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良好组织心理氛围

2024-08-07

企业良好组织心理氛围(精选5篇)

企业良好组织心理氛围 篇1

摘要:当今社会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比如经济状况不好, 活力缺乏, 严重亏损等。这些一方面是受到企业的外部环境影响, 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心理氛围造成的, 这种心理氛围一旦形成就有着特殊的情绪色彩, 从而影响着企业成员的行为及心理。因此, 认识企业心理环境对企业工作的影响, 有利于日后国有企业的发展。笔者试从心理氛围的作用及营造做一探讨。

关键词:心理氛围,企业良好组织心理氛围,营造路径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管理是永久主题, 而企业管理中最关键的任务就是优化企业心理环境。而企业管理工作形式多样, 内容多种, 在进行生产管理中最宝贵的财富是人, 企业效益如何, 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人的积极性是否调动, 取决于人的能动性是否发挥。人的积极性, 除了受思想觉悟和经济因素等外部因素影响以外, 就是人的心理因素, 这些心理因素就是那种特殊的情绪因素。因此, 优化企业心理环境无疑则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

一、组织心理氛围的相关概念界定

1. 心理环境

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认为:“心理环境并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客观存在的事物, 而是指我们头脑里的环境, 也就是对我们心理事件 (或行为) 实际发生影响的环境。”他认为, 无论一个事件我们能否意识到, 只要它存在于心理, 都可以严重影响我们的行为。在勒温对心理环境的解释中我们应该注意两点:首先, 他所说的心理环境不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 而是观念的东西即心理的实在。其次, 他强调无论是否意识到的事件不受过去或未来的事实的影响, 只受现在环境的影响, 于是, 我们说心理环境是指对当前心理事件直接产生影响的心理实在。

另外一名学者苏世同是从心理力的角度出发, 阐释了心理环境的内在机制, 较全面系统地剖析了心理环境的诸种要素, 以及对主体心理行为的影响。他认为的心理环境是由客观环境转化来的, 当他作为一种心理构成物反作用于人们的心态和客观环境时, 其实质上它还是一种客观的外在的环境要素。

赵鸣九在《大学心理学》中对心理气氛的定义是:“心理气氛就是集体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 这种态度和感受支配着全体成员的情绪。当某种心理气氛形成之后, 它对一些新进入群体的成员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综合上述国内外学者的定义, 本研究认为这样定义心理氛围比较妥当:心理氛围, 即由一个群体中多数人共同的态度和占主导地位的情感状态共同组成的一种综合的表现, 它是由管理者及被管理者和所处的环境三者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具体表现为能够被绝大多数成员认同、并对成员的心理有实际影响的群体心理倾向和心理状态。

2. 组织心理氛围

⑴组织心理氛围的内涵。组织心理氛围是指组织内部的心理气氛。它是组织员工对组织的文化、规章制度、管理现状、人际关系、发展前途、价值观念、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及受到社会的评价的综合反映, 体现了组织员工对本组织整体印象的普遍性态度以及作出的相应的情绪及情感反应。

组织心理氛围通常的表现形式为能够被绝大多数成员认同、并对成员的心理有实际影响的群体心理倾向和心理状态。因而也就对组织员工的影响力极强, 会对每个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产生很大的感染力, 也就印证了其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色彩, 笼罩于整个组织。

⑵组织心理的核心内容。组织心理氛围的核心是组织和员工之间的相互性, 即组织对其职工的感染力和向心力, 以及职工对组织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 通常可以通过分析组织员工的相关需要的满足状况及其情感状态来加以把握。组织职工在对外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关系主体。其主体性能否充分调动和发挥, 取决于他们工作于其中的组织心理氛围, 即取决于他们对组织有多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及组织对他们有多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良好的组织心理氛围对企业的积极作用

1. 良好组织心理氛围对员工的积极影响

⑴良好组织心理氛围对员工行为影响。领导安排的任务, 免不了会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和难度距离, 但大多数情况下员工依然积极表现。从表面上看, 在参与行动的员工中间, 有少数能力较强的员工, 也有广大的普通员工, 甚至部分业绩比较差的员工也争先恐后的积极参与, 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不时提出建设性建议。从一些需要团队协作的工作中也可看到, 每位员工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搭档, 并且一次性分配好合作任务, 平时不合群的员工也不会被忽视, 有的也会主动寻找。这些都是良好组织心理氛围的情感笼罩, 使得企业员工能够表现积极, 情感上认同这种感染力和号召力。

⑵良好组织心理氛围对员工心理影响。具有良好组织心理氛围的组织里, 每个员工都不会担心受到不公待遇, 不会担心因为工作中的差错受到批评职责。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总是会集中精力, 不耻下问, 虚心学习, 也不会因此受到嘲笑和呵斥。在此基础上, 员工更要学会自我暗示, 我相信认真可以解决一切困难;我相信自己的建议是对的, 甚至是好的;我不比别人差, 但我也要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等等都是员工拥有自信心的表现。

2. 良好组织心理氛围对企业的积极作用

⑴能够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在良好的组织心理氛围下, 员工工作积极, 合作性强, 他们感情密切, 信念一致, 这样可以将各种竞赛、突击任务、疑难攻关任务有意识地交给他们去做, 通过投标招贤, 由他们自由“组阁”。组织的信任, 会促使他们以加倍的努力去把工作做好。企业领导者要注意在发挥他们作用的同时, 还要积极为他们提供条件, 支持或参与他们的活动, 使他们正常有益的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起来。这样可以使员工增长集体意识, 加强团体的合作精神, 同时, 在进行团队合作的同时每一个员工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 这样也助长了他们的主人意识, 满足他们渴望被重视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心理需要。

另外, 各成员有其各自的归属心理需求, 企业领导者可以有意识地把自己无力顾及的群众工作交给他们去做, 解决困难群众的特殊疑难问题, 促进工作群体的内部团结。领导者无意中“走群众路线”的做法, 一方面可以加强团队的合作;另一方面满足了困难员工不被忽视却又没有“特殊待遇”的心理需要, 使这些员工积极融入团体的同时还能安心工作。

⑵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良好的组织心理氛围下, 员工个人需要得到满足时, 就会尽最大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 使得同等条件下, 完成同样工作的有效时间相对大大削减, 可以将剩余的时间继续下一项工作。同时, 工作质量并不是会随着时间的缩减而降低, 这其中员工的各方面需求得到满足, 他们这种积极性的发挥反而会提高质量, 即提高工作效率。在需要团队协作完成某一项任务的时候, 也就是说这时会把每个员工的积极性相加, 但并不是简单的相加, 而是将每种力量相互斟酌, 取长补短, 使这种积极性得到最好的发挥, 这是积极性总能量的大爆发, 适时地将会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营造良好企业组织氛围的路径

良好组织心理氛围的构建是一项需要多方面努力的系统工程, 对于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讲, 这就要求他们利用制度约束、心理疏导等多种手段, 解决员工诸多方面的问题。当前企业良好组织心理氛围对于员工的自身成长及组织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那么我们就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组织心理氛围, 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作用, 进而促进企业发展。

1. 组织“领头羊”应该端正工作态度, 努力在教育管理员工中成为榜样

组织中领导是员工工作的指导者和示范者, 在企业组织心理氛围的构建中起着主导作用。领导者加强管理, 给员工在企业中提供了正面的榜样示范力和巨大的心理约束力。领导者在管理中, 要特别重视业绩比较差的员工, 要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工作责任心, 增加工作投入, 积极开展和员工交流, 主动帮助员工解决在工作中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同时, 也不能忽视业绩比较好的员工的心理满足, 不能让他们有被忽视的感觉。另外组织还要加强对领导者的业务培训和技能指导, 提高他们与员工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提升他们的综合修养, 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执行力, 在教育和管理员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建立完善有效的组织管理制度

组织管理制度是良好组织氛围形成的制度保证。古语云“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只有组织管理制度的“规矩”才能有良好组织氛围的“方圆”。组织目标、组织制度、组织员工参与机制、组织作风建设和向心力等等都是组织管理制度不可缺少的部分。

(1) 目标建设是组织发展的风向标组织目标是成员共同具有的期望和所要达到的效果, 它就犹如风向标, 具有导向激励作用,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成员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因此, 应该加强组织的目标管理, 通过目标管理, 建设一个团结和谐、奋发上进的组织。

⑵要打造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制度。企业文化制度即我们常说的纪律或制度, 规范的规章制度是企业建设朝良性和谐发展的有效保障, 有了制度才能保证组织的活动井然有序;有了制度才能保证企业管理有据可循, 因此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如企业公约、事务公示制、工作制度、员工职责分工制、办公室公约和值日制度、成员奖惩制度、考勤制度等。

3. 组织管理者应该不断更新工作观念, 使得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有所凸显

组织管理者是员工工作的指导者和示范者, 在企业组织心理氛围的构建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因素, 是和谐组织建设的带头人与指导者。

⑴它要求组织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员工观。关注每一位成员的生活、工作及家庭, 保证他们可以全心投入工作;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员工的进步, 用辩证的眼光分析员工的错误, 让员工在进步与不足中全面发展。

⑵它要求组织管理者更新工作观念。时代在飞速发展, 知识技术在不断更新, 组织管理者要不断学习新的技能, 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用新的理论指导实践, 解决新出现的问题;组织管理者要更新心理知识, 针对员工心理需求把握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 针对不同级层采取不同策略、有重点地加强企业心理环境的建设;组织管理者要更新管理知识, 管理知识对于管理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陈旧的知识不会带来组织的创新, 长久发展就会导致企业内部死气沉沉甚至走向衰落。

参考文献

[1]李铮, 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穆军全, 邢彦娟.组织心理边界及其构建的路径探析[J].社会研究, 2012.

[3]廖全明, 黄希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的构建[J].心理科学, 2009 (2) .

[4]闫国平.知识员工组织心理所有权与离职倾向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1.

企业良好组织心理氛围 篇2

实现教学“轻负高效”是当前教育所追求的理想教学境界,而其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就成为教师提高课堂效益,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呢?

一、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认为,良好和谐的人际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是在课堂上一下子形成的,而是在平日里逐渐培养起来的,平时里,教师应该树立较强的责任心,在课堂上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课下应该积极关心学生,对待学生做到严慈并济,这样,教师在学生中享有了威信,使学生觉得可敬、可亲、可信。所以,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平时对待学生的态度。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我特别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音乐,美术、朗读、游戏、表演等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合理考虑其趣味性、参与性和竞争性,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乐于参与,并通过这些活动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乐。生物是文科中的理科,并且大多数知识点是体内各个生理反应的过程,图形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把游戏、表演等学生所喜欢的娱乐形式引进课堂,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精神振奋,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又能对学生思维、记忆、理解、反应等能力进行综合的训练。

三、学生参与

企业良好组织心理氛围 篇3

一、创设“环境”氛围, 塑造健全人格

教室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活动空间, 其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室不仅要长期保持清洁, 而且在布置上要力求整洁美观, 赏心悦目, 有些内容要常换常新, 既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又使人一走进教室便有心情舒畅的感觉。例如, 悬挂名人画像或者名人格言, 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建立班级图书角, 向学生推荐经典书籍, 并适时组织交流, 以使学生净化心灵, 树立志向;通过黑板报来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和交流师生的心得等;开办“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字画和小制作、小发明等。总之, 应该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 布置好教室, 集科学、美观、教育于一体, 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二、创设“成功”氛围, 激励学生积极进取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种种诱因或手段, 成就动机则是普遍、有效的一种。实践证明: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使其体验成功的兴奋, 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满怀热情地投身到学习当中。因此, 在教学中,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 力求使全体学生的学习都获得成功。例如, 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学生表述或操作应以鼓励、赞许为主, 即使学生表述不完整或者不正确的, 对于他们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行为, 也应给予肯定, 在旁人帮助后, 再请他们表述一遍, 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又如, 批改学生的作业, 错题不打叉, 画出错的环节, 让学生订正后, 仍然评为优等。这样做不是降低要求, 而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知识缺陷, 另一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 树立自信心, 不断努力进取。

三、创设“人际”氛围, 建立新型班级关系

班主任和学生关系的好坏和交流方式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 只有民主、平等、宽容、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才能有助于学生积极自信、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的形成。班主任应尊重学生, 以亲切的态度与学生交谈, 多征求学生对班级工作、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充分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 放手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即使是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也不能简单指责, 恶语批评, 而应该细心观察了解,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了解他们的心声, 然后再循循善诱, 耐心帮助, 以宽厚平和的心态关注学生的成长。班主任对所有学生必须一视同仁, 不能有任何偏爱和厌弃的倾向,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批评, 改正错误。

引导学生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是在班级集体中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而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因此, 教师应该注意学生之间关系的引导, 教给学生交往的技巧和方法, 养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好习惯。如通过主题班会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彼此情况, 号召大家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 培养学生扶贫济困意识, 成立互帮互助小组, 让学生学会关心别人, 同时得到别人的关心。

四、创设“舆论”氛围, 营造民主平等, 互相关心的班级氛围

用舆论诱导学生的行为, 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习惯非常重要。如对“学生日常行为评价”等常规性工作的评议要深入扎实, 充分民主, 不走过场, 且要及时总结成绩, 好人好事要及时表扬。对一些偶发事件要组织学生客观分析, 善意评议。对有些学生流露和出现的不健康情绪或行动要及时而恰当地指出, 予以正面引导。如有学生出现自卑情绪时, 则应动员其他学生和老师一起帮助其分析原因, 树立自信心和勇气。

总之, 在教学中, 教师要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不断认识、调控、修正和完善自我, 努力做一个关心集体、意志坚强、乐观向上的人。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的引导人。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及班级风气对学生成绩的进步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 班主任应积极地、有意识地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欢乐、进取的班级氛围, 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企业良好组织心理氛围 篇4

创设音乐课良好心理氛围的探索

课程与教材改革正在展开,这给音乐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就本学科而言,原来的《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教育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也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 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能激活学生的脑细胞,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综合、分析、推理等创造性学习,进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使师生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应该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思维活动、发挥主动精神的催化剂,对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成绩的取得起到了促进作用。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更应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课堂气氛有声有色,吸引和启发学生乐学,引导学生会学,使教师在教师乐教、善教的主导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作为音乐教师,更应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不断吸收,不断深化,不断创新。而这一切价值的体现都要有学生来完成,因此良好的课堂氛围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那么,作为音乐教师该如何来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呢?

一、用温馨的微笑感染学生

微笑,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人人都喜欢看别人的笑脸,何况是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课堂上,教师面带笑容,娓娓道来;学生们如沐春风,心情舒畅。这样可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生疏感、惧怕感,增强其自信心,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教育科学研究也表明:少年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情感是密切联系的。学生喜欢一位教师,也会连带着喜欢这位教师所教课程,甚至一些学生由于喜欢某位教师,而非常喜欢曾经厌恶的学科;相反,当一些学生不喜欢某位教师时,他们会放弃这门学科,拒绝为他不喜欢的教师学习。可见教师的态度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前提。

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心平气和的风度,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面临的最大窘境就是接触的学生虽多,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他们,因为每周只有短短的两节课,学生却至少有几百个。在这种情况下就难免会有不少偶发事件。记得一次音乐课中,在模仿“布谷鸟叫”的发声练习时,突然传来一声尖利的怪叫,接着学生们一阵哄堂大笑,再接着便是紧张的看着我,好像害怕有雷霆即将爆发了似的,而我却面带微笑,不急不缓地说:“刚才有一只不合群的布谷鸟发出了怪叫声,影响了我们整体的发声效果,希望这只布谷鸟能融入到集体中来。”同学们听了都松了一口气,在后面的练声中再也没有类似事件发生,课后那位学生还主动找我承认了错误,并成了我的小助手。由此可见教师对待学生既要做到严肃而又不失风趣,威严中饱含亲切,学生才会尊重你,更容易接近你。

二、用真诚的话语鼓舞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对所有学生要真诚相待、一视同仁。但是真正落实起来却往往只喜欢那些聪明漂亮的好学生,也容易了解那些调皮好动的所谓“差”学生,而忽视了那些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中等学生。然而我们的工作是面对每一个学生,对这样的学生,应倍加关心。比如某同学的口语表达能力不是很好,在唱歌时很难完整的把歌唱好,但是他又很喜欢唱歌,在一次我为学生开的小歌手擂台赛中,同学们都非常踊跃的展示自己,并得到了热烈的掌声,他也积极的把手举了起来,我毫不犹豫的叫起他,但是旁边却有同学起哄说:“坐下吧,就你还竞争小擂主?!话都说不全,别捣乱了!”他是个很爱哭的孩子,这话对它的打击很大,眼泪刷地就流下来了,回到座位上再也不肯唱了,见到这种情景,我先教育了同学们,并和大家一起鼓励他,“老师和同学都相信你一定做好了准备,也愿意把自己歌声展示给大家听,我们相信你一定能唱好,瞧,大家正为你鼓劲呢。”同学们听到这话,都配合地鼓起了掌,异口同声的喊着“加油!加油!”他终于又走到教室中间,开始了演唱,在他唱歌时同学们热情的击掌伴奏,奇迹终于出现了,他竟非常完整地把歌唱了下来,而且音准很到位。大家都为他的成功而喝彩,还为他专设了“小小勇敢者”的称号,看到他脸上幸福的笑容,我心里无比的激动。从那以后,他真的变勇敢了,不但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还不错过展示自己的机会,课上为他响起的掌声一次又一次„„我想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很好的音乐天赋,但是作为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给予他们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

三、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陶行知先生有这样一首诗:你这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想,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教育要坚持民主,只有坚持教育民主,才能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使每一位学生个性潜能的生长有一块良好的土壤。其次,教师不能心存偏见。学生最希望教师公正、平等,最忌恨教师的偏见、自负。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虽然无权选择学生,但所能做的就是用别致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帮助每个学生取得成功。这不仅包括天资聪颖、活泼开朗的好学生,更包括那些后进生、特殊生。在教学中,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同等的地位和机会,人人都有机会表演,那些自卑感强的、胆小的学生多叫几次,让他们常有崭露头角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长此以往,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尊重,便迸发出蕴藏在自身的巨大的学习力量,连那些自卑感强,胆小的同学也争先恐后的表现自己,同学们就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学会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老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博爱,正如母亲不会因为孩子的美丑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样。作为老师,虽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谁都知道,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天下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那么老师也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成长进步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要像母亲一样容忍孩子一次次地“旧病复发”;要像母亲一样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长处,充分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的长处要“小题大做、无限夸张”,永远不说“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啬地说:“嗨,你真棒。”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都能自豪地说出“我能行”,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

企业良好组织心理氛围 篇5

课堂教学是师生和教学情景之间互动交流的活动进程。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而且还受到师生之间交往的心理背景的影响, 即科学合理的课堂心理教学氛围没有烦琐的讲解, 没有空洞的说教, 没有强加的意志;有的是平等对话, 有的是精当点拨, 有的是共同构建。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教学氛围中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会有明显的差异, 对学生个性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因此, 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教学氛围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督促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主要依据。

一、课堂心理教学氛围的含义

课堂心理教学氛围是班级在课程教学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教学氛围, 课堂的优势状态与情感共同组成的整体状态, 个别学生的心态和情绪养成不能成为课堂心理教学氛围, 但多数学生心态和情绪会成为主导的综合状态, 并影响课堂心理教学氛围。也就是说, 课堂心理教学氛围主要指群体心理状态, 是在班级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师生交往的相对稳定的知觉、注意、情感、意志、定势和思维心理优势状态, 课堂的心理教学氛围具有独立性, 如有的课堂心理教学氛围活跃, 有的安静而紧张, 有的不活跃, 即使同一个课堂, 也会形成不同的教师心理氛围区。教师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班集体的教学过程, 在答疑解惑、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中,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协作意识, 增进人际交往, 形成健康向上的组织氛围, 改进成员之间的交流渠道与信息沟通。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教学氛围所笼罩。

课堂的心理教学氛围是在班集体教学与学生学习之中师生共同影响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环节, 通常把课堂心理教学氛围当作是由教师教风、学生学风以及教学情境相互影响而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有的教师上课时教学氛围和谐活跃, 有的教师上课时则可能压抑沉闷, 这并不否定教学氛围的相对稳定性, 一种教学氛围形成后, 往往能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不同的课堂往往有着不同的心理教学氛围。这种氛围全程涉及学生的思想、观念、认识、身体、感觉和行动, 协助大家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学习全程之中。教师组织协调能力是形成良好课堂心理教学氛围的决定因素, 教师的传授知识、学习过程, 反思过程, 折射出的光芒饱含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灵感、教学能力、教学机智, 特别是当思想的火花升华为教育的智慧, 与道德品质和行为等共同组成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风是通过道德品质、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团队理念等方面一一呈现, 教风与学风之间是相互影响, 互相辅佐, 促进学生全方位健康发展。

二、课堂心理教学氛围的作用

1. 课堂心理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

课堂心理教学氛围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 有研究表明, 人的心理状态既能提高人的心理机能, 也能降低各种心理机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教学氛围能激活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 特别是外向型的教学氛围, 态度严谨、以学生为本位, 在此基础上学生记忆力增强, 积极主动, 且容易受到“环境助长作用”的影响,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积极主动获取新知识, 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

2. 课堂心理教学氛围推动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课堂教学氛围, 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 群体的价值, 它是整体态度和情绪状态的体现, 它影响每一个同学个体的内心世界, 是一种社会情感的教学氛围, 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建构, 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自主学习, 营造宽松舒适的学习氛围, 以人为本, 张扬个性, 积极学习和探索。

3. 课堂心理教学氛围提高了学生的感知社会的能力

良好的课堂心理教学氛围是提高学生感知社会的主要渠道, 其中语言和非语言暗示和流行是尽情体现作用的方法。课堂心理教学氛围会通过师生暗示他人。在这种心理教学氛围下, 学生的思路宽阔, 思维敏捷深刻, 想象力丰富活跃, 这种无压力情况下产生的暗示, 会产生由相同情绪控制下的相似行为。因此, 也会形成学生间相关联的感染, 这就是流行, 体现在学生无意识或自然而然的跟随, 使学生产生与之相同或相近的影响, 促进学生们统一行为, 带动大家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感知社会, 提升能力。

三、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教学氛围的策略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教学氛围包括创设和调控两层含义, 通常采取下列策略:

1. 合理设计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是实施教学的物质基础, 也是形成个性的物理空间,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个性化座位,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形成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如秧田式、新月形、横块形等。这种富有个性的座位能从外在形式上给予学生个性化、独创性感染, 没有教师为中心权威的色彩, 认为教室是他们设计的, 他们才是教室的主人, 于是会形成责任感。

2. 建立零距离的“教学方式”

零距离教学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 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那些只有教学形成表现, 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校教育重要使命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自主学习者, 使他们不断地更新自我, 超越自我, 应对挑战, 于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基础上的“零距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它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接受的过程、师生产生各种疑问、解决困难和矛盾的过程, 也是学生在这个“共同体”中发展智力, 形成独特个性与新成果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师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最后, 获得共同发展的过程。

3. 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的重要变量,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而且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动态过程, 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的心灵和知识对接联系起来, 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 这些信息更能满足学生的情感要求, 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 更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会引起学生愉快感、责任感, 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能只有快乐, 还要有知识、责任。教师不试图用过于刻板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 而是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去判断每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

让他们以愉悦的心情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深入细致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体验学生的情感, 重视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近距离地与学生进行合作, 师生关系融洽, 可以活跃课堂心理教学氛围, 学生会更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学生能更尊重教师, 善待和理解别人。

4. 维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良好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心里活动相对稳定的状态与水平,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状态是直接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自觉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的产生。第一, 教师应从学生非言语行为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即从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表情、目光、动作、姿势等方面观察, 了解其心理状态。第二, 教师应满腔热情, 激发学生产生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形成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 教师就一定要强调感情色彩, 实施情感性教学,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真诚爱心和情感式教学内容, 如一句热情而富有激励性的话, 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 用真情感染学生, 使学生从课堂教学中汲取养料。第三, 课堂教学要不断清除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不良心理状态,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分析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 二是要清楚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在认知、情感、动机、意志、性格、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及时发现和积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性格,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总之, 良好课堂心理教学氛围的营造, 旨在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 在此情境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去感受知识的奥秘, 新课程模式下的课堂教学, 教师要转变思想, 把握好角色的转换, 从知识的传授者真正地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思考, 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构建的良好教学氛围中让学生共同协作, 相互交流, 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丹.零距离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学与管理, 2003 (9) .

[2]关文信主编.当代教育新视野.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急救护理情景教学下一篇:情境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