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形式

2024-06-19

施工组织形式(精选10篇)

施工组织形式 篇1

摘要: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复杂多样、施工专业性强、施工技术复杂等特点。这要求园林施工单位在园林工程施工中, 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对园林工程项目进行管理, 以提高园林工程项目的效益和效率。针对目前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介绍了几种合理的管理组织形式, 供广大同行参考。

关键词:园林工程,施工组织形式,管理措施

1 常见的园林施工管理组织形式

要提高园林施工管理的水平, 需从施工组织形式出发, 不同的园林施工项目, 有着不同的特点, 根据这些差异性选择合理的施工组织形式, 可使园林施工管理事半功倍。常用的施工管理组织形式有以下几种, 它们各有优点, 需扬长避短, 才能使得这些组织形式较好的发挥其作用。

1.1 直线式园林施工组织形式

直线式园林施工组织形式, 是指园林施工单位系统地自上而下形成的直线控制, 分层领导, 统一指挥, 下级只接受唯一上级的指令。这种组织形式适用于项目规模较小的园林工程, 例如某一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建设, 或者单一的小型园林配套工程。因为这种施工组织形式具有责权分明、决策快速、执行方便等优点, 但是也有专业分工不够细致明确等缺点。一般来说, 如果是小型的园林施工工程, 施工技术较为简单、协作关系较少, 为了便于协调, 有效指导工作, 可以采用直线式的施工组织形式。

1.2 职能式园林施工组织形式

所谓职能式园林施工组织形式, 就是要突出园林施工的专业化, 即强调专业化的分工, 因为园林施工工程所涉及的工种繁多, 如植物种植、花坛、园林道路的土建施工、假山、流水等施工, 这些工种都有自己不同的作业特点, 因此, 职能式园林施工组织形式, 就是以职能作为划分部门的基础, 把相应的管理职责和权力交给职能部门, 各职能部门就可以在本职能范围内, 直接管理与指挥下级施工人员。这种组织形式适用于园林施工工程专业分工性较强、工种复杂、工期较长的中型园林工程。采用这样的组织形式, 才能有效地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 有利于解决园林施工项目的专业技术问题。

1.3 矩阵式园林施工组织形式

矩阵式园林施工一般应用于现代大型园林施工工程管理中, 这是一种新型的园林施工组织形式, 吸取了职能式和直线式各自的优点, 而且还借鉴了系统化管理的模式特点, 使得园林施工的各个子部门可以有机地联系起来, 避免了管理不到位, 或责权不明确等管理缺陷。矩阵式的园林施工组织形式, 在大型园林综合性工程中常用, 因为大型的园林工程量浩大, 内容庞杂, 如建亭筑榭、植物种植、叠山理水、灯光照明、地形改造、地面铺装等工种, 而且技术复杂、工期较长, 如果没有周密的管理模式, 很容易会拖延了工期, 造成资源的浪费、经济的损失。所以, 如大规模的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工程项目, 一般都会采用这样的组织形式。

2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有效措施

2.1 园林施工现场准备工作

在施工前, 组织工人要搭建临时工棚, 另派专人技术人员从附近变压器上拉接工地临时电源, 并安装电表、电闸、保险装置和照明灯等设备, 保证工地上的施工用电;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出入口进行简单的平整处理, 以保证施工现场通行方便。此外, 在全面开始绿化施工前, 施工管理人员还要对现场进行必要的测量, 收集较为详细的现场高程数据。通过施工现场的准备工作, 实现现场的“四通一平” (通水、通电、通路、通讯畅通, 基本为全方位的绿化施工准备好了施工场地) 。

2.2 土方施工的管理

土方施工是园林建设工程实施的第1道工序, 实施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后期的场地标高、地下管网设施的施工园林建筑和道路广场的工艺要求、种植工程的手段和植物成活情况等。在园林工程土方施工过程中, 常会用到推土机, 例如在挖掘水体时, 用推土机推挖, 将土堆至水体四周, 再运走或堆置地形, 最后用人工修整岸坡。在利用推土机进行挖湖堆山施工中, 虽然工作的效率很高, 但是, 也有以下几点施工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 施工管理人员要向推土机手介绍相关的园林施工对象的情况, 例如施工地段的原地形情况和设计地形特点, 并能结合模型, 便于一目了然。另外, 在园林工程施工之前, 管理人员还要了解实际地定点放线情况, 如桩位、施工标高等, 这样施工时就会使得推土机手心中有数, 得心应手地按设计意图去塑造设计地形。这对提高工效有很大帮助, 在修饰地形时也可以节省许多人力物力。

其次, 管理人员还要注意保护表层土地, 在挖湖堆山时, 要指导施工人员先用推土机将施工地段的表层的熟土 (耕作层) 推到施工场地外围, 待地形整理好, 再铺回表土。

最后, 为了防止施工中的木桩受到破坏, 施工管理人员要指导施工工人在木桩处做醒目的标志, 放线也要明显;同时施工管理人员要经常到现场校核桩点和放线, 以免挖错 (或堆错) 位置。

2.3 园林植物种植施工管理方法

园林植物种植施工管理中,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选苗和号苗, 园林施工的管理人员要根据设计单位所提供的植物种植施工图, 了解所需种植的植物种类和规格, 同时还要对市场行情有一定的了解, 因为园林植物具有比较强的地域性, 价格差别较大, 了解市场信息尤为重要。此外, 管理人员还应考虑植物的外形、季节性等特点。植物种植的施工过程即栽种, 它的准备工作是从苗圃将选好的苗木挖掘、包扎、运输到施工现场。这个过程中不要破坏植物的根系和枝干等, 以保证它的成活率。园林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好最大的经济收入, 为此, 在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 管理人员应有成本控制概念, 既要保证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 又要确保施工时间符合工期, 讲究经济效益。

2.4 园林工程施工项目进度管理方法

园林工程施工项目进度管理是整个施工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进度管理主要是根据施工进度计划与目标, 以及施工合同中规定的施工期限来进行进度管理。管理人员要在保证施工质量、不增加施工实际成本的条件下, 确保施工项目的既定目标工期的实现和适当缩短施工工期。因此, 管理人员要合理编制园林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表, 明确开工日期、计划总工期和计划竣工日期, 而且应确定项目分期分批的开、竣工日期, 严格控制施工工人如期完成单位工程的施工任务。同时, 还要具体安排实现进度目标的起止时间、组织关系、材料计划、工艺关系、劳动力计划、机械计划、搭接关系和其他保证性计划, 以保证施工项目的进度如期完成, 这是整个园林施工管理的关键点之一。

3 结语

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 对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的实施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选择组织形式时, 要以实现工程目标为核心, 以利于决策指挥和沟通协调为基本点, 灵活应用组织形式。对不同的园林工程项目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即使同一项目, 也可在不同建设阶段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随着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 园林工程已广泛实行了工程招投标,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借鉴其它工程领域已取得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 完善与发展园林工程项目组织形式, 对提高园林工程建设水平和投资效率, 促进园林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梁伊任.园林建设工程 (上卷、中卷) [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1

[2] 杨鲁豫.建设园林城市——塑造新世纪的城市形象[M].中国园林, 2009

[3] 唐来春.园林工程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施工组织形式 篇2

教学组织形式

在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中,教学组织形式是比较常见的考点,考查形式比较多样,既有客观题形式,同时也有考查主观题的可能,因此我们在备考过程中要以理解为主。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换句话说就是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个别教学制

个别教学制是产生最早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由学生个人与适合个别学习的教材内容发生接触,并辅以师生之间的直接联系。它虽然也有一群学生,但没有固定的班级,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各不相同,每个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也无计划,随时随意决定学习什么和不学习什么。我国古代和古埃及、古希腊多采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同时优点也是比较突出的,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但是,采用个别教学制教授的学生数量是比较有限的,不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个别教学制不同于个别辅导,前者是针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后者主要面向特殊学生,如后进生和优秀生。

中公教育

2.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按课教学,“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按时授课,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个单位时间称为“课时”,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因此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班”、“课”、“时”。

同时,班级授课制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早在古罗马时期就有班级授课制的萌芽思想,但是等到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才在他的《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班级授课制优点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有严格地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不足之处是难以因材施教;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灵活性。

另外,常涉及到的考点有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是复式教学,辅助形式是现场教学。3.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这两种都属于自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他们两者之前存在很大差别。设计教学法也叫单元教学法,提出者是克伯屈,他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

中公教育

道尔顿制是美国的柏克赫斯特在道尔顿中学创立的,指的是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的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书目、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才请教师辅导。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和检查。

4.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大班是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小班是把大班的学生分为20人左右的小组,研究和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特朗普制具有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也有个别教学的长处,但管理起来比较麻烦。

【练习题】

1.古代社会中采用最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 D.设计教学法

1.【答案】A。解析:个别教学制是产生最早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由学生个人与适合个别学习的教材内容发生接触,并辅以师生之间的直接联系。因此答案选择A。

2.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一个课时,这种出现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中公教育

A.文纳特卡制 B.活动课时制 C.道尔顿制 D.特朗普制

2.【答案】D。解析: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因此答案选择D。

3.【简答题】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3.【答案要点】

班级授课制的有点主要表现在:

(1)有严格地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班级授课制的缺点表现在:(1)难以因材施教;(2)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缺乏灵活性。

中公教育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篇3

关键词:合作学习;有效性;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123-01

在素质教育已获全面落实的今天,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是最主要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打破了过去那种全体学生面向黑板,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的束缚,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合作交流、实践、操作。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这种学习方式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在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总要扭过头来看着他,不仅要听其音还要观其颜),因此学生愿意接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学生好动,自制能力较差,所以组织不好课堂就会出现混乱,更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

一、农村中学小组合作学习难以开展的原因:

1.农村中学的学生普遍基础差,自主性、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不强,课堂合作学习时间不够用,检查力度不够,学生没有能力去参与讨论,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参与的积极性不高。2.农村中学长期维持低水平的教学,老师缺乏合作学习指导能力使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3.农村中学传统教学仍占主导地位。

二、在农村中学有效组织合作学习的思路分析:

首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分组,使小组成员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

1.科学建组。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时,我们倡导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建立“异质型合作小组”为主要合作方式,同时可以考虑选用“同质型合作小组、异同混合型合作小组、自由组合型合作小组”作为补充。

2.交叉合作。男生和女生、优等生和学困生分到一起。在学习目标较难达成,而且对全体学生都有学习要求的时候,交叉合作的操作,往往能起到优等生对学困生良好的带动作用。

3.合理分组。注意每组搭配学习能力、脾气性格不同的学生,相互帮助,在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个性差异、能力特点入手,分层建组。

其次,分组以后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纪律监督员各一名。小组长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纪律监督员的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纪律监督,使其小组合作顺利进行。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再次,要求我们的老师有意识地培养与提高组织能力。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时所要研究的问题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那么,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质疑的问题就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就是上课“学什么”的问题。如果“学什么”能由学生决定,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让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1.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2.老师的正确引导。就目前有的农村中学的教学模式是生硬的传统教学,致使许多的学生丧失提问题的热情与勇气。让不能提问题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就意味着这样的小组合作注定不长久。因此,我们教师在学习小组开始的阶段,必须深入到小组中去,与小组的组员交流,通过教师的参与,增强学习小组开展活动的严肃性,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完成各项工作,从而使学习小组有步骤、可持续地开展活动。

3.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内容与程序。合作学习小组活动的内容也不能太复杂,否则,太复杂的程序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下手,由于时间的短促,也难体现出大家在一起的效果,这样的结果同样会减弱同学们的活动激情。

4.加强对学习小组组员的职责培训。每个组员在小组中承担的工作与责任,对合作学习小组的可持续发展是相当重要的,我们教师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引导合作学习工作的开展。通过有效的培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浅谈教学组织形式 篇4

教学组织形式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多元化, 教学组织形式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随着课程和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浪潮的到来,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课改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授形式, 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它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教学任务和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工作岗位任务对人才的需求来决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在创新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改变了单一的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过程中, 实现了分组讨论, 个人展示和角色扮演等最优组合, 营造了轻松的教学环境、融洽的课堂气氛、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 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 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因此, 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反之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厌学等不良心态。现就适宜教学组织形式总结如下:

一、参与教学

在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传统的主讲者转变成一个指挥者、监督者和协调者, 把握学生个体的差异来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设计要能够开发学生的潜力, 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比如:竞赛、分组讨论、个人展示、图表示意等。学生参与过程中, 通过小组互评, 老师总结的形式, 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综合能力。

二、自主学习

在学生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任务之后, 教师还要给学生布置课下的学习任务, 要求学生用课余时间,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 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等形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化

在课改的教学过程中, 要营造一个轻松、融洽、平等的课堂气氛,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交流,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为教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加强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 这能够帮助学生对新知识有更好的理解。

我国目前改革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探索。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垄断地位”, 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新的教学观促使着教学模式由教师中心向师生互动方向发展变化。所谓师生互动教学, 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共同活动的基础上, 发挥学生个体空间, 教师指导, 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进来, 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任务在一个愉快、活跃的气氛中得以完成。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1.师生整体合作——以扶为主;2.师生分步合作——有扶有放;3.小组自发合作——无拘无束;4.小组自觉合作——协调统一。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每个阶段都有评价机制, 如:学生之间先进行互评, 老师进行总结, 或者通过小组发言、汇报等形式进行评价, 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的效率, 更好的发掘学生的创造力。便于让教师发现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

为避免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枯燥, 组织形式需从全局教育思维出发, 辅以因材施教理念, 推荐运用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 确保教学活动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过程。在这个“教”与“学”的交换过程中, 要充分诱发受教人群的学习潜能, 利于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移;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摘要: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组织形式, 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教师和学生结合起来进行活动。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目的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才能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 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教学组织形式,参与教学,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互动化

参考文献

[1]程少伟.谈行为引导教学法之项目教学法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11) .

[2]蒋庆荣.以项目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

[3]刘文静.浅谈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8) .

课堂组织形式 篇5

课堂组织形式有哪些? 比如有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

自学、分组探究、分组讨论、竞赛、辩论、知识问答„„ 观看电视教学篇, 个人展示, 模仿表演, 角色互换表演

科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1、讲授法(分讲述、讲解、讲演)

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要求:(1)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问答法,分引导性的谈话、传授新知识的谈话、复习巩固知识的谈话、总结性谈话)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要求:(1)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善于提问(3)善于启发诱导(4)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整节讨论、几分钟讨论、全班性讨论、小组讨论

要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

4、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主要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3)加强辅导(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1、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要求:(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和过程(3)讲究演示的方法

2、参观法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大自然和其他社会场所,通过对实际事物或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取知识的方法。

要求:(1)事先做好参观准备工作(2)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3)做好参观总结工作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1、练习法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按练习的内容分:心智技能练习、动作技能练习、文明行为练习要求:(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3)严格要求

2、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展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作用: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概念、规律、原理等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探索研究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求:(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2)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做法,提高实验的自觉性(3)加强过程指导(4)做好小结。

3、实习作业法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

课堂组织形式 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要求:(1)准备(2)动员(3)指导(4)总结

(四)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发现教学、探究教学、问题教学

优缺点:复杂作业,激发兴趣,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进取精神。花费时间多,不经济,需要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发展水平,有逻辑严密的教材和素质较高的教师。步骤:

(1)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

(2)学生利用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或答案。(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如有不同观点,可以展开争辩(4)对结论作出补充,修改和总结 要求:

(1)正确选择探究课题: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实际,正确选择问题,问题应有一定的难度和研究价值,需要学生运用已学的多方面的知识,提出假设,并经过多次尝试才能解决。

(2)创设进行探究的良好情境:教师除了在活动场所、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学时间等方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外,还需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创设一种互尊互爱,好学深思、奋发向上的环境和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展开深入的讨论,积极交流心得体会,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教师不可越俎代疱,必要时才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一般要从半独立探究逐步过渡到独立探究,从对单一问题的探究到复杂问题的探究,从参与局部的探究过渡到全过程的探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指导。

教师有了教学艺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愤生动活泼,教学活动丰富多彩,便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我国的教学艺术的故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举一隅”,要学生“以三隅反”。孔子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有“愤”、“悱”的情绪,产生学习的愿望,然后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思考,独立实践去获得一定的战士技能。至于怎么样使学生产生“愤”、“悱”的情绪,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艺术了。

当今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大体分解成以下几种:

一、活动式:整个课堂的教学形式,主要由活动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活动可以充分增加学生动脑思维的机会,发挥学生聪明才智,如再在课堂上对表现良好的学生适当加以表扬,则更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1、全班活动: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活动形式。全班活动能使学生通过跟随全班活动增强自己学习的信心。

2、个人活动:个人活动很适合学生开展单独学习,如阅读、书面练习、涂颜色、画画、回答问题等,个人活动还有利于使课堂教学有动有静,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机会。

3、小组活动:小组活动中,学生根据课文中角色分成小组形式进行活动,或者自编节目进行活动,也可进行讨论、辩论、商量等活动,这种活动利用于发挥团队协作的作用。

二、游戏式:学生由于缺乏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经验等特点,往往感到学习困难,学习起来感到枯燥。因此,在课堂上适当开展一些仿真游戏活动,把所学的知识通过游戏组织形式,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1、全班游戏:把班级里每个学生安排一个角色,全班开展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同时,通过游戏活动可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两人游戏:在课堂上,通过由两个学生自由组合,并合作设计、完成游戏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小组游戏:通过小组游戏的活动形式,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提高班级小组人员的凝聚力、合作协调。

三、对话式:通过师生之间相互对话,从而共同探讨知识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有利于在在对话中深入思考,同时,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开动脑子进行思维。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1、生生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相互提问题甚至开展相互辩论,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2、师生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相互提出问题,积极让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达到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课堂组织形式

四、情景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选择并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形式的趣味性的生活情境,以情促知,以“情”动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觉地投入到本节的学习中去。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1、故事情景:教师用故事的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故事的内容,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愉悦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小品情景:教师用小品的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小品的内容,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愉悦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音乐情景:教师用音乐的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音乐的乐律,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愉悦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演示情景:教师用演示的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演示的内容,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愉悦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交流式: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相互进行合作交流、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交流,以获得学习的主动性。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1、全班交流:通过全班级的师生或生生交流活动,烘托出学生学习的热情,形成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2、小组交流:通过小组学生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其语言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师生交流:通过教师同学生之间的对话、提问大呢感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师生互动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六、问题式: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促使学生提问,不是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办到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达到促进学生多思维的目的。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1、学生问题:学生向老师或学生向学生提出问题,使课堂充满着积极思维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情趣。

2、教师问题: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开动脑筋,对问题的积极思考,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七、班际联合:将两个或三个小班联合放在一个大课堂上进行上课活动的一种新颖的课堂组织形式。其优点是:学生的荣誉感强了。在这样的新的学习群体中,学生个人的表现,除了个人才华的展示外,还承载着班级的荣誉,因而,当一位同学发言时,同一班级的其他同学都在为他发言的质量担心着,偶尔有遗漏或有差错便争着补充或扼腕叹息,同学们对发言的积极性以及对其他同学发言的关注程度使老师始料未及。

八、团队合作式:由于学习内容操作性很强,而学生个别化指导的需要又特别重要,此时,全靠一个老师的指导显然没法完成,因此,把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型团队,有助于他们相互指导与学习。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1、小组合作:各小组由小组长牵头自己小组成员,联合构成一个学习型合作团队,充分利用小组各学生的长处,发挥团队小组的拼搏精神,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个人合作:将学习水平相近的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型团队,这样营造竞争的氛围,鼓励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在这样的个人合作的团队学习中,学生之间相互研讨会更加平等,协调。

九、讨论式:对学生的问题或对教师的问题,课堂以全班或小组共同分析、讨论形式解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1、全班讨论:对学生的问题或对教师的问题,以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

2、小组讨论:对学生的问题或对教师的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

十、分层教学式:一个班有五十多名学生,学习中存在差异现象。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学习困难比较大的几名学生编为一组,教师多加关心,及时予以辅导,使他们同样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习信心。

十一、实验式:实验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属于开放性,实验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同时,教师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引导学生在记录实验数据时一定要真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下主动的获取知识。

十二、小组围坐式:课前将班级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课堂上各小组同学围坐在一起,对要探究的问题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之间产生的不同看法进行交流。

谈谈高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篇6

一、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或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在我国古代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它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 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但教学效率往往不高。由于个别教学的条件对一国教育资源要求很高, 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存在着极大的矛盾, 因此, 个别教学形式在高校本、专科阶段已基本不再采用, 只有在研究生阶段才有。

二、班级教学

班级教学或班级授课制是按照专业将学生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 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课时数, 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教学是高校目前通常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具有“五个固定”的特点:学生固定, 按专业将学生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固定, 按教师的专业和工作能力分配教学任务;内容固定,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向学生传授统一的教学内容;时间固定, 师生按固定的课表进行教与学;场所固定, 在固定的教室上课, 教师若要改变上课场所或时间, 要报教务部门批准才可[2]。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利于扩大教育教学规模, 教师按一定的课表有计划地同时对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进行教学, 可以经济有效地培养人才, 教学效率高;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 对教学环境建设要求比较低;更重要的是师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 则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本身。

班级授课制存在的不足:教师将全体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模糊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不能兼顾学生的多种需要, 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学场所主要局限在教室, 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授, 容易产生“满堂灌”现象, 这种方式非常封闭, 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虽然班级教学也存在很多的缺点, 但它具有课堂信息容量大、知识传授效率高、系统性强等优势, 在基础知识的传授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网络教学

广义的网络教学是指在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教学活动。狭义的网络教学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 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

网络教学是利用已经普及的电脑和宽带网络等硬件环境, 依托专业的网络现场教学平台, 实现异地、同时、实时、互动教学和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 是“实地现场教学”模式的强有力的补充, 是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总体趋势和目标。从教学内容来看, 网络中的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或需要选取相关知识和信息。学生与教师对于教育资源拥有平等的获取权, 学生不再被动地接收教师单向灌输的知识内容, 而是主动地选择与研究。这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探索、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 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个人的学习潜力。从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来看, 网络教学突破了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限制, 为教师和学生选择在最佳地点和最佳时间的教与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即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教与学。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角度看, 网络教学更容易实现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及时交流、即时反馈, 教师既可以对虚拟群体进行教学, 也可以对单独个人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师生关系来看, 既可以是一对一, 即个别指导、个别教学的形式;同时也可以是一对多, 即一位教师同时对许多学生授课;还可以是多对一, 即在线学习者同时求助于多位教师指导。这种多样化的对应关系, 为学生自主地选择不同的、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教师进行辅导提供了可能性。从教学手段来看, 网络教学主要采用视频、音频并用技术, 教师可将抽象深奥的知识点通过多种技术, 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掌握。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提高, 网络教学将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也能减轻教师负担[3]。

然而网络教学也并非十全十美。网络教学对情感目标 (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等) 和动作技能目标 (如实验、手术技能等) 的教学效果不是太理想。学习者的自控力受年龄以及学习风格的影响。对于年龄较小、学习依赖性比较大的学习者来说, 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比较高, 不太适合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另外, 网络教学对教学设备的要求较高。

教学过程的实现最终都要落实到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 因此, 教学组织形式是否科学、合理对教学过程的优化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对人才规格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也使教学内容空前丰富。与此同时, 教学条件和手段也日益现代化。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教学组织形式趋向灵活多样化、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迎接新的教育技术革命的挑战, 作好思想、物质和技术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第1册, P200。

企业组织形式转变规则设计 篇7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企业组织形式多元化。企业组织形式的不完善或种类的稀缺或多或少限制了投资者的选择自由。不同投资者因为自身条件的不同, 如资本形式、数量与投资目的等的不同会产生多样投资需求, 如果这些需求无法获得满足, 则资本投资激励不足, 势必影响经济发展。组织形式单一, 则可供选择的投资渠道狭小, 投资积极性的发挥自然受到阻却。”[1]因此, 法律应适应社会现实的不断变化和投资者的多样需求, 尽力设定足够丰富的企业组织形式, 并允许这些企业组织形式间进行有效率的转变。

1.1 法律应设定多元化的企业组织形式

1.1.1 法律应正视社会需求设计企业组织形式

“马克思在分析法律现象时, 始终将法律放在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加以考察, 强调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指出法律应该是社会需求的表现。”[2]需求是指能够实际满足的需要, 有需求才有市场。不难理解, 主、客观情况相异的投资者, 对企业组织形式的需求也自然不同。正如国家努力使当事人间订立的每一个合同都成为有效合同一样, 国家也力图使每一个投资者对于企业组织形式的需求得到满足。因为, “企业法律形式的稀缺意味着投资者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 不同投资者因为资本形式、数量与投资目的不相同而产生的多样投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资本投入激励不足, 经济发展肯定受到影响。为了激励投资, 就应当给予投资者‘量身定做’的较大的自由。”[3]而换个角度看, 完善的市场应给予市场主体足够多的行为选择。有学者认为:“市场的高度发展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 要求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使投资者有更大的选择空间。”[4]由此推知, 正视投资者的不同需求而设计多样化的企业组织形式应是法律不容懈怠的分内之事, 为每一个投资者找寻到最适合其自身情况的企业组织形式, 亦应是法律始终不渝的价值目标。简言之, 法律应“顺其自然”并有所作为。

“企业形式多样化即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企业形式多样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不能人为地、强制性地要求某种企业形式一统天下。每种企业形式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 不存在一种绝对优越的企业形式, 只有最适合投资者自身情况的企业形式。”[5]可见社会生活中并没有一种“万能”的通用企业组织形式摆在那里, 任投资者取用。法律必须设计出多元化的企业组织形式, 以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故有学者认为:“企业形态应该满足资源组合的不同需要, 因而企业形态必然是多样的。相应法律规定必须为具有组合不同资源功能的企业提供应有的空间和制度设计。试图将企业形态统一为某种单一、严格的模式不仅是徒劳的, 而且往往是有害的。”[6]

我国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各地区、各阶层因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收入状况存在较大差距等因素, 对企业组织形式的需求和偏好必然具有多样性。故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实际国情, 要求企业的形态多样化, 不仅将公司制企业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 而且也要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合作社等非公司制企业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法律空间, 为不同境况的投资者在投资方式上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更加坚实。”[7]

1.1.2 法律应与时俱进创新企业组织形式

“从企业的发展历史看, 作为早期企业组织形式的独资与合伙, 作为近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无限公司等, 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自然产生, 非立法的产物。”[8]后来, 随着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守夜人”角色的转变, 在企业形态法定原则的作用下, 独资、合伙、公司等现实存在的企业形式渐次被各国立法所确认, 开始披上合法“外衣”, 而未得此待遇的企业形式却“相形见绌”, 即使在实践中存在, 其也不会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由此可见, 世界各国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从投资人自行创设到法律进行限定的共同发展过程。这样发展的合理性主要在于:“当事人可低成本地获得与之交易的企业的基本信息, 确保交易安全。法律在限定企业组织形式的同时, 明确规定了每一种组织形式的出资形式、出资者责任、法律地位等重要事项, 使其定型化。因此, 第三人在知道企业采用的组织形式时, 即便利地获得了该企业的上述信息, 有利于交易安全。各国法律一般均要求企业在名称中表明其法律形态, 意义即在于此。”[8]然而, 这样的发展过程亦有其不足。因为在法律确认一种企业组织形式的合法地位时, 通常其已经在现实中以“非法”身份存在一些时候了, 这当然会对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造成冲击与破坏, 毫无疑问应予相应法律制裁。但让法律“矛盾”的是, 这样的企业形式虽然“非法”, 但在一定程度上却顺应了社会的发展与需求, 其所以没能获取合法地位, 恰恰可能是因为法律对企业组织形式的设计不尽合理, 或者没能及时跟上时势的变化所致。“赫斯特在《法律和19世纪美国自由的条件》中指出, 当时美国法律的一大工作原则就是‘保护和促进个人创造性能量的释放’ (there lease of energy) 。”[9]故有学者云:“尽管商法应采取商主体严格法定原则, 但同时应适应市场经济实践对企业组织形式的需求而进行积极的制度创新。”[10]因此, 法律也要“内省”, 不应“睡在”条文堆里止步不前, 而须与时俱进, 适时创新企业组织形式, 以给投资者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对此, 世界各国都概莫能外。

我国立法在公司企业和合伙企业组织形式上有着创新之举。“西方国家对一人公司的态度经历了从完全禁止, 到有条件的承认, 直至立法上的确认和保护这样一个过程。现在, 西方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已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一人公司法律制度。”[11]我国1993年颁布的《公司法》并不承认一人公司的合法地位, 历经10余年, 到了2005年修订该法时, 一人公司制度得以在其中确立。我国1997年颁布的《合伙企业法》本来只规范了传统意义上的合伙企业即普通合伙企业, 并未规定有限合伙制度。但随着后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风险投资得以快速发展, 市场上需要有限合伙企业这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将负无限责任的出资者与负有限责任的出资者有效结合起来, 使能人与富人能够在风险投资的大舞台上“共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虽然不见中央立法, 但有限合伙地方立法活动却日渐活跃。“1994年3月2日, 深圳市的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合伙条例》, 该条例的第三章规定了有限合伙企业制度, 明确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经济组织均可成为有限合伙的有限合伙人, 这是我国地方立法第一次赋予有限合伙的合法性。2000年12月,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2001年2月21日, 北京市政府第 (9) 号令又公布了《有限合伙管理办法》, 对中关村内的有限合伙作了系统而全面的规定。紧接着, 杭州市、珠海市、包头市都通过了类似的规定。”[12]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地方性立法突破当时《立法法》、确认有限合伙法律地位的做法, 学界仁智互见, 聚讼纷纭。有的对此大加鞭笞, 批评该做法有违法治精神;有的对此予以支持, 赞扬该做法的制度创新精神。还有的认为, 上述做法固然不合法治精神, 侵害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 但在中央立法不允许、甚至禁止有限合伙的情形下, 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其创造一个合法的生存空间, 实在是出于无奈之举。”[13]可见, 法律的创新有时也有“被动”的因素在里面。“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之下, 我国立法机关终于顺应潮流, 在2006年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中明确规定了有限合伙制度。”[14]同时, 还在该法中对普通合伙企业的特殊变形有限责任合伙作了明确规定, 并最后定名为“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上述的一人公司、有限合伙企业、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都是我国法律与时俱进创新企业组织形式的表现,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 法律还会在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之路上坚定不移走下去。毕竟, 不断适应和调整社会现实才为法律的第一要务, 而对待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 “堵”不及“疏”。

1.2 法律应允许不同企业组织形式相互间便利转变

1.2.1 成本、效率是法律允许企业组织形式转变的决定因素

一个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体系, 可以使每一个出资人都能够迅速地筛选出最适合自身情形的企业组织形式。也就是说, 企业组织形式本身并无优劣而言, 因为优与劣始终是相对的, 任何企业组织形式都是利弊集合体。一个企业组织形式对于一个投资者而言, 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 此一时彼一时, 并无定论。“显然, 公司制企业的有限责任相对于独资和合伙企业的无限责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在创业初期, 由于资本条件限制, 投资者不得不选择独资或合伙制的企业, 但是, 出于风险控制或风险回避, 投资者会在适当的时机将企业组织形式变更为公司制。”[1]根据企业形态法定原则, 一个投资者要创办企业, 只能在国家给定的备选项中选择一种具体的企业组织形式。但在选定某种企业组织形式后, 因主、客观情况发生变化, 投资者能否改变初衷, 将企业改办成其他形式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投资者在这样的情形下有两种选择: (1) 将原企业解散, 再“不厌其烦”地按设立另一种企业组织形式的条件和程序创办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2) 不须解散原企业, “简明扼要”地直接将原企业的组织形式依法定程序转变成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比较起来, 笔者认为后者更为可取。因为前者程序繁琐, 成本高昂, 且企业经营出现中断, 不便于商誉积淀。因此, 基于降减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商事交易要求, 法律没有理由不允许投资人将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转变为另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故有学者言:“通常一个国家的企业法往往设计多种企业组织形态, 供投资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加以选择。投资者选择时常常考虑企业的设立条件、法律地位、责任形式和国家的税收政策等因素。然而, 这种选择并不是一次选择而定终身, 在一定条件下企业形态可以转化。这种企业组织形态的变更, 可能是企业自身的经营需要使然, 也可能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的结果。”[7]

1.2.2 企业组织形式转变对法律的具体要求

“在商主体严格法定原则下, 要设立作为商主体的企业只能在法律规定的企业形态中作出选择, 不允许在法律规定的企业形态之外另行创设一种企业形态, 或者将法定企业形态作出违背既有规定的变更。”[11]可见, 企业形态法定原则映衬出企业组织形式的严肃性, 投资者在此领域不能随意自治, 即不可私自造出一种法律所没有规定的企业组织形式, 在这方面的任何主张都要依法进行。因此, 投资者要想将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转变为另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就必须按照现有法律规定的条件与程序进行。不管是否出于本意, 既然投资者对法律是如此尊重与信任, 法律就应作出积极回应, 努力使自己更完备、更确切、更具操作性。对一个意欲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投资者而言, 其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出现:他从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转变到另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法律所明确允许的;他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过程与解散原企业再设新企业的程序, 是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如若转变企业形式尚不如企业重设经济, 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多此一举”地作出当时的选择。由此可见, 对于企业组织形式转变, 法律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 就应做到以下两点: (1) 明确规定企业组织形式相互间可以进行转变; (2) 规定低成本高效率的企业组织形式转变程序。

2《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的框架设计

2.1 我国应出台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专项法律法规

投资者创办企业的最根本目的就在于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实际上, 不同形式的企业法律形态的产生和发展仅仅反映了投资者选择投资方式创造财富的愿望。”[15]而投资人是理性的, 现实的, 他并不总是乐于选择外观“华美”的企业组织形式, 因为对他而言, 这样的企业组织形式未必就是最有实效的企业组织形式。有学者认为:“选择何种企业组织形式并无固定的模式, 只有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没有哪种企业法律形态是尽善尽美的。”[16]因此, 面对林林总总的企业组织形式, 投资人必须从自身的主、客观情况出发, 深思熟虑, 方能作出适宜的选择。然而, 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可能很快就会时过境迁, 使得原先的企业组织形式难再成为投资者们的主流选择;另一方面, 投资者的立场亦非始终不渝, 有些时候, 他们也可能会改变“初衷”, 开始“青睐”起其他一些企业组织形式。毋庸讳言, 投资者的热情是必须肯定的, 因为无它则无市场;投资者的自由是需要维护的, 因为无它则失人权。所以, 法律没有理由不允许企业主作出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 否则, 它就是不人道的, 是恶法。西方国家的法律给投资者创造了较为宽松的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环境———从独资企业转变为普通合伙企业, 从普通合伙企业转变为有限合伙企业, 从有限合伙企业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 从有限责任公司转变为股份有限公司, 甚至反向转变, 都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难事。应该说, 不同企业组织形式间存在着诸多的共性, 如它们都是人、财、物集合而成的组织体, 它们都以营利为设立目的, 它们都具有市场主体资格等。基于此, 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专项法律, 对企业间的变型问题作出规制。例如, “对于企业持续存在的组织形式转变, 德国有专门的《转型法》加以规定。该法允许德国企业法人的各种各样的转化方式。对一般合伙转化成有限合伙再转化成股份公司在该法的第5版中有规定。”[17]相形见绌的是, 我国既欠缺转变企业组织形式方面的专项立法, 寥若晨星的几个条文内容又太过简单, 令意欲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企业主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同时, 也对保护债权人的正当权益颇为不利。基于此, 为了统一规则, 优化立法, 笔者建议国家出台转变企业形式的专项法律法规, 或可命名为《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

2.2《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的内容安排

依笔者拙见, 《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可规定以下内容:

2.2.1 企业转变组织形式原则

根据法学理论与实践要求, 可为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设定以下两项原则:

第一, 依法转变企业组织形式。投资者应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及程序转变企业组织形式。根据企业形态法定原则要求, 投资人不仅应在法律给定的企业形态范围内选设企业组织形式, 还应在转变企业组织形式过程中, 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因此, 企业转变组织形式应当依法进行。同时, 这也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二, 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毋庸讳言, 不保护债权人就没有了下一次的市场交易。但在转变企业组织形式过程中, 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害, 有些投资人甚至以逃避债务为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终极目的, 即“假变型, 真逃债”。为此, 法律应未雨绸缪, 及早防范, 预设举措, 去伪存真, 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利益。

2.2.2 可供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种类

根据目前的相关法律规定, 可供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种类有: (1) 个人独资企业; (2) 普通合伙企业; (3) 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 (4) 有限合伙企业; (5)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6) 有限责任公司; (7) 股份有限公司; (8) 其他企业组织形式。

2.2.3 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条件及程序

以学者们最为关注的有限合伙企业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如投资者创设的有限合伙企业意欲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 则应当符合《公司法》规定的下列设立条件: (1) 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2) 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3) 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4) 有公司名称, 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5) 有公司住所。同时, 除遵守以上5项条件外, 投资人还应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行事。可见, 企业如由一种组织形式转变为另一种组织形式, 必须符合拟转变组织形式企业的各项设立条件, 并依照法定程序办理。通常, 法定程序有企业决策机关作出转变企业组织形式决议、政府及有关机构许可、通知或公告债权人、办理变更登记等。由此, 《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中可以设有这样的原则性条款:“企业转变组织形式的, 应当按照拟转变的企业组织形式的设立条件, 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企业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并提交有关文件。”

2.2.4 债权人合法权益保护

“选择合适的企业法律形式, 要从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所以更正确地说, 是比较哪一种法律形式更会适于本企业的现状或者想要达到的组织结构。”[18]企业主有权相机转变企业组织形式自无疑问, 但其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 还要顾及债权人的感受。对于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而言, 债权人不求有利, 但至少应当对其无害。否则, 这项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法理基础。因为失去了债权人的理解与信任, 企业即便转变了组织形式, 也无法挽回积淀已久的商业信用。同时, “无理”的法律也会打击意欲进行商事交易的市场主体的信心。因此, 在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过程中, 必须要加强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以免顾此失彼。

归纳起来, 《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应当规定以下制度和措施以保护债权人合伙权益:

第一, 企业附条件维持运营。企业在转变组织形式期间可以维持其经营, 但应当将具体情况告知相关当事人。以往的法律未明确规定企业如公司转变组织形式期间的持续营业问题, 使得市场上的第三人容易将该期间理解为欲变型企业的经营“中止”阶段, 这可能会让该企业丧失许多交易机会, 不利于其营利目的的实现。但反过来, 如果允许这样的企业像以往一样继续经营, 就可能会出现因第三人未能知悉该企业的变型情况而致利益受损的局面, 这对其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基于此, 《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应允许企业在转变组织形式期间维持正常经营, 并要求其将与转变企业组织形式有关的情况告知相关当事人。

第二, 企业依法清理财产。企业在转变组织形式时应依法清理其财产, 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通知、公告债权人;清理债权、债务。如果企业转变组织形式前后的资产、负债状态不能明确, 债权人对与转变组织形式有关的情况毫不知悉, 一则其合法权益无法保障, 二则当投资者对企业转变组织形式前后负债承担责任形式发生变化的时候, 无法真正将其责任落到实处。所以, 企业转变组织形式时应依法清理其财产, 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告知债权人并清理债权、债务。

第三, 企业负债保偿。原企业的债权、债务由转变后的企业承继。投资者在企业转变组织形式后, 对企业负债承担责任形式如发生变化的, 对转变组织形式前的企业负债, 按照在前责任形式承担责任, 对转变组织形式后的企业负债, 按照在后责任形式承担责任。因为转变组织形式的企业并未终止, 市场主体资格自然延续, 故其转变前的债权、债务理应由转变后的企业承继。同时, 有些企业在转变组织形式前后, 其投资人对企业负债承担责任形式发生了变化, 如普通合伙企业转变为有限合伙企业后, 有些合伙人对企业负债承担责任形式由无限连带责任变成了有限责任。这时, 对于企业转变组织形式前所负债务, 该合伙人应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对于企业转变组织形式后所负债务, 该合伙人应承担有限责任。

第四, 投资人承担违规责任。投资人违反本规定, 隐匿、转移企业财产, 对资产负债表或者财产清单作虚假记载, 或者私分企业财产, 损害债权人利益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因为设计再精巧的制度, 没有责任约束也是无法落实的。《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 是为了防止投资者滥用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权利, 损害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论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篇8

我国的教育学者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概念持有不同的见解, 有的认为教学组织是教学活动和时间安排的组织形式;有的认为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互动和产生作用的结构形式;有的学者指出组织形式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方面的构成关系;还有学者认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形式就是教学组织的形式。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了解到, 目前我国对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 上述种种提法都表明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部特征, 没有将其全面的描述出来。通过对组织形式几种说法的研究, 我们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做了基本的阐述:学校进行基础教学的过程中, 对教学时间的安排, 教学空间的利用, 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活动的安排就是教学的组织形式, 可以分为分为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等。

二、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当前, 我国小学教育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虽然对我国的教育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点, 与当前的教育观念有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不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观点

从班级授课制的主要形式来看, 它确实是给了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机会, 但是却又剥夺了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这显然不是教育的错, 问题出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 出于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 教师会有意地支配和调控班级的基本结构, 只能将教学的主要方向对准中等程度的学生或者以多数学生为准, 往往不将优秀生和后进生放在考虑之内。这样情况在各个小学比比皆是, 我们都习以为常, 但这使义务教育在公平的环境下又出现了新的不公平现象。

(二) 个性化学习缺少适当的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越来越复杂, 当前的教育教学必须结合现实的需要进行人才的培养, 这也正是我们注重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原因。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发展, 而不是扼杀他们的个性, 按照单一的模式培养人才。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 教育作为社会重要的构成部分, 也应该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这主要反映在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上, 即为了满足社会多角度、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需求, 我们的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 发展他们的特长, 而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和标准来要求他们, 如果教育脱离了学生的个性, 只会扼杀掉他们的创造性。

(三) 现代的教学环境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难以形成“互动”局面

想实现教学目标,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就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教学中如果缺乏互动, 就很难实现教学个性化的目的, 教师就很难了解学生的想法和主要观点。因此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是实现教学民主的基本形式。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互相尊重, 及时交流沟通,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若有质疑应及时提出, 敢于求证。目前小学阶段的授课方法和学习方法都是采用单向模式, 即教师负责传输知识, 学生被动地接收, 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中要增加互动, 包括教师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等。从现在小学的组织形式来看, 因为学校和教师太过于注重学生分布和班级之间的平衡, 所以常常出现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的情况, 加上受教师教学影响的都是处于中间部分的学生, 因此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是很明显。上述情况的存在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很大的难题, 所以大部分教师会忽视课堂中的互动, 这是目前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了解了现行教学组织形式的缺陷, 就要设法对其进行改革, 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那么对教学组织采用哪种形式的改革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要求呢?笔者提出了分类教学的构想, 其基本概念是在各个年级阶段把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把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保持基本的班级形式不变, 依据学校师资力量、基本设备等条件, 按学生的需要展开教学。

教学组织改革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分类教学, 做好分类教学就必须对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构成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分类教学客观的制约因素包括师生的整体数量, 学校基本设施、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和教学的主要内容等。主观制约因素是指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兴趣的把握、对客观的基本认识程度、教师的价值观、教学经验、对外界的认知等。对主客观制约因素的全面把握是做好分类教学的前提, 接着就是要结合我国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配合新课程的需求来进行教学组织形成改革, 而不能盲目地运用分类教学。例如分层教学, 有的学校出现了越实施分层教学质量越下降的情况, 这就是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造成的。做好了上述两方面的工作, 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就可以有效展开了。

参考文献

[1]戴双翔.小学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若干问题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6 (7) .

[2]孙勇.对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体会[J].成才之路, 2012 (32) .

伪满基层政权组织形式的演变 篇9

关键词:基层政权,保甲制,街村制,国民邻保组织

伪满地方基层政权是日本进行殖民统治的基础, 为实行殖民统治的需要进行多次的演变, 是日本不断强化殖民统治和加紧经济掠夺的行政手段和组织措施。

一、伪满保甲制度

东北沦陷初, 日本在东北农村保持了民国时期的旧制, 但东北人民面对日本的武装侵略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日斗争。为了从根本上剿灭抗日武装力量, 控制基层民众, 日本侵略者采用保甲制度。据日伪官方文件记载, “满洲国虽然建立, 但是事变的硝烟未息。国家财政自不待言, 各种机关亦未整备, 特别是全满的治安维持, 不管日满军警如何对待, 由于地理条件和经费的限制, 反满抗日分子的煽动极为顽固。另外也有因利己和不满而背叛匪化的, 也有受赤俄的唆使而不逞跳梁者。鉴于此种状况, 作为对策, 将在中国取得长期经验的有效的发挥地方性治安维持技能的保甲制度采用起来, 与日满军警的积极的治安肃正工作并行, 努力使国内治安完善起来”。

1933年12月22日, 伪满政府颁布《暂行保甲法》。保甲组织规定, 无论城乡居民, 十户为一牌。一村之牌为一甲, 保甲制度的最大单位为保, 设置保公所。保公所设保长、副保长各一人及会计、事务员若干人。“保长受所辖警察署长之指挥监督, 统辖保之一切事务。”职责是:保内住民之教诫事项, 褒赏救恤事项, 保及甲自卫团事务及监督, 保所需经费预算编成, 审查甲及牌所需经费之预算及其征收之监督。甲设事务所一个, 设甲长、副甲长各一人及事务员若干人。甲长受保长及警察署长的指挥监督, 统辖甲及牌一切事务。保甲制度所依靠的中坚力量各牌长、甲长、保长, 都是从忠于警察机关意志的旧统治阶层中挑选的, 意图在于把地方的旧统治者纳入到满洲国的民众统治机构中去, 以其替代关东军统治地方。日本侵略者充分利用地方上的劣绅、地痞流氓与实力派人物掌握基层政权, 充当日伪统治机构头目, 压制民众, 控制乡里, 为其殖民统治效劳。保甲内的居民必须在门前悬挂门牌, 登记家长姓名、家族人数、同居者人数等。完成日伪政府指派的各种任务, 如出壮丁、修筑警备道路、收集抗日情报等, 使东北人民成为日伪殖民统治下的顺民。

保甲制度最毒辣之处是严厉实行连坐责任制度。十家连坐, 一人“通匪”全家受罚, 一户“通匪”九家连带受罚, 一保内出了“匪”保长要受到制裁。日本侵略者试图以封建社会株连九族的方式来防止居民参加或支持反满抗日活动。日本侵略者同时奖励告密, 根据事件的大小确立奖励金额。牌长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全牌免受连带之罪, 不得不经常注意各家的动向, 居民之间也互相监视、戒备, 正常的邻里关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心里受到压抑和摧残, 处于高度紧张和极其不安的生活氛围中。同时保、甲、牌和伪自卫团的巨额费用均由保、甲、牌内居民分担, 使人们的经济负担急剧加重。机械的保、甲、牌的划分打破了原有自然村落的划分, 给农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方便。

伪满的保甲制度到1936年取得了日伪当局认为的预期效果。随着日伪殖民统治秩序的建立和街村的发展, 保甲制度被逐渐吸收、归并到基层工作中。

二、伪满街村制

日伪殖民统治秩序稳定以后, 保甲制度已不再适合日伪当局殖民统治的需要, 于是日伪政府1937开始实行街村制度。

1937年12月1日日伪政府正式颁布了《街制》和《村制》。“这一新制度以民族协和为基调, 街村被认定是法人。采用大街村主义。原来的保并为街、村, 甲改为屯。其目的使国家之施政, 十分普及于乡闾, 且振兴邻保共同的生活。其中最重要之点是使街村具有经济职能及保甲的机能, 以谋街村行政之综合化。使行政和经济融合, 实现行政机构单一化, 防止地方行政与经济互相脱节。至此地方制度得以确立。”由此可见, 街村既吸收了保甲制度对基层的行政控制机能, 又融合了经济职能, 在对民众控制的基础上, 加强了对地方经济统治和资源的掠夺。

《村制》规定, “村为法人, 承官之监督, 于法令范围内处理其公共事务, 并依法令或惯例属于村之事务。”村设村长、助理员、司计、事务员及其他必要之吏员, 为有薪职, 村长统辖村、代表村。村依次接受县长、省长、国务总理大臣的监督。村长担任村之事务, 并关于警戒防御村住民之紧急危害事。村长指挥监督吏员并得行惩戒, 其惩戒处分为谴责及五元以下之过怠金。助理员辅佐村长, 村长有事故时, 代理其职务。司计承村长之命, 掌村之出纳及其他会计事务。村为管理方便, 得将村之区域化为数区划, 每区划置区划之长一人, 区划长为名誉职。1937年12月23日, 日伪当局颁布了《市街村自卫法》, 仍保留了保甲制中关于组建伪自卫团和连坐罚金等内容。街村组织业务仍“以运用自卫团为第一要义, 对连坐罚金制, 则扩大了“犯罪”范围, 所涉及罪名已大大超出保甲连坐制度的规定内容, 表明日伪对基层民众的控制并没有因为治安的稳定而减弱反而进一步的加深。

日伪实行街村制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基层统治机构, 便于推行各项统治人民的殖民政策。村屯组织与伪警察、协和会组织不仅辖区一致, 人员也一致, 实现了基层行政工作的单一化, 以图伪国行政渗透为第一目的。日伪原定村制由县指导下五年完成, 但实行不到二年, 因配合伪满统制粮谷, 就把街村组织强化, 变成县行政的爪牙。特别是自1938年实行经济统制之后, 街村就变成了直接执行压榨掠夺农民粮食的工具。

街村制在实施的过程中, 局限性暴露出来。由于财政的限制, 街村制采取大街村主义, 这样县的指导力量只限于街村, 没能达到屯以下的邻保组织, 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扩大, 农产品的征收, 提供劳动力只靠村长是不行的。日伪政府决定实行国民邻保组织。

三、伪满的战时国民邻保组织

1940年12月2日伪满洲国颁布《国民邻保组织确立纲要》, 1941年3月下达各省。纲要声称, 国民邻保组织立足于国民生活之邻保互助、生活协同之实态, 即应地域之实情, 以一定地域之全体住民而构成之;以协和会会员为其中核。也就是在农村设立屯、牌, 在城市设立班、组作为伪满洲国的基层组织。一定地域的全体居民均要参加, 屯、牌长均要以协和会会员充之。日伪政府声称国民邻保组织是“显现建国精神, 确保健全之国民生活, ”但从其使命和机能非常明显地看出, 国民邻保组织是以经济统制和资源掠夺为主要目的的, 协和会已经深入到基层组织的末梢, 通过协和会控制基层政权, 实现了行政机构与协和会的“两位一体化”, 进一步加强了对基层的控制, 使日伪政权对农民的各种摊派、劳力役使、经济统制、防止反日活动等能够贯彻。日伪当局毫不掩饰说“如果把国民邻保组织比作陀螺, 那么, 协和会便是陀螺的心棒”, 即由协和会左右着基层政权的运转, 轨道是日伪政府设计的经济统制和搜刮政策。

国民邻保组织在农村进展并不顺利,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粮食、劳工, 急需农村的支持, 但作为承受者的农村, 其实际情况依然旧态如故。日伪推行邻保组织目的是实施农产品搜刮和榨取农民血汗, 但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同时有些地区协和会力量薄弱, 对基层控制不力。于是伪满政府在1942年4月颁布了《自兴村设置五年计划》, 扩大实验村设置, 大规模进行自兴村运动。所谓的自兴村建设完全是日伪当局在战时的统治需要, 是对农民的进一步的搜刮, 农民负担加剧。

四、结语

伪满基层政权组织形式的变化, 说明日伪对东北基层殖民统治逐步加深, 直至基层组织的末梢。统治基层, 控制基层, 把基层民众动员起来纳入战争体制, 最后把战争负担转移到基层民众。伪满基层组织演变的过程是基层民众负担极大加剧的过程, 是受日伪殖民统治逐步加深的过程。对基层的统治和搜刮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这也就标志伪满政府走向了最后的灭亡深渊。

参考文献

[1]孙邦.伪满资料丛书《殖民政权》[G].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

[2]中央档案馆, 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第3卷[B].北京:中华书局, 1991.

幼儿学前数学教学组织形式刍议 篇10

一、优化幼儿数学集体教学活动

集体教学活动作为对全班幼儿进行教学活动,其教学方法对幼儿的指导方式和组织形式都不是刻板固定的。它不仅仅是“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看”的简单活动,也就是说,集体教学方式,并不等于语言讲解的直接传授。但目前直接传授还是集体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言语活动仍然是幼儿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幼儿的语言发展还处于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的水平,其第二信号系统的概括能力还很差。所以,对幼儿直接传授学习的某些内容虽然是必要的,但不应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而应加以改革和拓宽,为集体教学活动注入生机和活力。

多年来,在幼儿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我悟出了一个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应强调以幼儿发现学习为主,但又不是不要教师指导,而是要求教师的作用应由直接指导为间接指导,这种转变,其主要表现在:为幼儿创设学习的环境,敏锐地感知幼儿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启发他们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集体活动中幼儿主动学习的实现,其实质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动性产生了协调作用,而要发挥这一作用,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很有借鉴价值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内涵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支持儿童的自立、自治、自主,最后撤去支架。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结合得天衣无缝,产生出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好奇心浓厚,什么东西都要问个为什么。但由于他们的感性知识有限,有些方面十分幼稚可笑,教师必须十分珍惜幼儿这种求知欲望,鼓励他们发问,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用直观形象的语言、动作加以解答。在幼儿班里,常常听到幼儿这么说:“老师是这样说的。”遇到这种情形,我在数学集体教学中,运用了鼓励的办法,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老师这样说,你有没有跟老师不同想法?”或再提出另外一些问题,让幼儿在老师说法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新看法。对幼儿有见地的思维和看法,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避免幼儿产生盲目迷信“权威”的思想,开发他们的创造力。

二、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变化

根据幼儿数学教学的自身特点,在教学模式上,要突破全班活动一统天下的局面,增加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的机会,灵活地运用三种组织形式。所谓灵活,就是可以单独运用,也可相互结合,可在集体活动中有机结合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

小组活动,也含区角活动,或分区、分组活动,它与集中活动相辅助相配。所设置的活动区、组应与集中活动相互配合互为补充,而不是一种孤立的活动形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整体教育目的。如计算区、阅读区、科学区等活动都可以与集中教育活动中的计算、语言、常识等学科密切配合。同时,由于活动场地和空间有限,每个活动区都要限制人数,教师应运用小组活动形式,在每个区做些明显标记来限定人数,这样,小组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小组活动贵在“巧”字。比如,大班计算科教学中,要求幼儿理解10以内的组成,熟练地进行10以内加减口算等,教师要别具匠心,可在计算内投放与计算学科同步的数学卡片、算式卡片等,让各小组幼儿反复练习、复习,巩固计算课上所学的知识技能,激发兴趣。小组活动还应鼓励幼儿相互讨论,深入进行探索,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和独特见解。为此,我注意在组织集体活动中,发挥小组活动的教育功能,为幼儿提供讨论的机会,做到一题一议,引导讨论,有利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探索活动水平,为集体活动开辟了新的天地,两者交汇,相得益彰。

上一篇: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下一篇:医学网格本体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