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心理素质

2024-12-07

良好的心理素质(精选12篇)

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们发现, 一个人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在现代竞争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终身的, 而中学阶段是最为关键的时期。目前,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现在, 这一现实已经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在新制定的2000年高中课程计划中, 首次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明确写在培养目标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各个学科都在努力地尝试, 而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找到心理教育的切入点,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素质教育。

一.挖掘教材中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心理特质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 是教学的范例, 是训练的凭借, 更是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依据。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比说教更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比如, 大敌当前, 放弃个人恩怨, 以国家大义为重受命出使的烛之武;卧薪尝胆忍辱负重, 不屈不挠的勾践;九死一生, 爱国痴心不改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等等。这些生动感人的形象都可以激荡起学生的爱国情, 激发起学生的进取心, 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在课外阅读中寻找心灵的伙伴

按照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个高中生每学期课外阅读的文学作品及其他政治、文化、科普等读物不少于50万字, 课外练笔不少于3万字。我抓住这个契机, 加大指导力度, 引导学生在课外读物的广阔天地中寻找心灵的伙伴。首先, 我利用《语文读本》中的精彩文章去熏陶、激励学生。在优美的散文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美的感受力;在前沿的科普读物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积极进取、赶超时代高科技的精神。其次, 我们还指定课外阅读篇目, 共同阅读, 共同讨论, 使大家有目标、有动力、有兴趣地进行阅读。比如, 我们共读《简·爱》, 讨论在简身上所展现出来的顽强自尊的品格, 同学们被简那种不懈地追求平等, 追求人格独立的精神打动。总之, 在课外阅读中, 教师一定要读在先, 想在先, 然后才能有目的地抓住心理素质教育的素材, 恰当含蓄地点拨, 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三.利用写作与口语交际教学, 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

若要写好, 必先想好。我以为思想的过程要比写作的过程更重要, 所以我在写作教学中, 更注重指导学生认识问题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方法、评价人或事的尺度, 更注重渗透情感因素。这样, 学生写出的作文才是真实的、有情的、有深度的。“作文如做人”, 思考、写作文章的过程就是学做人的过程, 就是培养优秀心理品质的过程。

除此之外, 我还结合教材, 进行语段练习, 寻找心理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新颖的角度使学生兴趣大增。比如, 在教《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 我们写的语段是《由“烛之武说退秦师”谈劝人技巧》, 学生谈得头头是道, 既理解了课文, 又谈出了许多劝人技巧, 学会了理解人、帮助人。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 我们写的语段是《善听才能国兴》, 同学们联系现实, 侃侃而谈, 表达出强烈地关注社会、忧国忧民的意识。

写“系列心理日记”, 引导同学们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教育, 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好途径。古人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写心理日记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心理问题, 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心理, 然后找到走出心理困境的办法。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学生乐于接受, 并能养成“参省”的习惯。不断地自我调节、自我教育是一种受益终身的心理品质。比如, 我们写系列“孝心日记”, 培养学生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写系列“我的优点和缺点”日记,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也找出了自己的不足, 学会自知之明;过教师节时, 我们写“老师, 您听我说”系列手记, 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 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 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我想, 这种交流是心灵的, 平等的, 其教育的价值比任何直白的心理说教都要有意义。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 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开展演讲、辩论、讨论等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课可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厌学, 抑郁、激怒、嫉妒、社交恐慌等。生动活泼的活动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克服厌学情绪和抑郁性格。经常的演讲、讨论能促使学生起来讲话, 这需要信心, 需要勇气, 需要互助协作, 由此就可以使学生逐渐克服嫉妒、社交恐慌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实践证明, 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行之有效的, 也是极富潜力的。我愿与同行们一道勤于探索, 大胆尝试, 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去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2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我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体会。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不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所以,良好的自信心对一个人成就事业十分必要。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理呢?

1、以名人为榜样认识自我培养自信。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在上小学时却是一个“笨小孩”。有一次老师叫每个学生做一个小板凳,当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时,同学们都大声嘲笑起来。他告诉大家,这个不象样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个,前几个比这个还要差。很显然,小爱因斯坦有一种自信心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是有这样一种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终取得丰硕成果。我把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2、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学生锻炼的方式很多,我平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从班队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班干部,也干不好班干部,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实行轮流班委制,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老师最好不要插手。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打扫卫生时,有的老师往往帮学生甚至替学生扫地、抹桌、擦窗;办黑板报时,有的老师往往帮着学生设计、排版、画刊头、写美术字等,这种担心小学生‘小’做不好事而事必躬亲的做法,恰恰丢失了许多让学生锻炼的机会。我在工作中力戒这种做法,结果是,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去找相关的板报资料,有的画画,有的写字,同学们兴致勃勃,板报很快就办好了。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会越做越好,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了自信心理。

3、在集体生活中感受自我培养自信。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我是集体中的一员,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爱护这个集体,时时刻刻想着为这个班集体争光。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每当班上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一点荣誉,我都会让学生知道,这个荣誉来之不易,都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还要开展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从小就热爱自己的祖国,给学生讲清楚,我们班是祖国的一个小小的分子,爱国就得爱我们班集体。平时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强化集体荣誉感意识。原来,教室和清洁区的打扫,非得老师督促不可,有的学生甚至逃避劳动任务。班上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如梁雨辉、卢帆等经常带零食到学校,而且随手就丢。自从我让他们当了学校和班上的卫生协管员后,上进心越来越强,他们那些不良习惯都没有了。受他们的影响,学生懂得了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要自觉维护集体,都自觉地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现在,老师不在场,同学们也能认真打扫,班上的卫生工作经常受到学校的表扬。同学们不仅自已不随手乱丢乱扔,注意周围的环境,还监督别人,以防破坏周围环境。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我校今年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活动,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等一系列文化

活动。校园里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开展了“丢下的是垃圾,拣起的是品质”活动,并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花坛内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几个问题:

1、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我担任五年级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学生全部来自城乡结合带和农村,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不强。为了加强组织纪律性,我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在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的实际情况谈体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守纪的重要。从那以后许多学生都能自觉遵守纪律,并

能大胆地制止违纪的行为。

2、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的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可见,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放下架子,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你,教师才有资格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诱导者。还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3、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3

我针对留守学生中存在的自信心不足、心理脆弱等问题,以信心教育为突破口,通过创设民主氛围,提供表现机会,改进评价方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培养留守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创设民主氛围,培养留守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的一项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自己美好前途的信心和希望。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差,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他们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家长及同伴的评价。留守学生缺乏父母的及时评价,因此,培养留守学生的自信心,首先需要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校内环境。

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要对留守学生尊重、理解、信任,与他们多进行感情交流,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与留守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爱的氛围,在爱的氛围中帮助留守学生建立自信。

帮助留守学生取得学习上的成功是培养他们自信心的有效手段。我一方面通过课堂提问,让留守学生有更多的表达机会,同时也尽量让他们多得到同伴和老师的肯定性评价,体验学习快乐,建立自信心;另一方面设立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对学习上有困难、暂时不能达到教学统一要求的留守学生,只要他付出了努力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及时给予表扬。

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鼓励,少批评,当众不批评”和“批评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坚持正面引导。课外,我经常和学生交心,了解他们父母的情况和他们在家的生活情况,疏导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一切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而且使留守学生能和别的学生一样快乐生活。

二、提供表现机会,增强留守学生的自信心

初中生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留守学生,仅靠老师的表扬、鼓励,还不足以牢固树立留守学生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不是凭空建立的,它有赖于留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到自身的力量。

可能个别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暂时上不去,但他在某项活动中的成绩很突出,正是这种突出表现,使孩子树立起自信心,从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我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通过多种渠道,尽量给留守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我班留守学生牛海敏,开始转到我们班时,数学经常考不及格,但跳绳跳得非常好。在七年级时,学校举行跳绳比赛,我鼓励她参加,开始她还担心,怕影响班级成绩不愿参加,在我的再三劝说下她报名参加了,并且获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受到学校的奖励。我在班里表扬了她,并且课下和她交流,引导她认识到只要用心去做事情,肯定会有收获,希望她在学习上也有不怕吃苦的精神。慢慢地,她的成绩有了起色,由不及格到及格,现在已能考到八九十分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她的自信心自然而然就找回来了。

我班的李涛同学,本来是独生子女,家里零食、玩具一向是独自享用,但自从父母外出打工以后,他就和伯伯、叔叔家的孩子一起生活,他的原有生活秩序被打乱了,生活习惯被改变了,热情开朗的性格也荡然无存,变得不爱说话,学习成绩也下降了。我了解到情况后,经常和他谈心,并打电话和他父母交流,让他们想办法多关心孩子。在我和他父母的共同努力下,他现在已能和伯伯、叔叔、堂兄弟和睦相处,成绩也稳步提高,并且积极要求参加各项集体活动。

三、改变评价方式,保护留守学生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鼓励和最有力的惩罚就是评分。我在对留守学生评价上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不给留守学生打不及格,如果留守学生成绩还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暂时不打分,鼓励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成绩赶上来”。二是评价留守学生的表现,不单单看学业成绩,更注意看他们的自理能力。如我班留守学生张乾,开始奶奶跟着照顾他,到七年级时,他奶奶回老家了。此时他爸爸辞职去外地打工,他妈妈中午不能回家,只好早晨起来把中午饭准备好自己再去上班,让他中午放学回家后自己热饭吃。由于放学回家后就他一人在家,他的家庭作业渐渐不能按时完成,甚至放学后宁愿在班里多待一会儿也不愿回家。发展到后来,他放学后经常和同学在外面玩或把同学带回家去玩,学习成绩也渐渐下降。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我经常询问他中午的伙食问题,要求他妈妈尽量在中午打电话给他,而且在班里大力表扬他如何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自力更生,理解父母的辛劳,不让父母担心……现在,张乾同学不仅自理能力很强,而且成绩良好,完全改掉了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活泼、自信的他又回到了同学们中间。

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4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理

在教育教学中, 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肯定和欣赏自己的价值并提供机会让其表现自我。让学生在锻炼中挑战自我, 培养自信心。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特长, 在体育、劳动、文艺等方面给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在班里委以重任, 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 放手他们在实践中锻炼, 就会越做越好。对那些理解能力强, 而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 可以指派他们当“小老师”, 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这样, 既能发挥他们的长处, 又能使他们在纪律上自我约束, 让学生表现其长处, 可以使他们发现和确认自己的价值和尊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使他们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 其实, 这就是一种自信的心理素质, 会使他们不断地努力, 不断地进步, 从而走向成功。

二、教师要理解和信任学生

理解和信任学生是教育工作的灵魂, 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 它能使师生心灵相通, 心心相印, 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要抓住这一心理特点, 在处理某些问题的时候, 总是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 就会水到渠成,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我们班有个学生是天生的热心肠, 有时做事却很毛躁。一次, 同学病了, 他主动给生病的同学倒水吃药, 结果在倒水的时候不小心把生病学生的脚烫伤了, 我知道后当时就想发火, 可我突然想到, 其实我们也常常会因为不小心而犯错误, 更何况他还是个孩子。所以, 我不仅没批评他, 相反我先表扬他助人为乐的热心肠。听到表扬, 学生脸上露出了惊喜的表情, 此时, 我顺势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处, 提醒他吸取教训, 做事要认真, 不能马虎毛躁, 他欣然接受了我的批评, 以后做事从未出过差错。又如, 班级管理, 对班干部的使用, 我一贯坚持“疑者不用, 用者不疑”原则, 放手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 相信他们, 多建议少干涉, 让他们有充分的自信去做好他们的工作, 学生们的表现也出乎我的意料, 各项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我对学生的理解和信任, 也换来了学生的配合和支持, 班务工作从而得心应手,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创设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课堂环境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心理素质培养的成功, 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融合程度。创设良好和谐的课堂环境非常重要。教师不要蔑视学生, 不要对学生使用讥讽的语言。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 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把他们看作自己的朋友, 使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你, 你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在教学中, 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 允许学生给老师提出不足。在师生情感上创设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不要让学生处在过度压抑、紧张、烦躁的课堂环境。在课堂教学中, 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和提高。创设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要根据课堂内容要求, 进行不同的活动。如, 分角色表演、分组讨论、才艺展示等, 给他们交流展示的机会。同时, 要对学困生给予特别的关注, 让他们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 减轻他们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对这些学生, 不能仅从提高学习成绩上下工夫, 而要重视在造成困难的心理原因上进行引导, 发现他们的长处, 展示他们的特长。我想, 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人才, 他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也会给自己的人生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学生良好的自我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5

学生良好的自我心理素质的培养

作者:胡滨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年第05期

由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本文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学生的心理训练以及自我心理调适等几个方面讨论了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心理素质,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社会的良好心态。

现代社会呈高效率、高速度、高竞争态势,人际交往日趋复杂,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惶惑与迷惘,许多忧虑无时不在心中萦绕。在这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唯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才有可能实现自我,适应社会。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心理素质呢?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

1.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心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重要构成,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的载体,它在素质结构中居中间层次,是主体与外界交互作用的中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素质健康的背景和条件。所以,首先要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素质,让他们勤奋学习,使自己有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打好心理健康的基础。

2.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愉悦心境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提高人的唤醒水平(即人的身心兴奋程度),调节情绪,具有愉悦效应。适度负荷的身体锻炼使人体风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呔,它能使人镇静,使人有愉快的情绪。体育锻炼还具有成就效应,在锻炼中取得成绩,锻炼者会以自我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于大脑,产生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3.要注重学生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就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在各种环境中保持心理稳定,顺利适应环境的心理素质。心理训练首先要树立自信心,自信者勇,自信者智,自信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其次要磨练意志,使自己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这是一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成败的关键。再次是要提高控制紧张、波动情绪的能力。情绪不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能力的发挥等,所以要有意识地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训练,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稳定的情绪。最后要提高自己的智力。个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智力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仅有体力和意志的较量,还有智力的较量。学生的智力训练,主要是培养未来从教的各种专门智力品质,拓展从教所必需的心理能力。

4.要加强学生自我心理调适。心理的自我调适首先要求“清楚地了解自身”,要善于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诱导和调整,使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现代社会呈现着这样的不和谐,一方面是社会全方位的高速发展,人们工作、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另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带来的紧张、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通信裂变带来的困惑以及都市化引起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等。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这些使人们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得多的心理应激,并由此造成众多的不适应。实施有效的自我渲泻,是消释压力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6

一、有音乐特长的;这类同学有着长期的音乐学习经历,在大力提倡个性特长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学生在课外参加各类学习活动。笔者所教的七年级的学生中有的已达到相当的专业水平。如:钢琴、二胡等各类器乐达到业余十级,合唱队的同学有了三、四年的声乐训练,这类学生不论是演唱、演奏和欣赏水平都明显高于同班同学。

二、对音乐天生无兴趣的;这类同学有的节奏感不好,有的唱歌跑调,有的是真正缺乏兴趣,甚至因长期不喜欢音乐而对音乐课有抵触情绪。笔者在执教的学生中,有一人曾当众宣布“老师如果让我表演唱歌,我就跳楼自杀”。据笔者对全校四十几个班的观察、统计两类学生分布大体如下:

注:特长还包括舞蹈特长生

由此可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提出了难题,既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前者的特长,又要消除后者的抵触情绪调动其积极性,更要满足班集体中大多数普通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

下面仅谈谈我在音乐教学中培养“问题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合群心理

人际交往,群团合作是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它不仅是个体社会化的一条渠道,同时也是个体适应集体、适应社会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音乐“问题学生”因自身的原因使他们与其他同学彼此隔离。前者有自我优越感,很多孤高自封不合群甚至对其他同学的音乐能力产生轻视态度;而后者对其他同学在音乐课上的表现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少数同学甚至是因不合群而对课堂上的各类音乐活动不感兴趣。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适时对学生进行合群心理辅导,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有关研究表明,关系融洽,凝聚力强的班级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如利用二声部歌唱,小组合作,小组竞赛,打击乐器合奏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器乐合奏和合唱的全过程都是美好和谐的统一,全体同学团结一致,默契的合作,方能做到旋律,节奏、音准、力度上的配合一致;对音乐的理解,感情投入一致,“只有我们,没有我”的集体创作中,引导学生自觉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他们懂得,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增强集体精神。

二、培养特长生的自持心理和学困生的自信心理

音乐特长学生个性很强,很多好表现,自持即做到情绪稳定而达观,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客观环境的特点表现自己,在同一节音乐课中,关注并发展特长生的优势,又让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优越感。既要做到积极投入课堂又能兼顾其他同学反应,在教学中请一些做老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帮手让其发挥能力,而且对课堂也起了积极作用。

音乐学困生属于音乐学习的弱势学生,关注该类学生要求教师建立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探究氛围,对他们充满爱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易,允许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出错,让他们能够大胆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中,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大多数音乐学困者不是因为音乐学习能力差,而是自信心不足,学习过程中依赖性强,对音乐学习有畏难心理,长时间开始有逃避情绪,失去了很多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我充分利用教材,不失时机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较客观的评价,鼓励他们参加音乐活动,从合唱队,团体活动入手,并充分利用他们自身优点。如有的上文的那个不唱歌的同学喜欢打篮球,我就让他拍球为唱歌的同学打强弱拍,让其从不喜欢到接受再到投入参与活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各自的智力特点,并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机灵点、闪光点经常对他们进行适度的表扬,不断的通过小的成功增强自信心。

三、培养学习责任感心理

现在学生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单元化,学生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矛盾发生时总是把自己的责任推的一干二净。对于“问题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尊重集体课堂的优良习惯。在课堂中,我经常告诉学生每一节课的时间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老师和每一位同学都是这节课的主人,作为主人,既有权利也有义务把课上好,我不仅是观众,也是演员,课堂的舞台是大家的。要常问自己“我参与了没有”“我学会了吗?”“我今天表现如何?”“我们一起加油吧”。让他们在自评、互评中收获课堂。让较强的责任心去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以全班的学习为己任,从内心、责任出发参与音乐课堂活动。

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教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教师要在教学中多关心和帮助“问题学生”促进他们良好心理素养的养成。 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应积极利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充分更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中学)endprint

所谓“问题学生”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课堂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问题学生”与差生、后进生等学生的概念不同。差生、后进生是对学生的一种总体评价,他们往往有较多的问题行为,但在正常班级里其人数甚少,而音乐课堂的“问题学生”则是一个教育性概念,主要针对学生的课堂上某一种表现而言的,“问题学生”无疑是消极的,概念也很模糊,这种模糊恰好如实地反映了“问题学生”的不稳定性和易变性。笔者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将其大致归纳为两种。

一、有音乐特长的;这类同学有着长期的音乐学习经历,在大力提倡个性特长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学生在课外参加各类学习活动。笔者所教的七年级的学生中有的已达到相当的专业水平。如:钢琴、二胡等各类器乐达到业余十级,合唱队的同学有了三、四年的声乐训练,这类学生不论是演唱、演奏和欣赏水平都明显高于同班同学。

二、对音乐天生无兴趣的;这类同学有的节奏感不好,有的唱歌跑调,有的是真正缺乏兴趣,甚至因长期不喜欢音乐而对音乐课有抵触情绪。笔者在执教的学生中,有一人曾当众宣布“老师如果让我表演唱歌,我就跳楼自杀”。据笔者对全校四十几个班的观察、统计两类学生分布大体如下:

注:特长还包括舞蹈特长生

由此可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提出了难题,既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前者的特长,又要消除后者的抵触情绪调动其积极性,更要满足班集体中大多数普通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

下面仅谈谈我在音乐教学中培养“问题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合群心理

人际交往,群团合作是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它不仅是个体社会化的一条渠道,同时也是个体适应集体、适应社会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音乐“问题学生”因自身的原因使他们与其他同学彼此隔离。前者有自我优越感,很多孤高自封不合群甚至对其他同学的音乐能力产生轻视态度;而后者对其他同学在音乐课上的表现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少数同学甚至是因不合群而对课堂上的各类音乐活动不感兴趣。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适时对学生进行合群心理辅导,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有关研究表明,关系融洽,凝聚力强的班级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如利用二声部歌唱,小组合作,小组竞赛,打击乐器合奏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器乐合奏和合唱的全过程都是美好和谐的统一,全体同学团结一致,默契的合作,方能做到旋律,节奏、音准、力度上的配合一致;对音乐的理解,感情投入一致,“只有我们,没有我”的集体创作中,引导学生自觉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他们懂得,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增强集体精神。

二、培养特长生的自持心理和学困生的自信心理

音乐特长学生个性很强,很多好表现,自持即做到情绪稳定而达观,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客观环境的特点表现自己,在同一节音乐课中,关注并发展特长生的优势,又让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优越感。既要做到积极投入课堂又能兼顾其他同学反应,在教学中请一些做老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帮手让其发挥能力,而且对课堂也起了积极作用。

音乐学困生属于音乐学习的弱势学生,关注该类学生要求教师建立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探究氛围,对他们充满爱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易,允许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出错,让他们能够大胆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中,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大多数音乐学困者不是因为音乐学习能力差,而是自信心不足,学习过程中依赖性强,对音乐学习有畏难心理,长时间开始有逃避情绪,失去了很多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我充分利用教材,不失时机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较客观的评价,鼓励他们参加音乐活动,从合唱队,团体活动入手,并充分利用他们自身优点。如有的上文的那个不唱歌的同学喜欢打篮球,我就让他拍球为唱歌的同学打强弱拍,让其从不喜欢到接受再到投入参与活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各自的智力特点,并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机灵点、闪光点经常对他们进行适度的表扬,不断的通过小的成功增强自信心。

三、培养学习责任感心理

现在学生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单元化,学生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矛盾发生时总是把自己的责任推的一干二净。对于“问题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尊重集体课堂的优良习惯。在课堂中,我经常告诉学生每一节课的时间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老师和每一位同学都是这节课的主人,作为主人,既有权利也有义务把课上好,我不仅是观众,也是演员,课堂的舞台是大家的。要常问自己“我参与了没有”“我学会了吗?”“我今天表现如何?”“我们一起加油吧”。让他们在自评、互评中收获课堂。让较强的责任心去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以全班的学习为己任,从内心、责任出发参与音乐课堂活动。

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教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教师要在教学中多关心和帮助“问题学生”促进他们良好心理素养的养成。 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应积极利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充分更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中学)endprint

所谓“问题学生”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课堂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问题学生”与差生、后进生等学生的概念不同。差生、后进生是对学生的一种总体评价,他们往往有较多的问题行为,但在正常班级里其人数甚少,而音乐课堂的“问题学生”则是一个教育性概念,主要针对学生的课堂上某一种表现而言的,“问题学生”无疑是消极的,概念也很模糊,这种模糊恰好如实地反映了“问题学生”的不稳定性和易变性。笔者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将其大致归纳为两种。

一、有音乐特长的;这类同学有着长期的音乐学习经历,在大力提倡个性特长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学生在课外参加各类学习活动。笔者所教的七年级的学生中有的已达到相当的专业水平。如:钢琴、二胡等各类器乐达到业余十级,合唱队的同学有了三、四年的声乐训练,这类学生不论是演唱、演奏和欣赏水平都明显高于同班同学。

二、对音乐天生无兴趣的;这类同学有的节奏感不好,有的唱歌跑调,有的是真正缺乏兴趣,甚至因长期不喜欢音乐而对音乐课有抵触情绪。笔者在执教的学生中,有一人曾当众宣布“老师如果让我表演唱歌,我就跳楼自杀”。据笔者对全校四十几个班的观察、统计两类学生分布大体如下:

注:特长还包括舞蹈特长生

由此可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提出了难题,既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前者的特长,又要消除后者的抵触情绪调动其积极性,更要满足班集体中大多数普通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

下面仅谈谈我在音乐教学中培养“问题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合群心理

人际交往,群团合作是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它不仅是个体社会化的一条渠道,同时也是个体适应集体、适应社会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音乐“问题学生”因自身的原因使他们与其他同学彼此隔离。前者有自我优越感,很多孤高自封不合群甚至对其他同学的音乐能力产生轻视态度;而后者对其他同学在音乐课上的表现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少数同学甚至是因不合群而对课堂上的各类音乐活动不感兴趣。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适时对学生进行合群心理辅导,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有关研究表明,关系融洽,凝聚力强的班级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如利用二声部歌唱,小组合作,小组竞赛,打击乐器合奏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器乐合奏和合唱的全过程都是美好和谐的统一,全体同学团结一致,默契的合作,方能做到旋律,节奏、音准、力度上的配合一致;对音乐的理解,感情投入一致,“只有我们,没有我”的集体创作中,引导学生自觉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他们懂得,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增强集体精神。

二、培养特长生的自持心理和学困生的自信心理

音乐特长学生个性很强,很多好表现,自持即做到情绪稳定而达观,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客观环境的特点表现自己,在同一节音乐课中,关注并发展特长生的优势,又让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优越感。既要做到积极投入课堂又能兼顾其他同学反应,在教学中请一些做老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帮手让其发挥能力,而且对课堂也起了积极作用。

音乐学困生属于音乐学习的弱势学生,关注该类学生要求教师建立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探究氛围,对他们充满爱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易,允许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出错,让他们能够大胆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中,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大多数音乐学困者不是因为音乐学习能力差,而是自信心不足,学习过程中依赖性强,对音乐学习有畏难心理,长时间开始有逃避情绪,失去了很多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我充分利用教材,不失时机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较客观的评价,鼓励他们参加音乐活动,从合唱队,团体活动入手,并充分利用他们自身优点。如有的上文的那个不唱歌的同学喜欢打篮球,我就让他拍球为唱歌的同学打强弱拍,让其从不喜欢到接受再到投入参与活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各自的智力特点,并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机灵点、闪光点经常对他们进行适度的表扬,不断的通过小的成功增强自信心。

三、培养学习责任感心理

现在学生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单元化,学生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矛盾发生时总是把自己的责任推的一干二净。对于“问题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尊重集体课堂的优良习惯。在课堂中,我经常告诉学生每一节课的时间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老师和每一位同学都是这节课的主人,作为主人,既有权利也有义务把课上好,我不仅是观众,也是演员,课堂的舞台是大家的。要常问自己“我参与了没有”“我学会了吗?”“我今天表现如何?”“我们一起加油吧”。让他们在自评、互评中收获课堂。让较强的责任心去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以全班的学习为己任,从内心、责任出发参与音乐课堂活动。

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教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教师要在教学中多关心和帮助“问题学生”促进他们良好心理素养的养成。 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应积极利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充分更好地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7

一、正确的心理疏导可以促进学生树立自信心, 促进成功心理

“自信心”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基石, 是事业航船的风帆。如果人受过大的压力, 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以至健康。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自信是冷静的自我评估而非妄自尊大, 可使人处变不惊、反败为胜。尤其对后进生来说, 教师应有信心, 鼓励他们发挥特长, 多交流, 多运用鼓励性评价。对他们哪怕很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并注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这样才能逐渐地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 促使良好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此外, 教师应多注意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教育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二、形成正确舆论, 促使学生责任心的形成

教师要特别重视建设“健康、进取、和谐”的班风, 并培养正确的舆论来激励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班级的小主人, 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心理学家说过, 任何伟大的成功, 都蕴积于小的成功之中。要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把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具体化。如开好主题班会、多开展课外活动等, 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 和老师有课下接触的机会。只要坚持不懈, 循序渐进地锻炼能力、自信心、责任心, 就会取代自卑感, 学习、工作才会不断进步。

三、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心理压力, 培养学生兴趣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期, 因人而异地学生会产生课业负担的有形压力和精神负担的无形压力, 为此, 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锻炼心理素质。

首先, 要使学生明白有压力不是坏事。无论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 处处都会有压力, 关键看怎么对待它。明白适度的压力与适当的放松正是“成功”的最佳心理状态。

其次, 使学生弄清压力的来源及如何“抗压”、“减压”。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 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 帮助学生明白压力来源, 对症下药。使学生掌握懂得如何“抗压”、“减压”。既然人生时时处处都可能遇到压力, 那么面对挫折、面对压力便是每个人的必修课。让学生坚强地面对来自学习、生活、家庭中的困难, 并将它们视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去对待, 坚定信心, 增强意志, 不断提高自身抗压力。

兴趣是乐于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师要有意识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相结合, 多方面、多途径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鼓励他们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读报集报、增长知识和阅历, 提高文化修养。

四、密切联系家长, 正确引导家庭教育不可少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青少年作为家庭的一员, 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 父母的言谈举止无不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古往今来, 有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 大都受益于父母或长辈的教育。

现在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很多与家长的心理品质和家庭教育有关, 特别是那些父母离异、丧失父母、暴力较多、只顾赚钱经商的家庭, 孩子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教师应设立好学生家庭档案, 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状况, 应常采用召开家长会、家访、电话交流等方式, 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让家长们以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品质去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 使学生正确健康成长。

五、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

罗曼·罗兰曾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首先应加强自我修养, 不断充实自己。培养自己的心理调控能力、“艺术语言”表达力, 努力扩大个人情感世界。经验启示我们, 教育者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文化素养、言行举止如何, 都在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 教育者首先要正己, 育人方可使人诚服, 取得效益。

关注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 篇8

1.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反过来就是说, 教师的不良人格或不健康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 并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 教师的言语行为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精深的学问、高尚的品德、友好的态度、浓厚的教学兴趣与热忱、适当的情绪表现、合理的语言表达等特质, 都会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模仿。教师行为不当或精神不振, 或不善于调控情绪等, 都会使学生受到感染。由于学生的身心还未发育成熟, 教师的不良心理行为往往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 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 在教学环境中, 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通过教学影响学生, 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2. 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教学工作效率。

我国著名的心理卫生专家陈学诗教授指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学习成绩必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健康的成人, 其工作效率必胜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健康的教师, 精神会更加饱满, 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工作热忱也会更高, 对学生也会更加关爱。心理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耐心友好, 能促使学生努力上进, 使学生不仅对教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 而且对与课程有关的知识也会热心钻研, 教学效率就大大提高。反之, 一个心理素质较差的教师对学生态度粗暴不友好, 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也必然影响教学的效果。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 社会环境的压力。

长期以来, 社会上存在着行业收入不公平现象。教师这一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是很高。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待遇与教师的付出都是有差距的。从事教师这一职业, 有时容易出现心理不平衡。特别是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男性教师, 与其他行业相比往往会有一种自卑和无奈。

2. 工作的压力。

家长望子成龙, 社会、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很高。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有其特殊性, 既有来自学校的评价, 又有来自社会的评价。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升学率, 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之间、年级之间、班级之间都存在着竞争, 学生考试成绩好、升学率高意味着教师的水平高, 教学有成效, 教师的声誉、威望和相应的待遇也随之提高。反之, 教师的地位会受到影响。教师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工作, 这就决定了教师投入到教学中的精力很多, 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必然比其他工作更大。教育的对象是人, 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面对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教育对象, 面对复杂而又单调的教学工作, 有的教师会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 而且不良情绪不能在学生面前随意宣泄, 这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3. 人际关系的压力。

教师在学校中所处的人际关系较复杂, 要处理与领导的关系, 与学生的关系, 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教师相互之间的关系, 还有教师与家人之间的关系, 等等。领导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态度, 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是否理解和支持, 教学中教师间的合作是否愉快, 学生是否懂事, 家长对教师工作是否认同等都会影响到教师的人际关系。教学中的竞争, 教育理念的不同, 个性的不同, 会导致教师间的人际关系紧张。领导的不恰当批评, 学生家长的不信任或指责, 家庭成员的不理解不支持, 等等, 都会使教师有一种无形的人际压力。长期处于人际关系紧张的状态下, 会心情忧伤、烦闷抑郁, 影响心理健康。

4. 教师的个性品质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性格内向孤僻, 沉郁压抑, 急躁冲动, 固执偏激, 不善人际交往, 自卑等都不利于心理健康, 教师的一些心理问题都是和这些不良的个性分不开的。

三、如何促进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

教师这一职业的长期性与示范性、创造性与情感性, 以及教育对象 (学生) 的多变性与差异性, 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心理调节适应能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奠基石, 也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指向标, 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助长剂。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1. 全社会都要为教师营造一个维护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气氛, 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 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负担与心理负荷。

这是因为, 不良的社会环境对教师个人需要的满足、动机的激发与目标的实现关系颇大, 影响深远。因此, 全社会都要树立“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 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尊重教师的劳动, 理解他们的苦衷, 少说气话, 多办实事, 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特别是要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负担与心理负荷。学生要减负, 教师更要减负, 教师的心灵同样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慰藉。政府领导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 应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工程”, 有条件的地区应成立“教师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2. 学校领导要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 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与心理环境。

学校是教师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工作与生活场所, 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 学校环境不佳最容易引起教师行为受挫, 产生职业适应不良、职业倦怠、人际关系障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 学校领导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 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 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 增强教师的心理满意度, 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 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 加强师德修养, 帮助教师确立合适的个人目标, 在教师成功或失败时引导他们正确归因, 从而保持心理平衡。

3. 教师要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心理调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1) 热爱教育事业, 悦纳自我是教师心理调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前提。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 而且是一个需要甘于奉献的事业。对学生真诚的爱, 既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 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亲其师, 方能信其道。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教育岗位, 所授学科, 不断进取, 不断学习先进科学、先进文化,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做长流水。一个能够自我接纳, 能够善待自我、尊重自我的教师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纳和善待学生。

(2) 磨砺意志、塑造性格是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

教学是一种精神消耗, 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周期长, 见效慢, 极其复杂而艰巨。教师若没有坚韧的意志和优良的性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师的意志品质和性格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形成,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 也是其个性品质形成的过程, 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以及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 教师应该自觉地磨砺意志, 矫正不良性格,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3) 关注心理健康, 学会自我调节是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措施。

教师的职业特点需要教师具有稳定的情绪和自控能力。Goleman (1995年) 在他的《心理智力》一书中论述道:“那些能进行心理调节, 即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并能理解和有效地对待他人的感情的人, 往往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占据优势。”具体方法有:一是合理释放“宣泄法”。通过适当渠道把胸中的郁闷释放出来。当你为一件事所困扰时, 不要闷在心中, 而要把它讲给你所信任的人听。这既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 又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忠告, 从而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情绪转移法。转换情景, 转移注意, 改变心境。三是暗示微笑法。笑能消除精神和神经的紧张。当你自感情绪欠佳或精神紧张时, 可以和亲朋好友娱乐一番, 讲几句话, 笑上一阵, 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改变心情。四是升华转化法。这是调节情感的最高形式。就是将因为某些挫折或困扰而引起的消极情绪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行动, 将挫折化为动力, 将压抑变为激励, 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 能使人忘却烦恼, 给自己带来愉悦, 等等。

(4) 提高自我修养, 寻求人格完善是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最高追求。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 既是师德的规范, 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教师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提高, 将规范、准则内化为一种自我的要求, 通过自我修炼充实生活、丰富体验、陶冶情趣、拓宽加厚文化底蕴、完善自己的人生, 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现代文明素养, 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现代人。对于教师自身来说, 教师应该成为自己的创造者, 能思索自己的存在, 并赋予其以独特的意义和方向;要有感受生活意义的能力, 能够主动驱除各种外在的遮蔽, 而体验到自我生存的内在意义, 从而获得主动积极的发展, 不断完善自己, 获得成长, 真正在育人过程中实现育己。

参考文献

[1]王卫红.教师心理素质状况调查与研究[J].心理学, 2003, (1) .

[2]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 2003, (6) .

[3]庞丽娟.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与促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5) .

[4]毛放.浅论中小学教师素养自我提高的“第三条通路[J].全球教育展望, 2003, (1) .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关于高中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探索 篇9

一、高中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一)高中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理论意义

1. 培养高中教师良好心理素质,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改革的一项目标。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应以教师素质提高应为基本理念。这么说,心理素质就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因此要实现高中教师专业化发展就要培养高中老师健康的心理。

2. 高中教师良好心理素质,是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教师教育中,要针对教师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规律,探讨有助于教师心理发展的模式,为我国教师培养和师资培训的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所以要加强高中教师心理素质探索,才能使高中教师心理素质培养服务于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素质的要求。

3. 高中教师良好心理素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使得学校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新课程改革的内容,都是以深厚的教育心理理论为依据的,把握新课程理论本身就需要强大的心理理论。另外,教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心理适应较低,关怀教师心理,确保他们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参与新课程改革显得极为重要。

4. 高中教师良好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素质不仅是教师提高自我素质的需要, 同时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速度和水平有着重要影响。任何一位教师都握着一把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这把钥匙是否好用, 不仅依赖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层次, 更多来自于教师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点。

(二)高中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实践意义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不容乐观,要加强对高中教师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 高中教师良好心理素质,是高中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肩上一头挑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一头挑着千百万家庭的幸福与前途。全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家长望子成龙的期盼,都沉甸甸地压在教师的心上,作为高中教师深感工作责任的重大和艰难。因此,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让教师保持愉快的心理去工作,感受作一名教师的幸福和尊严,从而努力工作。

2. 高中教师良好心理素质,是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需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教育竞争给高中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渐渐增多。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还要具有调节学生心理的能力,因此,要关注高中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发挥教师的引领调节作用。

二、高中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依据时代特点,结合教育工作实践,采取有效途径,提高心理素质。对于有效措施,我的理解是不仅要依赖学校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关注,适时进行专题教育活动,创造宽松的校园文化,更要结合教育的主旋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来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高中教师的专业理念

教师步入专业发展之路,就要充分地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专业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因此,激发教师成长动机,也就培养了教师的专业理念。要明确理想的教师形象,激发教师的专业理念。做幸福的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广大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自我,调适自我,以积极进取的阳光心态,争做一名积极、乐观、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当代高中教师。实现从传统教师向现代专业教师目标的超拔和成长,体验和触摸未来的“幸福教师”。

(二)培养高中教师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要具有系统扎实的学科专业基本理论、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智慧,为从事学科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才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教师心理自信。一个专业基础扎实的教师,能够对所教的学科课程和学科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地把握和驾驭。能够了解学科的本质与精髓、特征与规律、重点与详略,在实践中就能驾轻就熟,融会贯通,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培养高中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心理特征,是以教师内在的心理素质和学科底蕴为基础显露于外的教学技能。它包括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计算机多媒体应用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等等。能力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因此伴随着教育专业能力的增强,教师的心理素质也一定会得到提高。

(四)培养高中教师的专业人格

教师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示范者,学识和人格上的良师益友。没有效率的教学就会产生职业倦怠,就不会有幸福感;没有幸福感的教师教不出具有幸福感的学生。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专业人格就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怀。拥有专业人格的教师,一定是拥有良好的职业追求和科学的职业期待。培养自己崇高的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情感的过程,就是提高心理素质的过程。

摘要:心理素质作为人的动力系统,在人的素质提高中起到核心作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育实践中,我立足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推进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做一名幸福的人民教师。

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10

澳大利亚未来学会会长埃里亚德博士认为, 现代社会你要想成功, 必须具备三张通行证。第一张是知识或者叫学术性的通行证, 比如读、写、算的能力;第二张叫职业通行证, 是一种职业技能。社会发展很快, 职业分工越来越细, 你要想在社会上找到生存发展的位置, 需要有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现在高中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相比, 从知识宽度来讲, 高中毕业生知识宽, 但从就业市场看, 高职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因为他们有一技之长, 马上就用得上, 而普通高中毕业生就没有就业技能, 还要重新培训, 所以在就业市场上优势就会少一些, 因此职业培训很重要;第三张叫事业心和开拓技能。具体地说, 拥有这张通行证的人其特征是, 视变化为正常、为机遇, 而不视为问题。积极、自信、独立、从容, 具有创造性的思维, 敢于负责任, 善于与人交流沟通, 团结协作, 善于施加影响。这些都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前两张通行证一般人基本都可以获得, 第三张通行证才是试金石, 才是觉得成功人才的关键。

现在, 世界各国面对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发展, 都在培养未来人才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上下功夫。譬如, 日本以前的教育目标都很具体, 小学和中学读写算要达到什么程度, 现在则更强调人的素质。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胸怀宽广、自律, 在国际事务中坚强能够的人。我们国家很早就发出:“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意见》适时出台, 2005年1月17~18日, 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会议又在北京召开,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进行细腻健康教育等等。

我们可以清楚看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是人才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基础, 是通向成功的通行证。

2 良好心理素质的内涵及其特征

结合自己作为一名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可将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表现概括为七个特征:

一是客观的自我评价。即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 有什么所长, 什么所短。怎样扬长避短, 怎样悦纳自己, 肯定自己, 完善自己。

二是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人每时每刻都有情绪, 有些是积极的, 帮组我们成长;有些是消极的, 会影响妨碍我们的发展。所以要善于管理调控好自己的情绪, 让自己的情绪适度。

三是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与IQ (智商) 有很大的关系, 意志品质好的人生活有目标, 在向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战胜困难, 达到目的。意志品质不好的人, 也就是常说的意志比较薄弱松散、比较脆弱消沉的人, 就可能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绕道走或裹足不前。

四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生活有一种美好的憧憬和希望, 有一种强烈的追求和期待。倘若你觉得什么都没有, 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五是健全的人格特征。人格是统一的完整的, 不是分裂的。有些人表面看很活跃开朗, 但实际很内向;有些人表面很随和, 但内心有很多仇恨。健全的人格应该是知、情、意、行相互统一的, 完整的。

六是善于与人和谐相处, 团结协作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应当注意培养适应未来高科技经济内在要求的协同精神与合作能力, 否则, 很难适应现代化事业及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 当做高尚的风格来培养。

4 怎么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方面, 从学校来讲, 可以提供一些心理健康课程让同学们选修, 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给同学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 作为大学生自己, 则更应积极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锻炼。我建议, 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 平时应主动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掌握一些心理发展的规律, 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内化在你的整个成长过程中。

第二, 要主动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人的个性品质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需要、动机等等, 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自我形象。要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 分析自己, 有自我反省的勇气和能力, 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肯定自己, 悦纳自己, 欣赏自己, 发展自己, 完善自己。

有人会说我还不知道我自己吗?其实未必。心理学很多理论研究发现人对自己的认识都是有盲目点的。心理学理论中有个很重要的理论叫做“窗口理论”, 这个窗口是个田字, 横坐标是自知自不知, 纵坐标是他知他不知。这样就有四个板块ABCD (如图1) 。

A他知自知, 我们称它为公开的自我, 比如你是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的学生, 大家都知道了, 这是公开的自我。B是自不知他知, 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我们称它为盲目的自我。C是自知他不知, 很多人有自己的隐私, 或者拥有自己独享的东西, 我们称它为秘密的自我。D是自不知他不知, 我们称为未知领域, 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说属于潜意识中的, 有时做一些事情自己说不清原因, 可能就是受潜意识的支使。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自我形象应该是公开的自我很大, 未知的自我很小。当你对自己了解得越多, 把握得越准确, 你就适应得越好, 你能以一个真正的自我与人交往, 与自己交往, 和自己内心与灵魂沟通。如果心理不健康, 常常是公开的自我很小, 盲目的自我很大。当你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 别人怎么能明白你是什么样的人呢, 你就会有很多的困惑。

第三, 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挫折是人生的伴侣, 人人都会遇到, 关键是你对挫折的态度。巴尔扎克说过:“挫折是块石头。”你不能说石头是好是坏, 当它做垫脚石的时候, 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它帮助你, 是你能力的延伸;但是, 当它作为绊脚石的时候, 把你绊了一跤, 你变得一蹶不振, 气馁消除, 那它就成为你人生发展的障碍。

第四, 要积极主动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 拓展你交往的范围。大学是塑造整个人的一个重要场所, 一个人的发展包括知识、智能、情绪、行为、思想、道德、美育等诸多方面, 你必须积极主动地拓宽社交圈子, 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 融入到集体中, 融入到广泛的人群中, 融入到社会活动中, 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学业固然重要, 但是如果只把眼睛盯在学业上, 那视野就未免太狭窄了。“行千里路, 胜读万卷书”,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情商能力. (美) 戈尔曼 (Daniel Goleman) 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11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培养;方法探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素质问题愈来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需要,也是优化社会文化素质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进行儿童智力开发活动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儿童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愉快地进行学习的情绪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在他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地沟通师生间的情感,创造适合儿童健康发展的和谐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成长。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例如我班崔海波,由于父母的离异,原本活波可爱的孩子,变得冷漠、孤僻,不愿和同学交流。在家里也常常躲在阴暗的屋子,抱着妈妈的照片哭泣。我了解到这些情况,找崔海波谈心,拉拉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抱抱他,只有8岁的孩子对我说:“老师能不能让我妈回来,我很想她。”我答应孩子一定让媽妈常来看他。从那时起,妈妈常来看他,常常打电话跟他交流。平时我在学习上多鼓励,给了他更多信任和认可,渐渐地他变了,愿意和同学玩了,笑容常常挂在脸上了,学习也有了自信和兴趣。看到孩子的转变,我由衷地为他高兴。

二、培养学生坚定的自信和强烈的进取精神

自信心是进取精神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学习、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是开拓型人才必备的心理素质。小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求知欲高、好奇心强,我们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他们的潜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求知需要,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或帮助学生做出成绩,让每个儿童都有成功的体验,以推动他们不断进步。

三、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

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不仅是智力活动的过程,而且是人们自觉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意志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挫折,意志薄弱的人一旦遇到困难与挫折就会畏缩不前、半途而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教会学生怎样评价自己、怎样对待失败,培养大胆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显得十分重要。我们班个别成绩差的学生意志薄弱,遇到困难缺乏信心,“躲着走”,以致于困难越来越多,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苏轼云:“古之立大志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可见,坚强的意志是通向成功之路的保证。要提高学习效果,必须培养学生完成任务的自觉性、排除干扰的自制性、处理问题的果断性、贯彻始终的坚持性等意志品质。

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认识到,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首先要帮助学生集中精力去想某一个问题或去干某一件事情,并且要有持久性。如写字课,是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和意志的最好时机。在指导学生写字时,用欣赏的眼光巡视,轻轻说声,字写的有进步,字写得真漂亮,伸出拇指表示赞赏,把字写得好的拿到大屏幕上展示,无不使学生产生快感,,他们真是乐此不疲。

其次,要逐步锻炼学生能够接受失败、鼓起勇气再干的心理素质。教师可经常向学生讲述一些名人的成长历程,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无论哪一位成功者的背后都曾留下过无数次失败的记录和辛酸的泪水,使学生明白失败与挫折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鼓起勇气战胜它。

四、培养学生自我控制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和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是学生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素质,特别是在人类社会进入高科技时代的今天,人与人的友善相处与亲密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从小培养儿童的群体意识,使他们乐群、友善,了解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合作助人。教师除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互学互助的教育外,还可根据每个年龄段、每个儿童的特点,鼓励他们参加学校及社会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如各种智力竞赛、体育比赛、以及少先队活动等,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能自觉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有较强的忍耐力,不任性。

总之,要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完善的未来公民,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 篇12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学校和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事情, 它需要双方密切配合与合作, 才能更好完成这项任务。当前学校教育正尝试新课程改革, 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就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幼儿心理素质进行培养, 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改变不良的教育态度与方式, 是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人的生理发育是按遗传规律出现的, 在幼儿时期, 大脑发育尚不完善, 兴奋抑制不平衡, 经常有激动、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等表现, 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幼儿的心理发育则是一个学习和模仿的程,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学校的老师则是幼儿最尊重的对象, 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加强自己的修养, 改变不良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 让自己成为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正确的教育态度应是和蔼可亲, 切忌粗暴喝斥, 甚至打骂, 对幼儿的疑问要耐心的解答, 切勿胡编乱造, 要尊重幼儿, 要使自己成为幼儿的朋友, 教育方式要循循诱导, 耐心讲理。

二、父母对幼儿的要求应合理, 期望要适当, 防止给幼儿造成过大的压力

“望子成龙”之心, 每个做父母的都有, 可不是每个幼儿都能“成龙”的, 所以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 对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提出合理要求。只要孩子努力了, 不管结果是怎样的, 我们都要给予肯定、鼓励, 并根据结果来调整我们的期望值。另外, 我们要正视孩子所犯的错误, 寻找孩子犯错的原因, 根据原因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批评教育, 而对孩子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我们都不要吝惜自己表扬和鼓励, 并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成人要用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影响幼儿, 使他们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 在逆境中看到希望, 只有对生活充满希望才能正确面对现实, 笑对人生。

三、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培养幼儿的进取勇气

一个人是否具有自信心和进取的勇气, 是他能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幼儿大多为独生子女, 由于家长的关爱太多, 担心幼儿受到意外伤害, 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 都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中, 这个不准, 那个也不许, 使得幼儿失去锻炼的机会, 久而久之, 孩子会形成怯懦、自卑的性格, 不利于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实际上我们要相信孩子, 并且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 让幼儿去接受锻炼,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 我们要鼓励孩子, 让孩子充满自信, 勇敢的去面对, 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加强意志力磨炼, 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由于家长的担心和溺爱, 现在许多幼儿的抗挫折能力较差, 心理承受能力低下。要想让幼儿具备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 必须从小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要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遇到挫折时要勇敢面对, 冷静处理, 积极应对, 使幼儿从父母和教师那里渐渐明白失败并不可怕。要把挫折看成一种财富, 要积极的引导幼儿勇敢地面对挫折, 鼓励幼儿积极去克服困难, 不能逃避, 并给予一定的指导, 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力量, 体验战胜困难的欢乐, 使幼儿受到良好的心理刺激。我们应有意识地创没情境和机会给幼儿制造挫折, 磨练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 让幼儿得到各方面的锻炼, 培养其抗挫折的能力。

五、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和合作的意识

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关键在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 而良好的性格是在与同伴友好相处过程中形成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就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父母和教师必须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才能增强孩子的合作能力, 并善于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才能取长补短, 适应社会, 取得成功。

总之,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庞大工程, 是细小、繁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也不是父母或老师单方面的事情, 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的密切配合, 持之以恒, 将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学习甚至游戏之中, 通过多种途径、多个方位的反复教育, 才能培养出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摘要:现在许多的幼儿存在着诸如任性、自负、过分敏感、依耐赖性强、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等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 而幼儿心理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 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以增强幼儿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 使其敢于探索, 善于竞争, 善于合作, 富有创新, 能够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 以报效祖国, 服务社会。本文就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幼儿心理素质进行培养, 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幼儿,心理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陆燕.健康心理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浅析幼儿爱听好话的现状[J].教师, 2010 (33)

[2]张迎春.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 2010 (5)

[3]周效英.如何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 2010 (12)

上一篇:全民运动下一篇:流通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