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绩效管理(通用12篇)
科研绩效管理 篇1
科研经费是指各种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而支出的费用。科研经费通常由政府、基金会、民间组织或企业等通过委托或者评估筛选等方式来分配, 用于解决特定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科技工作的重视程度的提高, 科研经费的投入愈来愈大。科研经费是高校提高科技水平、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学科发展、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增强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如何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科研项目的绩效是科研和财务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也是国家、社会和项目管理部门十分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 预算不科学。
许多高校还没有将科研经费管理纳入经济责任制范围, 没有明确界定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其他相关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 也没有设置专门岗位负责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项目决算工作, 对不同层次、不同来源渠道的科研经费, 没有针对性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对科研经费使用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缺乏应有的规范。财会人员对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科研经费预算大多是由项目负责人凭经验编制, 没有财务人员的参与, 对成本要素考虑不周, 预算不科学、不准确, 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需的成本。
2. 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不灵活, 沟通、协调失衡。
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经济效益估测、预算计划编制、中期项目评估和项目结题决算等各个环节, 都缺乏财会人员的专业指导。从科研项目申请、立项到经费入账、中期评估以及项目结题结账的整个过程内高校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沟通、协调不足, 信息、资料反馈不及时, 从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上难以使有限的科研经费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普遍缺乏共同督促项目组按项目进程合理使用经费的理念, 没有时间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意识。
3. 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 经费管理混乱。
多层次、多渠道的科研经费收入现状对财会人员的会计核算能力和经费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及时对财会人员进行国家科技政策、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财经制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财务部门内部控制管理不严格, 未设置专门岗位管理科研经费, 岗位职责不明确, 长期不轮岗。到账科研经费不及时入账。财务部门不按照经费来源对不同项目单独建账或分类设账, 将同一项目负责人的不同渠道、不同项目周期的项目经费打包处理, 或者对不同经费来源的科研项目采用一样的管理办法, 造成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混乱, 无法监控各个项目的财务进展情况, 更谈不上项目决算。财会人员在科研经费支出核算时, 对政策把握不准, 业务能力有限或责任心不强, 审核不严格, 不能够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项目经费预算控制经费支出, 造成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账目混乱。
4. 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低下, 绩效评价体系缺失。
由于普遍实行科研项目组负责制, 科研经费开支主要由项目组长安排、审批。项目组往往自行计划开支, 为了便于本项目的实施, 不可避免地会购买所需要的仪器设备, 造成大量仪器设备重复购置, 学校难以做到固定资产合理配制和资源共享, 导致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不高。对于已结题的科研项目, 验收时关注的主要是论文、专利、标准等技术层面的成果等, 很少开展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
5. 科研成果的价值观念淡薄, 科研经费形成的资产流失严重。
科研成果包括专利权、著作版权、软件等, 高校对上述知识产权的价值观念淡薄, 大多停留在知识产权登记和档案管理层面, 没有纳入学校财务的无形资产的管理体系。项目组购置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办公用品大多由项目组自行保管使用, 发生校内工作调动和岗位调动时, 一般不办理资产移交手续, 物随人走。个别科研人员擅自将专利权、著作版权、软件等与外单位进行项目合作和成果转化, 造成科研经费形成的资产流失严重。
6. 对科研经费监督审计不够, 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学校监察、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乏力, 科研课题的预算与实际使用情况存在较大差距。不少科研人员开支科研经费的随意性大、主观性强, 将科研经费用于旅游、福利、私人消费和与课题研究无关的活动, 或者以协作费、测试费等名义转拨科研经费和违反有关规定将科研任务外包等行为, 或者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许多报销票据名不符实, 旅差费中有许多“探亲旅游费”, 会务费中有不少“礼品费”和“招待费”, 办公费中有“日常生活品费”等。甚至张冠李戴, 巧立名目套取现金, 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二、改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措施
1. 转变和更新观念, 树立对科研经费使用的正确认识, 自觉遵守科研经费管理规定。
改变个别项目负责人存在的“项目是我申请争取得来的, 经费我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错误思想, 改变有些科研经费支出存在无序性和随意性的状态。树立“不同渠道项目资金来源的科研经费均为学校收入, 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的正确观念。通过举办讲座、发放手册等形式, 宣传有关政策和制度, 使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重要意义, 提高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的意识, 增强遵守财务制度自觉性。
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是经费使用的规范, 是科研管理工作的准绳, 也是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兼顾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三者的要求, 按照科研经费来源的特点, 制定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切实按项目协议或合同加强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 规范横向科研经费的收支。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审批权限, 做到报销各类开支时有章可循。
2. 全程介入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验收结题等过程, 提高科研经费的计划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科研项目全过程包括申报、立项、实施、验收结题等环节, 为了提高科研经费的计划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财务部门应主动实施全过程管理, 将财务管理贯穿科研项目的始终, 实现从会计核算到财务管理的角色转变, 高效地完成科研项目目标。
在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阶段, 课题组负责人在编制课题预算时, 财务部门应从专业角度给予指导, 全面、精细、准确地考虑项目的成本、费用和收益, 使预算既适应科学研究的需要, 又符合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合理编制材料费、设备购置费、差旅费、劳务费、招待费、管理费和协作费等项目支出预算, 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增强项目立项论证的可信度, 提高立项的成功率。
在科研项目实施阶段, 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预算执行, 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实现预算控制的管理功能。通过财务软件的开发利用, 使核算口径与科研项目经费支出预算方案相一致, 经过审核、复核、出纳等程序实施报账, 使超出预算无法完成报账。严格审核原始单据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在账务处理方面, 按照不同来源渠道、不同性质和特点的科研项目, 分类设置项目代码进行会计核算, 专款专用。对多方合作经费的外拨, 要严格按申报时的合同书或任务书的规定执行, 并对外拨的经费进行跟踪管理, 保证科研经费开支的计划性和有序性。
在科研项目的验收结题阶段, 财务人员要对项目经费到位、使用和执行情况等进行梳理和归类;要编制财务决算, 全面反映项目预算执行情况, 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评, 对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 为项目财务验收提供报告;还要对项目验收结题后资产的结转、处置、收益的分配等进行管理和监督, 确保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3. 利用网络化实现科研经费信息共享, 提供便捷的财务管理服务。
网络化财务管理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通过网络对科研项目财务管理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储存、加工、使用和维护, 实现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自动化和标准化。网络化可以使财务管理人员随时了解和发布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最新动态;科研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有关信息, 实现科研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的互动, 建立一种较为宽松的管理环境。
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中期检查、验收结题、鉴定、成果转化所需的财务数据及其处理, 都可在信息网络化的平台上实施, 为科研管理提供了便捷。这个共享的信息管理网络平台, 连接科技、财务、审计、资产等相关职能部门。将项目申报预算、预算审核、款项到账、经费使用、支出额度控制、资产入库, 授权、查询、决算结题等业务更多地实现网络化管理, 实现信息数据共享, 形成一个动态监督管理体系, 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
4. 开展有针对性的财务培训工作, 提高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效率。
高校科研人员普遍缺乏财经法律法规和财务方面的知识, 对有关财务规定了解得不完整, 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随意性大, 甚至出现某些违法违规行为, 严重扰乱了科研工作秩序, 对学校声誉造成恶劣影响。财务部门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财务教育和培训工作, 重点组织学习以下文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7]30号]、《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所在地方和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提高科研人员遵守和执行管理办法的自觉性。
加强与项目经费报账人员的沟通与交流, 增进相互配合, 可以不定期地开展以报账业务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报账业务知识票据的整理、归类与粘贴;各类报销表格的填写;一般报账业务的审批手续;差旅、设备、会议和测试等业务支出报账要求;中央国库项目经费开支注意事项和薪酬个税知识等, 努力减少报账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对数额大且多的项目组可配备或委派财务助理, 或者设置学生财务助学岗位, 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经费管理队伍, 帮助项目组熟悉项目经费的使用、要求和规定, 提高财务核算工作的效率。
5. 加强科研经费的内部监督与检查工作, 健全科研经费管理的约束机制。
高校可以成立由纪检、审计、财务和科技管理部门派代表组成的科研经费监督检查小组, 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实施有效监督, 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核算准确, 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要采取警示教育、戒免谈话等有效措施, 防止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加强对科研经费购买的固定资产的规范管理, 及时地进行固定资产登记、入账核算和建卡保管, 特别是对移动性比较大的资产, 如电子设备和图书资料等, 在项目结题时, 应及时做好清理、移交手续, 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管理, 对科研活动形成的无形资产, 如专利技术、著作版权、软件等, 应纳入学校统一管理, 由科研部门提供鉴定证明和认证资料, 资产和财务部门及时登记入账, 完善无形资产的核算, 为无形资产综合测评提供依据, 促进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总之, 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实现经费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 意义重大。要树立对科研经费的正确认识, 自觉遵守科研经费管理规定。财务人员要全程介入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验收结题等过程, 提高科研经费的计划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充分利用网络化平台实现科研经费信息共享, 开展有针对性的财务培训工作, 提高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科研经费的内部监督与检查工作, 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的约束机制。目的在于, 明显提高科研项目的绩效, 有力促进高校科研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摘要: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加强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项目绩效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绩效,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杨静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财会通讯.综合 (中) , 2009 (1) :66-67
[2].孙幼飞, 石天明.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事业财会, 2007 (2) :57-58
[3].黄秀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会计之友, 2009 (6) :21-22
[4].权凤英.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探析.会计之友, 2009 (8) :44-45
[5].李佳媚.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经济师, 2011 (4) :111-112
[6].杨策, 李勇, 杨勇等.完善科研经费管理, 优化项目绩效机制.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4) :176-178
[7].周娜.浅谈科研院所财务对项目经费的全过程管理.江苏农业科技, 2010 (4) :476-478
[8].程爱晶.论高校科研管理的网络化.传媒教育, 2004 (3) :93-94
[9].张娟, 高跃峰.浅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经济, 2009 (8)
科研绩效管理 篇2
近年来,科研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工作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提升绩效管理的工作水平,本文首先论述了绩效考核工作的作用,然后研究了绩效考核工作的现状,最后提出了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模式,希望能够有效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工作效率,从根本上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的竞争力。
0 引 言
在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绩效考核工作的落实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基于此,科研单位应该采取科学的对策不断提升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水平,从而有效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的综合竞争力,实现科研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落实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单位应该深入了解绩效考核工作的自身价值,然后结合实际发展需求提出相应绩效考核管理方案,从根本上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质量。
1 科研事业单位中绩效考核工作的价值
在我国科研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科研事业单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落实,能够推动科研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长远发展。在原有观念中,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项工作,主要根据工作人员的绩效现状进行相应考核,并及时获得所需数据。绩效考核管理人员应该结合获取的相关信息深入了解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情况,进一步确定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落实。科研事业单位中的绩效考核工作是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而来,针对不同级别的单位绩效考核工作需要采取不同的考核管理方式,唯一不变的是绩效考核工作的中心内容。科研事业单位在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落实过程中,应该根据绩效考核的实际工作需求制定相应考核准则,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能力考核,并选择科学的考核模式,对工作人员采取科学的奖惩措施。为了保障绩效考核工作顺利落实,单位应该重点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应完善对策,并创建科学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系统,从根本上发挥出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价值。
2 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机制的相关问题
2.1 人事体制问题
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人事体制问题直接关系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的质量。科研事业单位如果过于重视业务工作的落实,忽视人事体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就会给人事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影响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落实。科研事业单位每年都会进行一次绩效考核工作,但是考核工作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人事体制管理观念较为落后,员工绩效考核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效果并不理想。
2.2 绩效考核内容不具体
通过调查研究不难发现,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内容较为表面化,且考核标准也不统一,无法从根本上完成绩效考核工作。科研事业单位的量化标准较为粗糙,绩效考核系统不完善,且系统内容不具体,绩效考核的操作实践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考核标准不科学,无法真正体现出绩效考核的价值。
2.3 考核等级较少且耗时长
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中依然存在考核等级较少且耗时较长的问题,特别是在职称考核过程中,耗时较长且考核范围较大,职称升级慢,从而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2.4 绩效考核与收入分配不协调
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不协调,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参与绩效考核的工作人员需要进行自我评价,这种自我评价的真实性有待提升,不能达到绩效考核工作的真实目的,无法让考核人员深入了解工作人员的收入状况及工作状况,从而造成了收入分配与绩效考核工作之间的差异,给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落实造成了负面影响。
2.5 绩效考核指标不合理
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指标不合理,容易造成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落实难的问题,落实绩效考核需要科学指标的大力支持,只有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才能及时完成考核工作。然而,科研事业单位在落实绩效考核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指标不合理的问题,考核标准太过简单,定量考核工作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定性考核得到了过多关注。特别是在单位管理人员、领导人员的考核过程中,定性考核占比较重。绩效考核结果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级别,优秀、合格以及不合格,加之绩效考核标准不具体,无法体现出绩效考核工作的自身价值。科研事业单位不同部门之间的考核工作不能随意比较,由于绩效考核过程缺乏相关资料支持,考核工作与其他工作之间出现了差异,考核内容也不够具体明确,不利于考核工作的顺利落实。
2.6 缺少科学的激励制度
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落实效果不理想,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后续工作也受到了一定负面影响,缺少科学的激励制度,就会制约绩效考核工作的长远发展。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考核结果与奖惩工作之间不够协调会影响绩效考核结果的准确性。近年来,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得到了一定关注,但是关注力度不够,影响了绩效考核结果的准确性。特别是在绩效考核完成之后,并不意味着绩效考核工作的真正落实,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离不开全面的研究分析,需要结合绩效考核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实际上,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在落实过程中,考核结果与员工利益之间的关联性并不紧密,单独把绩效考核工作放在主要位置,会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因此,科研事业单位应该拉近员工绩效考核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奖惩机制的作用,提升绩效考核工作的质量。 3 落实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对策
3.1 进一步明确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目的
科研单位在我国科研事业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直接关系我国政府科技研究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确定科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目标,绩效考核工作的.内容调整与落实直接关系绩效考核工作能否顺利落实。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主要任务是从根本上提升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质量,科学分配好薪资报酬,进一步提升科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活动组织能力,挖掘工作人员的工作潜能,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的服务工作质量,最终增加科研事业单位的综合效益。
3.2 进一步明确科研事业单位的考核等级
只有进一步明确科研事业单位的考核等级才能有效提升绩效考核工作质量,考核等级应该结合不同岗位、不同类型进行确定,从根本上提升绩效考核管理的工作质量,并进一步提升绩效考核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管理工作力度,从根本上体现出绩效考核工作的作用。
3.3 进一步明确绩效考核指标的范围及考核权重
确定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标准的范围非常关键,直接关系科研工作能否顺利落实,从多元化角度落实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不仅要提升绩效考核水平、管理水平,还要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内容及工作。因此,科研事业单位应根据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的合同内容,结合实际岗位工作需求制定绩效考核范围。针对不同岗位和不同工作性质的人,将考核技术放在考核工作中心,然后结合相关工作及业务现状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准则,并选择分类考核模式,进一步确定绩效考核内容,积极参考相关资料,从而有效提升绩效考核工作水平。
3.4 进一步确定科研事业单位各岗位、各职称的目标任务
进一步确定好不同岗位的绩效考核工作任务能够有效提升绩效考核工作质量,结合不同岗位的工作差异进一步制定被考核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还要进一步确定不同岗位、不同工作的考核状况。
3.5 落实好绩效考核指标的确定、细化工作
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非常关键,单位应该以量化考核为中心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并结合定性考核工作提升绩效考核工作质量。不仅如此,还应该适当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尤其在制定考核指标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相关影响因素,落实好绩效考核的管理工作。
3.6 确定绩效考核主体、方法和流程
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方法与主体是绩效考核工作顺利落实的关键,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被考核人员得到了足够关注,考核方法是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应根据绩效考核工作的需求制订相应考核方案。在某个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中,定量考核包括很多方面的考核内容,包括科研项目考核、经费考核等,结合相关考核标准对其进行相应评分。定性考核工作主要是针对科研工作、战略目标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考核,绩效考核工作的结果需要所有評估人员共同参与评分才能确定。按照科研工作的自身特征进行分类,科研绩效考核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种是高技术研究团队,一种是定向基础研究团队,还有一种是国防科研团队。基于此,参与考核的工作人员应该结合工作特征选择合适的考核模式。
3.7 运用绩效考核结果
根据我国绩效考核工作的最终结果,科研事业单位应该及时调整工作人员的职位,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结果的自身作用,以此来落实薪酬、培训、奖励等工作,严格按照绩效考核工作标准记录好考核结果。
4 结 语
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还能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管理合理性,值得相关单位进行重点研究。
科研绩效管理 篇3
关键词 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科研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271
农业科研院校既是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基础、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摇篮,承担着科研与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承担着转化科技成果与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水平的体现,是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产出等重要资料的历史性记录和总结,能客观真实地反应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实施过程和取得的进展,是科技人员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同时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的归纳,具有知识性、凭证性及效益性等特点,其科技凭证价值和信息资源价值可以为人们农业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借鉴,且影响着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运行。
农业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是对人、财、物、制度、信息等资源的高度归纳、整合和运用,科研绩效评价工作是促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保障,是科研管理工作的基础,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科研绩效评价工作是否能协调运行,对单位整体科研指标的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科研管理工作发展的需求,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以数字化手段高效收集、管理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是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笔者对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1 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的内涵及作用
档案具备多种特I生,如知识性、社会性、历史性、价值性、政治性、教育性等。在这些性质中,历史性是其天然的本质属性。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力度逐年增加,整体农业科研实力持续稳定提高,农业科研院校对农业科研档案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视。根据农业科研院校科技管理的特点可将科技档案分为科技项目档案、科技成果档案和学术交流档案等。
(1)农业科技项目档案主要是指在农业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个发展方向、目标展开深入研究的过程,是农业科研院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2)农业科技成果档案主要是指在科学技术研究中产生的论文、专利、品种、标准、奖励等科研成果,是农业科研院所档案的主体。
(3)学术交流档案主要是指在科技人员参加任何形式的科技交流活动行程的各类科技文献及学术资料,包括本单位科研人员进修、访问、讲学、出国考察以及出席国际学术会议等。
农业科技档案的内容是农业科学研究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最重要的资料,具有客观性、完整性和借鉴性,为后续农业科技研究提供重要基础性资料。
2 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够,人员配备不足
多数农业科研院校由于对科技档案管理的认识存在不足凹,“重科研课题申请,轻课题实施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使科技人员忽略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专业性:建档意识较为薄弱,对科技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材料不重视,对档案材料的收集、分类、编目、归档工作不熟悉,对档案管理知识缺少系统的学习和了解,极易造成把关不严或归档不全。同时,数字和信息时代虽然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但是也带来了较为严峻的挑战。大部分科研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没有足够时间系统地开展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谈不上开发利用档案以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这都会导致档案质量大打折扣。
2.2 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
科技档案管理现有规章制度不能形成标准规范体系,覆盖面有限。在整理、保密及归档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制度要求,相应监督评价制度、工作移交制度不严格,造成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难以行使其监管权力或只求应付检查等,易造成归档不完整甚至档案缺失,且归档内容简单化、单一化,不利于开发利用。此外,档案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之间的沟通配合仍存在问题,严重影响收档、归档工作的顺利开展,易发生档案随科研骨干或课题主持人岗位流动而流失,给单位造成科技损失。
2.3 管理手段单一,信息化意识不强
农业科研院校作为国家农业科技的主要力量,承担着大量的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数据资料,涉及领域广泛,种类繁多,以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为主的档案管理体系主要立足于立卷、保存等一般要求,其手工操作在资料收集、检索等方面效率不高,更谈不上资源共享、远程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计算机及网络化技术的普遍应用已深入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但一些单位仍未能意识到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一味安于手工管理档案信息的现状,不善于利用电子文件和通信网络改进档案管理体系。此外,有的单位虽已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但仍不能正确理解信息化,只注重形式,忽略了发展软件开发、数据库建立、检索工具升级等相关配套技术,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2.4 档案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科研项目已逐步实现网络化管理,申报、评审、年度进展、结题总结等形成了大量电子文件,而科研项目投入与科技档案管理投入不成正比,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落后于科技工作的开展。现有档案管理设施不但不完全符合防火、防潮、防磁、防虫等基本要求,而且缺乏必要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等软硬件设备,更谈不上在开发应用必要的配套服务平台和便捷检索工具,仅备份了纸质文件和少量电子信息,大量电子文件无法实现及时完整归档以被开发利用。
3 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3.1 提高重视程度,建设专业管理队伍
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资源记录了农业科研工作的结晶,开展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有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加强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设置独立的档案管理科室,与领导分工对接。在科技人员中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等档案专业法律法规和业务培训的学习应用推广活动,并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构建现代化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体系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紧跟国家的步伐,定期更新国家和相关行业领域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要求和建议,以增强科技档案管理意识,促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启迪思维、开阔视野,提高各种业务和技能水平。另外,可引进一定比例的档案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方向的专业人才,将“走出去,请进来”两方面结合,培养既熟悉科技档案管理又有过硬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专业管理队伍。
nlc202309040934
3.2 创新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
农业科研院校要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有效管理,必须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以进一步挖掘科技档案的学术性、实用性为目的系统规划信息化管理工作,创新档案管理形式,改进档案管理程序,摒弃不适应现代信息化建设的传统束缚,建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体系,完善科研管理综合评价机制和科研绩效评价体系。首先,要把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单位科研管理范畴中,引进专业档案管理人员,定期对科研人员进行档案管理相关知识培训:同时加强与科研管理部门密切联系,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信息,跟进科研项目执行情况,掌握科研工作进展及其变更情况,建立农业科技档案全过程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使科研档案先于科研项目结题前完成,但形成于科研项目研究之中。其次,科研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应善于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按照成果性和记录性并举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此外,要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档案中的主体作用,合理运用奖励机制,让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科研档案的重要性和唯一性,促进其科研档案的建立、归纳和整理,引导科研档案建档工作进入多元化管理轨道,根据科研档案内容的特点、作用和分类,对科技档案价值进行鉴定,以科技信息含量的高低为标准,正确处理质与量的关系,不断充实、优化科研档案内容,既保证数量,又注重质量。最后,注重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提供阅览、出借、复制、信息交流和咨询服务,协助科研人员开展工作,服务科研生产和各项管理工作。科研管理综合评价机制包括项目材料的审查和评价、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及相应奖惩办法等。对档案管理工作定期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计入年底科技工作考核范围,以奖惩制度充分调动起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3.3 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推动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高速信息网络已成为人类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体系急需引进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否则终将被淘汰。科技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是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基础,即将原始的纸质档案资源转化为电子文件,形成电子档案,同时进行网络化链接,从而创建完善的科技档案管理平台,实现科技资料的有序分类及标签化、文档一体化管理,从而建立统一的各类资源科技档案数据库,集中存储科技资料,构建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一套完整的现代化信息化科技档案系统整理模式,为农业科研院校的发展服务,彻底改变传统管理手段“原始保管,手工检索,上门利用”的落后局面。
3.4 加大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合理开发信息资源
农业科研院校的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应将其纳入到单位基础管理工作体系中,与单位的其他管理工作一起统筹安排、同步规划,同时加大在资金配套、软硬件设施、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支持。提倡多质多地保存策略,把带有归档标识的科技电子档案复制到耐久性好的磁、碟、硬盘等介质载体上,一式多套,分别用于本地或异地封存保管、借阅查询等。同时,对存储介质实行定期检测,定期更新。以视频监控系统和数字安全系统作为必备的安全保障措施,确保科技档案的信息安全。此外,将原始手工操作完成纸质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归档、保管和人工完成的检索、利用、统计等环节,通过利用计算机系统和电子设备的录入和保存,完成档案的电子归档和管理,可在系统中增加综合查询系统,开发多种检索工具,开展远程服务,既有利于提高农业科研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农业科学技术得到有效利用,同时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理论知识与其他学科间的交流与共享、构建与传承,促进农业科研院校的发展。
综上所述,科技档案是单位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是农业科研院校发展的关键,所以科研管理部门和科技档案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工作,让沉寂的科技档案为单位科研实力的增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初探 篇4
一、研究的背景
(一) 政策背景。
近几年来, 为实现科研经费的绩效管理, 各类科研项目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 如《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专用经费“项目完成后, 应当报送经费支出结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 并且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财政部和科技部联合颁发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 主要是在经费财务管理上实行项目负责制, 即以项目为核算对象, 全额预算, 过程控制, 成本核算, 绩效评价。
(二) 现实背景。
1. 高校科研收入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
近年来, 高校科研收入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 以广东某高校近五年科研收入情况为例, 见表1。
广东某高校近五年科研收入表1一览表
由表1可知, 2006-2010年, 该高校科研收入增幅不断加大, 2010年的科研收入达到3亿余元, 是2006年的3.7倍。同时每年科研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均在9%以上, 并呈逐年递增趋势。
2. 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出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 既有来自于国家各类科学基金、科学计划项目, 又有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行业主管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 还有来自于社会的横向科研经费, 以及国际合作项目, 横向联合和合作科研、科技咨询、科技成果转让等, 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出现了纵向专项化、横向多元化的新格局。由于科研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和科研项目类型的多元化, 对于经费的管理与核算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 科研经费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 对科研经费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内容
绩效是指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取得相应结果的有效性和效率。绩效管理模式具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便于横向比较。两个项目完成同样的任务所需经费有差距, 可以从经费分项差异对比中找到低效或无效经费使用部分。二是便于纵向比较。即将项目预算执行情况与预先制定的计划目标和时间进度进行对照, 从而找到问题和原因, 对下一步方案的实施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对于科研经费实行绩效管理, 就是对科研经费不仅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 而且要“察其所安、考其所为”, 实行追踪问效, 实现科研经费的“3E”原则, 即经济性 (Economy) 、效率性 (Efficiency) 和有效性 (Effectiveness) 。绩效管理是对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管理, 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经费的投向。是指经费的性质、用途和标准。对于科研经费投向的管理, 是对经费使用前的控制, 是对经费投入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 确保科研经费投入科学, 预算合理。2.经费的使用。是指经费使用的合法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对于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 是事中监督, 是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管理, 保障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实现经费的最佳使用效益。3.经费的效果。是指经费绩效预算的具体执行情况和完成情况。对于科研经费成效的管理, 是事后评价和追踪问效, 是对绩效预算完成情况的验证, 是今后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 反过来又影响经费的投向和使用。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是辩证统一的, 经费的投向是绩效管理的起点和出发点;经费的使用是绩效管理的中心和中间环节;经费的效果是绩效管理的落脚点和终点。从“经费的投向”到“经费的使用”再到“经费的效果”, 是一个良性循环, 三者具有相互影响、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近年来, 各级主管部门通过项目审计工作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据审计结果表明, 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主要存在挪用专项经费、项目开支超出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结题不结账、未能实现预期绩效等一系列问题。分析其成因,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项目预算缺乏科学性。
一方面, 科研人员的绩效观念淡薄, 在项目的申报、论证、研发、结题过程中, 很多科研人员尤其是项目负责人, 只重视项目的申报和研发, 而忽视了对项目经费的预算和支出管理。另一方面, 一些项目负责人并没有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正确的预算和细化项目各类开支, 特别是由于申请者对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不了解, 仅凭个人的意愿进行经费划分, 各类项目投入情况也只是大概估算, 导致项目预算与实际需要出入很大。
(二) 经费使用的不可控性。
由于科研人员在申请项目经费时, 预算简单, 没有细分项目, 而项目负责人往往同时承担多个项目, 有些项目的研究内容之间存在相关性, 或内容相互交叉, 很难将承担多个科研项目的经费支出具体到某个项目, 往往随机报销, 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也严重偏离预算, 在项目结题时, 项目负责人发现实际支出与预算不符, 对项目之间的支出随意进行调整, 从而造成了项目经费支出的无序性和不可控性。
(三) 项目研究环境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 尤其是研究时间较长的项目, 项目执行时的条件与编制项目预算时的条件发生了变化, 如价格因素的影响等等, 预算的超前性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不可预见性, 导致科学研究一般情况下, 难以完全按照预先设计的计划实施, 预算也无法按原计划执行。
(四) 经费管理与项目管理脱节。
一方面, 项目研究人员与经费管理人员脱节。有些项目负责人只注重项目研究, 而对经费的使用和剩余情况了解较少, 常常委托项目组其他成员管理经费, 而经费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不了解, 经费使用是否与项目的进展相符无法掌控, 使经费管理与项目管理脱节。另一方面, 项目管理部门与科研经费管理部门脱节。目前高校中, 项目管理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 科研管理部门注重争取项目, 难以跟踪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效益性;科研经费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 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筹集与取得、投入和运用、耗费和补偿等全过程不可能综合管理和监督。因此, 现行高校科研管理模式造成了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 严重影响到科研经费的绩效。
四、对策与建议
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是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为保证科研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 必须将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项目管理有机结合, 采取有效措施, 实现科研经费的绩效管理。
(一) 树立绩效预算观念, 科学合理编制预算。
科研经费预算合理, 不仅能够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 而且降低了经费管理的难度, 将为申报获准后的项目绩效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不仅需要财务预算知识, 而且需要科技管理知识, 同时还要熟悉相关项目。因此, 项目负责人首先要树立绩效预算管理意识, 从思想上要重视科研项目与经费的管理, 严格控制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和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失控现象, 同时要积极配合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工作;其次要全面了解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 掌握科研经费开支的范围和标准, 细读预算填报说明, 了解每项经费涵盖的内容和比例, 秉着实事求是、勤俭节约原则, 细化预算内容, 科学合理编制支出预算。做到经费预算与项目的研究性质相符, 与项目研究的持续时间相符, 与成果形式相符。
(二) 设立科研经费管理专职岗位, 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益。
传统的科研经费管理思路是从控制日常开支入手, 强调过程管理, 而绩效管理强调以项目为独立核算单元, 强化科研经费的全程管理、细化管理, 包括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成本核算和效益评估。与传统的科研经费核算管理相比, 绩效管理提高了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增加了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量, 而一般项目负责人不熟悉这些工作。为此, 科研经费多的高校, 应设立科研经费管理专职岗位, 不仅有助于单位管好科研经费、用好科研经费, 而且也有利于提高项目申请的成功率以及科研经费管理效益。
(三) 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实现科研经费规范管理。
项目单位要充分发挥软件管理的约束功能, 建立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平台, 经费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系统, 及时看到所有在研项目的详细出入账情况, 确保科研经费开支依据项目预算, 按照项目管理规定予以执行, 以经费管理带动项目管理。如按照国家基金项目管理的规定, 要做到经费不挪用、不超用、不提前支用, 按项目进度决定经费使用。科研经费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 可以有效保证科研经费开支的计划性和合理性, 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可以随时监督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 也有利于对科研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同时, 借助信息化系统, 将人为造成的经费支出混乱、与预算科目不符、某单项科目支出超标等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建立科研经费信息管理平台, 有助于科研项目实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管理, 规范管理科研经费。
(四) 加强沟通和协调, 营造良好的科研管理环境。
科研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要加强联系, 密切配合, 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一是科研人员要将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与财务人员、科研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二是科研管理人员、财务人员要经常深入到科研工作第一线, 了解和掌握科研工作进度和经费使用情况, 使科研管理工作更接近和符合科研工作的实际。三是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积极主动地大力宣传《会计法》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法规。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培训班。也可采取形式灵活、题材多样的财务知识讲座提高科研人员合理合法使用科研经费意识, 帮助科研人员规范科研经费管理, 实现科研经费绩效管理。
(五) 完善内审制度, 强化科研经费监管机制。
为加强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和跟踪反馈, 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内审制度。审计时, 注重专款专用, 重点审核项目负责人在经费使用上执行预算方案的情况, 对支出已超出预算范围者, 及时通知财务处, 冻结其账户, 并与项目负责人及时沟通。项目完成后, 督促项目负责人及时做好经费决算。科研经费管理人员要协助单位审计部门, 定期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充分发挥学校内部审计功能。
参考文献
[1].闵向上.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思考[J].财会通讯 (理财) , 2008, (4) :54-55.
[2].杨勇.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J].科技成果管理研究, 2008, (6) :38-40.
[3].刘昆.绩效预算:国外经验与借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科研绩效管理 篇5
1预算绩效管理的含义和意义
1.1 预算绩效管理的含义
预算绩效是单位中拨款数额使用后的产出和结果, 是财政支出后的效果考核,是预算部门结合公共财政效率原则,通过绩效目标的设立、实施和评价来考核资金使用效果的财政管理制度。 预算绩效管理中绩效评价是最重要的环节,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其中内部绩效评价对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 对科研事业单位来说,科研单位预算绩效内部评价管理要符合单位科研发展特点,符合本单位科研发展方向,建立评价体系和制度,实行预算绩效内部评价工作,保障预算绩效体系的良好运行。
1.2 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
首先,传统预算模式是将各部门分别预算,这样容易造成各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会出现讨价还价的现象。 按照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减少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争夺基数的问题。 其次,传统预算方法使财政部门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 由于没有制度要求,各部门不提前提交项目计划和资金使用情况, 财政部门工作人员不能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加以了解。 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办法,能够将资金在各个阶段的具体使用情况与资金支出后的绩效成果相联系。
科研绩效管理 篇6
关键词:科研院所 绩效考核 对策
随着我国科技体制的不断深入,加速了开发类科研院所向科技型企业转制的进程。对那些即将转为科技型企业的科研院所来说,更新经营目标,发展理念,管理模式,提前为市场竞争做好准备非常重要。其中,有效的绩效管理有助于科研院所的持续健康发展。但目前多数科研单位在绩效考核方面还面临诸多问题,认真研究和分析这些问题,并找出解决对策,对于科研单位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和作用。
一、科研院所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目前,科研单位在绩效考核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绩效目标下明确
组织目标是组织运转的导航仪,是绩效目标的方向盘。绩效目标应与组织目标保持高度一致。但很多科研院所本身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因此不能通过组织目标有效的分解,准确考核员工绩效并督促员工努力提高个人绩效,从而实现科研单位的整体目标。
(一)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考核内容缺少指标,很多科研院所的考核过于简单和笼统,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甚至有的单位每年的考核就是员工的一篇自我总结,这使得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二)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没有针对科研人员的特点
科研技术人员是科研单位的主体。但科研院所在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上,往往缺乏针对性。科研技术人员攻克科研难关,创造高科技产品的工作特点使其业绩显示周期一般较长,有时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看不到结果。其次,科研技术人员的工作时间无法按常规作息时间估算。第三,由于科研项目和任务的创新性,前瞻性,使科研技术人员面临很大的工作压力。
但科研单位传统、死板、简单化的考核方式往往忽视了技术人员的这些特点,造成对技术人员的工作考核失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绩效考核指标简单粗放
采用传统的德、能、勤、绩考评模式考核员工,这些指标与科研院所员工当前工作任务的关系结合得非常不紧密。有的单位考核指标构成不合理,只看重科研项目完成情况,而忽视了环境与客观因素对于工作成果的影响。所以导致很多科研人员只选择简单的科研项目来做,而难度较大,完成有困难的项目则出现无人问津的现象。考核权重设置不合理,如过分关注科研人员的道德水平和出勤率,这往往使他们的工作业绩得不到公正地评价。
(四)绩效考核信息数据来源单一
缺乏对考核指标数据信息收集,没有指定提供数据信息的单位和人员,造成在考核的时候,考核人只是凭印象给被考核者评分,容易造成考核不客观,甚至发生有的考核者通过考核做人情、泄私愤的现象。这样的考核没有说服力,也容易让被考核者对考核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
(五)缺乏交流与沟通,评估反馈体系不健全
在进行考核后,科研院所的上下级之间没有加强交流与沟通,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指导他们如何改进,这造成了绩效考核不能促进职工的王作能力和业绩的提高。同时由于评估反馈体系不健全,使那些被错误评价的员工没有申诉的机会。
(六)绩效考核的结果缺乏有效利用
考核结果缺乏有效利用,由于考核结果不同被考核人的利益接轨,造成了考核者对考核不重视,被考核者对考核就更加不重视的结局。
(七)绩效考核制度缺乏相应配套措施的支持
绩效考核不是目的,只是过程。考核的目的是最终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使他们的工作行为与目标和组织的目标不断靠近。但员工工作积极性得到增强,工作绩效不断提高,只是靠绩效考核本身是达不到这个目的的,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考核配套措施和制度才行。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科研院所并没有建立相应的考核配套制度,比如相应的薪酬制度、奖励制度、晋升制度等,只是绩效考核独自孤军作战,就只能是为考核而考核了。
二、科研单位绩效考核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科研院所在绩效考核方面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那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简要对此进行分析。
(一)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性质的管理方式使其绩效考核先天不足
目前有许多企业都有效地实施了绩效考核,虽然有许多科研单位都在高喊要加强绩效考核和管理,但是由于他们的事业单位性质,在管理上不同于企业单位的特点,使得他们在实行绩效考核方面先天不足。表1将事业单位性质科研院所的管理与企业的管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事业单位性质的科研院所同企业单位在隶属关系、主要管理手段、领导体系、发展目标、管理特点以及对领导、对员工的方式上都有非常显著的不同,这就使的绩效考核在这些科研单位里看起来并不那么急迫,所以有的单位虽然提出了要绩效考核,但真正动起来的不多,真正取得效果的就更少。
(二)科研院所传统人事管理的方式与绩效考核制度格格不入
目前,还有许多研究所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他们主管人的职能部门基本上都还称作人事处或者人事科。而人事管理同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显著的区别。表2对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方式和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进行了比较。
(三)观念陈旧,没有充分认识到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观念问题是科研院所实施绩效考核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和绊脚石。很多科研单位因为经费不愁、项目不愁,因此没有把绩效考核工作当成是單位的一项战略性的工作,人力资源的管理本来应该由一个完整的、强有力的机构来进行管理,但事实上,科研院所的人事处或者人事科的工作重点只是一些事务性的管理,并没有把开发和挖掘人的潜能和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当成工作的核心。除了人事部门,包括单位的各级管理者也没有绩效考核的观念,也没有把绩效考核作为其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配套机制
虽然目前事业单位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自主分配权,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科学系统的分配方法和严格的考核实施办法,造成激励机制不健全,执行缺乏活力,也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五)缺乏现代绩效考核理论知识和相关人才,使绩效考核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我国大多数科研单位从事人事工作的人员都并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出身,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和专业技术方面所受到的训练很少,他们的素质与绩效考核工作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主要表现为知识水平低下,知识面窄,缺乏绩效考核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技巧。
(六)高层领导没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科研院所的高层领导大都是专业技术人员出身,在从事行政工作后,依然没有放弃科研工作,他们的工作重心往往放在重大科研项
目的攻关和完成上,对于管理上的创新关注得比较少,对于绩效考核的理论和实践关注得也很少。缺少高层领导强有力的支持,也是科研单位绩效考核推行困难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科研单位绩效考核问题的对策
针对科研单位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相关应对措施如下:
(一)调整人事部门的工作职能
调整人事部门的工作内容和职能,使其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化,加强对人事部门人员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化培训,把其工作的重心从以事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加强考核方案的制定和完善,加强对绩效考核的宣传、解释,做好同员工的沟通工作,保证整个绩效考核的咨询和协调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评估维度,明确具体化的考核指标体系
在设计科研院所绩效考核体系时,考核的内容要根据科研人员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层次、研究项目的类别等实际情况确定评估维度。对于关键指标,要尽可能细化、量化,对于定性指标要用精确的语言进行全面的描述。同时,要根据职位的特点,以岗位分析为依据,有区别地确定权重。
(三)实行分类评估,建立科学的评估方法体系
科研人员的职称等次多,学历层次不同,不同类别的科研人员的工作重点、工作内容、工作职责都有差异,所以不能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考核所有的人,要实行分类评估,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员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坚持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科学考核,减少考核中的主观性。坚持多种考核主体并用,扩大考核信息来源,避免考核的片面性。
(四)拓宽评估结果的运用
绩效考核不是一项独立的管理行为,它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它环节关系密切,评估结果应与任职、升迁、奖惩、培训、个人发展、组织发展等紧密挂钩,这样绩效考核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五)建立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带动员工树立与组织一致的目标。科研院所应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与绩效考核系统相融合的高绩效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潜力。高绩效的企业文化有以下特点:(1)奖惩分明,创造一种公平考核的环境,制造一种主动沟通的氛围:(2)鼓励员工积极学习,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学习、培训的机会,使员工不断提高素質;(3)创造一种良性竞争的工作氛围;(4)使工作丰富化:(5)提倡多变,鼓励承担责任;(6)通过满足客户需求来保障组织和员工利益。
四、结论
科研绩效管理 篇7
一、高校科研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科研资金管理工作中,作为科研经费管理的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申报和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考核等环节监督不足,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科研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使得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受到很大影响。高校科研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项目申报环节。
主要问题包括:①科研立项重复。许多高校为获取更多科研经费,存在不同部门项目立项相同或类似项目重复申报等问题。②重立项轻论证。很多高校在向上级部门申报项目时,抱着“科研资金不要白不要”的态度,项目立项前期不做充分调研,只重争取资金,忽略项目论证,致使科研项目实施与科学发展规划不符,一些项目即便拿到科研资金也无法正常使用,有些下拨经费甚至被收回,或者改变资金用途违规使用。③预算安排欠合理。部分重大专项资金预算存在很大盲目性,严重阻碍了科研资金使用效率。很多高校科研预算申报与预算执行严重不符,年终沉淀大量科研资金,只好违背资金专款专用原则,改变经费使用计划。项目预算编制的不合理给高校预算执行监督带来严重障碍。
(2)项目评审环节。
主要问题表现为项目评审不客观。高校专项科研经费在项目申报阶段常常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考虑到上级部门在项目评审时会将部分经费审减,许多高校在编制科研预算时通常人为主观地根据以往审减比例进行上调。而主管部门又不对科研项目调查研究而是根据经验评审预算,评审项目时随意、主观,经常将项目经费预算控制在某个数额上。
(3)项目实施环节。
项目实施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从财政经费拨款,到项目单位财务核算和资金支出管理等,都属于项目实施环节。该环节主要问题包括:①科研拨款时间滞后。通常专项经费预算申报是在上一年9月份,而主管财政部门下达预算经费通常在当年10~11月份,两者相隔时间长达一年多。如前所述,许多高校项目申报阶段的盲目性,使得部分科研项目在等待经费拨款期间已发生变化,从而需要对前期申报项目进行相应调整,而项目调整又需要重新履行各项审批手续,导致项目无法如期实施,科研经费年终结余过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②科研资金违规挪用。在高校目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背景下,科研资金拨款时间滞后往往造成项目经费年度结余过多,而结余额度要被收回注销,出于平衡资金的目的,有些高校会混淆各种专项资金开支边界,不同科研项目经费开支混乱,专项资金挪作他用现象频出,给科研支出量化考核造成困难。③预算执行存在偏误。由于高校科研经费支出与项目实施进程不同步,科研项目实际工作进程与经费预算计划存在较大偏差。高校科研经费预算一般未详细列示资金开支范围,部分高校会主观改变或者扩大科研经费支出范围,不按照预算使用经费或者改变经费用途,使得项目预算执行存在严重偏误。④日常支出“不真实”。科研经费下拨到高校,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通常由项目负责人负责,负责人对科研资金使用拥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财务部门通常只对反映项目执行过程的各种财务票据的合理、合法性进行监控,往往无法对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监督。⑤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高校科研部门往往忽略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申请的科学论证和规划,重复购置仪器现象频繁,有的设备仪器被长期闲置,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尤其是移动性比较强的电子设备、仪器、图书资料等甚至被视为私有财产,学校难以对科研资金所购置的资产进行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
(4)项目考核环节。
由于我国目前对科研项目考核管理没有实质性要求,高校对于科研项目实施效果考核缺位。表现在:①科研评价体系简单。由于科研资金管理者缺位,导致评价主体缺失。尽管由上级部门组织的绩效考评所涉及的范围在逐步扩大,但科研项目实施绩效考评的主要承担者还是高校自身。目前,从评价指标上看,高校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考核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科研资金使用效率评价内容非常有限,仅仅包含预算收支完成率、人员支出占项目支出比率、资产负债率、人均支出增减率等指标,粗略的评价指标使科研绩效评价过于简单,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②监督考核效率低下。当前,主动对科研项目管理绩效进行全面评估的高校几乎没有,即使面对上级部门组织的绩效考评,大部分高校也是草草应付,考评结果很难真实全面地反映科研项目实施的状况。
二、高校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原则与方法
SMART原则被许多国家政府部门和组织作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五个字母所代表的定义分别是:明确性(S-Specific)、可衡量性(M-Measurable)、可达成性(A-Attainable)、相关性(R-Relevant)和时限性(T-Timebound)。SMART原则对科研经费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有一定借鉴作用。鉴于高校科研资金主要依赖政府科技部门拨款,科研项目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较少等特点,本文将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原则归纳为四个方面:1)特定性;2)可衡量性;3)数据可获取性;4)时限性。其中,特定性指高校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明确指向和专门用途,主要表现在评价目标特定和评价导向特定两个方面,例如针对多个科研项目比较其优劣之处,进而通过评估对项目拨款起导向作用。可衡量性要求设置评价指标应当有科学标准,以便于采用统一尺度来衡量不同评价对象的表现。可衡量性要求评价指标具有可量化的特性,不一定要求将评价指标的设置限定在定量指标上,对评价中定性指标的测量,可通过定性描述人为赋予评价指标定量含义,将定性指标转化为可衡量的定量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指用于生成科研项目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应便于收集。如果用于某项评价指标的数据在现实中不可获取或获取难度大、成本高,则该指标不具可操作性,应予以剔除或寻求其他指标替代。时限性是指项目的完成具有时效性,科研项目何时开始何时完成都应准确记录,对项目完成进度和效率应有严格要求。
国际上通用并为大部分学者所接受的科研项目与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通常为同行评议法,配合使用其他定性或定量分析方法,如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经济回报率分析、案例分析和财务指标分析方法等。我国科研绩效评价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评价体系设置中,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常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三个层次。
一般情况下,科研绩效评价主要反映项目科研投入与产出状况,其中投入指标主要包括科研项目人力投入与财力投入状况,如基于熵权-G1法科技评价模型中“R&D人员数”、“R&D经费”指标等(2007,祝志川、张玉玲),基于组合客观赋权法的科技评价模型中“科技活动人员数”、“R&D经费占GDP比重”、“R&D时间”指标等(2005,樊华)。产出指标主要考察项目的科技产出、经济产出、社会影响和成果转化四个方面,其中,科技产出主要考察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数、发明专利数等;经济产出通常采用科技进步贡献率、年均GDP增长速度等指标评价;对社会进步的影响主要考察项目完成时培养的优秀研究生人数(邓斌,20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成果转化则主要考察项目当年转让合同数(吕蔚,2008)、成交合同金额等。针对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项目绩效评价特点的不同,有学者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000,王明、刘强),该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剔除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指标,并将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设定为定性指标。
在科研绩效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各国众说纷纭,但无论是同行评议也好,科学计量分析也罢,都必须与评价对象相适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符合逻辑的科学性指标并遵循客观性及可操作性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
三、高校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我国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考评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3年至1998年,主要采用定量方法对科研产出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主要选取获奖、论文、专利等产出类指标。第二阶段是1999年至2004年,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重大创新科技成果,重视科研目标完成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承担战略性科研任务、高质量科学论文、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等。第三个阶段为2005年至今,其主要特点是对科研项目进行综合质量评估与政策导向评估,关注项目的科研创新能力与整体发展绩效,追求对研究工作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引导,建立了以基础数据测评为基础的综合质量评估体系,选取论文、专利、人才、重大创新贡献等24个绩效评价指标元素,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创新能力指数定量测评体系,并尝试对科研项目进行战略规划评价。
为了加强对高校科研项目与资金的管理,财政部2003年印发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并结合教科文部门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规范》,对高校科研项目与资金管理绩效考评进行工作部署。科技部也相继出台了系列文件和规定,如《科研评估暂行办法》、《国家科研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察办法》、《国家科研计划课题评估评审暂行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课题评审程序规范》及《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等,部署了一系列有关科研项目评价理论、评价方法及政策体系的软科学研究。
根据前述绩效评价指标设立的四项原则并结合高校科研资金管理现状,本文拟将高校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两个层次,具体包括项目执行、项目人员、项目经费、项目产出成果、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社会影响、人才培养情况7个一级指标和项目进展、项目技术和经济指标完成等20个二级指标。高校科研项目与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现对表1所列各项指标分别说明如下:
1. 项目执行情况
项目执行情况(评价值)=项目进展权重×项目进展评价得分+项目技术和经济指标权重×项目技术和经济指标评价得分+项目验收结论权重×项目验收结论评价得分
项目执行情况评价的各级指标组成见表2。
表2中,项目进展评价采用等级选择方式获得无量纲分数,项目“按计划进行”、“进度超前”、“拖延”、“停顿”和“撤销与终止”计分标准依次为:10分、9分、6分、4分和1分。项目技术和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计分标准包括:“全部完成”计10分;“基本完成”计6分;“未完成”计1分。验收项目以计划主管部门的验收结论为准,项目验收结论同样采用等级选择方式获得,其中“验收合格”计10分;“验收基本合格”计6分;“验收不合格”计1分。
2. 项目人员情况
项目人员情况(评价值)=项目负责人职称权重×项目负责人职称评价得分+项目参研人员学历权重×项目参研人员学历评价得分
其中:
项目负责人职称评价得分=正高人数×10+副高人数×8+中级人数×6+初级人数×4+其他人数×1
参研人员学历(计算值)=研究生学历人数×10+大学学历人数×8+大专学历人数×6+中专学历人数×4+其他人数×1
3. 项目经费情况
项目经费情况(评价值)=项目经费预算与经费到位金额权重×项目经费预算与经费到位信息评价得分+项目经费预算与经费支出金额权重×项目经费预算与经费支出信息评价得分
项目经费情况评价各级指标组成见表3。
表3中,各指标计分标准依次为:“实际到位项目经费与预算吻合(指经费90%已实际到位)”计10分;“实际到位项目经费与预算基本吻合(70%~90%实际到位)”计6分;“实际到位项目经费与预算不吻合(实际到位不足70%)”计1分。项目经费预算与实际支出计分标准包括:“严格按预算支出(控制在预算±5%之内)”计10分;“基本按预算支出(控制在预算±10%之内)”计6分;“未按预算支出(实际支出超出预算10%以上)”计1分。
4. 项目产出成果
项目产出成果(评价值)=发明专利权重×发明专利评价得分+论文著作权重×论文著作评价得分+成果水平权重×成果水平评价得分+技术标准权重×技术标准评价得分+项目奖项权重×项目获奖评价得分
项目产出成果评价指标见表4。
上述各项指标均采用无量纲分数,如成果水平指标包含“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和“省内领先”,计分标准依次为10分、8分、6分、4分和2分。成果水平等级选择以项目鉴定结果为准。
5. 直接经济效益
通过计算项目直接实现的经济产值与项目经费实际支出金额比值进行评价:
投入产出比(计算值)=项目实现的经济产值(元)/项目经费实际支出金额(元)
得到项目投入产出比计算值后,通过该指标隶属度进行差值计算获得该指标的最终评价得分。
6. 间接社会影响
间接社会影响评价值=改善生态环境权重×改善生态环境评价得分+节能降耗减排权重×节能降耗减排评价得分+社会公共服务权重×社会公共服务评价得分+防灾减灾权重×防灾减灾评价得分+人口健康水平权重×人口健康水平评价得分
反映“间接社会影响”的5项二级指标均采用等级选择方式获得分数,选择“是”计10分,“否”不计分。间接社会影响评价指标见表5。
7. 人才培养情况
人才培养情况评价值=取得学位人数权重×取得学位人数评价得分+晋升职称人数权重×晋升职称人数评价得分
取得学位人数(计算值)=取得博士学位人数×10+取得硕士学位人数×5+取得学士学位人数×2
晋升职称以项目实施过程中晋升中级、高级职称人数统计,指标计算值如下:
晋升职称(计算值)=晋升高级职称人数×10+晋升中级职称人数×5
得到该指标的计算值后,通过该指标隶属度进行差值计算获得指标的评价分数。
8. 指标权重的确定
借鉴现有评价体系设置原则,高校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计算可采用两种方法:
(1)根据项目鉴定标准与鉴定结果,获得二级指标的评价得分,包括项目进展、项目技术和经济指标、项目验收结论、负责人职称、项目经费预算与经费到位信息、项目经费预算与经费支出信息、成果水平、改善生态环境、节能降耗减排、社会公共服务、防灾减灾能力、人口健康水平共计12个二级指标。
(2)通过统计指标的加权求和获得二级指标的计算值,包括参研人员学历、发明专利、论文著作、技术标准、项目获奖、投入产出比、取得学位人数、职称晋升人数共计8项二级指标。
方法1的有关评价指标的评价值直接参与指标加权求和计算,而方法2所得的计算值不仅量纲不尽相同,值域也不同。为了能在指标体系中进行比较,需要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隶属度的设计将指标的计算值转化为指标评价得分。
四、结语
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研究 篇8
一地方高校科技项目及绩效管理的特点
地方高校的科研不但具有科研队伍的多层次性、科研任务的多重性、科研方向的多元性等高校科研的一般特点外, 还具有科研目标的实用性和科研内容的地域性等特点。基于此, 本文研究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的绩效管理问题,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 科研内容的地域性
与重点高校比较而言, 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有一定的差距, 尤其在国家级项目的竞争上处于劣势, 这样地方高校很难形成长期的、专一的研究方向。因此, 地方高校许多科研人员致力于研究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的科研项目, 以此争取地方政府部门科研经费的支持。地方级科研经费定位于解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科学技术问题, 这样地方高校科学在研究上无形中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2. 科研目标的实用性
科研水平不高和缺乏竞争力是一直困扰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主要问题, 这也导致了立项、经费争取上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难题, 一方面需要地方高校将有限的科研力量集中地投入到匹配的科研方向上,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目标应该更定位于实用性。具体而言, 科学研究需要注重提高科研队伍整体实力, 使其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明确的人才培养功能;此外, 科学研究还需要注重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依靠科学成果解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以科研业绩来提高社会知名度。
二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方法及其难点
1. 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方法
考核科技绩效管理的方法主要是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法的优点在于减少了非关键性因素的干扰, 从而提高了效率以及效益。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 并给各指标赋予不同权重。最后, 将各指标的不同等级得分与其权重系数相乘得出该指标的最后得分。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各级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这样既避免了同行评议法缺乏定量化分析的弱点, 同时又受专家的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学术偏好、人情关系以及官僚意识残留等因素干扰;也避免了模糊评价法过分侧重于定量分析, 而缺乏对一些无法定量化的、指标的定性分析。综合上述方法的优劣, 关键指标考核方法较其他方法而言, 更加符合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现状。
2. 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难点
第一, 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障碍。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原因在于一方面科研过于偏重理论化研究, 缺乏与地方特点的结合, 这样造成科研成果在理论上成立, 但不符合当地实情;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研究方式过于形式化, 为按期完成目标, 人为地拔高或降低科研成果。此外, 在实际的科研管理工作中没有完善的科研项目成果约束机制, 以至于即使达不到预期的科研成果, 也无法追究相关的违约责任。
第二, 科研投入产出效率不容易被衡量。科研人员的科研投入是通过脑力劳动来实现的, 有时为了保持思维的连贯性和实验的延续性, 经常需要加班加点, 这样导致其工作时间无法估算。而对科研产出的衡量由于对科学研究绩效评估的产出概念还存在分歧, 导致科研成果的每一种社会价值也有多种表现形式, 目前还没有形成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评估体系。
第三, 学科之间的壁垒。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优势学科, 在无法统筹兼顾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 优势学科在项目申报上会比普通学科更具有竞争力。一方面, 加大对优势学科投入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优势学科;另一方面, 由于资源有限, 所以这也会压制普通学科科研。这两者的均衡是目前合理绩效评估的一个难点。因此, 怎么区分与学校职能管理机关的权限划分, 协调与科技处、人事处等单位的关系, 探讨项目管理、人才流动以及机构组建等具体问题已成为科研管理工作中需要优化的难题。
三改善地方高校绩效管理的思路
1. 运行评价激励机制, 提高科研积极性
要正确评价科研水平, 也要正确评价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 促进协同合作。如大连理工大学的科技奖项包括科技成果奖、科研项目奖、校企合作贡献奖、成果转化贡献奖、科研创新团队津贴奖、科技工作贡献奖等。
2. 科研成果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相结合的原则
各级各类科研奖励评审、职称评聘等工作应当与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挂钩, 如将从事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或科技推广取得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或在文化、教育、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社会效益并得到学校和省 (部) 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定, 并以此作为科研考评管理的基本原则。科研的目的是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科研成果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样科研的投入才有价值。因而, 合理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准确满足科技发展目标和需求;同时, 评价指标体系不能脱离科研目标的大范畴, 需要契合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
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要着力考察各项科研产出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估, 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因而, 在执行绩效评价时根据具体学科进行定量分析, 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所以, 在对科研项目评估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对科研成果进行定量评估, 而且需要结合定性分析。
4. 利益群体间的协调与合作
地方科技处和科研院是各科研人员之间、项目与科研人员之间、各学院之间的匹配、协调与管理的机构。地方科技处或科研院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加强人才之间的合理竞争、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有效进行以及如何合理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5. 结合学科的实际情况, 酌情考虑考核指标的权重
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是同行专家进行定性、定量评议的重要基础数据和规范。因此, 评估指标制定是否科学、合理、实用和可操作, 会直接影响项目绩效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科技项目绩效评估工作的难度, 由于受项目学科、研究阶段、研究领域、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加之国内外开展此项管理工作时间并不太长, 评估指标的制定是难以尽善尽美的。因此,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对考核权重新予以调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绩效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绩效评估对促进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提高科研效益的意义重大。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 不仅直接影响着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和水平, 关系到地方高校学术风气的发展, 影响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而且事关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地方高校科研方向不集中, 各个学科的科研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学科间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差异很大。地方高校需从优势科研方向出发定位, 一要从学校科学研究的实际出发, 分析科学研究的优势和所拥有的科研实力, 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其社会反响;二要依据现有科学研究基础, 从学科的前沿地带和跨学科角度确定科研方向, 经过努力能够形成一定的研究特色, 并能在某一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三要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出发, 确定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研究方向。以往的实践中, 我国有关机构和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但要构建完全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特点的绩效评估方法尚需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吴述尧.国家目标为基础研究导向愈益成为科学发展的国际趋势[J].中国科学基金, 1999 (5) :317
[2]王志刚.论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的定位——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五[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91
[3]杨道建、赵喜仓、陈海波.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4]刘志宏.提高高校科研效益的几点设想[J].科技管理研究, 2003 (6) :60
[5]张凌燕、张松富.绩效评估方案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础科学, 2010 (3) :52~53
军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评价 篇9
2001年,总装备部在等同采用国家标准GB/T19000-2000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军工产品的特殊要求,发布了GJB9001A-2001。该标准是军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对军品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认证审核的依据,目前,许多军工产品承制单位依据GJB90001A-2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相继建立了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第三方认证。随着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不断深入,GJB9001A认证已从军品生产单位逐渐扩展到军事科研单位和其它单位,比如:国防科研机构、军品试验检定机构、军队装备大修厂、军队科研机构、军队院校等。由于不同单位性质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其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往往是不同的。如何依据标准建立适宜于军校的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并对组织的绩效水平进行评价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1 绩效评价的内涵
关于绩效评价的概念,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概念。例如:史密斯(R.C.Smith)认为绩效评价就是对组织中成员的贡献进行排序。朗斯聂(Longsner)认为绩效评价就是为了顾客评定员工的能力、工作状况和适应性,对员工的个性、资质、习惯和态度,以及对组织的相对价值进行有组织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包括评价的程序、规范、方法的总和。福利普(E.B.Flippo)认为绩效评价是指对员工现任职务状况的出色程度,以及担任更高一级职务的潜力,进行有组织的、定期的并且是尽可能客观的评价。由于评价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绩效评价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应该随着管理的需要而变化。从内涵上说,绩效评价就是对人与事的评价,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绩效评价是对人或部门及其工作行为、工作状况进行评价。二是绩效评价是对人或部门的工作结果,即对人或部门的工作结果,即对人或部门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或贡献程度进行评价。从外延上说,绩效评价就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对组织中的人或部门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评价,它有三层含义:
(1)绩效评价是从组织目标出发,对组织中的员工或部门进行评价,并使评价以及评价之后的人事待遇管理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绩效评价是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它运用一套系统的制度性规范、程序和方法来进行评价。
(3)绩效评价是对组织成员或部门日常工作中所显示出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
综上所述,绩效评价就是指评价主体根据工作目标、绩效标准、规章制度等,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员工或部门的工作业绩、工作行为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的过程[1]。
通过对上述绩效评价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本文将军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评价的概念作一界定,即:军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评价是指军校根据工作目标、绩效标准、规章制度等运用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对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过程中所带来的工作业绩、顾客及相关方满意等绩效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
2 院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评价原则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军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全面反映军校科研质量管理状况,通过评价的结果检验、修正军校的科研质量管理措施,从而挖掘科研质量管理活动的潜力。由于军校科研质量管理活动千差万别,影响科研质量管理活动的关键因素也在不断变化,要准确地将绩效因素反映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上,就必须根据管理活动规律、军校自身特点,设计一套能较全面地反映军队院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产生的各种绩效指标。为此,军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评价指标应遵循一下基本原则[2,3]:
(1)全面性原则。要综合评价军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绩效,必须将反映军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绩效的各种因素合理纳入评价范围,并据此设计指标体系。
(2)目标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与军校科研质量管理活动密切相关。必须正确反映军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绩效水平,突出科技创新能力。
(3)独立性原则。同层次上的指标尽量不应具有重迭性关系,保证指标能从不同方面反映系统的实际情况。
(4)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客观系统内部要素以及其本质联系为依据,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正确反映系统整体和内部相互关系的数量特征。
2.2 军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满足军校科研质量管理工作需要,借鉴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评价思想,充分考虑军校科研质量管理的特点,构建出军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3 模糊综合评价
2.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对于各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专家分别将指标进行两两比较,采用1~9标度法得到判断矩阵,经整理得到各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
2.3.2确定评语集
2.3.3确定指标隶属度
通过向专家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指标的隶属度并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2.3.4进行单级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指标的隶属度以及上述所得到的关系矩阵代入公式计算得单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
2.3.5进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计算得到的单级模糊综合评价向量可以构造二级指标的关系矩阵,代入公式得到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
同理,得到三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b1+b2=0.5675>0.5,所以学院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绩效水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产生了比较大的绩效。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实施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后,学院的创新能力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提高。究其原因,人员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人员的综合素质,虽然通过认证后,经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影响和提高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但是,其影响因素是次要因素。
3 结束语
构建军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但能够反映军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绩效水平,而且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为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军校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并对其绩效水平进行评价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从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出发,对军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评价的内涵作了界定。构建了军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军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进行评价,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体系的不足。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徐倩.绩效评价[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黄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2.
科研绩效管理 篇1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深化, 科研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高校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当前, 科研经费来源日益多元化, 经费规模呈现大规模增长的状况, 已经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通常来说, 针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主要在于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两大方面。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绩效评价, 对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质量提升起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有助于用好用活科研经费,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 促进行业创新, 培养核心竞争力。然而,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还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因此, 结合绩效评价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促进高校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一) 预算编制科学性较差, 实际执行难度较大
很多科研项目在申请立项时, 往往是由科研人员来完成预算编制的, 由于科研人员本身对财务制度不熟悉, 也难以准确把握经费支出的范围和标准, 仅仅是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大致测算完成的, 并没有经过科学细致的定量分析, 因此,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容易出现项目经费短缺、遗漏等问题, 导致预算编制和最终支出的差异较大, 难以发挥出预算管理统领全局的作用, 甚至出现经费支出随意, 滋生出一系列贪腐行为。客观来看, 由于科研活动的特殊性, 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 难以像详细测算生产活动一样测算科研活动的工作量和消耗量。总体来看, 科研项目的研究具有难以预见、周期较长、复杂性高等主要特点, 尤其是类似农业科研领域, 还要受到自然条件等不可抗力因素的直接影响,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执行的方案和进度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如果出现大范围自然灾害, 那么财务部门要做好项目重新调研、方案调整、资源重新分配等工作, 由于材料费、管理费、劳务费等项目可能发生较大幅度变化, 在科研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经费执行可能出现紧张, 那么在申请预算调整时, 容易出现由于程序不畅、手续复杂导致错过了科研项目的最佳执行时机。
(二) 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体制不严格
首先, 科研经费缺乏完善的成本核算办法。科研成本涵盖的内容较为繁杂, 主要有设备仪器折旧、人员薪资、水电费、科研场地费等支出。部分高校只重视对科研总经费的控制, 而不重视科研经费实际产生效益的情况, 甚至抱有哪怕知道入不敷出, 也要完成科研项目的极端思想。由于上述理念的存在, 科研经费到账之后, 财务管理部门选择不提或者少提管理费, 而将原本应当列支在科研经费中的成本列支到教育事业费上, 导致很多科研人员认为这笔费用完成属个人所有。其次, 科研经费的支出较为随意。为了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科研经费管理一向较为宽松, 但是一些科研人员却利用这种政策, 采用虚假票据进行报销, 或者将本来应该归属于个人、家庭支出的费用列为科研费用进行报销, 蚕食科研经费, 为自身谋取不正当利益。
(三) 科研项目剩余经费结账不够规范
科研经费的结账环节管理应当受到充分的重视, 目前, 科研经费在结账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根据国家针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 科研项目在完成并通过各方验收之后, 需要就科研项目的结余经费进行严格的审核与结算, 以便做到资金流向清晰。由于目前针对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还不够完善, 针对科研经费结余的再分配工作还缺乏明确的指导办法, 因此导致管理凌乱。一些科研项目组由于在结项之后发现仍有剩余, 就采用各种方法突击花钱, 甚至将结余经费用于个人旅游、家庭开支报销等与科研项目完成无关的领域中, 导致科研经费未能完全在科研领域中发挥效用, 甚至引发一些不正之风。
三、提高科研经费财务管理, 强化绩效评价
(一) 重视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 注重预算执行评价
首先, 财务管理部门应当将自身的服务管理职能进行前移, 提前介入, 同科研管理部门一起完成预算编制工作。具体来说, 科研人员在进行项目申报时, 应当同财务人员进行妥善沟通, 落实科研领域和财务领域方面的编制细则, 分别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 在严格遵照财务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项目的具体实际, 在目标相关、政策相符的基础上, 对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及标准进行详细的规定, 符合经济适用性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经过实地调查、多次论证编制出的科研经费财务预算, 才能在项目实际开展过程中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科研项目预算才有可能顺利被执行。
其次, 应将预算执行结果纳入绩效评价。在编制预算之后, 财务部门还需严格下达预算, 并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科研经费一旦下达, 各个预算部门都必须严格执行。客观来看, 在实际项目开展过程中, 如果出现确需调整预算的情况, 一定要严格按照调整手续规范办理, 防止出现随意调整预算的情况发生。科研项目预算绩效评价中, 应考虑科研项目成果不确定性, 把各方面因素考虑在内, 对预算调整加以准确评价考核。
(二) 完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办法, 针对经费支出实施全成本核算及评价
需要重视对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办法的完善, 针对经费支出情况实施全成本核算。科研经费支出内容主要包括直接费用、项目管理费用、研究支出等几个方面, 因此, 在具体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中, 应结合经费支出成本核算进行。直接费用主要涵盖科研项目中所需耗用的可以直接计入成本的费用, 具体包括材料费、设备费、人员费、测试费、加工费等其他各类直接费用。同一课题组也可能出现不同的费用划分规则, 科研人员也应当了解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办法, 在实际报账过程中严格划分范畴、提高科研经费支出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针对项目管理费是在支持科研活动进程的过程中产生的, 考虑到准确核算各项费用的难度较大, 在对于经费支出的评价中, 应当考虑严格成本核算, 提取的管理费用需要及时纳入到财务预算的统筹范围之内。就研究支出而言, 高校将自身的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委托给外单位完成所需要支付的费用, 在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中, 必须明确该项费用的准确支出情况, 严防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
(三) 结合经费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 合理安排结余经费
在科研经费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过程中, 应结合对经费管理的评价效果, 与科研管理部门加强沟通、积极配合, 完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通常情况下, 应当在科研项目完成并顺利通过验收后的半年以内办理所有的结账手续, 对于一些不按照既定流程执行的科研项目, 应当促使科研管理部门根据管理办法进行强制性结账。在科研项目结题进行绩效评价时, 财务部门需要对科研成本构成进行详细的财务分析, 找到结余产生的具体原因, 针对不同的结余产生方式制定不同的管理和评价办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绩效评价体系可以采用多种管理软件针对已经结项的科研项目进行财务信息管理监督, 真实、准确地了解科研经费使用的具体状况, 对于盲目投入经费、收效甚微的情况, 应在评价中加以体现。具体评价体系建立中, 可以与信息技术人员进行充分协作, 根据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特点, 研发科研经费专用的管理绩效评价信息系统, 通过对管理手段的创新, 实现对各项财务数据的动态查询、分析。针对科研经费的结余情况和评价结果, 还可以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 对于能够在科研过程中厉行节约, 提高各项仪器使用效率、优化配置各项科技资源, 评价得分较高的个人和部门, 可以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能够按照科研项目进度保质保量甚至超过预期完成科研项目, 绩效评价结果较好的部门, 可以鼓励其将结余经费继续投入到自主科研课题的进一步研究之中, 积极开展科研创新活动。
四、结语
伴随着我国科研事业的高速发展, 高校科研经费的规模和来源都逐步扩大, 高校财务部门应及时调整固有观念, 针对科研形势的最新发展状况, 构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凭借对现代管理方法的充分应用,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逐步改进、完善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 促进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和管理效果的双重提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针对科技体制的改革也步步深化, 科研经费在整个GDP中的占比逐步攀升。当前, 高校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 对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规范性要求越来越高。然而, 科研经费在经费支出、会计核算、预算编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果。本文就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进行分析, 并结合经费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建设, 提出提高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
科研绩效管理 篇11
关键词:高校科研 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合理与否对于实现国家的创新驱动战略影响深远。经实践证明,高校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是实现经费管理科学合理的重要途径,可以推动科研的有序进程,同时可以增加科研产出和效益,提升科研水平。本文从影响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的实际因素考虑,引进平衡计分卡进行科学绩效评价,希望为高校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和有效监管作出贡献。
一、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的基础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是指高校财务处、审计处、科研处及其它部门,从科研经费预算安排到结项的全过程里,对课题研究的投入、分析、成果、结论以及资源利用的高效性、合理性、经济性,运用一定的绩效评价手段,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认定和测评的行为,也是对科研资金运作的监督和管理方法。
简单概括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如下:一是有助于加强和完善政府科技专项经费预算管理;二是促使学校在学科上获得突破,通过加强管理、优化结构、引进优秀人才等方式,逐步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三是促进高校建立共享机制,提高和优化科研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四是便于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科研投入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
二、国内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现状
国内学者对高校科研管理的现状分析所做的研究很多,但如何应用有效评价工具来促进科研管理日趋规范,前人做的研究很少。人才短缺和资源匮乏是导致绩效管理效率不高和资源分配不均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整体的策略规划不完善,缺乏健全的制度保证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我国高校财政工作人员现有知识水平很难运用较复杂的计量方法对科研经费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尤其没能构建起一套完善且可行性高的绩效测评体系。
三、平衡计分卡在高校科研经费评价中的作用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高效且契合实际的绩效评价方法,它将组织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综合考虑,为管理层提供相对完善的决策信息。
平衡计分卡在对科研绩效进行指标考核时,是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的,以保证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的全面性、整体性,进而帮助制定合理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基于这种认识,平衡计分卡可从为财务、服务对象、内部业务流程、创新与发展四个层面来考虑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
四、平衡计分卡在高校科研经费评价中的具体应用
(一)财务层面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上级财政部门拨付的事业经费、专项资金、科研课题和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日常办公差旅和科研开发。
首先,设置科研项目时要编的预算需要严格执行。如果实际支出超支,说明资金可能没有被合理配置;反之,说明资金没有被好好利用,存在资金闲置、浪费资源的现象。笔者提出用实际支出总额与预算支出总额的比率来衡量高校科研经费的安全性。
科研经费安全系数=■
其次,实际工作中有的投标人为确保课题中标,竞标书中的很多内容为迎合评标人的喜好,将实际需要的研究经费占经费总额的预算比例设定较高,而在中标后的实际执行中,在总额不突破的情况下,实质研究费用比例缩小,加大非实质性研究费用比重。因此,笔者提出用实际实质研究费用与预算实质研究费用的比率来衡量科研经费用于研究的效率。
实质科研经费安全系数=■
另外,国内部分高校职工没有及时登记核查部门内部资产,造成设备仪器以及图书等重复购买情况的出现,更甚于很多资产根本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闲置的资源不能做到部门间共享,上述情况也极大阻碍了科研经费效率的提升。
具体评价指标有:科研经费安全系数、实质科研经费安全系数、闲置资产数额。三项指标均可通过高校财务报表或者统计资料分析。
(二)服务对象层面
如今,高校科研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首先,高校科研致力于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成果可以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资源信息传达给学生,把教学提高到更高的层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毕业论文通过率、优秀论文比例来衡量学生科研水平。上述指标可通过学期末统计取得。其次,高校科研促进师资队伍的培养。重视科研会促进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积累更多教学经验,为科研课题的研究开展培育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教学团队。
笔者认为可以用教师科研的创造力、竞争力、声誉和影响力、科研服务数量和成功率来衡量教师的学术水平,通过问卷调查评价科研团队的专业性和成长性。科研成果竞争力指教师所做的学术型贡献如何,提供的专利、软件、新产品、新技术等竞争力如何;声誉和影响力结合科研成果的网络评价、点击率以及荣获奖励的次数进行分析;在通过对科研成果的咨询培训以及技术转让次数和金额、成功率的计量评测后,再对其服务数量和成功率进行分析研究。另外可以对经费使用单位的满意度、高层管理机构的满意度以及地方政府的满意度进行分析来衡量社会的综合满意度。
具体评价指标有:毕业论文通过率及优秀论文比例、科研成果竞争力、声誉和影响力、科研服务数量和成功率,经费提供单位满意度、上级主管部门满意度、地方政府满意度。
(三)内部业务流程层面
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业务流程环节对实现项目目标至关重要。一般高校的科研课题都有几个部门共同负责科研工作的开展:财务部负责管理科研经费的支出;科研部负责科研项目的开发经费控制;科研课题负责人主管全部经费的使用分配。
在内部业务流程层面,笔者提出指标:科研项目进度控制、科研成果的质量、获奖数量以及专著和专利的申请数,另外,还有具体的科研工作流程和行政管理部门的效率等。
其中,科研获得的奖励数量、质量、专著和专利数依据高校建立的科研课题研究和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获取,并按照SCI、SSCI、EI、ISTP、CSSCI、CSCD对论文进行指标分类计算和研究,进而确定专利、专著等项目立项所需要的经费数目;依据项目申请书整体计划对科研项目进度进行控制和调控,合理安排科研人员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下拨的科研经费;对科研获奖的项目按照不同级别进行分类统计。除此之外,项目工作开展流程以及行政管理效率等指标还可以对科研机构的各个内部部门之间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对工作流程循环体系的设计好坏和效率高低的评价,可以结合专家的具体意见进行分析。
(四)创新与持续发展层面
高校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和做到课题的科学创新,而且科研力量和创新力的高低是一流大学和其他大学区别开来的重要因素,科研人员的智慧、创新能力和创造力是科研研究的关键和核心所在,仅仅依靠设备机器而忽视人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是不够的。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现有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的建设,建立更加自由畅通的有利于师生交流、沟通的平台,创建具有合作互助精神、职业道德以及懂得积极进取的科研团队。
根据以上阐述,笔者提出具体指标有:科研人员综合素质,行政人员综合素质,职工进修、培训与交流情况,学生比赛获奖情况,职工满意度。
其中,科研人员和行政人员综合素质需要结合科研人员和行政人员学历、职称结构综合计算;加强对职员技能培训和进修工作的开展力度,综合考虑员工表现可以考虑参加国内外科研学术交流、进修培训、在职培训职员的人次、时间及对项目的推动效果;学生比赛获奖情况需要统计学生在各种有关科研型比赛的获奖情况;职工满意度指的是各类员工对科研团队的整体满意度、实际课题中科研人员间是否有认同感。
四、结语
本文以平衡计分卡理论为基础,从四个层面的角度设计了高校科研经费评价指标,在具体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完善,科学性还需在实践中检验。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涉及到观念的更新以及部门利益的调整,科学性和专业性都很强,需要做到统筹兼顾、系统推进,逐步建立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核心,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研水平为目标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小梅.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功能及国际比较[J].财会研究,2013 (10)
[2]高勇.中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比较浅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
[3]张耀方、白杰、徐斌.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的探索与思考——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会计之友,2014(19)
科研绩效管理 篇12
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人均耕地面积较小的国家, 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确保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创新。[1]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证明,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2]
农业科研管理是农业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通过对农业科研过程中的诸多环节所进行的科学管理, 可以优化科研环境、配置科研资源, 更好地服务农业经济发展。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农业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决定了农业科研的效率和水平。[3]
对农业科研管理进行绩效评价是改进和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需要。通过对农业科研管理的绩效评价, 可以衡量农业科研管理水平、分析农业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为不断提高农业科研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从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发展历程看, 许多农业科研机构在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官本位”的现象。这种“官本位”的现象在农业科研管理方面体现为强调行政管理功能, 而忽视服务功能。相应的, 在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中往往缺乏绩效评价, 或者是绩效评价不能反应科研管理的服务职能的水平。现结合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服务理论, 提出基于服务的农业科研管理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为提高农业科研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二、相关理论回顾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 为了应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 英美等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了政府改革的要求。而作为公共管理部门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行政管理领域出现了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公共管理部门的改革应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转变公共行政管理部门职能, 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公共管理部门工作的目的是满足公民和社会组织的需要。公共管理部门要明确自己的服务对象, 公共管理部门工作的目的是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和愿望。第二, 公共行政管理中心的转变。与传统行政理论将公共管理部门置于中心位置不同,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应将服务对象置于中心位置。公共管理部门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或管制者。第三, 将企业经营中重视成本、品质、顾客满意等策略引入公共管理部门工作中。[4]
服务理论认为服务具有无形性、差异性和生产与服务的不可分性, 因而对服务绩效的评价应该包括对服务的产出和传递过程的评价, 而不能仅仅涉及服务的产出。许多学者的研究证明服务绩效所评价的应该是服务是否符合了顾客的期望, 也就是接受服务者对服务的期望与感受的实际绩效之间关系。[5]如Zeithaml所提出的顾客感受质量就是顾客关于某种服务的整体表现的判断, 是顾客对服务的期望与感知绩效的比较的结果。[6]
1988年A.Parasuraman, Valarie A.Zeithaml和Leonard L.Berry (PZB) 根据相关研究设计了评价服务质量的SERVQUAL模型。该模型将服务质量归纳为五个维度。
服务提供方具备的提供服务所必须的工具、设备等可以被顾客观察到的内容, 被称为服务的有形性;服务提供方具有的可靠的、精确地履行承诺的服务能力称为可靠性;服务提供方所具有的为服务接受方提供及时服务的意愿称为服务的反应性;服务提供方人员所具有的提供服务所必须的知识称为服务的保证性;服务提供方对服务接受方的关心、对服务接受方给予个性化关注被称为服务的关怀性。[7]
根据这五个维度, PZB设计了调查服务接受方对服务提供方的感知质量的问卷。服务接受方根据李克特七点量表分别进行评价。最后根据期望与感受的差距判定组织的服务水平。[8]
三、基于服务质量的农业科研管理绩效评价方法
(一) 基于服务的农业科研管理绩效评价要素
尽管新公共管理理论是针对政府改革而提出的理论, 但农业科研机构的行政管理部门在某种程度上与政府有相似之处, 可以认为农业科研机构内部的科研管理部门是农业科研机构的“内部政府”。所以, 农业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将其职能明确为对农业科研工作者提供服务。依据以上分析, 农业科研管理的绩效评价就应该以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为主, 主要考察农业科研管理部门与科研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为农业科研人员所提供的服务是否能够满足服务接受者———农业科研人员的期望与欲望。基于服务质量的农业科研管理绩效评价要素可以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以服务质量指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
2.将服务的接受者———农业科研人员作为评价的主体评价。
3.借鉴SERVQUAL模型等能够评价整体服务水平的方法作为评价的方法。
(二) 农业科研管理绩效评价中SERVQUAL模型的调整
SERVQUAL是一个通用的模型, 将其应用于农业科研管理时, 有必要根据农业科研管理服务的特殊性对其进行调整, 以使其能够真实反应农业科研管理的服务水平。
根据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特点, 可以对SERVQUAL模型中的五个评价维度, 有形性、可靠性、反应型、保证性、关怀性进行分析, 重新定义其内涵用于农业科研管理绩效评价。
在农业科研管理服务绩效评价中, 农业科研管理部门为履行其职能必须拥有一定的设备、场所和工具, 这些有形物质的拥有水平势必影响农业科研工作者对农业科研管理部门服务质量的评价。
农业科研管理部门长期的稳定、可靠的服务是农业科研工作者对科研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可靠性的基本要求。农业科研工作者可以根据农业科研管理部门以往的工作对农业科研管理部门及其与员工是否愿意和能否解决科研工作者的问题进行评价。
如果农业科研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农业科研工作者的需求推诿、拖延, 无疑将降低农业科研人员对农业科研管理服务水平的感受。对科研人员的服务要求的迅速反应会被作为农业科研管理高服务质量的标志, 也就是农业科研管理服务的反应性。
农业科研管理部门与工作人员对农业科研人员的态度是否友善、在工作中能否赢得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信任、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知识与能力构成了农业科研管理服务评价的保证性。
农业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否分析、了解每一位农业科研人员的需要、需求与期望, 为每一位农业科研人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体现为农业科研管理的关怀性。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有很强的人际接触性, 高质量的科研管理部门服务需要对每一个服务接受者的个别关注和理解。
四、结论
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 本文提出以服务质量作为农业科研绩效评价的核心内容。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有利于农业科研管理部门确立服务意识, 能够科学的反应农业科研管理的水平。
现仅在一般层面上就科研管理部门绩效评价中应用SERVQUAL模型进行了探讨。在具体应用中必须进一步对农业业科研管理的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分析, 确定服务质量各维度的表现形式, 设计合理的问卷与问题陈述并形成科学的调查方法。
农业科研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农业科研管理是农业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对农业科研管理进行绩效评价可以衡量农业科研管理水平、促进农业科研的发展。
鉴于SERVQUAL模型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与通用性, 结合农业科研管理的特殊之处, 分析了SERVQUAL模型在农业科研管理绩效评价方面的应用。研究表明SERVQUAL模型和方法对于评价农业科研管理绩效具有可行性, 而且与现行的农业科研管理绩效评价方法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
摘要:农业科研管理水平对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发展农业有重要影响。传统的科研管理绩效评价方法无法反应科研管理的服务本质。现结合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服务理论, 提出基于服务的农业科研管理绩效评价的新思路, 对于在农业科研管理部门应用SERVQUAL模型适应性调整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科研,农业科研管理,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汤文华, 刘志飞, 刘小进.论农业科技创新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9) .
[2]张金来, 霍文娟, 刘耕春, 葛瑾, 徐璇.强化科研管理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J].天津农业科学, 2011 (5) .
[3]林友华, 李华锋, 张宪法, 翟勇.农业科技管理在服务我国现代农业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 2012, (10) .
[4]Isaac-Henry, Kester, Chris Painter and Chris Barnes.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Challenge and Change (Second edition) .London:Thomson Business Press.1997.
[5]Osborne D., T.Gaebler.Reinventing Government: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Massachusetts:Addison-Wesley.1992.
[6]Lewis, Robert C.Bernard H.Booms.The Marketing Aspects of Service Quality.in 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Services Marketing, L.Berry, G.Shostack, and G.Upah, eds.Chicago:American Marketing.1983:99-107.
[7]Valarie A.Zeithaml.Defining and Relating Price, Perceived Quality, and Perceived Value.Report 1987, No, 87-101, Cambridge, MA: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科研绩效管理】推荐阅读:
科研单位绩效管理办法06-01
高校科研绩效06-03
科研绩效分配方案11-09
科研工作者绩效考核07-09
教育科研人员绩效考核10-01
科研信息管理09-24
高校科研管理07-21
医院科研经费管理05-26
教师科研管理05-29
农业科研管理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