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

2024-09-24

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精选12篇)

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 篇1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若成天性, 习惯成自然。 ”也就是说, 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 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因此, 人自幼就应通过养成性教育养成好的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具有深远影响, 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 无论学习还是生活, 做人或处世, 都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从而主宰人生。 毫不夸张地说,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小学阶段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而农村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都比较差, 不仅对学习本身, 而且对学生道德及心理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有一个好习惯终身受益, 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成为学生学习和行为的内部动力因素。 尤其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 行为习惯培养关系一生健康成长。 所以平时教育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中, 我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采取因人而异的有效措施, 切实改进德育教学工作, 净化育人环境, 提升本班德育水平,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 使农村孩子尽量不输在起跑线上。

我校坐落在西部一个贫困的偏远山区, 属于城乡结合部。由于成长环境、生活习俗等诸多差异, 造成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行为习惯相差巨大。 多数孩子的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不高, 学历一般只是小学或中学, 所以他们对自家孩子的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 有些家长忙于农活家务, 无暇顾及孩子的家庭教育, 导致学生行为习惯出现偏差, 诸如:面对学习意志力薄弱, 对自己不能严格要求;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不断;课后能偷懒则偷懒、作业书写挑三拣四、能少写的决不会多写一个字;不讲卫生、说脏话、乱扔垃圾等行为屡见不鲜。 虽然我校老师一直致力于加强德育教育工作, 但由于得不到多数家长的理解和积极有效的配合, 时间一久, 老师产生疲惫感和倦怠感, 逐渐走入“以不变教育应对万变学生”的惯性教育轨道, 教育创新意识和热情逐步退去。 由此可见, 以坦然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些教育对象, 激发我校教师德育工作革新意识, 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入手,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是当前我校德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针对这样一个特定群体, 从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将成为特定形势下我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一、家校社三者结合, 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培养孩子不仅是学校的事情, 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 才能真正达到培育学生的目的。 平时老师可以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电话联系等方式多和家长交流、沟通, 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利用社会上一些关于卫生环保方面的标语、 工人求职事迹对学生进行教育。 经常把社会上一些由于不讲卫生而被罚款、撤职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 尤其是把我们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讲给他们听, 这样对学生还是起一定作用的, 而且效果比较好。

二、老师要以身作则, 起好示范带头作用

教育家、 思想家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由此可见以身作则、带头示范的重要性。 由于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 因此我们平时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 小学生年龄小不懂事, 很容易受外界影响, 作为学生直接效仿对象的老师在平时生活中应以身作则、 起好示范带头作用, 做到言传身教, 用自身行动教育并感染孩子。

三、及时强化, 适时评估

学生一定要及时表, 对于一个班级来说, 一个好典型能带动一大片。 所以我们对班上卫生习惯好的同学总是大力表扬。经常把他们叫到讲台上当做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 还让同学们用竖大拇指、拍手鼓掌等鼓动性强的动作表扬他们。 有时还把卫生方面做得极为突出的学生评为星级学生, 并把他们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这样一来, 做得好的同学觉得自己是同学们的榜样, 越发做得好。 有上进心的同学在榜样的带动下开始关注自己的行为。 还有对于一些卫生习惯差、屡教不改的同学, 我也会采取适度惩罚。

四、加强专心听讲习惯培养

上课专心听讲, 注意力集中是学生听懂一节课的前提, 只有认真听老师讲, 注意观察老师的动作及表情等, 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也是一种学习习惯。 由于大多小学生总急着让别人注意他, 因此在老师上课过程中, 他们往往会跟随老师的讲课内容时不时插入自己的想法, 从而影响授课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可以表扬那些认真倾听的学生, 小学生都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因此要善于抓住这一个特点, 时不时用一些鼓励、赞扬的话激励他们, 那么学生专心听讲、认真倾听的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五、注重口头表达能力培养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 既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 及时了解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可农村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回答问题不够大胆, 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首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 不管对与否都要给予肯定, 然后纠正。 我在上课过程中经常这样说:某某同学真勇敢, 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 他真棒;她说对了请表扬她:或她还需要努力请给她加油等;绝不能用带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批评教育他们。 其次消除干扰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因素, 如老师的正确评价语及同学的否定和取笑等, 都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很大打击, 特别是同学的取笑, 有些同学一看到回答的和老师原先所说的不一样, 或说得有些离谱了, 就会取笑乃至哄堂大笑, 想想这样怎能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呢? 所以老师要及时制止这些不良因素的发生。 再次要求不要过高, 不求一步到位。 因为学生在回答过程中难免出现语句不完整、表达不流利、声音不够响亮等情况, 我们得多给学生一些重新表达的时间和鼓励眼神, 组织其他学生认真听。 有了这样的氛围, 学生还能没有说的欲望吗? 还会出现高年级学生不主动、不爱回答问题的现象吗?

六、鼓励学生勤于思考

低年级学生中能主动回答问题的较多, 但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很少, 我认为是我们在教学中偏重于老师的教, 而不注重学生的学, 出现教与学脱离的现象, 学生只跟着老师的要求实现预定的目标。 不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中留意随时出现的问题, 不管与课堂内容有关与否, 都要给学生一个合理、满意的答复。 同时给爱动脑筋、爱提问的学生口头表扬和鼓励, 说某某学生爱动脑筋真棒, 我们要向他学习, 这种表扬是一种比较好的带动, 带动其他学生勤于思考、爱提问题,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七、让学生爱上写作业习惯培养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书写习惯, 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心态, 无论做什么事, 急了肯定做不好。 写作业也如此, 心态不好就会导致错、乱、脏等现象出现。 大多数农村小学学生都有不爱写作业或操之过急的习惯, 即使写也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 只求不被老师批评就行, 并不在乎作业对与错, 书写工整与美观。 在很大程度上跟他们所处生活环境有关, 一是父母不重视或不懂得如何引导他们学习。 其次是农村地大村广, 学生一放学, 在没有父母看管的情况下, 就找同学同伴到处玩耍, 把老师布置的作业、练习全都抛在脑后, 等到学校组长要收作业了才猛然想起, 然后就是火烧屁股式地乱写一通或抄袭别人的, 目的只是应付交差。 因此对学生的作业要严格要求、认真检查, 例如教师应该提出作业的具体要求, 作业量要适度, 难易要适当, 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太难, 才会有信心独立完成, 有学生做得好的、独立完成的应及时给予表扬, 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一些小小物质作为奖励, 让表现好的学生有一种自豪感, 同时促使其他写得不好的、不爱写好的同学向好的看齐, 向其学习。

总之, 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虽然农村小学生习惯仍然很差, 但是“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足够方法和耐心。 坚持“科学方法+持之以恒”的培养策略,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学生一定会享受到良好习惯带来的永久福利。

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 篇2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是因为

(一)从儿童发展心理学来说,幼儿期是生活习惯形成的最初时期。

(二)从事物发展规律来说,“不积小流无以为成江海”。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办到的。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常抓不懈,不断诱导,日久为功。

(三)从社会理论角度来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幼儿教育规律来说,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

(五)从从快节奏社会生活角度来说,快节奏的生活让学校和家长“无暇”留意幼儿活动“细节”,对“养成”往往缺乏足够的工夫和耐心。签于上述五方面的原由,我的提出“关于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首先探索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进一步掌握幼儿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效果。

二、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内涵、特征:

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种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的不容易改变的活动倾向,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高层次的自觉行为。幼儿生活习惯是指在幼儿生活方面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1)卫生习惯、(2)饮食习惯、(3)睡眠起居习惯、(4)与个人生活有关的行为习惯等。(1)卫生习惯包括: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不乱掉饭粒、不随便坐地上、养成游戏后勤收拾的习惯,保持桌面的整洁等等。(2)饮食习惯包括:正确地使用餐具,独立进餐、进餐时不大声讲话,不东张西望,专心进餐、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的好习惯、按要求定时按量喝水,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渴随喝的习惯等等。

(3)睡眠习惯包括:睡前大小便,独立安静地入睡、掌握正确的睡眠姿势。(右侧卧睡或仰睡)、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等等。

(4)自理能力包括: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玩具、图书不乱扔乱放,会自己整理玩具、学会有序地穿脱衣服;不穿反鞋,会系鞋带;并学会自己整理床铺、喜欢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等等。

三、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譬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只要我们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形成“定型”。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

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如孩子学洗手弄湿了衣袖,孩子学拿筷子吃饭把米粒掉到了地上等。此时,大人不能因噎废食而去中止他们的行动。而要放手让他们去干,用赞赏的目光去肯定他们活动中的积极因素,慢慢地在孩子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后,对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吃饭不要把饭粒撒一地等。良好的习惯并非一日养成,对孩子要有耐心。如说些:“如果吃饭不讲话,我会更喜欢你。”“你的销售越来越能干了。”等来激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例如:我们班的姚瑞彤在家从来都不吃蔬菜的,她奶奶既担心孩子的身体又无可奈何,于是找到我们两位老师,让我们无论如何让她在幼儿园多吃点蔬菜。开始的确很难,无论我们怎么说,她就是吃不下去,经常会恶心,有时刚吃下就吐了出来,但我们却不急不躁。今天先让她吃一小口,如果她吃下去了,就马上奖励她,并鼓励她下次再吃得多一点,对于这样的鼓励方式佳怡还是非常开心的。就这样日积月累,每天坚持多吃一点,慢慢地佳怡吃的蔬菜越来越多了。现在不管幼儿园里吃什么她都能吃个白白碗,对于佳怡的进步她奶奶也非常的开心,直说:“还是老师有办法。”

2、直观性原则: 孩子善于模仿,特别是对于身边的人,例如家中的父母、幼儿园的老师,大人的举止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所以作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我们要无时无刻注意自己的举止。每当遇到午餐吃肉时经常会听到孩子说:“老师我不要吃肥肉。”刚开始时,我们总是尊重他们的意愿,毕竟喜欢吃肥肉的孩子不多,可是几次下来,发现每次总因孩子不吃肥肉而要倒掉很多,这使我们感到太浪费了,这样下去可不行,我们两位老师商量了一下,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一次在吃肉时,分完饭菜,搭伴老师用筷子夹了一块肥肉当众吃了起来,孩子们都把目光转向老师,张一凡小朋友奇怪地问:“老师你吃什么呀?”“肥肉呀!”“好吃吗?”“嗯,很好吃啊。”一边的宋浩泽轻轻地说:“吃肥肉会变大胖子的。”老师立刻装出很奇怪的神情;“是吗?我特别喜欢吃肥肉,你们看我胖吗?”“不胖。”孩子们齐声说。“对呀,肥肉不光好吃,还让我们变得很漂亮很聪明呢。”孩子们听了显得半信半疑。老师趁热打铁:“今天的肥肉都要被我吃掉了,还有一点点,谁也想来尝尝?”开始没人举手,老师就把一块肥肉夹给吴凯华:“来,你来尝尝,好不好吃?”吴凯华轻轻地咬一小口:‘老师很好吃,有点软软的,有点油。”“哦,那你还想吃一块吗?”“好的。”其他的孩子看见小朋友和老师吃得这么香也都举起了手“老师,我也要。”不一会儿,剩下的肥肉全都到了孩子们的肚子里了,以后不管是肥肉还是瘦肉孩子们都喜欢吃了,这样即解决了浪费的问题又改变了孩子不吃肥肉的坏习惯。另外在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时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转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如果一位老师对孩子要求严格而另一位放纵,或者今天严格,明天放松。幼儿园培养孩子好的习惯父母不坚持,都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的

3、反复性原则: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不难,养成就需要很大的坚持性,需要不断的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疲劳以至于忽视,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基本上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所以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关键在于“渗透”和“坚持”。教师要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孩子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内容要具体化、生活化,可操作。为幼儿制订一个生活日程表,从小就依照一定的时间进食、睡眠、活动,为以后的良好生活习惯打下基础。对孩子的习惯培养,一方面要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更要孩子每天做到。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孩子的意志力较差,教师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并且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培养孩子讲卫生的习惯时,就要养成孩子每次上玩厕所要洗手,吃东西前要洗手的习惯,刚开始时,孩子们肯定不会很自觉,但相信经过大人的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就会养成勤洗手地好习惯。

四、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

1、利用游戏,养成习惯

陶行知说过“唤兴味起。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在他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能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不良的行为,限制自己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如:排队时不能拥挤,不能大声喧哗,玩玩具时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不损坏玩具,而且玩完之后会把玩具摆放整齐,看书时不能撕书,不破坏幼儿园的东西。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的生活习惯。但有的幼儿不是很好地按要求去做,这就需要我们用心教诲。游戏是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教育的良好手段。如:拿我们班的沈宇凡小朋友来说吧:他做事总是我行我素,我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玩具不会收,玩过之后还会满地乱扔,于是,我们就开展了“送玩具回家”的游戏,用塑料筐布置成玩具的家,让孩子根据筐上的提示把玩具送回它自己的家,在活动中,孩子学会把玩具分类,并放在指定的地方。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都时时提醒孩子以“送玩具回家”的形式,提醒孩子把玩具收好。还有一次,我组织幼儿玩“配对”的游戏。请幼儿在一套图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图片,然后再拿着这张图片到毛巾架和茶杯架前,找出与小图片完全一样的标记。此时,我就告诉幼儿:“好孩子,你找到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这张漂亮的小图片就送给你作为奖励。”这样一来,小朋友们很快就认识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了。可见,对于小班孩子,有趣的游戏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很有作用的。

2、结合儿歌,培养技能

在常规活动中,洗手、入睡、穿脱衣裤是最重要的三项。在培养和训练中孩子们不是把先后顺序弄错,就是细节达不到要求。在情急之中我想:为何不把它们编成儿歌,这样既可让孩子熟练地掌握要领又可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如在饭前洗手和饭后漱口这一常规的实施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了儿歌《洗手歌》和歌曲《漱口》----洗手歌---吃饭之前要洗手/ 拧开龙头冲冲手/擦擦肥皂搓一搓/搓搓手心和手背/换只小手再搓搓/冲冲冲,冲手心/冲冲冲,冲手背/关上龙头甩三下/ 擦干手心和手背/小手洗得真干净。漱口---手拿小花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上嘴/咕噜咕噜吐出水。

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儿歌。特别是在洗手这一环节中,有的孩子忘记了动作的先后顺序。但只要看一下贴在墙壁上的示意图,背一背儿歌,动作要领就掌握了,小手也洗得很干净。特别是学了《漱口》之后,孩子们都喜欢刷牙、漱口了,每天来园,孩子们总会主动地和老师说:“老师,你闻闻,我今天刷牙了。”没当吃完午餐后,当老师不去提醒他们,也会有孩子提出要漱口,还会与好朋友互相看看“我的牙齿白不白?”慢慢地,孩子们都爱上了刷牙、漱口,变得越来越讲卫生了。

3、坚持正面教育,多表扬多鼓励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我发现当小朋友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时,大声斥责是起不了多大效果的,而这时你轻轻地说一声:“我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最棒,能把地上玩具捡干净。”然后再表扬几个正在拣玩具的小朋友真能干,必要时奖励几个五角星。那么,地上的玩具会在顷刻间被拣的干干净净了。结合幼儿的这一特点,我在班上设置了“谁最棒”专栏,用五角星、红苹果和皇冠来表示小朋友不同方面的进步,如五角星表示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红苹果表示能好好吃饭,皇冠表示能安静入睡。把小朋友的照片贴在一朵朵漂亮的花蕊里,每周评比一次。这样,既记录了幼儿的表现,同时鼓励了幼儿上进,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小朋友为了争做好宝宝,得到小红花,努力认真地遵守着各项常规。在家里同样请家长最好不通过批评就达到教育的效果。过分的指责,会使孩子畏畏缩缩,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乖僻的性情。与其对一件件细小的事加以指责,不如让他帮忙做些家务,以激起其积极性,根据情况,把一些家务分配给孩子,孩子会因为发挥自己的能力,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上进心,为使他们做得更好,父母要对日常家务安排好,并自己带头遵守,比如游戏时间,晚饭前做家务时间,看电视时间,睡觉时间,都井井有条地安排好,这就避免了一整天不停地训斥孩子“看电视要看到什么时候”等等。如果孩子完成得好,一定要对他的成绩给予肯定:“把桌子擦得这么干净,真是帮妈妈大忙了,谢谢!”对于孩子来说,得到肯定就如同得到表扬,会信心大增,无论做家务,还是其他方面,都会更积极地去努力。例如;我班力力小朋友的家长就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设立了评比表,具体内容:早起早睡;有礼貌;独立进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晚刷牙;爱劳动;不挑食,不挑穿,爱护收拾玩具。每项文字边上有图示,便于家长与幼儿共同评价,日期为星期一~星期日,用标记表示幼儿的表现情况,好★中△差○,在备注一栏里,写写今天孩子在家做的好人好事,讲讲有趣的事情,或根据幼儿自己的表现,增添项目,家长坚持每天给予认真的记录,每周的情况在周日晚上总结,对在某些方面有明显进步的进行表扬和一定的奖励;力力小朋友的妈妈发现评比表对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老师的提议下,力力妈妈在我们小班的第一次家长会上做了介绍,让更多的家长朋友们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感受成功的快乐。

后来,的确有很多家长加入了力力妈妈的行列,也取到了一定的效果。永乐小朋友原来在家里不做事,依赖性强,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自从她妈妈听了力力妈妈的介绍后,回家也制定了一张评比表,她把孩子的一些物质要求当作孩子进步的奖励。开始,孩子不是很配合,但妈妈在执行中意志坚定,慢慢地,孩子也就只好配合妈妈,最后也开始喜欢这张评价表了。妈妈告诉我:自有了评比表后,永乐在家里变得勤快多了,早上也能按时起床,自己学着穿衣服了,早饭也愿意吃了,每天还会主动帮大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

五、家园配合巩固教育成效: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只靠在幼儿园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生活习惯培养方面家庭教育将起到很大的作用。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条件可以说是空前的优越,随之而来的“溺爱”、“娇生惯养”也比比皆是,他们对幼儿生活方面大大小小的琐事几乎是一切包办代替,从而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培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父母、爷爷、奶奶背着或抱着健康结实的孩子上幼儿园;在家里四个大人轮流充当“保姆”,穿衣、洗脸、洗手,一切都照顾得周周全全。吃鱼吃虾更是挑净刺,剥去壳,亲自送到孩子的口中。造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局面。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请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如果幼儿在幼儿园是一种要求,在家里又是另一种要求,这样很难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的父母在培养幼儿习惯时,时而执行时而不执行,这会使幼儿在思想上造成混乱而无所适从,老师要和家长经常一起研究、探讨孩子的教养问题,做到家园共育。

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 篇3

关键词:激发兴趣 书写习惯 写字姿势

中图分类号:G623.2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这是因为字写得如何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学识、性格、气质、风度等。《小学语文课程课标》对不同学段的写字教学提出不同的阶段目标:第一学段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了解汉字的基本知识,能把硬笔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优美;第二学段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第三学段,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在书寫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一、以身作责,用自己良好的书写习惯影响学生。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不仅与教师的严格要求有关,而且教师的身教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一手漂亮、流利的字,如一个个美妙的音符,会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谱出优美的乐章,那苍劲有力、清新俊秀的笔画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实践告诉我们,哪位教师字写得好,他的学生写的字也比较好。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用自己优美的字迹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无论是课上的板书,还是作业中的评语,我都坚持一笔一画工工整整的书写,用行动给学生做榜样。

二、“千方百计”,培养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危害不小,轻者影响写字质量,养成不良书写习惯;重者影响生长发育、不利于身心健康。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以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书写,不仅有利于书写的规范,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让学生达到正确的书写姿势,从以下方面努力去做:

(1)编写字儿歌。把正确的书写姿势:坐姿及握笔的要点通过直观的幻灯片演示和生动的语言讲解,详细生动形象地教给每一位同学,然后把书写姿势编成简单易记的儿歌:“写字时,要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握笔摆好‘三个一,眼离书本约一尺,手离笔尖约一寸,胸离桌子约一拳。横要平,竖要直,一笔一画要认真。”让学生熟记成诵。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每次写字前先念儿歌,再练字,真正做到“练字先练姿”。

(2)查病因,治根本。对于学生写字出现的错误姿势,要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亲自实践,查出不正确书写姿势的病因,方能治根本。如学生写字时常见错误执笔八例:笔尖太低、四指分家、靠点不对、拇指包笔、关节突出、毛笔姿势、勾腕执笔、抱拳锄地等。让学生试一试,学生就会发现这样执笔是看不见笔尖的,为了看到笔尖,身体就得往前倾,头向左偏,时间久了,学生感到很不舒服。教师告诉学生这样不仅人容易疲劳,而且容易造成近视和脊柱弯曲,并用书法老师幽静的语言陈述这样错误的姿势是“自杀”和“自残”。再让学生体验正确的坐姿及握笔姿势,学生就容易改掉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3)树立榜样,多鼓励。结合教学给坐姿及握笔姿势非常正确的同学拍照,展示给大家看,每节课都特别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小明星”,让身边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改掉不良的书写姿势。

(4)争取家长配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我还把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在家长会上教给家长,把图和口诀印发给家长,让家长配合老师督促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时注意写字姿势,共同培养写字习惯。

三、“火眼金睛”,培养学生认真读贴的好习惯。

读帖是指临摹者在写前对字帖静观默察,细想体味,对范字形成清晰的印象,做到成“字”在胸,意在笔先。小学生写字常常不读贴,或对范字稍作浏览,就匆匆下笔,以至顾此失彼,徒劳无功。要提高写字教学的效率,就要培养学生的读贴能力和习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写字前要做到“看、思”两大步骤,看字的笔画,思考、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哪个笔画应写在哪里,占多少位置,注意平衡、等距、长短、垂直的合理,然后再写,让学生养成“整体把握,细致观察”的读帖习惯。

四、及时评价,方法灵活,培养学生浓厚持久的书写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书写兴趣,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调动学生对写字的兴趣,促进学生写字良好习惯的形成。教师把写字课上得形象、生动、自然。如上写字课时,分析字的结构,把人体结构、配上人物动作与字的笔画结合起来教学,符合小学生年龄的特点,易于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

开展写字竞赛活动。班级开展作业评比“看谁的‘优秀多”,每学期班级安排一至二次写字竞赛活动。赛前要告诉学生,让学生早有准备,比赛后要评奖,还要把优胜者的作品进行展览。让学生有成就感。

五、磨练意志,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的习惯。

勤学苦练是古今书法家的共同之处。在写字课中我经常给学生介绍从古至今许多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练字的轶事趣闻,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几十年如一日苦练书法,一池清水变“墨池”;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坐卧于石碑旁摸索比划竟达三天三夜等。这样既教育学生学习勤学苦练的精神,又引导学生与自己的惰性做斗争。坚持教学生字时有机地进行写字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练字计划,每天回家练字15分钟,并要求家长督促,真正落实“天天练”。因为有了老师的指导,家长的督促,学生进步更明显了,兴趣也更浓了。

六、全员关注,培养学生“提笔即是练字时”的好习惯

我们常见学生练字时是一种书写,做作业时又是另一种书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作业多,难以顾及书写质量;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实现知识的迁移,没有形成自觉写字的习惯。为此,在写字课上,对学生反复强调,将练字融入日常的各科作业,形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要有“提笔即是练字时”这种意识,就应该做到不管是什么场合,不管什么时间,只要提起笔来写字,就要严格遵守正确的写字姿势。特别要抓住平时各科作业这一练写字的最好机会,和各科老师取得配合,共同督促学生的写字姿势,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良好习惯是一种能量的储蓄。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也是磨练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对此,教师只有从自身,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从严、从实、从点滴抓起,抓住小学生写字的最佳时期,寓教于乐,持之以恒,才能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 篇4

关键词:幼儿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文明习惯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4岁是幼儿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 可塑性很大, 幼儿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为幼儿积极情感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及交往能力的提高将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而且三分之二都由祖父母看管, 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由于过分宠爱, 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出现了娇惯任性、攻击性行为、不会协商, 特别是礼貌语言与礼貌行为很是欠缺。因此, 按照我班实际情况, 我重视对幼儿文明习惯的培养。

一、发放家长调查问卷, 了解幼儿文明习惯的现状

在开学初, 我从文明语言、文明行为、文明习惯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从问卷调查情况看, 家长普遍认为孩子文明习惯有待进一步提高, 家长也都认为培养孩子文明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问卷调查也让我了解了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 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培养。

二、制订教学计划, 循序渐进有目的进行培养

我把文明习惯培养融入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把文明礼貌教育定在班级计划中。文明习惯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每月有重点安排1~2个内容, 每周有计划、教师心中有目的, 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孩子。比如, 刚开学孩子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在开学初我把重点落在, 会向老师和同伴“问好”, “说再见”等。在学期末孩子对同伴初步熟悉, 已有初步的交往行为, 这时就要教会孩子交往的文明用语, 如:“请你帮帮我好吗”?等等。

三、在幼儿园初步积累一些文明习惯培养的方法

1. 通过教师自身示范, 让幼儿体验和感知文明习惯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 孩子学习的能力基本还是以模仿为主。在午间散步时, 看到别的班的孩子们, 我会主动地说:“某某老师好, 某某班小朋友好。”在摆放教玩具时, 我有意识地整理归纳好, 并轻轻放回原处。

2. 结合各类语言活动, 让幼儿产生文明习惯的意识

我把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渗透在当前教学中。如, 在故事活动《胖熊吹气球》, 我会提问, 胖熊的气球都给好朋友了, 好朋友会怎么做呢?让孩子了解, 好东西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平时我也会用形象的儿歌引导孩子遵守秩序, 比如, 在排队时我会说:“一个跟着一个走, 不抢先, 不落后, 这样才是好宝宝。”

3. 创设良好的环境, 让幼儿自觉遵守文明习惯

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 孩子们好动爱奔跑, 我在地上贴了几个“小乌龟”, 孩子们看到后就会停下脚步慢慢走。我还在班级墙面上开设了“小星星亮晶晶”的专栏, 根据孩子们的行为表现每月进行评比:微笑星、文明星、礼貌星等。

4. 通过游戏活动, 让幼儿养成良好文明习惯

幼儿都喜欢玩角色游戏, 特别是小班的幼儿。比如:在娃娃家的角色游戏中, 我经常会作为客人参与幼儿的游戏, 在我敲门后, 幼儿扮演的“爸爸、妈妈”通常会热情地帮我开门, 还会说:“请坐!请喝茶!”

5. 通过随机教育, 巩固幼儿的文明习惯

幼儿良好文明习惯在形成过程中常出现反复, 因此习惯的养成是需要练习和巩固的。小班孩子的记忆是瞬时记忆, 有时孩子出现不文明的行为时, 如果你过一段时间再和他们说, 他们已经忘记前面做的事了, 因此教师的随机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比如, 在小花园里, 发现孩子有拔草的行为, 我会马上进行教育说:“小草也是有生命的, 如果拔草, 它会很痛的, 我们要爱护小草, 给它浇浇水让它快快长大。”教师的随机教育会让孩子文明的行为得到强化和巩固。

四、家园同步教育, 共同培养幼儿的文明习惯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去别人家做客时, 家长要主动和客人打招呼。乘公共汽车时, 主动给老人让座等。只有做到家园同步教育, 才能使幼儿文明的习惯得以不断强化。

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 篇5

常州市西仓桥小学(钟楼区蓝天第二学校)邱玲

一、我的思考

【思考一】培养流动儿童成为一个合格“新市民”的必须

习惯,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我校的大部分新市民子弟由于受家庭文化背景、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影响,造成良好行为和学习习惯的严重缺失,甚至积聚了较多的陋习。为了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从小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就成为了一件大事。

【思考二】认真调查分析,为培养良好习惯提供有效决策的导向素材。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教学现场观测,我们发现:

(1)教师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部分老教师在教育行为和教育习惯中比较偏重于自身教学任务的完成,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基本采取的是号召式的,没有习惯培养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一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意识和行为措施。从全校各学科组调查中发现整个学科组没有统一的学科学习习惯的要求与培养措施。

(2)从学生方面看,课堂学习时有良好倾听习惯(能听、能思、能发言)的少于5%,而不听、不想、不发言的多于50%;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约占40%,虽能完成但正确率低、书写潦草、卷面不洁的多于70%,回家能预复习的基本为零;朗读拖腔拖调,读不流畅的占80%;规定的背诵与默写合格率低于40%。

(3)从学校教学管理看,比较偏重于学科的考核分数,偏重于教师个体课堂教学专业能力的改善研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缺乏导向与评价。

(4)从家长调查结果看,家长对学生学习口头过问的内容大致两项:一是作业完成没有占40%,二是考试是几分占60%;关心学生在校课堂学习习惯的占5%;课外关注学生预复习的几乎为零。

二、实践探索

【实践一】建构流动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指标与具体要求的基本框架

1、明确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基础性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多,而本课题研究需要构建的学习习惯指标必须从我校流动儿童现有的基础出发,所定的指标要能为流动儿童群体所接受,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培养起。

参照性

即每项指标从宏观到要求细化,要让师生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如何操作有参照。

阶段性

学习习惯指标的构建不可能一下子形成,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把良好学习习惯指标的构建分三个阶段分步展开研究。研究的基础阶段构建课堂学习的良好习惯指标与要素;发展阶段重点构建课外学习良好习惯指标与要求;深化阶段重点研究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评价指标,这样使良好学习习惯指标构建有针对性、重点性和实效性,使研究更为扎实。

发展性

对同一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从学科学习的通适性习惯向学科学习的个别性习惯发展,学习习惯从课内向课外发展,学习习惯要从低到高循序递进的发展。

2、坚守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体的理念。

由教师个体到教师群体,由单一学科到学科综合,至下而上的思考、提议、讨论,初步形成试行稿;在试行过程中采取用评价调整来确定形成适合我校校情的良好学习习惯指标框架体系。

【例如】按“知、情、意、行”的心理发展规律对感知、情感、意识、行为、素

【实践二】探索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 【策略】1行为提示策略 ①环境提示:

每个教室黑板上都有“专心倾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认真作业”的提示语,教师引导学生每节课前一分钟默读黑板上的习惯要求,以自我提示执行习惯要求。

②自我提示:

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课题学习习惯基本指标与具体要求,让学生常读、常思、常对照,经常积极地自我提示。

③教师提示: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关注行为习惯控制困难学生弱势个体,一经发现不良习惯的行为表现及时予以表情提示、动作提示,让学生有效及时地纠正坏习惯。

【策略】2任务驱动策略

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薄弱的特点,并针对流动儿童普遍存在缺乏课堂学习习惯意识和行为控制困难等特征,教师积极探索以任务驱动的策略及在解读文本师生对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先提出相关问题的任务驱动策略,迫使和激活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收看、带着问题观察、带着问题倾听、带着问题思考,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被动倾听,被动思考,去辨析教师讲课及学生发言内容。日趋日渐采用任务驱动策略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倾听、思考、发言向主动倾听、思考、发言转化,逐步养成良好的听课、思考、发言习惯。同时,以此提升教师、学生发言者与倾听者以及与教材文本、与技术文本之间的网状互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策略】3以有效教学设计吸引有效倾听策略

流动儿童在课堂学习中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尤其学生本身的主观原因,如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情感等,但对于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养成更多的是在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否吸引和调动学生倾听、思考、发言的积极性。从现状调查的课例中我们发现将近70%的教师忽略了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较多的是用现成的教案照本宣科,一本书一支粉笔,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工具单一,教学方式单一,甚至没有重难点。冗长的说教严重地降低了学生听课的兴趣,久而久之,教师只管教,学生课堂学习习惯越来越趋向不良。面对这一严重教学状态,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把以有效教学设计基于引导学生倾听、思考,养成良好习惯作为重点进行研究,采用了“独立备课、组内议课、专家对话、零距离辅导”的三备两上的方式提升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其间特别强调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及生活化、趣味化、情景化、技术化,以连续的、有效的教学活动激活维持和发展学生的倾听的注意力,并以此来激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的需求。

【策略】4“专项训练及矫正的策略”

①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然后交流反馈,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②课前两分钟专项倾听训练。

③专项训练凸显在学科教材阅读的训练与指导上。(例如数学作业审题的专项训练与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教情和学情的实际情况,选定其中的某几项策略在课堂教学中予以重点实践应用。

【策略】5情景吸引策略

有效的情景创设,能激活维持发展学生倾听的注意力和情绪,同时刺激学生思考和表述的需要。

情景有技术性情景和非技术性情景。技术性情景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符合生活情趣的声像视觉情境信息,刺激儿童来倾听,从而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情感态度以及语言智能。这一策略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非技术性情景策略指的是根据教学本身及学生认知心理需要,创设多元化情景,例如:课例《我叫足球》《统计》《第一次抱母亲》中的表演、猜谜、游戏、录像等活动情景„„促进生本、生生、师生互动。这其中尤其要关注学困生,创设给予他们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没有顾虑,互动学习的氛围中自觉地专心倾听,给予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真切的帮助和服务。这一策略在各学科、各年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策略】6情感诱导策略

首先探索教师体态语言感染策略,教师以自身良好的体态语言,丰富的教学情感以及童趣化、艺术化的语言吸引和诱导学生专心倾听、积极思考、热烈发言。

同时实施适时适度的鼓励性动态评价策略。在教学中,教师恰当运用体态语言(如手势,眼神,面部表情,人际距离和自身动作等)向学生传递关爱的信息,这对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调节课堂氛围,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温馨的学习环境等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是实施互动评价促进好习惯的养成策略。我们采用了课后四人组或者六人组进行课堂学习过程中倾听、发言、作业等好习惯养成情况的互评,评出好习惯的“进步星、示范星”;并开展教学班读书习惯周周评。【策略】7科际年段协作策略

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 篇6

【关键词】心理情感 个体差异 经济 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84-02

好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年龄在七岁到十三岁这个范围左右,现在有趋于低龄化的趋势。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已经开始有自我的意识,性格逐渐在养成,好的行为得到好的习惯,好的习惯看出好的性格,好的性格得到好的命运,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行为从小培养多么重要。从幼儿园中进入小学后就会有更加广泛的接触面,会突然增加许多课程,在学生的心理上刚开始可能会不适应,但是在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同学就会逐渐融入集体。但是在城乡结合部这个比较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他具有比较明显的地理特性,他们的学生一部分来自农村有着农村人的良好特性,懂事听话、学习努力、勤奋刻苦、遵守纪律,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等各方面不好的引导,会骄傲自满、过分的被父母家人溺爱形成种种陋习。在这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这样的品质,恰当的改正没有良好习惯的学生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小学生来说会终身收益,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小学生优良的道德水准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每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家长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他们耳濡目染亲身近距离的感受家长为生活打拼的艰辛,从而会更加心疼父母。中国民间有句古话叫做“穷人孩子早当家,”这些学生的父母能让他们从农村中一步步脱离出来,让学生逐渐接近城市的生活,那么其中付出的艰辛肯定是一般人无法言语的,而这些孩子就亲身体验着。但是也有一些城乡结合部家长的思想观念就有所偏差,就比如说有的家长经济水平与城市发展相差不大,但是思想水平、道德素质、还存留在农村阶段。还存在先富起来的现代家长没重视习惯的培养,财大气粗的现象存在。这样就会无形之中就会教给孩子会变得专制粗暴、蛮横娇惯、自私自利思想行为上越走越偏。最终还是因为环境与家长的影响与教育。在这些孩子们中,家长大都忙于工作无暇顾忌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上的教育与关怀,他们知道知识在将来的发展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认识有限,遇到问题就很粗暴的解决,一般就是动手来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给孩子一个很不好的引导,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不重视孩子心理的健康教育问题,他们往往给孩子在课余时间报名大量的补习班、兴趣班等,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竞技比赛,重视孩子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这样就会在无形之中教会孩子自私重利的思想,可能会让孩子的价值观产生偏差。

在城乡结合部中的学校中大部分的孩子父母都会进城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与生活,大部分都是由祖父母照看,这时候隔代的观念看法都不一致会有很大的代沟问题,加之老一辈人是思想观念守旧,会更加溺爱孩子,孩子的家庭教育与学校中的教育理念相互违背,导致孩子在思想行为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想要使孩子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小学阶段的行为是靠家长与教师一遍遍重复强调或训练形成的,所以在平时校园中或者是课堂上,每位教师都有义务去纠正、指导孩子们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无论是读书方面还是生活方面,在校内要强化校园与课堂纪律,告诉学生要遵规守纪,这里要着重加强班级内的纪律,校园的纪律以及法律法规,告诉他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违反了纪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2)上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学习知识,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习惯。这里教师要着重培养孩子们的读书学习的习惯,在这里教师要培养的是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与学习相关的习惯,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能力,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动手能力,我们社会主义将来需要的是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3)在学习了文化课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孩子们认识中国的传统美德,接受良好的礼仪教育。我国是礼仪之邦,中华美德源远流长传承了几千年,我们要继续传承下去,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并且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把一些实际的礼仪教会学生,做一个有文化有礼貌的小学生。

(4)在这个城乡结合部的孩子们家庭条件基本上会比农村孩子的生活学习条件要好一点,那么就要给孩子们一定的磨炼与挫折,有人说幼时的磨难是一笔可贵的财富,而现在的孩子们缺少这种精神上的财富,我们要给他们创造这种机会,适当的给与一些锻炼,同时在磨炼的过程中教导他们要学会正视困难,锻炼自己的心智和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勇于直面困难的勇气。

(5)加强在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在城乡结合部中,人员混杂,治安状况令人堪忧,我们教师与家长要在平日里加强对孩子们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不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日积月累当中形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学生带来的受益在将来的发展中会形成不可估量的价值,行为决定人生细节决定成败。

参考文献:

[1]王建华.以养成教育推进德育创新[J].江苏教育,2008年23期.

[2]黄海燕.浅谈学生的养成教育[J].教育艺术,2009年07期.

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 篇7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吃亏, 想改也不容易了。”小学低年级正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作业习惯, 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提高学习成绩, 同时也能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 严谨的治学精神。 低年级的语文学习, 若是学生能认真地完成听、说、读、写的各项作业, 对学生学习语文来说, 是一笔终身的财富。 因此, 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作业习惯, 对我们低年级语文教师来说, 是义不容辞的。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 就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语文作业习惯谈几点体会。

一、规范作业制度

1.在精心设计中保质保量保时

一、二年级的学生手腕肌肉未发育完全, 长时间书写会疲劳、厌烦, 导致马虎了事。 因此, 低年级学生以每

天安排15分钟左右的课堂作业和20分钟左右的家庭作业为宜, 教师在作业设计上应做到:“量”适中, 让中下等的学生也能在适宜的时间内完成;“质”保障, 以认真书写为基础, 端正、整洁为目的, 有所进步为目标;“时”适度, 让做得快的学生在时间上有所宽余, 做得慢的同学在时间上感到紧迫, 使他们能把精力都集中到做作业上来。 如:一、二年级学完新课后, 在课堂中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指导生字书写, 同时写进课堂作业本。 课后及时批改, 给漂亮的字打星星, 以示过关, 并力求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

除了完成课堂作业本、抄写本等常规性书写的基础作业外, 设立开放式的作业, 如:课外讲故事、课外阅读的作业。为激发学生“说、读”的作业兴趣, 可以推荐一些合适的优秀书刊进行指导阅读, 使它们成为学生们的“精神美食大餐”。同时还为学生准备“采蜜本”摘记好词好句积累, 开展“每月一展”活动, 把孩子们“采蜜”情况做一个汇总, 并予以表扬和奖励。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精心设计作业, 如:布置说一说, 画一画, 做一做, 唱一唱, 查一查等不同形式的作业, 或把学生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 或将学生引入文学长廊, 或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 启发思维, 激发想象。

2.在明确要求中注重方法指导

批评学生作业的一百个不是, 还不如教给学生一个好的作业方法。培养学生认真对待的好习惯, 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指导。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模仿能力强, 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 无论是黑板上的板书, 还是作业中的评语, 都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示范要求。如:方格拼音本、田字格、 笔记本作业书写格式的示范、生字词语书写的指导。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的范写后, 再在自己的本子上按观察的范例要求练习写字。 这样, 在教师教学写字的过程中, 也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比起完成作业, 我们更要教会学生认真学习、做题的方法, 比如预习作业。 从一年级下学期起, 我开始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预习方法: (1) 通过拼音读准课后生字, 并把生字用圆圈圈出来; (2) 标出课文自然段序号; (3) 正确朗读课文三遍。并要求学生把预习方法写在语文书的第一页, 使学生明确预习的要求。二年级开始增加了查字典的作业, 把生字的部首写在课后的生字旁, 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并读记配套的《词语手册》。

3.在注重反馈中树立典型榜样

作业反馈是学生作业的跟踪, 是批改作业的延续,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每次批改作业之后, 都要认真总结, 对于好的作业及时进行表扬, 对共性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评, 予以纠正。如特别容易写错的字, 句子写完后忘了加句号, 写话中冒号、引号的错误运用等。

除了讲评外, 对于书写整洁、美观的, 或者进步明显的作业, 还要贴在黑板上、学习园地上或投影仪上进行展览。 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观摩学习, 激励斗志, 激发超越彼此的心理。

再如预习的检查, 每次上新课前, 都要认真检查预习情况。 两年下来, 学生们能进行简单的预习和自学了, 他们已经成功地迈出学习语文的第一步。

尤其是在写话的讲评上, 把精彩的写话当作范文诵读, 或挑选一些优秀的句子进行范读, 点评精彩之处, 回味绝妙之笔, 鼓励并辅导学生积极去《未来作家报》《语文报》等报刊投稿。

只有教师用心地及时捕捉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作业被欣赏的喜悦, 让这种“成功的乐趣”成为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内驱力, 使他们增强养成良好作业习惯的自信心。

二、习得作业方法

1.在安静和谐的环境中静心静气做作业

“做作业时不浮躁, 静下心来仔细做”是做好作业的前提。 一部分学生对待作业没有端正的态度, 只是应付了事, 赶时间似的匆匆忙忙把作业做好。 不但书写不端正, 还经常出现少一点、多一撇的笔误现象, 更做不到全心全意地思考, 以致错误百出, 甚至连考试都心浮气躁, 这样的不良习惯直接影响到将来的学习。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做作业时根本没有静下心来, 三心二意, 作业的质量当然可想而知。 因此, 我们要创设一个安静的环境, 让学生在安静和谐的环境中静心静气做作业。 在中午的作业时间, 由班干部管理, 教师随机监督, 教室里始终保持安静, 学生或是独立完成作业, 或是订正作业, 或是静静地阅读。 让学生潜心做事, 尤其是阅读题, 别急着动笔, 要静下心来读进去, 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后再答题。长时间的熏陶, 学生一定会养成静心静气做作业的好习惯。

2.在得当的学习方法中养成自查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检查作业的能力和习惯, 刚开始时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 如:关键的笔画有没有写对, 易错的字有没有多一笔或少一笔, 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前后鼻音有没有混淆, 声调有没有忘记标, 句子有没有写通顺、写完整, 句号有没有忘记写, 是否有漏题现象等, 最后还要看书写是否端正整洁, 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如:二年级学生的写句子、写话作业, 总有学生不是增字漏字, 就是忘记加标点。这时, 我们就得特别要求他们检查句子的时候用手指一个字一个字地点着在心里读。检查写话时也要如此, 要求点着读一遍, 再流利读一遍, 才算把整篇写话检查完。 这虽然不算是聪明的办法, 但效果还不错, 句子的正确率提高了。 以后就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查、在小组内互查。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我发现班里很多同学的作业质量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培养自我检查的习惯, 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这是学生一辈子受用的。

3.在家校的联合中共促习惯的养成

一般来说, 书面的家庭作业学生都能自觉地完成, 但碰上口头作业, 如读课文、背古诗等, 或是开放性作业, 如看课外书、编故事等, 有一部分学生就打马虎眼, 想蒙混过关。

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家校合力, 齐抓共管。如:读、背的作业, 要求学生先自由读背, 再到家长面前去过关, 过关后请家长签字。 第二天到校的时候, 有针对性地抽查学生的读背情况。

看课外书也是 “有人欢喜有人忧”。有的学生特别爱看书, 也从书中收获了很多课外知识, 成了名副其实的小书迷。而总有那么一些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 因此, 在一年级第一学期, 我基本上是天天读故事或讲故事给学生听, 激发他们爱看书的兴趣。 第二学期开始, 我每天为学生推荐或让学生自选课外读物内容。回家在家长的指导下朗读, 一直到读懂为止, 并要求家长在所读的内容旁签字、写评语。 第二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检查学生在家的阅读情况。 这样, 学生课外阅读做到了家中有监督, 学校有检查, 实实在在得到了落实。

三、优化作业质量

1.在小组竞争中互勉互励

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按时完成作业, 保障作业的质量, 我在班级中开展小组竞赛活动, 激发集体的力量来带动每一个学生, 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学习风气。如:交作业时, 看哪个小组的作业本交得又好又快 (比正确率高、比动作快) ;订正作业时, 看哪个小组的作业订正得最快, 给相应的小组加一面红旗, 并且每天及时通告每组的作业情况。一周下来, 得红旗最多的三个小组每人都可以得一个笑脸。 这样, 除了督促学生按时交作业外, 还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 让学生认识到做事不能只顾自己, 还要考虑别人。除此之外, 我还特别引入了组长责任制。每次作业完成后, 都交由作业组长检查过关 (书写要求端正、错题要求订正好) 。如果该小组作业正确率和优秀率高, 则该作业组长可以得一颗 “★” (累计5颗可得一个笑脸) 。 这样既增强他们的责任心, 激发团队合作精神, 又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

2.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

优秀的学生作业就是一份良好的教材, 在相互的欣赏中, 不光能学到别人的作业内容, 更难得的是能欣赏到那些优秀学生端正的字迹, 以及从这端正的字迹中所反映出的良好的作业态度, 从而起到熏陶和感染作用。

再回到阅读作业。 二年级的学生, 识字和阅读量都大量增加了, 我把看书看报半小时, 摘抄5个好词、熟记2个好句、1个精彩语段作为每天的作业之一, 每周五中午全班互读分享他人“采的蜜”。我发现在优秀的作业本旁总围了不少同学, 或朗读着词语和句子, 或惊叹着作业的质量。 这样的碰撞交流,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在相互的碰撞中, 学生的采蜜本越来越规范了, 也越来越厚了!

3.在奖罚机制中灵活评价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 而且很容易被学习活动中的一些外部因素所左右。 根据他们好胜心强、喜欢和同学比赛的特点,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除了批改对错以外, 再进行适当的评价和给予一定的奖励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在班级中建立了一系列奖罚机制。

另外, 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在注重横向竞争的同时也应讲究纵向的鼓励。有些学生也很努力地在做, 但总是会错。 对他们就要更多地关注, 用特殊的标准来过渡。如作业速度快了, 字迹清楚了, 订正及时了, 错误少了……教师要及时抓住契机, 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表扬, 或在他们的作业中写上“你进步了!”“进步很大, 继续努力哦!”“字越来越干净了! ”“真棒, 加油哦! ”等激励的悄悄话好好鼓励。下一次的作业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惊喜。 如果有惊喜, 一定记得乘胜追击, 不断给予肯定和鼓励。平时分小步指出他们的缺点, 直接面批作业,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难题给予适当辅导, 规范作业。相信教师的耐心和真诚会有回报的, 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变好的愿望。师生共同努力, 长期坚持, 自然成习惯。

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 篇8

一、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以“知”为基础

知是行的前提, 行是对知的检验, 知行统一才能化为一体成为习惯。孩子年龄小的时候,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比较听话、好训练, 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因此, 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时, 我们要坚持以班队活动课、品德课教学、少先队活动等为阵地, 以“学习园地”、“黑板报”等为信息窗口, 采取环境熏陶、学习渗透、主题讲述、活动明理等丰富多彩的形式, 强化学生的认知。“树苗易直也易弯。”低年级儿童正如小树苗一样, 如果能唤起其习惯的养成意识, 并加以正确引导, 他们就会沿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引导学生由自发走向自觉。

二、训练的形式应该多样化, 力求“趣味”二字

实践证明,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 而在于训练, 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 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从心理学角度看, 小学生的感知中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 容易被新颖的内容所吸引, 如果行为训练的形式单一,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容易产生厌倦感。为使学生愉快地接受行为训练, 训练的形式应该多样化, 力求“趣味”二字。因此, 在训练中应采取做游戏、唱歌谣、情境表演等儿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活动形式, 使习惯训练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过程, 培养其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借助于榜样力量, 使孩子受到良好教育

教师每天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 外面有几十个富于敏感的、善于窥视教师优缺点的孩子在看。因此, 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同时, 自己首先得做出榜样, 做到身体力行。看到地上的纸屑主动弯腰拾起;骑车、走路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碰到学生, 主动打声招呼:“某某同学你好”;在办公室, 当学生把作业本送来, 要热情地对学生说:“谢谢!”孩子们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 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谢谢”、“再见”、“你好”等礼貌用语, 学生自然都看在眼里, 印在心里。他们耳濡目染, 也会模仿着说起来, 无论老师给学生送去什么, 学生都会甜甜地说一声:“谢谢老师!”在校园里碰到老师、同学, 问早、问好、道再见, 就会成为学生们生活的口头语。因此, 教师要在具体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美的语言、美的行为蕴涵着一种无穷的教育力量。

四、细化要求逐步实施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 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 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为此,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 循序渐进, 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 使他们良好的习惯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 在学习方面, 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 标准“三姿”, 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学习水平的提高, 知识的不断更新, 到了小学中高年级, 教师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学生高级的学习习惯, 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和勇于创新的习惯等。

对于习惯养成过程中的各规范点, 教师必须以规范化的动作反复有计划地训练学生, 严格要求, 密切配合。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 然后配合言教法、身教法、名人故事启迪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实施。小学生自制力差, 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易形成, 也易消退, 所以教师对他们要细致要求, 多次训练, 直到巩固为止。不能只讲要求, 要加强检查, 严格督促, 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及平时的生活之中。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需要教师、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特别是班主任的不断探索、不断总结。通过多种途径, 采取多样形式, 持之以恒, 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懂得“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的道理, 从而自觉养成守规范的好习惯。我们相信:坚持“有效方法+持之以恒=习惯”的培养策略, 学生一定会享受到良好习惯带来的永久福利, 使他们受益一生。

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 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健康成长,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人健康成长的一生中至关重要,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的发育,而且还会关系到幼儿交往能力、意志品质以及自信心和自尊心等方面的培养。例如,有的孩子不按时睡眠和起床,作息时间随意,家长任意放纵幼儿不良习惯的发生,导致幼儿不能按时上幼儿园,严重影响到本人不能够正常地与其他小朋友活动、嬉戏以及交往的规律,时间一长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矫正;有的会变得性格孤僻,有的会变得缺乏融入集体的信念。除此之外还有的幼儿没有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有的幼儿不管是什么东西都喜欢往嘴里放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睡眠的好坏能保证幼儿有充足的精力参加各种活动,而有的幼儿就缺乏午睡的习惯,还有的幼儿睡姿不正确,这些也都会造成幼儿的精神状态不佳,使幼儿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同伴的嬉戏与交往之中。因此,家长和幼儿教师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幼儿的生活,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一、 合理地安排幼儿的生活,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得让幼儿对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概念,真正懂得什么才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基本没有,对于生活中哪些是正确的习惯和哪些是错误的习惯分辨不清,如果家长和教师不能及时纠正和规范幼儿的不良行为,坏的生活习惯就会伴随着幼儿的成长逐步形成。针对幼儿的不良行为,家长和教师不能简单地指责与干涉,而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正确地讲解、示范,使幼儿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让幼儿在玩中做,自觉地接受正面的引导。例如,幼儿刚进入幼儿园班级时,多数幼儿都不懂得有条不紊地拿放小椅子,有的幼儿拖着小椅子到处乱跑, 有的把椅子举起来左右摇晃……针对这样的现象,显然教师严厉的批评是不合适的,假如教师边告诉孩子怎么摆放小椅子边做出示范,孩子就会模仿着老师的做法去做,今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都会知道怎么做了。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幼儿来说更是教育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之所在。

幼儿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要形成明确的时间观念,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做游戏都要有确定的时间,不能随意放任孩子缺乏时间观念。而有了时间的约定,就要规范孩子严格执行,家长和教师要因势利导,晓之以情,采取温情、有效的办法引导孩子遵守作息时间,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模式,按时作息的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另外,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的卫生习惯主要包括洗手、大小便、梳头、穿衣等。这些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孩子自理习惯的形成,因此作为家长和教师要从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小事做起,引导孩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教会孩子自己梳头、穿衣。但有的家长总是放不开,孩子能做的事也包办代替,其实这不是对孩子的爱,经常这样做势必导致孩子养成懒惰的习惯,因此家长和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会孩子养成这些好习惯方面入手,真正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其次,大多数家庭都会给孩子买许多玩具、图书,家长要让孩子看后放在指定的地点,不能随便乱丢。在饮食方面,家长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在这方面,家长要了解和掌握影响孩子身体健康发育的相关知识,根据孩子健康发育所需的营养,科学合理地安排孩子的饮食。同时,对孩子的饮食要有一定的规定和要求,教育孩子不挑食、偏食、不吃零食、防止暴饮暴食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培养和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天天碰到又不难做到的事。如吃饭前让孩子帮助搬凳子,摆放碗筷,饭后帮助收拾碗筷、桌椅等,这样的小事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和教师及时给予孩子真诚的鼓励及表扬,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特有成就感,还会经常和其他小朋友炫耀自己所做的事,这无疑对于其他孩子来说也起到了教育和引导的作用。通过这种细小的劳动培养,可以促使孩子及早摆脱成人的照顾,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让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得以强化

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形成以后,还需要不断地巩固、强化、完善和总结。有相当多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每一件事, 但只要回到家里就判若两人了。这种状况的发生,就需要教师要经常和家长沟通,巩固良好生活习惯的成果,把如何保持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策略教给家长,让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家长与教师一致、一家人之间一致,使孩子的良好习惯得以巩固和强化。

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 篇10

一、培养学生良好“说话”习惯的主要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中“说话”训练的内容很多, 诸如读题、审题、概念、观察、猜想、推理、操作、小结等, 几乎都是开展数学语言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说话习惯的重要内容。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紧密联系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统筹设计, 序列安排, 分步实施, 适时训练,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说话习惯。

1、读题时, 培养学生会说题意的好习惯。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常常发现学生在解题时, 误解题目的意思或者只完成题目要求的一部分要求, 从而造成解题的错误和不完整性, 这就是因为学生审题不清或者没有完整的审题。因此, 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 更要让学生说出题目的意思, 让学生说出题目的内容是什么?有哪些要求?要特别注意什么?通过说题意, 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更准确完整地理解题目的意思, 提高数学思维表达能力和水平。

2、观察时, 培养学生会说图意的好习惯。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识字不多, 课本上以图画为主, 但是学生已经具有简单的生活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优势, 将学生的生活语言运用到教学中, 让学生将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相互转化, 从而使学生会说图的意思。例如:教学“加法的意义”时, 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感知图意的基础上, 出示一只鸟, 让学生说一句话;再出示第二只鸟, 让学生说第二句话后问:“合起来几只?也就是一共几只鸟?”让学生说第三句话, 接着让学生合起来用“原来……又……一共……”把整个意义表示出来。再让学生自己想好三句话, 使学生在理解加法的基础上, 顺理成章地说出算式“2+1=3”表示的意义。从小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题, 为今后学习应用题做好准备。

3、分析时, 培养学生会说思路的好习惯。

所谓说思路, 主要是让学生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如数的简算中, 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简算的, 为什么要这么算, 依据是什么, 还有没有其他的简算方法, 让学生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从而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4、计算时, 培养学生会说算理的好习惯。

何为算理?顾名思义, 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 是指计算过程中思维方式, 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 即发现计算的规律。算理的抽象性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尽量通过直观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 明确算理, 同时应让学生充分说算理, 培养学生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思考问题, 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为例,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用14×2计算?使学生明白14×2表示求2个14是多少;其次, 让学生思考:你打算怎么计算14×2?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其思维过程:14是由1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 可以把14×2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乘法计算:先算2个10是多少, 再算2个4是多少, 最后把两次算的得数合并, 计算的过程有三个算式:4×2=8, 10×2=20, 20+8=28。通过这样的解说, 学生就能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的道理, 就能应用这样的道理解决其他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问题。

5、活动时, 培养学生会说操作的好习惯。

操作能再现知识形成过程。小学生依据操作活动, 进行定向、有序地思维。操作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学生思维的动态反映。说操作, 不仅可以训练“说”的条理性和准确性, 同时通过“说”, 完成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促进操作的内化, 强化操作引起的思维。例如:“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时师生共同操作, 10根小棒2根2根的分, 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3根3根的分, 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4根4根的分, 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5根5根的分, 结果又怎样?每次分完后让学生看一看, 想一想, 说一说。如第二次操作, 学生表述为"我每次3根3根的分, 10根小棒可以分成三堆, 还剩一根, 用算式表示10÷3=3多1。学生能通过几次操作, 把想与说、看与说有机结合起来,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 头脑里形成了深刻的表象, 再通过比较、语言表述, 逐步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6、反思时, 培养学生会说错因的好习惯。

反思是对数学学习思维活动的过程进行回顾性的思索, 并对自己出错的原因进行思考和分析, 从而获取学习的经验或教训。如果只做作业不进行反思, 那么不仅错误的做法得不到纠正, 合理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也无从建立, 从而阻碍了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把解题错误的原因说出来, 是对自己学习思维过程进行回顾性的思索、分析、理解,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久而久之还培养了学生进行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7、归纳时, 培养学生会说规律的好习惯。

一般来说, 数学新知由三种情况构成, 即旧知的增加, 旧知的转换, 新知与旧知的结合。让学生发现新知形成的规律, 并用语言表述, 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以及“商不变的性质”, 再让学生猜想分数可能有什么性质, 然后进行教学, 自然水到渠成。

二、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良好说话习惯的实践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说题意、说图意、说思路、说算理、说操作、说错因、说规律等习惯养成内容, 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步入说得主动、说得投入、说得刺激、说得新颖、说得规范的习惯养成境界, 这就必须研究培养学生良好说话习惯的有效策略。

1、提供机会, 让学生说得主动。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小学生有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只要自己会讲的话, 总不爱听老师讲, 喜欢自己讲, 所以, 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 相信学生会说、能说, 给学生说的机会, 同时, 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说。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 教师应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无论学生“说”得如何, 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并加以引导, 不但要使他们想“说”, 还要使他们敢“说”。例如:在教学《分米、毫米的认识》一课中“毫米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 在实物投影上展出了直尺上的“1厘米”, 然后用迷惑不解的神情自言自语地说:“尺子上1厘米长的一段里面怎么还有这么多小格呢?到底有几个小格呢?一小格的长度这么短是多长呢?”学生看到老师这副苦苦思索的样子, 都纷纷拿出自己的尺子数起小格来了, 不一会儿, 许多学生举起了小手, 有的说:“老师, 有9小格。”有的说:“不对, 是10小格!”等等。在学生争论不休时, 老师分别请两名不同意见的学生上来数一数, 之后再对他们的表现给以鼓励, 并请其他同学来评一评谁数得对, 为什么?在这里, 老师没有把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 而是故意把自己放到学生位置上, 使学生感觉到自己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些疑问, 同时又使学生在非常自然的情形下有了表达的欲望和机会。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 就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语言表达习惯。

2、变化形式, 让学生说得投入。

数学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调动全部器官进行思考和交流的活动, 包括仔细认真的聆听、层次分明的阐述、有理有据的解释以及科学严谨的推理。说话的训练形式和方法决定学生是否愿意调动多种器官参与交流, 从而影响说话的质量和效果。因此, 数学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说话训练的形式, 以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说话交流。一是自说自评。对一些简单计算题、应用题, 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自己评, 不必算出具体结果, 只要说出解题思路、过程就可以了。二是互说互评。同桌之间、相邻座位之间, 对某个概念、问题用口头表述的方式相互测验、交流。例如教了“比”以后, 可以出示这样一句话让学生联想:“二 (4) 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学生通过思考相互之间说出了: (1)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3/2倍: (2)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 (3)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3:2: (4) 男生人数占全班的2/5: (5) 女生人数占全班的3/5。经常进行这样说的训练,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而且达到了促进知识之间转化的目的。三是分组说教师评。围绕某一学习内容, 分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 相互启发, 讨论结束后, 由教师评价各小组讨论情况, 对说得比较好的小组及时给予鼓励。四是师生互说互评。对一些难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评价对方的看法,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 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地说、议、听, 让感官全部开放, 才能养成全身心投入的语言表达习惯。

3、技术支持, 让学生说得刺激。

多媒体教学软件集视、听、说、动手等多种活动于一体, 能引发多种器官的体验, 让学生进入数学王国, 全身体验数学带来的刺激, 因此, 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支持, 让学生说得刺激。 (1) 创设表达情境。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创设学生说观察几何形体特征的情境。 (2) 创设操作情境。操作是智力的源泉, 思维的起点。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 可以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 让学生摆一摆, 画一画, 分一分, 拼一拼, 数一数, 说一说, 创设操作情境。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通过分、拼过程的展现, 引导学生发现区别与联系, 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 且有条理。 (3) 刨设兴趣情境。兴趣是思维的动力, 情绪高涨取决于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 设计生动形象的课件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把他们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 唤起他们强烈的语言表达欲望, 达到激发思维的目的。教学中教者可根据教材内容, 把问题、知识融入到丰富多彩的媒体之中, 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解说过程, 从而形成情绪高涨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习惯。

4、多方鼓励, 让学生说得新颖。

在课堂上, 教师有时为了使学生能按照自己设计好的程序“顺利”进行, 要求学生语言表述只是依照个别学生的正确答案一遍遍地重复, 使得思维的发展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 长此以往, 必将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鉴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得新颖, 要善于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 这样方能通过学生的独特见解窥视到思维的广阔空间, 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如鼓励学生联想多说, 通过一个条件或特征说出与其有关的其它条件或特征,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复习分数应用题和比之间的联系时, 往往可以将关键句中的分数既表述成分数形式, 也可以表述成比的形式。

5、明确要求, 让学生说得规范。

数学语言在逻辑上是非常严密的, 一些数学术语都有它特定的含义, 许多概念、法则、性质等一字之变就会产生谬语。因此, 引导学生“说”, 不能一味强调学生像语文课那样, 说得如何具体、形象、生动, 而应重在准确、完整、简炼、有条理。一是语言要有准确性。如长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且相等的四边形”, 就不能说成是“两组对边平行, 且相等的四边形”, 也不能说成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且相等的图形”。二是语言要有简练性。在数学语言的表述中, 只有“说明”, 没有“描写”, 也没有“比喻”, 更不能有“夸张”。因此, 学生在对数学进行语言表述时, 一定言简意赅, 干净利落, 不要添枝加叶, 废话连篇。三是语言要有条理性。数学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判断和推理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再把思维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 使其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学习公式, 要求能说出其推理过程;学习定律与性质, 要求能列举出其归纳过程;学习法则, 要求能列举出计算原理;做应用题要求能说出解题思路。总而言之, 学生只有说得连贯, 说得有道理, 尽量说得完整有条理, 才能养成良好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佚名.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LEID]http://28493.eduol.cn/index.html.2007-10-2119:39:00.

[2]陈爱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说学训练[J].教学交流, 2008 (5) .

[3]罗英.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应加强学生“说”的训练[LEID].http://t.cersp.com/article/browse/3242557.jspx.2010-08-0612:26:17.

[4]胡凯.小学数学导说启思教学法策略研究[LEID].http://www.worlduc.com/blog.aspx?bid=1097310.2011-10-917:49:57.

[5]钱春平.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LEID].http://www.yxedu.net/show.aspx?id=43263&cid=129.2010-01-05.

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 篇11

摘 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才成长、终身发展的基础。小学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每一个学生都如一张未曾点染的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因此,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爱心化雨,润物无声;创设情境,启迪感悟;抓住时机,树立典型;及时评价,激励促进。

关键词:爱心;情境;典型;评价;竞赛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才成长、终身发展的基础。小学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每一个学生都如一张未曾点染的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因此,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一、爱心化雨,润物无声

古人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多年来,我真心地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我的朋友,下课的时候和学生一起做做游戏,没事的时候说说心里话沟通一下,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我的言行让学生体会到我在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所以,学生特别尊重、亲近我,愿意和我交流,并对我所教的科目感兴趣。其实,教师每一次赞许的点头、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都会让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看到学生有不良习惯时,我会找机会善意地提一提,这样学生既乐于接受,又不厌烦。比如,一个学生相当粗心,他把“七百八十”写成了“七八十”,当他再粗心的时候,我坏笑着把“七八十”几个字偷偷地在他手心画一画,他马上害羞地笑了,以后他会自觉地检查了。事实证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重中之重。

二、创设情境,启迪感悟

给小学的孩子讲道理,对他们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很难引发学生产生共鸣。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尝试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我曾尝试运用一个“聪”字进行学习习惯的教育,我说:“同学们,你们观察这个聪字,你发现其中最显眼的部分是什么呢?”学生都回答说是“耳”,于是我就故作神秘地告诉他们古人造字都是有一定根据的,这就说明会听讲的人才能做个聪明的人。学生都希望自己是聪明的,所以,在课堂中就努力约束自己去认真倾听。后来我又引导他们观察这个字的其他构造,让他们大胆设想,他们是这样交流的:“我觉得上面那两点就像眼睛,这说明聪明的人是会观察的。”“要做聪明的人就要大胆发言。”“还要不懂就问。”“还要细心。”“只有认真倾听,仔细观察,大胆发言,用心思考,我们才能做个聪明的孩子。”听听孩子们说得多好啊,正是因为他们从“耳”部上得到启迪,才会有下面新的发现,并通过总结,升华了对聪字的认识,从而感悟到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这个字的引导给学生良好行为的指正,比单纯的说教要好得多。以上方式,给了学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使他们从内心认识到有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从而能够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

三、抓住时机,树立典型

在课堂中,总会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存在。记得孩子们刚上一年级时,真的是童言无忌,课堂上打开话匣子就七嘴八舌,说个不停,但说着说着就跑题了,与学习无关了。我没有去训斥他们,因为我怕扼杀他们那一份纯真的天性,我要的就是孩子们的率性,我喜欢孩子们激扬的个性。但课堂毕竟是严谨的,如何引导积极却又有序、有重点地发言呢?我的做法是要善于抓住时机,树立典型,比如,哪个孩子发言扣题了,及时去表扬:“你说得真好啊,你不仅积极发言,是个勇敢的孩子,而且你讲得很有道理。”当你在表扬的时候,那些小小的孩子也都在琢磨为什么老师表扬他呢,原来是因为他讲得有道理啊。那么以后学生的发言就不但是积极,而且还扣题了。就这样,在我树立典型,进行表扬的同时,其他学生也通过对比反思,加深了思想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及时评价,激励促进

在平时对学生的教育中,我们应该“放大美好”,努力寻找每个孩子的优点、特长。即使是孩子也会像成人一样,渴望被人欣赏。欣赏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我班的郝××同学书写一直很糟糕,我多次提出却不奏效。有一次我发现他写得有进步了,我马上对他说:“孩子,你写得比以前强多了,你太让我惊喜了。”就这一句平凡的评价,郝××以后的书写变得认真而又整洁。除了在课堂中当场评价激励外,我还注意在试卷上、在作业本上及时性地做出评价。“好高兴啊,你的书写变得这么漂亮了。”“看到你今天课堂上勇敢地站起来发言了,我真为你高兴啊!”诸如这样的评语,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写,一方面学生及时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关注和期望,另一方面也用这种方式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取得了支持与配合。双管齐下,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自然水到渠成。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进行习惯培养。学生如同小鸟,给他们插上这一双隐形的翅膀,他们必定会在学习世界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 篇12

一、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在学生发现问题时, 积极引导, 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动手安装教具时, 常常手忙脚乱, 面对分散的教具零部件, 不知从何下手。这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 首先要检查零部件是否完整、齐全, 并交代哪些零部件容易损坏,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组内分工合作, 完成教具的安装任务。在此过程中, 学生从开始的“手忙脚乱”中探索出做事情的规律, 并逐渐养成做事情条理清晰的好习惯。

天气好的时候, 我会把学生带到户外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 学生“一哄而散”, 满操场废弃纸屑随处可见。针对此现象, 我在课前引导学生:爱护校园环境, 让操场来时什么样, 走的时候还是什么样, 以此养成随手收拾卫生的好习惯。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 大多数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老师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形成不思进取、人云亦云的思维模式,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习惯和思考能力, 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尤其是如何结合自己任教学科, 在常规教学中, 潜移默化地影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 学生拿到教具之后想也不想就问老师:怎么安装?这就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我给学生的回答是:你认真思考一下, 看看有没有办法把教具拼装起来;看一看说明书, 我相信你通过努力一定能拼好。

在做实验过程中, 我注重细节, 对问题一个一个进行探究, 或观察, 或实验, 或调查, 或记录, 或思考、或辩论, 学生在慢慢地改变着他们固有的思维模式, 开始变得“大胆”, 能够独立的思考问题了。

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良好的行为习惯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最初的起点正确, 才能成就以后的道路。在综合实践课堂上, 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读出插座上的数据私自抢来抢去, 结果谁也没有看清数据;有的学生趁老师不注意, 乱扔垃圾;有的学生在参加实验活动时, 旁若无人, 置身事外;有的学生上课吃口香糖、抖腿, 等等。每每看到此现象, 我都会耐心地通过故事告诉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上一篇:经管毕业论文下一篇:新理念下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