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活动论文(精选12篇)
基础活动论文 篇1
一、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价值理论。在商品价值决定和价值计量问题上, 马克思以人为本, 首创了劳动二重性学说, 指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价值量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矿产资源属于耗竭性的不可再生资源, 其储量是有限的, 包括已开发和待开发的矿产、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产资源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资源, 其本身并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 但是在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开采过程中, 人类进行了劳动, 其中既有体力劳动又有脑力劳动, 但是更多的是脑力劳动。
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人们利用矿产资源的能力在不断增强、数量在不断增加, 矿产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 自然环境负荷越来越大, 从而人类必须在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开采过程中进行劳动, 使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开采过程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结合起来。于是, 在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开采过程中, 伴随着人类的劳动, 现存有用的稀缺自然资源又有了可比价值, 其大小由人们在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开采过程中耗费的劳动时间 (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在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开采过程中进行劳动所形成的价值, 称为矿产资源的外在价值。
二、效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起源于效用, 没有效用就没有价值, 效用和稀缺性是价值得以出现的充分条件。人的欲望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 也是包括价值理论在内的一切经济分析的出发点, 因此效用是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 价值则是人对物品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的一种主观评价。只有在人的欲望面前显得稀缺的物品, 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才是有价值的。因此, 效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是:效用是价值的源泉, 稀缺性是价值的前提, 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一般规律, 价值由边际效用决定。
矿产资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 矿产资源是稀缺的, 其具有效用性。矿产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言非常重要, 其已经进入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主要的物质来源, 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 矿产资源已成为整个世界经济的支柱。正像有人所描述的那样: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煤炭是工业的“粮食”, 而钢铁正像马克思所说的是“近代工业的杠杆”。按照效用价值论, 无论矿产资源是否凝结了人类劳动, 其有用性就决定了其具有价值。当人类未进行勘探、开发和开采, 矿产资源处于原始状态时, 它的价值表现为潜在的社会价值, 笔者将其称为矿产资源的内在价值。矿产资源的内在价值可根据矿区储量来确定。因此, 价值起源于效用, 效用是价值的源泉, 同时也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价值可以通过效用表现出来, 即使凝结着人类劳动的商品, 如果其没有效用, 那么其也没有价值。
三、产权经济学理论
产权经济学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它是以产权为对象, 研究产权配置方式和产权配置效率的经济学。会计因人们追求经济效益而产生和发展的事实表明, 资源的稀缺性也是会计产生的根源。矿产资源属于典型的稀缺性资源, 因此为了建立采掘行业的财务会计报告制度, 我们必须以产权经济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计划经济时期, 我国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对经营者的考核不是以经济效益为基础, 而是以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为基础, 且成果的转移往往具有无偿性, 因而经济效益低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 矿产资源市场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矿产资源法》强调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 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 如果要进行勘探、开发和开采, 必须依法取得探矿权、采矿权并办理登记。为保证矿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保护有关各方的利益, 同时也为了合理计价, 基于产权经济学来研究采掘行业资源的分享和安排是很有必要的。
矿区权益的转让是指一实体将某种类型的矿物权益转让给另一实体, 目的是分散采掘活动的风险、获得融资、提高经营效率以及实现纳税利益。矿区权益包括矿区使用费权益、经营权益、附加矿区使用费权益、产量支付权益和矿物资产的转让权益。与转让相关的会计问题主要是转让收益的确定问题, 确定转让收益的时候应当考虑不同的转让方式和矿物资产的计量方法。只有在矿权明晰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矿区权益的转让。
四、会计计量与报告理论
会计就是一个计量的过程, 会计的核心是计量。因此, 在采掘行业的财务会计中, 我们首先要确定资产的计量基础与方法, 这也是采掘行业会计的最主要问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列举了会计实务中常用的五种计量属性, 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提出计量基础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FASB和IASB近几年来开展的联合概念框架项目也开始提到计量基础的问题, 但还没有形成初步结论。IASB和FASB都把计量基础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成本, 另一类是现行价值。这两种计量模式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历史成本模式以资产或负债实际发生的成本和金额进行计量, 虽然真实可靠, 但无法反映资产或负债市场价值的变化情况;现行价值模式能使会计信息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 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但缺乏可靠性。公允价值计量分为“市值计价”和“估值计价”, 一般在活跃市场按市值计价;当市场不够活跃、缺少可参照的市价时, 就采用估值模型等技术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在正常的市场情况下, 市价能够动态而合理地反映资产的价值。
目前, 采掘活动会计中, 矿产资源的计量和报告还是在历史成本法下进行的。IASB和FASB以及我国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都提出在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过程中采用成本法计量。IFRS6中明确指出:勘探与评价矿产资源时应按成本计量, 但在后续计量中, 允许运用成本模式或重估价模式来处理确认后的勘探与评价资产, 如果勘探与评价资产发生减值, 应根据IAS36的规定进行减值测试, 确认减值损失。2009年发布的《采掘活动讨论稿草案》中, 项目小组坚持以历史成本计量矿产和石油天然气资产, 认为以现值计量这些资产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随着通货膨胀的发生、产品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成熟, 现行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FASB于2006年发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 这是一项独立的关于公允价值的准则, 它把公允价值的计量推向高潮。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 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产生了质疑, 公允价值在矿产资源计量中的应用短期内还难以实现。采掘行业对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财务报告中的资产和损益受储量数量重大估计、商品价格和汇率波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公允价值的运用会增强财务报告的波动性。最终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太可能针对两种会计模式选用一种会计政策, 但有可能达到一种折中, 采用混合计量基础, 即在使用历史成本模式时加大对储量/资源信息的披露力度。项目小组承认, 如果决定在勘探权和矿产、石油天然气资产中采用单一的计量基础, 将影响计量基础的选择。矿产资源勘探权的取得, 勘探及评价、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支出, 可以资本化为资产, 以历史成本计量, 并进行折旧和减值测试。而采掘行业的核心资产———储量资产是指埋藏于地下的矿产资源, 与勘探与评价支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矿产资源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像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铝等矿产资源都有公开的交易市场, 我们可以参考公开的市场价格即公允价值来确定矿产资源的储量价值,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并在财务报表主表中进行反映, 同时在附注中揭示储量。当储量估计发生变动时, 应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的规定予以恰当反映。
五、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和相互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连贯的理论体系, 具有连贯、协调和内在一致性。其内容主要涉及财务报告的目标, 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 会计要素的划分, 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 披露原则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评价现有会计准则、指导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 并在缺乏会计准则的情况下起到基本规范作用。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以会计理论为基础, 否则制定出来的会计准则作用不大。IASB采掘活动项目小组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制定一项全球趋同的、涉及采掘行业全部上游活动的矿产资源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了制定统一的采掘行业的会计准则, 我们必须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之下考虑采掘行业经济活动的特殊性, 考虑建立的准则能否恰当地反映财务报表的目标, 提供信息的质量, 报表的要素, 确认、计量及列报要求等内容。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并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家。FASB于1973年成立后, 充分认识到财务会计目标的重要性, 形成了以会计目标为起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思路, 并构建了系统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从1978年到2000年, FASB共发布了7项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3号——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4号——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目标》、《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5号———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财务报表的要素》 (替代第3号, 并修正第2号)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 (补充、修正第5号中可计量部分) 。由于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3号被后来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替代, 因而目前FASB存在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是6项。
IASB于1989年4月批准并于1989年7月发布执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I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由目标和基本概念组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资产、负债的定义为会计处理和财务报表的列报设定了前提:符合定义的项目不应从资产负债表中省略, 不符合定义的项目不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目前采掘行业会计是根据采掘活动的各个阶段来处理发生的成本的, 在各个阶段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支予以资本化, 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支予以费用化, 各个阶段可能重叠, 有时同时进行几个活动, 这样不能准确地分配成本, 因而不符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资产的定义。因此, 在采掘活动开展过程中, 应考虑什么时候确认资产、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标准。其他国家也在研究并建立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如英国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加拿大的《年度报告的概念框架》、澳大利亚的《受管制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韩国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以及日本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讨论资料) 》。我国也于2006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虽然名义上不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但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仍起到指导作用, 因此可以视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雏形。
各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式及内容都有差异, 这对制定一项统一的采掘行业会计准则是不利的。因而, IASB和FASB提议建立一个通用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决定对基本会计概念进行清理, 目标是建立一个通用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以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体系, 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和协调。在2004年10月20日的联席会议上, FASB和IASB都把此项目添加到各自的日程表中。2005年6月, 它们已经就财务报告的目标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和讨论, 即将进入计划中的第二个阶段, 对财务报表的要素及确认和计量进行研究和探讨。
为了在不同的会计准则下得到一致的财务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 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权威的、综合的、内在一致的框架。假如没有普遍接受的框架的指导, 会计准则的制定就会受到准则制定人员意志的影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除了有助于准则的制定, 还对财务报表的编制者、审计人员以及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有用。对于财务报表的编制者,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能帮助他们运用准则和对准则尚未涉及的问题进行处理;对于财务报表的审计人员,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能帮助他们形成对财务报表的意见;对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能帮助他们理解财务报表中的信息。这些作用将会由于有权威的、综合的、内在一致的概念而得以加强。
六、结论
本文阐述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效用价值论、产权经济学理论、会计计量与报告理论以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对采掘行业会计理论研究的指导作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提到了历史成本, 效用价值论是公允价值的基础, 而矿产产权的转让则是建立在产权的基础上。我们认为, 在了解了矿产资源价值形成、对矿产资源价值进行评估后,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使储量价值体现在财务报表内, 不仅可以真实反映矿产资源的价值, 而且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人类的和谐发展。
摘要:本文探讨了矿产资源的价值构成, 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和效用价值论把矿产资源的价值分为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 并基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探讨了矿产资源的会计计量及信息披露。
关键词:采掘活动会计,矿产资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效用价值论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龚光明, 李晚金.采掘行业财务会计与报告的国际进展.上海会计, 2003;2
[3].李金昌.资源经济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4].潘义勇.产权经济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8
[5].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前沿问题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6].姚红.资源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基础活动论文 篇2
基 础 日 语 授 课 策 划 书
主办方:樱和日语协会
承办方:樱和日语协会
一、活动背景
基础日语课程,主要面向本次入社新社员,开设每周六周日的日语教学活动,主要教授日语入门、日语会话、定期开展日语沙龙等一些列教学活动。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为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增强兴趣培养,我社开设基础日语授课活动,以加强中日文化交流,扩展大学生眼界,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免费对广大爱好日语以及日本文化感兴趣的人群创造机会。
三、活动目标
1、一学年结束,全勤社员能用日语进行基本的自我介绍,简单地情景对话,能用日语大致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听懂大部分类型对话。
2、增强小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社团凝聚力。
3、通过课上发言、展示会话,提高社员综合能力
四、活动开展
1、每周六、周日,上午9:00~10:30 在主楼403、405开设基础日语教学课程,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事先预定好教室,授课开始前,安排有关人员负责签到,并且安排部员有序的就坐,并且准备好上课所需要的粉笔以及小蜜蜂等。
2、授课学生:贾柱、邵静美等,这两位使我们日语专业两个班的第一名,在上课质量上绝对有保障。而且随着课程的推进,我们还会请到日语专业的老师以及我们的知道老师为大家上课。随时解决大家在课堂上的疑惑。
3、授课计划:每周讲一节基础日语,结成小组做会话练习并向全班展示,上课期间会对大家提出相关的问题,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4、授课结束后,我们社团会负责两间教师的清理工作,力求不对教室造成不好的影响。
5、每周我们还会举行日语沙龙活动,活动上,大家可以随意交谈自己对于日本的看法,也可以在上面就关于自己不理解的东西,请教同学或者学姐学长,相互沟通,共同成长。
五、经费预算
印讲义----------------------------0.5×280=140元
小蜜蜂----------------------------2×50=100元
横幅两条-------------------------2×15=30
六、活动负责人
1、课程安排:贾柱、邵静美
2、活动策划:策划部
3、会场秩序:实践部
4、活动宣传:文艺宣传部
基础活动论文 篇3
关键字:习作;实践;体验生活;习作素材
习作是学生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习作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的过程,也是学生接触社会,学会做人的过程。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除了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写作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丰富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走近自然,融入社会,积累习作素材,让习作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可见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那么,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需要进行哪些实践呢?
一、阅读积累
作文的内容及思想都是靠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语言是习作的关键要素。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课内外读物不仅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而且跨过了地域的界限,让学生继承人类的全部精神财富。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受到熏陶,在读中充实自我,积淀和丰富自己的语言,领悟写作的技能。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地阅读课内外读物,把平时学习中看到的优美的段落篇章、写作的基本方法都记录下来,形成良好的习作素材。
二、体验生活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习作的基础,学生习作离不开他们生活的天地。因此,我们要不断开拓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触动他们的写作灵感,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生活,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多动笔。让他们在生活中经历风雨,感受人生的苦涩与甜美。习作教学要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感受生命的崇高。
1.鼓励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
2.积极开展访问社区、智力竞赛、讲故事、表演小品等各种各样的班队活动。
3.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收集材料,获取知识,积累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活动中的经历和感受。
三、亲近自然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馨香的花朵、可爱的动物,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见识,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因此,我们应支持学生融入自然,寄情于山水,积累习作素材。比如,在教学生写春天之前,可让学生到田野、村庄、小河旁,去触摸春天,感受春天里万物的变化,可以用摄影记录春天的美丽,鼓励学生交流活动中的发现和体会。这样,学生在习作时就不再无话可说了。
四、参与活动
习作离不开活动,只要学生玩得开心、觉得尽兴,就会写得轻松、写得愉快。在活动中,学生热心观察,积极参与,用心体验。每学期学校都会举行大大小小的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作为选择的素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活动中获取源源不断的习作素材。除了学校组织的活动外,我还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从中感受快乐。这样,他们在习作时就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又享受了童年的乐趣,还积累了多彩的作文素材。
五、搜集信息
高度发达的网络世界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网上冲浪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互联网上蕴藏着不计其数的习作资源,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绿色上网,搜集知识,了解世界。教师要给学生安排浏览任务,让学生有选择地收集资料,拓宽知识面,充实信息量。然后将信息进行筛选、整理,结合想象,大胆表达,让习作内容更充实、更有创意。我们可以在习作课的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或几个月,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练习的周期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是一个月或一个学期。
六、激发想象
学生的想象天真、丰富,不受现实的束缚,我们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表达他们的心情、愿望,步入他们自己的奇妙世界,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扩展他们的习作思维。
七、学会观察
生活给予了学生创作的广阔空间;生活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和情感;生活充实了学生习作内涵。然而学生如果对身边的人与事,景与物无动于衷,熟视无睹,其习作素养是得不到有效培养的。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细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亲近自然。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在生活中观察发现,培养他们善于观察思考、乐于表达的习惯。
八、丰富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在学生的生活中渗透情感体验,深化感受,学生的习作内容才会真实生动。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一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二是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最后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让生活走进作文,使学生放飞自由的心灵;让作文走进创造,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才会使每个学生在习作时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习作的资源,藏在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里,藏在学生的心里,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生活经验与感受,习得丰富的知识,领悟人生精髓,带着他们走入语文习作的课堂,又带着习作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
潜析数学学习开展的基础活动 篇4
1 重视阅读
阅读使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 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所具有的阅读能力不只是语文和外语的阅读能力, 而是一种以语文和外语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数学阅读能力和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
数学是一名门科学, 也是一种文化, 更是一种语言, 是描述科学的语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 (L.Bloonfield) 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一直很重视数学基础教育的日本数学家小平邦彦也曾经指出:学习数学不专心阅读, 就难以吃透问题;不广泛阅读, 勿奢望数学研究。所以, 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数学阅读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 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 包括语言符号 (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 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 它又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识过程。
当前, 在中学教学改革中一个问题, 就是如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学习数学的精神和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而这其中的关键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教给他们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怎样才能使数学阅读有效的走进数学课堂呢?
(1) 合理安排数学课堂的阅读时间, 控制阅读进程。时间太短, 学生来不及思考, 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时间太长, 影响教学进度, 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2) 对不同的阅读内容, 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阅读过程是一个积极思考过程,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 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
(3) 手脑并用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阅读要求一种主动阅读。如应用题阅读, 要边读边思考, 已知是什么, 未知是什么, 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有什么等量关系等, 读写结合手脑并用, 使思维拓展开来, 提高阅读效率。
(4) 进行归纳小结, 阅读完一章或一节后, 要对所学的知识归纳小结, 理清脉络, 形成知识网络, 便于提取和应用。指导学生把书上的知识归纳、推广, 上升为数学小论文。
(5) 增强理解, 提高阅读速度。通过实践和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高度集中注意力。
(6) 鼓励学生阅读, 课内读, 课外读, 还要学会选择参考书。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因此, 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要在课堂上充分展现它的魅力, 我们不仅要把知识的精髓教给学生, 而且还要教会他们读书的方法、技巧,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通过数学阅读, 使他们熟悉有关数学语言, 掌握数学知识, 并且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总之, 只有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播下数学阅读的种子, 才能使数学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 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真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获得不同的发展。
2 关注写作
数学写作能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查阅等方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教师仅仅满足于在课堂教学中的练习题和探究性问题, 要求学生写出解题步骤和探索计划是不行的, 还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使别人看了自己的解答之后就能懂得自己推理的逻辑, 怎样有效地增强学生“写数学”的意识, 发展其写作能力, 则是不容易解决的难题, 学校里比较普及的是记课堂笔记、写数学作业, 除了这些, 教师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写作能力:
(1) 发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写对重要名词的个人定义, 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对某节课的小结, 或提供例题并证明、讨论某个数学法则及其重要性等。
(2) 促进对话交流。给教师写便条询问问题, 列出课堂弄明白或未明白的概念, 写关于当天课堂表现的日记, 对某个特定的题目或课程内容记录想法等。
(3) 发展学生自我监督和反思行为。分析使一个问题或难或易的原因, 解释为什么是合理的, 找出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给你回答, 思考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法, 讨论某类问题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 促进情感的流露。写关于数学的自我体验, 写数学在今后社会所起的作用, 写什么可以帮助理解概念和什么阻碍数学理解, 记录自己在完成某项作业后的感受。
(5) 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写下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程, 写怎样求解一道题目, 写关于不同解法的比较, 描述用某种技巧来解某类问题, 准备一些常规报告等。
以上几点都是从小处着眼, 从点滴做起, 训练学生的数学写作,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写作时, 可以不拘一格, 可多可少, 甚至是一句话也可以, 只要是真实的均可。而教师对学生所写的要给以回应, 与他们及时交流。
3 勤于思考
“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 是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牛顿则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贡献的话, 那不是由于别的, 而是由于我辛勤耐久的思考所致”。可见, 思考对于探求新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具体怎样训练学生独立思考, 并没有一般可以套用的行之有效的模式, 完全是一种教学机智, 但有些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还是较为一致的,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 课堂提问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不要急于给出答案。
(2) 要有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 给思考创造一个温床。
(3) 对学生自己编制、提出的问题应以肯定、褒扬为主。
(4) 善待学生思考问题时出现的“非标准思路”, 即不同于常规的、出乎意料的思考方式, 包括对问题的独特思路、奇思怪想、甚至一些幼稚、荒诞的念头。
(5) 提倡质疑、反思、挑剔性的批判性思维, 反对不加分析的盲从心理。
参考文献
[1]张俊.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写作教学的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 2008 (7) :19.
[2]杜威 (美) .我们怎样思维.经济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内控合规“基础强化年主题”活动 篇5
合规案例训展
前言
案例是最生动的教科书。今年我行在集团范围内启动了内控“基础强化年”主题活动,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以案说规、以案说法,让全行干部员工能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吸取教训、加强反思。我们精选的十个典型案例,既有员工风险意识敏锐,识别非法集资风险的案例,又有规定动作不到位,酿成重大风险的案例,还有以身试法、铤而走险导致案件发生的案例······覆盖了近年来案件风险易发、高发的领域,对于增强员工规则意识、底线意识、风险意识、扎实做好内控案防工作有着较好的现实意义。希望全行干部员工能认真学习,举一反三,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存款类
案例一 柜员伙同外部不法分子挪用公款
(一)事件经过
2015年8月5日上午,XX支行在开晨会时发现周某某未到岗,随即进行电话联系,但周某某手机关机,联系其家人也不知去向。随后,XX支行接到县财政局采购中心电话,询问其转账的款项未到账原因。支行立即进行核查,发现县财政局采购中心提供的转账进账单有疑点。对账单也存在问题,周某某有涉案嫌疑,遂立即向县检查院报案,检察院先后将方某某、周某某抓获归案。据周某某交待,方某某与其勾结,将县财政局采购中心预算外资金管理专户内资金转入方某某个人账户及“XX有心公司”等账户。方某某供认,周某某挪用的资金被其用于“XX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经行内账务核对,周某某将县财政局采购中心预算外资金管理专户内资金932万元转至方某某控制的账户。
(二)处理结果
2015年8月21日,XX县人民检察院对周某某、方某某两人以其挪用银行客户资金罪正式批捕。XX分行对周某某给予行政开除处理,对相关责任人的错误事实进行了认定。
(三)案例分析
1.网点管理人员履职不到位,案发网点管理混乱,网点负责人对周某某长期业务“一手清”的行为未能关注和纠错,未按规定对周某某进行岗位轮换,致使其能长期一人完成对公资金划转。
2.运行管理业务流程存在漏洞,支行密码器领取、空白重要凭证管理、系统自动验印、风控中心查询回复,银企对账等风险控制环节均失效,周某某利用这些流程漏洞能够实现对公资金划转的“一手清”。
3.案发网点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存在较大纰漏,XX支行从表面上看,虽然网点人数不少,但由于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存在较大纰漏,相关岗位分离、事权划分等要求难以落实。
4.监督检查未整改落实,总分行连续多次将XX支行作为高风险网点进行了通报并要求其整改。但案发支行未认真落实整改,省市分行相关部门也未对其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导,未对作案人经办的业务进行深入核查,使这些问题长期积累并最终演变为案件。案例二 外部风险输入致柜面低风险业务演变高风险事件
(一)事件经过
2012年12月起,外部犯罪人员邱某某。肖某某与涉嫌参与诈骗的行内员工赖某某三人编造高息谎言诱骗储户、合谋诈骗客户存款。上述三人告知储户将资金存入某支行后,由银行定向放贷给企业,企业支付10%-15%的贴息;为打消储户的顾虑,赖某某利用银行员工身份骗取储户信任,邱某某向储户出具加盖了虚假支行公章的《银行兑付承诺书》:邱某某和赖某某利用与支行营业部柜员叶某某、值班经理潘某某的熟知关系,要求叶某某、潘某某两人违规将客户存款转入邱某某的个人账户。经查,该行共有8名客户资金存在被诈骗嫌疑,涉及金额3000余万元。
(二)处理结果
外部犯罪人员邱某某,因实施诈骗储户资金犯罪应为,现被警方羁押:外部犯罪人员肖某某因涉及其他银行诈骗案件也被警方羁押:涉嫌参与诈骗的行内员工赖某某因涉嫌诈骗被当地公安局刑拘:公安机关也传讯了潘某某和叶某某,询问后将两人。放回,目前尚未确定两人涉案。
(三)案例分析
1.在存款失踪系列案中,经营稳健、风控严密的国有大行都深陷其中,关键在于现有的机制不能完全有效防范银行员工的道德风险。分析“存款丢失”的过程,往往是账内业务与账外操纵交织在一起,个别员工只需诱导存款人二次输入密码,就轻而易举完成了从账内业务到账外操纵的性质蜕变。存款人手中虽持有存款凭证,甚至还拿到了从银行端打印出的“对账单”,以为是存款,而资金实际上已游离出银行账务体系,成为账外和漏失资产,成了“鸳鸯”存单,这也与部分前台员工案件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对诈骗行为的警惕性不高,以信任、感情代替制度,造成所经办的业务严重违规有很大关系。
2.相关制度执行不严,后台监督检查未认真履职,银行内控防火墙形同虚设,监督部门明确要求,案件风险排查中发现疑点线索,不得交由问题所在机构自行调查,对于发现的重大案件线索,重大违规问题,应当由银行金融机构总部或一级分支机构直接组织调查。本案中针对个人客户账户当日存款,又当日转出的异常交易,总行运行管理部监督模型均已发现这19笔异常交易业务,但后期处理和现场核查工作却走了样。被定为风险事件的预警提示也被分行层层转发,最终交予该支行营业部负责现场审核的潘某某进行核查,潘某某担心违规问题被发现向上级行回复业务办理正常。案例四 汇票质押贷款引发风险事件
(一)事件经过
2013年2月,A公司以出票人为B公司、承兑行为上海某银行的10张银行承兑汇票在某支行办理质押贷款,票面全额为9000万元,办理贷款全额总计为7200万元,质押率均为80%。贷款发放后,A公司将款项支付给出票人B公司及另外两家公司。质押该支行的银行承兑汇票于2014年5月份陆续到期后,该支行客户经理韩某在该行业务部经理张某的指使下违规将票据提取出库,并将其中6500万元办理了托收,托收款分笔转入A公司在该支行的一般结算账户后,被企业通过企业网银陆续转出,共计形成风险资金5600万元,借款企业法人田某和该行业务部经理张某随后失联。
(二)案例分析
一是信贷业务各环节存在未尽职现象。首先,未落实贷前双人调查,客户经理韩某同时使用第二调查人的统一认证号,在系统中完成贷前调查;其次,调查环节未挂接调查报告、担保人股东会担保决议等要件,且借款人未能提供发票等证明银行承兑汇票贸易背景真实性的相关资料,审查审批环节对此也未提出异议;再次,质押物未进行质押背书,上级行作业监督人员也未按规定严格审查质押票据权属,对影像资料中银行承兑汇票无“质押”字样,未提出监督意见;最后贷后检查流于形式,两户企业贷款发放后均不同程度地出现资金回流出票人的情况,但贷后检查对此情况未予反映。
二是押品管理不合规。客户经理韩某未按要求让企业在质押银票上记载“质押”字样,也未在被背书栏记载该行名称,质押品出库未按规定进行审批并办理抵(质)押品凭证提取手续,托收前质押票据一直在客户经理韩某手中自行保管。客户经理韩某代替出质人办理质押品入库、出库手续。
三是银票托收款项未按规定进入专户管理。客户经理韩某违反规定,未将质押的银行承兑汇票所收款项存入专户进行管理,而是在该支行业务部经理张某的指使下将收款人名称填为借款人,将托收回款账户定为一般结算户,且未采取其他控制措施,直接导致托收回款被借款人通过网银转走;客户经理韩某发现后也未及时反映上报,导致企业后续又多次将托收回款通过网银转走,低风险质押贷款的到期偿付资金失控。
(三)处理结果
上级行依据总行《员工违规行为处理规定》第一百八十八条“利用职务之便损害本行权益或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给予开除处分”的规定,给予张某,韩某行政开除处分;依据第一百二十六条“违反票据融资管理规定”,第一百二十七条“违反信贷调查、审查有关规定未按规定调查、审查申请人的主体资格及所提供材料合法性、有效性、真实性的”、第一百三十一条“违反贷款担保规定,未经有权部门批准,提前解除抵(质)押手续或返还抵(质)押物权证、质押物”未经批准同意企业撤保的”、第一百三十二条“违反贷后管理有关规定,未按规定对贷款发放过程的合规性、审批程序或贷款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合规性进行监督”的规定,分别给予第二调查人员、贷后监督人员、审查审批人员、支行分管领导、上级行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及分管行领导等留用察看至行政警告处分。
违规担保
案例五 XX支行原副行长违规担保案
(一)事件经过
XX支行原副行长蒋某某于2012年9月19日,在未向支行行长汇报、未通过印章系统审批的情况下,强令印章专管员在一份500万元《银行履约保函》上加盖行章。
(二)案例分析
XX支行未按上级分行转授权要求办理相关业务,违规,超权限出具非我行文本格式的履约保函,且无反担保措施;XX支行未严格落实《行政印章管理办法(修订)》(工银发【2010】8号)要求,行政印章未严格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和分管分用要求,且在用印时未完善印章使用审批手续。
(三)处理结果
分别给予XX支行原副行长蒋某某行政留用察看处分,同时核减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31日期间的绩效收入;XX支行员工许某某(行政印章管理人员)行政警告处分,并核减一个季度绩效收入;XX支行综合保障部副主任杨某某(印章监印员)全行通报批评,并核减一个季度的绩效收入;XX支行行长何某某有领导责任,全行通报批评。
(四)防范措施 1.加强违规担保风险排查。总行已下发《2016年度案件风险排查实施方案》,并将结合当前违规担保类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开展一次自上而下的违规担保专项排查工作。2.进一步加强印章管理。一是进一步加强行政印章管理,扩大行政印章管理系统和用印机推广使用范围,严格控制新增各类业务专用章,加强个人信贷业务合同专用章管理,强化印章远程监控人员准入管理与人员配备,建立健全风险模型触发总分行联动协作机制,二是严格核算印章管理,确保所有基层网点配备的柜面用印机均已放置在监控范围内使用,纳入用印机管理的印章原则上不允许取出手工加盖,如确有业务需求逐级上报,审批后方能取出印章,并且在视频监控下由现场管理人员全程监督完成手工用印;对目前仍保留的少量专用核算印章及分行特色印章,尽快纳入柜面用印机实现自动化用印,三是进一步加强担保业务用印管理,完善GCMS与行政印章系统、主机系统的保函开立,行政用印联动控制功能,确保担保业务用印风险可控,对故意担保违规用印问题,各级信贷管理部门、办公室、运行管理部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相关业务用印流程,有效防控涉印风险。3.加强员工行为管理与监测,总行将进一步加强基层分支机构负责人的一线业务人员的警示教育和行为监测管理,强化基层机构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明确制度红线,提高抵制违法行为的自觉性。各级机构要认真落实总行员工异常行为排查有关制度,及时识别和排查员工异常行为,重点引导辖内分支机构和员工避免参与民间借贷、避免违规使用印章,违规出具担保函件,有效遏制违规担保案件高发态势。
案例六 使用作废印章对外担保被追责
(一)事件经过
2012年12月,XX支行收到了法院送来的一张传票,要求该支行承担为某小企业800万元借款进行担保的责任。此事立刻引起了该行的重视,及时向上级行进行了汇报,并组织人员向法院和原告进行了沟通了解。经查,该支行原有一枚“XX支行”的行政印章,后由于名称变更换用新的行政印章,原行政印章作废,但没有上缴销毁。原作废的行政印章一直由该支行办公室印章管理员韩某保管。2011年5月,韩某不断接受某小企业负责人请吃请喝,该企业负责人还送来5万元好处费,要求其为该企业从小额贷款公司的借款进行担保,并加盖银行印章,韩某面对金钱的诱惑,丧失了理智,突破了道德底线,偷偷将自己保管该支行已作废的行政印章拿出来为该小企业进行了担保,后来由于该小企业经营不善,市场下滑,无力偿还该借款。于是,小额贷款公司将该支行起诉,要求承担借款担保责任,经法院审理判决,该支行承担全部担保责任。
(二)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该支行违反了该行《行政印章管理办法》中“机构因撤并、更名等原因启用新印章时,原印章即行废止,须在领用新印章时将旧印章(包括实物印章和电子印章)上缴制发单位。在其他单位有预留印鉴的,要按有关规定及时更换”的规定。韩某违反了《行政印章管理办法》中“严禁任何分支机构和个人自行保存或销毁行政印章”以及《员工行为禁止规定》中“严禁违规出具信用证、保函、资信证明和担保承诺书”的规定。
(三)处理结果
上级行依据总行《员工违规行为处理规定》第一百五十五条“违反印章管理规定”以及第一百九十条“具有贪污、挪用、侵占、盗窃、诈骗、贿赂等行为,情节较重或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开除处分”的规定,给予印章管理员韩某行政开除处分,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对担保责任进行追索;依据总行《员工违规行为处理规定》第五十二条“未履行管理(领导)职责”的规定,分别给予支行办公室主任、支行行长、上级行政印章管理部门有关人员行政记过至撤职的处分。
案例九 xx支行客户经理张某某参与民间借贷风险事件
(一)事件经过
2014年12月25日,xx支行在组织开展的“一加强、两遏制”大检查和员工异常行为检查过程中发现,支行营业室个人客户经理张某某存在异常行为。通过核查发现张某某与客户和担保公司之间有个人信贷行为,具体为:张某某个人采取借新还旧、本息滚存等形式吸收客户资金,利用担保公司负责人个人账户过渡后转入A担保公司账户,之后由A担保公司将资金投入B股份有限公司。张某某与借款人B股份有限公司及担保人A担保公司签订《借款担保合同》,涉及金额3000余万元。该事件暴露后,分行立刻向当地公安局报案,当日张某某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公安机关刑拘。
(二)处理结果
1、张某某违反了总行《员工行为禁止规定》第七条“严禁参与洗钱、非法集资、地下钱庄活动、充当资金交易中介或其他非法金融活动”之规定,依据总行《员工违规行为处理规定》第一百八十二条,给予张某某行政开除。
同时,根据监管要求“一案四问”、“双线问责、上述两级”的制度要求,依据总行《员工违规行为处理规定》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三条,分别给予XX支行分管领导行政记过、警告、核减绩效收入等处分。
2、依据总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五款“落实案件防范工作责任不力,以致责任范围内发生案件或者重大违规事件的”之规定,给予XX支行党委和纪委全场通报批评处理,并对XX支行原党委书记,现任党委书记、纪委书记进行诫勉谈话。
(三)案例分析
员工参与非法集资、民间融资屡禁不止,虽然有社会环境诱发的外因,有其行为本身隐蔽性不易被发现的因素,但同时也暴露出对员工的日常排查和异常行为排查不到位的问题。近年来虽然我行已经开展多项排查,并持续开展日常排查,但是仍然有部分支行对排查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步递减甚至被动应付,排查工作变成了走过场。如有的分支行在排查工作中,以信任取代制度,人员覆盖不够全面,排查手段也过于简单,并未深究异常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该案中,客户经理在长达2年半的时间内,向42名客户出具了借条,网点负责人竟没有从日常电话过多或查看录像录音中发现蛛丝马迹,也没有通过进行有效的客户回访来提早发现苗头。
案例十
XX支行个人客户经理于某某飞单私售风险事件
(一)事件经过
2015年8月19日,XX支行接到客户郑某某现场投诉,称其购买的理财产品未能正常兑付。支行通过与客户沟通,了解到此事涉及原XX支行客户经理于某某。该员工已于2015年4月提出辞职申请,支行依据有关离职管理办法正在对其进行脱密管理。在脱密期内,网点例行对其管户客户进行排查,期间另一位客户孙某某到网点反映有一款由该员工推荐购买的理财产品到期未能正常兑付。经与员工于某某谈话和核查,基本确认其向客户私售A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私募基金产品的行为。目前掌握涉及11名客户、13笔业务、3款一年期私募基金产品(产品期限由员工本人交代),累计金额944万元。
(二)处理结果
XX支行严格按照“一案双查”和“双线问责”的要求,对事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严厉追责。给予于某某行政记大过处分、同时解除劳动合同的处理;分别给予其主管领导、支行分管领导核减绩效收入并撤职、诫勉谈话等处理,以起到从严惩处、警示全员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
基础活动论文 篇6
关键词:体育史;古罗马;角斗活动;杀戮
中图分类号:G8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2-0099-05
提起古希腊体育活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古代奥林匹克竞技赛会;而提起古罗马,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角斗士。暴力性冲动是人类固有的本性,现代行为学创始人康·洛伦茨认为,人类的暴力行为具有先天性的基因,人类的好斗性是一种真正的无意识的本能。现代人又何尝没有暴力的倾向呢?特别是在今天竞技体育一统天下的情况下,无论是隐陛的暴力,还是显性的暴力都或明或暗地在竞技体育中滋生繁衍,因而对古罗马社会中的角斗活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进行解读,也有助于现代竞技体育远离暴力。
1、罗马人独特的祭祀习俗是角斗活动兴起
的宗教基础
罗马是以外向征服为主的国家,因此罗马的起源缺乏像古希腊古老悠久的历史传统源流,甚至可以说罗马历史没有循序渐进的历史进程,而是一种不断外推的强权性国家。因此尽管罗马后来征服了希腊、埃及、小亚细亚和西亚的许多文明古国,但是罗马人在文化方面依然以学习接受其他民族文化为主。研究罗马史的著名专家蒙森说:“罗马缺乏原始时代的遗留古物,在这方面罗马与其他文明地区截然不同。人类如果在罗马境内处于文化的原始阶段,则迄今尚未发现支持这种见解的确实证据。”就连罗马人最喜爱的角斗活动也是从埃特鲁斯坎人那里学到的。其实,埃特鲁斯坎人举行角斗的目的是向死去的英雄致敬,这种充满血腥的宗教仪式被视为神圣的,是对亡灵的抚慰。毫无疑问,角斗活动最初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它可以说是属于一种祭祀仪式——祭祀先祖灵魂的血的祭献。历史上第一场角斗表演出现于公元前264年的罗马城,由德西姆斯·优尼乌斯·布鲁图斯为祭奠亡父优尼乌斯·布鲁图斯而举办。这场表演被当时人称为奉献给死者的祭奠礼,它包含生者为悼念故去的先祖应尽之义务的涵义。在古罗马的原始宗教中,死者被视为一个被掏空实体的影子,当他们所尽之义务未完成时,他们的仇恨就会被激起,贻害人间。这时候,只有用活物体内喷洒出的鲜血一一包含着生命的液体,才能令亡灵得到抚慰和安宁,回归短暂的实体。最初,罗马人采用牛羊等牲畜的鲜血献祭,不久便发展到用活人(奴隶)祭奠亡灵。古罗马人认为:“在勇士的墓前牺牲囚徒是一种惯例,当这种做法的残酷性越来越明显时,他们决定让角斗士在墓前决斗。”罗马人最初的角斗活动主要用于祭祀仪式上,这种在祭祀仪式上的角斗活动在罗马得到延续,特别是受到贵族们的重视,据说连伟大的恺撒也在公元前65年为祭奠其亡父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角斗表演。
实际上如果从更广阔的区域来看,不只是古罗马对死者亡灵要举行祭祀仪式,甚至在古希腊人的葬礼上也有近似的祭祀仪式。古希腊人常常在葬礼上举办体育竞技会,比如在《伊利亚特》中用一整卷的篇幅详细描述了阿基琉斯为其好友帕特罗克洛斯举办葬礼竞技会。史诗还提到了阿马里科斯王举行的葬礼竞技会以及为奥狄修斯举办的祭祀竞技会。当然这种祭祀仪式与古希腊人独特的宗教风俗有很大的关系,古希腊人认为人死亡之后会有灵魂存在,如果这些灵魂不能进入地府,就会变成一种邪恶的力量危害人间,因此举办隆重的葬礼仪式以使死者的灵魂能够顺利进入地府。那么从古希腊乃至古罗马的传说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其中自然有着一脉相承的祭祀习俗。但是到了后期,随着罗马人对角斗活动的热爱程度愈来愈浓,人们开始在日常宴会中也增加了角斗娱乐活动。由于人们对角斗活动的热爱,到了罗马共和时期,元老院掌握了主办角斗活动的权力,角斗活动成了笼络人民的政治活动,因此有着更多的政治意图搀杂其中,角斗活动从祭祀仪式转变为一种世俗化的娱乐项目。
2、罗马人勇猛好战的性格是角斗活动兴起
的精神基础
罗马共和国早期实行公民兵制,每位成年公民在战时就自然成为士兵,武器装备均由自己提供,政府只负责组织工作。从军对罗马人来说是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只有罗马的公民才配享有,而且还受到财产资格的限制,因此“罗马这个城市没有商业,又几乎没有工业。每个人要想发财致富,除了打劫之外,没有其他办法”。因此对于共和国早期的罗马人来说,战争是他们维系生活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只有通过战争他们才能获得享乐的财富和生存的资本。在对外扩张中,罗马人充分表现出了他们勇猛、顽强、凶残、好战的性格特征,以及为了利益与荣誉不惜牺牲一切的特点。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说:“罗马因此永远是处于战争状态,而且这些战争又永远是激烈的战争:原来,一个永远在进行战争的民族,一个以战争为政府统治原则的民族,必然会或是自我毁灭,或是战胜所有其他的民族……罗马人不战胜决不缔结和约。”这种由于经常处于战争状态而形成的“全民皆兵”体制,一方面锻炼了罗马人好勇斗狠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培养了罗马人遵守纪律的习惯,可以说这两点都为角斗活动的流行打下了精神基础。因为在战争中不服从指挥放任自流则必招致战争的失败,而这种失败对于罗马这种以掠夺为生的民族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同时如果得不到战利品,那么罗马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因此罗马人以勇猛好战为优点,对战斗中表现英勇的人,则当众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这些奖励是对罗马人好勇斗狠为了胜利不择手段的一种肯定与支撑,在罗马人眼里暴力成了合法化的东西,不但通过暴力可获得生存必须的物质因素外,而且可以获得精神上的奖励,整个罗马社会不但不会对这种暴力行为进行谴责,相反在胜利后还会给予相应的奖励,那么自然在社会中进行角斗或观看角斗非但不是一种恶劣的习俗,而且是当时罗马人眼里的一种最平常不过的事件。罗马人自己的观点是,年轻男子若无流血、实战的经历,则可通过血腥的现场表演获得感觉,而如果角斗士是罪犯,那就更无所谓了。
这样在缺少战争的和平岁月里,古罗马人就用角斗解决日常生活中对战士的精神锤炼。因此角斗比赛是罗马人表达实现征服欲的手段,也是他们在相对和平时期实践流血场景的最好的手段。角斗竞技作为罗马人备战的战前动员,使广大士兵提前感受战争的残酷。角斗表演还被罗马皇帝用于训练军队。克劳狄皇帝曾让数千名近卫军与豹子搏斗;尼禄皇帝时让近卫军与400只熊及300只狮子搏斗。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点,那就是让士兵在血腥的角斗中不断地锤炼自己的精神,从而使他们参加战争如同参加角斗一样的随意而不会产生一丝胆怯与怜悯。罗马人因战争培养
起的勇猛凶悍、好勇斗狠的特性也在反作用于平常的角斗表演,使罗马人不认为角斗是一件多么有悖人道天理的事,只不过是获得乐趣、获得精神锤炼、培养勇士的一种方法手段而已。
3、罗马人享乐至上的生活习性是角斗活动
兴起的现实基础
罗马人对生活的奢侈追求几乎是任何民族都从未有过的。现在残存的一堵古罗马石壁上就刻着“打猎、进浴场、看角斗,寻欢作乐,这就是人生”。单从吃这方面来说,哲学家塞涅卡对罗马人讲究奢侈饮食的习惯作了抨击,他说罗马的权贵们好像得了饥饿病,生活的主格调就是吃,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吃了吐,吐了吃”,而且乐此不疲。罗马人的宴会全无希腊人的优雅风度,他们的宴会只追求排场,而不管食物的味道。为了能够不停地狂吃滥饮,罗马人常常用羽毛刺激喉咙,将吃进胃里的食物吐出来,然后再继续吃喝。这种吃了再呕、呕了再吃的技巧在当时被看作是一种令人羡慕的本领。世界可以说再没有一个民族有如此荒唐的吃法,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无非两方面:一方面是显示自己的富有权势,另一方面就是他们并不是从食物中获得营养,而是希望从吃的过程中获得一种享受。
在酒足饭饱之后,他们要进行的另一项刺激性享受就是观看更加刺激的角斗表演。当时许多权贵们都在重大节日、庆典上大宴宾客,而宴会的高潮则都是举行角斗表演,以招待来宾。在罗马城,大贵族马克家里供养着超过50对角斗奴,每逢他宴请宾客,几对角斗士们就在其花园中央草坪特制的竞技台上进行表演,以便给参加宴会的客人助兴。大多数宾客都喜欢观看这种角斗表演,因为宴会中的角斗士大多不戴面罩,又无盾牌,双方互相攻击,直到一人倒地为止。现存的罗马人书信集《论道德·致卢齐利乌斯》中写道:“昨天中午我偶然去看了一场表演,我希望能在那里看到好玩的、有趣的和令人轻松的东西,让人们在看了流血杀戮之后能休息一下眼睛,结果不是如此。前面的格斗还算仁慈,而后面来看的却是动真格的——纯粹为了杀人。表演角斗的人没有可以防的,他们的身躯尽等着挨打,每击必中。”在如此平淡的语气中我们闻到的却是浓浓的血腥味,他们观看角斗居然会是“看了流血杀戮之后能休息一下眼睛”,这就是罗马人的心态,这就是罗马人对角斗的真实态度,同时也是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杀戮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餐后点心”。
如果说角斗在初期只是用于祭祀或宴会后的娱乐手段,但随着罗马人对角斗的热衷,罗马统治阶层也注意到角斗对引导民众的意识指向。他们充分利用了民众追求享受、喜好娱乐的心理,开始频频举办大型角斗表演来满足罗马民众的享受欲望,从而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权贵皇族,他们不但通过举办角斗表演展示自己的富有和影响力,而且把角斗表演作为其最有力的政治宣传工具,以此笼络人心,获得民众认可,以便于统治。开始小型角斗表演盛行于私人聚会、祭祀,以及各种节日庆典,但是从公元27年开始,元老院做出决定,禁止财产在40万谢司特尔提乌斯以下的人举办角斗表演。私人举办角斗表演只有在皇帝鞭长莫及的帝国行省的行政长官和地方显贵才享有一定的举办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同样带有附加条件:角斗表演必须以皇帝的名义举办,必须遵循帝国繁琐的规章制度。可以看出禁止私人举办角斗表演是统治者想利用角斗表演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恺撒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热衷于利用举办角斗表演来与罗马民众保持沟通,从而换取支持。他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场角斗表演用了320对角斗士,而当时一般的表演规模仅为25对。但我们不得不说,如果当时罗马民众对角斗表演的追求没有那么狂热的话,统治者是不会关心由谁来举办角斗表演的,正是由于广大罗马民众追求享受、追求娱乐、追求平庸生活中的最大刺激,才使得古罗马角斗成风,直至从日常宴会表演发展成为举国狂欢式的大型团体角斗表演。可以看出,“战争—掠夺一征服一统治一享乐成为这一时期罗马人竭力遵循的法则”。从这一方面来说,正是罗马人追求享受至上的生活习性构成了角斗表演最坚实、最广泛、最根本的现实基础。
4、罗马法中自然法体系是角斗活动兴起的
法理基础
罗马最初建立在强权文化的基础上,那么它就不得不以一种极其严格的法律来管理约束罗马内部的臣民。此外,罗马还是一个极重功利的民族,国家对各地经济关系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再就是当罗马在扩张的过程中,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并入自己的版图时,它就不得不考虑到用一种通用、统一、鲜明、简洁、合理的法制体系来统筹处理那些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习性、政治体制、地理区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争斗与共处。罗马法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并生长起来的。威尔·杜兰指出:“法律最足以说明罗马精神的特征,在历史上罗马代表秩序,就如同希腊之代表自由。希腊留下的民主与哲学,成了个人自由的依据;罗马留下的法律和政绩,则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如果说罗马人在文化、教育、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是沿着古希腊人的老路在走,那么在法律方面罗马人则突破了古希腊人构建的篱笆,踩出了自己的新路。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元老西塞罗对法律的解释代表了罗马人对法律的认识,他说“真正的法律是与自然相调和的真理,它包罗宇宙,永不变更,永无止境……吾人不能反对它、改换它、废止它,不能利用任何立法来解除对它的义务,我们不必在本身之外寻求对它的了解。这种法无分罗马与雅典,无分现在与未来,对任何国家或时代都有效并永久有效……不遵守的人就是否认他的本身和本性。”对这一法理的认识,后人把它归结为罗马法律体系中的自然法体系。
这就形成一种奇特的罗马现象,一方面热衷血腥的角斗表演,张扬暴力,崇尚强权;一面又确立法律条文,要求人们认真遵守执行。实质上这种表面看似矛盾的现象,有它内在的自然逻辑理性。罗马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部族,他们之间必然经常发生磨擦,而后罗马人对外进行侵略扩张,人与人之间的暴力争斗已经成为一种最自然不过的事,也就是说人性中的阴暗面对罗马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他们认为这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因此他们不会为角斗中死去的人流一滴泪,他们崇尚的是强者与胜利者,因为罗马人认为:“只要人自身按照自然的要求去获取所希望的东西,这必定是最合法的和最有美德的生活方式”。那么罗马人眼中通过强力与战争从别处拿来我所需要的东西,自然也就最合乎“自然的要求”,当然也就是“最合法”的了,那么为了获得这种获得“所希望的东西”去过一种处处都宣扬强权暴力的生活也就成为“最有美德的生活方式”了。
5、罗马社会中合法暴力思维是角斗活动兴
起的社会基础
实质上罗马人对罗马法自然法学精神的解读体现出一种合法暴力思维,因此他们才会在短时内由一个地中海小国发展成为横跨欧亚非3大洲的超大帝国。首先是公元前406年至公元前396年的维爱战争。处
在罗马人北部的是伊特鲁里亚人,他们经常侵扰罗马,罗马先与拉丁城市结盟,后于公元前396年攻陷伊特鲁里亚的核心城市维爱城,取得了第一次胜利。其后在公元前343年发动萨莫奈战争,历经3次大战,最终取得意大利中部的统治权。直到公元前275年罗马人征服他林顿而统一整个意大利。从此后罗马人开始四处征战,最为著名的就是对地中海霸王迦太基的“布匿战争”。最后在公云前146年罗马人入侵迦太基城,并将此城焚烧16天后将其夷为平地,又撒盐犁地,并且诅咒说:“谁若在此地重建城市,必遭天谴!””“正是凭借着罗马人独有、狂热、顽强、不屈的战争精神,到了公元1世纪末,罗马帝国的版图达到极盛状态。
由于罗马人通过不停地四处征战来获得生存的空间和生活的物质基础,那么在罗马人眼中暴力是他们强盛的基础,因此他们崇尚暴力,热衷于角斗也就成了最自然不过的事了。因为角斗士大多由奴隶、罪犯和战俘组成,这些角斗士在罗马人的眼中就是自己的私人财物,受罗马法律保护。罗马奴隶主经常残酷地把奴隶当作角斗士,角斗士在上角斗场之前,他们还要签订生死契约,按照契约,他们接受火刑、奴役、鞭笞,直到最后被杀死。那么罗马人对角斗中的胜利者也是极其慷慨的,他们会获得棕榈枝编的花冠、金钱、贵重物品,甚至是自由,但更多的角斗士悲惨地死去。根据研究者们的估计,大约有70万人在罗马斗兽场中丧生。所有这些人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死去的,他们的尸体通过罗马帝国最宏伟角斗场的大门被抬出去,只是为了让观众开心。在罗马人心目中,这些社会底层的人和在竞技场被处死的野兽一样,都被视为是无序的物质标本,临死前必须要在罗马人面前展示。血腥竞技文化在显示贵族与平民之间的身份差别的同时,更强调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划分,用一种极其残忍的方式昭示出罗马奴隶制的强大。正如基弗所说:“罗马人以自己的同类被折磨致死的惨叫来满足粗俗的爱好。”
罗马人热爱角斗,但他们更遵守法律。约公元前155年,士麦拿的基督教主教波里卡被活活烧死在士麦拿的大竞技场内,追随他的基督教徒被投进了兽笼内。据当时的目击者称,民众原本要求将波里卡扔进狮子笼里,让他与狮子搏斗,但按照罗马法的规定,当一年一度的斗兽表演已经结束后,若再让罪犯进行斗兽表演则为非法,所以人们只好将他烧死于竞技场内。由此可见罗马人倡导合法的暴力活动,正是在这种畸形的思维体系下,罗马的角斗获得最为广大的社会支持,同时也为角斗表演的合法打下基础。
基础活动论文 篇7
1. 任务活动的类型
2. 任务活动的流程
《基础日语综合教程1—4》中任务活动的流程包含以下步骤:引起学生的注意、告知学习目标、设想前提条件、提示新的学习项目、给出学习准则、创造练习机会、给予反馈、提高学习能力的保持和转移。
3. 任务活动的特征
《基础日语综合教程1—4》的任务活动的特征表现为以下6点:
(1) 首先, 从范围焦点来看, 任务活动并非仅重视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而更注重意义传达。如在采访中:
A:最初は日本語を勉強についてどう思いましたか。
B:はい、さっぱり分からなくて実に面白いと思いました。
“最初日本語を勉強について”是不自然的表达方式, 但是仍能够将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 达到交际的目的。
(2) 从观点来看, 任务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活动。《基础日语综合教程1—4》任务实施过程中, 100分钟的堂课, 教师主要担任引导、提示, 最终评价的角色。任务的主体部分由学生自主讨论, 发表和评价。
(3) 从真实性来看, 学生假想实际交流的场景, 使用日语积极参加任务活动。各课的任务都是现实的再现。
(4) 从技能来看, 学生通过任务活动运用听说读写四种技能。
(5) 从认知过程来看, 要完成任务活动, 不仅需要语言知识, 而且需要必要的认知过程。任务活动的认知过程都与长期记忆相关。
(6) 关于结果。一般情况下, 任务活动是以目的达成与否来评判, 注重结果。但是《基础日语综合教程1—4》中的任务活动却更加注重过程。这也是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的重要区别之一。
4. 调查结果
为了把握《基础日语综合教程1—4》中的任务活动在课堂中完成的情况, 笔者对使用该教材的西安交通大学日语专业3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设计了30个问题, 调查了影响任务活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具体如下表。
[注]平均综合分数= (Σ频数×权值) /人次
[注]平均综合分数= (Σ频数×权值) /人次
采用导入任务教学模式的新教材,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行为将发生改变。教师备课要把重点放在如何设计和组织任务活动上。教师能否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理解新教材编者的意图, 并能在课堂上加以运用, 是能否实现教学由传统满堂灌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模式改变的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磯村一弘·三矢真由美.JF日本語教育スタンダード「みんなのCan-doサイト」を用いたレベルチェックテストの作成[J].日本:国際交流基金ケルン日本文化会館, 2011.
基础活动论文 篇8
为进一步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防止各类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全市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青州市农机局结合工作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年”活动。
活动分四阶段进行:(一)宣传发动、组织部署阶段;(二)集中整治阶段;(三)总结验收阶段;(四)“回头看”再验收阶段。
该局干部职工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目标和活动内容,细化实施步骤,强化具体措施,坚持以农机监理工作为龙头,在依法管机基础上,加大农机安全投入,限期整改农机安全隐患,重点治理无证驾驶、无牌上路、违法载人、酒后驾驶、超速超载、不参加检审等农机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努力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驾驶操作人员的“三率”水平。
基础活动论文 篇9
关键词:IMS最佳实践与应用指南,UML,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活动说明
IMS LD最佳实践与应用指南(IMS Learning Design Best Practice and Implementation Guide)的目的在于阐述如何贯彻实施IMS LD规范,该文档给出了许多在IMS LD规范的指导下开展教学与学习过程的实例。其中,第4.5节内容“基于问题的学习”活动的说明如下(其中,以括号显示的注释描述了在线传送环境中,该过程的可能实现途径):
课程的协调者把问题描述呈现给学习小组(通过上传一个问题描述文件到网站上)→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在网上)阅读这个问题,辅助者也阅读问题(在同步会议系统中,辅助者也在内)→学生选举小组代表代表小组发言,负责记录小组决定,选中的代表同样也要由辅助者委任→小组内部进行交流,澄清问题,通过互相以及和辅助者的交流来讨论、澄清术语和一些开放性问题,最后对面临的问题达成一个简要的陈述→小组代表陈述对问题的理解,并将该陈述上传至网站。小组成员继续讨论,确立该问题可能的答案或解释→这些可能的解释整合在一起,由学生展开进一步的研究→研讨出的解释被小组代表列举在网站中上传的文件中→小组确定问题的学习目标,个人开始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小组会面(使用同步会议系统)讨论他们的结果,此时,辅助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小组代表总结讨论结果,并将其上传至网站→紧接着,评估员和辅助者共同讨论小组的表现→评估员给出对小组的评估(通过上传评估结果至网站)。
●“基于问题的学习”设计的静态图
在UML视图中,静态图通常用类图描述。类图表示了一组类、接口及其关系,它描述了系统中各类之间的关系,是面向对象建模的具体实现。类的描述包括类名称、属性、操作三部分。其中,属性用来描述类的性质,操作用来描述类具有的操作行为。
结合上述的用例图,“基于问题的学习”活动中相应的类有:协调者、学生、小组代表、辅助者、评估员、问题描述文件界面、同步会议系统、评估界面、上传界面、数据库文件等。各类的属性和相关描述在类名称的下方,以体现其功能如何实现。例如,学生类有学号属性,可进行阅读问题描述文件的操作。类之间的关系通过“链接”线进行表示(如上页图1)。
●“基于问题的学习”设计的动态图
1.状态图
在软件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对象,状态图用来描述这些对象在其生命周期中所有的动态行为。状态图包含对象所有的状态序列、状态转换以及转换的触发事件。在UML视图中,状态用圆角矩形表示,其中,初始状态用实心圆点表示,终止状态用空心圆内嵌圆点表示。转换用有向箭头表示,从原状态指向目标状态。触发事件标注在有向箭头的一侧。
根据类图,能够确定“基于问题的学习”活动中的所有对象,而状态通常用类和对象来描述,类的操作则可作为状态转换的触发事件。例如,学生有处于问题描述文件界面的状态,触发该状态的事件为阅读问题描述文件。“基于问题的学习”活动中涉及的对象较多,为了降低复杂度,便于分析,本文按照参与者对象对整个学习设计活动进行了合理分割,图2为学生活动状态图,图3为小组代表活动状态图。后文中序列图和通信图的分析同样也根据此原则进行了分割。
2.序列图
序列图主要用于根据时间顺序,描述对象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交互活动。它在描述场景的同时,能清晰地表示对象间交互的先后顺序关系。对象、生命线、激活、消息等要素是序列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象在水平方向上表示,激活描述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之间进行交互的开始和结束,在UML视图中用窄长的矩形来表示,矩形的高度表示对象间交互的过程。有向箭头表示消息的传递。例如,协调者活动的序列为:协调者在上传界面上传问题描述,数据库文件保存从上传界面传来的文件,保存成功后通知上传界面,上传界面在收到通知后向协调者发送上传成功的消息。上页图4为学生活动序列图,上页图5为小组代表活动序列图,上页图6为辅助者活动序列图。
3.通信图
通信图用于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它不强调对象间消息传递的顺序,而是注重对象间的消息传递。通信图由对象、链及链上的消息构成。链用来表示对象之间的通信,它将参与交互的对象关联到一起。有向箭头表示消息,用于描述对象间的动态行为。例如,协调者与上传界面之间存在消息的交互,上传界面又与数据库文件进行交互,最终实现问题描述文件的成功上传。图7是小组代表活动通信图,图8是学生活动通信图。
●“基于问题的学习”设计的实现图
1.组件图
以上的视图设计均属于系统的逻辑体系架构设计,逻辑设计完后,需要进行的就是物理设计。物理设计通常采用的基本单位不是类,而是组件。组件定义为一个系统的、可部署的和可更替的部分,它封装了某些实现细节,也清楚地展现了确定的接口。
组件是软件系统逻辑架构中定义的概念和功能在物理架构中的实现。组件图的作用是描述这些组件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组件的符号是左边带有两个小矩形的大矩形,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则用带有有向箭头的虚线表示。“基于问题的学习”活动的组件图如图9所示。
2.部署图
部署图是一个包含了服务器、软件和设备的体系架构。从这个体系架构上可以看到某节点在执行哪个组件,在组件中实现了哪些逻辑元素(类、对象、协作等),最终可以从这些元素追踪到系统的需求分析。部署图的基本元素有节点、连接、组件、对象和依赖。可以将节点、组件看作是分布式系统中的分布单元,并可以使用部署图描述分布式系统的体系架构。“基于问题的学习”活动的部署图如图10所示。
●结语
本文立足于系统工程的思想,利用UML对IMS LD规范进行全面建模,使得学习设计更加形式化、模块化,不仅明确了学习设计的过程,提升了学习设计的效率,而且能够实现学习设计模式的再创造,使得学习设计更具灵活性。我们的研究还将继续深入开展,虽然尚有不足之处,但通过UML视图对IMS LD规范进行全面建模,确实是有价值的,还需要大家来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1]I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IMS Learning Design Best Practice and Implementation Guide[DB/OL].http://www.imsglobal.org/learningdesign/ldv1p0/imsld_bestv1p0.html.
[2]I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IMS Learning Design Information Model[DB/OL].http://www.imsglobal.org/learningdesign/ldv1p0/imsld_infov1p0.html.
[3]曹晓明,何克抗.学习设计和学习管理系统的新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6:5-8.
[4]姜智.UML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6:51-56.
[5]方红萍,陈和平.信息系统UML建模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3613-3615,3655.
基础活动论文 篇10
高职公共课学习活动设计的意义及目的
教育部提出要改革教学管理, 探索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要变革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等) 。
公共基础课是高职各专业素质提升、素质拓展的课程, 是夯基础、强素质、重应用的课程。能否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是公共基础课教学最大的“瓶颈”。单纯依靠基本理论的讲解难以实现课程目标, 以学习活动为载体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已受到高职学生的青睐。科学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要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学什么, 怎样学, 学到什么程度”,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让学生有关注的内容和努力的方向,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构建和谐课堂。传统公共课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精心设计符合高职教育理论的可靠的学习活动, 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学习任务, 添加一些积极的元素或手段, 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强调学生学习的经历和获得知能的体验, 能够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高职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 使学生摆脱初等教育阶段所经历的挫败感, 获得高职公共课学习“出彩”的机会、享受学习的乐趣。
公共课教师设计学习活动不是为了教书, 而是为了创造高职学生的学习快乐。设计出能支持全体学生学习、符合课程三维目标 (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 的学习活动, 可以更好地适应生源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情, 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职学生在信息技术水平上的优势, 可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对应用能力的训练, 可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促进学生多形式的交流互动, 可锻炼学生面对公众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习惯、情感和价值观。同时, 还可有效促进高职公共课教学观念的转变, 引领教学方法改革, 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高职公共课学习活动设计的原则及框架
(一) 活动设计原则
需求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的实施自主建构知识经验、形成技能, 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和领悟, 学习活动的设计就必须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需求理论”和“建构性学习理论”,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高职公共课学习活动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针对性原则
学习活动设计要以企业行业对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高职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依据, 根据学情、班情、院情的不同以及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 针对不同专业 (大类) 选取适合生源认知水平的活动内容, 设计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活动方式, 建立贴近企业文化的活动规则和制度, 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发展, 让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主体性原则
学习活动设计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 必须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时事热点和职业岗位, 必须适应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灵活性原则
学习活动设计必须适合每一个学生, 必须重视不同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 要改变对不同个性学生使用同一评价标准的现状, 必须围绕学习目标灵活设计具有不同层次学习任务及考核标准的学习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 但不一定是统一的步伐。
递进性原则
学习活动设计必须遵照由理解到操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规律, 层层深入。要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生成,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渗透性原则
学习活动设计要渗透学习方法, 要能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设计的学习活动要渗透于第二课堂活动、技能竞赛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以致用、教书育人的效果。
多样性原则
学习活动设计必须在组织形式、活动方法、活动场地等方面具有多样性, 要设计富有多种解决方案、多种解决途径的任务或问题, 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颖性原则
学习活动设计要有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要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认真反思, 要创新学习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 要富含辩证思维能力训练, 要能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实效性原则
学习活动设计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要能启迪思维、升华兴趣, 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要分层设置、分级考评, 要能引导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知识建构, 并由此内化为素质、内化为能力。
(二) 活动设计框架 (见图1)
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 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撑, 包括良好的网络环境、宽松的学习环境、可用的学习资源、学生更高的参与度、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更大范围的相互交流等。
活动中的研讨辨析环节, 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 充分预设学生在课堂中有可能提出或不理解的问题, 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 经教师重点点拨, 达到做中教、做中学、解决难点问题的目标。同时, 由于教学生成的发展变化不一定与预设目标完全相同,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被自己设计的预案所束缚, 而是要抓住学生即时生成的所思所想, 根据信息反馈情况及时调整预设方案, 从而为个性化的学习和思考提供更大的空间。
能力训练环节是在“先学后教”之后, 让学生应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 加深理解, 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所进行的又一次自主学习和提升的过程, 经过即时校对、即时订正, 能促使学生收获更多、效果更佳。该环节的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进行分层设计与检测。
归纳总结环节是通过师生概括内容、突出重点、总结规律, 使学生获得明确清晰的印象, 激发学生不断思考, 使活动开始时引人入胜, 结束时扣人心弦, 整个过程协调完美。
(三) 活动设计要点
要注意难易适中
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认识水平、个性特点和专业方向设计活动的学习任务 (问题) , 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空间。
要注意跟踪引导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特别是研讨辨析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地位显得格外重要, 教师及时跟踪指导, 方能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要注意适时点评
一定要重视适时点评, 要强化优点、纠正不足, 要鼓励质疑、激励创新, 要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师生平等的交流氛围, 以促进不同学生在能力、知识、素质上的互补。
高职公共课学习活动设计的类型及优化
(一)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
根据活动的价值可将学习活动分为阅读性活动、形成性活动、应用性活动、建构性活动
阅读性活动主要是将说明性、规定性、陈述性的内容设计成学习活动;形成性活动主要是将知能的形成过程设计成活动;应用性活动主要是将知识、规律、技能的应用 (包括课程内部应用和实际应用) 设计成活动;建构性活动主要是将内容体系和网络的建构设计成活动, 引导学生梳理内容结构、自主建构系统的知识经验。
根据活动形式可将学习活动分为竞争式活动、辩论式活动、合作式活动
竞争式活动是指教师就某一课题设计一系列学生学习任务 (问题) , 学生带着任务 (问题) 阅读教材、展开讨论, 按要求提交学习成果 (答卷) , 然后采取公开张贴、互评互议、评比奖励等竞争激励措施, 维持提升学生的学习需求, 经教师归纳评述后, 进行限时、分层、计分等方式的能力检测, 强化技能 (能力) 训练;辩论式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有争议的观点、方法或体系设计论题、提供学习资源,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咨询学长或专业课教师 (行业企业专家) , 课堂上展开辩论, 上讲台进行陈述, 并现场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 教师最后总结评述;合作式活动是指教师事先设计小组学习任务,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每小组就学习任务进行研讨, 达成一致的共识, 然后每一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上讲台陈述本小组的观点, 教师点评、总结并进行同步的学习过程考核。
(二) 根据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变化调整和优化活动
要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 对丰富学习素材、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习兴趣、调整优化学习活动设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仅能在单位时间内增加信息量, 而且在很多方面都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视觉和听觉材料, 使学习活动的开展更加有序和有效。
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资源, 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或偏爱某课程学习的积极作用, 在学生中推进传帮带, 让基本功较差的学生挑选学习的合作对象, 成立相对稳定、搭配合理的学习小组, 互帮互学, 使小组学习活动组织得当、协调有方、合作到位且人人参与, 从而收到长期的良好学习效果。
要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任务链, 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征, 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将专业发展需要、行业企业实用、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必需、够用的题材, 通过挖掘、整理重组成一个个学习任务, 让学生能自主地获取主要信息, 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靠近目标,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理解理论知识、发展实践能力, 在赏识、宽容和鼓励的气氛中实现学习目标, 在探讨与交流中提高素质。
在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中, 设计出好的学生学习活动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对于引领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94-99.
[2]曹令秋.高职数学课材体例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0 (8) :9-10.
[3]党保生.基于活动理论视角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4) :250-252.
基础活动论文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问题;名作阅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方式的改变,我国分析了当下社会急缺的人才类型,并深刻总结了以往教学的经验,推出了新课改,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语文教学越来越走向素质教育的道路,小学语文迎合这一要求,要建立一个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主动提问、积极性高的新式课堂。目前,在我国的小学语文低年级教育中,阅读课的教学一直是难点,以下就以阅读课为例,分析以活动为基础的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研究。
一、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有些阅读名作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以情感为主线,情感或舒缓或激昂,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在《丑小鸭》阅读教学中:
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
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悄悄地过日子。一天傍晚,一群天鹅从空中飞过。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
天越来越冷,湖面结了厚厚的冰,丑小鸭在冰上冻僵了,幸亏一位农夫看见了,把他带回家。
一天,丑小鸭出来散步,看见丁香开花了,知道春天来了。他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该部分是应当进行文本细读的典型段落,教师应当先进行朗读,注重文本情感的细节处理,读出文本的真情实感,从而让学生从丑小鸭因为太丑受到同伴的欺负,到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的过程中感受丑小鸭的情感波动。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想象,配上音乐,让学生想象自己正置身于现场当中,之后再对文本中的细节进行解读,让学生从这个小故事中体会大道理,感受其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的妙处,此时教师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十分贴合的情境。然后由教师为学生布置一个小型的话剧表演,安排适当的人物和对话,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扮演文章中的角色,学生要尽量做到表情、动作、情感都到位,这样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当中,更加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文章阅读中的情感。如果让学生亲自演话剧有些难度,教师就要在班级里播放有关《丑小鸭》的视频,慢慢给学生进行引导。
二、运用问题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思维
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够与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相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探索欲望,因此,小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提出有建设性和创新性的问题也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问题式教学能够瞬间让班级学生凝聚起注意力,积极主动去思考,如果自主思维形成习惯,教师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提问式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师、与教材保持高度一致,但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式教学法并没收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最明显的就是教师所采取的引导方式并不适用于提问式教学法的运用,大概有以下几种漏洞:
1.教师教学任务过重,每节课堂都有大量的教学任务要完成,课堂内容安排过满,讲课的速度把握不好,就会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到厌烦,一节课下来,身心俱疲,有可能连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都没完全掌握,更不会有精力去提出问题。
2.提问不能毫无章法,学生有疑才会有问,如果说“问什么”“怎么问”并不是教师的任务,那么这个“疑”就需要教师发挥能动作用去引导学生“生疑”,问题好不好,有没有价值,是跟这个“疑”分不开的,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
3.教师要在适当的时间安排提问环节,提问要恰到好处,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4.提问时的课堂秩序得不到保障,小学语文课堂大多十分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有利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有过经验的教师都会发现,教师在提问问题让学生踊跃回答时,课堂气氛是最活跃的,但这也有个弊端,因为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障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当安排好学生提问环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保障一个良好的课堂纪律。
总之,观察现在我国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许多老师都愿意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课外和课堂都可以采用活动性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学生表演话剧,以及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或者课上探讨等方式解决,都是活动性教学的体现,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难题,以活动为基础的教学适用于阅读教学,但经过实践探究,活动性教学同样也适用于识字、拼音等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究其根源,是因为活动性教学正好与小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相符,再经过不断完善,必能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创建一个高质量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孙静.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频率、比率与效率”研究[D].鲁东大学,2014.
[2]郭海燕.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王丽梅,张立云,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03).
[4]张进,韩丽.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
基础活动论文 篇12
1 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所谓的基础设施, 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经济学的角度考量, 基础设施可以泛指一切维系经济发展、民生建设、社会运行等流程的“基础”和“设施”, 例如公路、铁路、桥梁、公共场地等。因此, 将基础设施的概念进行引申, 可以得出其关键性的地位和作用, 即体育活动中基础设施也是具备先决性位置的。简而言之, 要想顺利的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1) 解决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这个维度观测, 基础设施之于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难以估量。 (2) 基础设施是普及和推广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石, 也是保障群众性体育活动长期、持续开展的必要条件。只有有了安全、稳固和足够的基础设施的保障, 群众才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体育活动才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此外, 基础设施的建设事关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走向以及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比如, 优质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 往往可以激起周边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的热情, 这是一种物质的激发和“引诱”, 也是体育基础设施的重点影响力。再如, 在开展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过程中, 组织诸如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的时候, 首先要找到可供比赛开展的篮球场、篮球架, 羽毛球的场地和设备等。可以试想, 整齐划一、规整一新的体育场地和设备, 自然而然的可以激起群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因此, 充分认识到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就等于认识到了群众投身体育健身的重要意义。作为我国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群众性体育活动将全民健身和体育锻炼的概念充分提炼, 其本质诉求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促进社会的繁荣稳定。
2 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思路
认识到了基础设施在新时期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就必然联想到如何才能更好的建设基础设施, 以保障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顺利、持续开展。就我国很多地方的实际来看, 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基础设施的建设, 可以尝试如下策略。
2.1 制定科学规划和方案, 进行有效建设布局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 其形式和外在依托不同, 但是本质都是地方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形成全面覆盖的体育基础设施, 为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无疑是其中的要点。首先, 针对群众性体育活动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制定科学、有序的规划和方案, 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地方文体工作的议事日程, 并作为近期重点工作来抓。其次, 要针对地方实际设定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块和方位, 即“有的放矢, 科学有序, 因地制宜”, 严禁浪费和铺张, 同时也要力求基础设施可以覆盖地方最大范围的人群, 切实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真正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例如, 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在规划未来几年群众性体育活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 就充分考量到了上述问题, 对设计和规范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与论证, 得出了科学有效的结论。这个规范显示, 2013~2015年间张浦镇将在镇区内完成篮球综合馆、游泳综合馆、文体活动广场、体育健身公园以及3片健身小广场、2片门球场、2片灯光式篮球场、2片足球场和总计4000m的徒步道、自行车道的建设项目。针对张浦镇的实际情况, 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规划应该说是切实现状, 不但可以发挥出现有资源的优势, 而且能够满足多数群众的体育和健身需要。
2.2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保障力度
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是社会文明发展和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本质需要, 体现了我党对群众路线的贯彻和落实。具体到各地方, 以建设基础设施为切入口来完善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机制, 是必由之路, 也是提升体育活动内涵与效果的可行性路径。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 包括资金、物资、设施和其他物质资料的供应, 使基础设施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真正体现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特征。此外, 要通过制定的完善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稳步推进。例如, 建立健全群众性体育活动基础设施的规章制度, 包括基础设施运营的管理制度、体育场馆建设的保障制度、后期监管的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最终可以构建完整的制度体系, 切实维护群众性体育活动基础设施的长远、可持续运转, 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体育活动场地、设施、设备和环境。
所以, 投入和保障作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两大要点, 在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今天更具现实意义。必须着力于增加投入的数量和品质, 进而提高基础设施运行的保障水准, 为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物质基础完善了, 地方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及全民健身活动才能有序、有力和有效的开展下去。
2.3 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和维护基础设施, 加强后期的管理与监督
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须臾不可分离的, 前者要以后者为依托, 而后者作为前面的基础而产生价值。具体到各地方的措施和方案, 建设完备、科学和系统的基础设施, 必须考虑到基础设施的管理、监督、维护的问题。也就是说, 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以后, 必须由专门的机构和单位进行管理, 保障基础设施可以真正发挥功效, 同时延续基础设施的使用年限。因此, 地方有关部门必须设立专门的结构和单位来负责维护、管理群众性体育基础设施。例如, 城市地区的群众体育广场是城市群众性体育活动频繁开展的地方, 其场地、体育活动设施和场馆等基础设施都是地方政府花大气力建设起来的, 其根本属性是群众所有, 政府有必要也有义务加以管理和维护。所以, 设立基础设施管理机构对群众性体育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的监管, 既保障基础设施的正常、有效运转, 为群众提供体育建设活动的条件, 同时也可以规避对基础设施的破坏和不利行为, 可谓是“一举两得”。
所以, 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的管理是群众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 甚至在基础设施运行全过程占据着关键性的地位。后期的维护、管理事关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以及基础设施使用时限的延续, 对于节约体育资源, 保障群众利益, 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2.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释放体育基础设施的真正功效
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要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前提, 同样要以高素质的人才为依托。同时, 各地方群众性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日后的管理、运营, 也需要专业化人才和团队的介入。对于地方而言, 建设体育基础设施, 为群众创造良好的体育健身条件, 并非意味着一股脑的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繁多的基础设施, 而是要体现基础设施的布局、规划与日后的运营。所以, 这是一个科学的过程, 自然需要专业化人才的参与。因而, 在建设群众性体育基础设施的全过程, 运用高素质人才的力量提升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是各地方体育主管部门的必然选择。其中, 加强体育基础设施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建设和管理团队, 无疑可以提升基础设施的建设效能, 最终释放出体育基础设施的真正功效, 即为广大群众提供良好的体育活动和建设条件。
综上所述, 新时期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以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前提。加强群众性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长远的科学化过程, 需要各方的协调努力, 密切配合, 也需要着眼长远、面向未来。
摘要:体育基础设施作为体育活动开展的前提, 在整个体育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 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必须首先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本文就是以此为论述的重点, 着重介绍了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几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群众性体育活动,基础设施,体育场馆,全民健身,社区体育
参考文献
[1]熊少波, 孙晓, 翟一军, 等.农村体育现状诸因素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 2009 (4) .
[2]关金永, 冯艳丽.我国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 .
[3]邢振超, 王萍.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 2010 (2) .
【基础活动论文】推荐阅读:
幼儿区域活动教学之我见的基础教育论文08-08
少先队基础知识活动课06-25
开展“夯实基础、服务群众”活动的实施方案08-28
安全基础强化年公交第二次活动09-02
参加“新基础教育”培训活动心得体会09-07
供销社“基层基础工作年”活动经验交流材料05-31
夯实基础管理落实工作责任集中教育整顿活动的实施方案10-23
安达市司法局开展政法综治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