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基础资源论文

2024-07-27

科技基础资源论文(精选10篇)

科技基础资源论文 篇1

为进一步摸清及掌握江苏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现状及利用情况, 为江苏省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及利用提供依据, 同时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江苏省科技厅、省财政厅于近日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13年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数据调查工作的通知》 (苏科条[2013]165号) , 正式启动2013年度我省科技资源调查工作。

科技资源调查是促进国家及江苏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高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经过4年多的工作积累, 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 获得了一批非常有价值的科技资源数据, 建立了一支调查工作队伍, 调查工作体系日趋成熟, 形成了中央地方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江苏作为资源大省, 应充分发挥资源大省、创新强省的作用, 切实做好科技资源调查工作, 为我省以及国家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扎实保障。

基础资源 资源依赖现状难改 篇2

具体来看,有色金属股将主要受益于下半年全球流动性依然充裕、中国加速保障房等投资建设,以及日本经济恢复。另外,稀有金属将继续受益于新兴产业发展。

煤炭股,有分析指出,虽然因为政策紧缩预期仍较强烈,加上为缓解电荒,国家开始对能耗行业实行大规模限电和惩罚性电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下游需求,所以下半年需求增速面临回落,但下半年的需求仍受两方面增速支撑,一为季节性因素,因为下半年火电需求量较上半年高约9%;二为保障房执行力度加大。部分上市公司业绩有望上调。另外,多家上市公司资产注入预期也较强烈。

钢铁股,将受益于保障房集中开工建设,以及再库存启动带来的需求增长。而钢铁企业的利润将由于铁矿石价格确定性回落而从底部回升。目前钢铁行业动态市净率处于历史低位。

国投新集

基本情况:

公司是安徽省重要煤炭生产企业,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控股。5月23日至6月20日,其跌幅达到15.51%,在煤炭股中跌幅居前。

特别关注:

公司拥有煤炭资源总储量101.5亿吨,现有3对生产矿井、两座选煤厂、两座煤矸石电厂。另外,公司正在加快建设刘庄、板集、口孜东、杨村等8对矿井,预计到2012年,公司煤炭的年生产规模将达到5000万吨。值得注意的是,7月5日,该股遭股东减持1000万股。

攀钢钒钛

基本情况:

公司是由攀钢集团优质核心资产组建的国有企业,主要业务为热轧钢卷、钢带、钢板压延加工、钒产品加工等。4月底到5月底,该股跌幅近30%,跌幅较大。

特别关注:

公司拥有钛资源储量6.18亿吨,占全国储量的90.5%。随着钛应用范围的扩大,预计钛的需求量将增加,而钛精矿价格的上涨,令公司钛产品对利润的贡献将随之加大。

江西铜业

基本情况:

公司不仅是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伴生金、银生产基地。今年以来的跌幅达到14.36%。

特别关注:

今年以来,公司主要产品价格保持强势,预计2011年生产经营将实现量价齐升,业绩有望增长。公司已发布中期净利润同比增长50%的公告。银河证券预计公司未来3年每股收益分别为2.24元、2.54元和2.83元,估值水平较低。

铜陵有色

基本情况:

公司是集采选、冶炼、加工、贸易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铜生产企业。今年以来下跌近两成,4月中旬以后跌幅加大。

特别关注:

科技基础资源论文 篇3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作为重要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 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的必须手段和重要物质条件, 是科技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 (使用单位或使用人) 在不同时间段使用同一台/套为本单位所有或为其他单位所有的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行为。目前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的形式主要有委托共享, 其共享建设模式为分析测试中心或大型科学仪器中心;技术共享, 其共享建设模式为区域性的仪器协作共用网。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实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改变长期存在的实验室资源利用率低的状况, 而且对某些学科或专业来说, 还可以解决资源不足的困难, 从而避免重复建设, 提高使用效率。但是, 当前科研资源共享状况不佳, 有的问题相当严重, 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仪器设备重复购置问题严重, 仪器设备利用率低, 此外, 还有技术人才短缺, 维护经费不足等问题。如上这些问题都是外在的表现, 而管理体制不完善, 管理意识滞后等也是我国科研资源共享不够的重要问题, 后者也是造成科研资源缺乏共享的重要原因。造成如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参与共享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缺乏系统性, 仪器设备完好率不能满足开放共享的使用要求, 共享机制不健全, 传统的条块化分割、多头管理的运行体制造成共享氛围的缺失, 缺乏成本意识、本位思想严重, 运行经费的制约和激励机制的缺失也是制约开放共享的原因。要解决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开放问题, 首先需要准确把握高校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开放管理中的基本委托——代理问题, 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共享应遵循以下基本原理:共享的技术共需原理, 共享的物质保障原理, 共享的利益驱动原理。

要有效解决科技基础条件的共享问题, 首先要对区域内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分布特征情况进行研究, 了解分布的区域差异。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 浙江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投入上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 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 截止2009年底, 浙江调查收集了78家省属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数据, 涉及主管厅局28家, 调查获取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原值13.7亿元, 比上一年度调查获取的大型科学仪器原值12.8亿元增加了0.9亿元, 浙江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已初具规模。在调查中发现, 浙江的大型科学仪器在价值区间、购置时期、产地、经费来源和仪器类型的分布上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 本研究通过建立能较好反映区域分布特征的指标来描述和分析大型科学仪器在浙江主要地市 (未含丽水、衢州) 的分布差异, 并据此提出大型科学仪器区域配置的政策建议。

二、分布特征的指标设定

要分析各地在价值区间、购置时期、产地、经费来源和仪器类型五个维度上的分布特征, 需要描述在某个维度上某个地区的集聚情况。但是, 各地大型科学仪器在某个维度上某个特征的绝对比重并不能说明该地区相对于全省来说在某个特征上具有倾向性, 这还需要比较全省在该维度中的特征结构。因此, 我们需要借鉴“区位商”法, 评判某地是否在某个维度的某个特征中具有倾向性, 需要描述其在某特征中的比例与全省在该特征中的分布比例的相对值, 这个相对值我们称之为集聚度或专门化率, 它反映了在某个维度上大型科学仪器的特征结构在某地区相对于其它地区的分布倾向性。在本文的研究中, 我们通过 (1) 式来定义衡量大型科学仪器分布的集聚度:

Qij= (Eij/Ej) / (Ein/En) (1)

其中, Qij为大型科学仪器的i项特征在j地区的分布集聚度;Eij为j地的i项特征值, Ej为j地区的所有i项特征值之和;Ein为全省的i项特征值, En为全省的所有i项特征值之和。

若Qij>1, 表明j地区i项特征值的集聚度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 Qij越大, 集聚度就越高;Qij=1, 表明j地区i项特征值的集聚度与全省的平均水平相当;Qij<1, 则表明j地区i项特征值的集聚度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三、大型科学仪器分布的区域差异

本研究从价值区间、购置时期、产地、经费来源和仪器类型五个维度上来分析分布的区域差异。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上述的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 数据时点为2009年12月31日, 调查范围为浙江78家省属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

(一) 大型科学仪器价值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

在调查中, 大型科学仪器的价值区间划分为50~100万元、100~300万元、300~500万元和500万元以上4个区间, 反映了大型仪进一步细分的大型程度。根据 (1) 式可以得出各地的大型科学仪器在各个价值区间的集聚情况 (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 杭州的大型科学仪器在各个价值区间的分布均接近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宁波的大型科学仪器在500万元以上区间的分布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 在其他区间的分布接近全省的平均水平;温州、嘉兴和湖州的大型科学仪器在50~100万元区间的分布接近全省的平均水平, 在其他区间的分布均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绍兴的大型科学仪器在500万元以上区间的分布水平大大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 在50~100万元和100~300万元区间的分布水平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在其他区间的分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金华和舟山的大型科学仪器在50~100万元和100~300万元区间的分布水平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区间的分布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台州的大型科学仪器在300~500万元区间的分布大大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 在50~100万元和100~300万元区间的分布水平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区间的分布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二) 大型科学仪器购置时期分布的区域差异。

在调查中, 大型科学仪器的购置时期划分为1990年之前、1990~1994年、1995~1999年、2000~2004年和2005年之后5个区间, 反映了大型科学仪器进一步细分的新旧程度。根据 (1) 式可以得出各地的大型科学仪器在各个购置时期的集聚情况 (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 杭州和宁波的大型科学仪器在各个购置时期的分布均接近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温州和绍兴的大型科学仪器在1995~1999年区间的分布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 在2005年之后区间的分布接近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区间的分布均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嘉兴和湖州的大型科学仪器在2005年之后区间的分布水平接近全省的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区间的分布水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金华和舟山的大型科学仪器在2000~2004年和2005年之后区间的分布水平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区间的分布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台州的大型科学仪器在2000~2004年区间的分布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 在2005年之后区间的分布水平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区间的分布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三) 大型科学仪器产地的区域差异。

在调查中, 大型科学仪器的产地划分为美国、中国、德国、日本、英国和其他国家6个区间, 反映了大型科学仪器进一步细分的产地。根据 (1) 式可以得出各地的大型科学仪器在各个产地的集聚情况 (见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 杭州和金华的大型科学仪器在各个产地的分布均接近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宁波的大型科学仪器的产地在中国的分布水平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在其他区间的分布水平接近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温州的大型科学仪器的产地在德国的分布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在中国的分布水平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其他产地的水平接近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嘉兴的大型科学仪器产地在美国和中国的分布接近全省的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的分布均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湖州的大型科学仪器产地在日本的分布水平大大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在美国、德国和其他国家的分布接近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的分布水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绍兴的大型科学仪器产地在中国的分布水平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的分布水平均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舟山的大型科学仪器产地在中国的分布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英国的分布水平接近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的分布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台州的大型科学仪器产地为其他国家的分布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 在德国和日本的分布水平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的分布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四) 大型科学仪器经费来源的区域差异。

在调查中, 大型科学仪器的经费来源划分为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企事业资金、单位自有资金和其他5个区间, 反映了大型科学仪器进一步细分的经费来源。根据 (1) 式可以得出各地的大型科学仪器在不同经费来源区间的集聚情况 (见图4) 。从图4中可以看出, 杭州的大型科学仪器经费来源为单位自有资金的分布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其他来源均接近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宁波的大型科学仪器经费来源为中央财政和其他的分布水平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为单位自有资金的分布接近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在其他区间的分布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温州的大型科学仪器经费来源为单位自有资金的分布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为地方财政的分布水平接近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其他来源区间的水平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嘉兴的大型科学仪器经费来源为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企事业资金的分布接近全省的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区间的分布均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湖州和金华的大型科学仪器经费来源为地方财政的分布水平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区间的分布水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绍兴和舟山的大型科学仪器经费来源为其他的分布水平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为地方财政和单位自有资金的分布水平接近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区间的分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台州的大型科学仪器经费来源为单位自有资金的分布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区间的分布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五) 大型科学仪器类型的区域差异。

在调查中, 大型科学仪器的类型划分为分析仪器、物理性能测试仪器、计量仪器、电子测量仪器、海洋仪器、地球探测仪器、大气探测仪器、医学诊断仪器、核仪器、特种检测仪器、工艺实验设备、计算机及配套设备、激光器和其他仪器14个区间, 反映了大型科学仪器进一步细分的类型。根据 (1) 式可以得出各地的大型科学仪器在各种类型的集聚情况 (见图5) 。从图5中可以看出, 杭州的大型科学仪器类型在各个区间的分布均接近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宁波的大型科学仪器类型中工艺实验设备的分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物理性能测试仪器、海洋仪器、特种检测仪器、计算机及配套设备和其他仪器的分布接近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类型的分布上均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温州的大型科学仪器类型在医学诊断仪器和激光器的分布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 在分析仪器和其他仪器的分布接近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类型的分布均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嘉兴大型科学仪器类型在物理性能测试仪器和工艺实验设备的分布水平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在医学诊断仪器和其他仪器的分布接近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类型的分布水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湖州的大型科学仪器类型在分析仪器的分布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区间的分布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绍兴的大型科学仪器类型在地球探测仪器和其他仪器的分布上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在计量仪器、电子测量仪器和计算机及配套设备的分布接近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类型的分布水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金华的大型科学仪器类型在分析仪器和激光器的分布接近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类型的分布水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舟山的大型科学仪器在海洋仪器的分布上大大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在分析仪器、工艺实验设备、计算机及配套设备和其他仪器的分布接近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类型的分布水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台州的大型科学仪器类型在工艺实验设备的分布上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在分析仪器的分布接近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而在其他类型的分布水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 浙江各地的大型科学仪器在价值区间、购置时期、产地、经费来源和仪器类型五个维度上的分布是各具特色, 省会城市杭州集中体现了综合性, 而其他地市则各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因此我们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

(一) 挖掘各地优势构建大型科学仪器特色集聚区。

浙江的大型科学仪器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地区和温台沿海地区, 这些区域具备优越的科研资源和良好的科研发展前景与战略地位, 应根据区域科研特色以及现有的大型科学仪器分布情况, 明确科研发展定位, 提升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配置水平, 按照高强度科研投入、高密度科研产出的要求, 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大型科学仪器集聚区, 完善配套建设和服务的配置, 充分利用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溢出效应, 优化科研资源配置, 实现正外部效应。

(二) 实现全省一盘棋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发展战略。

各地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发展水平不平衡, 区域间优势又有重叠, 从全省一盘棋的战略角度出发, 对大型科学仪器的区域配置进行整体谋划, 充分结合浙江各地的产业集聚特色和全省的产业布局规划, 打破财政体制上“条条块块”的束缚, 通过规划引导、平台支撑、政府扶持等手段, 集中资源, 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 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整体推进全省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建设。

(三) 推进科技基础条件的共享平台建设。

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特征, 目的是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 改善全省科技创新条件。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是全社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科技基础条件, 优化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配置, 改善利用方式, 提高利用效率, 已成为提升一个地区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共享平台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制度, 加强对全省科技基础资源的宏观管理, 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再上新台阶, 同时探索和创新运行机制, 调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 在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中形成合力。

摘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是浙江的重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 在价值区间、购置时期、产地、经费来源和仪器类型的分布上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根据调查数据, 通过建立反映区域分布特征的指标来描述和分析大型科学仪器在浙江主要地市的分布差异, 并据此提出大型科学仪器区域配置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条件资源,大型科学仪器,区域差异

参考文献

[1].曾荣华, 罗一帆, 郑启明等.高校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维护、管理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 5:139~141

[2].彭洁, 田杰.推进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享的公权、私权探讨[J].现代科学仪器, 2006, 6:120~122

[3].王全喜, 倪峰, 吕铁军, 等.加强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27 (4) :179~183

[4].黄宝晟.探析我国科研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与管理, 2007, 5:101~103

[5].王启发, 李庭古, 郑智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甘肃科技, 2009, 23:7~9

[6].顾凤岐, 陈立君, 秦凯伦.构建开放共享大平台, 提高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使用率[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7:328~330

[7].李成, 沈国勤.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高校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开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12:49~51

[8].胡卓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资源共享的本质与机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6, 5:40~42

科技基础资源论文 篇4

近年来,虽然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还是很突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极大地阻碍了教育活动的进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怎样合理利用当前的教育资源是当今教育管理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外控管理”的管理模式。即用“校本管理”,就是指重视人的积极性和内部管理过程的改进,要求学校树立鲜明的办学思想,办出个性和特色,要求管理者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实施多元化评估体系。在发展单个学校的同时,优化利用整个基础教育资源,即“基础教育资源整合”,就是指通过撤、并、联等多种方式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和优化组合的过程。这样可以缓解教育经费紧张,避免教育资源浪费。教育基础资源利用率低下的表现

1.当前我国的大多数学校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拨款,社会捐助和自筹的经费微乎其微。学校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必须加大对学校建设的投入,以改善学校的教学设备,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改善职工待遇等等,但是目前国家对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所以学校发展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资金是靠银行贷款取得的。适度的贷款能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但当学校为谋求发展而向银行贷款达到一定数额时,将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

2.基础教育硬件设施盲目建设,质量差。近些年来随着“普九”教育的展开,大多数学校为了达标,纷纷兴建教学楼、操场、微机房等,硬件设施的大量投入使得学校负债累累,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使得基层财政根本无力支付,社会捐助难以求得,不是加重农民负担就是欠债。不能有效利用周围社区的资源为学校发展服务也是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的表现。

3.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学人员庞杂。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现有的教师队伍中第一学历普遍偏低,第二学历大多数是通过函授、夜大、远程教育等形式获得的;数学、物理、艺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缺编现象严重。更有个奇怪的现象,在原本就不缺教师的情况下,许多学校使用低素质的代课教师,在这些代课教师中,有些是师范类毕业生没有经过编制临时上岗的,有些是未受任何教师职业训练的初、高中毕业生或是肄业者,原因由于是国家的财政紧张、没钱发工资,用不起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还有部分教师在接受工作时拈轻怕重,讨价还价,上课不写教案,批改作业不及时不认真。因此,教师素质低必然造成教学质量差;教学质量低,又必然造成学生流失,引起教育资源浪费。非教学人员增多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扰,这些人或者有权力。或者工作轻松,既不搞教研也不搞教学,平时上班报个到就完事,但学校同样要养着这一帮闲人,因此,非教学人员过多不仅仅是提高办学成本、加重财政负担的问题。而且有的学校形成了不向学生收费学校就办不下去的局面。

4.资源管理机制不完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与资源管理不善有直接关系,由于学校在“普九”过程中盲目地进行大面积的校舍建设,扩张性地购置教学设备,结果造成了很多的设施、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教育设施的设置不合理,给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阻碍。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使农村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再加上大量农民迁居城镇,农村的学龄儿童逐年减少。中小学普遍存在规模萎缩、校舍空闲,又加上农村学校设点不均、不合理,给基础教育资源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5.学校领导认识的局限性。教学管理者有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教学管理是把学校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工作搞好就万事大吉了。对于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常抓不懈,忙着建章立制,对上汇报工作,对下指手画脚,忽视对学校教职员工教学思想等工作的管理。领导者认识偏差,管理不力造成了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

优化资源整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

1.可以实施财务自主,对国拨经费与校内创收允许学校自主合理安排,经费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自求平衡。我国的国情是穷国办大教育,一方面,国家经费不能满足学校的需求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上蕴藏着部分可供吸纳和利用的资源,这部分资源不能由政府下达行政命令的方式去提取,而是要由学校以一定的合法手段去吸纳和利用。校本管理的实施将使学校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学校将释放更大的潜能,来补充政府某些能力的不足。可以利用联合办学、股份制办学自主筹集日常经费,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和相关的监督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其良好的运行。优化学校的各种组织系统和非组织系统的结构,挖掘各种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潜力,营造学校自己发展的“生长圈”。

2.学校设施的建设应当合理化,避免教学设施浪费。在进行校舍建设之前,可通过非政府机构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一次较全面的调查评估,弄清现有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分布情况和利用率,为适当地进行学校设施建设提供依据。应该充分认识到,学校是教育最真实也是最基本的场所,资源的稀缺性、有限性永远是绝对的。学校资源既包括校内资源,也包括校外资源,如兄弟学校资源、社区资源、专家队伍资源等等。在整个基础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积极主动地利用这些资源,减少教育经费的开支,来满足学校的发展。有的学校为主动争取社会资源,还建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和校友会,通过固定的组织形式加强资源的开发,学校在利用社会资源的同时还要服务社会,加强与社会的融合。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通过服务社会来获取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工程,坚持因地适宜地发展,实现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学校的规模建设。

3.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精简行政管理人员和学校非管理人员,取消因人而设的岗位,减少教育经费的支出,清理超编的和不合格的人员是当前教育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当前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不合格教师、素质不高的教师占据着岗位,合格教师、好的教师进不来。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推进基础教育发展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学校间质量的差距归根到底是教师质量的差距,根据学校自身条件扎实开展教师校本培训,校本培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资金短缺的问题。解决工学矛盾,更适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应该搭建平台使教师有交流沟通的机会,并使之常规化,使本校教师培训成为校本培训的主导。提高教师素质需要政府建立有效的机制,以教研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建立校际间教师支教和交流制度,加快地区间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优势对教师进行培训等等。引入竞争机制,竞争上岗,实行聘任制,进行师资轮换调

整,保证各校间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相对平衡,实行统一的教师福利待遇标准,促进师资流通顺畅。保证学校师资均衡发展。

4.整个基础教学设施管理亟需规范化。我国目前教育现状是整体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但个别学校教育资源却利用不充分,并存在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因此有关上级行政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从宏观上进行协调和指导,这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搞好统筹规划,提高教育的结构效益。多个学校合用,提高学校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有些学校可将现有校舍和教学设施与农民文化技术夜校共用,使之成为农民学文化、学技术、开展扫盲活动的重要场所。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5.校长要提高自己的资源开发意识,加强自己的能力建设,进行学校的组织建设和管理。校长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面对历史、面对未来,应该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高度负责,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义务感。应该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站在历史和未来的高度,确立好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校长还应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教研能力,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全面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能够深入一线,了解教学,驾驭和指导教学。此外,还要坚持不断学习新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计算机和现代教育手段,做到知识面广、信息量大,使自己永远站在现代科学知识的前沿,还应具有知识处理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科技基础资源论文 篇5

关键词: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科技创新,经济振兴

一、辽宁省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 科技基础研究机构发展迅猛

2010年辽宁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30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2个, 均比2005年翻了两番多, 是2000年的近十倍;建成省级以上各类研发中心 (含工程实验室) 共计878个, 其中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 (工程实验室) 总数达到752个, 国家级55个。

(二)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发展增速

“十一五”期间, 辽宁省共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9家, 排名全国第5位;孵化器面积82.2万平方米, 排名第5位;在孵企业数2300家, 排名第3位。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5家, 排名全国第4位。

(三) 科技基础资源向产业基地不断集聚

辽宁特色产业基地已经成为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战略高地, 10个基地的公共研发中心和孵化器建成面积达到66.5万平方米, 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机构131家。一大批科研基础设施和检测设施落户基地, 极大提高了科研设施的覆盖面和利用率。

(四) 科技基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2006-2010年, 辽宁共获得国家奖励58项, 平均每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项目11.6项, 列全国第7位。2002-2011年辽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2145项, 得到经费支持近亿元, 其中, 高校获得1584项, 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比例超过80%, 有力地促进了青年骨干知识分子的成长。

二、辽宁省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辽宁科研物质条件基础不够扎实

辽宁科研物质条件指数已经由2010年的全国第5位, 下滑到全国的第18位。其中, 辽宁“R&D活动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指标排名全国第12位, 而“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比重”指标更是大幅度下滑到全国第19位 (详见表1) 。这与辽宁科技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进步检测报告201 1年》

(二)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利用率不够高

目前辽宁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缺乏应有的规划, 多头管理, 重复建设, 难以形成共享, 利用率低下 (初步估算利用率仅有30%左右, 国内先进地区达到150%左右) , 造成科技基础资源极大的浪费。

(三) 辽宁省原始创新投入占比下降, 科技基础能力总体水平不高

2010年辽宁省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经费占R&D总投入比重较2006年分别下降了2.2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

(四) 辽宁省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重不大, 企业研发能力不强

据统计, 辽宁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只有五分之一拥有研发机构, 不到四分之一的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有研发机构企业所占比重和有研发活动所占比重分别排名全国第21位和20位, 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另外, 辽宁省大中型企业创新投入强度低。辽宁省大中型企业R&D经费与销售收入之比, 仅为1.03%, 位居全国第10位。

(五) 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 没有形成群体优势

当前辽宁省还没有完全遏制住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状, 不少青年拔尖科技人才, 包括部分院士, 签约南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 导致其所在的高校、院所成为“空壳”, 致使高端人才的相对不足, 导致研发中心、实验室等科技基础能力减弱, 没能形成科技人才的规模优势。2010年, 辽宁省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占全国比重仅为3.57%, 排名全国第10位。研发人才数量排名落后于经济总量排名, 人数不及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省的一半。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辽宁省科技基础能力建设质量和效率。

三、新时期辽宁省科技基础能力建设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辽宁省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主要围绕三个体系建设展开。

(一) 加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体系建设, 为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提供基础保障

1. 推进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

大力支持企业中进一步加大国家和地方的重点实验室、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的建设力度, 形成强有力的创新平台。鼓励企业研发机构与高校院所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交流, 开展研发活动, 不断增强企业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力争到2017年末, 国家级的各类企业研发机构达到100家, 省级的达到1000家。50%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 65%以上中大型企业有研发活动;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立50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新培育和认定1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并积极推动骨干企业和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建立研发机构, 支持企业开展增强技术能力的海外并购, 形成跨国联合研发机构。

2. 打造国内一流水平的基础研究骨干基地。

围绕高新技术产业, 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重点建设云计算科技服务平台、实验动物中心、生物育种中心与应用大平台。重点依托东软集团, 率先在沈阳开展健康服务云应用示范, 打造云创意产业园, 并争取列入科技部“中国云”专项计划;围绕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以东亚种业有限公司为载体, 整合省农科院、丹东农科院等优势资源, 引进海外研发团队与人才, 建设以玉米育种为主的现代生物育种研发基地。争取获得“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称号。

3. 推进与产业密切关联的优势学科建设。

学校学科建设要突破传统模式, 建立学科建设的市场导向机制, 形成符合人才需求变化的动态调整机制;探索专业预警系统, 形成定期分析报告, 适时掌握学科调整的“市场行情”, 形成以“市场定学科”的局面。到2017年, 新建10个国家重点学科、30个省级重点学科和40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 重点建设200个与辽宁省主导产业相互衔接、密切结合的专业。

(二) 积极推进科技基础条件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实现科技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共享

1. 加强科技文献资源与信息保障共享体系建设。

一是集成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科技文献信息资源, 以增量投入盘活各单位原有的科技文献与网络信息资源, 加强与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内外期刊、论文、专利、标准、检索工具等科技文献的建设, 共建共享具有地域和行业特色的文献资源系统。二是建设保障有力、服务可靠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由中心站、服务站等组成的“辽宁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中心”, 为全省提供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和“一站式”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

2. 加强大型科学仪器共建共享体系建设。

一是组建国家级测试中心, 积极扶持推进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逐步形成覆盖全省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体系。加强与吉林、黑龙江两省大型科学仪器管理部门的联系与协作, 推进东北地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的共享共用。二是制定《辽宁省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联合评议工作管理办法》, 有效解决目前大型科学仪器重复购置和急需设备短缺同时并存的问题。

(三)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 营造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环境

1. 加强成果转化重大载体建设。

积极引导支持中科院及高校在辽宁省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产业育成中心、科技创新园和转移转化机构, 吸纳全国的创新资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及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服务。同时, 完善科研设施共享机制, 促进科学数据共享和大型仪器设备共用等服务, 扩大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

2. 加强技术市场建设。

通过完善技术市场建设, 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交流、产权交易。引导、鼓励和支持产学研各方通过技术市场平台加强多边信息沟通与合作;加强辽宁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建设, 发展辽宁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各地分市场, 建立科技成果库、技术专家数据库和企业技术需求库。

3.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提升技术市场服务水平和信息化程度, 为社会提供科技成果信息、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孵化、技术转移、科技评估、科技咨询、风险投资及人才中介等综合化服务, 缩短成果转化周期。

四、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管理体制, 形成总体策划、分层推进、重点突破的建设和管理体制。省科技创新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会同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等有关部门建立协调机制, 统筹兼顾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强化基础能力建设的顶层设计, 着力解决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成立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 为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能力项目提供决策咨询。

(二)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 通过政府财政投资, 引导企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增加投入, 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投融资格局。一是积极调整财政科技支出结构, 加大公共财政对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研究开发设施的投入, 建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改造、运行专项资金, 形成统筹协调的公共财政稳定投入保障机制。二是充分调动辽宁省大型骨干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依托实施国家和省重大工程项目, 加大对研发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三是发挥省级有关部门的作用, 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的扶持资金。四是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五是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政府投资项目审核制度, 促进建设项目合理布局、高效运行。

(三) 加强交流与合作

大力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一是充分利用辽宁省科教资源优势, 加强与国内、国际大型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 在重点科研机构、大型骨干企业、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城联合建设研究开发平台。二是积极承接国际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转移, 探索适合辽宁省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的新形式。三是加强与相关国内外组织、科技资源管理机构的联系, 建立稳定的合作渠道,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基础数据、科技信息、科技设施等可共享资源, 不断充实和完善辽宁省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

(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紧紧抓住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 大力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高素质人才支撑体系。一是充分发挥科技计划项目的载体和杠杆作用, 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站在相关领域研究前沿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依托各类科技创新平台, 吸引和聚集优秀科技人才, 突出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条件。三是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和“海创周”工程,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辽宁“十百千”人才引进工程、引进海外研发团队等专项人才工作, 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

(五)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科技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基础 篇6

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这些增长和进步给大多数人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转变关于地球的观念(1993年)》报告中指出:“环境问题首先是一种人类理解和价值观的合成物的结果,而这些理解和价值观决定着个体同时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态度和行为……环境问题的利害关系和挑战不仅仅是维护自然,更重要的是对继续人类进步给予重要的物质支持”。

早在1896年,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斯万提·阿兰尼亚斯就预言了地球今天面临的气候危机。根据他的计算,大气中的CO2增加1倍,全球气温就会平均上升2~6℃。100多年过去了,他的计算结果正与今天的气候模型相吻合,这个预言已被全球迅速变暖的现实所证明。当今的科学家们发现,20世纪,地球年平均升温0.74℃,且大部分升温发生在1970年以后。与此同时,大气中的CO2浓度比200年前高出了40%。自2000年以来,因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破坏森林而形成的CO2每年正以超过2%的速度增加。相反,自然生态系统能够吸收的CO2量却在不断减少,剩下的CO2将永久地长存于大气中。另外,气候变暖已经导致各种气候异常情况和天气现象愈加极端,例如:飓风更多,干旱地区更缺水,沙漠化愈来愈严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根据我国《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科学报告中分析:“近百年来,我国的气候变化和全球趋势基本一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与全球平均增温幅度相近。但是,随着气候变暖,近50年来,我国沿海的海平面不断上升,年均上升2.5 mm,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正像金融危机是人们透支消费的结果一样,气候危机是人类透支地球资源的结果。如果人类不重视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地球将毁灭并非危言耸听。

2 绿色建筑的勃兴

在2009年末召开的丹麦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国际能源机构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目前各国都在减少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并且都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改变依赖传统能源、传统生产方式、传统生产技术、传统原材料的做法。这些措施对遏制地球暖化有好处和帮助,对各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建筑行业中,近年来,国际上绿色建筑的兴起,就是人类社会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反思和有力实践。

2.1 内涵

绿色建筑,也称为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其科学内涵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采用、安装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因此,绿色建筑的概念不仅限于用能效率最高,而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2.2 成效

据统计,绿色建筑与既有建筑相比,耗能可以降低70%~80%。同时,达到节能60%标准的建筑,虽然要在原来的建筑造价基础上再增加15~20个百分点,但是增加的造价预计在5~8年的时间内就可以收回。

目前,发达国家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和评估准则已经逐步形成体系并不断完善,而且发达国家近年来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标准。比如,美国的LEES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德国的生态建筑导则LNB、英国的BREEM评估体系、澳大利亚的NABERS、加拿大的GBTools、挪威的Eco Profile和法国的ESCALE等。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绿色建筑的设计和示范,源于政府支持开展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活动。例如,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的最新数据表明,美国总共有大约121例通过了认证的绿色建筑,另有1 400例正在规划或建设之中。在今后的5年内,美国50%的新建筑将是绿色建筑,而5%的现存建筑将被改造为绿色建筑。欧盟推动了“焦耳2”行动计划,在多个欧盟国家进行绿色建筑技术示范,以验证太阳能利用技术、地热能和水能利用技术等绿色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效果。

已有的典型绿色建筑有: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办公楼,Integer公司率先在英国设计建造的首栋Integer示范房屋,美国皮兹堡的CCI中心,英国新国会大厦项目,德国采用太阳能发电、热泵、氢气贮能器及多种隔热建筑材料和建造方法建造的“旋转式太阳能房屋”等。

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m2,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而既有建筑近400亿m2,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绿色建筑,取得了一定成效。2005年7月,我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开始实施,是我国重视、发展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和里程碑。

2.3 科技进步是关键

科技进步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涉及人们生产、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建筑行业也不例外,主要有以下一些科技成果,奠定了绿色建筑的坚实基础。

2.3.1 高性能计算机

近年来,高性能计算机(HPC)技术及应用飞速发展,高性能计算正从科学工程计算向经济和商业各个领域扩展,承担起更多的社会服务任务。由于HPC发展策略、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进入新的跃变时期,千万亿次级高性能计算系统已经成为现实。其对于绿色建筑的意义是,从过去追求“高性能”走向实现“高效能”。其效能不仅包括绿色建筑的高性能,还包括生产成本与时间、运行、维护成本,以生产者和用户能获得效益进行衡量;其可以解决平衡的体系结构、高效率、高计算密度、可靠性和稳定性等关键技术问题。

2.3.2 网格

网格(Grid)实际上是继传统因特网和Web之后的第三个科技应用大浪潮。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有利于创新实践。

2.3.3 太阳能

太阳能为再生能源中的一种,具有无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续性。人类社会很早就认识太阳能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人类已经生产出各式各样的特殊太阳能装置。近年来,人们对太阳能利用的技术已日渐成熟,如热利用和发电。

2.3.4 中水

中水是指各种排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杂用的非饮用水。因为它的水质指标低于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但又高于允许排放的污水水质标准,处于二者之间,所以称之为中水。

2.3.5 绿色建材

(1)水泥。高强度、长寿命、低环境负荷是当代水泥材料的发展方向。我国水泥材料基础研究的重点是水泥本身的高性能化:一是提高水泥熟料的胶凝性;二是合理活化处理工业废弃物;三是大幅提高水泥应用过程中的水泥基材料耐久性,延长建筑物安全使用寿命。

(2)平板玻璃。近年来,我国在建筑用平板玻璃熔窑节能降耗技术的研究上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全氧燃烧熔窑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应用,为浮法玻璃生产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卫生陶瓷。在卫生陶瓷的生产工艺技术发展趋势上,基本做到:实现资源能源节约化生产,减少“三废”对环境污染,同时对废弃物再生利用的工艺进行研究。另外,配合产品的附加功能,进一步提高工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功能。

(4)墙体材料。发达国家在广泛使用绿色墙体材料的基础上,向进一步提高生产率、利用工业废渣、节约能耗、使产品系列化与配套化方向发展。同时,还不断开发出一大批多功能新型绿色墙体材料。

3 他山之石

各国根据各自的特点,按照绿色建筑的理念进行了实践示范。比较典型的家庭住宅建筑如: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的BRE和Integer等众多公司合作,结合可持续发展、智能科技及创意建筑的三大原则,在英国建造了著名的Integer绿色住宅样板房。该建筑为一幢3层木结构住宅,从利用地热和防火安全考虑,3间卧室设在底层,第二层为起居室,内分客厅、餐厅和厨房区,第三层为书房、活动室和热泵间。为增加空间视觉,第三层的书房和活动室内墙采用调光玻璃。建筑物围护结构达到英国建筑节能设计最新标准(外墙K值为0.3,屋面为0.16,楼板为0.45,窗采用LOW-E双玻)。外窗设有可遥控的百叶窗,户内门窗上部还设有可调节风口。

该建筑坡屋顶面采用玻璃幕墙架空封闭,其顶面开设天窗并安装了2个约1 m2太阳能热水装置;两端天沟设置雨水集中管,并通过中间水循环管道再循环利用雨水。其底部设有一层可开启的银白色隔热遮阳绝缘层。建筑物基础混凝土采用再生骨料,外墙和地板为旧房回收废料,墙体保温采用由废纸纤维制成的保温材料。

此外,屋内的家用电器也是节能产品,例如冰箱保温层用真空保温技术,脱排油烟机用电可根据烟气排放量自行调节,洗碗器可控制在电费半价时间区运行,浴缸水位、温度可自动调控。据测算,该建筑比传统建筑节能50%,节水33%,其太阳能热水装置可提供60%供热需求。

4 结语

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城市建筑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经典的绿色建筑通过精妙的总体设计,结合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体现了科技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展示了人类未来绿色建筑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2]舒俭民,等.全球环境问题[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

[3]中国科学院.2006高技术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4]中国科学院.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科技基础资源论文 篇7

关键词:查新机构,科技查新,资源共享平台,查新资源

一、什么是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是一个全面支持科技资源建设、共享、增值应用、增值服务、运营管理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的资源应该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及科技活动人员信息;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实验室、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信息;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提供信息情报的图书资料、信息 (数据) 库以及中介咨询机构信息;独立科研机构、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及所属研究机构等信息。

资源共享平台能够使分布在各地、各种结构的数据库、网页及其他各种知识资源可以互相关联并且光滑无缝连接。用户不需要关心资源在什么地方, 只需要通过平台统一的操作界面, 就可以一站式检索到自己需要的资料。这个平台包括四大版块和十大系统, 其中十大系统主要有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科技文献服务系统、仪器设施共用系统、资源条件保障系统、试验基地协作系统、专业技术服务系统、行业检测服务系统、技术转移服务系统、创业孵化服务系统、鼓励决策支持系统。

二、建立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信息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是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 以资源系统整合为主线,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而搭建的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共享服务平台。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互联网的使用越来越方便, 相互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也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各行业之间的资源共享需求越来越大。这就直接推动了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就是这样一个资源共享平台, 它是在国家科技部的指导下, 同时借鉴上海等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 并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 采用当今先进的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搭建的一个虚实结合、软硬结合的大平台。该平台不仅有效地整合了黑龙江省现有省科技信息、省科技情报所、省成果转化中心等相关部门的1600多万条信息资源, 同时整合了黑龙江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的2000余种设备仪器资源, 省重点实验室、省中试基地、省企业技术中心、技术研究工程中心等近2 0 0个技术服务资源。省科技信息中心作为省科技厅的科技查新机构, 在该平台的科技资源有效整合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查新机构具备的科技查新资源

1、查新机构的国内外主要的数据资源:

1.1国外文献数据资源主要有:Dialog及S T N、欧洲专利、美国专利等国际联机检索系统, 这些文献检索系统不仅回溯年代长、更新及时, 而且数据量大、学科覆盖面广, 已被公认为国外文献检索的最佳选择。

1.2对于国内文献资源而言, 必须拥有中国知网、重庆维普资讯或万方数据、NSTL、中国专利网资源系统等相关数据库的使用权, 但是想要成为高水平专业查新机构, 还应具有自建的、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数据库 (例如黑龙江省成果数据库, 黑龙江省软科学成果数据库) 。

2、查新机构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查新员和审核员, 查新员和审核员是完成查新的第一要素, 是控制查新质量的首要保证。科技查新不仅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信息服务工作, 而且也是一项高智力的信息活动。因此, 它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3、查新机构的用户资源:

查新机构主要是面向企业、大专院校、研究所等提供信息服务, 企业、大专院校、研究所等不仅成为查新机构的用户资源, 同时也能够为查新机构遇到的难点疑问提供技术支持。

四、科技查新资源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黑龙江省科技信息中心查新已有1 4个年头, 黑龙江创新创业共享平台是由具有查新机构的省科技信息中心承建, 该中心的科技查新资源在共享平台建设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查新数据资源的促进作用:

查新资源的数据资源 (目前已有国内外文献资源) 可以为共享平台的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科技文献服务系统提供文献数据支持。

2、查新人力资源的促进作用:

查新资源的人力资源 (查新员和审核员) 素质普遍较高, 一般来说, 都是拥有丰富的文献检索实践经验及较高的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较强的综合分析对比等能力。该资源在共享平台的专项咨询子平台的运行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查新员和审核员作为咨询用户与专家之间的桥梁、分配专家, 不仅要能够领会咨询用户的意图, 同时作为平台信息服务员也能回答用户咨询的问题。

3、查新用户资源的促进作用:

查新的用户资源包含一大批行业专家, 仅在高校方面就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这些人才的专业覆盖面很广, 基本上各学科的专家、学术带头人、业务骨干等都涵括在内, 该资源在共享平台的专家库建立, 各项专业咨询服务 (技术难题、专利战略、科技立项、竞争情报、科技成果奖励申报、企业管理等) 过程中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同时, 共享平台上丰富的资源如研究所、企业技术中心、试验基地等这些也都成为了科技查新工作强有力的后盾。

结语

总之, 科技查新工作可以通过科技资源共享机制, 扩大科技查新工作的服务范围, 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同时, 通过科技查新工作, 使共享机制下的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得到最佳优化, 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科技查新的个性化需求, 使得科技查新工作和科技资源共享机构能够在合作中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石颖.科技查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情报科学.2005 23 (9)

[2]何琼, 薛敬.构建北京地区高科技查新机构联合体的可行性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08 (10)

[3]朱亚华.电力科技查新网络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发展[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9 (1)

[4]邵奇.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27日开通[EB.]东北网.http://heilongjiang.dbw.cn/2009-09-27

科技基础资源论文 篇8

一、高校科技档案与科技协同创新的关系

所谓科技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创新主体(产、学、研、金、政、用)基于目标利益,通过创新要素的有机配合与相互作用,在创新互动机制的约束和协调下,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产生单要素无法实现的整体效应的过程,在形式上属于横向协同创新,即指不同产业主体间的协同[1]38。高校在推进科技协同创新过程中,迫切需要利用承载丰富科技信息的科技档案,同时将形成大量的科技档案。科技档案是档案中的一大门类,是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从事生产、科研、基建及管理活动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应当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材料[2]11。高校科技档案分为科技成果档案、科技项目档案、科技奖励档案、学术交流档案、科研基建档案和科研设备档案。高校科技档案能加强和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等的科技合作机制,实现科技信息社会化,进而真正融入创新体系的科技活动中具有知识储备、依据凭证、情报价值和桥梁功能。开发高校科技档案资源,能使高校与合作单位科研人员从事科技协同创新活动中摄取大量科技文献、科技数据、科研设备、研发实验基地等各类科技资源,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效率,进一步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最终达到1+1>2的突变[3]32。

二、开发高校科技档案对于科技协同创新的作用

1.开发高校科技档案对科技协同创新具有主观能动作用。高校科技档案是高校科研人员在科技活动中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科技文化财富,它的价值和作用是客观存在的。要使它的价值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就迫切需要高校档案工作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即要建立健全高校科技档案工作。在整个高校科技档案工作中,开发利用是发挥高校科技档案作用的直接手段。只有主动充分开发利用高校科技档案才能把档案中的资源优势变为社会化的科技信息优势,服务科技协同创新,服务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

2.开发高校科技档案对科技协同创新具有提升效力作用。高校科技档案存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高校科研人员进行服务,是整个高校科技信息的源头。由此可见,深化高校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程度,协助一线高校科研工作者有针对性的借鉴、参考和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促进科技协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科技协同创新,有效利用高校科技档案资源,应当先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与分类。只有通过对高校科技档案内容的熟悉、掌握,对高校科技档案所处领域的类别进行正确的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真进行鉴别,以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将原来分散、零乱、无序的科技档案材料进行系统化整合,优化科技档案资源,进行深层次加工,才能提升其对科技协同创新的效力,尽可能发挥科技档案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3.开发高校科技档案对科技协同创新具有强力支撑作用。科技信息流动与共享对于科技协同创新而言具有强力支撑作用。开发高校科技档案,加强科技档案信息多渠道传播,尤其建设科技档案网络服务平台,使服务平台在档案科技信息交流上起到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高校科技档案网络服务平台,档案信息由学校研究人员层面扩散到社会大众层面。社会相关行业成员可以通过检索和档案信息的持续流动,获取有价值的高校档案信息,促进隐性信息的传递、吸收与利用,直接铺垫科技协同创新的基础。

4.开发高校科技档案对科技协同创新具有巩固保障作用。高校科技档案由于其原始记录性特点,使其成为提供科技协同创新信息具有保障性的参考资料。在进行科研活动过程中,任何一项创新研究都离不开前人的研究基础,科技档案正是已有科研成果的真实记录,才具有科技协同创新所需科技信息的消息性、客观性和逻辑性。高校科技档案包括数据、图纸、调查统计报告、技术规定、说明书、工艺流程指示、观察记录、实验室条件、实验设备信息等,甚至是失败记录,不论形式和程度如何,都可以为科技协同创新研究工作和开发设计工作提供可靠的文献资料,提供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保障性促进科技信息向成果转化的作用,构成高校科技档案的巨大科技价值。

三、开发高校科技档案资源服务科技协同创新

高校科技档案是高校科研人员的智慧成果,是珍贵的科学技术资源,是国家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档案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开发和利用,才能为社会提供重要的创新知识源泉。据统计,企业部门科技档案被很好地归类,并及时提供知识从而发挥作用的只有12%[4]19。要想高校科技档案为科技协同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只有进一步规范、完善、优化、创新其管理工作,以求大力开发利用其资源,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规范高校科技档案管理,夯实开发科技档案资源的基础。开发高校科技档案资源,服务科技协同创新必须做好高校科技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基础性工作。首先加强高校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是开发科技档案资源的基础。高校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不仅仅是档案管理部门一个部门的工作,更取决于高校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各相关业务部门的协调配合默契度。作为高校领导,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科技档案工作,将科技档案工作纳入高校议事日程、配套相关制度、配备相关软硬件和专职或兼职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其次规范高校科技档案收集制度是开发科技档案资源的基础。高校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在于储备丰富的馆藏资源,在丰富科技档案内容的同时又得确保科技档案资源信息的质量。规范高校科技档案收集制度,明确划分范围与内容,优化科技档案信息,改变少收、多收、乱收的现象,要求做到收集完整、归档及时,保证科技档案开发利用过程中提供者存档时放心,用档者用得方便。最后规范高校科技档案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开发科技档案资源的基础。在高校科技档案信息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涉及到科技档案形成者、科技档案工作者和科技档案利用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从法律层面正确界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对象,能统一协调好高校科技档案信息开发利用与科技档案信息保密二者之间的关系,确保有效开发利用高校科技档案信息。

2.创新管理机制,优化科技档案管理队伍的人才结构。开发高校科技档案资源,服务科技协同创新需要通晓科研管理和科研档案的特殊型双向性人才。高校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科技档案开发工作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首先制度化优化高校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日常服务工作。通过制度建设,要求高校档案科技管理人员树立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引导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档案资源,全天候及时提供现场查阅、借阅、电话咨询等服务工作。其次有计划教育培训优化高校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培训学习档案与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使高校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确保其不偏离正确方向;培训学习科技档案管理知识、科技管理知识与网络信息技术知识,不断更新高校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优化其综合素质。

3.改变服务方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协同发展。高校科技档案就是高校的科技信息,应当实行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的质变,积极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及时全面地服务于高校与整个社会的科技协同创新活动,把高校科技档案工作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高校科技档案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首先高校科技档案工作人员须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服务导向,研究市场经济环境与用户需求,即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不同科研人员个体对科技档案的利用层次不同,做好高校科技档案的服务工作。同时,高校科技档案工作人员须从实际出发,研究、熟悉、掌握本校科技档案的时间、数量、种类、载体、机密等级和编目排架状况,以及科技档案的信息内容、利用价值与完整准确程度,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现代化管理设备与计算机检索手段开展编研服务、专题服务、咨询服务等科技档案服务方式。其次积极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档案宣传服务方式。高校科技档案工作的基本属性就是服务,只有培养主动服务观念,才能形成协同创新理念。高校科技档案工作人员可以积极主动采取印发宣传册等服务方式,定期向社会发布高校科技档案信息,使档案信息传播常态化,提高信息传播速度,进而通过科技协同创新,使高校科技档案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服务于社会大众。

伴随国家“科技协同创新计划”的推进,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以及高校与行业之间的科技合作愈来愈密切,开发高校科技档案资源,使其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向广阔的世界,让沉寂的科技档案为高校科研实力的增强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论文分析了高校科技档案与科技协同创新的关系,阐述了开发高校科技档案对科技协同创新具有主观能动、提升效力、强力支撑、巩固保障等作用,提出了规范高校科技档案基础工作等措施,努力开发高校科技档案资源,服务科技协同创新。

挖掘山区资源 培育科技英才 篇9

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中心小学是一所山区寄宿制小学,位于密云东北部山区,学校依偎在群山环抱之中,山水相连,拥有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生315人),下属3所幼儿园,教职工64人(含幼儿园)。

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立足山区实际,积极开发科技教育资源,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技英才”的科技教育目标。形成了浓郁的山区特色,走出了一条山区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学校先后被评为“科技示范校”、“金鹏科技团”、“全国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学校——社会行动示范学校”、“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特色学校”、全国ESD教育实验校、全国科教创新实验校,“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实验区优秀项目团队”和“全国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

提升科技意识,严密组织管理

学校科技教育由校长负责,副校长分管,会同党支部、教务处、少先队共同参与学校的科技教育活动。学期初要召开科技教育工作会议,理清工作思路,学校根据市、区科技教育规划和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学校科技教育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讨论科技教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将科技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育,规范科技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并定期检查督导科技教育开展情况,注重总结和反思。

加大科技投入,提有力保障

加强设施建设,保证科技教育的经费投入,做好专用教室的器材配置、更新和整修工作,校内建有1个1500平方米的学生生物实践基地、2个多媒体教室和5个科技活动专用教室,为科技教育活动提供条件。

培育师资队伍,助力活动开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专兼职科技教师24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拜师学艺”等方式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吴井平教师为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骨干教师,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小学科学教育发展规划”项目研究,参与“国培计划”;朱秀荣老师被“自然之友”聘为绿色希望行动项目环境教育专家,参与“2014首都可持续发展教育百名种子教师培训计划”,是密云区科技专家团成员。专业的专兼职科技教师队伍是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

依托山区资源优势,校内兴建了教学实践、科技活动为一体的百草园。百草园内栽种了地域植物2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80余种,为学生系列植物研究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实践场所。此外,大城子小学坐落于华北地区最大的次生侧柏林场——锥峰山脚下,他们把锥峰山设立为研究基地,这里药材资源丰富,学校以此为依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药用植物研究活动,并将其上升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等领域。从认药材、种药材到研究药材、传承中医药文化,学校的科技特色之路逐渐走向深远。学校科技活动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当地植物学项目研究为主,多学科项目相整合”的研究特色。其间,编写校本教材《植物漫谈》、《走近身边的植物》,出版市级科技丛书《神奇百草园》,承担各级研究课题,开展学生的研究项目,组织特色实践活动。

从认识植物名称开始,到多项目深入研究,学生已经把科技项目研究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动机、意向、理想。在学科学习、课余生活等时间,学生时刻表现出科技问题意识。驻足学校的科技长廊,阅读科技知识方面的书籍,积极动手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时时处处闪烁着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科技小社团活动及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全面发展。“认识家乡常见植物”、“关于庄户峪村小水库惊现桃花水母的调查”、“大城子镇山间小水库现状的调查”等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取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学生积极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有百余项活动获得了各级各类奖励。

在长期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研究方法逐渐成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研究工作。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数据收集与整理、活动宣传等研究方法,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在长期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世界观,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学校科技教育从最早的认识中草药活动开始,经过十来年的沉淀,形成了以中医药文化为中心的生命科学教育之路,培养了一批批科技英才,为密云二中、人大附中、广渠门中学,甚至清华大学、人民大学、澳门理工大学输送了科技人才。

科技社团的王焕娇、张琪两位学生因为成绩突出,分别保送广渠门宏志班、考取密云二中,而后王焕娇就读于澳门理工大学,现在国外留学;那个在科技社团刨根问底的小姑娘——张琪,现留学德国,学习地质学。这也是大城子山区走出的科技英才,飞出的金凤凰。

学校科技教育花开四季香满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网站、北京共青团网站、北京市团委、青少频道等报道200余条信息,接受密云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专访。2014年,学校的科技教育在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非常向上”节目播出。

科技教育开展要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山区的丰富教育资源是科技教育的有效载体,作为山区学校一定要挖掘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使教育活动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周围做起,从所到之处做起,从而促进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和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使这里成为培育科技英才的摇篮。

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中心小学是一所山区寄宿制小学。学校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立足山区实际,积极开发科技教育资源,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培养科技英才”的科技教育目标。

大城子中心小学科学教师十几年如一日,依托山区资源,自己设计开发了系列科学性和实践性强的校本课程,编写了《神奇百草园》、《走进身边的植物》、《植物漫谈》等教材。

大城子中心小学将科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数学中涉及到面积计算的内容学生走进生物园学习;美术学科的葫芦烫画内容从种植葫芦开始学习,过程涉及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英语科普剧展演的内容由科学教师设计。

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科技教育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使得这所山区小学不断亮起一颗颗闪耀的科学之星。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评委会

科技基础资源论文 篇10

任何系统方案的设计都必须建立在深入的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而深入的系统分析首先必须要对用户也就是使用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和信息保障,是科技创新成果产生和转移的基础,是科技人才成长的摇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性支撑体系。科技创新正在经历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变的过程,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为舞台的面向全社会的新一代创新模式,是一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广泛参与的崭新的创新形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正好适应了这一创新形态的信息需求。在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形态下,对用户进行详细分析就显得更为迫切,更为必要。

二、平台主要服务对象与需求

任何系统的建设都必须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否则系统的设计就失去了方向。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为知识和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提供科技资源和基础设施支持,为科技创新的研发活动和成果转化活动提供基础性支撑作用的大型服务支持系统,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从事或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学者、学生、技术人员,以及各级各类关注科技创新、制定相关推进创新活动制度与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科技管理人员。这些人员主要分布在各级科技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级各类企业的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开发中心、设计研发部门。

另一类平台的服务对象,就是科技资源、基础设施与条件的提供单位的相关人员,参与平台建设的相关人员,以及负责平台运行的管理、维护、完善的相关人员。

(一)开发与运维管理人员及其需求

对于开发与管理者而言,根据他们的工作特点,他们的需求主要有如下几点:

(1)实现平台的安全可靠持续运行与全系统统一管理。

(2)方便快捷地完成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科技资源与条件相应的数据与信息的上传下载、交换与维护等方面的工作,对平台运行的有关数据、信息和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能够及时提供服务支持。

(3)能够及时对支撑平台运行的软件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提供支持,包括开发测试工具与环境的管理与维护,网络操作系统以及服务器与客户端软件、Web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其他系统支撑软件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4)通过建立系统运行网络监测体系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供统一的系统安全管理,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能够安全、平稳、健康的建设和运转。

(5)通过相应的技术与工具,及时掌握系统各种设备和部件的工作状态,实现硬件系统的监测管理与维护,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持续运行。

(6)开发、整合与集成工具与环境支持

(7)开发工作交流与技术研讨支持

(二)终端用户及其需求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终端用户主要是广大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人员和科技管理部门的人员。平台的首要任务是为从事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各类人员提供科技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平台,为科技创新的研发活动和成果转化活动提供基础性支撑,为制定相关推进创新活动制度与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管理决策活动提供支撑服务。根据这些工作特点和服务表征,他们的具体需求如下:

(1)界面简单友好、易于操作,能提供安全可靠的个性化服务

能够提供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全方位服务。

提供统一的登录入口,并在相关应用服务系统的支持下,提供一站式服务。

通过人机界面友好技术为用户提供表现形式多样丰富、使用灵活方便的个性化服务。

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

导航易用,使用户可以尽可能少的操作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2)提供真实可靠的科技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的相关数据与信息

为用户提供充分共享、真实可靠的科技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关数据与信息。有别于互联网上信息鱼龙混杂的局面平台应提供准确的经过筛选的信息,在信息资源建设时就进行认真的信息甄别,剔除虚假信息和伪信息。

(3)为用户的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能够提供科技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平台能够获得科技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关的数据与信息资源的统计、汇总、分析、发布决策等服务支持,能够获得科技创新和科研活动所必要的实验、仿真计算等方面的支持,能够获得适宜的科技成果转移交易环境。

(4)提供多种检索途径,可供用户选择适合自己的检索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检索,提高检索效率。

(5)能够获得所感兴趣的科研对象多样化的、全方位的描述。

三、平台建设应采取的服务对策

针对上述用户需求,应采取如下的服务对策:

增强服务的针对性一般而言,用户在获取信息时总是有一定的针对性的。由于平台的用户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员,在这一点上就更为明显,他们从平台获取信息的针对性更高。这是由平台的功能与科学研究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决定的。由于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都较高,故对平台提供的信息资源无论在信息的量的方面,还是在质的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提高资源的潜在利用率所谓潜在利用率,是反映用户所需要的某种特定知识信息的信息量程度。平台在选择信息资源时,必定要考虑它们隐含的知识信息是否是用户迫切需要的,还是一般需要或者根本不需要。信息资源的吸收利用率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同用户所想获得的资源的相关性和表现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信息服务中,用户一定希望平台能够提供对自己最有价值、最能发挥效益的信息资源,在信息提供的方式上,所提供的信息能符合用户的获取习惯,并且省力、方便、易用。

增加资源的适用性,有效性由于平台的功能与科学研究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所能提供的信息资源的适用性要更高,所得到的信息并非完全是求全、求博、求大,还是要根据科学研究的特点和规律,能够把其中掺杂较多的简单信息、冗余信息、垃圾信息淘汰掉,提高所提供资源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资源的可靠性准确可靠的信息资源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信息的吸收利用率及信息服务的效益都是建立在所提供内容的准确与可靠的基础上的。对于平台用户而言,信息资源内容的准确、可靠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任何不可靠的信息和可靠性不高的信息都是用户不愿意使用的,它不能使用户获取有效信息,无助于用户问题的解决,甚至干扰用户的研究开发工作。

资源的相关性信息资源的相关性选择就是用户从自身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出发,为了在更为宽泛的相关领域查找有用的信息资源(对跨领域学科和新兴学科用处更大),这种信息选择的面往往很广,所选出的信息往往很全,但量很大,对于用户使用极为不便,因此,需要在求全求博的基础上力图求优。

源的资泛性,多样性,立体性(图文声像视频),全方位性现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特点,要求对能够对科研对象在各个方面进行详尽的、多样化的、立体的描述。传统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文字或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而平台以网络形式则可以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

资源的实时性和及时性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快速灵敏,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等特点。信息在网络种的流动性非常迅速,电子流取代纸张和邮政的物流,加上无线电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充分运用,上传到网上的任何信息资源,都只需要短短的数秒钟就能传递到世界各地的没一个角落。

上一篇:电力安全生产下一篇:Cd(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