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织形式

2024-07-23

企业组织形式(精选12篇)

企业组织形式 篇1

1 我国企业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企业组织形式多元化。企业组织形式的不完善或种类的稀缺或多或少限制了投资者的选择自由。不同投资者因为自身条件的不同, 如资本形式、数量与投资目的等的不同会产生多样投资需求, 如果这些需求无法获得满足, 则资本投资激励不足, 势必影响经济发展。组织形式单一, 则可供选择的投资渠道狭小, 投资积极性的发挥自然受到阻却。”[1]因此, 法律应适应社会现实的不断变化和投资者的多样需求, 尽力设定足够丰富的企业组织形式, 并允许这些企业组织形式间进行有效率的转变。

1.1 法律应设定多元化的企业组织形式

1.1.1 法律应正视社会需求设计企业组织形式

“马克思在分析法律现象时, 始终将法律放在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加以考察, 强调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指出法律应该是社会需求的表现。”[2]需求是指能够实际满足的需要, 有需求才有市场。不难理解, 主、客观情况相异的投资者, 对企业组织形式的需求也自然不同。正如国家努力使当事人间订立的每一个合同都成为有效合同一样, 国家也力图使每一个投资者对于企业组织形式的需求得到满足。因为, “企业法律形式的稀缺意味着投资者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 不同投资者因为资本形式、数量与投资目的不相同而产生的多样投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资本投入激励不足, 经济发展肯定受到影响。为了激励投资, 就应当给予投资者‘量身定做’的较大的自由。”[3]而换个角度看, 完善的市场应给予市场主体足够多的行为选择。有学者认为:“市场的高度发展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 要求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使投资者有更大的选择空间。”[4]由此推知, 正视投资者的不同需求而设计多样化的企业组织形式应是法律不容懈怠的分内之事, 为每一个投资者找寻到最适合其自身情况的企业组织形式, 亦应是法律始终不渝的价值目标。简言之, 法律应“顺其自然”并有所作为。

“企业形式多样化即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企业形式多样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不能人为地、强制性地要求某种企业形式一统天下。每种企业形式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 不存在一种绝对优越的企业形式, 只有最适合投资者自身情况的企业形式。”[5]可见社会生活中并没有一种“万能”的通用企业组织形式摆在那里, 任投资者取用。法律必须设计出多元化的企业组织形式, 以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故有学者认为:“企业形态应该满足资源组合的不同需要, 因而企业形态必然是多样的。相应法律规定必须为具有组合不同资源功能的企业提供应有的空间和制度设计。试图将企业形态统一为某种单一、严格的模式不仅是徒劳的, 而且往往是有害的。”[6]

我国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各地区、各阶层因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收入状况存在较大差距等因素, 对企业组织形式的需求和偏好必然具有多样性。故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实际国情, 要求企业的形态多样化, 不仅将公司制企业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 而且也要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合作社等非公司制企业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法律空间, 为不同境况的投资者在投资方式上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更加坚实。”[7]

1.1.2 法律应与时俱进创新企业组织形式

“从企业的发展历史看, 作为早期企业组织形式的独资与合伙, 作为近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无限公司等, 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自然产生, 非立法的产物。”[8]后来, 随着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守夜人”角色的转变, 在企业形态法定原则的作用下, 独资、合伙、公司等现实存在的企业形式渐次被各国立法所确认, 开始披上合法“外衣”, 而未得此待遇的企业形式却“相形见绌”, 即使在实践中存在, 其也不会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由此可见, 世界各国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从投资人自行创设到法律进行限定的共同发展过程。这样发展的合理性主要在于:“当事人可低成本地获得与之交易的企业的基本信息, 确保交易安全。法律在限定企业组织形式的同时, 明确规定了每一种组织形式的出资形式、出资者责任、法律地位等重要事项, 使其定型化。因此, 第三人在知道企业采用的组织形式时, 即便利地获得了该企业的上述信息, 有利于交易安全。各国法律一般均要求企业在名称中表明其法律形态, 意义即在于此。”[8]然而, 这样的发展过程亦有其不足。因为在法律确认一种企业组织形式的合法地位时, 通常其已经在现实中以“非法”身份存在一些时候了, 这当然会对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造成冲击与破坏, 毫无疑问应予相应法律制裁。但让法律“矛盾”的是, 这样的企业形式虽然“非法”, 但在一定程度上却顺应了社会的发展与需求, 其所以没能获取合法地位, 恰恰可能是因为法律对企业组织形式的设计不尽合理, 或者没能及时跟上时势的变化所致。“赫斯特在《法律和19世纪美国自由的条件》中指出, 当时美国法律的一大工作原则就是‘保护和促进个人创造性能量的释放’ (there lease of energy) 。”[9]故有学者云:“尽管商法应采取商主体严格法定原则, 但同时应适应市场经济实践对企业组织形式的需求而进行积极的制度创新。”[10]因此, 法律也要“内省”, 不应“睡在”条文堆里止步不前, 而须与时俱进, 适时创新企业组织形式, 以给投资者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对此, 世界各国都概莫能外。

我国立法在公司企业和合伙企业组织形式上有着创新之举。“西方国家对一人公司的态度经历了从完全禁止, 到有条件的承认, 直至立法上的确认和保护这样一个过程。现在, 西方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已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一人公司法律制度。”[11]我国1993年颁布的《公司法》并不承认一人公司的合法地位, 历经10余年, 到了2005年修订该法时, 一人公司制度得以在其中确立。我国1997年颁布的《合伙企业法》本来只规范了传统意义上的合伙企业即普通合伙企业, 并未规定有限合伙制度。但随着后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风险投资得以快速发展, 市场上需要有限合伙企业这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将负无限责任的出资者与负有限责任的出资者有效结合起来, 使能人与富人能够在风险投资的大舞台上“共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虽然不见中央立法, 但有限合伙地方立法活动却日渐活跃。“1994年3月2日, 深圳市的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合伙条例》, 该条例的第三章规定了有限合伙企业制度, 明确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经济组织均可成为有限合伙的有限合伙人, 这是我国地方立法第一次赋予有限合伙的合法性。2000年12月,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2001年2月21日, 北京市政府第 (9) 号令又公布了《有限合伙管理办法》, 对中关村内的有限合伙作了系统而全面的规定。紧接着, 杭州市、珠海市、包头市都通过了类似的规定。”[12]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地方性立法突破当时《立法法》、确认有限合伙法律地位的做法, 学界仁智互见, 聚讼纷纭。有的对此大加鞭笞, 批评该做法有违法治精神;有的对此予以支持, 赞扬该做法的制度创新精神。还有的认为, 上述做法固然不合法治精神, 侵害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 但在中央立法不允许、甚至禁止有限合伙的情形下, 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其创造一个合法的生存空间, 实在是出于无奈之举。”[13]可见, 法律的创新有时也有“被动”的因素在里面。“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之下, 我国立法机关终于顺应潮流, 在2006年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中明确规定了有限合伙制度。”[14]同时, 还在该法中对普通合伙企业的特殊变形有限责任合伙作了明确规定, 并最后定名为“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上述的一人公司、有限合伙企业、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都是我国法律与时俱进创新企业组织形式的表现,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 法律还会在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之路上坚定不移走下去。毕竟, 不断适应和调整社会现实才为法律的第一要务, 而对待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 “堵”不及“疏”。

1.2 法律应允许不同企业组织形式相互间便利转变

1.2.1 成本、效率是法律允许企业组织形式转变的决定因素

一个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体系, 可以使每一个出资人都能够迅速地筛选出最适合自身情形的企业组织形式。也就是说, 企业组织形式本身并无优劣而言, 因为优与劣始终是相对的, 任何企业组织形式都是利弊集合体。一个企业组织形式对于一个投资者而言, 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 此一时彼一时, 并无定论。“显然, 公司制企业的有限责任相对于独资和合伙企业的无限责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在创业初期, 由于资本条件限制, 投资者不得不选择独资或合伙制的企业, 但是, 出于风险控制或风险回避, 投资者会在适当的时机将企业组织形式变更为公司制。”[1]根据企业形态法定原则, 一个投资者要创办企业, 只能在国家给定的备选项中选择一种具体的企业组织形式。但在选定某种企业组织形式后, 因主、客观情况发生变化, 投资者能否改变初衷, 将企业改办成其他形式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投资者在这样的情形下有两种选择: (1) 将原企业解散, 再“不厌其烦”地按设立另一种企业组织形式的条件和程序创办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2) 不须解散原企业, “简明扼要”地直接将原企业的组织形式依法定程序转变成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比较起来, 笔者认为后者更为可取。因为前者程序繁琐, 成本高昂, 且企业经营出现中断, 不便于商誉积淀。因此, 基于降减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商事交易要求, 法律没有理由不允许投资人将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转变为另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故有学者言:“通常一个国家的企业法往往设计多种企业组织形态, 供投资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加以选择。投资者选择时常常考虑企业的设立条件、法律地位、责任形式和国家的税收政策等因素。然而, 这种选择并不是一次选择而定终身, 在一定条件下企业形态可以转化。这种企业组织形态的变更, 可能是企业自身的经营需要使然, 也可能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的结果。”[7]

1.2.2 企业组织形式转变对法律的具体要求

“在商主体严格法定原则下, 要设立作为商主体的企业只能在法律规定的企业形态中作出选择, 不允许在法律规定的企业形态之外另行创设一种企业形态, 或者将法定企业形态作出违背既有规定的变更。”[11]可见, 企业形态法定原则映衬出企业组织形式的严肃性, 投资者在此领域不能随意自治, 即不可私自造出一种法律所没有规定的企业组织形式, 在这方面的任何主张都要依法进行。因此, 投资者要想将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转变为另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就必须按照现有法律规定的条件与程序进行。不管是否出于本意, 既然投资者对法律是如此尊重与信任, 法律就应作出积极回应, 努力使自己更完备、更确切、更具操作性。对一个意欲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投资者而言, 其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出现:他从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转变到另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法律所明确允许的;他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过程与解散原企业再设新企业的程序, 是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如若转变企业形式尚不如企业重设经济, 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多此一举”地作出当时的选择。由此可见, 对于企业组织形式转变, 法律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 就应做到以下两点: (1) 明确规定企业组织形式相互间可以进行转变; (2) 规定低成本高效率的企业组织形式转变程序。

2《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的框架设计

2.1 我国应出台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专项法律法规

投资者创办企业的最根本目的就在于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实际上, 不同形式的企业法律形态的产生和发展仅仅反映了投资者选择投资方式创造财富的愿望。”[15]而投资人是理性的, 现实的, 他并不总是乐于选择外观“华美”的企业组织形式, 因为对他而言, 这样的企业组织形式未必就是最有实效的企业组织形式。有学者认为:“选择何种企业组织形式并无固定的模式, 只有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没有哪种企业法律形态是尽善尽美的。”[16]因此, 面对林林总总的企业组织形式, 投资人必须从自身的主、客观情况出发, 深思熟虑, 方能作出适宜的选择。然而, 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可能很快就会时过境迁, 使得原先的企业组织形式难再成为投资者们的主流选择;另一方面, 投资者的立场亦非始终不渝, 有些时候, 他们也可能会改变“初衷”, 开始“青睐”起其他一些企业组织形式。毋庸讳言, 投资者的热情是必须肯定的, 因为无它则无市场;投资者的自由是需要维护的, 因为无它则失人权。所以, 法律没有理由不允许企业主作出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 否则, 它就是不人道的, 是恶法。西方国家的法律给投资者创造了较为宽松的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环境———从独资企业转变为普通合伙企业, 从普通合伙企业转变为有限合伙企业, 从有限合伙企业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 从有限责任公司转变为股份有限公司, 甚至反向转变, 都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难事。应该说, 不同企业组织形式间存在着诸多的共性, 如它们都是人、财、物集合而成的组织体, 它们都以营利为设立目的, 它们都具有市场主体资格等。基于此, 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专项法律, 对企业间的变型问题作出规制。例如, “对于企业持续存在的组织形式转变, 德国有专门的《转型法》加以规定。该法允许德国企业法人的各种各样的转化方式。对一般合伙转化成有限合伙再转化成股份公司在该法的第5版中有规定。”[17]相形见绌的是, 我国既欠缺转变企业组织形式方面的专项立法, 寥若晨星的几个条文内容又太过简单, 令意欲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企业主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同时, 也对保护债权人的正当权益颇为不利。基于此, 为了统一规则, 优化立法, 笔者建议国家出台转变企业形式的专项法律法规, 或可命名为《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

2.2《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的内容安排

依笔者拙见, 《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可规定以下内容:

2.2.1 企业转变组织形式原则

根据法学理论与实践要求, 可为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设定以下两项原则:

第一, 依法转变企业组织形式。投资者应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及程序转变企业组织形式。根据企业形态法定原则要求, 投资人不仅应在法律给定的企业形态范围内选设企业组织形式, 还应在转变企业组织形式过程中, 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因此, 企业转变组织形式应当依法进行。同时, 这也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二, 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毋庸讳言, 不保护债权人就没有了下一次的市场交易。但在转变企业组织形式过程中, 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害, 有些投资人甚至以逃避债务为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终极目的, 即“假变型, 真逃债”。为此, 法律应未雨绸缪, 及早防范, 预设举措, 去伪存真, 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利益。

2.2.2 可供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种类

根据目前的相关法律规定, 可供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种类有: (1) 个人独资企业; (2) 普通合伙企业; (3) 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 (4) 有限合伙企业; (5)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6) 有限责任公司; (7) 股份有限公司; (8) 其他企业组织形式。

2.2.3 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条件及程序

以学者们最为关注的有限合伙企业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如投资者创设的有限合伙企业意欲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 则应当符合《公司法》规定的下列设立条件: (1) 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2) 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3) 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4) 有公司名称, 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5) 有公司住所。同时, 除遵守以上5项条件外, 投资人还应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行事。可见, 企业如由一种组织形式转变为另一种组织形式, 必须符合拟转变组织形式企业的各项设立条件, 并依照法定程序办理。通常, 法定程序有企业决策机关作出转变企业组织形式决议、政府及有关机构许可、通知或公告债权人、办理变更登记等。由此, 《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中可以设有这样的原则性条款:“企业转变组织形式的, 应当按照拟转变的企业组织形式的设立条件, 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企业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并提交有关文件。”

2.2.4 债权人合法权益保护

“选择合适的企业法律形式, 要从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所以更正确地说, 是比较哪一种法律形式更会适于本企业的现状或者想要达到的组织结构。”[18]企业主有权相机转变企业组织形式自无疑问, 但其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 还要顾及债权人的感受。对于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而言, 债权人不求有利, 但至少应当对其无害。否则, 这项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法理基础。因为失去了债权人的理解与信任, 企业即便转变了组织形式, 也无法挽回积淀已久的商业信用。同时, “无理”的法律也会打击意欲进行商事交易的市场主体的信心。因此, 在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过程中, 必须要加强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以免顾此失彼。

归纳起来, 《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应当规定以下制度和措施以保护债权人合伙权益:

第一, 企业附条件维持运营。企业在转变组织形式期间可以维持其经营, 但应当将具体情况告知相关当事人。以往的法律未明确规定企业如公司转变组织形式期间的持续营业问题, 使得市场上的第三人容易将该期间理解为欲变型企业的经营“中止”阶段, 这可能会让该企业丧失许多交易机会, 不利于其营利目的的实现。但反过来, 如果允许这样的企业像以往一样继续经营, 就可能会出现因第三人未能知悉该企业的变型情况而致利益受损的局面, 这对其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基于此, 《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应允许企业在转变组织形式期间维持正常经营, 并要求其将与转变企业组织形式有关的情况告知相关当事人。

第二, 企业依法清理财产。企业在转变组织形式时应依法清理其财产, 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通知、公告债权人;清理债权、债务。如果企业转变组织形式前后的资产、负债状态不能明确, 债权人对与转变组织形式有关的情况毫不知悉, 一则其合法权益无法保障, 二则当投资者对企业转变组织形式前后负债承担责任形式发生变化的时候, 无法真正将其责任落到实处。所以, 企业转变组织形式时应依法清理其财产, 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告知债权人并清理债权、债务。

第三, 企业负债保偿。原企业的债权、债务由转变后的企业承继。投资者在企业转变组织形式后, 对企业负债承担责任形式如发生变化的, 对转变组织形式前的企业负债, 按照在前责任形式承担责任, 对转变组织形式后的企业负债, 按照在后责任形式承担责任。因为转变组织形式的企业并未终止, 市场主体资格自然延续, 故其转变前的债权、债务理应由转变后的企业承继。同时, 有些企业在转变组织形式前后, 其投资人对企业负债承担责任形式发生了变化, 如普通合伙企业转变为有限合伙企业后, 有些合伙人对企业负债承担责任形式由无限连带责任变成了有限责任。这时, 对于企业转变组织形式前所负债务, 该合伙人应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对于企业转变组织形式后所负债务, 该合伙人应承担有限责任。

第四, 投资人承担违规责任。投资人违反本规定, 隐匿、转移企业财产, 对资产负债表或者财产清单作虚假记载, 或者私分企业财产, 损害债权人利益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因为设计再精巧的制度, 没有责任约束也是无法落实的。《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 是为了防止投资者滥用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权利, 损害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综上所述, 因我国欠缺关于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专项立法, 不利于投资主体及时转变企业组织形式以实现其利益最大化, 故国家应出台相关专项法律法规, 如《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对于专项法律法规的大致轮廓, 笔者尝试着提出了如上的设计方案, 以与同仁探讨。

企业组织形式 篇2

从联盟的合作程度来看,可将技术联盟分为初级联盟、中级联盟和高级联

一是公司或实验室之间以协议备忘录的形式规定的具体研究开发项目,这

是一种初级的联盟形式。即所谓的“技术合作联盟”。

二是不但在研究开发方面签署合作协议,而且在生产方面也进行风险共担的“合资生产”,即所谓的“合作生产联盟”。联盟各方通过组建合作生产联盟,分享生产管理与技术方面的优势,分担成本与风险,共享风险,达到双赢效果。三是较高级的技术合作联盟形式,它不但包括研究开发和生产的联盟,还

包括市场开发、人才培养、管理等方面的联盟,即所谓的“管理联盟”、“人才

培养联盟”、“市场联盟”等。

.3企业技术联盟的运行方式

企业技术联盟的运行方式多种多样,大体来讲,主要分为如下几种方式:

3.1公司型

这是由企业与合作伙伴共同出资组建新的公司,并在新公司内从事联盟各

方拟定的生产和技术活动。如东风汽车公司与法国PSA标志雪铁龙集团合资组

建的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双方的合作以PSA集团的技术和产品为基础,总投资

额达131亿元人民币,形成由东风汽车公司持股5%0,PAS集团持股5既的有限 责任公司。该公司将面向家用轿车的生产及销售领域,通过让出一部分国内市

场,引进PSA集团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达到提升中国汽车产业整体水平的目的。目前,该公司旗下的富康品牌己实现99%的国产化率,同时,围绕着神

龙汽车有限公司,一大批合资汽车零部件厂商落户中国,为神龙汽车公司提供

零部件,进而推动了汽车产业的全面发展。

.3.2项目型

这是企业之间围绕感兴趣的技术开发项目而结成的技术联盟,并按平等和

优势互补的原则将项目任务分解到每个联盟成员,所有联盟成员都能从项目开

发成功中受益。这是世界各大汽车企业为了研究开发汽车新技术、新产品采用

较多的形式。例如,美国以三大汽车巨头为首的汽车工业着眼于21世纪,为保

住其世界汽车霸主地位,在政府强有力的支持(资助)下,正全力以赴,联合开展一个命名为NPVG的研究开发项目,主要目标是开发一种中型轿车,在保持 与当今同类车型相当的实用性、成本及技术性能的前提下,燃油经济性指标要

达到2.gL/100km、(即80mil/gal,现在的水平约为3Omil/gal),2004年制出样

车。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除要开发出新型发动机外,还必须使汽车质量减轻

4%0左右,即比现今同类车型轻544kg。通过这样的联盟有利于集结各种资源和 各方优势,节省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

.3.3技术组合型

企业与合作伙伴分别将各自的优势技术贡献出来进行进组合。这种新组合的技术产品实现了优势叠加,功能往往优于同类产品。例如金山公司与莲花软

件(中国)公司共同推出了wPSI一2一3套装办公软件。该产品由WPS97和Lotus 1一2一3OfficePr097中文版的电子表格软件、桌面数据库产品Apporach97中

文版、多媒体简报制作软件FerelnaecGarphicS97中文版、电子效率手册软件

Organizer97中文版以及多媒体播放软件ScreenCma97中文版组成。这些风格

相同、功能各异的软件不仅每一个都能满足协同工作与网络计算环境,而且提

供了各种软件产品之间协同工作和网络计算能力。与同类产品相比,WPSI一2一3 内容更加丰富,性能价格比更加出色,涵盖了国内中文处理所涉及的各个方面。3.4生产型

通常生产型联盟的成员一方是国内企业,另一方是跨国公司。国内企业结盟的目的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世界先进产品的本地化生产,在生产型战

略联盟中,常见是以产品品牌的联盟。汽车企业实施名牌战略,一是自主创牌。这投入多、周期长,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的认知,需要一个很长的过

程。二是借用他牌,也是一种战略联盟。如一些汽车企业生产的产品和销售的产品,用另一个企业的品牌,如通用与雷诺组成的AS车公司联盟,通用将其公 司在欧洲销售的OEPL和VUAHXALL品牌放在了雷诺现有的敞篷车产品线。三是 联合创牌。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战略联盟,它取决于国内外汽车企业有优势互补的需要。如1996年,雷诺与欧洲通用共同开发的小型送货车于2000年正式投

产,分别冠以雷诺、奥贝尔和沃克斯豪尔(后两个品牌属于通用),通过各自的销售网进行销售。

3.5服务型

通过联盟,企业为合作伙伴的产品市场销售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引进新的先进的技术。如中软总公司与Borland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将Borland高质量的软件工具引进中国。中软公司作为Borlnad公司的总经销商,面向国家部委、信息中心和国内各系统集成商、代理商,为计算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3.6协调型

这是由多家企业组成、联系较为松散的技术联盟,目的是协调企业之间的技术活动。例如由联想、方正、海尔、长虹等国内50多家企业联合倡议发起,组建中国数字化((C3产品)联盟。该联盟本着。联合、创新、发展。的宗旨,协助政府制定相关技术标准,鼓励联合创新,以规范求发展。该联盟的成立,将促使国内计算机、通信、家电厂商沿着C3融合的方向调整战略,加速发展拥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将影响原先分离的C3产业格局,掀起一股融合与竞

争的高潮。联盟战略对我国企业而言十分重要。具体到我国汽车企业来说,在进行技术联 盟战略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即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构建适当的联盟

形式;采取适宜的管理模式;保持稳固的信任关系,创造合作的文化氛围。5.1.1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

技术联盟保持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选择了合适的联盟伙伴。在联盟目标的基础上,对联盟伙伴的选择,要通过对潜在的合作伙伴进行充分的市场分析、资源分析和充分考虑两个汽车企业母公司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是否一致的基础

上,从中选择合适的、能提供互补性资源的战略伙伴,作为联盟合作者。

首先,要加强对潜在汽车企业联盟伙伴的市场分析,重点分析其在即将联企业与高校和科研

机构的技术联盟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

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即我们所谓的“产、学、研”联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后发国家或地

区的企业,创新能力普遍较低,而采用产学研的分工合作方式,能使外部技术资源的内部化,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被认为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方式,也是实施合作跨越的主要方式。政府如果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措施有

意识地引导和促进这种合作,可以更大限度地发挥产学研的相互作用,加速创

造出更多新技术新产业的萌芽。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来自大学、研究机构、企业间的相互促进作用。这种方式是我国汽车产业组建技术联盟的有效模式。

例如上海三电贝洱汽车空调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进行技术合作,研发出可

采用电能作为动力的汽车用空调压缩机,即为此类合作的典范。

..3采取适宜的管理模式

汽车企业战略联盟内部组织安排、关系协调状况及资源安排状况的好坏,是关系到汽车企业联盟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汽车企业联盟要明白联盟需要什

么样的“软”条件和“硬”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企业战略联盟行为。

在联盟谈判过程中,由于联盟伙伴之间往往存在着既合作又竞争的双重关

系,双方应对联合与合作的具体过程和结果进行谨慎细心的谈判,摈弃偏见,求大同、存小异,增强信任;要对联盟的各方权利、义务进行清晰明确的定义,这种对联盟内各方权利义务的明确定义,有利于减少联盟双方的摩擦,降低交

易成本。

在联盟实施过程中,联盟母公司应该对汽车企业联盟实施制定明确的时间

表及详细的行动计划,并努力通过果断的执行能力及快速的阶段性成果取得,激励联盟继续取得成功;同时对我国汽车企业而言,要根据汽车产业竞争越来

越激烈的现实,努力开展合作研究与开发联盟、联合生产联盟、市场开拓与发

展联盟等多种形式的宽领域战略联盟。

如同一般组织中的管理一样,汽车企业战略联盟中的管理职能也体现在计

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等诸方面。因此,对汽车联盟体来说,在管理职

能的具体内容、做法以及相应的人事安排上,要充分考虑联盟的整体目标和特

殊要求,表现出是由合作伙伴组成的联合体;在制定决策时要合理的利用各联

盟伙伴的资源和考虑联盟各方的利益和要求。

武汉理_l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保持稳固的信任关系,创造合作的文化氛围

企业技术联盟的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因素,其中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联盟伙伴不同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

乃至员工行为习惯的冲突都会使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难以进行,甚至导致联盟

关系的解体,因此必须在联盟伙伴之间建立亲密和谐的信任关系以及对彼此文

化的认同与融合,用以稳固联盟伙伴之间的合作,推动联盟关系的发展。

首先,要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和管理风格。员工之间只有设定共同的价值观、经营作风和管理风格才能顺利推进合作进程。造成企业产生分歧发重要原因常

常是文化的差异,而企业文化的差异主要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往往容易形

成独特的“企业个性”,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而一旦结成联盟。在合作中难免会发生管理方式甚至价值观的碰撞,致使联盟效率低下。因此联盟伙

伴在合作过程中,应努力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并逐步统一双方不同的管理风格和行为方式。

其次,要树立双赢的合作观念。互利互惠的信念是联盟伙伴真诚合作的基

础,只有通过合作双赢才能保证企业联盟关系的持续发展。在通常的竞争关系

中,总是零和博弈,一方所得到的正是另一方所失去的,反之亦然。而企业之

间通过组建技术联盟,只要合作成功,各方都是赢家,联盟成员之间是一种正

和博弈关系。因此,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树立双赢的合作观念,保持双方持久的合作热情,才能最终提高联盟的绩效。

再次,要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强调团队文化。联盟内的人员来自不

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惯。能否使其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并充分发

挥其创造力,是提高联盟效率的关键。为了实现联盟目标,必须创造条件使联

盟各方克服语言、习惯、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障碍,促使联盟成员之间

进行广泛的、频繁的交流和沟通,形成目标一致的团队文化。

最后,要完善联盟企业内部的约束与制衡机制。在联盟伙伴之间的合作过

程中,由于联盟内部的管理权关系复杂,联盟企业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双重身

份,以及联盟形式的多种多样,企业文化及管理观念的不同,诸多不利因素对

联盟企业的合作造成影响,并威胁着联盟关系的存在,因此必须在联盟企业之

间构建相应的制衡与激励机制,以使合作双方保持相对稳定和信任关系,从而再以“凯旋”为例,“凯旋”的造型、原素、要求、菜单,均由神龙方面提

出,由神龙、雪铁龙和结构设计团队三方共同在欧洲完成。由于贯彻了同步开

发的设计管理程序,有20多家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参与了新车型结构设计。在此

过程中,出现过许多设计方案,但中方主导,中方认可哪个就哪个。到2004年,“凯旋”造型孕育成熟,结构冻结,进入产品工业化排产的进程。而且,由于

研发费用是中方持股50%的神龙公司投入的,所以,无论在实际研发过程中的武汉理工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作用上还是“凯旋”除底盘部分的外观上,神龙都具有明确、法律界定的知识

产权。据了解,神龙公司据此和雪铁龙公司订有协议,若“凯旋”在全球除两

家公司直属分公司之外的其他企业生产,将付给神龙相应的专利使用费。

.2案例思考

神龙公司进两年的发展表明,通过加强与合资企业中外方的技术合作,引

进法国的车型,消化吸收,使得中方迅速提高了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能力,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产品,真正走出了一条“引

进一消化吸收一联合开发一自主开发”的良性循环道路。通过对神龙公司与法

企业组织形式 篇3

一、组织形式与预算管理的辩证关系

组织,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组建并进行相应活动的单位或群体,具有相应的内部结构,并且可以根据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调整自身结构及活动。作为组织,具有人、财、物、信息等多种要素及运用这些要素的能力。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和质量,体现着组织的规模和能力,是组织的生命力之源,而组织诸要素的最优组合与最佳运用则是其长远发展和功效发挥的关键。

企业的组织形式是研究预算管理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企业组织形式与预算管理的辩证关系为:第一,企业的组织形式会对预算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的组织形式不同,预算管理的模式也不相同。第二,预算管理的载体是织织。预算管理影响作用的好坏,其衡量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组织效率的提高和功能的完善,是否有利于责权利关系的相互制约,是否有利于建立富有弹性的组织机构,是否有利于发挥组织内部人员的积极性。因此,研究不同的组织形式,对预算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西方预算管理模式及其评价

1、集权式预算管理 集权式预算管理是一种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在这一程序下,企业高层管理者不征求下层管理者与员工的意见,以历史数据为依托,通过考虑企业的经营目标、发展规划、市场预测、技术进步与增效措施等确定预算目标,编制预算,并将这一预算目标分解到各个下属单位或部门,并将其作为人员考核的依据。与此相对应,下属单位或部门将预算的执行情况自下而上逐级上报,由企业最高管理层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揭示差异,并提出纠正措施。

在这种预算管理下,其优点主要反映在:①能有效拟定企业的预算目标。企业最高管理层所制定的预算目标是根据企业所处的各种环境和所具备的各种条件的分析,由于预算目标具有战略性、综合性、导向性等特点,预算目标的制定是最高领导人的职责。因此,往往在集权式预算管理下容易办到。②有利于企业的领导人在企业的整个组织以及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对预算实行全面控制。组织与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两大职能。发挥好它们的作用,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在集权式预算管理下,组织系统的各元素都围绕着企业的预算目标进行。同时,偏离目标的行为的纠正会因为集权显得更及时有效。

集权式预算管理的缺点主要反映在:①下属执行预算的自觉性较低。由于这一模式下的预算是最高领导人编制的,上级并没有征求下属的意见,而是上级单方面决定预算的编制,下属会认为上级并没有考虑他们的意见,觉得预算编制过程不公平,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得企业的经营效率下降。②影响企业下层管理人员的培养。实践出真知,出真才。当下层管理者权力较少时,就少做事,少实践,人才得不到培养,企业后继无人。

2、分权式预算管理 在分权式预算管理下,预算管理的程序是:下属各单位、部门根据本单位部门的实际情况,提交其预算。财务部门对下属各单位、部门提交的预算进行汇总,并报送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最后由公司最高决策机构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协调部门利益,权衡资源分配,作出最后的预算决定。然后由上而下逐级分解到下属各单位、部门,并作为执行与考核的依据。

在这种预算管理下,其优点主要体现在:①分权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预算指标的现实性与可靠性。这是因为整个企业自上而下全员参与预算制定,下属最了解其部门情况,因而他们可能会比他们的上级更好的进行决策,他们所制定的预算更加贴近实际。②这一预算管理,大大激发了下属执行预算的自觉性。该形式下的预算为企业员工和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提供了在企业管理中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是满足组织成员受尊重和自我完善需要的手段。同时,对参与者来说,通过参与预算实际上将“自我”溶于工作,而不仅仅是因为完成上级强加任务才去工作,有助于提高士气,诱发组织成员的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③较低层管理人员获得了决策能力和其它有助于他们在组织中晋升的管理技巧,从而保证了领导的连续性。

分权式预算管理的缺点主要体现在:①容易导致预算松弛现象存在。预算松弛主要发生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表现为预算执行者低估收入、高估成本、低估产量甚至销售价格、夸大完成预算的困难、低估利润等。预算松弛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有效性。首先是过于宽松的预算,难以激发企业的潜力,带来了大量无效成本,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由于成本没有实现最小化,利润也就达不到最优。其次是预算松弛、预测错误、客观环境变化和工作不努力等都会产生不利的预算差异。预算松弛的存在,为管理者提供了掩盖失误的弹性空间,妨碍查明差异的真正原因,影响到业绩评价的客观性,从而达不到实行预算管理的真正目的。这是分权式预算管理最大的不足。②与集权管理模式相比,预算编制成本高。这是因为,在这一预算模式下,预算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参与人员多,编制时间长,在预算方案的提出、预算方案的反复商讨与审定等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较高。③可能出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这是因为下属和部门经理可能做出对自己部门有利但对组织的全局利益不是最有利的决策,即他们以整个组织的利益为代价做出对本部门有利的预算。

三、我国企业对西方预算管理的借鉴

集权式预算管理和分权式预算管理是当今西方最为流行的两种预算组织形式,以上我们探讨了两种预算组织形式,分别对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指出其优缺点。笔者认为:在我国企业选择预算管理模式时,应发挥两种模式的优点,避免其缺点,采用综合式预算管理程序:在综合式预算管理下,第一步是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依据当年实际业绩及预算年度的工作要求,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提出公司年度的预算总目标,并报送最高决策机构批准。第二步是预算管理委员会依据已批准的预算总目标和既定的目标解决方案,计算确定各部门的分目标。第三步是各部门依据分目标的要求及对预算年度相关业务进行预测,寻求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形成预算草案并报预算管理委员会。第四步是预算管理委员会综合各部门的预算初稿,讨论形成或驳回重编后,汇总形成公司预算初稿,并报最高决策机构。第五步是最高决策机构审议,批准预算并下发执行,作为执行与考核的依据。

与集权式预算管理模式比较而言,综合式预算管理的优点在于:①它是一个上下结合的过程。在该预算中,企业员工和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既能使各层次的管理者充分发挥作用又能最大限度地使职工个人参与,使人本管理思想落在实践中,并且便于执行预算。②有利于培养下层管理者。这是因为企业的员工和下层管理者都参与了预算的制定,并且下层管理者有效地发挥了管理作用,为以后的管理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使企业领导后继有人。

与分权式预算管理模式相比,其优点在于:①有效地克服了分权预算管理模式的最大缺点,即避免了预算松弛现象的存在。在综合式预算管理模式下;预算的编制以企业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而且它是一个上下结合、反复磋商、协调的过程,避免了预算编制过程中的讨价还价,“宽打窄用”,提高了预算编制效率。②贯彻目标一致原则。预算的编制以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有效地避免因只考虑本部门利益而产生的忽视企业整体利益的现象,从而保证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③在综合式预算管理下,部门与部门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得以充分交流,个人的预算目标在企业预算目标中得以充分显示,并且使企业内部的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

企业组织形式 篇4

公司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作为企业的两种组织形式,这二者不仅在法律地位上不同,而且在税收待遇上也不同。

公司制企业是法人企业,它适用企业所得税;而合伙制企业是非法人企业,不适用企业所得税,而是按照按照“先分后税”原则,根据合伙人的性质不同,适用不同的所得税。如果合伙人是自然人,则缴纳个人所得税;若合伙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则缴纳企业所得税。

如果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则合伙企业的纳税按照“先分后税”原则,合伙人按照其分得的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适用各自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而这就与投资于公司制企业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我们在此不考虑这种情况。

但是,如果自然人投资于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的话,由于二者的法律地位不同,以及使用的税法不同,因而对自然人投资者来说,投资于这两种企业承担的税收负担也不同。

投资于公司制企业,自然人投资者的收入需要缴纳两次税收,在公司层面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然后公司将税后利润作为股利分配给投资者,投资者还要就所分得的利润缴纳个人所得税。而自然人投资于合伙制企业,由于其不是法人企业,不需要就其所得缴纳公司所得税,而仅就每个人分得的部分缴纳个人所得税。因而,同样的收入,如果是公司制企业就存在双重征税,而合伙制企业只需要承担一次税收。

这也就为利用企业组织形式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条件。因而,我们在此忽略非税因素影响,仅仅考虑税收因素的作用,利用这二者的所承担税收负担的不同,对其进行合理筹划,以选取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实现自然人投资者税负最小化目的。

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在本文中先通过一个模型对投资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承担的税收负担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我国的税法,找出在我国投资这两者的最佳时机,以实现组织形式选择从而实现税负最小化的目的。

我们假定投资于合伙企业和公司,项目的税前年收益率分别为Rp和Rc。项目持续n年,n年后实施清算,中间产生的税后收益均不分配,分别以Rp和Rc的年税前收益率投资于经营活动。

我们首先分析合伙企业的情况。对于合伙企业来说,当取得收入后,合伙人按照tp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剩余的资金再继续投资于项目中。那么合伙企业在n年后可以获得的税后收益率为:[1+Rp(1-tp)]n-1

接着,我们再来分析公司的情况。在取得收入后,公司按照tc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后资金不向股东分配,而继续投资于项目。在项目结束后公司清算或者股东卖出股票时获得收入,股东按照tcg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则投资于公司在n年后可以获得的税后收益率为:

投资者的税后收入=公司的税后收入—股东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额,即:

我们如果要比较两种企业组织形式那种较优,那么就是比较两者税后收益率的高低,即比较的大小问题,而这又将转化为比较的大小问题。

我们会发现,两种企业组织形式的税后收益率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变量:

合伙企业适用的税率tp;公司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率tc;股东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率tcg;投资期限n

在我国,合伙企业适用的是5%~35%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而公司适用的一般税率是25%、低税率是20%,非居民企业适用的是10%,股东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率为20%。

在此,我们利用中国的税法规定,分别考察在n=1、5、10、20、30时,要实现相同的税后收益率,即时,公司的税前收益Rc要达到合伙企业税前收益Rp的多少倍。然后,在对其进行讨论,看如何进行筹划,才能使得自然人投资者缴纳的税负最小,税后收益最大。其中,我们在此假设相应税率在这段时间保持不变。

在此,我们将Rp设为1,看看Rc达到Rp的多少倍,两种企业组织形式才能实现相同的税后收益率。

我们通过表中右边的五列数据可以看出,投资的公司为一般企业、小型微利企业、非居民企业三者中,有利程度是按照一般企业、小型微利企业、非居民企业递增的。

而在税前收入大小的比较中,即各自适用的税率比较中,又呈现不同的特点。在税前收入比较低时,即合伙企业的合伙人适用5%、10%的税率时,投资于公司要想实现与投资于合伙企业相同的税后收益,公司的Rc应该比合伙企业的Rp大才能实现。这时,如果投资于公司的Rc没有投资于合伙企业的Rp大的话,则投资公司是不利的,反之则投资合伙企业是不利的。

而在税前收入比较高,即合伙企业的合伙人适用20%的税率时,投资的优先顺序是非居民企业公司、合伙企业、其他企业公司。

而在税前收入非常高,即合伙企业的合伙人适用30%的税率时,仅仅是投资于1年期的小型微利企业的公司和1、5年期的一般企业公司不如投资于合伙企业,其他情况均比合伙企业有利。

税前收入相当高时,即合伙企业的合伙人适用35%的税率时,仅仅是投资于1年期的小型微利企业的公司和1年期的一般企业公司不如投资于合伙企业,其他情况均比合伙企业有利。

同时,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临界点税收筹划方法,对位于临界点的税前收入进行适当的筹划,以减轻税负。

我们在此利用税收弹性来进行筹划分析。我们知道税收弹性系数被定义为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即税收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

由于税收收入=税率×税基,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最终表现为税率和税基对经济增长的反应,所以可以把税收弹性分为税率弹性和税基弹性。税率弹性是指(经济增长作用于税率)税收收入对税率的变化的反应程度;同理,税基弹性是指(经济增长作用于税基)税收收入对税基变动的反应程度。

在本文中,我们假设公司与合伙企业的税基相等,因此,我们仅仅考虑税率弹性。

税率弹性又称为税率收入弹性,是指因税率的变化而引起税收收入变化的比率。其公式为:。其中:Et是指税率弹性,AT是指税收变化量,T是指税收总量,Δt是指税率的变化量,t是指税率。按上式计算,,表明税率无弹性,税率变动不会引起税收收入的变化;,表明税率具有单位弹性,税收收入变化的幅度与税率的变化幅度相同;,表明税率富有弹性,税收收入增长速度大于税率提高的幅度;,表明税率缺乏弹性,税收收入增长速度小于税率提高的幅度。

那我们要实现企业税负的最小化,即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我们就必须使得税收收入增长速度小于税率提高的幅度,也就是

对于公司来说,其是法人实体,在公司层面适用的是比例税率,而当税后利润分配给个人时使用的也是比例税率,因而其税负占收入的比例不会随着收入的变化而变化,即Et=1。因此,在公司制企业时,我们无法利用临界点税收筹划法进行筹划。

而对于合伙企业来说,其所适用的税率随着应税收入的增加而增大,也就是说随着收入增加,税负占收入的比重会发生变化,此时我们就可以据此来进行相应的筹划,使得税收收入增长速度小于税率提高的幅度,即,从而实现筹划的目的。

过上表可以发现,当合伙企业的收入分别适用10%、20%、30%、35%的税率时,其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介于15001-22500、30001-41250、60001-73750、100001-109642.857时,其税率弹性系数,即在此时企业的税收负担增加的幅度小于企业收入增加的幅度,企业可以获得较大的税后收益。

因而,利用这个表,我们就可以进行适当的税收筹划,在企业的收入大于这个收入区间的上限时,我们可以使用临界点税收筹划法,相应的减少一点收入,使税负增加的幅度小于收入增长的幅度,实现税后收入增加。

企业组织形式 篇5

摘要:作为企事业单位的一个重要工作部门,团委在单位内部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特别是在新的时期,面对新的经济形式,企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压力,也就给部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的统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丰富员工的工作、生活形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通过团委的相关组织活动,能够更好的来服务企业、服务青年、服务大局,协调企业各个部门之间以及员工之前的工作生活,使他们能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进而有效的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自主性,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

关键词:企业 基层团委 工作 组织 开展 形式 经验

一、首先要加强共青团的自身建设,为团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作为共青团相关活动的核心组织力量,想要做好共青团工作,团组织首先要做好自身的建设,完善团组织与各个部门之前的联系,完善团组织的内部建设,为团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才能够保证日后工作的有效进行。首先就需要团组织能够加强与党委以及上级团组织之间的联系,坚持党建带团建,积极的争取党的重视与支持,以便能够提升团组织活动的影响力。这就需要团组织要能够及时、有效的领会党的相关方针政策,在工作的过程中坚持“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原则,及时有效的开展相关活动,提升团组织的影响力。就像某位前辈说的那样:有团员的地方就要有团组织,有团组织的地方就要有团活动,来不断完善团组织的自身建设。另外也需要团组织能够做好自身的内部建设,即要有一个有效的核心领导团队,能够有效的开展团的相关活动、处理团组织的相关事项。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当一个能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将那些有能力、有思想的青年工作者选拔到领导队伍中来,不断的提升团组织的领导力量,以便能够更好的开展相关的团活动。另外作为团组织领导者,也要不断地进行学习,要能够深入到团员中间去,去倾听他们的想法和他们的意见,要能够及时的发现团员中存在的不足,引导他们进行改正,不断的提升他们的自身素质,提升团员的综合能力,发挥出团组织的作用。

二、其次要做好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企业的发展统一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团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基本工作。在新时期,面对各种各样的物质诱惑与思想意识,很多人都在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思维观念,逐渐的淡忘了自己的团员身份。作为团组织,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他们重新学习团的章程,坚持马列主义观念,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团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也就是说共青团必须坚定不移地按照党指引的方向前进。所以在团组织的相关教育工作中,我们一方面要有坚定地政治方向,思想要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了解党的全局工作,领会党的精神实质,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各项工作,使团员也能够受到党的熏陶,不断的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意识;另一方面要照顾青年特点,独立开展相关的活动。在围绕党中心任务开展工作的同时,应时刻考虑到青年的特点,多了解、关心和满足青年的需求,多采取青年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共青团活动,以便能够丰富团员的学习生活,使他们能够有效的进行学习。只有统一了思想,坚定了政治方向,共青团才能在企业的改革发展过程中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

三、再次要增强共青团的服务意识,为员工的工作生活做好服务

团组织既是团员的领导者,也是他们的.服务者。作为基层团组织领导人员,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身上担子的重量,也明白自己的工作性质是引导团员更好的发展、更好的工作生活,做好他们的后勤保障。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把以人为本,把服务青年全面发展作为企业共青团组织最根本的理念,贯穿于全部工作之中。首先在服务对象上要打破传统观念,拓宽服务领域和范畴,不管是企业的正式职工还是短期劳务工都应列入我们的工作范畴,同管理,同表彰,同服务。其次在服务模式上要创新,不仅要靠行政推动,帮助党和企业做好各项青年工作,还要靠事业吸引,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创新创业,促进青年个人发展,同时还要积极推树先进典型,用典型的力量,激发广大团员青年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另外团组织要始终把自己的工作放到企业工作的大局中去思考,把服务企业中心工作的理念付诸于实践,积极有效地开展生产活动。关键是选好切入点,结合这一工作定位目标开展活动。共青团工作必须紧扣这一主题,以创新和务实的精神,积极探索服务大局的最佳结合点。以服务企业为中心,就是要充分发挥团员青年在企业发展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另外也要要坚持教育与服务相结合,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服务激发青年参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最后要丰富共青团的活动形式,开创共青团新型的工作形式

在传统的团组织活动中,我们往往都是采用演讲、知识竞赛、表彰会等形式来组织,这些形式往往较为单调,也很难激发团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新的时期,上级团组织就不断的更新工作形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为了深入挖掘奋战在钢城一线的优秀青年职工中的典型,展示他们爱岗敬业、苦练技能、努力创新、甘于奉献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品格,弘扬水钢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努力圆梦的精神,团委就联合宣传部和水钢日报,通过寻找“钢城最美青工”征文活动,广泛凝聚、传递正能量,用“中国梦”培养、引导公司广大青年职工不断提高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艰苦奋斗、建功立业,为实现共同的“梦想”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另外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及总公司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深化安全领域“查隐患,反违章,学三规四制,提素质”活动,在全体员工中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抓基层,打基础,提升全员素质,安全技术管理部、水钢团委、水钢报社以及安全技术管理部联合开展“查隐患、反违章、学三规四制、提素质”新闻竞赛征文活动。这些都是采用新型的活动进行,很好的激发了团员的学习精神与学习机会,开创了新型的团组织活动形式,为基层团组织的活动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许高峰,郭颖 ,巴清宏,马新风.中央企业集团级团干部队伍建设研究《中国青年研究》 2010 第6期.

自主学习组织形式与指导 篇6

一、 以“趣”叩开自主学习的智慧之门

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一切科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使他们乐于主动探究。

1. 巧抓兴趣点。课前,充分研究教材,吃透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挖掘教材中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地方,既走进文本,又走出教材,有力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 营造人文氛围。语文自主学习需要一定的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只有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才能逐步稳定,才能逐步浓厚并趋向长久。因此,对每个学生应多肯定、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和乐趣。

3. 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教学中,不断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和外引力,就可以自然地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探究。

二、 用“问”挖掘自主学习的创新潜能

自主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最佳的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鉴于这个特点,在确定自主学习问题时就要有所选择,要善于把握学习的动态,引导学生会提问:一是质疑,对不理解(思想内容)、不了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词句质疑,对老师、同学的观点质疑;二是以提问的形式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可以针对课题、针对课文主要内容、针对作品中的人物、针对层次线索、针对写法等展开,以疑促思促学。

1. 自主学习的问题应具启发性。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人施问,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启发性问题,这样,激起所有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2. 自主学习的问题应具层次性。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因此,设置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年龄和知识结构特点,做到难易适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让学生乐于探究和讨论。

3. 自主学习的问题应具创新性。自主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是创新性,要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大胆想象、猜测,提出创新的见解,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的目的。

三、 让“开放”成为自主学习的思维轨迹

1. 自主学习的时空开放。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心理的主阵地,教师要在“放”字上做文章。

(1) 在时间上“放”:教师每节课讲课时间最多为15分钟,把大部分时间留給学生,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中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学习的任务或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一定要随机调节,放宽时间。

(2) 在空间上“放”:改变以教师讲述、提问为主的教学形式,放手让学利用旧知,学习新知,探索未知,把提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在组织形式上,采用个别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单位时间内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让课堂内外形成一个整体,让校内校外形成联系的自主探究板块。

2. 自主学习方式的开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可运用查资料的方式、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抓重点词、品读重点句等方式,使他们能提升语文素养。

四、 让“点拨”成为自主学习的得力助手

1. 学法指导。学习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手段,学生只有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真正主动获取知识,当好真正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法的指导,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检测有:

(1) 预习时:① 我弄清课题的意思了吗?② 从课题中,我能猜测课文要写什么吗?③ 我的猜测与课文内容吻合吗?④ 我读了两遍课文后,能概括出主要内容吗?⑤ 我扫清字词障碍了吗?⑥ 理解课文我需要查找背景知识吗?

(2) 理解课文时:① 我能根据“问题在哪”的图示发现问题吗?② 我能主动与小组成员合作研究解答问题吗?③ 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吗?

(3) 总结课文时:① 我能在了解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列出一个提纲吗?② 我能看着提纲复述或创造性复述课文内容吗?③ 我对整篇文章的内容和写法还有疑问吗?④ 通过本课学习我能悟出点什么?

(4) 拓展延伸时:① 学习本文我需要记住什么?② 我能模仿本文的写法学着写点什么吗?③ 我还能用其他方法体现我对本文的理解吗?④ 围绕本文的内容还需要探究点什么?

2. 适时点拨。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介入的时间要适时。教师是自主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要全过程地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介入过早,会使学生丧失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过迟,会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误入歧途。二是介入的程度要适中。教师的介入完全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否则就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在自主学习情境中解决错误的机会;但是,教师的指导不充分,会让学生“吃不饱”。三是介入的“点”要清楚,也就是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进入愤悱之时,要点拨;学生各抒已见,争论不休时,要引导;学生价值取向产生模糊认识或方法不妥时,教师要帮助……

3. 关注整合。由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学习目标散乱、单一、甚至“出轨”的现象,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起到主导作用,及时整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确定重要的、主要的研究内容。其次,教师点拨学生时,应把握住自主探究能力训练的共生点与再生点,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延伸发展。

五、 让“主动”拓宽自主学习的发展空间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讲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地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1. 自主选择学习目标。由于学生兴趣、爱好等不同,个性之间存在着差异,自主学习应承认差异并力求通过教育手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自主学习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自主确立,教师只是把握住学生自主性的“度”,避免过于自主而脱离教学中心。

2.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自主学习的内容上,只要教师能善于把握课堂教学的主方向,就能引导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多方面、有价值的问题。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根据学生的兴趣不同,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式,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默读,有的喜欢摘抄或点评,有的不明白词语、句子,他就带着疑问去找答案……

3. 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学习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主体不同,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自主学习中,学生更多的是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商量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企业组织形式 篇7

依照连锁经营商业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大小, 连锁经营商业企业的会计核算组织形式可分为统一核算和独立核算两种。统一核算形式主要适用于直营连锁经营的企业, 所以以下举例中的甲乙分店均为连锁总部的直营连锁店。连锁企业在创业期一般只开立直营连锁门店, 因此适合采用统一核算形式, 由总部作为核算主体对其全部经济活动进行统一核算, 总部对各直营分店采用售价金额核算, 对配送中心实行数量进价金额核算。独立核算形式下总部和分店都是独立核算的会计主体, 它们之间的内部往来都必须要通过专门的账户来进行核算, 因此, 总店设置“基层往来”, 按基层单位名称设置明细账来核算与基层门店、配送中心的债权债务;基层分店设置“总部往来”, 核算与总部之间的债权债务。独立核算形式下基层门店既可以是直营门店也可以是加盟门店, 连锁经营商业发展成熟期的组织结构一般为总部+直营店+加盟店+配送中心的模式, 所以适合于采用独立核算形式。各直营和加盟分店采用售价金额核算, 配送中心实行数量进价金额核算。随着连锁经营企业规模越来越大、门店越来越多的特点, 统一核算组织形式显然不适应现实, 而独立核算组织形式将会越来越普遍地得到应用。

二、连锁经营企业统一核算形式下具体业务的核算

1. 总店向分店拨付资金的核算。

总店向分店拨付资金时, 根据资金划拨单据, 借记“备用金——某直营店”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 商品统一采购业务核算。

总部根据商品采购增值税专用发票和转账通知单, 借记“商品采购”、“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3. 商品入库业务核算。

总部根据各分店转来的收货单, 借记“库存商品——某直营店”或“库存商品——配送中心”科目, 贷记“商品采购”、“商品进销差价——某直营店”科目。

4. 商品纵向调拨业务核算。

总部根据配送中心转来的送货单和各分店转来的收货单, 借记“库存商品——某直营店”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配送中心”、“商品进销差价——某直营店”科目。

5. 商品横向调拨业务核算。

总部根据分店之间的商品调拨单, 借记“库存商品——调入分店”、“商品进销差价——调出分店”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调出分店”、“商品进销差价——调入分店”科目。

6. 各分店成本费用的核算。

各分店持费用发生时的原始凭证向总部报销时, 总部借记“管理费用——某直营店 (××费) ”或“销售费用——某直营店 (××费) ”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7. 各分店财务成果的核算。

各分店将定期汇总的销售收入有关原始凭证统一上交总部时, 总部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某直营店”、“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

三、连锁经营企业独立核算形式下具体业务的核算

1. 总店向分店拨付资金的核算。

总部总店向分店拨付资金时根据有关转账付款凭证, 借记“基层往来——某分店”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分店则在收到总店拨付的资金时,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总部往来”科目。

2. 总部商品统一采购业务核算。

因为连锁企业一般由总部统一采购, 所以只涉及总部一方的核算, 总部根据商品采购增值税专用发票和转账通知单, 借记“商品采购”、“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科目。

3. 商品入库业务核算。

(1) 配送中心和直营店商品入库业务的核算。总部根据配送中心和直营店转来的收货单, 借记“基层往来——配送中心”、“基层往来——某直营店”科目, 贷记“商品采购”科目。直营店根据其填制的收货单, 借记“库存商品”科目, 贷记“总部往来”、“商品进销差价”科目。配送中心根据其填制的收货单, 借记“库存商品”科目, 贷记“总部往来”科目。

(2) 加盟店商品入库业务的核算。由于加盟店不是总部直接投资设立的, 总部统一采购的商品运到加盟店入库, 应视同总部按内部调拨价销售给加盟店。总部根据内部调拨单和增值税专用发票按内部调拨价确认收入和销项税额, 借记“基层往来——某加盟店”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同时按统一采购价结转销售成本,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贷记“商品采购”科目。加盟店则视同按内部调拨价向总部购进商品, 根据收货单和增值税专用发票, 借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科目, 贷记“总部往来”、“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4. 纵向配送商品业务核算。

(1) 向直营店纵向配送商品业务的核算。向直营店纵向配送商品业务的核算是所有权同属于总部的配送中心和直营店这两个独立核算主体之间商品的内部移库业务的核算, 总部借记“基层往来——甲直营店”科目, 贷记“基层往来——配送中心”科目;配送中心借记“总部往来——商品配送”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科目;直营店借记“库存商品”科目, 贷记“总部往来——商品配送”、“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2) 向加盟店纵向配送商品业务的核算。这是所有权属于总部的配送中心和不属于总部的加盟店的两个独立核算主体之间的商品销售业务的核算。 (1) 乙加盟店借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科目, 贷记“总部往来”、“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2) 配送中心借记“总部往来——商品配送”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3) 总部借记“基层往来——乙加盟店”科目, 按内部调拨价,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同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贷记“基层往来——配送中心”科目。

5. 商品横向调拨业务核算。

(1) 直营店向自营店商品调拨业务的核算。调出直营店, 借记“总部往来——商品调拨”、“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科目。调入直营店, 借记“库存商品”科目, 贷记“总部往来——商品调拨”、“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总部借记“基层往来——调入店”科目, 贷记“基层往来——调出店”科目。

(2) 加盟店向加盟店商品调拨业务的核算。调出加盟店, 借记“总部往来——商品调拨”、“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科目。调入加盟店, 借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科目, 贷记“总部往来——商品调拨”、“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总部借记“基层往来——调入店”科目, 贷记“基层往来——调出店”科目。

(3) 加盟店向直营店商品调拨业务的核算。 (1) 调出加盟店视同商品购进退货业务核算, 借记“总部往来——商品调拨”、“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科目;调入直营店, 借记“库存商品”科目, 贷记“总部往来——商品调拨”、“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2) 总部视同销售退货业务核算, 借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 贷记“基层往来——调出的加盟店”科目;同时借记“基层往来——调入的直营店”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4) 直营店向加盟店商品调拨业务的核算。 (1) 调出直营店, 借记“总部往来——商品调拨”、“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2) 调入加盟店视同商品购进业务核算, 借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科目, 贷记“总部往来——商品调拨”、“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3) 总部视同商品销售业务核算, 借记“基层往来——调入的加盟店”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同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贷记“基层往来——调出的直营店”科目。

6. 成本费用的核算。

直营门店的销售成本、期间费用等损益类科目余额定期结转到总部, 具体结转分录参见下文财务成果核算的相关部分, 加盟门店的销售成本、期间费用等损益类科目余额无需结转到总部。

7. 财务成果的核算。

(1) 直营店与总部的对应核算。

(2) 加盟店与总部的对应核算。加盟店独立核算的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无需结转到总部。但需要通过“总部往来”账户解缴营业款, 总部扣除必要的费用后, 其余部分为加盟店自由动用的金额。具体而言, 总部扣除加盟店的款项中, 必要的费用包括应当收取的商品调拨款、加盟店应当缴纳的加盟费、总部拨给加盟店的包装物费用等。

参考文献

企业组织形式 篇8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 存在着三种基本的企业制度:业主制、合伙制和股份公司制[1]。其中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古已有之, 而股份公司制企业产生于十六、十七世纪世纪之交, 从合伙或家族式企业转变为股份制企业, 是企业组织形式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企业组织形式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具有相对独立发展的性质, 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 与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生产社会化程度相适应。那么, 当一定时期的历史主体为什么会受这种规律的支配, 规律如何通过他们发挥作用呢?本文从微观的角度———人的需要, 即个体的需要出发, 分析个体需要是如何产生的, 这些个体又是如何实现对这些需要的满足。

1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

从心理学上来说,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它表现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要求, 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在需要得到满足时, 这种不平衡状态暂时得到消除;当出现新的不平衡时, 新的需要又会产生[2]。

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 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 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 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企业的组织形式也是当时的人们在某种需要的推动下选择的结果。现代意义上的股份公司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这一时期, 欧洲的商业贸易在重商主义的影响下十分发达, 特别是地中海沿岸国家之间的海上贸易。由于海上贸易投资大、风险大、单个资本无力承担, 于是出现了最早的股份组织———康梅达 (COM-MENDA) 和索塞特 (SOCIETA) [1]。这些组织是怎么出现的?康梅达组织是借贷与合伙公司的综合, 一些有资本的人既想得到利润又不愿冒险, 于是便以资本所有者的身份, 以分享利润为条件, 将资本预付、委托给船主、独立的商人或其他人, 让他们去经营, 资本的所有者以自己所预付的资本负有限责任。索塞特组织是当时合伙公司的另一种主要形式, 它是一种更为稳定和持久的合伙形式。在这种组织中, 每个合伙人都是另外的合伙人的代理人, 并以其全部私人财产对企业的债务负责。这实质上是近代无限公司的雏形[1]。

当我们考察在企业中的人时, 他们的需要会有很多, 但在企业中要满足的需要主要是物质需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吃喝住穿等物质生活需要, 人们世代辛劳, 艰苦创业。不仅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 改造自然界, 而且呕心沥血, 从事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恩格斯指出, “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 而且愈来愈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4]。

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不同的层次[5]。例如, 人们对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是生存需要, 而考究需要则是享受需要。二是与生存需要没有直接联系的享受需要, 马克思称之为“奢侈需要”。例如人们对日常生活中某些装饰品的审美需要, 对于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艺术需要。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发展需要, 所以马克思把它称之为“生活的第一需要”[6]。乃是人发展和发挥自己一切体力和智力的需要。人的发展需要类似于马斯洛所说的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康梅达组织的投资者投资这样的组织, 主要不是出于生存需要, 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其享受需要, 当然也有发展需要的推动。正是在这些需要的强烈推动下, 人们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当时的历史条件, 不停息地寻求着更充分地满足这些需要的合适的形式。

2 居于主导地位之需要的产生

从人类个体的角度言, 个人某种需要的产生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取决于现实存在的需要的对象。只有当需要的对象实际地存在并开始进入人的生活领域的时候, 个人才会产生对该对象的需要的欲望;二是取决于个人自身的能力及其所拥有的现实生活条件[7]。一般来说, 个人的需要是建立在个人自身的能力及其所拥有的现实生活条件的基础之上的, 是与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和条件相适应的。只有当个人具备了取得某个需要的对象的能力和条件的时候, 个人才会产生对该对象的需要的欲望。

股份公司由于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 其自身也获得了迅猛发展。其发展有两个阶段:一是传统股份制阶段;二是现代股份制阶段。其分界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形式, 由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变为股份公司时, 产生的经理阶层和专家阶层介于雇佣工人与资本所有者之间, 实现了分配上的“经理革命”, 即经理阶层要与资本家分享剩余价值, 分割企业利润。而到了战后, “技术—知识”经济的到来, 股权分散化和股票小额化, 跨国界全球化生产经营, 这一掌握有企业的专有核心技术和国际化经营管理技能阶层则从劳动者阶层中完全分离出来, 向资本所有者索取更多剩余价值, 共分利润, 实现了所谓的“专家革命”[8]。

当生产力为更充分地满足这些阶层的需要主要是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提供了可能, 这种需要才开始在个体的需要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 开始发挥其对行为的巨大驱动作用。

3 居于主导地位之需要的满足

人们为更进一步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断地努力, 其可能再进一步的程度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而生产力为这种可能释放空间的过程是个逐渐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表明, 人们努力寻求某种方式去进一步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个过程也是个艰辛的探索过程。

在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形式的初期, 业主承担和拥有企业技术专长和经营管理的职能, 当企业组织形式到股份公司时, 一些个体能够领会并承担了历史所赋于他们的角色, 运用其智慧, 采取了革命性的行动, 一些资本所有者选择了退出经营管理, 而一些专事企业经营管理和掌握专业生产技术的专家阶层逐渐站出来, 来独立承担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 实现了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革命。而那些一直不能承担、领悟自己的历史角色的个体和企业, 就逐渐被时代淘汰。

4 各个阶层需要的满足

当企业组织形式过渡到股份公司时, 支薪的经理阶层成为当时历史的最大惠及者。资本所有者愿意退出经营管理, 并让渡了一部分的剩余收益, 唯有如此才可能在当时的生产力下进一步获得最大的利益, 更进一步获得对需要的满足。而当时企业中的其它成员没有成为这种组织形式形成的阻碍力量, 是因为这种组织形式日渐给他们带来了生活水平上的提高。因此, 新的组织形式的形成, 必然是从整体上提高社会上所有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 整体上是一种多赢的局面, 虽然从具体上看有赢多有赢少。

5 启示

就企业中的个体而言, 要敏感于自己需要系统及其变化, 为更充分地满足自己需要所提供的可能空间的变化, 为可能变为现实发挥自己的才能, 做出自己的努力。

就企业而言, 在内部要敏感于组织成员的需要系统及其变化;对外部, 要敏感于市场的变化, 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对自己的召唤和要求。事实上, 对外部的敏感, 必须是以依赖于对内部所有成员需要系统的敏感而获得, 因为外部市场的变化, 及企业外部其它生产技术环境的变化, 都必然在它的成员身上有所反应。

企业除了保持对内部所有成员需要系统及需要变化的敏感之外, 还应为成员需要系统在组织中的表达与满足, 以及愿望的实现提供机会、条件。企业还要发挥协调的功能, 去保证变革能在当前生产力的允许下最大程度地满足某一群体的需要, 并最大程度地在整体上提高对所有成员需要系统的满足程度。

参考文献

[1]叶祥松.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的历史考察, 企业制度研究[J].1999.6.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p321.

[3]马斯洛.人格与动机[M].华夏出版社.1987.p2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p48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十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王双桥.论人的需要的特征,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2002年11月第26卷第6期.

企业组织形式 篇9

这几年, 国家愈发重视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 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进一步加大, 同时, 企业研发的模式多种多样。有自主研发模式, 即研发完全通过企业自己的人员完成;有集团内部统一研发模式, 即由集团总部设立统一的研发中心开展研发活动, 或者由总部统一控制管理全球研发活动, 即使研发活动分布在不同地区, 其管理与控制权集中在总部;此外, 还有产学研联盟、企业技术联盟等多种模式。

不论采取哪种研发模式, 如果研发中心要靠企业提供资金, 在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实体时, 必然要对实体的组织形式进行选择。企业提供资金的研发中心, 从组织形式看, 有的是企业内部的一个部门, 有的是一个分公司, 还有的是一个子公司。同时, 不同的组织形式, 必然会影响到不同的资金供给模式。

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应用, 就是规划与组织。其站在战略的角度, 分析各类相关成本, 而最终使决策成为战略落地的手段。因此, 在探讨研发中心的组织形式与资金供给模式时, 要从战略、成本、效率、合规等多维度分析, 同时注重组织形式与资金供给模式的相互影响。

二、确立组织形式的考量要素

(一) 战略定位

从研发的最终应用看, 一种是为了新产品进行的研发活动, 通过产品在市场上销售获得研发的回报;另一种是提供技术服务, 即技术本身的转让、特许使用、或运用特有的技术进行某项服务。

无论研发的最终应用是哪一种, 由于企业成立研发中心的目的不同, 其战略地位也不同, 因此组织形式不同。

如果研发中心服务对象在企业内部, 研发中心仅仅为企业内部开发新产品或提供技术服务, 这时对研发中心的定位, 通常就是对内提供新产品设计或技术服务的成本中心。因此,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研发中心设为企业的一个部门。对于集团企业, 研发中心如果服务对象在集团内部的成员企业, 经济上要求相对独立, 战略定位上类似一个大事业部, 因此其组织形式一般可以选择分公司或子公司。如果研发中心服务对象主要为外部企业或集团外企业, 这时, 研发中心的战略定位一般就是利润中心, 则研发中心的组织形式更适合为子公司。

(二) 税务成本

在企业向研发中心提供资金时, 如果研发中心仅仅是企业的一个部门, 则没有税务成本, 但如果是分公司或子公司, 则税务成本不得不考虑。

1. 流转税

研发中心为分公司, 是否交纳流转税, 要区分具体情况。如果企业仅仅是拨款给分公司, 分公司仅单纯进行研发, 对企业无服务, 那么单纯的资金往来, 则不用交纳流转税;倘若分公司对企业提供了服务, 则需要交纳流转税。研发中心为子公司, 企业向研发中心提供资金, 研发中心要交纳流转税。

2. 企业所得税

研发中心为分公司, 资金从企业流入研发中心这个分公司,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 通常不涉及所得税。而如果研发中心分公司对企业提供了服务, 交纳了流转税, 则要交纳所得税。

研发中心为子公司, 作为独立的法人, 成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主体。这时, 研发中心作为一个利润中心, 它从企业获得资金时, 除了资本金外, 往往是以收入的形式获得。企业从节约经费的角度, 往往只担负研发中心的成本及很少比例的加成。不管怎样, 研发中心子公司或多或少会产生利润。因此, 研发中心为子公司, 通常会交纳企业所得税。

(三) 资金效率

对于部门形式的研发中心, 企业随时可以将研发资金对外支付, 资金的使用是零时间差的。而如果研发中心是分公司特别是子公司, 资金在流转过程中, 要涉及两方, 资金不会快捷地流转。同时, 对于子公司, 由于企业是独立的法人单位, 钱的流动, 必然要有合同依据、发票结算等等手续, 所以资金的使用会更加繁琐。

在一些集团企业中, 资金实施了集中管理, 子公司往往要提前向集团母公司申请资金, 才能使用, 就算子公司账面有钱, 但它的账户资金未经批准无法使用。因此, 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往往需要较长的处理时间。

(四) 合规要求

独立法人实体间, 资金的单向流入有两个途径:增加注册资本或确认收入。

如果研发中心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 母企业要有战略意图与决策程序, 同时要进行股东决议、公司章程修订, 研发中心子公司的营业执照也要进行变更。一般情况下, 研发中心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不可能频繁发生。

如果研发中心子公司确认收入, 需要企业与研发中心之间签订合同, 明确权责关系, 在结算时, 研发中心还要向企业开具税务认可的发票。

对于跨国研发, 还应考虑外汇管制。资本项下的外汇往往比贸易项下的管制要严格, 因此通过收入形式获得资金, 相比通过注册资本获得资金, 在资金的使用上会更便捷。

三、资金供给模式

(一) 企业内部资金供给模式

如果研发中心为企业的一个部门, 则资金完全由企业供给, 研发主体就是企业自己, 其资金供给模式就是自给自足, 即从企业的口袋直接掏出来对外支付。

如果研发中心为企业的一个分公司, 则资金可以通过拨款方式满足, 只要分公司不向企业提供服务, 可以视分公司为企业的一个大业务部门。资金从企业账户支付到到分公司账户, 等同于企业从其左口袋掏出放到右口袋。

如果研发中心为企业的一个子公司, 则资金可以通过增加注册资本或确认收入两种方式获得。在增加注册资本时, 由于研发中心对企业的服务没有收入, 而成本必须支出, 因此会产生亏损。如果研发中心没有其他利润来源, 就会形成高资本金高亏损的财务报表。因此, 当研发中心为企业的一个子公司时, 采用企业委托研发中心进行研发、研发中心开发票与企业结算并确认收入的方式更好一些。这样, 研发中心获得的收入可以弥补研发成本支出, 在不增加注册资本的情况下, 研发中心可以获得持续经营所需要的资金。良性循环, 研发中心可以长远发展。而这时候, 企业的钱一旦从口袋掏出、进入研发中心的口袋, 是无法再逆转的。

在实际操作中, 一些大企业集团与跨国公司都倾向于采取研发中心子公司确认收入的做法向研发中心提供资金。一般情况下, 企业会采取成本加成的方式进行定价, 并将价款支付给研发中心子公司。

(二) 企业外部资金供给模式

虽然政府研发的投入在加大, 但对于企业研发中心来讲, 这部分资金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外部资金主要通过股权与债权两种方式提供。如果研发中心为企业的一个部门或分公司, 在上述两种方式获得外部资金时, 都不具备主体资格, 要企业自身才可以。而研发中心为企业的一个子公司时, 则具有主体资格, 无论通过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 资金都可以进来。因此, 研发中心为子公司的优势在于, 其有多渠道的资金来源。

对于传统银行借贷来说, 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用于研发的贷款。因为研发失败的风险太大, 同时银行无法监控到研发业务的现金流情况。所以, 企业一般都会申请流动资金贷款, 而且不会表明资金用于研发。

这时, 将研发中心设立为企业的一个子公司的好处便体现出来。研发中心自身的主体资质, 加上企业的担保, 使得贷款具有保障;同时, 研发资金完全由研发中心支出, 现金流量可以由银行监控。

在股权融资时, 现在媒体上说的最多就是技术员工入股。这不仅使研发中心子公司可以获得资金, 更重要的是, 用这种方式将核心技术骨干与研发中心绑在一起, 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四、相互关系

(一) 组织形式决定了资金供给模式

在研发中心为企业的部门或一个分公司时, 企业提供的资金不会形成研发中心的收入;而研发中心为企业的一个子公司, 企业提供的资金通常会形成研发中心的收入。正是资金供给模式的不同, 使得企业与研发中心子公司的业务程序要求更为严格, 需要签署合同, 需要开具发票, 在企业进行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时, 需要研发中心子公司逐个项目提供研究开发费归集表。

(二) 资金供给模式影响组织形式

如果企业不想让给研发中心的资金体现为研发中心的收入, 企业可以选择研发中心设立为企业的部门或一个分公司。

摘要:企业在研发中发挥主体作用, 在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实体时, 必然要对实体的组织形式进行选择。企业提供资金的研发中心, 从组织形式看, 有的是企业内部的一个部门, 有的是一个分公司, 还有的是一个子公司。企业的研发中心选择何种组织形式, 可以从战略定位、税务成本、资金效率、合规要求方面进行考量。在不同的组织形式下, 企业内、外部对研发中心的资金供给模式不同。研发中心的组织形式决定了资金供给模式, 同时资金供给模式影响组织形式。更多的大企业与跨国公司青睐于将研发中心设立为一个子公司。

关键词:企业,研发中心,组织形式,资金供给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国会, 于浩.科技型企业研发活动组织模式及研发费用归集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1) .

[2]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 (IMA) (编) , 舒新国、程秋芬 (译) .财务规划、绩效与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企业组织形式 篇10

一、关于子、分公司的纳税筹划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 或者依照外国 (地区) 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同时第五十条第一款规定“居民企业以企业登记注册地为纳税地点;但登记注册地在境外的, 以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为纳税地点。”第二款规定“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的, 应当汇总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依此规定, 子公司作为法律主体, 成为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下的居民企业, 应当以登记注册地为纳税地点;而分公司由于不能成为法律主体, 因此不能成为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下的居民企业, 只能是纳入总公司的范畴合并纳税。由于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对子公司和分公司的规定不同, 由此可以产生纳税筹划。

【案例1】设甲公司是一家注册地和实际管理机构都在广州的服装生产、销售企业, 预计2009-2011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分别为500万元、800万元、1000万元。因业务发展需要, 甲公司董事会决定2009年在四川新设一家乙公司, 但组织形式未定。预计新设立的公司2009-2011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分别为-30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都为25%, 无其他影响应纳所得税业务及事项。

分析:

1. 若新设的乙公司为甲公司的子公司, 则甲、乙公司分别在注册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详见表1。

2. 若新设的乙公司为甲公司的分公司, 则甲、乙公司合并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详见表2。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在新设的乙公司为分公司的情形下, 甲、乙公司一共可以比新设的乙公司为子公司少纳企业所得税=575-500=75 (万元) 。

企业为进一步壮大实力, 拓展自己的经营范围, 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就需要组建新的分公司或子公司, 这时就面临是组建子公司还是分公司的决策。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分公司和子公司在税收待遇上不一样, 分公司和总公司在法律上同是法人实体, 分公司实现的盈亏要同总公司合并缴税;而子公司则为一个独立法人, 要单独纳税。一般而言, 新扩建企业经营初期若亏损, 则办分公司有利;之后若赢利, 则子公司好, 特别是子公司若在国外, 利润不汇入母公司则可以不必合并纳税, 可以获得递延纳税好处。

二、关于小型微利企业的纳税筹划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 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中第九十二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所称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 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 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 (一) 工业企业, 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 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 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 (二) 其他企业,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 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 资产总额不超过1 000万元。”其中“从业人数”按企业全年平均从业人数计算, “资产总额”按企业年初和年末的资产总额平均计算。另一方面, 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所得均负有我国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的企业。

【案例2】假设工业企业A公司2008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为50万元, 职工人数为150人, 资产总额为2000万元。另据分析, A公司按生产流程和业务因素可分为半成品厂和产成品厂。半成品厂除了供应半成品给产成品厂作为原料之外还有少量外销。半成品和产成品的外部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且A公司的应纳税所得额、职工人数和资产总额基本上可以在半成品厂和产成品厂平分。

分析:

1. 若A公司只是将半成品厂和产成品厂当作公司内

部的生产车间, 则A公司在2008年度不能享受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A公司2008年度的应纳企业所得税额为50×25%=12.5 (万元) 。

2. 若A公司将半成品厂和产成品厂分别注册成为居

民企业, 则半成品厂和产成品厂2008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为25万, 职工人数都低于100人, 资产总额低于3 000万元, 符合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 因此半成品厂和产成品厂减按20%的企业所得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则半成品厂2008年的应纳税额=25×20%=5 (万元) , 产成品厂2008年的应纳税额=25×20%=5 (万元) , 合计纳税=5+5=10 (万元) 。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若A公司将半成品厂和产成品厂分别注册成为居民企业, 则比将半成品厂和产成品厂当作公司内部的生产车间少纳税12.5-10=2.5 (万元) 。

三、总结

大学生创业组织形式选择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师主导型;学生参与型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123-2

0 引言

面临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创业就无形地成为了包括在校大学生和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在内的一种职业选择。大学生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不仅掌握了很多理论性的知识,而且在学校为学生们提供的各种实习基地的实习为大学生今后的创业打下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然而,在创业之初,真正困扰大学生的应当是如何理性地选择创业的组织形式。那么,在大学阶段,学生们就很有必要学习大学生创业组织形式,即企业的设立、运行等方面知识,以便更好地进行创业。下文中就围绕《大学生创业组织形式选择》通识类课程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课程学习的必要性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催生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而大学生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群生力军。众创不仅需要我们的创业者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还需要创业者能够运用适合自己的各种组织形式(例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进行创业。本课程旨在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平台技术支持,使其了解、熟悉并掌握各种企业的设立、运营、管理和公司融资等相关法律制度,了解创业中的相关法律风险、掌握有效化解法律风险的对策。

2 课程建设内容

2.1 课程建设内容体系

作为规范企业设立、运营管理、组织机构、兼并重组和融资的法律,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在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课程建设的目标,本课程主要包括如下八个专题:

专题一:企业的设立。讨论企业的分类,让大学生创业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和需要选择符合创业项目的企业类型(个人独资企业、普通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掌握企业设立的条件和企业设立的程序;熟悉我国正在进行的企业设立登记制度改革内容。

专题二:企业的运营管理。掌握企业的组织机构,例如,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重点掌握企业各类组织机构的不同职责和义务;讨论设立符合创业者需要和企业法要求的公司组织机构;熟悉创业者如何通过企业组织机构对企业的运营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专题三:企业法务。介绍涉及企业的相关法律实务,包括商标权的保护、合同的订立与履行、违反合同的法律责任等;聘请企业法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来介绍企业法务人员的职责和作用。

专题四:企业主或公司股东权利。掌握个人独资企业的企业主的各种权利,合伙人享有的权利(包括普通合伙人、有限合伙人),公司股东享有的权利,如表决权、股利分配请求权、依法转让出资或股份权、建议和质询权、知情权等;讨论作为公司创始人的创业者如何保护自己作为原始股东的相关权利。

专题五:企业融资。介绍企业融资的各种方法和途径,如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引入战略投资者、发行股份、股权众筹等;介绍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符合创业企业融资的新三板、四板和股权众筹的基本内容;比较各种企业融资方法的优点与缺点;探讨创业公司在创业期、高速成长期等不同时期进行公司融资的最优方案。

专题六: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介绍企业基本的财务会计制度;了解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制度;熟悉企业正常运营需要严格遵守的企业财务会计准则。

专题七:企业并购重组。介绍公司并购重组的类型,如公司合并、公司分立、上市公司收购;掌握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在面临公司并购时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重点掌握在公司并购中公司股东如何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

专题八:企业的解散和清算。了解企业解散的原因、企业清算的分类;熟悉企业注销登记制度。重点掌握普通清算的法定程序。

2.2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及目的

该课程主要遵循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考虑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需要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目的。

以教师为主进行的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对企业法形成一个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知识链结构,故该部分内容需要采用教师讲授方式进行授课,例如,企业法律形式、企业登记管理制度、公司的章程制定等。此外,企业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开展角色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充当角色模拟进行设立与经营企业。针对企业设立要求学生实际去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注册登记,并设立企业;针对公司运营要求学生们定期模拟召开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在各种会议中展开各种有利用公司发展的讨论;针对企业财务会计要求学生抽出时间去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际调研并学习相应的实务知识。

2.3 实践性教学之设计

第一,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实践的首要内容,也是较为规范和有序的实践环节,所以在课程建设期间需要签订包括律师事务所、法院、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普通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实习基地,以便学生分别从律师、法官、企业等不同的视角观察和体验企业的运作过程,使学生对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等)的内容更加充实和完整。第二,实际调研并操作。教师根据班级人数的规模大小,采取角色担当的方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实际操作并调研。例如,选择一些学生去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实际的企业设立工作,选择一些学生定期模拟召集各种会议(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等),选择一些学生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实践财务审计等,以便学生达到真正模拟设立及运营企业的训练。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第一,课堂传授理论法:教师主导型.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是扎实的知识基础,扎实的基础有赖于教师进行系统地讲授理论知识。所以教师需要向学生完整地传授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等相应的理论体系。而这些知识在涉及大学生创业时如何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组织形式甚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大学生创业时有可能面临的各种组织形式不同的特点及风险,针对性地将知识点进行完整和有逻辑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选择组织形式时更理性、客观。第二,案例讨论法:学生参与型。该课程的特点需要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故为学生提供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案例并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了解案例并查找相应的法律及其他文献。学生在了解案例要点的基础上,课堂上由学生按照课前布置的分工就案例进行阐述,并作充分的讨论和分析。教师在听取学生讨论案例的过程中及时梳理讨论进程并及时指正和解答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专业问题。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和学生共同结合相关知识要点做好充分的总结。第三,模拟实践法:公司法务进课堂。为避免该课程脱离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有必要聘请公司的法务人员或有相应经验的律师、法官进入课堂与大学生共同探讨并传授给学生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等各种企业在实务中出现的风险及需要避免的一些法律问题。法务人员、律师或法官可以就之前接触到的一些企业法务中的具体问题与准备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组制定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实战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应对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法律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位大学生在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时应当综合考虑在法律规定的法定形式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当然,在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时还应当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把握,例如,在税收问题上,虽然公司能有一些税收方面的优惠,但是纳税人没有太大的利益空间,而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作为纳税主体缴纳税款。除了税收,在开办组织形式时的程序繁简、企业的管理方式、利润分配及亏损的承担、投资人的责任范围都应当是大学生在创业是应当考虑的综合因素。只有这样,大学生在创业时及运行过程中才能从容因对各种法律问题。

参 考 文 献

[1] 向辉,雷家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04).

[2] 徐小洲,梅伟慧,倪好.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

企业组织形式 篇12

关键词:信息披露组织方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表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

企业社会责任 (以下简称CSR) , 是指在现代企业管理当中企业承担的包括股东、债权人、环境、消费者、职工、政府等利益相关群体的社会责任。1924年英国学者谢尔顿在其著作《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中最早使用了“公司社会责任”这一概念, 并掀起了西方学者对CSR深入研究的热潮, 其中就有著名的“哈佛论战”。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从2006年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CSR报告的数量呈级数增长 (参见图1) 。按照“和谐社会”理念, 我国企业家更加注重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和参与社会责任实践。企业家牛根生在《赢在中国》曾经这样评述, “小胜靠智, 大胜靠德”。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以此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监督机制的不断健全, 包括新《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以及一系列优惠政策。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快速推广与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密切相关, 比如:产品质量事件 (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 、重大自然灾害事件 (1998年洪灾、汶川地震) 、“富士康事件”和“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等等。这使得企业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企业不仅仅要赚取利润, 作为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企业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二、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披露组织形式

当前, 作为反映CSR履行情况的CSR报告已受到各方的关注。笔者认为,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首先, 在现实的报告体系中, 报告名称不统一, 主要存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公民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三种形式;其次, 信息披露组织形式不科学, CSR报告以“附注式”披露为主, 不能真实反映CSR的履行情况;最后, 报告的披露手段不统一, 报告既可能单独披露, 也可能与企业财务报告同时披露。下面笔者从四个角度进行详细说明:

1. 内容模块不规范。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同, 对CSR披露的内容模块千差万别, 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这对于规范CSR报告的披露十分不利。

2. 信息可靠性受到质疑。

我国企业很少在CSR报告、年报、官方网站上主动披露CSR缺失的负面信息, 即便是披露, 这种定性式披露的可靠性也是值得怀疑的。

3. 对审计意见的不重视。

《企业价值之旅2008———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一文中, 对CSR报告评估中审计意见的得分不到1分 (满分4分) , 说明我国企业的CSR报告中外部审计意见欠缺。

4. 不关注披露的时效性。

信息价值的体现与信息的时效性密切相关, 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时间差异较大, 不足以作为投资者进行相关决策的依据。以2009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例, 披露时间分布在2009年3月24日到2010年5月21日, 跨度长达一年多。

笔者认为, 我国CSR报告信息披露组织形式的进一步规范, 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基于此, 笔者认为CSR报告应当按照财务报表的“表+附注”原则, 并结合当前的现实需要设计“表+附注”结构。笔者下面将着重分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表”的设计。

三、企业社会责任报表结构设计的依据

企业社会责任报表结构主要是借鉴现有的财务报告体系结构, 特别是利润表的思路, 结合我国现实情况设计的。笔者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报表对于规范现有的报告体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1. 我国CSR报告编制的驱动因素为构建社会责任报表提供了现实依据。

有人曾对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进行过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 我国企业把公司形象作为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首要动力, 然后就是支持政府政策、企业领导者意识及迫于舆论压力。可见, 目前我国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更多的是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 故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按照利润表的“收入、费用”原则来构建CSR报表的“贡献、收益”原则, 从而对其进行列报。同样, 组织结构的重构也为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报表提供了现实依据, 目前大部分国内先进企业都明确了社会责任归口管理部门。其中多数企业建立了社会责任管理部门, 比如设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委员会, 从事独立的社会责任评价和核算工作。

2. 关于CSR指标体系和利润表设计原理的研究为构建CSR报表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将采用CSR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作为报表的列报内容。信息披露组织形式的研究也为企业社会责任报表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Imhoff Lipe和Wright (1995) 在比较了租赁会计信息通过附注披露与在表内披露对股价的影响后, 发现股价很难反映附注信息内容。Harper Mister和Strawer (1991) 在比较了退休会计信息在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的效果后认为两者具有显著的信息含量差异。由此笔者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报表在信息含量和决策相关性方面有显著的优势。

3. 现阶段我国CSR报告模式的局限性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报表推出的最终动力。

CSR报告在现阶段实践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报告体系不规范、投资者对CSR信息不重视、政府引导力度不足以及由企业性质差异导致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相对失衡。在这样的环境下, 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报表可以规范CSR信息披露机制, 并能提升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质量。

四、企业社会责任报表结构设计

笔者下面将按照利润表“报告式”结构来设计CSR报表, 同时遵循可比性原则, 进行“三栏式”布局 (参见表2) 。报表是在摒弃“企业社会责任负担论”、倡导企业社会责任“双面性”的前提下, 从企业社会责任贡献和企业社会责任收益两个角度进行反映的 (见图2) 。企业社会责任是在“三重底线”和“金字塔模型”基础上, 结合社会管理职能部门的兴起, 从而拓展了责任管理这一领域。

单位:元

表2说明:

(1) 责任管理金额是指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支出。

(2) 市场责任包括客户责任、合作伙伴责任、股东责任,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义”的兴起和产品质量问题不断发生的现实情况下, 单独披露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产品质量安全投入信息显得尤为必要。

(3) 企业社会责任主要通过政府责任、员工责任、社区参与三方面反映。政府责任包括响应政府政策、税收贡献、就业贡献等方面的内容;员工责任主要是考察企业对员工基本权益的保护、员工成长与发展、员工关系管理、职业安全等方面的内容;社区参与则是考察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公益捐赠等情况。

(4) 环保管理包括环保制度建设、环保认证、环保投入、绿色采购、环境公益等内容, 同时更加注重企业节能减排、企业环境治理投入两个方面的数值。

(5) 按照收入费用配比原则, 企业社会责任报表还披露了企业社会责任收益。主要涉及五个方面, 包括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产生的品牌效应收益、融资成本节约收益、人力资源收益、环保收益、可持续发展收益的本年增加额。

人力资源收益着重披露人力资源稳定性收益和人力资源积极性收益。可持续发展收益的本年增加额应该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导致企业长期存续的未来收益的现值与前期累计现值的差额。

五、结论

笔者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报表的大力推行有待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以及社会责任组织机构的不断健全, 但是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报表不失为解决报告不足的一种手段。

当然,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本文在社会责任报表的项目设计上可能不是很合理, 希望能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陈佳贵.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 (2009)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2].陈英.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

[3].黄晓鹏.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中国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4].何志毅.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报告 (2009)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

[5].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6].殷格非.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中国.WTO经济导刊, 2008;8

上一篇:网站发展下一篇:红外线热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