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专业平台经济法

2024-10-02

经管类专业平台经济法(精选9篇)

经管类专业平台经济法 篇1

0 引言

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需要, 学校必须大力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不断改建和完善教学体系。同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校必须坚持市场导向, 强化素质教育, 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 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1 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大力创新教学体制, 积极改进教学手段, 极大地提高了其教学质量。而其中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 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 是衡量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专业理论实践水平的主要标准和依据。但就当前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实际来看, 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1 实践教学目标难以适应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传统的实践教学目标强调的是对已有知识的教学和验证, 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验教学目标, 则是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提高其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1.2 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地位不明显

长期以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实践教学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很多学校片面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违背了课程学习的初衷。另外, 在实践教学安排中, 实践教学的学时过少, 难以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 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体系中地位不明显。

1.3 实践性教学方式落后, 内容陈旧

总体来看, 在教学方式上, 很多学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理论灌输为主, 不重视案例分析, 所用案例也较为陈旧, 缺乏吸引力, 其真实性、典型性以及启发性不足, 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与经管类专业的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 难以发挥应有的教学作用。

1.4 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考核标准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由于其评价目标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使得整个评价过程难以被量化, 评价指标不统一。对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而言, 由于其缺少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方案和教学考核标准, 这就造成了实践教学考核的随意性过大, 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较低, 不具有权威性。

1.5 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到位

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是保障实践教学工作质量, 提高学校实践教学水平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原有的教学资源越来越无法满足高校学生教学实践发展的需求。对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而言, 其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到位, 学校实验室设备紧缺, 专业模拟实验室的数量规模难以满足当前的实践教学需要, 严重地制约了其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理念与体系结构

根据实践教学体系划分出层次体系、功能体系和内容体系。将实践教学体系按执行顺序和功能划分为实验、实习、创新、创业;将实验教学课程系统地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形成由单项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跨专业综合性实验、校内模拟实习、创新创业设计组成的应用型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层次体系。

其中, 实验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主体部分, 学校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基本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型实验、研究型实验等层次, 以及单项性模拟实验教学项目、专业综合性模拟实验教学项目、学科综合性模拟实验教学项目、校内模拟实习以及创新创业实习等多种形式。通过教学实践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1) 基础训练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要学习内容, 同时也加入了一些综合性实验内容, 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思路。 (2) 专业实践体系主要为专业课, 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科学研究体系主要包括一部分前沿科研项目, 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

3 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模式

本文以地方院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为依据, 运用系统化理念全面规划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并设计出了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运行模式。

3.1 将分散的诸多实践教学环节整合, 建立全面规划的系统化模式

将分散的诸多实践教学环节整合成两个模块, 即计划内模块和计划外模块。计划内模块主要有课程实习和实训、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计划外模块主要有市场调查与社会实践、学生专业社团与科技竞赛活动、职业资格考证与专业模拟活动等。计划内模块的功能定位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计划外模块的功能定位是侧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据此, 建立全面规划的系统化模式。

3.2 拓展实践教学新时空, 建立计划外多渠道实践教学的运作模式

构建学生专业社团与课外科技活动、专业实习基地与社会实践基地、职业资格考证培训与企业经营、法庭审理等模拟活动等平台, 形成多样化、系统化、常态化、品牌化的实践教学渠道, 并使其与计划内实践教学之间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3.3 将多种师资力量整合, 形成实践教学工作合力的管理模式

首先将实践教学中的师资整合为校内师资和校外师资两大部分, 区别要求和管理;其次, 将校内师资按照工作分工实际整合为专业师资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师资, 明确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分工与职责;构建两类师资之间的沟通机制, 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形成实践教学引导中的合力。

参考文献

[1]易永锡, 刘萌芽, 刘文君.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0) .

[2]管莉菠, 虞方伯.高校实践教学的现存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09 (2) .

[3]郭洁.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2) .

经管类专业平台经济法 篇2

首先,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水平。针对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应用,首先要求教学工作者针对教学过程中需要的相关案例和社会事件进行整体规范和教学备课工作,以满足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客观上对教学工作者组织课堂和施教能力都有严格的要求,从而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水平。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对学生来说,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在案例教学法的学习中,针对相关理论与社会事件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在案例法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工作者的引导下,增加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最后,有利于活跃教学氛围。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运用理论知识和社会事件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讲解,这种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社会事件,变抽象为具体的新型教学组织方法,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应用中受限因素

针对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作用发挥不明显,存在的受限因素:案例和知识没有有效结合和教学能力有限等。案例教学法在实际的运用中,需要教学工作者针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社会事件搜索进而利用,合理进行备课工作,才能确保社会事件的运用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起到补充完善作用,如果社会事件引用不当或者与理论基础知识结合不够密切,容易造成分歧或者给学生思考造成误区的引导。这是案例法在实际的经济法授课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需要教学工作者注意。针对教学工作者教学组织能力对案例法造成的直接影响,主要是指教学工作者由于自身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有限,不能对案例法在实际的教学组织工作中充分利用,对教学质量起着反作用,这点是教学工作者需要注意提高自身能力的根本原因,也是保证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工作中起积极作用的前提。

三、案例教学法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组织能力

针对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应首先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组织能力,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包括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学习能力等。教学工作者的能力直接决定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发挥作用程度,因此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组织能力是确保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教学工作者应不断加强教学理论体系学习,通过听讲专家授课和与优秀教学工作者的交流,提高教学理念,进而针对实际的教学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其次教学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和参观调研中的学习,进行具体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完善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不仅得益于建立教学法先进的教学法,最基本的是案例教学法是对教学理论的补充和完善,针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起到辅助和完善作用。因此针对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教学工作者对案例教学法应有全面系统的认识,便于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合理利用案例教学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活跃教学课堂氛围的效果。高职院校应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在其他专业课程中进行相关应用,不仅局限于经济法教学工作中,以便教学工作者对案例教学法都有系统的认识,便于在教学经验交流中有效沟通教学心得,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营造教学氛围。其次,教学工作者应对案例教学法有全面的认识,认识到对基础理论的补充突完善作用,针对实际的教学工作要适当引用案例教学法,不能过度依赖案例教学法,针对案例教学法的利用应进行合理安排。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丰富教学内容

针对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济专业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教学工作者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利用相关案例,严禁错用或者滥用案例。同时针对经济法内容,应有效结合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如新媒体形象的画面展示和多媒体教学优点,应加大对多媒体的利用,注重对案例教学法的形象补充,进而达到丰富教学形式的效果。教学工作者通过多种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教学氛围,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经管类专业平台经济法 篇3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经济法;多媒体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79-02

《经济法》作为一门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使学生学习必要的相关经济法律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经济法知识解决实践中的法律问题,完善其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使学生得到必要的法治教育,提高法治意识,培育法律思维能力,以满足法治社会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课时一般在36~48课时之间,对于没有接受过系统法学教育的经管类学生而言,要在短短的一学期,让学生熟悉经济法基本理论,将法学理论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拥有解决社会生活中经济法律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针对经管类《经济法》课程及学生特点,教师要达到上述教学目的必须改革传统的纯理论教学并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

一、多媒体案例教学一般阐释

多媒体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事先制作好的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多媒体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是将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和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型教学。

1.多媒体案例教学的特点。第一,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其责任是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为学生阐释自己见解获得新的认识提供一个崭新的环境。第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主角,其责任是满怀激情和信心地参加课堂活动和课堂学习,获取新知识和新理论。第三,多媒体案例教学是双向交流过程,即教师向学生提供实践自己能力的环境,学生获得解决社会生活中经济问题所需要的法学理论和实践水平,教师从学生的论述和发言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可见,多媒体案例教学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提供了一种教学相长的新环境。

2.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多媒体案例教学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参与实际操作的积极性,能最大化地使学生提升自己的能力、掌握相关法律知识、获得运用经济法知识的实战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我国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代,高校尤其要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应不断加强。首先,多媒体案例教学便于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互动性是多媒体案例教学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也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核心。由于多媒体案例教学寓教于乐,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以讨论等方式参与学习和教师以引导、点评的方式组织教学相结合,实现了师教、生学的良性互动,真正提高了经济法的教学效果。其次,多媒体案例教学便于提升教师素质。经济法具有特别的现用性,它强调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的经济法课程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经济法理论和相关法律知识,而且要有制作多媒体案例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将多媒体教学案例运用自如。最后,多媒体案例教学便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多媒体案例教学把现实生活中典型事件引入课堂,通过情境描述设置多个问题,然后让学生以独立或集体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就完成了实践(教师)—学习(学生实践)—认识—实践—学习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经济法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要注意如下环节:

1.从法律条文出发,精选多媒体案例。多媒体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选择的多媒体案例是否恰当,最有代表性的多媒体案例,才能最大化地揭示所学法律知识的精髓。精选多媒体案例需要教师吃透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定,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理解法律条文的基本内涵,而且要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体系。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正、反面典型的多媒体案例,寓所教法律知识于案例之中,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2.结合法律规定和法律条文阐释、分析多媒体案例,引出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通过师生共同对多媒体案例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相关法学理论。阐释法学理论的关键在于:精心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总结归纳出要学习的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故而,教师需要依据经济法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针对多媒体案例提出具有相应逻辑的问题,使师生双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一步步地分析得出所学的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是如何来自于实践。

3.应用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再次审视案例。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案例分析得出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反过来站在法学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案例,并分析多媒体案例正确应用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的成功之处以及分析在改变案例客观环境的假设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另外结局。学生对多媒体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提高他们运用、提炼法学理论的能力,从而调动其思维活动,增强其运用法律知识、法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相关法律问题的能力。

三、多媒体案例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如前所述,《经济法》课程对于经管类学生的教学目的在于增加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针对经管类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施多媒体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适度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多媒体案例教学其实质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阐释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以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经济法》课程,所以,决不能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来替代传统的理论讲授教学。在实践中,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可能使课堂教学时间紧张,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故而,在多媒体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多媒体案例中所要讨论的经济法问题与经济法知识和经济法学理论、法律制度联系起来。同时,要坚持个案分析与系统理论讲授相结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法律知识、法学理论及法律制度的理解。

2.调整《经济法》课程的成绩考核方式。《经济法》课程成绩考核方式对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和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多媒体案例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能力的提升,由此,经济法课程考核方法也应进行相应调整,在2009和2010教学年度,我们教研室的经济法教师,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刻意提高了学生课堂表现的分值,以30%的分值计入课程总成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明显增强。这样,当获得学科优秀成绩的由擅长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学生转变为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讨论的学生时,多媒体案例教学的优势与良好效果必然会逐步显现。

总之,多媒体案例教学是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教学方式,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案例教学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弥补了《经济法》法律条文本身的枯燥,激发了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热情。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要注意教学环节的把握和教学相关问题的处理。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实践 篇4

传统的法学教学法, 多注重法条阐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迅速发展, 法律规范日益增多, 法律现象日益复杂, 单一的法条阐释是远不能适应客观要求的, 更何况繁多的法律规范是学生在学校阶段不可能全部掌握的, 即使是掌握了现有的全部法律规范, 还有一个旧法被修改, 新法不断颁布的问题。如何适应客观要求, 这就需要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原理, 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基本的概念、原理去理解法律、评价法律现象。采用案例教学法, 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案例教学法为美国哈佛大学首创, 该方法强调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法学知识。案例教学不仅重视人的知识, 更重视人的能力, 是“授之以渔”的教育方法。

笔者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讨论或辩论

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 学生知道很多经济案件, 只不过了解得不够深入, 他们希望教师能科学而有条理地对这些案件做出解析。此时, 教师若在课堂上引入此类学生略知一二而又急于深知的案例去迎合学生的需求, 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2012年经济法的课堂教学工作中, 笔者从社会热点案件中, 选取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i Pad商标权属纠纷”让学生辩论, 以便加强学生对合同法中“表见代理”这一法律制度的正确理解, 加深对“商标权转让方, 应是《商标注册证》上的商标专用权人。商标权转让, 应经商标局核准后发放有关证明, 并依法公告, 受让人方始享有商标权。”等商标法知识的印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商事仲裁的程序与救济”这个法律知识和“合同无效”法律制度, 笔者选取了价值1080亿元的“中国商标第一案”广州药业与加多宝母公司鸿道集团关于王老吉商标的纠纷案组织学生讨论。在案例的讨论中, 笔者作为主持人, 积极引导学生发言, 有效地把握课堂讨论气氛, 防止讨论气氛过于激烈或者冷漠。案例涉及的问题由学生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 教师则围绕题目中心给予必要的引导, 以免偏离案例分析讨论的目的要求。这些典型案例的讨论或辩论不仅可以使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泼, 而且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抽象的法学原理, 并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组织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作为一种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由于学生亲自扮演某一角色, 全面介入模拟诉讼活动中, 为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环境。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案例的选择一定要有典型性和可辩性, 能有让各个角色充分发挥自己才能, 施展才华的空间。这需要教师做足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否则根本达不到应有的课堂教学效果。具体而言, 教师首先要精心选择教学案例。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 如何让学生置身于案例之中, 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案例的探讨之中。在2012年经济法的课堂教学工作中, 笔者选取了全国法院2011年知识产权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之一“腾讯科技 (深圳) 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与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三际无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奇智软件 (北京) 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组织模拟法庭, 以便学生正确掌握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商业诋毁”相关内容。2.选择角色, 布置任务, 分头准备。这是模拟法庭教学活动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这一阶段, 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 分析案情 (上述不正当竞争案要帮助学生确立辩论的重点:第一, 腾讯和奇虎是否存在竞争关系;第二, 商业诋毁的构成要件及被告是否构成商业诋毁。) 制作需要的各种法律文书, 熟悉相关法律条文、诉讼程序等。3.模拟法庭审判结束后, 教师组织对模拟法庭审判活动进行讨论。尽量让每位学生对该案的审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 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如案件事实是否清楚, 运用法律是否正确等。模拟法庭的过程能够教会学生相互沟通。同时, 学生还能学会如何互相评论、批评, 学会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向别人提出自己的意见, 同时也学会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

三、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分析案例

学生对某方面的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 就想跃跃欲试, 展示自我。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分析案例。讲完某一部门法, 如竞争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 可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课后选择并分析案例。然后专门抽出一定的上课时间, 让学生到台上把自己选择的案例和分析的结果公布于众, 让全班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使其牢固掌握相关知识, 更有利于增进教学相长。该方法的运用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 达到教学目标。

虽然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 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要具体分析案例, 必须首先具有一定的法律基本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重要的概念、原理必须从理论上阐述透彻。学生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是不可能解决复杂的具体案例的。教师应把法理、立法本意等的讲述放在首位。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概念、原理之后, 应把中心转到分析、解决案例上。各种教学方式应是相辅相成的, 不能完全替代。

摘要:与传统教学法相比, 案例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经济法案例教学的组织可采用模拟法庭、典型案例辩论等形式。

关键词:案例教学,经济法,实践

参考文献

[1]史明灿.谈谈案例在<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经管类专业平台经济法 篇5

一、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现状分析

(一) 教材的选用有待商榷。

教材是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 是介于教材和学生之间实施教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念、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作为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经济法律法规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 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而且社会经济生活也瞬息万变, 不断产生新问题、新情况, 因此任何经济法教程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有些学校基于各种评估的考虑, 在教材选用上, 规定首选权威、获奖教材。经济法课程的一些获奖教材有的内容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 显得陈旧;虽然有的版本不断翻新, 内容不断增加, 加强了国外相关理论的介绍, 但是对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讲过于深奥, 并不适用。

(二) 教学内容没有考虑专业特性。

目前, 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忽视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 相同的案例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 忽视了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经管类专业学生因专业所限, 大多处于法律盲区, 不仅缺乏相应的法学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和理论也从没有接触过, 而且还对经济法的认识不足或者缺乏兴趣, 加之经济法的内容体系庞杂, 集法学、经济、技术等知识于一体,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多采用“概论”、“通论”的形式, 课时相对于法学专业比较少, 在有限的课时下仍要追求全面讲授, 这样就使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与其专业的学习发生了脱节, 教师对于经管类学生最需了解和掌握的专门领域的经济法知识往往没有详细讲授。

(三) 教学方式单一、呆板。

长期以来, 我国法学教育一直沿袭大陆法的法学教育传统, 注重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的讲授, 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占据主导地位。《经济法》课程也不例外, 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局限于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 教师和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 教学相对分离。经济法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如果只有教师唱独角戏, 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 对《经济法》课程认识不够, 学习积极性不强, 如果教师不改变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是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课程改革

(一) 选择“适用性”教材。

“适用性”是经管类专业选择经济法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所谓“适用性”是指选用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 取材合适、深度适宜、分量恰当, 符合认知规律, 富有启发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市场上经济法教材各种版本良莠不齐, 有的是为法学专业编写的经济法, 有的适用于经管类专业。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 学习经济法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并熟练运用经济法律法规处理本专业涉及的相关事务, 而不是为了进行理论研究。从这个角度讲, 选择有针对性的、能反映时代特色的教材比权威、经典的教材更适合于学生。

(二)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需要根据经管类学生专业特点精心选择《经济法》教学内容。经济法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不同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而不必拘泥于所谓的部门法界限。笔者认为, 适当淡化或者打破部门法的划分界限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是必要的。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 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主要是经济管理、贸易相关专业, 在《经济法》的教学中, 就应当有足够的课时在讲授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知识产权法等知识, 而计划法、社保法、统计法等内容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应用性不强可以做适当删减。这样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助于学生缩短岗位适应时间, 增强就业竞争力。而且, 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专业所涉及的经济法知识上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法内容庞杂而课时有限的矛盾。

(三)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包罗万象、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由于《经济法》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和经管类专业授课对象的特殊性, 经济法课程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大致包括三大块:即经济法基础理论、单行经济法律法规、经济仲裁与经济司法等。经济法基础理论部分的理论性较强, 教师应采用课堂授课为主、互动教学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单行经济法律法规部分的实践性较强, 应以案例教学为主。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 是在教学过程中, 以真实的活动情境或事件为题材, 讨论学生相互讨论之用, 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活动的教学

提要以《数据库应用》网络课程的设计为例, 从建设的必要性出发, 阐述网络课程设计的两大核心:教学内容设计和网络课程结构设计中的内容和注意问题, 为相关网络课程建设与设计提供思路。

关键词:数据库应用;网络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 在高校中利用网络进行教学, 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传统教学相比, 网络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知识结构模块化、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形式灵活化等特点, 有利于学生根据兴趣自主学习, 因而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 洛阳理工学院为使网络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在2010年全面启动院级重点网络课程建设工作, 并开发了网络课程建设平台, 笔者参加的《数据库应用》网络课程也被遴选为重点资助建设网络课程。这是洛阳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是实现“懂管理的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之一。

一、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由于本课程既包括数

方法。教师要用好案例教学法, 必须在收集案例、选择案例、组织案例教学等环节多下工夫。收集案例是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实施的前提。在收集案例的时候, 一定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案例。我们可以从《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电视媒体节目上收集, 也可以从《法制日报》等报纸杂志上收集以及从法律图书馆、中国法律信息网等网站上搜集。选择案例时必须带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我们选择的案例既能很好地诠释相关的知识点又具有时效性, 能够结合当前热点问题吸引学生。在组织案例教学时, 老师在上课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一些具体和典型的事例, 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 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 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学生在讨论案例的时候要分小组讨论,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经济仲裁与经济司法部分的知识操

《数据库应用》网络课程设计

□文/张亚峰

据库技术, 也包括程序设计方法, 且数据库技术和程序设计分别都有很多知识点, 教学内容较多。同时, 对于数据库技术的理论部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 大部分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内容特别是计算机程序设计部分都是从未接触过的, 课程总体较难。再者, 课程除理论部分涉及面较广外, 还包含应用实践环节。而总体课时安排仅有64学时 (其中包括24学时实践) ,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难度较大。

对此, 课程组教师虽然通过不断优化课程内容, 在不影响整体知识结构的情况下, 采用精讲多练、适当取舍的方法, 从而在有限的课时内, 将课程基本内容和精华部分传授给学生;同时, 对授课的计划和程序做了一系列的改进, 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取课堂讲

作性较强, 可以引入诊所式教学法。诊所式教学又称法律诊所, 20世纪六十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形式借鉴于医学院诊所教育的模式。当法学教育引入这种教学方法时, 就产生了“法律诊所”这一法学教育领域特有的名称。学生在“法律诊所”中教师的指导下, 为处于困境中的“当事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 开出“处方”, 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角色小组, 分别代表原告、被告、法官、仲裁员等对案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种角色扮演有利于向学生揭示法律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法律纠纷的程序要求。

三、结语

当然, 《经济法》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这对教师的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有较高要求。要胜任经济法的教学, 就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经济法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提高教师经济法和经管专业知授和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最后, 在课堂教学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通过引入实际案例, 利用互动式学习的方法, 由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但由于时间毕竟有限,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率, 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和网络资源, 通过建设网络课程, 构建第二学习课堂。这样, 一方面加强了师生的交流互动,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是网络课程建设的主体, 是教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及本身对课程的理解, 将需要讲授的内容按照网络教学环境的需要和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

识理论水平的同时, 高校可以建立经济法教师年度派出机制, 让教师每年都有机会走入企业或者律师事务所进行实践锻炼,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质量。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 课程内容与实践的优化有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有助于经管类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

摘要:当前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经济法

参考文献

[1]巩丽霞.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9.10.

[2]陆中宝.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及其挑战[J].当代教育论坛, 2009.2.

经管类专业平台经济法 篇6

高职院校历来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践学时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占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然而,受到校外实习基地数量、规模的限制,学生在真实岗位实习的机会非常少,大多数专业采取的是在校内实训基地仿真式的训练方式,以专业为单位,利用教学软件开展综合模拟实训。这种综合实训其实是每个专业内部的综合,实训方式较为单一,学生按照软件既定的程序分步骤机械操作,自主发挥的空间很小,而且多数软件仅将本专业相关岗位上下游进行了连接,很少涉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业务训练,专业之间的综合并未能有效体现。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紧密,单专业的综合实训已经逐渐不适合高职院校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经管类专业必须要探索构建跨专业的综合实训平台。

2构建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必要性

2.1满足社会对经管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国家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强化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面向为会计、物流、外贸、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行业。这些行业的人才需求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求毕业生能够胜任不同岗位,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也就是所谓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构建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可以通过仿真模拟经济环境和企业经营的全部流程,学生分组轮岗实训,有利于学生完整的体验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这对于培养经管类复合型人才有极强的效果。

2.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树立就业目标

经管类跨专业实训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全情参与,组建团队,明确分工,互相协作配合才能完成实训任务,个人的一次疏忽可能影响整个团队成员的实训成绩,这就要求团队成员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培养配合的默契,这对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心的培养非常有帮助。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参加实训的同学组建各自的团队,成员各司其职,从实习初期的发生问题相互指责到实习后期的互相补台、互相配合,同学们不光自身技能得到了锻炼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多数同学表示,通过跨专业综合实训,他们直观的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魅力,团队取得成功后的这种成就感是他们在之前的单一项目实训中从未体验过的。

2.3有利于突破实践教学瓶颈,专业之间资源共享

目前各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强弱不均,发展较好的专业拥有的实践资源一般较多,相对弱势的专业获得的资源较少。构建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能够打破现有专业实践资源之间的分裂状态,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专业实践资源的共享,提高使用效率,更有力的支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在调研中有受访同学表示,其实实训过程中有些技能是在之前的单一项目实训中做过的,但是像跨专业综合实训这样把不同项目串联起来,在仿真的工作环境、工作过程中来训练和运用还是第一次,这不是简单的单一实训项目的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出来1+1大于2的效果。

3构建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设计方案

3.1平台的设计思路

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需要通过构建仿真的商务运作环境,模拟企业的运作过程,让学生在最接近真实的环境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实训,力争做到与毕业后的实际就业无缝对接。目前主要的实训平台是以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软件为载体来构建的。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需要完成企业筹建、企业运作经营(包括供应商与客户的竞合)、公共服务业协同等多个流程步骤。首先要构建一个仿真的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如图1所示。

该环境要包含企业经营所需的各项主要因素。然后是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要创立一家公司,包含生产部、采购部、销售部、企管部、市场部、财务部共六个部门,学生分角色担任不同部门,完成实训任务,如图2所示。

该实训不单独针对某个特定专业,而是关注整个工作过程的完全动态化的训练。

3.2实践课程的安排

本实训课程的开设需要相关学校建设专门的模拟场景实训室,时间上建议安排在第五学期各专业课程结束之后、顶岗实习之前,以周为单位连续开展,总课时60,其中流程操作与规则熟悉共计6课时,教师最后点评4课时,其余50课时为正式实训。

3.3师资需求与考核

本实训课程主要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实训,教师也要以团队形式进行指导。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团队至少需要三名以上教师参与,其中一人必须为技术服务人员,负责维护整个实训平台的正常运转;一人负责整个实训现场教学的组织管理,其余老师负责对学生的指导,要求指导教师要熟悉一般企业运作流程和服务机构业务流程,方便学生咨询。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团队考核和个人考核综合确定,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协作能力、领导能力、出勤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结合各小组最终竞赛结果和个人实训报告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3.4机制保障要求

首先从管理制度上进行保障。经管类跨平台综合实训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参加实训,规模大、要求高、跨度长,这要求各专业之间要充分沟通协调,教学部门和实验管理部门之间也要通力合作,制定合理的实训计划安排,对实训过程进行严格的制度化管理,确保实训的顺利开展和达到预期效果。

其次是要从教学师资上提供保障。跨专业实训对指导教师的素质要求非常高,要求教师要能够掌握多个专业的知识,要能够在实训现场掌控各种突发状况。各院校最好能够组建专门的指导团队,指派专门的教师负责对实训项目进行指导。

第三是要从经费上提供必要保障。本实训是以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软件为载体来构建的,所以要实施跨专业综合实训,软件的采购投入必不可少。同时由于本项目对指导教师要求较高,为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建议提高本项目指导的课时计算标准。

4项目实施的效果举例

从课题组在兄弟院校进行的调研结果看,该校自2013年起,克服师资、场地、课程安排等一系列难题,实施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以来,学生的专业技能熟练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明显加强,用人单位满意度显著上升(如表1所示)。在2014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意见中,对该校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比上一届提升了15.3%,其中96.4%的企业对该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表示满意,95.8%的企业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表示满意,91%的企业表示该校毕业生能够适应多个工作岗位,89%的用人单位认同该校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这几项关键指标相比2013届毕业生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在对2014届毕业生所做的专门调查中,87.2%的受访学生认为跨专业综合实训对他们掌握和运用专业实践技能的作用巨大,超过九成的学生认为该项实训对其就业帮助作用大。

5总结

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建设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是一项挑战,它突破了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平台的运营也较为复杂,维护繁琐。但从有关院校实施的结果来看,其对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提升效果也较为明显,因此建议有关高职院校在考虑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实施该项目。

参考文献

[1]张淑玲,黄启.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建设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04):159-161.

[2]蒋文杨,等.管理类跨专业综合实训体系构建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2(05):163-166.

经管类专业平台经济法 篇7

一、VBSE平台

VBSE (Virtual Business Social Environment) 中文意思是虚拟商业社会环境, 是一款面向院校的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平台。“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综合实践教学应用平台是用友新道教育集团2011 年上市的一个新的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平台, 该平台将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把企业带进校园”, 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环境, 在环境建设及相关文化氛围等方面尽量与实际相一致, 形成真实或仿真的实习环境, 通过对真实商业社会环境中典型单位、部门与岗位的系统模拟, 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岗前实训, 认知并熟悉现代商业社会内部不同组织、不同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特性, 能真正地感受企业的文化及氛围, 培养学生从事经营管理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其具备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

二、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 由于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发展历史不长, 目前的现状是职业院校大多经管类专业结构布局是原高等经管类专科的翻版或经管类本科模式的压缩, 办学没有特色, 具体到教学环节, 存在如下问题:专业入门教育教学薄弱、理论教学课时比例过高、社会实践环节严重缺乏、实践教学授课时间安排不合理、“双师型”的实践教学师资严重匮乏、实践教学内容简单, 涉及面较窄、实践教学技术方法落后、实践教学设备落后、缺乏一个完整的综合考评体系等问题。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 迫切需要为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VBSE平台在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创新

(一) VBSE营造了企业经营管理情景

VBSE平台能够营造“把企业搬进校园”的气氛, 将企业经营现场环境、实物教具、训练软件、实训平台、教学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多种教学工具和团队训练、场景教学、自主学习、网上开放教学等多种模式整合起来, 建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三位一体的、崭新的校内综合实习模式。

(二) VBSE实现了教学组织的创新

VBSE平台对教学组织进行了创新, 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以市场规律、企业经营规律为行为导向, 既是学习者又是经营者、组织者。老师起到策划内容、设立场景、过程监控、点拨答疑、配置资源、能力评估的作用, 两条教学主线相互配合推进,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创新, 建设培养复合性实用型人才新课程体系, 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三) VBSE转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VBSE实训过程中, 转变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改革了现有教学手段与方法, 重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现代企业经营为核心, 建立经管类专业统一的综合实训平台, 开展经管类多专业、同时间、多方式的校内综合实训教学, 改变以往实践教学内容的孤立性和非系统性, 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 VBSE实现了教学评估内容和方法创新

VBSE平台在实践教学运用中, 打破了传统的考核模式, 将学生考核重点放在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同、过程管理上, 并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实现自动、实时、数据挖掘、知识积累的能力。同时, 建立和培养一支懂理论、懂技术、会应用的实验教师队伍。

(五) VBSE实现了多专业综合仿真实训效果

VBSE平台可以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提供一个全面接触现代企业核心业务、工作流程和方法的机会, 并通过企业业务流程模拟竞争, 通过知识的建构与反馈, 使所学各专业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从而获得对企业管理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为走向社会作好知识与心理准备。

四、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多年的经验证明, 经管类专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实践性。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都不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 但他们动手能力较强, 如仍一味地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肯定欠佳, 也不符合职业院校的教学培养定位。因此, 职业院校必须引起相应的重视, 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 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

正是由于VBSE平台在实践教学运用过程中凸显的种种优势, 笔者作为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一线的教师, 结合多年从事实践教学的经验, 突破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种种困难, 创新地构建出了一套完整的、新颖的、基于VBSE平台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即抓好“一个中心”, 搞好“两个课堂”, 实现“五级递进式实训”教学模式。

(一) “一个中心”, 即以VBSE实训平台为实践教学体系的中心

经管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脱离了实践, 其理论是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 各职业院校要保证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 培养合格的经管类专业应用型、实践型人才, 就必须要提高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地位, 充分利用VBSE实训平台的优势, 以其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中心。

(二) “两个课堂”, 即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两个课堂

职业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很不理想。如果要保障“两个课堂”的成功实施, 建议提供学生专业实习机会, 增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编制适合自己院校学生的特色实训教材。

(三) “五级递进式实训”教学模式

只有独具优势、富有特色的专业才能使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获得社会的认可。若想突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专业特色, 可以考虑尝试建立并实施实践教学的“五级递进式实训”教学模式。即专业入门教育、随课分散实训、分课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岗位实习五级实训教学体系。这五级实训教学体系分层递增。

1. 专业入门教育是指在大一新生入校以来, 学校可以通过参观VBSE实训基地的形式统一对其进行的专业认知教育、企业认知教育和职业认知教育。

2. 随课分散实训, 即分散单项课程实训。是指在教室或实验室随堂分散安排经管类专业相关课程中安排一定课时的实习。

3. 分课综合实训, 即专业轮岗实习。是指在学生学习了经管类相关专业课程后, 在相关专业课程对应的实训室进行上机实训。

4. 专业综合实训, 即综合课程实训。是指学生在学习了经管类专业相关课程后, 集中在VBSE企业仿真综合实训室里, 模拟企业具体真实的业务数据进行的仿真训练。

5. 毕业顶岗实习和论文设计。一般应安排在第六学期。毕业顶岗实习指学生所有的课程结束后在企业进行的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学生一般结合社会实践和岗位实习进行撰写, 以提高理论水平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永霞.VBSE在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J].中国市场, 2015 (05) .

[2]吕永霞.普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财会通讯, 2012 (08) .

经管类专业平台经济法 篇8

一、传统经济法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 考核形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经济法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 考核方式仅采用闭卷笔试, 形式过于单一。目前, 一些高校在考试改革中探索了论文考核的形式。这种形式虽然可以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 但经管类学生法学理论基础薄弱, 撰写专业法学论文难度较大。这种形式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抄袭, 结果就是既未达到考核知识, 又未达到考核能力的目标。

(二) 重理论考试轻实践操作

从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 经济法的教学应注重应用能力和实务能力的培养。由于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往往采用合班上课的方式, 人数众多。理论考试由于不会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 而在学生成绩评定中占据绝对比例。相反, 实践操作考核或无或少, 不会对学生成绩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 重笔试轻口试

笔试对知识考核的覆盖面广, 考核的信度和效度都较高, 因此是传统经济法考核所惯常采用的方式。但笔试侧重考查的是学生的背功, 题目多是对于知识的再现。这种考核方式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考核, 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口试不仅可以有效防止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 而且有利于锻炼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 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

长期以来, 传统考核只注重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 教师为了考而教, 学生为了考而学, 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 下课看笔记, 考试背笔记, 考后全忘记”的局面。卷面成绩忽略了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不能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 评价结果难免有失公正。在经济法课程的考试改革中, 可以尝试加大形成性评价力度, 建立一套动态、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 兼顾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评价与反馈的多重功能。

二、经济法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指标内容

(一) 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 (Diagnostic Assessment) 、形成性评价 (Formative Assessment) 和终结性评价 (Summative Assessment) 。其中, 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 其概念最早由斯克里文提出, 是指“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 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 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我国对这一概念有所扩展, 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1]。这种评价方式既是一种评价体系, 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二) 经济法课程考核评价指标

形成性考核指标体系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察和评价, 并将其结果作为评定学生课程学业成绩的科学理论体系[2]。经济法课程考核指标体系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类指标, 每一大类下又有若干项具体指标。各项

1. 理论考核指标。

理论学习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方面 (30分) 包括出勤、课堂笔记、按时完成作业等;学习能力方面 (20分) 包括识记能力 (课堂提问) 、研究及分析能力 (学期论文) 等。

2. 实践考核指标。

实践操作的评价指标包括:分析能力 (案例分析) ;交流能力 (讨论或辩论) ;思辨能力 (论文答辩) ;问题解决能力 (模拟情境) ;组织能力 (模拟法庭) 。以上各项分值计10分, 满分为50分。

(三) 考核的基本形式及考核内容

与上述评价指标相对应, 考核内容也可分为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两部分。其中, 理论考核与传统考核方式无异, 本文着重论述实践考核的形式。

1. 案例分析考核。

由任课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分配给学生,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每组分配一个案例。案例的选择根据专业的不同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每组同学在课前对分配的案例收集资料并进行讨论分析。教师于每次上课前安排一组同学将其案例分析过程和结果与全班同学分享, 并接受同学的询问。时间不可过长, 以5—7分钟为宜。分析后教师要有点评, 并根据该组同学的表现评定分数。

2. 小组辩论 (讨论) 会。

由任课教师选取经济法领域中有争议的热点问题, 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学生在课前必须收集相应的资料, 作充分的准备, 通过小组内的讨论, 形成一致的意见, 再与其他观点不同的小组进行辩论。每场辩论 (讨论) 由两组同学完成, 教师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评定分数并点评。时间以10分钟左右为宜。

3. 论文答辩。

经济法课程主要分为六部分, 即总论、市场主体法、市场行为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师每讲完一部分, 选取该部分的一个前沿问题作为论题, 安排全班1/6的学生以此论题撰写论文。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论文内容提出1—2个问题, 由学生进行答辩, 并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评定分数并点评。每位同学以2分钟为宜。

4. 情景模拟。

经济法课程的某些章节可以尝试进行模拟教学, 由教师设计特定的场景、事件, 让学生进入相关的角色, 以经济法律规定为参照系, 进行演练。例如, 在给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讲《公司法》这一章时, 可组织学生模拟组建公司。每组每位同学都有具体分工, 包括公司住所的确定、验资、拟定公司章程、办理营业执照、召开股东会、董事会等[3]。任课教师以流程是否合法, 法律文书撰写正确与否, 有无团队精神为标准评定分数并点评。每学期可组织情景模拟三次左右, 每次以不超过1学时为宜。

5. 模拟法庭。

在讲授“经济仲裁与诉讼”一章时, 适宜采取模拟法庭教学法。运用此法时, 由于学时的限制, 不能过于注重案件的实体审理, 而是侧重于使学生熟悉法庭审判流程。建议将前述每组同学负责的案例作为模拟法庭开庭的案例, 这样可以使实体与程序兼顾。每学期安排模拟法庭若干场, 每场庭审安排10人参加, 时间以不超过25分钟为宜。任课教师根据庭审程序是否正确, 准备是否充分为标准评定分数并点评。

三、本评价体系的实施条件

(一) 人数不宜过多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授课的最大困难在于上课人数为宜, 并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学习小组, 每组6至7人左右。

(二) 各专业教学内容的适当选择

经济法课程涵盖了所有与市场经济运行及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 涉及多个部门法。本评价体系的实施, 要求实践教学部分占总学时的1/3左右, 这就需要压缩理论教学时间。教师在讲授时不可面面俱到, 而应该根据学生专业有所侧重。

(三) 以多种教学法的使用为前提

本评价体系是为配合多种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而制订。因此, 必须以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在课堂上的运用为前提。

(四) 学生的全面参与

本评价体系在设计上即兼顾了理论与实践, 同时对于经济法课程中所涉及的各章节均有考核, 覆盖面较广。因此, 在实施时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参与上述所涉各项, 不能漏项。唯有如此, 才能达到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的目的。

(五) 学时保障

同是经管类专业, 在经济法的课时安排上各学校差异较大:有的学校为68学时, 有的学校为34学时, 甚至还有同一学校不同专业学时不同的情况。由于本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学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安排在50学时以下很难满足教学要求, 应以51至60学时为宜。

(六) 教师的综合素质保障

在有限的学时内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这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纯具备法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高校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经济法教师应具备与所教学生共同的专业背景。比如, 国际贸易专业的经济法教师应熟悉国际经济法、金融法等;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熟悉旅游法规等。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情景考核与案例分析考核时, 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4]。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衡量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 不在于传输给了学生多少知识, 而在于培养了学生多少能力, 考核方式是否合理, 不在于教师是否机械地“给分”, 而在于能否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以及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形成性考核方式可以随时考核, 随时评价, 随时改进。同时, 将学生的各项考核结果累加作为终结性考核成绩, 可以防止“一考定成败”的片面性, 最终实现取消形式化的经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目标。

摘要: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单一、僵化, 过于注重终结性考核, 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形成性考核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效果进行动态监督与及时反馈, 是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考评方式。构建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可以对理论与实践各环节进行全面考查, 促进学生提升管理能力与法律素质, 最终实现取消形式上经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目标。

关键词:经济法,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参考文献

[1]王频, 彭六生, 郭瑶.高职教育模拟法庭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 2010, (5) .

[2]葛梅.如何建立职业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指标体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9) .

[3]陆中宝.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教学研究——以南京工程学院会计专业为例[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

经管类专业平台经济法 篇9

一、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点

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生源特征, 决定了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 培养目标的影响

正如引言部分所描述的, 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凸显“应用”的价值指向, 这同样体现在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上。例如,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勇于创新、个性突出、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 能够在财务管理和审计领域胜任专业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经济法课程既不能像“一本”、“二本”院校那样偏重于理论阐述, 也不能像法学专业那样有严密的课程体系和多而全的课程内容。其课程目标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既引导学生了解今后在具体的经济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规, 又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1]。

(二) 生源特质的影响

独立学院当前的生源主要来自“三本”层次, 存在以下特质。 (1) 学习能力较为欠缺。与“一本”、“二本”相比, 大部分“三本”学生对于高深理论缺乏有效的认知能力, 在面对抽象的经济法理论知识时, 不能很好地理解。 (2) 思维较为活跃, 乐于实践。尽管“三本”学生对于纯粹的理论学习缺乏积极性, 但是, 当老师采用“做中学”教学模式时,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能够被极大地调动,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有效地提高。例如, 笔者曾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 安排学生选取《合同法》中的案例分析开展课业展示。在此期间, 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能走上讲台, 用精美的PPT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台下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案例互动讨论中, 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 (3) 更愿意学习和自己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例如, 笔者在给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讲授票据法时, 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知识和今后的工作息息相关, 与注册会计师、理财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联系非常紧密;与此同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就非常低。

基于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特点和专业特性, 笔者认为, 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 不能单纯注重精深的理论教学, 而是应该在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学时的基础上, 用更多的课时来开展实践教学。同时, 课程内容的选取上也不能一味求全, 而应结合学生所在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取舍, 提高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实效。

二、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目标偏离

经济法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经济管理工作中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但现实的课程教学往往偏离了这一目标。具体表现为:教师过于注重经济法理论讲授, 忽视实践教学。认为只要把经济法基本理论框架灌输给学生, 学生就可以将经济法概念、经济法原则适用于具体的实际工作中。然而, 经济法理论与经济法的具体适用之间还存在一个转化的过程, 而实际课程教学在转化方面做得不够[2]。

(二) 课程体系不合理

首先, 经济法课程缺乏先行性法学基础课程。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阶段, 在此之前, 没有开设诸如法理学、民法学等基础课程, 这使得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非常欠缺, 在学习经济法课程时比较吃力。例如, 因为没有学习过《民法》中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等基本知识, 所以学生很难理解经济法课程中合同的效力问题。

其次, 课程设置缺乏专业针对性。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涵盖面较宽, 如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经管系就开设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个专业。经济法作为这些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 往往存在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一份教学大纲行天下的问题。没有结合具体的专业特点对课程内容做针对性的取舍, 导致课程与专业的融合度不高[3]。

(三) 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经济法课程的学时一般为48节左右, 而庞杂的经济法课程内容涉及的法律至少有10部, 也就是说教师平均4个课时就要介绍完一部部门法。一方面, 教师要面对专业各异、法学基础薄弱的学生, 不得不疲于匆匆讲授各部门法中的概念、原则。另一方面, 由于课程理论内容繁多, 在课时较少的背景下无法引入足够的案例教学, 导致教学过程枯燥, 学生兴趣不高。即使偶尔有一两次案例讨论, 也因学生法学知识结构不完善, 很难用法学理论展开分析, 最终又陷入单纯的老师讲, 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

(四) 评价体系不完善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经济法课程对学生的考核主要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为主, 辅之以平时成绩。但是, 经济法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闭卷考试只能考察学生对基础法律概念、法条等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至于运用经济法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很难通过闭卷考试反映;平时成绩也主要由出勤和书面作业构成。故而现行的评价体系不能真实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灵活运用经济法知识能力的高低。笔者曾经在某届学生的期末考试中全部以案例的题型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考试结果为能够及格的学生寥寥无几。相比之下, 在其他历届的传统闭卷考试中, 大部分学生都能及格。

三、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经济法课程的主讲教师应牢固树立“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经济管理工作中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这一课程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不求理论知识的精深和全面, 主要讲授核心知识点, 保证学生对今后工作中常用的法学知识能懂、会用即可。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 不需要过于强调学生的法学研究能力, 而应更多地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二)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1. 经济法课程应采用广义经济法概念

到目前为止, 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经济法概念, 不同的学术流派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 经济法课程应采用广义经济法概念开展教学。广义经济法就是调整与经济有关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主要包括民法、商法和部门经济法。采取广义经济法概念界定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掌握规范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律知识, 其不仅包括部门经济法知识, 而且包括民法、商法等知识。同时, 民法的基本原理是商法、部门经济法入门的必备知识。教学实践证明, 给经管类专业学生讲授经济法课程, 如果仅局限于部门经济法的具体内容, 往往会使法律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理解, 导致老师的教学设计难以实现, 课程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2. 经济法课程体系应加强专业融合度

在课时有限的背景下, 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 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选择教学内容。具体而言, 应将课程体系分为经济法基础理论和经济法专门理论两个部分:

经济法基础理论部分包括法学的重要基础知识, 以及民法、商法、部门经济法的一些基础理论。该部分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掌握最基本的经济法原理, 为将来结合本专业学习经济法专题打下理论基础。

经济法专门理论部分主要讲授专门领域的经济法知识, 以《合同法》和《公司法》为基本内容, 其他内容则根据各专业特点和学生需要有所侧重。例如:财务管理专业可引入票据法律制度、会计法律制度等内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引入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等内容;电子商务专业可以引入现代竞争法律制度和产品质量法律制度等内容。此外, 在经济法律具体内容设计方面, 在做到符合专业特点的前提下, 应侧重于每一专题的实用性内容。

(三) 改进教学模式

1. 引入贯穿式案例教学

现有的案例教学往往是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分开进行。受“三本”学生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的限制, 这样的案例教学效果往往不稳定。笔者认为, 应适时引入贯穿式案例教学法, 即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精选案例, 课前将案例展示给学生, 随后开展理论讲授;在讲授的过程中, 适时将案例中的相关问题与具体的理论知识点相联系;待理论讲授结束后, 案例所涉及相关问题的答案也一目了然, 教师只需做一个简短的点评即可。贯穿式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在于:一个案例始终贯穿于整个理论讲授过程中, 学生可以置身于边听故事边听经济法知识的环境中, 既可以避免课程的枯燥, 也可以随时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涉及的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 贯穿式案例教学法对案例的要求更高, 既强调案例案情与知识点的紧密性, 又强调案例的新颖性和实时性, 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团队式课堂讨论

经济法课程作为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 往往采用大班教学。例如,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的经济法课程教学班规模都在100人以上。在这样的课堂规模下,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存在较大困难。笔者曾在课堂上开展团队式课堂讨论, 将学生以每组10人左右的规模分为若干团队, 各团队在内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推选发言人向全班阐述本团队的观点;老师最终视发言情况给团队成员集体计分。分数这个学生心目中的“胡萝卜”不仅可以激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形成精彩的团队发言, 还可以在团队之间形成有益的竞争。

3. 开展学生课业展示

要改变教师的“一言堂”局面, 除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台下发言外, 还要鼓励他们走上讲台扮演老师的角色。笔者在讲授知识产权法的时候曾开展名为“精彩一课”的课业展示。具体过程是:首先, 老师用2个课时梳理与提示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其次, 组织学生在课下自由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要求分析过程用PPT展示;再次, 遴选出PPT制作精美、案例分析充分的同学, 安排他们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案例分析, 参与同学都将视情况给予平时成绩。实践证明, 课业展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 锻炼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 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学收效较好。

4. 播放经典案例视频

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经济与法、今日说法和法制在线等著名法制栏目中的案例视频。学生通过观看经典案例视频, 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和形象的感受, 从而加深对经济法学理论的理解。

(四)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1.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以总结性为中心、注重结果式的教育评价, 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批评。斯塔费尔比姆也强调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改进。”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的过程中”, “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 及时反馈信息, 及时进行调节, 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 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评价。它的积极意义在于, 通过重视阶段性成果, 初步实现了监测发展, 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经济法教学不能以一份期末考试成绩评定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应该在教学活动中, 更多地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知识理解与运用的状况, 并将这一状况用平时成绩的形式记录。老师应把自己掌握的学生学习状态及时反馈给学生, 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 完善学习计划, 提高学习效果。

2. 改革考核方式

经济法实践性强, 所以应更多地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建议, 在考试方式上采用开卷考试;在试题内容上主要关注案例;在试题类型上, 简单的案例可出为单选题和多选题, 复杂的案例可出为综合性案例分析题, 摒弃死记硬背型的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总之, 经济法课程应结合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生源特质, 充分考虑课程的固有特点, 通过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以及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手段开展教学改革, 以提高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申屠, 晓娟.三本院校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J].中国人才, 2010, (11) :106-107.

[2]郑丽, 曹向兰.谈高校非法律专业《经济法》教学的侧重点[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2) :152-153.

上一篇:展翅计划下一篇:高程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