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组织形式

2024-09-17

教学的组织形式(精选12篇)

教学的组织形式 篇1

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其特点为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1]。由此可见, 教学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一定教学内容为中介进行的活动。教学应该用易于学习者理解并适于学习者能力的方式来进行。学与教是互动的且不可分割的过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相互适应, 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个体差异, 教师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组合方式。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相比, 现代条件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更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个体性和民主性。在过去相当长时间的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

一、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或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在我国古代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它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 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但教学效率往往不高。由于个别教学的条件对一国教育资源要求很高, 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存在着极大的矛盾, 因此, 个别教学形式在高校本、专科阶段已基本不再采用, 只有在研究生阶段才有。

二、班级教学

班级教学或班级授课制是按照专业将学生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 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课时数, 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教学是高校目前通常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具有“五个固定”的特点:学生固定, 按专业将学生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固定, 按教师的专业和工作能力分配教学任务;内容固定,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向学生传授统一的教学内容;时间固定, 师生按固定的课表进行教与学;场所固定, 在固定的教室上课, 教师若要改变上课场所或时间, 要报教务部门批准才可[2]。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利于扩大教育教学规模, 教师按一定的课表有计划地同时对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进行教学, 可以经济有效地培养人才, 教学效率高;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 对教学环境建设要求比较低;更重要的是师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 则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本身。

班级授课制存在的不足:教师将全体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模糊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不能兼顾学生的多种需要, 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学场所主要局限在教室, 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授, 容易产生“满堂灌”现象, 这种方式非常封闭, 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虽然班级教学也存在很多的缺点, 但它具有课堂信息容量大、知识传授效率高、系统性强等优势, 在基础知识的传授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网络教学

广义的网络教学是指在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教学活动。狭义的网络教学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 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

网络教学是利用已经普及的电脑和宽带网络等硬件环境, 依托专业的网络现场教学平台, 实现异地、同时、实时、互动教学和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 是“实地现场教学”模式的强有力的补充, 是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总体趋势和目标。从教学内容来看, 网络中的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或需要选取相关知识和信息。学生与教师对于教育资源拥有平等的获取权, 学生不再被动地接收教师单向灌输的知识内容, 而是主动地选择与研究。这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探索、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 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个人的学习潜力。从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来看, 网络教学突破了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限制, 为教师和学生选择在最佳地点和最佳时间的教与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即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教与学。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角度看, 网络教学更容易实现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及时交流、即时反馈, 教师既可以对虚拟群体进行教学, 也可以对单独个人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师生关系来看, 既可以是一对一, 即个别指导、个别教学的形式;同时也可以是一对多, 即一位教师同时对许多学生授课;还可以是多对一, 即在线学习者同时求助于多位教师指导。这种多样化的对应关系, 为学生自主地选择不同的、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教师进行辅导提供了可能性。从教学手段来看, 网络教学主要采用视频、音频并用技术, 教师可将抽象深奥的知识点通过多种技术, 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掌握。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提高, 网络教学将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也能减轻教师负担[3]。

然而网络教学也并非十全十美。网络教学对情感目标 (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等) 和动作技能目标 (如实验、手术技能等) 的教学效果不是太理想。学习者的自控力受年龄以及学习风格的影响。对于年龄较小、学习依赖性比较大的学习者来说, 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比较高, 不太适合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另外, 网络教学对教学设备的要求较高。

教学过程的实现最终都要落实到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 因此, 教学组织形式是否科学、合理对教学过程的优化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对人才规格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也使教学内容空前丰富。与此同时, 教学条件和手段也日益现代化。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教学组织形式趋向灵活多样化、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迎接新的教育技术革命的挑战, 作好思想、物质和技术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第1册, P200。

[2]饶丹、王臻、胡丕洪:《大众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课堂组织形式研究》,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8 (2) :99-103。

教学的组织形式 篇2

中国历来是一个以教育立国的国家,国民受教育的水平和普及程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这样一个国家必然有属于自己的优秀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国古代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有面授、相授、自学、答疑、切磋、分斋、别舍、会讲、复讲、问难等,这些形式都是一些依附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或教学主体的形式。它们既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值得我们继承、学习。因此,今日重提我国古代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仅是饱含着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遗产的一种文化认同,更深层的意义是思考如何提炼其智慧,鉴往知来,在传承中思变革,在变革中求持续。

1、面授

面授是当面个别授课。古代塾师教弟子,一个老师教一群学生。学生一个个对着老师严肃认真地坐好后,老师开始上课。学生的年龄有大有小,老师从大的开始教起。教过一轮之后,则视具体情况分别辅导,不必从大到小了。个别教学,最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让鲁钝者得到管束,敏慧者脱颖而出。学生第一次诵读课文时应站起来,以后则不必了。学生的言行应合于中和的原则。晚来的学生加入听课,坐在他两旁的同学要站起来。大学层次的面授有所不同。古代的私学大师深居简出,能得到大师面授的机会是一种荣耀。汉代的经书,口相传授,章节句读,都由经师手定,是为师法。得到了经师的亲口传授,便被视为正宗的师法传人。故经师择弟子十分严格,只有高才生才能登堂入室,亲觌师容。古时,城里的私塾,学生多至百人以上,佼佼者往往能读到更多的书,而乡下的私塾则学生少,教学组织更加灵活,一派田园牧歌景象。

2、相授

相授即“弟子依次相授”,得到老师亲口传授的学生再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传授给其他学生。老师传学生,学生再传给其他同学,这样,即使学生再多,也能得到大经师的师法真传。所以汉代的私学大师往往有著录于门下的弟子上千人,有的达到上万人。许多著录弟子一生未曾与老师见一面。这种方式既保障了众多的学生都能得到名儒硕德的教诲,又使高足弟子的才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故而为以后的私学和官学所采用。如宋代的太学,命官设置较少,日常教学工作实行的主要是一种学生互助教学制度。学生可以担任职事学官,承担教学任务。在相次传授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能成一家之言,于是在师法的基础上又有了家法。有师法,有家法,有源,有流,故此中华文化源远而流长,绵延不绝。

3、自学

中国古代大学阶段的学习,教师面授课程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学生在大学阶段主要是自学。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虽未能入室,仍日夜寻诵,未尝怠倦。即使在太学里师资力量雄厚,非私学可比,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自学。至于民间书院基本上是一个自学的地方,例如:湛若水(明代哲学家)这样安排大科书堂的教学:学生每日鸡鸣即起,寅、卯、辰三时诵书,巳、午时看书,未时作文,申、酉二时默坐思索。戌、亥二时温书。朔望升堂,先生讲书一章或二章,发明此心此学。一天十二个时辰有十个时辰用在了“进德修业”,一月当中只有朔望两日有老师讲课,而且就讲一两章经书。大学阶段虽说主要是学生自学,但并不是教师不管。教师要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和内在逻辑以及学生的材质指导学生自学。首先是为学生定课程,择书籍。其次,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读书的方法。影响最大的是朱熹的《朱子读书法》。再次,教师要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或检查学生对所读书籍的熟练程度,学生要到老师那里去背书,学生多则采取抽签的办法。

4、答疑

答疑是最能反映古代大学教学特色的教学形式。如果没有答疑,学生完全可以在家里自学。事实上,大部分成就了学问,成就了功名的学子就是在家里自学成才的。学生负笈千里求学于明师,就读于书院、太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家自学有疑难时得不到指点。郑玄游于马融门下,等了三年,终于得到了“质诸疑义”的机会,问完之后便告辞回家了。学生提出疑问,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答,最能体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主动求学的精神,以及孔子“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大都未曾留下长篇大论的著作,他们的思想精华大都留在学生记录的师生问答的语录里。《论语》、《象山语录》、《二程遗书》、《朱子语类》、《阳明传习录》、《习斋四存篇》都是这样的著作。

5、切磋

切磋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讨论式的教学形式无后世严格的尊卑等级,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教学形式。子曰:“诗可以群。”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意为:学生在一起共同探讨诗义,各自发表不同的看法,相互砥砺志向。《礼记·学记》也有:“相观而善之谓摩。”摩,郑玄注:“相切磋也。”教师不参与其中的讨论,学生更能自由地表达意见,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时比师长的教导更能深入人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学,谓无相观、切磋的朋友,因此,古代的学生要离开父母和同学生活在一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找到相观而善、切磋琢磨的朋友,一人在家读书,没有相互砥砺的朋友,眼界就会狭窄,心胸就会狭隘。即使在家自学的学生,学到一定的程度,都要想办法出去“游学”,广交朋友、相互论学、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相互切磋、相互砥砺。

6、分斋

分斋即分斋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北宋胡瑗创立的。胡瑗主持湖州州学时,在学校里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施行分科教学。经义斋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治事斋则分为“治民”、“讲武”、“堰水”和“算历”等科,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范仲淹主持庆历兴学,建太学于京师,使人下湖州,取胡瑗分斋教学之法为太学法,分斋设科教学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以后的太学多采用分斋教学。明代的太学分正义、崇志、广业、修道、诚心、率性六堂,下再分32个班。一些书院也采用分斋教学,如颜元主持的漳南书院分六斋: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武备斋,课黄帝、太公以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帖括斋,课八股举业。

7、别舍

别舍即分级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宋朝人创立的。王安石主持熙宁兴学时,立三舍法。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和上舍。生员依学业程度,岁时考试艺能,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元代的太学将分斋与别舍结合起来。《元史·选举志一》记载:“六斋东西相向。下两斋左曰游艺,右曰依仁,凡诵书、讲说小学、属对者隶焉。中两斋左曰据德,右曰志道,讲说《四书》、课肄诗律者隶焉。上两斋左曰时习,右曰日新,讲说《易》、《书》、《诗》、《春秋》科,习明经义等程文者隶焉。每斋员数不等,每季考其经书课业及不违规者,以次递升。”明代的太学教学组织形式仿此。

8、会讲

会讲是面向全体学生讲课。汉代从事私人讲学的人中就有人采取集体授课的形式。《汉书·翟方进传》记载,清河宿儒胡常的私学定期举行“大都授”,翟方进“候伺常大都授时,遣门下诸生至常所,问大义疑难,因记其说,如是者久之。”大都授面向全体学生讲课,不是自己的弟子也可以前往听课,是一种开放自由的教学形式。太学里的会讲有制讲和常讲。制讲在皇帝和皇太子视学、释奠时举行,常由祭酒亲自执讲,随从百官和太学诸生集体听讲,以示对经典、往圣和当朝大德的崇敬。常讲为日常会讲,或称讲会,由太学里的教师定期向各堂诸生讲课。会讲也是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书院无常师,书院会讲不仅有本院教师主讲,也常聘请社会名流和其他书院的学者到本院主讲。不同观点的碰撞,激发学术生机,所以流水不腐。历史上的“鹅湖之会”“岳麓之辩”等均成佳话。

9、复讲

复讲是由学生重复讲解老师讲过的内容。明清的太学里,复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学形式。以清代为例,监生应对会讲的内容熟读成诵,理解其含义。三天后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复讲的内容和学生,中签者面对全体学生复讲抽到的题目,有触发贯串的加以奖励,未能通彻的曲为训解。复讲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也是一种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10、问难

问难即儒、释、道三家于太学讲坛上相互问难。这是唐代太学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三家问难始于唐高祖,《大唐新语》卷二四记载:“唐陆德明武德中为太学博士。高祖幸国子学,时徐文远讲《孝经》,沙门惠乘讲《般若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诏德明难此三人。德明雅有词致,论难峰起,三人皆为之屈。”各家学说流派在同一讲台上争论,充分体现了唐代教育的开放性。唐代的问难制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可惜唐以后不再作制度化的规定,但学者相问难的事仍常见于典籍。问难是一种探讨学术问题的方法,以提问的方式指出对方思想观点中存在的问题,以求获得正解,用于平常的学术探讨中,也用于教学中。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篇3

【关键词】教学组织形分组组织形式班级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优化个别化组织形式

1.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对一些传统、呆板的教学组织形式加以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学中,一方面要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另一方面,不能一味追求教学组织形式的新颖,忽视了知识技能目标的有效落实。因此,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整合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教学的效果显得十分重要。

2.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分类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剖析上述定义,教学组织形式至少包含以下三重内涵:1.特殊的师生互动。教学组织形式直接体现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这种作用方式既可以在班集體中进行,也可以在小组内或个体间进行。根据师生互动关系产生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而特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又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功能。2.特殊的时空安排。确定和实施教学组织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选择一种特定的教学时空环境,然后在这种时空环境中建立一定的师生活动的模式。不同的教学时间分配和不同的教学空间组合,可以导致不同的教学时空环境,进而导致教学组织形式发生相应变化,影响其发挥作用。3.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各因素的配置系统,课程与教学目标、内容、媒体、方法手段等因素只有通过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配置才能综合发挥教学的效用,从而实质性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迄今为止,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班级组织形式,一类是分组组织形式,一类是个别化组织形式。

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要考虑的变量有:所希望发生的学习目的,所采用的教学行为的性质,班级中学习者的能力水平和个性差异的幅度,还要考虑设备的类型与数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等。

3.班级教学的优点与缺点班级教学自其产生以来,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教学组织中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直到目前,班级教学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3.1 班级教学的优点

班级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第一,一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个教师的教育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为在教师人数有限的情况下扩大教育规模、为普及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第二,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形式,有利于形成一个具有强大教育力量的集体,培养集体主义品质。第三,以班级为组织单位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竞争、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第四,将学生编成固定的班级,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第五,班级教学往往是与授课的教学活动形式联系在一起,此两者的结合即班级授课制。这又导致两点:首先,班级授课制采取的是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并兼用其他方法,这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次,以统一的时间单位授课,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为主,这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教学活动的规范化,有助于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3.2 班级教学的缺点班级教学自然也有其多方面的缺点,这主要包括:第一,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学活动往往需要由教师加强控制,因此学生的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第二,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第三,由于班级教学常常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这样虽然对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但是对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却不利。

4.分组教学的优点与缺点小组的划分有两种情况: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进行临时性的分组;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分组,在班级中,教师按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学习成绩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4.1 分组教学优点分组教学有其优点,这是相对于班级教学或者个别教学来说的。与班级教学

相比,分组教学主要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小组教学在分组时往往比较好地考虑了学生的具体特点,比较有利于实行因材施教。第二,分组教学因为组的规模较小,而且组内各个学生之间个性接近,因而容易灵活处理和变通。与个别教学相比,小组教学的主要优点在于:第一,因为教师所面向的是多个学生而不是单个学生,因而比较容易提高效率。第二,在分组教学中,由于每个组都包括多名学生,小组内各个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合作、相互促进,这既可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又可以培养合作精神。

4.2 分组教学的缺点分组教学的缺点在于:第一,分组教学由于组的规模一般远远不如班级规模大,因而在教学效率上一般比班级教学的效率要低;第二,分组教学由于组的变动性较大,学生在不同组之间的流动较频繁,因此分组教学在管理上也不如班级教学的管理方便,而且往往会比较繁琐,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第三,分组教学由于每个组有多个学生,因此并不象个别教学那样完全能适合个别差异,要使教学完全能够适合于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事实上难以做到的;第四,由于组的变动性较大而且相对于班级来说规模偏小,因此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方面远远不如班级教学有效;第五,分组教学较容易给各类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往往使优等生在学习上骄傲自满,而使差等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有可能自暴自弃。

5.个别化教学的优点与缺点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合个别学生的需要、能力、兴趣、学习进度和认知方式的特点等而设计的教学方式,但它并不单纯意味着个体独自学习。在个别化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进行的辅导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准备、教学条件和个性特点为依据,教师的作用也主要表现在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以及进行独立钻研,帮助学生由不会学习转变到会学习。

5.1 个别化教学的优势

首先,个别化教学可以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力水平和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因材施教。其次,个别化教学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个别化教学的目的并不是给学生补充多少东西,个别化教学的宗旨是训練学生的独立学习、独自承担学习责任、自主钻研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5.2 个别化教学的局限性

首先,个别化教学只是班级教学以及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有益补充,而不能被作为单一的或长期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个别化教学也不是适合所有学生的灵丹妙药。

6.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结合教学的内容,交替运用这三种形式,扬长避短,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6.1 全班组织形式

在课程学习起始阶段,需要为学生构建共同的基础,提供相同发展平台,在教学时一般进行班级授课。如通过复习旧知识、铺垫、背景介绍、激趣设疑等方式,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引入新课时,根据新知识的内容和特点,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堂课,在经历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之后,必须要进行全班总结。其好处有二:第一,教师通过讲评小结,提示重点、难点,梳理知识,将知识条理化、结构化,从而使学习结果得到整合,由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第二,对于学习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教师可组织补救教学,进行纠正。

6.2 分组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根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标适当实施分组教学,使教学能较好地适应学生的能力和要求。利用分组形式实施教学时,必须注意实施分组教学的时机和各小组的人员组成。

比如讲授概率的意义时,需要做抛掷硬币的试验,可以把班级的学生分为十个小组,每组为5-6人,每个小组独立做试验,计算硬币正面朝上的频率,然后在班级上把每个小组得到的结论进行比较、综合,最后得到一个班级的结论。这样使得班级教学与分组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论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篇4

我国的教育学者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概念持有不同的见解, 有的认为教学组织是教学活动和时间安排的组织形式;有的认为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互动和产生作用的结构形式;有的学者指出组织形式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方面的构成关系;还有学者认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形式就是教学组织的形式。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了解到, 目前我国对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 上述种种提法都表明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部特征, 没有将其全面的描述出来。通过对组织形式几种说法的研究, 我们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做了基本的阐述:学校进行基础教学的过程中, 对教学时间的安排, 教学空间的利用, 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活动的安排就是教学的组织形式, 可以分为分为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等。

二、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当前, 我国小学教育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虽然对我国的教育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点, 与当前的教育观念有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不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观点

从班级授课制的主要形式来看, 它确实是给了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机会, 但是却又剥夺了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这显然不是教育的错, 问题出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 出于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 教师会有意地支配和调控班级的基本结构, 只能将教学的主要方向对准中等程度的学生或者以多数学生为准, 往往不将优秀生和后进生放在考虑之内。这样情况在各个小学比比皆是, 我们都习以为常, 但这使义务教育在公平的环境下又出现了新的不公平现象。

(二) 个性化学习缺少适当的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越来越复杂, 当前的教育教学必须结合现实的需要进行人才的培养, 这也正是我们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原因。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发展, 而不是扼杀他们的个性, 按照单一的模式培养人才。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 教育作为社会重要的构成部分, 也应该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这主要反映在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上, 即为了满足社会多角度、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需求, 我们的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 发展他们的特长, 而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和标准来要求他们, 如果教育脱离了学生的个性, 只会扼杀掉他们的创造性。

(三) 现代的教学环境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难以形成“互动”局面

想实现教学目标,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就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教学中如果缺乏互动, 就很难实现教学个性化的目的, 教师就很难了解学生的想法和主要观点。因此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是实现教学民主的基本形式。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互相尊重, 及时交流沟通,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若有质疑应及时提出, 敢于求证。目前小学阶段的授课方法和学习方法都是采用单向模式, 即教师负责传输知识, 学生被动地接收, 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中要增加互动, 包括教师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等。从现在小学的组织形式来看, 因为学校和教师太过于注重学生分布和班级之间的平衡, 所以常常出现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的情况, 加上受教师教学影响的都是处于中间部分的学生, 因此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是很明显。上述情况的存在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很大的难题, 所以大部分教师会忽视课堂中的互动, 这是目前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了解了现行教学组织形式的缺陷, 就要设法对其进行改革, 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那么对教学组织采用哪种形式的改革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要求呢?笔者提出了分类教学的构想, 其基本概念是在各个年级阶段把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把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保持基本的班级形式不变, 依据学校师资力量、基本设备等条件, 按学生的需要展开教学。

教学组织改革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分类教学, 做好分类教学就必须对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构成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分类教学客观的制约因素包括师生的整体数量, 学校基本设施、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和教学的主要内容等。主观制约因素是指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兴趣的把握、对客观的基本认识程度、教师的价值观、教学经验、对外界的认知等。对主客观制约因素的全面把握是做好分类教学的前提, 接着就是要结合我国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配合新课程的需求来进行教学组织形成改革, 而不能盲目地运用分类教学。例如分层教学, 有的学校出现了越实施分层教学质量越下降的情况, 这就是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造成的。做好了上述两方面的工作, 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就可以有效展开了。

参考文献

[1]戴双翔.小学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若干问题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6 (7) .

[2]孙勇.对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体会[J].成才之路, 2012 (32) .

小学语文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 篇5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教学实践一直以知识教学为本位,学校教育强调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强调以课文为中心,课本知识强调以教师传授为中心,形成一个封闭的领域。这种‚三个中心‛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虽有其简捷之处,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学不民主,教学活动由教师掌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限制;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开放式语文教学,是以语文教学为载体,以开放式的组织教学形式为手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型教学策略。

一、开放式语文教学的两个操作特征:

一是‚形散‛,体现开放性。就是要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变传统语文教学过于理性化、僵化的程式为多样化、感性化、灵活化,促使学生眼耳口鼻手脑等齐齐活跃,解开灵性束缚。

二是‚神聚‛,要突出主体性。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全情参与,变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按教师指令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对此,语文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础工具和基础文化学科,负有特别重要的任务。我们应当看到,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知识性学科,更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教学中更应注重实践,强调运用。听说读写等语文技能靠教师分析规律,讲解要领有一定的效果,但要真正形成技能还得靠学习者自身反复的练习。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通过听听、读读、背背、动嘴说说、动笔写写,在多种形式中积累课文中规范的语言,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二、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四个操作系统:

(一)教师职能点拨化。

在开放式语文教学中,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必须首先实现角色的转换,由主导者变为指导者,由讲授者变为点拨者,这是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基础。那种宣道式的讲授法,对学生发言的贬斥性评价,已沦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严重禁锢。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点拨的职能,在在疑难处点拨,在模糊处点拨,在重点处点拨,在关键处点拨,在要害处点拨,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有情、有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个人自读发散化。

自读探求是开放式语文教学的首选,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头戏。过去我们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而且常常是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去解读,给学生列一大串自读提纲、自学提示,这无疑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灵性,我认为个人自读要发散化,不应收死。发散化便于操作的办法是让学生自读探求后回答两个问题:

1、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最读不懂的是什么地方?这样既易于汇总点评和进行讨论,又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发散性思维。对于一些内容较复杂,思维发散后易放难收的课文,亦可由课题分析入手质疑:‚看到这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提点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自读探求后作答,这样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只是随机点拨,导入重点。如初读《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由题入手,学生肯定有许多疑问:

1、董存瑞是谁?

2、他为什么要炸雕堡?

3、为什么要舍身炸?

4、他是怎样舍身炸的?

5、炸的结果怎样?……只要教师提纲挈领地抓住3、4两大重点,让学生去自读找答案,本文的重点难点也就找到突破口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疑能力也能从中得到培养。

在自读探求的过程中,允许并且欢迎学生翻查各种各样的资料和翻查工具书,亦可以与同位小声交换意见,鼓励学生答案个性化,同中求异,不要怕出错,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学生大胆创新,要有‚耻与人同‛的勇气,切忌众口一辞,千篇一律。

(三)小组讨论交互化。

讨论交流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不仅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教会学生与人合作的方法,与人友好相处,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交往能力。因此讨论交流,边读边议是开放式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其优点在于具有良好的交互性,组员之间互相切磋研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便能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培养了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小组讨论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引导发现具有思维价值的议题;然后要有教师具点拨性、启动性的组织语言;再由合作小组展开讨论,大胆交流,互相质疑商讨,评价总结,形成小组意见;最后教师组织组际交流,必要时请小组代表上台作中心总结陈辞,教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或作出完整的结论,或延缓评价,把结论的验证渗延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学生自读两段课文,记住每场比赛的出场顺序和比赛结束后的情况,教师可请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然后引导发现关键问题:‚为什么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然后教师化难为易,启动阶梯议题:‚孙膑根据什么想出了调换马匹出场次序必能取胜的策略?‛由小组去展开讨论,学生多会从田忌说的第一句话中去思考,因‚齐威王的马快不了多少。‛而集思广益又会碰撞出更智慧的火花,不少组员还会从齐威王的‚得意忘形‛中总结出田忌致胜的另一个根据,即使第二次第一场田忌的下等马被齐威王的上等马抛开了一段距离‚快出了很多‛,齐威王也会因骄傲轻敌而未能对比原来的‚快不了多少‛联想到对手换马的策略,因此也未能及时调整剩余两匹马的出场次序再赢一场。这样通过‚讨论‛这一交互化活动,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广收信息,自主探索等能力都得以提高,同时也增进了集体友谊,提高了个人交往素质。

(四)全员交流活动化。

‚让课堂‘动’起来。‛这已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来许多有识之士的呼声。的确,让课堂动起来,通过活动化的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乐于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等,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统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现在学校里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例如发言必先举手,老师同意方能开口;发言必先站立,老师不发话,不得坐下;不许在老师讲话时插话,否则被视为大不敬;必须危襟正坐,两眼平视,不许出位走动,等等。如此之多的规矩,把天真烂漫的儿童训练成了‚年纪轻轻的学究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显得死而板,缺乏应有的朝气与活力,更不要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了。我们唯有改革课堂教学僵化的组织形式,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让儿童畅想、畅言,全身心投入,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从而引发出创新的潜质,提高整体的素质。

全员交流活动化的组织形式可用在个人自读或小组讨论之后,可以插在某个讲读深究的教学环节中,亦可由引入阶段贯串于整一个课堂教学全过程,其可供采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表演。

表演能缩短学生(演员)与读物(课本)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的理解便会于潜移默化中得到深化。

表演的选用契机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课文本身的故事性较强,学生可自读自导自演,以全方位开放自我、表现自我的姿态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美丽的公鸡》《群鸟学艺》、《苦柚》等;二是于课文情节的简省处、浓缩处、言而不尽处进行适当的剖白、深挖,使学生心领神会其言外之意、味外之味,以期开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心愿》一文中维勒尼克的父亲还向作者谈了许多中国见闻,令维勒尼克几次都插不上嘴,那么这两个‚中国迷‛会谈到哪些给他们留下美好印象的中国趣事呢?这可以让学生凭自己对祖国的印象,地理的、历史的、人情风俗、古今文明,去拟定对白台词,揣摩交谈神态等,然后表演片断,就能收到更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的效果;三是于个别文章嘎然而止的收尾处,进行思维的拓展,情节的延续,加以续集式的表演。如《小摄影师》,小摄影师走了以后,他还会再回来吗?回来后的情景是怎样的呢?四是于把握文章之后总结相关思路或方法,进行知识迁移式的表演,如学了《日月谭》之后,做个小导游,带全班师生去游赏并作介绍,或迁移写法,导游介绍附近的某处名胜古迹,以加深学生对文路的理解,实践能力也得以提高。

2、操作。

如果能把文章内容显化为学生多种形式的亲自操作,他们的感性认识、创新力、动手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培养。操作式通过动用多种感官,开启多种信息感知渠道,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更具直观性和吸引力。

操作式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所选的开放式思维训练内容须具有可操作性。如上《捞铁牛》可作模型操作,上《美丽的公鸡》可以根据课文第一段内容进行绘画操作,上《奴隶英雄》可选配乐《义勇军进行曲》或《国际歌》进行歌咏操作等等。《长城》一文的教学,更可以选用多种操作活动:

1、查地图,找长城;

2、画长城,识构造;

3、读文段,悟豪情;

4、演导游,作介绍;

5、唱《长城长》,抒爱国心;

6、作短诗,扬情怀。这些紧紧围绕文章内容中心的多元操作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全方位地培养他们的整体素质。

3、游戏。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玩游戏是学生最喜闻乐见且乐于参与的活动。它能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使学生学中乐,乐中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发展想象,增加认知。课前的导入可以玩‚集中注意力‛的游戏,如‚反口令行动‛、‚快速指令行动‛等。授课过程中可以针对有相关性的授课内容进行游戏,如授《放风筝》一课,有条件的话,可以带学生到操场放一放风筝,以体验文中兄弟俩的愉悦之情,从中让学生了解风筝起飞、升空的过程,这无疑是一种很有收益的活动。

总之,全员交流活动化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以上三种主要常用形式外,尚有竞赛式、辨论式、故事式,等等,只要抓住契机,收放得宜,都能从形式到实效,获取很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在上述四个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式的具体操作外,尚要注意以下几项内容:

教室布臵多元化。亦即是把传统的、封闭式的、一劳永逸的教室布臵改为开放的、动态的场景设臵。如课桌的摆放不能一味阡陌纵横,可以改摆成扇形,又可摆多圈形,有时又可摆茶馆式、梅花形等等。

师生关系平等化。这关键需要教师要以一种更新的教育观念来正确看待师生双边活动的平等关系。一个好的教师应和学生平等相处,态度上不宜高压,教仪上也不宜总高高在上,他应该在学生中参与相关的学习活动;而学生也并非不能上讲台,必要时可以让他们上讲台讲析课文,甚至于可提问暂作学生的老师,或提示大老师向小老师质疑问难,由小老师们分析解答。这种在平等师生关系上开展的双边活动,必将使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都得到有益的锻炼。

课堂延伸广大化。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决不是为课堂而课堂,成功的教学组织形式亦决不只成功在组织课堂,它应该是一种大课堂观,应能指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深入生活,利用分布于每个角落的语文资源来学习语文,提高素质。如学了《灰尘的旅行》,可组织学生课后搜集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学习《黄河为什么断流》,可让学生课后去了解森林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的有关知识,也可上网查询母亲河令人忧心的变迁,各种环保隐患的威胁等等。只有树立大课堂观,大语文观,教学的组织形式才可以说得上是最彻底的开放,这样的成功开放,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素质,培养人才。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要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培养认识活动中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养成以学生自己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大脑解放,开拓思路;眼睛解放,敏于观察;嘴巴解放,大胆质疑;时间解放,空间解放,突破单一的封闭的教学框框,成为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教学的组织形式 篇6

关键词:武术教学;组织方法;教学改革

一、依据

高校武术课程的组织形式对于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和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可以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品质。学生在整个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进行教学的主导力量,是大学生进行武术学习的引导者;体育场馆设施资源是进行高校武术课组织的物质基础和保证;组织方法是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的方式和程序,它指导着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作为学习主体的大学生如何进行优化组织、配置各种资源。武术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武术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以及武术教学效果的评价都与课程的组织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用科学、合理的组织形式把各个组成要素妥善地组织成一个结构整体,产生最大、最优的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研究对象

作者将河南省20所普通高校的38名武术教师的教学方法作为研究对象。力争使所选样本基本覆盖整个河南省,体现全省的现状。

三、研究方法

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取得第一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运用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最后用逻辑归纳法将数据和资料进行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出结论,并据此提出建议。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高校武术课组织形式是以大学生、体育教师和体育场馆设施资源作为物质载体,依靠组织方法将三者进行优化组合,在遵循科学运动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各个要素。它包括四个方面:大学生、武术教师、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和组织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进行周密、科学的组织和安排,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基于此,各高校对教学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研究发现,武术在普通高校基本上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只有个别的还进行普修学习。众所周知,选修课程优于普修课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但是,由于武术的特殊性和大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复杂性,这种组织形式的弊端越来越多,已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的需要,它也要与时俱进,这是时代的要求。

(一)学生个体差异的要求

大学生学习武术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知能力的差异;二是身体素质基础有所区别,包括由于年龄、身高、性别生活状态等引起的身体素质的不同。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和身体素质基础的差异性决定了武术课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与层次性,各高校应尽可能地考虑到这种差异性,并尽可能创造条件开设不同的教学班,实施分层次教学。学生可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参与不同级别的学习。例如,武术基础较弱或者没有武术底子的大学生可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初级班的学习,从最基本的技术学起;而武术技能基础较好或者有一定的武术底子的大学生可选择高级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提高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和武德修为。

(二)运动技能增长规律的要求

运动技术、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个体先天的运动能力的倾向为前提和基础,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体育学习与体育实践活动,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学习掌握一项武术技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掌握一项技能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对动作技能结构的认知定向阶段;初步掌握阶段;熟练、自动化阶段。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一种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课程组织形式,在尊重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实施教学。

(三)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馆设施资源

体育场馆设施资源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硬件设施,如果学校没有场地、器材,即使再好的体育教师也难为这“无米之炊”。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考虑每节课的特点,分析每堂课的特征,尽量开发可进行武术教学的场馆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练习的环境。

五、建议

(一)实行分层次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现代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种教学形式打破了原有的班别、系别的限制,在同一项目的教学班内,可以根据学生的运动基础、身体素质和休养等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如,开设武术初级教学班、中级班和提高班,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授不同的内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机动实施初级班——中级班——提高班的层次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可根据自身状况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武术班级。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武术选修课采取的是纵向分层次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在武术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的则是一种横向铺陈,多样化、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初级班的教学为例,在开始进行武术教学时,可先用一节理论课来使学生对武术有一个初步认识,在日后每节技术课的教学中,可采用一种综合实践技术、理论知识、心理辅导以及营养保健等多方位的授课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也能够通过武术课的学习学到一些东西。

分层次授课法减轻了武术教师的劳动强度,而多样化的横向铺陈则对武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层次教学使得基础好的学生“吃的饱”,基础差的学生“吃的消”,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动作,而多样化则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宽度和广度。纵向分层和横向铺陈的教学组织形式加强了对武术教师的横向联系与监督。在分层教学中,几位同类课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小组,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多样化则要求众位武术教师要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和交换知识,教师专业素质也会有大幅提升。分层次教学中学生的武术水平在同一层面上,便于教学内容的实施、学生相互间的保护和学习,武术器材的分配以及教师的观察视野范围,提高了武术教学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多样化的横向铺陈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胡秀英.武术普修课程中总体目标和教学形式的改进构想[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1).

[2]许朝洲.高校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5).

教学的组织形式 篇7

在教学过程组织形式问题上, 国内外学者、专家众说纷纭, 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特点, 同时也蕴藏一些共性的东西, 笔者将其概括为:美术教学组织形式就是能完成美术教学任务, 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 由教学人员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师、学生按照一定的教学设计需求, 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中的组合形式。

二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研究

1. 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随着历史的发展, 班级授课制呈现出“一刀切”“划一主义”的局限, 不利于因材施教, 并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尽管如此, 它以其“多、快、好、省”的优越性长期存在, 仍是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20世纪以来, 利弊矛盾冲突的凸显加剧了世界范围内各国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和探索。美国加利福尼亚学校试行的圣巴巴拉制的教学组织形式, 规定在同一班级设置三种程度不同的课程, 实行分组教学, 这种教学在班级编制的框架内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 各组年限相同, 课程则不同, 试图突破班级授课制中统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日、英、法等国也都同美国一样, 把班级授课制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其进行完善, 扬长避短, 灌输新鲜血液。这表明, 历史的进步使班级授课制正在不断改革, 以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

2. 个别辅导到现代个别化教学

与班级授课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辅导, 是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予引导、启示、咨询和指导, 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教学形式在提倡个性化的美术教学中尤为重要。美术教学往往是全班同学在一个教室里接受教师指导, 也可根据学生情况或需要进行单独辅导, 这种教学便于因材施教, 但要注意一视同仁, 平等对待。现今, 网络教学不断发展, 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加上学生个体性差异的普遍存在, 使学校美术教育越来越重视个别化教学。虽然在现实条件下尚不能允许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教学, 但教学组织形式仍在朝着现代个别化教学方向发展。

3. 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在美术课程与教学论中美术课程教学内容多样性的发展要求美术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改革。美术教学改革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实践, 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发展水平和不同教育发展程度下涌现出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即使它们设计和考虑的角度不一样, 但它们的共性都是力图使美术教学能尽可能地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 如兴趣、能力方面, 想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到最好的水平。因而, 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可以相互存在的, 这也是要与各地区、各学校、每个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如班级授课制“多、快、好、省”的特点, 适用于相对落后的地区;个别化教学, 利于发挥主动性, 照顾个体的优点, 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也高, 适于较发达地区;另外, 还有分组教学、写生教学、参观访问教学、开放教学、设计教学和复试教学等均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美术教学形式的发展属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 而教学对象又是相互作用并不断变化的人, 如果仅仅以一种固定的教学形式和模式去应对万变的教学对象, 那也是不科学的。因此, 教学组织形式必然会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三对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组织形式的思考

第一, 教学组织形式是由教育理念、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学策略、评价手段组成的课堂教学形式特征。不同时代的不同教育理念和育人标准形成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新课标美术教学形式受教师、学生、时间、空间四个核心的影响更应注重其结构性、稳定性、多样性, 使美术课堂发展为融入认知、情感与身心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第二, 美术教学组织形式取决于美术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课程内容直接受制于课程目标, 并为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未来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内容将得到及时更新, 教学组织形式也要随之不断革新, 在增加反映现代科技新成就、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课程的同时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在美术课的设置上增加美学、美术史、美术批评等内容,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深化掌握的程度, 增强文化修养。对于其他的科目, 也应与美术建立起一定的联系, 使美术与其他科目互相促进、灵活学习。如美术课与其他科目一样要遵循教育原理、教育史的相关内容, 让多种科目互相融合、渗透, 既帮助学生理解和学好美术知识, 用能将所收获的美育实践运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去。

总之, 我们只有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条件下把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按其特点有效地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相互补充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对于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应做到有意识地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又注意保持某种形式在特定阶段的主导作用, 打破以往学科本位的授课, 以满足新课标多种教学形式互补的要求, 实现中小学美术教育美育的宗旨。

参考文献

[1]陈荣华.美术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李彦峰.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建构[J].教育探索, 2009 (4)

浅谈教学组织形式 篇8

教学组织形式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多元化, 教学组织形式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随着课程和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浪潮的到来,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课改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授形式, 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它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教学任务和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工作岗位任务对人才的需求来决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在创新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改变了单一的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过程中, 实现了分组讨论, 个人展示和角色扮演等最优组合, 营造了轻松的教学环境、融洽的课堂气氛、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 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 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因此, 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反之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厌学等不良心态。现就适宜教学组织形式总结如下:

一、参与教学

在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传统的主讲者转变成一个指挥者、监督者和协调者, 把握学生个体的差异来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设计要能够开发学生的潜力, 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比如:竞赛、分组讨论、个人展示、图表示意等。学生参与过程中, 通过小组互评, 老师总结的形式, 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综合能力。

二、自主学习

在学生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任务之后, 教师还要给学生布置课下的学习任务, 要求学生用课余时间,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 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等形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化

在课改的教学过程中, 要营造一个轻松、融洽、平等的课堂气氛,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交流,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为教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加强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 这能够帮助学生对新知识有更好的理解。

我国目前改革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探索。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垄断地位”, 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新的教学观促使着教学模式由教师中心向师生互动方向发展变化。所谓师生互动教学, 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共同活动的基础上, 发挥学生个体空间, 教师指导, 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进来, 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任务在一个愉快、活跃的气氛中得以完成。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1.师生整体合作——以扶为主;2.师生分步合作——有扶有放;3.小组自发合作——无拘无束;4.小组自觉合作——协调统一。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每个阶段都有评价机制, 如:学生之间先进行互评, 老师进行总结, 或者通过小组发言、汇报等形式进行评价, 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的效率, 更好的发掘学生的创造力。便于让教师发现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

为避免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枯燥, 组织形式需从全局教育思维出发, 辅以因材施教理念, 推荐运用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 确保教学活动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过程。在这个“教”与“学”的交换过程中, 要充分诱发受教人群的学习潜能, 利于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移;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摘要: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组织形式, 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教师和学生结合起来进行活动。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目的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才能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 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教学组织形式,参与教学,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互动化

参考文献

[1]程少伟.谈行为引导教学法之项目教学法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11) .

[2]蒋庆荣.以项目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

[3]刘文静.浅谈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8) .

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新尝试 篇9

一.站立式朗读———学生们是那么自信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 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目标, 其中“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会忽略学生们的朗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教师有时还为大家分角色, 分小组。但是, 不尽如人意的事实是:年级越高, 学生们的朗读激情越少, 不少学生甚至只是随大流地“呀呀”而读, 令人忧心。

站立式朗读, 突破性地解决这样的问题。集体朗读时要求学生全体起立, 用手托书至胸前合适的位置, 头正、背直、脚平, 口齿清晰、声音洪亮。这样站立式朗读的效果, 出乎我们想象, 同学们脸上既有一丝羞怯, 更多的是一份自豪。总感觉大家在关注着, 投入的程度大大提高。这时, 教师在朗读的技巧上稍加点拨, 事半功倍。在班级实施后, 原本枯燥的朗读, 成了广受大家欢迎的环节, 学习的激情被再次点燃。每一次集体朗读时, 抑或澎湃、抑或婉转的声音, 以及充满精气神的身姿, 令班级的学生陶醉, 令路过的老师慨叹。

二.计秒式背诵———学生们是那么高效

学生掌握知识, 离不开背诵, 对于语文学习尤其如此。记忆的内容, 除了重要的知识点之外, 还有一些具有优美文采的佳句名篇。让学生在背诵过程中, 更加积极自觉地思维, 更加主动活泼地参与, 将直接决定着最后的汲取知识的效果。为此, 教师也采取了很多辅助的手段, 比如教师抽背、学生互背、随堂默写等等。但是, 学生总有一种“被背诵”的感觉, “被动”记忆, 内心“痛苦”, 主体性很难充分发挥。

计秒式背诵, 让学生们的“主动性”再一次尽情释放。根据背诵内容的长短, 规定学生复述的时间, 以秒计算。复述时, 要求字字清晰、句句明白、声音洪亮、一气呵成。传统的背诵没有时间上的约束, “熟练流畅”叫背诵, “断断续续”也叫背诵, 效能意识不能被充分激发。这种形式实施后, 学生的投入、学生的激情、学生的达标意识,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景象,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上了背诵, 悦纳了这种对于他们终身有益的汲取知识的方式。更可喜的是, 对于背诵内容, 他们更加主动地去理解, 因为实践告诉他们, 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 更容易达到目标, 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走动式讨论———学生们是那么投入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探索, 主动获取, 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落实在课堂上, 主要是指以“生生合作”为主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往往由前后桌四人构成, 这样的组合, 既实现了“讨论”这种形式, 又很经济, 节约了时间。但是, 如果成员固定不变, 而成员间的思维能力差异过大, 就不能形成相互的“激发”。长此以往, 这样的互动交流, 便只能流于形式, 更多地只是“热闹热闹”而已。

走动式讨论, 很好地弥补了小组式讨论的这一缺憾, 为高效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因子, 是一种更为开放、民主的课堂交往环境。它立足于“四人小组”, 在四人讨论的基础上, 如果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或者渴望倾听更多的思路, 那么在老师许可的时间范围内, 依据就近原则, 走动起来, 参与到其它小组的讨论中。刚开始实施时, 以为会引起课堂的混乱。实际上这种担忧是多余的, 学生的走动不是盲目的, 他们走向的往往是自己信任的好朋友, 这样的交流既能敞开心扉, 又能互相启发。

教学的组织形式 篇10

一、进行情境的创建

1. 使用多媒体技术创建情境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是通过口头的描述,并结合书本上的一些插画来讲解一堂课的知识点的。由于英语作为语言本身就具有抽象性,所以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将英语中的知识点形象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感觉枯燥,进而渐渐地丧失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和英语课堂的效率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课堂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给初中教育也带来了很多便利。在当下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情境,给他们更好的学习体验。多媒体技术能够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场景、丰富的语言和有趣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的趣味性,进而能够慢慢地培养其对于学习英语的兴趣。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英语教学变得形式多样,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笔者在进行“movie”这个课题的单词教学时,使用多媒体技术创建出了一个电影的场景,通过投影放了一个小短片,再在单词下配上适当的电影图片。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对于“movie”这个专题的英语单词和词组有了很形象的了解,并且通过这样具体的表达方式,学生的记忆也变得更加深刻,有利于后续教学的进行。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的英语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2. 使用实物创建情境

情境的创建很注重其真实性,想要学生更好地了解一件事物,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实物的展示向学生传达课堂中的知识点。实物的展示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站在讲台上,通过口头的描述来向学生传达本堂课的知识点。然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英语素养是行不通的。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最好的方法还是将实物和知识点结合在一起,使用实物创建情境的方法,这样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对教学产生一种亲切感。

二、重视互动教学的实施

互动教学的实质是促进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在产生问题时能够相互帮助,使问题得到最快的解决。在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和学生的互动,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是把自己定义成一个领导者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和学生的沟通就变得少了,学生也会慢慢地疏远整个课堂。因此,教师需要创建一个互动情境,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更多的启发。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互动方式,提升课堂各个环节之间的连贯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小组活动的组织。小组活动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动教学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教师在进行小组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对学生有过多的干涉,要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讨论,让学生和学生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在小组讨论结束之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在其中只需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醒,帮助学生少走一些弯路,这也是互动教学的良好体现。

三、对初中英语实践教学的探究

实践教学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加强自己对于英语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加深记忆,帮助提升学生自身的运用能力。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知识点的巩固和学生英语素养的提升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使用英语知识的机会。初中生受自身年龄和心理成熟度的影响,很难有机会在社会上得到真正的实践机会。所以,教师和学校就要配合起来,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实践的平台。例如,可以组织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知识竞赛等等,创建出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英语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也能更好地使用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学校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聘请外教,让学生熟悉外国人的交流方式。在全英文的教学中,学生也会更快地掌握英语知识点。

四、结语

教学的组织形式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组织形式 优化 发展

初中英语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初步的英语交际能力。初中英语教师通过积极开发课堂资源,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等,对提升初中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为了激发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英语教师就需要对英语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优化与革新,以适应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初中英语教学组织形式现状及原因

(一)初中英语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及客观条件的制约,班级教学仍然是初中英语的主要教学形式。虽然班级授课模式在知识传授方面有着容量大、时间少等优势,但是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很难开展系列的语言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例如,同步的语言教学节奏很难协调学生之间的均衡,使得英语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格局。另外,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往往是教师单向传输,教师占用了大量时间,制约了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及提高。这种不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的授课形式,使得学生习得的都是脱离语言环境的语法句子,难以在语言运用上有所提升。在任务教学活动方面,主要体现为学生活动的任务不明确,英语训练缺乏真实的语境,同时教师也没能为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及空间。[1]其实,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英语水平,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的学习任务,而当其的英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点。

(二)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

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前提下,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然而,这种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理念有着很大的差距,许多英语教师很难为此做出调整与改变,特别是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阶段。初中学生对英语知识在认知、兴趣及学习进度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这更进一步使得传统的基础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满足初中英语的教学要求。例如,一个班级内的部分同学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英语词汇量,在英语学习上做到融会贯通。[2]然而,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上仍受制于教师,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选择的权利,这种单方向的英语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对学习效率有着抑制作用,进而导致无法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此外,对英语学习来说,良好的语言环境对英语教学及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英语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

(一)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改进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有别于以传统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结合当前的热门影视作品,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强化学生对英语词汇量、语法等的理解。初中英语教学应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在此过程中建立一种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关系。教师还应从学生的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设计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的效率。例如,根据不同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差异,引导学生加入不同的英语学习小组,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应的英语表演节目,让学生在活动小组中进行自我编排、表演,并交流自身对表演的理解。这种自主学习英语的活动不但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

(二)创设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优化教学模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还应给学生创造更多运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如涉及与组织多种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内外活动。这更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做些与英语相关能调动学习兴趣的活动,如吟唱英文歌曲、讨论兴趣爱好等。另外,还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學过程中,教师还应激发学生潜在的英语自学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使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等技能得到全面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及学习氛围是上好英语课的基础,教师应给予每一位学生均等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获得英语学习的乐趣。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英语教学应通过讨论、质疑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3]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新颖别致的题目进行课堂讨论,从而达到在探索中解决问题、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三、初中英语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发展

(一)启发式及情景教学模式创新

启发式英语教学主要是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意识而采取的教学形式。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应采用多启发,鼓励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单词、短语进行交流,并留出部分时间鼓励学生自由讨论。针对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可以事先提出相关的例子及问题,将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巧妙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尽快融入到情景之中,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真实的情景不但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情景创设的灵活性,尽可能创设一些形式多样的情境。同时,在情景建造过程中,还应尽可能的互动,将英语课程转变为英语口语交际的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在欢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二)互动及合作学习的英语教学新思路

互动式英语教学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现情感与思想的沟通,这就使动态教学更为具体,有着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对教学氛围、师生关系等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有较好的控制力及创新力,这是因为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放开与适当的掌握。初中英语课堂组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指的是英语教师由知识的传播向教学活动的互动转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英语教学的需要,教师应主动设置场景、启发学生,让学生能自主地学习。在英语教学互动过程中,应让学生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收获,真正提升课堂效率,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与发展。合作学习主要以小组讨论为特征,就是让学生在相互帮助、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及任务。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配合,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一致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陈辉.初中英语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 黄兴刚.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组织的实施[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91):103-105.

[3] 陈红霞.初中英语合作性学习初探——新课标英语的小组学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4-17.

教学的组织形式 篇12

为了探索体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按照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 打破体育教学传统模式的这种沉闷局面, 我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摸索, 设计改革了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我认为,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应为内容服务, 改革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目的是让学生在更加活泼开放的课堂气氛中, 得到更好的身心锻炼, 以增强体质。为此, 我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 深入了解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兴趣要求和每个人的个性及天资的差异, 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作了初步改革。其方法是:教师示范讲解某个动作时, 不强调学生机械地排列成整齐的队形, 只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周围自然站立, 并且边讲解、边示范。学生一边听讲, 一边自然练习。学生练习时, 由于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模仿能力不同, 最后的效果也不会相同, 所以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 自由结合, 互帮互学, 做得好的同学可自由运动, 随时指点暂时差一点的同学。这样, 由原来的机械组合, 变为按情趣自由结合, 成为小群体活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和传统教学形式、方法相比, 层次多、方向宽、变化大, 结构新颖, 效果显著。如在进行投掷铅球教学时, 教师先讲解动作要领, 当学生们初步掌握了徒手动作后, 就让他们在教师指定的区域内, 自由结合成几个小组, 进行自由练习, 学生有的掷、有的拾、有的审查动作要领, 人人情绪高, 个个兴高采烈, 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这样做, 学生解除了思想顾虑和不必要的约束, 他们互帮互学, 情绪高涨, 练习认真。教师来回巡视, 分别指导, 待学生基本上掌握技能后, 就吹哨集合, 分析典型错误动作出现的原因, 指出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 并让动作较正确的学生出来示范, 使原来掌握不好的同学及时纠正。结果全体学生都正确掌握了投掷要领。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体会到,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是:

(1) 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能较好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中, 同学之间互帮互学, 取长补短, 团结友爱, 并形成了自我检查、纠正动作的能力。例如, 在分腿腾越 (山羊) 教学中, 各小组注意互相保护的前提下, 他们在“助跑节奏”“起跑力度”“腾空高度”“推手快慢”“髋关节是否前送”“落地时是否轻松抬头”等动作上相互提示补充, 学生练习非常带劲, 大大促进了学习进度, 促进了动作要领的掌握。

(2) 能充分改善师生双边关系, 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由于这种组织形式, 教师不是高高在上, 而是巡回在学生之间, 与学生同活动, 共练习, 亲密无间, 形如家人, 师生情感交流充分, 也充分发挥出学生各自特长, 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动作技能。如在掷铅球教学中, 有的同学喜欢背向滑步掷, 而有的喜欢侧向滑步掷。教师根据他们各自情况, 耐心地分别指导, 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掷铅球的滑步动作要领。

(3) 这种组织形式, 能充分发挥小群体的骨干作用。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 充分发挥了“小先生”的作用, 同时也可节省组织教学时间, 有利于提高课堂练习密度,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 教学效果显著,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由于该组织形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能自觉地进行练习。在相互学习、相互指点的情况下, 有利于纠正错误动作,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 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这种改革, 绝不是“放羊式”的教学。因为这种形式是学生在指定区域内进行练习, 是在有效控制下的学习, 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它是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 因而它不是“放羊式”的。

上一篇:动车组制动下一篇:可持续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