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教学(通用12篇)
组织胚胎教学 篇1
组织胚胎学是医学的前期基础课, 尤其是学习生理学、病理学的重要医学基础课。多年来, 针对宁夏医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 在突出结构和功能这一课程特点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了全方位的教学质量工程, 教学效果多年稳定在较好的水平, 现将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 重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形式之一, 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内容抽象、结构复杂和理解记忆困难。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教材, 深刻记忆所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让多媒体为教学服务。要突出形态学教学的教学特点, 多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在制作课件时, 首先设定课堂思路, 确定教学方案。PPT的制作过程中, 将组织切片、幻灯片、电教片等实时展现给学生, 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 在视觉及听觉上产生冲击力, 让他们最直观地去观察肉眼看不见的结构, 形象化、生动化地阐明讲授内容。图并不是越多越好, 只要能说明问题, 即便是同一个图, 在不同内容和时段的使用, 一样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适时进行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教材, 深刻记忆所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学导式”代替“注入式”的教学方式, 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的做法是对教学中的一些难点, 先不忙解答, 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进行联想、归纳、对比、推断、演绎, 使之既学会了新知识, 又把原有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达到一个新水平。如在教学过程中, 常设计一些问题由学生来回答, 在讲解了模式图后, 由学生来辨认组织学切片和电镜结构图, 鼓励学生不懂就问, 并通过学生自己解答疑问,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 学会了归纳记忆、推理记忆、对比记忆, 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 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提问注意选题要准, 围绕重点及难点, 分析估计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来设计提问, 内容要具体明确, 不能模棱两可, 让学生无所适从。问题的设计必须照顾不同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的学生,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从中得到启迪。
筛选授课内容, 开辟第二课堂, 与同学们共同进入学科前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科书越编越厚, 而素质教育的范畴扩大而各学科的教学时数却越来越少。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必须针对不同的专业筛选重点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进行讲授。如胚胎学的各论我们只保留了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其余的内容准备设置选修课介绍。
一定的医学前沿内容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听课兴趣, 而且可以开阔视野, 培养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创新素质。虽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前沿动态, 强化本课程与临床应用的关系, 但毕竟学时有限。我们发现科技讲座这种教育方式, 是让同学们了解组织胚胎学与临床医学关系的一种好方法[1]。通过有目的学术讲座, 营造大学文化氛围, 形成学生辩证、客观、分析的思维方式。多年来, 在本科教学中为同学们开展了脐血干细胞研究进展、试管婴儿研究进展、光量子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等讲座。这些内容紧跟学科研究前沿, 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 充分体现了基础研究是临床应用的支撑, 不但使学生明白了组织胚胎学课程学习的意义, 而且这些讲座均以著名科学家的典型实验入手, 给予学生科研的思路和方法, 不但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 也提高了他们学习课程的兴趣。
课外作业。作业是学生复习归纳课堂内容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学生经过初、高中的学习, 进入大学, 常常有松口气的想法, 学习自觉性并不是很高。针对这种现象, 在每节课后均留作业, 以强制的形式让他们对课堂教授的内容进行复习。上实验课时进行抽查, 没做作业的同学将被取消实验课资格。对学生来讲这是一种被动学习的方式, 但很有效。
2 丰富实验教学
组织好集体备课。组织学是一门形态学科, 其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达到能在光镜下识别各种组织、器官的微细结构, 并能用绘图、文字、语言描绘或描述镜下所见[2]。根据组织胚胎学实验课的特点, 提前1周进行集体备课, 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讨论难点, 统一提问内容和绘图要求。特别是在教学中对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的理论问题进行知识点的深入准备。
组织实验教学方案。首先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复习, 复习的方式是通过提出问题和由同学回答、教师补充完善。强化课堂的重点内容, 并可使尚未进行复习的同学有一个复习的机会, 同时提供实验课的给分依据。其次, 组织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 如在制作PPT时, 体现对组织切片视野的选择、典型结构的推出和问题的发现及解决。
辅导学生观察实验教学切片。通过多媒体显示与学生所观察的图像相一致的切片, 标示主要的结构, 留有足够的时间由学生对照实习指导进行观片, 让学生自己领悟。适时请学生讲解镜下结构, 以培养其语言描述能力。最后进行讨论, 总结镜下形态结构特征, 指出学生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等。
把好实验报告关。组织学实验报告的形式是绘制镜下结构, 它能及时向教师和学生反馈实验内容掌握的情况, 也是强化典型结构印象的一个手段。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对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 实验报告的形式有所不同。对临床本科学生来讲, 他们需要坚实的基础知识, 必须绘出镜下所见组织结构。然而, 并不是每一章节都要求学生绘图, 而是突出重要的器官和结构。一方面减轻学生压力, 另一方面节省课堂时间。而对大专学生和小专业的本科生, 由于学时少, 实验报告就采用对已给出的组织结构进行指定结构的文字标示, 同样也可以达到对关键结构掌握与否的判断和强化。课堂上对报告进行批改, 使学生能及时对错误进行改进。
恰当地引入病历讨论。结构和功能是组织胚胎学重点讲授的内容, 应用结构和功能去分析临床表现, 是组胚教学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基础, 同时与临床医学知识相贴近, 学生较感兴趣。如果把形态与功能、正常结构与异常结构相结合, 同时例举一些临床病例,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组织学的印象, 同时还会提高学生学习组织学的兴趣, 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组织学的目的。因此, 将病案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入实验教学课堂。在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后, 精心挑选一定的典型病例, 如“席汉氏综合症”、“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等作为实验课讨论内容。把临床现象和问题交给学生, 把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供给学生, 使学生通过探求答案, 提高自学能力、思考归纳能力和对相关的信息获取能力。该方式使学生发现原来组织学知识会对临床问题的思考有这么大的帮助, 学习兴趣得到极大地提高, 使学生获得了成功感。
3 创新复习考试环节
正确合理地安排考核方式也不失为一种提高学习质量的好方法。一下三点是我们认为较好的方法。
期中考试。设立期中考试的目标是提供给学生一份试卷, 试卷的题型与期末考试相同, 内容是已学习过的总论内容, 发至各班, 所有同学开卷答题。教师将在实验课时对学生在答卷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解答。目的是使学生熟悉题型, 复习内容, 为后续的组织学各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展组织胚胎学知识竞赛。枯燥乏味的组织胚胎学的学习和记忆迫切需要一种丰富多彩、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能够进行科学的思维和记忆。为了便于学生们学好组织胚胎学知识, 自2000年开始每年进行组织胚胎学知识竞赛, 活动时间选在期末复习前, 一方面促进学生复习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竞赛的题型有必答题、连线题、综合测试题、图像识别、图形组合题和视频问答题。通过形式多样的、知识性强、趣味性好、信息量较大的知识竞赛, 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知识竞赛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起到了很好的复习巩固作用, 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挂科学生人数明显减少。
组织期末学习内容和方法的辅导。对大多数学生来讲, 组织胚胎学是医学课程的入门课之一。尽管课堂讲授和实验积累了较多的知识点, 但往往在学习接近终了时方总结出学习的方法。还有些学生甚至在这时还没摸索出好的学习方法。期末的学习指导可对相同知识点进行归纳, 通过教师的讲解, 学生会发现原来组织胚胎学并不难学, 有学习规律可循。期末的学习辅导工作已进行了多年, 由主讲教师对这门课的所将内容进行梳理, 总结出学习规律, 如所有与血管有关的屏障都是由所属器官的特征性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基膜构成, 在这个大的原则下, 根据功能不同, 有微小的变动。强调学习中要重点掌握器官的结构框架, 交给学生把握纲举目张的学习及答题方法。每次约3-4小时, 学生反映效果良好。
合理的考核方式可达到督促学生学习的效果。期末在统计学生学习分数时, 实验课的平时提问成绩和实验报告占10%, 实验组织切片考试占20%, 期末成绩70%, 既注重理论考核, 也体现了形态学教学特点, 还综合了实验课的课堂教学过程。这样的计分方式, 使学生注意平时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效率, 同时也注重实验技能的掌握, 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综上, 加强每一教学环节的质量, 对学生严格要求, 提供强有力的复习支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三大要素。
摘要:为了提高组织胚胎学教学质量, 为医学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宁夏医学院以学生为主体, 着重抓好“重视课堂教学、丰富实验教学、创新复习考试”三个环节, 使组织胚胎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质量,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王燕蓉, 沈新生, 周文献, 等.积极开展以学生为本的组织胚胎学教学法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4) :706-708.
[2]马红梅, 倪秀芹, 杨青.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8, 16 (1) :54-55.
组织胚胎教学 篇2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医学科大专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医学基础课。是学习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医学基础课以及临床各专业课的基础。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由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合并而成的一门新的组合课程,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和胚胎发生的一门科学。人体解剖学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组织学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和超微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胚胎学则主要研究人体的个体发生、发育及先天性畸形。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
为适应21世纪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本着淡化学科界限、强调人体整体意识的原则,本课程在相关内容上相互融合与渗透,充分体现“人体“整体概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或了解人体各部的形态、结构、位置与毗邻;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掌握或了解人体胚胎早期发生、胎膜胎盘、各主要器官系统的发生过程与畸形;学会正确运用本课程知识和术语,为后期学习其它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打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一门形态学课程,因此观察和研究人体的结构,应注意运用:①
进化发展的观点:人体的形态和结构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学习本课程应运用发生发展的观点,适当联系个体发生和种系发生的知识,以帮助理解人体的由来和发生发展规律,各系统、器官的形态与功能;②
形态和机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形态和结构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机能活动又影响到该器官形态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运用这一观点有助于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自然的关系;③
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任何一个系统或器官都是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从一种组织、一个器官、一个系统研究人体的组成与形态结构,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归纳和综合的方法,从整体的角度认识人体,必须建立从平面到立体,从局部到整体的观点;④
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本课程的学习必须重视实验、实习,要把理论的学习与观察尸体标本、模型、组织切片及活体观察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四、媒体的选择与配合本课程采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基础,以音像教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为辅助媒体,构建多层次、立体式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支持体系,为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五、课内学时分配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其中音像课27学时,实验课40学时,详见课程实施方案。
大纲本文
绪论(2学时)
教学内容
一、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教学要求
掌握:
1.人体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等解剖学术语。
2.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了解:
1.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
2.人体解剖学的分类及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篇
细胞和基本组织(12学时)
第一章
细胞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胞的形态
第二节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要求
掌握: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与功能。
第二章
上皮组织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被覆上皮
第二节
腺上皮及腺
教学要求
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分类及特殊结构。
熟悉:各种上皮细胞的结构特点、主要分布与功能。
第三章
结缔组织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疏松结缔组织
第二节
致密结缔组织
第三节
网状组织
第四节
脂肪组织
第五节
软骨
第六节
骨组织和骨
第七节
血液与血发生
教学要求
掌握:
1.疏松结缔组织中主要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与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结构特点和功能。
2.骨质及各种细胞成分的光、电镜结构。
3.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正常值和功能。
熟悉:
1.三种结缔组织纤维光镜下的形态特点。
2.骨组织的基本结构、长骨的结构特点及骨膜的结构与功能。
3.血小板的正常值及功能。
了解:
1.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2.软骨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3.骨的发生。
4.血细胞的发生及造血干细胞。
第三章
肌组织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骨骼肌
第二节
心肌
第三节
平滑肌
教学要求
掌握:骨骼肌、心肌的光、电镜结构特点。
熟悉:平滑肌的形态结构特点。
第四章
神经组织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神经元
第二节
神经胶质细胞
第三节
神经纤维和神经
第四节
神经末梢
第五节
神经节、脊髓和大、小脑皮质的结构
第六节
血脑屏障
教学要求
掌握:
1.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2.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
熟悉:
1.神经元的分类。
3.神经末梢的分类和功能。
第二篇
运动系统(18学时)
第一章
总论
教学内容
一、骨的分类
二、骨的构造与功能
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四、关节的分类
五、滑膜关节的结构和运动
六、肌的构造、形态和辅助装置
教学要求
掌握: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的分类。
3.关节的基本结构。
熟悉:
1.骨的构造与功能。
2.关节的辅助结构和关节的运动。
3.肌的构造和形态。
了解:
1.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3.肌的起止与作用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躯干骨
一、椎骨
二、椎骨的连接
三、肋
四、胸骨
五、胸廓
第二节
附肢骨与附肢骨连接
一、上肢骨
二、上肢骨的连结
三、下肢骨
四、下肢骨的连结
第三节
颅与颅骨的连接
一、脑颅骨
二、面颅骨
三、颅的整体观
四、新生儿颅的特征和生后变化
五、颅骨的连接
教学要求
掌握:
1.躯干骨的组成。
2.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上肢骨的组成。
4.下肢骨的组成。
5.肩、肘、腕关节的组成和运动。
6.髋、膝、踝关节的组成和运动。
7.颅底内、外面的形态结构(重点是与血管神经有关的孔、裂的名称和位置)。
8.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
9.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熟悉:
1.椎骨的一般形态。
2.各部椎骨的特征。
3.胸骨的基本形态结构。
4.脊柱整体观的形态和机能特点。
5.胸廓的组成、形态及运动。
6.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的形态特点。
7.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形态特点。
8.骨盆的组成、形态及大、小骨盆的分界。
9.眶、骨性鼻腔的结构及交通。
了解:
1.肋骨的一般形态结构。
2.椎骨的连结概况。
3.腕骨的排列位置。
4.跗骨的排列位置。
5.述各关节的形态结构特点。
6.骨盆的性别差异。
7.颅的组成。
8.在整颅上颞、蝶、筛、下颌骨的形态特点。
9.颅骨连结形式;新生儿颅的特征和生后变。
第三章
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躯干肌
一、背肌
二、颈肌
三、胸肌
四、膈
五、腹肌
第二节
头肌
一、面肌
二、咀嚼肌
第三节
上肢肌
一、上肢带肌
二、臂肌
三、前臂肌
四、手肌
第四节
下肢肌
一、髋肌
二、大腿肌
三、小腿肌
四、足肌
教学要求
掌握:
1.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和作用。
2.膈的位置、形态及作用、膈的裂孔及其通过的结构。
3.腹肌的名称、层次。
4.三角肌的位置和作用。
5.臂肌的分群和作用。
熟悉:
1.胸肌、背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2.腹直肌鞘、腹白线及腹股沟管。
3.大腿肌、小腿肌各肌的名称。
了解:
1.前、中、后斜角肌及舌骨上、下肌群的位置和作用。
3.臂肌的名称。
5.其它上肢带肌的位置、名称。
6.手肌的分群、位置和作用。
7.髋肌的分群、名称及作用
第一章
消化系统――消化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第二节
口腔
第三节
咽
第四节
食管
第五节
胃
第六节
小肠
第七节
大肠
第八节
胃肠内分泌细胞
教学要求
掌握:
1.口腔腺的位置及腮腺导管的开口部位。
2.咽的位置、分部和交通。
3.食管的生理狭窄部位和临床意义。
4.胃的形态、分部、位置和毗邻。
5.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及分部。
6.阑尾的位置、形态及根部的体表投影。
7.直肠和肛管的形态、分部和粘膜的形态特征。
熟悉:
1.消化系统的组成;上、下消化道的概念;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2.咽峡的围成以及腭扁桃体的位置。
3.腭扁桃体的位置。
4.舌肌的作用。
5.胃底腺的细胞类型、主细胞、壁细胞的分布、光电镜结构及功能。
6.小肠粘膜的组织结构特点。
7.大肠的形态特点及分部。
了解:
1.口腔的组成和分部。
2.牙的形态以及乳牙和恒牙的排列牙式。
3.食管的位置及组织结构特点。
4.小肠的分部;空、回肠的结构特点及两者的区别。
5.食道、大肠及阑尾的组织结构特点。
第二章
消化系统――消化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唾液腺
第二节
肝
第三节
肝外胆道
第四节
胰
教学要求
掌握:
1.肝的形态、位置和体表投影;肝小叶的概念、组成及结构特点和功能。
2.胆囊的形态、位置、体表投影及肝外胆道的组成。
熟悉:
1.门管区的组成。
2.胆汁的排出途径。
3.胰腺外分泌部与内分泌部的功能。
了解:
1.胰的位置、形态及胰管。
2.唾液腺的组成和功能、肝脏血液循环、胆汁排泄途径。
第三章
呼吸系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鼻
第二节
咽
第三节
喉
第四节
气管和主支气管
第五节
肺
一、肺的位置和形态
二、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
三、肺的微细结构
第六节
胸膜
一、胸膜及胸膜腔的概念
二、胸膜的分部及胸膜隐窝
三、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
第七节
纵隔
教学要求
掌握:
1.鼻旁窦的位置、开口及临床意义。
2.左、右主支气管形态学上的区别及临床意义。
3.肺的形态、位置、分叶及体表投影。
5.胸膜的分部;胸膜隐窝、胸膜的体表投影。
6.纵隔的组成。
熟悉:
1.呼吸系统的组成上、下呼吸道的概念。
2.喉腔的分部和形态结构。
3.肺的导气部和呼吸部组成;导气部管壁结构的变化特点;呼吸部形态特点与功能。
4.气-血屏障。
了解:
1.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
2.喉的位置、喉软骨、喉的连结、喉肌及其功能。
3.气管的位置和形态和组织结构特点。
4.肺段的概念。
6.纵隔的分部。
第四章
泌尿系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肾
一、肾的形态
二、肾的位置和毗邻
三、肾的被膜
四、肾的微细结构
第二节
输尿管
第三节
膀胱
一、膀胱的形态
二、膀胱的位置和毗邻
第四节
尿道
教学要求
掌握:
1.肾的形态及位置;肾单位的概念、组成和分类;肾皮质与髓质的结构特点。
2.输尿管的狭窄。
3.膀胱的形态、位置及主要毗邻。
熟悉:
1.泌尿系统的组成。
2.肾小球旁器的组成和功能。
3.熟悉:膀胱三角的位置、特点及临床意义。
了解:
1.肾的被膜。
2.肾的血液循环特点。
3.输尿管的分部。
4.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
第五章
男性生殖系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睾丸
第二节
生殖管道
第三节
附属腺体
第四节
外生殖器
一、阴囊
二、阴茎
三、男性尿道
教学要求
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前、后尿道的区分,三个狭窄及两个弯曲的位置和临床意义。
熟悉:
1.生殖系统的组成。
2.睾丸的形态和位置;生精小管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睾丸间质细胞的功能。
3.前列腺的形态、位置和毗邻。
5.精索的概念。
了解;
2.前列腺的年龄变化和临床意义。
3.阴囊的形态;阴茎的形态、分部及组成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卵巢
第二节
输卵管
第三节
子宫
第四节
阴道
第五节
外生殖器
附:乳房和会阴
教学要求
掌握:
1.输卵管的形态、位置及分部。
2.子宫的形态、位置、前后毗邻及子宫的固定装置。
熟悉:
1.卵巢中卵泡的发育及形态结构特点;黄体的形成,结构特点及功能;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2.坐骨直肠窝的位置。
了解:
1.阴道的形态、位置及毗邻。
2.女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特点。
3.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
4.乳房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5.卵巢的一般组织结构;排卵及黄体的退化;子宫的组织结构。
6.会阴的范围界限;盆膈和尿生殖膈的构成和通过物;尿生殖三角、肛门三角。
第七章
腹膜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第二节
腹膜形成的结构
教学要求
掌握:腹膜形成的网膜、系膜的名称、位置及临床意义。
熟悉:腹膜及腹膜腔的概念。
了解:腹膜与脏器的关系;腹膜形成的韧带、陷凹的名称和位置。
第四篇
脉管系统(12学时)
第一章
心血管系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脉管系统的组成2.
血液循环的概念
第二节
心
一、心的位置和外形
二、心的各腔
三、心的构造
四、心的传导系统
五、心的血管
六、心包
七、心的体表投影
八、心壁的微细结构
第三节
动脉
一、肺循环的动脉
二、体循环的动脉
第四节
静脉
一、肺循环的静脉
二、体循环的静脉
第五节
毛细血管
教学要求
掌握:
1.血液循环、体循环、肺循环、动脉、静脉的概念。
2.心的位置、外形;各腔的形态结构。
3.心的房间隔、室间隔的形态结构。
4.心的体表投影。
6.大、中、小动脉壁的结构、功能。
7.四肢浅静脉的名称和位置。
8.毛细血管的分类、结构特点与功能。
熟悉:
1.脉管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程、分支与分布。
3.心脏壁的组织结构特点。
4.心传导系的构成和功能。
5.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髂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分支与分布。
7.子宫动脉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
8.肝门静脉系的组成及与上、下腔静脉系间的吻合部位和交通途径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
1.血管的吻合与侧支循环。
2.心冠状窦的位置与开口。
3.心包的构成及临床意义。
4.1.面、颞浅、肱、桡、股、足背动脉的位置以掌握它们的体表摸脉点。
5.2.动脉导管(动脉韧带)的位置。
6.静脉系的组成和静脉在结构及配布上的特点。
7.四肢浅静脉注入深静脉的位置。
9.循环系统管壁结构的共同点。
第二章
淋巴系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淋巴系统的概述
第二节
淋巴管道
第三节
淋巴结
第四节
脾
第五节
胸腺
第六节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教学要求
掌握:
1.胸导管收受范围;右淋巴导管的收受范围。
2.下颌下、锁骨上、腋、腹股沟浅淋巴结的位置和收受范围。
熟悉:淋巴结、脾、胸腺的组织结构特点及功能。
了解:
1.脾的位置。
2.枕、乳突、颈外浅、腹腔、肠系膜上、肠系膜下和髂内淋巴结的收受范围(重点理解胃、直肠和子宫等重要脏器的淋巴回流)。
3.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第一章
视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眼球
第二节
眼副器
第三节
眼的血管
教学要求
掌握:
1.眼球的折光装置。
2.房水的形成及其循环路径。
3.眼球外肌的名称、位置及作用。
4.角膜、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熟悉:
1.眼球壁的组成。
2.眼睑、结膜的位置形态、结构和机能意义及各部的形态特点。
3.虹膜、睫状体、巩膜静脉窦、小梁网的组织结构特点。
了解:
1.泪腺的位置和泪道的组成。
2.活体所见外眼各部的结构。
3.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走行、分支和分布。
4.眼上、下静脉的回流及临床意义。
5.房水的形成、循环途径。
5.晶状体的结构;凸度的调节。
第二章
前庭蜗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外耳
第二节
中耳
第三节
内耳
教学要求
掌握:
1.鼓膜的位置和形态。
2.咽鼓管的位置和开口。
熟悉:
1.鼓室的位置和鼓室六个壁的名称。
2.骨迷路和膜迷路各部的形态结构。
3.螺旋器的结构及功能。
了解:
1.外耳道的位置、分部和弯曲。
2.中耳的组成。
3.听小骨的位置、名称和排列。
4.乳突小房和乳突窦的位置和开口。
5.内耳的位置、分部及位、听感受器的名称和位置。
6.鼓室的毗邻及临床意义。
7.声波的传导途径。
第三章
皮肤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皮肤的结构
第二节
皮下组织
第三节
皮肤的附属器
教学要求
熟悉:皮肤的结构特点。
了解:皮下组织、皮肤的附属器。
第六篇
神经系统(27学时)
第一章
总论
教学内容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教学要求
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和常用的解剖学术语。
熟悉:神经元的分类及反射弧的概念。
了解:突触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周围神经系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脊神经
一、颈丛
二、臂丛
三、胸神经前支
四、腰丛
五、骶丛
第二节
脑神经
一、嗅神经
二、视神经
三、动眼神经
四、滑车神经五、三叉神经
六、展神经
七、面神经
八、前庭蜗神经
九、舌咽神经
十、迷走神经
十一、副神经
组织胚胎教学 篇3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传统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
0.引言
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使人们进入数字化时代,当前数字化技术已经深入各个领域。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数字化教学被逐渐采用,通过引用数字化技术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应用过程,让教学模式变得科学、合理、有效。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有效的改善了因课时不足或强度依赖教师的状况,创造了医学教育的新面貌。
1.传统教学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1课堂教学标本短缺
传统的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课堂讲解为主,结合相应的结构图形、实验标本及解剖标本的辅助工具等多种元素进行辅助教学,然后通过对教学尸体的解剖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人体解剖教学过程中尸体标本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然而因尸体标本数量有限,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教学尸体标本严重缺乏,因此教学尸体标本供应不足严重影响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
1.2实体教学标本的处理对学生健康状况的影响
实体教学标本在进入课堂前,要经过多道程序来进行甲醛处理,处理后的标本携带大量致癌性物质甲醛,因甲醛是一种刺激性强且易挥发的有害物质,老师和同学在课堂标本操作过程中不断吸入大量的甲醛,对学生及老师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部分学生或老师还会因承受不了甲醛刺鼻气味,在进行标本演示时选择远离标本,或因气味太强而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操作过程中,这些因素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2】。
1.3造成不可逆转的资源破坏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对人体整体结构的全方位了解,造成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行盲目切割,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还破坏了教学标本,导致教学标本无法重复利用,对不可再生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2.数字化教学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2.1在全面了解人体结构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在数字化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虚拟的人体二维及三维图像,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了解人体不同部位的结构状况,还可以将不同的结构图形进行放大、旋转、平移、分离、组合等不同的操作,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各个器官组织的空间结构,通过对整体与局部的比较分析,从而增强学生对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认知【2】。有效的减少了在教学尸体解剖过程中,甲醛对老师和学生身体健康造成的健康威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2.2緩解教学尸体标本短缺,减少资源的浪费
利用数字化技术展现虚拟的人体,不但可以将人体结构精确、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有效的缓解教学尸体标本的短缺问题,通过数字化虚拟人体,根据课堂要求将虚拟人体进行切割成图形,通过立体、动态等不同形式展现切割图形,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虚拟人体无论在结构图的清晰程度、展现角度、器官组织的空间位置、内部结构等不同方面【3】,与教学尸体标本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而有效的缓解了教学尸体标本的短缺问题。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技术虚拟人体的课堂学习,清楚的了解人体基本结构,在实验课堂尸体解剖操作过程中,可以进行准确的切割,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重复利用,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缓解标本资源紧缺现象。
3.数字化人体组织胚胎学教学切片库的应用对教学影响
3.1数字化人体组织胚胎学教学切片库的应用与传统教学实验室的对比
组织切片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受到较多的限制:首先对于玻璃切片的制作过程相对繁琐,由于玻璃属于易碎品,所以在保存的过程的容易被损坏;对于需要特殊染色切片的标本,在保存过程中因自然环境的影响,造成不可避免的退色,给学生及老师造成观测困难,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学生,其次学生观察切片标本必须在标本实验室或实验课进行,因要想对组织的结构观察细致,就必须依靠专门的观察工具显微镜进行观察,这对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了极大的限制。再次多数切片显示的只是某个器官或细胞,学生通过显微镜不能快速准确的找到所学结构点,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影响了学习效率。通过数字化教学切片库进行组织学观察【4】,老师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快速进入教学主题,学生也可以快速准确的找到所学组织结构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充分利用稀有标本,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医学院校实验室的标本都是珍贵的教学标本,学生观察这些标本受到实验室开放时间及容量限制,无法进行经常性观察。因此通过多媒体数字化技术【5】,将这些珍贵标本制作成图形库并上传共享,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能够随时学习。
数字化技术教学综合了图像、动漫、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通过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不再受时间及地点的限制,可根据自身状况选择自学进度,不但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还方便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自我检测。
结语
数字化技术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过程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晶.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方法改进[J].齐鲁护理杂志,.2011(24)
[2]催颜宏,吕会茹,秦万生等.针对专业特色进行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之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
[3]李海艳.人体解剖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研究[J]. 新校园(上旬). 2015 (12)
[4]冯笑玲.论人体解剖课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好处[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 (09)
组织胚胎教学 篇4
《组织胚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 其根本任务及培养目标是使学员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与形态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观察能力, 为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形态学基础。作为医学入门基础课程, 《组织胚胎学》的授课对象通常为刚刚接触医学课程的低年级学员。大量的“形态描述”是该门课程教学中的最大特点。乏味的专业名词, 抽象的微观结构, 大量的枯燥的概念成为该门课程教学中的最大阻碍。这就要求该门课程的教育工作者开动脑筋,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 最大程度的调动学员对该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变抽象为生动, 变枯燥为有趣。以下为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1 变“讲授式教学”为“对话式教学”
从《组织胚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来看, 教员讲授的内容往往是远离学员生活经验的、脱离现实的。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是教员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员传授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员和学员是一种主动和被动的关系, 师生之间没有对话, 没有交流。由于该门学科本身内容相对复杂, 名词繁多, 造成理解和记忆的一定难度。再加上讲授式教学这种“填鸭”式知识传授方式, 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感到难学、难记, 枯燥乏味, 缺乏学习兴趣。
对话式教学一改教员问、学员答单向输出模式为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互问互答方式, 特别注意把学员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 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自主意愿和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达者[1]。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学员是课堂主体, 教员是课堂主导。使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讨论式和参与式的学习模式, 变枯燥乏味为轻松活跃。比如:每个教学单元可以将班级学员分成两组, 分别为提问组和回答组。提问组学员的任务是收集整理该单元典型名词概念, 并选取个别概念结合实际医学临床实例或现实生活提出相应问题。回答组同学的任务是对提问组提出的名词和概念进行解释, 并回答提问组同学提出的实际问题。最后, 教员对以上名词概念进行纠错总结, 并对遗漏的名词及概念进行补充整理。对学员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例问题加以总结归纳。
“对话式教学”的优点显而易见:①培养了学员课前预习和独立思考能力;②调动广大学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③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④化抽象为具体, 有效提高学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然而, 这种教学方式的开展, 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首先, 授课教员要掌握“全科”医学知识。拥有广博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是该教学模式的必备条件。这也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完善自己专业水平, 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广泛的提高社会阅历。其次, 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很好的调节课堂气氛, 调动学员学习讨论热情。
2 新颖的语言教学方式
《组织胚胎学》这门课程内容复杂, 名词繁多, 记忆有一定难度, 所以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常感到难学、难记, 枯燥乏味。多年来, 不少教员都在探索如何才能提高学员们的学习兴趣, 使学员在学习组织胚胎学时感到不枯燥。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惊喜的发现, 将一些晦涩抽象的重要知识点凝练成朗朗上口的歌诀, 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增加学员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组织胚胎学知识的掌握及记忆。所谓歌诀, 就是以诗歌的形式将主要的内容编成顺口的词句[3]。例如:在学习结缔组织的过程中, 其具有细胞数量少, 种类多等特点, 记忆起来也较为繁琐和易混淆。但是如果变成歌诀——成纤维细胞的口诀:成纤维细胞不规整, 突起较多形扁平;细胞再生能力强, 基质纤维它合成。巨噬细胞口诀:巨噬多形有伪足, 胞核圆小质丰富。细胞前身是单核, 吞噬细胞和异物[4]。枯燥抽象两种细胞的结构、特点以及功能变得轻松记忆。
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重点要求进行编纂, 也可以参考市面上已经出版的一些医学歌诀丛书。在这里, 推荐几本相关书籍, 供读者参考:《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熟记歌诀》 (郑学源, 人民军医出版社) ;《非常记忆300: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记忆歌诀》 (王玉孝,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等。传统的讲解配合生动的口诀, 会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以“微观形态”为主体的组织学, 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大量的组织切片和照片来诠释概念。而胚胎学则是研究自受精卵逐步发育形成新个体的全过程及其生长变化规律的学科, 讲求的是“变化”的过程。传统的理论教学手段多为黑板、挂图和模型, 教学手法单一, 直观性也较差。现代电子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 为新时代的医学教育方法的改进提供了良好的手段和平台。
组织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组织切片的观察。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为挂图展示, 其展示的效果均为平面图像。众所周知, 人体中的组织结构是立体的复杂的。多媒体技术的引进, 不仅可以更加清晰展示组织切片, 通过电脑成像、3D动画的制作, 还可以直观形象的展示细胞组织的立体结构。通过改变不同的观察视角, 每个细胞、每个层级及特殊结构的位置清晰、立体的展现在学员眼前, 进而更加真实的还原微观世界。而flash或3D制作的动画、教学视频的播放, 更加达到了以往胚胎学教学中无法实现的效果。胚胎发育的动态过程, 通过这些新兴的多媒体手段, 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学员面前,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有机结合, 不仅更好的吸引了学员的注意力和兴趣, 更加有助于其深入的理解和记忆知识。除以上优点外, 采用多媒体教学也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2]。我教研室自引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以来, 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然而, 尽管多媒体技术有诸多优点, 但是如果想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还需要制作者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不能完全取代某些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实物标本, 显微镜以及组织模型等教学工具仍有其独特的作用。所以, 在尽可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同时, 仍保留实物标本、模型以及显微镜等传统教学工具, 使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充分结合, 各取所长, 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 学科考核新方式的应用
考试作为评判人才素质、衡量教学质量的方法, 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 高校考试基本上是任课教员自由命题, 考试只是知识的简单再现, 学员应付考试就是“吸收-储存-再现”笔记的过程, 导致教学只注重传播科学知识, 忽略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传播, 学员仅局限于简单的模仿、示范、传习等初始的基本传承性性能, 缺乏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 更不能启发和锻炼学员的应急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员成为学习的容器, 而非创新能力的载体[5]。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以期末的一次闭卷考试成绩来评定一个学员的综合素质, 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对于创新性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现场竞赛考试”为我教研室近几年开始施行的新型考核方式, 所谓现场考试, 就是以现场竞赛的形势组织考试, 以班次为单位, 将组织胚胎学专业知识汇编成既科学又有趣的竞赛题目, 各班次之间同台竞赛。依据班次团体和个人的表现, 由多位教员组成的评审团进行成绩评定。
“现场竞赛考试”方案的实施, 不仅是对现代考试方式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 也开创了学科现场竞赛考试的先河。从近几年来实施效果来看, 此次考试改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不但极大的激发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有效地提高了学员对《组织胚胎学》这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证明, “现场竞赛考试”方案的实施, 达到了此次考试方式改革的目的。
总之, 在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不断调整教学手段, 顺应时代发展是每一位高等院校教员的义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标准的医学人才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组织胚胎学的教学质量还需要多种方法相结合, 以上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还希望可以与更多组织胚胎学教育工作者共同交流, 相互提高, 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贾荣固.把问答式教学改造、提升为对话式教学[J].大连教育学报, 2000, 16 (3) :22.
[2]李本全.多媒体教学在组织胚胎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价[J].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学报, 2009, 2:59-60...
[3]钱燕春.浅谈组织胚胎学的学习与记忆方法[J].世界今日医学杂志, 2004, 5 (6) :401.
[4]王玉孝.非常记忆300: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记忆歌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组织胚胎学习题库 篇5
一、单选题:
1.一般把凡是具有内外两层电子密度大、深暗,中间层电子密度小、明亮,这种三层结构的膜称作(C)A.细胞膜 B.质膜 C.单位膜 D.核膜 2.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D)
A.蛋白质、水、多糖 B.水、多肽、核酸 C.糖、蛋白质、核酸 D.蛋白质、类脂、少量多糖 3.各种形态的线粒体在透视电镜下观察都是由(B)所组成。
A.一层单位膜 B.两层单位膜 C.三层单位膜 D.以上都不是 4.主要参与细胞内过氧化物分解的细胞器是(B)
A.高尔基复合体 B.线粒体 C.核糖体 D.微体 5.细胞器是指(C)
A.细胞质中所有的小器官 B.细胞质中各类有形成分 C.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小器官 D.仅指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 6.RER是哪个细胞器的英文缩写(C)
A.线粒体 B.核糖体 C.粗面内质网 D.中心体
7.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在电镜下的主要区别是根据其表面是否附有(B)A.颗粒 B.核糖体 C.游离核蛋白体 D.微体
8.HE染色切片中,细胞质嗜碱性较强的原因,一般是由于细胞质中富含(A)A.粗面内质网 B.滑面内质网 C.线粒体 D.高尔基复合体 9.在透视电镜下,核膜呈现(B)结构
A.一层薄膜 B.内外两层单位膜 C.一层质膜 D.以上都不是 10.DNA主要表现在于(B)
A.核内的染色质 B.核仁 C.细胞膜 D.以上都不是 11.多聚核蛋白体的结构是(B)
A.由多个核糖体自由聚集在一起 B.多个核糖体由mRNA链串在一起 C.多个核糖体由tRNA链串起来 D.以上都不是 12.细胞膜中类脂分子的疏水极都朝向(B)
A.细胞膜的内表面 B.膜的中央 C.细胞膜的外表面 D.以上都不是 13.DNA的复制是在细胞间期的(B)
A.G1期 B.S期 C.G2期 D.以上都不是
二、多选题:
1.HE染色时,伊红主要用于染(CD)
A.细胞核 B.核仁 C.细胞器 D.细胞质 2.下列何者不属于细胞器范围(AC)
A.色素 B.脂滴 C.基质 D.纺锤丝 3.细胞核的组成包括(ABCD)
A.核膜 B.核仁 C.核液 D.染色质 4.高尔基复合体(B C)
A.又称内网器 B.由扁平囊、大泡、小泡三部分构成 C.小泡多散在于生成面,大泡位于成熟面 D.能够合成蛋白质
5.溶酶体(BD)
A.又称过氧化酶体 B.分初级和次级溶酶体 C.参与细胞分裂活动 D.富含酸性磷酸和其他水解酶 6.细胞分裂方式包括(AC)
A.无丝分裂 B.减数分裂 C.有丝分裂 D.分裂期
三、名词解释:
1.单位膜高:在倍镜下呈三层:内外两层电子密度高,中间层电子密度低 2.细胞周期: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所经历的时间称为细胞周期
3.细胞分化:是指多细胞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分裂的基础上,彼此之间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产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四、填空:
1.细胞是生物体
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膜又称 质膜,其主要化学组成为 脂类、蛋白质 和 糖类
。3.哺乳动物染色体有两大类,一类为
常染色体,另一类为 性染色体
。4.粗面内质网的表面附有 核糖体。
5.染色质的主要化学组成是 DNA 和 组蛋白 非组蛋白 少量RNA。6.核仁的主要化学组成是 蛋白质 RNA 和 DNA。
五、问答题
1.何为液态镶嵌模型学说?
在液态的脂类双分子层中,镶嵌着可移动的球形蛋白质。每一脂类分子均由一个头部和两个尾部构成。头部为亲水端,朝向膜的内外表面;尾部为疏水端,朝向膜的中央。球形蛋白质有的位于脂类双分子层中间,称嵌入蛋白质,有的附着在膜的表面,称表在蛋白质。在细胞膜的外表面,糖分子可与蛋白质分子或脂质分子相结合,形成糖链,构成细胞衣。2.简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第二章 上皮组织
一、单选题
1.组织的组成一般是(D)
A.细胞和粘合质 B.细胞和纤维 C.细胞和基质 D.细胞和间质 2.细胞层数最多,对机体保护能力较强的上皮是(D)
A.单层柱状上皮 B.复层柱状上皮 C.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D.复层扁平上皮 3.分布在腹膜、胞膜、心包膜表面的上皮称为(C)A.内皮 B.被覆上皮 C.间皮 D.腺上皮 4.衬贴在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上皮是(C)A.间皮 B.被覆上皮 C.内皮 D.腺上皮 5.腺上皮意指(A)
A.具有分泌能力的上皮 B.能将物质排出细胞外的上皮 C.以分泌机能为主的上皮 D.腺体内的细胞 6.浆液腺和粘液腺的命名依据是(D)
A.腺细胞的结构 B.分布的位置 C.腺末房的形状 D.分泌物的性质 7.内分泌腺的分泌物叫作(C)
A.维生素 B.粘液 C.激素 D.浆液 8.腺的定义是(C)
A.具有分泌机能的细胞群 B.以分泌机能为主的上皮组织 C.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 D.能将细胞内物质排出细胞外的细胞 9.盖细胞存在于(A)
A.变移上皮 B.复层扁平上皮 C.复层柱状上皮 D.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10.间皮和内皮都属于(C)
A.复层扁平上皮 B.单层立方上皮 C.单层扁平上皮 D.复层柱状上皮
二、多选题:
1.上皮的结构特点是(ABCD)
A.细胞多,间质少 B.大多数上皮有极性 C.一般无血管分布 D.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2.间皮分布于(ABC D)
A.脾脏表面 B.腹膜 C.胸膜 D.肾脏表面 3.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的主要区别是(B D)A.腺细胞具有分泌功能 B.腺体有无导管 C.主要由腺细胞组成 D.分泌物的转运方式不同 4.根据分泌物的性质可将某些外分泌物分为(ABC)A.粘液腺 B.浆液腺 C.混合腺 D.内分泌腺 5.单层柱状上皮分布于(ABC)
A.小肠 B.大肠 C.胆 D.某些腺体的导管处 6.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特殊结构包括(ABC)
A.微绒毛 B.细胞衣 C.纤毛 D.绒毛 7.上皮细胞侧面的特殊结构包括(ABCD)
A.紧密连接 B.中间连接 C.桥粒 D.缝管连接
三、名词解释:
1.微绒毛: 是上皮细胞游离面向上伸出的许多细小的指状突起 2.纤毛: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突起
四、填空:
1.单层上皮包括 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复层上皮包括 复层扁平上皮、和 复层柱状上皮 变移上皮。
2.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中间层的数层细胞呈 多边 形,靠近基底部的基底层细胞 呈 立方形或矮柱 形,基底层细胞有 分裂增生的能力。
五、问答题:
1.单层扁平上皮和复层扁平上皮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单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内皮、间皮和肺泡、肾小囊壁层等光滑的地方;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摩擦较强、需保护的地方,如表皮、口腔、食管、肛门、阴道等
2.联系功能说明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的分布及生理意义。分布于呼吸道黏膜等。具有保护、分泌和排出分泌物等。第三章 结缔组织
一、单选题:
1.结缔组织的特点是(D)
A.细胞成分多,细胞间质少,细胞有极性 B.细胞成分少,细胞间质多,细胞有极性 C.细胞成分多,细胞间质少,细胞无极性 D.细胞成分少,细胞间质多,细胞无极性
2.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和活跃的变形运动,还能捕捉、吞噬、处理和传递抗原物质,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是(B)
A.成纤维细胞 B.组织细胞 C.肥大细胞 D.浆细胞 3.细胞核呈车轮状,细胞质在靠近细胞核处常出现一淡染区,是指(D)A.脂肪细胞 B.淋巴细胞 C.肥大细胞 D.浆细胞
4.疏松结缔组织中数量最多,HE染色呈粉红色,由胶原蛋白组成的纤维是(A)A.白色纤维 B.黄色纤维 C.嗜银纤维 D.以上都不是 5.细胞核的外围有淡染晕的细胞是(D)
A.红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6.鸟类、爬行类以及低等脊椎动物的血液中存在有与哺乳动物血小板机能相似的细胞,称为(B A.嗜碱性细胞 B.血栓细胞 C.嗜酸性细胞 D.伪嗜酸性细胞 7.能合成和分泌蛋白质,形成纤维和基质的细胞是(D)
A.肥大细胞 B.组织细胞 C.脂肪细胞 D.成纤维细胞 8.血液中最大的细胞是(D)
A.淋巴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红细胞 D.单核细胞 9.何者不需抗原刺激,也不依赖抗体的作用,即能杀伤某些靶细胞(D)A.B淋巴细胞 B.T淋巴细胞 C.K淋巴细胞 D.NK细胞 10.血液中最少的一种白细胞是(C)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细胞 C.嗜碱性细胞 D.单核细胞
二、多选题
1.结缔组织的机能主要为(ABCD)
A.连接 B.支持 C.营养 D.保护 2.疏松结缔组织中基质的主要成分为(BCD)
A.蛋白多糖 B.胶原纤维 C.组织液 D.弹性纤维 3.固有结缔组织包括(ABCD)
A.疏松结缔组织 B.致密结缔组织 C.网状组织 D.脂肪组织 4.致密结缔组织的主要特点是(ABC)
A.细胞少 B.基质少 C.纤维多 D.以上都不是 5.网状组织分布于(AC)
A.淋巴 B.脾脏 C.骨髓 D.胸腺 6.脂肪组织分布于(ABCD)
A.皮下组织 B.肠系膜 C.大网膜 D.某些器官的周围 7.血浆中的蛋白质主要有(ABC)
A.白蛋白(清蛋白)B.球蛋白 C.纤维蛋白原 D.血红蛋白 8.何种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呈椭圆形、无核(BD)A.鸡 B.骆驼 C.马 D.鹿
三、名词解释:
1.血清:血凝时,血浆中溶解的纤维蛋白原变为丝状的纤维蛋白,析出的液体称血清。2.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是骨髓中的一种从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细胞
四、填空:)1.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 和 脂肪组织。
2.疏松结缔组织中的细胞主要有 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和 脂肪细胞
等。
3.根据有粒白细胞胞质中特殊颗粒对不同染料亲和力不同,分为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和 嗜碱性粒细胞。
4.红细胞在发生过程中,从原红细胞发育成为成熟红细胞,要经过
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和 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等阶段。
五、问答题:
1.根据组织学的理论,疏松结缔组织中的那些因素不利于炎症的扩散?
2.血液的有形成分有那些?它们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是什么?
红细胞和白细胞称为血细胞,血细胞和血小板称血液的有形成分。其中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血小板具有凝血作用。第四章 肌组织
一、单选题
1.下列那种纤维具有细胞的结构(B)
A.胶原纤维 B.肌纤维 C.弹性纤维 D.网状纤维 2.肌纤维收缩的主要物质基础是(D)肌丝
A.多个细胞核 B.明暗相间的横纹 C.细胞呈柱状 D.肌原纤维 3.属随意肌的是(A)
A.骨骼肌 B.心肌 C.平滑肌 D.以上都不是 4.在肌束外面的结缔组织称为(B)
A.肌内膜 B.肌束膜 C.肌外膜 D.肌膜 5.骨骼肌纤维属于(D)
A.单核细胞 B.双核细胞 C.三核细胞 D.多核细胞 6.骨骼肌纤维一般呈(B)
A.短柱状 B.长柱状 C.短梭形 D.长梭形 7.骨骼肌纤维呈红色,主要是由于肌浆中含有(C)A.线粒体 B.糖原 C.肌红蛋白 D.肌原纤维 8.一个肌节包括(B)
A. 一个完整的I带和两个1/2H带 B.一个完整的A带和两个1/2I带 C.一个完整的H带和两个1/2I带 D.一个完整的A带和两个1/2I带 9.哺乳动物骨骼肌的横小管位于(D)
A.间线处 B.A带 C.I带 D.I带与A带交界处 10.Z线分布于(A)
A.I带的中央 B.I带与A带之间 C.A带的中央 D.H带的中央 11.肌质网的主要作用为(B)
A.储存Na+ B.调节肌浆中Ca++的浓度 C.储存K+ D.调节肌浆中Mg++的浓度 12.粗丝主要由下列那种蛋白构成(A)
A.肌球蛋白 B.肌动蛋白 C.原肌球蛋白 D.肌原蛋白 13.心肌纤维呈(D)
A.长梭形 B.短梭形 C.长柱状,有分支 D.短柱状,有分支
14.心肌纤维的横小管位于(B)
A.H带 B.Z线处 C.A带 D.M线处 15.闰盘是(D)
A.心肌纤维的结构 B.骨骼肌纤维的结构 C.肌纤维的横纹 D.心肌纤维间的连接结构 16.心肌纤维一般有(A)
A.一个细胞核 B.两个细胞核 C.3—4个细胞核 D.上百个细胞核 17.肌浆网实为(C)
A.肌膜内陷形成 B.纵小管 C.滑面内质网 D.粗面内质网
二、多选题
1.骨骼肌纤维除含有较多的肌浆网外,还含有丰富的(ABC)A.线粒体 B.肌红蛋白 C.糖原 D.肌原蛋白 2.心肌纤维与骨骼肌纤维在光镜下的主要区别是(ABC D)
A.核的位置及数量 B.有或无分支 C.横纹明显与否 D.有或无闰盘 3.关于平滑肌纤维的正确描述是(ABCD)
A.一般呈长梭形 B.每个肌纤维只有一个细胞核,且位于中央 C.属不随意肌 D.无横纹 4.平滑肌纤维内的肌丝有(ABC)A.细丝 B.中间丝 C.粗丝 D.神经丝
三、名词解释:
1.肌节: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
2.闰盘:在细胞端端相接处的肌膜特化的细胞连接结构,称闰盘。
四、填空:
1.肌浆网是肌纤维内的滑面内质网,在相邻两条横小管之间,呈纵行相互连通环绕每条肌原纤维,称为 纵小管 ;在靠近横小管处,两侧的纵小管各自膨大并相互连接形成 终池。横小管及其两侧的终池共同构成三联体
。2.相邻平滑肌纤维之间有 缝隙 连接。
3.关于骨骼肌纤维收缩的机能,目前被广泛采纳的理论是 肌丝滑动 学说。
五、问答题:
心肌纤维与骨骼肌纤维比较有何异同点?
不同点:
1、每个心肌纤维多为一个细胞核,较大,呈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2、在细胞端端相接处的肌膜特化的细胞连接结构,称闰盘
3、呈短柱状,有分支
4、骨骼肌是随意肌,而心肌是不随意肌。共同点:1.都有明暗相间的横纹 2.都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第五章 神经组织
一、单选题
1.下列那种纤维是神经细胞特有的细胞器(B)
A.胶原纤维 B.神经原纤维 C.神经纤维 D.夏贝氏纤维 2.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每隔一定距离出现间断,间断处被称为(C)A.施兰氏切迹 B.神经节 C.郎飞氏节 D.结间段 3.环层小体是(A)
A.压感觉受器 B.触感觉受器 C.痛感觉受器 D.以上都不是 4.光镜下识别树突和轴突的主要依据是(C)
A.有无神经原纤维 B.染色深浅 C.有无尼氏体 D.以上都不是 5.尼氏体在电镜下实为(C)
A.线粒体 B.内网器 C.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D.滑面内质网和微体 6.假单极神经元的外周突相当于(B)
A.轴突 B.树突 C.侧突 D.以上都不是 7.无髓神经纤维与有髓神经纤维相比,其主要区别是(B)A.无雪旺氏细胞 B.无髓鞘 C.轴索粗大 D.以上都不是 8.运动神经元多属于(C)
A.假单极神经元 B.双极神经元 C.多极神经元 D.以上都不是 9.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C)
A.神经纤维 B.神经胶质细胞 C.神经元 D.神经元纤维 10.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参与髓鞘形成的细胞是(B)
A.星形胶质细胞 B.少突胶质细胞 C.小胶质细胞 D.雪旺氏细胞 11.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是(C)
A.星形胶质细胞 B.少突胶质细胞 C.小胶质细胞 D.室管膜细胞 12.神经元通常含有(A)
A.一个轴突 B.二个轴突 C.多个轴突 D.以上都可以
二、多选题
1.有髓神经纤维的组成包括(ABC)A.轴索 B.髓鞘 C.神经膜 D.神经内膜 2.神经胶质细胞具有下列哪些功能(ACD)
A.吞噬功能 B.运输神经元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C.形成神经纤维的髓鞘 D.参与神经纤维损伤的修复 3.下面何者的有关树突的正确描述(BD)
A.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树突 B.树突胞浆中含有尼氏小体和神经原纤维
C.树突与轴突相比,树突细而长,且表面光滑 D.树突接受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突
三、名词解释:
1.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肌细胞、腺细胞)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可使神经冲动作定向传导。
2.郎飞氏节:轴索外面鞘状结构,节段状,无髓鞘处称神经纤维结(朗飞氏结)3.神经末梢: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终止于其他组织所形成的特有结构。4.运动终板:躯体运动神经末梢
四、填空:
1.根据神经元突起数目的多少可分为: 多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 和 假单极神经元 2.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分为: 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和 联络神经元。3.突触的结构包括 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 和 突触后膜。
4.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胶质细胞有: 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和 室管膜细胞。
5.被囊感觉神经末梢包括 触觉小体、环层小体、和 肌梭。
五、问答题:
1.突触的种类及其主要结构特征如何?
分类:轴—树、轴—体、轴—轴突触等。结构特征:分为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神经胶质细胞有哪些?其主要结构特点及功能如何?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在周围神经系统中有:神经膜细胞和被囊细胞 功能:支持、营养、保护和吞噬、构成髓鞘等 第七章 循环系统一、单选题
1.毛细血管的一般结构是(D)
A.1-2层扁平的内皮细胞附在基膜上,外面包有囊细胞 B.1-2个内皮细胞附在基膜上,外面可包有周细胞 C.1-2个内皮细胞附在基膜上,外面包有卫星细胞 D.1-2个扁平的内皮细胞附在基膜上,外面包有周细胞 2.下列几种结构内何者无毛细血管分布(D)A.骨骼肌 B.平滑肌 C.浆膜 D.角膜 3.下列何种结构中毛细血管分布较稀疏(C)A. 肝 B.肾 C.肌腱 D.肺
4.在毛细血管的周围常见有一种扁而有突起的细胞紧贴于内皮细胞外面,有人认为血管在生长或再生时可分化为平滑肌细胞,此种细胞称为(A)
A.周细胞 B.卫星细胞 C.成纤维细胞 D.被囊细胞 5.连续性毛细血管的结构特征是(C)
A.内皮细胞是连续的,无核部位的胞质较厚,内含许多吞饮小泡 B.内皮细胞是连续的,无核部位的胞质较厚,内含较少的吞饮小泡 C.内皮细胞是连续的,无核部位的胞质较薄,通常内含较多吞饮小泡 D.内皮细胞是连续的,无核部位的胞质较薄,通常无吞饮小泡 6.血窦的结构特征是(D)
A.管腔大而不规则,内皮细胞上无孔,但细胞间存有较大间隙 B.管腔大而不规则,内皮细胞上有孔,细胞间无间隙 C.管腔大而规则,内皮细胞上有孔,细胞间存有较大间隙 D.管腔大而不规则,内皮细胞上有孔,细胞间存有较大间隙 7.分布于肾血管球的血管是(B)
A.连续毛细血管 B.有孔毛细血管 C.窦状毛细血管 D.微动脉 8.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是(A)
A.连续毛细血管 B.有孔毛细血管 C.窦状毛细血管 D.以上均有 9.中动脉又名(B)
A.弹性动脉 B.肌性动脉 C.有名动脉 D.传送动脉 10.中动脉的结构特点是(ABC)
A.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构成 B.中膜内含有丰富的平滑肌纤维 C.外膜由结缔组织构成 D.以上均不是 11.弹性动脉是指(D)
A.微动脉 B.小动脉 C.中动脉 D.大动脉 12.中动脉的内膜可分为哪几层(A)
A.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 B.内皮、基膜、内皮下层 C.内皮、基膜、内弹性膜 D.内皮、内皮下层 13.微循环的“分闸门”位于(D)
A.微动脉 B.动静脉吻合 C.中间微动脉 D.真毛细血管起始部 14.与真毛细血管壁结构相同的血管是(B)
A.微静脉 B.直捷通路 C.动静脉吻合 D.中间微动脉 15.心脏壁的分层是(C)
A.内膜,中膜,外膜 B.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心瓣膜 C.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 D.内膜、内膜下层,外膜
二、多选题
1.心血管系统包括(ABCD)
A.心脏 B.动脉 C.毛细血管 D.静脉 2.血管壁的自养血管见于(BD)
A.大动脉的内膜 B.中动脉的外膜 C.大静脉的内膜 D.中静脉的外膜 3.连续毛细血管通常分布于(AC)
A.肌组织 B.脾 C.中枢神经系统 D.肝 4.有孔毛细血管多见于(ABC)
A.胃肠黏膜 B.某些内分泌腺 C.肾血管球 D.结缔组织 5.血窦常见于(ABC)
A.脾 B.肝 C.骨髓 D.中枢神经系统 6.与动脉相伴行的静脉。其结构特点是(ABC)A.管壁薄 B.管腔大 C.弹性小 D.管腔不规则 7.毛细淋巴管的结构特征为(BCD)
A.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 B.内皮外的基膜不连续或没有 C.隔壁外无周细胞 D.内皮细胞间常有间隙 8.构成心脏传导系的细胞有(BD)
A.神经细胞 B.移行细胞 C.神经胶质细胞 D.起搏细胞
三、名词解释:
1.微循环:由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2.浦肯野氏纤维: 又称束细胞,组成房室束,中央有1~2个核,HE染色,胞质淡。将冲动传到心室各部。3.肌性动脉:中动脉
四、填空:
1.循环系统包括 心血管 系统和 淋巴管系统。
2.电镜下,通常可把毛细血管分为 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 和 窦状毛细血管(血窦)三类。
3.连续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含核部分较 厚,不含核部分较 薄,细胞的主要特点的胞质中含有许多 吞饮小泡。4血液流经微循环的通路有三条:
(1)微动脉 → 动静脉吻合 → 微静脉(2)微动脉 → 直捷通路 → 微静脉(3)微动脉 → 真毛细血管 → 微静脉
五、问答题:
1.中动脉与大、小动脉比较,其组织结构有何异同点?
不同点:1内膜与中膜、中膜与外膜的分界明显 2有明显内、外弹性膜 3外膜较厚 相同点:
2.联系生理机能,试述微循环三条通路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第八章 免疫系统一、单选题
1.胸腺中分泌胸腺激素的细胞是(B)
A.网状细胞 B.扁平上皮细胞 C.肌样细胞 D.胸腺小体 2.从干细胞分化成熟,成为T淋巴细胞的场所是(C)A.脾脏 B.淋巴结 C.胸腺 D.腔上囊 3.胸腺中成熟的淋巴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通路是(A)
A.毛细淋巴管 B.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C.毛细血管 D.淋巴窦 4.构成胸腺实质细微支架的细胞是(D)
A.内皮细胞 B.网状细胞 C.巨噬细胞 D.上皮性网状细胞 5.新生的动物摘除胸腺后,淋巴结的何部位发生萎缩或缺少淋巴细胞(A)A.副皮质区 B.淋巴小结 C.髓索 D.小梁 6.进行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细胞主要是(B)
A.浆细胞 B.记忆淋巴细胞 C.淋巴母细胞 D.自然杀伤淋巴细胞 7.在淋巴结内,淋巴细胞从血液循环进入淋巴组织的通道是(C)A.毛细淋巴管 B.毛细血管 C.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D.血窦 8.构成淋巴小结的主要细胞是(A)
A.B淋巴细胞 B.T淋巴细胞 C.巨噬细胞 D.浆细胞 9.在淋巴结内T淋巴细胞主要集中于(B)
A.淋巴小结 B.副皮质区 C.髓索 D.以上都不是 10.脾脏中各种细胞首先接触抗原的部位是(D)
A.动脉周围淋巴组织鞘 B.脾索 C.淋巴小结 D.边缘区 11.脾窦窦壁细胞的形态特征是(C)
A.立方形 B.扁平形 C.长杆形 D.星状
12.具有吞噬能力,但不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是(D)A.小胶质细胞 B.单核细胞 C.枯否氏细胞 D.中性粒细胞 13.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均起源于(B)
A.骨髓巨核细胞 B.单核细胞 C.网状细胞 D.内皮细胞
二、多选题
1.一个发育良好的淋巴小结可以区分成以下几部分(ABC)A.明区 B.帽区 C.暗区 D.边缘区 2.初级淋巴器官包括(AC)
A.胸腺 B.淋巴结 C.腔上囊 D.脾脏 3.淋巴结实质的皮质部包括(ABCD)
A.淋巴小结 B.副皮质区 C.被膜下窦 D.小梁旁窦 4.脾脏红髓包括(AC)
A.脾索 B.边缘区 C.脾窦 D.动脉周围淋巴组织鞘 5.下列细胞中哪些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ABCD)A.小胶质细胞 B.枯否氏细胞 C.尘细胞 D.组织细胞 6.脾脏的机能有(ABCD)
A.参与免疫反应 B.造血 C.储血 D.滤血
三、名词解释:
1.胸腺小体:由数层上皮细胞呈同心圆排列而成,是胸腺的特征性结构。
2.血—胸腺屏障:在胸腺小叶皮质内,毛细血管与周围组织形成的血液与胸腺实质间的屏障结构。阻止血液内抗原物质进入胸腺皮质,保证淋巴细胞的正常发育。
3.副皮质区:在皮质深层的弥散淋巴组织,以TC为主(胸腺依赖区),内含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4.淋巴细胞再循环: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LC可经过淋巴管进入血循,然后又通过毛细血管后微V再回入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内,LC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称LC再循环。
5.单核吞噬细胞:来源于单核细胞,分散于许多组织器官中,具有强烈吞噬功能和活体染色反应的细胞群体,统称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四、填空:
1.初级淋巴器官包括 骨髓 胸腺 和鸟类的 腔上囊 ;胸腺内的上皮性网状细胞能分泌 胸腺素,并能诱导 胸腺细胞 分化成熟。在胸腺皮质的外周部主要是 被膜下上皮 淋巴细胞,而靠近髓质部的则是 上皮性网状 淋巴细胞。胸腺中成熟的淋巴细胞可经血液循环转移到 周围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中。
2.淋巴结内淋巴液的流向是:输入淋巴管穿过 被膜 进入皮质的 被膜下窦 和 副皮质区之间的狭窄通道,然后进入髓质的 髓窦,最后汇入 输出淋巴管。
3.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均来源于 单核细胞,都具有 活跃的吞噬 能力,它们主要包括:结缔组织中的 组织细胞,肝脏的 枯否氏细胞,脑和脊髓的 小胶质细胞,以及淋巴器官的 巨噬细胞和交错细胞 等等。
五、问答题:
1.简述猪淋巴结的组织结构特点?
淋巴结“皮质”和“髓质”的位置恰好相反。2.淋巴细胞再循环的定义是什么?有何生理意义?
答: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LC可经过淋巴管进入血循,然后又通过毛细血管后微V再回入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内,LC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称LC再循环。3.试述脾脏内的血液通路?
答:脾从脾动脉入脾门后分支进入小梁,小梁再进入中央动脉,中央动脉分支成毛细血管供应白髓。中央动脉穿出白髓的脾索内进入红髓的脾索内并分支。最后汇成脾静脉出脾。
第九章 内分泌系统一、单选题
1.内分泌腺细胞所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D)A.甲状腺素 B.肾上腺素 C.胰岛素 D.激素 2.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形态通常为(A)
A.立方形 B.扁平形 C.柱状 D.不规则形 3.甲状腺属于(A)
A.实质性器官 B.中空性器官 C.分层性器官 D.膜性器官 4.脑垂体中间部细胞分泌(D)
A.STH B.ADH C.LTH D.MSH 5.神经垂体(指神经部)主要由(B)构成
A.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 B.神经胶质细胞和无髓神经纤维 C.神经元和有髓神经纤维 D.神经组织和腺组织 6.肾上腺皮质的哪一部分靠近髓质(D)
A.多形带 B.束状带 C.弓形带 D.网状带
二、多选题
1.脑垂体的组成包括(ABCD)
A.远侧部 B.中间部 C.结节部 D.神经部 2.腺垂体包括(ABC)
A.远侧部 B.中间部 C.结节部 D.神经部 3.根据细胞的排列不同,肾上腺皮质可划分为(ABC)A.多形带 B.束状带 C.网状带 D.内区和外区 4.用普通染色法可将垂体远侧部细胞区分为(ABC)
A.嗜酸性细胞 B.嗜碱性细胞 C.嫌色细胞 D.嗜橙黄细胞 5.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是(ABC)
A.无导管 B.毛细血管丰富 C.细胞排列多样化 D.被膜为浆膜 6.下列哪些细胞或细胞群具有内分泌功能(ACD)
A.胰岛 B.银亲和细胞 C.黄体 D.睾丸间质细胞 7.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分泌(AC)
A.肾上腺素 B.三碘甲腺氨酸 C.去甲肾上腺素 D.四碘甲腺氨酸
三、名词解释:
1.滤泡旁细胞(亮细胞或C细胞): 位于滤泡之间及滤泡上皮细胞之间,细胞大,H.E染色胞质着色浅,银染胞质内有嗜银颗粒
2.赫令氏体(Herring’s body)
四、填空:
1.甲状腺滤泡腔内的胶质,H·E染色时呈 酸 性着色。2.甲状旁腺的主细胞可分泌 甲状旁腺素。
3.腺垂体远侧部的嗜酸性细胞可进一步区分为 生长激素 细胞和 催乳激素 细胞两种。
五、问答题:
1.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如何?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如何? 腺细胞排列成团/索/滤泡状 2 间质内富含毛细血管和血窦 3 无导管,分泌的活性物质称激素,通过血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或靶细胞 4 靶器官和靶细胞具有与相应激素结合的受体 2.甲状腺的结构与功能?
分为间质和实质,其中间质包括被膜,小叶及滤泡间结缔组织,实质包括滤泡和滤泡旁细胞。可分泌甲状腺素(T3,T4)和分泌降钙素。
3.肾上腺皮质部和髓质部的结构与功能?
皮质结构:细胞小,染色深,排列成球状。功能:分泌盐皮质激素(醛固酮),促进肾小管保Na+排K+,调节机体水盐代谢。第十二章 消化系统一、单选题
1.哪段消化管的粘膜上皮中无杯状细胞(A)A.胃 B.十二指肠 C.空肠 D.回肠 2.肠粘膜固有层中的集合淋巴小结多见于(C)
A.十二指肠 B.空肠 C.回肠 D.大肠 3.下列何种器官的外膜不是浆膜(A)
A.咽 B.胸腹部的食管 C.胃 D.以上均不是 4.何种动物的肝小叶轮廓最清楚(D)A.马 B.牛 C.羊 D.猪
5.消化管的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的神经元属于(B)
A.交感神经元 B.副交感神经元 C.假单极神经元 D.双极神经元 6.下列那种动物的小肠腺内无潘氏细胞(D)A.马 B.牛 C.羊 D.猪 7.关于空肠形态结构的描述,哪项错误(D)
A.有环行皱襞 B.有绒毛 C.有孤立淋巴小结 D.粘膜下层中有肠腺 8.下列那种细胞不属于胃底腺的细胞(D)
A.主细胞 B.壁细胞 C.颈粘液细胞 D.未分化细胞 9.赫氏令管(Herringcanal)的上皮为()
A.单层扁平上皮 B.单层立方上皮 C.单层柱状上皮 D.复层扁平上皮 10.小肠环行皱襞的形成是由(D)
A.粘膜上皮和固有粘膜上皮向肠腔内突出 B.粘膜上皮和粘膜肌层向肠腔内突出 C.粘膜层向肠腔内突出 D.粘膜和部分粘膜下层向肠腔内突出 11.下列那种细胞分泌胰岛素(C)
A.A细胞 B.PP细胞 C.B细胞 D.C细胞
二、多选题
1.扩大小肠吸收表面积的结构有(ABC)
A.环行皱襞 B.绒毛 C.微绒毛 D.细胞衣 2.消化管粘膜下层中有腺体的器官是(A C)A.食管 B.胃 C.十二指肠 D.结肠 3.消化管管壁的粘膜层由那些部分组成(ABC)A.上皮 B.固有膜 C.粘膜肌层 D.粘膜下层
三、名词解释: 1.APUD系:
2.狄氏间隙(窦周隙)
3.肝小叶:是肝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呈多角棱柱体,肝小叶间有少量结缔组织
4.门管区(汇管区):为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区域,内含三种管道: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
四、填空:
1.每个肝细胞与周围有三种邻接面,它们分别是 肝细胞面、胆小管面和 血窦面或窦周隙面。2.肝内血液循环的特点是,动静脉血液共同汇入肝小叶 肝血窦 内,而后汇入 中央静脉 3.根据胃腺在胃壁内的分布位置,可将其分为 贲门 腺、胃底 腺和 幽门 腺。
4.胃粘膜上皮的柱状细胞能分泌粘液,又称为 表面黏液 细胞。胃底腺的主细胞分泌 胃蛋白酶原,又称为 胃酶 细胞。壁细胞分泌 盐酸,又称为 泌酸 细胞。
5.小肠粘膜的柱状细胞具有 参与脂肪的吸收和助于糖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功能,故又称之 吸收 细胞。小肠腺的柱状细胞具有 功能,又称它为 细胞。
五、问答题:
1.试述小肠各段的组织结构特点。
2.结合肝的功能,详细叙述肝小叶的微细结构。
组织胚胎教学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 组织胚胎学 教学实践和探索
中图分类号:R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57-01
按照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来培育医学人才这就是医学教育,我国早在公元443年就已经设立了医学教育机构,在世界上公元9世纪意大利的萨列诺医学校开始在世界上聞名,这些医学教育机构的设立将长期累积的医疗知识保存下来传播下去为社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医疗人员,这些人员的培养为社会医疗水平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医学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整体学习效率是教师不得不好好考虑的事情。
1 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案例教学法并不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使用真实案例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在这之中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于1920年首次提出了案例教学的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得到教师的重视要到1980年,在20世纪80年代让案例教学法为人们熟识的重要推动力是《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一书,在我国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要追述到1990年,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也只是在一些高等院校。由于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进行案例教学前并不能确定学生是否会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切实的参与到讨论,并从这些研究和讨论中学习到知识,所以这样的方法适合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有着很好的效果,同时由于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学生需要自己对案例进行分析因此这对于学生对于提高学生面对不确定风险的能力有着很好的效果。但是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为学习者提供切实有效的案例进行分析,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讨论沟通的过程中学习者必须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2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2.1 案例准备
要想进行案例教学首先在教学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准备好案例,结合课程设计安排以及护理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特点我们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案例的内容的逼真性以及典型性,同时还要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点;第二案例的内容的设计要尽量的简洁不要刻意去追求复杂;第三点是案例的选择必须注重实效性,过于陈旧的案例在对学生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2.2 学生学习准备
在教学正式开始之前,首先我们要将收集到的案例资料分发给学生,督促学生自己进行案例的学习例如查询一些资料和文献,这样学生自己能够形成对问题初步的认识和解决方法,在组织学生进行前期学习时需要适当的设计一些思考问题,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率更加的有目的性。
2.3 小组讨论
在进行小组讨论之前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将学生进行搭配分组,小组的成员的搭配上注重多样化的设计,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讨论区域相互的分开,小组内活动的举行按照自主设计的原则教师不加以阻止但是同时会进行引导。
2.4 小组集中讨论
小组自行讨论结束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讨论,每一个小组指定一名学生作为代表来对本组讨论的成果进行阐述,这样的做法可以充分的了解每个小组对于案例问题的理解程度。然后教师根据各个小组讨论时遇到的问题进行收集,组织各个小组对这些问题和处理方式进行重点讨论。这样做就将学员的注意力引导到方案的合理解决上来。
2.5 总结
在上面的步骤完成之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我的分析和回顾。这样的总结方式可以让学生们获得一些经验知识。教师还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这样学生的体会可能更深。
3 案例教学的注意点
首先我们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案例要真实可信注意案例的细节,这样可以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犹如自己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治疗。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认真地分析各种数据和错综复杂的病情,才有可能搜寻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能力。为此,教师一定要亲身经历,深入实践,采集真实案例;第二案例要客观生动这里所说的生动,是在客观真实基础上的,旨在引发学生兴趣的描写。应更多地体现在形象和细节的具体描写上。这与文学上的生动并非一回事,生动与具体要服从于教学的目的,舍此即为喧宾夺主了;第三案例选择要多样化案例应该只有情况没有结果,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处理办法和结论但是我们不能单纯的追求案例的复杂性这会使案例教学失去意义;其他的还要注意案例的相关性和典型性。
4 正确选择教学方式
案例讨论中尽量摒弃主观臆想的成分,教师要掌握会场。引导讨论方向,要十分注意培养能力,不要走过场,摆花架子。案例教学耗时较多,因而案例选择要精当,开始时组织案例教学要适度,办一次就办好一次,办出信誉来,不要一办就滥。自己砸自己的牌子。学生一般都具有实践经验,不必担心讨论不起来,但一定要有理论知识作底衬,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5 结语
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教师的教学手法有一定的关系,组织胚胎学的学习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这就需要更多耐心和努力,这样才能够将知识学习得更加牢固。
参考文献
[1] 五雪梅.案例教学应用于文献检索课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8):150.
[2] 解继胜,李海.组织学与胚胎学(病例版).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9):110-112.
组织胚胎教学 篇7
l更新教学理念, 修订编写教材
长期以来, 高职护理专业的组织胚胎学教学一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知识完整性不够, 内容繁杂, 专业名词多, 易使护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心理。二是与实践脱节, 核心知识不够突出, 适用性差。三是与护理专业课联系不够紧密。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 培养护生的实用技能和创新能力, 是当前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1.1教学内容和规划教材修订
笔者通过3年的探索实践, 对安徽省高职护理专业规划教材《组织胚胎学》进行了修订。在教材修订上, 坚持从实际出发, 突出为临床护理服务的整体教学观念, 注重知识“必需、够用、实用”原则;在教材内容选择上, 对其进行科学增减, 突出理论知识, 在主要的教学内容中用小贴士的形式介绍学科相关知识, 既方便了基础薄弱的护生删繁就简, 又给学有余力的护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拓宽了其视野;在教材版式结构上, 借鉴目前普通高中教材编写的形式, 套色印刷、图文并茂, 力求文字精练,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陈述, 要更贴近社会、贴近岗位和贴近护生, 从而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实践证明, 修订后的新教材较之前的教材更匹配护生的文化素质水平, 构建了简明的知识的结构, 考虑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适用性、针对性较强, 满足了护理专业基础的需要, 能够较好地解决基础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 且增强了护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1.2教学方法和教辅教材编写
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贯彻教学改革的基本宗旨。针对组织胚胎学教学内容多、专业名词多、记忆知识多、易使护生厌倦学习的特点, 我们把“填鸭式”教学方式变为以教师为主导、护生为主体, 护生自学和讨论的“启发式学习方法”, 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护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配合教学和方便自学, 我们精心编写了《组织胚胎学学习指导》 (以下简称“学习指导”) 教材。“学习指导”是理论教学的主要依托形式, 每章均由“大纲要求”、“知识图表”、“知识链接”、“思考练习”4部分组成。“大纲要求”与课程教学大纲相吻合, 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知识图表”以表格和框架等形式列出, 侧重学法指导, 引导护生自主学习, 掌握重点、把握难点;“知识链接”紧密联系组织胚胎学相关知识点, 精选生活实例、临床病例和问题, 用组织胚胎学的理论知识解释临床疾病和一些生活现象等, 为多媒体案例教学做了一定的准备。“思考练习”把基本知识、重点、难点, 以不同的题型进行巩固强化。
为了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我们编写了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实验教材《组织胚胎学实验指导》 (以下简称“实验指导”) 。“实验指导”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基本技能与应用相结合。“实验指导”中的插图主要为实拍图片, 并配有相关的彩图, 图文并茂, 便于护生更具体、形象地理解、认识和掌握人体的重要结构, 培养护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个实验后面都配有相关思考题和填图题, 在实验报告中, 将传统教学方法中要求护生画图改为让护生填图, 这样既节省了时间, 也减轻了护生的负担[3]。
2转变教育思想, 创新教学模式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以“学习指导”、“实验指导”为依托, 多媒体平台为辅助, 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的教学改革。“学习指导”将课前预习、课堂笔记和课后复习有机结合, 为开展多媒体案例教学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实验指导”是理论教学的拓展, 创造了开放的教学环境, 营造了个性化自主的学习氛围, 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短的不足。三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2.1多媒体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为医学形态学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广阔的空间。多媒体可以用图形、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形式表达组织胚胎学的教学信息, 可以传递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内容。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学科的特点, 对于组织学是根据二维图象构建三维结构, 因此可利用模式图、光镜图、电镜图, 多方位地揭示组织、器官的结构, 从而联系到其功能。而对于胚胎学, 由于胚胎发育过程抽象、善变、与时空关系密切, 注重的是三维结构的动态演化, 所以在利用一些基本的模式图、光镜图以外, 应结合一些模型, 特别是加入动画, 动态地演示胚胎的发育过程, 给护生一个形象化、立体化的概念。组织胚胎学是一门基础医学, 但对临床医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 如果没有准确的组织学的理论基础, 就难以描述临床疾病的病例变化, 也无法指导医学和护理的诊断。因此, 在组织胚胎学理论教学中, 将基础性的枯燥知识与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结合起来, 不但可以让护生对未来的临床知识奠定基础, 而且可以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护生的学习热情[4]。
2.2案例讨论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验课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注重抓好5个环节: (1) 实验预习。护生事先阅读“实验指导”, 弄清实验目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 复习所学理论知识, 从而形成完整、清晰的实验概念。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在实验课上提出, 由师生共同讨论, 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2) 直观教学。教师示教, 护生对照参考彩图, 结合“实验指导”, 通过显微镜观察等方式辨认组织、器官的微细结构等, 把抽象的理性知识转变为形象的感性认识,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3) 案例讨论。护生围绕案例思考, 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解惑答疑, 以培养护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归纳总结。由护生独立完成“实验指导”的填图作业。 (5) 实验考核。教师及时批阅实验报告, 记录护生成绩。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 保证了教学质量。
2.3考核方法和学业成绩的评定
在考核方法上, 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措施。原来的考核方法是,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40%,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改革后的成绩考核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期末笔试占总成绩的50%;第二部分, 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 主要根据参与案例讨论积极性、辨认组织切片能力、撰写实验报告等情况而定;第三部分,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包括课堂出勤率、学习态度、回答问题等方面。学业成绩的评定注重了护生的学习过程和护生的能力培养[5]。
总之,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学习指导”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有机结合, 为开展多媒体案例教学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借鉴“PBL教学法”的特点, 引导护生分析案例, 使护生认识到本课程的实用性, 从而提高了其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以“实验指导”为核心的实验教学创造了开放的教学环境, 营造了个性化自主的学习氛围, 锻炼了护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该教学模式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护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 改善了护生学习被动、知识应用能力差的现状, 培养了护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能力,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摘要:组织胚胎学是护理专业学生 (以下简称“护生”) 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近年来, 我校在教材修订、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教材修订及教学理念上突出为临床护理服务, 注重知识“必需、够用、实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法, 注重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将平时考核、实验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措施。以“教材”、“学习指导”、“实验指导”为依托, 形成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组织胚胎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建春.“四位一体”教学新模式在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医教育, 2011, 30 (2) :32-34.
[2]胡捍卫.组织胚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3]姚玉芹.组织胚胎学实验指导[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4]赵毓芳.提高组织胚胎学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医学基础[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 11 (5) :754.
组织胚胎教学 篇8
关键词: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动物组织胚胎学》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动物生物学及水产养殖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是一门古老的显微形态学学科。该课程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动物机体各器官组织在显微镜下的微细结构, 实验课是验证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加深对课堂讲授的组织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组织学技术实习课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组织学标本制作过程,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因此, 实验教学是形态学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幻灯片、投影仪并结合挂图、模型等来进行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 其表现形式是静止的,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这种单一灌输式教学有很大的局限性, 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近年来, 我们从实验教学特点出发,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方面相结合, 在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的基础上, 对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尝试, 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现将我们的实验教学改革总结如下。
一、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
2009年我们全面修订了《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 实现理论课与实验课之间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形成课程新体系, 以适应当前社会需求。通过对理论课及实验课内容的深入研究, 我们适当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学时数, 并单独设置实验课程。新课程体系中理论课40学时, 实验课40学时, 组织学技术实习课24学时, 3门课程学分依次为2.5、1.5和1.5, 由此使实验教学时数达到64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在同一个学期穿插在一起上课, 即在大二第一学期 (秋学期) 授课, 实习课即《组织学研究技术及原理》安排在大二第三学期 (夏学期) 授课。以前理论课与实验课合为一门课, 总计4学分, 实验成绩仅占总成绩的20%, 学生普遍对实验课不够重视, 也影响了理论课教学效果。改革后, 实验教学时数的增加, 不但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理论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更重要的是实验课单独设置, 学分和成绩也都独立核算, 使得教师和学生都从思想上对实验课加以高度重视, 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组织胚胎学课程体系特点, 在实验教学中, 我们构建了两模块三层次的新的教学模式。所谓“两模块三层次”的教学模式是在实验课和实习课这两个教学模块中分别渗透基础实验、演示实验及研究创新实验三个层次的教学法。
1. 实验课模块的三层次教学法。
(1) 实验课中的基础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教师讲解示教片, 示教片全部采用本实验室自制真实标本精心拍照而成, 示教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也是很好的复习和记忆途径;第二阶段, 学生完成绘图作业, 在学生了解了本次实验课的内容和绘图作业之后, 首先观察要求绘图的标本,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我们对组织结构要求中文和英文两种标注, 以利于学生查阅外文资料、扩展知识, 在下一次课中对绘图作业进行讲评, 筛选优秀绘图给予表扬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学期末汇集优秀绘图作业, 经电子扫描处理, 再汇编成册, 实验室保留一份, 并发给绘图作业被选编的学生一份,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阶段, 观察其他标本, 我们每次实验课一般安排5~6个标本, 选取其中1个重要的标本进行绘图, 其他标本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这个阶段学生由于没有作业压力, 可以专心致志的观察标本, 有效避免了实验课仅以绘图为中心的现象。 (2) 实验课第二层次是演示实验。除了镜下观察标本, 我们每次课都会为学生提供相关内容的电镜照片, 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观察, 让他们不仅掌握显微结构, 也了解超微结构,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实验课上, 我们还为学生准备了多种参考书和图谱, 包括英文书籍, 同时还在电脑中安装了多媒体电子图谱, 供学生查看。此外, 胚胎学部分, 有教学模型和电视录像片供学生观看。 (3) 第三层次为研究创新实验。该环节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例如, 为学生安排了自制血涂片, 自己动手剥鸡胚等实验;另一方面让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科研标本, 具体做法是给学生提供与实验内容相关, 但染色方法不同的实物标本或显微图片标本, 让学生分析辨认。研究创新实验的安排, 使学生对组织学技术方法有了更多了解,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动物组织胚胎学课程的学习热情, 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每次实验课为4学时, 共十次课合计40学时。每次课中, 基础实验大约占50%~70%的时间, 其余时间则适当安排演示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演示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这两个环节通常穿插在基础实验的过程中, 而不是一贯性地安排在每次实验课的最后。这种教学法不但充实了实验课教学内容, 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4学时的实验课中不感觉枯燥乏味, 而是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度过, 从而提高了实验课教学效果。
2. 实习课模块的三层次教学法。
实习课即组织学研究技术及原理课, 专门为学完理论课及实验课的学生在夏季小学期选修, 课程以实践动手为主, 主要内容包括切片技术、涂片技术、常用染色程序等, 目前我们亦实行了基础实验、演示实验、研究创新实验三层次的教学模式。 (1) 基础实验一般分小组进行, 每组5~6人, 主要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 教师讲解为辅。安排了石蜡切片、血涂片的制作, HE染色、瑞氏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等常规组织学实验, 从动物取材与固定、脱水和透明、浸蜡和包埋、切片与贴片、染液配制、脱蜡和染色到封片这一制片的全部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操作完成。之后进行的显微照相也是学生用自制的切片采集图片信息。最后一次课进行交流讨论, 要求每小组选派代表通过幻灯片汇报, 每小组都展示制作的标本并附有低倍及高倍显微图片, 同时总结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小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或建议,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 (2) 演示实验主要包括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原位分子杂交实验、冰冻切片制作、显微摄影以及脑组织冰冻切片Nissl染色等过程。该环节主要由教师或者研究生结合本实验室的科研课题进行相关实验原理的讲解, 并对主要操作过程进行演示, 这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对科研有一定的了解, 进而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 研究创新实验仅供学有余力及感兴趣的学生选作, 有些学生结合教师给定的选题申请了大学生创新项目, 我们提供开放实验室并加以指导, 例如杜孟泽、杨念、杨世壮等几名2010级本科生正在分别进行爬行动物多种器官组织的石蜡切片HE染色和大鼠神经组织冰冻切片Nissl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等实验。研究创新实验中获得的好片子可以补充到实验教学中, 进而丰富了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 如果取得的实验结果能够撰写论文发表, 则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有科研成果, 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两模块三层次的新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 实行教师重点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 将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地应用于实验课和实习课两模块的教学中, 教学内容实现了基础与前沿相结合, 个性与共性相结合。新的教学法强化实践教学, 突出思维训练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同时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并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融合。
三、结语
总之, 教学改革永远是教学实践中的主旋律, 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是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传统的形态学学科面临的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通过动物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 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只有教师从思想上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大胆改革教学模式,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意识、转变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态度, 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国际化知识储备与丰富实践技能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晗, 巢国正, 滕可导, 等.显微镜下的美丽新世界——动物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带体会[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9) :4-5.
[2]曹博, 雷蕾, 杨志文, 于宏伟, 刘东华, 李光.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1) :75-76.
组织胚胎教学 篇9
关键词:PBL教学,组织胚胎学,教学方法
1 PBL教学的提出
PBL教学是一种通过自我导向学习、小组讨论和解决问题等途径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此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是由来自于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世界著名学府麦马士达大学提出的。最初应用在医学教育上, 现在也应用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PBL诞生的缘由是由于医学教育工作者看到了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的弊端, PBL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授课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 PBL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PBL教学能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这也是综合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 只供一餐, 授人以渔, 可享一生”, 而PBL教学则是这条古训的最好实践者[1]。传统教学给学生输入大量信息, 使学生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 以至于学生不得不“死记硬背”;而PBL教学则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 能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 学生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PBL教学在全美已经非常盛行, 部分医学院校已全部应用PBL教学;欧洲的一些高校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PBL教学;我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也开始尝试应用此方法, PBL教学引发了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反响。
2 PBL教学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我国的医学教育一直以来都面临巨大的考验, 因为我国的医务工作者要关注13亿人民的健康状况。以往我国医学院校仅使用传统教学方法, 使我国的医学生缺少创造力。我国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其他发达国家医学生相比, 存在明显的差距。令人欣慰的是, 我国的医学教育工作者在继承发展传统医学教育体系的同时, 也把目光转向了国际医学教育。通过与国外同行相互切磋, 我国医学教育工作者和医学生开始了解并应用PBL教学[2,3,4]。到目前为止, 根据对43所我国医学院校的调查, 表明近80%的院校在教学中应用了PBL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应用PBL教学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 在这些应用PBL教学的院校中, 绝大多数学校的PBL教学所用的学时占总学时的不足50%[5]。造成这种现象的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 师资不足。PBL教学要求几个学生分为一组, 每组要有1名指导老师, 而高校一般都存在师资不足的情况。 (2) 思想观念不易转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对传统教学比较熟悉, 由于老师和学生对应用PBL教学缺少经验, 他们可能会觉得无所适从[2]。因此,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保证PBL教学在我国医学院校顺利开展。
3 PBL教学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
组织胚胎学由组织学与胚胎学两门课程组成, 组织学是从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对机体进行研究, 而胚胎学主要研究从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并探讨其机制。组织胚胎学属于形态学范畴, 与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联系紧密, 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医学课程的学习。由于组织胚胎学课程信息量大且较为抽象, 我国医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往往会感觉学习起来很困难, 以至于他们对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不能很好的理解。PBL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课题组对PBL教学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我们将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学与胚胎学》第8版作为授课教材, 选择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发生开展了PBL教学。
3.1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各器官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及其功能, 熟悉神经系统主要器官的发生过程及神经系统先天畸形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和问题的能力, 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充分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力, 使学生将来能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
3.2 教学准备:
以5~6名学生为一组, 全班随机分为若干组。教师要告知学生PBL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提前1周把问题发给大家。以呼吸系统为例,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制定了以下问题: (1) 气管壁的微细结构, 导致其结构异常的常见原因及对功能的影响; (2) 肺导气部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肺小叶的概念, 按累积的部位肺炎分几型; (3) 产生气道阻力的主要部位, 哮喘发生的结构基础; (4) 肺泡的微细结构和主要功能, 早产儿为什么易出现呼吸困难; (5) 气-血屏障的结构与功能, 其损伤的后果; (6) 肺结构的增龄性变化, 老年性肺气肿发生的结构基础。教师按照大纲的相关要求备课, 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呼吸系统的知识, 还要开拓思维, 把抽象的东西设定到特定的情景中, 给学生解答时更加形象化;教师要尽可能地把组织胚胎学讲授的呼吸系统知识与临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 这样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会更加牢固。同时, 学生也要把解决这些问题视为自己的责任。要认真预习呼吸系统相关知识,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 通过不同的渠道来查阅相关资料, 把自己的想法主动地与组内成员沟通, 发挥团队学习的优势。
3.3 教学实施:
授课时间为90 min, 在课程前60 min, 围绕所提出来的问题, 每组由1~2名学生代表进行阐述, 阐述的时候尽可能地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并分享自我学习方法, 小组内的其他成员也可以给予补充, 同时把现在还困惑的问题提出来。由此学生们不仅回答了问题, 还探讨了临床上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拓宽了知识面。这个过程是在一个积极活跃自由的氛围中进行, 任何学生有疑问或者有独特的见解都可以说出来跟大家分享。在课程后30 min, 指导教师对本次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点拨并尽可能地与临床医学知识联系起来, 再一次使学生身临其境, 同时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点评。最后, 教师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对应用PBL教学的效果进行总结。
3.4 教学评估:
评估对象为本学期接受过PBL教学的大二学生和接受传统教学的大二学生, 评估方式采取闭卷考核的形式, 题型由50%客观题 (选择和填空) 和50%主观题 (简答和论述) 组成, 题目全部选自于组织胚胎学题库。为了使评卷公平公正并减少人为的因素, 将2个班学生的试卷随机混合装订, 试卷由从事组织胚胎学教学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老师批改。结果显示:PBL教学班90分以上的占30%, 70~89分的占45%;传统教学班90分以上的占13%, 70~89分的占20%。由此可见, PBL教学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为后续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 与传统教学相比, PBL教学更加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PBL教学更加重视学以致用, 就是如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PBL教学固然优势很多, 但要想PBL教学收到实质性的效果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也应注意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并对PBL教学有足够的认可。当然, 学生也要学会自主学习, 要增强学习主体意识。只有这样, 才能使PBL应用恰到好处,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乔宇琪, 张敏红, 吴建新, 等.关于PBL医学教育的若干认识[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9, 30 (1) :75-76.
[2]刘杨, 樊鑫.浅谈中国医学教育中的PBL教学模式[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1) :33-35.
[3]夏嫱, 杨瑞, 金明哲, 等.PBL教学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5:93-94.
[4]彭艳华.PBL教学模式在医学遗传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14, 20:153-154.
组织胚胎教学 篇10
1 开放实验室
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 更是理论教学的一个延伸、拓展。目前的实验教学课时数虽然不断增加, 达到了与理论教学1:1的比例, 但是实验内容比较固定、有限, 其形式相对简单, 不能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知识的多方面要求。因此, 有必要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对学生开放实验室, 满足和尊重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 开放实验室也是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改变学习方式、着眼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 是拓宽实验室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开放实验室,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组织切片进行学习, 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可以学习那些课堂上未讲授的切片, 以满足自己探索知识的需求, 达到培养自己主动学习能力的目的。开放实验室不是一蹴而就的, 涉及人员、设备、管理、安全等方方面面, 我们组织胚胎学实验室根据经验, 认为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 预约原则。也就是说, 学生进入实验室是要提前预约的, 预约需要填写申请单, 写明实验目的,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前进行充分的思考, 减少盲目性, 同时也让实验室有充分准备, 平抑使用高峰和低谷, 提高实验室运转效率。另外, 实验室一般只接受集体预约, 这样做也有助于实验室的合理使用。第二, 指导原则。开放实验室, 并不是否定教师的指导, 因为学生即使实验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实验中仍会遇到各种问题, 教师的指导和点拨, 无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质量, 另外, 教师的指导也无形中起到了一个督促作用。但是, 教师不是为了干预学生的自主权, 教师仅答疑、解惑、引导。第三, 探索原则。本原则要求学生申请的实验不能和实验课完全一样, 必须有新项目, 比如, 学生申请消化腺的实验, 就不能仅仅是观察肝、胰腺等器官, 还要包括非重点的3对大唾液腺以及相应的病理切片,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第四, 安全原则。主要是要保证学生及实验设施的安全和完善, 这就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各种设备, 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管理规定。
2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组织胚胎学实验课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重点, 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是一种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 很多组织胚胎学实验室引入了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等先进设备, 这些设施对实验教学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教学条件的改善, 未能改变教学模式的陈旧。随着医学教育体制的改革,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知识型”逐渐转变成“创造型”。因此, 寻求各种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性, 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实验教学模式, 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国内高校也做了很多成功尝试, 比如采用互动式教学法、PBL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 这些成功经验, 都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其中我们实验室根据自身情况正在实施参与式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就是在肯定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 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对象, 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 从而以教师引导为主, 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方法是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 包括主动参与示教、答疑、合作、讨论、批改作业等环节。这种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增强了其团结协作意识。
3 建立网络形态学专业数据库
组织胚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需要通过不断观察组织切片来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虽然学生可以利用开放实验室来观察组织切片, 但这种方式仍然具有局限性, 具体表现在实验室毕竟空间有限, 开放时间有限, 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另外, 典型的或高质量的组织切片往往数量不足或缺如, 难以满足每位学生的需要。通过利用校园网络, 建立网络形态学专业数据库, 可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观察组织切片的机会。通过网络形态学专业数据库, 学生不仅可以借助虚拟显微镜来观察各种组织切片, 以更高的效率学习组织结构, 还可以观察到平时难得一见的组织切片或足够丰富并且典型的组织结构, 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另外, 学生可以学习数据库里每张组织切片的详细描述和精彩讲解, 以提高自学效果。网络形态学专业数据库可以在校园网的平台上建立, 这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及一定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比如计算机、刻录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和摄像机、视频采集卡等是不可或缺的设备, 都需购置。另外, 数据库的不断完善、更新和维护需要一支既精通医学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掌握多媒体编程和应用技术的人才队伍, 如果缺乏这种复合人才, 可以考虑先让组织胚胎学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和网络中心技术人员合作, 随后专业教师逐渐掌握网络相关技术独立完成数据库的各项建设。
4 改革实验考试办法
组织胚胎学实验考试是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客观了解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督促学生加强学习及记忆的有效方法。传统的考试方法就是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若干组织切片, 辨认是何种组织或器官并具体写出其结构特征, 这种方法学生容易作弊, 不易控制考试质量。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 现在很多学校借助多媒体进行考试[1], 如借助PowerPoint或电视显微成像系统将事先安排好的组织器官切片演示给学生, 学生根据要求作答。另外, 随着网络课程的建设, 很多学校建立了网络考试系统[2], 它摆脱了实验室地点的限制, 每位考生的考题都是随机生成的, 提交答案后, 成绩可以立刻显示, 节约了大量批改试卷的时间。然而, 不管是借助于多媒体还是网络进行考试, 都省略了学生操作显微镜寻找特征性结构的过程, 考试速度虽然大大加快, 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 因为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 利用显微镜从纷繁芜杂的镜下视野中寻找特征性结构辨认组织或器官本身就是一种必须掌握的能力, 实验考试如果省略了这个环节就不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掌握理论知识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这种考试方法就失去了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因此, 目前需要探索一些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实际操作能力的实验考试方法。有些学校尝试着将切片观察、幻灯片和电镜照片考核3部分结合起来进行考试,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3]。我们实验室利用显微数码互动系统进行实验考试, 效果也较为理想, 基本过程如下:考试地点为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 其同时可容纳70人左右, 每位学生任意抽取5张组织切片, 在15分钟内利用显微镜观察辨认, 将每张组织切片取2个具有特征性结构的视野进行照相 (一般是低倍和高倍各1张) , 并对特殊结构进行标注, 上传给教师的主控计算机, 教师对学生的考卷进行批改。这种考试办法有这样几个优势, 第一, 学生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既要操作显微镜和计算机还要辨认组织器官, 这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的综合考查, 避免了考查的片面性;第二, 每位学生的考题都不完全一样, 避免了作弊的可能;第三, 学生可以自由分配读片时间, 易辨认的切片一带而过, 不易辨认的切片可以反复推敲, 保证学生尽量发挥水平。
5 开展组织胚胎学实验技能竞赛
组织胚胎学是医学生最早接触的基础课程之一, 属于微观形态学科, 内容抽象、概念繁多, 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因此, 需要采用有效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实验技能竞赛,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组织胚胎学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汲取知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竞赛, 使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同时也可以促进组织胚胎学理论课的教学。组织胚胎学技能竞赛的方法很灵活, 我们的经验是各个授课班级推选3~5人组成代表队, 到实验室进行竞赛, 考试内容可分为必答题、抢答题、突破题等几项, 前2种可以通过PowerPoint进行, 而突破题则要求学生要使用显微镜辨别教师自行准备的复合组织切片 (若干组织或器官组成的切片) , 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改革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的其他途径还有很多, 比如可以成立组织胚胎学兴趣小组, 让他们参与教研室的课题实施, 还可以开展多学科综合实验等等。总之, 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 为其今后的学习不仅打下知识基础, 更要打下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福莲, 贾德永, 韩金红, 等.计算机多媒体在组织学实验考试中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4, 6 (1) :72~73.
[2]同利琪, 朱长福, 马小顺, 等.中医院校形态学实验考试标本试题库的建立及应用[J].河北中医药学报, 2005, 20 (2) :48.
组织胚胎教学 篇11
【关键词】组织学 胚胎学 七年制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49-02
【Abstract】There are some drawbacks and defects in traditional clinical medicine of seven-year education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hours. We disscuss the reformation of teaching form of theory course and experimental class,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systems of internet teaching,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reforming the forms of examination. It is hoped that this reform in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autonomic learning and being independent.
【Key words】Hitstology Embryology Seven-year Program Teaching
傳统“填鸭式”教学一直占据着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方式,学生过分依赖课堂的讲授和总结,对课堂以外的知识所知甚少,这对现代化医学人才培养十分不利。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是一种主要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的新模式,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过程。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近年来,本教研室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积极推进七年制医学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教育和能力的培养。
一、理论课授课形式改革
组织学与胚胎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形态学科,内容具有平面和立体、静态和动态、局部和整体相结合的特点,其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和枯燥。[1]单纯强调组织学与胚胎学的重要性和抽象性,会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在理论教学方面,我们注重加强组织学与胚胎学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增加相关学科和前沿学科的知识,补充介绍组织胚胎学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例如,在讲授胚胎学时,向学生介绍胚胎干细胞在科研领域的新进展以及试管婴儿的相关知识,以激发同学们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为了更好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2011年,教研室对2010级的七年制医学专业学生的组织学与胚胎学部分章节中引入了以问题为中心的(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2]实践证明PBL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3]课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PBL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课授课形式改革
实验课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大,约占总学时的3/5。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实验教学的工作量大,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导致教师讲解过多,学生主动学习不足、死记硬背,感觉内容枯燥,最后失去学习兴趣。
为克服上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实验教学中也尝试了PBL教学。
实验课采用小班制(40人)授课,每班配备一名任课教师和一名实验教师,上课时每10人一组,每组由一名组长负责,每次课以一小组为主进行汇报(形式采取口头、板书、绘图、课件等方式),期间由其他同学提问,该小组进行解答。教师监督并适时引导,避免讨论的问题过于偏离基本概念或主题。PBL教学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又加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PBL教学模式符合组织胚胎学实验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使学生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深受学生欢迎和好评。
另外,教研室还安排了以组织学实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教研室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实验条件。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包括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等过程的组织石蜡切片及HE染色的制片技术操作。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辨认组织器官的结构,并分析切片的异常现象。开放的实验条件提高了学生对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丰富网络学习资源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重要意义。[4]本教研室几乎所有教学资源均已上网,如教学大纲、电子教材、教学日历、课堂录像、组织学图库、复习思考题、实验指导等,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基础不同,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如果给予同样的信息量,不能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但利用网络教学系统,学生在课后可以利用网络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及学习内容,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另外,为了加强师生互动,教研室还设立了在线答疑和在线测试等教学方法,在线教师可以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以便随时交流,根据反馈意见,及时修改教学内容,实现互动学习和教学。
四、培养科研动手能力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走向社会的医学七年制学生需具有熟练的临床技能和科研与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目前,我校对七年制医学生尝试采用导师负责制,以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为载体,使学生了解科研课题的申报、查阅文献、开题报告、实验过程、论文撰写、科研鉴定等科研全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研室的科研活动,以期增强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医学七年制学生的科研技能水平。另外,我校推行七年制医学学生申报校级乃至教育部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学生3~4人一组,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题、设计实验,并完成科研论文。通过参与和完成创新实验项目,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及科研动手能力。
五、考试形式改革
考试方法和类型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为了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拓宽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尝试要求学生期末完成一篇与本课程有关的综述,并将其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占20%)。改革实验课考试形式,将实验课考试成绩比重加大到总成绩的30%。通常情况下,实验课考试形式都是以实验报告为主,但实验报告会存在一些假象,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
实验课考试中,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各自的显微镜下观察5张考试切片并答出器官名称;然后播放幻灯片,学生辨认幻灯片所示的细胞、组织或结构。实验报告及平时表现占实验课考试成绩的10%,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总之,组织胚胎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最重要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推行PBL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七年制医学生的科研训练,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庄宝祥、王丽娜、王金平等.对建设高质量组织胚胎学实验课教学的探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9(3)
2 王沁萍、陈向伟、李军纪.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现状[J].基础医学教育,2011(12)
3 王婷、于淼、刘琳等.医学教育PBL教学实施方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
组织胚胎教学 篇12
一、重视组织胚胎学绪论课的特殊地位。
绪论课是一门课程的开篇部分,也是教师和学生的初次见面,绪论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教学,也影响着学生对老师的印象[2]。因此,绪论课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把人文艺术引入专业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组织学的兴趣,使之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和探索知识,进而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语言是传递知识信息的重要媒介,教学语言既要严谨、科学,又要生动有趣,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可以营造出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同时,在脑海中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语言幽默、举例生动外,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艺术的配合,可更形象生动。例如,一开篇就要提出相关的疑问激发大家兴趣。比如开始讲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利用高清多媒体图片,先展示出心脏的表面结构和剖面结构,然后提问:这是什么器官,它的解剖结构有哪些?同学们都能够答出很熟悉的心脏及它的大体结构。接下来放出心脏的光镜下的结构,再提问:这是什么器官?同学们没有接受过组织在显微镜下结构的学习,对这样的问题和图片不认识,肯定感兴趣,正好就由此提出组织学的概念和特点,正常人体组织的微细结构必须借助工具———显微镜来观察,也恰好说明了组织学又称“显微镜解剖学”的原因。
二、努力增强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1.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对于学生而言,组织胚胎学是一门既陌生又内容繁多的课程。引导学生从内容繁杂、描述细微的组织细胞结构中,找出其内在规律,进行总结归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避免死记硬背。
虽然组织胚胎学有很多是需要记忆的东西,但如果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以下方法可以借鉴。
(1)分门别类法:将具有共性和规律的结构归为一类,可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消化管的四层结构是所有消化管所共有的。脾与淋巴结均是免疫系统的脏器,可以应用列表法对比两者的异同,有利于学生记忆。还有大动脉与中动脉、骨骼肌与心肌等,用此法一目了然,避免混淆。(2)比较法: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微绒毛、绒毛和皱襞,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使概念清晰、印象深刻。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采取图表的形式,这样条理清晰,自始至终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易于掌握重点。最重要的是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课后的复习,便于多年以后回忆和查阅。(3)总结概括法:这点相当重要,所有的知识相当于一个网,那么各系统的知识点就是一个网点。因为从细胞、组织、器官到系统,各知识点之间是一环扣一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其中某一点理解不透,都有可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形成障碍。通过总结,学生对整门学科有个总体观,易于理解与融会贯通,而不用死记硬背。这样不单知识记得牢,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观察。
组织胚胎学是一门形态学学科,所以我们应突出形态学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多观察,即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利用挂图、模型、多媒体授课课件、组织切片、幻灯片等,通过这样形式多样的教学可以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在视觉及听觉上给予他们刺激,让他们最直观地去观察,认真地去观看肉眼看不见的结构,将抽象的镜下结构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理解性地学习而不是死搬硬套。比如在学习“肝小叶”时,如果只口头讲学生可能不是很清楚,而如果利用一个肝小叶的放大模型,就可以具体化,再辅以挂图、课件、显微镜观察肝小叶切片,学生就会轻松地掌握。
三、实验课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1. 采用“互动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沿用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模式,采用显微投影、示教、光镜观察切片等方式组织实习教学,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我们采取了“互动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像“互动式”教学,我们抛弃了传统模式,而让学生先观察,然后提问、讨论,最后由教师做总结。教师利用精心设计的提问和讨论内容,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启发式”教学方法则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实习时,在学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抽出适量的时间与学生展开讨论。采用讨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使他们对学科的最新进展、相关的临床知识得到初步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日后的职场上不断自我充电以提升自我价值。
2. 适当给学生施加压力,进行绘图、提问和实验考试。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组织胚胎学课程开设在新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刚经历过高考的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放松,自律性也没高年级学生好,所以适当的压力还是必需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会采取以下手段:(1)要求学生当堂或回去绘图,在实验课教学中布置学生进行简单的绘图,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从而加深印象。(2)课堂上经常提问,一来可以督促学生集中注意力避免开小差,二来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3)不定期进行小测验和期末实验考试,小测验既包括理论上的小测验如名词解释或简答题,又包括切片小测验。而期末实验考试则在学生所学切片中随意组合5张切片,要求学生写出器官名称及判断依据,每一个学生的考试片都是不一样的,不存在偷看的可能,而且在总评中所占比例较重,占最后考试成绩的40%。这样学生不敢有丝毫松懈,就会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并自觉地在课后预习和复习。
四、善于总结,做好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每堂课留出5—10分钟,将所讲章节再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主次分明地进行小结,将内容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也可以把一些知识列成一览表或把容易混淆的部分做成表格形式进行比较,学生在老师总结的基础上也方便记忆。
综上所述,如果在平时的组织胚胎学教学中利用好以上四点的话,就会大大提高组织胚胎学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一门重要基础医学课程。
摘要:组织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与人体解剖学同属于生命科学中形态科学的范畴,但由于在组织胚胎学学习中存在着概念、名词繁多,难以记忆的问题,相对解剖学的直观来说,组织胚胎学则显得颇为抽象。学生在学习起来比较抽象、枯燥一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组织胚胎学的教学质量,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组织胚胎学,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阿海哈提.浅谈组织胚胎学的教学体会[J].医学教育,2009,(24):177-178.
【组织胚胎教学】推荐阅读:
动物组织胚胎学05-18
口腔组织胚胎学07-30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08-29
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12-06
组织学与胚胎学全06-15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05-24
谋学网中国医科大学2013年1月考试《组织胚胎学》考查课试题07-18
人体胚胎学教学09-29
人体胚胎06-16
冷冻胚胎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