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基金的管理(共10篇)
高校科研基金的管理 篇1
摘要:许多高校都已设立了校科研基金, 但是对其作用没有加以充分重视。分析了校科研基金的作用, 剖析了校科研基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校科研基金管理改进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校科研基金,管理
高校科研基金是以资助高校年轻的科研人员为主的一项基金, 起到扶持幼苗的作用:一方面使科研人员积累科研经验, 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素质;另一方面是为培养人才, 形成高校科研梯队, 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校科研基金实际上就是一种启蒙教育, 重视校科研基金的管理, 不仅能组织提炼出一批具有前瞻性的科研项目, 又能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科研人员, 提高学校的总体科研水平[1]。
1 校科研基金的作用
1.1 有利于营造科研学术的氛围
在高校内, 有一批潜在的科研人才, 他们职称低、科研经验积累不足, 获得省级、国家级的经费资助相当困难, 但是这些人思维活跃、容易发现新问题, 产生思想火花, 校科研基金的设立为他们开展科研创造了机会, 提供了条件, 最大限度调动了他们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1.2 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发展
学科建设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保证, 抓好学科建设是高校提高竞争力、生存力和事业发展的关键, 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目前, 一般高校根据其发展规划选择几个原先就比较具用优势的学科作为重要发展对象, 提高该类学科在国内外高校中的竞争力[2]。要使这些重点学科进一步做大做强, 就离不开学校对其给予必要的科研支持, 因此对与这些重点学科有关系的科研项目的资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1.3 有利于高级别项目的申报
校科研项目基金是以资助高校年轻的科研人员为主的一项基金, 起到扶持幼苗的作用:一方面是使科研人员积累科研经验, 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素质和能力, 为申报高一级的项目打下基础;另一面通过校科研项目的研究, 使科研人员了解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 能组织提炼出一批具前瞻性的科研项目, 在申报高一级项目时使其创新性更加突出, 有利于申报项目中标。目前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等各级综合科研课题竞争激烈, 获得资助相当困难, 申请者必须做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 进行充分的检索、调研、方案认证, 开展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资金, 校科研基金的设立, 解决了申报纵向科研课题开展前期工作的资金问题。
1.4 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创新实力
一个学校的创新实力是通过承担国家级的重大项目、获得高层次的成果奖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等体现出来的。校科研基金发挥了“育苗”作用, 一些科研项目经过孵化, 获得省部级及至国家级资助, 使大学科研经费大幅提升, 科技创新有了可靠保证。一些中青年教师由于取得了重要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 发表了很多高水平的论文, 获得了一些知识产权, 已使他们逐渐成为各学科的科技创新骨干, 大大地推动了科学研究事业的不断发展, 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创新实力。
2 校科研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校科研基金评审中存在问题
在项目的立项评审中, 同行专家的评价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3]。由于校科研基金面对的都是校内教师, “熟人”多, “关系”比较密切, 所以往往会有人托关系、打招呼;另外, 由于要摆平各个学院的立项数量, 科技处根据各个学院申报项目的数量给出立项比例。以上的情况干扰了专家的正常评审, 部分立项项目在创新性和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作用不突出。
2.2 学校对项目立项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存在的问题
学校在立项评审中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简单, 一方面体现了极强的操作性, 但另一方面, 根据其得出的评价结果却极有可能偏颇, 而且其中的问题也很难具体反映出来。
2.3 校科研基金中后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校科研基金的管理中, 存在着“重项目申报, 轻过程管理”, 特别是轻视项目的中后期管理的现象。由于没有及时对项目进行监督检查, 导致一致项目无法完成或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一些项目产出很少或产出成果水平不高, 缺乏创新性, 课题难以按时保持保量的完成, 到了项目结题的时候, 有些项目不能按照计划任务书的要求完成课题。
2.4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还不完善
校基金项目的管理, 归口由学校科技处负责。科技处管理人员负责各级各类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项目多, 头绪多, 每年忙得不可开交, 对项目执行情况不可能一一深入课题组进行检查, 必须依靠学院来进行监督[4]。校基金项目在填报申请书、计划任务书、执行情况报告、验收报告时均需经学院主管科研工作领导审核把关, 有的领导审核签字仅仅是流于形式, 而有的领导十分负责, 逐份审核, 敦促申请人或负责人几经修改方可签字通过。由于校、院两级科研管理工作未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所以未能充分调动学院层科研管理的积极性, 有的学校对学院不设专职的科研秘书岗位, 科研秘书身兼数职, 对其工作业绩不能给予客观评价, 以至于形成科研秘书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 这对校基金管理工作是十分不利的, 必须改进。
3 校科研基金管理改进的思路
3.1 提高项目申报质量
校科研基金要实行严格的专家评审制度,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专家评审制度, 每个项目分别聘请3—5位专家进行函审, 填写专家评审表, 同时提出综合意见。对项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了解与分析、立项依据及研究目标、研究意义、创新性、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具备研究前景等方面逐项打分。专家在综合意见中, 要明确提出同意资助的原因、应当给予的研究经费的数额。项目获准资助并不等于项目的策划完美无缺, 有的项目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有缺陷;有的项目研究范围太宽, 不切实际;有的项目预期提交成果形式不明确, 指标定得过高或过低;有的项目成员搭配不当, 需要调整人员;有些项目缺乏创新性且低水平重复。对于这些问题, 评审专家都要一一指出, 对于不同意资助的项目, 要指出不同意资助的原因。
3.2 强化项目中期管理
学校科技处应定期对立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检查, 在项目立项后半年或者某个时期, 聘请3—5位相关专家、项目负责人参加中期验收会, 项目负责人就研究进展现状、项目研究过程中新发现和遇到的问题向专家进行汇报, 专家就项目研究中存在问题和负责人进行沟通, 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通过中期检查可以不断发现新的现象、好的苗头, 对研究进展优秀的项目, 可通过追加经费、通报表扬等方式激励, 组织好的项目上报省教育厅、省科技厅。通过专家的帮助, 使校科研基金的育苗功能得到发挥, 提高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
3.3 注重项目结题管理
学校科研处要对申请到校科研基金的教师建立个人诚信档案, 对于那些工作不认真, 马虎应付草草结题的, 对其今后校级课题的资助申请予以限制;对于按时结题、结题质量好的, 可以在资助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于无故延期或中止课题的, 给予追回科研经费、中止或撤消项目等处理, 并取消其第二次申请校科研基金的资格, 削减其所在部门下一年度的申报名额[5]。
3.4 建立校、院两级科研管理体系
学校的科技管理工作需要学院的大力配合与支持, 实现科技管理重心下移[6]。学校二级学院都设有相应的院学术委员会, 其成员都是科研能力强、道德素质高、学术造诣深的专家学者, 因此学院要设立专职的科研秘书岗位, 配合院学术委员的工作, 对科技工作进行二级管理, 科研秘书必须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强、有一定科研能力。如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出台了《管理学院校科研基金管理办法》, 规范校科研基金的管理。在项目申报方面, 学院鼓励职称低的年轻教师积极申报校科研基金课题, 对没有完成前期校科研基金课题的教师则限制申报, 科研秘书对所有的课题申报书先进行前期形式审查, 然后学院召开校科研基金申报评审会, 课题负责人对申报项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程度、研究队伍等方面进行陈述, 院学术委员根据项目评议表对每个项目打分, 并提出修改意见。在项目结题时, 学院召开校科研基金评审会, 结题项目的负责人以PPT形式向学校科技处领导及院学术委员汇报课题完成情况, 院学术委员会给予每一个项目优、良、合格、不合格的评价, 对完成好的项目建议进行省级鉴定或进一步申报高层次的项目。
4 结语
目前, 随着高校的发展, 校科研基金的规模和资助强度在逐年增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从高校培养科技人才的角度考虑加强和改进高校校级基金管理工作, 创新工作方法, 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长期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锦菊.论校管科研基金的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3 (1) :38-40.
[2]孙鑫君.提高校级科研基金效能途径分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4) :87-89.
[3]李志光, 蒋景楠.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科校内基金项目绩效评价与管理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3) :51-55.
[4]王安宁, 王晓, 候竞斌.高校校科研基金管理——以昆明理工大学科学研究基金管理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 :99-102.
[5]董兵, 张玲玲, 张淑云.高校校级科研计划管理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3) :213-214.
[6]黄晓园, 王昌命, 罗辉, 王明蓉.提高学校科研基金效能的几点思考——以西南林学院科研基金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8) :216-218.
高校科研档案的有效管理 篇2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已经成为了科学研究主要场地。高校的科研档案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高校的整体水平进行反映,做好高校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可有效促进经济社会、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目前高校在实施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了各种问题,需要不断对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进行完善。
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思想不重视,档案资料收集不完整。对高校的科研档案管理思想不重视是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科研档案未经过规范化整理,造成卷内文件不齐全、组卷混乱且分类不清,难以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导致系统性、完整性缺失。许多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对日常档案管理只走形式,认为科研档案的管理是档案部门的工作,造成管理工作无法落实到位,出现资源缺失损坏频发现象,对科研工作人员产生心理影响。
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达标。部分高校具有相对独立的科研档案管理部门,但是存在管理不统一的问题。此外,部门档案管理人员尚未接受专业的入职培训和专业管理培训,有的管理人员身兼多职,而且他们还要完成自己单位部门的工作,并不能全心完成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造成管理工作的影响。
因部分科研人员个人因素造成科研档案管理完整性和及时性缺失。部分科研人员存在一些人为自己拿着科研档案更方便的思想,以核心技术资料需报名为借口,结束科研工作之后并为及时将档案上交。加上高校的科研工作本身就存在了内部竞争性质,一些人出于自身利益思想,私自保存科研工作中的部分资料,造成科研资料共享困难,归档不及时,影响了高校科研工作中数据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归档管理的及时性。
硬件条件设备差,部分高校缺乏必要设备。部分高校的档案馆舍的条件较差,且缺乏相应的档案管理设备设施,科研档案多为纸质材料,很少有电子档案,难以通过网络对档案信息资料进行查找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研档案的使用价值,无法满足科研档案的管理需求。
高校科研档案工作宣传力度薄弱。由于我国的部分高校档案管理部门无条件对院校的各职能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培训,加上并未实施针对性的学术报告及宣传工作,造成科研人员在档案管理方面管理意识薄弱,且相应的管理能力缺失,科研档案的管理人员并不十分明确需要及时归档的科研档案信息,造成收集的材料并不完善。
高校科研档案有效管理的应对措施
提升管理意识,增强管理价值。高校的科研当那管理人员需要充分依靠法律武器,通过法律实现档案的有效管理,并结合多种形式对科研档案的法制进行宣传,提升科研档案的管理意识。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打破因循守旧传统思想,实现开拓创新管理,不断实现自身形象的提升,并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在高校的管理中影响力和地位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还要与档案管理工作实践相结合,可定期召开一些科研的哪敢工作例会、多参加与科研项目相关的会议等,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及時在管理工作中融入相关的规定要求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将科研档案管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升科研档案管理水平。
实施规范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定制出合理的规范制度,将责任充分落实到人,实行责任制。对人员的错误思想进行改正,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责任目标明确、控制有力度、管理有依据,进而推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档案归档方面需具备专业的知识进而技能技巧,保证每个环节都能做好科研档案的积累,使资料更加真实、准确、完整。尽力人员培训制度,实行统一的集中管理,对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并采用完善的考核制度,保证赏罚分明,可充分调动档案人员积极性。
创新管理理念,以便树立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未能明确科研档案管理最终目的的情况下,会造成教育领导阶层及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档案现代化管理意识。高校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最终稿目的是要实现对高校、社会的服务,为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服务,提升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优异的人才。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认识到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提升科研人员档案意识。
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设施。高校的科研档案管理还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高校应把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发展规划的内容之一,尽力和高校的办学规模相适应的科研档案管理机制,对科研工作的项目资金和设备应落实到位。
加强宣传力度。广泛、深入、持久进行科研档案法规的宣传,结果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力度,医生各级人员的档案法制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意义,以及对高校的科研工作产生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支持、参与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使科研人员明确科研档案资料的形成、积累、以及立卷归档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从思想上重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自觉履行义务和职责。
高校科研基金的管理 篇3
1 高校科研基金管理的现状
1.1 基金项目的种类繁多, 资助的比例和强度低
随着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日益重视, 各级政府纷纷设立各种科研基金项目或计划课题用于资助科研工作, 这一方面反映了各级政府对科研工作的重视, 通过增大科研投入、增多申请渠道促进我国科研的发展, 但是, 与基金项目种类的日益增多不相适应的是各类科研基金投入虽有增加但仍显不足, 中标率低, 一般不超过20%, 很多甚至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即使能中标, 资助额度也很低, 只能进行一些肤浅的研究工作, 影响项目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不能真正保证课题项目的完成质量。因此, 科研人员需要不停地申请各类基金项目。由于各类基金项目的申报要求各不相同, 科研人员每次申请都要花很大的精力用于查阅文献资料、填写申请书、打印复印、到会答辩等, 并且要花费很大的财力用于支付评审费, 而最后能获得资助的金额却很少, 这样极大地制约了科研人员开展科研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同时也耗费了科研人员大量的精力。由于中标率低、资助强度弱, 有的科研人员只好广种薄收, 到处申请, 因此没有做好基础工作, 缺乏充分调研, 严重影响申报质量, 在浪费科研人员精力的同时也浪费了管理部门和评审专家的精力。
1.2 基金项目的中后期管理较薄弱
目前, 很多基金项目申请人与承担单位存在着“重申请立项, 轻实施完成”的现象, 对基金项目或计划课题中后期管理工作的重视明显不够。虽然国家对科研项目或计划课题及其经费管理工作有一套较完整的条例、办法、规定和细则, 从申请到结题都有明确的制度, 但是基金负责人与承担单位往往存在“重申请立项、中标数量及中标率, 轻项目中后期过程管理、目标管理”的现象。基金项目或计划课题中后期管理仍沿用拨款、检查、上报年度进展报告及总结报告等流于形式的管理模式, 对基金项目或计划课题完成好坏奖惩不明, 有些基金项目甚至没有奖惩制度, 即使有制度也并没有认真执行, 项目或课题完成不好问题也不大, 如有些项目负责人出国而项目却无人问津。这些说明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基金项目或计划课题的中后期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更加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使得基金项目中后期管理工作相当薄弱和滞后。
1.3 基金项目的成果转化应用率低
高校对科研基金项目的管理是从申报、立项到成果鉴定与奖励即认为是课题已完成, 而对其能否转化应用却不太重视。由于对基金项目成果管理不力, 影响了科研基金的资助效益, 使成果转化率低下, 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差。有的项目虽然申请了专利, 但能转让、尤其是能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少之更少。
1.4 基金项目各环节管理的效率低
目前各类基金项目包括各级政府计划课题基本上均采用招投标与自由申请制, 从申报、评审一直到合同鉴定本来过程就很长, 严重影响了项目研究工作的及时开展, 而且很多的资金或政府计划课题经费往往在立项并签订合同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到达, 有些项目中间需要经过很多部门会签, 资金的下拨更加迟缓, 严重影响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如何缩短各类基金项目申报及经费到位周期, 提高基金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是摆在科研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2 科研基金项目管理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措施
激励管理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核心问题。在高校的科研基金项目管理工作中, 我们必需加强五方面的激励:一是管理激励, 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奖励制度;二是协作激励, 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 联合攻关;三是竞争激励, 岗位合理竞争, 增加绩效评估;四是目标激励, 确立明确的管理目标, 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和潜力;五是培养激励, 改善自我修养, 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水平。约束机制是指科研基金项目管理者通过一定合同、协议, 使项目负责人承担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责任, 以此来控制、约束和规范其行为, 确保项目负责人按照科研活动的正常程序完成科研项目的任务。通过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措施, 尽一切可能改善目前科研基金项目的管理现状。
2.1 精简基金项目种类, 提高基金的资助比例和强度
政府可以从宏观上对各类基金项目的数量进行控制, 如对类型相同的、中标率很低的、资助强度很弱的项目进行合并, 减少基金项目种类, 这样就提高了资金的资助力度, 也减轻了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负担, 提高了科研的效率和能力。
2.2 采用预留资金、年度拨款、滚动资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资金管理模式
在项目初始拨款时预留一部分资金, 如整个项目经费的20%—30%, 待项目完成并通过年度考评, 视课题的进展情况考核后再予以拨付下一年度的款。而对于研究前景好且又有继续延伸价值的课题, 实施滚动资助, 继续给予经费支持, 保证课题基金研究的连续性;同时积极推荐、争取更高层次的立项, 促进项目的完成及其成果转化。
2.3 各类基金建立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
对历年来项目完成较好的负责人及时给予奖励, 并在下次拨款或申请时在专家同等评价的情况下给与优先资助。对项目完成不好的、或无故拖延的, 甚至根本没开展科研活动的, 可以限制该项目负责人在1—2年内申请同类或其他项目, 停止年度拨款。
2.4 改革受理评审方式
可采取季度或半年受理与评审方式, 改变以往对项目每年集中受理一次和评审一次的模式。实行项目或课题网上评审, 使评审尽可能趋于公平公正, 同时提高评审工作效率。与项目负责人签订协议, 完善科研项目的中、后期管理, 使之趋于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2.5 坚持追踪管理, 强化责任意识
基金项目或课题的结题并不是课题的终止, 需要在其后1—2年的时间发表论文和申请成果, 科研管理部门要督促科技人员及时总结, 尽快发表论文, 保证论文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在成熟时申报成果;同时要收集落选基金项目或课题的评审意见并及时反馈给申报者, 与其共商改进办法, 做好重新申报工作。做好基金项目或课题的档案管理工作, 完善追踪制度。
2.6 简化中间环节, 提高基金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各类基金包括各级政府计划项目均采用基金制, 设立的基金由专门科研基金管理部门负责向全国或各地区发布申请指南招标, 无论是项目招标还是经费下达都由基金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直接发生关系, 缩短项目申报和经费下达的周期, 没有必要在项目申请和经费下达时都要通过单位主管部门。目前不少单位主管部门在科研基金或政府计划项目的管理工作中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只是“橡皮图章”和“中转站”而已, 反而影响了基金管理的效率。
3 案例实证研究
运用上述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管理理念, 结合单位的实际, 近年来某高校一附属医院对科研基金管理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证研究, 经过几年的多方努力, 该院的科技工作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3.1 单位领导思维更新, 规范各项科研制度
该院的党政领导班子越来越充分认识到发展科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充分运用激励手段加强科研管理, 不断完善医院科研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思想, 不断更新观念, 大力开发以科技兴院为主线的全面建设, 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措施, 并以此作为新的效益增长点, 增强医院的内涵式发展实力。为此, 医院制定、修改、完善了各种制度和规定, 如《科研基金项目实施程序》、《关于科研课题结题管理规定》、《关于查新费、评审费支付办法的暂行规定》、《发表医学专业文稿管理的有关规定》、《基金项目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关于临床实验性研究的管理规定》, 制定了医院学术委员会章程、科研成果评选条件、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等一系列规定, 从而做到职责明确, 管理有章可循。
3.2 运用激励约束措施, 强化项目全程管理
激励与约束制度作为科研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搞科研的积极性, 该院每年从医疗收入总额中提取1%作为科研教育基金。同时设立了科研课题立项奖、学术论文论著奖、科研成果专利奖、新技术新项目创新奖等多项奖励措施, 而且每项奖励措施均细化, 如:科室学科带头人每年未按要求申报课题或发表论文者, 年终分别扣发1 000元;连续两年未达标者, 加倍处罚;连续三年及以上未达标者, 除按单位其他相关规定处理外, 并分别扣发5 000元。每年举办科技活动周, 大力表彰在科教兴院中有作为的科技拔尖人才。这些奖项的设立, 大大地激励了广大医务人员搞科研的积极性。
为保证科研质量, 对开展的科研项目实施全程约束管理机制。该院在上报各级科研课题时实行评审工作“双盲制”, 首先由科教科对申报项目进行统一编号, 评审专家与课题申报者相互不知晓, 尽量避免人为因素, 专家根据课题内容, 进行评分, 同时提出对该课题的修改意见;在课题进行中期, 按计划书要求实施检查, 对将要结题的项目提前下发结题报告书, 督促结题, 对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则要求填写阶段性报告书;在课题结题时, 由课题负责人申请公开答辩, 科教部门组织院内外5—7名专家评阅并打分, 课题结题材料包含申请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题报告、原始数据、经费结算清单等原始资料, 按照有关规定逐项规范存档。鉴于科研用品消耗量明显增多, 科教科与设备科、总务科联合, 规范科研用品出入库手续, 强调以实物办理出入库的原则, 使对科研用品的管理更加合理、更加规范。加强医学论文发表的管理, 对在未取得国内正式期刊号、商业性浓的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不予以报销版面费;同时, 在投稿前须经科室主任签署意见, 到科教科开具证明, 使得文章能发表于质量有所保证的期刊。通过上述措施和管理体制, 做到了层层落实, 环环相扣, 较好地保证了科研计划项目的实施与完成。
3.3 五年来该院科研基金项目管理效果
该院建院八年来, 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稳定发展的轨道。在科研制度建立和不断完善的基础上, 该院进一步抓紧制度的落实, 对科研课题完成好的按规定予以奖励, 促进了科研成果申报与转化。医院建院八年来共获各类基金项目399项, 金额共计1 052.4万元, 立项数和获资助费用逐年稳定上升 (两者相关系数为R=0.871、P=0.005, 有显著的正相关) , 课题成果、专利、发表的论文在2003年后也逐年稳定增加 (见表1和表2) 。
4 小结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方面军,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 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和雄厚的人才资源优势, 鼓励创新, 勇于创新, 有效利用科研基金的资源优势, 提高科研基金的利用效率, 使高校的科研成果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 这才是高校科研之根本。
参考文献
[1]王彬, 郭启勇, 冯国和, 等.改革评审方式, 完善科研项目基金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 2005, 25 (10) :51-52.
[2]刘梅.我校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的体会[J].中药管理杂志, 2006, 14 (3) :23-24.
[3]杨苏萍, 王琳.运用激励措施搞好科学基金管理[J].医学信息, 2008, 21 (2) :221-222.
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现实思考 篇4
1 高校科研档案的作用及意义
开展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作为真实记录科研活动过程的科研档案,对高校开展科研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首先,科研档案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与前提。高校科研档案是记录科研人员研究成果与历史史实的原始资料,是最可靠的情报源和信息源。任何科技进步均是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进行的继承和借鉴,高校搞科研亦是如此,通过科研档案了解过去和同期国内外对某课题的研究情况,从而进行创新和发展,因此,科研档案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
其次,科研档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培养德才兼备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性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师,不仅自身要及时掌握了解所教专业的最新前沿动向,还要不断更新教材,通过利用科研档案,将科研中取得的新技术、新经验充实到教科书中,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科研档案是检验科研工作质量、评价科研成果、考核科研人员、衡量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和依据。高校科研档案记录了高校教师、科研部门在科研实践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类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字、图表及声像材料。一所高校科研工作开展得如何,从科研经费、人员投入、科研成果的产出等各方面予以体现,而这些均可从科研档案中找到依据,从而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同时,科研档案也是科研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为教师及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考核、奖励起到了真凭实据的作用。
2 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制度不健全,权责划分不清,造成档案收集不齐全。《科学技术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科研档案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单位科研管理工作中予以体现。然而,现实中,似乎只要沾上“档案”二字,工作就应划归档案部门。虽然,档案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制定了科研档案管理办法,但缺少科研管理部门的配合约束,使得科研档案从开始便出现断链。科研管理部门作为归档单位,往往收到什么材料就归什么材料,只相当于扮演了一个“二传手”,不仅对档案材料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做出解释,无形中,还增加了归档工作的返工率,并且,长期的传统粗放做法使得他们认为,档案材料的鉴定、整理均是档案人员的事情,只要将材料送达即可,给档案部门增加了很大工作量。档案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是平级职能部门,缺少必要的沟通,“隔行”造成了档案人员对科研项目管理及内容的认识不足,许多重要材料未能及时归档,造成科研档案材料收集不齐全。
2.2 科研档案分类不适应新情况,档案整理不规范。随着高校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老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实需要。首先,体现在科研档案的分类上。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科研项目种类少,来源相对单一,分类简单,归档范围不明确,除了科研管理综合类(KY11)外,即按科研项目(KY12)进行组卷。随着时间的推移,相继出现诸多科研类材料,如横向科研项目、科技奖励成果、学生科研项目、学术会议、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学术论文著作,等等,没有明确可归入的类别,便鱼龙混杂归入一类。其次,体现在科研材料的整理不规范。因为前期的分类不明确,给科研档案材料的整理带来一定麻烦,如奖励证书、专利证书、各类标准、学术著作等是按卷整理还是按件整理?大小不一、材质不同如何装盒?
2.3 科研档案查询服务不灵活,资源利用匮乏。长期以来,科研档案的利用一直较为谨慎,主要是因为牵扯到保密和个人知识产权问题。作为科研项目,它的价值不仅是一个发明、创新,还可以创造经济效益。档案部门在管理科研档案时不愿承担责任,而将审批权全部推向科研管理部门。有时,科研管理部门一时没人,而利用者又急用,使个人查询极为不便。
正是因为科研档案的敏感问题,档案部门没有建立开放科研档案目录,从而造成科研档案信息资源长期被压制在档案馆内,而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2.4 上级指导部门没有针对性地对科研档案进行专项检查。虽然,每年,上级档案部门组织了各项检查,但很少有针对高校档案内容的专项检查,尤其是高校科研类档案检查从未触及。通过对科研档案的检查,可以促进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引起学校领导对科研档案工作的进一步重视。
3 解决对策
3.1 建立新的科研档案管理体制,完善科研管理网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第一,为了利于科研档案的科学化管理,应从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科研管理部门应为科研档案的主要负责部门,档案部门为辅助管理部门,即具体操作上,由科研管理部门利用行政管理职能完成科研材料的归档,档案部门则主要行使档案业务的指导、监督、检查和保管、利用工作。
第二,科研管理部门要与档案管理部门进行深入沟通,建立一套规范、可操作性强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分工和职责,共同做好科研档案的各项管理工作。第三,通过全校各部门设立的科研秘书,形成科研档案管理网络。对科研秘书的职责中,要强调做好本部门科研档案的归档检查工作,同时,档案部门要定期对科研秘书进行档案业务培训和指导。第四,建立科研档案的收集行政制约制度。通过科研管理部门、人事部门与档案管理部门的联合,在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相关环节进行行政制度约束,进一步确保科研档案的收集齐全。如教职工的职称评定材料由档案部门审核盖章,年底科研工作量的报送材料由档案部门进行审核验收,凡未在档案目录登记之列的,均可将材料收集归档。同时,为了保证课题项目的每个环节材料齐全,可由科研部门按比例抽取课题科研经费作为档案材料归档保证金。
3.2 建立科学的分类标准,细划归档范围,规范操作流程,严把档案整理标准。科学研究类档案在我国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作为高等院校的科研档案分类,主要是参照《高校档案实体分类办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规范》两个规定,但其也只是对高校科研档案的分类作了一个泛泛的基本要求。
为了适应现实科研发展的需要,如想较全面地收集齐全各类科研档案材料,必须对原来的科研档案分类进行细划,如“KY12”为纵向科研项目,“KY13”为横向科研项目,“KY14”为奖励证书,“KY15”为论文、论著,“KY16”为专利证书,“KY17”为学生科研项目等,根据需要,可再分三级目录。归档范围上,可针对学校产生的科研项目种类,按类别划分归档范围,使立卷人能更好地把握归档内容,确保档案材料的齐全。整理上,在参照《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和《高等学校档案管理规范》的基础之上,可采取卷件结合的整理方式,科研课题项目以卷整理,科研管理类文件材料以件整理,奖励证书参照实物档案管理,按件保管;专利证书、行业标准、学术论著等按件整理保管。一个科研项目以结题、鉴定时间为档案归入年度,后期的成果、获奖材料按相应年度划入相关类目下。
做好归档流程的设计和规范化工作很必要,科研管理部门为科研档案的主要归档单位,而各课题项目组为具体立卷人,只有设计一套具体可行的归档流程,既保证归档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又通过实现科研管理行政职能的约束力,确保档案材料的收集完整。
3.3 建立科学系统的科研档案信息数据库。为适应现代信息化管理的需要,无论是科研管理部门还是档案管理部门,科研档案电子信息资源对其而言都十分重要。二者可以通过信息对接处理,完善科研档案数据库,实现双赢作用。
科研管理部门利用科研管理软件在行使工作职能的过程中,建立了大量的科研管理档案数据库,通过与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系统对接,一方面,实现了科研管理中的电子文件信息的归档,并完成了科研项目的网络归档工作。档案管理部门则通过对纸质科研档案的扫描录入处理,建立馆藏科研档案资源信息数据库,与前期科研管理部门的信息数据通过二合一对接,形成一个大科研档案数据库,从而保证了科研档案数字化信息的完整性。大信息库的建立,方便了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从而实现互惠互利的良好效果。
3.4 确保科研档案安全的情况下,提高科研档案的服务利用方式。《高等学校档案部门业务建设规范》11.3中指出:“已建馆的学校,对馆藏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的,除未解密可需要控制使用部分外,均应按国家规定,报校长批准后,分期分批向社会开放。”该条也应适用于科研档案。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馆藏科研档案进行认真鉴定,建立开放科研档案目录,以方便更多的人来使用查询科研档案。
因科研档案的自身特殊性,科研档案的查借阅上要求较为严格,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科研档案查询利用审批的权限上进行详细划分,分等级进行。如本校教职工查询翻阅已开放科研档案,档案馆人员即有权限办理;如需查阅复印没有密级的一般未公开档案材料,可与课题负责人联系,征得同意后办理。作为科研档案一般是不应外借的,如特别需要,则需经科技部门领导审批。同时,为方便利用者查询,在服务方式上,可采用较为先进的电子信息审批方式,通过网络、电话或短信等形式,实现审批权,免去查询利用者的来回奔波。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档案馆 来稿日期:2011-11-22)
高校科研基金的管理 篇5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日益重视,相关部门先后出台若干促进科研创新工作发展的配套政策。在完善科研专项经费管理方面,财政部等部委先后出台了若干适应科学研究发展规律的新办法和新举措,其中一个突出的亮点是提出间接成本及其补偿机制。如2011年财政部、科技部颁布了《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首次提出了间接费用的概念,要求建立间接成本补偿机制;2012年,财政部出台(财教〔2012〕502号),首次提出间接成本的概念;2012年,《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完善科研课题间接成本补偿机制;2014年,国务院颁布具有顶层制度设计地位的《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明确提出完善间接费用和管理费用,用间接费用补偿科研项目相应的间接成本和绩效支出。
近来年,由于科研项目间接费用补偿不合理,引发宏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难以实现对科研人员有效激励等问题,业已引起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2012年和2013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高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和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这两个办法对高校会计科目、记账基础、会计核算、账务处理、财务管理等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已有对新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进行解读、新旧制度衔接、存在问题及未来改进方向进行研究,也有专家学者对科研项目间接成本概念、分类及其补偿机制的研究;但基于新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并结合实践应用等视角对科研项目间接成本核算及补偿机制的研究还很少;况且这一点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实践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此时正是探索开展高校科研项目间接成本核算及补偿研究的良好时机。这即本文的研究契入点——即结合在某省自然科学基金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基于新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对科研项目间接成本核算进而补偿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国内外科研项目核算及补偿模式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的科研项目间接成本补偿一直处于改革发展中。从2005年开始,英国在大学实施全经济成本核算改革,其直接原因就是因科研项目间接费用补偿标准低于大学对科研项目的公共支出,进而影响了大学的可持续性发展。Ronald和Jaroslava(2007)通过对1988-1997年十年间美国研究型大学联邦科研拨款和间接成本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大学的间接成本率与其科研经费总规模相关。2010年9月,美国审计署发展题为“Polices for the reimbursement of indirect costs need to be updated”的报告,指出目前联邦政府补偿的间接费用未能有效补偿大学的间接成本,其补偿政策有待改进。
目前关于国外发达国家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的核算补偿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无差异化的传统核算补偿模式,即各个高校以统一规定补偿比例为标准进行分摊补偿,以日本为代表;二是以实际支出为依据的半差异化谈判制核算补偿模式,各高校以自身核算形成的间接成本率为依据,与联邦政府机构进行谈判确定最终的分摊补偿标准,以美国为代表;三是以精细化计算结果为依据的完全差异化核算补偿模式,各高校以完全成本法(FEC)核算自己的间接成本并进行核算补偿率,以英国为代表。
由上可知,国外对科研项目间接成本核算及补偿的研究已不是热点,原因有二:一是在科研项目成本核算方面,发达国家早已制定了较为明确的制度准则,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核算补偿体系;二是在高校的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方面,长期以来已形成成熟的、科学的管理体系,并已成功实施多年。其中,高校普遍将科研项目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按项目来源直接进行补偿,间接成本按一定的原则分摊到各个科研项目的方式进行补偿。
国内对科研项目间接成本的计量与核算问题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经费管理的初级阶段,已有的研究主要有:间接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国外实践经验、特定核算方法的研究以及少量的案例分析,尚未有基于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科研项目间接成本核算进行补偿的研究。
如林建华指出我国大学科研成本无合理的补偿机制,邓敏指出高校科研经费的全成本核算是大势所趋,国际评估专家在对我国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的国际评估报告中指出当成本的补偿不足时,就会加重单位负担;湛毅青、阿儒涵等分析了英、美等国科研项目间接费用补偿的实践,李晓轩等系统分析了英国全经济成本核算改革的原因、过程及成效;周国栋等对于科研项目间接成本的核算按照受益原则,提出了形象进度分配法、耗用量(里程)分配法、津贴比率分配法、工作时间分配法;李智敏等运用作业成本管理思想分析了高校科研项目间接费用分摊的方法;万莹茜提出设置相关明细科目进行间接成本归集。
总的来讲,我国高校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的分摊补偿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但对科研成本核算体系的研究较少,也未在统一的科研成本核算体系方面形成共识。
三、间接成本核算的作用
(一)间接成本的内涵及特点
关于科研项目间接成本的内涵,我国在财教〔2011〕434号文件和财教〔2012〕502号中的定义是: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在组织实施科研项目过程中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核算对象,需要按照一定原则和标准分配计入的各项费用,具体则包括科研条件支撑费用、管理费用和绩效支出3类,采用基于经验的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实行总额控制。
美国科研项目间接成本的定义来源是联邦行政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发布的A-21公告,主要包括设施与行政管理成本,在其最新公告(2004版)中,详列了大学可能发生的9大类、54项成本范围及其允许性,具体到哪些项目允许作为直接成本或间接成本开支,哪些项目不允许都有明确的规定。英国的间接成本是指:科研机构日常运转及项目执行中不可缺少但无法在科研项目间分摊的成本,主要包括支撑人员成本、行政管理成本、设施及设备成本等。
由上可知,科研项目间接成本具有构成复杂、归集复杂、分摊复杂、难以量化等特点。那么,如何界定办公室间接成本的范围、分类和结构,使科研项目的间接成本核算更全面科学合理,就成为了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间接成本核算的意义
自1986年我国实施科研项目课题制改革后,随着科研项目资助量和资助渠道的增加,竞争性经费日益成为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加之随着高校的发展转型,科研已经成为高校老师的增量成本;但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的成本补偿机制却一直没有建立起来;科研成本补偿不足问题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利益,同时也造成了高校“以教育等补贴科研”的情况,业已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科研项目的成本补偿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的补偿。其中,直接成本因易于识别、可视性强、容易量化、核算简单,其补偿已不是问题,而间接成本因具有前文所述特点,加之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存在若干缺陷,是科研项目成本不能精细化核算进而完全补偿的关键所在。
根据中外学者的研究,科研间接成本补偿的意义有:(1)补偿依托机构,协调双重资助之间关系---消除高校用科研等补贴科研的现象,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2)规范科研项目核算,实现科研项目成本精细化管理;(3)提供科研项目真实财务信息,有利于调整科研要素杠杆,促进科研事业发展。(4)激励作用,提升科研资助系统的整体效率。可见,科研项目间接是联系研究人员、依托机构和资助机构委托关系中的唯一纽带。
四、新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在科研成本核算方面的亮点
(一)会计核算基础发生了变化
体现在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实现由收入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倾斜,规定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核算按照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拓宽了原制度中仅有经营性收支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核算范畴。从而能够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提供更真实、可靠、完整、透明的会计信息,准确计算会计成本。
(二)成本费用核算得到了强化
为准确、科学和合理地归集、核算教育、科研等各项成本费用,新制度一是对成本费用进行了定义和分类,明确了归集方式,规定了计入当期费用的范围;二是对支出科目进行细化,按用途将成本费用支出细化为教育、科研、管理、离退休、其他等五类,有利于高校进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与各项支出的明细核算。
(三)规范了高校的资产管理行为
创新引入“虚提”模式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和摊销的账务处理方法,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不是列入支出,而是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这一创新的处理方法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为高校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了会计数据支持。
五、会计核算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省自然科学基金检查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因新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在间接成本核算方面的模糊规定,致使部分高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在2015年,某省组织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财务检查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问题:
1. 超限/重复提取间接费用(管理费)。
部分高校存在提取规定的间接费用后,存在另立名目再次提取开题费、学院管理费等现象,或者在提取间接费用后,再次提取图书资料费、房屋占用费、水电费等现象。
2. 超范围列支专项费用。
部分高校存在超范围列支财政专项经费不得列支的费用,如手机通讯费、汽油费、餐饮费、招待费、个人消费性支出等。
3. 普遍超支人员费(劳务费),无绩效支出,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被检查高校普遍存在人员费(劳务费)超支的现象,个别项目人员费超支达100%以上,工科性高校的项目超支尤为突出。
4. 较多地结余经费。
被检查项目平均预算使用进度为71%,甚至个别项目的预算使用进度低于30%;部分存在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结余经费处于无人管控状态。
(二)相关原因分析
上述检查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科研间接成本补偿不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尚未建立基于大量基础数据、适应科研活动特点的成本核算体系,不能对科研项目成本做到精细化核算,未能建立一套科学的间接费用补偿办法,以致不能准确归集单个科研项目的完全成本,进而造成了科研项目成本补偿不足,出现了上述问题。
我国高校科研项目完全成本核算,主要涉及了相应的科研成本核算管理制度、科研成本核算体系、财务管理系统及人员、预决算体系及配套、人力成本补偿等方面,目前这些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
1. 无统一完整的科研成本管理制度。
受科研项目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至今未制定统一的科研成本管理制度,这是我国在科研成本管理制度设计层面上的缺陷。目前的科研成本管理制度政出多门,主要有财政部制定的适用于所有科研项目的财务制度和各个科研计划主管部门(如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制定的各自科研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两类;然而各归口管理部门制定的专项管理办法缺乏协调,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造成高校操作上的两难。
其中财政部颁布的高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和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形成了高校科研成本核算的制度体系框架,虽然对高校的科研成本核算进行了规定,但仍存在成本核算不健全等缺陷。如新制度虽然明确了高校科研活动及辅助活动的各项支出应在科研事业支出中列支,但还是难以准确归集和分摊诸如混合成本中对应的科研间接费用,使其仍在教育事业支出中核算,虚增了教育成本的同时使科研成本得不到真正体现。
2. 无规范的科研间接成本核算方式。
一是我国现行的科研成本核算体系,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体,对于具有教学科研双重职能的大学,科研经费与教育经费仍采取统一核算,无法全面精确地进行科研成本和费用的核算;二是科研间接成本无统一的核算、归集和分摊方法,不能通过系统的精细化核算准确地计量出科研项目的真实成本;三是科研经费管理部门未规定间接成本的费用范围,现有政策对间接费用的支出规定又过于笼统,没有严格清晰的禁止性条款,仅用其他支出或替代性的成本项目,加上会计制度中提供的其他支出账户,为不合理开支提供了记账空间。如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定,只有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才能计入项目成本,但兼具教学与科研高校的科研成本是混合成本,区分困难。
3. 无匹配的成本管理系统及人员。
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大多停留在核算收支、记录资金进出流向的会计核算阶段,属财政统收统支的简单报账型,尚未发展到成本管理阶段;加之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大多只有收支概念,尚未建立能够满足新时期归集各类科研成本信息、分析科研成本结构、协助科研人员编制项目预算的财务管理系统;与高校财务管理的职能相对应,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能大都停留在核算收支层面,尚未发挥教育科研成本精细化核算、协助科研人员编制项目预算、为大学发展提供决策咨询等相关功能。
4. 预决算及配套不健全。
我国高校现行的会计制度与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中,存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口径不一致、预算内容与会计核算内容不匹配问题,致使会计核算数据归类与科研经费预算脱节,制约了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功能的发挥。如434号文件科研经费预算中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和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4个指标与高校的会计科目不匹配,434号等文件亦未明确规定上述费用应归集到哪个会计科目进行核算,造成不同高校在操作过程中各显通神,出现了一些不一致、不规范的情况;加之我国高校会计核算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对科研间接费用的核销是一次性预提,不能对直接费用的核销构成制约。
5. 人力成本补偿偏低。
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对科研人员劳务报酬的核算不合理,一是未将投入的人力成本计算科研成本,二是采用简单的标杆控制成本预算及支出,难以满足科研人员的实际支出需求,致使科研人员无法从科研项目中合法合理地补偿自己的人力成本付出,从而诱发了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虽然434号文件提出劳务费预算无限制,但仅对课题组中无工资性收入的人员支付劳务费,而不允许对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列支劳务费;虽然434号文件在间接费用中设立了绩效工资科目,但并未提供相关的财政资金渠道,而是由机构或科研人员自筹;尽管部分高校推行计提绩效,但绩效使用范围和方式尚不明确和成熟,致使科研人员付出的艰辛劳动没有合理的补偿渠道。
对科研过程中人员劳务报酬核算的不合理,直接导致科研人员劳务报酬补偿偏低,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与美国同口径比较,我国支付的科研间接成本比例不足美国的1/5,如密歇根大学2014年开始间接费比率在55.5%,哈佛大学2010财政年度的间接成本率为61.5%。
六、相关对策建议
(一)制定统一完整规范的科研成本核算规范体系
由财政部牵头,各个科技计划管理部门参与,参考美国A-21公告等成熟的科研全成本核算框架,设计科学合理、统一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及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审计规范等配套文件,建立与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及机构层面经费管理能力相适应的间接费用补偿机制,并在其中明晰科研成本的内涵、分类、归集分摊标准以及详细的禁止性规定等,做到从顶层设计上统一规范高校操作和有关部门审计监督,并对于精确核算科研项目成本、全面补偿科研成本、更好提供会计信息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成本管理系统并配备相应人员
在高校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改革中,在更大范围内引入权责发生制,拓展机构层面的财务管理职责与内容,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系统,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系统与高校会计系统的衔接,同时培养并引进相关的成本分析专员,利用财务系统提供的信息,通过一定的归集和分摊方法,核算不同类别、不同性质、不同阶段等特点的科研项目成本,提高机构层面的经费管理能力,并为科研项目的全成本补偿和监管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完善科研经费预决算体系
一是根据财政发展改革和科技创新的需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科研经费收支核算模式,首先是科研经费的收入确认方法,做到科研结余资金的有效管控,避免不必要流失,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是科研经费核算方法,实现根据支出逐次或定期核销间接费用,充分发挥间接费用对直接成本开支范围的制约作用。二是建立会计核算科目与科研预算科目的协调机制,推进二者趋同化研究,可借鉴OECD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科研预算明细下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设置便于统计、便于行业和国际比较的R&D类分组预算科目。
(四)合理补偿人力成本
高校科研基金的管理 篇6
一、美国高校科研经费资助的政策演变
(一) 《布什报告》与联邦政府科研资助政策形成
美国联邦政府介入大学科研肇始于1862年通过的《莫雷尔法案》。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美国政府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很少, 美国大学科研体制基本停留在私人基金资助为主的状态, 因此战前美国尚未有一个完全成型的国家科技政策。“二战”爆发, 由于战争的需要及刺激, 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向大学提供大量科研资助, 1945年7月, 受罗斯福总统委托范内瓦·布什提交题为《科学——无止境的疆界》报告 (又称《布什报告》) , 强调大学应该成为美国科学研究的中心, 联邦政府应该对大学的科学研究和科学与工程教育给予大力支持, 并且成立专门的国家机构以持续支持和资助科学研究。在此背景下,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NSF) 组织机构和运行模式逐步形成, 《布什报告》成为战后美国国家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以执行。
(二) 《国防教育法》及联邦政府科研资助黄金时期
在美苏争霸国际背景下, 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成为美国联邦科技政策的重大转折, 从高度重视国防研究转变到重视“空间、教育和科学”。政策转变的实质是从重点支持短期公利性科技研究转变到支持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基础的发展, 从1958年到1968年, 是联邦政府资助大学研究的黄金时期。195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经费达到5000万美元, 此后以每年20%速度递增, 直至1966年达到4.8亿元。
(三) 《更新诺言》与NSF资助政策转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苏联解体, 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 美国科技政策重心转向刺激经济增长, 1992年12月, 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向总统提交了《更新诺言:研究密集型大学和国家》的报告, 被认为是美国面向新世纪重要科技政策, 作为支持基础研究的NSF资助幅度和范围迅速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 全球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面临着来自中国、印度等国的新技术研发计划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2008年新上任的奥巴马总统承诺在未来10年内将联邦政府的基础研究投入翻一番, 重视科技创新, 重塑美国科学政策。
二、美国高校科研经费分配同行评议的局限与争议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NSF) 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采用同行评议来支持科学活动的政府资助机构之一。美国国会每年都要向国家科学基金会划拨大量经费, NSF通过竞争性的同行价值评议对各大学进行经费资助。作为科学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同行评议是由科学家同行对项目申请的价值进行独立的评议过程, 其运行核心在于充分发挥科学家的创造性, 尊重科学自主性。NSF同行评议系统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遴选科学与工程学研究的黄金标准 (gold standard) 。
同行评议中的“同行”实质上是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社会学中, 科学共同体是指由遵循某一范式、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组成的群体。通常, 一个科学共同体由一种范式所支配, 遵循相同的业已成熟的理论体系。同行评议不仅是科学共同体控制研究质量的重要制度安排, 而且是科学组织管理的核心运行机制。在评议项目过程中, 尽管存在专家个人信仰、阅历等个人性因素的影响, 但是在共同的范式影响下, 多个专家的“群体效应”却能把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共同准则与个人准则等有效地统一起来, 减少“非共识”出现的可能性, 从整体上保证了科学发展的质量[1]。
NSF同行评议被誉为“学术的守门人”, 但是其公正性不断遭受批评、责难乃至反对。米歇尔·拉蒙特 (Michele Lamont) 在《教授们如何思考:学术判断的隐秘世界》一书中揭示绝大多数同行评议人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尽量做出正确判断, 但是她也发现了大量缺陷——教授的意见、判断常常受个人利益左右, 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易令大家利益均沾, 还有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导致的影响。同行评议作为分配资源的依据并不是完全可靠的, 不能保证所有研究发现或分析的正确性。
(一) 同行评议偏于保守, 不适合评价创新性研究
科学社会学家斯蒂芬·科尔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核心知识领域内同行专家的意见往往具有高度一致性, 共识率很高, 但在前沿知识领域, 共识率则较低, 评议人会对同一申请者做出不同评价。同行评议在评审创新性研究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 诸如无法克服创造性研究非共识性与同行评议共识性矛盾。学者亨斯勒 (Hensler) 和卡特 (Carter G) 等人发现, 在NSF基金项目评审中, 评议专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故意淡化创新性项目的评价[2]。NSF缺乏针对创新性研究、高风险研究明晰清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义, 这使得评议人和计划官员等关键利益相关者在确认项目是否属于创新性研究时缺乏指导, 因而在评议过程中创新性标准容易被评议专家弱化, 评议人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比较实际的或易操作的标准来进行评判。一般来说, 评议准则中, “申请人的研究能力”一项是最容易判断的, 其可衡量的指标有地位、知名度、研究业绩、所属机构等等, 由于其具有易操作性, 评议人对这项准则相当偏爱。
玛格丽特 (Margaret Eisenhart) 研究认为, 不合适的同行评议人是创新性项目难以获得正确评审的一个重要原因。“低水平同行”和“大同行”不利于对创新性项目的评价, 评议人可能受自身学术水平或科学认识的局限, 对项目创新之处不能理解或部分理解但不能完全把握, 所以难以对项目本身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玛格丽特 (Margaret Eisenhart) 发现评议专家多为白人中年男性, 新人、女性或少数族裔的申请很可能要经过他们的评估, 由于他们多是本领域的权威, 不容易接受新观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观点、新思想的发展。米歇尔·拉蒙特 (Michele Lamont) 在调查中发现同行评议员更容易关注研究课题、研究机构的多样性, 而不是更关心研究人员性别或种族的多样性。同行评议本身的学科界限就使跨学科的研究计划不容易获得资助。有研究指出, 在经费紧缺的时候, 同行评议系统难以产生出原本希望的结果, 紧张的基金资源会放大同行评议的制度性缺陷, 使创新性项目面临更为不利的竞争局面。
由于上述缺陷, 同行评议曾遭到过美国一些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和科技界人士的抨击, 认为同行评议制度是一种“扼杀新思想和科学上的突破, 同时却在一场垄断拨款人权利的游戏中瓜分着数百万美元的联邦研究及教育经费这块馅饼”的制度, 它导致了不公正的决定。
(二) 同行评议的利益冲突
在同行评议中, 申请人、评议人以及选择评议人的计划官员可能涉及利益冲突的问题。评议专家与申请者可能是同学、朋友、同事或师生关系;也可能因为申请者与评议人在工作中有矛盾, 或在学术上有分歧等, 使同行专家在项目评议中很难做到对事不对人, 他们往往会受感情和利益的驱使, 使评议结果出现偏差。在1975年美国国会组织对NSF同行评议调查中, 对同行评议最激烈的批评莫过于指责人际关系对评议公正性的损害。在听证会上, 国会议员康兰宣称, 同行评议是一个由“老朋友”关系网所主导的“精英分子系统”。他痛斥道, “从NSF提供给我的研究材料获悉, 这就是一个‘老朋友系统’, NSF计划官员依靠他们所信任的学术界朋友来评议项目申请, 这些朋友又推荐他们的朋友成为评议人……这是一个近亲繁殖的‘关系网’, 常常扼杀新思想和科学突破的产生, 同时, 又在训练科学家筹款本领的垄断游戏中瓜分着联邦政府数以百万计的研究和教育经费”。应该看到人情关系网是同行评议制必须超越且又无法超越的门槛。
(三) 同行评议的马太效应
美国学者罗伯特·莫顿对“马太效应”做出了解释:“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 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如果科学家在职业生涯某一时期取得显著成就, 那么在以后的项目申请中获得立项可能性就会增加, 这种长期优势积累造成马太效应和光环效应, 影响评议公平性。一般情况下, 评议人过度关注申请人的地位、知名度等因素, 轻视甚至歧视那些年轻科学家和来自不知名机构的创新性工作, 使得一些创新性项目得不到重视而失去受资助的机会。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协会——西格玛协会拥有11.5万名会员, 在1986年对本协会成员的一次抽样调查中, 63%的人认为NSF许多申请项目获得资助, 主要原因是这些申请者为NSF所熟知和已受过其资助;9%的人认为“评审都是敷衍塞责、粗略草率或无实质意义的”。在同行评议中, “名人效应”总是客观存在的, 其消极因素是影响年轻科学家的成长, 不利于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
总之, 同行评议的公正性受制于复杂因素影响, 既有制度本身的内在因素, 也有非制度因素。从主观上分析, 同行专家认知的准确性、独立性和敏捷性以及表达力、信息处理能力均会对评审工作有影响, 这些原因造成了评议结果的随机性和偶然性。里弗 (Liv Langfeldt) 则认为, 不同的投票方法对创新性项目的遴选存在着影响。应该看到“同行评议的根本问题植根于更大的背景之中, 稀缺研究资源的分配、科学家职业生涯发展与流动的模式、现代科学的社会组织方式以及科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都对同行评议产生很大的影响”[3]。
三、NSF同行评议的创新与改进
美国国会于1993年通过了《政府绩效法案 (GPRA) 》虽然经历了一些矛盾和争辩, 但NSF最终纳入GPRA的绩效评估体系, 并在内部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持续改进方案。通过多年的摸索与调整, NSF已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组织管理结构和一套科学规范的资助体系以及许多相应配套的资助政策和措施。
首先, 构建各种形式的针对同行评议系统的监督与评估活动。NSF及美国相关政府部门对NSF同行评议的监督主要通过设立多渠道的监督机制和实行多层次的制度化评估, 防范利益冲突, 屏蔽和过滤非科学因素, 克服学术权威、社会关系网和学术保守等负面影响。例如美国审计总署 (GAO) 受美国国会的委托, 不定期地将NSF同行评议状况与其他的联邦科研资助机构进行比较性评估, 并将评估结果提交国会。NSF向申请人全文反馈评议信息, 以及接受申请人对评议结果进行申述的机制, 也构成了对同行评议进行监督与制约的另一个环节。同时强调科学家 (同行评议) 与管理专家 (NSF项目官) 的充分结合, 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NSF项目官依据自己的辨识来做资助与否的决策, 做到有确切的决策责任人, 而不依赖于同行评议责任虚无的投票决定, 确保评审专家在所评议的领域具有精湛造诣、客观公正, 在研究机构的不同类型和地域分布、在研究及研究人员的多样性等方面保持平衡。NSF的中心电子专家库约有30万评审人。评审专家遍及美国50个州, 有5000多位评审专家来自国外。
其次, 向年轻的科技人员倾斜, 克服同行评议中的“马太效应”。同行评议最大的弊端是不利于年轻人脱颖而出, 而年轻人恰恰又是科研第一线上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骨干力量。目前, 在项目评审中向年轻人倾斜是克服“名人效应”影响的最好方法之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NSF) 资助对象重点扶植大学及科研机构年轻教师和青年学者成长, 既支持从事科研的准备阶段, 也支持提高阶段, 每年NSF至少要把30%的竞争性研究经费授予新人。
第三, 重视连续资助方式和鼓励高风险的探索研究创新性项目。为了减小同行评议负面影响, NSF非常重视连续资助方式, 在2005年预算中, 连续资助形式的项目资助占到59%, 而标准资助方式仅21%。同行评议是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 不利于评估创新性强的科学项目, 不利于一些非共识项目获得资助。为了鼓励高风险的探索研究, NSF从1990年起设立了一种特殊的申请类别——小额探索性研究项目 (SGER) 。NSF受理此类项目申请后不进行同行评议, 直接由NSF的计划官员决定是否予以资助。同时NSF倡导良好的科研体制和创新文化,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不过分期望研究结果;给主要研究人员以最大的灵活性;给研究小组稳定而又灵活的支持, 尽可能签订较长期的合同;提倡风险型研究。
总之, NSF是为科研前沿追求卓越提供服务的组织, 其基于价值评议方式择优资助的研究已推动了许多重要的创新, 至2007年, 在NSF资助的研究者中已诞生了170多位诺贝尔奖。
四、启示
(一) 大学应是基础研究中心
2006年我国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提出, 到2020年, 建立比较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科技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必须重视以高校为核心的科研体制, 加大对大学科研支持的力度, 充分发挥大学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使大学真正成为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事实上, 美国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国家实验室几乎全部设在大学, 并得NSF大量的经费资助;而我国研究型大学与政府科研机构缺乏深层次合作动力机制, 我国每年R&D经费的55%左右分配给了政府科研机构, 只将15%左右的R&D经费分配给了大学, 研究经费捉襟见肘, 这也是造成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水平低, 缺乏原创性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完善政府科研基金同行评议公正评价制度
近几年来, 高校都十分重视科研立项, 同行评议制度有效性和公正性成为社会讨论热点问题。我国是“人情大国”, 在科研项目和奖励评审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跑关系、走后门和做人情交易等越轨行为。2003年5月国家科技部联合五部委颁布的《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列数我国科技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中“重人情拉关系、本位主义等现象, 影响了评价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就列在了突出的位置。2010年9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和北京大学饶毅教授的文章, 指出“在中国, 为了获得重大项目, 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专家委员会的主席们常听从官员们的意见, 并与他们合作”。并呼吁学术界建立健康研究文化氛围, “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基金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 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4]。
反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NSF) 通过公平和规范管理程序较好地克服了学术权威主义和人情关系网等负面影响。我国政府科研基金在项目申请和合同拨款中应该加强透明性和公平性, 通过自由竞争, 合理配置资源, 促使各大学不断向前发展, 防止各种潜规则对政府科研基金公平性的侵害, 同时创新政府科学基金评价机制, 杜绝当前存在的“重立项、轻结项”的不良学风以及低水平重复研究, 支持前沿科学领域探索性研究, 提升国家科学创新水平。
(三) 创建宽松与自由的科研体制
美国作为世界最发达的科技强国, 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们良好的科研体制和科研文化。NSF为科学家创造宽松资助环境, 鼓励研究者进行独立、自由、诚实的科学探索, 项目评审高效且降低成本, 排除了外界干扰因素及专家专业面的限制, 更具公正性。而我国科研招标有明确的项目指南和招标范围, 研究者选题受到很大限制, 其主动探索性受到抑制。在大学刚性的考评体制下, 研究者只是为了晋升专业职称而申报项目, 其研究动力具有强烈的功利性, 创新性、原创性成果欠缺, 因而我国政府科研基金项目必须构建良好的科研氛围, 重视连续资助形式, 鼓励风险性研究, 不断引领大学科研创新。
摘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作为美国联邦政府支持高校基础研究的重要资助机构, 在半个多世纪发展历史中, 建立了一套规范、严谨和有效的同行评议系统, 成为优化国家科研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但是NSF同行评议的公正性一直存在着争议, 主要表现为创造性研究非共识性与同行评议共识性矛盾、复杂的社会关系人情网以及学术权威主义影响, 为此NSF构建各种形式的针对同行评议系统的监督与评估活动, 为科研前沿追求提供卓越服务。
关键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同行评议,科研经费
参考文献
[1]董高峰.美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创新性项目资助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17.
[2]Simon Wessely.Peer review of grant applications:What dowe know?[J].The lancet, 1998, 352 (9124) :301-305.
[3]Chubin Daryle E, Hackett Edward J.Peerless Science:Peerreview and U.S.Science Policy[M].Albany, N.Y.:State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201.
高校科研基金的管理 篇7
1 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2008年12月, 我系确定了“以实际教育教学需要为出发点, 深入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将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科研工作的目的。在充分考虑现有科研资源的基础上, 我们在基本指导思想引领下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 消除了我系教师找不到研究方向的烦恼, 找到了丰富的科研课题, 有效解决了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2 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过程
我系重点以科研课题形式开展科研工作。科研课题可以是政府部门或学院立项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教学系立项, 教学系不提供经费, 但课题成果可用于部门绩效考核。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可以是教育教学研究、教学设备研制、教材或专著撰写等。我系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过程如下:
科研课题选择:深入了解我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筛选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形成科研课题。
科研课题信息收集与整理:通过文献检索, 收集与科研课题相关的资料, 整理出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作为进行课题研究的基础材料。
科研课题立项或研究计划制订:将要开展的科研课题向上级科研主管部门申报, 以便获得科研经费。若条件许可, 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由企业提供科研经费。对于未立项科研课题, 则需要制订科研课题研究计划, 以便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
科研课题实施:依据科研课题立项申请书或研究计划开展研究工作。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找到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突破口, 通过查文献、调查、实验、理论分析、数据处理等形式来判定预期科研成果的正确性。
科研课题评价:对于已立项科研课题, 由科研课题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全面评价和验收。对于未立项科研课题, 可以自行组织专家开展课题评价和验收。同时, 还可以将研究成果以论文、专利、专著等形式公开发表。
3 科研工作情况分析
3.1 科研课题申报和实施情况分析
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 我们发现在实车或实训台上认识和测试汽车传感器很不方便, 并且容易损坏传感器。因此, 我系成立了《汽车传感器实训台设计》课题组, 开展汽车传感器实训台研制工作。此后, 该课题组经历了课题调研、申报、实施、验收、专利申报等过程, 在2008年12月, 圆满完成该课题的研究工作, 并获得学院优秀科研课题一等奖。通过该课题的实施, 我们设计完成了进气压力传感器、进气温度传感器、空气流量传感器、方向盘转向角传感器、曲轴位置传感器等14种汽车传感器实训箱, 编写了实训指导书, 为专业课程教学带来了极大方便, 并通过专利转让为学院带来了一定经济效益。
另外, 我系还根据专业课程教学需要, 先后完成了《静电复印机光学系统实训台研制》、《汽车点火系统实训台研制》、《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实训台设计》、《自编控制程序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实训台设计》、《汽车大灯随动系统实训台设计》、《01M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实训台设计》等9项有经费支持的科研课题, 研制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设备。目前正在执行的科研课题有《汽车动力系统网络布线试验台的研制》和《实车灯光线路演示台设计与制作》, 其主要成果也是急需的实训教学设备。
在上述课题中, 有7个课题获得学院奖励, 有3个课题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2 教育教学研究情况分析
在教育教学中, 我们常在专业与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学生管理等方面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些问题入手, 我们通过深入研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我系的教育教学水平。这些方面的典型研究有《校企合作构建高职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汽车专业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活动设计》、《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下的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培养创业意识是提高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特殊家庭对高职生的影响及应对方法》、《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考核法研究》等。这些未立项课题有50余项, 研究成果主要是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据统计, 自2009以来, 我系教师共计公开发表论文132篇, 其中涉及教育教学研究的论文122篇, 其他方面的研究论文10篇。与2009年以前相比, 每年人均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 并且这些课题的成果都能直接应用到教育教学改革中, 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3 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写与出版情况分析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我们发现许多专业教材存在理论分析过深、内容陈旧、教材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贴合度不高、实践性不强、与企业工作岗位需求脱节等现象, 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因此, 我系坚持自编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在条件成熟时, 将校本教材交给出版社出版。2009年以来, 我系教师主编了《汽车电子控制电路分析》、《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测与维修》、《整车故障检测与维修》、《汽车维修电工取证实训指导书》、《车辆保养实训指导书》等16部校本教材, 主编并出版《汽车底盘系统检测与维修》、《汽车营销实务》、《办公设备维修工》、《电子测量技术》等7部高职高专教材。
3.4 科研成果统计分析
在2009年之前, 我系教师取得的研究成果不多, 每年的人均研究成果不足1项。从2009年开始, 在新的科研工作指导思想引领下, 我系教师都能在教育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课题, 取得了较多的科研成果, 并且每年的科研成果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特别是在2012、2013年时科研成果出现大幅度上升。2008年以来的科研成果统计如表2所示。
结语
从前面的分析可看出:我系倡导的“以实际教育教学需要为出发点, 深入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可行的, 是适合当前职业院校实际情况的。通过这种“以解决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科研目的的科研工作模式, 我们解决了许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较好地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 取得许多有实际教育教学应用价值的成果。同时, 由于我们获得的科研成果能够较好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可以有效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然, 尽管我系在开展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仍存在研究不够深入、创新性不足、前沿技术研究不足等问题, 以后将在这方面下功夫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王晖.科学研究方法论 (第2版) [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2]刘新民.科研方法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1
[3]张伟刚.科研方法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 篇8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一)科研经费管理机构现状。目前高等院校的科研管理基本是由科研处、财务处及课题负责人管理的机构。科研处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制定本校的具体管理办法,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和审核,具体来讲就是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主要管理科研课题的申报、初审、费用预算、大额支出的审核、结题决算审核等。财务处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具体核算,根据科研经费来源对科研项目设置分类科目,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性进行审核、对经费支出进行核算和支付等。课题负责人全面负责研究工作,根据科研合同主持科研工作并负责科研经费的具体使用及科研项目的结题等事务。在这样的管理机构下,科研处偏重组织和争取项目和提取管理费,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和项目的收益不够关注;财务处只负责核算科研经费的收取和支出,对使用过程缺乏全程的管理和监督,不参与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课题负责人不向财务处提供完整的项目资料与信息,科研处不跟踪和评价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财务处也不向科研处反馈经费开支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科研经费的项目管理与会计核算各成一体,缺乏部门之间信息的沟通与配合。
目前高校普遍缺少对科研经费结题的审计和效益分析,只建立科研项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科研项目技术水平与经费开支的综合考核没有开展,这样制约了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科研经费管理理念现状。1.当前很多学校发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全力争取科研经费,把这个作为考核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指标,把科研项目同各项奖励机制紧密挂钩,造成教职工想方设法去争取科研经费的现象。而科研处只重视每年争取到了多少项目及其级别上有无突破、到位经费的多少及增幅以及成果的鉴定。2.很多高校认为科研经费应只核算了与科研项目研究活动直接相关的直接费用,对一些间接费用如水电、科研场所、图书资料、房屋占用费、人员工资、奖金等,由于核算难度很大,未纳入科研的支出成本。导致收益的不合理核算,挤占了本就紧张的教育事业费,造成科研经费核算不真实。3.一些高校提取的科研管理费,成了科研处的一项“创收”,“科研经费属于个人”不正确观念的存在,使得只关心核算经费是否用完,至于经费如何用,使用方向,结构是否合理,基本没人细管。
(三)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现状。《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及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有明确规定,“已完成并通过验收的科研项目,对课题的结余经费应进行审核、结算”“专用资金项目完成后,应当报送资金支出结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并且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
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现状比较普遍。所谓结题不结账是指:科研项目完成后已通过项目下达单位验收评估,但在项目支出中不做结账处理,结余资金仍按在职项目进行管理的现象。“结题不结账”,不仅使结余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给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和项目管理增加了难度,经费一直挂在账上,造成年终会计报表中数据不准确,不能真实地反映学校的实际情况。
二、对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
(一)构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当前,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已经落后、需要建立一个共享的信息管理网络平台,连接科研、财务、课题负责人等有关各部门,将与科研经费有关的各项业务实现网络化管理。1.由科研处将科研课题名称、下达经费单位、研究期限等信息录到课题负责人名下,财务部门负责将收到金额、发生的每笔支出明细录到每个课题中,课题负责人通过密码可在网络上查看自己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结余情况,做到心中有数。2.有关部门通过信息平台可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信息,使科研经费管理更加科学化、高效化,实现科研管理事前和事中控制,由被动式管理转变为主动式管理。
(二)转变管理观念,积极参与管理。1.高校财务部门和会计人员应树立主动管理观念,积极与各部门沟通,准确核算收入和支出,做到科研经费的合理分配。2.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主动做好法律和政策的宣传工作,使学校教职工熟悉国家、学校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奖励制度,提高大家的积极性。3.课题负责人和科研处应积极与财务沟通,在科研项目通过验收后,在一定时间内办理结账手续,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结账手续的科研课题,单位有权按照管理办法予以处理。4.做好课题负责人的自我约束能力,改变对科研经费使用的错误认识,树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使用观念,使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逐步走上系统、正规的轨道。
(三)对科研经费支出认真控制,进行成本核算。当前科研经费的核算则包括劳务费、业务费、管理费等几项。在实际操作中,间接的费用没有核算进去,例如:水电费可以根据耗用数量、学校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可根据估算租赁价值,算入支出成本,可以减少占用日益紧张的事业经费,保证了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性。
(四)合理分工、提高管理效率。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中,科研部门负责合同管理,对经费来源及性质审核把关,提供完整的立项或结题等资料,配合财务做好经费入账使用等管理工作,财务部门负责课题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依照相关的财经规章制度,监督、指导课题负责人按照使用科研经费;课题负责人负责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和决算,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下面列举本校制定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教科研工作考核办法、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项目经费的管理办法:1.获得上级立项资助的科研项目,学院按项目到院经费给予1:1配套资助,但一般科研项目限1项/每年度/每人;单项配套资助经费总额超过1万元的需经学院研究决定。2.获得国家(部)级立项的自筹经费项目,学院资助每项不超过5000元。3.获得省(厅)级立项的自筹经费项目,学院资助每项不超过3000元学院配套/资助经费主要用于论文版面费、课题查新、课题评审、购置图书资料、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等。其中后三项的实施程序为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科研处、教务处审核,分管领导批准,最后由资产处组织采购。所购仪器设备须办理固定资产登记手续,由学院统一管理。4.项目一经批准,不得无故终止,对无故不完成研究任务或自行终止研究任务的,学院将在原预定完成期追回原项目经费,项目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请新的科研项目。无故未按期完成项目,学院将追回项目经费的50%,项目负责人两年内不得申请新的科研项目。
考核办法标准:教科研工作量的计算以分值为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教科研工作量的年度考核结果各“等级”的分值标准见下表:
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也对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对优秀、良好、合格的个人分别进行了奖励,对团体则两年一度评选,再进行奖励,对不合格的不能参加年度先进集体的评选。这些制度实行以来,取得很好的效果,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也使得经费使用更加合法、合规、合理,科研经费的管理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也受到了教职工和上级机关的好评。
科研经费是高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学校发展的保障,是不断开展工作的重要支撑条件。科研经费也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社会声誉、学术地位、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校只有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科研经费,才能更有力地保证高校综合科技实力和水平的稳步提高。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改革的进行,科研经费在高校资金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对它的管理也成为了高校财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科研经费是许多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并结合我校的科研经费管理经验,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科研经费,现状,思考
参考文献
[1]柯翠英.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J].经济师,2007(9).
[2]童小玲,江俐.浅议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J].经济师,2009(8).
[3]刘振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财会研究,2007(3):39-41.
[4]张娟,高跃峰.浅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9(15).
[5]沈菲.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8(23).
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工作的思考 篇9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创新
引言:
随着国家快速发展建设创新型社会,高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地方高校数量显著增加,教学和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地方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5%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地方知识创造、积累与传播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是建设地方创新体系的骨干力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技术支持。
地方高校随着办学条件的逐步发展,科研能力以及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多数地方教学型院校正逐步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一些实力较强的地方高校正在努力建设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如何做好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的科研管理工作,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围绕为学科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为教学工作服务的特点,要求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高地方高校自身科研水平,才能在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科研管理观念陈旧,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队伍建设能力不强
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普遍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科研管理人员过多地局限于各环节的事务性管理,简单地充当办事员角色,被动工作。这种机械的管理方式阻碍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科研管理部门既要做好服务,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又要把握全局,协调各个方面,对地方相关经济领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重要项目进行策划、组织和管理,避免将较多的人力、物力投放在低水平重复的课题上;对于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需要有完整、建全的管理体制进行规范。科研管理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有一定知识的、稳定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才能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管理。然而,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对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不够重视,随意频繁更换科研管理人员,致使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知识性不强,无法科学有效地管理。
(二)科研团队建设能力弱,不利于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由于缺少较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争取并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能力差,较少取得国家科研经费资源,使得地方高校科研一直停留在个体化、小型化、分散化的层面上,严重制约了人才优势的发挥,更不利于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和人才队伍的培养。
(三)重立项,弱过程管理,轻结题,科研管理手段落后
在科研管理中,自上而下地存在重视科研立项,弱化过程管理,不重视项目结题的现象。科研人员通常认为承担的项目是自己争取来的,很少配合科研管理部门实施的过程管理,科研项目的结题也很难保质保量完成。由于管理经验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的管理手段跟不上科研工作发展的需要。缺乏从科研管理工作的角度整体统一规划确定数据和信息的建立、发布机制,使得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信息交流和沟通不畅通。
(四)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
由于科研管理部门和经费管理部门工作存在脱节,科研管理部门注重经费到位的情况,忽视了经费的使用情况和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效益性。经费管理部门注重经费的收入与支出核算,忽视了科研项目的具体经费使用内容要求和进展情况,财务管理监督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按课题制管理原则,项目负责人拥有经费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导致有些项目负责人任意划拨科研经费,不按项目计划的要求使用科研经费,到结题审计时,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工作的应对措施
(一)树立创新型的科研管理理念,树立为科研工作服务的意识
在地方高校普遍转型的新形势下要树立创新型的管理理念。高校科研管理是一项对探索性、创造性有着很高要求的工作,在科研工作中起着计划、组织、协调等作用,需要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管理是要确定本校科研工作的路线和方向,使科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需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把握政策导向等;同时要理顺科研活动中的各种关系,确保科研活动顺利进行;科研管理人员应帮助科研人员及时取得相关信息,获得更多的项目和成果,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地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强化服务管理意识,科研管理的过程,主要是为科研人员做好服务的过程,只有服务到位,才能体现管理,才能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
(二)稳定科研管理人员队伍,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
随着地方高校的科研能力不断加强,所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越来越多,科研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复杂,管理内容、管理手段和方法需要不断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要充分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以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鼓励科研管理人员不断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及相关的管理知识。设立科研项目的专职管理人员,跟踪项目全过程,做好管理、服务和沟通工作。
不断提高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要不断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法律意识;不断学习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培养专业能力和业务能力。科研管理人员除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外,要结合工作需要,认真探索,把管理经验上升到理论,并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改进科研管理工作。
(三)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深化改革科研管理模式
地方高校加強自身科研力量的培养,要紧密围绕高校学科建设,建立目标管理、激励措施、评价考核等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科研团队建设是增强地方高校科研力量的重要手段,采用团队攻关方式,培育重大科研成果。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校间的联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聘请或聘任一些国内外专家讲学或进行科研合作,追踪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方向和动态。高校的科研管理既要为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服务,又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作为学校规划的具体执行和监督实施单位,要充分发挥对科研工作的引导作用,要把调动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造就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作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把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科研创新环境作为科研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四)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必须依靠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的集体智慧。地方高校必须制定明确的团队建设目标,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促使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在本学科领域形成优势和特色。地方高校建设科研团队的主要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团队建设方式。
科研项目的关键是人才的投入。地方高校应构建层次清晰、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体系,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学术骨干。同时要积极探索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凝聚学术队伍的组织模式,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激发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科研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基地,将课题研究长期坚持下去,即使项目结束了,后续工作在此基础上持续展开,以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五)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经费管理责任
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科研管理部门要协同财务部门共同管理,对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财务部门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项目经费管理规定,确定科研经费使用范围,针对不同来源渠道、不同性质的科研项目采取不同的核算方法,每项课题实行经费专项管理。项目负责人要严格按项目的预算计划,使科研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建立校园内部科研经费使用情况查询系统,利用网络搭建学校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的平台,形成经费使用监督管理的监控网络,实现科研管理部门、经费管理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定期对科研项目的实施进行检查,并建立审计制度。
结论:
科研管理对于科研工作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没有科学的科研管理模式,没有创新的科研管理制度,科研工作也很难顺利开展。在科研工作需要广泛合作和大量经费作为基础的情况下,科研管理更是不可或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越发复杂,管理内容、管理手段和方法也要不断发生变化,科研管理工作要贯穿项目的策划、申请、立项、中期检查、结题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提高科研项目完成的成功率,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将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推向新的更高阶段。
参考文献:
[1]党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制度性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63-64.
[2]王晓纯.地方高校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9,(6):53-54.
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探讨 篇10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几年对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发现, 普遍存在经费支出控制不严, 资产流失严重, 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不高, 高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大量的原创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校领导对科研经费管理认识不足
由于科研经费是项目负责人通过科研立项申报, 从国家或企业单位争取得来的, 一些学校科研项目负责人认为, 科研经费全凭个人能力和学术声望取得的, 经费的使用应完全由自己本人来支配。一部份高校的领导也认为学校科研经费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增加了学校经费来源, 只要支出票据合法, 报账手续完备, 就可以办理财务报账业务, 对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弱化。由于学校领导及科研项目负责人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 使得学校科研经费支出范围随意性大, 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滞后。
2. 科研经费日常会计核算不规范
科研项目是以课题组作为基本活动单位, 经费的使用是以科研项目作为核算对象。通过审计及调查发现, 部份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随意性很大, 科研项目中餐费、日用品支出、差旅费支出比重较大, 有的占用科研项目经费的40%以上, 存在将过多的科研经费支出转为生活支出。对横向课题管理过于宽松, 只要在经费额度内完成科研项目, 至于经费的使用是否与科研项目相吻合, 学校并没有明确规定。个别横向课题使用票据不规范, 经审计发现存在用虚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的现象, 与外单位协作的课题协作费存在“以拨代报”现象, 或挪用、套用科研经费, 脱离财务监管。劳务费支出控制不严, 存在编造假名单冒领、套取劳务费, 逃避个人所得税。部份高校科研经费财务核算制度不完善, 科研经费没有进行相应的成本核算, 科研项目负责人及成员一般为学校教职工, 工资由学校全额支付, 有的课题负责人在科研项目过程中挤占、挪用教学经费尤其是实验材料、试剂、低值易耗品等, 科研经费支出只是科研成本费用中的一部份, 而人工费、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损耗以及水电消耗大部份学校没有计入科研成本之中, 也没有向学校交纳一定的使用费。部份学校计提的科研管理费计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学校基金”科目, 一部份由学院或学校支配, 另一部份由科研管理部门使用, 经了解这部份科研管理费主要用于餐费、礼品费、差旅费支出, 未纳入学校统一的财务预算, 没有进行必要的设备及水电费消耗补充。另外, 科研经费没有建立预算和决算管理制度。
3. 科研项目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一些高校用科研经费购买的固定资产未能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 固定资产的采购、验收、保管等日常管理制度不完善, 用科研经费购买的固定资产一般是由课题组负责使用和保管, 科研项目结题后固定资产不用上交学校, 国有资产就变为个人资产,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4. 科研项目结题后经费使用不规范
由于各高校对已完成并通过验收合格的科研经费结余管理办法执行不力, 至使有的科研项目结余经费长期挂帐, 增加了经费管理成本, 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且部份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结余管理办法不健全, 有的学校规定, 科研项目结题后结余经费的60%用于课题组奖励支出, 其余经费仍由课题组负责, 成了课题组的自有资金, 主要用于餐费、电话费、日用品费、差旅费支出, 经费的使用随意性很大, 结余经费支出不规范。
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探讨
1. 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认识
高校科研经费是学校经费的组成部份, 是学校科研活动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而不是科研负责人个人经费。学校领导及项目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到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 有利于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有利于学校科研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充分发挥高校在科研领域的作用, 树立全局观念, 努力提高学校科研能力和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自觉接受各级部门的管理和监督。
2. 规范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
首先, 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制度。对科研用的实验材料要进行规范管理, 凡属于政府规定的定点采购材料, 必须纳入政府采购, 对实验用的低值易耗品、仪器设备应及时办理验收入库手续。对所有科研经费支出单据必须做到内容真实、合法, 明确规定经费支出必须符合科研项目支出范围, 控制好餐费、礼品费、日用品费的支出比例, 严格审核支出票据, 杜绝用虚假发票套取现金。对劳务费发放表必须进行认真审核, 防止代领、冒领或编造名单套取劳务费, 逃避个人所得税。学校财务部门要对项目负责人签字的有效性提出明确规定, 制定科学、合理的付款程序, 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其次, 加强学校财务内部结算。对利用高校现有仪器设备以及其他资源的部份, 学校可以采取适当提取一定的科研管理费, 主要用于学校仪器设备消耗的维修及水电消耗的补偿, 不应将提取的科研管理费全部用于礼品费、餐费和差旅费费支出。再次, 对横向课题建议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便于真实反映各项横向课题收支情况, 将水电费、人工费及实验材料费等支出按企业成本核算原则进行成本核算, 保证课题经费的来源,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降低科研成本, 提高科研成果产出率, 强化高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需要相结合,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企业的生产力。第四, 加强科研经费的拨款管理。对与外单位协作的科研项目, 拨出的协作费必须附上协作合同和协作项目的详细预算, 经学校科研部门审核盖章后, 到学校财务部门办理转帐手续, 坚决杜绝将科研经费转入非协作单位或个人银行账户, 设置“科研经费支出———日常公用支出———专项业务———外协作费支出”科目, 对外拨经费进行明细核算, 严防“以拨代支”, 套取学校资金。第五, 建立健全项目经费的预算、决算管理制度。合理编制科研经费预算, 优化经费支出结构, 确保科研课题的顺利实施。课题结题后, 应认真分析经费支出的合理性, 核算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 探索科研经费管理的最佳模式, 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并及时办理项目决算, 编制科研经费的会计决算报表。项目负责人必须对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 让科研经费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
3. 健全科研经费的固定资产管理
用科研经费购买的固定资产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 必须按学校的有关规定办理固定资产申购、验收、入库手续, 落实责任人, 课题结题后应将固定资产上交学校, 纳入学校固定资产账户进行日常管理。加强横向科研经费购入的设备管理, 对于科研项目购置的仪器设备用作课题研究中的配套使用, 组成新设备并归课题委托单位所有的, 或受项目委托单位委托代购的固定资产, 不纳入学校固定资户账户管理。但交付时, 必须以双方签订的有关合同为依据, 在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的共同监督下办理交接手续,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 强化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
为了使学校会计报表数据准确, 真实反映学校的科研经费情况, 学校科研项目已验收结题后, 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学校财务部门, 以便及时办理课题结算手续。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 (教财[2005]11号) 文件规定:“原则上, 项目负责人应在六个月内根据学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办理结账手续。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 学校有权按照校内管理办法予以结账。”因此, 学校应完善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 明确规定科研课题的结账时间及结余经费的用途和处理意见。对已完成并通过验收或鉴定的项目, 超过规定时间未办理课题决算的, 建议将课题结余经费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60%用于该项目负责人申请新项目的开支, 充分利用科研经费结余解决自主课题经费不足的难题, 10%用于学校发展基金, 补充学校仪器设备消耗的维护, 30%用于课题组奖励基金, 充分调动教职工科研的积极性, 进一步完善科研结余经费的管理。
5. 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
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上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 共同监督, 确保各项经费支出手续完备, 内容真实, 核算准确。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必须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 确保科研项目经费专款专用。重点应加强学校横向课题经费的管理, 严格按科研合同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确保科研经费的安全, 对横向课题的各项支出和收入必须做到内容真实, 核算准确。强化课题效益评价, 全面考核和评价科研项目起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避免资金的损失浪费, 引导和督促科研项目负责人提高课题经费效益, 增强科研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 逐步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机制。学校审计部门应对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经费支出情况进行定期审计监督, 对弄虚作假、截留、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加强监督, 促进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 从而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
总之,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科研投入在不断增加, 高校科研收入越来越成为学校经费的重要来源,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是高校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崔琳.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会计之友 (上旬刊) .2006.12
[2]、李萍、郝金岩、陈洁.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财会通讯 (理财版) .2007.05
【高校科研基金的管理】推荐阅读:
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08-13
高校科研管理07-21
高校科研预算管理07-23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05-16
高校基层科研管理09-14
高校科研课题管理论文06-11
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06-27
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论文09-05
高校科研财务管理创新09-18
高校基层保密科研管理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