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行为习惯

2024-09-28

良好的行为习惯(通用11篇)

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1

为了加强未成年人想道德建设, 我们必须从小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校在近年来, 从实际出发, 以“行规评比”和“习惯之星”的评选为抓手, 积极探索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工作, 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管理方法。

构建一个全方位的行为习惯宣传体系

1.规定“示范月”强化训练

每学期初, 我们都要对新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行为规范专项训练, 充分利用黑板报、手抄报、校园广播站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 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 学生自己制定本班班规, 自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儿歌, 强化开学初在校自觉排队意识 (上下楼排队、入厕排队、上学、放学排队) 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直观概念, 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把学科教学作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 要求每位老师挖掘教材的内涵, 渗透教育。要求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教育:握笔的正确姿势, 朗读的语调、语气,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课下要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 规范学生的言行, 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等等, 要大肆宣扬好的习惯, 树立好的榜样。

3.发挥班会课和晨会课的阵地作用

班会课和晨会课是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校每周都会布置行为规范训练要点, 然后班主任根据自己班中的情况具体展开。例如, 上周学校布置的教育要点是开展“弯弯腰”活动。各班具体开展教育的内容有:学习中节约用纸、不乱扔纸杂物、见到纸杂物主动捡起……

4.教师要言传身教

从育人方面看, 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向学生展示自己高尚优雅的风度和修养, 对学生施加正面的影响。教师的举动成为学生的楷模, 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养成好的习惯, 怎能教育好我们的学生?如果我们随地吐痰, 随手乱丢垃圾, 又怎能说服我们的学生爱护校园和社会的环境?如果我们随口讲脏话, 又怎能教育我们的学生讲文明?教师的习惯养成是学生习惯教育的前提, 教师应当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教育我们的学生以身作则, 成为学生的榜样, 学习的楷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完善一套积极有效的行为习惯监督评比机制

1.行政值日制———每天由一名行政人员和一组执勤学生值日, 7:30前在校门口迎接师生到校并相互问好, 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用语, 中午巡视校园, 检查学生的行为规范的遵守情况, 如发现偶发事件由值勤老师及时教育处理。

2.学生监督制———学校少先大队部设立了执勤生, 课间设立了值周班, 每天巡视检查学生的行为规范并作记载, 值勤生、值周班会把检查到的违纪现象写在“友情提醒”单上送班主任处理。同时, 班级内部也相应专门设立了以劳动委员为班里的行规监督员, 专门检查班内的不良习惯。

3.每周评比制———学校以班级为单位, 比眼保健操、广播操、黑板报、手抄报、卫生、纪律和礼貌用语。每周评比一次, 颁发流动红旗, 每月累计各项评比的积分, 月底评选行为习惯示范中队。同时也把各项评比结果作为期末文明班集体考核的重要依据, 由评比促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训练指导分层细化, 促进理性认知向感性行动转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 既要有满腔热情, 又要有科学的方法。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经过一个“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它是互相促进, 互相转化的, 其中知是基础, 行是关键。行, 即道德行为习惯, 也是小学生品格教育的最终目的, 这就是常说的不仅要“听其言”, 还要“观其行”。在小学生明确行为习惯要求之后,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规范》落实在行动上, 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实践, 使“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真正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营造氛围。小学生年龄小, 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给不良习惯以情境压力, 促进好习惯成为稳固的品德态度。早上进校要与值周的教师、学生互相敬礼问好;一进教室看到的是雪白的墙壁, 干净的地面, 整齐的桌椅, 明亮的玻璃窗, 评比栏中展览着同学的优秀作业, 板报上宣传着班里的好人好事……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和熏陶。

分层细化训练习惯。学生明白了这样做的好处, 不这样做的危害, 而要让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变成自觉的行动, 还需要将好习惯标准具体到学校每一个时期的突出现象, 需要分层至学生的每个年龄段, 需要教师的细致的指导和训练。如针对学生课间打闹的现象, 向全校提出了:脚步轻, 不奔跑;小声说, 不干扰;轻轻做, 不吵闹。根据年龄段不同, 提出进行习惯训练的重点:低年级———喝水穿衣讲卫生, 坐立行走要端正。中年级———会看书, 会写字学习习惯来养成。高年级———认真做, 认真听, 认真思考样样行。

在习惯训练中, 教师还要手把手地从每个细小动作上给予具体指导:如, 在接受别人东西时, 首先应该立正站好, 眼睛注视着对方, 行过礼后, 双手接物, 并且说“谢谢”。指导握笔姿势, 看书姿势, 行礼姿势, 站、立、走姿势, 凡是学生应该能做到的, 必须要求大家一律做到。个别学生没做到, 就要强化训练。让学生逐步在反复实践中培养出好习惯, 使习惯成自然。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不间断的系统工程, 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 共同营造一个和谐规范的教育环境, 才能有利于学生习惯教育的培养。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学生养成习惯的教育并不是一日之功, 而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广大教师必须具有耐心和恒心, 坚信功到自然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2

成功的人士,都有一些良好的行为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就说鲁讯吧!他从小就养成不迟到的好习惯,他要求自己要抓紧时间,还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经过长时间的坚持,他终于养成了好习惯,后来成为了中国有名的作家。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多么重要啊!

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同学不刻苦,不用功,所以总是常常得不到高分。有些同学周末总是在玩,总是把作业留到星期天晚上再赶着做。这完全是习惯的问题。而如果你不能养成好习惯,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踊跃发言,不懂的知识也不闻不问,这些习惯就会使你成绩下降。所以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去改正,比如说:回家第一项任务就是写作业,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完成,有时间就读一下课外书,这样一来,学习成绩就能上升了。

平时在大街上,总是看到很多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却一点儿也不觉得羞耻。为什么在外国,总是可以看到用中文写着“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地扔垃圾”的标语牌呢?这都是因为有一些人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给我们中国人民丢脸。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成好的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行为习惯;教学方法

幼儿时期的孩子,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希望能快速地了解认识这些吸引他们眼球的事物,他们的自主意识开始被激发,肢体开始自主活动起来。这个时期是儿童形成各自习惯的重要阶段。在幼儿园教学中,孩子们可以通过与其他孩子进行沟通、交谈、互相帮助等,慢慢地形成各自习惯。此时,幼儿园教师需要对幼儿的初步行为进行引导,并适时地进行规范和纠正,才能避免幼儿产生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以影响以后的发展。作为幼儿教师,应多关注幼儿的行为习惯,有意识地采取各种对策培养幼儿形成良好习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本文将结合幼儿园教的内容和幼儿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探讨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幼儿教师提供一些教学参考意见。

一、适时地给予孩子希望

适时地给予孩子希望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如果没有希望和目标,是很难培养孩子的上进心的。但教师在设置期望和目标时,不能偏离幼儿这个年龄段所能承受的范围,而一定要做到适度,这样才能在给予孩子期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故,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行为教导时,应注意因材施教,并给予幼儿不同的期望和目标,这样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可以在分布一项任务的时候,设置一些奖励制度。比如事先准备好优秀儿童卡片或小星星等奖品,在儿童表现出色时,给予他们奖励。例如,教师想要培养孩子吃饭的行为习惯时,就鼓励孩子,让孩子在一周之中,不借助任何人的帮助,自己自主地吃午餐,然后教师通过孩子的表现,给孩子颁发优秀儿童小卡片的奖励,并给予表扬。这个过程,不仅让幼儿学会自己动手,而且通过鼓励让儿童能有动力去完成各项任务,从而提升自信心。同时,教师在给予孩子期望目标的同时,应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适当并适时地设定期望,以提升教育的效果。

二、通过活动,提升幼儿的综合发展能力

游戏是幼儿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活动,幼儿在体验游戏快乐的同时,可以加强思维的活跃性,提升学生的接受能力。幼儿还可以在游戏活动中,正确地处理同学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优良的品质。这些品质包括:讲信用、注重礼貌、拥有爱心、拥有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等等。通过游戏,还可以锻炼幼儿坚强的内心、谦恭的态度和一颗宽容博爱的心等。对此,教师可以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侧重点设计各种有利于教育的游戏活动。例如,教学内容是需要培养孩子养成整理玩具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可以设计凌乱的情境,让幼儿进行感受,然后引导幼儿对玩具进行收集整理,体验整洁的环境,从而让幼儿理解整洁的环境的重要性。还可以指导幼儿以轮流值班的形式,每天由两位小朋友进行玩具收拾整理。不光如此,教师还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特殊节日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引导幼儿表演节目,为妈妈过节,让孩子懂得爱护父母、回报父母;清明节到来之时,带领孩子去扫墓,祭奠烈士,从而让幼儿学会珍惜当前的美满幸福生活、爱惜时间、勤俭节约、坚强面对等的美好品质;五一劳动节,可以引导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行为习惯;儿童节,引导幼儿为自己举办节日,提升幼儿自主发挥的行为习惯;教师节、感恩节、元旦等节日,引导幼儿学会感恩、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分享等的行为习惯。

三、给予孩子肯定,激发幼儿的表现欲

幼儿和大人都一样,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这样才可以激发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拥有一颗自信的心,故,教师在进行幼儿相关教育时,应对幼儿正确的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使他们将这种行为更长久地坚持实行下去。教师在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肯定和表扬的同时,应该让幼儿理解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又是错误的,肯定是需要及时的,这样才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和效果。如,一些幼儿因为尿急,常常在午睡过程中大声寻求老师的帮助,以致对其他幼儿的休息造成了影响。教师可以针对这种情况,及时地提醒幼儿,让幼儿认识到在安静的场所进行大声喧哗是不好的习惯,会影响到同学的休息。幼儿就会慢慢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及时给予孩子一个肯定的大拇指,孩子的表现就得到了肯定,从而行为习惯就得以纠正过来。

四、为幼儿树立榜样教育,以巩固幼儿的行为习惯

幼儿活动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类现象,就是在排队过程中,经常发生推挤的现象,还有上课不遵守纪律、爱打闹,并打小报告的现象,在玩的过程中,还时常出现争抢玩具、独占玩具的现象,教室内经常出现椅子倒了、桌子不整齐没人理睬的现象等等。对此,教师仅仅通过口头的说教,是无法改变这种现象的。教师应该设计各种对策,引导幼儿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带领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讲《小红花找朋友》的故事,让故事里的爱好桌椅的小姑娘的形象深入孩子的心灵,为孩子树立榜样,从而规范孩子的行为。再如《孔融让梨》的故事主人公孔融让孩子学会爱护别人、帮助别人,从而纠正自己的行为。再如在就餐的过程中,个别幼儿不珍惜粮食,挑食等现象时常发生,教师可以选择《大公鸡和漏嘴巴》《锄禾》等故事进行教育,以培养孩子热爱粮食,尊重人们劳动成果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故事中的榜样,引导幼儿慢慢地学习正确的方法,形成好的习惯。

总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创新,并结合幼儿时期孩子的各种特点,进而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地改进,以找出适应孩子的教学对策,从而推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进程,以实现幼儿全身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倩.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4).

[2]王强.论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现代交际,2013(09).

[3]李燕飞.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四原则”及运用[J].时代教育,2014(14).

[4]王久茹.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新课程学习:下,2013(04).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4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习惯培养,反复练习

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每个家长的共同愿望。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吃它的亏, 想改也不容易。”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 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 “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自身有很多好处, 但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因为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 一旦形成又不容易改变。现就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分析。

一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及重要性

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 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会终身受益, 据调查, 很多知名人士认为, “一个人的好习惯, 是在幼儿园养成的。”在幼儿园学习时, 幼儿们学到了什么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 饭前饭后要洗手;做了错事要向对方表示歉意;学习要勤动脑、多思考, 要善于观察大自然等。一个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 就是在幼儿园培养的良好习惯。

幼儿年龄较小, 对良好习惯的形成没有多少认识。幼儿好动, 喜欢听趣味的故事、儿歌, 在平时各类活动中采用讲故事、唱儿歌等易于接受的方式, 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 良好的习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如引导孩子观看纪念长征的电视剧《陈赓大将》中有关粮食片断:孤儿九斤半因年纪小, 尚未被正式认可为红军, 他在过草地时不但拒绝别人赠送的粮食, 而且还把自己少得可怜的粮食分给那些伤病员和抬担架的战士, 但他的干粮袋里一直是鼓鼓的, 并且还经常背着大家“偷”嘴。直到九斤半饿死在草地上时, 大家才发现, 他的干粮袋里放的是一块布满牙印的烧焦牛骨。当孩子看到这里时, 眼圈都红了, 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吃到, 每天放学父母还带来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真是太幸福了, 以后不浪费粮食, 要帮助有需要的人。

当看到孩子把大碗的饭、菜剩在碗里不吃, 就把孩子进餐的情形和幼儿园泔水桶的剩饭拍摄下来播放给他们看, 让他们知道每个人掉几粒饭、每个班吃剩几碗饭, 就会积少成多。当孩子看见自己洒泼饭粒的镜头, 开始时前仰后翻捧腹大笑、不以为然, 接着看见盛满泔水桶的剩饭剩菜时则都目瞪口呆, 嚷道:“太多了, 好浪费啊!”

让孩子学习古诗《悯农》;学习进餐方法的顺口溜, 如:小小手, 真灵巧。一手拿勺, 一手扶碗。挺起胸膛, 轻靠桌子。一口饭, 一口菜。不洒不漏, 送到嘴边。唱爱惜粮食的歌曲;绘制认识的粮食及制品;听有关粮食古今中外的故事;在幼儿园举行有关爱惜粮食的画展或文艺表演做宣传, 都是很好的教育方法。

通过对一系列身边发生的事例及时分析、引导和教育幼儿, 使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平时会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规范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养成好习惯需要很大的坚持, 需要不断地强化。在这个过程中, 很容易疲劳以至于忽视, 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特别是小班的孩子, 他们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 需要老师的提示和帮助。幼儿争抢玩具的事例, 在幼儿园屡见不鲜, 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教师应有不同的解决方式。

小班的幼儿, 教师心里应该明确: (1) 幼儿已经存在基本的是非观念; (2) 能够培养一定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3) 还停留在个体活动的阶段。所以, 遇到幼儿争抢纠纷, 小班教师可直截了当地制止:“不可以抢玩具!”通过教育, 让幼儿明白“抢玩具是不对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 将自主性“行为”提升为“习惯”,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性”的引导以后, 可以在集体游戏活动时渗透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最后尝试引导幼儿自主解决争抢玩具的矛盾。相信不久, 班级里会传来和谐之音:“这是我们大家的玩具”, “我们一起玩吧!”

在以后玩玩具的过程中, 对遵守规则的幼儿及时表扬肯定, 而对于违反规则的幼儿及时制止, 并给予一定的教育。一旦某个幼儿某些方面表现好了, 或者有进步, 老师都采取不同的方式及时给予表扬, 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这样可以使成功的幼儿肯定自己, 也给其他的幼儿看有形象, 学有榜样。

三让幼儿在练习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好习惯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 老师和家长像土壤, 孩子像种子, 在教育中, 教师转变自己的观念, 与家长联系, 统一观念及行动, 以实现共同的教育目的。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 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 可以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 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比如, 大家在午睡的时候, 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 脚步走得很重, 老师给他一个暗示, 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时, 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得对。又如班上有个新小朋友, 胆子特别小, 不习惯集体生活, 不相信自己的力量, 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 也不敢去做。对于她来说, 就需要让她养成合群的习惯。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来鼓励她, 让她做一些简单的事。如上美工课时, 让她分发美工纸;吃午饭时, 让她来分小汤勺。经过一次两次的锻炼, 她的胆子慢慢大起来了;同时还训练她在大众面前讲话的习惯, 并不断给予鼓励, 这样她的意志力、注意力就得到了锻炼, 能力越来越强, 提高了其自信心。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5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

幼儿从三岁开始有了社会性,开始关心周围的小朋友,逐渐地能和小朋友玩了,也产生了同情心。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小社会里,经常会产生争抢等现象。因此,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增强其社会生活能力的基础。开朗、热情、有勇气、有同情心、自信、有主见是有魅力的人格特点,而这些特点综合起来,是构成人的社会生活能力的根本。在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讲述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社会生活能力。

一、耐心教育,讲清道理

幼儿的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教师对于幼儿的教育就要更耐心。在讲道理的时候要把握两点:首先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和幼儿讲清楚。其次讲得要具体,将事情解释、说明清楚。比如“对人有礼貌”,幼儿对礼貌还不是很明白。教师就告诉幼儿见到大人要打招呼,不打招呼就是不礼貌;打招呼时不要直接叫大人的名字,小孩叫大人的名字也是不礼貌;早上来幼儿园、晚上离开幼儿园要和教师、家长问好、说再见,如果不问好、不再见也是不礼貌的。必要时,教师还要将礼貌的用语做示范,通过反复地讲以及反复地示范,使幼儿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认识。同时,教师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提高家长对养成教育的认识,相互配合,家园共育。

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可以设立家园联系表、家园信箱,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育儿,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加深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家长和孩子在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二、环境配合,熏陶强化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与环境的熏陶作用密不可分。教师在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时,除了加强家园共育,也要在美化幼儿园环境、为人师表方面下功夫。比如:要让幼儿学会团结友爱、尊老爱幼。教师首先要做到自己與其他教师之间要和睦相处,对家长要有礼有节,对幼儿要宽容相待;在教学、游戏以及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

三、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做游戏,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如有一次,笔者组织小朋友玩“拍皮球”的游戏,游戏一开始,就有两个小朋友突然争吵起来。笔者走过去一问,原来是两个人在争红色的皮球,都不愿意要绿色的,怎么办呢?红色的皮球只有一个,笔者思索了一会,便抱起那个绿球放在耳朵上,过了一会儿,对两个小朋友说:“绿球刚才对我说,它长得也很漂亮,可是小朋友都不喜欢它,它好伤心,它想找一位好朋友,谁愿意帮助它?”这样一说,两个争吵的幼儿马上谦让起来,最后每人都拿到了一个球。

四、教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教师,对教师言谈举止的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教师的言行。对于幼儿,教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幼儿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教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教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幼儿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幼儿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幼儿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记得有一次课间,笔者无意中走进教室,发现有两位幼儿坐在桌子上谈话。笔者当场批评了他们,可其中的一位幼儿却说:“老师,你有时也坐在桌子上给我们讲故事听。”他的话让笔者大吃一惊,仔细一想,自己也确实有过这样的情况。笔者就对这位小朋友说:“真的?你怎么不早点给我指出这个坏毛病呢?今后,我们互相监督,不让坏毛病再出来好吗?”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更是如此,它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练习、实践,从而更好地培养、巩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彩云.学前心理学[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社,2009.

[2]钱诗金.幼儿最需要的100个引导[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08.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6

学校是教育场所,学生则是这个教育场所的核心组成。一所学校的学生能否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能否拥有好的学习成绩,班级能否拥有好的学习环境秩序,以及学校能否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的关键。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便成了作为施教主体的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才能使来自不同家庭,拥有不同经历,受过不同教育的学生在同一个教育环境下各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经过多年的教育探索和实践发现,要想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身作则示榜样

不同的家庭环境教育出来的孩子是千差万别的。然而,一个班级组成之后,这些性格千差万别的孩子及老师就共同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而此时的老师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们的“家长”,于是,“新家长”的一举一动就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到他的一个又一个学生。因此我认为,作为老师,我们必须以丰富的知识陶冶学生,以良好的师德感染学生,时时刻刻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因此,我们要比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要比学生拥有更严谨的学风,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组织一次活动,要求学生几点集合,老师就绝对不能迟到;老师要求学生衣着整洁,首先自己要注重形象,衣着得体大方而不是奇装异服;要求学生进教室不带手机,老师绝对也不带,等等,即执行的规定自己首先不能违反。还记得已故著名教师孙维刚的学生在回忆孙老师时谈到,孙老师因病上课迟到,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解释却自己罚自己的站的事,对他整个学生时代影响很大,甚至使他一生受益匪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给自己提要求的人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作为提要求的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一个示范,真正做到“身正为范”,让榜样的力量在无形当中给学生以充分的影响。

二、循循善诱明标准

每个人做事都有一个衡量好坏的标准,学生也如此。然而,由于学生家教、个人素质及明辨是非的能力的不同,导致了对于事物的理解及评判的尺度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衡量事物的尺度,让学生在能够正确评判自我及他人行为举止合理与否的前提下,出现在人群当中,与人接触,和人交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客观、公正的面对自我及他人优缺点的能力,理性地面对发生在身边的一切。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很难做到。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首先有这样一个意识———我们的标准不一定会被每一个人所接受,但我们一定要把这种思想慢慢渗透给每一个学生,让它对尽可能多的学生产生影响,这样,集体的尺度确立下来以后,在一个良好的氛围的影响下,个别人的尺度也自然就会规范起来。

三、转换思维找优点

“态度决定一切”。要想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单纯的说教是起不了作用的,就像“看皮看不了瓤”一样。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让学生从内因上发生变化———给学生一个意识———集体意识,在这个意识的形成过程当中,我认为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对集体的意义,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发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结合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感受,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当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成就感,从而充分调动其为集体服务的积极性和处处为集体着想的意识,从而在无形当中养成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此,发自内心的自我行为约束,也自然成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

四、恰当施压晓责任

我们这里所说的“压力”并不是给学生多大的心理负担,而是让学生有一种责任感。现在的孩子,多数是从小娇生惯养、惟我独尊的小皇帝。因此,他们做事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我行我素,根本不明确自身的存在对于他人的意义与价值,这也是导致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个主要原因。高中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这些学生明确自己身上肩负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让他们明确个人与社会、学校、家庭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让他们负责任地给自己的人生明确定位,让学生在这种责任感的驱动下产生一种内在压力,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一个能够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学生,他的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也自然就逐渐形成了。

五、千方百计讲民主

一个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他所生活的集体,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一定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创设民主的环境,使他们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教育,让他们的身心得到最大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进行行为举止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这一教育中来,把学校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管理,由“老师要我怎么样”变成“我要变成怎么样”,以求达到我们预期的学生自治、自律的效果,也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有了比天空更广阔的胸怀,才能装得下事,拿得起,放得下,不斤斤计较,不满腹牢骚,不悲观失望,才能把自己的脑力用在有价值的大事上。从对别人的尊重、理解、帮助和爱护中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理解、帮助和爱护。从对别人的尊重帮助中获得快乐,从与别人的和谐相处中感受幸福。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教师在工作中,一方面要高标准、高要求,另一方面要盯得紧,管得上。抓反复、反复抓,时刻提醒,落实到位,坚持不懈。教学生是为了将来不教,管学生是为了将来不管。当学生的良好习惯都成为自然时,我们的工作也就达到了最高境界。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作为施教主体的教师的工作的重要内容, 因此, 教师应做到:身教胜于言教, 传递给学生榜样的力量;结合实践, 教给学生明辨是非的标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培养他们主人翁的意识;恰当地给学生施加压力, 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民主环境, 培养学生轻松自主地成长。

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7

(一) 内部环境因素

学前期是人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教子婴孩, 教妇初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能够促进幼儿智力、能力、身心健康的发展, 家庭作为幼儿主要生活场所, 而父母又是幼儿的监护人, 家庭教育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家园共育的一个主要的内部环境因素。家庭的物质条件、组织结构、家长的文化水平及采取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习惯的养成有莫大关系, 由于现如今许多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 儿童往往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 许多父母及祖辈对孩子过多溺爱, 教育少, 顺从多, 要求少, 使得儿童的行为习惯出现诸多问题, 体现在任性、叛逆、依赖性强、不礼貌等, 这给儿童健康成长、良好行为的养成带来的阻碍。

(二) 外部环境因素

幼儿园是幼儿进入的一个社区环境, 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存在着密切互动, 共同决定这儿童的日后成长。家长与儿童是相互影响, 而幼儿园的教师与管理者也与家长和儿童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某种程度上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够影响孩子的成长健康, 所以幼儿园的教育能够影响孩子的良好行为养成的社会因素。

二、家园合作与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

(一) 幼儿健康心理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氛围

良好的氛围主要涵盖了关系、体贴、爱护、尊重等等, 让幼儿在这些氛围中感到内心的温暖, 让幼儿充满阳光的生活, 这样幼儿的心情愉悦、朝气蓬勃, 并且学会爱护他人。在幼儿的成长环境中离不开相互关心、和谐相处, 帮助幼儿在这样融洽的环境当中学会理解他人, 尊重他人、谦虚、有礼貌、乐观、热情、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心理健康。

2、正确引导深入细致的沟通

作为孩子的家长或监护人首先要做到给孩子提供平稳的生活学习环境, 还需要采取平等的方式与幼儿进行语言上的交流, 一定要相信幼儿的能、理解幼儿的想法, 并且成为幼儿的知心好友。作为家长的所作所为属于一种无声的语言教养, 形成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便于培养幼儿优秀的内在品质。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幼儿园应该多组织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活动, 培养幼儿独立、吃苦耐劳及无畏的心态, 磨练意志, 学习生存。组织各种文体趣味活动, 让幼儿尽可能展现出自己的特长和优点, 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

(二)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1、端正教育观念

幼儿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过渡期。有一部分家长是这样认为的:他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 主要目的是让孩子多学知识, 其他的都所谓。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观念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教育的效果, 因此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习惯养成观念, 这样有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

2、科学教育方法的有效运用

培养幼儿应该持之以恒做事, 鼓励他们自己动手, 教给他们方法,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讲明道理, 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非语言信息的影响等都是科学的教育方法。

3、重幼儿认知教育和幼儿行为培

有不少幼教工作者把幼儿的认知教育、智能开发看成是幼儿教育的硬任务, 而把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行为技能的训练看成是软任务。不少幼儿在回答自然常识问题、背诵唐诗、讲述故事、猜谜语、数数时头头是道, 但让他们去向某人转述一件事情, 或让其独立完成一项简单的任务时, 就显得不知所措。如果任凭这种倾向发展下去, 幼儿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幼儿的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智力的开发, 而且要重视幼儿认知行为的培养。

三、结论

学生课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8

一、以说理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界的四个重要层次, 而“知”是最基本的。任何一种道德现象, 只有当学生对它产生了正确的认识后, 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思想, 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因此, 当对学生提出一种行为习惯的要求时, 教师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 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如今, 小学生的零用钱较多, 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些钱, 对此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如有同学花钱大手大脚, 每天吃许多零食, 所以教师可帮助他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 并建议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或学习用品。通过对比, 学生就能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不乱吃零食的意义, 从而很乐意地、主动地节约用钱, 多买书、多看书, 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运用榜样人物的力量,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能力强, 我们如果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动, 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 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 就会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

小学生经常爱把自己与身边的伙伴进行对比、模仿,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在学生中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 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 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 养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 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 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 在班级开展评选“文明标兵”、“礼仪之星”等活动, 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 从集体当中受到教育, 从而觉得“我也能行”, 这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将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 做好学生的表率, 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三、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 日常行为习惯教育

学生作为未来的公民, 应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我先带领本班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并在班级开辟“比一比看谁红花多”专栏, 定期评比, 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不乱扔纸屑, 不随地吐痰, 不乱涂乱画, 等等。我还在班级开展“争做星星少年”的活动, 让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 在家做个好孩子, 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活动中和同学一起制定星星少年评定方法, 在全班形成“人人争当星星少年”的局面。

2. 仪式教育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 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会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 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小学生刚入队时, 站在队旗宣誓, 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 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这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我们已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 我们应怎样做?”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的各项竞赛活动, 都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的精神。

3. 安全教育

小学生的精力旺盛, 课间喜欢追逐打闹。学校活动空间较大, 他们在奔跑中极容易发生突然事件。学校将此也是作为重要工作狠抓、严抓。作为一个班主任, 我必须对学生的安全尽责。对此, 我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充分利用班会课十分钟的时间, 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通过讲解、示范、榜样激励等督促学生认真遵守, 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 服从命令”的思想, 具有自我约束力, 养成习惯, 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 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二是课间我会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 对不良行为即时纠正, 再请班干部负责提醒、监督、制止任何违背常规的行为。我们班级的侧墙上一直张贴着“比一比, 谁最棒”的评价表格, 根据我在班级内部制定的一套奖励措施, 每周为表现好的学生贴上对应的五角星。经过师生的不懈努力, 学生已养成了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四、携手形成育人合力, 共同构建良好环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 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 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 目的在养成习惯, 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 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 并且要自我教育, 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 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 能力越增强越好。”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 在家中和在学校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 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 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 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 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 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对此, 我利用每天两次送孩子放学的机会, 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 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 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各种实践过程的开展, 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 体验是不可或缺的, 人只有在社会中, 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性。因此, 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 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 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优良品德。比如培训小交警, 让他们上街执勤, 利用课余时间, 组织学生到街道、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大扫除和做义务“红袖章”,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 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自觉地养成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9

一、在教学中渗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 只需一句话, 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小学各科教材都不同程度地渗透了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 我们所用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都有学习习惯的课文。 如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这些行为习惯的培养都需要我们老师认真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作用。 比如《水》这篇课文, 学生通过学习, 认识到了水的珍贵, 拓展开来, 既然水这么珍贵, 水资源这么有限, 那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纷纷发表感想, 并在班主任的引导下, 设计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节约用水、关心环保的行为习惯。

二、在训练中养成

吕叔湘先生说:“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实践养成的。 ”可见,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 须长期坚持不懈地训练。 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心理特征, 我们采取了“示范、讲解、训练、监督、评价”一整套办法来实施这个目标。 这样循环反复, 促使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2012 年, 我接任了新的班级, 这个班学生调皮、班风差是学校出了名的。 上课的第一天, 虽然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但当我上完课在黑板上布置作业时, 刚好下课铃声响了。 等我转身时, 却发现十几个座位上早已没人了, 他们自动下课, 跑出去玩了。 我想:必须扭转班风, 这样的行为习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 我狠抓学生的行为规范, 持之以恒, 训练教育。 如预备铃一响, 要求安静地坐在座位上, 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等待老师上课。 上课时, 坐立读写姿势正确, 专心听讲, 发言先举手。 下课铃响时, 必须等老师宣布下课, 谢谢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为了让学生尽快规范自己的行为, 养成良好习惯, 我在班里建立了一整套评比制度, 开展评优活动, 以此激励学生。 针对学生很看重每周学校少先队部流动红旗的评比、 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特点, 每周我都会结合少先队部的检查结果, 找出其优点和不足, 好的给予鼓励或奖励, 不足的让学生互相督促检查。就这样, 踏踏实实, 一步一个脚印, 抓好每一阶段, 利用每一件事, 一个学期下来, 学生的行为习惯规范了很多, 班风班纪有了很大好转, 我们班还被评为学校先进班级。 这一荣誉可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学生的高兴劲儿可想而知。从此, 我们班集体的凝聚力更强了, 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朝着良好态势发展。

三、发挥榜样作用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小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 对一些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不能完全理解, 处于最具可塑性的阶段。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对老师更是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 老师是他们效仿的榜样, 老师的为人处事、言论行为都会被学生学习模仿, 教师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 为此, 教师必须要做到严于律己, 身体力行, 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为学生的表率, 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必须首先做到。

有一次, 学校大扫除, 我因有事给卫生委员一布置就忙去了。 半个小时后, 我再回到教室, 却看到教室地板一片狼藉, 有的学生在清扫, 有的却在拿着扫把玩耍。 我二话没说, 拿起扫把开始扫地, 这时“奇迹”出现了:玩的学生不玩了, 打闹的学生不闹了, 所有同学都加入到了打扫的行列, 很快就把清洁区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这就是无声的教育。 虽然我一句话没说, 却用无言的行动对学生进行教育。 所以, 教师只要在教育工作中注意自身修养, 以身作则, 处处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教育学生, 就可以感染学生, 成为学生的表率, 这样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家校齐心促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 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 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庭、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 其行为标准、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绝不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 家庭作为学生人生历程中的摇篮, 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学生的“终身教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埋下种子, 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 作为班主任, 应与家长加强沟通, 通过家访、电话、家长会等多种渠道, 让双方都能及时了解学生校内校外的行为, 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纠正, 对学生的进步给予积极鼓励。 这样, 家校配合, 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从而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健康地成长。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10

应当培养幼儿哪些良好的习惯呢?具体有:道德行为习惯、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社交习惯等。

鉴于幼儿发育特点,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不剩饭,自己穿脱衣服,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用完的东西放回原处,到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等做起,为各类良好习惯的建立打下基础。

而作为幼教工作者,我平时是怎样做的呢,我想在这里总结—下,与各位家长分享。

向幼儿提出明确要求

根据幼儿能力,向他们提出任何要求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而且事先要经过考虑,以便提出合理要求。开始的时候,我只要求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妨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接受别人的礼物或者得到别人的帮助要道谢等。

当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要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应幼儿的年龄特征。

比如,要求幼儿对久要有礼貌,我这样说:早上入园的时候要向老师、小朋友问声好;回家的时候要说声“再见”;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要专心、注意倾听。

要求幼儿讲卫生,我这样说:我们要做个讲卫生的孩子,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

要求幼儿午睡守纪律,我这样说:睡前要把脱下的衣服、裤子叠好,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幼儿才好照着去做。

不断鼓励和练习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

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有点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于是他很小心地走路,我马上微笑着点头鼓励,表示他做得对。

借助于游戏和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

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及时发现,给予纠正。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及家长,对老师和家长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会不加选择地模仿。对于幼儿,老师和家长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时这样说:“爸爸妈妈就是这样说(做)的……”由此,成人应对自己的言行做出较高的要求。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也不能违反,一旦违反,就要勇于在孩子们面前承认错误。

家园配合共促进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习惯培养的课堂,家庭中所有成员都是幼儿的老师。从孩子呱呱落地开始,父母为孩子喂奶、把尿、哄睡觉时,都有意无意地培养着习惯。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抓住每一时机,及时果断地提出要求,并坚持始终地让幼儿去实践。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家庭应与幼儿园在对幼儿习惯培养的要求、做法上保持一致——家庭与幼儿园实施同步化教育,使孩子更快、更有效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假如家庭与幼儿园的要求、做法不一样,就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养成良好习惯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还要长期坚持,不能间断,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使良好习惯逐步养成。

浅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利用故事、儿歌等孩子喜欢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年龄小,喜欢模仿,所以老师可利用故事、儿歌等教育幼儿。例如:《我是一个大苹果》,通过儿歌教育幼儿吃东西前要洗手,《玩具送回家》则可以让孩子们知道要把物品归放好。除了儿歌、故事,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教育幼儿,如:在厕所张贴洗手的过程图片,供幼儿模仿、练习,激发洗手的兴趣,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通过生动形象的儿歌、图片等,幼儿就会非常乐意学习,不知不觉中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抓住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把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中。在一日活动的各项环节中,(如孩子们的进餐、午睡、游戏等)每个环节都可以贯穿行为习惯教育。如饭菜掉满桌、争抢玩具、便后不洗手、不遵守游戏规则等,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利时机。例如:饭前洗手,操作性较强,老师可以亲自示范,和幼儿一起洗手,边洗手边念儿歌:“手心搓搓,手背搓搓”等,小朋友就会很自然地跟着做了。慢慢地,就会养成洗手的好习惯。又如,在游戏中,既有交往习惯的培养(搭积木),又有学习习惯的培养(手工等),游戏结束后,还可以教育幼儿把玩具送回家等,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总之,老师一定要抓住有效的时机,机智、灵活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家园联系,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只有大家共同沟通,家园双方保持同步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真正养成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们可以向家长宣传有关科学知识与方法,让家长明白其中的意义,放手让孩子去动手操作,愿意配合老师,在家也创设环境,老师还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儿歌、故事,为家长积极创造条件,参与到我们的教育中来,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上一篇:解剖学的趣味教学法下一篇:移动入侵检测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