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专业毕业论文(共12篇)
经管专业毕业论文 篇1
一、前言
自2000 年起, 台湾年轻人高失业率问题已经存在。 在1980、1990 年代台湾15~24 岁的年轻人实际失业率低于10%。 但是, 从2000 年开始, 年轻人的失业率不断向上攀升, 失业率甚至超过10%。 根据台湾官方统计数据显示, 20~24 岁年轻人的失业率已经高达13%, 是整体平均失业率3.98%的3 倍;专科学历失业率为3.14%,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失业率高达4.88%, 是所有学历水平中失业率最高的。如何让大学毕业生顺利进入职场, 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二、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 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能力需求, 因产业各领域在劳动市场不断细分化、专业化、多样化的工作内容, 而产生了与以往不同的期待。 根据台湾官方的调查报告《 2006 年大专毕业生就业力调查报告》《 2009 年大专青年就业力现况调查报告》 , 以及《 2010 年青年就业接轨之研究》 等结果显示:企业主认为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分别为: ( 1) 良好的工作态度; ( 2) 敬业精神与态度; ( 3) 稳定度及抗压性; ( 4) 表达与沟通能力; ( 5) 团体合作能力; ( 6) 学习意愿与可塑性等一般泛用的基础能力。
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来说, “ 专业知识与技能” 是最重要的。 但是在毕业生实际的求职过程中, “ 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后两次的调查里却下滑到前五名之外; 而一般泛用的基础能力却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具体见表1。 由此值得深思的是:现今的大学毕业生不仅欠缺一般泛用的基础能力, “ 专业知识与技能”更与企业所期望的能力有很大的落差。
数据来源:《2006年大专毕业生就业力调查报告》《2009年大专青年就业力现况调查报告》《2010年大专青年就业力现况调查报告》
由表1 可知, 企业认为大学生需要加强的一般基础能力, 应在就业前就已具备, 然而却是现今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部分。 表2 进一步给出了企业认为台湾大学毕业生应加强的就业能力项目由高至低的排序情况。
数据来源:《2006年大专毕业生就业力调查报告》《2009年大专青年就业力现况调查报告》《2010年大专青年就业力现况调查报告》
由于台湾的大学教育已经成为普及教育, 但是大学教育形式主义化的影响, 学用落差日益严重等社会现象, 台湾年轻人的能力也随之产生下面的变化:
( 1) 人际关系薄弱, 无法团队合作
现今台湾年轻人强烈的自我意识, 虽然在工作中可以获得成就感, 却容易忽略了工作中应有的职业伦理的重要性, 往往容易衍生出“ 人际关系薄弱”、“ 缺乏团队合作能力”等问题。
( 2) 勇于表达自我, 却无法逻辑思考
现今的年轻人虽然勇于表达, 却无法将自己的想法有组织、有系统地表述出来, 缺乏统筹整合的能力。
( 3) 自尊心强烈、自信心薄弱, 承受力差
年轻人虽然有强烈的自尊心, 但相对来说, 自信心却十分薄弱, 容易觉得自己任何事都会, 但在挑战更难任务时, 往往遇到困难便无法承受。
三、态度是发挥专长的基础
在现今的市场环境下, 企业主需要具备正确表达自我、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组织及整合能力、良好的工作态度、以及良好适应能力的人才;特别是“ 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进入职场后的“ 积极的学习态度”两种能力, 都能够协助年轻人在未来职场上将积极的学习态度转化为良好的工作态度, 使得个人专长得以发挥, 从而得到上佳的成果。
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市场, 企业在招聘的时候虽然比较看重学历文凭, 但是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仅能支撑有限的时间, 之后的工作绩效表现仍然取决于个人“ 积极的学习态度”。 职场实战经验不丰富的年轻人, 如果能够通过广泛地学习、消化、吸收、转化、升华、运用, 将能够进一步提升个人工作技术与能力, 这样才能够和企业在国际化、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共同成长。
四、一些启示
通过对台湾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研究, 能够给我们提供以下的启示:
( 一) 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培养, 特别是认真做事的态度。 在课堂上, 除了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 比如:上课不带课本、玩手机、说话、睡觉。 这类问题固然学生本身的原因占很大的比重, 但是教师也有一定的责任。 如果教师上课枯燥、照本宣科, 学生自然没有学习的兴趣, 更谈不上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的培养要从师生两个方面同时入手。 此外, 还要丰富图书室学习参考资料和网络配套学习资源。
( 二)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 缩小“ 学用落差”。 以管理学院为例, 作为一个2011 年才独立出来的新学院, 师资力量薄弱是突出的问题。 此外, 年轻教师占较大的比例, 具有专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比较少, 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上就是理论类的课程所占比重太大, 实务类的课程所占比重偏低, 这使得我们的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 专业优势不够明显, 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 三) 重视大一新生, 将专业参观与专业导论相结合。 让学生尽早接触相关的企业, 在了解专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建立实习培养协议, 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减少毕业生的就业障碍。
参考文献
[1]胡尊利, 刘朔, 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08) .
[2]高耀, 刘志民, 方鹏.人力资本、家庭资本与大学生就业政策绩效——基于江苏省20所高校的经验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08) .
[3]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1, (01) .
[4]刘怡.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5]张景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化诉求——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再审视[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01) .
[6]王霆, 张婷.扩大就业战略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4, (02) .
经管专业毕业论文 篇2
毕业实习计划
市场营销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懂得市场经济,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既懂得市场营销实务和管理,又熟悉国家经贸政策和法令,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懂得进出口业务,通晓外贸知识,掌握企业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技术,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学制为本科四年。
本届毕业生共49人,已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第八学期进行毕业实习,为组织好毕业实习,特制订实习计划。
一、实习目的毕业实习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较长时间的实习,使学生走向社会,接触本专业工作,拓宽知识面,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
实习时间:2012年2月13日至4月12日。
实习单位:实习单位另见“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年各班毕业实习单位安排表”。
三、实习内容和实习岗位
1、实习内容:对前五个学期所学的所有专业内容进行实习,主要包括:⑴营销环境分析;⑵营销计划的制定;⑶市场调查与预测;⑷商品采购、储存及营销成本核算;⑸营销策划;⑹营销沟通;⑺营销组合策略;⑻整合营销;⑼消费者市场及其购买行为分析;⑽消费者追踪调查;⑾市场细分;⑿市场定位;⒀国际贸易实务操作;⒁推销与谈判技巧;⒂公关;⒃计算机应用等。实习生应根据实习单位提供的实习岗位,对上述内容进行系统的、有重点的实践,验证理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习岗位:毕业生实习工作岗位由实习单位具体安排,主要是企业的营销部门和与营销有关的工作岗位。
四、实习的任务与要求
1.每个实习生都要按照统一的安排,深入实际,按时、按质、按量全面完成实习任务。通过实习,检验自己四年来的学习效果,做到比较了解和熟悉工商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过程、管理方法、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业务及其他业务,能较好地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2.填写实习任务书,由实习单位分配和填写实习任务,作为学生实习工作的一项重要材料。
3.实习生应围绕实习内容,根据实习中调查和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做准备。
4.完成2000-4000字的实习工作总结,格式应符合《经济与管理学院关于毕业实习总结撰写的有关规定》的要求(提交至班主任处汇总)。
5.实习结束时,每个实习生应带回由实习单位负责同志签署意见并密封的“市场营销本科专业毕业实习综合能力评价表”(提交至班主任处汇总),未交回鉴定表的,不予评定实习成绩,不能取得毕业实习学分。
6.实习纪律和注意事项:
(1)服从安排,一切行动听从实习单位有关人员和指导老师的安排。
(2)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注意安全和保密。
(3)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准时上下班。
(4)严格考勤。实习期间不得无故外出,不得提前返校或去其他无关地方,有事应向实习小组长和实习单位请假,并填写请假单。
(5)尊重实习单位的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虚心向有实践经验的同志求教,在实习活动和旅途中做到文明礼貌。
(6)实习结束前,应交接好工作,结算和付清伙食等费用,如数归还所借公私财物,打扫整理办公场所和住地。
五、毕业实习成绩评定
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实行量化计分,毕业实习表现为20分,实习过程为50分,实习总结为20分,实习鉴定表为10分,满分为100分,其中前两项由实习单位给出初评分数,后两项由学院指导教师评分。请实习单位配合做好对实习生的实习鉴定及
评定其实习表现分和实习过程分。实习成绩及格者方可取得规定的毕业实习学分。
毕业实习综合能力评价表(另见附表,供接收实习生单位填写),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原件放入学生个人档案,复印件与实习总结学院分班装订成册保存。
六、指导教师和实习小组: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为该生毕业实习导师(名单另附)
七、毕业实习的组织领导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年毕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何日胜
常务副组长:涂德志
副组长:魏晓倩、汪信尊
成员:许少英、饶佳宁、彭玲、雷虹、谢京明
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管类本科专业大类培养模式探析 篇3
【关键词】大类培养;专业分流;人才培养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更新的21世纪,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是培养人才的聚宝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越来越被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取代,大类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产物,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开始实施大类培养,作为高等院校中的一员,大类培养模式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之一。
1.两种大类培养模式介绍
目前,大类培养模式分两种,一种是“专业招生、大类培养”,另外一种是“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纵观国内各大高校的大类培养模式,这两种新型的大类培养模式都有所运用和实施。
“专业招生、大类培养”是指采用传统的按专业或专业方向来确定招生计划,新生入校时有明确的专业,但同一大类专业或相近专业在1年级或1到2年级设置相同的基础课程,1年级末或2年级末再根据学生个人兴趣、专业认知、就业方向、学生成绩和学校(学院)教学规划进行第二次专业选择,符合二次专业选择条件和要求的学生下一年可到新专业进行相应的专业学习和培养。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专业合并招生,在这种招生的基础上,入校1年或2年的学生在学科 (学院) 的范围内共同学习基础课程,1年或2年后,学生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了解,在取得规定的学分后,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第二次专业的选择、学习和培养的一种过程。
2.国内外大类培养模式概况
现在,这两种大类培养模式在国内不少高校中都已实施。像复旦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都采用“专业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都采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高校相对较多一些,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占的比例较多一些。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大学也实行,如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也实行不按专业招生的办法。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的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是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明显。二是学科建设的内涵向加深基础,向高新技术领域扩展。如今国际上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基础、通识教育和课程综合,这是改革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3.我校大类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经管类2011级本科生开始做为实施试点,接受学院整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招生、大类培养”。经管类新生在校完成一年半学业和取得所修课程学分后,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专业认知、学业成绩等并结合学院教学实际,确定学生第二次专业选择。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大类培养涉及到6个本科专业: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生调整专业的条件及要求主要为经管类各本科班级学生入校后综合前三个学期平均课业成绩排名前15%的同学,可以按照个人意愿任意选报1-2个专业。同时,规定学生前三个学期课程成绩有挂科现象者、违纪处分者不在调整之列,各专业班级调整后,原则上班级人数不得超过40人。
大类培养的学生在前三个学期需修完11门通识课程和8门基础课程的学分。符合第二次专业选择的学生在第四学期开始到新专业进行学习。在后续的几学期中,还将学习部分统一的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
从经管类2011级本科生实施大类培养情况开看,较传统的入校后直接在学院内进行专业调整而言,大类培养后的二次专业调整,即修完19门统一课程后,了解了原专业的人才培养,反而缩小了二次选专业的学生人数比例。其他优势还有:第一,通过三个学期的大类培养的学生,比入校时,对各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避免了选择专业的盲目性。第二,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大类培养的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专业定位有了进一步的明确,有利于二次专业的调整或不调整。第三,大类培养的学生较入校时而言,避免了随大流跟风式选择专业的随意性。
对于教师而言,也有受益的方面。第一,较“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之前的教师教学工作量,实施大类培养之后的多数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有所减少,从而减轻了多数教师的教学任务负担。第二,实施大类培养之后,对于统一的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在教室容纳人数的最大范围内,实行的是大合班集中上课制,充分利用了大教室资源。同时,也减少了部分教师授课门数。第三,由于大类培养之后多数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减少,给多数教师提供了更大空间在科研上进行突破。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利用更多时间在授课方法、授课手段上提高自己。
总体来讲,大类培养有助于满足社会对创新性人才、多元化人才的需求,顺应高校对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
4.我校大类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类培养、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校才初步实施,虽然实现了多学科交叉,通识课程+基础课程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有利于学校学科的综合化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通识课程+基础课程的分布不合理,导致了师资紧缺,加大了个别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由于“大类培养、专业分流”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对通识课程+基础课程的课程名称、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开设学期等都做了统一的规定。总的构建方向是正确的,但面对经管类师资相对紧缺的现状,一方面,对师资情况是一个考验,另外一方面,加大了在校个别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对此类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也有产生一定的影响,毕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再者,对管理人员协调授课安排的难度也有所增加。因为对大类培养的课程的开设学期都做了统一的规定,必须在同一学期完成大类培养的教学任务。
4.2通识课程+基础课程教育的时间过多,影响了本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化
高校本科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一般是四年,像本校,本科生须修完180学分左右2700学时左右的课程。“大类培养、专业分流”的学生毕业学习年限没有改变,取得毕业资格学分的规定也没有改变。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后,通识课程基本没有增加,但基础课程有所增加,总的来看,基础课程增加了,必然带来专业课程门数的减少或专业课程学时的减少。这样看来,学生的基础是打扎实了,但专业课程的减少或专业课程学时的减少,势必会影响学生本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性、深入性。尤其对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相关专业研究的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相对匮乏对所研究的领域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5.改进和完善我校大类培养的措施
针对我校“大类培养、专业分流”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以改进。
5.1引进新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未实施“大类培养、专业分流”人才培养模式之前,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类教师人数虽然有所紧缺,但表现的不是很突出。自从2011年实施“大类培养、专业分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后,经管类个别专业的授课教师显得较为紧缺,主要是统一了基础课程以后,专业班级基础课程增加、授课门次增加,加之经管类本科专业又在统一学期开设相关课程,几个方面的因素导致本来紧缺的教师显得越发明显。因此,引进新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减少个别专业授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大类培养、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质量。
5.2优化“大类培养、专业分流”课序
经管类本科专业自实施“大类培养、专业分流”人才培养模式以来,个别教师反映教学工作任务加重,每天都有整天的授课任务,一方面是师资紧缺导致教学工作量增加,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经管类本科专业“大类培养、专业分流”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考虑到大类培养模式本身的培养目标要求,必须在1或2年内完成所有大类培养的课程。因此,学院在制定大类培养方案时,统一了所有大类培养的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而且开设学期也做了统一,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还有待调整。大类培养课程的课序不一定全部统一在同一学期开设,同一门课程可以分散在不同学期开设,只要在1或2年内完成即可,尤其对个别专业面临师资不是很充足的现状,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解决。一方面可以缓解师资相对紧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优化大类培养模式做出的有益探索。
5.3减少大类培养基础课程的开设门数,加强专业课程的系统化、深入性学习
大类培养模式强调的是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在课程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过多的利用课堂时间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势必会影响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以及专业的深度和广度。基础课程增多了,相对而言,专业课程必然减少。对于大类培养模式的经管类本科专业学生来说,可以采取适量减少基础课程的开设门数,适当增加专业课程的开设门数或学时。减少基础课程门数并不是说不学习减少的基础课程,学院在修订大类培养模式时,可以对减少的基础课程做一个统筹安排。一种情况是减少的基础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进行开设,觉得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选修课程的时候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另外一种情况是由学生自己决定是否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两种选择皆可。采取这样的方式处理,也是考虑到基础课程相对专业课程来说,学习较易一些,学生可以采取灵活自主选择的方式。专业课较基础课程而言,较难一些,可以由教师进行引导、指导进而深入、系统的学习。
【参考文献】
经管专业毕业论文 篇4
一、理工科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
1. 受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继续扩招的影响, 毕业生供给人数仍将大幅度增加。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人力资源的开发”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为历史所明证。教育大众化要求我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 而扩招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快速增加。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 比2007年增加64万人。
2. 受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地区性与结构性的就业困境仍将长期存在。
一方面, 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对经管类高素质人才需求相对旺盛, 加之毕业生个人经济利益、价值实现等因素的考虑, 使得毕业生供给量、需求量、就业意愿与选择在地区的分布上不平衡。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制造产业升级换代、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等原因, 对劳动者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使得毕业生市场需求与供给在技能上也不对称。从2003年起, 我院本科生在经济发达区域就业趋势逐渐明显, 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等地域的就业人数年均在90%左右;而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则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民航等大中城市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事业单位, 前往西部基层单位毕业生人数鲜有增加。
3. 受高等学校综合化发展诉求的影响, 经管类专业设置的重复性、趋同性和细化趋势仍将十分普遍。
当前, 高校面临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高校培养的目标不仅是优秀的专业人才, 而且是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许多理工科高校加快综合化建设与发展的步伐, 重新确立了建设综合性大学的目标。根据2006年新华网关于开设专业的大学数量排名调查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占全部高校数量的58%;会计学专业占全部高校数量的57%;市场营销专业占全部高校数量的54%;工商管理专业占全部高校数量的53%, 排名分别为4、6、9、10。根据2006年搜狐高考站志愿填报指导系统“专业热度风云榜”数据显示高校招生十大热门专业中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金融学、经济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五个经管类专业。这一方面说明经管类专业属于社会需求比较宽泛的专业, 就业面相对较广, 另一方面, 社会上考生和家长对上述专业情有独钟, 报考踊跃。加之, 经管类专业的办学成本相对较低,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较为明显, 使得不少高校片面追求学科门类齐全, 求大求全求细, 盲目上规模、上档次, 不少专业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开设并大量招生的, 既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又造成某些专业人才大量过剩, 为就业埋下了隐患。
4. 受宏观经济政策与法规的影响, 经管类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仍将不容乐观。
国家最近从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到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将抑制投资的增长, 不可避免地将影响企业的扩张, 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会有大的增长。由于企业竞争的加剧和新的劳动法的实施, 企业招聘限于即插即用的人才, 在招聘大学生时更谨慎甚至是挑剔, 更注重大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学历。经管类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与压力仍将不容乐观。
当然, 我国经济的发展整体态势是良好的,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将为扩大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并将继续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容量。2003至2007年间, 我国的GDP年增长率平均在10%左右, 新增就业岗位每年在800万~1000万人左右。2008年, 我国将进入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建设创新国家的重要时期, 将积极推进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 同时也将进入奥运后经济时代,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动经济增长, 增加一定的就业机会。根据国家人事与劳动保障部2007年四季度的就业调查数据显示, 市场营销、财会、金融、经济、企业管理等专业稳居企业招聘数量的前十位。
二、构建以职业生涯指导为核心的素质培养体系, 全面促进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
在综合分析经管类专业所面临的整体就业形势, 结合我院专业多、人数多、就业周期长、市场需求相对分散等实际情况, 我院积极探索理工科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规律, 把握学校的行业特色和地域优势, 积极构建以职业生涯指导为核心的素质培养体系, 在就业工作中体现“三早”:就业意识早启动、就业技能早培训、就业市场早开拓, 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力和就业质量, 全面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1. 加强机构建设, 构建师生全员参与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
学院党政领导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 各系紧密合作, 齐抓共管, 把学生就业作为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旺, 社会稳定, 关系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首先坚持和落实“一把手”工程, 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学院领导、专业教师、毕业班辅导员、兼职辅导员、班团骨干全员参与, 确保就业工作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动员到位、信息发布到位、组织执行到位的“四位一体”机制, 发挥全员师生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能动性。
2. 重视事业引导, 构建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1) 建立就业观念引导系统。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 有着必然的规律, 作为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只有遵循这种规律, 主动地了解这种形势, 适应这种形势, 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才能够不被社会淘汰。对于一年级学生, 我院通过院长讲座、系主任见面会、班主任座谈会、学长指导会等途径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专业, 进行初步的定位;对于二年级的学生, 通过专业教师讲座、校友访谈、生涯指导中心辅导等途径帮助他们深入了解职业倾向, 明确职业目标;对于三年级学生, 通过组织模拟招聘、企业调研、企业实训等途径了解职场现状, 掌握求职技巧;对于毕业班学生, 通过就业小组、年级论坛等途径, 把握就业形势, 调试就业心理。
(2) 建立专业素质提升系统。针对经管类毕业生缺乏实践锻炼和工作经验的实际,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 我院重视社会实践与模拟训练, 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中用、用中学,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一是改革教学模式与内容, 重视精品课程和品牌专业建设, 建设良好的实验室实践模拟环境, 二是营造浓厚的商理文化氛围, 打造品牌性校园商业竞赛, 如CIS大赛、模拟股市大赛等, 加强专业间的互动与学习, 以赛促学, 通过竞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三是营造良好的本科生学术科研环境,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举行本科生学术论坛、科技创新项目申请等, 提高学术的科研创新能力;四是加强创业创优教育, 承建学校创业教育学院, 定期举办创业培训班, 指导实验创业团队。学院先后在各类省级、国家级的大学生挑战杯等竞赛中获得金奖等众多奖项, 如我院2007届毕业生创业人数达15人左右;五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指导, 通过开展职场礼仪讲座与培训, 四六级讲座、交流, 计算机等级考试辅导、简历制作大赛等, 提高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和素养。
3. 以学生为本, 构建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强化服务意识, 尽可能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 让用人单位招聘满意, 毕业生就业顺利。针对毕业生求职的时间节点, 把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分为宣传启动、实施服务、后续服务三个阶段, 有重点开展专项服务工作。如在宣传启动阶段, 通过开展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生源统计、毕业生就业平台构建等方面积极为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做准备。
4. 以学生为核心, 构建毕业生就业工作相关利益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围绕就业学生, 深入分析与其就业相关利益相关者, 主要包括学生家庭、学校、学院、用人单位等, 建立相应的利益相关主体互动机制, 充分帮助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张霞.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准备探讨[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0 (13) :80-81.
[2]储磊珠, 杨力, 杜亚敏.金融危机下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的SWOT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 (理论版) , 2009 (04) :201-202.
[3]李荣华.提高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10) :56-57.
[4]于宁, 潘晶, 王雯丽, 王莹, 王卉, 刘立国.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 2011 (12) :97-98.
[5]丁毅, 徐红玲, 王雪萍.浅谈经管类大学生就业现状[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10 (08) :85-86.
[6]黄颖, 金月华.工科院校经管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考[J].中国水运 (下半月) , 2008 (02) :247-248.
[7]黄莺, 傅昌銮.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04) :189-190.
[8]李跃军, 张咏华.基于可雇佣性技能开发的经管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 2009 (05) :65-68.
经管专业毕业论文 篇5
毕业实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在完成对学生的理论教学、课程实践、专项训练等之后,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为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职业能力,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适应职业岗位工作环境和热爱本职工作,为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为加强我分院毕业生在校期间的毕业阶段实习的管理,使毕业实习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结合我分院毕业实习工作的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请经济管理分院全体毕业生遵照执行:
一、毕业实习组织与管理
实习单位的落实由学校及分院统一安排和学生自己解决相结合;由实习企业安排适当人员担任现场指导教师,并由分院指派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分地区进行检查指导、协调工作。
毕业实习分别在第五学期后半学期和第六学期进行,至少12周,依据实习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自身的表现、实习手册及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记录成绩,由专业指导老师评出综合成绩,记录到学生成绩档案。实习成绩不合格者,在下一届学生实习阶段进行补实习,直到成绩合格。
二、实习手续办理程序:
(一)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单位的学生,在11月15日前通过实习单位面试后确定实习单位;未选定的学生由学校指定实习单位,双选
后已定实习单位又不去实习单位或不服从学校指定实习单位的学生,必须在实习开始七天内办理休学手续或接受相应处理。
(二)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在11月15日前填写《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申请表》,并附家长同意函、家长身份证复印件、家长详细联系方式、实习单位接收函、实习协议书,经所在分院审查核实,就业实习指导中心同意。
(三)学校统一安排实习的学生往返实习单位的交通费、办理健康证费用及实习中因个人原因离开实习单位产生的相关费用由学生自行承担,实习单位能报销的情况除外。实习期间住宿管理由单位集中安排,不能安排住宿的实习单位,由单位协助学生自行安排。
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实习中不得随意更换实习单位,如遇特殊情况应向班主任申请,征得分院同意后方可更换实习单位。分院会对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定期检查,加强管理,保证实习效果。
三、毕业实习的考核
实习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1.实习表现考核(按40%的比例记入实习总成绩)
根据在实习期间所做的实际业绩,由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鉴定其实习表现,并由实习单位主管部门签章。
2.实习周记(按30%的比例记入实习总成绩)
要求学生每周记载实习情况,包括实习内容、实习体会等。要求用B5信纸手写,每周最少1页。第五学期写2周周记,第六学期写9周周记,共11周。
3.实习报告(按30%的比例记入实习总成绩)
实习报告必须按照实习大纲的要求结合所在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其形式可以是专题调查报告、专题分析报告或结合现场实际的论文。要求学生用A4纸打印,并同时提交电子稿。
由专业指导教师组成实习考核小组,对实习报告进行批阅和评定。
优秀实习报告的基本要求:实习报告要求在3000字以上,要求层次结构清晰、内容翔实、分析说理清楚、文笔通顺精练,有较强的理论深度、并与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完成。
良好实习报告的基本要求:实习报告要求在2000字以上,主题突出、观点明确,层次结构基本清晰,文笔较通顺精练,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并与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完成。
及格实习报告的基本要求:实习报告要求在1500字以上,主题突出,观点基本明确,层次结构基本清晰,文笔尚通顺,没有重大的理论错误、并与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完成。
达不到上述要求者为不合格。
实习结束时学生需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提供学生毕业实习表现签订表、实习周记和实习报告,经学校专业指导教师组成实习考核组,根据上述资料给出毕业实习的成绩。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等,计入毕业实习成绩,以取得相应学分。
四、实习期间管理和要求
学生在实习期间受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双重管理。实习为“顶岗”方式,实习期间原则上不参加校内活动,无寒暑假。实习期间,不得擅自更换实习单位或终止实习。
(一)实习期间,应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关心时政,了解社会动态,不断向社会学习,正确甄别是与非,处理好人事关系,保持良好心态。经常通过学校就业实习网络与学校联系,向学校汇报实习情况、心得体会、个人要求等。遇紧急情况及时向实习企业指导教师或领导报告。学生党员应定期向学校党总支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
(二)实习期间,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严格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校规校纪,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实习单位的工作安排,不得向实习单位提出无理要求;严禁有损大学生形象、有辱学校和影响实习单位声誉的言行发生。各实习点建立实习小组,指定或推选组长,负责向学校或企业汇报实习生活工作情况。
(三)实习期间,要尊重实习单位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虚心学习,不怕苦累,发现问题要通过正当途径及时向实习单位领导或学校反映。维护实习单位利益,要节约用水、用电、用气,节约原料,爱护实习单位的设备、设施,遵守操作规程,若有损坏,按实习单位的规定赔偿。
(四)实习期间,若遇实习单位安排从事违反国家法规或违背社会道德或职业规范的工作时,学生应坚决拒绝,及时向学校报告。
(五)实习期间要注意防火、防盗、防止上当受骗,注意交通安全,在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注意人身安全,珍惜生命,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无故不上岗、擅自离开实习单位或非实习工作时间发生意外安全事故,责任由学生自己承担。
(六)实习期间,实行每天上岗考勤制度,做到有病、有事持相关证明向实习单位请假,外出要向实习组长报告。超过七天以上的病假必须持当地县级以上医院的医疗病休证明,超过七天以上的事假必须持家长证明,同时向实习单位和就业实习指导中心请假,获准后方可休假。一年累计病假或事假超过45天,必须办理休学手续;超过时间不办理休学手续的学生作自动退学处理。休学后的学生须在每年四月十五日前或十一月十五日前申请复学参加毕业实习。
(七)就业实习指导中心统一安排教师到实习单位指导、检查学生实习情况,了解学生饮食、居住和业余生活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教育引导,与实习单位进行沟通,处理实习中的各种问题。
五、实习期间违规违纪处理
(一)擅离实习单位或不按规定上岗实习者按旷课论,依照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学生学籍管理细则》和《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给予相应处理。
(二)各种原因不能完成毕业实习的学生,必须办理终止实习或休学手续。在每年四月十五日前或十一月十五日前申请重新实习或复学,并按规定交纳相关重修费用后参加毕业实习。十五天内不办理休学手续的学生按自动退学处理。
(三)被实习单位退回的学生,根据违纪违规程度、发生原因、对企业和学校造成的影响程度给予通报批评、警告、记过或留校察查看处分。被企业退回的学生应在七日之内回学校报到,超过七日者,学校将通告或登报通知学生尽快回校报到,超过十五日仍不回校办理相关手续者,作自动退学处理。对擅离实习单位的学生,就业实习指导中心和学生所在系,都要及时通知学生家长。
六、实习报告
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必须按实习计划内容完成各项实习任务,达到实习效果,向分院递交《实习报告》、《实习鉴定》及《实习日志》。
七、结束实习
实习期满,毕业实习成绩为合格,结束实习。不合格的学生必须重修。因自己原因被实习单位退回的学生,违纪违规等原因未完成实习的学生,其实习成绩不合格,不能取得实习成绩。
八、实习评优
修满实习学分、实习表现优良的学生,可参加优秀实习生和优秀毕业生评选。
本实施细则从2011年10月10日起执行,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分院对细则条款解释。
经济管理分院
经管专业毕业论文 篇6
关键词:省属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
近年来,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各高校开展了许多实践教学活动,但是由于在设计这些实践教學活动时未能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实行过程中又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实践教学效果很不明显,学生在毕业后仍然难以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为了构建有效的省属高校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模式,我们对吉林省内典型的院校经管类专业进行实证调研,总结其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各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但“双师型”教师和专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欠缺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各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都较高。以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3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人,占专任教师24%,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3名,占专任教师52%,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1名。但是这其中大多数专任教师都是“从校园到校园”,没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具有“双师”资质的教师很少;另一方面,大多数院校没有专职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实验课程和实习环节的指导教师都由理论课教师兼任,由于其时间、精力有限,对实验课程和实习材料准备不充分,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汇总了各学校经管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来源情况发现,绝大部分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都是由学校理论教师兼任,只有14%左右的教师是专职的实践课教师;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是由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兼任的,如实验员、代课教师等;只有3%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是由相关企业的专业管理人员兼任。
二、实践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在实验课设置方面,大多数院校都设置了一定学分比例的实验课程,但是这些实验课程的上课效果却有待提高。一方面,一些院校虽然购置和配备了实验所需的硬件设施,但是却忽略了软件配套,有些软件需要由任课教师在网上下载免费试用版或演示版,而学生不能实际动手操作;另一方面,在实验课上课过程中,大部分院校采取的授课模式相同,即上课的前20~30分钟时间由任课教师讲解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等,剩余时间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就会出现学生听不懂,操作的时候无从下手的情况,尤其是分组操作时,只有少部分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在认真操作软件,大部分学生只是应付了事,学生并没有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校外实习分散,校企合作不稳定
实习是实践教学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多数学校会将实习工作安排在校外,与校外实习单位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些学校还组织学生在刚入学时就进行“认识实习”。但是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人数都比较多,在安排校外实习时不得不分散在各个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后,指导教师就无法亲自带队指导实习,只能通过电话、网络等通讯工具对学生进行“遥控”指导;另一方面,由于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稳定、学生校内理论知识掌握欠缺等原因,学生在进入实习单位后只能从事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有些工作内容与专业内容关联度不大,学生的学习诉求被忽略,在企业中的融入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学生在实习中也比较被动,部分学生抱怨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好,导致实习期间学生思想波动比较大,实习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着重调查了各学校实习单位的稳定性,发现各学校固定的实习单位很少,大部分实习单位都在不断变动。我们对各学校实习单位合作时间进行了统计,大部分院校与其实习单位的合作时间在1~2年,一部分较稳定的能达到3~5年,但保持合作关系在6年以上的只占5%,甚至还有一小部分合作一次就结束。这种实习单位的不稳定性更加剧了学生无法融入实习单位的情况,也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实习质量。
四、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各学院现行的评价体系中一般对实验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都有比较明确的评价标准,但是,对如何确定学生实习成绩却没有明确规定,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无法使用。大多数学校采用以学生最后提交的实习报告作为考核标准的办法,以报告撰写的好坏为标准转换为实习成绩,有的院校以实践时间为依据计算相应分数,有的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一锤定音”给学生实习成绩。这些方法都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有的学生甚至没有深入企业工作,只根据实习报告和单位提供的实习证明就拿到了较高的实习成绩,严重打击了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2]李群峰.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创新探讨[J].教育科学,2011(1).
[3]陈思源.高校经管类实践教学与“四种能力”培养研究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注: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省属高校经管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H13299)。
经管专业毕业论文 篇7
其实, 教育就是学生经验的生成和组织, 学生在经验中发现问题, 问题又促使他们去探索, 产生一系列新概念。因而, 建构主义理论有助于教师改变教学观念, 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建构主义不仅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具有指导意义, 在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作用同样显著。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理论课程, 对经济与管理的相关理论也有较多的了解, 而实践常常与理论存在一定的差别, 理论掌握的程度并不等同于认识现实问题的能力。因而, 在毕业论文教学中就必须从实际的经济与管理实践中寻找课题。
1 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
我国的高等教育由开始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之后, 教学质量下滑便成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教学质量的下滑不仅发生在理论课程教学上, 也包括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水平。本科生毕业论文, 特别是经管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
毕业论文从选题、开题到完成, 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不是几天, 甚至也不是1-2个月就能完成的。写作之前, 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广泛的调研;然后, 还需要对各种资料进行归类整理。这就要求学生能沉下心来心无旁骛地认真工作, 从这一点来看, 完全等同于教师的科研活动。然而, 从我国高等教育于1999年扩招开始, 毕业生不再由国家分配工作, 改为学生自主择业。在大多数本科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都是把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 学生的毕业实习实际上就变成了寻找工作, 他们在毕业论文写作之中安排的时间就被大量的压缩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被寻找工作挤占, 毕业论文就不得不草草收兵, 论文质量就可想而知。
1.2 论文指导教师数量与水平存在欠缺
本科教育大幅度扩招之后, 高等学校教师的数量变得相对有限。在扩招之前, 我国的高等学校学生人数比较少, 教职工数量普遍只有学生的两倍左右。在那种情况下, 一名教师指导学生也就2-3个, 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比较充裕。随着高等学校的规模扩张, 再加上源于1990年代末期的综合型发展导向, 导致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经济与管理类专业, 学校为了稳定生源, 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招收数量几乎是任意扩大。如果经济与管理类教师的数量也能随之增加, 也就不存在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由于教育部规定高校的师生比必须控制在1:15~1:18之间, 使得学校进人受限。
上述原因, 就产生了两种必然的结果:一是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够;二是学校为了缓解教师结构问题, 动员一批其它数量过剩的教师转向。转向的教师尽管经过自学或培训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但整体来看是不尽人意。更为甚者, 不少高校教师 (特别是专业转向教师) 本身就从不搞科研, 自己也不发表科研论文, 现在要他们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 其水平可想而知。
1.3 论文选题不当
本科毕业生论文选题不同于研究生, 也不同于教师的科研。研究生论文字数一般要求是硕士生40000以上, 博士生80000字以上, 而本科生10000左右即可。字数要求不同, 很显然需要研究的内容及深度也就存在区别, 这就需要在课题名称上体现出来。如果把研究生的论文题目给本科生作为论文选题, 就像小马拉大车不伦不类。教师的科研论文尽管字数一般都在10000以内, 但是论文不仅要求具有原创性, 还需要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很明显,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要结合本科生的特点。从理论水平上看, 明显比不上研究生, 更加低于教师的水准, 因而, 课题就不能高大上。当然, 与研究生论文和教师的科研课题一样, 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也要结合实践, 从经济与管理实践中寻找课题。
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第一步, 走好这一步需要指导教师严格把关。由于部分教师不重视毕业论文, 或者责任心不够, 投入精力有限, 也不注重题目更新, 在提供的论文题目上表现为部分题目不是假大空, 就是缺乏新颖性。不是直接把教师的科研课题给学生, 就是没有紧扣时代的脉搏。许多学生由于平时对一些问题缺乏思考、钻研, 没有自己感兴趣或有一定资料积累的课题, 面临着老师给定的论文题目, 常常是不知所措, 匆匆随意选一些题目。这样的结果就是有的题目范围太宽, 学生仅是泛泛而论;有的范围太窄, 写不了多少就结束了;而有的题目既缺乏创新性, 又缺乏理论和实践价值。有些学生则将选题的任务直接交给指导教师, 由指导教师“拉郎配”。
由于上述原因, 大部分学生在论文选题时, 由于缺乏平时的积累, 加上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够, 在选题上就出现了偏差, 最后的论文质量就可想而知。
2 基于建构主义思路, 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前文所言,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者了解世界是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对这些经历进行反思、探索以及对所学知识进行学习效果评估实现的。该理论鼓励学习者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地参与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通路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经济与管理类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下滑可以得到部分的缓解。
2.1 毕业论文布置、选题和指导分阶段进行
由于经济与管理的实践内容十分丰富, 特别是国家的经济形势变化很快, 不同时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需要研究的内容可谓汗牛充栋。本科毕业生的论文虽然无需很高的质量, 但也要能反映出应有的水平。这就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从经济与管理实践中寻找课题, 找到学生有兴趣、有能力解决的课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课题, 不像考试作答, 今天布置下来, 今天就能完成的。需要学生多年的感知实践, 需要学生多年的思考, 需要学生多年的积累。要学生真正把毕业论文写好, 就要调整当前普遍的做法。大学二年级时就下达毕业论文的任务, 也就是提前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通知学生, 告知他们自己在大四的第一学期之前拟好题, 选择好指导教师。下达任务时, 也要告诉他们怎样查找文献, 怎样阅读文献, 怎样拟题。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提前很长时间让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去感知社会, 在感知社会中发现问题, 甚至能激励他们带着问题去寻求理论知识。这样, 学生毕业论文的课题就能贴近实际, 写出来的论文也就有血有肉。
2.2 降低毕业论文字数要求
一般本科院校毕业生论文的字数要求都是10000以上, 为了达到字数要求, 学生不得不东拼西凑。教师的科研论文字数一般也就在8000字左右, 超过10000字的论文只在少数。8000字左右的论文就能把一般性的学术问题讨论透彻;本科毕业生的理论水平肯定远远低于一般教师, 他们能完成的论文不论是从理论深度还是应用价值都不大可能和教师同日而语。他们能够研究的也只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课题, 根本就不需要10000字的篇幅;如果硬性规定10000的字数, 学生就不得不东拼西凑了。从这个层面来说, 论文质量不高, 其实也与字数要求有关。可能有人会认为, 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字数规定一般分别是40000和80000以上;博士水平可能比较高, 硕士的水平一般还是明显低于教师的平均水准的, 那硕士论文字数是不是也要降低标准呢?回答是否定的, 研究生, 不论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 他们在学习阶段不仅要学习新的理论, 还需要能研究问题, 他们在整个学习阶段都有导师, 导师不仅要教授他们新的理论知识, 还需要引导他们怎样研究学术问题。本科生则不同, 本科生在校期间是学习基础理论, 也没有专门的导师, 他们学习的目的与研究生就存在差别;一名只掌握了一些基础理论的本科生, 根本就没有能力研究比较深的课题, 10000字的论文实际上超越了他们的能力。很明显, 字数少一些, 能把问题讨论清楚, 总比为了凑字数而画蛇添足的论文质量要高。
参考文献
[1]张玉平.关于建构主义的几个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06) .
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篇8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面对新形势, 我国高等教育在强调创新教育、就业教育的同时, 也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 使大学生获得创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其创业品质、丰富其创业知识、增强其创业能力。开展创业教育对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近10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涌现出一些大学生创业精英,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但从整体上看,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高校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许多高校管理者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就业, 属于就业教育、就业指导的范畴, 因而在管理上将其归入学生处或招生就业处, 创业教育往往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开始实施, 内容也无非是创业意识的培养等, 学生对毕业前的创业教育课程兴趣不高, 而是忙于应聘、找工作, 创业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另外, 经管类院校在教学中本身就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 所以有些院校的创业教育只是开一些创业教育课程, 搞一些创业大赛活动, 没有给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创业实战的平台, 学生在创业教育中学到的也只是一些创业理论, 距离创业实际相差甚远。
(二) 创业教育理念不明确。
创业教育分为广义的创业教育和狭义的创业教育。广义的创业教育是以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 狭义的创业教育是以具体的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的, 其内涵、层次、目标等有着重要的差别, 这也是普通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区别于一般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院校所实施的创业教育的根本。但在一些经管类普通高校中, 管理者对创业教育的理念认识并非很到位, 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难免有些偏颇, 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往往不重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育, 而是把重点放在创业精英的培养上, 鼓励每个学生都去创业, 树立创业典型, 只追求创业教育的结果, 而忽视了创业教育的内涵。
(三)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视野开阔、反应敏锐、敢于挑战、勇于实践, 有坚强的意志力、强烈的事业心和组织管理才能的人才。在市场竞争如此激励的今天, 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必须具有创新才能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和专业教育分不开的。创业教育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 其中, 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是创业教育的关键, 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激发创业意识,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业, 而不是俗话所说的:“不管黑猫白猫, 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只关心创业结果, 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完全脱节的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 它必须依赖专业教育, 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 创业教育不成体系。
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有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添加了创业教育课程, 或者在选修学分中单独开设了一些创业教育课程, 条件好的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区, 给学生创业提供了创业实践平台, 创业教育在高校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然而, 中国大学的行政治学的色彩太重, 致使创业教育的管理体系不通畅, 纳入培养方案的创业教育课程由教务部门负责, 开展创新创业等学科竞赛活动由学生部门负责, 创业园区又由另外一个部门负责, 各部门之间不能协调运转, 开展创业教育工作也是各自为政, 难成体系。
(五)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创业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 传统专业教育大多以教师为主、以课堂为主、以书本为主, 而创业教育除了要求教师讲授创业理论外, 还要求教师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求教师能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很好地进行融合。另外,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 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正是大多数教师, 特别是经管类专业教师的软肋, 他们在创业教育中只能是纸上谈兵, 有些甚至与实际相背离。有些学校开展创业讲堂, 聘请企业家或老板给学生传授创业经验,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 但企业家或老板往往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 他们讲的往往是创业经验, 不能将创业和专业进行融合。
二、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综观我国高校创业教育, 大多没有形成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要么是停留在对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初级阶段, 要么是只重视创业的结果而不是创业教育的过程, 特别是经管类专业院校, 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消除, 创业教育更加难以深入。在这种形势下, 迫切需要根据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结合院校实际情况, 构建一套适用经管类专业的创业教育体系。
本文的研究根据经管类专业的特点, 结合校院实际情况, 构建经管类专业从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模拟→创业实践→创业实战“四层次”, 创业课程结合企业家创业讲堂、“挑战杯”创业大赛结合创业实验室创业模拟、校内创业实践结合校外创业实战“六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该体系融合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 链接了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 实现了创业教育中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结合。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第一层次:第一课堂, 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主要在第一课堂完成, 主要包括一些专业课程、创业课程和创业讲堂等课程。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在创业课程和创业讲堂里, 还需要将其融入到专业教育课程中, 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中加入创新创业的元素, 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 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创业讲堂主要是邀请一些企业家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行培养, 以弥补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
第二层次:第二课堂,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主要由学生科技活动环节来实现, 包括“挑战杯”学生科技大赛、创业精英大赛、创新型实验计划、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第二课堂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及领导能力、管理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层次:创业实践, 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技能包括自我规划、企业规划能力, 团队管理能力, 财务分析、信息处理、市场预测能力, 商务谈判、人际沟通能力, 项目管理能力等等, 这些能力是创业者所必备的基本技能, 很多是书本里、课堂上学不到的, 通过创业大赛等活动获得的技能也多是在虚拟环境下得到的, 有些和实际市场差距甚远、甚至相背, 而在校大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真正管理一个企业, 为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提供一个实践平台, 给有能力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建立创新创业实验室, 通过申报创业项目的形式进行立项, 获得立项的创业项目配备1~2名创业指导教师, 学生创办的企业在市场上运作, 学校提供办公用房、办公设施等, 减少学生创业风险。
第四层次:创业实战, 创业精英的孵化。在创业实验室中的项目, 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化运作后, 如果条件成熟, 学生可以申办营业执照, 注册成为真正的公司, 走出校园, 实现真正的创业。
在四个层次上通过“创业课程+创业讲堂+创业大赛+创业模拟+创业实践+创业实战”构建“四层次六位一体”的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体系。该体系注重创业教育的内涵, 将创业教育融入了专业教育, 链接了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 使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进行了有效的结合, 同时兼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结合。
三、结束语
创业体系顺利的实施, 还需要诸多的保障措施, 需要管理者的重视, 有明确的创业理念, 有经验丰富的创业指导教师, 各部门协作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等等。只有做好这些, 创业教育才能良好地实施。总之, 创业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教学重点工作之一, 只有靠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才能将创业教育工作深入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刘兰剑, 张瑜.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0.9.
[2]黄茂.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0.5.
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探讨 篇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各高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创业教育。并且重点从创业知识传授转向创业实践锻炼,积极鼓励、引导在校生和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实践,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创业勇气、创新锐气、创优志气的适需人才和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劳动者。广东纺织职业学院是较早开展创业教育与研究的高校之一,该校创业教育于2004年就已经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我们就该校在非经管类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情况予以介绍。
一、创业教育知识结构的特点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青少年的创业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能力、形成创业知识结构。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有4种实施载体: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创业实践课程。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同时应根据学生年龄结构、知识水平、专业特点等因素,注重选择性和层次性的有机结合,通过开设此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业能力。
创业知识结构包括专业、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专业、职业知识是从事某一专业或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一般是与专业、职业能力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经营、管理知识是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综合性知识是发挥社会关系运筹作用的多种专门知识,其中包括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等。在创业知识的构成中,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知识,它们与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一样,具有内部资源配置和社会关系运筹的特征,并与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在创业知识的传授中、重点是形成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而非大量系统全面的知识,重点是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而非死记硬背教条和课本,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主动性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观念,以及善于扩大知识视野和灵活运用各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以上各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交错进行,只有切实保证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才能实现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
其中不难看出,经济管理类的知识占据了创业教育的主要部分。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往往是他们的专业知识,但对于非经管类学生。
二、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创业特点
非经管类学生主要课程设置为各自的专业知识,对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接触较少,这对学生的创业形成了一些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相当多的专业结构偏重于非商业化思维,如文科类的中文、媒体、法律等文化教育类专业,而另一类偏重于技术能力培养,如工科类的机械制造,建筑科学等专业。这类的学科的思维培养不利于学生商业思维的形成,对于经济管理类知识缺乏学习方法与学习动力,存在学术思维环境和创业思维环境的差异。
2.学校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以及就业教育方面,对自主创业的知识传授很少,根据我们的调查,国内将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必修课的学校少之又少,大多作为一种公共选修课开设,学生自由选择是否参与创业教育的学习。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掩盖了自主创业的教育。
3.教育基础设施因素阻碍有效的创意思维,大多数高校非经管类专业侧重于工作为基础的学习,法侧重于权变的学习,或是对工业的贡献课程学习。各专业配备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要。
4.专业教师创业意识缺乏阻碍创业的种子萌芽,专业教师往往把知识看做创业。突出了知识的作用,也引导人们把知识本身看成经济。
三、进行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
知识≠经济,经济中包含知识,而知识中没有经济,知识本身也不可能成为独立增值的“经济”。尤其是对创建一个经济实体的产业投资而言,知识同土地、厂房、设备、原材料、劳动力一样,是构成项目的资源或要素,尽管与其他要素相比有时更重要,但它终归是要素。结论是:经济中有知识,知识中没有经济。知识是一种资本形式但不是经济。走出知识创业的误区,把知识与经济联系在一起,叫“知识经济”,突出了知识的作用,也引导人们把知识本身看成经济。而大量的事实证明,任何传承的专业知识都代替不了创业的真正本事,光凭知识投资创业的,都避免不了在历经失败之后,补上“经济”这门课。
广东纺织职业学院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将创业教育设置为全校学生公共课,所有学生必修,占1学分。专业知识作为创业的前提,创业知识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准备。创业与专业相结合,提高学生创业率与创业成功率,实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经过多年的创业教育,该校1万多名毕业生中,实现自主创业并且创办的企业有一定规模的毕业生人数约500人,有力地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优质就业”的目标。
摘要:创业知识以经管类专业知识为主,对于非经管类专业,学生从学习的内容,创业意识,教师等方面存在不足,广东纺织职业学院在这方面进行探讨,对非经管类学生进行全面的创业教育。
关键词:创业,非经管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涛.创业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延忱.民富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经管专业毕业论文 篇10
1 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选题质量不高
毕业论文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目前很多经管类毕业论文选题过于空泛, 不利于本科生分析具体问题;其次更新率不够, 未能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管热点问题;最后, 部分选题与学生所在学科不一致, 部分教师对管理类专业提供的选题属于经济学专业, 或者相反的情况。
1.2 思想重视不够
学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 受指导教师影响大。指导教师要求严, 学生思想上就重视;指导教师要求松, 学生就放松。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可以依葫芦画瓢进行资料搜集和问题分析就可。而指导教师既要从事科学研究, 又要完成教学任务, 还要指导本科毕业论文, 难免出现顾此失彼。而学校考核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造成指导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论文, 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1.3 检查评价不足
部分高校对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把关不严, 学生只要完成毕业设计或写出论文就认定其成绩合格。学生因此对毕业论文马虎应付, 借鉴往届论文, 网上下载拷贝粘贴[2]。而部分高校对于已有的毕业论文的实施、检查、评分等各项管理规定执行不到位, 造成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 教师指导流于形式[3]。
2 毕业论文全过程检查与评价方法
2.1 双向多维, 确保选题质量
指导教师提供备选题目, 首先由各系进行初步筛选, 并保证备选题目数量比毕业生数量高出20%以上, 其次由学院组织专家逐一进行论证, 确保题目质量。
毕业设计 (论文) 选题应遵从以下原则:
1) 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中对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 到达综合训练目的。
2) 符合本学科的理论及应用发展方向, 在解决学科专业建设、科学发展理论或方法等方面有一定的科学意义;符合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要求;解决应用型研究中某个理论或方法问题, 有一定使用价值。
3) 能体现“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内容, 每人一题, 难易适度, 过程完整。
4) 题目更新率与往年比不低于30%。
2.2 优劣评价, 力促竞争姿态
2.2.1 过程监控, 提升指导教师责任心
从教师选题质量、教师指导过程、毕业设计过程后期三个方面对教师指导毕业设计 (论文) 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检查指导教师是否及时布置设计任务, 发放任务书并按时组织开题报告会;检查指导教师是否每周两次或以上为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指导;检查指导教师是否能够按合理的进度要求学生。
要求指导教师在每个环节都有相关指导记录, 遵守学校和学院时间进度要求及质量要求, 各系和学院督导组在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和论文归档检查中均需对论文指导工作进行评价
2.2.2 严格要求, 端正学生态度
对不服从或不听从指导教师指导答疑的或不按时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任务的学生, 如果在毕业论文工作进行过程中缺勤次数过多的, 首先由指导教师联系班主任进行警示, 如果多达三分之一以上的缺勤, 则该学生不允许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如果学生出现如下情况, 则直接以毕业论文不及格记。
1) 没有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主要工作量;
2) 设计 (或研究) 原则与方案选择缺乏足够的依据, 存在较大的错误;
3) 答辩时, 不能说明基本问题, 回答问题时有原则性错误;
4) 平时态度不端正, 不服从教师指导;
5) 对指出的错误和问题不按要求修改。
2.3 全程督查, 卡控全部环节
2.3.1 制定合作督导与检查制度
成立毕业论文督导与检查领导小组, 以主管教学院长为领导, 由专人 (各专业优秀教师和院教学督导组成员) 负责毕业设计 (论文) 的检查与督导。
2.3.2 完善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检查机制
1) 毕业设计初期检查
检查时间设定在毕业论文任务开始的第3周, 主要检查毕业设计 (论文) 任务书和开题报告。督导人员要检查任务书和开题报告的规范性及文献查阅情况。督导人员记录检查结果并反馈指导教师, 以督促教师和学生修改。
2) 毕业设计中期检查
检查时间设定在毕业论文任务开始的第7周, 主要检查毕业设计 (论文) 任务书、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表格的研究内容一致性;检查学生毕业设计 (论文) 的进度及学生对毕业设计掌握的程度;重点抽查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实际进度与中期检查表内容是否一致, 督促学生合理安排进度;检查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记录, 督促指导教师按时答疑并严控学生论文进度。
3) 毕业设计后期检查
检查时间设定在毕业设计 (论文) 答辩开始至毕业设计 (论文) 结束后2周内, 主要检查毕业设计 (论文) 与任务书、开题报告和自查表的一致性;检查各专业答辩过程是否合规, 并总结答辩过程中的问题。
2.3.3 随机抽查, 提升学生重视程度
我校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参与查重检测的比例远高于理工类专业, 全部参与查重的毕业论文都从系统随机抽取, 重复率超过规定标准则取消毕业论文答辩资格, 此项举措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重视程度的认真程度。
2.4 制度执行与评价
在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前提下, 毕业设计 (论文) 全过程检查与评价从2012届毕业开始执行。全过程检查与评价方法执行以来, 共涉及指导教师78人, 学生583人。根据评价办法要求进行检查, 题目更新率到达54%以上, 毕业论文工作量饱满。通过严格的全过程监督、检查与评价, 毕业设计 (论文) 成绩优良率到30.5%, 中等以上达到89%。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全面实施毕业设计全过程与检查方法以来, 毕业论文的质量较之前有明显提升, 学生与指导教师对于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3 结语
全面提升经管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一项涉及教学管理、教师职业素养、学生学习风气的综合性工作。全过程的检查与评价对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杜绝应付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也是高校对本科教育的一次综合性全面考核, 虽然毕业论文工作还存在若干问题, 但是只要指导教师认真负责, 学生积极主动, 加之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和思路, 相信毕业论文质量一定会稳步提高。
摘要: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全过程中对于选题质量、教师指导过程、论文答辩和文档管理的检查和评价方法, 试行结果表明, 通过全过程质量检查和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 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明显提高。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全过程,质量,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楼盛华.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8, 25 (3) :309-312.
[2]张红斌, 李广丽.强化毕业设计管理,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5, 22 (12) :82-84.
经管专业毕业论文 篇11
【关键词】跟岗实习 管理模式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39-01
一、跟岗实习的意义
跟岗实习是为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依据“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已获取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在非毕业学期由学校统一安排到对口企业从事专业工作的过程。
威海职业学院校外实习分为识岗、跟岗、顶岗三个环节。识岗是为让了学生了解专业,安排在第一学期,时间1天;跟岗是通过参与生产经营,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指明方向,安排在第三学期,时间1个月;顶岗是为顺利就业做好准备,安排在第6学期,时间半年。跟岗实习已成为威海职业学院实践性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跟岗实习管理模式
1.实习前做好充分准备
实习开始前校企双方共同商定实习岗位、时间及学生数量,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进行学生分组,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学校组织实习动员会,讲解跟岗实习的要求与相关规定;企业组织岗前培训,讲解企业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以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胜任实习工作。
2.实习过程中加强指导
跟岗实习实行双导师制,企业为每名学生安排实习导师,对学生实际工作进行指导;学校为每组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每周至少为学生进行专业指导1次。班主任每周至少与组长沟通一次,了解每名学生的思想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实习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
学生实习成绩由岗位工作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构成,岗位工作成绩由企业实习指导师评定,實习报告成绩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评定,两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0%和20%。实习结束后,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开展实习总结,同学间分享实习工作经验与感悟。
三、经管专业跟岗实习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个别专业未能实现对口实习
近几年经济管理系主要在威海市铁路局、山东泰盈科技有限公司、家家悦集团等单位开展跟岗实习工作,市场营销、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等专业基本上实现了对口跟岗实习,但报关、国际贸易、会计等专业实习岗位与专业关联度较低,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2.学生对跟岗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跟岗实习效果不理想
多数同学未认识到跟岗实习的重要性,有的同学因为害怕吃苦而产生抵触情绪,提出种种理由不想参加实习。有的同学对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岗位不满意,认为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甚至感觉工作太累而前终止实习。有的同学即便未退出,也是在岗位上混日子,没有真心地去研究工作方法、锻炼专业技能,没有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3.跟岗实习管理体制还需完善
经过几年的探索,经管系已出台《跟岗实习单位开发流程》、《跟岗实习过程中各部门责任》等跟岗实习工作管理制度,为跟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在实施、考核等各环节内部考虑的还不够细致,对诸多特殊情况处理流程、责任划分还不够清晰,尚需进一步完善。
四、健全经管专业跟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策略
1.加强跟岗实习重要性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
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跟岗实习教育,从新生入学后就开展跟岗实习成果展、优秀毕业生讲座等系列活动,向学生宣传跟岗实习的意义及其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确跟岗实习是提高其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也应关注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教育。
2.精选合作企业,提高跟岗实习效果
系就业办与专业教研室应走出校园,广泛接触相关企业,选取与专业对口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着力解决会统、报关、国贸专业跟岗实习岗位不对口的问题。在基本实现对口实习的前提下,选择管理规范的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基地,共同开展跟岗实习工作,从而有效提高跟岗实习效果。
3.完善跟岗实习管理体制,重视过程管理
为保障跟岗实习效果,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实用的跟岗实习管理体制。在实习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系办、教学办、就业办、学工办、教研室各部门权责明晰,指导教师、班主任分工明确。要合理设计工作流程,从确定岗位、分组到开展工作、评定成绩,各步骤前后连贯,每个步骤内工作内容清晰、责任人明确。企业实习指导师着重考核学生的工作纪律、工作成效,学校指导教师通过实习巡视、查看周工作体验与实习报告了解实习学生实习的基本情况,评定学生实习报告成绩。
参考文献:
[1]张海英 濮海坤.高职院校跟岗实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9)
[2]李松青.高职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1)
作者简介:
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篇12
1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 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明显。现在高校经管类专业普遍存在重视理论学习, 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甚至, 一些高校设置的实践教学形同虚设, 没有发挥出实践教学的作用。没有把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教学课程中。一些高校在对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时安排上不够合理, 许多课程由于课程压缩课时, 许多本应该有实践课的课程都把实践课取消, 就是单纯讲授理论知识, 有实践课的实践教学的时间一般占总课程课时的10%左右。
(2) 经管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比较薄弱, 缺少“双师型”教师。当前, 高校教师中95%以上的专业教师都来自于高校, 都是应届毕业的硕士生或博士生, 直接从学校到学校, 而没有任何实际的实践经验, 致使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比较雄厚, 但是缺少管理的实践经验, 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这样的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
(3) 欠缺专门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实践教学的展开必须要有专门的实习基地, 在实习基地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融合一体, 这样才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 可以去校外的实习工厂去实习, 而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 校外很少有专门稳定的实习基地, 一些实习企业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不愿意学生参与实质性工作, 尤其是财务方面的管理工作, 涉及到企业发展的一些机密信息, 不会让学生接触, 学生在实习企业就是走马观花的了解企业工作流程, 很难真正介入管理工作。因此在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方面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而对于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也并不明确。
2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是围绕教育教学活动展开的学生亲自体验的实践活动。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实验知识、验证理论、培养实践技能, 更重要的是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引导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广泛意义上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的平台以及实践教学的考评等四部分。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这四部分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而狭义上的实践教学体系仅仅指的是实践教学内容, 是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具体使用的实践教学计划。
(1) 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的目标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 是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始点, 它对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实践教学考评制度的制定方面具有引导作用。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处于被动地位, 被认为是依附于课堂教学的, 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 没有自身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目标, 这种状况, 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首要任务。
(2) 实践教学内容。目前在高校中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素质层次、学科基础层次、专业实验和综合应用实践层次、创新创业实践层次。这五个层次之间是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的。基本素质层次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 针对的是1年级学生, 开设的实践课程有计算机基本操作、外语听说训练、军事训练等;学科基础层次主要培养学生经管类学科的基本技能, 针对的是2年级学生, 包括社会调查分析、统计软件的应用、网站制作等;专业实验和综合应用实践层次主要指的是各个专业的实践类课程, 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针对的是3年级学生, 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ERP综合模拟实训等;创新创业实践层次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针对的是4年级学生, 课程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各学科竞赛活动等。
(3) 实践教学平台。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涉及到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平台以及科技创新平台。实验教学中心平台主要是指在学校内搭建的实验室平台, 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室、学科基础实验室、各专业实验 (下转第137页) 室以及综合实验室等, 主要完成各学科的实验教学任务;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平台包括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了解实习单位的业务过程和工作方法, 为更好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创造条件;科技创新平台主要是学校为学生科技创新、学科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等活动提供的专门实验室或创新基地, 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4) 实践教学的考评。对于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还不健全, 缺乏完善的质量评价定量指标体系, 学生创新能力考核基本没有。因此目前各个高校还没有完整的评估考核与质量评价体系。
3 完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为了保证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 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这也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实践教学教师质量控制、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控制和实践教学评价质量控制四个方面进行。
(1) 实践教学教师质量控制。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 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个人素质。此外, 学校还应该定期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培训, 接受实践工作锻炼, 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
(2) 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控制。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文件,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评价标准, 明确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学生实践操作、教学保障的质量责任制, 保证教学的规范化和教学监管的制度化。
(3) 实践教学评价质量控制。实践教学评价是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该完善过程质量考核和结果质量考核机制, 重点实施实践教学检查、听课、教师之间评教、专家评教、教师教学考核、院系领导督导、学生评教、实习企业反馈、学生技能考核等多方面的质量评价, 真正的实现以评促发展, 以评促质量。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本文根据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构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进而提出保障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体系,经管类专业
参考文献
[1]厉敏萍, 戴春芳.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探索, 2008 (11) :36-37
[2]景刚, 耿慧敏, 于善波.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 2013 (7) :123-125
【经管专业毕业论文】推荐阅读:
经管专业05-15
经管专业学生05-24
高职经管专业08-25
高校经管类专业07-22
经管与营销专业简历10-06
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05-19
经管专业个人简历范文07-28
经管类专业平台经济法10-02
党校经管专业研究生历年考试05-15
经管跨专业实训大总结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