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绩效(精选12篇)
高校科研绩效 篇1
科研经费是指各种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而支出的费用。科研经费通常由政府、基金会、民间组织或企业等通过委托或者评估筛选等方式来分配, 用于解决特定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科技工作的重视程度的提高, 科研经费的投入愈来愈大。科研经费是高校提高科技水平、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学科发展、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增强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如何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科研项目的绩效是科研和财务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也是国家、社会和项目管理部门十分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 预算不科学。
许多高校还没有将科研经费管理纳入经济责任制范围, 没有明确界定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其他相关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 也没有设置专门岗位负责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项目决算工作, 对不同层次、不同来源渠道的科研经费, 没有针对性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对科研经费使用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缺乏应有的规范。财会人员对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科研经费预算大多是由项目负责人凭经验编制, 没有财务人员的参与, 对成本要素考虑不周, 预算不科学、不准确, 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需的成本。
2. 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不灵活, 沟通、协调失衡。
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经济效益估测、预算计划编制、中期项目评估和项目结题决算等各个环节, 都缺乏财会人员的专业指导。从科研项目申请、立项到经费入账、中期评估以及项目结题结账的整个过程内高校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沟通、协调不足, 信息、资料反馈不及时, 从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上难以使有限的科研经费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普遍缺乏共同督促项目组按项目进程合理使用经费的理念, 没有时间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意识。
3. 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 经费管理混乱。
多层次、多渠道的科研经费收入现状对财会人员的会计核算能力和经费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及时对财会人员进行国家科技政策、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财经制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财务部门内部控制管理不严格, 未设置专门岗位管理科研经费, 岗位职责不明确, 长期不轮岗。到账科研经费不及时入账。财务部门不按照经费来源对不同项目单独建账或分类设账, 将同一项目负责人的不同渠道、不同项目周期的项目经费打包处理, 或者对不同经费来源的科研项目采用一样的管理办法, 造成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混乱, 无法监控各个项目的财务进展情况, 更谈不上项目决算。财会人员在科研经费支出核算时, 对政策把握不准, 业务能力有限或责任心不强, 审核不严格, 不能够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项目经费预算控制经费支出, 造成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账目混乱。
4. 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低下, 绩效评价体系缺失。
由于普遍实行科研项目组负责制, 科研经费开支主要由项目组长安排、审批。项目组往往自行计划开支, 为了便于本项目的实施, 不可避免地会购买所需要的仪器设备, 造成大量仪器设备重复购置, 学校难以做到固定资产合理配制和资源共享, 导致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不高。对于已结题的科研项目, 验收时关注的主要是论文、专利、标准等技术层面的成果等, 很少开展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
5. 科研成果的价值观念淡薄, 科研经费形成的资产流失严重。
科研成果包括专利权、著作版权、软件等, 高校对上述知识产权的价值观念淡薄, 大多停留在知识产权登记和档案管理层面, 没有纳入学校财务的无形资产的管理体系。项目组购置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办公用品大多由项目组自行保管使用, 发生校内工作调动和岗位调动时, 一般不办理资产移交手续, 物随人走。个别科研人员擅自将专利权、著作版权、软件等与外单位进行项目合作和成果转化, 造成科研经费形成的资产流失严重。
6. 对科研经费监督审计不够, 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学校监察、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乏力, 科研课题的预算与实际使用情况存在较大差距。不少科研人员开支科研经费的随意性大、主观性强, 将科研经费用于旅游、福利、私人消费和与课题研究无关的活动, 或者以协作费、测试费等名义转拨科研经费和违反有关规定将科研任务外包等行为, 或者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许多报销票据名不符实, 旅差费中有许多“探亲旅游费”, 会务费中有不少“礼品费”和“招待费”, 办公费中有“日常生活品费”等。甚至张冠李戴, 巧立名目套取现金, 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二、改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措施
1. 转变和更新观念, 树立对科研经费使用的正确认识, 自觉遵守科研经费管理规定。
改变个别项目负责人存在的“项目是我申请争取得来的, 经费我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错误思想, 改变有些科研经费支出存在无序性和随意性的状态。树立“不同渠道项目资金来源的科研经费均为学校收入, 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的正确观念。通过举办讲座、发放手册等形式, 宣传有关政策和制度, 使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重要意义, 提高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的意识, 增强遵守财务制度自觉性。
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是经费使用的规范, 是科研管理工作的准绳, 也是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兼顾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三者的要求, 按照科研经费来源的特点, 制定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切实按项目协议或合同加强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 规范横向科研经费的收支。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审批权限, 做到报销各类开支时有章可循。
2. 全程介入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验收结题等过程, 提高科研经费的计划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科研项目全过程包括申报、立项、实施、验收结题等环节, 为了提高科研经费的计划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财务部门应主动实施全过程管理, 将财务管理贯穿科研项目的始终, 实现从会计核算到财务管理的角色转变, 高效地完成科研项目目标。
在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阶段, 课题组负责人在编制课题预算时, 财务部门应从专业角度给予指导, 全面、精细、准确地考虑项目的成本、费用和收益, 使预算既适应科学研究的需要, 又符合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合理编制材料费、设备购置费、差旅费、劳务费、招待费、管理费和协作费等项目支出预算, 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增强项目立项论证的可信度, 提高立项的成功率。
在科研项目实施阶段, 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预算执行, 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实现预算控制的管理功能。通过财务软件的开发利用, 使核算口径与科研项目经费支出预算方案相一致, 经过审核、复核、出纳等程序实施报账, 使超出预算无法完成报账。严格审核原始单据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在账务处理方面, 按照不同来源渠道、不同性质和特点的科研项目, 分类设置项目代码进行会计核算, 专款专用。对多方合作经费的外拨, 要严格按申报时的合同书或任务书的规定执行, 并对外拨的经费进行跟踪管理, 保证科研经费开支的计划性和有序性。
在科研项目的验收结题阶段, 财务人员要对项目经费到位、使用和执行情况等进行梳理和归类;要编制财务决算, 全面反映项目预算执行情况, 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评, 对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 为项目财务验收提供报告;还要对项目验收结题后资产的结转、处置、收益的分配等进行管理和监督, 确保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3. 利用网络化实现科研经费信息共享, 提供便捷的财务管理服务。
网络化财务管理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通过网络对科研项目财务管理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储存、加工、使用和维护, 实现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自动化和标准化。网络化可以使财务管理人员随时了解和发布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最新动态;科研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有关信息, 实现科研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的互动, 建立一种较为宽松的管理环境。
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中期检查、验收结题、鉴定、成果转化所需的财务数据及其处理, 都可在信息网络化的平台上实施, 为科研管理提供了便捷。这个共享的信息管理网络平台, 连接科技、财务、审计、资产等相关职能部门。将项目申报预算、预算审核、款项到账、经费使用、支出额度控制、资产入库, 授权、查询、决算结题等业务更多地实现网络化管理, 实现信息数据共享, 形成一个动态监督管理体系, 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
4. 开展有针对性的财务培训工作, 提高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效率。
高校科研人员普遍缺乏财经法律法规和财务方面的知识, 对有关财务规定了解得不完整, 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随意性大, 甚至出现某些违法违规行为, 严重扰乱了科研工作秩序, 对学校声誉造成恶劣影响。财务部门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财务教育和培训工作, 重点组织学习以下文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7]30号]、《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所在地方和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提高科研人员遵守和执行管理办法的自觉性。
加强与项目经费报账人员的沟通与交流, 增进相互配合, 可以不定期地开展以报账业务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报账业务知识票据的整理、归类与粘贴;各类报销表格的填写;一般报账业务的审批手续;差旅、设备、会议和测试等业务支出报账要求;中央国库项目经费开支注意事项和薪酬个税知识等, 努力减少报账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对数额大且多的项目组可配备或委派财务助理, 或者设置学生财务助学岗位, 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经费管理队伍, 帮助项目组熟悉项目经费的使用、要求和规定, 提高财务核算工作的效率。
5. 加强科研经费的内部监督与检查工作, 健全科研经费管理的约束机制。
高校可以成立由纪检、审计、财务和科技管理部门派代表组成的科研经费监督检查小组, 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实施有效监督, 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核算准确, 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要采取警示教育、戒免谈话等有效措施, 防止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加强对科研经费购买的固定资产的规范管理, 及时地进行固定资产登记、入账核算和建卡保管, 特别是对移动性比较大的资产, 如电子设备和图书资料等, 在项目结题时, 应及时做好清理、移交手续, 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管理, 对科研活动形成的无形资产, 如专利技术、著作版权、软件等, 应纳入学校统一管理, 由科研部门提供鉴定证明和认证资料, 资产和财务部门及时登记入账, 完善无形资产的核算, 为无形资产综合测评提供依据, 促进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总之, 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实现经费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 意义重大。要树立对科研经费的正确认识, 自觉遵守科研经费管理规定。财务人员要全程介入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验收结题等过程, 提高科研经费的计划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充分利用网络化平台实现科研经费信息共享, 开展有针对性的财务培训工作, 提高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科研经费的内部监督与检查工作, 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的约束机制。目的在于, 明显提高科研项目的绩效, 有力促进高校科研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摘要: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加强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项目绩效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绩效,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杨静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财会通讯.综合 (中) , 2009 (1) :66-67
[2].孙幼飞, 石天明.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事业财会, 2007 (2) :57-58
[3].黄秀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会计之友, 2009 (6) :21-22
[4].权凤英.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探析.会计之友, 2009 (8) :44-45
[5].李佳媚.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经济师, 2011 (4) :111-112
[6].杨策, 李勇, 杨勇等.完善科研经费管理, 优化项目绩效机制.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4) :176-178
[7].周娜.浅谈科研院所财务对项目经费的全过程管理.江苏农业科技, 2010 (4) :476-478
[8].程爱晶.论高校科研管理的网络化.传媒教育, 2004 (3) :93-94
[9].张娟, 高跃峰.浅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经济, 2009 (8)
高校科研绩效 篇2
摘要:针对高校教师这一特定职业,在目前部分高校针对教师科研绩效评估采用“工作定额制”的背景下,进行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估体系的优化研究。首先对目前部分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估的现状进行剖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接着从评估指导思想、现行评估体制、学科差异性等角度进行了原因探索;最后提出针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估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师;工作定额制;科研绩效评估
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的观念由来已久,目前部分高校采用的“工作定额制”是将组织目标分解成若干的子目标和小目标,然后按量化要求进行绩效评估,最后兑现奖惩。因此,对教师的行为起到激励的作用,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促进了学校的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但是,由于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导致教师工作成果难以量化、难以设定有效的指标进行准确的测量等原因,导致实施的过程困难重重,因此优化科研绩效评估体系迫切需要解决。
一、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师的劳动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复杂脑力劳动,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师绩效评估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劳动的复杂性。尽管“工作定额制”已在许多高校实施了一段时间,但多数是在走过场,没有太大的成效,存在着诸多问题。
1.评估指导思想缺乏战略性。各高校推行的教师“工作定额制”的指导思想有所相同,有的是基于本校的长远发展和对学术兴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科研工作好坏放在对教师绩效评估的首要方面进行规划和执行,有的则更倾向于注重教学,而只把科研工作作为其以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把握,还有些对教师基本上无科研任务要求,甚至部分高校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估的决策权集中在少数校领导手中,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估时主要基于领导集团利益进行考量。总的来讲,现行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的指导思想缺乏战略导向性,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2.评估方法存在不足。实行科研“工作定额制”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鼓励教师科学创新,不断促进科学知识的发展,实际上是把定性的教师科研成果数量化,这种方法主要参照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组织成员工作绩效的评估方式。但是,在评估过程中,大部分高校采取表格打分、手上统计汇总的.情况,统计上作耗时费力,效率较低,另一方面,评估主体对评估标准认识上的不统一、评估客体出于某些因素的考虑而提供不客观的材料、对评估客体提供的评审材料不认真核实,使得某些数据含有一定的水分都使定量评估存在误差。
另外,评估指标和评估周期的选择不当也都会对评估结果产生影响。
二、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估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中国高校教师科研“工作定额制”已经得到了广泛推行,但是在学校的实际评估实践中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原因,综合来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评估指导思想功利化。在中国多数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估的过程中,行政化倾向表现比较严重,单纯地把教师科研评估简单归结为发表文章、申请项目的数量,把评估变成行政管理的手段和工具。这种主观认识上的偏颇导致评估过程重数量轻实质,也使很多教师为了评估去写文章和拉项目,使评估丧失了其本身的意义。
2.现行评估体制行政化。绩效评估理论认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符合组织的发展目标,才能改善组织成员的绩效水平,促进组织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己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时期的总体战略目标及具体的客观环境有针对性地设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但是中国许多高校做不到这一点。原因在于,中国高校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沿袭行政管理的体制,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是书记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建国以来,高校是被作为政府机关的附属单位来管理,政府的教育行政体系深入到高校内部,高校自身也形成了行政模式来组织和运转,这就形成了中国高校行政主导的管理体制。这种由行政主导缺乏教师参与的教师科研绩效评估,在评估标准和评估政策的制定上表现出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
3.评估忽视学科差异性。不同学科和其学术研究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性,不能采用统一的科研量化评估体系和标准对所有学科研究进行评估。如理工类学科的科研大多为应用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率高,直接经济效益高,申请发明专利多,评估指标易于量化;而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评估涉及价值判断、历史判断和性质判断,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评估,不能用单一的量化标准进行评估。不同学科的学术研究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以同一种评估标准来统一评估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难以实现评估的客观、公平和公正。因此,不能简单地要求从事应用学科研究的学者像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学者那样发表很多论文,也不能要求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学者像从事应用学科研究的学者那样有多少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生多少经济效益。
三、优化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估的对策选择
针对如上问题和原因,本文提出如下对策:
1.绩效评估体系设计中指导思想的确定。照高校发展战略类型的不同,中国高校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研究型、教学开发型、专业特色型和效益型。第一种是研究型高校,一般是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但其学科并不都是一流水平的,其个性主要表现为拥有不同的优势学科,应确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发展整体上台阶的战略思路;第二种是教学开发型高校,其特点是以教学为重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应要求科研工作服从于学校的教学工作,而且科研工作的重点,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应用型科研项目为主;第三种是专业特色型高校,它旨在根据学校的发展基础和现实条件,立足于校情,确立为某些热门专业培养优秀人才的战略目标;第四种是效益型高校,其重点在于依托优势学科,发展特色产业,走产学研协调发展的办学道路,从而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的协调发展。
2.高校科研活动规律的合理把握。由于中国高校以上的四种分类,各自的发展目标及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是不相同的,因此以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估教师科研是不合适的,高校在进行教师科研评估时,应根据高校自身发展需要、学科门类及教师科研活动规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科研活动进行分层、分类评估。
在评估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高校类型差异和学科差异,这在客观上要求高校应多层次开展科学研究。其次要鼓励教师参与政策制定,这样让教师充分感受到了教师作为主体地位的尊重,有利于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3.绩效评估体系设计中评估方法的选择。每一种评估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本文提出目标管理法比较适合高等学校教师的绩效评估。目标管理法是使管理活动围绕和服务于目标中心,以分解和执行目标为手段,以圆满实现目标为宗旨的一种管理方法。
在学校实行目标管理法来进行高校教师绩效评估可采用如下具体操作方法:首先明确学校的总体战略目标,无论是总体战略目标还是具体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可行的、有挑战性的、具体的和可以验证和计量的,学校战略目标一般分为教学目标和科研目标;其次分解学校的最高战略目标。学校的最高战略目标确定后,就必须结合本高校办学实力、办学特色、办学规模、发展方向、政策环境、学校外部环境等因素将总发展目标的信息传达给各个院系,院系再根据教师为总目标所负的责任和义务将院系目标分解到每位教师。院系的每位老师,都要在学校总体战略目标和院系目标的导向下,知晓各自工作的具体职责和标准并制定达成目标的具体计划,同时制定执行计划中的绩效评估标准;接下来的环节是绩效评估,在目标管理的过程中,对照设定的目标和绩效评估标准,分阶段对教师完成任务的情况作出具体的评估,最后检查调整。通过绩效评估,教师找出自己实际工作绩效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紧接着就必须分析这些差距的原因,并且通过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等手段,致力于缩小乃至消除上述差距,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同时也促成院系乃至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软,陈敏.从战略日标看高等学校定位[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8):21.
[2]杜伟锦.高校科研评价现状与完善途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7):53.
[3]李苏.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6):13.
高校科研绩效 篇3
关键词:科研经费;绩效;评价
科研经费的绩效,是指以价值的形式将科研成果与科研投入进行对比与比较。目前我国科学研究的现状是重视科研成果的数量统计,而对成果的质量与绩效确常常忽视,因此,在项目结题验收时往往因为项目经费投入的不同无法对项目完成的效率进行考核,无法对项目负责人给出准确的评价。对于项目进行中的必要支出缺乏科学的结论依据,对于那些非必要的支出又缺乏监管,导致经费使用的效率与效果难以判定。因此,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通过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案例,及早找到一条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科研经费评价道路,制定完善的评价制度。在目前无法做到全国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各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先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本单位的绩效评价办法。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绩效评价,前提是建立绩效追踪制度,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充分的研究,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培育新的科研经费增长点,不断提高科研经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的审计监督作用
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是指对经费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综合评价,根据评价及时调整经费的使用,发掘经费的更大潜力,从而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对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绩效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进行准确评价,保证科研经费的正确使用,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一)绩效评价有利于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
高校通过开展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有利于事先对科研项目的预期效益进行准确判断,最大限度地实现科研目标。通过事先对科研立项过程和程序的合法、有效、公正等方面的监督,能够及时有效地规避立项的盲目性、重复性、不科学性,保证国家财政经费不被浪费或违规使用。
(二)绩效评价有利于科研项目成本的合理控制
高校从事科学研究需要经费的投入,这就带来了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的问题,因此,科研成本决定了该项研究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实际立项过程中,科研经费存在了许多挤占挪用、腐败浪费、损公肥私等现象,使许多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本被大大的增加,损害了国家、高校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绩效评价有利于科研工作的科学管理
开展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审计有利于评价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的责任履行情况,绩效评价能够准确计算科研项目消耗的资源所带来的收益,可以合理准确的评价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的管理是否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价值增加,进而能够更加有效地督促管理部门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本校的科研工作更好地开展。
(四)绩效评价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规范化
在目前情况下,一些高校由于科研经费不足或者挪用科研经费导致其科研成果质量得不到保证,质量屡屡下降,因此,绩效评价是加强科研经费监管的保障,能够促进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健全,防止违规违纪事情的发生,又有利于高校科研项目成果的质量提高,促进高校科阳管理进一步规范化。
二、高校绩效评价的重点与目标
根据绩效评价的内容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特点,经费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是评价的重点目标,只有积极开展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才能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我国高校各项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经济性评价
科研经费经济性绩效评价是指在保证科研成果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科研任务所需要的最小花费。经济性绩效评价只要从预算入手,详细审定预算编制是否合理,是否以最低支出获得符合要求的成果,务必做到节约做科研,杜绝浪费。
(二)效率性评价
科研经费效率性绩效评价是指在同等资助条件下,是否做到了科研成果的最大化。效率性绩效评价的目标就是对科研项目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与手段进行技术性分析,是否具备科学性与先进性,项目的管理水平是否制约科学研究,确定各位科研人员的具体责任,谁出问题问责谁。
(三)效果性评价
科研经费效果性评价是指在一定的资助条件下,所最终获得的科研成果的成效,是否达到了最低要求,是否超出目标实现超额价值。效果性绩效评价主要针对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进行评价。
总之,从科研的发展趋势看,绩效评价在促进科研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也要注意到,想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的科研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相关知识和管理水平,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判断能力,这些是实现绩效评价作用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谭进.高校科研管理必须强化策划意识[J].重庆大学学报,2002(3).
[2] 彭兰.构建高校内部科研评价体系之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高校科研经费利用绩效评价 篇4
一、高校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预算不合理
经费预算不合理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经费申请人员对经费的使用标准和使用范围,没有做到明确计算,对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没有根据规定要求,从而造成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与实际支出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如果实际支出超过项目投入,项目将不能正常研究下去;如果实际支出小于项目投入,则造成对资源的不合理占用。此外,科研人员不够重视绩效观念,对经费支出缺乏有效的管理。
(二)经费去向不真实
就目前来说,很多高校缺乏对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没有指派专人对经费的用处进行监管,从而造成很多科研人员对经费的使用情况造假。而经费管理人员无法确认票据的真实性,也不能做到大公无私,因此造成科研经费浪费。
(三)科研质量评估不到位
现在很过高校越来越注重科研课题的数量,主要是由于科研能力直接影响各大高校的综合实力名次。但是高校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没有全程跟踪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科研项目的研究进程,由此也无法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好坏,很多科研项目根本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对上述现象,也没有合理明确的惩罚制度。
(四)绩效评价指标简单
科研项目的选拔和审评工作,一般都是由同行专家所决定,但是专家在审评过程中,往往会青睐于已经取得科研成果的人员,对于青年科研人员不够重视,导致一些有科研潜力的项目被忽视。此外,绩效考评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数量,对科研成果的质量和产生的利益,并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
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制度
(一)设立绩效评价机构,建设专业化队伍
现阶段,已经有很多高校专门在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内部,成立科研经费管理机构,以此来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控和使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工作也可以参考这种模式。每所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合理分析,切合实际的成立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专门机构,适当安排相关领导进行绩效评价。对于规模较小的院校,可以对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工作,从而提升其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此外,打造一支专业化,能力出众的科研管理评价人员,科学合理的制定培训制度,有助于科研经费绩效评功工作的全面开展。选拔科研管理队伍时,特别注重具有财务专业知识的人员,同时保证所选拔人员热爱科研管理工作,有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工作认真负责,公正廉洁,作风正派。评价人员需要定期进行培训教育学习,从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工作能力。
(二)建立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实行全过程管理数字化
各大高校通过建立科研管理信息平台,能够全面掌控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而提高资金利用率。高校首先应当对科研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成立管理服务平台,定期对科研经费进行绩效评价,同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日常工作的参考。此外,科研人员还可以利用信息平台,随时了解经费使用状况,监督管理经费的预算、执行、以及异常情况,并对相关人员提出改正要求,从而实现科研经费的全面管理。
(三)完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管理方法
针对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质量评估不到位、评估指标单一等,各大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高校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管理措施,尽可能的发挥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首先,评价内容不能过于单一,改变传统的考评制度,将更多目光关注到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度上来。特别是基础性的研究项目,着重注意科研项目的发展环节,以及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等。其次,完善评价方法。改变以往周期式的评价方法,例如年度评价和项目执行期评价,可以考虑多次进行评价和弹性评价;对于评价指标的选择,也可以适当丰富,不同学科的评价指标适当做出调整,可以运用同行评议法、比较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以及因素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尽可能避免由于评价方法的不同所造成的影响。最后,拓展评价对象。高校可以采取个人与团队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加强培养个人能力,注重集体绩效考核,有利于实现个人利益和团队发展持续循环的良好局面。科研经费绩效考评体系可以适当做出调整,高校根据自身发展战略以及时代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考评体系修改和完善,从而进一步督促引导科研工作。
(四)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推进信息公开
建立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奖惩制度,同时将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津贴奖励和绩效考评结合起来,奖惩制度要赏罚分明,公开公正,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的原则,进而全方位的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创造性,研究出具有时代特征,有进步性的科研成果。科研绩效考评价信息的公开化,能够有效避免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将绩效奖励标准和绩效考评结果透明公开,全校职工共同监督,保证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在使用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势在必行。各大高校的战略规划和未来发展,离不开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因此,现阶段高校的首要任务,必须完善落实科研经费利用绩效考评制度,合理配置经费资源,严格管理,全程监督,保证科研经费的使用公平合理。
摘要:随着国家对科研经费投入的逐年加大,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各大高等院校也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科研项目,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从整体来看,高校的科研成果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并不能让人完全满意,主要是由于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考评不够完善,进而造成科研经费在使用上缺乏严格管理。本文主要阐述现阶段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在使用上存在问题,以及讨论如何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制度。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问题分析,绩效考评
参考文献
[1]杨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风险防范与绩效评价[J].财经界(学术版),2014,(24):61-62
[2]张超豪,闫青.高校科研经费模糊综合绩效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旬刊,2013,(28):116-120
高校科研绩效 篇5
专职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指导意见
为了充分发挥我校科研院(所)和专职科研人员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职科研队伍,提升我校整体科研水平,促进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有效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根据《南京审计学院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南京审计学院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考核对象
独立设置科研院(所)的专职科研人员、二级学院的科研岗教师、根据《南京审计学院流动科研岗管理办法》(另行制定)的申请流动科研岗教师。
二、考核原则
学校对于专职科研人员的工作业绩考核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有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岗位职责
1.专职科研人员必须开展与所属学科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等高级别科研课题,争取多出科研成果,多出高水平、高质量科研成果。
2.加强与其他科研院所、高校、政府和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在我校科学研究中的引领作用。深入社会第一线,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提升我校的社会影 1
响力。
3.根据学校定位,紧密围绕学校的学科建设任务开展科学研究。整合学校科研力量,策划、组织学校科学研究活动,为全校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4.根据二级学院(部)人才培养的需要,承担适量的教学任务。
四、考核内容
1、承担教学任务的情况,专职科研人员应当按照学科专业归属选择相关的二级学院,每年承担至少一门本科课程,完成平均每周不低于3课时的基本教学工作任务;
2、承担国家或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的情况;
3、承担学校重大专项科研项目的情况;
4、承担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委托课题的情况;
5、研究成果和成果转化、反哺教学的情况。
五、考核等次和标准
专职科研人员的考核等次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
1、优秀: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重要奖项,并在科学研究和科研团队建设方面做出重大贡献;或获得国家级科重点科研课题。
2、合格: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和基本的科研任务;或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或省级重点研究课题;或承担的横向科研经费金额按照《南京审计学院横向课题管理办法》折算办法达到国家级课题;或在我校重点奖励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
3、基本合格: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承担省部级一般科研课题,有一定科研成果工作绩效;或承担的横向科研经费金额按照《南京审计学院横向课题管理办法》折算办法达到省部级级课题;或在CSSCI奖励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
4、不合格:无正当理由未达到基本合格标准;或在考核期内发生有违学术道德的行为。
六、附则
1、对专职科研人员的绩效实行考核和周期考核,周期考核的期限与学校岗位聘用的聘期同步。
科研经济管理与提升科研绩效研究 篇6
【摘 要】科研经济管理与提升科研绩效都是当前科研单位需要重视和加强的方面。二者相互促进同时也相互影响。加强科研经济管理,以市场化经济运作思路管理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提升科研产出和科研绩效,才能实现科研经济的持续增长。本文分析了加强科研经济管理对提升科研绩效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新形式下基于科研绩效提升的科研经济管理策略。
【关键词】科研经济管理;绩效;考核;科研产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是在这一主导思想的支持下,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国内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据《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共投入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11846.6亿元,比上年增加1548.2亿元,增长15%;R&D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8%。2014年全国科研经费投入同比增15%,已经超过了GDP增速。同时由于科研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科研经济管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2013年,广州查处该市科技信息系统腐败案25件29人,涉案金额共计5000余万元。该案件的披露暴露出科研资金管理水平急需提高。更有政府官员指出全国科研经费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于科技研发的,60%都用于开会、出差等。在科研经费不断增加的同时,加强科研经济管理就非常必要了。还有学者提出对科研项目制度有效科研绩效考核,确保专项科研资金确实用于科学研究。2015年中科院院长表示绩效产出将成科研院所资源配置的指标。在新时代背景下,科研经济管理与提升科研绩效已经息息相关,需要每一位从事项目科研的负责人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加强科研经济管理对提升科研绩效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深化改革,对科研系统的改革与改造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听取众多学者意见后,以科研绩效考核成绩来决定项目科研经费分配已经逐渐被社会认可,相信是未来一大趋势,而且国内正积极开始着手制定相关的科研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科研经济管理势在必行。
1.加强科研经济管理能提升科研经费的有效利用率,提高科研产出。通过建立完善的科研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科研经费的审批与使用都将接受正规有效的监管,确保经费绝大部分都是用于为科研产出服务。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有效杜绝了科研系统内的贪腐问题,大大较少了科研资金流失问题。
2.加强科研经济管理将不断提升科研单位的科研能力。新时代背景下,一系列的改革将确保资源流向真正能在科研方面有作为的科研单位。加强科研经济管理,提升科研绩效,同时高产出的科研单位又将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在完善的科研经济管理体系下,科研研究形成了一个高效的良性循环,反之则是一个恶性循环。在未来社会科研经济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科研绩效水平。
二、新形式下基于科研绩效提升的科研经济管理策略
新形式下科研绩效提升与科研经济管理都非常必要。科研经济管理的目标是提升科研绩效。结合多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当前科研经济管理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完善的科研项目审批制度,将科研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纳入项目审查的内容之一。科研项目审查是申请科研经费的必要环节,将科研经济管理建设纳入科研项目审查内容将迫使科研单位重视科研经济管理工作。在项目审查过程中要严格审查经济管理方面的制度能否有效执行。从实践来看建立了完善的财务管控制度的科研单位,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制度才能有效执行。因此,在科学项目审查过程中要重点审查科研项目内部是否建立了完善的会计制度体系,是否建立的完善的预算管理内控制度体系。对还有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会计管理体系的科研单位和科研项目要尽快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
2.尽快完善国内科研经济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2014年财政部发布了新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制度对规范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科研资金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科学事业单位实现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规范和完善科研经济管理,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科研经济环境。除了会计制度的法规体系,还有知识产权、专利法、著作法等相关的法律建设也需要尽快完善起来。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营造的良好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环境才能确保科研成果最大化地转化为经济价值,投入人力、物力开展科研经济管理才有实际意义。
3.科研经济管理要以科研绩效提升为最终目标。科研绩效是近几年学者针对国内一些科研产出不高或无产出现象提出的监管手段。科研绩效考核实现了科研研究落实到专门的责任人,提高了科研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同时科研绩效考核大大刺激了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一些尸位素餐的研究人员必然在绩效考核制度下显露原形。通过科研绩效考核将淘汰一些产出不高的项目或科研人员。科研经济管理要积极为提升科研绩效服务。例如:项目立项之前,通过研发项目经济管理的项目风险评估确定研究的风险指数,并对项目制定完善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研发过程顺利有效开展提高产出。在服务绩效考核的同时,完善的绩效考评也为科研经济管理积累了丰富经验,不断提升国内科研经济管理水平。
4.重视社会上专门从事科研经济管理的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科学研究仍然是科研机构比较擅长的领域,如果在科研单位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经济管理系统还需要引入更多的管理人才,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对一些中小型的科研机构这样的投入无疑会造成科研经费的消耗。发展经济管理服务中介服务结构,一些科研单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将一些管理工作外包给服务中介,不仅能提升科研单位的经济管理水平,还能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用于科研开发,提升科研绩效产出。
三、结束语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知识或新技术的探索过程,因此科研过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做好科研经济管理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科研绩效概念的提出则为科研经济管理提供可以入手的途径。以提升科研绩效为目标的科研经济管理则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去完善和加强。
参考文献:
[1]谢沛善.淺谈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4).
[2]葛国耀,宋子良.新时期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特殊性探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3(04).
[3]张雪英.科研管理与激励机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02).
高校科研绩效 篇7
1. 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由原先的注重数量逐渐转变为注重质量
高校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都是采用数字指标的办法。不可否认, 数量指标考核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它能够客观地对不同教师进行相同评价维度上的评比, 这样也能够有效降低绩效考核成本。但是数量绩效考核还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那就是会导致教师忽视科研质量, 而片面追求科研成果数量。所以, 高校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应更加强调科研成果的质量, 在进行考核时应对于那些真正有科研价值的成果予以认真对待, 将高校教师的注意力有效转移到科研成果的质量上来。
2. 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应去掉主体的行政化色彩
受中国国情的影响, 高校在管理体制方面具有一定的行政化色彩, 高校科研制度的制定、科研资源分配、科研成果评定都是由行政人员决定的。这存在很多绩效管理办法和评价制度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 给教师带来了很多压力。所以, 在高校的绩效考核过程中应倡导教授治校的方法, 让那些对科研了解、精通的学者们来制定科研绩效管理办法, 从而提高高校科研绩效管理方法和评价的科学性。此外, 在评价科研绩效、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应采取同行评议的方法, 通过同行的专家视野来审视科研成果质量, 从而真正认可那些有好成果的高校教师。
3. 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应实现指标多元化
目前高校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教师在一级期刊、SCI上发表论文的数量, 当然这些论文质量很好, 影响力也大, 但是也有许多优秀论文会发表在一些小的期刊上。同时, 一些教师虽然在SCI等相关绩效指标上比较弱, 但是出版了一定的专著, 然而专著出版在很多学校的绩效管理制度所占比重较小。此外, 有一些高校教师更擅长教学而非科研, 而在绩效管理制度中教学的比重非常小, 这就导致教师们对教学投入的忽视。所以, 在高校科研绩效管理办法中应始终坚持科学精神, 在设置绩效指标时更加强调多元化, 对教师在绩效指标以外取得的成果要充分肯定, 从而使更多能够体现科研能力的内容加入到考核体系中, 以此来引导教师对教学的重视程度。
4. 实行终身教职的制度
在欧美国家中, 很多高校采用教授终身制, 这样能够有效减少教师在绩效考核方面的压力, 给教师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然而目前国内还缺乏这种制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资深教授在研究兴趣方面下降, 而不得不面对绩效考核的压力, 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长期的研究中去, 不利于发挥这部分人的聪明才智。所以, 当前国内高校应该尝试采用西方的这种终身教职制度, 对于那些学术能力强的教授授予终身教职的地位, 将其减少绩效考核制度带来的压力, 更好的投入到科研中去。
5. 对于不诚信的行为要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
在高校中如果出现不诚信的行为, 就应进行适当的惩罚, 这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科研道德规范和政策明确, 那么高校如果发现不诚信的行为, 就应按照规定执行相关的惩罚, 以真正实现这些惩罚制度的威慑力。当然, 发现不诚信行为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所以, 应该严格制定相关的惩罚措施, 通过惩罚整体结果来实现另外的平衡。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避免不诚信行为的出现, 更好地提高科研诚信的程度。
摘要:高校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最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科研诚信, 但是最近几年在国内的很多高校中都出现了科研不端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影响到了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笔者在此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压力和科研诚信影响机制进行研究, 以期能够提高高校教师的科研诚信水平。
关键词:高校教师,科研绩效压力,科研诚信影响机制
参考文献
[1]杨玉圣.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中外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比较分析 篇8
关键词:科研管理,绩效评价,评价方法
一、国外关于科研绩效评价的研究
20世纪初欧美等发达国家现代意义上的科研绩效评价分析。20世纪80年代西方科研绩效评价达到高峰。世界上最早开展科技评估工作的国家是美国,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1993年1月,作为美国政府财政预算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美国国会制定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1]。美国政府将绩效评估制度列入法律制度之中,企业、科技和部门绩效评估都以GPRA作为法律依据。这是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比较最为突出的经验之一。美国的绩效管理重点在于系统的评价,并且将预算和绩效评价结果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预算管理得到了改进。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成立于1950年,任务是通过对基础研究计划的资助,改进科学教育。作为美国科技绩效考评突出典范,NSF考评其资助绩效的模式和方法非常值得借鉴。NSF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基础研究及其影响力的评估方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对工作的程序进行了重新梳理与规范,进一步扩大绩效考评的范围,指标的设置更加灵活多样,方法和手段也不断更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科学、严谨的科研绩效评价和监督体系。
澳大利亚也较早开展了科研绩效评价。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科研绩效评价试点,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面推行。其科技绩效考评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效率性、适当性和有效性评价。考评工作的管理是绩效评价成功的关键。澳大利亚科研绩效考评的管理主要有:组织、控制、实施及检查考评工作,把考评的结论应用到今后的管理当中去。
20世纪80年代,欧盟各国启动了公共资金的绩效评价。20世纪90年代,欧盟各国将系统性的绩效评价列入到“Sound and Efficient Management 2000”的方案中。欧盟各国的决策层通过评估反馈结果进行有效监督,使计划得到顺利执行和完成。执行计划的程序、实施方管理方法、主要的特点和产出应用这几个方面都是欧盟各国考察与评估所关注的重点。
二、国外在进行科研绩效评价时主要采用的指标
国外在进行科研进行绩效评价时,主要采用的指标有:文献、索引、专利和学会奖等。尤其是在各学科的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例如像SCI检索、E检索、ISTP等等的检索工具已经广泛使用在了各类文献计量学中,国外已经为科研绩效评价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标准,国外科研的绩效评价特别重视专利的申请与授权以及市场效益。而科技奖励方面,学会奖和民间奖励较为普遍,如著名的诺贝尔奖。截至目前,同行评议分析法与文献计量分析法成为国际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科研绩效考核评价方法。
三、国内关于科研绩效评价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科技评估开始起步。作为国家重大科技管理的改革重点,1993年国家科委在科技宏观管理环节开始引入科技评估手段;1997年,国家科委成立国家科技评估中心;1998年,科技部开始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立项评估,并逐步拓展到科技计划的立项管理;2003年7月,国家出台了《国家科技计划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以法制化的方法管理国家科技计划的评估评审活动,要求规范评估评审相关程序,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理腐败的目的。该办法中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和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益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我国对科技绩效评价的研究相对较晚,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科技绩效考评体系还不够完善,考评手段还比较稚嫩,经验不足。经过大量的分析与总结,我国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总共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1993~1998的第一个阶段,此阶段主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科研成果的产出进行考核,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以及获得的奖项是此阶段主要使用的评价指标。二是1999年至2004年的第二阶段,此阶段主要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的方法,主要关注点包括政策的引导性、目标完成程度和重大创新成果。重大科研任务的承担情况、高级别学术论文发表篇数和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等是第二阶段主要参考的评价指标。三是2005年开始的第三个阶段,该阶段建立起以政策导向评价为重点、综合质量评价为根本、数据测评为基础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重视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工作、创新的科技能力,主要指标有:论著、论文、专利、人才培养、重大创新贡献等,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创新能力指数测评体系。科研绩效评价的方法很多,由于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存在着差异,其评价的方式有所不同。一般选择定量优先、简便有效的原则进行绩效评价,根据所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和公众评判法五种。
目前,国内对科研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的关注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如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王海峰在《DEA/PCA模型在科技绩效评价中的应用》[1]一文中通过构建DEA/PCA综合评估模型并利用此模型计算得到了17个行业的DEA排序和PCA排序结果,同时利用符号检验法对两种排序结果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吴强、解金玲在《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区域科技实力DEA评价》[2]一文中对国内外已有的科技实力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了应用多元统计新方法评价科技实力的设想。二是对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如南京农业大学郑德俊等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一文中在比较、分析和专家调查的基础上,从科研投入、科研产出数量、科研产出效益3个方面,提出了一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对科研绩效评价的应用研究,如同济大学石忆邵等在《上海市科技投入和产出绩效分析对策建议》[4]一文中通过分析上海市科技投入和产出绩效的现状,提出了如何提高科技投入和产出绩效的相关建议,为推进上海的科技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我国对科研绩效评价的研究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目前,虽然对科研绩效评价的研究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差距仍然较大。由于每个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且学科之间的发展也不同步,再加之科研绩效评价工作本来就是一种涉及面广涉及层面相对复杂的工作,科研绩效评价就具有很大的难度。由于我国与国外的科研体制和机制不同,因此,完全照搬或者模仿国外的绩效评价方法是不可行的,只有参照先进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结合自身的经验进行不断的尝试、探索和实践,科研效绩评价的相关问题和理论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海峰.基于DEA/PCA模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绩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2,7:62~64
[2]吴强,解金玲.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区域科技实力DEA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5,11:46~49
高校科研绩效 篇9
一、高校科研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科研资金管理工作中,作为科研经费管理的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申报和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考核等环节监督不足,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科研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使得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受到很大影响。高校科研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项目申报环节。
主要问题包括:①科研立项重复。许多高校为获取更多科研经费,存在不同部门项目立项相同或类似项目重复申报等问题。②重立项轻论证。很多高校在向上级部门申报项目时,抱着“科研资金不要白不要”的态度,项目立项前期不做充分调研,只重争取资金,忽略项目论证,致使科研项目实施与科学发展规划不符,一些项目即便拿到科研资金也无法正常使用,有些下拨经费甚至被收回,或者改变资金用途违规使用。③预算安排欠合理。部分重大专项资金预算存在很大盲目性,严重阻碍了科研资金使用效率。很多高校科研预算申报与预算执行严重不符,年终沉淀大量科研资金,只好违背资金专款专用原则,改变经费使用计划。项目预算编制的不合理给高校预算执行监督带来严重障碍。
(2)项目评审环节。
主要问题表现为项目评审不客观。高校专项科研经费在项目申报阶段常常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考虑到上级部门在项目评审时会将部分经费审减,许多高校在编制科研预算时通常人为主观地根据以往审减比例进行上调。而主管部门又不对科研项目调查研究而是根据经验评审预算,评审项目时随意、主观,经常将项目经费预算控制在某个数额上。
(3)项目实施环节。
项目实施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从财政经费拨款,到项目单位财务核算和资金支出管理等,都属于项目实施环节。该环节主要问题包括:①科研拨款时间滞后。通常专项经费预算申报是在上一年9月份,而主管财政部门下达预算经费通常在当年10~11月份,两者相隔时间长达一年多。如前所述,许多高校项目申报阶段的盲目性,使得部分科研项目在等待经费拨款期间已发生变化,从而需要对前期申报项目进行相应调整,而项目调整又需要重新履行各项审批手续,导致项目无法如期实施,科研经费年终结余过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②科研资金违规挪用。在高校目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背景下,科研资金拨款时间滞后往往造成项目经费年度结余过多,而结余额度要被收回注销,出于平衡资金的目的,有些高校会混淆各种专项资金开支边界,不同科研项目经费开支混乱,专项资金挪作他用现象频出,给科研支出量化考核造成困难。③预算执行存在偏误。由于高校科研经费支出与项目实施进程不同步,科研项目实际工作进程与经费预算计划存在较大偏差。高校科研经费预算一般未详细列示资金开支范围,部分高校会主观改变或者扩大科研经费支出范围,不按照预算使用经费或者改变经费用途,使得项目预算执行存在严重偏误。④日常支出“不真实”。科研经费下拨到高校,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通常由项目负责人负责,负责人对科研资金使用拥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财务部门通常只对反映项目执行过程的各种财务票据的合理、合法性进行监控,往往无法对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监督。⑤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高校科研部门往往忽略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申请的科学论证和规划,重复购置仪器现象频繁,有的设备仪器被长期闲置,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尤其是移动性比较强的电子设备、仪器、图书资料等甚至被视为私有财产,学校难以对科研资金所购置的资产进行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
(4)项目考核环节。
由于我国目前对科研项目考核管理没有实质性要求,高校对于科研项目实施效果考核缺位。表现在:①科研评价体系简单。由于科研资金管理者缺位,导致评价主体缺失。尽管由上级部门组织的绩效考评所涉及的范围在逐步扩大,但科研项目实施绩效考评的主要承担者还是高校自身。目前,从评价指标上看,高校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考核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科研资金使用效率评价内容非常有限,仅仅包含预算收支完成率、人员支出占项目支出比率、资产负债率、人均支出增减率等指标,粗略的评价指标使科研绩效评价过于简单,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②监督考核效率低下。当前,主动对科研项目管理绩效进行全面评估的高校几乎没有,即使面对上级部门组织的绩效考评,大部分高校也是草草应付,考评结果很难真实全面地反映科研项目实施的状况。
二、高校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原则与方法
SMART原则被许多国家政府部门和组织作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五个字母所代表的定义分别是:明确性(S-Specific)、可衡量性(M-Measurable)、可达成性(A-Attainable)、相关性(R-Relevant)和时限性(T-Timebound)。SMART原则对科研经费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有一定借鉴作用。鉴于高校科研资金主要依赖政府科技部门拨款,科研项目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较少等特点,本文将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原则归纳为四个方面:1)特定性;2)可衡量性;3)数据可获取性;4)时限性。其中,特定性指高校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明确指向和专门用途,主要表现在评价目标特定和评价导向特定两个方面,例如针对多个科研项目比较其优劣之处,进而通过评估对项目拨款起导向作用。可衡量性要求设置评价指标应当有科学标准,以便于采用统一尺度来衡量不同评价对象的表现。可衡量性要求评价指标具有可量化的特性,不一定要求将评价指标的设置限定在定量指标上,对评价中定性指标的测量,可通过定性描述人为赋予评价指标定量含义,将定性指标转化为可衡量的定量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指用于生成科研项目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应便于收集。如果用于某项评价指标的数据在现实中不可获取或获取难度大、成本高,则该指标不具可操作性,应予以剔除或寻求其他指标替代。时限性是指项目的完成具有时效性,科研项目何时开始何时完成都应准确记录,对项目完成进度和效率应有严格要求。
国际上通用并为大部分学者所接受的科研项目与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通常为同行评议法,配合使用其他定性或定量分析方法,如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经济回报率分析、案例分析和财务指标分析方法等。我国科研绩效评价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评价体系设置中,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常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三个层次。
一般情况下,科研绩效评价主要反映项目科研投入与产出状况,其中投入指标主要包括科研项目人力投入与财力投入状况,如基于熵权-G1法科技评价模型中“R&D人员数”、“R&D经费”指标等(2007,祝志川、张玉玲),基于组合客观赋权法的科技评价模型中“科技活动人员数”、“R&D经费占GDP比重”、“R&D时间”指标等(2005,樊华)。产出指标主要考察项目的科技产出、经济产出、社会影响和成果转化四个方面,其中,科技产出主要考察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数、发明专利数等;经济产出通常采用科技进步贡献率、年均GDP增长速度等指标评价;对社会进步的影响主要考察项目完成时培养的优秀研究生人数(邓斌,20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成果转化则主要考察项目当年转让合同数(吕蔚,2008)、成交合同金额等。针对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项目绩效评价特点的不同,有学者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000,王明、刘强),该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剔除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指标,并将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设定为定性指标。
在科研绩效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各国众说纷纭,但无论是同行评议也好,科学计量分析也罢,都必须与评价对象相适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符合逻辑的科学性指标并遵循客观性及可操作性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
三、高校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我国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考评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3年至1998年,主要采用定量方法对科研产出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主要选取获奖、论文、专利等产出类指标。第二阶段是1999年至2004年,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重大创新科技成果,重视科研目标完成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承担战略性科研任务、高质量科学论文、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等。第三个阶段为2005年至今,其主要特点是对科研项目进行综合质量评估与政策导向评估,关注项目的科研创新能力与整体发展绩效,追求对研究工作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引导,建立了以基础数据测评为基础的综合质量评估体系,选取论文、专利、人才、重大创新贡献等24个绩效评价指标元素,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创新能力指数定量测评体系,并尝试对科研项目进行战略规划评价。
为了加强对高校科研项目与资金的管理,财政部2003年印发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并结合教科文部门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规范》,对高校科研项目与资金管理绩效考评进行工作部署。科技部也相继出台了系列文件和规定,如《科研评估暂行办法》、《国家科研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察办法》、《国家科研计划课题评估评审暂行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课题评审程序规范》及《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等,部署了一系列有关科研项目评价理论、评价方法及政策体系的软科学研究。
根据前述绩效评价指标设立的四项原则并结合高校科研资金管理现状,本文拟将高校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两个层次,具体包括项目执行、项目人员、项目经费、项目产出成果、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社会影响、人才培养情况7个一级指标和项目进展、项目技术和经济指标完成等20个二级指标。高校科研项目与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现对表1所列各项指标分别说明如下:
1. 项目执行情况
项目执行情况(评价值)=项目进展权重×项目进展评价得分+项目技术和经济指标权重×项目技术和经济指标评价得分+项目验收结论权重×项目验收结论评价得分
项目执行情况评价的各级指标组成见表2。
表2中,项目进展评价采用等级选择方式获得无量纲分数,项目“按计划进行”、“进度超前”、“拖延”、“停顿”和“撤销与终止”计分标准依次为:10分、9分、6分、4分和1分。项目技术和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计分标准包括:“全部完成”计10分;“基本完成”计6分;“未完成”计1分。验收项目以计划主管部门的验收结论为准,项目验收结论同样采用等级选择方式获得,其中“验收合格”计10分;“验收基本合格”计6分;“验收不合格”计1分。
2. 项目人员情况
项目人员情况(评价值)=项目负责人职称权重×项目负责人职称评价得分+项目参研人员学历权重×项目参研人员学历评价得分
其中:
项目负责人职称评价得分=正高人数×10+副高人数×8+中级人数×6+初级人数×4+其他人数×1
参研人员学历(计算值)=研究生学历人数×10+大学学历人数×8+大专学历人数×6+中专学历人数×4+其他人数×1
3. 项目经费情况
项目经费情况(评价值)=项目经费预算与经费到位金额权重×项目经费预算与经费到位信息评价得分+项目经费预算与经费支出金额权重×项目经费预算与经费支出信息评价得分
项目经费情况评价各级指标组成见表3。
表3中,各指标计分标准依次为:“实际到位项目经费与预算吻合(指经费90%已实际到位)”计10分;“实际到位项目经费与预算基本吻合(70%~90%实际到位)”计6分;“实际到位项目经费与预算不吻合(实际到位不足70%)”计1分。项目经费预算与实际支出计分标准包括:“严格按预算支出(控制在预算±5%之内)”计10分;“基本按预算支出(控制在预算±10%之内)”计6分;“未按预算支出(实际支出超出预算10%以上)”计1分。
4. 项目产出成果
项目产出成果(评价值)=发明专利权重×发明专利评价得分+论文著作权重×论文著作评价得分+成果水平权重×成果水平评价得分+技术标准权重×技术标准评价得分+项目奖项权重×项目获奖评价得分
项目产出成果评价指标见表4。
上述各项指标均采用无量纲分数,如成果水平指标包含“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和“省内领先”,计分标准依次为10分、8分、6分、4分和2分。成果水平等级选择以项目鉴定结果为准。
5. 直接经济效益
通过计算项目直接实现的经济产值与项目经费实际支出金额比值进行评价:
投入产出比(计算值)=项目实现的经济产值(元)/项目经费实际支出金额(元)
得到项目投入产出比计算值后,通过该指标隶属度进行差值计算获得该指标的最终评价得分。
6. 间接社会影响
间接社会影响评价值=改善生态环境权重×改善生态环境评价得分+节能降耗减排权重×节能降耗减排评价得分+社会公共服务权重×社会公共服务评价得分+防灾减灾权重×防灾减灾评价得分+人口健康水平权重×人口健康水平评价得分
反映“间接社会影响”的5项二级指标均采用等级选择方式获得分数,选择“是”计10分,“否”不计分。间接社会影响评价指标见表5。
7. 人才培养情况
人才培养情况评价值=取得学位人数权重×取得学位人数评价得分+晋升职称人数权重×晋升职称人数评价得分
取得学位人数(计算值)=取得博士学位人数×10+取得硕士学位人数×5+取得学士学位人数×2
晋升职称以项目实施过程中晋升中级、高级职称人数统计,指标计算值如下:
晋升职称(计算值)=晋升高级职称人数×10+晋升中级职称人数×5
得到该指标的计算值后,通过该指标隶属度进行差值计算获得指标的评价分数。
8. 指标权重的确定
借鉴现有评价体系设置原则,高校科研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计算可采用两种方法:
(1)根据项目鉴定标准与鉴定结果,获得二级指标的评价得分,包括项目进展、项目技术和经济指标、项目验收结论、负责人职称、项目经费预算与经费到位信息、项目经费预算与经费支出信息、成果水平、改善生态环境、节能降耗减排、社会公共服务、防灾减灾能力、人口健康水平共计12个二级指标。
(2)通过统计指标的加权求和获得二级指标的计算值,包括参研人员学历、发明专利、论文著作、技术标准、项目获奖、投入产出比、取得学位人数、职称晋升人数共计8项二级指标。
方法1的有关评价指标的评价值直接参与指标加权求和计算,而方法2所得的计算值不仅量纲不尽相同,值域也不同。为了能在指标体系中进行比较,需要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隶属度的设计将指标的计算值转化为指标评价得分。
四、结语
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研究 篇10
一地方高校科技项目及绩效管理的特点
地方高校的科研不但具有科研队伍的多层次性、科研任务的多重性、科研方向的多元性等高校科研的一般特点外, 还具有科研目标的实用性和科研内容的地域性等特点。基于此, 本文研究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的绩效管理问题,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 科研内容的地域性
与重点高校比较而言, 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有一定的差距, 尤其在国家级项目的竞争上处于劣势, 这样地方高校很难形成长期的、专一的研究方向。因此, 地方高校许多科研人员致力于研究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的科研项目, 以此争取地方政府部门科研经费的支持。地方级科研经费定位于解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科学技术问题, 这样地方高校科学在研究上无形中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2. 科研目标的实用性
科研水平不高和缺乏竞争力是一直困扰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主要问题, 这也导致了立项、经费争取上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难题, 一方面需要地方高校将有限的科研力量集中地投入到匹配的科研方向上,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目标应该更定位于实用性。具体而言, 科学研究需要注重提高科研队伍整体实力, 使其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明确的人才培养功能;此外, 科学研究还需要注重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依靠科学成果解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以科研业绩来提高社会知名度。
二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方法及其难点
1. 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方法
考核科技绩效管理的方法主要是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法的优点在于减少了非关键性因素的干扰, 从而提高了效率以及效益。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 并给各指标赋予不同权重。最后, 将各指标的不同等级得分与其权重系数相乘得出该指标的最后得分。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各级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这样既避免了同行评议法缺乏定量化分析的弱点, 同时又受专家的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学术偏好、人情关系以及官僚意识残留等因素干扰;也避免了模糊评价法过分侧重于定量分析, 而缺乏对一些无法定量化的、指标的定性分析。综合上述方法的优劣, 关键指标考核方法较其他方法而言, 更加符合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现状。
2. 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难点
第一, 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障碍。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原因在于一方面科研过于偏重理论化研究, 缺乏与地方特点的结合, 这样造成科研成果在理论上成立, 但不符合当地实情;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研究方式过于形式化, 为按期完成目标, 人为地拔高或降低科研成果。此外, 在实际的科研管理工作中没有完善的科研项目成果约束机制, 以至于即使达不到预期的科研成果, 也无法追究相关的违约责任。
第二, 科研投入产出效率不容易被衡量。科研人员的科研投入是通过脑力劳动来实现的, 有时为了保持思维的连贯性和实验的延续性, 经常需要加班加点, 这样导致其工作时间无法估算。而对科研产出的衡量由于对科学研究绩效评估的产出概念还存在分歧, 导致科研成果的每一种社会价值也有多种表现形式, 目前还没有形成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评估体系。
第三, 学科之间的壁垒。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优势学科, 在无法统筹兼顾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 优势学科在项目申报上会比普通学科更具有竞争力。一方面, 加大对优势学科投入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优势学科;另一方面, 由于资源有限, 所以这也会压制普通学科科研。这两者的均衡是目前合理绩效评估的一个难点。因此, 怎么区分与学校职能管理机关的权限划分, 协调与科技处、人事处等单位的关系, 探讨项目管理、人才流动以及机构组建等具体问题已成为科研管理工作中需要优化的难题。
三改善地方高校绩效管理的思路
1. 运行评价激励机制, 提高科研积极性
要正确评价科研水平, 也要正确评价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 促进协同合作。如大连理工大学的科技奖项包括科技成果奖、科研项目奖、校企合作贡献奖、成果转化贡献奖、科研创新团队津贴奖、科技工作贡献奖等。
2. 科研成果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相结合的原则
各级各类科研奖励评审、职称评聘等工作应当与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挂钩, 如将从事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或科技推广取得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或在文化、教育、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社会效益并得到学校和省 (部) 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定, 并以此作为科研考评管理的基本原则。科研的目的是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科研成果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样科研的投入才有价值。因而, 合理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准确满足科技发展目标和需求;同时, 评价指标体系不能脱离科研目标的大范畴, 需要契合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
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要着力考察各项科研产出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估, 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因而, 在执行绩效评价时根据具体学科进行定量分析, 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所以, 在对科研项目评估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对科研成果进行定量评估, 而且需要结合定性分析。
4. 利益群体间的协调与合作
地方科技处和科研院是各科研人员之间、项目与科研人员之间、各学院之间的匹配、协调与管理的机构。地方科技处或科研院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加强人才之间的合理竞争、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有效进行以及如何合理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5. 结合学科的实际情况, 酌情考虑考核指标的权重
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是同行专家进行定性、定量评议的重要基础数据和规范。因此, 评估指标制定是否科学、合理、实用和可操作, 会直接影响项目绩效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科技项目绩效评估工作的难度, 由于受项目学科、研究阶段、研究领域、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加之国内外开展此项管理工作时间并不太长, 评估指标的制定是难以尽善尽美的。因此,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对考核权重新予以调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绩效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绩效评估对促进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提高科研效益的意义重大。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 不仅直接影响着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和水平, 关系到地方高校学术风气的发展, 影响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而且事关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地方高校科研方向不集中, 各个学科的科研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学科间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差异很大。地方高校需从优势科研方向出发定位, 一要从学校科学研究的实际出发, 分析科学研究的优势和所拥有的科研实力, 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其社会反响;二要依据现有科学研究基础, 从学科的前沿地带和跨学科角度确定科研方向, 经过努力能够形成一定的研究特色, 并能在某一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三要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出发, 确定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研究方向。以往的实践中, 我国有关机构和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但要构建完全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特点的绩效评估方法尚需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吴述尧.国家目标为基础研究导向愈益成为科学发展的国际趋势[J].中国科学基金, 1999 (5) :317
[2]王志刚.论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的定位——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五[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91
[3]杨道建、赵喜仓、陈海波.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4]刘志宏.提高高校科研效益的几点设想[J].科技管理研究, 2003 (6) :60
[5]张凌燕、张松富.绩效评估方案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础科学, 2010 (3) :52~53
高校科研绩效 篇11
关键词 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科研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271
农业科研院校既是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基础、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摇篮,承担着科研与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承担着转化科技成果与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水平的体现,是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产出等重要资料的历史性记录和总结,能客观真实地反应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实施过程和取得的进展,是科技人员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同时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的归纳,具有知识性、凭证性及效益性等特点,其科技凭证价值和信息资源价值可以为人们农业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借鉴,且影响着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运行。
农业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是对人、财、物、制度、信息等资源的高度归纳、整合和运用,科研绩效评价工作是促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保障,是科研管理工作的基础,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科研绩效评价工作是否能协调运行,对单位整体科研指标的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科研管理工作发展的需求,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以数字化手段高效收集、管理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是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笔者对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1 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的内涵及作用
档案具备多种特I生,如知识性、社会性、历史性、价值性、政治性、教育性等。在这些性质中,历史性是其天然的本质属性。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力度逐年增加,整体农业科研实力持续稳定提高,农业科研院校对农业科研档案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视。根据农业科研院校科技管理的特点可将科技档案分为科技项目档案、科技成果档案和学术交流档案等。
(1)农业科技项目档案主要是指在农业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个发展方向、目标展开深入研究的过程,是农业科研院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2)农业科技成果档案主要是指在科学技术研究中产生的论文、专利、品种、标准、奖励等科研成果,是农业科研院所档案的主体。
(3)学术交流档案主要是指在科技人员参加任何形式的科技交流活动行程的各类科技文献及学术资料,包括本单位科研人员进修、访问、讲学、出国考察以及出席国际学术会议等。
农业科技档案的内容是农业科学研究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最重要的资料,具有客观性、完整性和借鉴性,为后续农业科技研究提供重要基础性资料。
2 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够,人员配备不足
多数农业科研院校由于对科技档案管理的认识存在不足凹,“重科研课题申请,轻课题实施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使科技人员忽略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专业性:建档意识较为薄弱,对科技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材料不重视,对档案材料的收集、分类、编目、归档工作不熟悉,对档案管理知识缺少系统的学习和了解,极易造成把关不严或归档不全。同时,数字和信息时代虽然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但是也带来了较为严峻的挑战。大部分科研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没有足够时间系统地开展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谈不上开发利用档案以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这都会导致档案质量大打折扣。
2.2 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
科技档案管理现有规章制度不能形成标准规范体系,覆盖面有限。在整理、保密及归档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制度要求,相应监督评价制度、工作移交制度不严格,造成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难以行使其监管权力或只求应付检查等,易造成归档不完整甚至档案缺失,且归档内容简单化、单一化,不利于开发利用。此外,档案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之间的沟通配合仍存在问题,严重影响收档、归档工作的顺利开展,易发生档案随科研骨干或课题主持人岗位流动而流失,给单位造成科技损失。
2.3 管理手段单一,信息化意识不强
农业科研院校作为国家农业科技的主要力量,承担着大量的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数据资料,涉及领域广泛,种类繁多,以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为主的档案管理体系主要立足于立卷、保存等一般要求,其手工操作在资料收集、检索等方面效率不高,更谈不上资源共享、远程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计算机及网络化技术的普遍应用已深入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但一些单位仍未能意识到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一味安于手工管理档案信息的现状,不善于利用电子文件和通信网络改进档案管理体系。此外,有的单位虽已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但仍不能正确理解信息化,只注重形式,忽略了发展软件开发、数据库建立、检索工具升级等相关配套技术,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2.4 档案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科研项目已逐步实现网络化管理,申报、评审、年度进展、结题总结等形成了大量电子文件,而科研项目投入与科技档案管理投入不成正比,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落后于科技工作的开展。现有档案管理设施不但不完全符合防火、防潮、防磁、防虫等基本要求,而且缺乏必要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等软硬件设备,更谈不上在开发应用必要的配套服务平台和便捷检索工具,仅备份了纸质文件和少量电子信息,大量电子文件无法实现及时完整归档以被开发利用。
3 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3.1 提高重视程度,建设专业管理队伍
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资源记录了农业科研工作的结晶,开展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有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加强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设置独立的档案管理科室,与领导分工对接。在科技人员中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等档案专业法律法规和业务培训的学习应用推广活动,并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构建现代化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体系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紧跟国家的步伐,定期更新国家和相关行业领域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要求和建议,以增强科技档案管理意识,促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启迪思维、开阔视野,提高各种业务和技能水平。另外,可引进一定比例的档案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方向的专业人才,将“走出去,请进来”两方面结合,培养既熟悉科技档案管理又有过硬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专业管理队伍。
nlc202309040934
3.2 创新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
农业科研院校要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有效管理,必须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以进一步挖掘科技档案的学术性、实用性为目的系统规划信息化管理工作,创新档案管理形式,改进档案管理程序,摒弃不适应现代信息化建设的传统束缚,建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体系,完善科研管理综合评价机制和科研绩效评价体系。首先,要把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单位科研管理范畴中,引进专业档案管理人员,定期对科研人员进行档案管理相关知识培训:同时加强与科研管理部门密切联系,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信息,跟进科研项目执行情况,掌握科研工作进展及其变更情况,建立农业科技档案全过程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使科研档案先于科研项目结题前完成,但形成于科研项目研究之中。其次,科研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应善于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按照成果性和记录性并举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此外,要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档案中的主体作用,合理运用奖励机制,让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科研档案的重要性和唯一性,促进其科研档案的建立、归纳和整理,引导科研档案建档工作进入多元化管理轨道,根据科研档案内容的特点、作用和分类,对科技档案价值进行鉴定,以科技信息含量的高低为标准,正确处理质与量的关系,不断充实、优化科研档案内容,既保证数量,又注重质量。最后,注重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提供阅览、出借、复制、信息交流和咨询服务,协助科研人员开展工作,服务科研生产和各项管理工作。科研管理综合评价机制包括项目材料的审查和评价、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及相应奖惩办法等。对档案管理工作定期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计入年底科技工作考核范围,以奖惩制度充分调动起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3.3 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推动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高速信息网络已成为人类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体系急需引进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否则终将被淘汰。科技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是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基础,即将原始的纸质档案资源转化为电子文件,形成电子档案,同时进行网络化链接,从而创建完善的科技档案管理平台,实现科技资料的有序分类及标签化、文档一体化管理,从而建立统一的各类资源科技档案数据库,集中存储科技资料,构建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一套完整的现代化信息化科技档案系统整理模式,为农业科研院校的发展服务,彻底改变传统管理手段“原始保管,手工检索,上门利用”的落后局面。
3.4 加大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合理开发信息资源
农业科研院校的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应将其纳入到单位基础管理工作体系中,与单位的其他管理工作一起统筹安排、同步规划,同时加大在资金配套、软硬件设施、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支持。提倡多质多地保存策略,把带有归档标识的科技电子档案复制到耐久性好的磁、碟、硬盘等介质载体上,一式多套,分别用于本地或异地封存保管、借阅查询等。同时,对存储介质实行定期检测,定期更新。以视频监控系统和数字安全系统作为必备的安全保障措施,确保科技档案的信息安全。此外,将原始手工操作完成纸质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归档、保管和人工完成的检索、利用、统计等环节,通过利用计算机系统和电子设备的录入和保存,完成档案的电子归档和管理,可在系统中增加综合查询系统,开发多种检索工具,开展远程服务,既有利于提高农业科研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农业科学技术得到有效利用,同时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理论知识与其他学科间的交流与共享、构建与传承,促进农业科研院校的发展。
综上所述,科技档案是单位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是农业科研院校发展的关键,所以科研管理部门和科技档案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工作,让沉寂的科技档案为单位科研实力的增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校科研绩效 篇12
院系科研绩效评价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极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评价方法的科学与否, 不仅直接关系到科研激励政策的公正性, 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科研导向的正确与否。因此, 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评价方法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 高校科研绩效评价通常采用的是通过建立指标体系, 将科研产出综合加权的办法[1][2][3]。在这些科研绩效考核办法中, 用同一套指标体系来评价各不同学科领域的院系, 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科性质和不同研究领域的特点。有文献针对不同学科领域院系的科技工作特点, 采用修正系数的办法来评价各类院系的科研工作[4]。修正系数是专家估计的经验值, 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而且需要做出广泛的调查, 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 要获得科学合理的修正系数有一定的难度。
2 基于知识生产函数的科研投入产出模型
本文应用基于知识生产函数的科研投入产出模型, 进行高校院系科研绩效的评价, 并通过选取某综合类大学八个不同学科领域的院系进行实际应用, 以解决不同学科领域院系的科研绩效定量评价和比较的问题。知识生产函数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Griliches在1979年提出的[5], 其基本假设是将科研过程的产出看作是研发资本和人力投入的函数。自提出之后, 知识生产函数在分析和计算科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模型框架, 同时也成为了很好的定量研究科研投入产出的工具。Griliches根据美国1953年至1987年的数据, 用知识生产函数研究了科研投入的量对专利数量的影响[6]。知识生产函数的基本假设是将创新过程的产出看作是研发资本投入的函数, 如下式所示:
R&Doutput=f (R&Dinput) (1)
如果用美国数学家Cobb和经济学家Dougla共同探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时创造的Cobb——Dougla生产函数的形式加以表述, 则基本等式 (1) 可以表述为:
R&Doutput=a (R&Dinput) b (2)
其中a为常数, b为科研产出相对于科研投入变化的弹性系数。对上式两端取自然对数, 则有:
Ln (R&Doutput) =Lna+bLn (R&Dinput) (3)
这样, 就可以用回归的方法得出常数a和弹性系数b。
对各院系来说, 如表1所示, 科研投入
LnO=Lna+bLnI (4)
根据历年科研投入与科研产出的数据回归得出a、b值。在已知某院系当年科研投入数据I的情况下, 可以用 (4) 式计算出当年该院系的科研产出O理论值。
定义院系的科研绩效水平值为Q, 则有:
科研绩效水平值Q的意义在于:当Q﹥1时, 表示该院系的科研绩效要好于一般情况下的理论值;当Q﹤1时, 表示该院系的科研绩效要差于一般情况下的理论值。在比较各院系科研绩效时, 用绩效水平值Q的大小进行排序, Q值越比1大, 表明该院系的科研绩效水平越强, Q值越比1小, 表明该院系的科研绩效水平越弱。
3 基于知识生产函数的科研投入产出模型在各院系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以某综合类大学材料科学系、高分子科学系、化学系、环境工程系、数学学院、物理系、信息学院和医学院共八个院系作为研究对象, 这八个院系涵盖了数理化等主要研究基础理论的学科领域, 也涵盖了偏应用类的学科领域, 因此样本覆盖面较大, 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代表性。
选取各院系2001到2005年共五年的人员、到款、成果、奖励、论文等相关具体数据, 计算所用的权重用专家法确定, 计算出每一年度各院系的科研投入量I和科研产出量O。
将计算出的各年科研产出量取自然对数, 得到一系列LnO和LnI值。利用2001年至2004年四年的数据, 以LnI值为横坐标, 相应的LnO值为纵坐标作图, 拟和各院系曲线得到公式 , 得出常数a和弹性系数b值。根据式 (2) 和计算所得的各院系对应的常数a和弹性系数b值建立各院系基于知识生产函数的科研投入产出模型, 如表2所示。
按照上述建立的模型, 根据各院系2005年科研投入I的数据可以由函数O=a (I) b计算出各院系2005年理论上的科研产出数据O理论值, 并与2005年实际的科研产出数据O实际值相比得出各院系的科研绩效水平值为Q, 将Q值按大小排序如表3所示。
表3列出了按科研产出值排名和按科研绩效水平值排名两种方式, 其中按科研产出值排名使用了修正系数来矫正不同学科领域科研情况的误差, 数学学院在乘以修正系数1.25后排名由第六上升至第三, 修正系数矫正了数学学院在学科领域上的误差。而按科研绩效水平值Q进行院系排名时, 数学学院Q值为5.11, 表示数学学院2005年的实际科研产出是相对自身历年科研情况得来的理论科研产出的5.11倍, 在八个院系中的Q值最大、排名第一, 科研绩效水平值Q直接真实地反映了数学学院的科研能力, 避免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比较。
4 结论
在以上八院系中的实际应用中可以看出, 本文提出的建立基于知识生产函数的科研投入产出模型, 通过计算科研绩效水平值进行不同学科领域院系之间的科研绩效考核的方法有以下优点:
⑴能够直接反映院系的科研能力, 避免了不同学科领域院系之间不好比较的问题。利用修正系数矫正不同学科院系之间的误差时, 因为修正系数通常是专家估计的经验值, 需要做出广泛的调查、充分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才能得出。这就使得一方面修正系数获得困难, 另一方面修正系数会带来人为误差。而利用科研绩效水平值Q时, 是通过计算实际的科研产出与理论的科研产出之比获得, 是各院系与本院系自身科研情况的比较, 避免了不同学科领域院系之间不好比较的问题, 不需要引入修正系数, 避免了人为误差。
⑵由于科研活动有一定的滞后性, 当年的投入不一定在当年就能看见产出, 本文提出的模型是建立在该院系历年科研投入产出数据上的, 因而较充分地考虑了长期以来科研投入对科研产出的影响。
⑶能够通过计算当年院系的理论科研产出情况, 指导学校制定科研工作计划。通过模型, 根据学校当年计划对各院系经费的投入情况和该院系的人员情况, 可以计算出该院系的理论科研产出值, 此理论科研产出值可以为制定各院系计划当年应完成的科研工作量提供参考, 为整个学校制定中长期全校的科研目标提供参考。
建立基于知识生产函数的科研投入产出模型, 利用各院系实际的科研产出与模型计算的理论科研产出相比得到的科研绩效水平值Q进行院系排名, 这是一种解决不同学科领域院系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的尝试。通过在某综合类大学八院系之间的运用证明, 此方法避免了不同学科领域院系之间不好比较的问题, 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同时对学校科研政策的制定、科研工作量的制定和科研奖励机制的建立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摘要:为了针对高校内各不同学科领域的院系进行科研绩效评价, 提出基于知识生产函数的科研投入产出模型, 应用此模型对某综合类大学的八个不同学科领域的院系进行科研绩效评价, 以解决高校不同学科领域院系之间的科研绩效评价问题。
关键词:知识生产函数,投入产出模型,高校科研,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齐松仁, 孙瑞华, 陈育德.应用投入产出比分析科研项目的实践[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1, 17 (6) :372-373.
[2]齐松仁, 孙瑞华, 左焕琮.投入产出比用于科研项目贡献分析指标体系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0, 13 (2) :80-83.
[3]王晓红, 王雪峰.高校科研投入产出关系中的边际收益递增现象[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6, 38 (4) :589-591.
[4]王平心, 韩英, 白小萱, 等.高校内部各院所科研产出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 1999, 18 (2) :48-53.
[5]GRILICHES ZVI.Issues in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R&D to Pro-ductivity Growth[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9, 10 (1) :9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