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语文教学

2024-09-24

新理念下语文教学(精选12篇)

新理念下语文教学 篇1

语文知识渗透到各行各业,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语文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中职学校要改变语文教学思路,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一、改变教学思维

(一)从学生特点出发

当前,中职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在方方面面出现了不少问题。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突出表现在:学生缺乏独立性,学习目标不明确,厌学现象明显,甚至逃学现象时有发生。许多中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态度不端正,听说这种最基础的能力有些学生都不具备,更别说读和写了。究其原因,一方面,中职学生普遍基础不牢,另一方面,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在知识层面和能力层面都有一定差距。针对这种情况,相当一部分教师采用与普通高中一样的教学方式,没有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特点,没有结合中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学生并没有对语文产生足够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为求职就业提供保障。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也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改变教学思维[1]。

(二)从人才标准出发

中职教学,其目标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这个目标是以中职教学的宗旨为基础制定的。如今,各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都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要强,道德修养要高,但是,从往年实习生、应届毕业生工作情况看,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语言表达能力差,无法用语言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地描述,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企事业单位往往不会聘用这样的学生,导致学生就业率低,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简言之,中职学生在听说读写这四种最基本的能力上存在严重不足,降低了综合素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制定语文教学模式时,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基础,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依据,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对中职语文教学进行探索

(一)教学目标要合理

教师要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既要合理,又要符合专业需要,同时,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在实际教学中,如果难度太低,学习压力不大,学生学习动力降低,产生懒惰情绪,学习成绩很难提升,知识掌握程度也不牢固。反之,如果难度太高,学生不易接受,理解有难度,产生畏难情绪,同样无法提高学习成绩,教学质量不达标。针对上述情况,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制定方面,难易要适中。语文是学习任何科目的基础,为中职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保障,这就要求教学目标要具有专业化导向,具体而言,就是将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和专业技能相结合,融入技能训练中,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这样既可以促使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又可以确立好中职语文发展方向[2]。

(二)教学内容要合理

中职学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宗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专业发展空间巨大。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也不同,在实践中,由于专业特点不同,因此中职教学要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首先重视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针对日常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以现有教材口语练习内容为基础,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要将训练重点放在四个方面上:一是交际口才,二是说服口才,三是行业口才,四是演讲口才,采用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并积极鼓励学生勇于开口,在课余时间多加练习,组成学习小组互相监督互相鼓励。然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一个人所需要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之一,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内容中增加阅读能力的培养,制定周密的阅读计划,不光是在课上,课下也要主动进行阅读训练,拓展知识面。最后,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各行各业在日常中都会或多或少地碰到与写作相关的工作,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除了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外,还要讲写作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任务中,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3]。

(三)改变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选择正确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教师应采用多种措施相互配合的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内容特点,用图影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加上适合的文字描述,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的剖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教师利用多媒体设施可以将不难点用图像和影像方式呈现出来,吸引学生注意,把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帮助学生更好的观察文章的条理,理顺知识点。

三、结论

中职学生语文能力需要长期不间地培养,需要多方努力相互配合才能提高整体语文水平。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教育方式,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授课模式,提高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充分掌握知识,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浦培芳.新课程理念下中职语文教学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4(6).

[2]石永仙.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

[3]姜强军.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中职语文写作教学改革[J].赤子(上中旬),2014(24).

新理念下语文教学 篇2

2. 是否有比较强烈、带有新异性和刺激性的事物出现; 3. 是否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的联系; 4. 学生对事物是否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长时间地集中,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会被教师创设的形象的、直观的教学环境所吸引。创设良好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愉快地、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活动中去。 课堂上,笔者常常创设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物、幻灯片、卡片、简笔画、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在教授“What’s this / that in English? It’s a...”句型中,课前笔者要求学生尽量多准备一些实

物带到教室来。上课时,同学们的桌子上放满了各式各样的实物,有苹果、梨、桔子、香蕉等水果,有蛋糕、汉堡等食物,也有橡皮、尺、铅笔、钢笔等学习用品。在Pair work 时,大家争先恐后,都想用自己桌面上的东西进行问答。同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制作了形象生动的课件进行同步教学。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既减少繁杂的文字说明,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尊重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英语教育教学活动应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入手,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作为教师,要承认、发现学生个性的差异,引导、激发学生进行英语实践活动的兴趣,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决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应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余地,让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应把学生置于主体的位置,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好教学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要进行组织和引导,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唤醒他们的学习需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会获取分析、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在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决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去支配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标准评判学生的活动,从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例如,课前

三分钟,笔者常常让学生上讲台用英语来说一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发挥其特长,张扬其个性。再例如,同一个问题,对于学生不同的回答,都会在教师的首肯中得到鼓励。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积极求知,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协同共赢,培养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它不仅可以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和指导,还可以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和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在教授My family这一课时,笔者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然后让每人拿出自己的家庭成员照片在小组内进行介绍。由于是同学之间的互动,学生的紧张情绪和害怕出错的心理障碍很快就消除了。他们不仅能积极主动的交流,也能虚心接受别人的观点,还能公正地评价别人和自己。同时,笔者对各小组的优点都进行了表扬,使他们有很大的成就感。最后,在小组之间进行pair work的`对话练习时,学生放得更开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到了引导的作用,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生普遍认为,合作学习既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培养合作精神、提升学习效率的学习方式。 四、多加赞美,体验成功喜悦 赞美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时,一句赞美的话,便可以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心。学生特别喜欢受到教师的注意和赞美,即使是学困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多讲、多练,让优等生和学困生都有言可发,有题可做。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抓住每个学生的闪亮点并及时给予赞美。有时,

一句赞美的语言、一个包含激励的眼神或亲切的抚摸都会让学生感到满足,深受鼓舞,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I think...句型中笔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说Money / Girlfriend / Boyfriend / Health / Playing / Sleep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课堂气氛活跃。笔者对发言的学生都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如:“Good.” “Right.” “Very good.”“Wonderful.”“You’re clever.”等等。 当学生看到自己也能用英语回答笔者的问题并受到表扬时,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英语的兴趣更高了。有一次,笔者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都积极的发言,只有一位学生沉默不语。笔者看透了他的心思,专门让他回答。他站起来后,低着头,羞答答的。笔者和颜悦色地说:“您把答案说出来好吗?”他小声地说出了答案。同学们哄堂大笑,说:“声音小的像蚊子。”笔者还是温柔地说:“不要笑,他回答的非常棒!我敢说你们的口语都没有他的好,如果胆子再大一点儿就更好了!是不是?”他点了点头,鼓起勇气,抬起头来,大声地把正确答案说了出来。笔者马上当着全班同学赞美他一番。从那次起,这位越来越勇敢,越来越有自信,英语越学越好。 因此,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赞美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大胆发言,让他们在赞美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任重道远,英语教育工作者应顺应当今世界英语教育全球化、开放化的特点,以改革课堂教学为己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

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1 课中的某个环节设计得较好。学生比较喜欢,活跃了课堂氛围。 2 某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并使用英语,符合任务型教学。 3 某项难点没有落实,在今后的课中要加强课前设计,要更关注孩子的实际能力。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反思英语教学反思 2009-12-15 07:48:51 阅读82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我是一位英语教师,我觉得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做到“三化”是搞好课堂教学

的保证:一是课堂英语化,二是教学情景化,三是步骤规范化。 课堂英语化是因为语言是一种环境的产物,应尽量的给学生营造一个英语的语言气氛,所以在英语的课堂教学教学组织中尽量使用英语,做到课堂英语化,以排除学生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的干扰。我觉得小学阶段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期之一,尽管他们刚涉及英语,掌握的英语句子和单词还很少,但我觉得应该从第一节课起,坚持用英语进行教学,因为小学阶段所学的单词和句子很简单,我们可以借助于物体直接来教,帮助学生尽快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另外,还可以充分运用眼神、手势、动作、表情等形式来帮助教学。 教学情景化是指课堂教学必须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英语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后产生一种自豪感,心里产生愉悦感。我所教的班有几个小男生,每次在课堂上的表演都十分投入,表演得很好,特别是得到老师的表

扬或得到小奖品时,这些学生的心情非常激动,下课时还问你许多东西用英语怎么说,他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所以英语教学的课堂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兴趣,如歌谣、游戏、猜谜、讲故事等。要让小学生能够在四十分钟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景,做到教学情景化。 步骤规范化是指教学的内容和程序的规范化,因为小学英语教学是为以后的中学英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形成音和义的联系,其次形成音、义、形的联系,最后让音、形、义形成整体,这是我对小学英语教学步骤规范化的认识。 我发现小学的英语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 我记得我教三年级英语教材中“动物”那一单元,主要是谈论自己所喜欢的小动物,上课前我布置学生们把平时他们在家里的动物玩具带到教室,课堂上学生非常高兴,他们拿着自己喜欢的动物学会了用英语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名称。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还可以拿着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简单的英语交谈,平时表现不积极的同学也在这堂课里兴趣高涨,到达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课堂上要尽量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例如教材里有一首歌唱“彩虹”的歌谣,第一次我请七个同学每人画一种颜色,边画边用英语说彩虹的名称,如果说错了就叫这个同学唱一首英语歌曲。第二次上课时,我又叫七个同学穿成像彩虹一样的颜色,站在黑板的前面,其他同学跟随录音机唱彩虹之歌,等学生唱熟了这首歌曲,我就叫七个同学唱和自己的衣服颜色相关的英语句子,其他同学则跟唱,这样的课堂学生很难忘记,学生很

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激发兴趣 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的一统。基于它的重要地位,作为语文教师,我高度重视,密切关注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力争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利用课堂教学,指导学习方法

课程标准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来设计,第一次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提高到这“三重”之一的位置。这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把视角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我在课堂上给他们创设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来运用、提高。

例如,教学“养花”,通过课堂辩论,正方、反方的互诉理由,学生把课本中养花的喜、忧、哀、乐等理解得相当深刻,并结合实际谈到环境美化、陶冶情操。这样,教师真正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把课堂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促使老师把重点落实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快速阅读的方法、背诵方法、积累方法,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即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学习方法指导上来。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激发创新兴趣,营造创新氛围。引起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的良好的开端。每一个孩子都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一旦设置了疑点,他们常常会渴盼得到结论,会认真、积极地去探究。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这一课时,我先请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玻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有透明玻璃,能遮风挡雨并且明净透亮。”“宝石蓝玻璃,非常漂亮。”“装饰玻璃,上面布满美丽的花纹。”“汽车玻璃,很结实。”……我适时夸奖,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我们今天要学一篇课文,就是有关玻璃的。出示课题后问“新型”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后追问,看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大家情绪高涨,主动发言:“我想知道有哪些新型玻璃?”“它们都是什么样的玻璃,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特殊的作用?”“是谁这么聪明发明出来的?”“它們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用什么做成的?”我则抓住契机,鼓励说:“那就让我们赶快来读课文,寻找一下答案吧。”此时,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带着浓厚的兴趣认真地研读开来,切实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把“要你知道”变成“我要知道”,充分尊重每个个体的需要。

2.激发求异思维,拓宽思维广度。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散性思维训练,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类型,一种方法,一个结局,是范例,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冲破课本的框架,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驰骋,激发思维的广度,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教授传统篇目《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摒弃了“课文中‘亲人指的是谁”,先讲读第一个事例,然后学生自学第二、三个事例等传统套路,而是从“亲人”是“有血缘关系的人”这一基本外延生发开去,通过学生反复地品读、体会、感悟,得出这里指的是“战争年代有‘血肉关系的亲人,也包括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和平年代有深厚情谊的人”,延伸了“亲人”的外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因势利导,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教学实践告诉我,当代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利用教材有利因素进行锻炼,教师加以点拨,努力培植。例如,《穷人》结尾的补叙《桑娜拉开帐子后》,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教学《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可让学生根据其中的有关描述思考想象:当时的战斗形式是如何的激烈;战士们的处境如何艰难;大娘一行是怎样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来到阵地的;阵地上的情景怎样?战士们是如何被感动的……然后,以《硝烟中》为题,练习想象性扩写。

三、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

知识的理解、内化、运用有其过程。语文教学在注重以上过程中,不应停留在本身的完整性,而应体现诵读、积累、迁移,实现语文教学引路的目的。

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是学生阅读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正确分析,把握学生阅读期待视野,利用其阅读期待提高教学质量,更应根据学生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呈现阅读内容,共同构建。学生的期待视野,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审美认同能力。

新课改下品德教学设计新理念 篇4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必修核心课程, 新课程改革为思想品德教学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 打破应试教育局面下思想品德教学枯燥, 乏味单一的窘迫局面, 丰富了教材内容, 切合生活实际。通过施行交互式教学, 情境教学的全新教学模式, 降低教学难度, 优化教学课程。探索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思想品德教学新思路, 构筑全方位的思想品德教学新格局。

一、多媒体音像共现, 吸引学生专注课堂

当今是高度信息化时代, 是追求高效率效果优化的时代,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的要求了。多媒体的应用, 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拓展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 我们可搜集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 他们关心的社会热点等信息, 来补充课堂。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地接受知识, 体验情感。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声、光、形、色的特点, 表现形式灵活多样。视觉与听觉的冲击, 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自觉地走进课堂, 自愿地参与其中, 自主地接受知识。

二、形式多样的课堂导入, 引领学生步入课堂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 导入得好与否, 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 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 例如, 在新课的导入时, 我们可以一种特殊的情境, 配乐诗朗诵, 在甜美舒适幽静的氛围中, 为学生朗诵一首抒情小诗。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 使他们从课间的喧嚣一下子平静下来, 很快地进入课堂。就在学生听得很投入的时候, 小诗以问题告终, 激起学生探究新课的欲望, 从而导入新课。

三、自主合作探究方式, 带领学生主持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因此,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形式,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 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教学中教师要做到:

1. 转换角色。

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 让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在此, 教师的引导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选取典型材料, 设计学生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来发挥作用, 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2. 丰富教学形式。

教师可采用自主式、讨论式、辩论式, 记者采访、小品表演等形式, 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 在竞争中合作。例如, 教师可以选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人物进行采访。此外,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采用课堂辩论形式, 既锻炼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又锻炼了学生的灵活应变的能力, 课堂气氛活跃至极。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成就感, 兴趣盎然, 乐

四、联系运用生活, 让学生品味课堂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生活在丰富、在发展, 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课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发挥的沃土, 掌握了知识, 锻炼了能力。

例如, 为了丰富课堂内容, 教师应该搜集生活中活灵活现的真实事例, 采用媒体视频的形式带给学生, 在更具说服力的同时, 联系了学生的生活,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增添了课堂教学的情趣化和兴趣化。

五、教学评价显真情, 让学生自信于课堂

传统的评价很笼统、很空洞, 语言形式内容过于单一, 没有针对性, 没有真情实感, 缺乏一定的导向作用。而且, 学生对于这些评价性语言, 早已经麻木了, 也起不到什么激励的作用。在去年组织的思品教研活动中, 我听了很多老师的课教学评价非常有特色, 如“老师相信你, 你一定会成功的”“说的很精彩, 如果声音再响亮点就更好了”“相信自己, 一切皆有可能”“老师永远支持你, 你是最棒的 (坚定的目光投向学生) ”……这些老师的评价用语非常丰富, 而且用得很具体、很恰当, 很具感染力, 针对性强又富有激励性。

我们的课堂评价应摒弃千篇一律的模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 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恰当的评价。课堂评价应具备激励性、针对性、真实性、引导性、情感性、差异性、艺术性等。由于在教学中教师所作的评价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在某种程度上都给学生以肯定, 因此, 学生能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信心。

六、民主和谐环境, 让学生享受课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 学生是服从者和接受者, 俯首静听, 对教师敬而畏之。如果学生被压制, 就谈不上什么学习兴趣。我们的创新人才又从何而生, 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又从何而生?所以, 教育呼吁以人为本的和谐课堂。

和谐是指在事态发展中的一种相对均衡、统一、协调的状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于相互尊重、信任、帮助, 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良性互动的状态。

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性。和谐能产生美, 产生最佳互动和协作, 产生最佳效益和共赢。和谐不但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的追求, 也是教育的追求, 我认为更是课堂的追求。和谐的课堂教学能带给学生接受知识与情感态度的和谐统一, 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充满热情和向往, 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和谐民主的课堂, 又能带给教师教与学的和谐共赢, 达到教育的最佳境界。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 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民主的课堂氛围。

新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总结 篇5

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强调“以生为本”,呼唤教学的人文特征,小学语文教学人文化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是人与人之间顺畅交流的前提,即便面对的是学生,教师也应摆正自身地位,不要做“命令者”,而要做“引导者”,不要做课堂的“表演者”,而要做课堂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融入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语言的艺术,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如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学习开始时,教师可先讲述自己曾遇到的难忘的事情,而后推己及人“同学们也一定像老师一样有很多难忘的经历,有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呢?”在教师的示范性作用下,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学生真正融入了学习角色中。

第二,运用适当的评价言语。小学生的心智处于发展阶段,渴望关注,渴望肯定的心情异常强烈,批评与否定很容易使其丧失信心,一蹶不振,相应地,积极的鼓励性言语也将对其产生极大的推动力。

因此,在实际评价中,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更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对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表示肯定,若是学生回答得完全正确,则不要吝惜一句“你真棒!”若学生的答案不尽人意,也不要过于苛责,应该表示“老师相信下次你能做的更好!”给学生一个信心支点,学生往往能够创造意想不到的奇迹。

第三,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传统教学中,学校仿佛一个加工厂,学生迈出校门,思维方式、看问题角度都是一个模子印刻出来,失去了个人的特色,新教学理念力求打破这种桎梏,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依照学生自身的兴趣进行个性化培养,教师应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学生,融入学生之间,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创设有利情境,语文教学趣味化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常用又高效的方法,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置的情境往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创设情境的方式有许多种,尤其是在现代教学设施的技术支持下,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影音丰富的特点,在课堂伊始便牢牢抓住学生的目光。

例如,二年级下册《葡萄沟》学习开始时,教师可播放一段吐鲁番盆地的视频片段,中国地势最低的盆地,满目漫漫黄沙,却有皑皑天山高高矗立,融化的雪水有如甘甜的乳汁,滋润着荒漠中的绿洲,金黄的杏儿、粉嫩的水蜜桃、红彤彤的沙果,还有那泛着光儿的像水晶一样的葡萄,小学生本就对色泽艳丽的事物敏感。

而这些水果又恰好是学生所喜爱的,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这时教师可顺势引入课堂内容“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想领略吐鲁番盆地葡萄沟的美景了,现在就让我们在小小导游――课本的带领下,跟随作者一同领略它的美丽风光吧!”教师富有号召性的语言进一步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3.加强课外阅读,语文教学多样化

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教学不应该扼杀,反而应该进行鼓励,为孩子插上一双思维的羽翼,使其自由翱翔于文学的世界中。低年级小学生认识水平有限,适合其阅读的课外书籍较少,在过去的教学中,低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常常被忽略。

俗话说,阅读使人明智,阅读的习惯应从小培养,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可甄选一些绘本,推荐给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新体会 篇6

一、兴趣——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前提

什么样的学生数学学得最好?答案是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课堂上他们专心听讲,课后他们潜心钻研。为什么这些学生如此喜欢数学?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我发现这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努力得到肯定,所以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使学生的兴趣常存?笔者觉得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把学习当成负担,他们会喜欢上数学;其次,教师必须充分领会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喜欢学习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欢任课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而在师生关系紧张的时候,学生则会产生厌学、对抗情绪。所以,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关心、理解、爱护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学习的喜欢。

二、课堂教学——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主要途径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这一环节的主动权被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教师教学中的关键。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组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1.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随便下结论;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鼓励学生及时展现思维过程,不怕出错,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让每个学生亲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现,创造性得到解放;同时,我们应由“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生”。我们应该抱着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心态,由“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如果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并具体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内容,就会使师生间缺少了互动,更缺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体会不到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如果师生尽可能多地互动,使学生有学习的主人翁态度,教学效果会有明显的提高。

例如:在“勾股定理”一节的教学中中,我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勾股定理”,让学生先从“数”上验证“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再让学生运用“割、补”法从“形”上推导“勾股定理”的正确性。整个过程中,我积极地引导每个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分析图形“割、补”过程中的方法和注意点,让学生理解整个过程中图形的面积不变这一规律。最后要每个学生实际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中,演示与讲解,观察与操作融为一体,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活动的参与者。在数学体验中寻求发现,在数学活动中实现创新,让学生尝到发现的乐趣。

2.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教学中,我们有时总是想方设法帮学生解决问题,唯恐学生考虑不周,但效果往往事与原违。其实,作为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尽量让他们自己解决,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来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要领,动手做做常常会有所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要显著得多。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我让学生在了解了三角形中位线概念之后,又让他们通过“画一画”、“看一看”、“量一量”等操作来猜想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并饶有兴趣地进一步推理、论证该结论。

3.合作学习,积极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倡的又一种有效学习形式。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若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如在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可让学生同桌或前后之间自然形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自己独立学习和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参与面,充分发挥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机会。使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数学问题的探索者,自己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个知识都是他们自己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新理念下“估算”教学的思考 篇7

一、贴近生活, 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 既是检验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手段。然而, 估算的方法、过程、结果等具有多样性与开放性, 往往导致学生估算意识淡薄。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生活情景中改变对估算的态度, 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 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如, 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带多少钱, 一间教室的面积有多大, 外出旅游的费用, 一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 2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的有关物体质量、数量或长度的问题。首先, 教师要有估算的意识;其次, 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 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 逐步渗透, 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从单一的计算策略———精算中走出来, 灵活、合理地选择算法。如, 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 (进位) ”时, 设计这样一道加、减法估算练习题:李老师去超市选了五种体育用品, 价格分别是每个足球48元、每副乒乓球拍16元、每个篮球69元、每副羽毛球拍23元、每个皮球23元。

师:下面哪种情况, 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

(1) 李老师考虑购买这些体育用品200元够不够时

(2) 营业员要将每种体育用品的价钱输入收银机时

(3) 营业员告诉李老师购买这些体育用品要付多少钱时

……

此时, 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没有直接问“买这些体育用品大约需要多少钱”, 而是通过设计问题的方式, 把学生观察的焦点由计算结果引向问题,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去比较, 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去感受估算的乐趣, 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 产生学习估算的需要, 从而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

二、创设情境, 注重增强学生估算的应用意识

学生的数学学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境, 让数学问题寓于一定的情境中, 旨在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储备, 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毫无疑问,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对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影响的。因此, 教师要善于找准数学情境与数学知识的结合点, 让情境创设与数学思考结合贴切, 真正发挥情境的启发作用。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估算资源,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 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 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 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 增强他们自觉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 某小学组织四年级两个班共83名同学参观植物园, 每张门票18元。请估算一下, 大约要准备多少钱?

生1:18×83≈18×80=1440 (元)

师:准备1440元够购买门票吗?大家先笔算一下, 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2:18×83=1494 (元) , 估算的1440元比实际用钱少了54元, 所以不够购买门票。

生3:购买门票时应准备足够的钱, 我认为用18×90进行估算比较合适。

生4:我有不同的方法, 还可以用20×83进行估算。

师:用18×90或20×83进行估算有没有道理?

(学生估算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个个跃跃欲试。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在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 许多学生表示赞同这样的估算。)

师:同学们都有各自的想法, 很不错。看来估算时, 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在上述片段中, 教师结合具体情境,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这样, 就把学生潜在的估算意识寓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中, 促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主动地选择估算方法解决问题。同时也丰富了与数学有关的生活体验, 增强了他们应用估算的意识。

三、掌握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估计, 但不是凭空臆想。教师要充分挖掘估算资源, 在具体的审题、解题、验证中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 并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将估算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教给学生, 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

1. 凑整估算法。

一般是指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整千数或几千几百几十数再计算, 这样能方便地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如, 9.9×6.9比70小吗?可以把9.9看成10, 因为10×6.9=69, 估算结果比70小。

2. 根据数位估算法。

如教学“三位数乘 (或除以) 两位数的乘除法”时, 根据因数、被除数、除数的位数估计积或商是几位数。积的位数等于两个因数位数之和或比这个和少1, 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的位数减去除数的位数所得的差或比这个差多1。如, 376×54, 学生可以根据这一经验推出它的积是四、五位数。

3. 规律估算法。

指运用各种运算定律、性质判断运算结果。如, 判断9.4×0.18=1.692的结果正确吗?这个时候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因数 (0除外) 乘以一个比1小的数, 结果肯定比这个数小的性质, 轻松地对结果做出推测和验证, 这种估算方法很适合验算一道题是否计算正确。

4. 联系现实生活或经验估算法。

如, 张奶奶去超市购物, 带了100元钱, 她买了两袋大米, 每袋30.4元, 一块鸡肉, 用了19.4元, 她还想买一条鲫鱼, 大一些的每条25.2元, 小一些的每条15.8元。请帮助张奶奶估算一下, 她带的钱够不够买小一点的鲫鱼?能不能买大一点的鲫鱼?这道题第一个问题要判断100元钱是否超过三种物品的价格总和。估算30.4×2+19.4+15.8≈ () 。根据该问题, 应适当放大一些, 如果把买一袋大米看成31元, 两袋大米就是62元;把买一块鸡肉看成20元;把买一条小鲫鱼看成16元;这样很快估算出62+20+16=98 (元) , 张奶奶的钱是够用的, 且“估算”与“准确值”极相近。第二个问题要判断三种物品的价格总和是否超过100元。估算30.4×2+19.4+25.2≈ () 。根据该问题, 应适当缩小一些, 如果把买一袋大米看成30元, 两袋大米就是60元;把买一块鸡肉看成19元;把买一条大鲫鱼看成25元;这样很快估出60+19+25=104 (元) , 已经超过100元, 张奶奶不能买大鲫鱼。显然, 估算的目的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不同的实际问题所采取的估算方法并不完全统一, 诸如求购物消费问题、求租车 (或租船) 费用问题、求某种物品表面所需材料问题……估数时要估大一些, 使结果变大;类似于求杯子 (或油桶) 的容积、求某种原材料可制作的成品数量、求租车所需辆数、求租船所需条数等估算问题, 估数时要估小一些, 把结果估小。这样, 让学生在解题、估算中体会到他们所学习的不是枯燥、刻板的东西, 而是有趣的、富有生气的, 同时也是有用的数学, 进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5. 根据尾数估算法。

例如, 3245-585-308=2348, 只需要算一下个位:5-5=0, 10-8=2, 就可以知道得数2348是错误的。

四、感悟方法, 鼓励估算策略多样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在教学活动中, 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因此, 教学中, 估算应结合具体情境, 选择最合适的估算策略。

1. 让学生掌握预测策略。

指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 计算结果如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 说明答案是错误的。

2. 让学生掌握调整策略。

在估算中由于运用不同的方法, 其估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是不同的, 所以恰当运用调整策略, 能保证估算结果更接近准确值。如, 386+212, 有的学生把386估成390, 212估成210, 390+210=600, 结果约是600;有的则把386估成了整百数400, 212估成200, 400+200=600;还有的学生则把386估成了整百数400, 212估成210, 400+210=610;显然, 由于估算策略不同, 估算结果也就不同。

3. 尊重学生的个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篇8

一、解放课堂,建构净化学生心灵的空间

朱永新教授说过:“没有情感就没有爱,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的教育者实在应该好好地体味这一句话,更应积极地行动起来,解放我们的课堂,用爱心去守护童心,让课堂成为净化心灵的家园。对此,我上了《秋天的怀念》这一堂课后有更深切的体会。这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情深意浓的文章。学生学完此文后,早已被文中那位“为了孩子,宁愿付出自己一切”的母亲所深深打动。这时学生的情绪感染了我,我及时抓住学生情感的共鸣点。要求学生说一说:“妈妈关心自己的事。”由于有亲身的体验,学生的心灵火种被点燃。话匣子打开了:“妈妈每天早晨,都早早起床,为我做饭,催我起床,妈妈太辛苦。”“有一天,我生病了,妈妈着急万分,对我的照顾真是无微不至。”学生说完后,我又要求学生说说怎样才能让妈妈高兴,做一件让妈妈高兴的事,再写一篇作文,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想学生对母爱已有了深刻的认识,今后也能在生活中自觉地孝敬母亲,为母亲排忧解难。

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才能与学生达到心灵互动、情感共舞的教学新境界,才能欣赏到心灵礼花的绚丽,才能净化学生的心灵。

二、启发质疑,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知识基础不同,产生的疑问也会有所不同。而且,他们总是有所顾虑,担心提出的问题是否会得到老师的肯定,会不会引起同学的讥笑,前怕狼,后怕虎,因而有疑而不敢问,没有质疑的勇气。对此,老师要多加鼓励,增加学生质疑的自信心,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善于设置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把质疑问难贯穿教学的过程。

(1)课前预习质疑。每篇课文教学前,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在掌握生字新词的基础上,细读课文,考虑哪些地方不明白有疑问,把问题写在笔记本上。学生刚练习质疑时,往往思路不清,提出的问题与课文重点关系不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心正确质疑,力求将问题提到点子上,提高质疑的质量。

(2)课中深入质疑。在课堂教学之中,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深入质疑。在学生对问题质疑的时候,我们就要仔细听取,认真分析,进行梳理、归类,再质疑讨论、互相交流,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关注生成,引导学生发现课堂的精彩

课堂因生成而美丽。课堂上,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角度,从传统的“教学预设”中走出来,走向动态生成,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和生成性。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文本的学习重在感受体验。例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正在她认真引导学生动情朗读感受邱少云的伟大形象之时,一个学生满脸疑惑:火燃烧这么久,邱少云身上的炸药和子弹怎么没爆炸呢?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窦老师及时启发学生再看插图、再读课文,与文本展开更加深入的对话。学生在潜心会文与读图中更加感受到邱少云的伟大。这不曾预设的精彩正是窦老师敏于发现动态生成所呈现出来的。

四、结合练说,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心得 篇9

一、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多数中学老师将授课的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能力上, 并且在对答案的评估过程中, 形式较为僵硬, 多数学生为了在考试中能够拿高分, 开始选择背诵参考书上的答案, 这就忽视了学习的真正目的。老师们泛泛的强调对课本内容的掌握, 没有考虑各部分之间的融会贯通, 久而久之, 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不会有提高。此外, 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也是提高学生总结文章主旨能力的过程, 然而大多数老师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授课的重点散乱, 没有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来感悟人生, 端正人生态度。重复机械的授课方法, 背离了教材编写者的初衷, 这也是大多数初中语文老师所犯的一个共同错误。

另一方面,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然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为了保证升学目标,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许多老师都把自己当成了主体, 自我意识很强, 不管学生何种态度, 都要把课本上的内容掰开揉碎了灌输给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更是僵硬、机械, 学生们完全要按照老师的思路来分析, 一旦出现不同就要由其他学生重新作答。其实老师们都忽视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即语言并非学得而是习得, 如果学生没有真正的开动脑筋, 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 怎么可能真正领悟到学习的精髓呢?

此外, 学生们在上课的过程中习惯了按照老师的方法来学习, 就算有什么疑议也不会提出来, 长此以往更加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应该是重视学生对结论的掌握, 以及对获得结论的过程的享受, 试问如果没有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作为总结的前提, 如何能够形成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呢。

总的来讲, 我国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效率低下, 一方面是教师对自身角色的把握不到位所导致,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太弱, 自我意识太差而诱发的。

二、发展高效课堂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 任何领域都在谈高质高效, 教育界也不应例外。高效课堂的建立对于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们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将有明显效果。高效课堂的开展注重的不单纯是学生的学习成绩, 它将重心放在了对课堂效率的提高上。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自身情感的表达以及新的价值观念的形成。要明白,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非老师, 教育的重心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非对成绩的单方面关注。

三、改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措施

1. 教师层面

老师在开课之前, 一定要对课程的内容做到充分的掌握, 没有准备的课程是杂乱无章的, 也是效率低下的, 为此, 老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 以保证课堂的45分钟得以充分利用。教案的制定也要保证知识与技能的统一、感情与价值观的统一以及过程与方法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授课内容的高质高效。

2. 学生角度

想要保证课堂效率, 增强学习效果, 学生自身的完善也必不可少。首先, 初中生应该在认知层次上做到从不懂到懂, 从不会到会;在感情层面上, 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要由不爱到热爱, 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方法上, 也要变被动为主动, 从主动到会学。其次, 学生们要主动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 以保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四、小结

由上可知, 现在的语文教学过程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致使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 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但只要老师们能够把握问题的核心并积极完善, 一定能改善这种现状。人在少年时期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是最强的, 怎样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掌握最丰富的知识是这些年来初中教师们一直探讨的话题。由此, 高效课堂就成了教师和学生们共同的奋斗目标。只有满足学生需求的课堂, 保证良好学习氛围的课堂才是大家所期盼的、真正有益于学生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刘丽.寻找初中语文的生活元素--浅谈农村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中学, 2014, (8) :46-46.

[2]刘新玲.树信心, 重方法, 提高写作水平——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学语文:下旬, 2012, (12) :60-6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教学情境,互动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 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 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 在导入新课时, 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 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 然后出示鸟的图片, 把它们贴在黑板上, 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 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 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 展开想象, 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 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 引导学生, 点拨学生的思路, 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 获取知识。所以说, 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 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 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 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 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因此, 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 语义的理解、体会, 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大胆地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 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 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 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 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 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 课堂气氛很活跃, 其间, 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 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其语境描述得美妙, 语言运用得精妙, 思想表达得深邃, 见解阐述得独到, 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 像朗读比赛, 组织读书会、朗诵会, 写读后感等, 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 理解内容, 积累词句,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也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 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 自编自演了课本剧, 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 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 进行具体表述, 让他们在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 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 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 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 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较浅显的、在书本上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 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或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 就立即加以表扬, 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 提高训练要求, 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 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 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 只要多一些努力, 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 只要努力, 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 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 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 并使学生在心里也感受到进步。

新理念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探索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一直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都是停留在一个静态的分析层面上,教师只是单纯的着眼于文本的内容、关系、结构和写作特点、中心思想以及作者观点等。阅读鉴赏大多也都局限于文章思想内容的评价和表达上,这就导致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出一个程序化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讲解,使得美好的文章呈现给学生一个支离破碎的模式。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解决文章的微观层面,还要考虑文章的实际教学作用,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效率

初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学情境的设置。如果只是单纯的读、写、背,学生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会对语文教学漠不关心,只是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基本没有情感的投入,更谈不上与作品或者是与作者的心灵互动。学生喜欢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因此,信息技术的引入,能有机整合优质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适合学生需求的语文素材,并且不断地变化着视觉和听觉的出现形式和效果,为学生创设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效率。比如,在进行《苏州园林》的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听说过苏州园林,或者是从网络上、电视上看见过相关介绍,但基本没有几个学生去过苏州园林,没法体会那里真实的美。教师上课时可以利用ppt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的系列图片,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园林美景。第一组图片主要展示的是园林的流水。那波光粼粼的水面,那淙淙的流水声给学生一种身在溪边的意境,使人望溪止步、流连忘返。第二组图片是园林的花卉。含苞待放的、争先斗艳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水中亭亭玉立的,叫学生目不暇接、凝神静气。第三组图片的是园林的建筑。雅俗共赏、独具风格的一座座亭台镶嵌在林中,使人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一组组的图片无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愿望,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二、阅读朗诵,品味感悟,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训练与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其中,朗读是阅读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眼、脑、口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将无声、静止的语言变为有声、灵动的语言。尤其是有效朗读与文字语言、思想情感紧密相连,需要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对话,激活已有的经验与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就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阅读与朗读有机融合,给学生更多自主体验的机会。当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朗读的形式,不能只是单一的自由读或者齐读,还要根据文本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比如分角色朗读、模仿性朗读、跟读学读、配乐朗读、感知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等,从而诱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根据文章以及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朗读活动:①教师范读,或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感受文本的语调。②播放相关音乐,要求学生再次朗读,梳理文本的基本结构与脉络。③教师让学生自由串读,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④学生自由选读,细细品读课文中的美词佳句与精美片段。⑤学生进行个性化演读。⑥让学生背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通过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文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预留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如自主阅读有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与结构;重点段落分角色朗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这些都能为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益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合作可以博采众长。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匮乏,合作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我们这里说的合作是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来解疑答惑,这样就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了。例如,在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后,我就引导学生来分组讨论一下愚公精神。各小组经过讨论,分别从愚公的有毅力、坚韧不拔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其中有一个小组提出了一个问题:“愚公太傻了,愚公精神也不值得提倡,没有效率。既然在山里居住不便,为什么不搬家呢?那岂不是更方便?效率也更高?”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些学生干脆提出“愚公精神就意味着没有效率,根本不值得学习”。发生分歧后,我马上引导学生就此问题继续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真正地做到了自主学习。这样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思路更加开阔,学生们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总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全方位入手培养学生,千万不能机械地教书,否则只会让学生停留在浅层的识记层面。要双管齐下,让学生即掌握了知识,又具备了学习的素质。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走向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及早成才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美)鲍里奇,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4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新理念下语文教学 篇12

一、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反思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全面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容易造成“为考试而学习”的死学局面,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师必须克服的一大难关。这些问题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概括:首先, 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模式上比较单一、僵化。教师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定位错误, 没有很好地把握住学生这一主体, 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体主动性, 进而造成教课比较生硬呆板, 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教课, 有时甚至为了赶进度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 存在应付差事的情况, 这样脱离学生以及教学的实际环境,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造成课堂的学习氛围不够活跃, 教学效率不高。其次, 在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上比较单一, 不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在传统的阅读文章教学中, 教师一般都是从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入手, 将文章打散得支离破碎, 突出对重点段落的讲解, “满堂灌”式地向学生进行剖析, 这样就造成学生不能对文章进行整体感悟, 没有学会阅读的方法, 离了教师就不能够独立对文章进行有效的阅读。同时一些教师还忽略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只是单一地、不断地进行“定义”强化, 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不到位, 无法在真正理解与感悟的基础上去深刻地理解文本, 只会生搬硬套。最重要的就是在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 为了应付考试, 教师往往会采取题海战术, 对学生进行机械操练, 这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学习负担, 进而造成学习心理压力甚至心理障碍, 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

面对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们必须进行反思, 这是新课程理念对小学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最新要求。在反思的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该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传统的阅读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长期存在势必有其可取的地方, 我们要吸取其合理的部分,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其与时代进步所违和的部分。比如, 在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十分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 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中也应该重视“双基”, 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语文功底, 有利于学生之后的全面发展。但是, 我们在面对传统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时, 也应该进行严苛的反思, 充分正视这些问题, 采取有效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首先, 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出现诸多问题的基本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 所以,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要找准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定位, 教师是引导者而非权威者, 不要过分地享受决策权, 要放低姿态, 学会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同时, 还要把握好教学过程中“收”和“放”的度, 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 在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 就要学会“放”, 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比如, 在一些文章阅读的时候, 可以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讨论等, 但是, 还要把握好“收”, 学生由于年龄与经历的限制, 对很多事情的处理是不够成熟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旁边发挥好引导者和护航者的作用, 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 给予学生正确观念的引导, 平衡教学环节中学生个体的关系。

其次, 有效地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的水平。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 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不高,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这一状况。小学语文在教材中所选择的阅读文章基本上都是一些文质兼优、富有感情的优秀文章, 所以教师应该在吃透文章的基础上, 对文章进行多元化的理解, 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也为多种教学方式的开展奠定基础。在阅读教学环节中, 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用音乐、图片、视频等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直观感受, 整体把握文章的意境;还可以组织一些诸如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辩论赛等形式的课堂活动,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十分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朗读, 因为朗读是有效阅读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感悟, 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总之, 在阅读教学环节中, 教师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形式, 积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再次, 重视课外阅读的延伸, 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课堂教学由于时间的限制, 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 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延伸, 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比如,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与教材相关的高质量的课外阅读文章, 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与阅读技巧。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课外阅读活动, 如读书角、读后感征文比赛等等, 让学生在竞争的意识下, 积极地进行阅读, 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上一篇: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下一篇:公路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