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行为游戏

2024-06-21

良好行为游戏(精选12篇)

良好行为游戏 篇1

何为习惯?它包括品德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正所谓“习惯养得好, 终身受益;习惯养不好, 终身受其累。”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它不仅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还有利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在工作中, 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对幼儿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一、从幼儿的点点滴滴抓起

幼儿年龄较小, 对良好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然而, 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儿歌等, 因此, 我们可以在平时各类活动中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 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在日常生活中, 良好的习惯会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平时每到吃饭的时候, 总会有孩子扔菜, 通过对幼儿进行教育, 产生较好的效果, 进餐习惯较好, 桌面、地面较干净生活活动中, 通过图片、事例的讲解, 使幼儿明白饭前便后要洗手, 否则, 细菌沾在食物上, 小朋友吃了就可能得病咳嗽、打喷嚏时用手或手臂遮挡, 不然易散播细菌等。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脱下的外套折叠整齐, 并按一定的摆放方法放在箱子里, 这样既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又能在摆放的过程中考虑到他人, 使箱子放下更多他人的衣服。午睡起床, 引导幼儿折叠自己的小被子, 使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等。通过对一系列身边发生的事例及时分析、引导和教育幼儿, 使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他们在平时自觉地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通过重复训练对幼儿强化教育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 它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 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 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 逐步强化, 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来说, 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幼儿在运动活动中容易出汗, 教师就必须做个有心人, 及时向幼儿进行卫生宣传, 同时反复提醒幼儿用干毛巾擦汗等, 使幼儿有良好的意识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又如幼儿在玩玩具后, 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 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多次练习, 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 玩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习惯。平时, 教师还要营造温馨、舒适、安全、优美的活动空间, 设置有利于幼儿独自活动、平行活动、小群体活动的区域, 提供充分的活动材料和玩具, 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不断地尝试、重复着他们的游戏活动。这样利于帮助幼儿在活动中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使幼儿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 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爱幼儿, 营造宽松的环境, 奠定良好的品德意识

教师对幼儿的爱, 会使他们产生安全、愉快、积极的情感和心理体验, 促使幼儿更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 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 促使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

我们班里有个孩子, 对什么都“无动于衷”。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我发现他智力没有问题, 只是心理封闭、不合群, 而且他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于是, 我首先发挥取长补短的教育策略, 以他的语言智力为突破口, 把语言智力运用到交往智力的领域中。在组织幼儿表演故事时, 根据故事的角色游戏, 我让他来扮演他喜欢的角色, 并对他的表演给予肯定评价, 以此让他感受到集体的乐趣。然后, 我提供机会, 激发愿望, 多为他提供与其他幼儿合作的机会。我还针对具体情况, 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在手工活动中, 我发现他的剪纸能力特别强, 就及时鼓励他、表扬他。渐渐地他活泼起来了, 增强了自信心, 能够和同伴友好相处了, 并能大胆地参加各种活动。

四、教师要正确引导, 为幼儿树立榜样

在幼儿活动中, 幼儿的模仿性非常强,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影响, 幼儿在校期间, 会不由自主地模仿着教师的一言一行, 因此, 教师要注意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 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为幼儿做表率, 正确引导幼儿的思想观念。

要求幼儿掌握正确的是非观, 是需要长时间和反复的训练的。首先让幼儿明确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并让其养成习惯。比如, 为了让幼儿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我们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日常生活中, 要求幼儿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鞋袜, 并叠好放在指定的地方, 自己玩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好, 午睡和离园前摆好自己的小椅子。这些事情要求他们立刻做好是件不容易的事, 而是通过我们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示范, 耐心诱导、督促、鼓励幼儿反复练习巩固。经过不断的日积月累和强化提醒, 幼儿良好的行为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良好的行为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 如心中有他人, 会宽容他人, 意志品质坚强, 做事认真, 要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礼貌地倾听他人的讲话, 不随便打断他人的话语, 日常生活和外出活动中, 能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积极参与各类活动, 遇到困难, 想办法解决, 同伴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 要学会谦让, 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等,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必要对幼儿加强诸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五、良好的习惯要持之以恒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是一个故事或一项活动就能完成的, 要细水长流, 持之以恒, 反复练习不断强化, 切忌“三天打渔, 两天晒网”。

首先, 观点要明确, 态度要坚决。为使他们自觉遵守要求, 首先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应该怎样做,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例如小班幼儿在学习正确穿鞋的时候, 通常比较困难, 这时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两只鞋应该怎样放才是正确的。并告诉幼儿只有这样穿, 脚才会舒服。同时在户外活动时, 带领幼儿玩印脚印的游戏, 巩固对左右脚的认识, 这样一段时间以后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 要“一致”和“一贯”。“一致”:幼儿习惯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有赖于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幼儿园做好宣传工作, 让家长认识到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家园双方要形成共识,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一贯”要求和规则一经提出就必须天天坚持, 不要让幼儿存有侥幸心理, 这次我没做也许教师没看见。所以要想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就要一直坚持下去, 中途不要停。

总之, 幼儿时期, 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需要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的密切配合, 需要在尊重幼儿好玩、好奇、好赞扬的特点基础上, 给幼儿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 让幼儿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练习和实践。

良好行为游戏 篇2

2.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莎士比亚

3.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习惯抵得上一磅智慧。------托?布?里德

4.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

5.当你开始依照习惯行事,你的进取精神就会因此而丧失。----乌纳穆诺

6.习惯支配着那些不善于思考的人们。----华兹华斯

7.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洛克

8.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培根

9.坏习惯像饼子,碎了比保存起来好。英国

10.今日能做的事决不推至明日。

11.当你气恼时,先数到十然后再说话;假如怒火中烧,那就数到一百。

12.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根

13.根深蒂固的恶习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玉外纳

14.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

15.习惯比天性更顽固。——昆图斯

16.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人的习惯。——爱比克泰德

17.习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隶。——高汀

18.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中。——佩利

19.习惯要靠习惯来征服。——坎普滕的托马斯

20.习惯使社会阶层自行分开,不相混杂。——威·詹姆斯

21.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英国作家萨克雷

22.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马克?吐温

23.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培根

24.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25.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普德曼

26.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马斯洛

27.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约·凯恩斯【美】

28.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养成一种做好事的习惯。——Aristotle

29.习惯比天性更顽固。——昆图斯

良好行为游戏 篇3

关 键 词实习场;游戏;幼儿;文明礼仪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64-03

幼儿期是塑造良好礼仪行为的最有效时期,但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不能靠简单说教。为此,幼儿园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和培养幼儿文明礼仪行为就尤显重要。经验表明,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之一,游戏是他们进行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为此,我们创设了礼仪“实习场”,让孩子们通过充分游戏和角色体验,获得行为认同并养成良好礼仪行为习惯。

所谓“实习场”,是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场所的新隐喻,最早由美国学者森杰提出。他指出:“实习场既不是一个简单的实验室场所,也不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场所,而是一种基于具体的社会案例的学习。在实习场中,幼儿遇到的问题和进行的实践活动,与今后走向社会遇到的问题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它实现了从教育认知到社会认知的过渡。”可见,“实习场”是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它避免了简单枯燥的知识传授,给予学习者参与实践的机会,使学习者走进生活,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一、创设真实、丰富、有意义的游戏环境

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在“实习场”这个“环境”里,有着各种礼仪学习实践的机会,能让幼儿获得贴近生活的、“真实”的角色,激发幼儿对礼仪行为的情感认同。为此,教师在创设“实习场”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真实性

在接近真实的“实习场”中,孩子的角色意识将大大增强,游戏积极性大大提升,秩序感、规则意识、礼仪言行也油然而生。比如,在“图书馆”这一实习场中,图书的摆放模仿真实的图书馆设计,扮演图书管理员的孩子穿上统一的工作服,并有明确的岗位分工。这样,孩子在游戏时就仿佛进入了真正的图书馆,对游戏情节的拓展和自身的言行都有了相对真实的展现。

2.教育性

设置“实习场”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学会必要的礼仪,因此,教育者时刻不能忘记了它的教育性。首先,在创设过程中,我们要清楚每个实习场的功能与教育意义,将目标细化到每个游戏环节之中,并预设相应的指导策略。比如,针对“图书馆”实习场,我们制定了如下目标和指导策略:

实其次,要在每个实习场的醒目位置张贴有关礼仪要求、具体做法的实景图片,因为孩子是喜欢模仿的,图片的展示能让孩子们在模仿中轻松习得礼仪知识。

3.丰富性

社会角色多种多样,因此“实习场”里的角色设立也应尽可能丰富多样,让孩子有更多的角色体验。如,培养孩子进餐礼仪的“餐厅实习场”,培养观影礼仪的“电影院实习场”,培养服务礼仪的“快递公司实习场”,培养就诊礼仪的“医院实习场”,培养上台礼仪的“模特儿实习场”,等等,如此根据礼仪教育的目标分设多个实习场,能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进而培养不同社会角色的礼仪行为习惯。

二、科学指导孩子的礼仪实习场游戏

1.给孩子自由的学习空间

要让幼儿在“实习场”中真正习得礼仪,首先就得给他们一个自由的游戏空间,让他们能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内容,自主进行角色分配,自行开展游戏活动。简言之,幼儿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以及在每个区域的逗留时间,这些都可以由幼儿自己分配。这样,他们就会在这个微缩的社会环境中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主动进行社会交往,学习自行解决问题,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交往经验,帮助他们巩固自己的文明言行,促进礼仪行为的养成。

2.做孩子忠实的游戏伙伴

在“实习场”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教师是孩子的忠实玩伴,并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们的游戏行为。当孩子出现不合礼仪的言行时,教师适时而巧妙地予以纠正,能使游戏情节既朝着孩子预想的方向发展,又促使他们懂得何种言行才是正确而合乎礼仪的。

3.助孩子丰富的交往体验

在“实习场”中,幼儿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难免出现一些问题,这时就需要成人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帮助。

(1)丰实孩子的礼仪经验

在幼儿开始游戏之前,教师可先带领孩子们参观“实习场”,初步了解有关礼仪规范和要求,让孩子们明确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对即将进行的游戏有初步的设想或计划。另外,教师还可在教学活动中播放真人实景礼仪教育专题片,如吃自助餐礼仪、进图书馆礼仪、坐动车礼仪等,配以解说,为幼儿提供直观形象的礼仪示范。

(2)推动孩子游戏的发展

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特殊”行为,推动游戏进行。如在“超市实习场”游戏中,当发现“超市”里的“服务员”无所事事时,教师就可扮成顾客推着购物车走过去,主动向“服务员”询问:“请问这儿有婴儿洗发露吗?”这时孩子会很高兴地给你做向导,教师则用礼貌的方式与孩子交谈,让孩子体验到被人尊重和使用礼貌用语的乐趣。同时,在交谈中拓展游戏情节,推动游戏的发展。

(3)激发孩子游戏的热情

教师对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或是他们与众不同的举动,应从孩子的角度给予理解,并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比如可以适当“退一步”,以激发幼儿更大的游戏热情,让他们获(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得自主发展的机会。如在“餐厅实习场”中,一个孩子第一次担任“外卖员”,都特别兴奋,一次又一次自发地给“朋友们”送去吃的,但始终没有使用礼貌用语。旁观的教师并没有立即劝阻他,因为教师给予指导的前提是基于幼儿对外送员这个角色的认识水平,简单的阻止或指责,都会影响他的游戏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在此后的教学中,教师再相机融入现实中的外卖规则,让孩子们认识到“有人叫外卖,外送员才能出去送货”“送货员应该双手将物品交到客人手上,彬彬有礼地说‘您好,这是您叫的外卖!请收好!’”等规则。这样,孩子的游戏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礼仪行为也会越来越规范。

(4)在引导和评价中分享孩子游戏的快乐

教师的有效点评对游戏的发展和幼儿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比如开展“我的游戏我做主”活动,让孩子成为制定礼仪规则的主人并参与评价,这样在讲评过程中通过反思自己的礼仪行为、方法、结果,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礼仪“实习场”游戏的有效开展,使幼儿有了更丰富的礼仪实践机会,幼儿间的交往更为文明、友好。幼儿在体验成人社会劳作的游戏中,更为深刻地了解了礼仪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并通过游戏进行实践和内化。在“实习场”游戏中,孩子是快乐的、自主的,教师是开放的、睿智的。孩子们在开心、快乐游戏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黄燕.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生活实习场活动[J].家教世界,2015(8).

[2]刘晓华.实习场理念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情境创设的启示[J].早期教育,2013(2).

[3]陆春燕.在“实习场”中成长[J].山东教育,2014(6).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4

构建一个全方位的行为习惯宣传体系

1.规定“示范月”强化训练

每学期初, 我们都要对新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行为规范专项训练, 充分利用黑板报、手抄报、校园广播站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 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 学生自己制定本班班规, 自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儿歌, 强化开学初在校自觉排队意识 (上下楼排队、入厕排队、上学、放学排队) 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直观概念, 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把学科教学作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 要求每位老师挖掘教材的内涵, 渗透教育。要求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教育:握笔的正确姿势, 朗读的语调、语气,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课下要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 规范学生的言行, 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等等, 要大肆宣扬好的习惯, 树立好的榜样。

3.发挥班会课和晨会课的阵地作用

班会课和晨会课是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校每周都会布置行为规范训练要点, 然后班主任根据自己班中的情况具体展开。例如, 上周学校布置的教育要点是开展“弯弯腰”活动。各班具体开展教育的内容有:学习中节约用纸、不乱扔纸杂物、见到纸杂物主动捡起……

4.教师要言传身教

从育人方面看, 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向学生展示自己高尚优雅的风度和修养, 对学生施加正面的影响。教师的举动成为学生的楷模, 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养成好的习惯, 怎能教育好我们的学生?如果我们随地吐痰, 随手乱丢垃圾, 又怎能说服我们的学生爱护校园和社会的环境?如果我们随口讲脏话, 又怎能教育我们的学生讲文明?教师的习惯养成是学生习惯教育的前提, 教师应当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教育我们的学生以身作则, 成为学生的榜样, 学习的楷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完善一套积极有效的行为习惯监督评比机制

1.行政值日制———每天由一名行政人员和一组执勤学生值日, 7:30前在校门口迎接师生到校并相互问好, 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用语, 中午巡视校园, 检查学生的行为规范的遵守情况, 如发现偶发事件由值勤老师及时教育处理。

2.学生监督制———学校少先大队部设立了执勤生, 课间设立了值周班, 每天巡视检查学生的行为规范并作记载, 值勤生、值周班会把检查到的违纪现象写在“友情提醒”单上送班主任处理。同时, 班级内部也相应专门设立了以劳动委员为班里的行规监督员, 专门检查班内的不良习惯。

3.每周评比制———学校以班级为单位, 比眼保健操、广播操、黑板报、手抄报、卫生、纪律和礼貌用语。每周评比一次, 颁发流动红旗, 每月累计各项评比的积分, 月底评选行为习惯示范中队。同时也把各项评比结果作为期末文明班集体考核的重要依据, 由评比促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训练指导分层细化, 促进理性认知向感性行动转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 既要有满腔热情, 又要有科学的方法。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经过一个“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它是互相促进, 互相转化的, 其中知是基础, 行是关键。行, 即道德行为习惯, 也是小学生品格教育的最终目的, 这就是常说的不仅要“听其言”, 还要“观其行”。在小学生明确行为习惯要求之后,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规范》落实在行动上, 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实践, 使“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真正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营造氛围。小学生年龄小, 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给不良习惯以情境压力, 促进好习惯成为稳固的品德态度。早上进校要与值周的教师、学生互相敬礼问好;一进教室看到的是雪白的墙壁, 干净的地面, 整齐的桌椅, 明亮的玻璃窗, 评比栏中展览着同学的优秀作业, 板报上宣传着班里的好人好事……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和熏陶。

分层细化训练习惯。学生明白了这样做的好处, 不这样做的危害, 而要让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变成自觉的行动, 还需要将好习惯标准具体到学校每一个时期的突出现象, 需要分层至学生的每个年龄段, 需要教师的细致的指导和训练。如针对学生课间打闹的现象, 向全校提出了:脚步轻, 不奔跑;小声说, 不干扰;轻轻做, 不吵闹。根据年龄段不同, 提出进行习惯训练的重点:低年级———喝水穿衣讲卫生, 坐立行走要端正。中年级———会看书, 会写字学习习惯来养成。高年级———认真做, 认真听, 认真思考样样行。

在习惯训练中, 教师还要手把手地从每个细小动作上给予具体指导:如, 在接受别人东西时, 首先应该立正站好, 眼睛注视着对方, 行过礼后, 双手接物, 并且说“谢谢”。指导握笔姿势, 看书姿势, 行礼姿势, 站、立、走姿势, 凡是学生应该能做到的, 必须要求大家一律做到。个别学生没做到, 就要强化训练。让学生逐步在反复实践中培养出好习惯, 使习惯成自然。

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篇5

一、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一)一位诺贝尔获得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他,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出乎意料的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及时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注意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另一位科学家说,在实验室里,没有“我”,只有“我们”,一切伟大成果都属于“我们”,而不是某个“我”,这种群体意识不正是得益于从小养成“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的习惯吗?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时井然有序,连助手不慎把一个烧杯转了个把,他都严肃的指出,并说:“最小的一点错误导致最大的损失。”这话不正是来源于幼儿园里的那句“东西要摆放整齐”的教导吗?

(二)我们探讨一下,真正的早期教育是什么?

大家对早期教育这个话题并不陌生,我们通过读书看报,网络或其他媒体涉猎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我说说我个人的看法,与大家共享,真正的早期教育让孩子自然吸收,而非硬性灌输;让孩子随兴趣自然发展,而非单纯地积累知识;是启蒙教育,而非系统的正规教育。我们教幼儿简单的字词,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语言学家,让孩子欣赏音乐,也不是一定要使他成为音乐家,早期教育注重开发多元智能,本着兴趣、需要的原则对孩子实施启蒙教育,是创造适当条件使幼儿的各项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为培养孩子体格健康、智力发达、品质和个性良好打基础。

知识灌输的结果是高分低能,所以,我们认为:“学问”不等于“知识”,所谓有“学问”的人并不仅指他掌握多少知识,而更是指他是一个“学会了问”的人,是一个“会问、能问”的人。孩子能发现问题并有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了无限的发展潜力,这比灌输大量的知识强一千倍。幼儿园不是培养“知识型”的人才,而是要培养“探究型”的人才。现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我们提倡“大课程观”,即幼儿园的课程包括幼儿园的全部生活和学习活动,幼儿的生活即学习,幼儿的学习并不是只在每天短短的十分钟的集体活动中,孩子的每一个生活活动都是课程的一部分,不要把幼儿的学习限制在所谓的“课堂”内。例如:孩子和别人的交往、孩子的进餐、孩子的体育活动、区域活动等等都是学习。

在孩子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应放开孩子的手脚,多一份自由,少一份约束,让孩子尽情的感受世界的奇妙。当然自由也不是指完全的放任自由,基本的规则还是要遵守的,我们要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帮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分享为他们更好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打好基础。

二、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主要内容

(一)生活习惯的养成(二)道德习惯的养成(三)学习习惯的养成(四)思维习惯的养成二、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主要方法

(一)转变观念,增强培养意识

长期以来,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直未受到家长足够的重视,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训练轻行为培养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早期家庭教育首要的、关键的任务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这项工作应是家长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家长要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及艰巨性,对孩子严格要求,反复强调,持之以恒。幼儿良好习惯只有通过长时期的严格教育,严格要求,才能逐渐养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教育是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来的。

(二)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合力培养

首先,家庭成员要统一认识,统一做法。这样才能使各种教诲和规则不断得到补充与强化,使幼儿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去努力,并巩固已有的好习惯。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在这两个因素中,家庭的精神环境是更为关键的因素。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带给幼儿的不仅是健康的体魄,更重要是健康的心态。温馨、民主、和睦的家庭,使幼儿富有爱心、同情心,能懂得什么是尊重和理解,同时也能养成幼儿活泼开朗、乐观外向的性格;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会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形成讲卫生,做事有秩序有条理的意识和习惯。

(三)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也要“用心”,用心地向书本学习,用心地向他人学习,用心地向孩子学习,用心地进行教育反思,“学、思、行”结合,摸索育人规律,成为教育孩子的行家里手。另外,要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家长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幼儿影响巨大,小到小事小节,大到人生观、世界观都会对幼儿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不仅需要给孩子语言上的要求与期待,更重要的是做行动上的楷模。要让孩子爱学习,家长就要经常读书、看报,必要时,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学习、读书或做一些对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形成有帮助的活动,以此加深幼儿的印象;要让孩子讲卫生,家长就要经常洗手、刷牙、洗澡;要让孩子讲礼貌,家长就要待人和气,善良、宽容。那些只言教身不教的家长,是很难收到教育效果的。幼儿的模仿能力特别强,有时辛苦教育几天所取得的效果,由于家长的一个不当的行为而毁于一旦。(举例)因此,要求幼儿做到的家长必须首先做到,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

(四)注意方式方法,忌简单粗暴

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家长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方式方法不得当,即使家长再努力,效果也不好。首先,家长不要认为孩子小就过度地溺爱、娇惯、迁就孩子。像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一味地满足;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总是帮他完成,大包大揽;对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不及时纠正,甚至还默许、纵容等做法,表面上看是在爱孩子,但实际上却是在“惯”孩子,日久天长,孩子懒惰、依赖、自私、任性、怯弱、没礼貌等坏习惯就会养成。这时候再要去改正它,没有漫长的时间,不下大力气,将很难改变。其次,不允许孩子做的事情,一开始就不允许做,并要坚持到底。比如不能随着孩子的性子,想看多长时间电视就看多长时间,想玩多长时间电脑游戏就玩多长时间,要合理地限制。否则孩子习惯了看电视、玩电脑游戏,就会很不习惯静下来读书学习。家长要用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限制的原因,同时要引导孩子阅读,孩子尝到了读书学习的乐趣,自然就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第三,对幼儿多进行正面教育,反复强化其正确行为就会抑制其错误的行为。鼓励、表扬要恰如其分。批评教育幼儿时,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他批评的原因及正确的做法,而不要急着惩罚孩子。另外要特别提醒的是,家长在教育幼儿时,是绝对不能生气的,不要把教育当做泄愤的方式,更不用说对幼儿进行打骂体罚了。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四、幼儿不良习惯的纠正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的过程也不是永无错失和疏漏的。教育的错失和疏漏,可能会使幼儿形成一些不良习惯。

(一)及早发现。对不良习惯的发现,源于对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思维活动细致入微的观察,家长要时刻保持警觉,处处留意幼儿言行,千万不能因事小而忽视,以致使小错演变成为痼疾。在有些家长的眼里,幼儿有些毛病是正常的,等长大了,自然就会改正了,这种认识是非常有害的,会贻误幼儿的成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幼儿。特别是当走向社会后,幼儿时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对人的一生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计的。

(二)后果警示。幼儿不良习惯的形成,究其原因,不外是幼儿自身和教育者两个方面。在幼儿方面,由于不知何为对错,加之自制力差,可能在不自觉中放任自己,随心所欲而形成不良习惯;在教育者方面,对幼儿的溺爱,观察不细,约束不严等往往是主要原因。所以,当发现幼儿有不良习惯时,应及时向其警示或引导其切身感受不良习惯带来的后果,使其痛知其害,从而达到纠正的目的。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6

一、营造丰富、适宜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因为我们在环境创设上,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这一主题,精心设计、大胆尝试,在色彩上、造型上、内容上,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然地教育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习惯。

(一)室内环境创设

活动室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在活动室专门设置了好孩子、好习惯的动态墙饰,让幼儿随时都能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感染和教育。在每个主题开始前,我们都发动幼儿、家长积极参与,从网上、图书馆广泛收集资料,然后把收集到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布置到主题墙内。在主题进行中,教师引导孩子们不断地观察、操作、讨论,不断地丰富主题内容,从而使教育内容深入到幼儿心里,落实到幼儿的行动中。如中班主题:衣服叠整齐。我们把叠衣服的步骤图贴在主题墙内,孩子们一有时间,就围到主题墙前,讨论叠衣服的顺序,看图练习叠衣服的方法,在排一排、讲一讲、练一练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叠衣服的方法。

(二)室外环境创设

室外环境创设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制作成图片,张贴在楼道内、各种设施旁边,在赏心悦目的教育氛围中,随时随地地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楼梯口,我们用一对可爱的小脚丫提醒幼儿不要拥挤。

二、发掘儿歌、图书的教育功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儿歌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儿歌的教育功能,将各种行为、好习惯的具体要求来创编成儿歌,并做成幼儿喜爱的读书,让幼儿在读儿歌、看图书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如为了培养幼儿见到长辈行个礼,见到同伴点头笑。讲文明、懂礼貌,人人夸我好宝宝。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时,我们创编了儿歌《吃得真干净》。“小朋友们个个棒,洗净小手坐桌旁。米饭、馒头、包子,肉末,清菜、鸡蛋汤。营养丰富味道好,饭菜可口全吃光” 。我们还一起学习《好孩子好习惯》,更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注重情感教育,以“情”促“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识到,以往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

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好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为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到“情”由“情”促“行”。如小班主题分果果:我们在幼儿懂得分享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幼儿体验“爱”“关心”“尊重”等情感资源,要求幼儿回家后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送给爸爸、妈妈吃,观察爸爸、妈妈的反应和心情,入园后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强化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学习、实验、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四、及时、正确地评价幼儿,在肯定、赞赏中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由于幼儿还没有完成掌握自我评价的内部标准,他们常常是通过成人的评价来界定自己、调整自己、发展自己。因此,教师、家长的评价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面对幼儿的正确行为,教师给予认同、赞赏与积极评价,如“你帮班级整理图书,是个能干的好孩子”“小手洗的真干净,真是个讲卫生的好孩子”等,会强烈地增强幼儿的自尊与自信。面对幼儿的过失行为,教师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讲卫生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把香蕉皮扔进垃圾箱”;“你不争抢玩具,小朋友才愿意和你玩”等,会使幼儿在宽容、理解中自觉地改正过失。教师和家长要积极、正确的运用好评价之一方式,让幼儿在肯定、赞许、鼓励和期望中,不断改正过失,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言传身教

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启蒙老师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教师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到幼儿。但如果教师平时能更多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突出了教师言行身教的重要性。有一次我看到玩具架下面有玩具,就对正在玩耍的幼儿说:你们看到地上的玩具了,不把它放回篮子里,我们玩玩具就不方便了,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把玩具捡起来放回玩具架里。此后这种情况出现,小朋友们都很自觉地争着拣玩具。类似的扶起倒地的椅子,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丢进垃圾桶里,也在我的言传身教下,形成良好的风气。

此外,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小班主要以学习生活自理能力为主,养成卫生习惯、热爱父母、尊敬长辈、对人有礼貌等,到了中班,孩子各方面要开化了,就要重点培养幼儿礼貌的交往。大班时,便要培养孩子守纪、守时、守约的自我调控的教育,培养学会关心和负责的良好习惯。

六、重视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园合力,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配合,会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也会对幼儿园教育产生抵消作用。因此,我园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定期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家长问卷等调查活动,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克服“重智轻德”的教育障碍,提高家长对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视程度,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共同为幼儿建立一个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巩固,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大班主题:别嫌我小。我们教育幼儿要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有些家长却因为时间紧,怕孩子干不好,或怕孩子累着等各种原因,不给幼儿动手的机会,使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聘请幼教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用新的教育理念、大量的生动的事例,改变了家长的意识,从而自觉地配合我们的工作。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篇7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各种知识、掌握各种技能等方面由重复练习而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一种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科学训练的基础上, 经过多次练习而形成的自觉行动。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制约着学习成绩的高低与优劣。实践证明:学习成绩优异的人, 学习习惯大都很好;有多少人很聪明, 但学习成绩不理想, 其学习习惯都不好。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大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教育幼儿要有正确的书写姿势、写字要专心, 力求工整清楚;作业要认认真真的完成;上课集中精力听讲, 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要培养幼儿勤学好问、勇于质疑的精神, 激发和培养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 热爱科学的好品质。要让幼儿懂得珍惜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 培养他们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不畏困难、坚忍不拔、乐观进取的心理品质。当然方式方法应该多样化, 生动活泼、易于幼儿接受, 切忌简单说教。要寓教育于游戏中, 寓教育于故事中。如我在教学中选用一些带有幻想性的故事和有韵律的歌谣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 像《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狼来了》、《小红帽》等, 很容易吸引孩子并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并告诉孩子, 这些美好的故事都是从书上读来的, 识字以后就可以自己读这些故事了, 让孩子从小就对读书有一种美好地向往与兴趣, 从而培养其热爱学习的习惯。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

霍姆林斯基说:“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关键是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 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爱劳动不但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美德, 同时也可磨练人意志, 陶冶人的情操。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 家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十分溺爱, 是家中的小太阳, 过着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生活, 久之便养成了懒惰、自私、依赖、任性的不良习性。培养劳动习惯非常必要。当然孩子劳动不是为了创造财富, 而是为了培养初步的劳动习惯, 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自己学会洗手、洗脸、吃饭、穿脱衣服、系鞋带、学着叠被子等, 另外帮家长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如:摆碗筷、擦桌、扫地、倒垃圾等等。比如我每天都要求早到的幼儿为大家摆放好桌椅, 帮助擦桌上的灰尘, 拣教室和校园内的纸屑果皮, 让值日生每天整理图书角, 带幼儿一同到种植园除草, 管理种植区等, 以此培养幼儿的服务意识和劳动兴趣, 持之以恒, 反复强化, 使他们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前提, 也是事业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风貌, 更是一个人良好素养的外在表现。卫生习惯包括饮食、起居、排便、卫生等习惯, 做到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定时吃饭, 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 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玩脏的东西等。针对班上幼儿挑食、偏食的突出的问题, 我举行主题班会, 向幼儿宣讲各种食物的好处, 编成歌谣教孩子唱, 给他们讲偏食的害处, 号召大家样样食物都要吃, 样样吃才能身体棒。为了培养孩子讲卫生的习惯, 我为孩子立下一系列规矩, 如:餐前便后必须洗手, 进餐时不准将饭菜弄撒得满桌满地, 吃饭时不玩玩具、不看书、不看电视, 饭后要擦嘴巴、漱口, 要吃完最后一口饭才能离开座位、不准在校园教室扔纸屑果皮。又比如睡觉前要养成小便习惯, 必须洗脚, 学会自己脱衣服, 同时要养成叠好不乱放衣服的好习惯, 逐渐养成爱清洁、讲卫生好习惯。

四、培养幼儿文明有礼貌的习惯

中华民族历来是富于文明礼貌的民族, 文明礼貌的传统源远流长。文明礼貌看起来是外在行为的表现, 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 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 也是一个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明礼貌教育首先要让孩子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要求幼儿上学、放学要向爸爸妈妈和老师问好、做“再见”;在街上遇见老师要主动打招呼, 叫“老师好”。其次要注意训练孩子举止文明, 站有站相, 坐有坐姿, 养成不打人、骂人, 不说脏话怪话、不争抢玩具、放学自觉排队的习惯;要让孩子懂得如何尊敬老师, 尊重长辈, 尊重他人。另外还要让孩子和更多的人接触, 认识各种各样人际关系, 懂得如何礼貌的称呼叫人, 知道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场合人与人之间怎样交往。如家里来了客人, 要有礼貌地问候, 别人问话要认真倾听, 并有礼貌地回答;在父母和客人讲话时不要随意打扰, 客人走了要送别。到别人家里做客要先问候, 不要乱翻东西, 得到允许后才能玩人家的玩具。

五、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肯定离不开家庭的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常利用家长会和家长接送幼儿的时候, 向家长介绍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 让家长知道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讲讲幼儿园对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目标与要求, 特别强调注意家园配合, 形成合力。有的孩子在幼儿园有良好的习惯, 回到家里就变了。主要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较严格的规范, 有良好的激励机制;而家长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 对幼儿要求不严, 或要求不一致, 时严时松, 或对子女溺爱、娇宠。而某项规定一旦破例, 便前功尽弃, 良好的习惯也难以形成了。再者告诉家长, 由于孩子的可塑性、模仿性强, 父母的言行举止, 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个老师。因此, 家长要发挥表率作用, 注意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另外, 还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 要注意循序渐进。如孩子学穿衣服扣错了纽扣, 吃饭把米粒弄到了地上, 做事时不小心损坏了东西, 家长不能一味地斥责孩子, 要用赞赏的目光去肯定他们活动中的积极因素, 加以方法的指导, 对孩子要多用赏识教育。不仅要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还必须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何才能做的更好。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8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习惯培养,反复练习

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每个家长的共同愿望。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吃它的亏, 想改也不容易。”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 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 “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自身有很多好处, 但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因为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 一旦形成又不容易改变。现就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分析。

一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及重要性

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 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会终身受益, 据调查, 很多知名人士认为, “一个人的好习惯, 是在幼儿园养成的。”在幼儿园学习时, 幼儿们学到了什么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 饭前饭后要洗手;做了错事要向对方表示歉意;学习要勤动脑、多思考, 要善于观察大自然等。一个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 就是在幼儿园培养的良好习惯。

幼儿年龄较小, 对良好习惯的形成没有多少认识。幼儿好动, 喜欢听趣味的故事、儿歌, 在平时各类活动中采用讲故事、唱儿歌等易于接受的方式, 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 良好的习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如引导孩子观看纪念长征的电视剧《陈赓大将》中有关粮食片断:孤儿九斤半因年纪小, 尚未被正式认可为红军, 他在过草地时不但拒绝别人赠送的粮食, 而且还把自己少得可怜的粮食分给那些伤病员和抬担架的战士, 但他的干粮袋里一直是鼓鼓的, 并且还经常背着大家“偷”嘴。直到九斤半饿死在草地上时, 大家才发现, 他的干粮袋里放的是一块布满牙印的烧焦牛骨。当孩子看到这里时, 眼圈都红了, 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吃到, 每天放学父母还带来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真是太幸福了, 以后不浪费粮食, 要帮助有需要的人。

当看到孩子把大碗的饭、菜剩在碗里不吃, 就把孩子进餐的情形和幼儿园泔水桶的剩饭拍摄下来播放给他们看, 让他们知道每个人掉几粒饭、每个班吃剩几碗饭, 就会积少成多。当孩子看见自己洒泼饭粒的镜头, 开始时前仰后翻捧腹大笑、不以为然, 接着看见盛满泔水桶的剩饭剩菜时则都目瞪口呆, 嚷道:“太多了, 好浪费啊!”

让孩子学习古诗《悯农》;学习进餐方法的顺口溜, 如:小小手, 真灵巧。一手拿勺, 一手扶碗。挺起胸膛, 轻靠桌子。一口饭, 一口菜。不洒不漏, 送到嘴边。唱爱惜粮食的歌曲;绘制认识的粮食及制品;听有关粮食古今中外的故事;在幼儿园举行有关爱惜粮食的画展或文艺表演做宣传, 都是很好的教育方法。

通过对一系列身边发生的事例及时分析、引导和教育幼儿, 使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平时会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规范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养成好习惯需要很大的坚持, 需要不断地强化。在这个过程中, 很容易疲劳以至于忽视, 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特别是小班的孩子, 他们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 需要老师的提示和帮助。幼儿争抢玩具的事例, 在幼儿园屡见不鲜, 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教师应有不同的解决方式。

小班的幼儿, 教师心里应该明确: (1) 幼儿已经存在基本的是非观念; (2) 能够培养一定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3) 还停留在个体活动的阶段。所以, 遇到幼儿争抢纠纷, 小班教师可直截了当地制止:“不可以抢玩具!”通过教育, 让幼儿明白“抢玩具是不对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 将自主性“行为”提升为“习惯”,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性”的引导以后, 可以在集体游戏活动时渗透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最后尝试引导幼儿自主解决争抢玩具的矛盾。相信不久, 班级里会传来和谐之音:“这是我们大家的玩具”, “我们一起玩吧!”

在以后玩玩具的过程中, 对遵守规则的幼儿及时表扬肯定, 而对于违反规则的幼儿及时制止, 并给予一定的教育。一旦某个幼儿某些方面表现好了, 或者有进步, 老师都采取不同的方式及时给予表扬, 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这样可以使成功的幼儿肯定自己, 也给其他的幼儿看有形象, 学有榜样。

三让幼儿在练习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好习惯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 老师和家长像土壤, 孩子像种子, 在教育中, 教师转变自己的观念, 与家长联系, 统一观念及行动, 以实现共同的教育目的。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 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 可以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 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比如, 大家在午睡的时候, 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 脚步走得很重, 老师给他一个暗示, 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时, 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得对。又如班上有个新小朋友, 胆子特别小, 不习惯集体生活, 不相信自己的力量, 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 也不敢去做。对于她来说, 就需要让她养成合群的习惯。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来鼓励她, 让她做一些简单的事。如上美工课时, 让她分发美工纸;吃午饭时, 让她来分小汤勺。经过一次两次的锻炼, 她的胆子慢慢大起来了;同时还训练她在大众面前讲话的习惯, 并不断给予鼓励, 这样她的意志力、注意力就得到了锻炼, 能力越来越强, 提高了其自信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9

学校是教育场所,学生则是这个教育场所的核心组成。一所学校的学生能否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能否拥有好的学习成绩,班级能否拥有好的学习环境秩序,以及学校能否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的关键。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便成了作为施教主体的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才能使来自不同家庭,拥有不同经历,受过不同教育的学生在同一个教育环境下各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经过多年的教育探索和实践发现,要想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身作则示榜样

不同的家庭环境教育出来的孩子是千差万别的。然而,一个班级组成之后,这些性格千差万别的孩子及老师就共同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而此时的老师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们的“家长”,于是,“新家长”的一举一动就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到他的一个又一个学生。因此我认为,作为老师,我们必须以丰富的知识陶冶学生,以良好的师德感染学生,时时刻刻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因此,我们要比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要比学生拥有更严谨的学风,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组织一次活动,要求学生几点集合,老师就绝对不能迟到;老师要求学生衣着整洁,首先自己要注重形象,衣着得体大方而不是奇装异服;要求学生进教室不带手机,老师绝对也不带,等等,即执行的规定自己首先不能违反。还记得已故著名教师孙维刚的学生在回忆孙老师时谈到,孙老师因病上课迟到,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解释却自己罚自己的站的事,对他整个学生时代影响很大,甚至使他一生受益匪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给自己提要求的人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作为提要求的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一个示范,真正做到“身正为范”,让榜样的力量在无形当中给学生以充分的影响。

二、循循善诱明标准

每个人做事都有一个衡量好坏的标准,学生也如此。然而,由于学生家教、个人素质及明辨是非的能力的不同,导致了对于事物的理解及评判的尺度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衡量事物的尺度,让学生在能够正确评判自我及他人行为举止合理与否的前提下,出现在人群当中,与人接触,和人交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客观、公正的面对自我及他人优缺点的能力,理性地面对发生在身边的一切。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很难做到。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首先有这样一个意识———我们的标准不一定会被每一个人所接受,但我们一定要把这种思想慢慢渗透给每一个学生,让它对尽可能多的学生产生影响,这样,集体的尺度确立下来以后,在一个良好的氛围的影响下,个别人的尺度也自然就会规范起来。

三、转换思维找优点

“态度决定一切”。要想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单纯的说教是起不了作用的,就像“看皮看不了瓤”一样。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让学生从内因上发生变化———给学生一个意识———集体意识,在这个意识的形成过程当中,我认为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对集体的意义,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发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结合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感受,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当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成就感,从而充分调动其为集体服务的积极性和处处为集体着想的意识,从而在无形当中养成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此,发自内心的自我行为约束,也自然成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

四、恰当施压晓责任

我们这里所说的“压力”并不是给学生多大的心理负担,而是让学生有一种责任感。现在的孩子,多数是从小娇生惯养、惟我独尊的小皇帝。因此,他们做事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我行我素,根本不明确自身的存在对于他人的意义与价值,这也是导致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个主要原因。高中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这些学生明确自己身上肩负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让他们明确个人与社会、学校、家庭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让他们负责任地给自己的人生明确定位,让学生在这种责任感的驱动下产生一种内在压力,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一个能够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学生,他的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也自然就逐渐形成了。

五、千方百计讲民主

一个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他所生活的集体,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一定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创设民主的环境,使他们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教育,让他们的身心得到最大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进行行为举止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这一教育中来,把学校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管理,由“老师要我怎么样”变成“我要变成怎么样”,以求达到我们预期的学生自治、自律的效果,也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有了比天空更广阔的胸怀,才能装得下事,拿得起,放得下,不斤斤计较,不满腹牢骚,不悲观失望,才能把自己的脑力用在有价值的大事上。从对别人的尊重、理解、帮助和爱护中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理解、帮助和爱护。从对别人的尊重帮助中获得快乐,从与别人的和谐相处中感受幸福。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教师在工作中,一方面要高标准、高要求,另一方面要盯得紧,管得上。抓反复、反复抓,时刻提醒,落实到位,坚持不懈。教学生是为了将来不教,管学生是为了将来不管。当学生的良好习惯都成为自然时,我们的工作也就达到了最高境界。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作为施教主体的教师的工作的重要内容, 因此, 教师应做到:身教胜于言教, 传递给学生榜样的力量;结合实践, 教给学生明辨是非的标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培养他们主人翁的意识;恰当地给学生施加压力, 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民主环境, 培养学生轻松自主地成长。

培养情感体验 诱导良好行为 篇10

情感是产生行为冲动的主要原因。思想品德课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情感的一个特点是情境性。就是说, 人的感情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 思想品德教学要针对这一特点, 有机运用实物、图片、录音、录像、表演、音乐等陶冶手段, 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唱一唱、演一演或做一做等直观手段, 再现场景,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让他们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从而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 形成一定的道德观点, 进而产生行为冲动。这时候, 教师再通过有效的方式诱导学生良好的行为就显而见效了。

一、模拟情境表演增强情感体验, 诱导良好行为

模拟情境表演主要是再现生活, 即在课堂上创造一定的情境, 进行即兴式的可以反复多次的模拟演示活动。课堂上通过游戏、表演, 达到激荡情感的效果。《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教学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注意克服成人化和概念化的倾向。小学生的模仿性、可塑性强, 情感体验可以使思品教学由说教向情境转变, 拉近教学目标, 促进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思想与行为的统一。如教思品课《有礼貌》, 通过创设“打电话”、“老师家访”、“上学”等情景表演, 让学生感受到见面互相问好的喜悦。教《亲朋友 信伙伴》让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即兴的小品表演“与同学游戏发生碰撞等情景”, 感受到接受道歉后心情平复、体谅别人和得到谅解的快乐。然后, 扩大表演面, 让全班同学来演一演、说一说, 感受有礼貌给我们带来的愉悦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学会从小讲文明、有礼貌, 做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模拟情境表演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平时无法感受的人和事, 了解别人的感受。如教《伸出爱的手》一课, 让学生分别模拟“盲人”“聋哑人”等去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事, 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的生活, 不但使参与活动的同学获得切身体验, 也为其他同学提供示范和榜样, 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帮助残疾人的愿望。另外, 根据课文内容配上DVD乐曲, 让学生看着生动的画面, 边唱边做动作, 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产生美的行为。如《我很整洁》配上《讲卫生歌》, 《交通与我们的生活》配上《交通安全歌》, 《祖国妈妈在我心中》配上《祖国, 我的妈妈》, 《伸出爱的手》配上《爱的奉献》。因为音乐具有无以伦比的感染力, 在音乐的熏陶下, 学生思想和行为将得到升华。

二、通过判断、讨论深入情感体验, 培养良好行为

在思品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行为的判断, 并加以讨论, 更有利于激发情感, 坚定信念。《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应有利于激发学生思想道德情感, 提高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思考, 指导学生实践, 避免单纯背诵教学内容。如教《要节俭 别浪费》一课时, 把学生在校园内的一些行为拍成录像, 上课时放给学生看, 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节俭的行为, 哪些是浪费的行为, 并展开讨论:节俭行为有什么好处?浪费的行为有什么坏处?自己平时哪些地方做得好, 以后应该怎样做?节约水电、节约用纸在学生中很快达成共识。但对丢了东西不愿认领和吃剩的东西不敢打包, 很多同学都知道是浪费, 但还是没有采取行动。在讨论中, 有的同学认为丢了东西去认领很丢脸, 吃剩的东西打包显得很小气, 所以, 明知道是浪费也不打包, 也有同学认为其实是自己认识不够, 总想着别人的看法, 没坚定自己的观点。经讨论学生更坚信:“节俭光荣, 浪费可耻”这一道德观点。认为节俭的行为是光荣的, 不再怕别人谈论, 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去感染别人, 证明浪费的行为才是可耻的。通过判断、讨论, 不但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 更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这样做, 这样做带来的效果是怎样的。学生深入思考, 表达真情实感, 加深认识, 深化情感, 更有利于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自省和反思, 在自省反思中, 情感水平不断升高, 更加坚定已形成的道德观点, 从而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社会实践中深化情感体验, 实现良好行为

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光靠一堂课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道德观点, 产生的行为冲动, 除了在课上进行必要的课内操作, 表演等当堂见“行”外, 还必须依靠课前课后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来巩固。如举行主题中队会, 进行社会实践, 让学生把道德观点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 从而深化了课堂教学, 达到了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课程标准》也这样要求:“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如学《交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 带领二年级学生到平时上学放学的主要路段, 认识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 并根据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安全过马路, 通过实践, 学生解除过马路的恐惧感和麻木感, 懂得遵守交通规则是安全过马路的保证, 认识到绝对不能在路上追逐, 也不能贪一时的方便横过马路和闯红灯, 知道过马路走斑马线、人行天桥和人行隧道的重要性。《品德与生活》中的《我与规则交朋友》, 教师在上课前带学生到商场、公共场所等地方去找规则, 学生深入生活, 找到很多规则, 知道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离不开遵守规则, 并懂得在合法的前提下也可以定一些有益生活的规则, 通过课前的实践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 踊跃发言, 在“为什么要守规则”和“定规则”的环节中, 争论激烈, 你一言我一语, 在语言的刀光剑影中, 强烈的责任感已植根于学生心中。在教学“孝顺父母”的环节时, 要求学生课前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 体会父母的辛劳, 学会关心、照顾父母, 多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尊重老人”的教学点时, 带领学生到幸福院看望老人, 和老人谈心, 帮老人搞卫生, 体会到老人也像小孩一样喜欢热闹, 喜欢交流, 了解到老人体弱力小, 需要别人的帮助和照顾, 从心灵深处感到尊重和关心老人是社会的进步, 爱心的普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道德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只有引导或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进行社会考察、调查、访问或亲自参与社会活动, 把学校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结合起来, 才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事物的兴趣和正确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养成文明礼貌, 孝敬父母, 尊老爱幼, 遵纪守法, 珍惜劳动成果等良好行为。

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形成牢固的道德观点, 产生行为冲动, 养成良好的行为。情感的体验, 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自觉地产生良好的行为。

摘要:情感是产生行为冲动的主要原因。思想品德课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形成牢固的道德观点, 产生行为冲动, 养成良好的行为。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刍议 篇11

一、从培养幼儿爱家人入手,培养幼儿爱他人、爱集体的情感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家里的独苗苗,一家人都围着这棵独苗苗转,使他们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他们根本不懂得关心家人,更何况去关心他人和集体呢!因此,教育幼儿爱家人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从多方面引导幼儿了解家人的生活,观察父母的劳动,让幼儿谈谈爸爸、妈妈是怎样爱自己的,自己也应该怎样爱爸爸妈妈,以激发幼儿爱父母的情感及行为;再讲一些故事,通过父母是怎样孝敬老人来为幼儿提供榜样,激发幼儿的尊敬长辈的这种情感及行为。

二、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1. 循循善诱,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都要事先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开头的时候,我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等。向幼儿提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2. 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的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

3. 注意矫正幼儿细小行为的错误

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都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

4. 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

三、从多渠道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1. 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幼儿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积极生活态度和情感态度表现为:谦让、助人、合作、同情等,这是个人品德的基础部分,是社会责任感更为复杂的道德概念和情感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及教育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2. 增强幼儿的自觉行为

幼儿在特定的氛围中,常常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但一旦离开了特定的环境,便会变成另一个样。幼儿最喜欢扮演角色游戏,他们相信角色的真实性,为了让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他们就必须控制自己,用角色规则要求自己。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

3. 寓德于乐

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不仅要有计划、有目的、做到有的放矢,更应坚持寓德于乐,组织一些愉悦性模仿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将快乐愉悦转变成自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四、抓住教育挈机,强化习惯养成

1. 注重幼儿的个性差异

由于每个幼儿的情况都不一样,这就使得幼儿的个性特点、思想品德状况都存在差异,因而老师要使幼儿德育行之有效,必须在进行集体教育时注意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行为,及时发现教育契机,进行多样化的个别引导。

2. 及时表扬幼儿的良好德育行为

幼儿德育是知、情、意、行的结合,切忌训诫,对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及时予以适当的表扬,可以起到强化和鼓舞的作用。俗话说的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通过适当的表扬,可以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是幼儿的良好行为得到巩固和发展。

3. 言传身教,做幼儿模仿的榜样

作为教育者,在培养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下转86页)(上接126页)习惯方面一定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正面诱导,幼儿年龄小,模仿力强,各种心理过程都带有具体形象性,对亲眼目睹的行为接受得快,教师必须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让孩子知道关心、谦让、友爱、合作。凡是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其次,注重情感导向的功用,即运用身体语言作为幼儿模仿的辅助手段,形象地传递是非判断和道德评价信息,增添教育的效力。

良好行为习惯从自律意识开始 篇12

一、小学生自律意识水平基本状况调查

所谓自律, 是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 通过自己要求自己, 自觉地遵章守纪, 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从这个概念来看, 自律是一个非常严肃而又严谨的德育问题。然而,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是一个天真可爱的群体, 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 要将这样一个严肃而严谨的话题放到这个天真活泼的群体里, 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和研究, 找到恰当的方式, 培养低段小学生自律意识, 引导他们自觉自律。怎样既培养孩子们自律意识和能力, 又不抹杀他们的天性呢?近年来, 我就在班级德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的的高效性上做了一些实践性研究, 最终得出只有引导学生学会自律才能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 最终实现孩子自主管理。因此, 在一二年级提出了“如何实现小学生自律”的研究课题, 并与一二年级的班主任们共同探索实践。在两年前, 我在学校一二年级组织了一次调查, 组织了500多位家长和700多名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 在学习习惯方面能自律的占70%, 生活卫生习惯方面的能自律的确占67%, 安全文明习惯方面的自律只占51%。问卷结果反映出小学生的自律意识总体比较差。通过查阅相关研究资料, 也反映出小学生自律意识整体水平不高。归结起来, 小学生自律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一是自律意识很淡薄, 不知道自我约束。二是由于外部因素影响, 学生行为养成的一些自觉行为容易反弹。三是某些方面由于被忽略而缺乏约束, 朝着不可知的方向发展。

二、小学生自律意识问题原因的分析

从小学生心理成长规律来看, 上述问题的存在是符合他们这个阶段的特点的。作为教育者, 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找准问题, 分析自律问题的表象与根源, 培养其自律意识, 教育引导孩子们自觉自律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1. 小学生心智不成熟是自律意识差的根源。

小学生心智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 情感与心智不协调统一。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一切言行都源自自己的兴趣, 对新鲜事物的探究从欲望。他们对感兴趣的东西往往充满热情和激情, 易于接受, 但其情感极易受外界影响, 情绪不稳定, 不感兴趣的东西避而远之。由于对事物的辨别能力不强, 如果对错误的东西感兴趣, 他们也会凭自己的兴趣去接触和感知事物。因此, 对于小学生来说, 自律的概念是十分淡薄的, 甚至没有这个概念。

2. 外部约束的局限性导致自律效果反弹。

对于小学生的成长, 学校、家庭、社会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约束他们的言行, 希望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这些外部的约束都是外因, 学生的成长主要还是要内因起作用, 外部约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 但由于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发展不成熟, 自我控制能力弱, 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当然不会一蹴而就, 会有不断的反弹, 进步, 再反弹, 再进步的循环往复过程。

3. 社会环境致使小学生某些行为习惯受掩盖被忽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社会变得越来越不单纯, 对小学生的影响也不断加强。由于社会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无论是学者教育还是家庭教育, 显然不能渗透到学生心灵的每一个角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学生的某些的行为习惯会被掩盖, 而成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盲区。这些被遗忘的东西如果任其发展, 往往会影响人一生的成长, 这其中有好的习惯, 也不乏坏毛病的滋生。而这些东西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完全无法自律的。

三、对小学生自律意识培养的实践探索

根据小学生心里成长特点和自律意识水平, 本人在教育实践中作了一些实践探索,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 把自律的内容加载到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中。

对于小学生来说, 只有他们喜欢的东西才乐于接受。比如:我们在一二年级中开展了我唱儿歌促成长的活动, 用儿歌组织教学, 规范低年级学生言行, 还根据《民心佳园学校一日常规》, 《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与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创编班级公约儿歌, 这些儿歌读起来也琅琅上口, 如上学歌:“红领巾, 胸前系, 背上书包上学去, 进校门, 鞠个躬, 老师同学早上好”。儿歌内容言简意赅, 儿童一读就懂, 就这样用儿歌将各种行为规范制度扎根在孩子的心中, 他们明确知道在学校什么时段该做什么事, 该怎么去做。在教育实践中, 通过在德育课、班会课上诵读, 或开展诵读比赛, 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将公约制度记在了心中, 从而自觉地规范行为。

2. 激发兴趣, 让爱好催化自律的种子。

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是非观没有定型, 兴趣爱好也没有固定, 培养孩子的良好兴趣爱好是引导他们形成自律意识的有效手段。在培养学生大课间成长队列时, 我采用了兴趣激发约束纪律的办法。各班在班课间操中分别选择不同的兴趣小组, 做自己喜欢的课间运动,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 争先恐后地做花样表演。如:对于班上列队时老是有同学不能自律, 班上有个同学就提出:“谁在列队过程中不自律, 就取消玩课间操的资格”。这一招约束办法果然奏效, 同学们在出操过程中全程相互监督, 进而实现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学生一句不经意的“玩课间操”, 展现出他们对课间自选运动的极大兴趣。正是有了这样的兴趣, 他们在其中不自觉地找到了相互监督与自我约束的平衡点, 对班队纪律管理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样的班级自我管理小窍门怎能不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呢?再比如, 课间打闹是所有小学低段管理也可能是整个小学阶段的老大难问题, 不乏安全事故发生。针对这一现象, 引导本班学生成立了各种棋类兴趣小组, 经典童话小组、走迷宫小组、自创室内小游戏小组等。每到课间, 学生自三个一群, 五个一伙, 在棋盘上展现智慧、在童话里神往想象、在走出迷宫后体验胜利、在自创小游戏里不断创新升级。从此, 课间打闹的同学骤然减少, 班上气氛和谐多了。课间文明休息自律在不知不觉间得以养成。

3. 榜样激励, 让自律的幼苗健康生长。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小学生来说, 榜样就是学习的标杆, 崇拜的对象。在具体教育实践中, 要注重正确树立和挖掘榜样。首先从我做起, 教师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通过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其次, 在班级中树立榜样。在班级教室墙上布置荣誉上墙, 让各个方面表现优秀的同学登上榜单, 也让第一个同学都有机会登上榜单。我班通过建立班级荣誉墙和每日光荣榜, 每月群星璀璨评比栏激发学生人人争当榜样, 从而实现自律能力再上新台阶。三是注重在教材中寻找那些榜样。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很多优秀文章, 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高尚的灵魂, 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的同时, 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让每个孩子制作一张座右铭选择一个名人偶像作为自已人生追求目标, 更是要在班级选出一个自已学习的偶像作为自已要超越的偶像, 从而实现良好的班级正能量风气。

4. 家校互动, 实现自觉自律遍地开花。

家校互动是学校、老师、家庭共同教育学生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学校的成长是家长最希望了解的, 而他们在家里的学习生活状况也是老师和学校迫切希望掌握的。因此, 家校互动就是搭建在学校和每个学生家庭之间的一座桥梁。在近年的教育实践中, 我们常常利用校讯通、班级QQ群、家长会、家访将班级公约、学校一日常规、班级培养目标、班级事务向家长们公开, 让家长委员会直接参与班级建设和孩子成长规划, 让每个孩子真正的“做学习的小主人、集体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实现自律遍地开花。同时, 在这个互动过程中, 家长也随时看到自己孩子在学校一天天成长。最让人欣慰的是小学生们在这样一个互动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成了联系家校之间的小主人, 他们的自律意识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强化。

上一篇:器具准确性下一篇:小学音乐开放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