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经管专业研究生历年考试

2024-05-15

党校经管专业研究生历年考试(通用4篇)

党校经管专业研究生历年考试 篇1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3级经管专业第三学期期末考试

《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研究》试题(A卷)

一、简答题(每题15分,2题,共30分)

1.产业结构合理与否会对一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2.从宏观管理不同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二、论述题(每题35分,2题,共70分)

1.为什么在宏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要求更高?

2.联系实际谈谈失业会带来哪些影响?

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

2002级党员领导干部在职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

第三学期期末考试《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研究》试题(A卷)

一、简答题(每题15分,2题,共30分)

1.为什么说对外贸易是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的重要因素?

2.为什么说政府最有资格,也最有能力成为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者?

二、论述题(每题35分,2题,共70分)

1.论述我国产业组织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调整思路。

2.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城镇面临的就业压力并分析原因。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2003级经管专业第三学期期末考试

《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研究》试题答案(A卷)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产业结构合理与否会对一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结构决定功能。产业结构合理与否,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产业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失衡必然形成“短线”制约,导致经济大起大落。(5分)其次,产业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结构不合理意味着生产要素不能实现全面优化配置,出现高增长、低效益现象。1

(5分)再次,产业结构影响经济体系的抗风险能力。比如,不同的产业结构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同,在本国资源供给有限的情况下,经济运行的风险加大。(5分)

2、从宏观管理不同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从宏观管理不同模式的比较研究中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启示:第一,宏观管理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并无固定、统一模式;(3分)第二,宏观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4分)第三,不同模式的形成与国家历史、文化传统、所有制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4分)第四,不同模式在相互借鉴中调整和完善。(4分)

二、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为什么在宏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要求更高?

参考答案:

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减少和避免政府宏观管理失效的基础环节。相比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运行具有两个明显特点:

一是经济运行透明度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都由国家控制,物资实行政府调拨,劳动力限制流动,经济运行的透明度很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掩盖在交换关系之下,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实现流动,经济运行的透明度下降。(15分)

二是经济运行的影响因素增多。计划经济是一种自我循环的封闭体系,与国际市场关联度很低,其运行过程受国际因素影响甚微。市场经济是内外循环的开放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引进外资已列世界前茅。所以,在不断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国内因素外,国际因素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比如,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能源。原材料、粮食等产品国际价格的任何波动都会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显著影响。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的急剧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就是例证。(15分)在以上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经济运行的复杂程度提高了,愈加需要政府宏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以科学的决策方法、民主的决策程序保证宏观决策的正确性,提高政府宏观管理的有效性。(5分)2、联系实际谈谈失业会带来哪些影响?

失业是指特定年龄段的有劳动能力的人,愿意工作并努力寻找工作,但在考察期内没有工作的状态。失业作为经济社会现象,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即不利影响和有利影响。

(1)不利影响。近年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不断上升,农村过剩劳动力规模庞大,就业压力显著增加。一般而言,失业的不利影响可从经济、社会、政治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在经济方面,失业是劳动力的闲置,会直接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劳动力的特点是本期可利用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不能转移到下期使用,从而失业造成的人力资源的浪费是永久性浪费。(7分)第二,在社会方面,首先,失业会给失业者造成心理上的创伤,使长期失业者产生悲观失望情绪,甚至失去生活信心,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据公安部门调查分析,高失业率往往伴随着高犯罪率、高离婚率,社会稳定的压力加大。(7分)第三,在政治方面,失业增加或失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会影响政府威信。在现代人的理念中,就业工作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是人们获得收益,从而是人们生存

和发展的基本保证。所以在失业者看来,失业意味着其人权没有得到基本保障,而得不到保障的重要原因是政府没有提供充分就业的条件。(7分)

(2)有利影响。一方面,一定失业率的存在,有利于保持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给劳动者以必要的压力,从而有利于增强劳动者的敬业精神,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岗位要求;(7分)另一方面,一定失业率的存在,有利于遏制全社会劳动力成本的过快提高,从而有利于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增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7分)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2006级经济管理专业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开卷)试题参考答案

全卷满分共100分(A卷)

一、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为什么政府最有资格和能力成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

参考答案:政府成为宏观经济管理者是由其本身条件决定的。[1分]第一,政府是社会公共机构中最能代表社会共同利益的公共机构。[3分]第二,政府掌握着最充分的公共权力资源。政府不仅掌握行政、立法、司法权力,而且直接掌握财政、税收、货币等各种经济杠杆。[3分](3)政府拥有最强大的公共信息系统。[3分]

2、从哪些方面说失业会产生有利影响?

参考答案:一方面,对于劳动者个人来说,一定失业率的存在,有利于保持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给劳动者以必要的压力,从而有利于增强劳动者的敬业精神,提高劳动生产率;[5分]另一方面,对于整个经济来说,一定失业率的存在,有利于避免全社会劳动力成本的过快提高,从而有利于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5分]

二、辨析题(2题,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每题15分,共30分)

1、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说明我国已经出现两极分化。参考答案:错。[3分]“两极分化”既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它的完全含义是在贫富悬殊基础上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阶级,一极是财富的不断积累,一极是贫困的不断积累,形成一个阶级剥削、压迫另一个阶级的社会格局。

[7分]我国收入差距拉大是事实,但并没有形成两个对立的阶级,所以不能说我国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5分]

2、我国引进外资多年列世界前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外汇储备已超过13000亿美元,列世界第一。在这种情况下,不应再继续积极鼓励外商直接投资。

参考答案:错。[3分]资金盈缺不是决定资金流向最重要的因素。发达国家资金充盈,但仍然大量吸收外商直接投资。[3分]因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目的,不仅仅是引进多少资金,更重要的是,资本流动搭载着技术、知识、管理、观念、人才、品牌市场等要素,吸收外资与集成全球优势资源统一于一个过程。[6分]

继续鼓励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研发能力,提高产业整体水平。[3分]

三、论述题(共50分)

根据以下材料,谈谈你对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看法。

经国务院批准,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商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这次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此次调整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二是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三是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

另,据海关统计,2007年1—5月进出口总额为8013亿美元,同比增长23.7%,累计顺差857亿美元,同比增长83.1%。

参考答案:

出口退税政策是促进出口的重要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起到了鼓励企业扩大出口的明显作用。面对外贸持续顺差,国际贸易摩擦明显增多的现实,对这一政策进行调整是非常必要的。[8分]

这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表明了我国政府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力度加大。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抑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同时,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20分]

这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采取了“有保有压”的区别政策,释放了国家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明确信号,有利于引导企业减少“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减少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加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从而引导企业调整投资方向,避免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

[12分]

取消和降低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我国相关出口商品的成本将会增加,会对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长远看,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尽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涉及的商品比较多,但总体上看,这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力度适中,不会对正常外贸出口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10分]

党校经管专业研究生历年考试 篇2

经济管理专业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管理的人本性:任何管理都要以人为中心,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满足人的需求、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

2、管理的创新性:管理本身是一种劳动,不仅能参与创造价值,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

3、管理主体:是管理活动中按一定规则建立起来,掌握并实施公共权力的国家机构体系。

4、管理的战略观念: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的管理观念体系。包含全局性观念、综合性观念、长远性观念、创新性观念。

5、协调:指管理者对管理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的问题和关系进行协商和调节,使之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

6、激励:指管理者通过各种方法去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迸发积极性和创造性,朝着组织确定的目标奋发努力的过程。

7、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8、金融监督:指中央银行对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状况的监测、预警和督导。

9、财政政策:指一国政府行为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10、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宏观调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11、“精神革命”:泰罗认为工人和雇主双方必须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双方都有利。为此要解决管理部门和工人的良好合作关系,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互相合作。

12、例外原则: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如有关企业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人事任免权等。

13、行为科学:是指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管理领域中人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研究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及人的行为动机的发展的变化规律,目的在于有效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人们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研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关系,目的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14、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标准,要求遵循人群关系中形成的不成文的非正式的行为准则,并强调它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效率有很大影响。

15、公平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侧重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认为对一个职工的激励是他的投入对报酬砼他了解的其他职工的投入对报酬的比率的函数。

16、“诱因”:是指组织为了补偿个人牺牲而提供的各种刺激,包括物质、社会(威望、权力、参与决策等)。“牺牲”:是指个人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提供服务、时间等。

17、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层次性、整体性、环境适应性。

18、权变理论:是指以系统观点为依据,研究一个组织如何根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可变因素的性质,在变化的条件下和特殊的情境中,采用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技术,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境的组织设计和

管理活动的一种管理理论。

19、“经济人”:人是理性的动物,追求经济上的利益,会由于经济的激励而为达到组织的目标努力工作,同时自己也达到满足。

20、“社会人”:不仅是单纯追求经济收入的“经济人”,而且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寻找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方法。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管理的目的性?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推进国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其主动支配作用的条件。

①具有一定的权力,即支配权、职权、公共权力、影响权。

②具有一定的能力,即协调、控制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影响、号召能力。

③管理主体要在管理活动的各要素中处于主导地位。

3、管理客体的人的特性与作用。

管理客体的人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个性、社会性、能动性。

作用表现:是管理决策的参与者与执行者;反馈信息的原发者和传递者;管理文化的创造者和体现者。

4、经济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区别

重要区别是具有生产性,是生产物质产品、创造物质财富的系统。使生产为人民造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

5、权变思想在管理中的作用。

①有利于管理思想的不断更新

②有助于指导管理者的管理实践活动

③有利于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

6、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党的十四大到十八大,都提出了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基本经济制度被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我国经济之所以走得快,走得稳就是因为既有公有制又有非公有制这两条腿。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①为了弥补“市场缺陷”,有必要搞好宏观调控。

②为了维护市场秩序,有必要搞好宏观调控。

③为了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必要搞好宏观调控。

④为了维护公正分配和国家整体利益,有必要搞好宏观调控。政府的调控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市场的作用既要发挥,又要加以驾驭和调控。

8、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

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9、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

社会总供给水平、货币供应量、财政收支状况、价格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对未来经济发展和经济水平的预期。

10、经济周期中复苏阶段的主要特征

市场逐步活跃,生产持续恢复,物价稳步攀升,资本周转加快,利润不断增加,就业日益增多。

11、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主要特征

理论研究中充分吸收和运用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及电子计算机。对于管理理论的研究不在局限于一些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或其他专家,形成了一只庞大的职业队伍。各类专家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角度对管理理论所形成的学派,说法和叫法不统一。

12、简述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①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②谋求取得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③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实行重大精神变革。

13、简述差别工资制度

包括3个方面内容:①通过对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标准定额。②采取一种“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报酬制度,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取不同的工资率。③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这样既可以克服磨洋工的现象,又可以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

14、简述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促进信息传递。影响非正式组织成员协作意愿,维护正式组织内部团结。保护个人人格和自尊心。

15、简述梅奥的人际关系论观点。

①工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是“社会人”,②在企业里,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③生产效率与工作条件、工作方法没有直接关系,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人的工作态度即士气,士气越高生产效率越高。管理当局要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提高来激励职工的士气。

16、简述五项修炼基本内容

①自我超越,包括建立个人“愿景”、保持创造性张力、看清结构性冲突、诚实地面对真相、运用潜意识。②改善心智模式,③建立共同愿景,④团体学习,⑤系统思考。

17、简述制定企业经营目标的原则

可行性原则,关键性原则,激励性原则,④调节性原则。

18、简述企业经营管理基础工作的内涵及特点。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工作是指企业各项生产经营业务中最基本的记录、数据、标准和制度。特点: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前期性。

三、论述题

1、论述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

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②管理的主体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律规范、法定的程序进行管理,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责与管理权限。③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④管理目标和政策必须体现公众利益,并与公众的接受程度相适应。

⑤决策必须建立在民主化与科学化、法制化的基础上。

⑥宏观调控必须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⑦政府各系统、各部门、各要素之间要协调一致。

2、简述宏观经济运行规律

①组织构成的总体性。宏观经济具有复杂的组织构成。包括各个产业、部门、各经济单位;各个地区、各个城镇及经济单位;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包括国有集体、私有等各种经济成分;包括企业、市场、居民户、政府部门。

②经济总量的平衡性。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所谓总量平衡,主要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基本平衡。

③产业结构的比例性。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各个产业间及其内部各部门间生产规模的比例关系和投入产出的关系。一般包括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产业间及各次产业内部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等。

④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性。宏观经济运行不可能总是保持高速增长或平稳运行,总会产业一定程度的周期波动。尽可能减少经济周期波动的震幅和损失,是政府应发挥的作用。

3、论述宏观调控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核心职能是服务。宏观调控服务,是指国家政府为弥补市场缺陷、为促进市场发育、为维护市场秩序,为企业平等竞争,为尽可能地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从而提供安全、信息、科研、教育、公共产品、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调节、调控与服务。

4、论述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转变(为什么说在经济转变中,关键的转变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面临着许多重大的转变,其中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在这些诸多转变中,最关键的转变的政府职能的转变。

十二五规划指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5、论述“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的战略内容要求。

①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③坚持吧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④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⑤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6、论述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①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指导和引导一个整体趋向一个目标,企业经营包括技术活动、营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管理只是其中一种,包含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②管理的一般原则:劳动分工、权力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稳定、创新、团结。

7、联系实际谈谈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实际意义。

答:

1、人员的团结。法约尔指出:团结就是力量、企业的领导人员应努力保持职工队伍的融洽和谐团结。

2、权力和责任。权力与责任应当对等,有了责任就必须给予权力,否则这项工作也难以顺利完成。

3、统一领导。未达到同一个目的,各项活动只能在一位领导和一项计划下进行,它是保证行动的统一,力量协调和集中努力方向的关键。

4、公平。法约尔把公平理解为亲切、友好和公正。用

这种态度对待职工,可以激励职工热忱地履行他们的职责。

5、首创精神。法约尔指出,企业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力量的源泉,必须鼓励职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8、结合实际分析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及管理对策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人们需求是依次要求、依次满足的,是递级上升的。这种需要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以上五种需要,人们并不能都得到满足,往往是等级越低者越容易得到满足,等级越高者越不容易满足。马斯洛认为人们在特定时期总有某些个别的需要发挥特别作用,并处于主导地位,其他级别的需要处于从属地位。

9、论述巴纳德的组织平衡论(试用组织平衡理论论述企业深层发展的条件)

①组织的对内平衡。它是指通过把创造出来经济和非经济诱因有效地配给各个成员,保持各个成员的“诱因”和“牺牲”的平衡,从而确保成员协作积极性的过程。

②组织的对外平衡。它是指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不断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的过程。

③组织的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相辅相成。组织平衡时,组织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组织成员就会离开组织自寻出路,其结果将导致组织的瓦解。所以,组织平衡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10、当前我国企业发展受到哪些突出矛盾的制约?基于这些矛盾,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实现哪些最主要的目标?

⑴制约:①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加深。②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综合成本上升导致传统优势迅速下降。⑵①通过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企业增长动力转型。改变以往主要依靠扩大要素投入和生产规模的粗放式增长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提高企业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②通过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形象和品牌建设、提高生产效率等途径,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实现企业发展能力转型。

党校经管专业研究生历年考试 篇3

绪论

1、经济学说史所研究的经济学说,就是人们对自己在生产活动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关系)的认识。

2、经济学说史就是研究经济学说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各种不同的经济学说代表了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利益。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前经济学说的发展经历了奴隶制时代的经济学说和封建时代的经济学说。

4、历史上最早产生的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叶。她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期间主要的古典经济学家有英国的亚当.斯密、法国的魁奈等。5、19世纪初期—19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代表人物:英国的马尔萨斯、约翰.穆勒;法国的萨伊、巴师夏为代表,美国的凯里为代表。6、19世纪40年代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代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

7、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的革命性变革表现在:(1)科学地确定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在科学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创立了崭新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3)阐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4)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8、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经济学流派:(1)奥地利、英国、法国出现的边际效用学派和剑桥学派;(2)德国、、美国出现的新历史学派和制度学派。

第一章 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学思想

9、西方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也产生于古代希腊。

10、古代希腊早期的经济思想就见于此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11、古希腊色诺芬(哲学家、历史学家)在《经济论》中最早使用了“经济”一词,愿意为“家庭管理”。

12、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认为,生财之道有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值,前者积累的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后者的目的是增加货币,这种财富是无限的,也是违反自然的。

13、古代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贾图、瓦罗、西塞罗和珂鲁麦拉等人的著作中。

14、古罗马奥古斯丁提出了公平价格的概念,公平价格是用来指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的,公平价格实际上是平均价格,即大体上与价值相符的价格。

15、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论及封建农奴制、公平价格、货币、商业、利息等问题。

第二章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16、重商主义产生于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

17、早期重商主义代表:英国约翰〃海尔斯、马林斯;法国代表:博丹、安徒安〃孟克列钦《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货币差额论,重金主义和或货币主义。

18、早期重商主义四要点:(1)社会财富观念(2)财富源泉观念(3)强调国家的作用(4)奖励增加人口。错误:(1)内涵有问题,把金银作为财富唯一形态;(2)把财富源泉归结为流通领域。

19、晚期重商主义主要观点:(1)必须把货币不断地投入流通,才能使货币财富不断增加。(2)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货币输出,扩大从事外国商品的买卖,以获取大量货币财富,(3)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持顺差。

20、晚期重商主义代表:英国托马斯〃孟;法国的让〃巴蒂斯特〃柯尔培尔;意大利安东尼〃塞拉。

21、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采取扶植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的政策,所以又把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

第三章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22、威廉.配第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曾称他是“政治经济学之父”。

23、配第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巨大历史功绩之一,就在于他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

24、配第的政治算术,即数学和统计学方法。配第的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25、配第的价值理论主要内容:(1)认为劳动是价值源泉,劳动量决定价值。(2)讨论了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一事实。(3)分工越细,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时间越加节约,商品的价值就越低。

26、配第经济增长理论三大因素:劳动生产率、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数和赋税政策。

27、达德利〃诺思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资本概念。

28、英国大卫〃休谟货币价格的理论成为18世纪货币数量论的最重要的代表。

29、休谟对早期货币数量三点结论:(1)一国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国内存在的货币量;(2)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代表国内现有的全部商品量;(3)如果商品增加,商品价格就降低,或者说货币的价值就提高。相反,如果货币增加,商品的价格就提高,或者说货币的价值就降低。

第四章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30、布阿吉尔贝尔是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

31、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思想:(1)应从本质上也就是从生产过程来分析财富减少的原因。他指出法国财富减少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收益的减少,土地收益减少的原因有:A.消费不足,B.禁止谷物输出和维持谷物贱价的政策;(2)布阿吉尔贝尔批判了重商主义把财富等同于货币的观点,认为:A.农产品是真正的财富,农业是财富的源泉,B.财富是一切用于消费的东西;(3)如何增加财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各部门之间的平衡。布阿吉尔贝尔遵循自然规律,强调经济规律。

32、重农主义提出者:坎蒂隆。坎蒂隆重农主义思想的萌芽:(1)农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土地耕种是一国所有阶级和居民生存和财富的源泉。(2)社会总产品流通的初步考察。(3)农业年产品决定一国人口的规模和变化。

第五章 重农学派的经济理论

33、重农学派先驱者:沃邦、达经逊、理查德〃坎蒂隆

五个代表人物:费朗斯瓦〃魁奈(创始人)、维克多〃里凯蒂〃米拉波、杜邦〃德〃奈木尔、麦西尔〃德〃拉〃利维埃、安〃罗伯特〃雅克〃杜尔哥(发展最高峰)

34、重农学派学说的特点: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他们所说的“自然秩序”的观点,他们也提出了与“自然秩序”对立的“人为秩序”的观点。“自然秩序”是“所有的人,以及一切人类的权力”必须遵守的,是“坚定不移的、不可破坏的,而且一般说来是最优良”的规律。他们提出“人为秩序”也应是公正的规律的观点,它的目的应是规定行政和统治的秩序,只有保证社会认真遵守“自然秩序”,社会才能处于健康状态,人类才能享受最大幸福,因此,“人为秩序”的确定应以“自然秩序”为准则。

35、重农学派理论体系的实质与外观的矛盾:(1)重农学派理论主要体现在他们从资产阶级的视野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分析。(2)这个资产阶级的实质却获得了封建主义的外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封建制度土地所有权的统治表现的。(3)因为法国当时封建制度仍居统治地位,封建贵族和土地所有者还拥有巨大的权势,重农学派主要代表本身又都是封建贵族阶级,他们与封建主义尚有割不断的联系,同时,资本主义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不成熟。

36、“纯产品”学说实际上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重农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重农学派政策主张的基石。

37、魁奈社会的三个社会阶级:(1)生产阶级,即从事农业的阶级,其中包括租地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2)土地所有者阶级,包括地主及其从属人员、国王、官吏和教会。(3)不生产阶级,包括工商资本家和工人。

38、魁奈把农业资本划分为:(1)“年预付”,即每年预付的资本,如种子、肥料和工人的工资等。(2)“原预付”即几年预付一次的部分,如房屋、仓库、耕畜、农具等。

39、重农学派杜尔哥把社会国民划分为三个阶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把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各自划分,将生产阶级划分为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把不生产阶级划分为工业工人和工业资本家。(农业工人、农业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工业工人和工业资本家)

40、杜尔哥将基本收入划分为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

第六章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41、亚当.斯密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系统论著,而且探讨了国民经济史、经济学说史、财政学等学科,被誉为当时的经济学百科全书。

42、《国富论》五篇的论题:(1)劳动生产力得以改进的原因,劳动生产物按什么顺序自然而然地分配给社会各阶级。其大致结构是:分工——货币——价值三个阶段的基本收入,他把分工看做国民财富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出了古典学派中系统的分工学说;(2)论资本的性质、积累和用途。分析了资本的构成和资本的本质,资本的作用和资本积累的条件,同时分析了资本的几种形态,其中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分析。(3)讲国民经济史,论述不同的国度其财富有不同的发展途径和后果。并批判了一切现实的封建关系,揭露这种人为关系的罪恶,指出只有资本主义关系是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自然关系。(4)论政治经济学体系,是对政治经济学发展过程的最早的理论概括。他批判重商主义的理论、政策及其实践。(5)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属于财政学问题。在这里论述了国家的支出,收入和公债,并提出了财政学史上著名的公平、确定、便利经济四大税收原则。

43、亚当斯密认为,价值一词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阵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

44、斯密对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的分析是不正确的,他说,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看到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存在着矛盾,无疑是正确的。但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价值或交换价值,不能成为商品;同样,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或交换价值的东西,只能是产品而不是商品。

45、所谓的“斯密的教条”是指斯密价值规定中的一个错误公式,按照这个公式,商品的价值不是有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取决于工资、利润加地租的所谓“三种收入”即三种收入构成商品的价值。

46、经济自由主义:(1)资产者的理论化身是经济人,经纪人的本性是利己主义;(2)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是不矛盾的,原因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协调;(3)经济人的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可通过市场规律,竞争越是充分展开,价值规律越能充分发挥作用。(4)资本主义经济中独占的消极作用。(5)国家干预、自由贸易。

第七章 李嘉图的经济理论

47、李嘉图,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48、李嘉图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批驳了萨伊的错误观点,他说,萨伊始终忽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根本区别,使用价值对于交换价值虽然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使用价值,即效用,决不能作为估计价值的尺度,因为不同种类的必需品与享用品是无法做比较的。李嘉图接近于理解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9、李嘉图体系两大矛盾:(1)价值规律与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出现这个矛盾的原因是:混同了劳动和劳动力;(2)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规律的矛盾。原因:混同了价值与生产价格。

50、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资源情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每个国家都能以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贸易。有的国家可能在生产成本、劳动效率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则可在优中择优中找到比较最优势的产品参加贸易;有的国家可能在生产成本、劳动效率等方面处于劣势,但也能在劣中相权取其轻中找到比较优势。意义:(1)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来论述国际贸易,揭示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国际经济交往的关系;(2)按比较优势原理进行的国际贸易,对参加贸易的各国都是有利的;(3)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比较优势原理在国际贸易中能较充分地发挥作用,对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起过良好的作用。

第八章 西斯蒙第的经济理论

51、西斯蒙第既是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又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列宁曾把他的学说称为经济浪漫主义)。他继承了亚当斯密的主要经济理论,为保留小资产阶级呐喊,他提出消费不足危机论,建议政府要为城市下层人民及农村小农谋福利。

52、西斯蒙第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1819,研究的物质福利,马克思研究生产关系。

53、西斯蒙第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人们的物质福利。

54、西斯蒙第认为,在生产和消费之间,消费起着决定的作用;在商品经济中,生产服从消费的原则转化为供给服从于需求,具体表现形式,需求决定供给,支出满足需求,收入决定了支出,收入通过消费决定了生产,这就是再生产理论。

55、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消费不足。深层原因:一方面资本主义出现无限扩张,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受分配制度导致大多数劳动生产者收入不足、消费不足,生产和收入之间的比例遭破坏。

第九章 西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说

56、空想社会主义三阶段:16-17世纪(代表人物英国托马斯〃莫尔、意大利托马斯〃康帕内拉)、18世纪(代表人物法国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和19世纪初(代表人物法国圣西门、傅立业、英国欧文)。

57、圣西门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称为“实业制度”,是由实业家掌握权力和财产,并使一切人都得到最大限度自由和保证社会得到最大安宁的社会制度。实业家包括工人、农民、也包括工业资本家、农场主、商人和银行家,他们占社会人口总数的绝大多数,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没有他们,社会其他阶级就不可能生存下去。

58、傅立业把他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称为和谐制度,和谐制度的基层组织是法郎吉。

59、欧文的合作公社:公社是建立在财产公有制的基础上的集体劳动的生产单位核消费单位,最高的权利机关是社员大会,公社的常设领导结构是社员大会选举的理事会。

第十章 19世纪初期的西方经济学 60、马尔萨斯《人口论》:(1)两个公理: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2)两个论断: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3)人口抑制的两种方法:一是增加死亡率,才能阻碍人口增长,使它和和生活资料保存平衡;二是道德抑制,即用不结婚、晚婚和严守性道德的办法来降低出生率;(4)三个结论:A.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B.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C.这些抑制,和那些遏制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归纳为道德节制、罪恶和贫困。人口原理或支配人类命运的永恒的自然的人口规律的基本内容,也就是马尔萨斯主义的要点所在。

61、萨伊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阐明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与消费的。伊把整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这就是被后来西方经济学家采用的所谓三分法。62、萨伊的效用论: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价值渊源于物品的效用。物品的价值既然是由劳动、资本和自然力(土地)共同创造的,因而价值一是劳动、资本和自然力里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和协力的结果。

63、萨伊的生产费用价值论:价值也是由生产费用决定的,萨伊就从效用价值论转到了生产费用论。

64、萨伊的供求论:价格是测量物品的价值的尺度,而物品的价值又是测量物品的效用的尺度,价格是由供求关系规定的,而价格又决定价值,推出价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萨伊在价值问题上又转到了供求论。65、萨伊的价值理论是混乱的,有效用论,也有生产费用论和供求论。

66、萨伊的销售理论:萨伊否认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认为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在他看来,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出售和消费,任何人出售商品都是为了购买对自己现在或未来有用的其他商品,在以产品还钱,消费,任何人出售商品都是为了购买对自己现在或未来有用的其他商品。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是在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换结束时,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也就是说,产品总是由产品来购买,卖着同时也是买者,一种产物一经产出,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萨伊的销售理论被称为萨伊定律,称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供给学派的理论先导。

第十一章 19世纪30—6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

67、西尼尔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命题:(1)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的财富。(2)限制世界上的人口或限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数的原因,不是由于精神上或物质上的缺陷,就是出于各个阶级中人们按照固有的不同风俗习惯的要求,担心财富可能会不足以适应他们需要的顾虑。(3)劳动的力量和生产财富的其他手段的力量,借助于将由此所生产的产品作为继续生产的工具,可以无限的增加。(4)假定农业技术不变,在某一地区内的土地上所使用的增益劳动,一般会产生比例递减的报酬。

68、约翰〃穆勒 英国 《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 第十五章 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 69、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德国《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集中代表了李斯特的经济思想。

70、李斯特生产力理论基本内容:要解释经济现象,除了价值理论以外,还必须考虑到一个独立的生产力理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要重要的多,它不仅可以使原有价值得到保存,而且可以使已经消耗掉的价值得到补偿和增值。71、李斯特生产力理论:(1)生产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提出应该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范围来考察生产力问题,一个社会的生产力不仅是物质财富累积的结果,而且也是科学与艺术、国家与社会制度、智力培养、创造发明等人类精神财富积累的结果。(2)李斯特强调:一国的最大部门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3)一国生产力的增进是国内各产业之间分工协作和国际间分工协作的结果,分工的原理不仅适用于某一行业,而且也适用于整个国家。

72、李斯特经济发展阶段论,一个国家的经济一般必须经过五个发展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实行不同的政策,当一个国家从原始未开化时期向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和农工业时期过渡时,对经济发展最有利的政策是自由贸易。到了农工业阶段,必须实行关税保护政策,进入农工商业时期,自由贸易。

73、制度学派19世纪末开始在美国产生的一个经济学流派。74、制度学派特点:(1)与传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不同,制度学派并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天然合理、尽善尽美的制度,而是承认它存在缺陷,因而他们对现代资本主义提出了批判。(2)以历史的、心理的和法律的因素来解释制度,把制度说成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从而使他们的学说带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特征。(3)以相对的和进化的观点解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演变,否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性飞跃。(4)与传统经济学的自由放任观点不同,制度经济学家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强调政府在调节和管理经济中的作用。

75、制度学派创始人凡勃仑,代表人物康芒斯和密契尔 76、凡勃仑所谓制度就是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他写道: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他把私有财产、价格、市场、货币、竞争、企业、政治机构、法律和谋利行为等等,都说成是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即制度形式。

77、康芒斯:制度就是指控制个体行动的集体行动。集体行动的种类和范围甚广,从无组织的习俗到有组织的机构,如家庭、公司、行会、法院、工会、银行等,都可以归于集体行动之列,他们共同的原则就是个体行动受集体行动的控制。78、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三个阶段:商本资本主义时期、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和金融本主义时期,主要的推动力量就来源于法律制度。认为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79、密契尔商业循环:就是指经济活动上升和下降反复出现的循环,这种循环分为繁荣、衰退、不景气、复兴等几个阶段。

第十六章 边际效用学派的经济学说 80、边际效用学派在奥地利被称为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门格尔、庞巴维克等。以杰文斯、瓦尔拉斯为代表的称为数理学派,以约〃倍〃克拉克为代表的美国学派。边际效用学派建立了以边际分析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中心的经济理论体系。81、边际效用学派以欲望为出发点,以效用为中心。82、边际效用论的奠基者和直接先驱者是德国的赫尔曼〃戈森,他提出两个规律:(1)效用递减规律,即人们对某种物品的需要,随着需要的不断被满足,所感觉到的享乐程度逐渐递减,直至最后达到饱和状态,(2)边际效用相等规律,是由第一个规律派生的,是指在效用递减规律作用下,达到最大限度享乐的方式。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从一定量财货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必须把它在不同用途间进行分配,而分配的方式必须使得每一种用途上的财货的边际效用等。此外,他还认为,当环境使人发现新的享乐的途径,它是对享乐递减规律和边际享乐相等规律的补充。戈森的这些观点被称为戈森定律。

83、边际效用论是英国杰文斯(数理)、瑞士的瓦尔拉斯(数理)、奥地利门格尔(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同时提出来的 84、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1)庞巴维克把价值分为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主观价值是一种财货或一类财货对于物主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在这一意义上,如果我认为我的福利同某一特定财货有关,占有它就能满足某种需要,能给予我以一种没有它就得不到的喜悦或愉快感,或者能使我免除一种没有它就必须忍受的痛苦,那么,我的说这一特定财货对我是有价值的。就是说,财货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人们对财货的主观评价。客观价值指的是一种财货获得某种客观成果的力量或能力,在这意义上,有多少种和人有关的客观成果,就有多少种价值,食品有营养价值,木材和煤炭有发热价值,肥料有肥田价值,爆炸物有爆炸价值等等。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的客观价值是指用它来换得一定量其他经济财货的可能性,即货物的交换能力、购买力或客观交换价值。(2)主观价值各客观价值的关系是,主观价值是主体、是本质,客观价值是主观价值扥产物,解释主观价值的本质、起源以及价值量的决定,是价值论的根本问题。(3)一种物品要具有价值,必须既具有有用性,也具有稀缺性。(4)决定物品价值的不是它的最大效用,而是最小效用,即物品的价值是由他的边际效用量来决定的。(5)边际效用量由需要及其供应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85、庞巴维克把利息分为三种形态:借贷利息、企业利润、耐久物品(包括土地、工具等)的利息—租金。

86、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市场上所有各种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因此,不仅要研究两种商品想交换时的价格决定,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考察市场上所有商品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条件下价格的决定,即必须建立一般均衡价格理论体系。如果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价高使得他们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这时的价格也就是均衡价格,亦即商品的价值;只孤立地研究一种商品的价格,如何由供给和需求两种相反的力量的作用而得到均衡的叫“局部均衡”论。

87、克拉克新的三分法(政治经济学位研究不同规律的三个部分):(1)经济学的第一个自然的分部,应当介绍财富的普遍规律,应当讨论比较一般的生产规律和所有的消费规律。(2)静态经济学是第二部分,研究的是静态经济规律,即在已有交换和其他经济组织,但社会组织和活动方式不变,如人口不变、资本数量不变,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不变、企业性质和消费倾向不变等等情况下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3)动态经济学(第三分部),研究的是动态经济规律。它说明由于社会的组织和活动方式的不断变化,如新的机器生产方法的不断采用、新的动力和新的原料不断地被运用于生产、人口的增加和移动,在竞争中大企业吞并小企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等等。在这种交换行为和其他各种经济组织、各种经济因素都在变动的条件下,财富、生产和分配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第十七章 马歇尔的经济学说

88、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1890年刊行第一版,是剑桥学派创始人。被称作“新古典学派”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89、马歇尔方法论的特点:(1)运用所谓“连续原理”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所谓连续原理,就是说各种社会经济现象之间没有明显的严格区分,它们之间存在着连续的关系),(2)运用边际增量分析方法,分析各种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3)运用局部均衡的方法来分析相反经济力量之间的关系。以单个的生产者或消费者分析对象,不考虑它同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均衡观,在西方经济学中被称为局部均衡。

90、马歇尔需求理论:(1)欲望、效用和需求规律。马歇尔需求理论的出发点是人的欲望,需求是欲望的满足,而人的欲望是由效用来满足的。需求一般规律,就是需要的数量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大,并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减少。(2)需求弹性。用以衡量价格下降或上升一定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比率,也就是衡量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如果价格升降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于变动的幅度,就称为需求弹性大,反之,就称为需求弹性小。(3)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对某一商品,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和这个商品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当市场价格低于消费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所愿意支付的价格时,消费者不仅在购买中可以得到满足,而且可以得到额外福利,马歇尔把这部分多出来的满足,叫做“消费者剩余”。

91、马歇尔供给理论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组织;生产成本:实际成本和货币成本;马歇尔对生产成本提出三个新的概念:替代原理或代用原则、代表性企业、投资的外限,或投资的有力边际。

92、供给曲线是随着数量和价格的增加而增加。

93、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就是他的价值理论,是他的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

94、均衡价格就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或供给与需求的价格在市场上达到均衡状态时的价格。

95、马歇尔把均衡价格按时间长短分三类:(1)极短时间内暂时的市场价格,在这个时间内,均衡价格主要由需求的状况决定。(2)短时期的正常价格,在均衡价格的决定上,需求和供给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3)长时期的正常价格。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费用对均衡价格的形成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96、论述题:配第经济增长理论。(1)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分工的水平和规模,分工越细,劳动生产率越高,产品成本就越低,从而利润就越大。(2)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数。一国财富的规模取决于人口数量、勤勉程度和技艺水平,影响一国财富增进的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数在总人口所占的比例。(3)赋税政策。一方面赋税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当赋税促使人们生产原先需要进口的商品,限制过多的消费,利用所得资金改良生产时,就会促使财富增长。另一方面,赋税能够把财富和资产从土地所有者和懒汉手中转移到精明的、奋发的人即资本家手中,从而能够使资本得到良好的作用。配第的经济增长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和进行财富积累的愿望,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97、简述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的主要内容。答: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国际分工的理论。当两国的生产力水平不等,甲国生产任何商品成本都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处于 绝对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两国仍然可以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每个国家都应生产和输出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样都可以节约劳动使各国的资本和劳动都用在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使之得到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分配。历史和现实上的意义:李嘉图刚刚开始进入经济学界的时候,英国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限制谷物贸易的《谷物法》。李嘉图鼓吹自由贸易,但《谷物法》最终还是通过了。这 促使李嘉图更深入地思考贸易问题,从理论上驳斥贸易限制的荒唐。他的国际贸易学说可以被称为“比较成本说”或“比较成本规律”。他模仿 同亚当?斯密斯关于个人劳动分工的理论来分析两个国家间贸易的好处。假定制 一单位布,英国需要50个劳动日,葡萄牙需要25个劳动日;制一单位酒,英国需要200个劳动日,葡萄牙只需要25个。可以看出,葡国制酒、制布所需的成本都比英国绝对低,即都处于绝对优势。不过,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中表现出的优势更大,葡萄牙的制酒成本相对低,处于比较优势,制布成本相对高,处 于比较劣势。而英国制布成本相对低,处于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放弃生产比较劣势的布,专门生产比较优势的酒。如此分工,两国合起来不仅可以生产出更多的酒和布,英国还可以用布换到较多的酒,而葡萄牙用酒可以换到更多的布。两国同时获得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好处。这种理论为自由贸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李嘉图认为,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利益,只有在政府不干涉对外贸易,实行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才能最有效地实现。“在一个具有充分商业自由的体制下,每个国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臵于对自己最有利的用途”。因此,他是坚定的自由贸易论者。李嘉图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在斯密奠基的基础上正式建立起 了古典经济学的大厦。他的劳动价值论在新古典兴起之后已经没有多大价值了,但他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于自由贸易的贡献却是不朽的。

党校经管专业研究生历年考试 篇4

考试科目:社会工作原理

社会工作原理部分包括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及社会学基础知识两个方面的知识。

第一部分: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了解社会工作的产生背景及其基本假设;了解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把握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思路;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及其本质;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包括价值理念、理论基础、过程模式等。

一、社会工作概述

1.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性质

2.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3.社会工作的对象与服务领域

4.社会工作的功能

二、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

1.社会福利思想

2.社会福利制度

3.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价值体系

4.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三、社会工作的理论

1.社会工作理论的涵义及地位

2.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

3.社会工作的实践理论

四、人的发展与社会环境

1.人的发展、社会环境及其关系

2.儿童发展与社会环境

3.青少年发展与社会环境

4.成人发展与社会环境

5.老人发展与社会环境

五、社会工作过程

1.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

2.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六、社会工作教育

1.社会工作教育与训练的意义

2.社会工作教育与专业化

3.社会工作本土化

第二部分:社会学基础知识

要求考生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功能,掌握社会学基本概念与理论,掌握社会学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视角与方法。

一、社会学的对象与功能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学的功能

二、社会

1.社会及其构成

2.文化的类型与功能

三、人的社会化

1.人的社会化的涵义及意义

2.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与内容

3.社会角色

四、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的涵义及类型

2.社会互动的理论

五、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的涵义及类型

2.初级社会群体

3.社会群体的变迁

六、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类型

2.社会组织的结构

3.社会组织管理

七、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2.社会制度的功能

八、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的概念与功能

2.社会分层理论

3.社会流动

九、社区

1.社区的概念与要素

2.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

3.城市化

十、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社会变迁的涵义与类型

2.社会现代化的涵义与内容

3.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十一、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的涵义及特点

2.社会问题的类型与成因

3.当前我国的主要社会问题

十二、越轨与社会控制

1.越轨行为及其类型

2.社会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3.社会控制体系

考试科目: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实务部分包括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及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两方面的知识。

第一部分:社会工作实务方法

要求考生了解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了解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实务方法的涵义与适用范围,了解实务方法的各种工作模式及工作技巧,了解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的内容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个案工作

1.个案工作的涵义与特点

2.个案工作的理论与主要模式

3.个案工作的原则和技巧

4.个案管理

二、小组工作

1.小组工作的涵义与特点

2.小组工作的理论和主要模式

3.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

4.小组工作的原则与技巧

三、社区工作

1.社区工作的涵义与特点

2.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3.社区工作的技巧

4.我国的社区工作

四、社会行政

1.社会行政的涵义与功能

2.社会行政的内容

3.社会服务评估

五、社会政策

1.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

2.社会政策的基本理论

3.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4.我国的主要社会政策

第二部分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要求考生了解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过程,了解具体的调查设计与实施方法,了解资料分析的方法及撰写调查报告的要求。

一、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

1.调查研究的主要阶段

2.研究的单位与研究内容

二、测量

1.测量的水平

2.概念的操作化

3.信度与效度

三、抽样

1.概率抽样

2.非概率抽样

四、定量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实验法

五、定性研究方法 1.定性研究方法的特点 2.访谈法 3.焦点小组 4.观察法

六、变量的统计描述与分析 1.描述频数分布 2.分布趋势 3.列联表

七、撰写研究报告

1.研究报告的类型与结构 2.研究报告的写作

2010年考研华中师范大学社工专硕真题

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社会环境 2.助人自助 3.人道主义 4.社会互动 5.社会角色

二、概念辨析(每小题6分,共30分)

1.显功能与潜功能 2.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3.主文化与亚文化 4.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 5.发展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价值观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意义。

2.简述比斯台克(F.Biestek)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3.简述社会工作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作用。4.简述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中的角色。5.何为社会群体?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四、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及我们应采取的对策。2.何为社会福利?试述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2、优势视角

3、环境中人的视角

4、小组动力

5、社会行动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2、在小组工作中“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步骤。

3、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基本关系。

4、简述社会服务机构的运作方式。

5、定性研究方法的特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个案工作应如何体现“非指导”和“案主自觉”的原则?

2、阐述社区工作中地区发展模式的基本假设、任务和策略。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

1、阿强是一位初二的学生,近年来酷爱网络游戏,天天沉迷网吧,成绩一落千丈,母亲到网吧里哭着劝他也无法将他挽回。后来,阿强不但三天两头旷课,甚至一个星期都不回家,阿强的父母早已离异,他目前由母亲抚养,父亲另组家庭,很少来看他。其母亲经济收入都不高,迫于生计,母亲四处打零工,没有时间过问阿强学习。

(1)案例中阿强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需求分析。

(2)针对阿强面临的困境,写出帮助阿强的服务方案。

2、病人李女士36岁,被诊断患有肾衰竭,需要进行肾移植手术,捐肾者是李女士的弟弟,弟弟也住进了医院。姐弟俩住进医院后,李女士情绪波动很大。医生认为这样的状态对她的手术和康复都不利,要求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者介入。

(1)李女士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如果你是医务社会工作者,你准备如何介入?

2011年考研华中师范大学社工专硕真题

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工作

2、社会分层

3、社会组织

4、社会流动

5、人的社会化

二、概念辨析(每小题6分,共30分)

1、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

2、社区发展与社区策划

3、犯罪与越轨

4、结构性流动与自由流动

5、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社会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小组工作者在小组会议中的角色。

3、简述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

4、简述社会控制的手段。

5、简述发展中国家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谈如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建设。

2、从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视角谈社会工作如何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ABC理论

2、社会目标模式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4、概率抽样

5、社会政策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个案工作的过程。

2、简述组织会议的技巧。

3、简述行为主义个案工作的主要技巧。

4、简述社会行政与社会管理、公共行政的区别。

5、简述研究报告的类型与结构。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50分)

1、举例说明危机介入的技术。

2、地区发展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建设的使用度。

3、观察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评述。

四、案例分析(共30分)

试从老人、儿童、残疾人、单亲母亲、艾滋病感染者/病人中选取一个对象,并针对其特殊的需要,设计一个实务方案。(包括需要假设、方案目的、服务内容、介入手法、评估指标等)

2012年考研华中师范大学社工专硕真题

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接纳

2、文化

3、越轨

4、城市化

5、社会问题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简述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2、简述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3、简述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4、简述泰彻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5、简述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6、简述社会工作的要素。

7、分析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及其对于组织的意义。

8、简述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

二、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如何借鉴社区工作的方法,加强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2、试述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个案工作

2、社区发展

3、督导

4、测量

5、行动研究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个案工作者所需要的技巧。

2、小组工作者在小组会议中的角色。

3、简述罗斯曼社区工作的目标。

4、试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的内容。

5、简述信度与效度及其相互关系。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任务中心模式及其优点。

2、小组工作的三大模式。

3、社区建设的内容、目标和方法。

四、案例分析(共30分)

试从青少年、农村留守妇女、住院患者、吸毒人群、进城务工农民中选取一个对象,针对其特殊的需要,设计一个实务方案。(包括需要假设、方案目的、服务内容、介入手法、评估指标等)

2013年考研华中师范大学社工专硕真题

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5个)

1、相对贫困

2、人道主义

3、制度性福利

4、社会互动

二、简答(8个)

1、社会工作的价值

2、“增权”理论内容及其在社会工作中对弱势群体的适用性

3、城市社区的特点

4、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

5、社会越轨的类型

6、行为主义理论的内容

7、社会分层的分类

三、论述(2个)

1、社会工作过程模式

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5个)

1、潜在的案主

2、自助小组

3、同感

4、社会服务机构评估

二、简答(5个)

1、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

2、社会目标模式的内容及优点

3、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4、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

三、论述(3个)

1、社工机构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社区工作中如何获得资源

四、案例设计(2012年原题)

试从青少年、农村留守妇女、住院患者、吸毒人群、进城务工农民中选取一个对象,针对其特殊的需要,设计一个实务方案。(包括需要假设、方案目的、服务内容、介入手法、评估指标等)

2014年考研华中师范大学社工专硕真题

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共20分)

1.自决

2.亚文化

3.越轨行为

4.逆向社会化

5.社会工作价值观

二.简答题(8题,每题10分,共80分)

1.请简述社会系统理论的内容。

2.请简述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并举例说明之。

3.请简述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并举例说明之。

4.请简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5.请简述组织的要素。

6.请简析中国的贫困问题。

7.请简析社会制度的作用。

8.请简述社会政策的功能。

三.论述题(2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请论述社会工作发展在中国的内因及其面临的挑战。

2.请运用实例论述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5分,共25分)1.面质

2.地区发展模式 3.互助小组 4.伦理困境 5.观察法

二.简答题(5题,每题10分,共50分)1.请简述非结构访谈的要点。2.请简述人本治疗模式的内容及技巧。3.请简述社会目标模式的优势与缺陷。4.请简述研究报告的类型及结构。5.请简述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的关系。三.论述题(3题,每题15分,共45分)1.你如何看待ZF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这一新事物? 2.请论述社会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3.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特点进行比较。四.实务案例(1题,共30分)

请根据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模式,从个人、家庭、团体或社区中挑选一个对象,针对其特定问题,制定一份社会工作实务方案。

2015年考研华中师范大学社工专硕真题

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共20分)——先回答基本定义,如果定义较短,后面可以简要补充它的类型、特点、功能等,这样显得内容比较充实

1、助人自助

2、人道主义

3、发展社会化

4、社会越轨(社会群体)

5、社会互动

二、简答题(8题,每题10分,共80分)回答基本概念、内容、特点等

1、简述增权理论的内容

2、简述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3、简述罗斯曼的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

4、简述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5、简述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6、简述合理适合流动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

7、简述中国的城市化道路选择

8、从社会工作的角度,简述社区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关系(简述社区工作的介入手法)

三、论述题(2题,每题25分,共50分)——结合实际,举例,回答基本概念、内容等

1、运用实例论述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

2、论述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5分,共25分)

1、地区发展模式

2、社会保障

3、互助小组

4、概率抽样

5、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二、简答题(5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研究报告的类型及结构

2、简述社会目标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3、简述小组工作者在小组会议中的角色

4、简述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5、简述基线测量评估

三、论述题(3题,每题15分,共45分)

1、结合现实论述社会工作机构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2、论述叙事治疗模式的内容及技巧

3、论述调查研究的特点及面临的挑战

四、实务案例(1题,共30分)

试从老人、儿童、残疾人、单亲母亲、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中选取一个对象,并针对其特殊的需要,设计一个实务方案(包括需要假设、方案目的、服务内容、介入手法、评估指标等)。

2016年考研华中师范大学社工专硕真题

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社会问题 2.接纳 3.文化 4.非正式控制 5.倡导者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1.社会化偏差和失败的主要形式 2.价值观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3.社会工作督导的主要模式

4.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良性运行的作用 5.为什么说社会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6.标签理论的主要内容

7.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谈我国当前城市与农村的社区建设 8.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三、论述题(每小题25 分,共50分)1.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关系

社会工作实务(没找到)

2017年考研华中师范大学社工专硕真题

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专业社会工作 2.操纵 3.女权主义理论 4.角色建构 5.积极性社会越轨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1.简述作为政治实践的社会工作 2.简述助人过程的不对称表现 3.简述激进的人文主义理论 4.简述福利国家的内涵

5.简述威廉。爽格本(W。F.Ogburn)的“文化堕距”理论 6.简述社会政策的执行过程的特点 7.简述全球化的概念

8.简述社会变迁对老年人地位和作用的影响

三、论述题(每小题25 分,共50分)1.论述西方社会工作产生之时解决社会问题的两种思路,并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现状,讨论这两种思路对推动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

2.论述社会、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三者在价值观上的矛盾,并结合社会工作服务实例说明之。

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共5 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后现代主义个案工作

2、危机介入

3、功能社区

4、小组动力

5、霍桑效应

二、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认识“接案”过程中,案主的“现实性心理反应”?

2、简述地区发展模式的基本内容。

3、简述社会政策在社会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4、简述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特点。

5、简述抽样设计的原则。

三、论述题(共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结合当前我国老龄化现状,谈谈社会工作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和方法。

2、运用社会工作相关理论,谈谈如何缓解医患矛盾与冲突?

3、试述在问卷调查中使用开放式问题的优缺点?

四、案例分析(共1题,30分)以贫困地区某家庭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特殊需要,设计一个完整、具体的实务方案。2018年考研华中师范大学社工专硕真题

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制度性社会福利 2.3.行为主义理论 4.5.赋权 二.简答题 1.2.简述社工对当事人的伦理责任

3.运用实际论述,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4.5.简述“文化****的体系” 6.简述生命历程理论 7.简述戈夫曼的戏剧理论 8.****人的现代化理论 三.论述题

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建立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制度的途径

2.结合实际情况,阐述社会工作机构发展中的风险及管理策略

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 1.慈善组织会社 2.社区发展 3.人格结构 4.科学环 5.控制组 二.简答

1.我国社区服务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2.小组工作中社会目标模式 3.个案工作中任务中心模式的优点 4.简述pps抽样方法 5.简述理论检验的过程 三.论述题

1.结合实例,说明小组工作中的实践原则

2.有人说,社区工作中的社会行动模式不适合当代中国国情,谈谈你的看法

3.如何认识定性研究中案例的代表性问题 四.案例设计

上一篇:郑培民的荣辱观:“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下一篇:怎样做好新员工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