经济中的新主体。

(三)农业科技人员观念出现了新变化

如今,农业科研单位愈来愈关注经济建设以及经济效益以及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科研工作无论是选题、研究与开发,还是最后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均应满足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之所需,从而让农业技术成果的商品化理念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价值观所出现的新变化,让科技成果的推广以及在经济建设中作用的发挥成为了考量农业科技工作者实际业绩与贡献的一项重点内容。

(四)财务管理模式更加融入到市场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让各农业科研单位能够以法人名义施行独立自主的经济核算,做到自负盈亏。要独立自主地调整科研的发展方向,实施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以及各类社会服务活动。要在有关法律法规的有力指导之下自主地制定出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计划,依法多途径地筹集相应资金,拟定与执行单位经费的预算编制工作,合理地配置本单位各类资源,切实防止国有资产出现新的流失。这就让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贴近于市场与企业,这样一来,资金活动就会变得更加地频繁与活跃,而且资金的构成也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二、加强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落实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建设

财务管理制度不但能够让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活动更趋于规范,而且还是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具备了非常强的导向性作用。所以,要强化财务管理,必须要健全完善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日常操作以及管理制度。从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出发,依据本单位的具体业务特点、经营办法、资金状况、人员安排等状况,形成全面而系统的财务管理层面上的规章制度。其主要内容应当包含会计基础、财务综合管理、财务人员管理以及资产管理、权益管理、成本管理等要素管理的内容。鉴于国家经济制度以及单位具体状况的持续变化,应当依据实际需要不断修订完善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开发、后勤服务等部门,应当分别采用不一样的核算方式,并且核定出各不相同的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完善以提升本单位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适应于本单位内部管理的运行体系。应当与相关实体签订目标管理或者承包管理协议,其中应明确承包人的业务开发任务、收入以及收益分配方案等。本单位财务部门应当全程参与到合同的制订、核算以及实施之中。

(二)科学编制财务管理预算

农业科研单位的预算对于筹集与分配杂、使用相对有限的科研资金和促进我国农业科研事业的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在编制预算以前就要正确地分析上一年度本单位的实际财务收支状况,清理与核实清楚各种基础性数据,准确地划分出各收支项目,依据便于管理的要求,要依部门以及依项目编制出具体可行的财务管理预算计划。二是在编制财务预算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应当加强配合,落实收支两条线之方针,全面兼顾各种关系,依据农业科研单位的预算编制程序以及和原则,合理应用科学的编制手段,妥善安排好本单位的收支,使预算真正符合本单位的实际需求。

(三)高度重视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主要包括了固定资产管理与无形资产管理。一是强化无形资产管理。无形资产主要牵涉到专利权、版权、土地使用权以及特许经营权等。随着近年来我国各农业科研单位在新品种保护机制上的持续健全完善,导致农作物新品种的经营权转让呈现出高价运行的态势,再加上员工教育情况、员工业务能力和本单位的管理水平等内容,共同构成了农业科研单位之主体,进而成为了决定本单位经济状况的主要因素。所以,一定要更加重视与改进目前现有的无形资产管理工作,从而形成无形资产的制约体系、激励体系以及保护体系。要准确地计量各类无形资产,并且提供全面而完整的各种核算资料。对一部分外购的无形资产则应当使用实际支付的价款来入账。对接通过接受投资的无形资产则需要通过评估价值之后用评估价或者协议价加以入账。对自主研发而得到的无形资产应当用其研究和开发的成本或者今后的收益现值进行入账。如今,我们身处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更新换代的速度变得愈来愈快,其在农业科技产品成本中的比例也变得越来越大。运用财务核算,可以把无形资产依据加速折旧法进行计算,从而计提出版折旧,并且摊入到当期收益之中,这样一来就能够切实避免农业科技成果出现无偿流失,从而尽可能地避免产生虚盈实亏,这样一来就能够为农业科研单位创造出更多的效益。二是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尽管以往农业科研单位就已对固定资产实施了全面管理,但为了保障国有资产能够实现保值增值,从而防止出现固定资产的流失,就很有必要持续强化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这就应当健全完善固定资产的登记、使用以及损坏赔偿等各类管理机制。要通过落实各具体环节的操作,这就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行了充分的保障。同时,要更加合理地调剂各类闲置资产,从而让闲置的资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闲置资产就某种程度而言也是农业科研单位可以加以利用的资源。所以,应当对闲置资产加以分类分析,并且进行重新利用,这样才能为单位创造出价值以及效益。

(四)抓好内部财务监督

会计监督职能可以说是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财务管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唯有切实有效地开展监督,并且规范化地使用好经费,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防止各类腐败事件之发生,进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是要实施信息化管理。农业科研单位要积极应用各类科技手段,落实财务工作网络化管理,从而实现主管部门对于各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与指导,并从阶段检查和集中指导往经常性检查与实时指导加以转变,重点是要进行事中指导,从而实施科学管理,并且努力提升单位财务人员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让财务管理能适应改革之所需。二是全力控制经费上的开支,强化内控管理中的公用经费收支施行卡片式管理,也就是在每年年初把预算下达的经费依据人员核定后送达至各处。接待费、差旅费以及会议费应当严格实施预算管理与核定审批机制,在源头上就杜绝出现浪费。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建立起彼此牵制和以防为主的新型监控防线,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状况加以检查和考核,把综合财务收支计划以及执行状况进行内部公开,以提升经费支出上的透明度。三是强化财务经费的项目库管理,并且加强执行过程中以项目合同和项目预算为主体,真实地反映出实际交易事宜。财务管理从单一账面管理往更加深的层次加以发展,积极参与到项目申报、管理以及验收。

(五)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增长机制

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科研单位的投入,这样一来就让农业科研的投入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农业科研经费主要是由公共投资以及私人投资一起分担的,农业科研投入的比例持续增加。我国的农业科研单位经费主要源自于政府部门所提供的拨款,经费的来源途径相当狭窄。为此,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的经费投入,保障国家对于农业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还要运用提供等优惠举措,积极鼓励相关各方参与到农业科研投资之中。国家层面上的科研投资主要运用在公益性农业科研项目之中,而对于一些竞争性与营利性的农业科研项目,则应当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投资,从而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相关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机制。

(六)鼓励农业科研单位自主筹集创新资金

当前我国的农业科研单位实施的是极其严格的专款专用资金管理机制。为更好地落实农业科研项目的启动资金,提升管理人员的自由度,应当积极鼓励科研工作者树立创新意识。单位要运用目前已有的各项成果,在本单位自办企业利润当中提取相应资金来设立自主创新基金,从而对具有苗头性的研究加以支持,以求让各项农业科研工作具有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我国财政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的持续实施,农业科研单位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面对着新形势下的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必须持续创新财务管理工作机制,形成科学发展的现代财务管理观,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而更好地保障我国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

联系电话:010-85229444

农业科研单位基地建设管理 篇3

关键词:农业;基地建设;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44

农业科技是农业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力量。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把加强科技投入作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农业科研基础条件投资是农业科技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单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硬件基础。农业科研单位的试验基地建设为农业科学研究及科技推广工作提供基本的设备、设施条件和研究环境,具有试验、示范、扩散、辐射、服务等功能,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水平也从侧面反映出科研单位在科研开发、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水平。笔者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试验基地(以下简称“热科院生物所试验基地”)为例,探讨目前农业科研单位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试验基地工程概况

热科院生物所试验基地于2010年8月获得农业部立项批复,2011年5月获得农业部初步设计和概算批复。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新建田间实验室1280m2,负压实验室105m2,隔离温室1024m2,大棚5452m2,防虫网室11520m2,配套建设供电、围栏等基础设施。该项目建设资金全部为中央预算投资,共1490万元,分3a下达,分别是2010年500万元,2011年500万元,2012年490万元。

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试验基地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总体战略布局与长期规划

现在很多科研基地并不是一次性建设完成,而是根据每年政府投资审批情况安排当年的建设内容。如上述项目,前期申报实施方案时已基本确定每年的建设内容,先进行温室大棚等农业设施工程和田间实验室建设,后进行供电工程及相关配套施工。由于实施方案缺乏前瞻性,导致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整个项目实施之前,建设地点无任何前期基础设施,没有固定的水源,为解决施工用水,需要收集雨水或开车运水,很大程度上影响项目成本和工程进度:另一方面,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安排在整个项目最后一年度,导致大棚、隔离温室及田间实验室等建成后空置,无法立刻投入使用。

虽然多数科研单位都认识到前期规划的重要性,但从总体布局来看,还是缺乏一个长远的全面可行的长期规划,或者有规不循,最后出现科技创新生态链不完善、重复建设、学科定位和地域分布等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总体使用效益低下。

2.2融资渠道单一,对政府投资依赖性强

如今的农业科研基地大多依赖政府投入,融资渠道单一。政府每年对农业科研基地投资非常有限,加之多数基地功能单一,深度项目少,科技成果转化慢,获益非常有限,很难通过其他渠道筹措到资金。正因为如此,很多科研单位管理者形成思维惰性,不积极主动争取融资,一味坐等政府投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研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2.3项目科技含量不高,规模化程度低

规模化是指控制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实现生产成本最小化和产出效益最大化。目前,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基地都受到土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无法有效扩张,无法进一步扩大规模,进而无法获得一定的规模效益。如上述项目,虽然建设防虫网室11520m2,但对于热带作物病虫草害研究来说,规模远远不够。建成后仅可供研究使用,无法达到产业化。同时,资金投入不足也限制了部分基地科技含量,使大部分基地开发的品种较为单一、落后,导致多数基地无法吸纳高质量的科技项目进驻,恶性循环致使科研项目技术含量不高,研发力量弱。

2.4基地运行管理薄弱,后期维护能力差

中国农业科研基地由于运行时间较短,管理机制尚不完善,还未能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很多单位往往在项目建设期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项目建设完成后由于缺乏相应的运营管理机制、专业管理人员和相应资金补给,常常出现重视主体项目、忽视相关配套;重视项目前期过程、忽视运作管理的现象,大大缩减了投资效益,阻碍科研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最终荒废。上述试验基地也存在同样问题,由于后期运营管理和相关配套跟不上,导致项目从竣工到完全投入使用间隔时间和收回成本时间增长,科研成果产出时间推后。

3.改善试验基地建设和管理的几点建议

3.1制定完善中远期基地建设发展战略规划

首先要立足长远,做到高起点规划,依据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及自身发展的远景目标,因地制宜,满足实用功能,做到10a不落后。对于土地的使用,切忌临时研究和随意建设。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特别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不要急于求成,全面开花,以免日后推倒重来,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生态的极大破坏。

3.2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加强资金使用能力

要解放思想,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融资,扩大经营资本,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加大科技项目的投入力度,引导科技项目进入基地,以项目为载体积极争取国家或者地方资助: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以灵活的管理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完善的实验设备和精湛的专业技术吸引农业科技企业、高校、其他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到基地合作研究。积极鼓励企业、金融机构或民间组织、私人投资于农业科研基地。

3.3科学选址,加强辐射带动作用

首先,选择基地时,应考虑选择距离院本部路途适中,气候、土壤、水电、劳动力等资源供应充足,土地所有权争议小且选址能最大限度辐射所研究对象的生产区域,这样既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又利于科研课题的选择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其次,充分了解国家或者地方相关的科研计划,积极争取科研项目,保证拥有相对稳定的科研任务和科研经费来源。另外,应以科技为依托,进行技术合理组装,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转化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益。

3.4建立基地后期运行管理机制,有效配置资源

管理是协调和服务的,要防止资产流失和资源浪费,最后确保资产保值和增值。基地的管理重点是田间试验管理,基地管理者应参与试验方案设计和田间试验操作的监督,定期对试验基地所有资产进行保养维护等。基地的功能不同,管理模式和重点也不同,应结合院所基地的自身特点,建立合理的科研基地人财物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评估体系,逐步实行绩效考评制度。基地的服务应侧重公共部分和共性问题,各课题组或专家个人需求应自行解决,基地可以尽力协助,而且基地有限的服务应是有偿的,这样既可以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合理使用,又能促使课题组或专家主动将资源列入成本,从而保障基地可以可持续运转。

4.结语

农业科研基地建设和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尤其在后期,运行阶段一定要与时俱进,放眼未来,严格控制,要在管理、规模和功能上引领各省或者各区域农业科研园区的建设,农业科学研究才能成为各地区甚至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领头羊,才能获得政府的更大支持,才能更好地服务“三农”,从而切实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业科研院行政管理 篇4

1 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国家不断加大对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方向的支持力度, 行政事业类项目和基本建设项目科研经费大幅增加, 但是科研经费管理水平未能及时跟上, 在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内控制度、会计核算、项目经费结余等方面缺乏有效监管。

1.1 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合理性差, 缺乏执行力度

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由项目负责人自行编制, 由于项目负责人不具备财务知识, 在编制过程中又没有和财务部门充分沟通, 完全凭借经验和主观判断来完成预算编制工作, 导致预算编制缺乏可操作性。

由于前期预算编制存在不科学性和不合理性, 导致在预算执行中预算起不到指导作用, 可操作性不强, 科研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很难按照既定的预算目标执行。为了项目的开展和预算执行进度, 项目负责人随意变更预算, 不按批复预算执行, 导致实际开支与预算不相符, 失去了预算的严密性和严肃性。

1.2 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 监控力度薄弱

(1) 有些科研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内控管理制度, 但由于单位内部的监控部门流于形式使得制定的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 在日常工作中以强调灵活性为理由不按程序办事, 使得财务管理存在随意性;还有部分科研事业单位, 虽然建立并落实内控管理制度,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不合理的地方未能及时更正而造成了资源浪费等现象。例如在科研经费中占比较大的专用材料费, 多数采购金额没有达到政府采购标准而采用自行采购方式, 由于材料采购和管理内控机制不够完善, 存在材料采购、保管、支出报账均由同一人经办的情况, 且对专用材料的验收入库、领用登记、库存结存等全过程没有得到有效地监管, 极大地造成了资金浪费。

(2) 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科研管理部门忙于项目前期的申报、立项等工作, 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规范化、合理性缺乏监督;财务部门只负责对科研经费进行核算, 不了解科研进度, 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必要性、相关性无法进行职业判断, 无法监控到位。

1.3 会计核算不规范, 经费支出不严格

在日常工作中, 由于科研人员平时大多忙于工作, 对财经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 觉得项目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不按相关制度执行, 在科研经费使用中没有及时和财务人员沟通, 因此随意性较大。出现了发放劳务费、咨询费时超标准或以现金方式发放, 委托业务费支付后未对委托业务的成果进行验收或相关的检测报告, 甚至出现超预算和无预算开支的情况。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 由于受到季节性、周期性的特点的制约, 预算无法全面覆盖科研的全过程, 严重脱离科研实际活动;有的项目使用以前年度调剂资金安排, 经费往往到了最后一个季度才下达, 需要在年底完成预算, 为了既定预算目标的完成, 科研人员只能突击花钱, 势必造成违规报账、经费损失浪费等隐患。

1.4 管理部门缺乏衔接, 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缺乏有效监管

单位领导、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的管理意识淡薄, 监管力度不足, 项目结题验收后, 由于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没有有效的衔接, 科研管理部门没有及时将已结题验收的项目情况反馈到财务部门, 财务部门不能及时对已结题验收的项目进行账务处理, 因此形成项目结题不结账, 出现长期挂账的现象, 甚至出现结题后的项目经费继续使用的情况。

另外一些采用“零余额账户”管理的财政专项经费, 执行期结束未达到预算执行进度的, 次年申请的科研经费将根据上年度的资金使用情况核减, 这样将大大降低科研人员节约经费的积极性, 导致科研人员想方设法花钱, 容易出现重复购置设备、提前预订的试剂过期等问题, 造成科研经费的损失浪费。

2 规范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

2.1 合理编制预算, 保证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

预算编制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科研项目资金的争取, 也有助于科研项目预算的顺利执行。因此在编制科研项目预算时, 预算编制人应该充分了解财务制度的要求, 同时应该加强和财务部门的沟通、交流, 共同完成预算编制, 认真考虑需要开支的各个环节, 让科研项目预算即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又能保证科研项目经费的顺利执行。

为了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批复的项目预算执行。在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过程中, 财务人员应与科研人员加强沟通, 一方面财务人员应按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严格把关, 避免预算超支、无预算及项目任务书内容与预算批复不一致等违规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提高科研项目负责人科研诚信度认知度, 避免为了追赶预算执行进度, 在科研项目中报销与本项目无关的费用, 以此保证项目经费的合规性、安全性。

同时在下达预算时将预算任务分解, 划分预算责任主体, 落实到人。财务部门定期将项目预算执行进度通报各项目负责人, 督促预算进度的推进, 确保在项目验收时间内顺利完成项目的各项任务指标。

2.2 健全内控管理制度, 加强监控管理力度

建立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加强科研经费管理, 解决经费管理突出问题的重要保障。农业科研单位应该在深入了解国家相关内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实际发展需要, 从审批流程、票据管理、物资采购等方面建立适合本单位的内控管理制度, 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明确科研经费使用审批权限和审批流程。合理设置岗位并明确岗位职责, 业务经办与业务审核不相容的岗位相分离, 相互监督和牵制, 以此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 最大程度地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同时加强科研人员对本单位财务管理规定的学习及培训, 避免违规情况的发生。科研人员应主动与财务人员的沟通交流, 在费用开支前对报销的程序、所需的附件充分了解, 将事后控制提前到事中、事前控制, 将内控制度有效地贯彻于财务管理中, 避免内控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2.3 规范会计基础核算, 严格科研经费管理

会计基础工作是科研单位经费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财务人员除了扎实掌握财务基础核算外, 应该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及相关财务制度的学习, 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在经费报销时, 严格按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认真审核凭证, 做到专款专用, 不得开支与本项目无关的费用。同时, 为了保证科研经费真正落在实处, 在科研经费开支时要求项目负责人、所在部门负责人签名, 确保费用的真实性。

财务部门还应该做好财经制度、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 让科研人员及时了解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办法, 自觉遵守相关规定, 同时提高科研人员合理、合法使用项目经费的意识,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国家财务制度的意义, 积极支持和配合财务人员合理管理科研经费。

2.4 加强部门间的工作衔接, 提高项目结余资金的使用效率

为了提高项目结余资金的使用效率, 首先应该提高单位领导的管理意识, 并加强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 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 建立项目经费管理信息系统规范结余资金的使用管理, 科研部门结题验收后立刻将信息反馈到财务部门, 及时处理结余资金, 避免长期挂账和随意挪用的情况出现, 确保资金的安全使用。

对于结题后项目剩余经费是否削减, 财政部门应该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统一结余资金的管理办法, 妥善处理结余资金。一方面应该提高财务预算的准确性, 强化预算执行和预算编制挂钩, 减少年度结余资金的产生;另一方面对于结题剩余资金, 要限时进行结题清理, 可以将剩余的资金划归为单位的科研管理经费, 用于其他项目的研究开发;也可以拿出部分经费对课题组成员及参与人员进行科研奖励, 避免无限期挂账造成的资源浪费, 消除资金的安全隐患。

3 结语

科研经费是农业科研单位开展项目研究的物质基础, 是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重要保障。科研经费管理作为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因此必须从会计核算、预算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 加强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 确保科研经费安全、有效的使用, 促进农业科研单位的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国家对农业高度重视, 加大对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方向的支持力度, 科研经费从来源渠道和财政支持力度都大幅增加, 如何安全高效地管理好科研经费, 是农业科研单位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实际工作, 通过分析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讨完善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罗丽明.从财务管理角度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探析[J].中国农业会计, 2013 (8) :16-17.

[2]韩海斌.对农业科研院所课题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思考与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 2011 (6) :33-35.

[3]刘麦荣, 赵竹明.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J].财务与金融, 2011 (5) :65-67.

[4]荣凤云.科学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探讨[J].热带农业工程, 2012 (12) :53-55.

[5]李阿红.完善农业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吉林蔬菜, 2009 (6) :86-87.

农业科研院行政管理 篇5

摘 要:农业科研单位在财务报账制前提下,如何加强对科研项目(课题)的经费监督与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部门出台了相关的制度规定,但是,这些制度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文章以报账制下的项目实施单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报账过程中经费核算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希望对规范农业科研单位项目实施单位的经费核算和管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农业科研项目;报账制;核算;问题;对策

随着国家对农业科研的不断投入以及政府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不断完善,农业科研单位涉及到报账制项目(课题)的经费呈逐年增长趋势。实行科研项目(课题)经费财务报账制加强了经费在使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强化了预算执行、项目(课题)的财务验收,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实务操作中,国家没有统一规范的管理模式,未建立起与报账制相配套的会计核算制度与方法,严重影响了项目实施单位的经费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开展。农业科研专项资金报账制概述

专项资金报账制是指专项资金使用单位(项目单位)根据项目实施计划和项目支出进度,凭合法有效支出凭证向财政部门或项目主管部门报账,由财政部门或项目主管部门审批后再拨付资金的管理制度。专项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是从源头上防范截留、挤占、挪用、骗取财政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的一项重要措施。

实行报账制管理的农业科研专项资金主要涉及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财政报账制管理的项目。财政报账制管理的项目主要是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根据《江苏省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农业三项工程资金、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等七类项目以及其他财政支持的限额以上的农业项目,必须实行财政报账制。目前,省级农业专项资金暂实行由主管部门作为报账管理部门,如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各级财政用于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准或备案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由县级财政部门作为报账管理部门。

二是横向协作项目。随着科研规模的不断扩大,项目(课题)承担单位也随之呈多元化,研发活动日益复杂。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行业专项、863项目、973项目、转基因项目等会根据研究内容设置各项项目(课题)任务,每一项项目(课题)任务由多个单位共同承担完成,既分为项目(课题)主持单位(一级单位)和参加单位(二级单位),但是因受到参加单位数量的严格限制,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任务书以外的许多单位参与到项目(课题)的研发之中,成为协作单位(三级单位),协作单位的科研经费不再层层下拨,采取到参加单位(二级单位)报账制的形式。农业科研专项资金报账制核算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不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实施办法》中对报账资金管理、报账程序、报账凭证管理都有明确的要求,但相关规定仍不够细化,各地财政部门及项目管理部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求不一致。如原始票据的“购货单位”,有的要求开具项目管理部门,有的要求开具项目承担单位;各市、县(区)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经费中差旅费及劳务费的报账要求也不相同,有的凭真实、合法的差旅费及劳务费的原始票据可直接报账,有的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必须另外开具税务发票,实际发生的差旅费及劳务费的原始票据作为附件进行核实,增加了实施单位的税务负担。横向协作单位实际发生的支出,如劳务费、差旅费、间接费用等,因受到经费管理要求及报账制的限制无法在项目(课题)中列支。以间接费用为例,间接费用是指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房屋及土地,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以协作单位(三级单位)参加的报账制项目中,因提供的原始票据的“购货单位”必须是报账管理单位的,对水、电、气、暖消耗及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实施单位无法取得符合规定的票据。使用本单位现有的仪器设备、房屋及土地的使用费可以到税务部门开具税务发票,但需缴纳相关税费,实施单位一般不愿开具票据。为规避这种问题,实际操作大多以材料费用等形式报账,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核算不规范。项目(课题)实施单位对报账制项目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因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统一的可操作性文件,致使会计核算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只做往来,不做收支。小额零星支出,科研人员从单位借取备用金垫付,借记“其他应收款-某某个人”,贷记“现金”等科目,取得费用票据报账归还借款后作相反分录;基本建设工程、购买农资、固定资产或其他大额支出,取得费用票据报账后,财政部门或报账管理部门采取直接报账的方式,即将资金直接支付给项目施工单位、物资设备供应商等,项目实施单位无记录,如需实施单位先行垫支,则借记“预付账款-某某单位”,贷记“银行存款”,报账后作相反分录。

方法二,实施单位作为收支管理。垫付资金时,会计处理同方法一,取得费用票据,以发票复印件入账时,借记“其他应收款-某某项目(课题)”,贷记“预付账款-某某单位”“银行存款”等科目,若为资本性支出,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非流动资产资金-固定资产”。以原始票据报账后,凭财政部门或报账管理部门返回的相关证明材料,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应收款-某某项目(课题)”,同时,借记“事业支出-项目支出”,贷记“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等科目。

方法三,实施单位作支出冲减处理。垫付资金时,会计处理同方法一,取得费用票据以复印件入账时,借记“事业支出-项目支出”等科目,贷记“预付账款-某某单位”“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若为资本性支出,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非流动资产资金-固定资产”。以原始票据报账后,凭财政部门或报账管理部门返回的相关证明材料转冲支出,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事业支出-项目支出”。

(3)会计信息不客观。报账制项目要求项目(课题)实施单位凭原始票据到财政或管理部门进行报账,这种管理模式使项目(课题)的资金、物资、资产、账务形成了财政部门或报账管理部门与实施单位既分离又统一的格局,实施单位如监管缺失、管理断层、会计核算不规范,将导致实施单位的财务收支与实际不相符,会计信息不全面、不完整,报账制项目经济业务内容的真实性、数字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

(4)支付方式不统一。目前,对报账制项目如何进行款项的支付相关制度中没有作统一认识的规定,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采取直接支付、汇入实施单位账户、现金支付等方式。但对实施单位先行垫付的资金及以现金形式报账的资金仍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如实施单位是否垫付了资金、劳务费、咨询费等自制的费用,单据直接支付现金是否妥当等。加强项目实施单位经费核算和管理的对策

(1)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报账程序。针对报账制项目存在的问题,财政部门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及细化,避免同一类型的项目,因实施地点不同,具体操作要求不一致,使科研人员无所适从。另针对科研活动的多元化的现状,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避免因制度的设置导致实际操作带来的种种问题。如允许参加单位(二级单位)与协作单位(三级单位)签订合同(协议),并将合作内容、经费使用预算等在项目(课题)的任务书进行体现,帮助协作单位(三级单位)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也避免财务信息失真。

(2)健全核算制度,规范会计核算。上文中列举的三种会计方法,各有利弊。方法一操作简单,避免了在项目收支重复计算的问题,但是整个项目(课题)未纳入实施单位管理,收支游离于单位的财务管理之外,不利于监督管理,不利于单位内部绩效考核及对科研人员的激励,若有资本性支出,所形成的资产无法纳入实施单位的使用、维护、固定资产条码等日常用管理之中,导致账实不符。方法二将报账制项目全面纳入单位的管理过程中,真实地反映了实施单位的经济业务,避免了方法一中存在的监督管理、绩效考核与缴励、资产管理等问题,准确地反映了实施单位收入支出情况、科研工作及科研能力,并可通过“其他应收款-某某项目(课题)”这一科目的余额来监控已入账尚未报账的原始票据的金额。存在的弊端的是,存在科研收支重复计算的问题。方法三起到建立辅助账的目的,反映了整个经济活动的过程,加强了监督管理,同时也避免了科研收支重复计算的问题。存在的弊端是,不能真实地反映实施单位的收支情况,在填报年终决算报表时,资本性支出数与固定资产增加额不能匹配。本人认为方法二更为恰当,《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苏农开土[2008]5号、苏财农发[2008]14号)第二十四条规定:“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经费实行专页记载,专项明细核算”。项目(课题)实施单位对报账制项目应建账加强核算与管理,真实、准确反映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报账管理部门对报账制的项目,应根据相关合同对属于实施单位的经费用从本单位的收支中分离出来,也不纳入本单位的绩效考核。

(3)明确部门职责,强化监督检查。一是财政部门或报账管理部门与实施部门应加强沟通,在项目实施前明确报账手续,报账管理部门不能仅凭原始票据及相关合同等资料就进行报账,需强化项目实施单位对报账项目的监督管理,明确双方在整个报账过程中职责。二是因报账制项目的特殊性,项目(课题)实施单位必须用复印件入账,为避免重复支出,实施单位财务部门与项目(课题)组及科研人员之间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报账流程及手续,并建立备查账加强监督管理。

(4)加强国库支付、规范结算方式。报账制项目应采取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如条件尚未具备应采取银行转账方式,直接将款项支付给提供商品或劳务的单位,如实施单位已垫付款项,则由实施单位提供资金垫付的证明,方可将款项汇入实施单位。应杜绝现金支付的形式,对如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差旅费等属于现金支付范畴的费用,也不宜采取现金支付给报账人员,而应通过银行转账方式支付项目(课题)实施单位,由实施单位与相关人员进行结算。

参考文献:

农业科研院行政管理 篇6

关键词: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10 4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8-0487-02

随着科研经费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国家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仍然存在科研单位和人员过于注重科研经费的申请、忽略科研经费管理的现象,尤其是经费的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从预算的编制到执行均过于笼统,造成了后期科研项目验收的困难。因此,本研究着重探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精细化管理。

1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要求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科学细化和合理优化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流程,实现专业化结构、制度化管理和标准化的工作方式。2008年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首次在预算管理领域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概念,标志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入全面精细化阶段;财预[2014]8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再次强调了细化预算的要求。对于农业科研院所来说,其科研项目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通过抓住预算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制定科学的标准,细化预算的编制内容,通过刚性的制度规范行为,强化责任落实,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2 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现状

2 1 经费管理制度庞杂

农业科研经费来源包括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地方财政拨款、自筹资金和其他渠道的经费资助 [1]。根据经费来源的不同,具体可划分为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纵向科研项目是各级政府部门下达的从财政部门取得专项拨款的各类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是地方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委托的科研项目。由于项目来源和项目组织管理部门的不同,经费管理制度也有不同的规定,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在编制经费预算时,须要了解各种不同类别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中关于预算编制的相关规定,无疑加大了科研人员在申报项目时编制预算的难度。

2 2 预算申报流程不规范

在科研单位进行预算申报时,单位的财务和科研等相关部门的参与度不够,由于财务和科研人员自身认为自己的部门并不是对该科研项目最了解的人,无法对科研项目负责人编制出的预算进行合理有效的测算,往往造成财务与科研部门的职能流于形式 [2];另外,科研人员自身出于争取较多的科研经费的考虑,对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认识不足,对于预算的数额主观上也认为是越多越好,使得项目的组织管理部门将项目负责人编制好的预算上交财政批复时,审核得不到通过。

2 3 科研经费预算科目与财务会计科目不匹配

目前,绝大多数科研项目在进行预算的编制时都对支出进行了较详细的分类,并对这些支出项目从概念上进行界定。如“863”“973”等国家主体科技计划预算的支出大体分为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在内的直接费用和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间接费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则将材料和小型仪器设备购置费、管理费等作为单列的支出类别;较特别的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的预算支出则分为技术集成费、推广补助费、技术推介费、物化推广费、人员劳务费、首席专家推广经费等。这些支出分类与农业科研院所现行财务系统的会计科目并不能实现较高程度的吻合,财务部门无法通过财务系统直观发现费用的列支是否符合编制的预算要求,科研经费的报销反映不了课题的实际进展,财务部门无法有效监督经费的使用,对后期的预算执行和项目结题工作也造成了困难。

2 4 经费课题负责人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制造成预算执行偏差

在不少农业科研院所,采取的是由科研项目的课题主持人全权负责科研经费管理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当课题负责人承担的课题较多时,往往疏于对项目支出预算执行的管理。对于课题发生的如材料费这样的共性支出,预算编制的课题负责人也只是在报销单上简单签字,存在本该在A课题报销的材料费放在了B课题报销,后期为了顺利实现项目验收不得不突击报销或人为调账。而财务部门审核时只要票据的合理性能够达到要求,便同意其报销,对课题经费的支出和使用情况的现实监管实际上是有限的;另外,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下,科研经费通过财政预算系统直接下达,但经费的下达与经费的实际使用存在时间差,而科研项目的管理部门对于经费财政预算系统的执行进度又有考核要求,实际执行中容易导致财政预算系统中不同类别的项目相互垫支的现象,脱离预算执行。

2 5 绩效考核评估工作不到位

不少农业科研院所过于重视科研经费的申报和使用,忽略了对经费预算的考核评估与追踪,尚未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和信用评级制度,缺少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效果的评价指标及标准,缺少奖惩机制,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无法鉴别,预算的执行情况也难以进行定量的考核。

3 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精细化的措施

3 1 规范经费管理制度中预算编制标准

随着国家对农业科研的不断重视和农业科技的财政经费的迅速增加,农业科研院所在对农业项目进行申报时也有很多可供申报的不同类别的项目。由于其牵头和组织实施的部门不同,不同类别项目的经费管理制度与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应该科学界定与项目研究相关的支出范围,使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支出科目和标准原则上保持一致,既实现不同类型项目经费预算的可比性,也减少科研人员预算编制的工作量。

nlc202309041719

3 2 建立科学细化的科研经费预算申报、批准等流程

在进行科研经费的申报时,农业科研单位要重视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 一般来说,对于项目金额较大的国家级、省级等重大项目,由科研项目负责人首先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提出总体预算方案,再由较权威的专家委员会对申报的项目预算进行论证,专家委员会应当由分管领导、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科研项目负责人参加 [3]。财务人员配合项目负责人对各预算支出科目的具体内容逐项细化编制,依据相关支出的测算规定,对每一个支出数据进行详细的计算,列示计算过程。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支出明细予以重视,并进行合理细致的分类说明,做到预算编制的精细化。

3 3 科学设置会计科目,实现经费预算科目与财务核算的衔接

在科研经费核算时,应结合本单位财务系统的特点,将经费预算科目与财务系统的会计科目实现有效衔接,一方面便于相关会计报表的直接取数;另一方面满足财务人员从财务系统中统计预算各支出科目的具体使用金额和支出进度,直观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尤其方便后期项目验收和预算的绩效考核。

3 4 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建立财务联系人制度

鉴于前述课题主持人负责全权管理科研经费的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可考虑设置专职财务联系人岗位,全程参与到科研项目的预算申报、执行、验收的过程中,与项目组成员共同研究讨论项目申报指南,参与经费申报预算编制,跟踪监督经费预算执行,提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有关财务方面问题的咨询服务以及意见建议,配合整理结题财务验收资料,为科研项目的财务审计验收提供技术支撑,督促项目结题后财务结账手续的办理等。

3 5 建立科学细化的预算考核指标和信用管理制度

项目初始即在项目预算编制的任务书中规定相关预算考核指标,可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性分析主要评价项目的战略目标和合规目标,战略目标侧重于分析考核预算执行是否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时的战略目标一致,合规目标主要是指分析考核预算执行是否符合项目预算管理制度要求。定量分析可以通过采用能有效反映科研经费预算完成情况的比率指标来实现。

完善科研信用管理,建立覆盖预算编制、执行和验收全过程的信用记录制度,按信用评级实行分类管理,严重信用不良记录者将被取消项目申报和参与的资格。将信用评级与科研人员的绩效考评相结合,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形成预算管理的良性循环。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精细化工作关系到农业科研院所长期的发展,农业科研院所要适时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科学申报科研经费,科学细化预算的编制,提高预算执行水平,加大预算考核考评力度,充分发挥好科研经费在提升科研院所农业科研能力、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陆学文 科学编制科研课题经费预算之管见[J] 财经界:学术,2010(1):117-118

[2]陈武梅 浅谈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和执行[J]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2(3):11-13

[3]余慧华 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经费管理问题探析[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6):141-143

农业科研院行政管理 篇7

关键词: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现状,机制,对策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组织环节, 是管理学与农业科研、农业经济有机结合的调控系统, 是科研发展的关键所在, 是农业科研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之一[1,2]。向管理要项目、要成果、要效益、要人才是每个农业科研管理者面对的重要问题。结合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的科研管理比较成功的做法, 对进一步开展科研管理提出看法与建议, 以供参考。

1 科研管理工作现状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建院50多年来, 主要开展了大豆、玉米、水稻、小麦、高粱、谷子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品种资源、高产栽培、土肥、植保、蔬菜、果树、花卉和农业生物技术等方面研究, 先后承担国家“948”项目, 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和省科技攻关等各级各类项目。现为国家专用玉米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基地、国家玉米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辽宁省大豆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豆、玉米、水稻3个综合试验站。

本着“科研立院、创新强院”的原则, 从1965年至今一直主持辽宁省大豆育种攻关项目, 是辽宁省仅有的2家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主持省级攻关项目的单位;1991年玉米、水稻, 2002年花生也先后进入了省科技攻关队伍, 开始承担省科技攻关任务。“十五”以来, 大豆、水稻、玉米还相继纳入国家级科研攻关和产业体系建设当中, 并开始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体系建设项目。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建院 (所) 54年来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共承担国家、省、市项目520项, 取得科研成果238项, 审定 (备案) 品种150个, 获奖成果126项, 其中获国家级奖励3项, 部省级奖励59项, 厅市级奖励64项, 累计创社会效益210亿元。其中优良大豆品种铁丰18号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铁春1号小麦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铁单4号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铁丰24号、铁丰27号、铁单8号、铁单12号、铁7922和铁C8605-2玉米自交系、铁粳4号、高粱TL169系列雄性不育等21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铁丰25号、铁丰29号、铁丰30号、铁丰31号、铁丰33号、铁丰35号、铁单9号、铁单10号、铁粳7号等27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或科技成果转化三等奖。知识产权管理上, 30余个品种、自交系获得农业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2 科研管理机制与模式

一是科研项目实行主持人负责制管理模式, 扩大了科研人员的自主权, 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科研项目经费实行预算化管理, 强化约束和财务监督, 加大了科研发展基金统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三是成立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在院长领导下, 对全院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咨询、评议、发挥参谋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 互相启发思路, 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四是科研成果上出台科技奖励办法, 对课题研究人员按贡献大小发放课题岗位津贴。对通过审定的品种、获奖成果获得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 按不同标准给予奖励。五是重视资源引进, 集成创新。为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多出成果, 出资购买资源, 派出专家考查搜集。现已育成的大豆铁丰31号、玉米铁单20号、玉米铁研26号、玉米铁研124、水稻铁粳7号以及正在参试的材料都利用了这些资源。六是提出加速科技成果 (品种) 鉴定方法, 建立异地育种试验站。将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区间种植, 在注重产量性状的同时, 强调品种的综合性状和适应性。七是引进高学历人才, 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目前已有博士研究生3人, 硕士研究生26人。

3 对策

一是健全管理机制。把科研成果的质与量统一起来考虑, 建立健全科研业绩评价机制[3]。做到定量管理与定性管理相结合, 在数量中求质量, 在质量中求数量, 不仅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 而且还鼓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的成果。二是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建立创新型科研管理队伍。培养一批有能力的科研管理人员, 并建立相对稳定的知识化、专业化、高效化科研管理队伍。三是创新科研管理平台建设。要做好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 必须立足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实际, 遵循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 在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的同时, 改革绩效评价体系, 完善科研服务体系, 创新科研管理服务平台[4]。

参考文献

[1]李桂珍.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8) :353-354.

[2]周汝芹.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管理工作现状和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3 (9) :3-4.

[3]于海林.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 (1) :118-119.

农业科研院行政管理 篇8

关键词:科研管理,创新,新路径

科研管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其核心内容是科研管理观念、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十一五”以来,作为基层农业科研院所,镇江农科所不断创新科研管理思路、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带动了丘陵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1 农业科研管理的创新成效

1.1 科研计划管理

(1)科研立项管理。科研计划是科研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包含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和项目实施管理。

科研立项是科学研究的战略起点。科学创始人、英国科学家J·D贝尔纳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说来,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1]”。“十一五”以来,镇江农科所积极利用国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拓展科研计划种类、渠道与层次的契机,紧贴国家农业科研发展的方向,围绕“水田增粮、岗坡致富”的农业发展思路,围绕丘陵山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解决区域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进行选题立项,开展科学研究。与此同时,在项目选题—项目申请—项目下达期间,科研管理人员一方面注重项目申请信息的收集、传达和申报渠道的拓展,一方面加强项目申报的组织和外联工作,提高申报项目的命中率,立项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该所共承担各类课题(含协作)13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部省级课题92项,市级课题36项。

(2)项目实施管理。在项目下达到项目验收直至项目档案归档期间,这个研究所通过制度约束规范科研人员的研究行为,先后制定出《科研管理暂行办法》、《研究室管理暂行办法》等多项管理制度,保证科研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通过实施领导挂钩项目制度和课题的跟踪管理督导项目的实施,每年组织夏熟和秋熟作物考察全面了解项目研究的实施进度、实施的困难与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通过强化科研档案管理,将项目合同、实验数据、总结材料等与项目有关的材料及时归档,方便科研管理人员对照合同了解项目研究进展,督促项目的实施。项目合同任务完成后,科研管理人员组织项目人员提前撰写项目工作总结、技术总结等验收材料,协助项目组完成项目验收和验收材料入档十一五以来我所承担的百余项课题,均按合同指标按时完成。

1.2 科研成果管理

在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成果的示范应用期间,包含成果鉴定、登记、报奖、示范、转化等内容属于科技成果管理的范畴。在科技成果的鉴定与奖励方面,科研管理人员积极协助成果完成人对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鉴定、登记和报奖。“十一五”以来镇江农科所获得部省、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在科研成果的保护方面,近年来这个所借助推进江苏省和镇江市知识产权战略计划的契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2006-2009年共受理发明专利39件,授权发明专利8件;受理品种权保护18件,授权品种权14件;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方面,作为基层农业科研院所,他们将科技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与推广作为学科研究的归宿。近年来,农科所坚持把园区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试验田和重要载体,将引进的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首先在示范园区进行组装、试验、示范,在试验示范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再向农民转化,一大批科技成果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和推广。尤其是草莓、葡萄、砂梨、桃等应时鲜果新品种、新技术仅在句容已累计推广5万多亩,镇稻系列优质稻米在镇江已累计推广50余万亩,有效地推进了丘陵山区农业的发展。

1.3 科研人才管理

科技创新的实质是人才智力的创新[2]。科研人才的管理既是科研管理的工作内容之一,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十一五”以来,我们按照“重视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战略思路,在组织内部通过制度激励和加强软硬件建设以及管理内容的创新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与条件,激发科研工作热情,推进学科创新团队建设与团队协同攻关;在组织外部,通过加强与国内外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为科研人员创造学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充分发挥科研管理的桥梁纽带作用。“十一五”以来,这个研究所2人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市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晋升镇江市“169”工程学术带头人,形成了水稻育种、小麦育种、蔬菜花卉育种、应时鲜果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研究等优势学科创新团队。

2 农业科研管理的问题所在

科研管理是管理与科技的桥梁,其创新既要符合管理的规律,又要适应科技的发展,然而无论是科研管理的理念与模式,还是科研管理的方法与手段,有些问题仍然难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

管理理念上: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化管理的烙印导致科研管理工作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传统的“重成果、轻转化”的管理理念导致当前诸多农业科研院所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品牌理念。

管理模式上:对于基层农业科研院所而言,目前科研管理普遍采用的是三级管理模式(金字塔式管理模式),即第一层科研院所的领导层,第二层科研管理的职能部门,第三层按学科分设的各研究室。以镇江农科所为例,科研管理的最高层是所学术委员会,下设科研管理科负责全所的科研管理工作,包括制度建设、规划制定、计划管理、成果管理、指标统计等常规工作,同时负责研究室科研工作的指导、督促与考核。研究室则具体负责部门科研管理的事务性工作。这种管理模式明确科管部门与研究室的权、责划分,实现适当分权又相对集中的管理,研究室在科研方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但是此种管理模式又易出现各研究室在科研上各自为政,缺乏协调与合作,科管部门难以统筹科技资源的配置,提高科研管理效率。

管理手段与方法上:知识经济时代科研管理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手段的应用,提高了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和科研交流的效率和水平。然而对于大多数基层农业科研院所而言,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仅仅是用计算机系统仿真原手工管理系统,[3]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管理手段还没有普遍应用,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但整体的管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3 农业科研管理的创新路径

3.1 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是科研管理创新的基础,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我们认为基层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理念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项目策划的理念。课题的选题与设计是科研的源头,课题的质量与数量是衡量单位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4]。为确保科研立项的成效,必须要树立项目策划的理念,面向市场、面向需求,做好项目的信息论证、学术论证和成果应用前景的论证。

二是技术与服务的品牌理念。品牌是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的重要体现,作为科研院所要将品牌贯穿于课题选题、研究开发、成果应用及推广的全过程。

三是成果应用的理念。基层农业科研院所是直接面向生产、面向农民的,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是其技术创新的的最终归宿,故科研管理要切合这一特点,科研管理人员要关注科研的应用及推广,引导技术人员既要出成果,又要提高成果的推广应用率。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理念柯瑞清曾指出由于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导致农业知识产权流失严重[5],因此保护好知识产权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具有特殊意义。科研管理不仅要针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提高知识产权意识,还要主动谋划、健全制度,逐渐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五是成果评估意识。科技成果完成后的一段时间里要围绕科技成果服务生产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等方面的整体绩效重点评估,从而推动科技成果不断向提高生产力水平方面转化。

六是服务意识。科研管理要改变长期以来只强调管理,淡薄服务,缺乏引导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的现状。科研管理不仅是管理,更重要的是服务。

3.2 模式创新

模式创新是在金字塔式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融入“拢式管理”“走动式管理”和“抽屉式管理”等现代管理模式的思想。拢式管理强调的是个人与整体的配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走动式管理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激励为原则;而抽屉式管理则强调的是责、权、利结合,目标分解和考核责任制等。因此在金字塔式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整合重塑的科研管理模式,一方面要以目标实现为原则,形成以科研人员为基本单位的权限分配系统,激励和促进科研的横向和纵向联合;一方面要建立规范的责任制考核机制、目标激励和评判激励机制,形成科研者与管理者的“命运共同体”运行模式,强调和建立科研与管理的“利益共同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视目标管理。科研管理既要为科研人员设计长期的战略目标,也要设计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将单位的总体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分配到各个下设部门。同时又要重视责、权、利的结合,避免出现有职无权、有责无权,有权无责现象的出现。

(2)构建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激励政策的制定,要切实围绕技术创新的核心,让具有成就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服务人才得到各项政策的重点扶持,价值分配向核心科研人员倾斜。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采取多种激励策略,满足科研人员各个层次的需求,切实改变论资排辈、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价值分配现象。

(3)创新科研评价体系。目前科研的评价考核主要是以量化考核指标为主,虽然这种评价方法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助长了科研人员片面追求成果数量的功利化倾向,同时不少科研人员受到年终业绩机制的影响,只能做也只敢做一些短平快、缺乏原创性的科研项目。科研的业绩考核应在量化考核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评价的方式,将科研项目和成果的内容、性质、创新难度和复杂性等因素考量进去[6]。

3.3 手段创新

手段创新是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和效益的重要保障。在知识经济时代,科研管理要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人才档案数据库等,对科研和人才实现程序化、标准化和高效化的流程管理。通过网络宣传科研成果,传播科技信息,进行技术培训,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3.4 内容创新

项目管理、成果管理和人才管理是科研管理的重点内容,但科研管理又不仅局限于上述内容。科研管理的创新要在科研管理的活动内容上有所创新,诸如不定期举办学术报告、课题进展报告等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与探讨活动,组织科研人员参加各类培训通过活动内容的创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富兰,张小鸣.农业科研物化技术研究课题的立项与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1996(4):8-9

[2]戴洪娟,蒋启东,白一光.浅谈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的计划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2006(1):49-50

[3]宋燕燕.农业科技管理与农业信息化相关性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1):124-125

[4]黄鹰.科技型企业科研管理创新浅议[J].铁道勘察,2009(4):91-92

[5]柯瑞清,程惠香,张斌.关于农业科研院所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思考与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12):210-215

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探讨 篇9

1. 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资金来源复杂。

农业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设备、仪器、家具、房产和土地等。形成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有多种渠道。国家基建投资拨款的主要有房屋、建筑物及大型仪器、设备、试验装置等;国家事业经费拨款的主要有一般设备、交通工具、农具、水暖电设备等;科研“三项费用”拨款的主要有科研仪器、设备、工具、房屋等;单位自筹资金、经济实体、集资的主要有一般设备、工具、房屋等。由于上述固定资产形成的资金来源不同,造成了许多管理困难,使资产得不到有效的使用。

2. 固定资产管理大部分以手工操作管理。

固定资产购置、验收、登记入库、出库、使用、损坏、报废处置等没有明确职责,很多单位购买和使用为同一个人。登记入库、出库为同一人,没有制定定期清查制度。财务只负责账务处理,对固定资产没有制定一套规范、有效、责权利分明的管理制度来统一管理。

3. 固定资产账实不相符。

有的科室自购固定资产从课题经费支出,未经管理部门登记、入库、出库,形成有实物无记账。有的是仪器已不能用,放置多年被实验室管理人员当作废铁卖掉,重新购置新的仪器,形成有记账无实物。按有关规定,固定资产报废须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报废。又因长期无对账,无盘点,财务只记账,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没有经常沟通,报废、无定期盘点等造成账实不符。

4. 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核算不科学。

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只设置固定资产、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四个会计项目,没有计提折旧,只提取一定修购基金,不能反映出净值,到年终财务报表,资产和净资产很高。

二、农业科研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1. 制定固定资产总体规划和部门购置预算,按需合理配置资产。

结合单位固定资产情况,制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的总体规划和资产采购预算;使用部门申请采购前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作好购置计划论证,与追求先进相比,更主要的是考虑适用性;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根据现有的资源情况审批部门购置申请或是单位内部调剂、调拨,消除使用部门各自为政、随意采购的不合理现象,杜绝盲目采购、重复购置,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建立大型仪器的专家评审论证制度,从应用和性能等全方位来论证购买大型设备的可行性、必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采购时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降低采购风险。

2. 重视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机制。

农业科研单位必须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各部门均应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岗,明确管理职责,严格按照管理制度的规定履行职责;根据资产的特点按设备、类别分别制定管理要求,异地资产管理、基地资产的管理除了本单位要有专人对资产负责外,资产所在地也应设置资产管理责任人员,制定异地资产管理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

3. 加强固定资产登记、处置、清查管理,保证科研单位资产的完整。

所有固定资产均应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登记入账手续,详细登记资产名称、规格、品牌型号、购置时间、使用人、存放地点等信息;固定资产的出售、转让、对外捐赠、报废等行为,均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资产的清查、核对,最大程度地防范资产的流失。

4. 强化资产管理观念,打破“小部门”所有制,减少重复购置。

科研单位的领导首先树立资产效益意识,强化资产管理观念。把单位资产保值增值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从而督促单位领导自觉重视资产管理。同时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有计划的合理购置、调配、使用资产。采取有偿使用制,“课题组”占用单位资产或“课题组”之间相互使用资产,可收取一定的使用费,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既满足工作需要,又节约使用资金,同时又能调动各部门人员管理资产的积极性,物尽其用,杜绝资产的闲置浪费,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5. 健全和完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科研单位的内部监督主要是加强会计监督,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包括建立采购监督制度、验收监管制度、报废审批制度、定期盘点制度、损失赔偿制度、群众监督制度等,规范日常管理工作,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和实物账。同时要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及时准确地记录固定资产的增减、结存、分布情况,要做到一物一卡、物动卡动、卡随物走。未经领导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固定资产。加强验收报账环节,对固定资产和一些消耗材料的验收报账一定要特别重视,坚决杜绝不见设备就签验收的现象。人员退休、调离或课题结束时,单位给配置的所有资产应及时收回或清查,否则不得办理退休、调离课题鉴定手续。对接受捐赠资产要及时入账,纳入本单位资产管理的范围。外部监督主要是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政和审计部门进行的监督。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审批程序及权限制度,国有资产拍卖制度及调剂使用制度等。凡处置资产(规定限额以上)一律报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否则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予承认,所造成的损失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财政部门要加强科研单位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杜绝资金的账外循环。审计部门要对科研单位的资产进行审计,在审计中要全面核实单位资产的真实性以及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作为提拔任用领导干部的依据。

摘要:近年来, 中国对农业科研方面由于科研经费的短缺而导致发展的速度缓慢, 使得了中国农业科研发展滞后。构建及优化中国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有利于中国农业综合实力的提高, 有利于促进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农业科技活动中的一项劳动资料或劳动手段, 是农业科研单位重要的经济资源, 是完成各项科研、开展业务活动的基本条件。怎样做好固定资产管理, 提高其使用效益, 避免重复购置, 实现其优化配置, 防止固定资产流失, 确保固定资产保值增值, 合理、有效、节约使用固定资产, 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各项事业的发展, 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核算

参考文献

农业科研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探析 篇10

一、农业科研单位国有资产的主要特点

农业科研单位是指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和服务的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其资产性质属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 公共性、公益性

一方面, 农业科研单位的国有资产是农业科研单位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和服务的物质基础, 也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履行社会公共职能的物质手段;另一方面, 农业科研单位取得的科研成果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 决定了其资产必然服务于当地的农牧民, 服务于“三农”, 因此, 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二) 非营利性、无偿占有性

农业科研单位国有资产的非营利性, 决定了其不是通过资本经营创造资本增值, 来赢取最大化利润, 而是通过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及运用, 创造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效应。国有资产整个使用过程是一个非增值性消费过程, 其消耗成本不可能从资产使用的结果中获得补偿, 也不可能完全从相应的市场经济运作中得到保值增值。

(三) 专款购置性、专项专用性

农业科研单位国有资产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其资产配置不能根据生产经营效率的要求, 由自有资金直接购入, 而是由不同渠道来源的经费如财政拨款、项目资金或专项基金, 通过年度预算的手段, 专款购置、专项专用。

与此同时, 农业科研单位又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 汇集了许多高层次科研管理人才和科研、服务、示范、推广等所需的仪器设备、土地资产、生产设施。因此, 农业科研单位国有资产又具有其行业特殊性, 主要表现在:

1. 品种多、分类复杂

由于农业科研单位涉及多个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重点学科甚或不同阶段的科研项目, 因此它研究、推广、示范的农业科技和农业成果也是多样性、复杂性的。如有的农业科学院下属有十多个专业研究所, 蔬菜所、畜牧兽医所、水产所、林果所、农机化所等, 各专业研究所一般都承担有国家、省、市级多个重大科研项目, 因为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 需要配备的科研仪器、通用设备, 必然会出现品种多、分类复杂的状况。

2. 技术性强、专业性高

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科研仪器、通用设备要求技术性强、专业性高。如某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种质水生蔬菜资源圃, 是我国唯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国家级水生蔬菜种质资源保存圃, 并已成为亚洲水生蔬菜研发中心, 这么尖端且已具规模的农业研究工程对仪器设备的品种、规格、精度等技术性和专业性也会要求很高。二是要求拥有专业性强、技术性强的农业基地和生产设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承担农业科研课题和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以及服务于三农, 因此, 在资产配备方面必需拥有足够大的实验田、品种资源圃、中试车间、温棚、牛舍、鱼池等相关专业性强、技术性强的农业基地和生产设施。

3. 行业普遍性和经常性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其行业管理和研究范围一般涉及动物、植物、微生物这三大研究领域, 这些领域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科研仪器资源, 并根据课题进展经常不断添置所需的仪器设备, 规模较大的会建设成较为完整的学科重点实验室。而农业行业其研究和管理的领域具有较大的学科交叉性、学科融合性, 因此这些实验室拥有的较完整、较全面的相关技术、仪器设备、基地资产、生产设施都具有行业普遍性和经常性的特点。

二、农业科研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科研单位的国有资产长期以来沿袭“国家所有, 政府分级管理, 单位占用使用”的管理体质。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多种原因, 农业科研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普遍存在重业务、轻管理、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基础薄弱的现象, 如此以来易造成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不高, 流失严重, 从而影响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 制度不健全, 家底不清楚

多数农业科研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 一般都是挂靠财务部门, 也有的挂在科研部门或行政部门, 由财务人员或其他管理人员兼职管理。因而在管理过程中常会出现“谁都负责, 谁都不负责”的现象, 而且人员经常变动, 往往使资产管理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在制度建设上没有单独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 管理上随意性较大、岗位责任不详、职权不明确、程序不规范、手续缺失, 家底不清楚, 极易出现有账无物账实不符、有物无账账外资产的现象, 导致财政预算弹性过大, 形成浪费。

(二) 管理协调不到位, 共享程度低, 使用效率不高

目前农业科研单位管理体制大多数是农业科学院下属研究所实行独立法人独立核算的机制, 资产设备、生产设施基本上分散在各研究所、各课题组, 并由各研究所、各课题组自行管理和运用, 一方面, 资产管理上调配、协调不到位, 学科之间交叉性和融合性无法体现, 资产的共享程度较低, 使用效率不高。有实力的课题组购置了高端科研仪器设备, 但仅在课题组的小范围内使用, 利用率较低, 而实力薄弱的课题组因资金缺乏, 无法购置也无法使用;另一方面, 由于各研究所及课题组都配置了一些行业普遍性和经常性的通用仪器设备, 造成这些通用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 而使用效率又不高, 许多仪器设备基本上处于闲置的状态, 在资产有效使用期内没有做到物尽其用, 发挥其最大的使用效益。

(三) 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财务核算不科学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只核算账面原值, 不计提折旧, 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这种固定资产财务核算制度存在明显的弊端:首先是固定资产实际使用价值与账面价值不符, 差距较大, 存在账面资产虚增;其次是固定资产维修产生的费用、成本核算较乱, 列支不规范, 事业支出、科研成本、专项成本或修购基金等多个科目随意列支, 忽视了资产经济效益配比和资产保值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再次是修购基金是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的 (提取比例一般设为3%) , 这就出现收入多则多提, 收入少则少提, 无收人则不提的现象, 提取的修购基金与固定资产的损耗并不存在直接配比关系, 修购基金并不能起到科学、合理、准确的价值补偿作用。

三、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鉴于农业科研单位存在以上诸多问题,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也就势在必行, 主要举措有以下内容。

(一) 强化管理意识, 构建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建立国有资产使用考勤制度

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是提高农业科研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前提条件,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引起农业科研单位领导和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要把国有资产管理纳入到领导政绩和职能部门以及相关人员考核指标体系, 逐步树立领导和职工重视国有资产管理的良好意识。

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就必须构建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这是提高农业科研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要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专职机构, 整合资源, 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设立独立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 由国有资产管理小组或委员会统一领导。主要负责单位基建规划、国有资产对外重大投资的审批, 及相关国有资产的年度综合财务计划的审定, 设立并组织实施单位国有资产活动的计划和绩效考核指标, 组织并管理资产清核评估、资产登记备案等的资产基础工作。通过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能, 使农业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做到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建立国有资产使用考勤制度, 以定期考勤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随时且全面地摸清和掌握国有资产使用、运营的状态, 及时规范、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 夯实基础,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切实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要求我们要夯实基础工作, 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创造条件。首先, 要开展清产核资, 建立资产查询信息系统。要定期对各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检查和盘点, 全面掌握各研究所、各课题组资产的分布、占用和变动情况, 收集的数据要真实、准确、可靠。其次, 在此基础上建立信息数据库平台。充分利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以及农业科学院和各科研所的网络信息系统平台, 随时掌握各类资产分布、使用、分配情况,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院所仪器设备共享、技术信息共享。再次, 建立完善的公共实验室、各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共享平台。各研究所一些通用的科研试验、材料分析与检测、农产品含量分析等, 均可在公共实验室完成, 对一些专业性、技术性强的科研试验分析测定可在各研究所设立的重点实验室联合完成, 通过共享平台达到节约共赢的国有资产管理效应。

(三) 创新方法, 完善固定资产财务核算内容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不能直观地体现固定资产的损耗和实际价值, 相应提取的修购基金并不能起到科学、合理、准确的价值补偿作用。因此, 建议在彻底清查固定资产的基础上, 根据当时同类资产重置的完全价值并结合其实际使用状况确定其当前实际价值, 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冲减固定基金, 同时, 对固定资产可能使用的年限与净残值等情况进行分类, 选择适当的折旧方法, 按月计提折旧, 并取消修购基金的计提, 每年年底进行准确的减值评估, 提取减值准备。这样, 固定资产科目的账载金额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原值, 固定基金账载金额反映的是固定资产的净值,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载金额反映的是需补偿的资产价值。总之, 从账面上能更直观、更准确、更真实地反映总资产、净资产的情况, 农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农业科研、农业服务、服务三农等经济活动中的资产配置和损耗也一目了然。

摘要:农业科研单位国有资产属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具有品种多、分类复杂;技术性强、专业性高;行业普遍性和经常性的特点。农业科研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制度不全、家底不清;管理不到位, 资产重复购置, 使用效率不高;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核算不科学的主要问题。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一要强化管理意识, 构建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建立国有资产使用考勤制度;二要夯实基础,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切实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三要创新方法, 完善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制度。

关键词:农业科研,国有资产管理,探析

参考文献

[1]徐化芳.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 2006, (2) .

[2]方玉英.浅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J].财会通讯 (综合版) , 2011, (1) .

[3]陈果.浅析事业单位资产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1) .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刍议 篇11

关键词:农业科研;科研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S-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14-1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是农业科研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深入认识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加强管理手段,及时思考和分析农业科研档案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调整和改进,必将使农业科研档案在农业科研工作中发挥重要的科学性、前瞻性作用。

1当前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1.1重视不足,管理力量薄弱

由于对科研档案在农业科研工作中的重视力度不足使得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意识薄弱。部分科研单位认为档案保存不出错,检查时可以过关就行。并没有将档案工作计入年底考核范围内,无法调动起科研人员对于档案工作的重视。加之档案员兼职现象普遍存在。农业科研单位中档案管理人员大多不具有档案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又因为身兼他职,也就没有时间按要求展开档案工作,必然导致档案管理质量大打折扣。在档案管理人员发生工作变动时,大多更替仓促,移交手续缺失。由于对科研档案管理的认识不足,部分科研单位常常忽略档案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档案人员工作发生变动,没有必要的移交清单,档案移交大多缺失或不力。这就直接导致了新老档案人员在没有专人负责监督的情况下仓促交接。致使旧任“一甩包袱”,新任“一头雾水”。旧任档案员怎么交,新任档案员就只能怎么接。

1.2归档材料不足

在农业科研管理过程中,虽已将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纳入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但由于部分科研人员将工作重心放在科研实践和科研成果上,忽视了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材料移交的环节;以及部分科研工作者由于意识上的缺失,逃避科研档案的归档管理,直接将本应属于科研单位的成果保存在个人手中,成了私有成果;还有些项目执行期较长,参与的人数多,项目文件没有一处保存,也造成了归档文件的散失。这既不利于保证科研档案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又造成了科研成果的散落。由于缺乏系统的保存数据,项目文件散落各处,必然导致档案的实用性不佳,无法使农研档案得到更高效的拓展及利用。

1.3保护工作不细

科研档案的保存和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大多科研单位没有对档案利用场所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有些档案被外借到不利于档案保存的环境中造成档案的损坏。对于保存档案的载体,也未做到专业性的防护,如此势必会影响档案的保存期限。

2提升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2.1争取支持,加大重视力度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并可以不断的提高,这和领导的支持分不开的。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在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同时,还要就档案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跟领导进行沟通,并定期汇报档案工作管理情况,以增加领导对农业科研档案的关注与重视。

2.2规范化管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在农业科研工作进行之初,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就随之开始。首先,使科研项目材料完整归档,需要制定相应的归档制度。应结合农业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合理性、科学性的制定出农业科研材料归档制度。该制度既要符合科研单位的实际应用,又能够发挥出归档制度的指导及规范的作用;其次,在档案使用过程中要建立档案使用记录制度。做好农业科研档案使用的真实记录。可包括:档案编号、档案名称及数量、使用人姓名、使用目的、使用时间、归还日期,领导批示后,移交档案时还要有交件人及收件人签字,归还后还要检查清楚是否完好;再次,为了避免由于档案管理人员变动,档案移交仓促引起的档案管理混乱。还应该建立档案管理工作交接制度。新、旧任档案管理人员在领导监督下,要按照交接制度进行档案管理的交接工作,经确认后在交接单上签字。

2.3对档案的载体加强保护

首先,设有独立的档案室。农业科研工作中,科研档案的管理人员大多是兼职人员,科研档案时常跟着档案员走。档案管理人员的研究室也是档案室,除了出现归档材料与其他工作材料划分不清的情况外,更主要的是日常工作的研究室也无法提供档案保存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其次,优化复印方式。在农业科研项目中所形成的原始材料除了是科研项目过程的真实记录、科研成果的组成部分之外,更是科研成果产权的法律保障。这类纸质档案保存期限很长且利用率高。为了减少该类档案在复印过程中的损害,应该采取较为先进和科学的复印方式。复印机光源的高强度照射容易破坏纸质档案的理化性能,一些保存久远的纸质文件就会受到强烈的破坏。为了延长其保存时间,可以再利用原件的复印件进行复印,并对其复印件定期的拷贝替换。另外,有条件的科研单位也可选用数字复印机以降低对档案的损伤程度。最后,做好档案保存和利用场所的安全防火工作。农业科研工作中,大多科研项目都需要历经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研究才能完成。由此农业科研档案才所以珍贵。因此做好保存和利用场所的安全防火也就尤为重要。档案管理人员除了做好档案室的温度、湿度、光照监控等工作外,还应该定期检查有无安全隐患。

2.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结合实际中的农业科研檔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档案学的专业知识,随着知识更新不断调整,深化服务理念,最大限度的熟悉归档材料,整合档案中的信息,最快速的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所需科研数据,并结合信息化的管理手段,真正做到使农业科研档案科学化、高效化、前瞻化的服务农业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燕.档案管理的点滴看法[J].档案管理.2005(06)

农业科研院行政管理 篇12

个性差异精确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人才个性心理的差异,针对不同个体的实际情况、不同工作岗位对人才要求的不同,进行科学合理的人力安排、人力组合,从而达到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发挥单位群体的整体效能的一种管理活动。根据个性差异实施精确管理,是贯彻以人为本的需要,也是对人才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方法。

1 个性差异在科学管理上具有重要作用

个性是指一个人身上特有、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的总体轮廓,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它的形成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经历[1]。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人事、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2],指在能力、气质、性格上的差异。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3,4]。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人们开始接受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个性差异,90年代开始并逐渐认识到个性差异不一定是坏事,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刺激社会进步的原动力[5]。个性差异主要由于人的个性差异表现不同,使得人的性格表现出很大差异,现代管理采用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只有掌握个体差异,才能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将管理工作运转达到最佳水平。对个体个性差异的尊重和适应可以提高组织的创造力,使组织能够做出更高质量的决策,个性差异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能够转化组织生产力的主要财富之一[6]。

1.1 有利于合理安排工作岗位,使人才各就其位、各尽其责

不同能力、不同气质和不同性格的人,适合不同岗位的工作。组织中的个体差异性与组织高度的创造力和创新正相关,或者说差异性与基于创造力的绩效评价尺度正相关。有研究认为,个体差异性的增加将导致组织群体创造力和工作绩效的提高[7]。不同的个体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才能做出更大的成绩,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力,应根据能力的差异,合理有效地进行分工。一般来说,能力高低的不同,从事承担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和责任大小也不同;能力结构的不同,则适合的工作岗位也必然不同,如能和工作性质相匹配,则可以大大提高职工的劳动和工作效率。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曾提出职业人格理论,他认为人的性格大致可以划分6种类型,如果一个人具有某一种性格类型,便于对这一类职业发生兴趣,也就是说适合从事这类职业。现实性:这类人不重视社交,而重视物质和实际利益。他们遵守规则,喜欢安定,感情不丰富,缺乏洞察力。他们适合从事要求明确、需要一定技能、能按程序操作的工作,如机械、电工技术等。研究型:这类人有强烈的好奇心,重分析,好内省,较慎重。他们适合从事有观察、有科学分析的创造性活动和需要钻研精神的职业。艺术型:这类人想象力超级丰富,有理想,易冲动,喜独创。他们适合从事非系统性、自由、有一定艺术素养的职业。社会型:这类人乐于助人,善于社交,好合作,重友情,责任感强。他们适合从事那些直接为他人服务,为他人谋福利或者与人建立和发展各种关系的职业,如教育、医疗等。企业型:这类人喜欢支配别人,有冒险精神,自信且精力旺盛,好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愿意从事那些为直接获得经济效益而工作的职业。常规型:这类人易于顺从,能自我抑制,想象力较差,喜欢稳定、有秩序的环境。他们适合从事那些需要按照既定的要求工作,比较简单而又刻板的职业。

因此,根据不同性格的类型,安排适当的工作,能发挥自身性格的积极面,抑止消极面,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个体性格差异,可以科学安排工作任务。根据心理学家的观点,性格外向的人适合从事经常与人打交道、内容变化多的工作,如外事接待、技术推广等;反之,性格内向的则适合不需要经常与陌生人打交道、内容变化不多且需要耐心的工作,如科学研究、财务管理等。

1.2 有利于发挥人才的互补作用和协调人际关系

一个工作群体中,由于工作分工的存在,无论是领导班子,还是一个部门,对其成员能力、气质、性格也必然存在不同要求。而在客观上,成员与成员之间不仅在能力发展水平和能力类型存在差异,在气质和性格上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的管理人员,最好不要都配备个性和能力相同或相近的人。当成员之间能力、气质和性格比较接近时,并不利于单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内部关系的协调,往往产生一加一并不大于一,甚至由于内耗而小于一的不良后果。如一个领导班子都是由某一种气质类型的人组成,通常会产生相互排斥的局面,不但难以形成正确的决策,也难以保证政策的执行。而当在能力、气质和性格上产生互补时会显著增强整体智能,形成和谐的工作关系。根据工作要求,对不同气质人才进行科学组合,不仅有利于提高群体的工作效率,也有利于协调群体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把具有不同能力类型的成员按一定比例组合起来,就可以使一个领导班子或者一个单位成为知识上互补、能力上叠加的多功能整体,增强整体能力的综合效应的原因。同样,把具有互补气质和性格的人员进行合理搭配,也有利于减少摩擦,使群体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管理人员应正确认识和充分了解所属单位人员的性格类型,根据他们的个性差异,采取灵活的管理方法和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这样将会收到良好效果。

1.3 有利于增强管理的针对性,提高管理效果

人与人之间不仅能力有大小,性格和气质也有差异,不同类型性格和气质的人具有不同的特点。只有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和气质,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胆汁质的人易冲动,脾气暴躁,且难以自制,他们工作时,应冷静、理智,努力使他们心平气和,尽可能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指责他们。否则,容易形成剑拔弩张的态势,难以达到预期教育结果。必要时,可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待其冷静以后,再对其教育。而多血质的人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但比较开朗,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批评,对他们的批评可以尖锐一些。特别是原则问题,不能轻描淡写一说了之,必须猛敲警钟,使其高度重视。又如性格开朗直率的人,心胸坦白,不隐瞒自己观点,但爱发议论,不拘小节,有时说话不注意场合,容易在言语、行动上被人误解。管理中一般应以表扬为主,但要经常提醒。而心胸狭窄的人,好动脑筋,但过分关心个人的利益,遇事爱斤斤计较。管理中宜开拓胸怀,以正面典型教育为主。了解人们性格和气质特点,对增强管理的针对性,提高管理效果是非常有利的。

2 创新机制,提高人才管理的科学性

2.1 完善人才使用机制

人才使用方面已经有了很多规定,而依据个性差异理论可以进一步完善人才使用机制,使人才使用更加合理和科学。(1)全面了解每个人才能力、气质和性格,在组建领导班子或工作团队时,对人员进行合理组合,提高领导班子或工作团队成员的整体功能和和谐良好的人际氛围。(2)对现有领导班子或工作团队成员进行个性分析,合理分工。对于因成员间个性排斥而引起较多矛盾的单位和团队,应对成员适时做出内部工作岗位的调整。(3)通过对本单位成员进行个性分析,可以发现单位成员在能力、气质和性格方面的不平衡现象,在人才引进中,应有针对性地引进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减少人才引进的盲目性。

2.2 建立人际关系协调机制

组织中的一切活动,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而得以实现的,人们在交往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既有良性的,也有非良性的。当一个单位成员间能力、气质和性格互补性较好,往往内部关系较利于减少摩擦,使群体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则易相互排斥甚至导致冲突,不仅会影响单位的凝聚力和单位的发展,有时还会影响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建立一个人际关系协调机制,及时化解成员间的矛盾是必要的。建立人际关系协调机制就是要在组织中设立专门负责人际关系协调的机构或者个人,如在研究所通常由党支部工作者来担任,由他们具体负责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组织内部的团结。

2.3 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使团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所用之人永葆青春活力,尽心尽力,单纯靠管理制度是不能满足单位发展需要的,这时便要通过激励机制的实施来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人的需要分5种不同层次,不同层次人的主导需要不同,人的行为方向受其主导需要决定。这启示我们要使员工向着统一的目标努力,就要求领导者了解每个员工的个性,针对不同部门、不同个体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管理层可采用目标任务管理、利润分享、充分授权等;员工则可采取公开透明的薪酬制度法、绩效奖励法、竞争上岗法等。管理者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个体使用不同的激励方法,激励每个员工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促进团队的快速发展[8]。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建立一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9]。以农业科研单位为例,通过设立基金、建立科研成果奖励机制、设立多门类的奖励制度。分别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推广等方面制定奖励措施和管理办法,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成果和论文进行嘉奖[10]。

2.4 实现科学化管理体制

通过科学管理,合理配置农业科技人才资源。一要合理制定规划,实现农业科技人才资源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协调,达到农业科技人才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二要加强调控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人才配置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相适应。三要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市场,充分发挥其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11]。

参考文献

[1]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刘树林,唐均.成员差异性对群体绩效影响的国外研究综述[J].科研管理,2005(5):141-146.

[4]周子君.医院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5]李秀改,李福华.个性差异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31-132.

[6]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7]朱凯斌.员工的差异效应与差异化管理[J].中国培训杂志,2007(5):24-25.

[8]朱曙明.论对员工个性差异的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2006(2):31-32.

[9]王臣礼.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EB/OL].(2009-01-02)[2016-10-10].http://www.qagrigv.cn/Html/2009-1-22/2-34358-2009-01-22-35947.html.

[10]庄文才,张劲松,姚文山.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0(4):86-89.

上一篇:保护水资源的建议下一篇:统计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