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组织能力(精选12篇)
教学组织能力 篇1
篮球是一项整体活动, 组织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团队的整体水平, 这也是体育篮球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组织能力的根本之所在。由此引发开来, 这种组织能力的培养不仅局限于学生的篮球素养上, 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从实践来看, 在当前的体育篮球教学形势下, 要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自我定位、自我激发及理论与身体训练
1、学生的自我定位
培养学生的自我定位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决策力, 尤其在篮球项目中, 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的比赛情形中做出迅速的判断。学生在练球期间很容易受到首位环境的影响, 在由于自信心不足, 积极性不够, 很容易引起球场上学生的士气低下, 判断力不够, 导致抢球、断球、投球的时机与地理位置不足;中锋在抢篮板后, 没有很好的控制球场;后卫没有组织能力, 没有实行很好的控卫。所以在教学中, 在教导学生投球技巧和团队合作的同时, 还要着重注意培养学生的判断决策力, 曾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具体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 在失误中找到问题和自身的不足, 在成功中找到自信心。在训练中养成自我定位的习惯。在具体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性格差异, 具体指导中也要因人而异, 克服自身缺点的同时, 也要重点发挥自身的优势, 增强竞争意识。
2、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斗志
在篮球运动中, 篮球技能的掌握是一方面, 但是对于篮球的热情和喜爱程度, 也直接影响学生在比赛中的发挥和表现。在篮球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利用篮球竞技项目的特点进行发挥利用, 不断的组织年级对抗赛、高年级与低年级对抗赛和县城、省级不同学校的对抗赛, 比赛的胜利能够极大程度上刺激学生的虚荣心, 加深对篮球的热情和斗志。在失败中, 往往很多学生都产生了不服输的精神, 更加投入的训练和学习。也可以在普通繁荣训练中实行机构奖励机制, 对于有成就有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 提高篮球的兴趣爱好。
3、理论与实际结合
很多学校由于场地原因等, 经常纸上谈兵, 并没有把理论在具体中进行实践。在理论的教导上, 基础训练可以同时指导学习, 但是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有针对性的教育, 例如:弹跳力较好的同学可以重点教授篮板球, 在球场上, 得篮板球者得天下, 篮板球的多少是直接影响整个比赛的关键。对于身高不高, 跑步速度极快的球员进行后球控卫指导。对于综合能力较强的进行大前锋指导等。分配位置后, 结合实际, 在学生的具体训练比赛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利用全场对赛教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高效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和组织协调性。
二、自我调整控制与技术水平的培养
1、培养学生自我调整及控制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整与控制能力, 即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周围的条件, 不断改善自己行为的一种能力, 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去调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体育篮球教学实际中, 学生应当将篮球教学作为教学目标和参照系, 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与完善, 最终实现自身之价值。在具体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 学生进行自我检验和改正的过程就是进行自我调整的过程, 学生通过自我实践, 才能发现问题, 才能知道问题出现的原因, 才能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的方法并提高自我。在此过程中, 即便技术动作上出现了失误, 学生也可以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进行自我检查与纠正, 最终找到问题的症结并有效地将其解决掉。在具体的体育篮球教学实践中, 要多为学生创造机会, 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们提供信息反馈的机会, 培养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和思维技巧, 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在具体的思考过程中实现创新。基于此, 通过培养学生自我调整与控制能力, 可以使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自觉和激发的状态, 而这对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具体组织技术和能力的培养
对于体育篮球教学中的学生组织能力培养而言,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视野与控球能力培养。视野培养, 主要是指组织人员眼睛在注视前方时视野所能顾及到的范围。对于组织人员而言, 视野开阔对于提高其观察范围及辨别篮球运行方位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及时地发现各球员在篮球场上的具体位置和站位战术, 对于迅速实施组织进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 在一次难得的有利进攻过程中, 如果控球人员没有发现而一味地运球, 则只会拿着球左顾右盼, 浪费一次有利的进攻时机。所谓控球能力, 主要是指实际掌控球权的能力, 体现在实际运球技能水平上, 同时也是持球人员获取优势及行动自如优势的一种有利手段。阵地进攻、位置调整以及组织配合等, 都应当由运球活动来实现, 因此提高控球能力对于扩大组织人员的视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体育篮球教学过程中, 培养控球能力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加强弱手运球能力, 在掌握基本技术能力的前提下, 加强运球组合能力的训练;其次要加强组织人员的“球感”训练, 在消极防守条件下加强运球技术训练;再次要培养学生的破坏性防守运球能力训练, 并不断地提高学生在实际抗中过程中的控球能力, 同时还要加强传球的隐蔽性和成功率。
第二, 进攻与防守能力的培养。对于组织人员而言, 应当具备较强的攻击能力和手段, 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中、远距离的跳投能力上, 因为精准的中、远距离跳投可以有效地吸引对方采取紧逼防守的策略, 这样就可以创造更多的传球机会。体育篮球教学过程中, 应当将中、远距离跳投练习作为组织能力培养的重点内容之一;突破能力也是组织人员攻击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 组织人员不仅可以通过突破上篮的方式得分, 而且也可以通过突破为队友创造更多的得分空挡和时机, 尤其是进攻不畅时, 组织人员可以采用突破的方式, 撕开对手的防守。组织人员是防守指挥者, 要组织全队进行有效的防守, 因此应当具备良好的集体防守意识。体育篮球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抢断能力, 不同地提高其滑步灵敏性及快速移动能力。除以上具体能力培养外, 在具体的体育篮球教学学生组织能力培养过程中, 还要加强战略战术的训练, 即技战术上的培养。在体育篮球运动及教学过程中, 战略战术是比赛过程中技术运用、协调配合以及整体组织配合的方法和手段, 对于保证队员充分发挥其自身技术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应从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重视。
三、结语
总而言之, 体育篮球教学是培养学生组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应当根据体育篮球教学的特点, 将知识的传播、技能的掌握以及发展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实现人性化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谭书敬.体育篮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分析[J].学校体育学, 2013 (01) .
[2]彭艳.体育篮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的探究[J].新课程学习, 2014 (03) .
教学组织能力 篇2
一、课堂管理的定义: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课堂管理的重要意义。
1、课堂管理是影响课堂活动效率和质量的重要的因素。
2、良好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班级管理水平。班主任管理水平,管理质量直接决定着班级面貌。
2、教师管理能力。教师是课堂管理的核心,教师的专业水平、个人素质、工作能力、教学态度、组织管理经验都直接决定着课堂管理水平。
3、学生学习行为。学生既是课堂管理的对象,又是课堂管理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行为习惯规范,主体自律管理强,课堂管理自然就规范。反之,则会产生课堂管理混乱。
四、课堂管理的要素。
课堂管理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们一般将课堂管理分为三大要素:课堂环境的管理、课堂纪律的管理和课堂气氛的营造。
(一)课堂环境的管理
教师与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课堂之中进行活动,首先要保证课堂的表层实体,即课堂物理环境的舒适与合理。
1.教师观念的转变(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是班主任)。1.教室的卫生,学生的课桌椅排放整齐等。2.教室的空间利用
教室的各个空间应得到充分的利用,以发挥教室的最大功效。可以将学生的作业、作品展览出来,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可以布置些与本学科有关的能激励学生的排行榜等。
(二)课堂纪律的管理 1.课堂规则的制订
不管老师有多么好多么高明的课堂管理手段方法,如果没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纪律守则为基础,课堂管理是不可能高效的。课堂纪律给了所有学生最基本的课堂言语,行为规范的要求,让学生知道老师所期望,他们应做到的是什么。
例:美国的中小学教室都张贴有Classroom Rules,课堂纪律都是各个老师自己制订,根据年级的不同, 语言表达各异。课堂纪律的原则首先是不能太多, 以五至六条为宜,应言简意赅,提倡用正面的,积极的语言措辞,具体形象,有的放矢。
小学常用的课堂纪律比如有:Raise your hand to speak;(举手发言),Respect each other,(互相尊重),Keep your hands, feet and objects to yourself;(管理好自己的手,脚及其他物品),Use the inside voice,(说话低声),Follow direction,(听从指挥), When the teacher is talking, be quiet and listen(老师讲话时,安静地听),等等。因为学生经常有分组学习活动, 有的老师还专门制订有work in Groups Rules小组活动守则, 强调组员互相尊重, 积极参与, 互相分享,责任分担等等。
制订课堂规则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满足基本的要求。
(1)课堂规则应符合四个条件,即简短、明确、合理、可行。首先,规则和常规一定要简明扼要,使学生能迅速记住。其次,规则要明确、合理。如“注重自己的行为”,这种规则对于学生而言是不明确的,难以起到约束与指导作用。最后,规则应具有操作性。
(2)课堂规则应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充分讨论,共同制订。课堂规则不可由教师凭个人好恶独断设立,而应经过学生的讨论与认同。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共同制订课堂规则,就会自觉遵守并乐于承担责任。(3)课堂规则应少而精,内容表述以正向引导为主。教师要对所制订的课堂规则进行归纳、删改,避免那些不相关或不必要的规则,制订出尽量简明的、最基本的、最适宜的规则,一般以5~10条为宜。如果不够全面,也应等学生学会一些规则后再逐步增加内容。规则内容的表述坚持正面引导为主。
(4)课堂规则应及时制订和不断调整。教师应抓住学期开始的机会,制订课堂规则。在开学之初就与学生共同讨论,了解学生的状况和学习方式,征求学生对课堂规则的意见,与学生共同分享教师的需要与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检查,并根据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加以补充、修改和调整。注:要让课堂纪律不形同虚设,有效地服务于课堂管理,老师要反复讲解,让学生讨论理解,练习。例
(一):今天我首先介绍对小学生行之有效的Give Me Five.Give Me Five的定义类似与我们中国人的击掌称快表示赞同,同意, 鼓励,庆贺等的意思。这一技巧只是用了这个俗话而已。
老师会张开一只手,举起,告诉学生五个手指头分别代表: 1.Eyes on the speaker(眼睛注视说话者)2.Mouth Quiet(嘴巴不讲话)3.Be Still/Freeze(不动)4.Hands Free(手不拿任何东西)5.Listen(专心听)当教室里声音很大,很嘈杂时,老师不扯开大嗓门喊:“安静”,“不要讲话”,而是镇静地举起一只手,学生看到的话也将手举起,直到大家的手都举起来了,教室也安静了。
老师要讲解,训练Give Me Five技巧,让学生知道其含义,作用,通过反复训练巩固,当学生看到老师举起手,就很快意识到他们应该眼睛看老师,停止讲话,坐好或站好不动,不做小动作,听候老师。
这一技巧很简单,很实用,其实就是用身体语言手势来替代语言的管理方法,美国小学生都知道,大人也常用,我们老师开会开始时,讲演人往往也是默不作声地举起手,慢慢的大家把手举起来会场也就安静了。
老师们不妨可以试一试,看是否适用于你的班级,有一简便方法可帮助你训练学生记住:画一只大手,在每个手指上分别写上“眼睛看好说话者”,“不说话”„„等等,剪贴在硬纸板上,每日用它讲解训练直至学生熟练,形成条件反射为止。
2.课堂纪律的管理措施 课堂规则只是静态的条文,只有这些规则得以实施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将课堂规则转变成为课堂纪律,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构,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争取更多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既是课堂纪律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有效策略之一。
具体策略有:增加参与;保持动量;保持教学的流畅性;上课时维持团体的注意焦点。
增加参与: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生动有趣,有参与性,与学生兴趣有关,学生愿意积极参与。教学方法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如可采用悬念、精心提问和讨论的方法,不断变换刺激角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保持动量:是指课堂教学要有紧凑的教学结构,避免打断或放慢,使学生总有学业任务。要求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如确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选择教学策略、准备好教具等;课堂上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节奏,选择适宜的课堂密度、课堂强度、课堂难度、课堂速度和课堂激情度;此外,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精练而不拖泥带水。教学的流畅性:是指不断注意教学意义的连贯性,即课堂上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时所花的时间极少,并且能给学生一个注意信号。教师要保持教学的流畅性,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有效足够的信息量,形成序列刺激,激活学生的接受能力,以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
上课时维持团体的注意焦点:是指运用课堂组织策略和提问技术,确保班上所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每一部分都投入到学习中去。(2)区别对待课堂环境中的三种行为。
加拿大教育心理学家江绍伦将学生在课堂内的行为划分为积极行为、中性行为和消极行为三种形式。
积极行为:是指那些与实现教学目标相联系的行为。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应鼓励学生的积极行为,其强化方式有社会强化、活动强化、行为协议和替代强化四种。社会强化是运用面部表情、身体接触、语言文字等增强学生的行为;活动强化是指学生表现出具体的课堂积极行为时,允许学生参与其最喜爱的活动,或提供较好的机会与条件;行为协议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制订旨在鼓励和强化积极行为的协议,如“如果期中考试平均成绩达到80分,就可以奖励一支钢笔”等;替代强化是指教师所做的具体行为示范充当了替代强化物,学生会模仿和学习。
消极行为:是指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教师要针对消极行为的轻重程度选择有效的制止方法,及时制止消极行为。通常采用的制止方法主要有信号暗示、使用幽默、创设情境、转移注意、消除媒介、正确批评、劝其暂离课堂、利用处罚等。
中性行为:是指那些既不增进又不干扰课堂教学的学习行为,如静坐在座位上思想开小差,看言情或武侠小说,在座位上不出声地睡觉等。中性行为是积极和消极这两个极端之间不可缺少的过渡环节,教师应利用中性行为的中介作用,使其向积极行为转变。(3)正确、有效地处理课堂纪律问题。
第一,运用非言语线索。非言语线索主要包括目光接触、手势、身体靠近或触摸等。如对表现不良的学生保持目光接触就可能制止其不良行为,还可以走过去停留一下,或者把手轻轻地放在学生的肩膀上。这些非言语线索传递了同一个信息:“我看见你正在做什么,我不喜欢你这样,快回到学习上来。” 例
(二)、小学低年级老师有时会让遵守课堂纪律更情绪化,感情色彩很浓。比如:在名字后贴上笑脸,哭脸, 或在教室一角立三个有脸孔的牌子,笑脸,失望和哭的脸。刚上课时写着每个孩子名字的小夹子(就用我们最原始的衣服夹子)都夹在笑脸上,违纪一次夹子就夹到失望的脸上了,再来一次到了哭脸就有麻烦了!对小孩子来说非常直观形象。例
(三):美国小学课堂管理技巧(三)-合同
Contracting(签合同)也是美国老师比较常用的课堂管理手段之一。合同就是老师和某个学生签署的书面协议,目的是要改变该学生的某个或几个反复存在的不良行为。
在这个合同里,老师为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积极性,会列举出他/她如能做到老师所要求的言行举止合适时会受到的奖励,(应非常具体简单)。合同应有具体的时间规定或限制, 有的合同只含有对达到所期望言行标准的奖励,也有的合同是奖励,处罚并存,合同由老师,学生,还有家长签字。这种方法应该是一对一进行,在班级人数很多的情况下难度较大,但如果有一两个“顽固”分子,可以让他们“优先”试用一下。例
(四):(兑奖券制度)也是许多美国老师常用的管理方法,特别针对自控能力差,屡教不改的学生比较行之有效,尤其是小学阶段。
例
(五):课堂中间穿插小游戏,如:眼操-----同学们全体起立站好,一起做游戏,方法是我喊“一”时学生们使劲闭上眼睛,我喊“二”时睁大眼睛看着我。游戏开始,我喊“一”“二”,这样有规律地喊过几次,就连续喊“一”或喊“二”,学生们感觉有趣极了,这样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注意力。除此之外,其他的一些小游戏也可起到这个作用。当然任何方法用多了,就不会引起兴趣了,所以,我们还要不断动脑筋想适合孩子的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好办法,大家共同交流。第二,合理运用表扬和惩罚。教师要想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可以从表扬他们所做出的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入手。譬如某个学生上课爱做小动作,教师就可以在这个学生认真学习的时刻表扬他。我们还可以采取表扬其他学生的方式来减少某个学生的不当行为,一般选择他邻座的同学或他最要好的同学加以表扬,这样可使行为不当的学生意识到,教师已经知道了他的行为表现,他应控制不当行为。在课堂纪律管理中运用表扬应注意:表扬的应该是具体的课堂行为,表扬应让学生产生积极的纪律体验,表扬应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应给予及时正强化。
(三)课堂气氛的营造 课堂气氛是由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室中的环境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1.课堂气氛的类型
我国学者将课堂气氛划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课堂发言踊跃。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保持冷静的头脑,注意听取同学的发言,并紧张而深刻地思考。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课堂上听不见教师的呵斥,看不见僵局和苦恼的阴影,有的是教师适时的提醒、恰当的点拨、积极的引导。课堂气氛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紧张。
消极的课堂气氛常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情绪压抑、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小动作多,有的甚至打瞌睡。对教师的要求,学生一般采取应付态度,很少主动发言。有时,学生害怕上课或提心吊胆地上课。对抗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教师失去了对课堂的驾驭和控制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各行其是,教师因此有时不得不停止讲课来维持秩序。2.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课堂气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与主动创设。具体来说,以下条件会影响课堂气氛。
(1)教师的课堂运作能力。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具备课堂运作的能力。课堂运作即强调课堂中有效的管理与有效的教学之间紧密的联系。课堂运作能力是通过教师的一系列课堂学习管理能力实现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库尼(J.S.Kounin)经过多年的研究 认为,教师要实现良好的课堂运作,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洞悉。洞悉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能注意到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情况,并用言语或非言语予以适当处理的能力。如一位教师在讲植物各个部分的功能时,同时注意到两个学生在小声说话,这时教师就提出“植物什么部分结果实”的问题,同时迅速走到那两个学生的桌子旁,平静而严肃地说“把手放在自己身边”,然后走到教室前面的讲台上,对其中一个学生提出进一步的问题:“你看挂图上结果实的部位在哪儿?”教师的这种洞悉力,有助于避免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使课堂保持良好的秩序。这位教师一方面提出问题,以教学内容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及时用言语制止了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中来,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库尼把洞悉描述为教师“脑后有眼”。它使学生在课堂上不轻举妄动,从而避免可能发生的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
第二,兼顾。兼顾是教师在同一时间内能注意或处理两个以上事件的能力,也就是在同一时间内,既能照顾到全班学生的学习活动,又能回答个别学生的问题。如教师在指导小组学习时,一方面指导全组学生读课文,另一方面迅速地回答个别学生的问题而不影响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缺乏经验的教师有时会因为处理个别学生的问题而拖延时间过久,使大多数学生精神涣散而影响学习。
第三,把握分段教学环节的顺利过渡。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活动还必须分段进行。在分段教学中,教师要具有能按计划组织学生,使他们迅速而有序地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要求明确、具体,如分组讨论时将座位较近的学生组成一组,搬动桌椅时要轻,讨论时声音不要影响其他小组,以及讨论多长时间等。这样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学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四,使全班学生始终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45分钟内都保持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的策略:教师讲解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指定某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算一道题,同时要求全班学生在座位上也演算这道题;在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可以由多个学生接力朗读。
第五,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动机与兴趣。教师可使用幻灯、投影仪、录像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活泼;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团体比赛、合作学习、参观、访问、演说、角色扮演等,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六,责罚学生时避免微波效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要在全班学生面前批评或责罚某个学生。但在责罚个别学生时,要避免产生微波效应。库尼认为,微波效应指教师责罚某一学生后,对班级中其他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有的教师在责罚学生时,由于情绪比较激动,不能冷静对待,有时言辞过于偏激,甚至说出过头话,有损学生的人格,这样不但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受到教育,反而会引起其他学生对这个学生的同情,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而如果被责罚的学生在班上部分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教师的这种做法会引起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库尼提出,教师处理个别学生问题时,应避免微波效应。
(2)教师的移情能力。移情指在人际交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的情绪,即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在课堂学习管理中,教师要有体察情感反应的能力,使自己在情感上和理解上都能处于学生的地位,多为学生着想。因此,移情是师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可将教师和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接起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3)教师的期望。期望是人们在对外界信息不断反应的经验基础上,或是在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需求基础上,所产生的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教师如果能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形成对每个学生恰如其分的高期望,那么,教师的这种期望可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促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并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否则,如果教师对学生带有偏见,看不到他们的优点而形成低期望,那么学生可能会自暴自弃,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并严重影响课堂气氛。这种期望效应产生的方向性,以及它对学生行为和课堂气氛的影响,基本上是一致的。
(4)教师的焦虑。焦虑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教师对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自我评估,常常使自己感受到对自尊心的威胁而产生焦虑。教师的焦虑水平是不同的。一般认为,过高或过低的焦虑对于发挥教师的能力是不利的,只有维持在中等焦虑水平,才有利于教师的水平和能力的充分发挥。在创设课堂气氛中,如果教师的焦虑水平过低,则他对教学、对学生就容易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师生之间很难引起情感共鸣,容易形成消极的课堂气氛。而如果教师的焦虑过度,在课堂上总是忧心忡忡,唯恐学生失控,害怕自己教学失败,那么,一旦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就可能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作出不适当的反应,使课堂气氛紧张。所以只有当教师的焦虑处在中等程度时,他才会努力改变课堂状况,有效而灵活地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不断努力以创设最佳课堂气氛。
五、课堂管理注意事项:
1、以育人为主。
2、尊重学生。
3、重视集体。
4、因势利导。
教学组织能力 篇3
摘 要 足球运动是一种自我意识非常强的行为,学生如果自己喜欢,那么在无人过问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自己进行锻炼,形成局部性自我运动的迂回运动。通过游戏的方式实现自我激活的能力,通过特定的环节训练实现学生的自我定向,从而培养学生的自组能力。喀什作为边远地区,其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提高师范类体育教学的效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 足球运动 体育游戏 自组能力
足球是一种大众化的体育技能训练活动,对学生的体质健康以及走上社会后的自我锻炼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锻炼形式,将足球作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形式,使学生养成足球运动的习惯,形成足球运动的素养,具有足球运动的终身意识,是中专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喀什师范学校,作为师范类中专为喀什地区培养幼儿教师。学生毕业后多数要回到家乡,充实到农村幼儿园进行教学。作为体育教师,在中专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体育教学的时效性,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技能,是一个永远需要探讨的话题。
一、正确评估教学对象
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对象就是教学对象,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在喀什师范,由于受到高考招生体质改革的影响。中专学校的招生工作变得举步维艰,很多的家长和学生都没有看好中专学校的学历层次。虽然教育工作在最近一个时期受到了社会上的重视,教师地位明显提高,但是到农村去做老师,还是不受欢迎的。学生们更愿意选择大城市去实现梦想。因此喀什师范的生源都是来自农村的没有能力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不高,尤其是对体育课的认识和实践,都和城市学生有明显的距离。喀什作为边远地区,其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和内陆省份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发达省份相比,具有明显的距离,教育教学工作所显现出来的距离就更大了。面对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专体育教学的任务更加艰巨,怎样保证这样一群学生上好体育课、形成较强的体育能力,需要教师视情况而定,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二、提高足球教学效果的意义所在
足球运动是一项历史悠久、容易被人接受的体育运动形式。是最受大众欢迎的体育运动,尤其适合在学校教学中应用。师范学校的学生,他们还处在青春期,是身体的发育期,足球运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足球运动是一项多人运动,对活动环境的要求不高,只要有一个足球场就可以实施,学生容易对这样的运动发生兴趣;学生在足球运动中可以培养协调和沟通的能力,形成人际交往的能力。足球是各种学校体育教育的首选教学内容,也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首选运动。所以做好中专体育教学中的足球运动教学意义重大,作用突出。
三、提高学生足球运动组织能力的探讨
关于人的能力的概念有这样的阐述:调用知识、运用智力、借助技能,能够顺利完成某种实践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行动。足球运动中的自组能力指学生自发组织互动的能力。在喀什师范学校,很多的农村生源,他们在原来学校的体育基础薄弱,足球运动基础更差,所以在新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培养他们的自组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特点,将技能和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实现双向发展。
(一)自我激活的能力
足球运动是一种自我意识非常强的行为,学生如果自己喜欢,那么在无人过问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自己进行锻炼,形成局部性自我运动的迂回运动。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将学生内心的自主能力激活,使其自主和主动地锻炼。这方面主要是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把教师的要我练,变成我要练。学生内心自发地对足球运动的热爱,是教师教学最有利的基础。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室观看足球比赛,尤其是世界杯赛事,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热爱。激烈的赛场争夺,娴熟的球技,争夺的刺激,都可以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热爱,这样学生的自我激活就可以实现。学生有了强烈的足球运动兴趣,教学的效果就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成绩就容易提高。另外在训练中应用游戏形式进行教学,举办小型的足球竞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自组织能力。
(二)运用足球游戏实现自组
足球运动的特殊性,是实施兴趣教学的基础。我们都知道体育游戏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具有趣味性,足球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能力激活完全可以利用游戏进行。游戏是学生在欢快中进行竞争的载体,在竞争中体现愉快学习的过程。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学习形式。
(三)学生自我定向
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将来学生的自我成长,是为了不用教,学生可以自我定向和自我决策。中专学生毕业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他们具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学生在校期间的足球学习,也可以成为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选择。学生的自我定向,是指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主动训练,然后确定自己终身的体育运动方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鼓励和自我纠正的自主发展。足球运动教学中的自我定向,是实现学生自组能力和意识的关键,当学生具有了主动进行足球运动的意识和主动性时,学生对足球的自我定向可以帮助学生关注技战术掌握、提高运动技能,克服学生因为自身原因导致的不自信,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意愿。
学生自我定向后就可以实现自我锻炼,足球运动的自我锻炼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具备了自组能力就可以实现自我锻炼。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专学校开展足球运动教学,通过教学实现学生的自组能力,是中专体育的重要工作,也是学生实现终身体育运动自定向能力的体现。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和能力,一直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福林.体育游戏[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2] 顾志勇.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02).
教学组织能力 篇4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篮球文化氛围
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学生自组织能力构成, 离不开校园篮球文化的熏陶, 其可以很好地和校园内其他的体育文化相互结合, 在对篮球文化进行传播过程中, 创建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在学习篮球、练习投篮、训练带球技巧的时候, 都是对篮球文化的一种传播, 其影响力非常大, 因此校园中热爱篮球的学生会越来越多。营造良好的校园篮球文化, 还转变了高中篮球课程的模式, 学校可以分析篮球教学模式,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合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使学生熟练掌握篮球运动技巧, 培养竞技精神, 为校园篮球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丰富高中文化氛围。这样高中的教育课程就变成了技巧学习, 同时还能和文化学习相互适应, 让学生接受校园多元文化氛围的熏陶, 有利于学生以后的成长。
二、分析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学生自组织能力构成
(一) 分析自我激励的方式
在高中篮球自组织教学中, 必须让学生自我激励, 就是根据学生当前自我的需要, 结合外界可能出现的自组织活动, 进而达到自我激发的效果。归根结底而言, 其是一个自觉的行为, 在局部形成一个自我的运动回路。进行高中篮球教学的时候, 要保证将学生的需要变成其积极学习、锻炼的驱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保持一个自觉的激发状态, 进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进行高中篮球教学时, 要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是教学的主体, 这样才能为其技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分析自我定向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我定向能力, 就是要以学习篮球的学生作为主体, 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对自己当前的情况做一个综合的判定, 然后合理规划学习方向, 同时也要确定阶段性目标,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为了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定向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进行重点教学。例如在课堂上要侧重培养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 努力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定向能力, 让学生对自己的位置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使学生降低由于自己能力水平不高而产生的压力感, 对自己充满信心, 增强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三) 分析自我锻炼的方式
对高中学生实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目的就是培养其自我适应能力。学生在学习篮球战术技巧的时候, 都是根据自己之前设定的方向来努力练习的, 也都是建立在之前掌握的篮球知识基本之上的。在不断学习中, 对这些知识和能力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和组织, 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根据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 发展社会需要的能力, 这样在达到目标后, 对社会有一个很强的适应能力。没有学生的自我适应, 就没有教学系统内部的和谐统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不仅会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成败中, 以及教学评价中, 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这样对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四) 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
在完成正常的篮球课堂教学后, 还会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用以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篮球活动。例如做学生名字接龙游戏:把班级同学分成两组, 第一组一个人说出自己的名字后, 将球交接给另一组的同学, 该组同学要说出其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 依次类推, 哪一个组接不上就算输。还可以做无兄弟不篮球游戏, 就是四个同学为一组, 都坐在地上, 然后手拉着手, 中间放一个篮球, 之后保持篮球不掉, 同时要站立起身, 之后再坐下, 以此往复。
三、总结
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学生自组织能力构成的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 其直接影响学生在篮球方面的发展, 因此各个高中都应该予以重视, 提高这方面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毛炳剑.浅析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学生自组织能力的构成[J].学园, 2011, 03:156.
教学组织能力 篇5
单选题 正确
1.讲课第一位的是:
1.2.3.4.A 内容
B 兴趣
C 结构
D 组织
正确
2.孩子学习成长的起点是:
1.2.3.4.A 父母
B 家庭
C 游戏
D 小伙伴
正确
3.管理的五大职能是:
1.2.3.4.A 决策、组织、协调、指挥、控制
B 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
C 计划、分工、协调、指挥、控制
D 计划、组织、领导、指挥、控制 正确
4.在用实操的教学法的时候对培训师的培养有一个前提的就是:
1.2.3.4.A 要选对事
B 要选对人
C 要选对方向
D 要有口才
正确
5.一般放在讲解主题内容的前面用于主题的导入是把主题内容牵引出来属于:
1.2.3.4.A “启示钟类”的游戏
B “传送带类”的游戏
C “破冰船类”的游戏
D “操控型类”的游戏
正确
6.厌烦空洞说教,喜欢验证自己的新想法,凡事注重追求结果,这类学员属于:
1.2.3.4.A 推理型
B 反思型
C 见行型
D 感受型
正确
7.不属于学习四个阶段的一项是:
1.A 具体感知 2.3.4.B 思考解析
C 概念升华
D 总结归纳
正确
8.最有效的学习是:
1.2.3.4.A 培训师的精彩展现
B 学员的改善
C 生动有趣
D 内容广博
正确
9.解答问题时重新确认问题属于解答技巧里的:
1.2.3.4.A 界定式应答
B 反问式应答
C 延迟式应答
D 重复式应答
正确
10.适合感受型学员的培训师应具有的风格是:
1.2.3.4.A 学院风格
B 教士风格
C 演艺风格
D 教练风格 正确
11.适合案例法的学员属于:
1.2.3.4.A 反思型
B 感受型
C 践行型
D 教士型
正确
12.针对课堂遭遇挑衅的情况应该采取的办法是:
1.2.3.4.A 真诚请教、教学互动
B 从容应对、妙语制胜
C 镇定自若,巧妙纠正
D 具体分析,主动引导
正确
13.点评的过程中针对性原则就是要求做到:
1.2.3.4.A 简洁
B 全面
C 精辟
D 准确
正确
14.点评学员的核心是:
1.A 中肯 2.3.4.B 做出示范
C 简洁
D 精辟
正确
15.治疗遗忘最好的办法是:
1.2.3.4.A 台下超量准备
B 台上处变不惊
C 及时道歉
教学组织能力 篇6
在组织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因所用语言的不同,企业理解现实与挑战的思维、心理及采取的管理形式是不同的,由此形成的组织能力也是不同的。理解语言促进组织能力发展的机理,掌握组织语言的实践策略,有助于组织能力发展进入有意识的积极状态。
杰克·韦尔奇是最受推崇的管理者之一,然而他自己却不喜欢“管理者”(manager)这个词,也有意识地拒绝使用。彼得·德鲁克作为最受尊敬的管理学家之一,也对管理者这个词感到失望,转而使用“执行者”(executive)一词。一个词语而已,值得如此重视吗?
不同的企业中,往往形成一些个性化的热词,比如腾讯的“小步快跑”、谷歌的“不作恶”、IBM的“THINK”……同一个词在不同的企业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拿“正确”这个词来说,在我所调研过的企业中,有一家企业认为领导者说的是对的、专家说的是对的、有数据支撑的是对的。腾讯则不是这样,关于某个问题的讨论会上,领导者可能是说话最少的人,无论谁抛出一个观点,都可能遭到质疑,所谓正确的结论是在七嘴八舌、唇枪舌战中形成的。张小龙就强调过:“我们提倡争论,在工作中通过辩理来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而非为了团队利益或者人际关系放弃思辨能力甚至思辨习惯。进步来自思辨。”应该如何理解组织中的这些语言现象,这些语言会对组织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事实上,语言与组织能力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组织能力发展的深层力量。语言虽不易于察觉,但却会影响组织能力的强弱,就像空气会影响人的健康状况。恰当使用语言,有利于企业形成一种隐性的、整体的组织能力与竞争力;反之,则可能使组织能力的发展处于无意识的低效率随机状态,或者处于默认状态,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组织能力陷入适应不良而难以变革。
所以,作为管理者,对于语言不能言而不察、用而不思,为语言所左右和操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理解语言在组织能力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机理与力量;另一个是学习与修炼驾驭语言力量的实践策略,使组织能力的发展处于有意识的积极状态。由此使语言隐藏的现实与表现的形象一致,使语言潜含的力量与实际的力量一致。
力量:组织能力发展的深层机理
组织语言是如何发展组织能力的?整体上说,语言建构人的思维与心理,从而引导、塑造组织的管理形式,即那些决定组织能力的要素,包括愿景、定位、规划等方向性的要素和文化、结构、系统等状态性的要素,最终形成一种隐性的、整体的组织能力。拆解来看,这其中包括四种机理与力量,依次是:建构力、引导力、隐性力与重构力。
建构力:组织如何面对挑战
现实中的刺激与挑战是组织能力发展的熔炉。组织使用不同的语言,面对刺激、挑战的思维与心理是不同的。语言,建构着组织中人员的思维与心理。具体要从语言的功能谈起。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不仅仅是将观念和需求转化为声音的编码系统,还是一种塑造力量,通过常用的表达惯例,预先安排人们以某种方式看世界,因而引导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沃尔夫说:“思维只不过是脱去了外衣的语言。” 简单说,就是语言塑造思维。
我们通过语言,或者说通过某个词、概念来理解世界。拿丰田来说,在丰田公司,不用“停止”这个词,而用“停掉”。因为如果以“生产线停止了”来表述的话,就体现不出人的主观意志和智慧。而当判断出“应该把生产线停掉”之后,就积极地“停掉”了生产线。这其中体现出了“发生异常状况后就停掉生产线”的明确意志和“只有停掉才是解决问题的捷径”这一能动的想法。“停掉”反映了丰田面对问题时的思维特征。
彼得·圣吉讲解“系统思考”这项修炼时强调,“语言塑造了认知观念”,难以进行系统的思考,是因为西方语言倾向于直线性思维。他认为,直线性语言所塑造出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导致了我们观点的支离破碎。因此,他呼吁一种新的圆周组织的语言。
除了影响思维,语言还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比如“黑客”会带给我们什么感受?对一些人来说,恐怕会是一种邪恶的力量,“黑”本身就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负面的情绪。但在Facebook可不是这样,在Facebook“黑客”代表的是一种不断改进和创新的态度和激情。扎克伯格說:“黑客们认为,有些事情始终可以变得更好,没有事情是完整的。他们必须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因为他们常常面对的人对现状感到不满意。”
在Facebook每隔几个月就会举行一次“黑客马拉松”,让人们依照他们的新创意开发产品模型。最后,整个团队会一同分析和研究开发出来的产品。Facebook最为成功的一些产品就来自于这种比赛,例如时间线、聊天、视频、移动开发架构,以及HipHop等最为重要的基础架构。
可见,语言可以建构人们的思维和心理模式。当我们使用某些语言诠释挑战时,相应的管理思维与心理状态也就激活了。
引导力:组织如何采取行动
不同的思维、心理与诠释模式,将引导组织人员采取不同的价值判断与行动策略,体现在决定组织能力的各种管理形式上。
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 类推一下,可以说:“想象一种组织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管理形式。”
当想象“机器”“齿轮”“螺丝钉”“科学”“军队”等词语时,就可能设计出层级分明、统一指挥、标准化、流程化、专业化的机械式管理形式;而当想象“生命”“生命周期”“基因”“生态系统”等词语时,就可能设计出鼓励创新、内部创业、阿米巴等有机式的管理形式。
前面所提到的韦尔奇不愿意使用管理者这个词,就是因为这个词会引导人想象控制型的管理思维,产生官僚行为。管理之中存在不少带给人以错误想象的词汇。比如“战略”,源于军队,带给人的想象是军事统帅掌控大局、制定计划,是你死我活、非赢即输;与之相对的“战术”则被想象为一些不重要的细节;“战略规划”带给人的想象是通过一系列理性、分析的方法形成战略。而事实上,战略是在思考与行动中不断地碰撞、试错、学习而形成的,过程中的所谓战术,可能演变成战略,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发挥战略家的作用。再比如 “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带给人的错误想象是可以像对待物体一样对待员工,而不是把每位员工看做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个体和人。管理仍需要我们重新想象与思考。
具体来说,以美国戈尔联合公司为例,看一看语言是如何塑造管理形式并孕育组织能力的。
戈尔的创始人比尔·戈尔早年在杜邦公司工作,但无法忍受杜邦的权力斗争、无休止的预算、无聊的决策和对创意的冷漠等官僚主义做派,于是离开并创建了戈尔公司。
戈尔在着力于创建一种新的管理与组织模式时,抛弃了传统管理的那套语言体系。在戈尔公司,不会听到类似“老板”“总裁”“管理人员”“副总裁”这样的字眼。员工被称为“合伙人”,其职位名称包括“人力资源合伙人”“产品合伙人”和“销售合伙人”,而不是什么“经理”或“主管”,他们没有“老板”帮助新的合伙人,但是会“赞助”能够指导新人的“师傅”。
戈尔是没有头衔、等级的,当同事们认为某个“合伙人”能成为领导时,他就成为了领导。领导的影响力来自于他展现出的做事能力、团队建设能力。一位戈尔员工这样说,“如果你召开一个会议,人们出现了,那么你就是领导” , “我们用脚投票!”这就是戈尔的“自然领导”。
在戈尔,“所有的委派都是自我委派”。“合伙人”可以与同事们协商工作安排和责任。任务不是被安排的,而只能是被接受的,就像戈尔人说的,“在这里,如果你告诉某个人做什么,他就不会再为你工作。”
通过“自然领导”与“自我委派”的方式,戈尔组成自发的项目团队。戈尔所生产的最为畅销的吉他弦就是产生于这样的团队。
戈尔在吉他弦业务开展前,并没有涉足任何乐器产业。当时,医药部门一位参与开发心脏植入装置的工程师受到启发,猜想登山车闸线上防磨的涂层用于吉他弦可能比较理想,决定用自娱时间来开发吉他弦。很快他就建立了一个由志愿者组成的项目团队。经过三年连续不断的试验,终于发明了一种保持音调时间比原用琴弦长三倍的吉他弦。
“合伙人”“自然领导”“自我委派”这样一套组织语言,使戈尔擱置了传统的管理形式,从全新的体验看待、描述和阐释组织活动。新的语言塑造了新的可理解的事物、形象和感觉,至少助益于塑造了三个重要层面的组织能力:
结构:引导了一个不同的人际关系、组织过程和秩序的形成。在戈尔,不再有管理层级和组织结构图。
文化:引导了平等、民主的企业文化的形成。
方向:引导了自下而上的自然形成的战略形成方式,而不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刻意规划型的战略形成方式。戈尔不会花大把时间去规划什么核心业务,而是赋予合伙人研究和组建团队的自由,这种方式帮助戈尔成功地打开一个又一个新市场的大门。
隐性力:组织如何参与竞争
要学习其他公司的组织能力,就必须弄清楚其组织语言。但组织语言的私人性,往往难以为外部人所理解。由此发现,企业的组织能力因其形成机理的隐蔽性而成为一种难以模仿的竞争力。同时因良好的适应性,语言会弥散于组织中成为一种空气,新成员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建立管理形式认同的过程,就是学习组织惯例与行为模式的过程,由此形成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持续的组织能力与隐性的竞争能力。
丰田的组织能力之所以难以企及,就是因为其背后隐藏着一个独特的语言体系,比如“人财”、“尊重员工”“Kaizen”(持续改善)“Jidoka”(自働化)等等。
比如“人财”。“人财”说的是人的智慧就是财富。这个词外人很难理解,甚至认为是错别字。赴丰田参观学习的人,看到这个词语,总是要问一问怎么回事,被问得多了,丰田有时就刻意地写成“人才”,因为在他们看来,解释是一种浪费。那么,当外人看到“人才”时,谁会真正的理解它?
再比如对“尊重员工”的理解,要区分开什么是“尊重人”与什么是“尊重人性”。丰田生产方式导师大野耐一曾告诉过去的一位社长张富士夫,“尊重人”就如同字面意义,是指对人的尊重;“尊重人性”则是对于人所拥有的思维能力给予最高程度的尊重。要员工“听命行事”称不上尊重人性;如何给员工“思考的空间”,引导出“生产现场的智慧”才是关键。而且“员工奉献宝贵的时间给公司,如果不妥善运用,无疑是一种浪费”。所以,尊重员工实质上是说,尊重员工的人性,而不是尊重员工这个人。
在丰田,这样难以理解的语言非常多。试问,如果不理解这些语言,那么如何模仿其管理形式,练就其组织能力?
重构力:组织如何实施变革
如果组织能力适应了挑战的要求,组织的想象空间就会被定格,管理形式也会固化下来。而当挑战发生变化时,就需要重构语言及想象空间,进行新一轮组织能力的适应与调节,否则就会滑向某种“默认未来”。而要走出“默认未来”,就需要深入到管理形式的背后,去解开语言的密码。
这里要说的是大韩航空公司的故事。大韩航空曾经频繁发生坠机事件,遭到多方声讨。然而,之后大韩航空却发生了奇迹般的转变,成为具有良好声誉的空中联盟的一员。这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经调查、分析发现,并不是飞行知识和技术上的原因,而是出在机组人员身上,当发现有什么问题时,飞行员不愿意、不好意思、甚至不敢对其他人说,就算说出来,也可能是含混模糊的。这就导致本不该出现的危险出现了,本可以挽救的危险没得到挽救。
心理学家认为韩国是一个高权力距离指数的国家,他们往往更重视和尊重权威。语言学家的研究结果更直接,认为原因在于飞行员使用的是“舒缓语气”,即说话者会在表示礼貌、敬重、惭愧等情况下,修饰、美化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从实质性上看,这和心理学家的观点并无本质差别。然而,却揭示了大韩航空可能的变革路径。
大韩航空改变了所有飞行员的语言,从此公司的工作语言只能是英语,任何一个人,如果想继续在公司任职,就必须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大韩航空开始测试员工的英语水平,并帮助他们学习英语。为了强化学习,在对员工的培训和技术指导上,也采用英语教学。
这就是大韩航空奇迹般转变的开始和原因。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心理和行为。美国是一个讲求平等,低权力距离指数的国家。当大韩航空将工作语言转变为英语后,他们就不用再考虑如何区分层级的问题,不再考虑选择何种语言和语气更适合表达对机长的敬意。
试想,如果大韩航空没有发现语言的力量,而是去搞什么流程再造、员工培训等项目,那是不会真正解决问题的,企业依然还会在原有的轨道上运行。
修炼:组织能力发展的实践策略
组织语言引导管理形式的塑造,是管理形式的深层密码,可能帮助企业构筑难以超越的组织能力,也可能导致企业不知不觉陷入困境。这就需要我们对组织语言保持一种警觉,用其利、避其害,并且采取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具体来说,应对策略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的修炼。
一层修炼:反思习惯语言
对语言的反思,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自我语言反思,一个是组织语言反思。
这里,您可以做一项测试:在工作中,您更多地使用“我”,还是“我们”?如果您的回答是“我”,那么您需要考虑下领导力问题了。领导力学者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斯纳如是说:“在考察了数千最佳领导力的案例后,我们发现了一个简单的测试,可以检验一个人是否走在成为领导者的道路上。这个测试就是使用‘我们’这个词的频率。”
人之行动理论分为两种:一是名义理论,指的是领导者宣称其行为所遵循的目标、假设和价值观;另一个是应用理论,指的是实际指导外显行为的内隐假设。管理者实际采取的管理形式,可能并不是自己所信奉的东西。通过语言,可以发现一些我们隐含的假设。更多地使用“我”,说明行为的出发点更多的是自我需求和目标,而不是群体需求、成长与目标。
对于组织语言的反思,以马云为例来说。 有一次,支付宝团队向马云汇报官网改版项目,马云突然打断了汇报说,你是为客户服务的,怎么能叫官网?马云不是纠结于“官网”这两个字,而是认为这透露出错误的出发点。他认为支付宝是为客户服务的,怎么能跟商户说我要规定你怎么入驻,跟用户说我要规定你怎么注册。真正的出发点应该是跟客户说我们能给你提供什么服务。
既然倡导客户服务,还叫“官网”,这就是信奉理論与行动理论的不一致。马云纠正这一点,就是避免这“官”字可能带给员工不良的思维、心理和行为,影响客户服务的质量。
除了反思词汇,还可以反思常用的句式。比如若是您喜欢或经常说“不是……就是……”,说明您可能偏爱二元思维,想法容易偏激和绝对;若是您喜欢或经常说“既……又”,说明您可能偏爱多元思考,想法比较全面,善于整合和处理矛盾;若是您喜欢或经常说“如果……那么……”,说明您可能偏爱情景思维,会考虑具体情况和使用条件的问题。
二层修炼:吸纳不同语言
反思针对的是正在使用的那些语言,而要进一步扩展思维、心理与行为的空间,就需要扩展词库,吸纳一些不同于已用语言的新语言,并学会通过不同的语言面对和思考问题。
从语言的起源看,基本上每个字、每个词都是一个隐喻。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借助学习隐喻,拓展思维与心理空间,生成创造性的理念与行动。管理学家加雷斯·摩根就提炼出一些管理中的不同隐喻,以帮助我们思考、理解组织和管理。这些隐喻包括:组织是机器、有机体、大脑、政治系统、文化、心灵监狱、变迁和转换、统治的工具。
在实践层面,可以拿胖东来来说。它的一位管理者介绍说,理解胖东来很简单,我们这里是家庭、舞台、学校。这就是三种隐喻。因为是家庭,才会采取建员工高档休闲室、每周二闭店休息等管理形式;因为是舞台,才会采取建立竞聘制度、员工参与制定工作标准等管理形式;因为是学校,才会采取员工培训、星级员工制度、分享等管理形式。
再比如韦尔奇,在其管理通用电气的二十年中的不同阶段,使用了教师、医生、建筑师、指挥官和圣徒五种隐喻,这五种隐喻帮助他建立了不同阶段的身份、形象和角色,以及思维的方式与解决问题的重点。
新语言的学习,关键是持开放的心态,勇敢地迈向新的环境。一是接触不同的人际网络,比如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人,甚至包括一些看上去怪异、你所排斥的人。与这些人对话,更容易学到新的语言,也更能刺激自己去反思旧的语言。
二是接触不同学科领域,每个学科的概念,都是一系列思考经营管理问题的隐喻。投资家查理·芒格善于此道,提出“格栅理论”,把不同的学科分别放在格栅中,思考问题时,可以调动不同格栅中的思考模式。
这种思考方式的好处在于:第一,隐喻均有其局限性,只能呈现事物多面向的一部分。启动多重隐喻,可以获得对事物更全面的理解,可以打破思维与视角的局限和僵化;第二,如果多重隐喻都集中于事物的某个面向,那么就可以获得这个面向更深刻的理解和确定性;第三,借助新的隐喻,可以用于探索新事物。
不同的语言是无尽的,对于那些空洞、含混、花哨、复杂、抽象的语言,在吸纳学习中需要注意去辨识与甄选。
三层修炼:探索特殊语言
在不同语言中,有一些特殊的、重要的语言,处在我们思考与实践的关键点上,对应着更大的思维、心理空间与突破性的方法,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
其中一种方法是整合悖论式语言。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虽然经常让我们陷入两难困境,但可以激发我们在紧张的关系中建立新的思考,找到整合两端的方法。
为了建立更有效的组织模式,基于过去的实践经验,VISA的创始人迪伊·霍克提出“混序”(Chaord)组织,整合“混乱”(Chaos)和“秩序”(Order)的悖论。“混序”有益于展开组织模式的新想象,相比之下,这就比“树状组织”与“网状组织”的隐喻方法更好,因为树与网依然是对立的两端,并未得到整合。这种方法在认知科学中称之为“概念搅拌”,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
再以思考与行动为例来说。思考和行动分别对应战略形成的两种方式,即刻意追求、精密设计的深思熟虑型战略和出于应急、自发形成的自然涌现型战略。现实中,没有单纯的思考与规划,也没有单纯的行动和自发,“又思考又行动”、“平衡”往往让人陷入无奈。
教学组织能力 篇7
1 自我定位、激发及理论与身体训练
1.1 学生的自我定位
一般来说, 成功教育的大前提便是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定位的能力, 同时旨在将每一个学生都发展成一个优秀的决策者。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定位能力时, 不但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能够独立自主进行决策的人, 同时还要让学生自身能够通过外界信息的反馈进行自我调整。从体育篮球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 学生在进行自我地位时往往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和需求, 因此, 如何提高学生在体育篮球教学训练当中的兴趣和需求便成为该教学训练中应当解决的难题之一。实践表明, 环境氛围、自身条件的差异以及不同的自我定位都会充分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尤其应当关注学生的自我定位, 帮助他们积极调整定位, 减少由于自身条件局限性给自身造成的压力, 在这一过程中, 培养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定位, 帮助他们日后成为一个成功的决策者。
1.2 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斗志
在篮球教学的过程中, 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对于篮球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在篮球对抗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胜利的渴望心理, 在此基础上同时使学生的自我需求成为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动力, 这也为后期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在体育篮球教学训练中, 教练或者老师要始终发挥引导作用, 而不是处于主导地位, 应当让学生成为主导者, 让他们感受到体育篮球的魅力, 化被动为主动, 积极从事篮球训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篮球教学的最终效果。在训练过程中, 对于学生而言, 尤为重要的是积极获取外界信息的反馈, 特别是教师的指导, 使自己在一种愉悦状态下训练和学习, 这也是学生培养自身组织能力的第一步。
1.3 理论培养与身体训练
当今学校篮球教育无论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是学生的实践经验都比较匮乏, 这就需要体育教学工作者在篮球教学训练中不断为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 从篮球的起源到当今世界篮球的现状, 努力丰富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通过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 学生对于篮球课程的兴趣不断增大, 同时体育教职人员还应当积极提供篮球实战训练机会, 在篮球实践教学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篮球意识, 特别是对学生间的团队意识的培养。例如在篮球实践课程中, 可以特意安排将篮球的组织后卫作为全场的控球中心, 分别由双方的篮球组织后卫来引导比赛的有序进行。通过这样的安排, 可以帮助学生自身在场上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 对于场上的局势的把握能力也能在这过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无形之中也提升了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场景的精心设置, 在体育课程中为双方队员设置一些必要的困难和阻碍, 考验学生对于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以及临场的组织协调能力。与此同时, 在篮球教学训练过程当中, 不仅需要注重对组织能力的培养, 通过激烈的身体对抗以及快速的攻防转换, 对于学生的奔跑速度、弹跳能力以及控球能力等也提出了很大的要求, 这样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 保障了篮球课程的学员的组织能力不断提高。
2 自我调整控制与技术水平的培养
2.1 培养学生自我调整及控制能力
在篮球教学训练过程中, 应当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自我主体意识, 培养他们自我调整的能力。在应对外界信息的反馈过程中, 他们应当积极的结合外界因素的变化去改善自身的行为。在篮球教学训练中, 学生的每一次自我调整和自我改善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透过外界传递来的信息发现自身问题, 改善自身行为才能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即便学生在技术要领上不得要害, 甚至出现失误, 但只要学生能够保持正确的心态进行自我调整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就是一次自我发展的机会, 而在具体的篮球教学训练中, 教师应当积极帮助学生创造这样的学习机会。并在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整与控制能力。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 可以化学生的被动为主动, 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2 具体组织技术和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的篮球体育教学过程当中,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
第一, 视野与控球能力培养。何为视野培养, 即在具体的篮球教学实践中, 培养学生在注视前方时视野所能顾及到的范围。一般来讲, 对于篮球运动员, 特别是控球人员而言, 视野越开阔越有助于其观察场上双方篮球运动员的所在位置, 越有助于发挥其运球和控球的能力, 同时还能够通过判断场上运动员的所在进攻位置, 帮助组织后卫作出是直接发动个人进攻还是助攻队友得分的决策。总之, 一个开阔的视野这对于发挥场上运动员组织进攻的能力至关重要。如果在篮球比赛过程中, 篮球运动员若没有一个开阔的视野, 就不能把握有利时机, 而是左顾右盼, 没能组织进攻, 则会浪费一次难得的得分机会, 这也会充分影响一个篮球运动员的实际控球能力, 不仅会影响球员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甚至会影响全队的比赛战绩。无论是阵地调整还是球员之间的组织配合都离不开运球活动, 扩大控球人员的视野的途径之一便是提高其控球能力。可以说控球能力的提高和组织人员视野的开阔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具体的篮球教训训练当中, 应当特别重视对全队运球能力相对较弱的球员进行培养, 提高他们的运球能力, 避免“短板效应”的发生;同时, 也要从反面积极培养学生的破坏防守的能力。并且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控球能力的过程中, 还应当加强对他们运球的隐蔽性, 提高他们传球或者投篮的成功率。
第二, 进攻与防守能力的培养。对于篮球运动员, 特别是控球人员而言, 具备一个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成为一个优秀的组织后卫的前提, 特别需要具备在中、远距离的跳投进攻能力, 这也是吸引对方球员包夹的最好方式之一, 在吸引对方球员包夹的情况下就给队友留下了空当, 此时传球给队友, 为队友的进攻做好铺垫, 提高队友得分效率, 保障了整个球队的胜利。因此, 在具体的篮球教学训练中, 必须加强对组织人员的中远距离的进攻能力的培养, 将对该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一般而言, 具备一个优秀的突破能力, 也是评判一个组织人员的标准之一, 在双方队员僵持不下时, 组织人员能够在进攻时间限制前即24s之内, 创造出最佳的进攻机会, 组织突破对方的集体防守阵营, 强攻或者为队友助攻创造出得分的有利时机。特别是在进攻端被对方有效遏制, 双方陷入比赛僵局的形势下, 组织后卫的个人组织突破能力可以直接影响到整个球队的比赛战绩。因此, 在具体的篮球教学实践训练过程中, 教练在对全队的防守能力的培养的同时, 也要特别注重对组织人员的突破能力的培养。
3 结语
一个优秀的体育篮球教学训练课程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应当充分发挥体院篮球教学训练活动的特点, 积极提高学生的关于篮球运动的理论知识、控球和突破强攻的能力以及他们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调整能力。将对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与实战能力的培养训练融为一体, 这不仅对于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且还会给学生的一生都带来不小的收获。除此之外, 在具体的篮球实践教学活动当中, 还要特别重视加强对战略技术能力的培养, 因为只有在一个行之有效的战略的指导之下, 才能发挥出学员的篮球运动水平, 保证队员的整体配合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发挥, 帮助篮球运动员取得比赛的最终胜利。
参考文献
[1]王高宣.高校篮球教学改革与发展思路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2 (2) .
[2]宿彦峰.试论我国高校篮球教学改革[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3) .
教学组织能力 篇8
1 进行自我激活
自我激活是指学生通过对自身需要的判断, 然后通过对外界的判断, 确定一定的目标, 自发形成的自组织活动的一种行为。在高中篮球教学中, 篮球活动高效发展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就是, 在篮球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否将自身的需要转化为内部的动能, 从而使自身的学习处于自觉的激发状态, 使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篮球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应该选择性地获取相关的教学信息, 使自身的状态一直处于发展状态, 学会学习, 从不断的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这样学生的自组织能力就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2 明确自我定向
要想使学生明确自我定向,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就需要具有专业的教学技能、高尚的职业道德、较高的个人素养, 然后在实际的篮球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变成一个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自我定向、具有不断学习能力的个体, 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 实现自我激励和自我矫正, 最终就会成为利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个体。通过自我定向, 能够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除此之外, 周边的学习环境以及目标定向也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重要因素,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情境因素和人格特质共同决定了其定向的类型, 因此, 在实际的篮球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促使学生尽可能地实现自我定向, 在关注学生战术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 还应该让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对比, 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直进步的状态。
3 学生的自我调整
在实际的篮球教学中, 针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以及外界的实际情况, 改变当前的学习方式称之为学生的自我调整, 通过调整, 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实际的学习中去, 并且对以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在篮球教学中, 学生应该将教学目标作为参考, 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以及方式进行调整, 从而有效地实现自我目标。在实际的学习中, 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的方式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 能够让学生更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对技术的不断规范, 理论更加灵活地运用,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 即使会出现一些错误, 学生也能够以良好的心态纠正相应的行为, 这样不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保证, 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当然, 教师应该适度地对学生进行鼓励, 并且反馈学生的学习成绩, 促使学生不断地实现自我突破。
4 不断地进行自我锻炼
之所以实现自我锻炼, 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而自我适应能力则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以及学习目标, 实现对自己知识结构的整合完善, 实现与时俱进, 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以便后期在社会中更好地立足和发展。如果学生不能进行自我适应, 教学内部的和谐统一将难以实现。鉴于这一点, 在实际的篮球教学中, 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提高理论能力以外, 还应该促使学生通过对自己实际活动, 以及教师对其表现的反馈信息, 总结出自身的能力,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肯定好的一面, 并且更进一步地发挥长处;另外, 面对缺陷部分, 应该不断地进行改进, 这样才能达到教师教学的目的, 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保证, 完善学生的篮球知识结构, 保证篮球教学能够适应学生身体的发展。
5 自我规划的实现
在篮球教学进行中, 学生根据自我的心理、生理以及环境条件和专业技能, 为了保证环境和过程的统一, 对学习活动实现有计划的安排和实施称之为自我规划。自我规划是篮球学习中更高的一个层次, 是一种利用发展的眼光对学习行为的安排, 如果在实际的学习中没有计划性和时间观念, 那么只能一直处于低水平的非完全的自组织活动之中。作为一项集体性的运动, 如果不能进行很好的规划,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 势必会出现混乱的局面, 为了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帮助学生合理地对教学和练习的时间和顺序进行安排, 这样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掌握知识的能力以及速度进行确定。另外, 还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指标, 确定自身的学习目标,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学生就能够更快地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 从而使学习和练习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根本的保证。
6 实现有效的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 通过自我意识的作用, 对自身的行为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限制, 这种行为的主体就是自我控制的个体, 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 主要表现为对自身行为以及心理主动的控制。在高中篮球教学中实现自我控制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会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的状态出现, 如果学生在学习中, 自我意识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比较明显, 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自信心、毅力, 同时对篮球的学习和练习的特点也比较明确,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 如果有比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就会形成强有力的学习动机, 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的情况下, 学习效率也就得到相应的提升。自然界的发展中, 一切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要求, 人的行为也有相应的制度以及法则进行规范。而篮球教学活动对于这一点的表现更为明显, 实际的篮球教学本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在于能够使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有效的体现, 这样才能保证篮球教学质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适当地鼓励学生, 并且以身作则, 让学生看到自我控制的作用, 因为在篮球教学中, 尽管教师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最关键的决定因素还是在于学生本身, 如果学生不能实现有效的自我控制, 那么教学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学生的自组织能力在高中篮球教学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7 结语
综上所述, 高中篮球教学是一项集体活动, 自组织能力是高中篮球教学的关键。在实际的学习中, 为了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学生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激活、自我定向、自我锻炼、自我控制, 同时还应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 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科学的规划, 这样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总结, 从而不断地实现自我的完善和提升。当然, 这种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篮球学习的不断提升, 同时对学生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 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彭艳.体育篮球教学中培养学生组织能力的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13) :70-71.
[2]夏宇.浅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组织实践能力的培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2) :90-93.
教学组织能力 篇9
关键词:施工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模式,效果
施工组织与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分支, 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题, 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面临的主要岗位职责之一。施工组织的编制效果好坏对工程项目的目标成败产生重要影响, 所以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注重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的培养, 是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
高等教育课程具有教学目标明确、课时紧张的特点, 在有限的课时安排下, 如何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点, 并能够应用到实际中成为每个专业课教师都在思索的问题。本研究根据“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特点及高等教育教学要求, 探讨改进教学方法, 使学生能够在学完本门课程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实际经验三个方面都得到提高和锻炼, 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 迅速适应岗位需求奠定坚实基础。
1 现阶段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1) 教材内容与实践匹配度不高。
通过对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教材分析, 现阶段教材内容理论与实践连贯性脱节, 尤其是限于教材内容编排, , 在在教教材材中中很很难难有较为完整的施工组织案例。为了弥补这一缺陷, 教师在授课时往往需要自己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而限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自身施工经验积累不足, 补充内容相当有限。
2) 教学内容滞后。
现阶段教学中, 教学内容主要是依靠教学大纲进行编制, 总体内容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教材主要内容仅限于概论、流水施工、网络图技术及优化、施工平面布置图、施工质量及安全的技术措施, 内容在几个教学周期内基本保持不变, 极少与施工实际结合, 并更新教学内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不仅有实施性还要有投标性。对于投标性的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应增加项目管理规划的相关内容。还有应对项目管理软件的运用加以重视, 体现该课程学以致用的特点。
3) 能力培养欠完善。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采用先理论授课, 然后才是实训环节。理论知识层面基本上是采用单向灌入式教学,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效率不高, 导致实训和课程设计时学生无从下手, 理论和实践环节完全脱节, 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的相关知识, 但是应用能力欠缺。
4) 案例缺少逻辑性。
课题授课以举例为主, 案例和案例之间缺少逻辑联系, 导致授课时不断反复交代背景知识, 学生也需要在背景知识上反复学习, 导致上课效率较低, 效果不甚理想。
2 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体系构建
为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施工组织与管理授课过程中, 做了如下的尝试:
1) 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案例甄选与重新设计, 使之既满足教学的需求, 又满足学生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的培养;重点是案例选取时考虑案例的背景的统一性, 避免在课堂中反复交代背景知识。
2) 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与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的配合, 在项目管理基础上, 强化学生施工组织管理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学生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提升为目标, 根据学生特点及现有专业优势, 甄选具有施工组织方面代表性案例, 探索案例教学方法, 形成具有与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如图1所示。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势:
1) 通过课堂教学, 学生应具备工程施工组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掌握编制各类施工组织设计和管理文件的基本原理, 并能结合实际, 综合运用现代技术、经济、管理的方法;
2) 通过实践教学, 在掌握传统编制方法的基础上, 使得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 (如PROJECT2010) 编制施工组织文件;
3)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学到的知识点和软件操作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从事工程施工组织和管理的工作能力, 为走向未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4) 准确设计修改案例, 解决课堂案例、实验案例与课设案例三者的递进关系, 解决案例由浅及深, 由简到繁, 由点到面的问题;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层次分明、各有侧重, 实现学生理论、软件、实际动手能力的综合培养。
3“三位一体”模式应用效果
1) 通过课堂案例的预先布置及阅读, 针对案例对知识点重新选择, 重点讲解甄选, 使得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知识点, 初步了解知识点在实际工程中如何应用, 激发学生兴趣。
2) 通过实验教学案例的布置, 锻炼学习利用相应管理软件进行施工组织文件的编写能力,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学习、共同工作, 使得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得到锻炼。
3) 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案例相对简单, 为此, 在课程设计时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主, 设计难度相比难度增加, 分组进行施工组织设计, 通过组内任务分配及配合, 查找资料, 老师辅导的方式, 课程设计的效果良好, 学生反映通过课程设计真正学到了知识, 锻炼了能力。
4 结语
1) 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的讲授, 若以纯知识点的讲授为主, 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施工管理能力得不到锻炼, 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点, 而且掌握软件应用, 同时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通过对知识点和案例的重新设计, 使得知识点由易到难、案例由简到繁, 学生能够在掌握主要知识点的基础上, 通过自我学习, 使其掌握知识点到应用软件操作, 再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步步为营, 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李鸿芳.“施工组织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1 (26) :116-117.
[2]张丽萍.浅谈施工组织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山东工业技术, 2013 (13) :270.
[3]于秀娟.案例法在公路施工组织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J].山西建筑, 2014, 40 (23) :267-269.
[4]罗亚琼, 张义坤, 刘利莎.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3) :63-64.
教学组织能力 篇10
阅读是一种运用心智和已有知识理解读物内容的心理活动,阅读者在阅读后留下的心理痕迹往往是语言的意义或者信息,而非语言的形式。阅读教学不仅要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仍然属于“技能型”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础性语言知识技能,忽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进行思辨分析和表达的能力(殷晓芳2004:41)。本文探讨了如何把图形组织器这一可视化工具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利用工具、概念,发展语言高阶思维能力,改善英语阅读教学中重语言而轻思维的状况。
一、高阶思维能力、图形组织器与英语阅读教学的关系
(一)以培养高阶思维为主旨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根据美国学者Bloom的认知目标分类,认知复杂度由低到高排列包括六个层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也是思维能力由低到高发展的六个连续性层级。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在Bloom的认知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评价和创造(刘政良、申昌安2009:11)。
高阶思维能力需要培训与训练,需要在与具体课程相结合的前提下,通过运用探究、发现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来实现(刘政良、申昌安2009:11)。如果把英语阅读教学和高阶思维能力相结合,让学生运用英语语言思维,将有利于实现从“技能型”到“思辨型”教学的转变。
高阶思维能力涉及归纳、分类、比较、假设、推理、检验、判断等高级思维活动。就阅读活动而言,强调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批判和创新。高阶思维的培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整个教学流程(见图1)。阅读前:创设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是思辨型阅读教学的前提,是激发高阶思维的准备阶段。学习者需预习文本并积极获取相关背景知识,确定阅读目的。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阅读中:解读文本。学生需要对文本中的论据及文体进行分析,分辨重要和非重要信息,区分事实和观点,确定作者的目的、语气和最终得出的结论。阅读后:深入讨论。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评价所阅读文本的内容、观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分析其原因;与其他阅读者交流观点,思考其他的解决办法,提出新问题,做出猜想或形成假设。
(二)将图形组织器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工具
图形组织器最早是由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技术,指可视化方式表征信息的图形结构(邱婷2009:61)。国内外研究指出,图形组织器对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及决策能力均有相当助益,这恰好为提高“思辨型”阅读教学的效果提供了实用而有效的教学工具。
按照Bloom(2015)的认知分类,在“分析”层次,图形组织器中的韦恩图、树状图和蜘蛛图等可以表现整体中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帮助学习者理清事物、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评价”层次,素描图、KLWH矩阵等可以帮助学习者依据一定的标准做出判断。而在“创造”层次,素描图、创见图、决策图等能促进学习者整合要素、提出观点、找到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将图形组织器整合到英语阅读课的各个环节中,以提问、小组讨论、辩论、头脑风暴等活动形式,以学生补全图形组织器或学生自己设计图形组织器的方式,启发学生形成观点、分析信息、组织信息和表达观点,从而把思维培养和语言培养结合在一起,实现从“技能型”到“思辨型”阅读教学的转变。
二、图形组织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以《大学体验英语》第三册第四单元passage A:Not Now,Doctor Miracle为例,在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教学阶段,设计图形组织器,探讨以培养高阶思维能力为主的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一)阅读前:创设问题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前任务,要求学生搜集、寻找有关克隆的概念和历史知识,使学生对所讨论的话题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课文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图形组织器围绕话题在学生中进行头脑风暴,在对话题进行发散或集聚思维的过程中产生新知识、新问题或新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针对克隆的话题,第一步,让学生先对克隆人的后果进行大胆猜想;第二步,把这些猜想引发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类,在对照图中发现克隆人存在的问题(如图2)。
在完成这一图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到的思维方式有假设、归纳、分类、对比等,为接下来的文本阅读做好语言和知识准备,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二)阅读中: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包括分析文本的结构特点、文本语言,找出作者的论点、论据和结论,辨别事实和观点。该文为议论文,主要提到了以Antinori为代表的科学家、少数宗教组织以及作者本人对于克隆人的态度和观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找出三方观点,再按照观点异同放置到三维韦恩图(见图3)中。
由图3可知,学生必须先对文中细节进行筛选、归纳和分类,而后在填充韦恩图时分析比较观点的异同。三维韦恩图简化了文中复杂的文字叙述,学生可以从中直观地认识作者的立场和倾向,也可以间接引发对于文章标题的解读。教师通过图形填充的结果可以迅速了解学生的阅读难点,并及时通过调整图形中的观点位置直观地纠正学生的理解错误。
在分析三方观点的异同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引起克隆人争论的原因,并对文章中提到的论点进行分类,也就是作者阐述问题的角度。教师可以利用展现因果关系的鱼骨图建构认知图示(见图4)。鱼骨的外部是引发克隆人争论的各方面的原因,内部是每种因素的具体描述和解释,上方为积极因素,下方为消极因素。
为了完成该鱼骨图,学生需要对引发克隆争论的原因进行归类,将同类别的因素放置在同一节点下。然后,对这一类别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判断哪些是有利因素,哪些是有害因素。这一图形组织器是开放性的组织器,教师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没有提到的引发克隆人争论的原因,并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三)阅读后:深入讨论
这一环节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如何从不同的视角理解问题,同时引发对文章主题的深入思考,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自己的判断,这是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绘制论证该问题的流程图(如图5),还可以根据这一流程图使学生进行写作或辩论。
这一过程最具挑战性,学生利用文章中的语言和知识,思考作者论证思路的缺陷,提出个人看法。图形组织器为学生提供了问题解决框架,帮助学生理清论证思路。图5只是议论文写作的一个模板,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思考的过程绘制属于自己的图形,这正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写作或辩论的方式是语言输出的重要途径,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结束语
英语阅读课不能仅仅停留在低水平的认知活动上,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从本文的教学举例中可以发现,阅读课的三个阶段都可以利用图形组织器可视化、交互性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完成解释、分辨、评判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参考文献
刘政良,申昌安.2009.图形组织器: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学习工具[J].中小学电教,(7):10-13.
邱婷.2009.论图形组织器[J].远程教育杂志,(6):61-66.
殷晓芳.2004.文本思辨创新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外语,(1):41-45.
灭火救援组织指挥能力 篇11
摘要:火场指挥员是灭火救援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其指挥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人员和装备最大效能的发挥,决定是否能快速科学的控制火灾、解除火灾带来的危害。为提高指挥员的组织指挥能力,使指挥员掌握处理各类灾害事故的有效的方法,构建了科学高效的灭火救援组织指挥体系,论述了该体系的基本要求,并对如何提高指挥员的指挥能力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灭火救援;指挥员;指挥能力
目前,我国各类灾害事故层出不穷,处置灾害事故的组织指挥部门常常涉及到多级指挥如中队、大队、支队等,有时还需要其他部门之间进行跨区域协同作战。灭火作战任务成功与否,不仅与装备和消防员的个人能力有关,还受到指挥员指挥能力的影响,指挥员的决策和指挥都是关系到战斗成败的关键环节。为了完善和规范灭火救援组织指挥体系,必须构建科学高效的灭火救援组织指挥体系,以提高指挥员的能力水平,使指挥员掌握处理各类灾害事故的有效的方法。
一、构建灭火救援组织指挥的高效体系
(一)基本要求
组织指挥即指挥员为成功完成灭火救援作战的任务,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效地组织和指挥兵力和装备,合理使用战术。灭火救援作战的组织指挥包括基、中、高三层,根据火灾的等级和投入灭火力量的情况,要求三个层次的指挥员具有不同程度的组织指挥能力。
首先,对于基层指挥来说,中队干部负责灭火救援作战的指挥工作,对其要求为打好初战,抓住重点。中队进入火场时,多处于火灾初期,还未形成大规模的火灾,危害不大,所以指挥员了解并掌握火灾初期的各种规律,能有效地组织灭火救援工作。由于其他原因导致中队进入火场时火势过大,无法控制,指挥员应该尽量将灭火力量安置在重要方面,比方说重要方位能阻止火灾进一步蔓延、关键部位能降低火灾的危害等等。
其次,对于中层指挥来说,大队领导或支队灭火救援指挥中心等人员负责灭火救援作战的指挥工作,对其要求为控制局面、降低危害。中层指挥员进入火场时,火灾大多处于迅猛发展的形式,此时处于作战组织指挥的关键环节,指挥员的指挥工作直接关系到火势是否能得到控制,危害是否能降低等。指挥员应该提前了解具体情况,比方说初步作战任务、到场灭火力量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织指挥,降低火灾危害,取得灭火救援的主动权。
最后,对于高层指挥来说,所在地的总队首长、总队灭火救援指挥中心人员和支队首长负责灭火救援作战的指挥工作,对其要求为把握全局、转危为安。高层指挥员进入的火场,大多属于特大规模并且发生危害,或者出现重大伤亡损失,投入了大量的灭火力量,灭火部署较为困难的火灾现场。所以高层指挥员应该着重关注全局,从整体的角度考虑,具备收拾残局的能力,尽量降低危害和损失,可以转危为安,及时面对各种不利的环境也努力得到较好的灭火效果。
(二)完善灭火救援组织指挥体系
依照各类灾害事故的实际需求,科学地设立总指挥,设置作战组、通信、供水、后勤、技术等方面的指挥,保证火灾事故发生时,各级指挥员能迅速到位,履行各自职责,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序地形成灭火救援组织指挥体系,有效的组织部队开展灭火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防止无序指挥、指挥乱、多重指挥等情况发生。构建以计划指挥为根本,调度指挥为轴心,现场指挥为龙头的灭火救援组织指挥体系结构,强化作战指挥能力。
首先,强化训练和学习过程,提升指挥员的各种素质。灭火作战任务的特点要求指挥员具备大量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组织指挥能力。在学习专业理论,巩固业务理论基础的同时,还要借助各种训练,例如案例训练、模拟训练等提高自身的实战经验。此外还要针对指挥员的心理素质进行相应的训练,可通过实地演练、模拟训练基地等方式,通过构建逼真的实战环境和氛围,强化指挥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其临危不惧、果断决策的能力。其次,完善组织指挥体系。作战指挥涉及各个方面,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性,横跨实战全过程,对灭火救援实战的成败和人员安全影响深远。完善组织指挥的机构,明确各级指挥员的职责,对相关程序和方法进行规范,使通讯、供水、作战和各级指挥员能各司所职,分工协作,高效地执行方案。保证反应及时,快速决策,掌握作战的主动权,发挥指挥体系的最大作用。最后,依据灭火救援的科学规律,合理部署灭火力量。
二、加强指挥员的指挥能力
由于指挥员在灭火救援作战决策中的关键作用和重要地位,本文从以下几点分析如何加强指挥员的指挥能力。
(一)指挥员应具备先见之明,能做到审时度势,多谋善断
指挥员要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消防知识,培养观察、思考、应变、决策等各方面能力。要做到先见之明,指挥员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①调查研究,对辖区情况要了如指掌,立足于实际情况,保证预见的准确性;②向专家学习,多交流沟通,指挥员要充分发挥协调能力,请专家为消防员授课,或遇到难题多请教;③做好准备,灭火救援现场十分复杂混乱,实施决策必须有条不紊,指挥员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确保灭火救援工作的成功。审时度势是说指挥员要充分了解火场的实际情况,能精准地评估火势变化,擅长权衡利弊,紧抓作战的重点环节,敲定最佳的决策方案,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可以按照意外情况随时调整决策,果断决策,确保任务顺利完成。多谋善断是说指挥员应该能控制全局,具有战略性头脑,擅长统筹全局,深谋远虑,在实战中能准确迅速做出决策,即使面对十分复杂的火场环境,也能迅速判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方案解决,能排除其他干扰,控制住局面。
(二)指挥员应强化作战的思路,提高决策水准
指挥员应该强化对作战对象的研究,例如高层、地下建筑、化学危险品等发生的爆炸、火灾事故,充分了解辖区内容易发生灾害事故的特点和种类,了解各种火灾的扑救措施、处置灾害的战术及程序。指挥员还要完善作战方法,在战术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有效地结合实战和理论,展开基地模拟演练、计算机模拟战术训练等,加强指挥员的各项能力,如指挥、决策、火场估算等能力,精通火场变化的细节,能选择出最优灭火救援方案。还要深入研究以往的火灾战例,分析具有典型性的火灾和抢险救灾的案例,有助于指挥员总结经验,提高指挥能力。
(三)指挥员应注重应用训练指挥,加强随机应变的能力
指挥员应该积极参与模拟化训练,提高个人指挥能力,利用计算机和相应器材,模拟逼真的实战环境,训练指挥员的临机处理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指挥员需要加强实战化训练,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实施综合性训练,提高指挥员的组实际指挥水平和解决各种意外情况的能力。应该多参与大规模的演练,是提高指挥员反应、指挥和处理各类情况的最优时机。(作者单位:邯郸市公安消防支队)
参考文献:
[1]王军. 论提高灭火救援组织指挥能力[J]. 武警学院学报,2010,04:23-25.
[2]张高潮. 培养高素质灭火救援指挥人才的思考[J].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0,01:24-27.
[3]陈家会. 对灭火救援组织指挥的思考[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7:246.
[4]刘国. 谈灭火救援组织指挥的关键环节[J]. 武警学院学报,2014,12:30-32.
教学组织能力 篇12
幼儿园教学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指幼儿园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的教与学的正式活动。幼儿教师组织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的统一的过程, 教师、幼儿、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组织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理念, 而且还要求教师应该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选择适合幼儿的教育内容, 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 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探讨幼儿教师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
秋天的花园里到处飘落树叶, 在午后散步的时间, 幼儿一边兴奋地踩着落叶, 一边讨论着, 慧慧说:“这棵树的叶子好大好大呀, 可以当成一把伞。”扬扬一脸困惑地说:“这棵树上的叶子怎么有的是红色的, 有的是黄色的, 有的又是绿色的呢……”成成说:“这棵树上怎么只有叶子没有花呢?”这时何老师激动地说:“我们来一起研究树叶, 怎么样?”
下午, 何老师把幼儿带到了幼儿园附近的公园里, 和幼儿一起研究树叶。活动开始之前, 何老师给幼儿提了几个问题:“叶子的样子都一样么?为什么?”“哪些树的叶子长得比较像呢?”“仙人掌的叶子长在什么地方呢?”“有的树叶为什么到了秋天还不变黄?”……何老师给每个幼儿发了一张记录卡, 让幼儿带着这些问题去研究叶子, 把自己观察到的树叶的样子记录下来。
在观察的过程中, 幼儿又发现了一些新问题, 玉儿说:“我看到很多树叶上都有一根细细的东西是什么呢?”扬扬说:“是花纹。”欣欣小朋友说:“树叶怎么会有花纹, 我不同意。”何老师说:“那我们一起回去查查资料吧。”
回到幼儿园后, 何老师把幼儿的观察记录表格在展示板展示, 让幼儿之间相互交流自己观察到的树叶, 并给幼儿提供了有关植物叶子的图书, 何老师和幼儿一起查阅图书, 幼儿逐步明白了树叶上一根根的细纹叫做叶脉, 叶子下面的小尾巴叫做叶柄……后来, 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 比如:“有的树叶为什么到了秋天还不变黄?”“有的树为什么到了秋天就没有了树叶?”何老师说:“这个问题老师也很感兴趣, 我们想办法去寻找答案吧, 也可以问问爸爸妈妈。”第二天, 何老师就组织了一次《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教育活动, 有的幼儿从爸爸妈妈那里找到了答案, 有的通过再次到花园里观察树叶找到了答案, 有的在书上找到了答案, “常绿树虽然有时也会落叶子, 但是它们不会同一时间一起落……”幼儿都非常地高兴。
从以上案例, 我们可以看教师要组织好一次教学活动, 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 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能力
根据葛契尔 (Getzels) 的定义, 兴趣是个人由生活经验中组织、累积、培养成的特殊气质, 会促使个人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东西, 从事喜欢做的活动, 寻求特别的技能、知识与目标, 以获得注意和学习。凡是能培养或增强此特质的活动, 便是具有教育性的活动。由定义可知, 幼儿是否对活动感兴趣, 或者是否能通过活动培养幼儿对某种活动、某种东西的兴趣, 是衡量活动是否具有教育性的关键条件。在案例中, 何老师敏感地捕捉到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 根据幼儿的兴趣确定了活动的主题, 自然而然地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 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记录的能力
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 取得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 幼儿可以亲自感知事物的形态, 感受人与事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引导幼儿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能促进幼儿更细致地观察和更认真地思考, 使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经验系统化, 从而在一次次的记录中调整自己的认识, 为最终形成概念奠定一定的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 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 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 注意要让记录有意义, 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确定了学习的主题后, 没有马上开展学习活动, 而是带幼儿先到公园里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叶, 并把树叶的样子记录下来, 促使幼儿积累了更多的关于树叶的经验, 为以后深入开展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发幼儿思考的能力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的策略。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能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 通过不断地启发和引导幼儿经过思考来回答问题, 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将新知识同化或顺应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并建立起新的知识框架。在上述案例中, 何老师在带幼儿到公园观察树叶之前就对幼儿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因此幼儿的观察记录是有目的性的, 并带着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 寻找问题的答案。
4.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的能力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 幼儿是在主动的和真实的活动中, 通过自己的感知、操作、体验和交流来进行学习的。因此, 在组织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机会和条件, 让幼儿充分地进行感知、探索、操作, 与人交往, 从事身体运动, 思考解决问题, 进行表达等获得经验。教师不能取代幼儿的活动或者过多干预幼儿的活动, 以保证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上述案例中, 何老师始终把幼儿当成活动的主体, 从活动主题的确定, 到花园里去观察树叶, 记录树叶的样子, 再到回来之后幼儿之间的交流, 最后到一起收集资料、一起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整个活动的过程中, 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人, 教师故意比幼儿的需要慢一拍, 有目的地压抑直接告诉幼儿答案的冲动, 让幼儿有独立思考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
5. 引导幼儿将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梳理, 使之系统化的能力
幼儿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毕竟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教师要善于将幼儿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梳理, 使之系统化, 这样更有利于幼儿后期的学习。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善于从幼儿的发现和小组争论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加以整合和概括, 并抓住了其中的关键经验加以提升, 将有一定意义的、带有共性的问题, 通过集体教学的形式解决。最终使幼儿明白了“树叶上一根根的细纹叫做叶脉, 叶子下面的小尾巴叫做叶柄”“常绿树虽然有时也会落叶子, 但是它们不会同一时间一起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