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课程中案例教学论文

2024-07-02

经管类课程中案例教学论文(精选12篇)

经管类课程中案例教学论文 篇1

统计学是一门处理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它搜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到结论。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对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对企业来说,数据的重要性要超过技术和产品;对国家来说,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奥巴马政府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数据的规模、活性及解释能力将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学重在培养人们搜集数据和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帮助人们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需要的数据,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掘数据中蕴含的经济管理规律,将对事物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统计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统计学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运用统计方法为自己的专业服务,解决经济管理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形成统计思维,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减少“拍脑袋”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课程中运用的必要性

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统计学在经管类专业中是最难教和最难学的课程之一,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存在严重的畏难心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意愿远不如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等专业课程。这一方面是因为相比经济学课程,统计学内容比较抽象,公式和计算较多,趣味性较低,而教师在教学中大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没有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无味;另一方面,经管类专业一般是文理兼收,而文科学生普遍数理基础薄弱,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理解不了,对数学类的课程存在严重的恐惧感。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一般都取自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教学中教师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通过导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寻找规律,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统计学案例教学中根据统计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的,结合各章节的内容和学生的专业分别选用适合的案例为教学服务,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一个个具体的经济学案例的分析,既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经济学问题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统计方法。由于在经管类专业中统计学课程的案例基本来自于现实经济生活,如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股票价格等学生感兴趣的经济金融问题,也是我们在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因此在讲解相关的统计学概念与方法时,将其与有关的经济学知识结合起来,那么学生对相关的统计学概念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消除学生对统计学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讲解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时,我们可以结合政府部门公布的各地的工资收入水平来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三个统计指标的定义,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经常抱怨自己的收入被平均了,这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统计学在经济中的应用,能够运用统计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另外,通过分组进行统计调研或者是分组讨论,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也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和沟通能力。在交流讨论中,学生可以倾听他人的意见,打开自己的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储备,也加深了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统计学方法和经济学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对问题形成一个全面了解,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实现教学相长,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案例的选取

选择适合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建立相应的统计案例库,选取大量适当的统计案例。这些首先必须是真实的,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只有这样真实鲜活的案例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认真对待,认真分析各种数据。同时又要满足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专业特点,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学的应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另外,所选的案例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以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常见的统计学案例类型有四种,分别是调查型案例、描述型案例、解题型案例、综合型案例。调查型案例一般用在是统计调查中,通过调查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而描述型案例一般用在描述性统计里面,通过图表对数据进行展示;解题型案例主要用在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中;而综合型案例主要用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等预测或者是综合指数分析里面。目前我国搜集统计学案例的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从相关的网站上搜集数据进行分析,第二,从中国知网、万方等文献系统中搜集相关的研究论文,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第三,查阅经管专业书籍,找出适合的案例素材。在实际的教学里面对于描述性统计学相关的教学中,一般选用调查型案例来给学生介绍。我们可以选取大学生网络购物情况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师确定选题后,提出案例选题的背景,让学生讨论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的主要因素,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通过分组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性别、年级、生活费等引入统计数据的类型以及统计中的基本概念,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来研究统计数据的来源、数据的搜集方式等。最后要求学生将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图表展示和概括性分析,从而锻炼学生利用EXCEL和SPSS作图做表,进行统计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分析为什么不同小组得到的结果不同,进而学习误差和不同抽样方式的特征。在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中,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班上学生的平均网络购物支出来实现。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则可以解题型案例要求学生根据各组购物的数据进行计算或判断。而对于回归分析则可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影响学生网络购物和其生活费或者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介绍相关的回归分析知识。将统计和学生熟悉的经济学问题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综合型的案例。

三、统计学案例教学中的问题

案例教学在各专业的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也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和实际生活的差距。但是国内各高校在进行统计学教学时,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比例并不高,而且绝大部分处于不规范的状态。究其原因首先是合适的案例不易取得。一个经典的案例首先需要满足真实性要求,它一定是来源于实践,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的,而不是教师主观臆断、虚构而成的,其数据应当是最新的、鲜活的,对案例的背景描述必须客观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并且能够解释相应的统计学知识点。只有结合了学生的专业,学生才会觉得统计学确实是有用的,而不是一堆枯燥的数学符号,才会花精力去好好学。最后选择的案例要长短适中,便于操作。而我国统计学案例的来源又比较少,教材上的案例一般都是来自习题,缺乏相关的背景阐述,数据比较陈旧,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准备一个案例可能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既要熟悉相关的统计学知识,还要了解学生的专业,然后才能编写适合的案例。对案例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准备,精心进行组织与设计,比常规教学要多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但是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与是否进行案例教学没有太大关系,学校对这方面的奖励不大,教师感觉付出和回报不对等,而且因为案例教学缺乏过程,控制也比较难,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教师对案例教学缺乏积极性也就不足为怪了。实施案例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也比较困难,特别是学生人数较多时,很难防止“搭便车”行为,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对策和思路

案例教学中,案例是根本,案例是否适合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成败,因此建立高水平的教学案例库,并适时进行更新,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案例来源不仅仅限于网络和教材上已有的案例,还有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教师的课题等等,积极拓宽案例的来源。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吸收非统计学专业的知识,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了解统计学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领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要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及时了解统计学和其他经济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和前沿科学,获取有用的信息,将其传授给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督促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能够利用自己的电脑进行上机操作。改革现有的闭卷考试方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统计学教学,应当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方式,提高期末考试中调查报告、课堂讨论,以及上机的成绩比例,弱化期末考试成绩。

学校应该充分意识到统计学案例教学在经管专业的重要性,将其纳入相应的绩效考核中,组织教师编制统计学案例库,提供足够的人员和经费支持,使得统计学课程能够实行小班上课。

五、结语

地方院校经管专业注重于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统计学的教学应当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培养具有活学活用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当然,案例教学在统计学中的运用还任重道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晖.公共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以案例教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3(04):98-100.

[2]杨宇,李晓阳.统计学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高教论坛,2013(04):73-75.

[3]杜玉林.浅析案例教学法在财经类《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13(10):313-315.

[4]尹俊峰,曾五一.统计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统计思维的培养[J].专题研究,2000:6-7.

经管类课程中案例教学论文 篇2

目前,双语教学在我国许多高校中发展势头强劲,已然成为衡量高校某些专业(尤其是经管类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将以兰州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的双语教学实践为例,深入剖析西部高校(普通高校)经管专业双语教学的现有成效及制约因素,提出进一步促进西部高校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西部高校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现有成效

西部地区的普通高等院校由于地域、经费和师资等原因,在推进双语教学改革过程中普遍存在较大困难,但考虑到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及今后国家对精通英语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还是纷纷对经管类课程实施了双语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许多西部高校已在双语课程体系建设、双语师资、双语教学经验等方面初见成效。下面以笔者工作的兰州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的双语教学实践为例进行总结:

(一)形成了经管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雏形。到目前为止该院已有包括《国际贸易学》《管理学基础》《国际商务信函写作》在内的多门经管类专业课程实施了双语教学,每个专业至少开设了一门双语专业课,其中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由于对英语要求高,已经开设了三门双语专业课。

(二)培养了一些本校的双语教师。在该院开展双语教学之初,由于师资的极度匮乏,90%的双语专业课由外教开设,该院的一些专业功底扎实、英语底子好的教师担任外教助理,跟着听课、进行学习;然后再对这些教师进行考核,成绩优秀者即可开设双语课程。目前已有约70%的双语课程由该院教师开设。

(三)初步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双语教学经验。该院的双语教师通过近几年的双语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第一,加大对双语课程的课外答疑力度。教师对所开双语课程每周至少进行两次课外答疑,解决同学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根据下堂课将讲授的教学内容,对原版教材的相关章节进行导读。第二,设计并充分利用简明式图表板书,深入浅出地讲解复杂的理论。第三,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互动,如情景模拟、演讲、专题辩论等方式,并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英语或双语分析专业问题。第四,定期通过书面或口语方式检测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进展情况,并适时调整教学中英语的使用比例及方式。

(四)双语教学已使学生从中获益。实施双语教学后,该院的四、六级一次通过率每年都居兰州交通大学之首。双语教学还激发了学生培养职业技能、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热情。2004年以来,该院每年都有25%左右的学生报考一些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和专业英语认证考试,如外销员、报关员、托业、BEC考试等。随着双语教学的深入开展,该院学生的就业质量也逐年提高。现在,该院已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各种类型的企业中,尤其是外资和合资企业中,找到了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的理想职业。

二、制约西部高校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突出因素

(一)师资短缺、素质欠佳是制约双语教学效果的首要瓶颈。双语师资短缺是许多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这一问题在西部高校尤为突出。首先西部高校普遍经费短缺,不可能长期、大量地聘请外教或留学归国人员进行双语教学,双语师资主要还是靠自己培养,培养是需要较长周期的,这就导致了双语师资严重短缺。其次,培养手段单

一、培训机会少又严重影响了双语教师的素质。因此目前西部高校自有的合格双语教师非常有限。

(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尚不能完全适应双语教学。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而西部高校由于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相比差距更大,这严重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整体授课效果。在该院2007年进行的双语教学调查问卷中,有78%的学生认为自身的英语水平不高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原版教材配套建设严重滞后。选到合适的教材并对其合理利用是保证双语教学效果的前提之一。国内高校双语教学普遍选用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中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如知识较新,反映学科前沿;结构安排新颖;配有丰富的案例、精美的插图等。但原版教材也有其不足之处:如编写思路与国内教材差异较大、知识点分散、有些内容编写比较凌乱、案例与中国实际经济情况脱节等。此外原版教材价格高昂,学生难以承受。这就需要一些高水平的双语教师组成团队,在吃透原版教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补充,写出高质量的讲义,以讲义作为教学资料主体。西部高校由于师资等原因,在这方面明显滞后。

(四)学校对双语教学的鼓励措施单一,难以激起师生的热情。在双语教学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汗水。如笔者讲授的《国际贸易》,采用双语模式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汉语教学模式的3倍左右。学生的付出也是平常的两到三倍,英语较差的同学需花费的时间更多。而西部高校的鼓励措施普遍乏力,如笔者所在学校对双语教师的鼓励主要是在课时费和工作量的计算上乘以1.2—1.5的系数,对学生未出台任何激励措施。这样很难引起师生对双语教学的热情,进而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进一步提高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学校应立足全局,致力于建立、健全保障双语教学效果的长效机制

1.科学规划、逐步推进经管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实施双语教学是一项持久性工作,必须制定全面、科学的教学规划。经管类课程门类繁多,不可能同时实行双语教学,必须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选择什么课程先进行双语教学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课程的性质,哪门课程国际化的特点越强,涉外的东西越多,就越适合先实施双语教学。如《国际贸易》《跨国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其中经典理论、著名案例都来自于国外,双语教学能取得良好效果,并带来示范效应,这类课程应首先实施双语教学。随着双语教学条件的改善,师资的增强,再逐步向其他经管类课程推进。2.采取有力措施,培养高素质的双语教师。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双语教师是各西部高校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根据西部各高校的情况,笔者建议由各学校相关部门牵头,经管学院与外语学院联手,对英语基本功扎实、富有进取心的经管类专业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口语强化,如标准的语音、语调,常用的课堂口语表达方式等,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通过即可讲授相关双语专业课程。此外还可以利用寒暑假选送专业课教师到国内知名的语言学校,如新东方,接受封闭式的英语培训;或制定计划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进修,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和英语素养,并向该校高水平的双语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3.加强对原版教材的配套建设。原版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首选,但决不能完全依靠原版教材,必须对原版教材进行配套建设。笔者认为西部各院校首先应购买一系列高质量的经管类原版教材,组织自己的双语教师认真研读;然后努力寻求校际间的合作,由各学校选派一些高水平的双语教师组成团队,在吃透原版教材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并融入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内容和案例,编写出高质量的讲义。在双语教学中可用讲义作为重要教学资料。

4.多方合作、致力于形成鼓励双语教学的氛围。如前文所述,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意味着更多的汗水和辛劳,若无一系列有效的鼓励措施激起师生对双语教学的热情,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学校有关部门,如教务处、学生处应与经管学院联合出台具体的双语教学鼓励措施。对教师而言,学校首先应在工作量和课时费的计算上对双语课程进行倾斜,比如分别乘以1.5—2.0的系数;其次,在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等方面予以侧重;此外还可以举行校内或高校之间的双语教学比赛、双语教学名师评比等活动,对优胜的老师进行奖励或选派出国进修。这样就提高了双语教师的积极性,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投身到双语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来讲,学校首先要从学生一入学时,就大力宣传经管类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一开始就重视双语教学。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在奖学金评定、三好生评定等方面适当加分,对成绩优异者设立单项奖学金,并在毕业时优先向好单位推荐等一系列措施激发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使双语教学成为学生内心迫切的需求。只有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被激发出来,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5.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监督与管理。激发师生对双语教学的热情只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为了保证双语教学效果,还必须制定并认真执行相关监督、管理措施,包括对双语课程主讲教师资格与水平的定期审查,对双语教学各环节的随时抽查与监督、对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估等等。只有对双语教学各环节进行长期有效的监控,双语教学才不会流于形式,效果才能得到保证。

6.将分班授课法融入到双语教学中。西部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强迫所有的学生都接受双语授课模式,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不仅无法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就连专业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这样双语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同一专业课可以同时开设水平不同的两个双语讲授班,水平高的班英语授课的比例可以高一些,水平低的班英语授课比例可以低一些,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主观学习愿望,自由选择进入哪个班进行学习。

(二)双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各环节,努力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1.选择灵活、适当的双语授课模式。根据西部高校学生的英语总体水平,笔者认为采用英文板书、用英文布置作业、考试用英文出题都是可行的,关键是英语授课比例应灵活把握,不宜定得过于刻板。双语教学还是以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为首要目标的,所以英语授课比例应该根据课程特点、每一讲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学生英语水平的进展情况随时进行调整。根据笔者的经验和历届学生的反馈信息,笔者认为在刚开始上某一门双语专业课程时,应以汉语讲授为主:简单的概念、专业名词用英语解释,重要的理论和复杂的模型主要用汉语进行深入分析及讲解、用英语进行补充说明,每一章内容结束后用英语总结。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磨合,学生慢慢适应了老师的语音、语调和授课方式后,可以逐渐过渡到以英语授课为主。

2.着眼现代化,逐步采取多维立体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要摒弃单一呆板的课堂授课方式,逐步构建融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为一体的多维教学平台。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使用精炼简洁、发音标准的英语,并辅之以形体动作,直观、形象地讲授教学内容。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授课效率,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另外,为了建立良好的自学环境,必须要构建双语教学网络学习的平台,用于学生课前与课后的预习与复习,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3.采取多样的考核方式。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可采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平分秋色的方式。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质量和水平应记入平时成绩,以此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用英语思考及表述专业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仔细设计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可以是分析思考题,也可以是小论文。但无论是何种形式,都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经济管理领域现实问题的能力,并要求学生用英语来完成。学生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也应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要结合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考核来综合评价。

西部高校经管类课程的双语教学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仍面临诸多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经管专业双语教学改革,学校各相关部门、经管学院和双语教师必须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不断改进、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波.关于高等院校经管类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4).

[2]潘惠霞,邓文.双语教学探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3]陈光春,豆均林.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双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5,(6).

[4]王忠玉.双语教学与外文教材[J].中国大学教学,2002,(1).

[5]姜瑾.双语教育面面观[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经管类课程中案例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经济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互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270-03

在高校经管类本科专业课程中,经济法几乎都被设置为专业必修课,但是目前在许多高校的教学实践中,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理想,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学习参与性低等问题,课程“鸡肋”性质凸显。随着教育技术信息化和互联网工具的普及,大学生是率先接受并积极应用的群体,针对于他们的教学活动更是亟待改变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传统的授课模式,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多元互动、自主学习、依托技术成为当前高教中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热点,其中“混合式教学”便代表了目前教学发展的趋势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混合式教学的理念

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最早于2002年由美国学者斯密斯·J和艾勒特·马西埃提出,将E-Learning的纯技术环境与传统的学习理念相结合,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国内首次正式倡导混合式教学,给出了更通俗的定义:即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

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既包括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形式、互动讨论形式,也有学生课前课后的网络自主学习和集体实践环节等,既有教材书本知识的学习,也有网络资源的搜集,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与“线上”有机结合。最终能让学生达到深层次的泛在学习状态(U-Learning),即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普适学习[2]。混合式教学强调在教学设计中要变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为“以学生学为中心”,既体现教师的教学主导性,不忽视传统教学的功能,又要构建新的课堂平台,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二、混合式教学应用在经济法课程中的优越性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面向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经济法课程在教学侧重点和培养目标上都不同于法学专业,但至今普遍的教学方式还是教师“灌输说课”,虽然加入多媒体、案例教学等,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仍然欠缺,经济法课程性质与授课对象等决定了混合式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有良好的适用性和优越性。

(一)有助于解决教学中学时紧张的普遍问题

在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中,经济法是唯一的法律课程,因此被赋予了过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的法律教育都被寄托于此课程,经济法内容本就繁杂,涉及多个领域的部门法,而为了向这些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目前几乎所有面向经管专业的经济法教材都又加入本不属于经济法范畴的内容,诸如合同法、诉讼仲裁法、甚至民法总论的内容,教学章节“臃肿不堪”,教学时间却只有50左右课时甚至更少,面对完全没有法律基础的经管专业学生来说,学完所有章节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引入混合式教学,则可以把一部分教学内容转移到“线上”进行,或者让学生提前预习,节省课堂讲授时间,或者直接让学生课下自学,只需在线提交接受教师的网络评价检测,这种多重课堂的同时学习,可以缓解捉襟见肘的教学时量,同样学时下可以达到更多的教学容量,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效率。

(二)有助于解决教学中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

法律课程尤其是经济法都会面对制度更新的问题,我国目前快速的市场经济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决定了相当长的时间里经济法的相关制度内容(比如公司、证券、社会保障等方面)会更新较快,而教材往往有一定滞后性,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某些章节不能依赖教材、内容需要修正的现象,而开放在线学习则无须顾虑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从网络中获得最新的法条、资讯,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的及时更新为教学所用,能有效减少教材内容的滞后单一,海量的网络资源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信息量和最新的知识视野,对学生来说时效性与生动性兼具。

(三)有助于解决法律课堂中案例教学事倍功半的问题

案例教学已经成为法律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案例的选择、问题的提出、环节的设计、时间的把控等都是需要教师考虑的因素。传统教学中,案例及问题一般选自教材或参考书籍,课堂上对于案例的陈述和熟悉就要花去一定时间,且案例往往老旧。而加入互联网工具,则教师可以事先从经济法的案例数据库或直接网络搜索最新的热点案例,按章节发布师生共享,上课时教师甚至无需事先准备,随机调取,或者要求学生课前了解数据库中某案例,课堂时间直接开展讨论,完成问题。教师可以及时更新补充案例数据,可以将社会热点、最新典型案件纳入其中,改变传统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耗时耗力事倍功半的局面。

三、构建经济法教学中的新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模式虽然是目前高教研究中的热点,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其适用仍应因课而异、因人而异。经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更强调的是应用性和启发性,避免过多抽象的法律原理的研究,针对目前经济法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性教学欠缺、课程内容设置不当等问题,引入新型的混合式教学,即改变单一的固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实体课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等多重课堂来组成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既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和监控作用,又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热情,增加教与学各种形式的互动。

1.利用网络工具,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并重。混合式教学的亮点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教师在实施课堂传统授课的同时可以开拓另一阵地,利用手机APP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随时学习。如今已有不少高校购买网络平台产品供教师登陆使用,教师把经济法中的热点案例、重要原理、可以由学生自学的内容,用文字或微课的形式放在平台上,或者把教学内容分章节和知识点录制成微课程,要求学生课下点击学习,教师布置作业和任务,学生要及时完成作业并提交到平台上,教师应对学生上传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与反馈,通过监控学生登陆时长、点击次数、提交作业等进行评测和排名,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设立个人微信公众号或APP应用的方式,打造互动平台,把所需讲授的知识点或者是与经济法有关的案例视频、法律动态、学术研究做成专题,推送到手机客户端,学生只要关注该公众号,即可随时随地学习查询,并且可以和老师实时语音或文字沟通,便于提问和答疑,师生互动相较于传统更为便利和频繁,对于教与学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增加学生平时的碎片化学习,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更深层次的作用,可以模糊传统课堂界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桎梏,构建课上课下随时随地学习——即泛在学习理念。

2.实施翻转课堂,增加互动参与。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理念最早由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教师提出:即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师生解答疑惑、汇报讨论的过程,即形成了一种“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的新型教学结构[3],也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典型体现。经济法课程自学性较强,又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分组讨论,因此比较适合尝试翻转课堂。首先,教师把本次授课的知识点讲解通过各种形式制作发布,或者让学生自行搜索下载相关资料,让学生提前在线学习,这些学习资料可以是教师自己的课件、录制的微课,也可以是网络开放搜索的教学资源、案例视频,对于抽象枯燥的法律原理通过各种形式更加生动、通俗的传达,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进入到课堂教学阶段,教师不必再重复理论,提出本课要解决的任务即实践案例,可以让学生对照理论尝试适用法律进行分析,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难度层次,案例先易后难,学生可以分组也可以单独陈述自己的判断和理由,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扮演旁听者和节奏的掌控者,必要时给予启发或者发起辩论,在知识的反复陈述和观点的反复碰撞中,尽量由学生自行得出接近正确的结论,最终教师回答疑问,强调教学的重点并布置下次翻转课堂的资料。当然这样的翻转课堂效果如何,关键还是教师应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于课堂讨论中题目的设计、讨论模式的选择都应事先考虑,并预想整个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意外问题。

3.在实践课堂中引入模拟法庭。模拟法庭作为法律实践教学的常见模式,在许多法学专业里普遍设置,但在非法学专业中应用较少,在此加入模拟法庭的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都是很好的途径,也能够间接督促学生掌握相应实体与程序法,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能够达到教学效果的生动方式。在经管类专业学生中开设模拟法庭需要注意面对几个问题: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法律实务经验和法律原理知识,从模拟审判的案例选择、诉讼流程、法律适用、分组讨论、评析总结,都需要教师事先作出周密安排和精心设计,教师是模拟法庭活动背后的主导,把控好节奏和时间,在庭审中如果学生出现错误、卡壳等问题时,可就地分析纠正。其次,给学生充分的庭前准备。因为是非法学专业,学生应提前熟悉诉讼流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法庭旁听或者播放庭审视频,也可以布置学生事先从网络平台自行查找学习,在案例选择上可以选择经管类学生较为熟悉的公司企业、合同类的典型案例,若有教师本人经历或者代理的案件则更合适,对于案例涉及到的理论和法条,学生应理解熟悉。第三,角色分配的问题。鉴于模拟法庭参与人员毕竟有限,在角色分配上尽量做到全员参与,避免一部分学生只能旁听的局面,可以设置调解程序、一审、二审程序,每段程序换不同的同学[4],增加第三人、证人、鉴定机构、律师助理等出庭人次。最后,教师应注意庭审结束后的总结评价环节。从程序操作、司法文书、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点评和纠错,并给学生打分评级,作为课程考核评价依据之一。

四、结语即反思

总之,在经济法教学中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教与学和谐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其具体的教学方法还可继续探索尝试,但是显然不管如何这种教学活动的成功,都需要教师精心的课前准备和设计,也需要依靠互联网软件技术,这对于教师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教师不光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与时俱进的学习教育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实际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另外值得思考的是,针对于经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其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混合”应该并不仅仅是线上和线下两种学习形式的结合,即便线下,实践中也可以拓展不同类型的课堂和手段;而对于互联网,不管何时网络资源和各种平台之于教学只是工具之一,依赖或是拒绝都不是明智之举。当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备受推崇告诉我们,教学者应该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在教学环节、培养目标、实践应用等各方面,打破过去孤立、固化、单向的形态,构建更加开放、更加注重学生个性、更加有利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其亮,汪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27-30.

〔2〕孙刚成,王莹,杨眉.泛在学习视域下的个性化学习取向[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7):132-134.

〔3〕王小彦.基于翻转课堂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3):12-15.

〔4〕秦宝燕.经管专业经济法教学中进行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2,(2):25.

经管类课程中案例教学论文 篇4

一、多媒体案例教学一般阐释

多媒体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事先制作好的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多媒体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是将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和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型教学。

1. 多媒体案例教学的特点。

第一,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其责任是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为学生阐释自己见解获得新的认识提供一个崭新的环境。第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主角,其责任是满怀激情和信心地参加课堂活动和课堂学习,获取新知识和新理论。第三,多媒体案例教学是双向交流过程,即教师向学生提供实践自己能力的环境,学生获得解决社会生活中经济问题所需要的法学理论和实践水平,教师从学生的论述和发言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可见,多媒体案例教学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提供了一种教学相长的新环境。

2. 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多媒体案例教学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参与实际操作的积极性,能最大化地使学生提升自己的能力、掌握相关法律知识、获得运用经济法知识的实战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我国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代,高校尤其要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应不断加强。首先,多媒体案例教学便于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互动性是多媒体案例教学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也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核心。由于多媒体案例教学寓教于乐,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以讨论等方式参与学习和教师以引导、点评的方式组织教学相结合,实现了师教、生学的良性互动,真正提高了经济法的教学效果。其次,多媒体案例教学便于提升教师素质。经济法具有特别的现用性,它强调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的经济法课程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经济法理论和相关法律知识,而且要有制作多媒体案例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将多媒体教学案例运用自如。最后,多媒体案例教学便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多媒体案例教学把现实生活中典型事件引入课堂,通过情境描述设置多个问题,然后让学生以独立或集体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就完成了实践(教师)—学习(学生实践)—认识—实践—学习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经济法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要注意如下环节:

1. 从法律条文出发,精选多媒体案例。

多媒体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选择的多媒体案例是否恰当,最有代表性的多媒体案例,才能最大化地揭示所学法律知识的精髓。精选多媒体案例需要教师吃透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定,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理解法律条文的基本内涵,而且要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体系。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正、反面典型的多媒体案例,寓所教法律知识于案例之中,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2. 结合法律规定和法律条文阐释、分析多媒体案例,引出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

通过师生共同对多媒体案例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相关法学理论。阐释法学理论的关键在于:精心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总结归纳出要学习的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故而,教师需要依据经济法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针对多媒体案例提出具有相应逻辑的问题,使师生双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一步步地分析得出所学的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是如何来自于实践。

3. 应用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再次审视案例。

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案例分析得出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反过来站在法学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案例,并分析多媒体案例正确应用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的成功之处以及分析在改变案例客观环境的假设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另外结局。学生对多媒体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提高他们运用、提炼法学理论的能力,从而调动其思维活动,增强其运用法律知识、法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相关法律问题的能力。

三、多媒体案例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如前所述,《经济法》课程对于经管类学生的教学目的在于增加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针对经管类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施多媒体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 适度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

多媒体案例教学其实质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阐释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以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经济法》课程,所以,决不能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来替代传统的理论讲授教学。在实践中,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可能使课堂教学时间紧张,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故而,在多媒体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多媒体案例中所要讨论的经济法问题与经济法知识和经济法学理论、法律制度联系起来。同时,要坚持个案分析与系统理论讲授相结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法律知识、法学理论及法律制度的理解。

2. 调整《经济法》课程的成绩考核方式。

《经济法》课程成绩考核方式对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和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多媒体案例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能力的提升,由此,经济法课程考核方法也应进行相应调整,在2009和2010教学年度,我们教研室的经济法教师,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刻意提高了学生课堂表现的分值,以30%的分值计入课程总成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明显增强。这样,当获得学科优秀成绩的由擅长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学生转变为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讨论的学生时,多媒体案例教学的优势与良好效果必然会逐步显现。

经管类课程中案例教学论文 篇5

经济法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学好经济法,对于正确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今后工作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培养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更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经济法教学中的问题凸显,教学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评价体系不妥已不适应经管类人才的需求,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探讨。

一、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不强

目前,经管类院校众多,这些院校设置的专业主要有会计、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等,不同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对经济法的教学需要经济法教材应该与专业的需求相适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需重点讲授对外贸易法、反倾销法等;会计专业需讲授与会计相关的票据法、税法、银行法等法律法规。然而事实上,目前各院校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统一教材,并没有专门针对哪个专业的经济法教材。且收集整理学内容也没有考虑专业需求的不同,一个教学大纲往往适用于多个专业。另外,加上经济法学科体系也非常庞杂,内容非常广博,教材不可能将近五十种经济法方面的法律包括在内,也只能泛泛而谈。其实,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相比与非法学专业特别是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更应强调其专业的针对性。主要原因如下:(1)经济法基本体系和理论尚未定型和成熟。目前,经济法的基本体系也还没有定型,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尚未成熟,使得在内容的选取和体系的编排上,各类经济法教材有较大的不同,由此,在教学中如果是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将体现不出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异。WwW.11665.COM(2)经济法课程内容繁多且更新快。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内容包括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广泛性,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落实教学计划。另外,经济法知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更新的速度也很快,因此,教师需要结合专业对教学内容做到有及时更新。(3)经管类学生在法律素养上欠缺。与法学专业的学生相比,经管类学生在学习经济法之前,一般只通过《法律基础》公共课,对基本法律知识做表面了解,很多学生在学完经济法后仍无法用法律来解释和分析身边的经济和社会现象。由此,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对经管类学生更为重要。

(二)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方法单一

经济法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经管类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经济法的教学内容丰富,课时有限,经济法概论一般为48学时,相比之下学时明显偏少。同时学生缺乏相关的法学基础知识,法学专业经济法一般都是都在学习了法理学、民法、商法等课程后在高年级才开的课程。而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经济法是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前并没有学习法律基础课程,使得教师不仅需给学生讲授基本法律知识,而且还要讲授近二十部法律知识。这使得教师完成教学计划的压力很大学生学习也很吃力。另外,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案例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出现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之间的矛盾:教师因详尽讲授占用了大量时间,使学生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分析讨论案例,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论讲授欠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理解不透,进而不能独立分析案例,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目前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基本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对理论教学通过实例进行论证,属于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虽有利于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但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教学效果低下。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组织者和控制者,教师满堂灌讲授理论,很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变成典型的“讲―听―记”模式。由此,教与学脱节,这一方面挫伤了教师的讲课热情,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经济法授课时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具体内容不同,在教学评价时也应根据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教学评价。但目前经管类院校教学评价手段基本上都是考试,以统一考试得出的分数实际上无法测试出不同专业学生的真实水平。当前,经济法的课程考试还存在如下问题:(1)考试方式单一。考试一般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测评的重点往往是学生的背功,而不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经济法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题目中案例分析等考查学生理解或运用知识能力题型比例很小,多为对知识的再现,只要记住了就可以得分。(2)注重卷面成绩,忽视课堂中讨论表达观点能力的评价。卷面成绩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教与学的状况,只能检查学生在某一特定时间点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获得高分很可能是通过期末的突击。

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根据不同专业需求,选取恰当的教材和调整教学内容设置,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法学与非法学专业两大类经济法教材在体系编排和法律内容的选取上的有很大差别,其非法学专业教材包括的法律内容则要繁杂些,但难度不大,而法学专业教材在内容上往往要精炼一些,但难度要深一些。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对教材的需求,选择恰当的教材。

在授课中,教师应当结合不同专业调整讲授内容,除了重点讲授基础理

论外,还应讲授适合专业要求的经济法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例如,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应重点教授会计法、税法、公司法的等内容;而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就重点教授担保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等内容。这样不仅满足了不同专业对经济法律知识的需求,而且也缓解了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也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较好地落实教学计划。

教师还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时刻关注和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及时、恰当地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动态,提高经济法课程的时代性和前沿性,使教学内容跟得上立法进程。应及时将新颁布的法律如食品安全法、商业贿赂、反垄断法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科学的经济法教学方法,经济法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常用的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经济法教学中一种常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主要途径。经济法课程讲授中,应注重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同时进行,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通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和新近发生的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可以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播放“经济与法”、“今日说法”等案例片段,将抽象的经济法律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实现法律理论知识与具体案例的有机结合,不仅深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而且训练了学生法律能力,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课堂外也可以采取案例讨论、成立经济法学会等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实施中应注意:(1)师生平等,双方信息互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平等地位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就案例阐明自己的观点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双方互相启发,这样有利于加强双方对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的理解。(2)案例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推理过程,应与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相配合。案例教学如果只注重案例,而忽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一开始的确可以吸引学生,但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发现,他们无法找到分析案例的切入点,不能用经济法术语去思考案例的过程,因此,案例教学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推理过程,配合基础知识的讲解,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法律思维的方式。

2.换位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和老师换过来,由学生讲课,教师听课并提出问题。如“公司的组织机构”这个知识点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专题,让学生积极主动查阅并分析相关资料,通过某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大会的真实案例去讲解公司的组织机构,并掌握与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构的区别,进而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多年来,“一考定终身”的方式是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评价的主要形式,而这种方式不能科学的反映不同专业考试检验的真正目标。我们应对经济法的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等进行创新,建立公平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打破完全统一的考试模式,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考评,使考试成绩具有综合性。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讲授内容的不同,进行评价时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课堂案例讨论的表现及期中考试,随时检测教学重点和教学效果。另外,在期末考试中可将试题分为必答题和选作题,必答题主要是重要的需要识记的法律知识,不分专业需要统一作答,题量可占70%,选做题是结合不同的专业分别出题选择作答,题量占30%。平时测评与期末成绩同等对待,使得考试成绩具有综合性。

经管类课程中案例教学论文 篇6

关键词:实践能力;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一、课程设计缘起

我国高等院校课程设计教学起源于工科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上世纪80年代初,在西工大、交大、天大、华中工学院等大学率先开设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工科教师从多年来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仅靠在课堂上讲授一些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着重培养学生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管类课程设计,吸收工科专业课程设计的成功经验,让学生用所学的管理知识解决管理实践中的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管学院为例,经管类课程设计呈现“3多1少”局面,专业多、环节多、传统多、经验少,从操作到管理,都比较复杂,具体情况如下。

1.专业多,环节多。经管学院现有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国际贸易、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7个本科专业,涉及的课程多达300余门,其中课程设计达到30多门。要保证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2.传统多、经验少。二级学院,尤其是经管学院,一般都是近年来由多个系合并而成,汇聚了多种教学模式,有很多的传统,可以说多种教学理念和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既有工科的严谨细致,又有文科的辩证思维;既有财务管理的精打细算,又有宏观经济的抓大放小。更关键的是积累的教学经验不多,很多实训课也就是在近5~10年发展起来的,而且年轻老师开发课程较多,积累的经验少,总结的更少,交流的少之又少。

三、“三方推动”奠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基础

面对“3多1少”的局面,经管学院运用和谐控制手段,采取“兩结合”的策略:与学校的中心工作相结合,与教师的个人成长相结合;管理、监督、建设三方力量推动改革:管理抓规划,督导抓监控,教师搞建设,在和风细雨悄无声中掀起了一轮自上而下的课程设计改革并初见成效。

1.从人才培养计划修订入手,着力改造课程设计。近年来高校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的突破点从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入手。经管学院课程设计改革利用多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机会,抓住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的历史机遇,从源头改革课程设计体系,优化课程设计内容,改进课程设计手段。克服各种阻力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坚决砍掉效果不太好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门数减少三分之一,增加了30%的实训类课程。如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先后做了两次大的全国范围内的调研,召开了6次专题会,做了10多次修改,不断优化课程设计体系,其课程设计由2004版计划中的5门减少到2010版的1门,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紧紧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这个特色,将一些效果不太理想的课程设计进行改造,利用软件将课程设计改造成实训类课程。和以前枯燥乏味的课程设计相比,改造的实训课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质量监控入手,全面推行实践教学说课制。实践教学说课制是2005年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管理工程系率先倡导的实践教学质量事前控制措施,经管学院成立后在其他学系6个专业中全面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召开以教学系为单位的实践教学研讨会,研讨会以实践教学任课教师为主体,全体专业教师参与,其实际是一次大规模的全体专业教师参加的大型备课活动。实践教学说课制旨在督促和帮助实践课指导老师提前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说课时间一般在集中实践环节开课前1~2周集中举行。通过推行说课制,变事后检查为事前督导,变单一检查为全面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通过说课会,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老师进一步明确本门课程对人才培养的意义、任务和要求。通过说课,增强了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协同教学能力。

3.从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入手,为课程设计改革奠定物质基础。以《外贸单证制作》《汽车销售实务课程设计》等成功经验为蓝本,积极推进财务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旅游管理、信息管理等专业的课程设计改革。主要从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投入。①以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为契机,加快经管类实验室建设步伐,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经管学院2008年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经费购置一批实训软件,先后将原来效果不太好的、靠“赤手空拳”的课程设计改造为“妙趣横生”的对抗性实训课程。实验室的建设为课程设计改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大大激发了师生开展课程设计的兴趣,使课程设计教学能力和水平跨越了一个新台阶。②以产学研合作研讨会为纽带,夯实合作基地,密切校企关系,为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好基础。通过产学研合作,聘请校外指导老师,交流人才培养思想,提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题。旅游管理专业,对原有的酒店和旅行社进行优化,淘汰了一些不够理想的实习基地,加强了与五星级酒店集团的合作,在联合培养、冠名培养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主动加强与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对话沟通,使企业的观念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从单纯使用廉价劳动力的思想转变为主动为学校承担人才培养任务,按照学校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指导,而且与学校合作开展经常性的交流、咨询等科研活动,密切了校企关系,为经管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青年教师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四、两种模式打开经管类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局面

课程设计的选题最好是来源于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中的实际课题,充分调动学生、企业和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并把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纳入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加以鼓励和推进。在实景操作和模拟操作两种模式上进行积极探索。

1.密切联系合作基地,调动各方积极性,着力推进实景模式。实景模式应该是文管类专业能力培养的最佳模式之一,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充分利用企业生产各个要素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这样的模式不一定适合所有专业,但对旅游、营销、物流这样的专业是可行的。比如说《市场调查与预测》,企业出题,企业派人和高校老师一起指导课程设计,教师的身份是一个项目经理的角色。如与烟草公司的合作,烟草公司投入5万元,进行全市市场调查,使学生未出校门就参加了大型调研活动,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实景操作课程设计最大的特点是“不是军事演习”,而是在真正的战场上“真刀真枪凭真本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实景操作课程设计最大的优势是,利用社会力量教学,是在企业投入巨大打造的环境中进行的实战训练。《市场调查与预测》也是建立在企业真实需求的基础上,企业投资一定费用的基础上进行的训练。要成功实施实景课程设计,关键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要事先精心谋划。教师要提前和企业密切协作,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二是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身份,要置身事外,他的身份是裁判,是旁观者,是事后诸葛亮;学生的身份是企业员工,是运动员。实景模式虽然难度较大,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迫切想知道他们学习的知识能不能用到实践中去,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充满了好奇,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当前很多课程设计之所以学生愿意对付,就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市场营销专业和旅游专业等实践性强的专业最容易进行“实景操作课程设计”。只要能够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找到和企业的结合点,充分利用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和兼职教授的力量,这种实景模式是可以全面推广的。

2.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不断改进模拟操作模式的教学水平。模拟操作模式是利用实验室构建模拟企业环境进行课程设计。如《外贸单证制作》,利用国内优秀软件以实训课的形式采取“教做学”的方式,确保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高,该专业学生认为含金量比较高,一些相关专业也选修了该课程。信管专业的《ERP沙盘模拟》、营销专业的《市场营销模拟实训》等课程的开出,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提高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课程设计起着不易替代的作用。但这个环节的教学目前迫切需要从工科的课程设计环节和国外的类似教学环节中吸收经验。在教学管理方面,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如何解决规模学生的课程设计教学管理,是当前亟待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西安航空工业学校力学教研组.机械零件课程设计教学经验总结[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3,(1).

[2]李建忠,魏仁干.浅谈汽车销售实训教学效果的提升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

经管类课程中案例教学论文 篇7

一、案例教学法的功能

案例教学法,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件进行教学的方法。经济法的案例教学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运用具体案例分析、说明经济法概念和原则;二是运用基本的经济法的概念和原则, 解决具体案件, 这也是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法律思维。

1. 案例教学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之一

传授法学理论、讲解法学原理, 是法学教育中非常基础、非常重要的方面, 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促进理论教学。经济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综合性与复杂性的特征。在校学生并没有实践经验, 对所学的经济法知识难以理解。案例分析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以学生为主体, 以案例演绎法律知识, 可以把枯燥、抽象的理论变为生动鲜活的例子, 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和原理的理解, 还能够反映法律实践, 使学生了解法律制度, 了解法治的要求, 近距离地了解社会。

2. 有利于活跃教学气氛, 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主体, “重教轻学”。而在案例教学法中, 学生成为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 教学相长”的关系, 学生积极参与, 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 而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即教师既要选择好适合教学需要的案例, 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 因势利导, 做好启发、引导、点拨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教师与学生真正地互动起来。案例教学法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活跃了课堂气氛, 这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比拟的。

3.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由于经济法内容的繁杂性和易变性, 所以在教学中不可能教学生全部掌握他们以后在法律实践工作中所需的法律知识。然而, 这个不言而喻的道理恰恰为案例教学法所提倡的“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供了合理性依据。案例本身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 也不是简单的事例, 而是包含一定内容的问题。案例中的典型事例, 都是为了说明具体问题而设立的。一方面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剖析来诠释枯燥深奥的经济法理论, 另一方面通过强迫学生独立地分析案例, 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去体验, 自己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 从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解决的方法。案例教学法不但有效地使学生具备了自我教育的技巧, 而且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结合生活实际, 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独立思考, 增强运用知识和总结经验的能力。

4. 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沟通与合作是应用型人才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传统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 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机会并不多, 而案例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 通常要经过集体合作思维的撞击, 要在合作中互相沟通, 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在沟通合作的这个过程中, 大家彼此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 学会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增强学生说服别人以及聆听他人的能力, 这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5.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采用案例教学, 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教师必须精通本专业、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法律规定, 理论上高屋建瓴、胸有成竹。其次, 教师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 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案例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 而不至于造成书本知识与实践的脱节。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 必须精心准备, 熟练掌握案例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学科的知识, 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应用自如, 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对学生发表的见解进行及时正确地点评、归纳、总结。因此,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遇到的问题

1. 案例教学与专业知识背景之间的矛盾

对于经管类学生而言, 经济法教学具有理论与技能的双重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经济法理论, 更要注重法律技能的培养。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的深化, 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经管类学生, 因为缺少基本法学理论的学习和长期法学素养的熏陶, 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具有法律基础, 普遍存在着入门难的问题。而且经济法虽然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但其本身涉及法律、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知识, 学生通常都缺乏相关知识的储备, 更难融会贯通加以应用。这些都造成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虽高, 但更多的是关注案情的精彩, 在自己处理案例问题时往往无法抓住要点, 找不到解题的方法, 也使得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降低。

2. 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之间的课时矛盾

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一方面缺乏相关的法学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经济法课程课时又有限, 学生更多的精力是投入到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上, 这使得原本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之间产生了矛盾。理论讲授不够, 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理解不透, 无法独立分析、讨论案例, 在案例讨论中会出现偏离主题或冷场的情况;而教师详尽讲授虽然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理解, 但会因此占用大量时间, 学生已经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自由分析、讨论案例, 这又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甚至对经济法课程失去兴趣。当前,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学时不断压缩, 受到教学计划安排的影响, 经济法教学的学时非常紧张, 上课只能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 辅助进行简单的案例教学, 大规模的进行案例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3. 现实教学条件的限制

一是客观教学资源的限制, 随着中国高校扩大招生, 很多高校都面临着教学资源紧缺的问题, 体现在经济法的教学实际中, 往往就是不同专业合班上课, 如会计、金融、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经管类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班上课, 没有考虑到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同时因为班级学生人数过多, 也无法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二是主观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应试教育导致很多升入大学的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足, 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给他们的知识而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案例课前不做准备或者缺乏准备的能力。另一方面, 教师自身水平的限制。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它要求教师要大量收集案例, 精挑细选, 归纳整理, 在案例教学中, 还要提前充分准备, 保证案例讨论的深度与广度, 事后还要总结整理, 工作量远高于传统的讲授教学。教师如果事先不做深入的探析, 把握好案例的关键点, 课堂上就无法做好案例的点评和总结。

4. 案例教学法自身的不足

案例教学法在传授知识上缺乏系统性, 局限于案例所适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会割裂知识传授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条理性, 使学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法律严谨缜密的概念、原理和体系不通过细致全面地讲授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如果学生的法律知识仅限于所讨论学习的特定案例, 不利于系统掌握法的概念、价值。因此单纯的案例教学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知识平台。如果学生对案件事实不熟悉或者缺乏对相关法律概念的理解能力的话, 课堂上所谓的讨论也会因为学生参与度差而事实上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即使学生有参与, 也只是对一些假设性问题进行即兴回答而已。

三、案例教学法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中运用的具体调整

对于经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学生而言, 教师讲授法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他们树立法治意识, 使他们能够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适度运用法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同时, 训练他们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 提高自身素质。因此, 围绕这样的教学任务, 教师应该结合各个专业学生的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好案例教学法, 力争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1. 正确认识案例教学法, 适度运用

案例教学法, 其实质是一种用灵活生动的方式来阐释法学理论、原理, 使学生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 因此, 不能用案例教学来替代理论教学, 不能为了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在实践中, 案例方法使用过多容易使课堂变成听故事的讲堂, 虽然气氛活跃、其乐融融, 但荒废时间, 影响知识的积累, 不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经济法的理论知识, 难以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效果不理想。从时间来看, 过多使用案例分析, 可能造成时间的紧张, 占用教学课时增多, 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因此, 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将案例中所要讨论的问题与理论知识、法律制度联系起来, 两者不可偏废。注意个案分析与系统讲解的结合, 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法律制度的学习和掌握。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教学, 案例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方法, 不能像法律专业的法学课程一样进行纯粹的实践 (案例) 教学。

2. 针对学生特点选择案例

经济法课程对经济管理类诸多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 在实际教学时必须注意根据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案例的难度应根据学生背景知识掌握程度有所取舍, 过于复杂的专业性案例对于经管类学生往往起不到帮助理解的作用, 案例选择太难, 会导致学生缺乏知识储备而无从分析讨论, 产生畏难情绪或依赖思想。案例选择太易, 答案无须讨论即一目了然, 又会使学生感觉索然无味。在组织案例教学时, 最初可以简单的案例进行分析, 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 逐步增加案例的综合性和难度。案例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以及经验背景, 使学生容易理解, 并且熟悉感会提升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 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 由于经济法本身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 所以特别应当注意案例的时效性。

3. 实施案例教学的方法可以多样

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1.列举案例法。教师在授课中, 为了说明法学理论、法律制度或某项法律条款的内容或某一实践问题而列举一个或一组案例。列举的案例可以是现实发生的真人真事, 也可以是根据教学需要对真人真事进行加工后的案例。2.讲评案例法。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从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东西, 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这种方法通过电化教学方式, 比如播放相关案例的视频, 边看边讲评效果更好。3.讨论案例法。是对某一经济法课程的某一主要章节进行讲授后, 为了加深学习印象, 巩固学习效果, 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和难度、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案例。这类案例必须具备主要情节和细节, 教师在介绍案情后, 提出有关问题,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法理论和有关法律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可分小组讨论, 也可以大班讨论,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 教师还要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评析, 给出参考答案并说明理由。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调整课程考评方法

课程考核方式对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向与方法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 而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针对能力提升的教育方法, 因此与之相对应, 课程考核方法也应进行调整, 改变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 改变过度强调卷面考试成绩的课程考核方法, 采用综合考核方式, 加强对课堂参与度的考核, 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把课堂参与度与学科成绩挂钩, 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有效方式。当获得学科成绩优秀的不再是那些擅长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学生, 转而变为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讨论的那些学生时, 案例教学的优势与良好效果必然会逐步显现。

参考文献

[1]陈玉珍:提高财经类院校经济法教学质量的新思路[J].法治与经济, 2008, 10

[2]宋文霞: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7, 8

[3]王宏亮: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其利弊分析---以法学教育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 2009, 21

[4]王平:案例教学法在非法学专业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7, 6

[5]郑淑芬: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实施环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J].教育探索, 2008, 4

经管类课程中案例教学论文 篇8

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斯凯恩在他的专著《组织心理学》中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契约是指在任一组织中,每一成员与该组织的管理者之间及其他人之间的非成文的相互期望[1]。组织心理学家阿吉里斯于1960年首先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工作契约”来描述工厂中雇员与雇主之间的关系。1962年,莱恩等人将心理契约描述为“非书面化的、未成文的契约”,是组织与雇员之间相互期望的总和,它被用来强调产生于双方关系之前一种内在的、未曾表述的期望[2]。1973年,科特尹在阿吉里斯和莱恩2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心理契约界定为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协议,该协议将一方期望得到的内容和期望付出的内容具体化。

综上所述,心理契约一般具有以下4个特点:①内隐性。心理契约一般不是通过书面方式达成的,而是隐含着员工和组织之间对双方的期望及义务,有些甚至是比较含糊的心理意向。②主观性。心理契约是人们基于对彼此责任和义务的主观理解和心理期望,这种心理期望是个体对于他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自己的体验与见解,往往会造成自己的期望与组织的解释不一致。③动态性。心理契约的主观性要求心理契约双方要根据环境变化适时地确定心理契约的内涵,不断调整和完善心理契约的理解。④互惠性。在心理契约形成过程中,员工会对比自己和组织应承担的责任,并将双方履行契约的程度进行对比,具有互惠性。

2 经济法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

经济法课程在高校的地位日益重要,并已成为高校法学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各高校经管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开设该课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经济法律意识,使学生在经济活动中能正确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现在很多的职业资格考试都涉及经济法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如在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师资格考试的内容中,经济法的内容就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国非法学专业的高校基本上都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其中涉及基础的法律知识,但是由于它是属于思想政治课程,大多数院校把其教学任务安排给社会科学部,甚至有些任课教师根本不是法学专业的,因此,学生学到的法律知识相对较少,而且不系统[3]。

经济法课程在法学院属于对高年级开设的课程,学生一般是在学习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商法、行政法等课程后才学习经济法课程。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将精力投入到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上,所以高校在开设经济法课程时都没有再安排相应的基础课程,使经济法课程教学遇到了很多困难,致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法律术语和基本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感到非常吃力。经济法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实践性强。经济法课程对经管类专业学生以后的就业或工作用处非常大。如,会计专业的学生要用到税法和会计法;金融专业的学生要用到金融法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要用到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财政专业的学生要用到税法等。因此,其实践性非常强。②内容多,课时少。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虽然在学习要求方面比法学专业的要低,但其涉及面非常宽,有些甚至超出了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的内容范畴,而且理论性较强;法律条文是浓缩之后的语言,对无前期法律知识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而又枯燥;而经济法课程在高校一般只开设一学期的课,课时数量一般在45~70个课时之间。③高校不太重视经济法课程的实训学习。由于经济法课程只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不是专业课程,很少有高校为其安排实训课时,即现行的经济法课程仍然是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缺少实践环节[4]。因此,许多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并没有把经济法作为重要课程看待,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通常较低,独立分析案例和解决法律实务的能力也相对较低,特别是遇到如签订合同、撰写法律文书等法律实务问题时更是束手无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开设该课程的初衷。

3 心理契约应用于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意义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是教师与学生双边交互活动的过程,它是以学校教育目标和具体教学任务为内容、以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求知受教为载体的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师生关系是一种为了满足互补性需要,通过师生交往形成的彼此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存在着师生双方必须共同遵守契约,但这种契约不是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正式契约,它是一种观念的存在,是相互满足对方心理需要的非正式契约。心理契约作为现代管理的一种形式,其约束力虽然比不上正式的合同契约,但它比正式契约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因此,将心理契约应用于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将会极大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具有以下重大意义。

3.1 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心理契约式教学以其独特的教学形式实现了师生相互理解,真诚交流。学生从学习方法、学习时间、课堂纪律、学习内容等方面确定学习目标时,会与教师进行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激励,从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3.2 有利于实现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经管类专业要来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既懂经济,又懂法律,是实用性人才。现行经济法课程体系内容庞杂,而教学时数普遍较少,无法满足理论结合实践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契约需求,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体系作调整,做到教学内容既能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又能充分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律分析处理实际工作的能力,以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3.3 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提高学生解决法律实务的能力

教师在帮学生订立学习目标的心理契约时,学生也会给教师订立心理契约,如授课方法灵活多样,讲授重点、难点突出,教学内容新颖生动,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做到双主体、真诚沟通等。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学生因教学而联系在一起形成较为稳固的组织时,彼此之间会产生期待的主观信念,这种主观信念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期望的集合,而这种集合实质就是心理契约。在这种心理契约的约束下,教师与学生都会努力实现各自的心理契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冯立民教师曾将契约学习法运用到护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课程结束后调查发现:对此种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的改革,有95%的学生表示赞同;有93%的学生表示学习后有较大的收获;有90%学生最后提高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有90%的学生在情感上提高了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有90%的学生通过契约学习加强了对护理心理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掌握;有95%的学生认为自己提高了学习效率。调查显示,有83%的学生提高了自学能力、查阅文献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

4 心理契约应用于经济法课程教学的途径

4.1 转变教师为主体的思想观念,树立双主体意识

传统的经济法课程传授模式只是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客体,只考虑经济法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不重视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分析判断实际案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导致学生缺乏经济法课程实际应用的能力。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心理契约教学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督促作用,教师要从传授教育内容和控制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和提供学习资源的角色。转变“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思想观念,树立双主体意识。以“学生本位”代替传统的“课本本位”,以“主动探究”学习法代替“被动接受”学习法。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并有效利用竞技性手段来增强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的兴趣,努力营造自主、自发、自觉的班级学习文化氛围。

4.2 善于运用情感激励法,激发学生求知竞争欲望

激励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术语,它指心理上的驱动力,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使人奋发起来、行动起来去实现特定的目标。激励理论认为,需要是激励的起点。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需要能够激发人的行为与动机,实现一定的预期目标。

希望成才的大学生特别渴望自我实现和老师的鼓励、表扬。因此,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各种需要,确定这些需要的先后顺序以及满足何种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最有效的激励。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运用不同的情感激励法,经常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功,使他们萌发兴趣,增强信心。同时,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体谅和关怀,如充分利用课间和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建立班级课程Q群,与学生进行课外互动交流和案例讨论,如此既实现了教学平台的延伸,又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此外,在运用情感激励法时,教师要注意一视同仁。

4.3 合理订立学习目标心理契约

建立适宜的心理契约是学生履行心理契约的基础。过高的心理契约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过低的心理契约则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因此,教师必须关心学生的需求层次。在上第一次课时,教师介绍经济法课程性质,介绍心理契约学习的基本理论,以及采取心理契约学习的具体实施步骤与方法。然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写好学习打算、学习目标及教学建议,在综合了解、分析学生的需求层次及个人学习和发展期望后,引导学生订立适宜的心理契约,以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的兴趣。学生心理契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学习课程的目标、达到目标的方法、学习效果评价等。

4.4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专业差异,彰显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大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胸怀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兴趣爱好有所差异的所有学生。而且,要做一名慈爱的长者,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此外,由于专业不同,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也会不同,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本教案用于所有专业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与学生订立不同的心理契约。如,会计类专业学生有考取会计资格证书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加入与会计资格考试相关的内容,并在授课时适当介绍诸如考试范围、考试重点等内容,并结合教学要求讲解一些历年考题;对国际贸易类专业的学生则要考虑其签订合同的实践性,教师要重点讲授合同法的相关知识;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生,教师则应重点介绍企业法、市场规制法方面的法律。在运用案例教学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专业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案例讲授。如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师讲授的经济法课程案例要内容相对简单,以学生能够理解各类法律条文为主,同时还要适合其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需求;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要以讲授相对灵活的真实案例为主,让学生有实地作战的感觉,而且易于学生发挥、讨论;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要结合贸易实务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来讲授案例。如果任课教师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采用同一套授课方法和案例,会让学生感到针对性不强,难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满足他们对教师的知识期望,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6]。同时,针对经济法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录制中央电视台的“经济与法”“今日说法”“庭审现场”等法制节目,然后重新编辑整理制作成与课程目的相适应的视听资料,开展多媒体教学。

4.5 建立科学合理的成绩考核机制,不断提升学生心理契约

在评价学生成绩时,教师应采取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各50%的考评机制。因为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的目的就是掌握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改变以往考试成绩占70%以上比例的成绩考评机制。在平时成绩的考评中,教师应以学生课堂纪律、课堂发言、作业和实际分析案例的能力等作为参考内容,并且以课堂发言和法律知识模拟实践表现作为考评的重点,改变学生死记硬背,重分数不重实践的做法。

4.6 教师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对教师的知识期望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因此作为法律知识综合性比较强的经济法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掌握经济法学科前沿知识,掌握深入浅出地分析案例的能力。至今为止,我国高校中并无统一的《经济法》教材,各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用自己心仪的教材或自行编著教材,而且经济法由若干部法律组成,调整的经济领域非常广泛,因此,任课教师应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波特·马金,等.组织和心理契约对工作人员的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Levinson H,Price CR,Manden KJ,et al.Men,management and mental health[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3]廖善康,林祖媛,莫小春.高职院校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实效性的探索[J].法制与经济,2009(8).

[4]陆中宝.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及其新挑战[J].当代教育论坛,2009(2).

[5]冯立民.契约学习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探讨与实践[J].护理研究,2005(19).

经管类课程中案例教学论文 篇9

案例教学法初创于哈佛商学院, 1910年由科普兰博士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率先使用。哈佛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法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 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区别与传统教学法的地方在于, 教学内容以实际案例为研究对象, 内容的来源、编排、性质有着独特体系, 大大地缩短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教学形式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 它从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 增进才干;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教学效果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 而且有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 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教学主客体中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 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

现代统计学的发展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的, 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重要基础, 统计学已成为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统计方法认识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传统的统计教学, 侧重于统计理论知识讲授, 注重理论推导, 缺乏适当的应用背景, 使学生难以理解统计学的意义及其作用, 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统计学案例教学将经营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进入所描述的情景现场, 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所授理论知识的理解, 学会联系实际思考问题, 从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及难题

在组织实施统计学案例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具体情况, 循序渐进, 合理有效地进行。一般来说, 统计学案例教学有效与否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案例的选择与设计, 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

1. 案例的选择与设计。

没有好的案例就没有有效的案例教学。统计学是研究如何科学地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研究和预测数据方法的科学, 教师要根据统计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 精心选择或编写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具有一定深度、高度和难度的案例, 以达到“学以致用, 以用促学”的目的。实践教学中, 我们在选择统计学案例时一般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案例的背景。所选案例要处于市场营销、财务、会计、金融、人力资源、质量控制等经济管理框架之中, 以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统计学的应用背景。如在学习概率与概率分布时, 我们选择了“保险公司一种意外伤害的赔付”案例来分析说明随机变量概率分布、期望值和方差以及中心极限定理。二是案例内容。所选案例要含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定量和定性分析等内容, 以便学生巩固理解理论知识,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三是案例类型。案例一般分为实践型案例、描述型案例、解题型案例、综合型案例四大类, 我们根据授课需要选择适合的案例。实践型案例一般只给任务不给素材, 让学生身体力行。如在学习抽样与抽样分布章节时, 我们布置学生“调查本校学生生活费收支状况”, 让学生熟悉调查程序, 学会绘制统计图形并对统计量进行分析。描述型案例相对比较简单, 一般是一篇经济论文, 或某国某地的国民经济统计公报, 或是企业经营状况的年报, 或是生活中的小故事。在学生阅读, 老师提问、解答过程中, 传播、掌握新的知识。如通过案例“美国越战征兵的抽签法”, 让学生对统计学的实际运用有了感性认识。解题型案例是通过实例性问题的具体解答, 来解析相关的原理、定义和方法。如学习统计决策时, 我们通过“帮助王先生选择理财方案”案例来解析如何绘制投资理财决策树图。综合型案例是对统计全局性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研究, 涉及面广, 一般在统计分析阶段使用。如在学习时间序列分析时, 我们选择了“中国国内消费需求发展分析”案例, 讨论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趋势以及是否存在季节变化和周期性变动。四是案例数据。所选案例最好提供大量数据, 以便学生上机分析解答。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遇到的难题是高质量案例库的建立问题。首先, 缺乏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规范的统计学案例教材供教学直接采用;其次, 自己编写的案例多为直接采用报刊、杂志内容, 缺乏对案例作科学的设计, 从而影响学生做出科学合理分析和评价。

2. 课堂教学组织。

统计学案例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组织一般包括三个环节:引入案例、分析讨论案例、总结评价案例。案例的引入主要涉及引入时机和引入方式, 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掌握。引入方式主要有印发文字材料、教师描述、多媒体展示、学生讲述等。引入时机可以在章节教学之前引入,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也可在讲解知识点时呈现, 让学生通过案例描述来验证知识原理;或在某一章节教学之后呈现, 让学生运用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分析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学生运用相关的统计学知识, 进行独立思考, 积极交流和研讨, 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师生互动将案例内容与相应的统计学原理联系起来, 揭示案例中蕴藏的统计学原理及方法, 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 学会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操色扮演等。评价总结案例是课堂教学的概括和提升阶段, 通常由教师完成。可以是对学生讨论过程进行评价, 指出不足和成绩;也可以是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或者进一步提出探索问题, 促使学生调整视角, 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在此过程中, 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案例教学模式提倡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师具备准备和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 具备将理论和实践贯通融合的能力, 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

三、完善统计学案例教学法的建议

1.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要从三个方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是提高从整体上把握统计学理论体系的能力。这要求教师要掌握扎实的统计学理论, 了解国内外理论探讨的前沿和进展。二是提高驾驭案例讨论的能力。这要求教师要熟知案例内容, 清晰理解案例中所隐含的理论基础知识, 关注案例研讨过程。三是具备平等观念。这要求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 要转变角色, 增强沟通意识, 尊重学习者的创见。

2.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改变学习观念。

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习惯, 案例教学模式促使学习者改变学习习惯。首先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不仅要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理论知识, 还要主动积极思考, 形成自己的观点;其次是变个人学习为团队学习, 学生要积极参与案例讨论, 听取他人观点;第三是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 学生要积极参与统计实践项目研究, 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完成报告写作和口头表达汇报。

3. 重视案例库的建设。

丰富的高质量的案例库是案例教学的根本保障。首先, 案例的选择和编制应紧扣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 让学习者通过案例可以逐步掌握运用统计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各种技巧;其次, 案例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 把理论知识的学习置于具体实际经济环境中;第三, 案例要能提供学习者思考与解答问题的多种途径, 便于拓展学习者创造性思维。

4. 加强统计软件的学习运用。

统计学案例中一般都包含大量的数据, 需要借助统计软件作为分析工具。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有SAS、SPSS、MINITAB、TSP等, 这些软件都具有强大的分析功能, 但需要足够的课时进行专门的训练。考虑到课时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选择Microsoft Office中的Excel软件辅助教学实践。通过Excel中统计分析工具的运用, 能够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并把结果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使案例讲授更加直观。

四、结语

案例教学提供了完整的统计应用背景, 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的意义及作用, 更好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更好地分析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袁卫等.统计学习题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袁诚.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统计教育, 2006 (4)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实践 篇10

传统的法学教学法, 多注重法条阐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迅速发展, 法律规范日益增多, 法律现象日益复杂, 单一的法条阐释是远不能适应客观要求的, 更何况繁多的法律规范是学生在学校阶段不可能全部掌握的, 即使是掌握了现有的全部法律规范, 还有一个旧法被修改, 新法不断颁布的问题。如何适应客观要求, 这就需要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原理, 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基本的概念、原理去理解法律、评价法律现象。采用案例教学法, 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案例教学法为美国哈佛大学首创, 该方法强调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法学知识。案例教学不仅重视人的知识, 更重视人的能力, 是“授之以渔”的教育方法。

笔者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讨论或辩论

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 学生知道很多经济案件, 只不过了解得不够深入, 他们希望教师能科学而有条理地对这些案件做出解析。此时, 教师若在课堂上引入此类学生略知一二而又急于深知的案例去迎合学生的需求, 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2012年经济法的课堂教学工作中, 笔者从社会热点案件中, 选取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i Pad商标权属纠纷”让学生辩论, 以便加强学生对合同法中“表见代理”这一法律制度的正确理解, 加深对“商标权转让方, 应是《商标注册证》上的商标专用权人。商标权转让, 应经商标局核准后发放有关证明, 并依法公告, 受让人方始享有商标权。”等商标法知识的印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商事仲裁的程序与救济”这个法律知识和“合同无效”法律制度, 笔者选取了价值1080亿元的“中国商标第一案”广州药业与加多宝母公司鸿道集团关于王老吉商标的纠纷案组织学生讨论。在案例的讨论中, 笔者作为主持人, 积极引导学生发言, 有效地把握课堂讨论气氛, 防止讨论气氛过于激烈或者冷漠。案例涉及的问题由学生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 教师则围绕题目中心给予必要的引导, 以免偏离案例分析讨论的目的要求。这些典型案例的讨论或辩论不仅可以使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泼, 而且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抽象的法学原理, 并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组织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作为一种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由于学生亲自扮演某一角色, 全面介入模拟诉讼活动中, 为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环境。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案例的选择一定要有典型性和可辩性, 能有让各个角色充分发挥自己才能, 施展才华的空间。这需要教师做足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否则根本达不到应有的课堂教学效果。具体而言, 教师首先要精心选择教学案例。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 如何让学生置身于案例之中, 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案例的探讨之中。在2012年经济法的课堂教学工作中, 笔者选取了全国法院2011年知识产权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之一“腾讯科技 (深圳) 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与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三际无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奇智软件 (北京) 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组织模拟法庭, 以便学生正确掌握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商业诋毁”相关内容。2.选择角色, 布置任务, 分头准备。这是模拟法庭教学活动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这一阶段, 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 分析案情 (上述不正当竞争案要帮助学生确立辩论的重点:第一, 腾讯和奇虎是否存在竞争关系;第二, 商业诋毁的构成要件及被告是否构成商业诋毁。) 制作需要的各种法律文书, 熟悉相关法律条文、诉讼程序等。3.模拟法庭审判结束后, 教师组织对模拟法庭审判活动进行讨论。尽量让每位学生对该案的审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 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如案件事实是否清楚, 运用法律是否正确等。模拟法庭的过程能够教会学生相互沟通。同时, 学生还能学会如何互相评论、批评, 学会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向别人提出自己的意见, 同时也学会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

三、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分析案例

学生对某方面的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 就想跃跃欲试, 展示自我。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分析案例。讲完某一部门法, 如竞争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 可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课后选择并分析案例。然后专门抽出一定的上课时间, 让学生到台上把自己选择的案例和分析的结果公布于众, 让全班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使其牢固掌握相关知识, 更有利于增进教学相长。该方法的运用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 达到教学目标。

虽然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 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要具体分析案例, 必须首先具有一定的法律基本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重要的概念、原理必须从理论上阐述透彻。学生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是不可能解决复杂的具体案例的。教师应把法理、立法本意等的讲述放在首位。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概念、原理之后, 应把中心转到分析、解决案例上。各种教学方式应是相辅相成的, 不能完全替代。

摘要:与传统教学法相比, 案例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经济法案例教学的组织可采用模拟法庭、典型案例辩论等形式。

关键词:案例教学,经济法,实践

参考文献

[1]史明灿.谈谈案例在<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经管类课程中案例教学论文 篇11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课程;传统教学法

1 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及特征

提到案例教学法,教育界的人士马上会想到世界上最好的商学院之一——美国哈佛商学院,因为案例教学在哈佛大学,尤其是在哈佛商学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令世人所瞩目的成功。那么案例教学法的提出到底与哈佛大学有没有关系呢?笔者通过查询资料发现,“案例教学法”,英文为 Case-study teaching method,确实是来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这种教学方式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在哈佛商学院应用的,其后便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人士的热烈讨论。当时教授们给MBA专业的学生上课,但是却没有合适的教材供学生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授课教师为了获取上课所需的资料,便直接到企业的第一线采访企业经理人并记录他们的商务管理案例,然后仔细整理,最后把材料打印好分给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这种教学法不再是传统的那种灌输式的授课方式,所有案例均来自于实际生活,激发了同学的兴趣,而在课堂上也是以讨论和互动式提问为主,使同学们在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中掌握了管理理念和相关知识。由于案例教学法授课效果极佳,后来这种教学法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在于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导向的作用,教学的主要内容便是案例本身。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课前认真准备好合适的案例,这些案例一定和教学目的有很强的联系,选择的案例必须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将要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分析,甚至是争论,最终达到掌握专业知识的目的。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教育方式变革缓慢,课堂教学方式死板。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引进了案例教学法,不过引进案例教学法后,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说国际商务、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学科领域。

2 国际贸易类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类课程主要是研究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理论性比较强,是国际经济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愈发深化,中国的经济也已经溶入了世界,这已经是非常客观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教授国际贸易课程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贸易类课程包含了很深的经济学知识,很多学生对学习这些理论知识觉得困难,而且内容枯燥,因此缺乏兴趣。可是如果把国际贸易类的相关知识与当前动态的世界贸易实际联系起来,就会强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当前的事实案例,启发学生的思维,然后联系到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些都为应用案例教学法讲授国际贸易提供了支持。

3 传统教学方式在国际贸易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3.1 教学方式过于单调

中国的传统教学的方法是填鸭式的,这种教学方法强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上课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手段单调呆板。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忽略,所以很多人都没有积极性参与课堂互动。由于缺乏学习热情,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沉闷,教师在课堂上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由于国际贸易知识含有较多的经常学理论知识,以传统的教学手段讲授国际贸易类的课程,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对这类课程的厌烦情绪。因此,如果利用案例教学法灵活多变且紧密联系实际的优点,那么就能刺激学生对国际贸易类课程的兴趣,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单调乏味。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注重与实际结合,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当前世界经济动态的变化,培养他们分析国际经济的能力,使学生不再“读死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素养。

3.2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

国际贸易类的课程由于理论知识点较多,所以学习起来需要认真思考,因为这些知识点有相当的理论深度。而传统的教学手段把实践教学放在了次要地位,只是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造成了理论与现实的脱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枯燥地重复那些深奥的理论,反而不能让学生静下心来思索这些理论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及意义,所以最终导致了国际贸易课程的形而上学的授课及学习方式。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年少时期,对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却无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国际贸易课程的这些理论知识。相反,案例教学法却能抛却传统教学手段中理论与现实脱节的缺点,可以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今天的国际经济问题时掌握那些经典的经济理论知识。

3.3 课堂互动性差

由于教师在传统教学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中国学生基本上接受的就是“填鸭式”的知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国际贸易类的课程含有很多理论知识点,比如说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优势理论等传统贸易理论知识,还包括以不完全竞争为基础的新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总之,无论是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还是后来的新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学上都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国际贸易类课程是理论性太强了,而实践性却比较弱。当前教育界的思想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如果没有实务性的知识点或者该类的知识点过少,则无法“学以致用”,在就业时也比较麻烦。因此,当前学生的这种认识就为国际贸易类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难题,如果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必定会非常的反感,在课堂上没有兴趣与教师进行互动性的配合,有的学生甚至故意抵至这种教学方式,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阻碍。

4 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类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同,应用案例教学法讲授国际贸易类的课程,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4.1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选取当前生活中的案例讲授国际贸易类的经济学知识,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案例的铺垫,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在分析案例时会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角,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辅助点评和剖析,学生的视野将会更加开阔,对知识的思考也必然更加深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案例教学法由于具备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不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更重要的是因此增加了课堂上知识探讨的互动性,确保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2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国际贸易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各种各样的案例,学生也可以列举身边与该课程有关的案例进行讨论。因此,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所选取的内容进行筛选,只留下对该问题有意义的信息。通过长期的训练,在对信息筛选、加工及运用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必将得到提高,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4.3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理解国际贸易课程中的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师要选取很多相关的案例,这些案例来自于实际,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必须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面对案例中的实际情况,学生要解决问题必须认真思考,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和应用,通过这些知识去分析老师课堂上布置的案例。国际贸易中牵涉到了很多的知识点,学生在是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会养成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点的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5 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类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采用案例教学讲授国际贸易类的课程,教学效果当然会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是,如果在选择案例时不加思考,或者教师只选取了案例而再也不管其他的事,教学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利用案例教学法讲授国际贸易类课程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5.1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目标精选教学案例

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关键,如果教师没有认真选择案例,那么学生就可能不会很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中的相关理论知识点,也当然谈不上把理论知识进行很好地实际应用了。恰当的、适合的案例为教学目标中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很好的注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会轻松地学会理论知识;相反,差的案例则容易使学生误解该理论知识,也就是说,对学生理解这些理念知识造成了误导。由于案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必须认真仔细地选择案例。

5.2教师必须有效地把案例展示给学生

有效地案例展示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认真选取了教学案例之后,下一步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如何把案例展示给学生,也就是说,如何让学生对这个案例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根据知识点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在讲授理论知识之前把案例展示给学生,还是在讲授理论知识点之后再把案例展示给学生。尽管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起着辅助作用,但教师的重要性并没有减弱。在展示案例时,教师要把握好这两个作用,第一是导演的作用,要组织好学生,同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和点评,要让学生的讨论沿着既定的教学目标方向前进;第二是媒介的作用,教师在案例和学生之间进行联系,让学生大胆思考和发言,拓展学生的视野。

5.3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认真地点评

对于每个案例的分析,学生由于知识存量不够,可能不会恰当应用新的知识分析老师布置的案例。正是由于缺乏对这些新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在分析问题时往往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必须客观全面地对学生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点评,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教师的点评应该在学生对案例充分讨论之后。教师的点评是案例教学法的升华,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进行案例点评时,教师要掌握好两个原则,第一是必须坚持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案例点评时切忌喧宾夺主,不能只顾陈述自己的看法而忽略了学生讨论的质量,也就是说,必须结合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第二是坚持教学目标原则,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好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因此案例分析应在教学目标的范围内进行,而不是从任意角度分析问题,否则,就失去案例教学的意义了。

参考文献:

[1]郝双魁.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6(6).

[2]郭峰.案例教学法小议[J].校园心理,2011(9).

经管类课程中案例教学论文 篇12

目前, 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显现, 新经济环境和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对经管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看, 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出现供需错位及用人需求总体增加趋势减缓的格局。经管类专业令人羡慕的就业形势已受到多方面的消极影响, 今后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扩招政策出台后,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养单位纷纷扩大经管类学生的招生规模, 使得经管类成为增长最快的专业之一。尽管社会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仍较大, 但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 需求空间将逐步减小。同时,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经管类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竞争愈演愈烈。而且, 在报考专业时出现的“热门过热, 冷门过冷”的两极分化现象加剧了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不平衡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尤其经管类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教育部经济学及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和教学训练内容与方式紧密相关。因此, 经管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必须根据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不断改革。通过开展基于双主体互动模式的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 着重培养大学生能力, 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更加接近, 会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教学环境下的“互动”一般指“使某一教学主体与其他教学主体和教学环境全面地建立信息、情感、思想、人格等方面的交往关系, 以保持教学的活力和培养学生自主活动的能力”。课堂中老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两大主体, 课堂教学离不开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国内的吴康宁 提出学生是具有超越性的“受教育者”, 在师生互动的具体教育场合中, 学生常常会在实际中变为“非受教育者”, 并有可能在实际中充当“教育者”。赖俏贞则提出了师生情感互动。

20世纪初, 案例教学开始被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 其内容、方法和经验日趋丰富和完善, 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Sternberg认为, 就知识而言, 包括三个层面, 即原理性知识、特殊案例的知识、把原理和规则运用到特殊案例中的知识。教育的中心必须由知识的系统积累转变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尤其开发其智力的核心——大脑思维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

当前, 国内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并列入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 尤其在一些经管类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但是总体上, 目前国内的案例教学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 表现在: 第一, 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务, 重宏观轻微观, 重传授轻参与;第二, 案例教学比例不尽合理。与国外相比, 国内高校案例教学在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 远远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第三, 案例库源不足。这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尤为突出, 许多高校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滞后, 缺乏对整个过程的专业性审视和洞察, 因而也难以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评价。

可见, 与当前对案例以及案例教学的巨大热情相比, 案例教学模式及相关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许多领域和问题还缺乏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模式研究更是如此。

3 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的发展趋势

21世纪以来,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使经管类专业所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因此, 在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中, 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也将和学科的发展一样, 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变化。

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更加注重双主体师生交互式的教学风格。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的对各种方案的分析讨论和辩白对比, 以此来深化每一个人的学科思维, 并且使学生在这样优化各人方案的过程中, 积累丰富的学科理论知识, 这就自然地采用了那种在相互交往和讨论中学习的有效学习方法。

基于双主体互动模式的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基于双主体互动模式的案例教学法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独立自主地事先分析案例, 从中发现自己认为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拟定方案, 然后拿到课堂讨论中去交换意见和深入研讨对比, 最后形成具有独到见解和尽可能具有创造性的可行方案。要强调以基础理论为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铺垫。互动式案例教学一般应放在专业课每章或本门课程的最后教学阶段。因为此时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 增强了感性认识, 进而能够面对客观实际找出问题, 并制订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还要关注经管类案例制作的国产化和系统化。目前国内经管类教学使用的案例还不完善, 不少案例数据陈旧, 缺乏现代数量分析方法的应用。因此, 以当前社会发展为研究对象的案例研究工作是经管类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方式的无纸化和多样化方面, 目前国内案例教学过程仍然是以课堂讨论为主的纸张教学。但无纸张教学就逐渐成了国际上案例教学的主流, 即运用计算机来阅读案例、分析判断企业面临状况, 并通过模拟决策来看设计方案的经济效果及其对公司的影响。此外, 多媒体互动教学、基于Internet 的网上教学等也是案例教学的发展趋势。

4 双主体互动模式的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的实践方向

在双主体互动模式的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实践中主要需要做到三点:一是加大互动式经管类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力度, 强化数量分析计算, 致力于将基于双主体互动模式的案例贯穿于各章节教学内容的始终;二是在教学方法上, 采用课堂教学与网上教学相结合的双主体互动模式, 适时推出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经管类案例;三是在教材建设上, 在有目的选择国内外经管类案例的同时, 致力于编写一套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案例集。

有必要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实践和就业需求的背景, 针对部分地区和企业展开典型调查, 分析经管类案例的特征要素及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的特点, 进行教学案例设计, 进而通过课堂实施, 有效地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进行融合, 并通过建立相应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对其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 从而构建完善的基于互动模式的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体系, 以发展经管类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在教学中, 学生有着较大的自主权, 他们参与讨论与交流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 这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可使学生有展示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

通过开放式课堂教学、互动式研讨和互动式探究性学习, 能够将知识内化, 并能将各学科理论进行有效的整合。这一教学方式展示了“结构性”较差的那些问题情景, 也把教学转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 通过师生间的相互探讨, 可以对案例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 将所学的各种理论进行整合和融会贯通。依据认知结构发展原理和学生信息加工理论的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学生在学的过程中, 能设身处地从实际的场景出发, 设想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 有可能产生的种种偏见, 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方案。这样一旦他们走上工作岗位, 就可以把这些真才实学应用其中。这样就可以促使教师很好地掌握理论, 帮助教师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 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教学相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5 总结

基于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方案的成功实施, 需要结合教学实践经验, 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 分析基于双主体互动模式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 确定反映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并运用归纳法、演绎法和实证分析方法, 结合互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形成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经管类案例集。可以采用比较分析方法, 确定基于双主体互动模式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的一般方式, 同时结合专家访谈回馈意见, 对基于双主体互动模式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方案进行修正, 建立基于双主体互动模式的经管类专业案例教学体系, 促进有工科背景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汉族.教学交往实践:现代教学的本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0, (2) :54-59.

[2]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 2003 (4) :43-47.

[3]赖俏贞.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21) :177-178.

[4]金千, 逄咏梅.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4 (8) :56-58.

上一篇:女性依附下一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