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

2024-07-03

新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精选12篇)

新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 篇1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 取消对应用题的人为分类, 而是分学段目标, 将“解决问题”与“知识与技能”、“数学与思考”及“情感与态度”并列, 分学段提出了要求。这个变化有其特殊意义, 但并没有减弱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因而应用题教学依然是小数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 一般都是重结果、轻过程, 重解题方法、轻解题策略, 其教学意图直指让学生学会解答某类题这一有限的目标。这就使得其问题及解决路径单一, 堵塞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道路, 使学生缺乏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师应重视和提供一套标准的模板, 先“识别题型”, 再“模仿例题”, 然后“套用解法”, 这一套模式可概括为:

(1) 审题———读题, 叙述条件和问题, 画线段图。

(2) 分析数量关系———或从条件入手, 或从问出发, 或一问一答。

(3) 列式解答———或教师作示范性板书, 或学生板演。

(4) 总结“套路”———揭示这类题的特征, 解题规律, 注意事项。

上述僵化的套路当然必须在新课程中被打破。那么, 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进行应用题的教学呢?下面以“归一应用题”的教学为例作一阐述。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数学既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技术, 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 建立模型, 进而解决问题, 为社会创造价值。教师要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 积极拓宽信息渠道,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 笔者在应用题的教学中, 呈现的信息尽量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 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文字叙述、对话、模拟演示、动画等形式呈现出数量关系, 激发他们对应用题的学习兴趣, 并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如:在导入新课时, 根据学校要开运动会买奖品,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王小冬说要去买文具, 妈妈给了他18元。针对这一情况, 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 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历提出了许多问题:“买一个铅笔盒会有多少剩余?”“如果买高级文具盒, 还要差多少钱?”“买了文具盒还能够买几支铅笔?”等等。学生说得简单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口答, 教师还可以筛选一些有一定难度、有思维训练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探究。这样的导入, 既复习了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 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尝试解决, 发展思维

有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现象”, 老师讲得多, 不放手。由于每个学生智力、思维方式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 老师的讲解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反而扼杀了学生兴趣, 潜能也被抑制。学生作为探索者, 需要经过探索, 发现新事物, 学习新知识。因此, 教学过程中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究方向, 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 独立地进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当学生获得初步结果时, 教师应督促学生检查、反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适时点拨, 启发思考,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买了文具盒还能够买几支铅笔?”设问:能一步算出来答案吗?要计算出答案还需要知道些什么?接着让学生各自独立思考, 提出解题设想。有的学生想:首先必须知道要买的文具盒的单价和铅笔的单价, 然后才能列出算式进行计算。有的学生通过画线段图, 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取决于文具盒和铅笔的单价, 单价的变化会引出多种结果。如:

1个文具盒单价+1支铅笔单价>18元, 则最少可以买1个文具盒、1支铅笔;且余额如果大于1个文具盒单价、或1支铅笔的单价, 则又可以买……

1个文具盒单价+1支铅笔单价<18元, 则最终能买几个文具盒、几支铅笔, 又有至少两种可能的不同的结果……

这样一来,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散, 即从两个以上不同方向进行探究思考, 这自然是很有意义的。

三、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

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教师将预先准备好的一些围绕本节课的知识及有针对性的问题 (通常是一些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应用性问题等) , 组织学生进行巩固

练习。如:在学生掌握了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后, 设计这样的问题:下表是某超市8月份前5天饮料的销售情况, 请你根据表内的数据信息, 预测这个超市本月的各种饮料的销售总量, 说说理由。请想一想, 你可以对经理提出什么建议?

这样的应用题, 由于问题情境是开放的, 解题策略是开放的, 对学生富有挑战性, 能激

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应用题的应用特征。

四、归纳思路, 提炼方法

在学生独立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阐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得出的结论, 使教师以及学生相互了解他们真实的思维活动, 包括探究中遇到的障碍、所走的弯路。同时,

以谈学习体会、学习方法、学习经验来代替传统的小结。这样, 既能充分暴露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的思维过程, 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特点, 又能培养他们的概括、综合能力, 并能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以便进一步优化今后的教学策略。同时, 使学生主体的认知结构更趋向稳定和加强, 使主体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刻。

新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 篇2

对新课程的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实践越丰富,越会感到新课程确实带给我们一个明媚的春天,它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

走进新课程,我们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们“与时俱进”,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们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笔者围绕着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番回顾和反思,现做一梳理,是为“教学反思录”。

“培养自学能力”的局限性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曾经成为教学领域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直到现在,“培养自学能力”的种种做法仍然可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见到踪迹:学生自读教材;学生依据教材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对提问中暴露出的学生理解不透彻、不深刻的地方或所谓重点、难点加以讲解;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课堂上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从一定的情境出发,通过多向交流与合作,一同讨论、探究、发现,以此得出某种结论,获取某种知识。所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把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相互合作解决问题作为其主要内容。

什么是“教会学生学习”

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支配下,在不同的教学氛围中,人们的认识和理解是不一样的。说到“学习”,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长时间来,人们理直气壮地把它窄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把文化知识的学习窄化为教材内容的学习,把教材内容的学习窄化为考试要点的学习。学生“会学习”,成了能够有效地记住、理解特定的教材内容,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各种“变式练习”,能够在“题海”中奋力搏击,到达成功的彼岸。“教会”不过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依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概括起来说,这种“教会学生学习”,是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特定的方法高效地掌握特定教材的特定内容,在特定的检测、考试中能够有效应时。

今天,我们分明地察觉到我们曾经实践着的并津津乐道的“教会学生学习”的缺憾和不足了,我们明确了“教会学生学习”的应有之道。其一,即便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也绝非只是教材内容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交流、对话和合作中不断地生成着新的知识。其二,我们丝毫没有理由要求学生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去学习。教师理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其三,“教会学生学习”不应只局限在学习方法的范畴。只讲技巧、方法的学习有用,也有限,所以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不能不从思想上、观念上着眼,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需要和意识,以确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其四,即便是“教方法”,也要明确掌握方法不能只靠“教”,而应该设法让学生多体 验、多感悟。经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掌握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的。其五,“教会学生学习”不能停留在只是使学生接受教材提供的现成知识的水平上,不能过多地局限在知识、技能目标的层次上,不能片面地简单化地理解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应该促使学生发现、提出、研究、解决问题。

怎样看待“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对特定的应该掌握的教材内容印象更鲜明、深刻,理解更清晰、全面,记忆更牢固、持久。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事实上是以“知识、技能”为主要乃至惟一的目标,所以能够发挥如此作用的“板书设计”备受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板书不能只是为帮助学生记忆服务,它更应该为帮助学生思考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的对话和交流中,可能随时进发出思想的火花,发现值得探究的现象,产生引入深思的问题,这些,往往是课前无法精确地加以预测的,是不可能事先进行固定的板书设计的。适时地把它们板书出来,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讨论和交流,能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强化持续进行反思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很好地掌握反思技能。第三,要认真地寻求反思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充分了解了反思发展的过程和方 法,才能够具体地实施反思。就目前的新课程而言,教师教学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1、反思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它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技能,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首要条件。

2、反思教学资源的构建性。它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乃至教学目标,重新组织课程资源。这要求教师注意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要重视课外、校外、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对校内资源比较熟悉,但对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则很不够。这需要我们教师的努力,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3、反思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生成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平等交流,不但是信息交流,还应包括情感的交流。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往往能使教学过程富于创造性和乐趣。

4、反思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新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是否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古今中外的、自然的、社会的各种信息引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是否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5、反思新课程教学的合作性。就新课程而言,绝大多数教师,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合作完成任务。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

6、反思教学对象的主体性。主体性在构成上有三个层次,即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以他们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设计,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交往,教师要重学生的学,重学生的发展,重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发展的自信心,形成发展的内驱力。

7、反思教学困境的存在。对引起困境进行的情境所具有的独特性及其与其他情境所具有的相似性进行充分思考,在此基础上,对困境作出解答,或对教育困境进行重新建构。

就教师的常规教学活动而言,教师的反思无非是依据下列三个阶段来开展反思。

首先是课前反思。课前反思,指向于未来教学,对以往的教学行为的反思,通过扬弃,总结成就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使未来教学的设计建立在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讲授内容要求的难度、材料的呈现方式,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了解与激发、教育技术的应用等。

其次课中反思。课中反思指向于当前的教学,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包括内容呈现的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的接受状况,课堂纪律与管理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师生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任务完成时间安排等。

再次,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指向于过去的教学,对教学经验和教学结果进行反思。包括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进行评估,对教学任务的完成与目标达成进行总结,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分析,对教学知识的扩展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行研究。

上述三个阶段,构成教育教学反思的模式之一。它有助于帮助教师形成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反思,促进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推动其自我发展机制的完善。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 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

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反思性教育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之后,“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是要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习惯。在新课标理念下,教育理论界一直认为应该培养反思型教师,提倡反思性教学,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反思呢?我认为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追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教师不仅仅是课后要反思,在课前要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进行反思。

总之,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强化持续进行反思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很好地掌握反思技能。第三,要认真地寻求反思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充分了解了反思发展的过程和方法,才能够具体地实施反思。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前反思

教师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因此课前反思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从课前反思中可以估计、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接受方面是否容易。对于容易接受的知识,我们可以预设出有活力的教学环节,这样既可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极积性,提高参与面。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上课前,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 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浅谈课后反思的几要素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架,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 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 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课程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为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写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学 生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新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互动教学 口语教学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要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模式。研究表明,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兴趣、增强他们学习英语口语的自信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真正成为发展自己的主体。

一、互动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是指:在新课程理念下,在初中英语课堂中,互动主体在互动目标的指导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互动情景中进行的知识技能、方法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交往和沟通,从而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英语课堂应该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课堂,既包括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与课本的互动,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学生多说多问,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运用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上课注意力的集中,促使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确立说好英语的自信心。语言的交际性注定了英语教学本质上是学生高频率参与的教学,互动教学模式为师生在课堂上实际运用英语、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提供了展示与操练的舞台。互动教学方式能使学生从受教育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自我负责,主动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以及学生对英语口语的使用率,灌输学生大胆说的精神,从而达到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

二、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1.以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平台,营造英语交流氛围。语言学习依赖于一定的语言文化情境,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得学生对于英语口语的学习存在隔阂感。在英语口语互动教学中,仅仅通过老师口头上设计语言情境,并不能使学生完全融入到英语口语的环境中。如果能够通过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介,来呈现出具体可感的语言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融入到英语口语的学习中来,更快地参与到英语口语交流活动中。我们在备课及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资源,丰富互动教学内容及口语课堂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浓厚的英语交流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兴趣。

2.创设学习小组机制,构建合作互动环境。在口语互动教学中运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既有助于口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又有助于生生互动。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与个体或者个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标,自觉在行动上相互配合,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进行口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在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应该参与进来,扮演适合自己的角色,这样小组之间也建立起一种语言文化的小环境。小组和小组之间存在着竞争,小组成员为了小组的荣誉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互动中来,突破学生的语言心理障碍,使学生愿意并敢于开口,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3.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口语练习兴趣。互动式教学内容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根据互动教学法的观点,学习动机来自对语言交际内容的兴趣。当学生参与了趣味性、实用性和挑战性的英语实践活动后,就会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兴趣,刺激自身内在的学习英语的动机。 一个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凭借自己的语言功底教学经验和教学观念外还应多鼓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学习环境,减少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焦虑感和抵触情绪。

4.“以人为本”,注重师生情感互动与交流。人本主义的学习方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在英语口语训练中,学生应成为活动的中心。在口语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在遇到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口语互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焦虑和紧张心理,并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口语互动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了解一些学生的生活经历,并恰当地讲一些自己的生活经历,减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教师还应该加强自身的教育心理学素养,加深对学生的心理了解,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等,以建立师生互动情感关系,达到“双赢”,使英语口语互动教学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三、教师在课堂口语互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局限性和情感因素的差异性。由于性格和学习方法的不同,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都不一样,再加上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不同,所以在进行口语互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也不同。这为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盲目进行口语互动,一部分学生也只会盲目地随从别人,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在进行口语互动教学时,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自身英语水平和性格特点的差异,盲目设置互动活动,如果想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调查并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和个性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设置互动活动。

2.重视课堂互动中的有效性和能动性。要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需要有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有互动的需要和欲望,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如果彼此间在各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师要真正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進行教学就会有较大的难度,学生也很难做到积极配合,和谐互动。有效的课堂互动自然也就无法实现。所以要使课堂上有和谐的互动环境,教师首先要与学生融为一体,做到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做好合作者和监督者。教师要重视口语互动过程中的有效性和能动性,用较强的亲和力来创造一种开放、自由、民主、多元的英语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自主发展、愉快合作的良好教学空间。

3.提高教师自身英语水平,灵活应对课堂突发情况。调查结果表明,部分英语教师英语发音不标准,带有很浓的地方口音,在英语课堂上很少用英语讲课,除了读单词和课文,其余都是用汉语授课。还有部分老师,虽然能够顺利地组织口语互动活动,但是其应变能力不足,初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创造性”的问题和想法,一些教师遇到这种突发情况往往不知如何应对,使互动教学陷入尴尬的情况,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因此,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素养,用标准地道的英语口语和专业的课堂应变能力武装自己,在口语互动教学中,做一个合格的引导者。

参考文献:

[1]范钟灵.初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7(02).

[2]李友良.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新模式初探[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2(14).

[3]李红营.造多边互动的口语交际情境[J].中国教育科研论坛,2010(4).

[4]谭华,王丽.促进英语口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策略[J].科教导刊,2009(26).

*本文是洛阳师范学院2015 年度研究生教育科研基金项目内容的一部分。项目名称:新课程背景下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项目编号:2015-YJSJYJJ-10。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 篇4

一、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快乐写作

“兴趣”是指一种学生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一种内在动机,属于非智力因素。兴趣是引导学生写作的起点,如果学生对写作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想写和爱写作文。教师在出作文题目的时候,宜新不宜旧。旧的作文题目会使他们对作文产生讨厌的情绪。而有特色的作文题目,会使学生一看到题目就产生兴趣,思维会活跃,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就会写出有特色的作文来。比如当学生为班级参加唱歌比赛获得第一名的时候欢呼雀跃,我就及时布置学生课后写一篇《我们班级获奖了》的作文,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写出了我们班级因为大家一起努力而获奖的高兴心情,从而增强了写作兴趣。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生因为年龄小,认识事物都是由直观再到抽象,由感性再到理性,他们对于比较直观的形象或者鲜明的事物就会很感兴趣。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枯燥的文字资料变为生动的、具体的彩色图画,通过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小学生心中的表达欲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快乐地写作,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思维尽情驰骋

叶圣陶说:“生活就像源泉,文章就像溪水,源泉源源不断、不枯竭,溪水当然就会流个不停。”此话具体而形象地道出了生活和作文的联系。教师要抓住习作之“流”,就必须抓住生活之“源”。《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进一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实的感情。教师要让学生的作文生活化,让学生的思维尽情地驰骋。”

(1)走进生活,真实体验。我们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要使小学生的习作流出“真实”的水来,教师就应该把学生从过重的语文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大自然,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体验生活的乐趣。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留心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让他们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通过作文真实地表达出来。

(2)再现生活,大胆想象。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各异,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别,所以他们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会与众不同。因此,要鼓励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真实地想象。鲁迅先生说过:“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经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这些生动形象的内容一旦进入学生作文,会让学生的习作更加丰富多彩。”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其习作的真实性。因为想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思维宽了,习作的内容就绚丽多彩了。这是他们灵活丰富的思维成果,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童真童趣的美好再现!一次,班上的一个同学写《二十年后的聚会》,里面想象了二十年后师生相聚的情景,不仅大胆想象大家的变化,还写出了老师和同学玩游戏的开心快乐。

三、注重个性发展,让创新之花绽放

21世纪是个充满幻想和创造的时代,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作文教学也必须顺应这个时代的要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1)打开学生思维的暗箱。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学生在考虑某一个问题的思路相对狭窄就是必然的,要改变如此现象,教师就应该从思维训练入手,以此培养学生的独创意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与求异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具有多向、反向、外向、交叉和变形等多种特点。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小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的角度也必然是多维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激励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想象,打开学生思维的暗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篇5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崭新的理念撞击着传统教育的各个方面,课改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课堂,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师,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行为上。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有人认为,课堂教学是决定教育成败的最后领域,学校教育系统最终所实现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落实新课程标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成为每位教师关注的焦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进一步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更新教育思想,核心是改变课堂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的活动。教师与学生都是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只有当两者科学认同各自角色并充分发展履行各自角色所就承担的责任时,教学才能取得最大的收益。那么,如何才能扮好各自的角色,如何使教学过程从老师的“外部”指导转化成为学生“内部”的能动经历,是新课程理念下改进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人重要问题。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是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种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如此转换,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又要尊重教师的工作。师生在课堂教中的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进而达到师生情感受的共鸣。情感将会滋润认识活动,它将像润滑济那样,会使机器加速运转。我们有相当一部份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毅力等心理特点不予重视,一进教室,仍以教师为中心,应试为目的展开教学。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低下,所以部分学生上课不感兴趣,思想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理想,实际上,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人小的社会环境,要使这种环境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教学和谐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从爱护、关心学生出发,在学生各自的知识水平上帮助学生树 立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和毅力,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达到身心健康发展。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教学要求教师用丰富的教学理论支撑教学思想,用足够的知识储备支撑课堂教学。对于课堂教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改变一种教育。首当其冲就要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新课程增加了很多的不确定性,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等。这样,教师有了较大的自主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在是一个执行者。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应该有自已的想法、主张、见解,自已的策略。这些想法,在实际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有,但是,它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人和人则不同,这就看每个人内存的相关理论是多还是少。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是否有丰富的本学科理论知识。自已的知识储备雄厚,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才会有底气。对于学生来说,则会被深深的吸引、佩服、认可、崇拜老师学起来,可能会轻松愉快,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与学生进行沟通以外,还要正确认识“讲”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好讲与问,讲与读,讲与练的关系,从而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认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与发展。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堂是教育的核心,只有两者步伐一致,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教育改革才能成功。

新课程新理念下的美术教学 篇6

我们知道美术教育更关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育艺术手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调查探究,富有个性的学习,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呢?

首先,教师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美术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出发,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为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合作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如“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制作。“欣赏.评述”不仅拓展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审美情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品质。“综合.探索”,加强了学生美术创造与其它学科领域的联系,激发了学生主动探求、研究,运用综合知识技能制作的能力。可以说,新课程赋予了很多体验性学习,能让学生结合教材选择适当方法创造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能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去体验去认知,所以教师要改变陈旧观念,改进原来的课程结构,改变美术教材模式的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积极探索研究,创设合理有效甚至高效的愉悦的美术课堂。

高效的课堂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精心地准备,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之间多维互动,充分调动主动性与自觉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精心地准备还包括教师准备充分的与课程学习有关的丰富多彩的知识资料,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问题设置、活动内容。围绕学生的实际如年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更适合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有着浓厚兴趣的学习过程中敢于动手动脑,达到“学为主动”,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中投入美术教育活动中,从而提高鉴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高效的课堂还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学生的认知不一、年龄不一、能力不一,所以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合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并且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多的给学生以自由,让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发现创造,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评价,不否定,多鼓励,善表扬,促发展。

其次,观念的更新无疑会带动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创新,尤其美术教学,因为美术本身就是创造性的艺术。所以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智慧和才能。比如,在“应用.设计”学习领域,教师就必须要自己先有所创造,掌握课程内容后,善于组织课程结构,根据教学实际,挖掘身边应有的素材利用某种表现形式或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或善于巧妙运用,创造出让学生既叹为观止又感觉很近的作品,学生会觉得艺术就在身边,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改进或自制各种教学用具。因为教师颇具个人匠心和感情而制作的各种教学用具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好的美术教学和美术作品一样,应该是贴近人关爱人的,应该是能不断启发学生想象、感受、判断等意识,用美术自身的独特价值去构建创新。所以教师还要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从导课到讲授新课到课堂活动到课堂评价,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设疑探究,根据课程性质和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启发兴趣鼓励创新。整节课有亮点,有节奏。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索,既学有所得又学有所乐。例如导课这一环节,方法得当设计巧妙,就会让学生在最短时间进入到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中,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无论是温故导课还是激情导课、设疑导课或是创设情境导课等总之一定既引发题意又能调动学习注意力和思维积极性。

现代多媒体的使用,使得美术教学更生动形象直观,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难为易。所以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要合理的选择和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媒体信息,并在系统中有机组合,形成优化的教学系统结构,切勿形成“黑板搬家”(将讲稿或板书内容制成幻灯片从头到尾播放)。高质量运用教学软件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开发,在教学实践中反复研究、修改、完善,创造性地使用。例如工艺设计课,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把制作的程序图文并茂的展示出来,方便快捷清晰,学生在观看时既学技法又有兴趣。

其三,教法得当,教学手段现代化,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教师还要有较强的教学控制能力,能驾驭课堂教学的节奏,灵活处理课堂上的一些个案。比如探究性学习,教学手段变为主体参与的手段之后,学生自我管理与控制的要求相对增加,教师的干预程度会降低,学生容易持续逗留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上。让他们观看录像他们的思维会“跑题”,这时教师必须及时进行调解和引导,保证自主学习正确的方向。还有当教师讲授一些有争议的内容时,必须有“价值中立”的意识,以不推销自己的观点作为自己的责任,还要求教师始终处于高度敏感和兴奋的状态,时刻悉心聆听学生问题,根据学生发言迅速判断并应对,不要纠结不清,影响课堂进度。另外教师对学生主动学习情绪也要适当调控。当有的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作品一个又一个的要展示时,不妨采取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参展的形式,以有效地调控课堂时间,烘托气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艺术教学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与时代同步又敢于超越梦想。我想他们定会通过美术学习发挥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在自己的舞台上舞出最美的篇章。

新理念下的有效教学探索 篇7

一、巧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 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在小学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一些包含数学知识的游戏、图片和故事等, 再加上多媒体教学方式, 来巧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让学生融入数学知识的海洋中。例如, 在进行“鸡兔同笼”的学习时,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 制作多媒体课件, 找到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画面:在课件中有很多小鸡和兔子在草地上上来回地跑, 学生们在画面上可以看到很多脚, 还能听到小鸡们与小兔们的对话。在引起学生的观看兴趣后,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教学主题了:“一只小鸡几只脚啊, 一只兔子几只脚呢?”这样, 先让学生明确小鸡是有2只脚, 兔子是4只脚。然后进一步问学生:“画面里的小鸡和兔子总共是50只, 但有108只脚, 那么小鸡和兔子的数量各是多少呢?”这样一来, 学生对这个问题, 都非常感兴趣, 积极投入到讨论与计算中去。这样学生有了兴趣, 就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突出重点, 凸显有效教学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 对其进行加工处理, 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 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 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 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提高教学效率。例如, 第一册第三单元“看电影”一课,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 例1是看图说一说、算一算;例2是画一画、填一填。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景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我们可以以例1为重点, 师生共同探讨得数是“8”的算式。对例2 (教学得数是“9”的算式) , 老师要大胆放手, 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涂一涂, 说一说, 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 学生不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更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抓好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 也要从整体着眼突出单元的教学重点。数学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这“新”的一点突出出来, 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 教学中把教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教学新知识就必须注意运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 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转化点,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突出重点。

三、组织有效练习, 提升学生学习实效

练习是一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一节数学课中, 练习是否有效率、是否有效果, 将是决定这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方面。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 围绕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和形式, 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 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 还要考虑学习的前后联系和影响, 把握练习的质和量,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倍的认识”一课, 一位教师立足于当节课学习和后续学习发展, 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请你设计一个方案, 把8个圆片摆成两行, 用“____ 是 ____ 的几倍”说一句话。学生在操作中得出了五种答案。这个层次的练习检测了学生对“倍”概念的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 也为今后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知识作了铺垫。第二层:继续设置思维障碍, 看图用“倍”来说一句话。 (图为第一行:○○○第二行:○○○○○) 学生分别用“谁比谁的几 倍多○○○几”和“谁比谁的几倍少几”说话。在这个层次练习中学生真正理解了“倍”的含义, 能从多种角度用“倍”来介绍两行图的关系, 这其实就是以后要学习的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 (少) 几的知识。第三层次:用图或者是算式表示6的3倍。学生分别用图形、加法算式、乘法算式表示了6的3倍。这位教师组织的三个层次的练习, 突出了数学的本质和学科特点, 用图和算式来分析和表述提供的信息, 培养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觉运用数学图形、符号等的意识。既立足于基础概念的理解, 又有适当提升, 使学生在同化新知识、内化新知识的同时, 为后续学习发展做好了铺垫。

四、运用有效课堂评价, 树立学习信心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 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得出, 评价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 在这个基础上, 再坚持鼓励为主, 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 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 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 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对那些有错误, 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 在指出不足的同时, 再给予鼓励, 这样的评价也能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避免导致学生“表扬依赖症”的产生, 让评价真正发挥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创新 篇8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主要以课本为学习的对象, 而课本是静止的, 是不变化的, 有些内容甚至还是抽象的、枯燥的。怎样才能让学生爱学、乐学政治课呢?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我在课堂教学中, 针对不同的内容, 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一)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特点

教材内容虽然是抽象、枯燥的, 但是我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 多引用与学生相关的内容, 多联系学生实际, 把知识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生活化的内容, 这样学生学起来感到政治课不再枯燥无味, 而是对自己的思想提升有帮助。

我在讲“怎样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这一知识点时, 构思了这一例题:在我们学校附近有蚂蚁网吧、游戏厅和蜘蛛书店, 结合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 材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2) 就如何解决该材料所反映的问题, 请从两个方面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问题提出后,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针对第一问, 同学们有的说:“学校周边环境存在着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 需要整治”。有的说:“材料表现了生活中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 (文化) 环境”。有的说:“在未成年人的保护方面还存在问题”。还有的说;“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需要得到特殊的保护等。第二问, 更是思路广泛。有的说:“从社会保护的角度看, 有关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 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特别是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如, 关闭非法网吧、学校附近不得开设营业性录像厅、清理不健康的书摊等。”还有的从家庭保护的角度、从学校保护的角度、从未成年人自身的角度纷纷发表了看法, 学生踊跃参与, 使课堂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颖独特并且贴近学生身心特点的看法还有许多。在学习政治知识的同时, 学生在文学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给其他学科提供了练兵的机会。使我深深感到, 把课本抽象的知识转化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 对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二) 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生活的热点、焦点

课本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 为了适应中考形式的需要,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一定要把传授的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做到紧跟时代, 体现政治课“新”“热”的特点。

例如, 我在讲初三政治“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这课时, 我适时地结合“神州五号”载人飞船这一历史事件, 设计如下问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种什么精神?这一事件对我国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从这一事件看, 我国是如何面对国际竞争挑战的?从这一事件的启示中, 我们应当怎么做才能符合时代要求等问题, 让学生来讨论。这样, 能使书本和社会现实紧密的结合起来, 达到学有所用, 学以致用等目的。使课本的死知识、死内容富有了生命力, 学生学得起劲, 同时, 在平时课堂教学上, 也达到了中考练兵的真实目的。

二、教学形式过程化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盘”和“指南针”, 在教学中要以认知目标为切入点、为主线, 以智能目标为核心, 以情感目标为主力, 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 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以往的教学重结果, 而轻过程, 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不到真实的体现。课改新理念要求教师应充当点燃火种的人,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让学生大胆的发挥想象力, 真正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在课堂教学中, 提倡“四允

许”做法, 即:“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自由补充别人的意见;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要回答的问题;允许大胆质疑。”这样, 在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 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环节两极化

预习与纠错是教学环节的两个重要方面。预习是学习的“战前侦察”, 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很好方式, 是学生有兴趣学习的体现与“我要学”的实践。还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外延和有机环节。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 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有针对性地听讲, 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上课走私、分心, 又可以拓宽知识面, 学习效果明显。

亡羊补牢, 为时不晚。要注重“练后评析”提高“纠错”效果, 通过总结提高, 达到触类旁通, 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要着重于解题思路的剖析, 领悟答题技巧;要善于对同一个材料、同一个知识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 全面把握。才能适应中考的需要。在教学中, 我专门让每个学生准备了“纠错本”, 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及时纠错。

四、教学效果收获化

在每节课堂教学结束时, 我精心设置了“实话实说”栏目, 通过学习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收获。例如, 我在讲“伐无道, 诛暴君”一课时, 提问学生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从知识方面谈起, 列举了秦的暴政;有的从能力方面说起, 通过学习学会了一分为二地评价秦始皇;还有的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来发表看法, 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并且, 结合当今社会现实, 发表看法得出了执政党“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重要性。真是看法尖锐, 意义深远。为真正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利的场所。

以上是我在课堂教学中为适应中考进行教学创新的几点做法, 它使我深深地感到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贴近中考, 教学形式过程化可以趋向中考, 教学环节两极化可以充实中考, 教学效果收获化适应中考。同时对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当今考试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上, 要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落实在学生身上, 我们就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钻研教材, 大胆探究的能力, 使学生勇于质疑, 敢于争先, 积极竞争, 适应中考。

新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 篇9

一、古诗教学课前导入的艺术

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是学生爱好古诗的开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必须采用新颖的导入方法,它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具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导入艺术,不但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为顺利展开课堂教学内容奠定基础,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

多媒体出示一副嵌名联:山谷中静 大海上平

师:这是我的学生为我写的一副嵌名联,老师的名字就藏在这副对联里面,你们谁来猜一猜?

生谷平、顾静平、谷静……

师:对了,你们真聪明,老师的名字就叫谷静。我的学生还给自己喜欢的球星写了一副嵌名联,你们猜猜是哪位球星?

多媒体出示第二副嵌名联:三朵梅花 五个西瓜

生(异口同声地):梅西。

师:我国古代的对联讲究对仗、平仄和押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去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

小学阶段学习古诗,只需要解决诵读和领悟诗文大意的问题即可,而平仄、对韵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和认知规律。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嵌名联的方式导入本课,就不是很妥当,学生很难被超出自己认知能力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做了如下改动:

多媒体出示有关送别诗的前半句,教师有感情地引读,学生通过回忆接读后半句。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

生: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海内存知己,。

……

改动后的意义在于,老师通过课前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调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备,回顾了以往学习或积累过的古诗词,并通过老师情绪饱满的引读感受到了这几句诗共同的感情基调,让送别诗中淡淡的忧伤铺陈于学生心底,为本节课的学习从情绪上定下了一个基调。

二、古诗教学适时拓展开掘的艺术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以利于学生的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没有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大学生学习古诗的量。好的拓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诗情诗意,加强积累。

这里的拓展有对诗歌中人物的理解性拓展,能够帮助学生对诗中人物有更多的了解,并帮助他们进一步感悟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让小学生能更多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古诗文教学中有必要进行延伸和拓展。

三、古诗教学有效迁移沉淀的艺术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的指导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并终生受益的。学法指导首先应该通过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让学生感知学法,领悟学法。这对教师的示范过程就有两点要求:一是应做到线条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二是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

【案例】(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秋思》)

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了《秋思》的诗意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师: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

生:一开始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读,根据下面的注释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

生:我们还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了这首诗中呈现的画面。

生:还联系了其他诗人的诗句来理解这首诗。

师:我们可以把今天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归纳成“四步读诗法”:(1)读出古诗味。(2)说懂古诗意。(3)读出诗中情。(4)想象诗中画。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再来学一首诗。

(多媒体出示《春夜洛城闻笛》,学生依照“四步读诗法”自主学习这首诗。)

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进行简要回顾,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法,再指导学生将发现和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他们对学法的认识清晰而深刻。但要将知识转化成本领,还是要靠实践活动的训练,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法,把学法内化为能力。

综上所述,古诗词的教学要像教学其他诸如记叙文、说明文等一样,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也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本质,自觉运用学法,感悟古诗词理与情,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词、自我积累古诗词的能力。

参考文献

试探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 篇10

一、科学协调教与学的关系

现代教学论把教与学的关系看作:“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 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生的主导。”这就明确了教与学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共同构成教学活动中辩证统一的两个侧面的关系。只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 才能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1. 珍视学生主体

现代教学研究认为:“既然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知活动, 这种认知活动必须是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活动……学生当然是主体。学生主体作用能否发挥, 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目的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因此, 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学生的认知风格、起点水平, 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制定教学目标, 并不断调控教学, 为学生创造较为理想的认知条件, 有目的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其次, 教师要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把创造还给学生, 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习充满勃勃生机。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对学生的困惑, 不要急于释疑, 应针对实际给予必要的“点拨”, 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略, 形成自主且自动的创造性学习习惯。再次,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要从单向的教师评价转向师评、生评和自评三者相结合, 逐步强化学生的互评和自评, 突出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所必须珍视的主体性地位。

2. 张扬教师主导

如果说学校是师生展示生命力的绿洲, 那么在这块绿洲上最为靓丽的风景就在课堂。课堂是教师创造才能、主导作用张扬的场所。当学生精神萎靡时, 要能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渡兴奋时, 要能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缺乏信心时, 要能唤起他们的力量;当学生茫然时, 要能给以启迪;当学生满怀期待时, 要能读出学生眼里的愿望;要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要善于觉察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要能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要能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要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 感受和谐, 得到欢愉、发现惊喜。.

3. 创设互动教学

现代教学是师生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叶澜说过:“互联网给我的震动不在于技术, 而在于它的机制:因互动而生成, 因生成而更新, 因更新而呈现出生命特征。我们通常想到的是把某些内容上网或下载网上的内容或通过互联网进行交往。但是, 我们为什么不反过来想, 把虚拟的网转换成一个真实的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依据、为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因教师的教而变得富有成效, 充满生机和活力。教与学是一种相互沟通、认同、接纳的过程, 是主体不断消除误解、反思自身、达成自我发展的过程。其结果是和谐相处, 但这种和谐相处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苟同, 而是寻求共识, 产生视界融合, 不是消灭差异, 而是对差异的尊重、理解, 达到和谐共生状态。在这样的互动教学中, 学生的潜能在教师的启迪下得以开掘, 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二、唤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沈德立在其著作《心理学》中指出:“兴趣是一个人为了探索知识和认知事物的意识倾向, 有了这一倾向, 学生学习才能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能够最佳地接受学习信息, 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动力, 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历史, 是一门颇具人文性的学科。同样是讲历史, 易中天、王立群、纪连海为什么这样红?他们的讲座为什么那么吸引人?这是值得每一位历史教师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唤起学习兴趣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构建教师的人格魅力

古人云“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又有“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说法。作为肩负传道、授业、解惑之大任的教育者, 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 时时处处要身先士卒, 以激情和诗意、卓越与创新、坚韧与刚强、乐观与进取、自信自强的专业型、育人型、事业型教师的人格魅力, 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我们唯有用心灵感悟心灵, 用品质孕育品质, 用内涵提升内涵, 学生才能兴趣激昂地走向优异、成熟和深邃。

2. 贴近现实生活

历史教学贴近现实生活, 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 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主动构建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使历史素材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课堂的统一体, 使历史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3. 注意教学行为的艺术性

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能够充分挖掘教学中的艺术因素, 不仅讲得明确, 而且说得动人 (或幽默机智, 旁敲侧击;或情真意切, 如春风化雨;或深入浅出, 如醍醐灌顶;或简明朴实, 如清水出芙蓉。) ;不仅写得正确, 而且书得漂亮;不仅仅是教学时、空、人、物的合理搭配, 而且注重师生双方的心理协调、情感沟通、气氛和谐, 达到课伊始, 趣即生:课进行, 趣愈浓的审美化的教学境界。

三、积极创设合作学习

斯莱文教授对68项关于合作学习法和控制学习法的比较研究进行综合分析, 发现68项研究中有49项显示出合作学习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显著的。新课程呼唤教师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策略, 捕捉课堂中生成性的要素,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 信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潜力,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一人奉献一个亮点, 大家就收获一片灿烂。目标明确精诚团结的合作学习,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使力量聚集到一起发挥, 使智慧汇拢到一起碰撞, 使得学生在实现团队目标的过程中, 不但从他人那里学到了知识, 分享了经验, 而且也顺利地实现了自己的个人目标。教学中要不断 (下转第184页) (上接第183页) 完善团队横向交流与协作机制, 建立同命运、共荣辱的成就感、归属感、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创新, 形成学生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既有分工又有联系, 比学赶超氛围浓烈的新气象。

新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初探 篇11

一、寻找写作之“米”

学生怕写作文,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没东西可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留心身边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作文提供“下锅之米”。

1.从课本中找“米”

我们的课文,有的文质优美,有的内涵丰富,有的热情奔放,有的短小精悍……编者之所以把它们选入课本中,不仅是因为它们能熏陶影响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从中有所收获,进而去指导自己的写作。所以在学习这些美文的时候,笔者采取启发式提问、讨论交流等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去品析记忆优美的语言,去感悟理解文中的情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独立、真实、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让学生仿写,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从中获得写作的技巧、生动的语言、深刻的哲理等。比如学了清代沈复的《幼时记趣》后,要求学生模仿文章总分的结构写一段中心明确的话。慢慢地学生把背诵的佳句名言,把学到的表现形式、手法等不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从生活中找“米”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现在的学生在网络电视、时尚潮流和物质享受的冲击下,已经变得迟钝、麻木,对身边的一切都熟视无睹,自然写作文时就无从下笔。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首先抓住学生身边常见的事例,在上课的时候不经意的说给他们听,加上自己的看法或感受,然后第二天笔者把根据那个事情写的文章读给他们听,让他们感到作文其实挺简单的,只要多留心,多思考就行了,然后要求他们在学校、社会、家庭的生活和学习中多做细心人,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住的、吃的、穿的、玩的、想的、做的等,用卡片、日记记下来,同时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和他们定期比赛,看谁积累的事例多,有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积累了许多“米”,再也不会遭遇“无米之炊”了。

3.从课外读物中找“米”

《往事依依》中有这么一句话:多读书,读好书,能增添智慧、丰富知识,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重视学生阅读,他认为阅读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学好一切,所以无论他教哪门学科,都会充分利用“阅读”这个帮手。所以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读了哪些书,家里有哪些书,然后把适合他们读的收集起来,成立班级图书箱,让专人负责,每周安排一堂课作阅读课,指导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看。两周召开一次读书交流会,师生共同参与,或背诵精彩片段,或介绍读书心得,或讨论人物形象,或讲述故事情节……

二、进行思维训练

会想才会写,想好才能写好。在学生们不断为自己的材料库进“货”的同时,笔者也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思维训练,着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促使他们摒弃人云亦云、套话连篇的虚假作文。

1.在生活中训练

在学生观察生活的基础上,笔者常引导他们加入自己的思想进去,让思想与生活相碰撞,从而使文章有一定的深度。如:有一次一位家长为了教训自己的孩子,当着众多学生的面,打了他两个巴掌,孩子负气跑了。就这一事件笔者让他们谈自己的看法,然后给这位家长和他的孩子分别写一封信进行劝解。有的学生就拿自己做例子,增加说服力;有的则深入探究家长此种做法的原因,让双方换位体验以达到目的。

2.在课堂上训练

在阅读教学时,除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语言表达训练外,还特别注意训练学生们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学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让学生对诗中的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将诗歌改为记叙文;或者和学生们玩故事接龙游戏,每人说一句,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明确中心的故事;或者就一个开头,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续写;或者对一篇高度概括的文章进行扩写;或者就一件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地进行写作,努力打破一件事一中心的固有模式。

3.在修改中训练

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的过程其实就是语言锤炼、思维更正的过程。新课标中也提出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因而在作文教学中,不能仅局限于教师亲自改,而且要指导学生去自改、互改。在修改的过程中,训练他们的多种能力。一次作文课,笔者发给学生们一篇问题作文,先让他们自己找出错字和病句,把文章改通顺,然后四人小组讨论:本篇作文的优点是什么?不足有哪些?怎样改?最后全班交流,评选最佳作文医生和最佳合作小组。

三、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作文教学不是给学生传授空洞的大道理,就是借助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作文题来训练,学生老师都感到枯燥乏味,尤其是学生,久而久之对作文的兴趣大减,甚至厌恶。在作文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让师生共同活动,让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不仅关注写作结果,更关注写作的过程,让学生从中享受写作的乐趣。

1.师生同写

新课标中特别强调师生互动。因此笔者改变了以往老师命题学生写的课堂形式,和学生们一起写。写好之后再一起交流讨论,互评优缺点。这样既体现了平等、尊重,又促进了学生写作的劲头。

2.开放课堂

一直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都在教室里进行。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创设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环境。若把学生从课堂带进大自然、带进生活中,在宽阔美丽的“课堂”中写作文,同学们定会感到心情舒畅,定会有感而发。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情境教学 篇12

一、适应新课改形势, 树立新课程理念

理念是指导教学的行为,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应该始终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一根主线, 成为课堂设计的核心理念。教师角色应该实现从中心 (太阳) 到边缘 (平等中的首席) 的改变, 在“圆桌会议”上, 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 引领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 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和帮助者。教师本身是课堂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 运用恰当的手段, 组合各种教学资源, 发挥各自的优势, 达到教学优化的目的。

二、创设系列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1.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为什么要学, 乐学, 是源于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开始, 教师能否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氛围。

创设整课问题情境与阶段问题情境。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 教师要很好地把握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利时机, 把一节课的内容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 用新颖的方式提出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 这种概要性的问题情境被称为整课问题情境。它的基本要求一般有:能反映本节课的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 包含教材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有一定思维含量和引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迫切性。

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以后, 教师要创设阶段问题情境,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 围绕每一个整课问题情境创设的一系列小问题。如围绕“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什么?山脉和地震为什么大都分布板块交界地带?”设置了问题情境: (1)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是如何形成的? (3) 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为什么多集中在板块交界处? (4)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雄伟的山脉, 其形成的机制是什么?这些连续问题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2. 创设梯度性问题情境, 发展学生思维

(1) 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 教师要善于创设阶梯式的问题情境。特点有:条理明晰, 合乎逻辑, 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相符合。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由现象向本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特性。例如, 在讲述“季风环流”一节内容时, 创设了如下几个的问题: (1) 什么是大气环流, 季风是不是大气环流? (2) 什么是季风, 季风是如何形成的? (3) 北半球夏季时, 东亚和南亚分别吹什么风?有何特点? (4) 北半球冬季时, 东亚和南亚分别吹什么风?有何特点? (5) 为什么季风在东亚最为典型? (6) 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由于这组问题逐个深入, 体现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致性, 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展。

(2) 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辐射式问题情境是指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 方向和途径去思考、发现和寻找与该知识点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知识点, 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 在学完有关“农业生产”的内容, 围绕关心农民减负增收这一中心问题, 可设置如下几个问题: (1) 在加入WTO的前提下, 当前应如何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 (2) 面对地球上温室效应日渐加剧, 我们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如 (1) 题中, 可让学生分小组 (四人为一小组) 讨论, 从国家政策、经济政策, 科技手段、市场行情多角度, 从政治、地理、历史多学科多方面, 畅所欲言, 尽情表达。

3. 创设研究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上一篇:基础活动论文下一篇:语文学案导学问题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