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经管模式(精选7篇)
物流经管模式 篇1
一、中小型企业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常用的物流经管模式
(一)分立型企业物流经管模式
通常情况下,我国中小型企业没有专门的物流部,中小型企业对于物流管理主要是在企业的销售部门、 采购部门进行分散管理,每个部门在具体管理的过程中,发挥出其各自的责任与工作职能。 这种分散式的经管模式,导致物流信息无法精准有效的在相关部门之间顺利传递, 最终将会给企业利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传统的外协经管模式
传统模式中的物流经管环节包括两个方面, 即仓储管理方面和运输管理方面,这主要的原因是,中小型企业中的仓储运输资金投入在物流中占大部分。 企业在经管过程中,通过租用公共仓库或者向外界租用运输车队,以此来有效地填充中小型企业在物流资源中的空缺与不足,上述这种物流经管模式就是传统的外协模式。
(三)将一部分业务外包,将精力和时间放在核心业务中
在传统的企业物流经管过程中, 中小型企业会将所有的业务包揽下来,但如果要将所有的业务全部完成,会耗费诸多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中小型企业会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企业的核心业务中,将其他的业务对外外包,这种经管模式在市场经济中取得一定的成果。
二、中小型企业在物流经管模式中创新的主要方式
(一)中小型企业将内部业务流程进行再创造
中小型企业在物流经管过程中, 从传统的分割经管模式到现代化的一体化经管模式, 需要将其内部业务进行再创造。 通过这个操作流程,能够有效地促使中小型企业设计出一套高效性, 且能够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的最具有优越性的物流经管流程, 将企业内部不必要的业务进行缩减,促使企业内部物流能够有效相连,全面地形成一个集合, 进一步提升中小型企业在物流经管过程中的高效性、资金成本、服务等方面的指标。
(二)中小型企业将内部组织结构进行全面整合
中小型企业在物流经管过程中, 将其内部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的调整与改进。 在此基础上,需要创建一套与时代和新流程发展性协调的内部组织结构, 进而有效保障新流程能够在该组织架构上全面的运作。 在具体经管过程中,将跟物流相关的订单、服务、采购、运送货等部门进行全面有效地整合,创建出一套与时代发展、新流程运作相适应的一体化物流经管系统, 对中小型企业物流经管模式进行有效地调整与完善。
三、 中小型企业在物流经管过程中的创新模式选择
中小型企业在物流经管过程中, 需要依照其自身的特征与时代发展的特性, 选取适当可行的物流经管创新模式,进而有效地节省企业物流的资金投入、增强物流管理的高效性与服务质量, 全面提高我国中小型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目标与核心竞争力。 我国中小型企业在物流经管过程中的创新模式选择中, 需要对传统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思考, 借鉴国外成熟的经管模式, 提出适合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物流经管理念与管理模式。
(一)在传统经管模式的基础上,有效节省企业的业务运输成本
在中小型企业物流业务经管过程中, 需要将企业内部的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中小型企业在内部资源、资金成本、专业型人才、技术水平、信息化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约束与不足, 进而造成中小型企业提供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对方未能够立即接受。 当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在进行物流经管过程中, 将核心内容设置在仓储环节与运输管理两大方面,对于企业内部订单管理、库存量的补充、内部物流信息的规划等方面未能够有效的实现。 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所提供的业务服务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中小型企业在实际经管过程中,在传统经管模式的基础上, 有效节省企业的业务运输成本。 也就是说,中小型企业在物流经管过程中,主要将一部分的业务(即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 将注意力投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中,全面有效地对企业物流进行高效管理。
(二)采取高效精准的物流经管模式
高效精准的物流精准模式其主要作用是, 企业对采购、生产、配送等环节进行及时的操作与管理,有效避免存在不必要的存货, 确保企业中的物流管理系统在实际操作运行过程中是持续不断的, 无需在系统的中间环节进行结点的设置。 高效精准的企业物流经管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参考整体设计规划。 若具体操作环节存在一定的差错或应急事件, 将会给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 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做好内部的应急策略, 确保物流信息能够顺利地在企业各个部门中进行有效的传递。
(三)中小型企业采取精益化的物流经管模式
精益化的物流经管模式其主要作用是, 通过精益化思想与理念, 全面有效地对企业当前所进行的物流活动进行科学管理与整合。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从客户的视角,对整个物流在运作过程中的生产、供应、配送等方面活动进行合理地分析与改进, 尽全力满足客户合理需求, 有效提高企业的物流经管效率, 节省一定的资金投入。 通常情况下, 在对中小型企业精益化物流经管过程中, 主要是通过活动图与实体结构图的方式进行全面操作与实现的。 对整个操作流程进行全面性地探究,对内部资金浪费状况进行明确, 将内部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的思考。 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运输流程进行全面改进与优化,将企业内部不必要的物流活动进行消除,将整个物流链进行连接,通过上述这种方式,有效增强企业的物流服务与操作质量,进而节约企业的运输成本。
(四)中小型企业物流服务导向的运作经管模式
创建中小型企业物流服务导向运作经管模式, 首先企业在物流经管过程中,需要明确物流服务的基本目标。 企业进行物流服务经管的主要作用是, 通过合理化的成本投入实现高性能、高效率的物流服务。 企业在物流经管过程中,需要对客户的需求全面考虑,依据市场环境不断地对物流经管模式进行调整与完善, 积极主动地与客户进行交流互动,进而确定企业物流服务的基本目标,创建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物流经管信息系统。 进而有效地进行订货、采购、生产、产品配送等服务,达到高质量、优质化的物流服务水平。 与此同时,中小型企业需要深入地对物流服务与管理进行相应的绩效评价, 促使企业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制定最佳的物流服务策略。
四、结论
中小型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 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传统的物流经管模式无法确保企业能够长远稳定的运营。 因此,当前中小型企业需要在物流经管过程中采取一定的创新模式。 在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不断的将企业物流向一体化形式进行转变, 为企业节省一定的时间、精力与资金,通过优质化的资源配置、数据信息共享、大量的技术扩散,全面促使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获取整个供应链上的竞争优势, 在市场经济中稳定的运营与发展。
摘要:当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物流经管模式主要有分立型企业物流经管模式、传统的外协经管模式和部分业务外包模式。中小型企业应通过将内部业务流程进行再创造以及全面整合内部组织结构等方式创新物流经管模式。中小型企业创新模式选择,需要对传统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思考,借鉴国外成熟的经管模式。适合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物流经管理念与管理模式:在传统经管模式的基础上,有效节省企业的业务运输成本;采取高效精准的物流经管模式;物流服务导向的运作经管模式。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物流经管模式,创新
物流经管模式 篇2
一、我国各大学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模式分析
由于学校定位、师资和地方人才需求等影响, 我国各大学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是有一定差异的, 综合我国高校的部分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 综合型大学“宽口径、厚基础型”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型大学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在管理、经济、法律、营销等方而的综合知识和能力, 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学的定性、定量方法, 具备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这些大学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涉及学科门类较多, 课程信息容量较大。
2. 理工类高校的“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
理工类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鲜明的理工特色, 除了在经济管理专业中开设传统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外, 基本上都开设一定的理工基础类课程;而且十分重视实践教学, 侧重经济管理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一些高校在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大, 并引入了较为先进的经济管理模拟教学软件, 重视营销工程和统计方法的训练, 加强和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
3. 财经类高校的“专业核心型”培养模式
财经类院校在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师资力量。从总体上看, 财经类高校在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及其课程的构建上, 一般都融会了所在学校其他财经管理类专业的特色, 做到以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为核心, 财经类专业基础课围绕着专业课程来服务的精神。这些高校一般除了开设经济管理专业方向外, 还较早在经济管理专业开设了物流管理等专业方向, 加大了学生自主选择方向的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整合竞争力, 以适应新的形势对学生培养的要求。
一般工科院校多采用第二种“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 但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趋同化严重。
二、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办学的特点
工科院校主要以涉及理工科学科为主要的发展发向, 经济管理专业设置也是学校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在发展初期追求规模扩张的大背景下逐步开设的, 因此, 其培养模式应有别于其他高校, 具有自身的特点。
1. 依托工科背景, 培养经济管理人才有工科优势
在工科院校中由于学校的学科发展重点在工科等学科方面, 而工业技术、电子技术等学科的持续发展和应用也需要管理学科和专业乃至相关人才的支持, 因此, 发展带有工科特色的管理专业具有了现实的需求。同时, 在这些高校中开设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 工科的发展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与课题研究以至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 国家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需要具有工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21世纪是经济全面迅速发展的新世纪, 建设良性循环的工业开发体系, 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经济的战略目标。现代工业开发活动在迅速展现其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进行科学合理的工业管理成为实现工业事业发展目标和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相关问题的重要途径, 而培养具有工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成为工科院校开办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任务。
3. 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经济管理专业的办学需要适应这种需要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领城宽泛, 除了工业经济之外, 各省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各个领城也需要具有基本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经济管理人才。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尤其需要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经济管理学生在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方面是许多用人单位看重的主要因素。
三、工科院校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模式选择
工科院校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选择符合自己实际又能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的模式。
1. 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工科院校现行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经管人才的基本需求, 但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 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一般工科院校是以专业为核心的三段式培养计划, 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这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的教育, 共性课程多, 实践训练少, 缺乏灵活性, 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在课程设置上, 由于忽略社会对经管人才的需求特征, 课程体系设计缺乏规范性和前瞻性, 存在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课时过多与课堂信息量小大并存、选修课少等显著缺陷。
(2) 工科类课程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由于缺乏互动, 教师难以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教学效果不佳, 因为课程基本上为文字描述, 学生自己可以通读整本书的内容。但是, 文字背后的实际内涵, 学生则无法掌握, 也缺乏主动性去学习了解。因此, 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与学生进行互动,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 对工科课程的考评比较宽松, 知识考核评价方法单一
在对学生知识学习能力的考核上, 考核评价方法还比较单一。许多高校课程的成绩主要通过卷面考试成绩来反映, 考核内容通常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案例分析较为缺乏。具有创新性的实践过程考核、课程论文答辩考核、小组评价等评价方法还很少采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片面, 不能活用所学知识, 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社会对营销人才的能力要求脱节严重。
2. 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1) 采取以“宽口径、厚基础型”为主的综合兼容模式
工科院校应该吸收“实践技能型”和“专业核心型”的优点, 采取以“宽口径、厚基础型”为主的综合兼容模式。这样, 既可突出自己的特色, 又可培养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工科院校的文科力量相对弱一些, 这在招生和学生就业中表现得较明显。因此, 理工科大学必须想办法克服这种弱势, 而较好的途径就是采取综合兼容模式。工科院校作为以理工科学科为主导的学科背景的条件下, 相对于文科为主的大学来说, 又有自己自身的优势, 就是有一些较有特色的理工科专业, 且又适合本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如数学、会计、经济、计算机等, 学校要制定鼓励措施, 鼓励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双专业或双学位时, 选修文科专业。
工科院校的理工科学科背景在采用综合兼容模式中, 更要突出综合能力培养型模式在兼容模式中的地位。同时, 大学要调整政策, 适当减轻教师科研的压力, 鼓励经管专业的教师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 制定具体有效的考核标准, 对教学质量好、学生评价高且有效实施了各种教学方法的教师, 减免其科研工作量, 并把它作为评奖和晋升职
(2) 深化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以工科特色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完善可以将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 针对我国工业经济蓬勃发展对工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 在考虑文理知识兼容型, 双专业交叉型、综合能力培养型模式的基础上, 开设如科技概论、工业管理学, 工业法律等课程, 并且把这些课程进行模块设计, 在高校课程学分制度改革的前提下, 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模块学分, 既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能体现经济管理专业的工业特色。
经济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 要借鉴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 进行调整和改革。尤其要强化和改善外语教学或实施双语教育, 甚至可以从国外引进精选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作为工科类地方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更应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并有助于学生就业。专业培养方案中除了设计必要的实践课程之外, 教学实验室和实践落地的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学校的管理层容易忽视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 对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实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对此应予以重视。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免除学生陷入专业只培养工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错误导向,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的定位、学生的就业, 同时, 对专业建设、师资引进有重要的影响, 任何高校无不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我国各类大学设置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各有特点, 工科院校由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在借鉴各大学办学模式的基础上, 更要结合工科院校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寻求一种具有一定特色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马树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及其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6, (4) :24-25.
[2]张凤凉.理工科大学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选择[J].经济师, 2004, (1) :107-108.
[3]俞信.对素质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认识[J].工程教育研究, 1997, (4) :61-63.
物流经管模式 篇3
1.1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亟需创新型应用人才。而高等教育正迈向大众化阶段,在注重追求量的扩张过程中,忽视了质的内涵深化与提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的力度普遍不够,影响和制约了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因其自身的学科属性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性,经管类专业必然由“精英教育”的教育理念、“研究型”和“学术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向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经管类专业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定位,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1.2 地方高校的发展需要
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成为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在人才需求多规格、多层次的情况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符合学校发展实际。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管理模式、教学水平、办学理念等方面比较薄弱,难以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1)然而,这类院校在应用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养了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某高校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主的多科性省属地方院校,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等学科,其经管类专业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2 经管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2.1 突出本地特色
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时,应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走势,重点建设具有资源与地域优势的专业,注重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与重点大学和其他一般院校形成错位发展。(2)在学科建设中,应寻求自身学科的相对优势、地方特色以及与区域资源之间的交叉点,实现学科与当地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的结合,使“本地化”成为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从外在社会环境和内部自身条件来看,该校以“立足秦东,辐射全省,服务中小企业,培养基础好、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应用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满足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各类经管人才的需求。
2.2 注重与行业需求结合
经管类专业设置应注重与行业、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并为人才培养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教育作为行业发展的加速器,要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结构、层次、类型等,掌握社会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规律,以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产学研结合,并体现行业性,依据行业发展培养方向及时进行动态调整。针对当地中小企业较多,旅游资源丰富,县域经管类人才缺乏的现状,该校先后开设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经济学、旅游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会计学等经管类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2.3 突出应用性
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是指在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从事实践操作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类人才应该具有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和综合素质高的特点,以适应现代高科技、高质量生产和服务对人才的需要。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同一地域、同一行业乃至同一企业人才需求上,既需要从事应用技术的研究人才,也需要从事产品开发、管理、运营和工程技术的人员。某高校作为地方重点建设的高校,面对秦东地区的实际,科学、客观地将经管类人才培养的主体目标定位为“创新型应用人才”,即以应用为主,兼顾创新。学校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对陕西省大中小企业进行调查显示,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例大约70%,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舞台。
3 经管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3.1 树立“大经管”人才培养理念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量增设了经管类专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经管类专业教育的专业及课程设置都要摆脱传统的“经济”领域培养人才的束缚,围绕“大市场”、“大管理”、“大流通”,通过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科知识的整合创新,为市场经济中迅速发展的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特别是为中小企业服务。(3)在“大经管”人才培养理念下,学校打破现有的经济与管理“专业化”分类培养的格局,融合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分隔,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突出以“应用”为目标,既有利于教学与科研互动发展,又利于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
3.2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中心
近年来,该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根据经管类各岗位群专业人才按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教学体系。一是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注重不同课程的衔接和渗透,构建“应用能力主导型”的经管课程体系。二是构建了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校内校外相结合等组成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西部证券、北人印刷、淘宝网、中冶陕压、金钼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实习见习基地,开展社会调查、企业认知、证券投资操作等。三是专业设置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岗位群建设专业群,邀请企业、专家等参与专业设置,专业发展定位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服务地方的特色。
3.3 以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突出“应用”特色
经管类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的改革与实践:(1)教师要有“三意识”,即服务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学校对教师提出“三要求”,即要求教师对学生全面关心,要求教师热爱每一个具有不同性格的学生,要求教师不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校园网建设为依托,以计算机为载体,开发和引进了各种优秀教学软件。(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物演示和角色扮演、项目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ERP大赛、电子商务大赛、市场营销大赛、物流大赛等,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和创业能力。
3.4 完善针对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学业考核评价强调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4)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1)注重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沟通以及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2)构建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学业评价上采取课堂观察、课外实践、学生作品、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突出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
3.5 构建多渠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多渠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是经管类专业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目标实施的保证。(5)(1)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建设。根据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发现偏差及时反馈、督导跟进,保证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2)成立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定期和不定期召开研讨会,讨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青年教师培养、考核体系等一系列问题。(3)完善评教系统。邀请学生、教学督导、企业专家等通过现场听课、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不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并向教师个人反馈评价结果,协助教师及时改进。(4)设立学生信息联络员,通过学生上报教学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发现问题及时修正。(5)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企业调研,根据毕业生和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4 总结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彰显自身办学特色,学校根据自身特点,构建经管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突出了创新和应用两个特征,培养的学生具备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比较容易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
注释
11 唐志强.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2012(1):108-109.
22 周海燕,吴华英.新建本科院校经管类人才培养目标及途径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45.
33 刘友金,廖湘岳,向国成.经管类本科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0(3):100.
44 张向群.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87-88.
物流经管模式 篇4
一、ERP的教学介绍
ERP主要是体验式教学方式,在体验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扩展与应用。它主要是构建了一个仿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将实物沙盘和ERP管理软件的全面运用进行了结合。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是分组进行的,每组5~7个角色:总经理、财务总监、销售总监、生产总监等。每组各自经营一个公司,在相同的财务状况下进行运营。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模拟的企业运作。在同行竞争、产品老化等情况下,保持企业持续盈利并不断成长是每个成员要面临的挑战。6~10年后,所有者权益最高者获胜。ERP沙盘模拟对抗实验将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直观地体现出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二、ERP实训教学在经管类的必要性
1. 有利于教学手段的创新
ERP教学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软件及ERP沙盘对抗演练,使学生置身于仿真的企业环境,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完全不同于理论课堂的状态,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规划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步骤,通过模拟经营活动完成相关实验内容。
2.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ERP实践教学是经管专业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的人际沟通、团结合作、意志等方面得到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经济理论运用到ERP实践中,可以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有利于从而达到拓展丰富知识、增长提升能力和启迪创新思维。
三、ERP在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实践教学中通过有机的设计和创新,可以使之焕发生机。使学生充分理解管理思想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营造一个模拟企业运作环境,让学生在就业前了解企业运作规律流程,具备实际的动手操作和决策能力。围绕ERP,将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将模拟仿真手段与实际操作手段相结合,设计一套富有层次的,丰富多彩的,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教学方法体系。
ERP沙盘模拟对抗演练的内容设计可以具有层次性。将ERP沙盘模拟课程划分为初级模拟学习、中级模拟经营与仿真模拟实习三个阶段。
1. 初级阶段。
对于刚进入平台学习的学生,可以先安排进行初级沙盘的模拟演练。初级模拟主要是将企业生产过程简化,只涉及主要流程和较少的变化因素,给出一些假定的前提条件,假定某些因素是不变的或者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对真实企业面临的复杂多变环境进行简化,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企业环境,初步掌握企业的组织构架和主要流程。
2. 中级阶段。
中级模拟经营可以对初级沙盘进行改造,设计较为复杂的模拟经营环境,细化经营规则;重新设计产品物料清单和运作规程,增加模拟企业复杂程度和真实程度。经营规则、市场环境、企业合作方式等的变化会大大提高决策的难度。目的是通过模拟经营方式营造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经营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相关知识进行经营决策,并体现决策的科学性。这一阶段主要侧重于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运用,让每一个学生在模拟经营过程中都能巩固、提高本专业所学知识,同时对相关专业知识有所了解。介绍ERP时,侧重讲解软件设计所体现的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软件的模块结构及功能、软件操作的基本环节及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而不是讲具体的操作方法。具体的操作方法由学生借助操作指南通过自主式、协作式学习与上机操作去掌握。软件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静态业务能够正确处理,初步了解管理软件的整理构架和基本业务处理流程,掌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3. 高级阶段。
仿真模拟实习主要是构建仿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将实物沙盘和管理软件的全面运用管理软件运用相结合。在实习过程中,让学生直接利用管理软件对模拟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利用管理软件将模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经济业务融为一体,实现动态管理、实时控制、实现财务、营销、生产业务一体化,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协调统一。熟练使用常见的EPR软件产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实际企业实习,直接接触实际企业的生产运作和经营活动,初步实践模拟实习的经验,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实现以ERP为依托构建经管类专业实训平台的建议
1. 建设一批教学团队,完善教师上讲台的政策机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高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经管类专业ERP实践教学尤其如此。ERP平台既整合了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又包含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物流管理、计算机软件技术等各种专业知识。同时强化了信息管理控制和网络操作的运用,这就要求ERP课任教师既要有综合的理论素养,又要熟悉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并且能够熟练操作软件,正确处理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为此,为了保证ERP实践教学的开展,我们还需要建设一批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2. 将ERP操作软件放到校园网,为学生不断地实践、学习、再实践提供平台
将ERP操作软件放到校园网上,让学生自由地组合与不断运作,为他们不断地实践、学习、再实践提供平台,从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3. 经管类专业进行跨学科教学组织形式进行ERP综合模拟实践教学
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分别设置有ERP课程,但财会专业就只讲ERP系统的财务会计模块,物流管理专业就只讲物料管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系统,营销专业就只涉及销售、分销系统。各个专业都忽视了ERP作为一个管理系统的整体功能,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现不了ERP对企业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的特色,也割裂了管理学科中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将经管类多个专业的学生统一起来,按照所学专业分配角色安排在模拟企业内使用ERP系统进行操作,使每个学生既能全面把握企业的运作和工作流程,又能在链接相关专业知识的环境下深化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进行本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相关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与通用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不仅能够巩固专业知识,更能够拓展知识面,有利于培养既博又专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结论
实践性教学是经管专业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的试验场。ERP课程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集成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培养团队精神,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同时也对企业资源的管理过程有一个实际的体验,以此缩短学生从学校向社会的过渡时间。
摘要: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经管类专业ERP沙盘模拟教学是“将企业搬进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全面结合的一种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ERP沙盘模拟演练,不仅可以强化经管专业学生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还可以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ERP沙盘模拟,实践教学,经管专业
参考文献
[1]王哲万青:基于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培养的ERP沙盘模拟教学研究[J]2009
[2]劳本信:基于ERP平台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J].2009
[3]黄旭王钊:对高校ERP实践教学的思考[J].2008
物流经管模式 篇5
ERP———企业资源计划, 它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 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 全面集成企业的所有资源信息, 并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和经营业绩评估的系统化的管理平台。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摇篮, 需要时刻保持与社会接轨, 而ERP作为近现代科技和管理发展的产物, 复合型ERP人才的培养也是处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 运用ERP软件系统进行教学实践的新模式显得迫在眉睫。ERP实验的基本思想是一整套完整的企业资源计划的流程来展示管理原理和管理思想, 如何介绍ERP管理思想, 营造一个模拟的企业运作环境, 让学生就业之前了解企业运作规律、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具备实际的动手操作和决策能力来组织ERP教学, 使走出校门后与市场接轨, 解决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2 ERP软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性差别
ERP是边缘学科, 涉及到的学科较多, 如管理学方面:库存管理、营销管理、生产计划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财务会计;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等知识。这就决定了在学习ERP之前必须要有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 而经管类院校几乎专业涉及的只是ERP的一个方面, 这就给ERP课程的开设带来了困扰:ERP的系统性和专业的局限性;ERP的多学科性和学生专业的单一性;ERP的综合性与ERP教师专业知识的单一性。
2.2 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作为培养和传播先进知识和技能的高等院校, 担负着为企业信息化输送后备力量的艰巨任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吻合, 满足市场需求也是高等教育得以立足和发展的动力。由于中国本土ERP发展大约都经历了从财务软件到ERP的转型, ERP教学上易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重合。高等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一般选用用友软件, 而ERP教学的软件也有很大一部分用采用用友软件。 (1) 从会计电算化和ERP层面上来说, 显然会计电算化是ERP的其中一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 尤其在限定教学课时的情况下, 很容易使学生对ERP的精髓不甚理解, 会将会计电算化和ERP混淆, 会造成ERP其实就是财务软件的升级而已的错解。 (2) 源自于ERP本身理念所包含的综合性、结构性和复杂性, 以及学生由于本身所学专业的限制, 教师在理论层面讲解ERP的概念和理解后, 教授软件上的具体操作时, 容易陷入纯粹的软件操作陷阱, 与理论感觉相差甚远。 (3) 教学所使用之ERP软件往往是标准的演示版, 与企事业单位实际使用的经过二次开发的软件有所区别, 故ERP软件的教学易陷入为教学而教学, 为软件操作而操作的嫌疑, 此是ERP软件教学一大困境。
2.3 纯案例教学的困境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 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来建构理解的。建构主义要求教师和学生要转变原有的灌输式学习方法, 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主义思想, 使学生重新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进行主动的建构活动。当前采用的案例教学就是借鉴采用了构建主义, 使课堂模式从纯粹的理论灌输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互动。但ERP本身是一门践性很强的课程, 一个复杂的系统, 教学内容多元化, 业务流程和软件功能复杂化等特性决定了ERP软件教学仅仅有案例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将静态的案例变成动态的模拟。
2.4 教学师资的困扰
ERP不一定是独立的一门课程, 而是学科、多门课程理论知识的交集, 涉及管理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会计学、生产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学科相关知识。其综合性、系统性、多学科交叉性以及实践性强等特点决定了ERP的教学师资也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 但现实中同时具备该多学科结构的师资可谓是凤毛麟角, 对ERP教学的开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ERP教学的组织上, 鉴于ERP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 如要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则有必要采用有别于一般的纯课堂教学方式, 如案例流程教学、实际生产现场教学等, 因而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似乎这根本不是单纯一个教师就能完成整个ERP课程的教学。
3 ERP教学组织模式构建及相关对策
3.1 教学组织模式构建
根据建构主义的思想和ERP课程教学的特点, ERP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构建一个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积极有效的帮助下, 开展体验式学习, 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理论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在实验或实践教学中实现学生对企业ERP实施过程的直观感受和理论知识的迁移。
3.2“案例教学+专业区分+团队组建+角色扮演+评价体系”的组织模式
如前所述, ERP教学是多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其授课难度高。如完全以ERP的子模块的分类按部就班讲解、学生用软件输入相应数据来学习和了解软件功能的话, 则会有为软件操作而学习的嫌隙。学生对于软件本身的构架、相关知识的运用无法深刻理解, 最后容易陷入纯粹学习如何操作的泥淖, 这从根本上偏离了ERP教学的本质: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深入理解ERP的本质, 有必要采用有别于一般课程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形式。在此, 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 可以用以下数学表达式表达:组织模式=案例教学+专业区分+团队组建+角色扮演+评价体系。
3.2.1 案例教学:以企业仿真案例为载体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案例必须是企业仿真案例, 如在实验教学环节采用某行业 (如制造业、服务业等) 企业的某一个专业职能和流程进行仿真而编制的案例, 为财务、市场营销、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提供模拟教学环境, 从而体现ERP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与结构性, 使学生对物流、信息流和现金流有直观而系统的了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运作与管理全面而系统的认知,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这是以往课堂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3.2.2 专业区分、团队组建与角色扮演:根据专业, 模拟企业岗位职能
在提供企业仿真案例的前提下, 课堂教学就拥有了仿真企业的业务处理环境, 因此, 实验各个流程的设计要达到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企业实际环境中的感觉, 由此可使学生自觉调整自身不同于课堂上的状态,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主动思考, 主动加入团队中完成实验。依据学生的专业以及仿真案例的岗位设置, 每位学生扮演一个角色, 组织一个团队, 以团队为一个整体来完成实验。在实验中, 每个学生以企业实际业务流程为牵引, 针对一个特定的业务, 由学生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岗位, 如学生A模拟财务部主办会计、学生B模拟财务部出纳, 学生C模拟财务部部长, 学生根据自身模拟的岗位角色, 独立完成业务处理, 如此可以熟悉软件的构架、系统的功能以及不同业务的流程处理。在局域网的环境下, 在不同子业务系统中, 不同的学生都可以模拟不同的岗位, 每个岗位都有不同的“权、责、利”, 在业务处理中, 每位学生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另该实验的组建是以团队形式, 在实验过程中, 有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2.3 评价体系:事后控制、形成相应反馈机制
针对“案例教学+专业区分+团队组建+角色扮演”的课堂组织模式, 在完成课程后, 必需有相应的反馈机制, 如可采用“客观评测”+“主观建议”形式, 评测宜采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效果等方面由参与学生直接打分, 最终统计出平均分, 主观建议主要是参与学生对该课程课堂组织模式的反馈意见以及有何更好的建议。根据两者得结果对该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加以评定并改进, 力求完美。
该课堂组织模式主要以企业实际案例为载体,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即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异将学生安排至团队中不同的角色上,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中体会到岗位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 增加学习效率, 另一方面, 由此团队型、角色型的课堂组织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学习内动力。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呈现出以学生为主角, 教师为辅导配角的团队型、探索型的课堂组织模式。在最终学习完成后, 采取类似“学评教”的方式, 对课堂组织模式、教师教授、学生学习效果以及课堂氛围等进行多重评价, 经过事后反馈、评价并加以改进最终完成课堂组织模式最优化的目标。
3.3“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的多教学方式
在“案例教学+专业区分+团队组建+角色扮演+评价体系”的组织模式的基础上, 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进一步充实课堂, 完善课程。故笔者在实验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上, 丰富课堂的教学的方式, 学生多角度, 多思维学习ERP的理论和精髓, 提出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的多教学方式。理论教学是任何一门课程必须要进行的教学环节之一, 《ERP软件应用》课程也不例外。从ERP的起源, 发展, 到目前的国内外的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的展望;ERP的概念、内涵;ERP的理论结构, 包括ERP软件的构架、财务系统、供应链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等方面是进行实验教学的前提。理论课程的讲授可以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 也针对某一方面, 请相关的专家、学者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如此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可使学生了解到当今ERP的前沿问题, 增加学习探知欲。案例教学的关键之一在于案例的高度仿真性, 笔者认为如果在有客观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由学生进入单位相关企业实习, 根据在企业实习情况, 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团队形式自己编写仿真案例并将案例在ERP软件中进行业务处理, 如此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 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把握能力, 此举大有裨益。学生个别辅导是对整个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提升, 提升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可采取的措施。
4 总结与展望
在目前ERP软件应用教学组织模式的“困境”中, 相应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在此情况下, 笔者提出“案例教学+专业区分+团队组建+角色扮演+评价体系”的组织模式”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的多教学方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旨在改进课堂教学效果, 改进教学方式, 使学生学习ERP软件应用课程更为积极、主动, 专业学习更为扎实、稳固, 同时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团队合作精神。
摘要:在各高校ERP课程开展如火如荼之际,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ERP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在现有基础上优化ERP软件教学课程设计、改善教学组织模式, 契合现代高校自身ERP教育, 进一步开展ERP教学已成为ERP教育工作者考虑的问题。本文根据现有课程教学经验, 结合经管类高校特点, 对ERP软件教学课程组织模式提出自己见解。
关键词:ERP教学,组织模式,软件
参考文献
[1]罗鸿.ERP原理、设计、实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2]盛巧玲.基于ERP的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平台构建与教学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138-139, 144.
[3]朱春燕.ERP教育在中国——360°谈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与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物流经管模式 篇6
现阶段必须要促进并解决前期融合的基础上已经体现出来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相互依存、补充、引导和渗透的问题。工业产品从设计、制造、集成到控制、管理、服务等环节的全面信息化, 以及产品本身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正是这些问题的突出体现。未来的发展趋势已经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完全融合, 很难再区分出是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上体现还是工业产品体现信息技术。高校在两化融合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 其专业领域覆盖了通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工科专业, 数学、生物技术等理科专业, 以及经济、管理、法律、传媒艺术、外语等文科专业。从目前高校的专业部署来看, 其将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中的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培养出适应“两化”深度融合阶段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既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 又是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最重要体现。
1 两化融合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
在两化融合的背景下, 企业和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的变化。新的要求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点:具体分为以下两点:
(1) 两化融合需要创新型人才。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阶段, 需要一大批符合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需要、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创新型人才,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创新型人才:①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强、具备专业工业生产的知识、既懂信息化又懂相关领域工业化的复合型人才;②以计算机科学、IT信息技术技术、软件等专业为代表的学术创新型人才;③以工程技术专家、工程师和技术开发人才为主要代表的工程技术型人才;④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相关领域的工业应用型人才;⑤具有组织协调、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能力和相关工科专业基础知识的管理型人才;⑥有国际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⑦具有操作虚拟经济和工业实体经济能力的技术管理类人才两化融合需要创新型人才。
(2) 两化融合背景下的工业经济发展, 需要具有工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传统制造业的人才与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难以有效融合, 正是影响两化融合成 效的关键因素, 人才融合的落脚点又在人才培养上, 因此, 真正的实现两化融合必须从人才培养上抓起, 培养管理人才不仅需要管理技能, 而且需要有技术技能。现代工业实现了其追求其不断增长的经济效益的同时, 是以牺牲一定的社会成本为代价的, 实现工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相关问题的关键是科学合理的工业管理, 而工科院校开办经济管理专业的目标正是培养具有工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2 各类大学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的模式
因为各个学校的定位、师资和所处的地方人才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各大学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是不同的, 通过分析聚类, 可以把我国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分以下四类:
(1) 财经类高校的“专业核心型”培养模式。
财经类高校的“专业核心型”培养模式财经类院校在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中, 往往比较强调传统的课堂教学及知识传授, 在经管类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上有丰富的经验和优质的师资力量, 理论研究能力比较强, 但对企业经营运作以及管理决策方面缺乏足够的训练和实践。课程的安排上, 一般都结合了所在学校其他财经管理类专业的课程, 过多的安排了专业理论课程, 实践课程较少。这就导致了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较为扎实, 而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欠缺。
(2) 综合型大学“宽口径、厚基础、重理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厚基础、宽口径、重理论、高素质”就是要求人才具有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 宽阔的专业方向口径, 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职业素质。综合型大学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培养,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中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使其具备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 还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中的法律违法和监管的相关知识。在课程的安排上, 综合型大学一般涉及的课程门类比较宽泛, 课程的信息量大。
(3) 理工类高校的“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理工类高校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都体现了学校专业背景, 提倡传统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和理工基础类课程并举, 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专业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工科基础知识。例如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的电信服务企业治理结构研究、通信运营管理和通信经济学等。这些高校尤其重视实践教学, 学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大, 引入了大量先进的经济管理模拟教学软件和实验室的虚拟现实技术, 例如ERP沙盘模拟实验室, 电子商务教学模拟系统软件等。
(4) 高职高专类院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 以校企紧密合作为载体, 根据企业对用人需求, 开展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工作, 从而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订单式”培养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形式。在“订单式”培养的实践过程中,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 健全校企合作体制, 逐步形成了“双向选择、联合培养、灵活组班、课程嵌入、平行推进”的组织实施模式与运行机制, 成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亮点和创新。
3 工科院校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模式改进建议
一般工科院校多采用第二种“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 但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趋同化严重, 工科院校应该选择符合自己实际又能突出本身优势和特色的模式。
(1) 借鉴各类大学的培养模式, 突出工科特色的培养模式。
工科院校应该吸收“实践技能型”和“专业核心型”的优点, 采取以“宽口径、厚基础、重理论、高素质”为主的综合模式。这样, 既可突出自己的特色, 又可培养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采取综合兼容模式即以“宽口径、厚基础、重理论、高素质”为主导的模式, 可以解决工科院校的文科力量相对较弱的问题。理工科大学作为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学科背景的条件下, 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大学来说, 又有自己自身的优势, 即有一些较有特色的理工科课程, 适合本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如数学、会计、通信技术、计算机等, 学校应该制定鼓励措施, 鼓励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同时, 多选择一些理工科的课程, 鼓励学生修双学位。
(2) 深化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 长期形成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三种类型的课程以及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这三种修课方式不会有多大变化, 我们要鼓励工科院校多开设新的、反映学科发展方向的、更贴近实际的选修课, 以满足学生对不断变动的社会实践的学习要求。努力做到把理论学习作为主线, 把实验室作为试验基地;同时进行相关实践教学, 例如学校与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紧贴社会需求, 增加社会亟需的知识, 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环节上, 强调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尽可能地缩短毕业后的就业适应期。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 在考虑文理知识兼容型, 双专业交叉型、综合能力培养型模式的基础上, 开设如科技概论、通信运营管理学、工业经济学、计算机编程等课程, 并且把这些课程进行设计, 在高校课程学分制度改革的前提下, 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学分, 既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又能体现经济管理专业的工科特色。
(3) 实践教学体系特色化。
在专业课程实习中应该不同程度地安排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工具软件的教学, 例如Excel、Mindmanager、SPSS等在管理中应用的内容, 以及团队管理软件、工作计划安排软件等的使用, 管理信息系统、ERP系统、项目管理软件应用等综合性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性课程。充分利用工科性院校的背景, 借助诸如通信学院、计算机学院等专业的师资, 开设技术普及性实践课程, 如网页设计、数字处理、图像处理技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及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维护等。
开设以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销售模拟实训、证券炒作模拟实训等为主的专项训练, 以工商企业管理实训模拟训练、ERP沙盘实战模拟训练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为主的综合训练, 实现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的有机结合。
(4) 实践教学模式多样化。
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行至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比如, 一方面构建起由“教师、专家、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共享知识的学习平台, 另一方面则是由“情境体验、沙盘演练、软件模拟、顶岗实习、案例分析、演讲辩论”等构建实践平台, 从而使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现实与虚拟、理论与实践密切配合, 相互融合, 相互推进。
(5) 实践教学内容职业化。
实践教学内容职业化, 适当调整、完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使得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资格证书”认定的要求对接。如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推出的“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 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对接的实验课主要有“管理学”、“管理技能开发训练”“会计学”、“审计学”、“经济法”等;与“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和“中国市场学会”推出的“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市场营销师”、“人力资源师”对接的实验课主要有“市场营销管理”和“销售实务”“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等课程;与信息产业部和用友软件联合颁发的“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对接的实验课主要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和“ERP系统应用实训”等课程。
(6) 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化。
所谓“教学资源共享化”就是充分利用工管结合的优势, 合理利用校内的现有资源, 使不同的专业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实现共赢。一方面, 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工科专业各学院实验中心的师资和实验条件, 来学习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以及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 管理学院的教师和实验中心也可以为全校开设公共选修类实践性课程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如经济管理专业管理实训模拟等。通过这种方式, 不仅可以使经济管理专业的“管理与技术”的特色得以较好地体现, 也可以使工科学生了解基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能的训练, 成为一个既懂专业技术, 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芹, 刘风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及其制度创新[J].科技与教育, 2009, (2) :94-100.
[2]喻靖文.高职经管类专业“订单式”“3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掌学报, 2010, (12) :20-21.
[3]曾小彬.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 :1-3.
[4]王柏玲.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素质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 2009, (1) :51-54.
[5]张甲勇, 徐国君.基于未来诉求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 2008, (5) :98-100.
[6]梁凤霞.面向市场培养有特色的创新型人才[J].教育管理, 2009, (1) :112-113.
物流经管模式 篇7
统计学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实践应用性较强, 是一种定量的分析工具, 在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运用统计学知识处理专业技术问题, 有利于对专业知识更好的把握, 对从事经济与管理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 使之根据所学专业知识更加适应社会需要, 做到学以致用。
任务型教学法是以任务作为教学和设计核心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将精选的课程内容赋予学生, 将教学目标整合到各任务中, 自行查阅资料, 并将成果汇报展示出来, 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 随时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对其学习提供帮助, 对其汇报内容进行修改, 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1]
任务型教学法主要用于汉语、英语等语言类教学中, 在其它学科的教学研究中, [2,3,4,5]运用比较少。为此, 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 参照上述文献的任务型教学模式, 对经管类统计学课程任务型教学模式探讨, 以丰富统计学教学方法, 拓展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应用领域。
2 经管类《统计学》任务型教学内容
2.1《统计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及任务制定
在教学中, 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贾俊平主编的《统计学 (第四版) 》作为教学参考书, 设计了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内容, 共分五部分, 并给每个部分安排了相应的任务, 共五个大任务, 八个小任务。第一部分统计概述包括: (1) 统计学基本概念, 介绍统计学相关基本概念, 并给出统计学在学生所学专业中的应用,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数据搜集方法与统计指数, 好多统计学教材中对数据搜集没有足够的重视, 使得学生学习了统计方法但不知数据从哪里得到, 指数在经管类专业应用中非常广泛, 比如在衡量企业绩效时非常重要; (3) 任务型教学方法, 介绍什么是任务型教学方法、如何完成, 这一点至关重要, 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本部分的任务是:搜集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用到统计学的例子。第二部分描述统计学, 包括图表与统计量, 一方面教会学生软件 (EXCEL和SPSS) 的使用, 另一方面强调应用, 尤其是散点图、平均数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内容。本部分的任务包括两个:结合所学专业搜集数据并用图表展示及统计量分析。第三部分是推断统计学, 分了五个教学知识点, 其中基础知识包括概率分布、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对一些“恐数学”的学生来讲非常枯燥, 因此上课时仅讲解基础知识, 淡化公式推导和记忆, 强调应用;分类变量、方差分析、一元回归、时序预测各为一章, 讲课时弱化教材中较难的部分, 以应用为主。本部分的任务是:结合所学专业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并用案例分析。第四部分多元统计, 好多统计教材中没有, 这一部分对经管类专业非常重要, 应用也最多, 仅要求对理论简单了解, 讲清原理和思路, 公式淡化, 强调理论的应用。本部分的任务包括三个:结合所学专业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并用案例分析。第五部附加讲的是分层次分析法, 统计学教材里很少涉及到, 但它是一个非常好学好用的定量分析方法, 若条件允许的话尽可能讲, 当然, 以应用为主。本部分的任务是:结合所学专业构建层次分析法模型并用案例分析。
2.2 教学课时安排
经管类统计学课程每周3学时, 一学期共51学时。其中课堂理论讲解约32学时, 上机操作约12学时, 任务汇报约7学时。每个部分的学时划分为:概述部分课堂讲授6学时;描述统计课堂讲授和上机均为4学时;推断统计课堂教授14学时, 上机4学时;多元统计课堂讲授8学时, 上机4学时;附加部分根据实际安排。任务布置在每个部分课堂讲授结束后, 学生在上机操作时就可以着手进行任务的讨论。
3 经管类《统计学》任务型教学模式构建
结合任务型教学特点和统计学课程要求, 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构建了一个经管类《统计学》任务型教学过程模型 (图略) 。模型中的三个过程 (课堂教授、任务发布机完成、任务展示) 是相辅相成的, 任务完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的效果, 有利于教学的进一步提高, 展现教学相长。
3.1 课堂教授以教师讲课为主
统计学相对理解较难, 课堂讲授避免“满堂灌”, 故遵循“淡化公式”、“少而精”, 借助ECXEL、SPSS及Math Type等软件, 以经济与管理类中的例子为支撑, 注重应用。每讲完一部分使用5~10分钟的时间做总结, 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 努力打造互动式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3.2 任务发布及完成以学生动手为主
在每部分课堂讲授结束后, 安排任务, 鼓励学生把刚学到的定量分析工具运用到自己的专业中, 主题以学生自选为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提供参考题目, 要贴近社会生活实际, 体现出较强的实用价值, 且这些题目的数据容易搜集。任务的完成以课下为主, 教师引导学生在上机操作时便可着手进行,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方便当堂指导, 减少了枯燥的理论学习, 增添了课堂讨论的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3 任务展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建议成立若干任务小组, 每个小组需撰写成Word及PPT课件, 并在课堂上展示汇报, 教师修改后把学生的成果放在公共邮箱里供大家查阅、参考, 共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师生互动沟通, 将课堂条件下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中, 达到学以致用。在展示过程中, 教师作为听众和评委, 共同学习, 帮助学生进步。
4 经管类《统计学》任务型教学应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4.1 讲好第一节课
讲好第一节课, 为后面的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而且能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公布多种沟通方式, 尤其是微博、公共邮箱等, 在这里上传一些案例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参考选择;在第一节课说明课程的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任务布置及重点难点, 让学生对统计学有个宏观的认识;通过讲解身边的例子, 比如学生到课率、每门课程的合格率、某个球星的技术数据统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举例讲解统计学在经管类专业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2 教师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 在任务型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任务的发布者, 也要成为任务的指导者和培训者, 为学生任务的完成提供帮助与支持一方面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经管类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突出实际应用, 规避数学公式的推导与死记硬背, 切实把统计学与经管类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有利于任务的布置;另一方面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避免千篇一律, 要创造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要对学生的兴趣感兴趣, 不断的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样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4.3 积极构建第二课堂
开辟第二课堂, 在课外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和任务竞赛的方法, 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任务的完成、深化和拓展。第二课堂能够更多体现学生自我, 重视学生在各类课外活动中灵活运用统计学知识, 有针对性地拓展课堂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积极引导学生把统计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来, 注重学生的课外学习, 学生的文献检索、查阅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提高, 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这样有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最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闫娟.任务型教学法研究综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 :14-15, 17.
[2]杨学燕.任务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以《旅游心理学》教学设计为例[J].旅游学刊, 2006 (13) :67-70.
[3]闵廷均.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任务型教学探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2) :95-97.
[4]吴端明.任务型教学法在会计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0) :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