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毕业论文

2024-09-24

经管毕业论文(共10篇)

经管毕业论文 篇1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才质量决定民族的未来。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 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按照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的毛入学率为15%即大众化指标,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在大众化阶段不可避免地带来高等教育的一系列质量问题, 质量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教育方针指出: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然而大众化高等教育输出毕业生质量的评价, 是教育质量发展的最后一个环节, 对于保障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科毕业生是高校本科教育输出的产品, 其质量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地方高校更是如此。地方高校就是由地方政府投资和管理, 并主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等学校。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其独特的社会职能和历史使命, 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也有其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为当地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 它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如何, 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甚至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能否顺利实现转型, 也会对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 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问题将成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同时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学生人才成为地方高校的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对本科毕业生进行有效地评价和检验也成为地方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高等教育是经管类学生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高等教育为个体成才提供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地方高校经管专业必须在培养人才的质量方面提出明确的目标来检验毕业生培养质量, 以保证他们成长所必备的基础。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 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也随之提出新的要求, 尤其是经管类本科毕业生。其成长环境发生变化必然要求个体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 了解新时期经管类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社会对新世纪经管类本科毕业生的具体要求成为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的重要前提任务。

二、经管类毕业生质量评价的原则

(一) 科学性评价的原则

科学性是一套评估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失去科学性评价的原则, 就没有任何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要改变过去单凭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质量的传统评价模式, 人的特长表现为不同的方面, 不是单一的形式所能衡量的, 必须建立新的、能包容“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改变过去笼统地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的情况, 要科学地制定量化指标, 不能搞量化的绝对化, 避免由于有些不确定因素而使评价不全面, 建立在进行共同性塑造的同时,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模式。

(二) 导向性评价的原则

在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中, 无论是对高等教育过程质量还是高校毕业生质量所作出的价值判断, 都是根据一定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进行的。这些评价的目标、标准、指标及其权重, 对被评价对象来说, 起着方向性的作用。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目标是由目标制定者根据社会需求而制定的, 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应达到的社会价值的反映, 同时也是社会需要的体现。因此, 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必须遵循导向性评价的原则, 才可以引导高等教育活动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 多样性评价的原则

由于个性差异及教育开发的影响, 每个人的潜能发展是不同的。有的善于分析、有的善于综合, 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动脑。由于当今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而要适应这种多样化需求必然导致高等教育模式多样化, 为了全面满足社会的需求, 必须建立多元的质量评价标准, 充分发挥每个人最优秀的潜能, 努力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自身领域的精英。

(四) 可控性评价的原则

在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过程中, 无论对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都要遵循可控性评价的原则。一方面评价者通过毕业生质量评价, 客观分析被评价者达到高等教育目标的程度和原因, 针对这些原因提出改进的途径和措施, 为被评价者适当地调节质量的目标及进程, 使之符合被评价者的客观实际;另一方面是被评价者通过评价了解毕业生质量方面的真实情况, 明确自己下一步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应该努力的方向以及需要采取的有关改进措施, 从而实现自我调节。

三、经管类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

(一) 用人单位的评价

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对毕业生的定期考核材料, 是衡量地方高校学生教育质量的最直接、最有权威的材料。用人单位是毕业生施展才华的最终地方, 因此用人单位的领导对毕业生质量有最直接的了解, 经过实际考核后, 得出的评价结果比较真实可靠, 测量效度比较高。其指标见表1。

(二) 学校的评价

学校的评价主要通过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硬性指标和毕业去向, 来反映毕业生的质量。其指标包括:

1. 在校期间的评价

对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专业理论水平、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方面的评价, 主要以学生每学年的考试、考查成绩为依据;对思想道德表现、学风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校内积极参加各种组织学习活动的表现;对实验能力、毕业设计的评价可参考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科研、论文及答辩情况考核;对组织管理能力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校参加的管理工作和一些实习经历。

2. 毕业之后的评价

(1) 就业率。就业率是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是衡量地方高校培养毕业生是否适应社会需要的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就业率是指一所高校的毕业生在毕业时或统计时间内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占该校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就业率可分为一次性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 其中一次性就业率只是阶段性的就业工作成果, 年终就业率指毕业当年年终时毕业生的就业率。如今, 毕业生就业已经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选择年终就业率这一指标能够更准确的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

(2) 供需比。社会用人单位对一个学校毕业生需求总数与毕业生总数的比率可以反映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这个比率简称为供需比。

(3) 平均起薪。平均起薪是国外对毕业生质量评价常用的指标, 不同高校之间毕业生平均起薪的差别可以有力地说明其毕业生在市场上的不同竞争力。其中关键要考虑由于地区差异, 薪水系数有所不同, 参考高校前三个年度的均值作为基数为宜。

(4) 社会贡献度。社会贡献度是对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贡献大小, 也是一所地方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对应届毕业生来说, 能够在社会影响力大、声誉地位高的单位就业, 可以认为是其所在学校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为社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实际毕业生质量评价中, 用毕业生就业结构表示社会贡献度。但此评价指标没有现成的等级可参考, 可按照一定时期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给予确定, 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可从毕业生就业所在单位的类型、自主创业、出国留学及考研等几种情况进行评价。

3. 毕业生自我评价

毕业生进行自我评价, 是由学校组织向毕业生本人进行调查, 让他们对自己和培养学校的本科生教育进行评价, 这种方式能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毕业生既亲身接受了培养单位的教育过程, 又亲自体验了社会的职业实践, 他们不但能表述其参加工作以来的自我感受, 而且对教育过程的好坏、优劣和是非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这些信息对毕业生培养学校来说是十分宝贵的, 它为院校调整和改革本科生教育提供了可靠依据。其评价指标包括: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政治理论和管理知识等课程设置的评价, 对教学改革方面的建议, 期望学校从哪些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等。但此种评价方法的学生主观性强, 不易受控制, 存在一定缺陷。

除此之外, 在调查研究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些指标, 如用人单位满意度、个人社会声誉度, 虽然较难得, 但它们也是毕业生是否优秀的重要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34/info1247820433389334.him, 2009-07-17/2010-04-12.

[2]杨文东.略论大众高等教育毕业生质量评价[J].理论月刊, 2008 (4) :77-79.

[3]黄超, 陈文彬.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 (4) :134-136.

[4]王景伟, 余丽芸, 陈志宝, 王桂华, 曹宏伟.黑龙江省普通农业高等学校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7) :194-195.

[5]牛书成, 刁兆峰.中国大众高等教育毕业生质量评价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3) :161-164.

[6]周建发, 李昌彩.浅谈大众高等教育毕业生质量评价[J].硅谷, 2008 (21) .

经管毕业论文 篇2

独立本科考生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须知

撰写毕业论文(以下简称论文)是提高和检验考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全面反映考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国家自考委要求本科段(含独立本科段)考生在毕业前必须撰写一篇论文。为规范毕业论文的写作及答辩,现就有关问题明确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据本专业及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军队管理工作的实际,撰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以检验考生文字表达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论文的题目一般应在专业课程内选择,以行政管理、宏观经济管理两个方向为主,要紧扣所学专业,避免选纯技术、纯业务性的课题。

2.论文撰写要求

(1)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专业知识,对实际问题作具体的分析。要充分收集、掌握第一手资料,取得规律性的认识,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做到论点正 1

确、论据确凿、充分,分析透彻,论证有力。既要避免概念演绎,空泛议论,又要避免材料堆砌,就事论事,不能将毕业论文写成调查报告和工作总结。

(2)论文中心论点明确,有一定新意;结构严密,合乎逻辑,文笔流畅,表达消晰。篇幅在8000字以上。

(3)论文完成稿、制式封面一律使用16K纸打印,论文格式及字体大小参见“毕业论文格式”,论文连同《毕业论文表》装订成册(《毕业论文表》附后)。

三、注意事项

1.考生在通过本科段大部分课程考试时即可着手毕业论文的撰写。论文必须由考生独立完成,已发表的论文不能再用,严禁找人代笔,严禁抄袭,不得探询与答辩有关的问题。

2.考生不按规定时间提交论文、参加答辩,或论文不及格,答辩未通过,均不能毕业。

3.论文内容不能涉及有关单位、个人的商业机密、知识产权,特别是不能泄露军事机密。

4.答辩时,须带供答辩时使用的论文内容简介(一般不超过10分钟的讲解时间),考生自备毕业论文1份参加答辩。

5.考生须按时交纳论文指导及答辩费300元。

附:毕业论文格式、制式封面及选题方向

格式

主标题(小二号字〃粗黑体)

——副题(小四号字〃粗宋体)

姓名(五号字〃楷体)

[内容提要](小四号字〃粗黑体)

[关键词](小四号字〃粗黑体)

正文(五号字〃宋体)

[注释](小四号字〃粗黑体)

[参考文献](小四号字〃粗黑体)

选 题 方 向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1.社会转型期党的执政方式发展研究

2.宗教问题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分析

3.我国国家结构形式特点

4.司法改革与政治发展研究

5.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发展研究

6.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比较分析

7.“三个代表”思想与党的建设关系探析

8.民族自决原则与国家主权关系研究

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完善研究

10.现代社会的国家职能分析

11.论依法治国进程中的政治制度创新

12.权力监督制约规律研究

行政管理学:

1.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传承

2.加入WTO对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影响

3.中国行政体制发展中公共行政的基础条件

4.如何提高我国的行政决策水平

5.影响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分析

7.社会转型期行政文化发展研究

8.公共行政的民主化模式发展分析

9.世界行政改革发展趋势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

10.社会转型期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研究

11.中国行政改革的制度创新分析

12.依法行政与提高政府能力分析

13.行政改革过程中精简——膨胀——再精简怪圈的成因分析

14.加入WTO后,中国政府职能如何转变

15.谈谈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构成16.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加强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

17.军队行政管理的基本问题分析

18.军事行政组织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19.军事行政职能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和调整

20.军事管理过程的科学化

21.军事行政管理的法治化

22.军事行政管理主要内容的研究

对.军事行政组织系统的研究

24.军事行政管理如何实现现代化

25.军事行政管理方式的研究

26.如何提高军事行政管理效率的研究

经济管理:

1.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研究

2.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研究

3.发展中国国家的贸易战略研究

4.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5.现代营销观念问题研究

6.企业寻求市场机会的途径及方法研究

7.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研究

8.美国经济衰退和“9.11”恐怖事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9.经济全球化、加入WTO与我国经济运行及对策研究

10.我国贸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研究

11.就业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12.就业与经济增长研究

13.宏观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14.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

15.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调整思路研究

16.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17.论国防科学技术在国防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8.论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一体化

19.论军人的工资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20.试论对台军事斗争的经济动员

21.军事经济决策科学性分析

22.军事劳动特殊性研究

23.军事物力资源配置分析

24.军事财力资源使用效益分析

25.各国军事经济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自学考试委员会

经管毕业论文 篇3

关键词:经管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 经管人才培养 独立学院

一、应用型经管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是具有快速应变能力、良好沟通能力、较强适应能力、强烈求知欲望、高度负责的敬业态度、乐于奉献的团队精神以及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社交能力、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应用型经管人才的内涵不是操作技能与经管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应用型经管人才应具备广博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创新意识、能带领团队成员实现企业目标,应用型经管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而实践教学能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职业素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情商水平,使之成为能满足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经管人才的培养必须与互联网时代和大学生就业相适应。

二、做好经管类实践教学,促进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为未来经管领域的骨干力量,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培养不仅反映了独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还关系到独立学院的健康生存发展的问题,目前,我国独立学院的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还沿袭着公立高校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满足不了市场对经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需求,亟需构建以实践为主的教学体系来提高经管类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符合经管类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经管类人才培养应满足市场人才需求

在当今人才市场上,高校毕业生求职无门与企业求贤若渴的矛盾异常突出,成为了目前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不仅给国家带来很大的社会问题,也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究其原因,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人才需求相脱节。要么是大学生在求职时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动手技能无法满足于企业的岗位要求而造成待业,要么是大学生入职企业后,适应不了企业的制度和管理要求而屡屡跳槽,又或者是在工作中找不准自己的职业定位而导致失业,综合分析来看,目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而且缺乏团队合作、情绪控制、经受挫折的情商素质,因此,高校毕业生,特别是独立学院学生的岗位技能、动手能力和情商素质培养非常重要,亦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

(二)经管工作岗位的特点要求加强经管类实践课程教学

经济管理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不管是何种行业,企业规模大小,是企业集团或是个体经营户,都离不开经济管理,而且经济管理不像工程技术,有量化的标准答案,需要经管人才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当时的市场环境,把握时机,随时施宜。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上看,独立学院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点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且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注意和企业相应岗位的要求相匹配,使学生可以和企业“无缝对接”,满足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经济管理可谓是重要的知识引擎,这就要求经管类人才必须具备复合型的管理知识,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实用的管理工具,还要具备团队合作的意识和坚忍不拔、敢为人先的情商素养。而这些知识和素养的养成并不仅仅能通过传统的书本和考试得来,要培养出合格的经管人才,必须立足于满足人才市场的实际岗位需求,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经管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专业理论知识,把培养经管类人才的团队合作精神、应变能力、适应能力、自制力和耐挫力的情商素质作为重点培养目标,使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生平稳地由“学习者”向“职场人”转变。[2]

三、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经管类人才的具体策略

(一)实施开放式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经管人才

通过让学生自由选择实践时间、实验项目,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学习兴趣,依照企业实际业务流程来设计实践项目,与具体行业岗位相结合,使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理论与实践交替,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动手技能,在实践中锻炼创新精神,开放式实践环境使学生在亲身动手操作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后,安排他们到企业的实际岗位中实习,亲身感受企业的真实业务流程,聘请企业导师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通过合作开展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一改以往单一书本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拉近独立学院课程教学与企业岗位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以证券投资学课程为例,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了理论知识后,就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开放实践环境,让学生下载证券行情分析软件和注册模拟炒股资金账号,利用股市实时行情软件,学生可以在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观看与证券公司一模一样的股市行情,利用分配的模拟炒股资金账号,可以得到100万元人民币的虚拟炒股资金,采用技术分析手段、财务分析方法和个人判断来买卖股票,让学生真正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学校还积极开展模拟炒股大赛,让学生体会团队协作的氛围,在竞争中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安排学生到知名证券公司实习,感受企业工作氛围,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以便使学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方向,增强自己的职业素养。

(二)以项目式实践教学驱动应用型经管人才的培养

项目式实践教学是学生自己利用互联网开放实验平台,按照现实中某一实际的企业业务流程设计一个实践教学项目,多人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活动。利用项目式教学不仅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还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我构建的“项目”中体验企业的业务流程,缩短学习者与职场人的距离。[3]

以ERP项目实践课程为例,经管类学生可利用模拟沙盘形象地展示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学生们分成5—6个小组,每个小组10人左右,模拟成5—6个互为竞争的公司,展开企业经营模拟对抗训练,让学习者参与制定企业的生产资源计划、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资采购、物流仓储等一系列企业业务流程,通过物流(商品货物的流通)、人流(人力资源管理)、财流(财务资金管理)、信息流(企业信息管理)体验企业整体活动,让参与项目的学习者在参与中提高,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知识,实践表明,项目式时间教学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统筹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思维和技能,还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应变适应能力、自制耐挫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情商素养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帮助,而以上的能力正是应用型经管人才所必须具备的。

(三)开展校企合作和职业技能大赛,打造合格应用型经管人才

独立学院可与用人企业开展多方位、多种形式的合作,订单式培养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经管人才,由学校根据企业提出的经管人才要求出发,和企业共同商讨,设置经管类理论联系实践的专业课程,编写适合市场实际的教材和教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让学生从进校之日起,就为学生确定明确的就业方向,规划合理的教学安排、实施实用的课程体系,开展系统的就业跟踪调查。如商贸学院开展的“鼎盛财务班”、“天达营销班”、“时到物流班”等,均获得了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独立学院还可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大赛,聘请企业专家担任评委,参与赛事设计,将企业现实业务技能展示给广大经管类学生,让学生提前感知到自己与职场人士的差距,明白自己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在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的过程中,企业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赞助,如提供比赛奖金及设施费用来扩大自己企业的知名度,在优秀选手中物色合适的人才,而学校可以凭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的契机,广泛与企业接触和交流,把握市场对经管人才的实际需求,可谓企业与院校双赢。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作为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锻炼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应用型经管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大力开展实践教学,使经管类专业学生成为既精通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又熟悉经管工作业务流程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刁爱华.论校企文化融合提升高职管理类学生职业素养[J].中国经管,2014(6)

[2]梁柏榉.影视实验教学与创新创业型影视人才培养[J]. 新闻界,2011(4)

[3]甘术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校内实训的路径探索[J]. 中国经管,2014(7)

经管毕业论文 篇4

自2000 年起, 台湾年轻人高失业率问题已经存在。 在1980、1990 年代台湾15~24 岁的年轻人实际失业率低于10%。 但是, 从2000 年开始, 年轻人的失业率不断向上攀升, 失业率甚至超过10%。 根据台湾官方统计数据显示, 20~24 岁年轻人的失业率已经高达13%, 是整体平均失业率3.98%的3 倍;专科学历失业率为3.14%,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失业率高达4.88%, 是所有学历水平中失业率最高的。如何让大学毕业生顺利进入职场, 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二、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 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能力需求, 因产业各领域在劳动市场不断细分化、专业化、多样化的工作内容, 而产生了与以往不同的期待。 根据台湾官方的调查报告《 2006 年大专毕业生就业力调查报告》《 2009 年大专青年就业力现况调查报告》 , 以及《 2010 年青年就业接轨之研究》 等结果显示:企业主认为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分别为: ( 1) 良好的工作态度; ( 2) 敬业精神与态度; ( 3) 稳定度及抗压性; ( 4) 表达与沟通能力; ( 5) 团体合作能力; ( 6) 学习意愿与可塑性等一般泛用的基础能力。

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来说, “ 专业知识与技能” 是最重要的。 但是在毕业生实际的求职过程中, “ 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后两次的调查里却下滑到前五名之外; 而一般泛用的基础能力却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具体见表1。 由此值得深思的是:现今的大学毕业生不仅欠缺一般泛用的基础能力, “ 专业知识与技能”更与企业所期望的能力有很大的落差。

数据来源:《2006年大专毕业生就业力调查报告》《2009年大专青年就业力现况调查报告》《2010年大专青年就业力现况调查报告》

由表1 可知, 企业认为大学生需要加强的一般基础能力, 应在就业前就已具备, 然而却是现今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部分。 表2 进一步给出了企业认为台湾大学毕业生应加强的就业能力项目由高至低的排序情况。

数据来源:《2006年大专毕业生就业力调查报告》《2009年大专青年就业力现况调查报告》《2010年大专青年就业力现况调查报告》

由于台湾的大学教育已经成为普及教育, 但是大学教育形式主义化的影响, 学用落差日益严重等社会现象, 台湾年轻人的能力也随之产生下面的变化:

( 1) 人际关系薄弱, 无法团队合作

现今台湾年轻人强烈的自我意识, 虽然在工作中可以获得成就感, 却容易忽略了工作中应有的职业伦理的重要性, 往往容易衍生出“ 人际关系薄弱”、“ 缺乏团队合作能力”等问题。

( 2) 勇于表达自我, 却无法逻辑思考

现今的年轻人虽然勇于表达, 却无法将自己的想法有组织、有系统地表述出来, 缺乏统筹整合的能力。

( 3) 自尊心强烈、自信心薄弱, 承受力差

年轻人虽然有强烈的自尊心, 但相对来说, 自信心却十分薄弱, 容易觉得自己任何事都会, 但在挑战更难任务时, 往往遇到困难便无法承受。

三、态度是发挥专长的基础

在现今的市场环境下, 企业主需要具备正确表达自我、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组织及整合能力、良好的工作态度、以及良好适应能力的人才;特别是“ 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进入职场后的“ 积极的学习态度”两种能力, 都能够协助年轻人在未来职场上将积极的学习态度转化为良好的工作态度, 使得个人专长得以发挥, 从而得到上佳的成果。

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市场, 企业在招聘的时候虽然比较看重学历文凭, 但是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仅能支撑有限的时间, 之后的工作绩效表现仍然取决于个人“ 积极的学习态度”。 职场实战经验不丰富的年轻人, 如果能够通过广泛地学习、消化、吸收、转化、升华、运用, 将能够进一步提升个人工作技术与能力, 这样才能够和企业在国际化、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共同成长。

四、一些启示

通过对台湾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研究, 能够给我们提供以下的启示:

( 一) 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培养, 特别是认真做事的态度。 在课堂上, 除了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 比如:上课不带课本、玩手机、说话、睡觉。 这类问题固然学生本身的原因占很大的比重, 但是教师也有一定的责任。 如果教师上课枯燥、照本宣科, 学生自然没有学习的兴趣, 更谈不上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的培养要从师生两个方面同时入手。 此外, 还要丰富图书室学习参考资料和网络配套学习资源。

( 二)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 缩小“ 学用落差”。 以管理学院为例, 作为一个2011 年才独立出来的新学院, 师资力量薄弱是突出的问题。 此外, 年轻教师占较大的比例, 具有专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比较少, 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上就是理论类的课程所占比重太大, 实务类的课程所占比重偏低, 这使得我们的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 专业优势不够明显, 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 三) 重视大一新生, 将专业参观与专业导论相结合。 让学生尽早接触相关的企业, 在了解专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建立实习培养协议, 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减少毕业生的就业障碍。

参考文献

[1]胡尊利, 刘朔, 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08) .

[2]高耀, 刘志民, 方鹏.人力资本、家庭资本与大学生就业政策绩效——基于江苏省20所高校的经验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08) .

[3]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1, (01) .

[4]刘怡.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5]张景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化诉求——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再审视[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01) .

经管系毕业论文实施细则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为规范 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指导、写作、答辩、成绩评定和相关资料的存档保管等工作,保证毕业论文工作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黑河学院经济管理系国际贸易专业全日制普通本科生。

第二章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与职责

第三条经济管理系作为毕业论文工作的直接组织、管理单位,负责本系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管理、指导、检查、考核和总结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总体安排。为保证工作质量,各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周期(自布置选题指南到答辩)原则上不得少于六个月。

在第七学期的期末应做以下工作: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向学生发布指导性论文(设计)选题目录;向学生讲解《黑河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与《黑河学院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创作)评选办法》的内容及相关要求;为学生开设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专题讲座,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工作;向学生发放《黑河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黑河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承诺书》、《黑河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审批表》与《黑河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汇报表》等。

2.加强选题与开题管理。组织教师和教研室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拟定论文(设计)选题指南;组织毕业论文(设计)开题工作。

3.合理选派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原则上由校内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富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也可聘请校外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兼职教师担任;近两年在省级以上刊物上独立发表过本专业方面论文的助教,也可以担任辅助指导工作,应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共同指导;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可独立担任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需要在系外、校外其它单位(部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应经系主任批准,也可聘请该单位(部门)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协助指导,作为系外指导教师。

4.指导教师应熟悉毕业论文(设计)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应有能力指导;要合理安排和适当控制指导工作量,原则上每位教师每届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数量10—15篇;指导教师由系里审定后,报教务处备案,不宜随意更换。

5.组建答辩小组。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小组一般由3名答辩委员组成,指导教师不得参加本人所指导学生的答辩工作;每个答辩小组设1名秘书,秘书可以由助教或非教学人员担任,也可由答辩委员兼任;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相近的学生应安排在同一组答辩。

6.组织和监控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指导、答辩工作。要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及时更换不称职的指导教师,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指导、答辩工作质量。

第四条 教研室是直接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基层单位,其主要职责是:

1.组织教师设计和论证本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论文选题,并报系里批准,指导学生进行选题;

2.具体组织安排各个环节的检查、指导、总结、答辩和验收工作;

3.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各项资料规范化建设。

4.负责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审定,各项资料的归档;

5.作好总结工作,按要求将有关材料送交教务处。

第五条 毕业论文(设计)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应对自己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全面负责,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开题报告或任务书、调查研究、文献检索、计划制定、论文撰写、答辩等各项工作,其具体职责是:

1.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和开题;

2.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论文(设计)选题,合理确定论文结构及写作计划,合理收集资料和运用资料;

3.把握论文的基本思想观点,对论文的结构、格式、文字质量等进行指导;

4.毕业论文(设计)期间要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认真的指导,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指导每周不少于2次,要严格控制教师的出差,因公必须出差的需要经过系(中心)负责人批准,超过两周由主管教学院长批准。

5.评阅论文最后定稿;严格按论文写作的质量标准逐项检查论文是否合乎要求,决定是否推荐其参加论文答辩,保证提交答辩的论文写作质量;签署评阅意见。

6.指导学生完成答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向系答辩委员会如实提交论文评语、建议和意见;

7.按百分制给每一位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评定成绩。

第六条学生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人,应按学校规定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其责任与权利是:

1.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要在实践中努力提高独立工作和进行学科专业研究的能力;

2.学生要做好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选题和开题报告,学生报告的内容包括:选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研究手段和方法、工作计划等;

3.严格遵守纪律,在指定地点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有事或有病,要事先向指导教师请假,并按学院请假制度,申报各级批准。否则视为旷课,按学籍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4.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全过程,并认真填写工作日志,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和操作规程;

5.按规定的时间完成研究与写作任务,并参加论文答辩,获取成绩。

第三章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第七条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原则和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体现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实现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2.选题要紧密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实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3.选题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水平,题目不宜过大、过于宽泛,难易度要适中。

4.每届学生的论文(设计)题目应当有所变化,要反映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情况、研究热点和最新动态;对于相对固定的题目,应当注明不同的研究的角度或侧重点。

5.要尽可能做到每个学生一题,若有重题,重题率(含与往届学生论文的重题数)应控制在10%以下。题目一旦确定,一般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变动,必须经过院、系两级审查、备案。

第八条毕业论文选题的确定程序:指导教师拟题→向学生公布选题→学生选题(或自拟)→指导分组→确定选题,学生填写选题审批表→下达任务→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论证→开题。第7学期第17周前将选题结果报系教学办并呈送教务处备案。

第九条 鼓励学生在本专业业务范围内自主拟题,但须经系学术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

第十条 学生未按规定时间选题引起的各种后果一概自负。

第四章毕业论文(设计)开题

第十一条 学生确定选题后应按学校要求,认真填写《黑河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一式二份)。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动机或写作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框架和工作进度等。

第十二条学生将开题报告交给指导教师,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后学生方可进行写作。开题不合格者必须按指导教师指定的时间重做。

第五章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

第十三条 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关键环节,由教研室主持进行,其主要职责是:

1.检查每个学生的论文(设计)思路是否对头,内容与题目是否相符;

2.审查学生写作提纲,主要参考文献及基本实验数据等;

3.教师提出或指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4.检查论文(设计)进度是否与计划相符;

5.学生表现如何,教师是否认真负责。

第六章审查、评阅和答辩资格认定

第十四条 审查、评阅和答辩资格认定工作在答辩前一周进行,由教研室组织指导教师实施,其主要职责是:

1.检查学生是否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计划中的全部工作;

2.检查学生的工作日志及考勤情况;

3.指导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写出评语,做好答辩前的准备;

4.系答辩委员会对学生论文答辩资格进行审查认定,原则上所有毕业论文(设计)均需答辩。届时未修满课程学分、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工作量明显不足或未完成规定任务最低限度要求;成果存在较大错误,经指导教师指出而未修改;剽窃他人成果或直接照抄他人论文;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在文字上或其他方面未满足任务书规定的最低要求;因故缺毕业论文(设计)时间达1/3以上,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因伤病住院的学生经所在院(系)同意并报教务处批准,可以不参加答辩,直接根据毕业论文(设计)评定成绩。

第七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第十五条 系成立答辩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各1名,委员3-5名,秘书1名。答辩委员会下设若干答辩小组,每组3-5人,设组长1名,秘书1名(可由委员兼任);

第十六条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原则上应安排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周期的最后两周进行,毕业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可适当提前,分批答辩。

第十七条 学生必须在答辩前2天内将答辩全部材料,包括《开题报告》、《任务书》、《工作日志》、《指导教师评语》、《毕业论文》等交到答辩委员会;

第十八条 答辩前1天,由系(中心)公布参加答辩学生名单、地点、时间;

第十九条 每个学生答辩时间为20分钟,其中工作汇报为10分钟,答辩采取即问即答的方式进行,不安排离席准备时间;答辩委员的提问应明确、具体,应重点考察学生对论文(设计)观点、论证过程的把握情况和论文(设计)所涉及研究领域基本情况的掌握程度;对每个学生至少要提出3个问题,学生必须全部回答,不会答的应如实说明。

第二十条秘书应将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答辩要点如实记录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答辩工作记录表》上。

第八章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

第二十一条为便于评定成绩,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均按百分制核算、五级分制记载。百分制与五级分制的对应关系为: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第二十二条各级所占比例分别为:优秀20%、良40%、中30%,及格及以下10%。评分方式是评议协商,然后投票决定,系答辩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成绩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经审查通过后授予学士学位;

第二十三条答辩不合格的学生,要对论文进行修改,3个月后学生返校由答辩委员会重新组织答辩。

第二十四条成绩评定的程序是:

1.答辩委员用无记名方式为各指标评分(按工作记录表中确定的分数,不得更改),评价应客观,要参考指导教师的评阅意见;

2.秘书将每位答辩委员的评价分数分别填写在工作记录表上并计算其总分。计算结果的小数部分应四舍五入;

3.答辩委员对记录表上的成绩评定予以确认并签字。

第二十五条学生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分和答辩评分两部分组成(评分标准参见附件),各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50%和50%;

第二十六条未经批准而不参加答辩的论文(设计)不得评定成绩。

第九章毕业论文(设计)资料存档

第二十七条答辩结束后,所有毕业论文(设计)资料应整理归档装订。

(一)教务处存档材料:

1.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一式两份)

2.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审批表;(一式两份)

3.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难易程度分析材料;(一式两份)

4.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资格审查表;(一式两份)

5.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情况统计表;(一式两份)

6.已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总目录和论文档案汇总表;(一式两份)

7.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一式两份)

8.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分析材料;(一式两份)

9.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单及成绩分析材料;(一式三份)

10.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标准(教务处负责组织制订);(一式两份)

11.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汇编及统计表(按系装订);(一式两份)

12.发表或被采用的毕业论文(设计)统计表;(一式两份)

13.有关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各种材料的电子文档(光盘)(一式两份)

(二)按系装订的材料:(1-10项装订成册)

1.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

2.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审批表;

3.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难易程度分析材料;

4.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资格审查表;

5.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情况统计表;

6.已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总目录和论文档案汇总表;

7.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及质量分析材料;

8.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单及成绩分析材料;

9.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标准及优秀毕业论文统计表;

10.发表或被采用的毕业论文(设计)统计表;

11.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汇编;(以系为单位装订成册)

12.有关毕业论文(设计)各种材料的电子文档。(光盘)

(三)按教研室装订的材料:

A.教研室负责指导的毕业生论文(设计)工作的全部过程材料,以毕业生个人为单位汇总装订单独成册。包括:

1.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2.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工作日志;

3.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汇报表、中期检查表;

4.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申请;

5.毕业论文(设计)答辩会记录材料;(纸质)

6.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单;

7.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的评语材料。(纸质)

B.以教研室为单位将所指导的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汇编装订成册。

第二十八条教学经费购买的各种资料等需交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统一交系资料室收藏;

第二十九条毕业论文(设计)知识产权属于学院,未经指导教师同意,学生不得将毕业论文(设计)公开发表;未经学院有关部门同意,学生不得将成果转让。

经管毕业论文 篇6

一、理工科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

1. 受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继续扩招的影响, 毕业生供给人数仍将大幅度增加。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人力资源的开发”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为历史所明证。教育大众化要求我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 而扩招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快速增加。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 比2007年增加64万人。

2. 受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地区性与结构性的就业困境仍将长期存在。

一方面, 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对经管类高素质人才需求相对旺盛, 加之毕业生个人经济利益、价值实现等因素的考虑, 使得毕业生供给量、需求量、就业意愿与选择在地区的分布上不平衡。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制造产业升级换代、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等原因, 对劳动者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使得毕业生市场需求与供给在技能上也不对称。从2003年起, 我院本科生在经济发达区域就业趋势逐渐明显, 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等地域的就业人数年均在90%左右;而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则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民航等大中城市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事业单位, 前往西部基层单位毕业生人数鲜有增加。

3. 受高等学校综合化发展诉求的影响, 经管类专业设置的重复性、趋同性和细化趋势仍将十分普遍。

当前, 高校面临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高校培养的目标不仅是优秀的专业人才, 而且是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许多理工科高校加快综合化建设与发展的步伐, 重新确立了建设综合性大学的目标。根据2006年新华网关于开设专业的大学数量排名调查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占全部高校数量的58%;会计学专业占全部高校数量的57%;市场营销专业占全部高校数量的54%;工商管理专业占全部高校数量的53%, 排名分别为4、6、9、10。根据2006年搜狐高考站志愿填报指导系统“专业热度风云榜”数据显示高校招生十大热门专业中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金融学、经济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五个经管类专业。这一方面说明经管类专业属于社会需求比较宽泛的专业, 就业面相对较广, 另一方面, 社会上考生和家长对上述专业情有独钟, 报考踊跃。加之, 经管类专业的办学成本相对较低,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较为明显, 使得不少高校片面追求学科门类齐全, 求大求全求细, 盲目上规模、上档次, 不少专业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开设并大量招生的, 既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又造成某些专业人才大量过剩, 为就业埋下了隐患。

4. 受宏观经济政策与法规的影响, 经管类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仍将不容乐观。

国家最近从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到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将抑制投资的增长, 不可避免地将影响企业的扩张, 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会有大的增长。由于企业竞争的加剧和新的劳动法的实施, 企业招聘限于即插即用的人才, 在招聘大学生时更谨慎甚至是挑剔, 更注重大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学历。经管类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与压力仍将不容乐观。

当然, 我国经济的发展整体态势是良好的,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将为扩大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并将继续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容量。2003至2007年间, 我国的GDP年增长率平均在10%左右, 新增就业岗位每年在800万~1000万人左右。2008年, 我国将进入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建设创新国家的重要时期, 将积极推进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 同时也将进入奥运后经济时代,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动经济增长, 增加一定的就业机会。根据国家人事与劳动保障部2007年四季度的就业调查数据显示, 市场营销、财会、金融、经济、企业管理等专业稳居企业招聘数量的前十位。

二、构建以职业生涯指导为核心的素质培养体系, 全面促进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

在综合分析经管类专业所面临的整体就业形势, 结合我院专业多、人数多、就业周期长、市场需求相对分散等实际情况, 我院积极探索理工科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规律, 把握学校的行业特色和地域优势, 积极构建以职业生涯指导为核心的素质培养体系, 在就业工作中体现“三早”:就业意识早启动、就业技能早培训、就业市场早开拓, 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力和就业质量, 全面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1. 加强机构建设, 构建师生全员参与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

学院党政领导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 各系紧密合作, 齐抓共管, 把学生就业作为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旺, 社会稳定, 关系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首先坚持和落实“一把手”工程, 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学院领导、专业教师、毕业班辅导员、兼职辅导员、班团骨干全员参与, 确保就业工作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动员到位、信息发布到位、组织执行到位的“四位一体”机制, 发挥全员师生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能动性。

2. 重视事业引导, 构建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1) 建立就业观念引导系统。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 有着必然的规律, 作为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只有遵循这种规律, 主动地了解这种形势, 适应这种形势, 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才能够不被社会淘汰。对于一年级学生, 我院通过院长讲座、系主任见面会、班主任座谈会、学长指导会等途径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专业, 进行初步的定位;对于二年级的学生, 通过专业教师讲座、校友访谈、生涯指导中心辅导等途径帮助他们深入了解职业倾向, 明确职业目标;对于三年级学生, 通过组织模拟招聘、企业调研、企业实训等途径了解职场现状, 掌握求职技巧;对于毕业班学生, 通过就业小组、年级论坛等途径, 把握就业形势, 调试就业心理。

(2) 建立专业素质提升系统。针对经管类毕业生缺乏实践锻炼和工作经验的实际,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 我院重视社会实践与模拟训练, 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中用、用中学,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一是改革教学模式与内容, 重视精品课程和品牌专业建设, 建设良好的实验室实践模拟环境, 二是营造浓厚的商理文化氛围, 打造品牌性校园商业竞赛, 如CIS大赛、模拟股市大赛等, 加强专业间的互动与学习, 以赛促学, 通过竞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三是营造良好的本科生学术科研环境,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举行本科生学术论坛、科技创新项目申请等, 提高学术的科研创新能力;四是加强创业创优教育, 承建学校创业教育学院, 定期举办创业培训班, 指导实验创业团队。学院先后在各类省级、国家级的大学生挑战杯等竞赛中获得金奖等众多奖项, 如我院2007届毕业生创业人数达15人左右;五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指导, 通过开展职场礼仪讲座与培训, 四六级讲座、交流, 计算机等级考试辅导、简历制作大赛等, 提高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和素养。

3. 以学生为本, 构建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强化服务意识, 尽可能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 让用人单位招聘满意, 毕业生就业顺利。针对毕业生求职的时间节点, 把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分为宣传启动、实施服务、后续服务三个阶段, 有重点开展专项服务工作。如在宣传启动阶段, 通过开展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生源统计、毕业生就业平台构建等方面积极为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做准备。

4. 以学生为核心, 构建毕业生就业工作相关利益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围绕就业学生, 深入分析与其就业相关利益相关者, 主要包括学生家庭、学校、学院、用人单位等, 建立相应的利益相关主体互动机制, 充分帮助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张霞.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准备探讨[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0 (13) :80-81.

[2]储磊珠, 杨力, 杜亚敏.金融危机下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的SWOT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 (理论版) , 2009 (04) :201-202.

[3]李荣华.提高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10) :56-57.

[4]于宁, 潘晶, 王雯丽, 王莹, 王卉, 刘立国.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 2011 (12) :97-98.

[5]丁毅, 徐红玲, 王雪萍.浅谈经管类大学生就业现状[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10 (08) :85-86.

[6]黄颖, 金月华.工科院校经管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考[J].中国水运 (下半月) , 2008 (02) :247-248.

[7]黄莺, 傅昌銮.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04) :189-190.

[8]李跃军, 张咏华.基于可雇佣性技能开发的经管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 2009 (05) :65-68.

经管毕业论文 篇7

1 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选题质量不高

毕业论文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目前很多经管类毕业论文选题过于空泛, 不利于本科生分析具体问题;其次更新率不够, 未能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管热点问题;最后, 部分选题与学生所在学科不一致, 部分教师对管理类专业提供的选题属于经济学专业, 或者相反的情况。

1.2 思想重视不够

学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 受指导教师影响大。指导教师要求严, 学生思想上就重视;指导教师要求松, 学生就放松。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可以依葫芦画瓢进行资料搜集和问题分析就可。而指导教师既要从事科学研究, 又要完成教学任务, 还要指导本科毕业论文, 难免出现顾此失彼。而学校考核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造成指导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论文, 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1.3 检查评价不足

部分高校对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把关不严, 学生只要完成毕业设计或写出论文就认定其成绩合格。学生因此对毕业论文马虎应付, 借鉴往届论文, 网上下载拷贝粘贴[2]。而部分高校对于已有的毕业论文的实施、检查、评分等各项管理规定执行不到位, 造成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 教师指导流于形式[3]。

2 毕业论文全过程检查与评价方法

2.1 双向多维, 确保选题质量

指导教师提供备选题目, 首先由各系进行初步筛选, 并保证备选题目数量比毕业生数量高出20%以上, 其次由学院组织专家逐一进行论证, 确保题目质量。

毕业设计 (论文) 选题应遵从以下原则:

1) 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中对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 到达综合训练目的。

2) 符合本学科的理论及应用发展方向, 在解决学科专业建设、科学发展理论或方法等方面有一定的科学意义;符合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要求;解决应用型研究中某个理论或方法问题, 有一定使用价值。

3) 能体现“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内容, 每人一题, 难易适度, 过程完整。

4) 题目更新率与往年比不低于30%。

2.2 优劣评价, 力促竞争姿态

2.2.1 过程监控, 提升指导教师责任心

从教师选题质量、教师指导过程、毕业设计过程后期三个方面对教师指导毕业设计 (论文) 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检查指导教师是否及时布置设计任务, 发放任务书并按时组织开题报告会;检查指导教师是否每周两次或以上为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指导;检查指导教师是否能够按合理的进度要求学生。

要求指导教师在每个环节都有相关指导记录, 遵守学校和学院时间进度要求及质量要求, 各系和学院督导组在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和论文归档检查中均需对论文指导工作进行评价

2.2.2 严格要求, 端正学生态度

对不服从或不听从指导教师指导答疑的或不按时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任务的学生, 如果在毕业论文工作进行过程中缺勤次数过多的, 首先由指导教师联系班主任进行警示, 如果多达三分之一以上的缺勤, 则该学生不允许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如果学生出现如下情况, 则直接以毕业论文不及格记。

1) 没有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主要工作量;

2) 设计 (或研究) 原则与方案选择缺乏足够的依据, 存在较大的错误;

3) 答辩时, 不能说明基本问题, 回答问题时有原则性错误;

4) 平时态度不端正, 不服从教师指导;

5) 对指出的错误和问题不按要求修改。

2.3 全程督查, 卡控全部环节

2.3.1 制定合作督导与检查制度

成立毕业论文督导与检查领导小组, 以主管教学院长为领导, 由专人 (各专业优秀教师和院教学督导组成员) 负责毕业设计 (论文) 的检查与督导。

2.3.2 完善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检查机制

1) 毕业设计初期检查

检查时间设定在毕业论文任务开始的第3周, 主要检查毕业设计 (论文) 任务书和开题报告。督导人员要检查任务书和开题报告的规范性及文献查阅情况。督导人员记录检查结果并反馈指导教师, 以督促教师和学生修改。

2) 毕业设计中期检查

检查时间设定在毕业论文任务开始的第7周, 主要检查毕业设计 (论文) 任务书、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表格的研究内容一致性;检查学生毕业设计 (论文) 的进度及学生对毕业设计掌握的程度;重点抽查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实际进度与中期检查表内容是否一致, 督促学生合理安排进度;检查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记录, 督促指导教师按时答疑并严控学生论文进度。

3) 毕业设计后期检查

检查时间设定在毕业设计 (论文) 答辩开始至毕业设计 (论文) 结束后2周内, 主要检查毕业设计 (论文) 与任务书、开题报告和自查表的一致性;检查各专业答辩过程是否合规, 并总结答辩过程中的问题。

2.3.3 随机抽查, 提升学生重视程度

我校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参与查重检测的比例远高于理工类专业, 全部参与查重的毕业论文都从系统随机抽取, 重复率超过规定标准则取消毕业论文答辩资格, 此项举措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重视程度的认真程度。

2.4 制度执行与评价

在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前提下, 毕业设计 (论文) 全过程检查与评价从2012届毕业开始执行。全过程检查与评价方法执行以来, 共涉及指导教师78人, 学生583人。根据评价办法要求进行检查, 题目更新率到达54%以上, 毕业论文工作量饱满。通过严格的全过程监督、检查与评价, 毕业设计 (论文) 成绩优良率到30.5%, 中等以上达到89%。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全面实施毕业设计全过程与检查方法以来, 毕业论文的质量较之前有明显提升, 学生与指导教师对于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3 结语

全面提升经管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一项涉及教学管理、教师职业素养、学生学习风气的综合性工作。全过程的检查与评价对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杜绝应付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也是高校对本科教育的一次综合性全面考核, 虽然毕业论文工作还存在若干问题, 但是只要指导教师认真负责, 学生积极主动, 加之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和思路, 相信毕业论文质量一定会稳步提高。

摘要: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全过程中对于选题质量、教师指导过程、论文答辩和文档管理的检查和评价方法, 试行结果表明, 通过全过程质量检查和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 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明显提高。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全过程,质量,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楼盛华.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8, 25 (3) :309-312.

[2]张红斌, 李广丽.强化毕业设计管理,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5, 22 (12) :82-84.

经管毕业论文 篇8

一、论文中所表现出的突出问题

1.在选题上,过于笼统,缺乏新意,内容宽泛,反映出学生对现实真问题认知的缺失。选题评审标准规定:“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立题和观点新颖,目的明确,中心突出,选题具有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如,菖菖县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菖菖县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等等,非常宽泛,只是给出了研究选题的一个“框”,从题目上无法看出论题的主要焦点在哪里,也看不出论证思路的大致走向。因而,也就出现,想到什么写什么,不能很好地把控内容、结构,或者不能面面俱到,浅尝辄止,停留在表皮上,论证永远无法深入。每一届写同一个选题,除了更新一下年份、数据等,大致一个样。只有信息,没有观点;只有数据,没有论证,研究无法推向深入。

2.在结构上,直接套用“现状、问题、对策”三段论的简单模式,反映出学生对分析方法和能力的缺失。千篇一律采用“现状、问题、原因、对策”的模式,关键是除了前面的限定词有变化外,几乎一样,而且常常是历年没有变化。结构评审标准:“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理论联系实际,文理通顺、条理清楚,书写格式规范”。更不用说,意识到现状、问题与对策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了。不仅缺乏创新,还懒于创新,没有丝毫变化的模仿。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近年在学生论文中忽然流行起管理学里分析优势劣势的SWOT分析方法。SWOT分析框架使用范围之广,对任何主题都屡试不爽,一度成为数届学生论文万能的不二分析框架。这种情况,甚至出现从本科生论文蔓延到研究生论文的趋势。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当前学生对如何写论文,以及用什么样的分析框架推进专业论文的写作,其认知相当单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分析问题的方法论方面,学生对分析方法需要的迫切性,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及教师在教学上对分析方法的教育不够重视,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指导和训练,是教学工作的缺失。分析方法的缺失,既反映出学生理论素养不够,也反映出训练不足。

3.在论证上,既没有“论”,也没有“证”,反映出学生对基本论证方法和能力掌握的缺失。没有能力区分学术论文,与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论证范式上的不同。评审标准:论文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理论联系实际,文理通顺、条理清楚,书写格式规范。论证要求的基本技能是提炼观点的能力,利用资料和证据支持观点的逻辑分析能力,以及资料的搜集能力和调查能力。使用政府资料的时候,呈现政府报告文体的风格,“发展目标”“做法”“经验”“成效”等大量政府报告用语充斥全文,并沿用政府报告的结构安排。这表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没有足够的认识,在写作过程中,无法把握论证结构的基本规范,出现了文体和文风受到所利用原始材料的强烈影响。使用统计资料的时候,在文中连带大量无关数据、指标的数据,不加选择,原版照抄,数据表格整页整页地覆盖;更有甚者,使用网络资料,原样粘贴,错误和格式都没有修正。尽管有发达的网络和数据库,也没有充分地加以利用。这表明,学生对论文写作的认识止于“写”,远还没有到“论”的层次。由于缺乏论证的核心观点,以及连接观点与材料的论述,要么大量数据、材料堆砌,要么废话连篇,毫无信息含量。

4.在格式上,规范性较差,反映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极不端正,也反映出基本素养的欠缺。标题混乱,错字角度,字体、格式前后不统一,或者不符合学校对论文体例的要求。论文摘要的英文翻译异常糟糕。在有明确书写规范要求下,不少学生我行我素,自搞一套。甚至缺失内容摘要关键词,没有任何注释和参考文献,而这些问题只要在定稿时稍加调整是不难解决的。这种情况既反映了学生基本学术素养的缺乏,也反映了学生写作态度不端正。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情况来看,不仅是写作论文的能力不足,而且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存在不小的欠缺。论文本身质量不高,写作水平低,学术性欠缺。有的词句表达不清,逻辑思维混乱;有的文章从理论到理论,很少联系到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和实际工作,更没有作者自己的思索和见解;还有的罗列了大量的事例,没有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5.在内容上,抄袭现象频频发生,反映出学术规范失序和道德失守。一是对抄袭的界线把握不清。尽管反对抄袭是学校一贯的态度,但就学生而言,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并没有可以可操作的指南,学校也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担当此任。二是没有相应的防范机制。对抄袭行为,更多时候只是笼统地宣称禁止,至于什么是抄袭,如何避免等,也没有相应的防范机制。目前,部分学校采用技术手段,规定了一定的查重率,对论文的重复率进行抽查。但这种做法在本科生论文当中还不普遍,其实际效果如何尚有待观察。三是有些做法较为隐蔽,不容易觉察。如大量利用政府相关部门的报告作为论文的主体内容,将搜集资料视同论文写作,没有对材料加工、分析、论证的过程。

二、影响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

通过分析发现,影响论文质量的直接与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环节上,写作课程与毕业论文两个培养环节相脱节。没有把写作能力作为经管类本科生一项核心技能加以培养。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对论文写作训练存在缺失。在经管类专业课程中,一般都会有一门综合性的写作课,但论文写作方面的教学内容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研究能力的训练就更谈不上了。由于平时没有论文写作的训练,虽然有的学生还是有意愿把毕业论文做好,但是不具备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不清楚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更不知道论文写作的过程,也就谈不上阅读文献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和筛选资料。强调素质教育已经有很多年,但是教学内容依然以知识传播为核心,教学方式以讲授方式为主。教学内容上的缺失,直接导致毕业论文写作必然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

2.实践环节上,论文写作与研究活动两个培养环节相脱节。研究活动与论文写作是相互独立,但又密不可分的有机体。目前的教学设置没有把研究活动作为学术论文写作一项不可分割但独立的重要部分加以安排。在实践环节上,实践活动安排一般以专业实习为主,实习的内容既没有与毕业论文相衔接,也没有以研究活动的形式展开,论文写作和研究活动一直游离于其他的教学与实习内容之外而独立存在。学生不会利用专业知识去把握现实问题,也没有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去探求真问题。提不出接地气的真问题,也不会自己收集一手的资料。无法从实践中独立发现问题,独立收集资料,进而独立分析问题,写出的论文显得大而无当,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论文写作的训练不应该是孤立的,应该贯穿在整个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相关环节设置、嵌入论文写作与研究素养培育的相关内容。

3.指导环节上,指导教师介入环节有限,介入程度不深。目前的制度安排看,指导教师在写作技巧、研究活动等环节基本没有介入,无法发挥作用,仅限于论文写作这一环节的末端控制,其作用也仅限于发挥“编辑功能”,有些情况下这一功能也会失效,把关不严,结果基本格式不过关的论文也进入到答辩环节,致使答辩委员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指出和纠正文本格式存在的问题,出现委员自问自答,答辩人聆听答辩委员教导,无须答辩的现象,答辩会被降格为格式审查会,围绕专业问题的答辩反而减少了。

三、对策建议

综合上述的分析,最大的问题是毕业论文写作与研究能力的各个培养环节之间存在缺失与脱节。解决对策也应该把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作为两个独立但又密切关联的有机体,从两个方面切入,与其他相关的教学环节相衔接。为此:

1.设置学术论文写作与研究设计专题,解决学术论文写作与研究能力培养环节缺失的问题。把学术论文写作从写作课程中独立出来,并加入研究设计的教学内容,将学术论文写作与研究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解决将学术论文写作当作纯粹的写作活动,而与研究活动相脱节的问题。如果不能开设一个完整的课程,可考虑开设一个专题。

2.考虑在高年级实施导师制,解决不同培养环节相互脱节且直接控制主体缺失的问题。老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导师制的实施选择在时间上与写作课程、教学实践相衔接。从目前的安排看,选择导师的时间在现有基础上提前,至少在三年级下学期开展教学实习之前即可进行。如果双方早有意向,可提前启动,并在教学办登记备案。导师与学生关系一经确立即可着手确定论文选题,并开展相关工作,从而将学生的写作、教学实习和研究活动同时纳入导师直接全程控制。

经管毕业论文 篇9

一、实现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标准的教学模式改革与路径选择

1、教学模式改革

湖北工业大学与其他正在向多科性大学发展的地方大学一样, 普遍实行的是一种重过程控制、轻结果管理的单导师、单学期封闭式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其弊端是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 因此, 我们必须通过系列改革解决现阶段毕业论文实践教学中的六组矛盾:矛盾一, 师生比过大与教学质量要求提高;矛盾二, 重论文客体管理与轻师生主体管理;矛盾三, 人均科研资源不足与师生科学研究不断提高;矛盾四, 实验实习、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矛盾五, 考研、就业与论文写作;矛盾六, 学年学分制下毕业论文全通过所形成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不力的结果管理。

改革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突出师生两个方面的主体性管理。将单学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为从2年级开始的全程式教学模式, 建立一位教师对若干学生的“1+N”指导模式, 由同一教师指导若干学生进行“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 从而调动师生两个方面的主体性, 这种方法有助于解决上述矛盾二和四。二是实施开放式毕业论文管理。将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改为边就业边撰写论文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建立当面指导结合电信、网络联系的立体多维指导渠道, 实行就业—考研—毕业论文的“一体化”指导模式, 有助于缓解矛盾五。三是试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管理。将单导师指导模式改为校内教师与实际部门有行业或资历背景的专家共同指导的“双师”模式, 从第七学期开始实施“2+N”指导模式, 建立校内校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 以社会资源和外部条件弥补学校之不足, 同时提升学生感受社会、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进而提升论文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有助于解决矛盾一和三。四是实行激励约束管理。将学年学分制下全通过的管理改为小比率淘汰模式, 严厉处罚抄袭、枪手代笔等学术不端行为, 并处以类似学位课程的“0”分处理, 将少量不达标的论文经二次答辩仍不合格的, 延迟到毕业后1—2年进行。有效的淘汰制度有助于提高大部分论文的整体质量水平。这种模式有助于缓解过程管理尚可与最后结果不佳的矛盾六。

故建议地方多科性大学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应改革为:实施全程双导师开放式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演进过程如图1所示。

2、路径选择

改革建立新模式的实施措施关键在于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双控制, 应改革当前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管理制度, 充分调动师生两个方面的主体性, 而改革的关键在于积极推行以导师制为基础的改进型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由图1可知, 0式—1式—2式—3式的演进过程与学校的内部改革力度、校外开放办学力度密切相关, 且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协同作用效果。总体来说, 实施渐进式教学改革比较适合当前的办学资源、科研条件和师生比情况。具体措施和实现路径如表1所示。

3、实现途径

改革建立新模式的路径选择由教学模式0—模式3, 是一个存在质的差别的变迁过程, 需要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实现途径。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达到标准的内容体系, 实现这些内容教学的基础 (载体) 是建设平台, 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因此, 应首先构建毕业论文教学的内容体系 (核心) , 其次加强毕业论文教学的平台建设 (载体) , 最后完善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 (保障) 。具体内容如下, 并附图2。

(1) 内容体系。构建内容体系应围绕“325”工程建立:3大意识, 即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探求真理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2个基本, 即不断加强学生的论文写作基本训练、科学研究基本素质训练;5种能力, 即切实提高学生从事科研的初步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为此, 应将“325“工程要求体现在教学的各个阶段, 尤其是毕业论文教学的选题、开题、写作和答辩等主要环节。

第一, 选题环节。一是选题要注重时代性、应用性, 与现实紧密联系, 避免大而空, 以免为今后发生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留下隐患;二是结合导师科研课题和实际部门现实问题来选题, 提高来源实际的选题比重。第二, 开题环节。规定文献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查阅文献的数量和质量, 细化写作框架和调研计划、实施步骤, 鼓励调研等第一手材料的获取和运用, 并不断扩大开题答辩的比重, 提高开题教学的质量水平。第三, 写作环节。规定写作基本时间和修改次数, 注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培养学生归纳与演绎的基本技能以及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步能力。第四, 答辩环节。这是对毕业论文结果的管理, 切不可流于形式。一次答辩之后, 对不通过的和优秀的论文进行二次答辩, 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淘汰的比率, 绝不能不管论文是否达到质量标准而一律全通过。对那些存在严重抄袭、枪手代笔、学术腐败嫌疑的, 要用“查重软件”进行重复率监测, 如属实, 应当不予通过。

(2) 平台建设。当前的单学期、单导师封闭式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与教学平台的单一性有关, 即只有在第八学期由校内导师进行单一指导的平台。因此, 加强对应的教学平台建设是实现质量标准的途径之一。

第一, 建立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平台。改变学生被动地选择导师的现实情况, 实行双向选择, 优化导师与学生的科研兴趣、专长的契合力度, 明确导师和学生在选择上的主体性, 提高指导工作效率。实际操作中, 可进行两轮选择, 对仍不能配对的, 再进行合理调剂。第二, 建立校内校外导师遴选平台。在逐步试点和扩大双导师制的过程中, 建立和完善校内和校外两个导师遴选数据库, 对优秀指导老师在论文指导分配时予以政策倾斜, 鼓励学术资源较多、承担科研项目较多的导师多指导学生, 反之, 则给予限制, 对指导不认真或指导的论文被查出为学术不端的, 应暂停其指导资格。第三, 建立校内校外学术资源共享平台。为解决地方理工科大学经管类学生人均学术资源贫乏的困境, 可与部属大学和产学研基地合作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以促进双方的科研合作和学生的论文课题研究。

(3) 质量监控。按照TQM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的理念与基本原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 以全员参与为基础, 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应用到毕业论文教学实践, 这种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 (TQME, TQM of Education) 就是:以质量为中心, 以全体师生员工为基础, 通过让学生满意和大学师生员工以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教学管理途径。为此, 我们要注重各教学过程、环节以及结果的质量监控。第一, 建立学生、导师的学术诚信承诺机制, 在毕业论文教学初始阶段, 由学生和导师分别与学院签订学术诚信承诺书, 明确不守诚信的处罚责任后果。第二, 强化各环节检查制度, 校、院、系三级应加强对毕业论文的开题检查、中期检查以及答辩与评价检查力度, 不能流于形式, 对照质量标准, 全面检查与抽查相结合, 对不合格者, 责令整改, 并推行院对校负责、系对院负责的制度, 将检查与年终考核挂钩。第三, 试行小比率淘汰机制, 对存在严重学术不端的毕业论文, 应当视同作弊, 与学位课程一样以“0”分记, 对非故意、较轻的学术不端的毕业论文, 责令修改和推迟答辩, 仍通不过查重监测的, 应当不予通过。

二、新模式下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与完善的对策建议

1、现阶段质量监控的弊端

为了提高多科性大学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水平, 按照毕业论文教学规范要求, 在转变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应注重毕业论文三大途径的培育, 即内容体系、平台建设和质量监控, 尤其是质量监控, 这是提高论文质量和实现规范要求的保障条件, 是实践教学的关键所在。现阶段质量监控不力的状况普遍存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监控有制度, 现实执行难。经过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后, 高校基本建立了有关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 但随着时间的流失, 这些制度的执行力度有所放松。同时, 由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多、时间长、难度大、监控成本高等原因, 监控效果不理想。再者, 自高校扩招以来, 地方高校面临三大压力:毕业率、考研率和就业率, 如严格执行毕业论文制度势必影响“三率”, 进而影响招生和学校声誉。故此, 尽管有相应制度, 但执行上大打折扣。

(2) 监控制度不完善, 影响执行力。高校扩招前后, 师生比、办学资源和条件发生了变化, 而且国家加强了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力度, 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要求提高了, 因此, 此前的相应制度已经不适应“十二五”规划要求, 必须改革和完善。监控制度弊端主要有:第一, 重客体, 轻主体。一般对毕业论文的字数、格式、摘要和外文翻译等有明确规定, 但对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发挥的制度安排较滞后。第二, 重过程, 轻结果。一般对论文开题、写作、答辩等各阶段的教学要求和记录有规定, 但对毕业论文教学成果的运用缺乏激励与约束, 过程上要求较严, 而结果却是论文全通过, 缺乏有效的淘汰机制。第三, 重形式, 轻内容。由于没有毕业论文专项检查, 而是在第八学期中期和后期教学检查时对毕业论文进行检查, 因此, 尽管检查部门实施了选题与开题的初期检查、论文写作中期检查和答辩、评价的后期检查, 但只是抽查、检查记录和格式等, 无暇顾及毕业论文教学的实质内容。

2、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现阶段质量监控体系的弊端, 建立新体系的思路就是, 建立健全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制度体系 (见图3) , 彻底改变制度执行不力的局面, 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论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将客体与主体管理、形式与内容检查以及过程与结果监控并重, 切实提高质量监控效率。

(1) 建立毕业论文教学主体监控制度。第一, 建立师生学术诚信承诺机制。从师生确定指导关系开始 (建立学术导师制, 包括毕业论文导师制) , 导师和学生应与学校签订学术诚信承诺书, 禁止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为培养良好学术道德奠定基础。第二, 实行全程双导师开放式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对有条件的院校或部分专业, 从2年级开始实行全程双导师开放式指导方式, 建立教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第三, 建立导师遴选机制。由过去侧重于对导师的身份管理转变为导师的岗位管理, 如对担当导师的条件进行规定, 每年进行调整, 取消导师终身制。第四, 建立按导师的学术资源和学术能力配比学生机制。取消平均安排指导学生数量, 对能力强、资源多的教师实施倾斜政策。第五, 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根据各校实际情况, 逐步扩大校外实际部门专家加入导师队伍的比例, 实行开放式、校内导师与实际部门有行业资历背景的专家联合指导的教学试点。

(2) 建立毕业论文教学客体监控制度。第一, 建立毕业论文指导记录制度。对毕业论文的选题、任务书、撰写、外文翻译等指导过程进行记录, 并作量化规定。第二, 建立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制度。包括对论文开题、写作、修改、答辩、评价等作出具体规定, 对优秀毕业论文和不合格论文进行二次答辩, 严把质量关。第三, 建立实验、实习、学术资源平台经费保证制度。该制度的建立对与毕业论文教学密切联系的前期实验和实习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 同时数据库、图书资料等学术资源平台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客观条件。学校在生源不断增长的同时应尽力改善生均资源下降的状况, 在经费上予以必要的保证。

(3) 建立毕业论文教学检查管理制度。第一, 建立三查制度, 即初期检查 (选题、开题) 、中期检查 (写作、修改) 、后期检查 (答辩、评价) 。第二, 建立校、院、系三级检查制度, 下一级对上一级负责, 层层把关。第三, 建立毕业论文专项检查制度, 组织校内或校外专家进行针对毕业论文的专项检查。第四, 建立与检查配套的整改制度,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 并进行相应处罚。

(4) 建立毕业论文教学激励约束制度。第一, 建立对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奖励制度, 加大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的力度。第二, 建立对不合格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约束制度, 对学生坚决执行推迟毕业或再答辩推迟授予学位的制度, 对教师的下一年指导提出限制和要求。第三, 对违反学术诚信承诺、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学生和指导教师, 进行必要的处罚。

(5) 毕业论文教学相关制度的创新。第一, 建立校、院两级毕业论文日常管理制度。成立校、院两级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对毕业论文教学的日常管理。第二, 建立学校毕业论文教学督导团制度, 将课堂教学的督导制度扩展应用到毕业论文教学上。第三, 建立以目标管理与监控为主的论文写作保障机制。通过相近学科部门交叉答辩和交叉评定论文, 来保障教学质量和成绩评定的客观性。第四, 建立毕业论文选题的检查与评分机制。设计论文选题评分表的项目包括论题的时效性、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等, 对于低于规定分值的选题需要重新拟定, 通过对选题的量化管理来提高选题质量。第五, 建立毕业论文开题答辩制度。将研究生的开题制度应用到本科教学中, 以提高开题质量。第六, 建立小比率淘汰制度。在“三率”压力下, 实施全通过战略显然极大地挫伤了踏实认真做论文学生的积极性, 也冲击了毕业论文对毕业与否应有的约束力, 使得相关制度形同虚设, 难以执行。如果采用极小比率 (如1%~3%) 淘汰极低水平毕业论文, 不仅不会影响“三率”, 大多为挂科学生, 还会极大提升师生对论文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 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

参考文献

[1]李晓钟: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南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1) .

[2]张祖庆、姜雅莉: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实证分析[J].科技信息, 2010 (35) .

经管毕业论文 篇10

我们认为系统化的毕业生教育工作模式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关心毕业生、服务毕业生为宗旨, 合理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 通过学院领导、辅导员、家长、专业老师、往届校友的紧密配合、分工合作, 共同做好毕业生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具有“整体协调、运作规范、组织严密、体系完善”的特征。“整体协调”指全院上下共同关心、全员参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服务工作, 分工合作、相互配合, 各环节相互衔接;“运作规范”即形成一整套符合市场要求和学院自身特点的工作制度;“组织严密”是指工作机构设置合理, 各部门相互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体系完善”是指学院能够根据相关政策和社会发展形势变化不断改进就业工作体系和模式, 使其有效运转并发挥作用。

一、高校毕业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目前的就业工作模式没有成为一项全局性工作。

虽然各级领导对就业工作非常重视, 投入大量资源积极参与就业工作, 但毕业生就业工作依然存在资源整合不足、工作时段性波动等问题, 各种就业资源依然未被完全开发与整合, 没有形成合力和长效机制。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开发的各种校友资源未能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由于毕业生工作非常琐碎且具有明显的时间波动性, 在缺乏明确激励机制的情况下, 加之分工不明晰, 使得从事毕业生教育工作的人员容易出现倦怠感。

(二) 现行的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模式不能适应就业工作多元化发展的新需要。

近年来, 随着高校就业渠道的逐步拓宽, 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毕业生既可以报考公务员, 参加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考试, 又可以到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自主就业, 更可以申请自主创业。与此相应, 高校毕业生教育指导工作存在与社会和毕业生实际需求脱节, 教育指导工作偏向理论而流于形式, 工作人员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

(三) 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最基本的体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从根本上看是由于高校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因此高校应根据市场导向和社会需求, 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对专业设置进行适时调整, 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多维度、系统化和全方位的指导。

二、系统化毕业生教育工作模式探索

针对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精心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毕业生教育方法, 形成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且针对性强的系列模块化的毕业生教育体系, 探索经管类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新模式。

(一) 理想信念教育。

学院领导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工作,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要定期深入毕业生宿舍, 主动关心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动向, 帮助毕业生解决相关困难。学院定期召开毕业生工作会议, 毕业生工作各相关人员积极参与, 会议总结前期工作经验, 部署下阶段毕业生工作重点, 形成全员育人的毕业生工作氛围。学院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毕业教育中。学院领导为全体毕业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勉励在青春岁月实现大学梦的毕业生们要学会感恩祖国、社会和父母, 并希望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毕业生们反响热烈, 认为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是大家即将扬帆远航之际来自师长的嘱托和期望, 坚定了广大毕业生追逐梦想、努力前行的信心。

(二) 职业生涯和创新创业发展教育。

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巧和就业能力, 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应聘技能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近年来, 根据毕业生的实际需求, 学院每年都举办多场细分发展方向、细分行业的针对性强的专题讲座和沙龙, 分别在出国留学、国内深造、公务员 (含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 应聘、外资企业求职、民营企业求职等方面邀请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不同发展方向的优秀人才回校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和交流。在毕业生毕业前夕, 为了让广大毕业生在进入职场伊始便展翅高飞, 学院还专门邀请各路优秀企业家为全体毕业生进行创新创业及职业发展教育交流座谈, 为广大职场新人指点迷津、保驾护航, 为毕业生在职业发展和选择方面提供建议和经验。企业家们勉励同学们要讲诚信、勇担当、创卓越、抓机遇, 在各自的领域中挥洒青春的汗水, 同时, 还要学会感恩和回报社会。各专场交流的主讲嘉宾们成功的职业经历、睿智的人生见解, 引起了毕业生的共鸣, 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指明了方向。

(三) 优秀毕业生示范工程教育和安全教育。

学院还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化、系统化的毕业教育工作, 如“树一面光辉旗帜”优秀毕业生示范工程主题宣传活动, 将我院各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优秀毕业生事迹以主题宣传栏的形式向其他毕业生和低年级学生进行宣传展示。专门组织多场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会, 以一个优秀毕业生联系一个新生班的形式, 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师弟师妹向优秀学习。分层次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全体学生中开展毕业生安全防范和文明离校主题教育活动, 督促毕业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 确保毕业生的人生和财产安全。

(四) 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

毕业生受就业压力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在毕业季容易产生焦虑、迷茫和畏难情绪等心理波动, 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需要重点关注和引导。针对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院开展了毕业生心理健康快车专题辅导活动, 结合学院领导和辅导员定期的毕业生宿舍走访关心活动,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工作, 帮助毕业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求职择业与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全院上下积极开展毕业生困难群体“帮扶助困”活动, 学院领导和老师们大力争取资源为困难毕业生群体提供就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帮助, 重点困难对象专门建立“一对一”帮扶体系, 给予个性指导和重点关怀。

(五) 毕业离校活动和感恩母校教育。

为了给毕业生留下在母校毕业的美好回忆, 学院精心组织欢送毕业生系列活动 (包括毕业生晚会、毕业生聚餐和毕业典礼等) , 并拍摄毕业视频、在活动现场放置专门毕业生留言板, 征集毕业生感言, 会后将以上素材以电子相片、视频和新闻等形式放在学院网站供毕业生下载留念, 在广大毕业生中引起共鸣, 产生积极的反响。

根据新时期大学毕业生的特点, 我们还开展了符合同学们情感认知的感恩责任教育:毕业生以“爱心捐赠, 旧物传情”为主题的爱心超市活动, 学院安排专门的志愿者上门为毕业生服务, 毕业生将自己的旧物 (教材、台灯、文具等) 定向捐赠给学院贫困生群体, 倡导扶危济困的良好风尚、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 将爱心在学院传递下去;在本科毕业生中开展“我为学院建言献策”为主题的优秀毕业生代表座谈会, 邀请毕业生为学院的教学、管理和发展等方面出谋划策, 从学生角度为学院提参考意见, 整理收集多条合理化建议;举办本科毕业生“感恩杯”师生篮球赛, 组织学院的老师和毕业生之间进行一场篮球友谊赛, 在毕业的时光里通过同场竞技的机会进一步增进师生情谊。

三、大学毕业生教育工作模式的思考及建议

(一) 进一步优化设计毕业教育工作安排。

以往的毕业生教育工作存在开展时间相对集中、缺乏系统设计、效果欠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结合近年来在毕业生教育工作中的实践经验, 我们认为毕业教育并不单单指在毕业生离校阶段集中进行的文明离校讲座, 它应更系统化、多元化, 在时间上可以贯穿第八学期甚至是第四学年, 内容安排上更丰富多彩, 贴近毕业生实际需求和情感认知, 开展形式上更人性化, 营造出更温馨感恩的毕业氛围。形成毕业生工作的长效工作机制, 以期让广大毕业生生在毕业前获得较系统和合理的指导、关怀和帮助, 为其顺利毕业、文明安全离校、尽早适应社会和职场生活创造有利条件。

(二) 更重视感恩母校教育, 增强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优秀的毕业生是母校社会声誉的重要指标, 增强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有利于学校社会声誉的提升。因此, 在毕业生离校之际, 要更重视毕业生的感恩母校教育, 结合毕业生的特点, 加深毕业生“今日我以母校为傲、明日母校以我为荣”的观念, 增强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在毕业生教育中, 要根据新时期毕业生的审美特点和情感共鸣, 积极引导广大毕业生采取有意义的形式开展毕业纪念活动, 抒发感恩爱校情怀, 留下集体和个人的温暖美好的印象。

(三) 逐级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制。

要以“非常责任、非常决心”对待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进一步形成全员关心就业、促进就业的工作局面。要在工作的“深、细、实”上下工夫, 切实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特别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他们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 往往不能承受过高的择业成本, 在择业过程中也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 是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因此, 要加大对贫困毕业生的扶持力度, 助推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

(四) 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级分类管理。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不断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毕业生就业市场按其外在表现形式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分为有形市场的管理和无形市场的管理, 分别采取不同管理措施和服务方式。可将校内时间相对固定的大型供需见面会和小型供需见面会相结合, 把小型、行业性、区域性供需见面会固定时间进行。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 不断拓展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 引导毕业生进入就业无形市场, 帮助毕业生收集和鉴别信息, 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建立用人单位数据库, 进行分析、整理, 将用人单位划分为大、中、小用户三类, 实现用人单位的分级管理。根据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和表现, 将毕业生分为不同类型, 并根据这些类型采取不同的推荐措施, 提高签约成功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可能存在的问题, 试图提出多维度、系统化的毕业生教育工作模式, 探索推动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培养高校毕业生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

上一篇:走进孩子心里下一篇: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