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织变形计(精选7篇)
企业组织变形计 篇1
奴隶制时代是我国财计体制的初创和确立时期,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家财政收支规模日益增大, 财计事项的记录日显重要。夏朝时期, 我国财计事务仍由各职能部门分别记录;而在商代, 虽然财计事务是作册 (史) 职掌的一个重要部分, 但仍不是其唯一职责, 可以说此时还未出现独立意义上的专职财计人员。在西周时期, 出于管理国家政治经济的需要, 一套较为完备的国家机器和礼乐制度逐渐建立起来。此时, 财计职能部门作为国家的重要机构, 逐渐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中独立出来。
1西周财计官制特点
《周礼》反映了西周基本的社会形态和政治组织制度, 同时记录了当时一套较为完整的财计官制周天子之下所设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 统称六卿, 冢宰 (又称大宰) 作为六官之长, 总管国务大事与国家财政。
从财计组织机构设置来看, 会计机构已独立出来, 财政、会计、国库、监察与审计的分工也逐渐明晰化, 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1.1天官冢宰总管国家财计事务
天官冢宰作为六官之首, 辅佐周王, 统领国家行政和经济工作, 其中也包括财计工作的筹划、组织与管理。冢宰的财计职责主要体现在年终依据会计报告和政绩对官吏的考核, 并向周天子汇报, 即“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 受其会, 听其致事, 而诏王废置。”其并不直接参与日常的会计核算管理。
1.2独立而分工明确的会计部门
周朝财计机构主要分为会计组织部门和国库组织部门。
1.2.1 会计组织部门
司会作为会计组织部门的最高长官, 其下设的四个部门中, 司书主管会计核算, 职内、职岁、职币共同担任出纳一职。司会的职责主要在于:其一, 组织对官厅财政收入的全面核算, 定期提供会计报告, 供大宰理财使用, 接受周王检查;其二, 通过定期钩考, 监督各种税收的实现及财物在各管理部门的收支动态, 凡财用必管, 凡会计必揽;其三, 通过下属司书掌管户籍及土地图册, 以此数据作为考核税赋征收的依据。
1.2.2 国库组织部门
国库组织部门的最高长官为小宰, 掌握预算。小宰之下的大府是国库具体领导, 其下分仓设官专库管理。大府主要负责:其一, 总管国库的财物收入 (部分税赋收入除外) ;其二, 统领各库长官, 组织财物保管;其三, 总管国库的财物支出 (地方所管部分除外) ;其四, 岁终组织总考国库财物入出, 向上报告考核结果。
1.3体现早期的经济牵制思想
1.3.1 “九府出纳, 统由司会监管”的总精神
“九府”是指职内、职币、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及春官宗伯统管之下的天府与秋官司寇统管之下的职金。以职内、职币为总出纳, 通过大府和秋官等分别控制内、外、玉府以及天府、泉府和职金, 而职内、职币又受司书的控制, 司书又直接对司会负责, 司会最终对王朝的财物保管、会计出纳负责, 定期向冢宰汇报。
1.3.2 岗位分离与内部牵制关系
其一, 西周的会计组织部门和国库部门分离, 存在牵制关系;其次, 会计组织部门下, 司会主管会计核算, 全面核算职内、职岁、职币的出纳工作;同时, 职内、职岁、职币分别职掌收、支、余三方面的出纳工作, 达到以入制出、以出制入、以出入制结余之财;再者, 西周税收“九赋”的征收工作主要由地官大司徒的属官掌管, 但征收机关与保管出纳的机关也是分立的。
1.3.3 逐层至上的会计报告制度
《周礼》对会计报告的编制已有明确的规定。《周礼·天官·司会》载:以参互考日成, 以月要考月成, 以岁会考岁成。“日成”是按十日编制的会计文书, 相当于旬报。每一机构在旬末须上报其十日内的工作成绩, 并提出会计报告, 以供上级考核之用。“月要”是每月终了的会计报告, 它是在日成的基础, 对一月以来王朝经济收支情况的汇总考核。考核各机构月要的是小宰。月终时百官机构的会计月报都要呈报小宰加以审查, 送交司会钩考, 司会钩考后将结果上报小宰, 以便其掌握月度的财务出入, 有问题则加以处理。“岁会”是一年政事的文书, 相当于年报。年终时, 宰要向国王呈报一年来的财政收支报告, 三年大计时, 要呈递三年的大计报告。年报采取由下而上的层层报送制度。冢宰要求小宰和司会报送有关材料, 小宰和司会要求下属各部门报送有关材料。冢宰根据各官府报来的岁会, 参考其月要、日成, 决定其各机构全年财计工作的成绩, 然后呈报给国王, 由国王依情况进行奖惩。
1.3.4 相对独立的宰夫审计制度
西周王朝为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经济控制, 设计出相对独立的审计制度。《周礼·天官·冢宰》载:宰夫的职责是掌理治朝之法, 其重要职责之一是从财经角度按照治法考核百官府群都县鄙的政绩, 同时, 年终, 责成百官考核检查一年的会计文书;每月终了, 则令属官考核一个月的会计文书;每旬终了, 则令属官考核十日的会计文书, 作为政绩优劣的根据, 如有怠政失职的, 呈报上级加以诛伐。宰夫的上述职责在于从经济角度监视群吏执行法纪, 以维护国王的利益。发现违法乱纪之事, 宰夫可以越级向天官乃至国王报告, 这说明宰夫系独立于财计部门之外的职掌, 这一设置则标志着我国官厅外部审计之萌芽。
2西周财计官制与现代企业财会制度的比较
现代企业中, 财务副总主管财会工作, 直接对总经理或董事会负责。其职责主要在于领导财务工作, 全面计划和控制企业财会核算、分析、报告工作, 监控并应对企业财务风险, 同时行使一部分管理职能, 如企业财会制度的建设, 财务绩效的考评等。规范的企业财会制度要求财务部门和会计部门分开设置, 分别确定财务主管和会计主管。而在一家小型企业里, 这两个职位可能重叠, 从而使他们的职权混在一起;因而, 总财务师和总会计师的职责划分并不非常严格。
西周财计官制与现代企业财会体制有着一定的交叠, 如会计部门的独立、逐层受托责任管理、会计报告、会计与出纳的初步分工、会计部门发挥钩考监督的作用、一定的手续制度、财务分库保管等。但是, 由于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周代财计官制与现代企业财会体制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财会体制设置的目的和服务对象不同
不难看出, 西周财计官制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围绕财政收支关心进行经济制衡, 逐级构建受托责任和报告机制, 最终形成一个庞杂的财计系统,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目标集中在为统治者的经济集权服务。与之不同的, 现代企业财会体制的设计是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 实现对企业资金运动的管理和核算, 提高经济效率。
2.2财会部门职责的范围不同
西周财计部门的主要职责在于管理会计核算、财政收支、财物保管和税赋征收, 管理范围涉及国家中央到地方各层级财会工作的汇总和上报。依靠的是国家强制力。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主要是管理企业筹集、投资、运营和分配过程中的资金活动, 整个过程与国家财政的管理是有着绝对的差异的。
2.3内部控制目标和程度不同
前文提到, 西周财计官制中已经凸显出一定的内部牵制思想, 在这个系统中不仅建立了独立的会计部门, 会计部门与国库保管部门分工明确,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同时设立相对独立的宰夫审计。但是与现代企业全面规范的控制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映、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要素 (COSO, 2004) 相比, 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例如宰夫作为审计部门隶属于上级机构, 权责有限;部门之间建立一定的手续, 但是没有完备的授权机制等。
3西周财计官制对现代企业财会管理的启示
3.1收支对口, 加强核算
西周财计体制中, 以九赋之法将收入来源分为九个方面核算, 《周礼·天官·冢宰》载:“以九赋敛财贿”, 指出王室九种收入分别来九种地税, 形成政府的经常性收入。同样在支出上“以九式均节财用”, 用九种规定来节制财政支出。现代企业在财会核算与管理的上, 应当适量定立一定核算和稽查原则, 保证收入、把关支出、开源节流, 注重资本投资长短期匹配, 在考虑企业自身体量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下, 适时地作出财务决策。同时, 也要防止企业资金控制和授权制度流于形式。
3.2明确企业财会体制设计的目标和职能
一方面, 企业财会体制的设计应该从财务目标和会计目标两方面制定, 在财务目标上主要有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 会计目标主要认为有“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在设计财会部门时, 企业就应该在考虑众多因素 (如企业组织形式、规模大小、从事行业) 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目标, 根据目标设定财会活动的各项流程和指标。另一方面, 企业在设计财会体制时应当明确财会部门与其他职能的界限, 建立明晰的授权审批、业务办理、财产保管等业务流程, 对人员的安排权责明确。较大企业应该严格分离会计部门和财务部门, 而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体量和财务目标设置一个财会部门。
3.3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
内部审计是建立于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西周财计体制中, 担任内审工作的宰夫隶属于仓管组织, 独立性有限。而在企业中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和人员是保持审计客观、公正、有效的前提。但是在实际中, 许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附属于高级或平级财务部门, 形成审计与被审计者分隔不明确的矛盾。因此, 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有效, 在财会体制的设计上须保证内审组织应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 或者是具有高于被审计部门的权限。同时内审人员应当由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和道德素质的人担任, 避免内审工作流于形式。
3.4提高内部控制的可行性和效率
西周财计制度全面、规模庞大。大规模的财计系统, 一方面可见周朝对官厅会计的重视, 另一方面也过于复杂, 理想成分过多。实际上对收支、财物、税赋过于细致的区划, 存在易于脱节与难以及时进行收支比较等缺点。现代企业在设计财会体制和内部控制时, 也应当考虑企业各项业务的性质和作用, 不应为了规则而规则, 而应注重控制的效果, 要在严格的层级划分和扁平化的管理之中作出适当的选择。
4结语
西周时期建立的财计官制已经体现出会计部门独立设置、经济牵制、内部审计等基本思想, 现代企业的财会体制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周朝古老思想的继承。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别情况下, 现代企业财会制度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需要适时地作出一定的改善, 以契合现代企业的整体目标。
参考文献
[1]郭道扬, 曹大宽.中国古代财计体制沿革[J].中国农业会计, 1992, (5) .
[2]郭道扬.会计史研究 (第一卷:历史.现时.未来)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3]杨智杰.《周礼》所反映的财计制度及内部会计控制思想》[J].财会月刊, 2007, (6) .
[4]陈欣.周代财计官制与现代企业财会体制的差异[J].财会通讯, 2011, (9) .
[5]李孝林.从《周礼》看周朝会计[J].北京商学院学报, 1991, (4) .
“变形”计 篇2
课本中的例题是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要来源.例题本身往往并不复杂,但其示范作用不可小觑.若在学习时我们能够厘清题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与方法,掌握其解决问题的本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无论题目如何演变,我们都可以轻松地在纷繁复杂的图形中以不变应万变.
【原题再现】(苏科版《数学》教材九(下)第110页例3)如图1,在△ABC中,AC=8,∠B=45°,∠A=30°,求AB.
【说明】本例题实质是通过对图形的分割,构造出两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求解.过点C作CD⊥AB,以CD为纽带,分别在Rt△ADC和Rt△BDC中求出AD和BD的长,进而求出AB.在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问题中,有许多图形往往是由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位置或条件的变换得到的,请看下面几种变形.
“变形”第一计:平移
例1如图2,在一滑梯侧面示意图中,BD∥AF,BC⊥AF于点C,DE⊥AF于点E.BC=1.8m,BD=0.5m,∠A=45°,∠F=29°.
(1)求滑道DF的长(.结果精确到0.1m)
(2)求踏梯AB底端A与滑道DF底端F的距离AF.(结果精确到0.1m)
(sin29°=0.48,cos29°=0.87,tan29°=0.55)
【分析】本题中所含Rt△ABC和Rt△FDE是由例题中的三角形Ⅰ、Ⅱ沿水平方向左右平移得到,因BC与DE本来重合,则BC=DE(也可由矩形BCED得到),可分别求DF、EF、AC.
答:DF长约为3.8m,AF长约为5.6m.
“变形”第二计:翻折
【分析】Rt△BDC可看成例题中的三角形Ⅱ沿着高CD翻折,再把整个图形沿AB翻折后得到,解Rt△BDC和Rt△ADC得BD、CD、AD.(提示:例题和本题模型结合,还可以设计在无图条件下,已知两边和第三边上的高求第三边长,注意两解.)
“变形”第三计:旋转
【分析】在构造直角三角形后,△BDF其实是由课本例题中的三角形Ⅱ绕点C逆时针旋转90°得到(只是表示位置变换,BE、BF不一定相等).设BF=x,根据边角关系,在△ABE、△BDF中求BE、AE、DF的值及表达式,因AC=DC列出方程求解.
解:过B作BE⊥AC,BF⊥DC,E、F为垂足,在矩形BECF中,BF=EC,BE=FC.
答:山高约为295.2m.
“变形”第四计:翻折和平移
例4(2016·江苏淮安)如图5,小宇想测量位于池塘两端的A、B两点的距离.他沿着与直线AB平行的道路EF行走,当行走到点C处,测得∠ACF=45°,再向前行走100米到点D处,测得∠BDF=60°.
若直线AB与EF之间的距离为60米,求A、B两点之间的距离.
【分析】如图6,过点A、B分别作AM⊥EF、BN⊥EF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会发现该图相当于例题中的三角形Ⅱ沿高CD翻折后再平移得到,由于AB=MN=CN-CM,所以求得CM、CN的长即可解决问题.
解:过点A作AM⊥EF于点M,过点B作BN⊥EF于点N,由题意可得,AM=BN=60(米),CD=100(米),∠ACF=45°,∠BDF=60°,
“变形”第五计:翻折并扩大(缩小)
例5如图7,某高楼顶部有一信号发射塔,在矩形建筑物ABCD的A、C两点测得该塔顶端F的仰角分别为α和β,矩形建筑物宽度AD=20m,高度DC=33m.求:
(1)试用α和β的三角函数值表示线段CG的长;
(2)如果α=48°,β=65°,请求出信号发射塔顶端到地面的高度FG的值.(结果精确到1m)
(参考数据:sin48°=0.7,cos48°=0.7,tan48°=1.1,sin65°=0.9,cos65°=0.4,tan65°=2.1)
【分析】图中Rt△FCG可看成例题中的三角形Ⅱ沿高CD向左翻折,再扩大后得到的,分别解Rt△FAE和Rt△FCG即可.设CG=x(m),用x表示EF、FG,综合后发现FG有两种表达式,进而用方程求解.
解:(1)设CG=xm,由图可知:
答:信号发射塔顶端到地面的高度约是116m.
关于湖南卫视《变形计》解读 篇3
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 电视台制作娱乐节目与观众的需求有紧密联系, 近些年, 观众对真人秀节目的关注度比较高, 而对于湖南卫视的《变形计》来说, 它已经掀起了新生态纪录片的风潮。所以对这一节目进行理论研究就有实质性意义。
二、湖南卫视《变形计》的节目定性及具体内容分析
(一) 湖南卫视《变形计》的节目定性分析
从《变形计》节目成立伊始, 节目制作方就宣称这是一档在真人秀和纪录片之间的一类节目, 也就是新生态的纪录片。当前对真人秀认可的释义, 多数为制片方为选手提供的封闭环境以及刺激的游戏规则, 并对其全天候及全方位的拍摄, 并对他们的情感、言行和心理隐私等进行记录拍摄。对于真人秀, 为了方便理解可以将其作为真和秀的结合, 是记录性和戏剧性的结合;而从传播方式上而言, 则是观看和参与互动。对于湖南卫视的《变形计》, 节目从内容上是对主人公的活动记录, 而从形式上有导演意识的介入和对故事情节的设计, 所以都符合真人秀的界定元素。
(二) 湖南卫视《变形计》的节目具体内容
《变形计》其实是通过真人秀的运作模式, 打着换位思考及互相理解的旗号和观众互动, 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展现故事中人物的矛盾冲突, 从而让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思考, 对实事新闻加以关注, 并将矛盾点加以放大, 让其能够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进而找到解决的途径。从《变形计》节目的第一季开始是对网变的关注, 对网瘾少年这一社会群体的展现, 这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1]到了第二季就是成长痛点, 是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展现, 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社会问题, 在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层面上暴露出的问题。之后的内容也是展现社会中的热点话题, 从内容上来看其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爱, 正是因为其展现的是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及事件案例, 所以受到人们关注。
三、湖南卫视《变形计》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内在传播机制
(一) 湖南卫视《变形计》反映的社会问题分析
从《变形计》实际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来看, 不管是哪一类型的社会问题都是当前的城乡二元鸿沟以及贫富差距或者教育分化等比较热门的问题。城乡二元体制下的贫富差距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根据《变形计》的节目创作, 在社会大背景下基本是选取两个主人公, 一个是比较贫穷, 小小年纪就受尽艰辛, 并刻苦学习;而另一个在家境上较为殷实, 由于生活的无忧就逐渐形成叛逆暴力等性格, 这样在人物的落差上就相对比较大, 所以就容易营造戏剧性的故事。
另外, 对现实中的教育公平问题以及家庭教育问题也有深刻的反映,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城乡差距大, 所以在教育问题上也有诸多问题突显。[2]而教育公平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二元结构体制, 农村的教育水平和城市相比差距比较大, 所以在教育的资源上就不平衡, 这一矛盾在《变形计》当中就有体现, 在首期的《网变》当中就已经突出了这一选题, 在第四季中《父爱如山》中以及第五季的《温暖之痛》中都有这样的反映。而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反映也比较突出, 这主要就是由于代沟所造成的问题, 与父母缺少沟通, 长久之后就产生了隔膜, 青少年就容易采用极端方式。不仅如此, 《变形计》还对残障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等教育问题也有相应的表达。
对于青少年的网瘾问题在《变形计》节目中也有反映, 青少年在这一阶段还处在人格完善阶段, 所以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是非的明辨能力上还不是很强。互联网就如同一个集市, 青少年的网瘾问题已经成为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枷锁, 对于这一社会现状, 节目也进行了尝试解决, 很多的青少年在网瘾症状上都有着相应的体现。[3]
(二) 湖南卫视《变形计》内在传播机制分析
从这一节目的内在传播机制上来看, 主要是能够解读节目主人公的角色, 从现实的角色上主要是角色的自我表达的迷失。2012年, 《变形计》在限娱令的号召下强势回归, 升级之后的《变形计》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逐渐增多。例如, 在网瘾、叛逆和暴力等方面, 这些现代病是城市少年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些主人公在懵懂少年时期人格的发展并没有健全, 缺少关爱或者是被溺爱, 在信任感、安全感和自信心层方面都比较缺乏, 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也出现了危机, 所以就造成了自我角色的表达迷失。[4]
角色上互换的落差和真实的体验, 显然增大了节目的戏剧化效果。而《变形计》节目在初步的规则设计上, 角色互换的落差就最大化地得到了呈现, 生活角色的悬殊让人的生活有了不一样的体验, 这样就呈现出不同的节目效果, 主人公在这一巨大的落差上就能受到感触, 从而重拾善良也就成了剧情演变的必然要求。
四、结语
对于现阶段我国的真人秀节目的制作效果, 在《变形计》这一节目中有着很大的传播效果, 这一效果是正面的、是能够令人深思的。不管是记录式还是真人秀, 其社会价值和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能够带给人更多的思考。由于本文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 希望此次理论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现阶段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比较红火, 一大批有着创新意义的节目受到观众的追捧, 其中湖南卫视的《变形计》就是一个比较火热的综艺真人秀节目。本文主要对《变形计》综艺节目的定性问题以及节目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其内在传播机制加以分析, 希望能够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综艺节目的实际发展, 为观众能更加深刻地了解节目的性质提供一些理论观点, 以供参考。
关键词:湖南卫视,《变形计》,内在传播
参考文献
[1]赵景.从《变形计》的叙述语言探究其节目性质[J].华章, 2013 (14) .
[2]朱颖, 乐志为.从权力的多元化视角看媒介的传播权[J].当代传播, 2014 (03) .
[3]程金福.当代中国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的结构变迁——一种政治社会学的分析[J].新闻大学, 2013 (03) .
企业组织变形计 篇4
一、《变形计》与议程设置理论
追溯到2006年, 打着“换位思考, 互相理解”旗号的《变形计》在吸取前四季的经验教训后, 作为独立栏目全新播出。第五季《变形计》在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 结合当下青少年最典型最突出问题, 聚焦都市子女的现代病, 如网瘾、厌学、脆弱、暴力、物质、冷漠等, 让节目影响更多电视机前的青少年, 凸显节目的教育意义。第五季第一期节目《少年何愁》, 在2012年1月4日晚21:20开播就取得了惊人的收视, 第二期节目《美丽加减法》, 当晚CSM28收视率1.18, 市场份额3.04%, 同时段全国第四 (非电视剧栏目第一) ![1]这样每集30分钟的小节目, 在众多电视节目中收视排名领先, 证明了其社会价值与艺术水准。毋庸置疑, 《变形计》栏目的成功, 很大程度在于对当今社会热点话题的把握和其节目合理的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最早由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1972) 一文中正式提出, 并于1977年出版了专著《美国政治议题的出现:报界的议程设置功能》一书。他们认为, 大众媒介或许无法指示我们怎样去思想, 但它却可以决定我们看些什么、想些什么, 换言之, 大众媒介对某些事件或者问题的强调程度, 同受众对其重视程度构成强烈的正比关系。[2]网络上一系列恶性事件引发了对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探讨, 升级为《变形计》中所涉及的都市子女现代病, 通过媒介的议程设置搬上银幕, 社会现实在节目中得以一定程度的反映, 并得到广泛的关注。这形成了一种因果关系:大众传播媒介愈是大量报道或重点突出某个事件或问题, 受众愈是特别地关注、谈论这个事件或问题。[3]《变形计》在媒介议题引导观众关注上很成功, 媒介设置的议程对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是非常有帮助的, 《变形计》栏目很好地诠释了议程设置理论, 从而创造出了独特的视听体验和传播效果。
二、《变形计》题材聚焦
在网络普及率如此之高的今天, 网络上涌现的“我爸是李刚事件”、“李双江儿子打人事件”、“合肥毁容门事件”等各类热点事件被疯狂报道, 这么多青少年事件的背后, 我们不禁反思, 现在的青少年都怎么了?电视媒体人正是嗅到这类事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才被媒体提上议程。之所以《变形计》在第一集播出后就触发了全民热议, 是因为《变形计》节目适当的探讨与试验, 创造性地提出了问题的解决之道。
节目拍摄的故事是七天互换位置的生活与际遇, 观众能发现孩子们积极的改变, 即都市问题少年在爱的感化下展现了内心深处良善可塑的一面, 农村少年在繁华都市中并没有迷失自我, 而是更加发奋图强, 节目所倡导的价值观在变形过程中得以明示, 变形少年有关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得到点燃, 电视观众在观看互换变形节目《变形计》中领悟人性本善之精髓, 是观看其他电视娱乐节目所未曾有过的视听体验。
三、《变形计》议题探索
1. 热点问题对比分析
就第五季《变形计》节目来看, 参与变形的主人公们具备一定的通性:一边是城市中的娇娇者, 他们生活在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 却十足地娇纵厌学, 是让老师头疼的问题生, 有些甚至遭到学校的多次劝退;另一边则是大山深处土生土长的穷娃娃, 与城市公子们相反,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 但是他们好学、善良、懂事。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 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内容, 这些都是造成问题少年的成因。[4]父母对孩子深层情感与内心感受的忽略在变形过程中得到了弥补, 因此, 变形互换中关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议题得到讨论。第一期《少年何愁》的主人公易虎臣, 厌学、顽劣, 完全不把老师放眼里, 常与老师针锋相对;镜头一转, 在农村, 吴宗宏每周日都要带着弟弟, 背上一周的干粮, 走几十里山路赶到破旧的中坡小学。节目通过编排将其进行对比, 把主人公之间巨大的落差搬上屏幕。对于《变形计》栏目来说, 在全方位曝光主人公生活的状态下, 一方面能比较准确、真实、全面地展示真实情况, 为公众提供深度思考的材料, 另一方面也能把来自社会底层, 关于人性的优良品质与真、善、美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以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2. 聚焦社会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仅靠媒介之力是远远不够的, 而积极引导人们探讨社会问题是媒介的责任和义务, 媒介的适当参与, 对于惊醒政府和社会公众重视这类社会问题,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全国妇联调查数据显示, 全国留守儿童人数约为5800万, 2011年, 在湘西凤凰农村做完留守儿童的调研后,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素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孩子的教育, 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责任。社会仅为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是不够的, 还应该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条件。如果没有公平的受教育条件, 孩子和家长虽然有梦想, 现实的鸿沟也太巨大, 而这巨大的沟壑仅靠梦想是无法填平的。”由于财政能力、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因素, 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依然堪忧。[5]《变形计》节目关注教育均衡、关爱留守儿童, 通过媒介影响力号召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第一期《少年何愁》中体弱多病的小黑和第五期《化不开的网》中背煤谋生的兄弟俩等, 他们的际遇被媒体报道后, 在网友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关心与帮助下, 生活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 相关部门也开始进一步解决当地所面临的教育、生活等问题。第五季《变形计》虽然结束了, 但爱心接力却没有结束, 一笔笔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 让《少年何愁》中的中坡小学有了新校舍, 让《美丽加减法》中后所乡中心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拥有了一件抗寒棉服。截至2012年4月24日, 《变形计》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通过支付宝募集网络善款达287983.52元, 这些善款将用于救助需要帮助的人。
3. 媒介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节目成功的意义不仅是高收视率, 也是媒介合理议程设置产生的积极效果。栏目的议程设置体现了如下价值特点:首先《变形计》接受观众报名参与变形, 草根性让节目更贴近百姓生活, 更能与普通观众共鸣;其次, 变形过程中通过设置热点话题, 例如健康问题、亲人犯罪问题、生活材料紧缺问题等制造正面舆论, 引发观众和网友讨论;最后, 节目的编排保持时间的一致性, 《变形计》在对城市主人公与农村主人公互换的拍摄中, 双方变形交替穿插, 形成强烈的对比, 也更容易在观众头脑中产生积极、清晰的正面认知。在节目拍摄播出后, 增加了对主人公们的回访拍摄, 并在论坛、微博等网络媒介上与观众互动, 一来检验变形成果, 二来增加节目真实性和话题延续性。例如, 第一期《少年何愁》中的易虎臣, 我们看到曾经的叛逆少年已经开始新生活, 懂得感恩;第二期《美丽加减法》中的城市主人公李耐阅, 通过变形, 已经从一个泼辣蛮横的少女蜕变成乖巧懂事的孩子, 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年级第二名的好成绩, 与父母关系也变得融洽。
《变形计》这一独特的节目模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在《变形计》节目中说:“应该把这个节目作为一个研究的案例, 可以把它延展到学生教育,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更深广的层面, 让更多的孩子从中受益。”
四、结语
普罗霍罗夫认为, 面对社会弊端和不良风气, 记者“似乎既是侦察员, 又是检查员, 既是辩护人, 又是审判员, 何况又是在终审法庭里当众审理案件。因此, 他所做出的判决应该是全面斟酌、准确无误。”[6]虽然《变形计》号称是原生态拍摄, 但是在各期《变形计》节目播出后, 仍然有观众对节目表示质疑。首先, 变形过程是否早已精心策划, 告知当事人, 或者某些话题的发展是否是在导演督促下完成;其次, 播出的节目是否是对真实情况的断章取义, 故意制造舆论效果;再者, 媒体的介入, 是否能真实记录主人公的生活, 变形少年是否存在表演意图也有待查证;最后, 节目被人为加入解说旁白, 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观众的意识。以上种种都有待栏目组给出公正的答复。
《变形计》制片人谢涤葵介绍, 在新一季节目中有心理专家的全程参与, 心理专家一边可以在节目中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评点, 另一边, 适时卧底, 以“编导”的身份与孩子们接触, 推进故事发展。[7]金鹰网如此评论该栏目:“变形计节目不仅仅是记录两个孩子的互换, 更是希望通过深度的人文关怀, 将多个社会层面的东西, 向世人展示, 从教育、贫富差距、世界观、尊严、善良爱心等不同的角度, 去引发观众的思考。”[8]《变形计》准确定位了社会热点话题, 其议程设置有效地引发了广大公众探讨问题, 并通过节目建设性地探索了解决之道, 在实现节目的娱乐性外, 担当起了媒介应有的社会责任。观众期待《变形计》保持求真、向善、臻美的职业操守, 让孩子们通过身份互换的方式来学会自我成长, 这个过程对家长、对未成年人, 一定都会带来很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http://www.csm.com.cn
[2][3]邵培仁著:《传播学 (修订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007年版, 353页
[4]人民网http://fujian.people.com.cn/GB/234651/234741/16364290.html
[5]人民网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53/17469351.html
[6][苏]普罗霍罗夫著, 赵水福等译:《新闻学概论》, 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 第311页
[7]蔡小琰:《2012节目“新”意》[J].中国广播影视, 2012 (1) .
由《变形计》引发的新换位思考 篇5
一、传统方式换位思考使用中的漏洞
实际上《变形计》节目中处理矛盾、冲突的思想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曾数次浅尝过。案例1:课间, 某班班长跑进二楼办公室向正在和其他老师进行集体备课的班主任汇报:“龚楚非爬到四楼平台外雨板上去了”。李老师听后一愣即让班长独自先去通知龚楚非搞训练 (学校将组织篮球比赛) 。因为她知道龚楚非是转校生, 成绩差, 很自卑, 特怕自己。等李老师走到四楼时, 龚楚非正傻愣愣地往楼梯口跑。一场危机化解了。无疑李老师在处理该突发事件时进行了角色置换, 完全以龚楚非的身份来考虑事情的发展, 即采用了换位思考;她知道龚楚非是篮球队的队员, 如果自己冲上四楼平台一声吼, 最终结果难以预料。我们都意识到在处理某些矛盾、冲突时换位思考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 但我们却将其停滞在了意识层面上, 没有跨越到换位的实践行动上。因此每每矛盾、冲突处理后学生又会重犯, 原因一是做换位思考的通常是老师, 二是学生是未成年人, 你要他 (她) 做出没经历过的意识层面的换位思考, 凭空臆想他 (她) 在反串的环境中会怎样, 他 (她) 可不会向你的意识方向去想, 也想不出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来。
二、掌控重心, 强化两类换位思考的显性功能, 和谐现在
其实想要收获长久的效果就必须把握、强化换位思考的显性功能:换位思考要以和谐为根本, 通过思想意识或身体行动上体验教育, 使矛盾体双方产生心理共鸣, 实现调和矛盾, 化解冲突的目标。因此换位思考应该有静态和动态之分。
静态换位思考 (如案例1) 重“思考”, 矛盾体双方只在意识上进行角色置换, 即我们说的“你站在他的立场上想想”, 不会有身体的反串行动。因学生缺少身临其境的体验, 这种换位思考显性功能较弱, 但也该坚持, 旨在让学生能形成换位思考的意识。现在的学生有排他性, 以自我为中心, 不会去考虑他人的感受, 若能坚持对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的养成教育, 常提醒他们替别人想想, 说不定许多矛盾、冲突会消弭于无形, 这对学生的心理良性发展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动态换位思考重“换位”, 当静态换位思考无法处理矛盾、冲突时, 可将之动态化, 让矛盾体在现实环境中进行角色的反串, 亲身体验矛盾体对方的世界, 反省自身。案例2:有回《变形计》节目, 主角是一对母女, 母亲是老师, 女儿在母亲班上读书。父亲常年不在家, 母亲的敬业导致疏于对女儿的呵护与管理, 女儿变得乖张、偏执, 不爱学习, 厌恶他人, 不理解母亲, 还恨母亲。母亲想了很多办法都无法缓和与女儿的关系。《变形计》节目组征得学校同意, 将母女二人身份完全置换过来:母亲做“女儿”, 和学生一起学习, 过寄宿生活, 由女儿给生活费和零花钱;女儿做“母亲”, 当该班班主任, 给班上学生上英语课, 管理母亲的工资, 反串体验7天。结果很成功, 一星期就把问题解决了。其实《变形计》就是做了动态换位思考。显然在处理矛盾、冲突上动态换位思考比静态换位思考显性功能更强大。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难解的矛盾、冲突也不鲜见, 有条件适度做一做动态换位思考, 则可能创造出更和谐的现在。
然而分析案例1、2会发现, 静态换位思考显性功能虽弱, 但易操作, 消耗有形资源极少 (案例1李老师根本没有消耗有形资源) ;动态换位思考显性功能虽强, 但操作复杂, 还必须有足够的资源做保障 (案例2换位过程曲折反复, 反串的母女中途都曾想过放弃;困难难以预料。失败随时可能发生, 需要随机调整应对) 。由于学校资源的限制, 我们不可能在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处理矛盾、冲突时都真的来一个反串行动, 这显然没必要, 但我们仍需将换位思考进行到底。
三、发掘提升换位思考的隐形功能, 奠基将来
那么换位思考还能带给我们什么呢?其实可以换个角度审视换位思考的思想。不能只把换位思考当作处理矛盾、冲突的工具;在静态换位思考中, 换位思考的主角也并非都是对立矛盾体。案例3:某学生思维活跃, 成绩良好, 可他因上课插嘴影响了课堂秩序而屡次遭到老师的呵斥。后来不光他, 全班学生都不插嘴了, 学生们那种积极思考, 敢于提问的热情也消失了, 原本朝气蓬勃的课堂变成了一潭死水, 该生的成绩也明显下降。本例中师生的做法都是为了搞好学习, 因而是有着相同目标的一对共同体, 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二者都未注意到方式方法 (的不同和弊端) 。有没有可能让这对共同体殊途同归呢?有!二人做静态换位思考。因为换位思考还蕴藏着潜力无限的隐性功能:它以人为元素, 尊重个体及个性发展;它以情感为导向, 追求平等、民主;它是一种爱心投资, 是价值连城的无形资源, 累计的效应是无法估量的。本例中教师采用的是维权打压政策, 是一厢情愿的做法, 是缺乏真正爱心的表现;教师心中爱的是学生的成绩, 而不是学生这个个性在发展中的人;于是对学生来说, 在校学习不断没有生活意义和乐趣, 反而成了一种负担。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学生没有激情, 没有个性与创造力, 其价值观也十分贫乏:冷漠、压抑、猜忌、自闭, 在与人交往、合作上存在心理障碍, 这样的人际关系将会严重影响个体有个性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应牢记有生气的集体是由有个性的人构成的, 在教学中必须适时做做静态换位思考, 用双重身份创造出尊重学习者个性 (若长期坚持能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道德性、社会性、创造性和审美观) 的教育空间;创设出平等、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 架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传递、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桥梁, 这样才能发挥、发展自己和他人 (学生) 的个性, 为将来打好基础, 产生双赢的局面。而这些都是以教师的爱心为原创力的:教师的爱可以保护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性, 学生有了安全感, 思维就会变得敏捷, 才可能创造;教师的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奋度和内驱力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也只有在活起来、动起来的过程中才可能创新, 才会有创造的体验。
由此看来, 我们可以大胆导演我们自己的《变形计》节目——换位思考。学校有条件则可适度地做做动态换位思考, 用其强大的显性功能帮我们处理难解的矛盾和冲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静态换位思考上大做文章, 把它做到底, 不再浅尝辄止, 不断发掘提升它的隐性功能, 适度 (时) 张扬学生的不同个性, 达到动、静结合, 显、隐协调, 使学生的道德和个性、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发展。
来吧!就像《变形计》节目的主题曲所唱的那样—一让我们换一换吧!来创造属于普通人的奇迹吧!
摘要:有机结合静态、动态换位思考, 致力强化其显性功能, 处理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冲突, 和谐现在;同时不断发掘提升其隐性功能, 发展释放学生的爱心、个性和创造力, 奠基将来。
关键词:换位思考,静态,动态,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参考文献
[1].刘茂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J].湖南教育.1998, 6
企业组织变形计 篇6
一档优秀电视节目的创作, 不仅要考虑一个国家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 也要与“这一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与审美品味相契合。有别于国外“真人秀”节目中窥视、猎奇等夺人眼球的元素, 《变形计》在节目创意和价值观念上“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以对底层大众与城市民众的人性关怀为出发点, 凸显了人文主义精神, 彰显了中国特色, 将国外的电视节目形态成功移植到了中国电视荧屏上。本文将从节目内容、节目形态、节目理念三方面创新之处对《变形计》进行分析, 希冀为当下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创作提供一个有益的范例。
一、节目内容的创新
(一) 展现社会横切面
内容创新是指不断地寻找生活中具有新颖性、变更性、时效性和突发性的素材, 让受众耳目一新。节目内容对收视率的影响举足轻重, 优化节目内容是提高收视率的重要一环。[1]《变形计》独辟蹊径地对时代问题和社会症候的凝视和回眸, 出乎意料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侧目与热议。
在加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然而,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 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 人们之间的隔膜也在渐渐加大。《变形计》秉承“换位思考”的理念,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角色互换来增进相互间的理解, 达成共识。前三季《变形计》涉猎的题材较多, 包括城乡少年互换、父子互换、母女互换、村官和省官互换、城乡教师互换等, 由于成人互换摆脱不了“作秀”的色彩, 缺乏感染力, 节目组从第四季开始确立了关注城乡青少年成长教育这一主线。孩子是一个国家及家庭的希望, 处在社会大变迁时期中, 对孩子的教育和沟通问题上可以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相对于农村孩子乖巧懂事、渴望知识, 城市子女则表现出许多“现代病”:如网瘾、厌学、暴力、焦躁、冷漠、物质等。《少年何愁》中城市公子哥易虎臣参加节目的条件是一部i Phone4s;《母爱的互换》中“奇葩”富二代施宁杰参加节目只是为了好玩的虚荣心;《逆风飞翔》中的“城市古惑仔”赵迪参加节目的原因是可以逃离学校和家人。城市主人公们习惯于和家人谈各种条件, 而农村主人公则简单很多, 为了见识下大山以外的世界。古人云“易子而教”, 农村人朴实真诚的情感融化着城市少年的冷漠, 于是没有了物质的诱惑城市少年们增强了感知爱的能力。
暂且不论这短暂的七天“变形”之旅到底会不会产生“质”的改变, 至少在节目进程中暴露出来的教育问题能够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节目在关注青少年问题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给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可以说任何一档电视文艺栏目的走红和被追捧无不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和精神生态密切相关, 与其说电视艺术工作者打造了电视栏目, 不如说某种特定的社会症候借助电视栏目的载体获得了集中体现和总的爆发。[2]而当画面中出现繁华喧嚣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观与荒凉沉寂群山环绕的山村样貌时, 我们不禁思考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似乎遗漏了什么?如此巨大的反差给观众留下的是对时代之惑和社会之疑的深度追问与思考。
(二) 人物背后的故事
社会工业化的同时也伴随着个体生命的碎片化, 人们的生存方式与思维方式也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改变。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们似乎承载了太多的重负:成长的烦恼, 温情的缺失, 亲情的模糊。与其他综艺节目纯粹的搞笑愚乐不同, 《变形计》以真实的情感滋润着观众日渐麻木的心田。它的出现恰巧暗合了受众寻找精神家园和情感慰藉的需求。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 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参加《变形计》的家庭可谓各有各的难言之隐。“变形”的主人公们在节目中通过彼此生活的互换体验着不同的人生, 从而达到缓和家庭矛盾和缓解青春期叛逆等目的。节目通过同时拍摄, 交叉剪辑让观众同时看到主人公双方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状态, 巨大的贫富对比、城乡对比强烈地刺激着观众的敏感神经。城市主人公无疑都是家境优越, 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丰富生活资源, 而农村主人公则普遍生活窘迫, 瘦弱的肩膀上承担着与年龄不符的生活重担。随着节目对主人公进行一步步敞开心扉, 到“变形”结束时和盘托出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如第五季《少年何愁》里农村少年吴宗宏最后述说生父早已命丧悬崖的悲剧;《美丽加减法》中城市主人公李耐阅道出自己的身世之谜;《温暖之痛》里农村主人公胡若男到监狱探望坐牢的父亲等。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酷不加掩饰地直接呈现给观众, 巨大的情感洪流喷涌而出直叩观众紧闭的心门。《变形计》在记录“变形”主人公的同时也将视角延伸到了主人公身边的人物。这些人物的命运遭际作为情感副线给互换过程以更大的情感支撑。第七季《山路弯弯》中韦志忠兄妹俩的母亲离家出走再也不曾回来, 城市的“体验之旅”亦是一次“寻母之旅”。《母爱的呼唤》中的主人公都来自单亲家庭, 两位农村主人公的母亲都已改嫁, 妹妹王红林更是对母亲怀有误解和怨恨。在城市主人公施宁杰的介入下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女人的无奈和一位母亲的挂念。当红林最终投入母亲的怀抱时, 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孩子对于母爱的眷念。
《变形计》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用情感的力量撼动着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使观众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变形”后这种强烈的心灵救赎与观众的心理需求不谋而合, 观众的欣赏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二、节目形态的创新
(一) 戏剧式结构
真人秀节目游离于“真”与“秀”的边缘, 即真人秀节目中既有真实的成分也有虚构的成分。这种虚构的戏剧性特征是通过节目设计规则来实现, 而非虚构的纪实性特征则是由参与者表现的真实情绪反应来完成。《变形计》巧妙地应用了“纪实+戏剧”的模式, 紧扣住身份置换造成的反差与错位引发的戏剧性特征, 将一个个人物关系复杂, 情节曲折离奇的故事娓娓道来。
不难发现《变形计》经过几年的创作日渐成熟, 第七季的叙事愈发紧凑, 矛盾冲突愈发激烈。以《逆风飞翔》为例, 开端:提出一个问题———城乡少年互换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悬念, 热切关心起主人公或剧情的下一步情况, 进而被节目所吸引。发展:互换主人公各自进行着“城市体验”和“农村体验”, 在这一部分中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不断加强激化。城市主人公赵迪两次逃跑、同乡村教师大打出手、放马毁坏庄稼、怒跳金沙江, 这些事件不断牵动着观众的心。高潮:互换主人公告别“变形”之旅。之前的冲突内容最多, 篇幅最长, 使观众的心理期待累积充分, 于是, 高潮的到来便水到渠成, 荧屏内外一齐宣泄压抑在心中浓烈的情感。高潮的来临也决定着人物的命运, 并昭示着本期“变形”是否成功。结局:当高潮过去之后, 主要的冲突和悬疑得到最终解决, 和志军道出了父亲“缺席”的秘密, 赵迪认识到了父母的艰辛和家庭的温暖。节目结束时出现了一种平衡和稳定的状态。每一期《变形计》就像一部戏剧, 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主人公的命运就在这起承转合中得到完整的展现。
短短七天的节目时间就像是浓缩的人生, 虽然节目组刻意设计安排的痕迹较为明显, 却不妨碍观众被带入故事, 跟随着故事里的主人公或欣喜或悲伤。《庄子·渔夫》中有云“真者, 精诚所至也, 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人, 是真人秀节目终极关怀的主题, 节目议程虽由节目组设计, 可人物反应出来的情感和情绪是真实的、感人的, 这同样能够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二) “体验式”环节构造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环境中生活, 如果他想改变身份或者被故意安排到一个与自己的身份和环境完全不同的空间中, 他们通常会表现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反应和行为, 也会产生对生活的一些意想不到的体验。[3]《变形计》正是抓住了这一点, 在“体验”上做足文章, 制造着一个个适宜的情节串联起整个故事。体验可以创造难忘的经历, 任何一次体验都能在体验者的心灵烙上深深的印记。七天的互换体验过程始终充满着无尽的未知, 正是无数的悬念引发了观众的期待。但实际上, 编导通过人为地制造悬念和冲突掌握着变数的发展, 通过暗中提示和帮助使得节目朝着理想的状态进行, 节目在曲折的事件、生动的细节中完成对主人公性格的塑造, 引导主人公对事物的认知, 对真善美的感知, 对存在价值的思考, 在达到教育目的同时也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
每集《变形计》会精心设计一些符合生活真实的任务让节目主人公完成, 帮助“变形”主角重新找回主体存在的价值。《山路弯弯》的主人公韦志忠兄妹体验着重庆“棒棒”的生活;《母爱的呼唤》中“富二代”施宁杰体验着煤矿工人的工作。他们共同体验了社会底层人民不为人知的艰苦生活, 对农村主人公来说不会轻易被城市的浮华蒙蔽双眼, 而城市主人公则体悟到生存的艰辛。“变形”主人公们都能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反思自己的行为, 从体验中得到激励和改变, 一般来说城市主人公会经历“叛逆———体验———感恩”这样一种心路历程。荧屏外的观众则伴随着主人公进行着二度体验。体验内容超出了观众日常生活的认知范围, 在连续不断的、兴致盎然的关注中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并且引导观众获得高度的审美愉悦。
三、节目理念创新:以人为本
在这个惟收视率论成败的电视环境中, 媒体的社会责任一度被忽视弱化。善于打“娱乐牌”的湖南卫视借助《变形计》的成功推出, 一改以往“娱乐至上”的形象, 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长期以来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电视荧屏上承载着电视娱乐的功能, 随着真人秀节目竞争的加剧, 在争取市场的过程中, 为迎合观众的某些趣味也逐渐趋于庸俗。而《变形计》在这个浮躁与喧嚣, 功利与消费的电视大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 节目“剔除”了电视真人秀中竞争、选拔、淘汰、巨额奖金等内容, 使节目的功利性降到最低, 同时将镜头对准家庭与教育等题材上, 增强了节目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换位思考”的节目理念使《变形计》在真人秀节目中脱颖而出, 让电视人再次对真人秀寄予厚望。
《变形计》的收视效应在收视群里不断发散, 以一种近乎品牌效应的魅力吸引了广大观众的视线。节目不光引起了大众对贫苦人群的关注, 同时用实际行动向弱势人群伸出援助之手, 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大众的善意和关爱。从《少年何愁》的回访过程中, 我们切实看到了节目播出后巨大的影响力带给中坡小学的变化。原本残破不堪的校舍现已翻新, 农村孩子终于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一档电视节目将公益的温暖延展到了大山深处, 在携手公益的同时也提升了节目的品质与品格。借助着《变形计》的影响力和轰动效应, 湖南卫视顺势成立了“芒果v基金”凝聚社会爱心帮扶偏远贫苦山区的人们。公益行动的发起也意味着社会和民族良心的觉醒。事实证明, 只有高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的电视节目才能被观众所关注、所接受、所吸引、所喜欢。
四、结语
《变形计》开播至今反响强烈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褒贬不一的声音。而播出到第八季的《变形计》明显出现了疲弱的现象, 在各种真人秀节目的强势冲击下收视效应已大不如前, 产生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节目的固定模式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虽然第一季到第八季讲述了近三十多个故事, 但是每一期故事几乎都是围绕城乡少年的互换生活展开, 节目题材的选取相对单一。这也是《变形计》节目组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其次, 毫无章法的季播制度也不利于节目的长久发展。季播制度的施行是为了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 如果季播制只不过被沦为试播的代名词, 形同虚设, 不如就直接变成周播制。至2006年第一季《变形计》播出开始, 播出时间就极其不规律, 通常是时隔几年才出现新的一季。借用了国外季播制度的壳, 却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这也是中国真人秀节目制作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将季播制度的模式也进行“本土化”的改良, 策划出适合中国老百姓收视习惯的播出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国的真人秀节目大多属于“舶来品”, 移植到中国本土时极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经历了从早期单纯的复制、模仿到结合中国国情再创新的过程。“借其形式, 换我内容”的本土化创新不仅使《变形记》具有了民族文化内涵, 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 获得成功, 也使其成为一个标杆, 给引进的节目以启迪, 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一档节目如何才能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如何才能更好的持续发展?只有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良心的电视媒介, 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期待着节目制作者们可以突破瓶颈制作出更加优秀的电视作品。
摘要:2006年横空出世的《变形计》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文化品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给当时娱乐盛行的中国电视荧屏注入了一股清泉, 获得了业界内外的一致好评。《变形计》在节目创意和价值观念上“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以对底层大众与城市民众的人性关怀为出发点, 凸显了人文主义精神, 彰显了中国特色, 将国外的电视节目形态成功移植到了中国电视荧屏上。
关键词:真人秀,《变形计》,创意,价值引领
注释
1[1]谢耘耕, 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170.
2[2]薛晋文.镜苑探微——薛晋文影视论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1:8.
企业组织变形计 篇7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记”的过程,在这种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志得于将课文的内容、要点及相关延伸知识讲解到位,学生意满于将老师的课堂教授内容全部记录下来,以应付可能的作业检查和考试。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 乏味一方面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总是跟在教师的思维后头行走,缺乏自主的想象思维,增加了学生对教师和答案的依赖性。而部分教师似乎也醉心于这种毫无生气的讲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统一学生的思想,减少课堂的杂音,还省心省力。毫无疑问,传统教学方法是应试教育理念下的方法论体现,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反映,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只会不断瓦解和摧毁学生天马行空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最终令其成为教育工厂格式化生产出来的标准制件。
有鉴于此,许多教师开始在教学中大胆启用体验教学的方法。这种新颖有趣的教学模式以注重学生体验为核心,通过多种方法构筑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体验环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体验中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体验中受到人文精神的洗礼和滋养。湖南卫视曾经推出过几期名为 《变形计》的角色互换类真人纪实节目,年轻的城市主人公和农村主人公互换身份,在陌生的世界中体会所拥有不同身份的家庭和生活。几天的角色体验让年轻的人收获了同以往不一样的成长经历,感受到更多真实而又触痛内心的情感。这正是体验的作用和魅力,在它引入教学之后,它不仅让学生 “变形”,融入到文章所描写的世界中。对于语文教学这也不啻于是一次“变形”,使得它更走进学生的世界、更走近内心的世界。
二、小学语文教育的体验教学策略
(一)从日常生活处体验,拓宽知识的反射弧
小学生们由于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积累,书本中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同他们相隔太远,甫一接触很难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教学效果不佳。如果从日常生活处着手,通过类比、联想、观察、亲身体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日常生活同书本知识的反射弧,就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引导学生掌握一种基本的认知世界和学习知识的方法。如在教授《悯农》这首诗时,可以将稻种、稻谷、生米、米饭这四种道具带上课堂,并向学生讲解一粒稻种是如何经过农民伯伯的辛勤耕种而成为餐桌上的米饭,由此加深学生的记忆,也能够进一步增加知识和见闻。
(二)从游戏互动里体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游戏也是一种常见的体验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魅力在于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习和吸收知识,从而使得教学和学习更富有趣味性,也增强了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动性,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游戏互动的体验方式有很多种,如情景模拟类游戏,比如在讲授《乌鸦喝水》的故事中, 如果只是一味单纯的讲故事,学生们虽然好奇、但可能印象不深刻。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情景模拟———往盛了水的玻璃容器中加入石头,来演示和再现文中乌鸦喝水的过程。事实上, 在使用玻璃瓶模拟之后,学生们的好奇心明显都被勾起来了,纷纷睁大眼睛关注水到底会不会溢出来。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来模拟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加强对课文的背诵和理解,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和表演能力。
(三)从户外教学上体验,提高对人文自然的亲近感
小学语文教学如果只是整日闭关修炼式的书本教学,不让孩子和外面的大自然亲近,就难以将书本中的自然描写给予他最真实、最直观的感受。那些美丽的风光和画面,作者描写得再美好、老师讲述得再生动,也抵不过自己近近地、真实地瞧上一眼。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户外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如在《夕阳真美》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授完课文内容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带着同学们集体欣赏日落时的景观,在欣赏中细细体味文中对于日落的描写,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词语和语句描写日落。
(四)从影音媒体中体验,丰富教学的感官刺激
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得语文教育有了更好的教学工具,当前多媒体教室和教学工具已经基本上覆盖所有的学校,教师们可以合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来丰富课堂的感官刺激,增强教学效果。在《世界多美啊》一文中,教师就可以考虑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在备课过程中搜集和整理世界各地的国家、风景、民族风俗、饮食、文化等,然后在课堂上以PPT的方式进行讲述,将书本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拓展学生见闻的同时,更能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和认识。又如在 《春笋》一课中,教师可以截取《舌尖上的中国》中关于“笋”的有关片段,直观化的展示春笋破土而出时的过程和景象,相信这样学生对文中“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这段描写就能够更加直观、明白地理解和认识了。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和保护性的特点,而作为教育主体的小学生又处在认识混沌、思想蒙昧、性格好动的阶段。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认识和思考小学语文教育的这些特点,引入对接体验式教学模式,激发和保护学生们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努力培育好祖国的未来!
摘要:体验式教学作为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开拓和创新,能够增加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能动性和参与性,增进教学效果,让语文教育美丽“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