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阶段

2024-06-12

施工组织阶段(通用12篇)

施工组织阶段 篇1

随着我国建设工程管理制度的完善, 工程招投标制已得到全面的贯彻。施工企业要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在趋于白热化的工程投标阶段取得竞争的胜利, 以赢得充足的施工任务, 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最大限度地在市场中获取利润。同时, 发包方为了能有效地从众多的竞争者中选择最优的承包方, 在评标阶段制定出了详细的评标办法, 对各投标单位的投标文件进行评审打分, 以分出优劣和强弱。这些都对施工企业在编制投标文件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投标文件除了要有较强竞争力的报价外, 其技术部分在投标文件的评审中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投标文件的技术部分即投标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 它是投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编制投标报价的基础, 是反映投标企业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能力的重要标志。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编制的质量好坏, 将会直接影响到中标与否, 其在投标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招标市场的进一步规范, 投标方案是否可行, 是否优化合理, 是业主进一步考察投标企业能否胜任项目施工的关键因素。所有中标项目都与投标方案的合理编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笔者多年编制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的实际工作经验, 就投标方案的编制方法浅述于下。

1 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的特点

笔者所指的施工组织设计是指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投标阶段对投标项目所作的项目策划。它是企业根据投标文件所给出的边界条件以及企业自身的施工技术水平对投标工程确定的施工管理、施工技术方案的纲领性文件。作为投标文件技术部分的施工组织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编制的依据详疏不同

在工程招标阶段, 不同项目的发包方采取的招标方式不同。有的聘请专业的招标代理公司进行;有的自行组织招标;也有的聘请设计单位组织招标文件编制。因此, 各个工程项目招标文件的编写程度深浅不一, 提供的工程设计图纸资料的详尽程度也各不相同, 这就要求投标企业的投标文件编制人员通过标前答疑、现场踏勘等各种渠道, 尽可能地对工程有一个较全面、准确的了解, 排除在投标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 使编制出的投标文件有的放矢。

1.2 有理有据、条理分明

该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是针对发包方在投标阶段评标用的。由于评标时间一般不会太长, 对于评委而言, 要使其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所有投标单位的投标文件进行详尽的评阅, 所编写的文字必须有理有据、条理分明, 使其在评阅文件时能用尽可能少的时间, 对本企业的投标文件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对本企业在该项目施工中计划采取的施工方案、管理体制以及人员、设备的投入, 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能力有尽可能地全面理解和认同。

1.3 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如果说条理分明的文字是一个好的施工组织设计的首要条件的话, 那么, 图纸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总平面布置图、各部位施工方法示意图等, 都能把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更直观、准确地表达出来, 让阅读者一目了然、事半功倍。在计算机模拟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很多单位已将计算机三维模拟技术应用在标书的制作中, 在投标阶段即可把施工中的实际场景真实地显现, 让发包方和评标专家们看到施工中、竣工后的工程及周边环境。

1.4 抓住重点、突出特点

由于投标阶段针对性较强, 因此, 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时候, 在内容上要全面覆盖整个工程的各个方面, 同时, 应在充分研究工程布置、建筑物特点、工期、质量、安全、环保等要求的基础上, 抓住工程的难点、关键线路项目以及发包方关注的其它重点问题进行详尽的表述, 充分释解发包方和评标专家们的疑惑。另外, 在施工方案、方法上要突出本企业对该工程设计、施工的理解程度, 把在本工程施工中计划采取的主要施工特点、关键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着重加以突出。

2 投标方案的内容

投标方案与一般施工组织设计不同, 因为投标方案首先要作为投标文件的一部分, 参与投标竞争, 接受评标专家的评判;同时, 一旦工程中标, 其又是编制工程实施方案指导施工的基础和依据。因此, 投标方案比之实施方案, 包括的内容不尽相同, 编制的重点也不同。以公路工程投标为例, 投标方案通常包括下述内容:1) 施工组织设计的文字说明;2) 分项工程进度率计划 (斜率图) ;3) 工程管理曲线;4) 施工总平面布置;5) 主要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框图;6) 分项工程生产率和施工周期表;7) 施工总计划表。

其中施工组织设计的文字说明包括:1) 工程概况;2) 设备、人员动员周期和设备、人员、材料运到施工现场的方法;3) 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4) 各分项工程的施工顺序;5) 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的措施;6) 冬季和雨季的施工安排;7) 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3 编制要点

1) 工程概况除概述工程自身情况、水文气象、地质情况、现场地貌、交通情况外, 还要对施工用水、用电及主要材料来源进行说明, 并对所投标段主要合同项目和工程量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此外, 在工程概况中还应简述招标文件中对工程质量、工期等方面的要求。

2) 对投入拟建工程的主要施工力量作概括性论述, 其目的是使招标方对本企业承建工程的组织安排、劳动力投入、机械、周转材料配置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主要包括下述内容:

a工程管理模式及主要负责人职务、职称、主要工作实绩等;

b劳动力投入:分阶段 (临建、主体、尾工) 主要工种劳动力投入计划;

c机械设备:主要指开挖、填筑、砼施工机械等大型机械配置打算;

d周转材料:主要有各种模板、钢管支撑等周转材料的投入量。

3) 施工部署是工程施工的战略部署, 要经过统盘考虑、运筹后确定, 主要包括:施工流水的组织;各后续工种的插入时机;流水段的划分。

4) 分部 (项) 工程施工方法的编写原则是:重点突出、兼顾全面;结合实际、先进合理;语言简炼、切忌繁复。

a结合投标项目的具体特点, 对体现方案水平的重点所在, 必须详尽论述, 所选择的方案必须是先进的、合理的。同时, 对其它次要的分部 (项) 工程施工方法, 也应概述, 以避遗漏之嫌。

b充分利用现有的规范、规程和施工工法。工法制度的实施, 为编制优秀施工方案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5) 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措施应切实可行。从组织上、技术上分别考虑, 最好是针对不同的工程情况和易发生的质量通病, 制订较为具体的预防对策。

6) 施工进度计划应以网络图的形式表示, 同时制订工期保证措施, 说明我方保证按期竣工是有把握的。

7) 施工总平面图应分阶段布置。

8) 施工准备工作:包括技术准备、现场准备、机械、材料准备等, 以表格的形式表示。

9) 对招标方的要求主要包括:现场供水、供电量;设计图纸的交付日期;现场提供的生产附属设施和生活区的位置及面积等。

4 几点体会

1) 投标方案的编写一定要依据招标文件确定的工程量充分调查工程实际和熟悉图纸, 并结合本企业的期望重点, 编写出符合工程实际, 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施工组织设计书。

2) 投标方案编制的原则是在保证工期和工程安全质量的前提下, 如何使成本最低, 利润最大, 要全面阐述工程概况、施工组织、工程技术、质量、安全、计划、文明施工, 环境保护等方面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3) 编写投标方案要重点说明以下几点:一是选择和确定施工方法, 做到重点突出;二是选择施工设备和施工设施, 要与施工方法同时进行, 根据具体工程项目选择设备的数量配置;三是编制施工进度计划, 编制时应紧密结合施工方法和施工设备, 提出各单位工程或各施工时段需完成的工程量和限定日期, 一般采用编制网络进度计划图的形式。

4) 平时注意收集各种技术资料和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是编制投标方案的基础。要对所从事工程施工领域的先进施工技术、方法、工艺、管理进行长期的总结、积累和整理, 以便针对所投项目的具体情况制订合适的施工方案。

5) 对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清楚了解;对招标方案的透彻理解;对施工组织、施工技术的全面掌握;加上简炼、顺畅的文字组织, 这是投标方案编制必备的条件。

6) 软件的应用是编制投标方案的保证。例如应用P3软件编制施工总进度计划, 进行强度计算和土石方调配等各种计算, 可以节约大量时间, 这对投标方案的编制尤为适宜。软件应用还能快速地对各种不同施工方法的质量、工期、安全、经济性作综合性的评估, 以确保所选用的施工方法是科学的。

5 结语

投标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是以发包方拟建项目为对象、投标单位编制的指导施工全过程各项施工活动的技术、经济、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综合性文件, 其目的是为了中标。由于其编制时间、编制依据的特殊性, 投标单位必须组织有丰富现场施工经验、标书编制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 对所从事工程施工领域的先进施工技术、方法、工艺、管理进行长期的总结、积累和整理, 并对具体工程项目设计意图、招标文件及发包方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才能在有限的标书编制时间内编制出针对性强、重点突出、个性鲜明的高质量投标技术文件, 达到在投标竞争中获胜的最终目的。

摘要:投标阶段施工组织设计 (以下简称投标方案) 是施工企业对拟建工程施工所作的总体部署和对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等所作的承诺, 也是招标方了解投标方企业管理水平、施工技术水平、机械设备能力等各方面情况的一个窗口。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投标实践经验, 探讨了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的特点、内容、编制要点。

关键词:工程投标,方案编制,方法

参考文献

[1]袁志莲, 张洪生, 鲍卫文.工程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法制日报, 2000.

[2]陈竑, 通讯员, 戴理富.正确处理招投标中四大关系[N].广东建设报, 2000.

[3]金巨城.施工进度计划中施工段排序优化的概念分析法及施工组织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 2001.

施工组织阶段 篇2

基本情况

根据团中央下发的《关于在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意见》(中青发【2009】11号)和《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专题会议纪要》(【2009】13号)以及省、市、区各级团组织对街道共青团组织格局创新试点工作提出的操作规范的要求,大通路街道被确定为合肥市唯一一个街道共青团组织格局创新试点单位。

一、主要目的

通过开展街道共青团组织格局创新试点工作,拓宽基层组织联系青年和整合资源的渠道,增强基层团组织的活力,解决基层团组织普遍存在的工作力量不足、缺乏组织活力、联系青年渠道单一等问题,努力探索“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实现路径。

二、主要任务

1、严格按照《意见》和《会议纪要》规定的标准和程序,积极稳妥地开展试点工作。

2、加强街道团工委工作力量配备,增配街道团工委编制外副书记。

3、建立街道团工委科学、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构建区域联动 1

工作格局。

4、合理设计街道团工委工作载体和内容, 围绕全团重点工作培育特色工作品牌,发挥街道团工委在城市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人员选配

1、选配规模:街道选配团工委编制外副书记的人数一般为4至5人。

2、选配标准:政治面貌是党员或团员;热爱党,热爱青年工作,自愿义务从事团的工作;能密切联系青年,可以体现某类别青年的代表性;在特定社会领域具有较高威望,能调动一定的社会资源;能够将其本职工作或专业特长与团的工作有机结合,为推进团的事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选配程序:各单位可根据实际确定具体环节,但必须经过人选推荐、组织考察和公示、正式聘任等必要的组织程序。在人选推荐环节要坚持组织推荐、民主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选拔过程中可采用适当方式体现竞争性,但不宜简单采用直选方式。

4、结构要求:坚持体制内、外相结合的原则,人员结构上要有利于形成正确导向、整合社会资源、扩大联系青年的渠道,有利于推进重点领域团的建设和团的重点工作项目。非公职人员一般应不少于街道团工委副书记总数的二分之一。

5、任期与考核:编制外的副书记不占街道编制、职数。任期与街道团工委届期同步,任期内因工作调整等原因出缺时应及时增补,2

任期结束后其所任职务自动卸免。街道团工委编制外副书记工作考核由街道党工委联合团区委进行。

四、职责定位

1、明确领导班子的职责分工。根据街道团工委班子成员的特点和专长进行分工,编制外团干部应明确兼职期间的岗位职责,除共性内容外,还应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分别确定个性内容、进行独立分工。

2、探索建立联系青年制度。可根据编制外团干部的个人分工和各自所熟悉的领域,分片、定点联系相关领域,充分发挥协调、沟通、联络等方面的作用,拓宽对区域内青年群体的联系渠道。要加强与体制外组织和青年能人的沟通、联络,扩大对体制外青年及流动青年的有效联系和覆盖。

3、要将编制外团干部本职工作和专业特长与团的工作有机结合。可通过开展联建共建活动,争取包括编制外团干部所在单位在内的辖区各类社会资源支持。要充分发挥编制外团干部在青年群体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增强他们在街道辖区团的工作中的辐射力与影响力。

五、机制保障

在街道党工委和上级团组织领导下,切实加强团工委机制建设。

1、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可探索实行2周或1个月一次,专、兼职团干共同参与的定期工作例会制度,保证编制外团干部能够有效参与街道团工委的决策和重要工作。同时要探索不定期的沟通交 3

流制度,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形成稳定的议事机制和协作机制。

2、建立定期培训机制。对编制外团干部要注重个性化、差别化的培训,既要统筹兼顾团内业务培训与相关学科知识支撑的关系,又要侧重他们在联系青年和开展工作中所需要的沟通交流技巧、组织活动、青年权益维护、志愿服务精神培养等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角色,使他们成为受青年普遍欢迎的带头人。

3、探索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要强化编制外干部对团组织的归属感,激发和保护好他们的工作热情。对具有公务员和参公人员身份的兼职团干部,特别优秀且符合专职团干部任职条件的,可列入下届团工委专职书记、副书记后备人选;对非公领域的兼职团干部,可以在团内荣誉称号评选表彰中给予重点考虑,特别优秀的可推荐他们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要积极为编制外团干部搭建舞台、创造条件、优化环境,使他们在各自的职业领域、专业领域能够更好地发挥潜能、展现才华、取得成就、实现价值。编制外副书记不享有行政级别和相应的经济待遇,要努力探索保障其政治待遇的方式,有条件的可以为编制外团干部提供一定的工作补贴和办公条件。

4、建立区域联动机制。要在充分掌握街道区域内共青团工作实际基础上,探索建立区域内街道共青团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研究和解决青年最关心、最突出的问题,使区域共青团工作切实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六、推进步骤

分三个阶段推进。

1、准备阶段(2009年11月初—12月初)

主要工作是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试点工作操作程序。

2、实施阶段(2009年12月初—2010年3月初)

主要工作是调整街道团工委领导班子,增配街道团工委副书记;建立街道团工委工作运行机制;设计街道团工委工作内容。街道团工委领导班子调整工作要在2010年1月10日前完成。

3、总结阶段(2010年3月初—3月底)

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撰写试点工作总报告,形成试点成果。

七、工作要求

1、坚持试点原则。试点推进要严格按照团中央书记处专题会议纪要所规定的试点工作11条原则进行,稳妥有序推进。人员选配工作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和“党建带团建”的原则,在坚持党工委领导的同时,上级团委积极参与、发挥协管作用。由街道政工科、团工委联合组成考核小组,负责选配工作的组织实施。

2、明确工作职责。街道政工科和团工委要直接参与协调、指导、操作等具体工作。

3、沟通工作动态。街道团工委要积极与上级团组织加强沟通、协调和汇报。

近期所做工作

自大通路街道被确定为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试点单位以来,街道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精心部署,按照创新试点工作操作规范要求,结合大通路街道实际,稳步推进试点工作。

1、街道党工委李东平书记与2009年12月12日专门作出批示:由分管领导牵头做好试点工作,拟定方案,抓紧做好团工委领导班子人选推荐工作,保证试点工作扎实开展。

2、街道成立了相关工作机构,确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拟订了大通路街道共青团组织格局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3、在广泛动员和走访的基础上,通过组织推荐、民主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从两新组织、中学团干、社区工作者等青年群体中提出预备名单共6名,报街道党工委和团区委审查同意后,作为建议人选名单。

4、经街道主要领导同意和团区委批复后,于2010年1月7日下午,召开了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试点工作暨共青团大通路街道三届二次会议。团市委副书记许汉生、街道党工委书记李东平、团区委副书记陆杨等出席会议,街道党工委委员、武装部长张勇主持会议。37名团员青年代表参加会议,对建议人选提交大会酝酿讨论并通过后作为候选人名单进行选举。竞选采取竞职演讲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分两次进行,先从6名候选人中差额增选5名团工委委员,后等额增选团工委副书记。经过精彩激烈的竞职演讲,张国平、梁宁宁、杨亮、顾湘萍、宋玉霜成功当选,组成了平均年龄只有26岁 6 的街道团工委副书记班子。会上,团区委副书记陆杨对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和新当选的团干表示祝贺,并对下一步试点工作的开展提出几点意见。最后,街道党工委书记李东平指出,进行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试点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需要,是共青团作用发挥、团员青年成长的需要。并提出三点要求:一要按要求整合辖区资源;二要带领团员青年奉献社会,奉献社会树形象;三要以活动为抓手,不断增强团组织活力。

下一步工作打算

1、在强化配置团工委领导班子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试点工作。

2、团工委领导班子要熟悉基本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载体,设计工作内容,建立团工委工作运行机制、定期培训机制、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区域联动机制等。

3、加强各班子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争取编制外副书记所在单位在内的辖区各类社会资源支持和协作共建,拓宽基层团组织联系青年和整合资源的渠道,共同协商、解决青年最关心、最突出的现实问题,切实组织好、引导好、服务好广大团员青年。

4、积极与上级团组织加强沟通和联系,随时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5、结合2010年街道团工委工作计划,扎实开展各项活动。

组织身份形成的八个阶段 篇3

陈述愿景。身份形成过程的第一步是组织创立者形成和阐述组织愿景,创始人所提出的愿景,规定了可能形成的组织身份的界限,确定了最终的组织身份的轮廓。

创始人在第一阶段往往会形成对组织身份的清晰认识,提出“我们的组织是什么?”“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战略部门的成员会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组织在一起,从中发掘愿景。

意义的真空。理解意义真空,就是员工不明白创始人愿景所说的“组织将成为什么样的组织?”表达什么含义。带着这样的意义真空或者身份困惑,组织成员开始致力于对愿景进行意义建构。

组织成员在“填补意义真空”阶段,往往从回答“我们的组织不是什么?”开始,因为这样比定义“我们是谁”更容易达成一致。这个阶段高层管理者也会意识到,意义深刻或者身份困惑使组织很难获得合法性。通过填补意义真空,员工能够清晰地说明组织身份的多个层面。

经验对比。组织成员将自己过去在其他组织中的经验与自己在新组织中的经验进行对比,通过这种方式来构建组织的身份。这一阶段往往发生在组织成立的第二年到第三年。一旦组织愿景和组织身份的界限已经确定,对新组织的意义建构就成为必不可少的。

成员通过对比其在新组织中的经历与过去组织中的经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形成对组织的概念性认识。在这个阶段,组织身份的参照物开始出现,一些可见的组织向这位开始在交谈中使用,以帮助组织成员来解释他们所在组织的身份,也用于与其他组织进行区分。

一致身份的形成。形成身份的连续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发牛在组织成立的第四到第五年,对于组织的核心的、独特的、稳定的组织特征,成员开始达成共识。他们的信念和主张已经相互匹配,并且在互相强化。

以上四个阶段大致描述了一个连续的过程,随着每个阶段的展开,它们也在不断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形成了四个重复发生的阶段。这些新的发展阶段不是组织身份形成过程中的比如发生的,而且,他们也是随着以上的连续性过程而或隐或现的。

身份诉求的协商。组织成员需要确定身份诉求,以使他们能够对内部其他人和外部相关利益者来进行自我定义,这样就会出现身份诉求的协商这个阶段。

这些协商主要通过互动的讨论、谈话和辩论形式进行,主题往往是“组织将会变成什么?”。这样身份协商使组织成员能够把想法明确地表达出来,有助于集体商议组织的价值观。

获得最佳的独特性。在连续性的进程中,组织致力于自身与行业内的其他组织对比情况下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与竞争对手足够相似,这能够帮助组织获得合法性;与竞争对手存在明显的区别,能够为组织活动竞争优势,这也就是指最佳的独特性。为了引导组织成员和外部相关者形成组织身份的印象,组织成员可以借助已经形成的指示物(象征物)。

实行阈限行为(1iminal actions)。实行阈限行为在连续性过程的中间阶段变的比较突出,组织在培养组织身份的过程中,都会致力于一系列的阈限性行为,包括试验性行为和采取一些临时性的工作方式。对未来组织身份特征的预期,会激发一些尝试性的结构化行为,成员会在组织身份已经清晰并且真实存在的这种假设之上采取行动。成员实施与组织身份主张一致的行为,好像内部和外部人员都已经接受了组织身份的合法性。

吸收合法性反馈。吸收合法性反馈指的是相关利益者对组织活动合法性的肯定。组织用这些反馈来肯定和支持其关于组织身份的信念和观点。组织成员开始在公共场合接受到外部的评价。与外部交流和沟通机会的增加,帮助组织活动和合法性,而且对组织内部也有助于身份的确认。

施工组织阶段 篇4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规模巨大, 建筑行业产值的国民经济贡献率达到26%, 但是, 其平均产值利润率却只有3%, 属于低利、微利行业。与此同时, 建筑行业由于从业者短期用工、底层用工居多, 作业区域和位置环境野外占比多, 整体管理活动层次比较低, 管理粗放。所以, 强化管理、增加效益是当前施工承包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课题。根据价值链原理, 管理效益形成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阶段, 根据二八定律, 少数关键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和事项决定了大多数的管理效益, 所以, 必须坚持全过程管理基础上的关键事项控制。工程建设施工阶段是其中耗时最长、成本控制任务最重、管理效益最明显的环节。本文选取建设工程的施工环节, 运用事项因素比例比较分析法, 对其中的关键事项进行识别, 分析这些关键事项在过程中的地位, 为做好建设项目效益管理提供条件。

二承包商组织施工阶段关键过程事件比例分析模型

1. 承包商组织施工阶段关键过程事件比例分析模型的数据。

为了分析识别施工承包商在组织施工阶段的关键过程事件, 我们构建该阶段的比例分析模型, 在该阶段的主要过程事件中进行遴选识别, 寻找关键过程事件。根据构建模型的需要, 采用实地调研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调研了5个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部, 对6位工程管理专家、9位建设施工单位的中高层业务领导进行了书面打分评价表格的意见征集, 共计20份调研和专家评价原始数据资料, 经汇总整理得到表1, 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填制表2。

表2中, “主要过程事项”是根据鱼骨图法分析得到的组织施工阶段的主要事项;“效益影响指数”是经实地调研和专家评价打分后计算得到的该阶段对于项目最终效益的影响程度值, 根据效益影响指数对主要阶段进行从高到低排列后, 对主要阶段的效益影响指数依次向下相加, 结果记入对应阶段的“累计值”栏目, 由本阶段的累计值与最终累计值相比算出百分率, 填入“累计比例%”栏目。

2. 承包商组织施工阶段关键过程事件比例分析模型绘制。

根据表2的数据, 对每一个主要事项效益影响指数绘制柱状图, 以左侧纵轴数值分区为标准表示在坐系中;以右侧纵轴数值分区为标准在坐系中找到对应的每一个主要事项累计比例数值点, 把这些点连缀成线得到帕累托曲线, 最终形成完整的承包商组织施工阶段关键过程事件比例分析模型, 参见图1。

三承包商组织施工阶段关键过程事件比例模型分析

先对图1进行效益影响指数柱状图分析。可以看出, 材料采购过程事项的效益影响指数柱状图最高, 是典型的关键过程事项;资金和成本管理过程事项的柱状图低于材料采购过程事项, 但差值仅为1, 而与下一事项进度管理的差值为2.2, 该事项宜作为次关键过程事项而与后续事项分开;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变更索赔、生产安全四个过程事项的效益影响指数柱状图高度非常接近, 相互之间的差值都是0.8, 而与上面的资金和成本管理过程事项的差值为2.2, 与后面的检查验收协调过程事项的差值为4.6, 所以, 这四个事项可作为重要的过程事项;检查验收协调、盗抢和纠纷、设备维护、进场准备四个过程事项与前面其他事项相比明显较小, 宜作为非关键过程事项。在分析工作中, 由于柱状图较为明显的三层次聚群状形态, 建议用三分法, 分出关键过程事项重要过程事项和非关键过程事项三种类型。

再对图1进行帕累托曲线斜率分析。图1中的每个阶段都对应一段帕累托改进曲线, 表示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 做好本阶段工作, 可以多增加的效果。每一个阶段帕累托改进曲线提高的右侧纵轴对应的数值区间代表效果增进的数值, 而每一个阶段帕累托改进曲线的倾斜程度, 则反映了该阶段效果增进的速度, 曲线的倾斜程度用斜率表示, 斜率越大, 效果增进的速度越高。可以看出, 材料采购过程事项的帕累托曲线斜率最大, 具有最典型的改进余地和改进速度, 是低投入高产出的典型的关键过程事项;资金和成本管理过程事项的帕累托曲线斜率小于材料采购过程事项, 但明显高于后续的其他事项, 说明该过程事项的改进余地和改进速度也都比较大, 是次关键过程事项;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变更索赔、生产安全四个过程事项的帕累托曲线斜率较为接近, 在与上面的资金和成本管理过程事项对应的帕累托曲线连接处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转折, 与后面的检查验收协调过程事项的对应的帕累托曲线连接处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转折, 所以, 这四个事项可作为重要的过程事项;从检查验收协调过程事项开始, 对应的帕累托曲线斜率明显变小, 接近水平线, 所以, 检查验收协调、盗抢和纠纷、设备维护、进场准备四个过程事项与其他事项相比, 宜作为非关键过程事项。

在分析工作中, 多个要素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斜率非常相近的两个部分, 尤其是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变更索赔、生产安全四个过程事项, 其帕累托曲线连贯性很好, 且斜率也比较高, 说明该四个事项中没有哪一个比其他三个对管理效益的影响更明显更突出, 但也没有更疏远更不重要的, 也就是说, 这四个事项近似于同等重要。这一点与现场施工管理中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等事项必须全面进行, 与必须进行全面、全过程管理的认识是相一致的。

四结论

学习型党组织阶段总结 篇5

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虽然在前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对于如何继续深入开展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实行强有力的领导,明确好目标任务。继续动员各股(室)、所充分认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战略意义和深刻内涵,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本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抓实抓好,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和实施办法。对于学习的内容,首要的是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另外,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和主体工作要求,还应有针对性地学好各种驾驭工作的本领。局里将要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保证各项措施和学习内容落实到位。

二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学习制度,并抓好落实。一套完善的学习制度,不但能保障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良好运行,使其科学、规范,长久坚持下去还能培养大家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经常学习的习惯。因此,要想让学习成为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的行动,我们就要有长远的打算和安排,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一套合理的学习制度,定期开展工作,并长期按制度进行下去。另外,制度的建立是为形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1

做准备的。一个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能长期坚持下去,并发挥积极地作用。因此,在制度建立的同时,还要抓好对党员学习的自觉性教育,逐渐培养党员学习的觉悟和意识,使大家把学习当做一种生活习惯和根本任务。

三是找好一个载体,发扬光大。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而要结合本部门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好工作。只要有用,只要能提高党员干部的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都可以尝试。比如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业余学习和正规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还可以举办各种读书会、演讲比赛等活动,真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四是要加强沟通,注意交流。吸取兄弟局或其他单位好的经验和做法不但会使我们进一步开阔视野,使本部门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更上一层楼,更会把全党的学习活动推向高潮,达到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真正目的和要求。所以,在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中,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具有世界眼光”的要求,加强每个党组织之间、每个党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共同提高学习质量。要用世界的眼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学习各个单位最先进、最实用的经验和做法,拿来为我所用,努力提高本部门审时度势的工作能力和运筹帷幄的工作水平,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处理各种社会突发事件的水平。

五是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效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于实践,解决现实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从而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我们学习的初衷和归宿。为此,我们必须明确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不断提高实践水平和应用能力。对于每一位党员干部来说,学习不能拘泥于书本上的只言片语,更应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去指导我们的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同时,为了检验学习效果,我们还应该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日常考核,并把考核情况作为每个单位、每个党员干部年终评先创优的重要条件和民主评议的的重要内容,并与每个党员干部的成长进步、职务升降和奖惩等方面挂起钩来,全面促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整体提高。

水利施工阶段的监理措施 篇6

关键词:水利项目;施工监理;协调

1、水利施工阶段监理概述

水利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方面:

1.1要把水利施工期间隐蔽工程作为重点控制子项目,设置专门工作人员对隐蔽工程施工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理,对分部工程以及分项工程施工期间所生成的质量检查表进行签署与核对。

1.2水利施工期间放样测量需要严格核对,仔细检查测量放样质量,并填写在现场监理工作日志当中。同时,监理日志当中则需要记录与施工现场相关材料、设备质量的检查结果,杜绝材料设备相关的合格证件以及化验报告单据出现遗漏问题。

1.3在现场施工中,各个环节作业实施期间都需要与设计方案同步,与设计图纸契合,重视对项目主要位置、复杂工程以及主要环节的全面检查工作,通过开展自检的方式确保所填写数据的准确与全面。针对项目施工阶段中所出现的重大质量问题,需要及时通知业主方,以便协调业主方进行集中处理。

2、水利工程施工阶段存在问题分析

2.1前期策划不够充分

虽然说建设一个水利工程是为了造福大部分的百姓,但是总有一些人的利益会受到伤害,如何在建设水利工程的前期策划阶段就安排好利益受损人群的安置工作是水利工程施工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水利工程在施工的时候可能会淹没一些农田和房屋,会让一部分人无家可归。或者说,在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机器所发出的噪音会打扰附近生活的居民。

2.2各方利益协调不当

水利施工毕竟是一个极大规模的工程问题,它的耗资和选地都会受到各方面不同的意见,如果不能在水利工程施工的前期最好一切的准备工作,当水利工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会出现更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资金是水利工程施工的一个重要支持,如果只用政府的财政支出,会对国民的税收造成很大的压力。但是如果过多的引用民间资本,在企业相互竞争的同时会出现市场紊乱的问题,企业之间为了竞争互相掐价,导致投入资金过多,最终这些资金还是由老百姓承担,这样的水利工程施工不仅没有惠民,反而伤害了老百姓的利益。这样的经济效益也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更加影响水利工程施工问题的解决。水利工程施工地点的选择也会受到不同的争议,如何策划水利工程的线路施工问题也是前期水利工程施工所讨论的重难点。

2.3施工中后期的问题处理不够及时

水利工程在中期建设的时候会用到大量的高科技材料,这些高科技材料或多或少有一些污染问题,但是建设水利工程阶段也多多少少会剩余一些建筑材料,如何处理这些建筑材料才能做到更加的科学也是水利工程施工的问题之一。如果把建筑材料直接扔在水利工程的施工现场,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如果把剩余材料运输到专业的垃圾场,交通运输费也会成为水利工程施工费用的一大负担。所以,如何平衡水利工程施工中期的这些问题也是值得注意的。

在水利施工的后期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水利工程一般的施工日期都是以月份或者是年份来计算的。水利工程的施工人员长年累月的在人员稀少的地区艰苦工作。当施工后期到来时,人们都非常的疲倦以及产生了一些对水利工程施工的排斥心理,可能造成水利工程后期施工草草收场。很明显,这样的水利工程施工后期是不合格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是水利工程施工能否达到要求的标准之一。

2.4安全得不到保障

2.4.1目前,我国大多数水利工程的规模较大,涉及的人员较多,施工场地和施工人员分散,工地间交通不便,因此对施工进行管理较为困难。而且各个环节和部门的信息传递不及时,也增加了施工安全管理的难度。

2.4.2施工环境对施工质量影响较大,例如土水利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潮汐侵袭,也会影响施工安全;如果遇到暴雨,水量骤增,则会形成洪水影响施工安全,威胁施工人员和下游人民的人身安全;处于山区的水利工程,如果遇到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会导致安全事故。

2.4.3水利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技术较为复杂,某些施工操作项目危险程度较高,例如在进行隧洞封堵段混凝土衬砌施工,利用泵运送混凝土时、悬空进行大体积混凝土制作模板、扎筋、浇筑时,容易产生安全问题;石爆破工程,需要施工人员接触雷管炸药等危险材料;在进行基坑开挖、海涂基础施工时,要在基坑边坡设置安全支撑,而且受到施工条件的限制,增加了施工操作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安全隐患发生的概率。

2.4.4我国的水利工程施工采用开放的施工形式,施工现场并不封闭,对施工对象、材料设备、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困难。而且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涉及多个施工单位,通常采取多头施工的方式,在施工过程中的沟通协调困难,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

2.4.5从水利工程施工的人为影响因素来看,存在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部分施工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施工技能和相应的从业资格。而且,由于水利工程施工的劳动强度较大,加之一些施工人员对施工环境的适应性较差等,导致操作失误,从而造成安全隐患。

3、强化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监理工作的措施

3.1针对资金、线路、安置居民问题的监督和管理

水利工程施工团队可以设置一个财务组,这个财务组就是专门管理资金的。水利工程建设属于国家管辖,它是一种惠民工程。理所当然的,政府会出资金建设工程,但是也可以让一部分民间资本融入到财务组当中。这样即可以解决资金难的问题,有了民间资本的介入也运用了市场规律,有了政府的支持和民间的监督,水利工程资金的回收也会更加的合理。水利工程施工时除非是没有更好的方案时,才能选择经过居民区和良田土地区域。当经过这些区域的时候,水利工程施工可以进行生态移民,安置好移民工作,对良田的损失达到最小程度。在施工期间也选择合理的施工时间,避免夜間工作,造成扰民的现象。在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工作人员要加强现场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坚决避免外来人员的进入,尤其是老弱病残,避免悲剧事故的发生。

3.2针对人才和创新问题管理和监督

水利工程施工团队可以设置专门的人才管理监督机构,机构负责对水利工程施工人才的工作时间考核,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给予合理的人工报酬,从而避免不良现象的发生。监督和管理人员也可以聘请先进水利工程国家的一些专业人才来帮助建设水利工程,但是外国工程师一定要熟悉中国的国情和地质结构,只有这样外国水利建设工程师才可以为我们服务。创新不是刻意而求之的,创新一定要符合水利工程施工的最初目的——利国利民。所以,监督和管理人员要严格的审查施工方案,科学的调研施工创新的意义,观察创新的水利工程施工是否可以做到投资最少效果最好。

3.3针对水利工程施工中后期的监督和管理

水利工程中后期的施工阶段也是关系到水利工程是否优秀的阶段。在水利工程施工的中期,对于施工材料剩余的毛边角料绝对不能放在施工现场,也绝对不能扔在大江大河里,污染了环境是极其不好的。在水利工程施工的后期阶段,监督和管理团队要时刻的注意大家的心理变化,监督和管理人员可以和大家多多进行沟通与交流,还可以举行一些娱乐活动,丰

富施工人员的精神生活。监督和管理好水利工程施工的结束工程任重而道远。

3.4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

整个水利工程施工的工期较长、涉及面广,薄弱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在施工过程中,既要抓好重点环节的安全管理,又要重视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操作,做到统筹兼顾。一方面,要对关键施工环节和对象加强监督控制。关键或危险施工对象包括高空施工、引水洞导流洞封堵衬砌施工、基坑开挖支护施工、土石爆破施工等,关键施工环节包括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加工焊接钢筋、吊装运输大型构件、脚手架施工项目等,针对这些关键部位,施工单位要配备专人进行安全管理,为保障施工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实施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这是保证施工安全的基础。施工人员根据施工要求和设计图纸,明确施工对象和安全防范内容,执行标准化操作,有效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隐患。

4、结束语

水利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建设项目,存在较多影响工程质量的不安定因素。要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监督管理,提高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建立完善的工程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现场和施工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以保证水利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率。还应考虑到施工環境的恶劣,努力改善工作条件,调动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凝聚力,为施工安全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宋青.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隐患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0):191-192.

[2]武战辉.水利工程安全隐患及影响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因素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5):261-263.

施工组织阶段 篇7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造价

1 空间施工组织设计的概念

公路是一种铺筑在地面上主要供车辆行驶的线形构造物,是固定在土地上的构筑物,而形成公路工程的施工生产是流动的。由于公路工程的固定性,就需要把众多的劳动力、施工机具、材料,在时间和空间上加以合理的组织,从而使它们在线形性的施工现场按照科学的施工顺序流动。公路工程中的空间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公路工程中的施工现场平面布置、临时工程、辅助工程、取弃土场设计等,是公路工程施工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背景

近几年,我国公路工程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到2007年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3.48×106 km,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5 000 km,每年的公路工程建设投资总规模高达3 500亿元。如此大规模的公路建设投资,怎样在施工图阶段合理确定造价,并为公路项目的招标、投标、工程施工、工程结算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合理确定施工图阶段造价,有利于控制公路项目建设的工程造价,提高公路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

目前,在公路工程设计中,设计单位往往只重视工程设计,忽视施工组织设计,设计人员所做的施工组织通常是一个施工组织设计说明及工料机年度安排图。而计价编制人员一般只是在电脑前进行计算机的操作,对工程现场不熟悉,也不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只是根据设计人员提供的设计图纸和工程量进行编制,导致施工图造价与工程实际造价相差甚远,起不到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作用。在施工图阶段造价编制中,编制详细而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施工组织设计的空间组织,如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临时工程与辅助工程、取弃土场设计位置等对施工图预算影响很大,决定了施工图阶段造价的合理性和可控性。

3 合理的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是准确计算材料预算单价的关键

据统计,公路工程造价中材料所占的比重约在60%~70%之间,因此材料预算单价是影响施工图阶段造价是否合理的一个主要因素,材料预算单价是由材料供应价、运杂费、场外运输消耗及采购保管费等组成。我国目前公路工程造价体制是定量而不定价,定量是指实物消耗量由定额确定,不允许改变;不定价是指材料的供应价由市场价格决定。现在公路工程所用的各种材料在不同的市场上购买,其供应价基本相同或相差很小,则影响材料预算单价高低的主要因素就是材料运距的长短,合理确定材料的运距才能准确计算材料的预算单价,材料运距的长短是否合理经济取决于空间施工组织设计。

材料的运距是指材料从供应点运到工地仓库或工地堆料点的距离,材料的供应点经过调查则是已知的,要计算材料的加权平均运距或算术平均运距,就必须合理确定工地仓库或工地堆料点。工地仓库或工地堆料点的位置在现在的施工中一般是材料加工场地,如预制场、拌合站等。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时,应详细调查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运输道路及主要工程的分布特点等资料,结合工程施工具体的施工方案合理确定预制场地的位置、拌合站的位置及加工场地的位置与数量,可以准确合理地计算出材料的加权平均运距或算术平均运距。同时也可以确定材料的运输周转次数,确定材料场外运输损耗率,在编排施工图阶段预算时,准确计算材料的预算单价。

4 合理的取弃场地是准确计算土石方单价的基础

路基土石方费用在一条公路建设中占据比重较大,在山岭重丘区可达建安费的30%~40%,平原微区约占20%~30%,是影响公路工程总造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挖方或填方土石方单价费用一般由开挖、运输、堆放、压实、整形等构成,一条公路线形确定以后,开挖、堆放、压实、整形的费用也就相对变化不大,借土、弃土运输费用则是变化的,是由运输距离决定的,而运输距离长短取决于空间组织设计中的取土场、弃土场的选点,按照现行公路计价方法及近期柴汽油价格,每增减1 km对1 m3土石方的单价影响约在1.8元左右。而现行设计中往往对取弃土场的重视程度不足,在实际实施中经常发生取弃土场位置的变更,从而直接影响取土或弃土运输费用,因此在施工图阶段编制造价时应针对项目的取弃土方量、取弃土点位置、取弃土场的容量、运输条件等进行认真的核实,才能准确计算土石方单价。

5 合理布置临时工程是准确计算临时造价的根本

据统计,临时工程在公路工程造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0%~20%,由此可见,在编制施工图阶段造价时,应详细合理地进行临时工程的设计,并准确计算临时工程的工程量。现在设计图纸中一般都对临时工程进行设计,但设计深度不足,只是出一张临时工程一览表。所以在编制施工图预算时,往往还要预算工作人员进行设计并准确计算工程量,只有准确地把握此类工程量,并符合施工中的实际要求,才能合理准确地编制施工图阶段造价。

临时工程是指在公路工程施工中为整个项目而服务的临时性工程,主要包括临时用地、临时便道便桥、临时电力电讯线路、临时轨道及临时码头等。在计算此类工程量时,应根据施工要求、工期及施工现场的详细调查资料进行。

确定临时用地种类的原则是少占农田、经济作物土地且场地平整量小,施工完成后不能恢复耕种的(如沥青混合料拌合场)要做永久用地考虑,临时用地的数量应在施工平面布置图上准确计算,以能满足施工要求为准。对于施工中的临时办公和生活房屋,则可以合理考虑租赁现场已有的房屋,可以减少临时用地数量及场地平整量,也更符合实际施工情况,来准确计算征地拆迁费用及场地平整费用。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施工中,土石方等工程的工程量大,在便道便桥上的交通量大且载重大,现在定额中临时便道便桥的标准低,定额消耗量小,一般不能满足施工中的要求。编制临时便道便桥的费用时,结合当地情况和实际需要,先编制补充定额,或合理计算便道便桥所需的工程量,套用分项定额计算其费用,才能适应施工运距要求,合理确定工程造价。临时码头、电力电讯等临时工程应结合路线的长度、工程量的大小、工程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合理计算施工需要量,确定工程造价。同时,合理确定用水、用电等临时工程的工程量,是合理确定水价或电价的依据。

6 合理确定辅助工程是准确计算辅助工程造价的依据

辅助工程是指公路工程施工中为单项工程服务的临时性工程,工程主要包括预制场、拌合站、吊装设备、预制底座等。辅助工程在设计中不进行设计,也不进行工程量计算,在编制施工图预算时,由施工组织设计具体计算,辅助工程在实际施工中需要的项目多且造价高。编制施工图阶段造价时,此类工程在分项中既不能不计算,也不能凭经验而确定,在设计和计算辅助工程的工程量时,应综合考虑工程项目的工程量大小、工期长短、施工办法等因素,准确计算施工中的实际需要项目及需要量,合理计算费用。此外,辅助工程除应准确合理计算其工程量外,还应计算一些其他的工程,如预制场、拌合站的场地平整、碾压和需要的砂砾或碎砾石垫层,以及进出场地的便道,必要时应计算场地的排水与防护工程等。同时合理确定预制场的位置及大型拌合站的站址和安拆次数,计算预制构件和混合料的运距,也是合理计算工程造价必不可少的依据。

7 结语

空间组织设计对施工图阶段造价影响很大。根据施工需要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空间组织设计,不仅是准确计算材料预算单价及土石单价的依据,也是合理计算临时工程和辅助工程造价的依据,从而使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更加合理可行,有助于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地控制。

参考文献

施工组织阶段 篇8

1 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

投标施工组织设计是承包商为了中标而根据业主的要求和施工的需要编制的, 即反映承包商的技术管理水平和施工经验, 又反映承包商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它是业主考察承包商能力的依据。

业主通过投标施工组织设计首先考察承包商响应招标文件提出的各项相关要求, 如对质量要求、进度要求、现场要求、协作要求等, 是否满足了招标文件的要求;其次, 考察承包商的施工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如采用技术的先进程度、创新水平、施工组织水平、质量保证能力、工期保证能力、安全保证能力、成本保证能力等;再次, 作为评定技术标的主要依据, 精明的业主, 选择承包商应特别重视技术标, 采用两次评标方法, 在技术标评定入选的前提下评定商务标, 而技术标是否中标主要看施工组织设计是否达到设计文件所规定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2 投标、标后施工组织设计的关系

中标后, 承包商在工程开工实施前根据工程施工合同要求和项目管理的需要, 编制一份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 该施工组织设计称为标后施工组织设计, 它必须具有操作性, 能够指导施工, 能够作为业主对工程施工的监督和管理依据。

投标、标后施工组织设计之间存在着三大关系:一是前后顺序关系, 在建筑市场中, 市场法则决定了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必要性, 后者对前者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二是制约关系, 投标施工组织设计对标后施工组织设计有制约关系。投标施工组织设计作为投标文件的基本组成部分, 在投标有效期内及中标后都具有约束作用;投标后的施工组织设计必须深化和完善投标施工组织设计, 如果作原则性或重大修改, 等同于修改合同文件, 须征得业主同意并签认;三是可替代关系, 当工程项目规模不大, 施工技术不复杂时, 则投标施工组织设计可替代标后施工组织设计;不须另行编制标后施工组织设计, 当然, 这也必须征得业主同意和认可。

3 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的特点

3.1 指导性和制约性

由于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的目的、内容、作用决定了其对中标后工程实施的指导性和制约性, 因此, 在投标文件的编制过程中应以“重点突出、兼顾全面、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安全适用、实事求是、动态调整”为指导原则, 做到:与工程报价相结合, 内容能满足中标后深化编制的需要, 计划安排留有余地, 施工方案简明扼要, 技术、组织措施可靠等。

3.2 编制时间的紧迫性和一次性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自招标文件发出之日起至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 最短不少于20天”但大多数业主不会留给承包商足够的时间去详细调查工程和相关资料准备, 甚至不少业主只留给承包商7~10天的时间编制投标文件, 因此应抓住编制工作中的主要矛盾, 对项目实施提出战略部署及纲领性意见, 满足业主招标文件的规定要求。编制工作的一次性, 是说没有可能对投标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反复修改和优化, 但是并不排除网络计划优化技术的应用, 反而应该重视并尽可能地应用网络计划优化技术进行工期、费用、资源的优化, 以达快、好、省之效果, 加重中标的砝码。

4 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要点

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直接依据是招标文件、法律、法规、有关部门规章、工程建设标准 (包括定额) 、设计文件等, 除此之外, 还应包括业主的特殊要求 (明确或隐含的) 。编制时, 投标人凭借集体智慧和勇气, 作出正确性抉择, 这是承包商勇于接受市场挑战、充分展现自身实力和智慧的大好机遇。同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4.1 符合招标要求

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各地方也制订了招标投标的相关法规, 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内容及基本要求, 应严格满足招标文件的要求, 以避免被视为废标。

4.2 确定项目组织

应通过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确定施工项目组织, 重视项目经理和技术人员的确定, 除了其资质应满足要求外, 最好有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 让业主了解施工作业队伍的编制情况和水平。

4.3 与工程报价相结合

投标施工组织设计中工期确定、资源投入、施工方法选择等, 都依赖于工程报价所提供的基础数据。而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又反过来影响工程报价。当施工组织设计中采用非常规的施工方法和措施时, 将导致工程费用的增减, 这是工程报价所必须考虑的。所以投标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报价有着密切的联系, 两者必须结合, 综合平衡后再做决策。

4.4 重视勘察现场和招标答疑

勘察现场和招标答疑是承包商和业主在投标中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因此, 不仅报价人员要特别重视, 以免报价漏项、错误、违背业主的意图或与实际情况不符, 而且招标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人员更应认真对待, 通过察看现场和招标答疑, 了解工程的特点, 掌握业主的意图, 弄清疑难问题, 抓住主要矛盾, 使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紧密结合工程特点、现场要求和业主意图。

4.5 正确制定工期目标

建设工期有业主指定和承包商竞报两种情况, 承包商应作理智与认真的分析, 根据工程规模、工地条件、定额工期、施工方案、自身实力与经验、投标策略等计算项目的合理工期, 既不冒进, 也不保守;当投标工期明显少于合理工期时, 承包商一方面要制定可靠的工期保证措施, 并在报价或合同条款中作好相应的考虑;另一方面应向业主提出工期过于紧张, 容易引发其他的风险事件等。

4.6 制定可靠的质量目标

保证质量是工程的基本功能要求, 也是业主的首要要求。承包商应制定出使业主相信的可靠的质量目标。依靠近期获得的质量奖项作为取得业主在质量保证上的信任是不太可靠的, 必须在确定目标之后真正提出可靠的质量保证措施。

参考文献

[1]从培经.实用工程项目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2]潘金祥.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施工组织阶段 篇9

关键词:工程项目,施工组织阶段,经济分析,成本控制

作为建设项目管理中“三控”目标, 成本控制目标要比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目标更重要。成本控制是贯穿整个工程项目始终的关键工作, 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 施工阶段是将建筑产品由设计变为现实的阶段, 而施工组织工作则是根据施工进度计划, 组织和安排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所必须的人工、材料、机械以及相关辅助等内容的重要阶段。因此, 施工阶段是将该项目的工程预算在实践中验证的过程, 那么其组织工作是否科学合理, 准备是否充足, 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费用开支和成本控制。

1 施工组织的主要内容

施工组织主要是对施工活动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其具有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的双重作用。它体现了实现基本建设计划和设计的要求, 提供了各阶段的施工准备工作内容, 协调施工过程中各施工单位、各施工工种、各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施工组织阶段的工作需要详细化, 考虑到各项工作中的细节, 才能控制在施工阶段的各项开支的变动, 从而对成本进一步的控制。施工组织的工作一般包括各项工作施工方案的计划、安排和布置;劳动力的合理分配和调用, 避免不必要的人员闲置和窝工;原材料的采购、分配和领用, 节约材料浪费和损耗;施工技术的安排和使用;相关管理制度的落实等。

2 施工项目成本的组成及可控制点

2.1 施工项目成本的组成

施工单位在施工中为提供劳务运作、材料消耗、机械使用等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 按照计价规范应计入工程项目成本。工程成本一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成。

直接成本是指施工过程中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或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项支出, 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和其他直接费等。

间接成本是指施工单位为组织和管理工程施工所发生的全部支出, 包括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行政管理的开支等相关费用、规费保险等费用。对于施工企业发生的、不应由施工项目负担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作为期间费用, 直接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 不得计入施工项目成本。[2]

2.2 施工项目成本可控制点

工程项目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成。直接成本中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是组成项目成本的主要内容, 其可控制性也对其他直接费和间接成本产生影响。因此, 结合工程经济学原理找出人材机的成本控制点, 并合理控制人材机费用的支出, 适当适时调整和控制相关费用, 将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起到关键作用。

工程经济学中的费用控制是经济措施中最易为人接受和采用的方法, 项目管理人员应以主动控制为出发点, 以多种渠道多种手段的方式进行控制,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 人工费的控制管理

(1) 提供劳动效率, 减少窝工浪费。加强劳动人员技术培训, 合理配置生产人员和非生产人员的比例。

(2) 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 完善内部的人工成本激励机制。按岗位责任、工作目标、成本内容与工程项目部每个人的工资奖金挂钩, 上下浮动, 促使全体员工在实现各自成本责任目标的同时, 实现整个企业的成本利润目标。

2.2.2 材料费的控制管理

(1) 确保采购途径最优化,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 货比三家, 以业主认价或预算价为采购价控制上限, 尽量以低于上限的价格购得质优价廉的材料。

(2) 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 减少各环节的损耗, 节约采购费用;合理堆置现场材料, 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3) 实行监督施工过程, 项目负责人要保证材料的使用严格按施工工艺要求进行, 违章操作会造成材料不必要的浪费。

(4) 加强物资核算管理, 每月末进行物资盘点, 依据工程数量、施工配合比等有关构成工程实体的所用材料, 计算主要材料节超情况, 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 制定纠偏措施, 堵塞漏洞。

2.2.3 机械费的控制管理

(1) 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 搞好机械设备的保养修理, 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率, 从而加快施工进度、增加产量、降低机械使用费。

(2) 加大机械维修保养力度, 实行强制保养, 各工点都设有专门的修理保障组, 并与地方修理厂建立合作关系, 实现资源共享, 保证设备修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实行机械操作人员收入与产量及设备保管好坏挂钩, 调动机械操作人员积极性。

(4) 制定合理的定额管理制度, 实行单机核算、单项考核、责任到人的奖惩分明的考核办法, 才能收到控制机械作业成本的实效。[4]

2.3 施工组织阶段的成本控制措施

(1) 施工的前期阶段, 通过成本预测、计划成本等相关资料, 利用经济学中可预见性原理对项目成本形成过程和影响成本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 确定项目成本是超支还是节约。 (2) 施工进行阶段, 把握最佳工期成本点, 寻求最低成本。在特殊施工条件下, 应反复权衡为保证工期而采取的措施所增加的费用与因工期延误造成的损失。 (3) 工程竣工决算后, 应按合同规定, 及时收回工程款。同样, 通过技术的刨新, 提高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 防止因误工和返修造成的浪费。在总体施工方案确定后, 对技术难度高、成本影响大的分项工程技术方案在安全质量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进行论证和优选, 追求成本的最小化。

3 工程经济学原理的实现过程

工程经济分析是工程经济学原理在工程项目中实现的主要手段, 其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教强的特点, 它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 是技术知识与经济知识在工程项目上的具体运用。以工程经济学原理指导施工组织阶段成本控制, 就应该运用工程经济分析的方法, 首先在施工准备阶段, 结合实际图纸的自审、会审和其他相关资料, 科学地编制强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 通过多方面的技术经济比较, 从中选择合理、先进可行的施工方案;然后, 在施工阶段, 以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人材机费用开支标准等, 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对比控制;最后, 在竣工交付使用及保修阶段, 应对竣工验收过程发生的费用和保修费用进行审查并合理控制。

由此可见, 工程经济分析是一个针对项目阶段进行科学分析、评价、实施的重要手段, 能够保证项目阶段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益, 从而实现项目成本目标选择最优的实现途径。

4 结束语

组织学习:阶段,障碍与方法 篇10

组织学习最早源于March等人对政府部门改革的研究, 认为学习再造是政府改革的重点, 随后, Argyris (1978) 在《组织学习:观察理论的视角》 (Learning:Observation toward a Theory) 一文中正式提出组织学习的概念, 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发现错误并通过新的使用理论 (Theories-in-use) 进行改造的过程[1], 自此掀起了组织学习理论研究的热潮, Argyris也被誉为“组织学习”之父。其它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 对组织学习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归纳起来, 主要是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观点: (1) 工具论的观点, 认为组织学习是在组织有限理性的限制下, 组织通过知觉到环境的不确定和风险性, 使得决策行为及信息处理方式发生改变的整体循环过程, 即组织学习是组织行为决策改进的主要工具与手段; (2) 系统理论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将组织学习看成为组织在竞争发展过程中, 根据其所获取的有关外在环境的知识与信息, 进而对组织内部相应活动作出调整的组织活动, 而组织学习活动的根本目的则在于使组织的输入、产出及环境反应之间保持动态均衡关系; (3) 结构论的观点。结构论观点的研究者认为组织学习与组织结构的改变有关, 它是当组织适应内外环境变化时所进行重组结构 (restructure) 活动, 由此就产生了组织学习行为; (4) 自我管理 (self-regulating) 观点。自我管理观点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进行错误侦测及矫正的自我规制过程, 它主要包括组织对自己错误进行不断发现、认识、改进并进行规范的自我管理的过程。

研究者们随后又对组织学习的类型进行了研究, 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 文献研究发现, 总的来说组织学习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如表1所示。第一类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 是组织在既定假设范围内的一种学习, 是在进行组织学习过程中进行单一反馈环的一种学习模式, 也就是说, 当组织发现错误时, 按照过去的常规和当前的规范对错误进行修正的学习过程, 其主要目的在于检测组织在行为上的漏洞, 并使其与已规定的标准动作规程趋于一致。简而言之, 单环学习是一种适应性的学习形式, 其着眼点在于当前问题的解决, 是组织在环境变化中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学习, 一般适应于外界环境变化不太剧烈的组织。第二类学习是在第一类学习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学习, 主要是指组织对既有的假设 (规范、要求和目标) 产生质疑并进行一系列的修正, 进而达到应对环境变化的目的。第二类学习本身强调组织积极的创新性与主动性, 鼓励组织成员对组织既有的规范与政策提出质疑, 并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达成新的共识。通过这类学习, 组织不仅需要发现组织在策略与行为方面的不足与错误, 更重要的是, 组织还应发现其在指导相关策略和行为方面的观念错误, 并要能够通过调整组织的运作模式来增强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达到强化组织竞争优势的目的。第三类学习是指在进行组织学习时, 组织成员探究过去组织学习的过程和方式, 并提出有效的新策略来促进组织学习的过程。再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对现行规则和假设理论进行集体反思, 并提高组织学习的效率。从本质上说, 第一类学习与第二类学习都是针对具体的组织学习过程, 而第三类学习是指针对学习本身提出质疑的过程, 三者侧重各有不同。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2 组织学习的阶段

2.1 三阶段直线模型

最有代表性的三阶段模型是由Karl Weick (1979) 提出的认知结构模型, 他从认知角度出发, 将组织学习的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制订 (enactment) 、选择 (selection) 和保持 (retention) [2]。其中制订是指组织及其成员在组织中创造新的思想和理念的过程;选择是指组织选择或执行新的理念的过程;保持是指组织确定新的理念能否被接受的过程。为了适应外界环境的刺激并更好开展组织学习, 组织成员应首先通过定义形势来设定环境, 并通过这种定义形势消除环境因素中一些含混不清的东西, 然后通过选择筛选出利于组织学习的因素, 最后在以特定的方式将组织的相关信息或知识在组织内部保留或被学习, 让组织成员了解并运用这些具有学习意义的行为活动。另外的一些研究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例如Sinkula (1994) 从信息传递角度出发, 将组织学习分为信息获取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信息扩散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和分享解释 (shared interpretation) 三个阶段[3]。文献研究也发现, 尽管每位研究者的具体划分有所不同, 但他们所界定的本质含义都基本雷同, 都是从认知分析的角度, 以知识的获取、选择及应用进程来加以划分。

2.2 四阶段直线模型

最早也最有代表性的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是由Argyris和Schon (1978) 提出的四阶段模型[4]。Argyris提出组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学习, 必须完成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是发现 (discovery) 阶段, 是指组织首先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来发现组织内部所存在的潜在问题、明显优势、以及外界环境中的机遇挑战等, 该阶段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组织在预期学习结果与实际情境上的差异;第二个是发展 (invention) 阶段, 指组织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之上, 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程序的过程。第三个阶段是执行 (production) , 是指组织运用新的或经过改善的操作程序、管理机制等去执行解决方案的过程;第四个阶段是推广 (generalization) , 是指组织通过对过去经验的评估与总结, 将实施成功的新程序与方法传播到组织内部的过程。通过这四个阶段, 学习的层次就完成了从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到组织水平的转变。

2.3 四阶段螺旋模型 (知识螺旋模型)

从根本上来讲, 前面的三阶段模型和四阶段模型反映的都是一种单纯的直线模型, 所揭示的不是一个完整的组织学习的过程, 没有反映出学习过程的动态特征, 更没有体现出学习的反馈环节和螺旋过程, 因此不能真正描述学习的真正过程与本质。基于此, Nonaka和Takeuchi在1995提出了组织学习的知识螺旋化模型[5], 是目前为止应用和认可最为广泛的一种观点 (图1) 。Nonaka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内获取、创造和传播知识的过程。他们首先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组织个体、有特殊背景的知识, 即组织中的每个人所拥有的特殊知识。它依赖于个人的不同体验、直觉和洞察力, 通常难以规范化和编码化, 由形象、概念、信念和知觉组成, 具有高度专有性。显性知识是指能够在个体之间进行系统传达的知识, 并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等特点, 通常能够进行概念化和文字化, 也比较容易沟通和共享。

Nonaka进一步指出, 组织学习包括共同化 (socialization) 、外化 (externalization) 、结合化 (combination) 与内化 (internalization) 四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活动 (图1) 。其中共同化是指组织成员之间内隐知识的转移, 通过社交性的互动与经验分享可以达到创造内隐知识的过程;外化是指将内隐知识转化为新的外显知识的过程。在这个知识创造过程中, 内隐知识可以透过暗喻 (metaphors) 、模拟 (analogies) 、假设 (hypothesis) 或模式 (models) 将观念明确地表达出来。结合化是指通过合并、编录 (categorizing) 、归类 (reclassifying) 以及重新组合 (synthesizing) 等方法, 将企业原有的信息改造成为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 也就是说把显性知识中的片断信息整合成一个新的整体知识。内化是指将外显知识转换为内隐知识的过程。当整个组织都能分享新的显性知识, 其它员工也能够将新的知识加以扩大、延伸与应用时, 就能成为员工自己的内隐知识。换句话说, 当经验透过共同化、外化和结合化, 进一步内化到个人的内隐知识时, 这个新的知识就会成为有价值的资产。总体来说, Nonaka的四阶段螺旋模型体现出了学习过程的动态特征, 并强调了学习的反馈环节, 是从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角度对组织学习本质的分析。

3 组织学习的结构与测量

最初的组织学习的结构与测量大多以一些单一指标为主, 如Virany等 (1992) 以CEO的变动情况来测量组织学习[6], Roth等 (1994) 则用国外经验来进行测量[7], 显然这些组织学习的测量指标都太过简单, 并不能真正反映组织学习的全部内涵。随后Sinkula第一次提出了组织学习的三因素测量模型, 才开始真正意义上从多维度多因素来对组织学习进行测量。目前关于组织学习测量的最具代表性研究主要有Sinkula (1997) 的三因素模型和Hult (1997) 的四因素模型[8,9]。

Sinkula等人的组织学习三因素模型是目前为止应用范围最广, 得到认可度最大的组织学习测量方法。他们从市场信息处理的角度, 提出了从学习承诺、共同愿景及开放心智三个方面来对组织学习进行测量。其中学习承诺是指员工对组织将学习视为企业最主要的基本价值的认知, 它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 (1) 信息传递的功能, 即组织可以通过学习承诺向员工传递学习的重要性、组织支持员工通过学习来提高能力、学习过程的错误是可容忍的等信息; (2) 激励功能, 即指学习承诺可以让员工意识到学习是通往成功的重要方式。这样通过学习承诺的信息功能和激励功能, 学习承诺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学习目标动机。共同愿景是指组织就企业未来发展愿景与员工共同分享的取向, 包括企业与员工在组织目标、组织发展、员工目标等方面的共识。其主要作用在于为组织成员指引共同的学习方向和组织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特别在剧烈变化的外界环境下, 使组织依靠共同的信念与目标, 以更大的动机进行产生性学习。开放心智是指组织超越日常规范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取向, 包括组织在员工建议和自我检讨等方面的创新意识与氛围。所谓心智是指组织固有的行事风格、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组织学习的一个基本要素之一就是促进组织及其成员对思维模式、管理过程、工作习惯不断进行反思和省视, 以期对组织原有的规范进行突破与创新。

Hult和Ferrell (1997) 则根据组织学习的特性, 以某跨国公司的179个战略事业单位为样本, 从团队导向、系统导向、学习导向和记忆导向四个方面来测量组织学习。其中团队导向是指组织在内部管理中倡导合作与团队的取向, 包括合作效率、团队精神、团队绩效评估及奖励系统等方面;系统导向是指组织在内部管理中实施规范、系统、明细和标准管理的取向, 包括组织在服务流程、工作分配、行动说明和服务评估等方面的管理;学习导向是指组织在内部管理中以学习作为指导理念的取向, 包括组织在员工培训、管理改善、服务改进方面对于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记忆导向是指组织在管理中记录贮存管理的取向, 包括组织对于工作经验、员工分享、相互学习等方面的引导。Hult的四因素组织学习测量模型与Sinkula的三因素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 Hult的四因素模型主要反映的是组织的一种具体的经营活动, 而不是组织的一种经营哲学或理念, 而且该量表的许多指标主要涉及到的都是组织具体的市场活动, 因此其应用范围相对比较有限。

其他的一些研究包括Leonard (1992) 的从信息传播、持续创新和实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持续知识共享四个方面来对组织学习进行测量;Urich (1993) 的投资和培训、试验与改进、共享思维模式三个方面进行测量;Tobin (1993) 的卓越领导能力、思想修养和学习团队三因素结构。目前关于组织学习的结构与测量的研究还没有一个相对一致的看法, 还需要进一步的厘清及探讨。但无论如何, 基本上大多数研究者都认可组织学习的多维变量的看法, 而Sinkula关于组织学习在学习承诺、共同愿景及开放心智三个方面的测量方法, 也是目前为止应用范围最广, 得到认可度最多的组织学习测量方法, 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验证。

4 组织学习的障碍

文献研究发现,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是所有的组织学习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组织学习的实施与开展会遇到不同类型的障碍。这包括组织的整体规范与制度, 组织的结构与设计, 管理的风格与方式, 员工的特性与能力, 都可能会对组织学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组织学习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组织学习方法障碍

在组织学习方法的运用上, 可能会由于组织或个体理解或实施中的一些误区, 而对组织学习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 主要有以下七种情况[10,11]。

(1) 片断学习 (fragmented learning) 。

所谓片断学习是指组织进行的没有概念性的、不连续的学习。通常来讲, 片断学习虽然也会对个体的认知模式产生影响, 但是由于缺乏整体的引导性与规划性, 难以形成组织共同的新的认知模式。因此在这种组织旧有的认知模式下, 个体对组织没有任何的贡献, 组织也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学习。片断学习通常会发生在管理者相对比较专制, 组织文化气氛也比较传统, 且组织信息无法自由沟通的环境中。

(2) 机会学习 (opportunistic learning) 。

所谓投机学习是指当组织已有的管理模式或规范对于某一特定事件产生障碍的情况下, 组织回避这种标准而给这一特定事件准予实施的情况。也就是说, 当组织行为以个体行为 (或某一群个体的行为) 而不是以组织的认知模式为基础时, 就产生了机会学习。组织内部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机会学习, 特别是在外界环境急速变化或某种紧急情况下, 机会学习发生的概率会更高。通常来讲, 机会学习在一些成立初期的, 或者管理相对还不是太成熟规范的组织中比较多, 其所带来最大的威害在于降低组织的权威性与标准性。

(3) 表面学习 (superficial learning) 。

表面学习是指个体没有认识到改变认知模式必要性的学习, 因此此类学习通常只是表面性的, 不具备长期战略的思想。而且由于个体认知模式没有发生改变, 组织也就无法吸收到原有的学习成果。表面学习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个体为了避免认知上的冲突, 或者在学习实践上存在某种疑问, 就会首先强调自我认知模式的准确性与成功性, 并设置种种障碍来阻止学习的顺利进行。此外, 表面学习由于个体没有改变其认知模式, 组织的共同认知模式也同样得不到改变, 因此表现学习很容易导致片断学习。

(4) 模糊学习 (ambiguous learning) 。

所谓模糊学习是指当组织对于某一特定解决问题的认知模式缺乏有效评价与反馈方式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讲, 如果这种解决问题的认知模式是正确的, 没有评价与反馈造成的后果可能会使得个体失去对正确事物的判断。而当解决问题的模式本身是错误的, 没有评价与反馈的后果则可能会给个体乃至组织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且, 更重要的是, 模糊学习将会逐渐影响个体将来的适宜行为, 并对组织内部所建立的信任度造成严重影响。

(5) 迷信学习 (superstitious learning) 。

迷信学习是指在组织内部缺乏规范的行动制度、模式或理论的环境下, 个体和组织由于没有组织引导与相应标准而采取的比较主观的学习方式。迷信学习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个体认知模式存在误差, 或组织的共同认知模式不适当所致。迷信学习会给组织或个体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查, 这包括容易造成个体学习能力下降, 组织整体判断能力低下, 以及组织的重复性错误习惯行为, 这些后果通常由于缺乏理性思考而增加组织发展的风险性。

(6) 限制性学习 (restricted learning) 。

限制性学习是指组织对于个体所采取的某种改变组织的行为或思想采取某种漠视或限制的情况。产生限制性学习的组织通常非常强调权威, 不太关注来自普通员工的意见, 甚至具有某种官僚主义的倾向。限制性学习可能会造成是个体之间缺乏互动与合作, 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紧张, 严重时还会对组织内部的整体沟通系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7) 封闭性学习 (constrained learning) 。

封闭性学习是指组织环境没有为员工提供从概念型知识转化为实际性行为的学习。也就是说, 虽然组织帮助个体学会了知识, 但在组织环境中却没有采取与此相对应的适当机制, 即个体概念性学习没有被转化为个体行动的机会, 这种学习就称之为封闭性学习。之所以产生封闭性学习, 可能与组织内部重视程度及个体的动机水平有关。

4.2 组织学习文化障碍

所谓文化是指组织在适应外部环境以及管理组织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能够体现组织特征的观念、思想以及在这些观念和思想的支配影响下组织的自觉性行为。正是由于组织文化是根基于组织结构、规范与常规中的某种框架, 组织文化对于组织中的个体认知以及组织整体认知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它能够形成组织的精神模型, 因此对于组织如何学习, 怎样学习等学习思想问题也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Barrette (2007) 的研究也发现, 有效的组织学习需要一个透明、开放、坦诚和信任的组织文化[12]。所谓透明是指要求组织及其成员能够尽可能对自己的行为或思想透明公开, 能够勇于诚实和清楚的揭示自己的动机、思想与行动。开放是指组织能够保持一种接受性不一样事物的思想, 并敢于去尝试新的东西。坦诚是指组织能够具有建立一个尽可能真实反映现实的思想。信任是指在组织要在组织内部努力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气氛与文化。也就是说, 如果组织缺乏透明、开放、坦诚和信任的组织文化, 将会对组织学习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 Raz (2006) 的研究则进一步指出, 组织文化对于组织学习之所以可能会存在某种障碍, 其主要原因是在于组织文化塑造了组织成员对过去和对现在事件的看法, 而这些形成了组织的思想地图[13]。因此, 一旦这些思想地图对于组织需要学习什么, 如何学习和为什么学习等重要的引导性概念上存在误差, 则很可能会对组织学习的某一个环节, 甚至组织未来的学习方向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5 组织学习的方法

对组织学习中所可能出现的种种障碍, 研究者们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例如, Michael (2004) 认为完善组织机构, 建立负责发现环境变化的部门, 理顺组织的信息传送有助于解决发现过程中的问题[14]。同时, 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 也有助于组织有效正确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 组织学习开放过程中的各部门及团队间的合作也非常重要, 通过团队合作的间的交流与合作, 可以增强组织凝聚力并促进知识传播。还有一些信息平台的搭建也有助于组织学习的推行, 如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 (MIS) 也可以帮助企业保存并传递重要信息。Robert通过对六个国家200多名CEO进行访谈调查, 对组织常用的学习工具进行了分析, 并总归纳出应用工具、交叉工具、预测工具以及维持工具四种组织学习工具[15]。其中应用工具 (utility tools) 与交叉工具 (crossover tool) 都属于综合解决组织现在与未来密切相关的生一些重要问题。例如应有工具中对客户的调查与分析, 其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了解现在顾客的需求现状, 来对组织未来的可能性产品调整进行准备。而交叉工具中的全员质量管理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就是通过以质量为核心的全员参与式管理, 来避免未来生产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与应用工具与交叉工具不同, 维持工具 (maintenance tools) 主要用于解决组织中现在面临的问题, 其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德尔菲法或标杆企业法等, 来发现当前组织与先进理念或标杆企业之间存在的距离, 并通过发现这些不足来有针对性的制订改善的措施。预测工具 (anticipative tools) 则是主要专注组织未来发展的工具, 其主要关注企业的战略规划、目标制订及未来定位等重要的发展性问题。具体各项工具的应用范围与内容请详见表2。

从上面的文献回顾中可以看到, 目前组织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学习的源起、内涵和本质等基本性问题; (2) 组织学习的类型、过程及机制等理论性问题; (3) 组织学习的测量、工具及障碍、方法等实际性问题;组织学习的整个理论体系到现在为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充实, 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但是组织学习作为一种涉及到组织与行为理论、经济理论、管理理论、文化、心理、认知和创新理论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其研究内容相对也比较复杂, 同时也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因此, 开展组织学习的本土化研究是我国进行组织学习研究的重要方向, 我国现阶段的组织学习研究还比较缺乏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 更多是直接基于国外的相关研究, 正处于一个不断摸索与发展过程中, 需要国内学者开展进一步广泛而深人的研究。

6 小结与展望

首先, 组织学习内涵的界定与要素选择标准的统一。文献研究表明, 不同研究者对于什么是组织学习的问题存在较大分歧, 对组织学习要素选择标准的看法也不统一, 因此研究结果自然也有较大差异, 这与日前组织学习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系统理论体系指导有着密切关系。其次, 组织学习过程与阶段问题的探索和验证。目前关于组织学习过程与阶段的理论只是一个模型的设想, 如何去论证并验证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组织学习阶段, 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第三, 需要开发有效的组织学习障碍的测量工具, 以从一种更加规范与实证的视角去探讨此类问题。第三, 组织学习工具与方法的问题。目前针对组织学习中所出现的各种障碍, 研究者们从不角度出发, 提出了各种可能性的解决方法, 但是究竟这些方法是否有效, 能否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障碍,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能否适用,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学习障碍与方法是否一致, 有哪些特色等问题还不得而知。因此有必要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学习的工具与方法问题。

探讨施工阶段的测量监理 篇11

【关键词】施工阶段;测量监理

建筑工程建设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的委托,依据国家批准的工程项目建设文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监理合同以及相关的工程建设承包合同等,对工程建设实施监督管理。施工监理,是指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测量监理是整个监理工作的一部分。在施工阶段,测量工作贯穿于全过程,即是施工的基础工作,又是各分项工作的先导性工序。测量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稍有疏忽,可能导致返工,造成经济损失、拖延工期。因此,测量监理是工程施工和工程监理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由于工程建设监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有许多理论和方法还在探索阶段,本文就工程建设施工中测量监理方法进行探讨。

1.工程施工测量的专业特点及工作方法

1.1 定位、引测、基准点复核及敷设保护。

1.2 布置控制网、高程测量。

1.3 建筑物平面内部控制点布置测量。其专业特点是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测量,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外部施测时不断移动点位,并受施工条件和周边环境的影响,使测量精度不高、误差较大。为确保建筑物平面位置准确,高程和结构尺寸符合设计要求,故采用内控法测量。具体工作方法如下:a.基坑开挖施工前,对业主或规划部门提供的建筑物控制坐标点复核,结合施工图设计的轴线尺寸进行定位、检查、引桩建立控制网,并严格按要求做好控制基准点的敷设和保护。b.测量按照施工图设计轴线位置,考虑基础宽度和基础埋深、放坡宽度等因素,确定基槽开挖尺寸和定位控制。 c.基槽开挖完成以后,在建筑物控制线方向设置龙门 d.在0.00结构层上,依据测量放线施工方案,基准控制点,在平面内选定相对控制点位置,埋置钢板,经复测校正后,做好控制点,用水准仪将高程(相对标高)引测在每个控制点上,并对高程测量误差进行校正,用来控制每层层高和总体的高度。e.在每层楼板结构相对于控制点位置上预留孔洞(15 cm×15cm)。定位放线施测时,一方面用激光铅锤仪支于控制点上,调平对中后向上投点;另一方面在各层预留洞上磨砂玻璃,经纬仪支设在该洞口上,对中铅锤仪投上光点,调平施测,放出各轴线的控制线后,再用钢尺对其他轴线进行细分。钢尺在经纬仪投测的指引下,测距划分精度是比较高的,往返施测校核放线误差。依此类推,各层施工均按此方法测量。f.高程控制测量,以基准控制点向平面内引入相对标高,对平面内各点标高校核高差,用水准仪施放水平线,并逐层传递控制层高,以首层平面标高与各施工层高差校核高程误差,总高控制可用GPS仪器测量校对。

2.施工过程中的测量监理

2.1复测施工测量控制网

施工测量控制网(方格网、基线)是现场测量的基础和依据。施工单位能否合理设置控制网并确保其精度符合工程要求,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因此,监理工程师应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核。1)检查施工控制网的布置是否符合建筑总平面图上各建筑物的布设,并适应于工程现场的具体情况。2)检查施工单位确定的控制网点(桩)位置是否考虑到施工的影响(桩点应位于沉降影响范围之外),并要求施工单位根据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适当加密控制桩点;其次,测量控制网的主轴线还宜布置在施工现场的中部,并与主要建筑物的基本轴线平行。3)对控制网进行复测,可采用角度交会法或导线测量法复核。对于较复杂的工程,监理工程师应制定完整的复核程序,不可简单沿用施工单位布设施工控制网的顺序。

2.2 建筑定位放线的验线

建筑物定位放线是确定整个工程平面位置的关键环节,施工单位应保证测量精度,杜绝错误,否则其后果将难以处理。建筑的定位、放线,一般是通过施工图中平面控制轴线来确定建筑物的四廓位置;监理工程师应在施工单位测定并自验合格之后进行严格的复核。沿红线建的建筑物放线后,还要由城市规划部门验线,以防止建筑物压红线或超红线。

2.3 建筑物基础施工测量、放线的监理

基础施工测量主要包括基槽挖土的放线和抄平、基础施工的放线和抄平。对于基槽挖土,监理工程师应重点控制基槽开挖深度,通常在基槽挖到一定的深度以后,在基壁上每隔2m~3m和拐角處设置一些水平桩(标高误差控制±lOmm),作为清理槽底和垫层铺设的依据。挖完土方后,再根据控制桩复核基地标高,合格后,才能进行垫层施工。在垫层铺设后,施工单位应在垫层上准确地测定建筑物各轴线、边界线、墙边线和柱子位置线等。由于基础放线对具体确定建筑物的位置起着决定作用,监理工程师应严格把关。通常,可根据基槽边部的轴线控制桩,利用经纬仪检查基础的定位,并实地复测各轴线间的相对位置,以确保基础定位及其自身尺寸的准确性。

2.4 竖向施工测量的控制

多层建筑(及高层建筑)竖向施工的测量工作主要包括轴线竖向投测及高程传递等。对于轴线的竖向投测,监理工程师应重点检查投测精度和投测方法,确保其符合工程的实际要求。如,检查施工单位为轴线投测设置的控制点之间是否通视、设置垂准孔的位置是否避开了横梁及楼板中的主筋等。对于高程控制,监理工程师应重点检查作为高程传递依据的“一米标高线”(或50线)的准确性。另外,无论是轴线的竖向投测还是高程传递,监理工程师都应对施工单位所用仪器设备严格把关。通常,经纬仪(加装直角目镜)作垂直投影时,用于l0层以下的建筑;垂准仪则适用于所有建筑的垂直投影。一般工程的高程传递可用钢卷尺垂直测量法,要求精度高的建筑可用全站仪天顶测距法进行。

2.5 建筑物沉降观测的监理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掌握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不利的下沉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保证建筑物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监理工程师对沉降观测必须进行严格监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基准点,由于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根据埋设在建筑物附近的基准点(水准点)进行的,因此,监理工程师首先要检查基准点是否位于建筑物沉降影响范围之外;其次,为了相互校核并防止由于某个水准点的高程变动造成差错,还应要求施工单位埋设的水准点数量(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不少于3个,并对其进行复核。2)观测点,监理工程师首先要检查观测点的数量和位置能否全面、正确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这与建筑物的大小、荷重、基础形式和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一般是沿建筑物周围每隔lOm~20m均匀设置,另外,在房屋转角和沉降缝两侧以及其它容易沉降变形的地方也应布设。3)审查施工单位的沉降观测方案,主要审核其观测周期、观测时间以及所用测量设备和精度控制等。一般建筑,在基础施完工后或地下室施工结束后开始观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和观测周期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决定。

3.结束语

施工组织阶段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仪器及试剂

仪器:半自动切片机 (德国LEITZ公司) 、双目光学显微镜 (OLYMPUSCX31) 、OPPO2008显微成像系统、常规手术器械、日本尼康400万像素数码照相机等。

试剂:不同浓度 (50%、70%、85%、95%、100%) 酒精、4%的多聚甲醛、二甲苯、软蜡 (熔解温度为46~48 ℃) 、硬蜡 (熔解温度为54~56 ℃) 、苏木素、伊红, 均为市售。

1.2 试验动物及分组

试验动物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自然放牧6个月的山羊, 在试验过程中随机选取60只放牧山羊分成5组, 每组12只, 舍饲3, 6, 9, 12个月作为1, 2, 3, 4组, 对照组继续放牧12个月。

1.3 切片与染色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和H.E.染色法。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Statistics17.0 One-Way-ANOVA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回肠组织学变化 (见表1)

注:同行数据肩注含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回肠固有膜变化:舍饲各阶段组固有膜厚度依次为32.06, 35.08, 39.09, 33.70 μm, 放牧组为31.94 μm, 舍饲各阶段组与放牧组比较均差异不显著 (P>0.05) 。

绒毛高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依次为836.15, 858.44, 756.80, 747.56 μm, 放牧组为647.36 μm, 舍饲各阶段组与放牧组比较均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3个月组与6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二者与舍饲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舍饲9个月组与舍饲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隐窝深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隐窝深度依次为571.80, 470.17, 432.52, 413.69 μm, 放牧组为739.31 μm, 舍饲各阶段组与放牧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3个月组与6, 9, 12个月组比较均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6个月组与9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 舍饲6个月组与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9个月组与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

内环行肌厚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内环行肌的厚度依次为78.39, 90.47, 86.29, 86.70 μm, 放牧组为126.08 μm, 舍饲各阶段组与放牧组比较差异均极显著 (P<0.01) , 舍饲3个月组与6个月、9个月、12个月两两组比较均差异不显著 (P>0.05) 。

外纵行肌厚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外纵行肌厚度依次为45.21, 53.87, 56.55, 43.40 μm, 放牧组为62.53 μm, 舍饲各阶段组与放牧组比较均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3个月组与6, 9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 与舍饲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舍饲6个月组与舍饲9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与舍饲12个月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

2.2 空肠组织学变化 (见表2)

注:同行数据肩注含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小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大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固有膜厚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固有膜厚度依次为41.39, 38.34, 36.40, 36.71 μm, 放牧组为31.84 μm, 舍饲各阶段组与放牧组比较均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3个月组与6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与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6个月与舍饲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9个月与舍饲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绒毛高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绒毛高度依次为1 513.35, 1 314.89, 1 193.75, 1 084.18 μm, 放牧组为927.31 μm, 舍饲3, 6, 9个月组与放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 舍饲12个月组与放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舍饲3个月组与舍饲6, 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6个月与舍饲9个月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与舍饲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9个月组与舍饲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

隐窝深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隐窝深度依次为755.94, 666.99, 636.06, 611.75 μm, 放牧组为863.30 μm, 舍饲各阶段组与放牧组比较均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3个月组与6个月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与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6个月组与9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与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9个月组与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内环行肌厚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内环行肌的厚度依次为95.63, 86.02, 78.45, 78.77 μm, 放牧组为111.75 μm, 舍饲各阶段组与放牧组比较均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3个月组与6, 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6个月组与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舍饲9个月组与舍饲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外纵行肌厚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外纵行肌厚度依次为38.51, 36.79, 39.97, 45.85 μm, 放牧组为61.26 μm, 舍饲各阶段组与放牧组比较均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3个月组与6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与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舍饲6个月组与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舍饲9个月组与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2.3 十二指肠组织学变化 (见表3)

注:同行数据肩注含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大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固有膜厚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固有膜厚度依次为42.64, 37.08, 37.21, 38.30 μm, 放牧组为34.76 μm, 舍饲3, 12个月组与放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 舍饲6, 9个月组与放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舍饲3个月组与6, 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6个月组与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舍饲9个月组与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绒毛高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绒毛高度依次为827.09, 759.63, 715.20, 678.92 μm, 放牧组为647.77 μm, 舍饲3, 6, 9个月组与放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 舍饲12个月组与放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舍饲3个月组与6, 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6个月组与9个月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与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9个月组与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隐窝深度变化:舍饲各阶段各组隐窝深度依次为659.28, 620.20, 542.67, 551.10 μm, 放牧组为731.24 μm, 舍饲各阶段组与放牧组比较差异均极显著 (P<0.01) ;舍饲3个月组与6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与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6个月组与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9个月组与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内环行肌厚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内环行肌的厚度依次为63.82, 66.41, 56.77, 53.68 μm, 放牧组为75.48 μm, 舍饲各阶段组与放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3个月组与6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与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6个月组与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9个月组与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外纵行肌厚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外纵行肌厚度依次为30.30, 32.46, 31.64, 32.39 μm, 放牧组的35.54 μm, 舍饲3, 9个月组与放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 舍饲6, 12个月组与放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舍饲3个月组与舍饲6, 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舍饲6个月组与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舍饲9个月组与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3 讨论

3.1 固有膜厚度

固有膜分布于肠腺之间以及构成绒毛的中轴, 由富含网状纤维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内含血管、淋巴管、神经等。试验结果表明:舍饲组固有膜厚度均大于放牧组, 舍饲各阶段组之间固有膜厚度的变化差异不显著。舍饲山羊固有膜的增厚与饲养环境的改变、饲料的改变等有关[1], 确切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3.2 小肠绒毛高度

小肠是动物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消化道的功能与动物的生长状态密切相关[2]。小肠绒毛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转运的主要部位, 动物出生后为了尽可能扩大消化、吸收面积, 提供充足的生长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小肠绒毛迅速增长、增宽[3], 但并不是无限制地增长, 到一定时间后增长速度趋于平缓甚至降低, 经过一定的时间又将逐渐恢复。小肠绒毛越长则小肠单位长度内绒毛上皮的表面积就越大, 消化、吸收的能力也就越强, 故绒毛增长有利于羊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 小肠绒毛高度舍饲各阶段组均高于放牧组, 且舍饲各阶段组之间绒毛高度随舍饲月龄的增加而降低。这与武翠[4]研究的结果相符合。绒毛高度与细胞数量呈显著相关, 只有成熟的绒毛上皮细胞才具有养分吸收功能。因此, 合理的舍饲可以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饲料的利用率, 进而可以提高生产性能。

3.3 隐窝深度

隐窝深度反映了细胞的生成率, 隐窝变浅使肠上皮细胞成熟率上升, 细胞的分泌能力增强, 消化液分泌增多, 而使化学消化功能增强;同时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生长加快, 对肠道损伤的修复作用增强, 并且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对动物生产性能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5]。本试验结果表明, 舍饲组隐窝深度均小于放牧组, 且舍饲各阶段组之间隐窝深度随舍饲月龄的增加而降低。这与Hampson D等[6]报道的隐窝深度的增加表明绒毛上皮成熟细胞减少相一致。

3.4 内环行肌和外纵行肌厚度

本试验结果表明, 内环行肌、外纵行肌厚度舍饲各阶段组均小于放牧组, 是因为放牧羊采食天然牧草的种类较多, 而天然牧草中除粗纤维含量高外, 还含有一定量的木质素, 致使放牧羊的采食量增加, 这些物质需要在瘤胃中发酵、分解后, 在瓣胃的瓣叶中进行揉捏、研磨和筛滤, 并通过小肠肌层的强烈收缩和舒张来完成向后段消化道的推进过程。而舍饲羊所喂饲料较单一, 粗饲料相对较少, 增加了一定量的精料, 使得羊短时间内适应不了饲料的改变, 从而造成采食量有所下降, 致使小肠的蠕动减慢、肌层变薄;另外, 小肠肌层的厚度与早期饲喂粗饲料的量有关;同时, 放牧羊运动量较大, 胃肠消化代谢水平相对较高, 也可能是诱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顾宪红, 张宏福, 佘锐萍, 等.断奶日龄对仔猪肠黏膜形态的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 2001, 32 (4) :306-313.

[2]XUR J, MELLOR D J, BIRTLES MJ, et al.Effects of oral IGF-Ⅰor IGF-Ⅱon digestive organ growth innewborn piglets[J].BiolNeonate, 1994, 66 (5) :280-287.

[3]李雅军, 王金良.脂联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 2005, 26 (11) :809-811.

[4]武翠.阿尔卑斯绒山羊在不同饲养条件下小肠形态变化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5]LINDVALL H, NEVSTEN P, STROMK, et al.A novelhormone-sensitive lipase isoform expressed in pancreatic beta-cells[J].JBiol Chem, 2004, 279 (5) :3828-3836.

上一篇:GPS模块下一篇:虚拟教室的教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