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资源整合

2024-09-29

科技服务资源整合(精选11篇)

科技服务资源整合 篇1

一、成立及发展情况

昆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 是1999年12月经昆明市政府批准成立的非盈利的科技服务机构, 是昆明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 是政府与企业、高校与企业、专家与企业、成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中心员工队伍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95%以上;80%以上人员获得各类专业资质资格;成员包括有技术经纪人、专利经纪人、专利代理人、质量体系注册外审员、会计师、高级经济师、咨询师、创业辅导师等具有专业资质的人员。

中心承担了国家、省、市级各类包括技术转移平台等科技项目和研究课题多项, 提升了科技中介服务质量与水平, 为昆明市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好评, 多年来荣获多项相关的奖励。按照科技部对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要求规范, 目前服务队伍主要业务构成以咨询、培训、信息与信息化服务为主线, 主要开展技术咨询、技术中介、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服务, 并带动其他延伸的科技服务项目。

自2003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来, 中心一直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 依托创建的“昆明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引导资金管理服务平台”、“技术成果孵化器平台”、“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综合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昆明技术转移中心、国家专利技术昆明展示交易中心、上海—云南技术转移基地昆明分基地、昆明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引导资金、昆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昆明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网》、《昆明市中小企业科技信用服务平台》、《专家人才库》、《科技评估系统》、《昆明技术转移网》、《国家专利技术昆明展示交易网》) 构建了服务体系的基础条件, 并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全方位、全过程的为科研院校和中小企业技术转移, 以及创业、创新提供优质服务, 形成了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设置架构和人才、信息、资金、技术等服务资源配置机制, 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和稳定的长效跟踪服务机制。

中心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和改革, 整合资源, 提升相关服务功能, 已发展成为云南省, 乃至西部地区整体实力较强的、知名度较高的科技中介服务力量。

二、服务内容

1地区情况及特点

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 中小企业创业基础、资金、技术、人才素质等影响发展水平的一系列要素较落后, 产业的聚集度不高, 产业配套能力弱, 中小企业资金缺乏, 技术创新意识不强, 研发机构少、研发投入不足、新产品开发速度缓慢、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中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主要瓶颈之一。

昆明地区科技服务机构主要包括省、市科研院所转制而形成、科技事业单位、高校研究咨询机构和民办机构等四大类。目前多数科技中介业务和从业人员, 主要由国有机制下的科研机构或事业单位和非公人员组成;民营科技咨询机构无论从数量或者是从业人数上目前基本与国有持平, 社会兼职人员占有一定的数量, 这部分人员主要由继续发挥余热的退离休科技人员组成, 缺乏有序的管理和规范的培训;由于省级科研院校大多集中在昆明地区, 因此昆明市在云南省区域内相对具有较强的科技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由于没有较完善的服务体系整合专门人才, 其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特别是提供为企业服务的专门人才还严重缺乏。

这些年来昆明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迅速, 实力也在不断壮大, 结合云南省的特点和优势, 正逐步形成一批有较强规模的科技型企业群体。中小企业的领域已拓展到生物技术、电子、信息、能源、精细化工、机械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开发和网络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等20多个行业和高科技领域, 与云南省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完全吻合, 体现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高科技产业中巨大的优势和领先地位。

昆明市作为省会城市, 云南省和昆明市各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多年来一直加大了昆明市科技投入和科技基础条件建设, 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与发达地区及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相比, 仍有差距。同时云南省中小企业发展不足、总量偏小, 竞争力弱、层次较低, 分布不均衡、差距扩大, 人才、资金等瓶颈问题突出, 发展环境等问题仍需改善。

2服务特点及优势

作为以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为服务主体的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中心是政府推动技术扩散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助手, 也是沟通科技链与产业链、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 是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紧紧围绕科技中介服务这条主线, 从基本建设、建章建制、整合资源、业务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夯实了基础, 积累了经验。

硬件条件:中心在高新区内建设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 现已具备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7000多m2孵化大楼, 有自己的网站, 服务器8台, 计算机35台, 场地的工作环境条件、综合办公设施和个人办公条件完全满足综合服务平台要求, 并通过有效的增值服务, 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

中心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每年进行持续改进, 保证正常运行, 在不断巩固提高的基础上, 积累工作经验, 形成服务社会化和网络化, 与昆明地区70%以上制造行业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建立了联系, 与省内主要各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知名的科技中介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这些都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创建核心业务服务品牌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中心注重对人员的培训, 培养“通才”型的人才, 可满足中心中长期发展的需要。

3开展的技术服务业务情况

(1) 昆明市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引导资金的日常管理和运作。

每年为中小企业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创业和创新提供2000万元的资助。2014年推荐17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 昆明市获得国家创新基金立项83项, 立项金额6920万元;根据《昆明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通过风险补助方式给予云南省宁祥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立项1项, 该公司对云南润紫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80万元。财政资金放大乘数为20倍, 推动了风险投资机构对昆明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入。

(2) 为在孵中小企业申报各类政府相关资金提供全程咨询服务, 解决创业种子资金和创新开发资金的瓶颈问题。

(3) 中心科技孵化器的资产管理和园区综合服务。常年为入孵企业提供租金减免。

(4) 昆明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专利技术昆明交易中心两个专业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作, 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性服务。2014年承办了知识产权活动周主会场工作, 开展了网上“优秀个人发明专利技术推介”、“绿色出行, 生态昆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校企合作等专题网络展示交易活动。完成专利技术与产品展示70余件、技术转移交易5件, 交易金额419万元。技术中介咨询130多项, 发放宣传资料上千份。组织各种宣传会4场, 各种培训会、专题研讨会、座谈会、产品推介会、对接会等22场, 参加人数约2000人, 服务企业约120家, 通过这些活动, 为技术转移搭建平台、创造更多的机会及良好的环境。先后与新西兰植物与食品研究公司, 台湾神农科技发展协会、美国纽约凯斯教育服务中心等进行了工作交流。

(5) 开展国家创新基金项目推荐、科技立项评估、项目实施监理、专家咨询服务等, 通过开展科技项目评审、评估及咨询, 为政府及企业提供了决策支持服务。

(6) 《昆明技术转移中心》、《国家专利技术昆明展示交易中心》、《昆明市科技专家人才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服务体系, 为中小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情报、专家人才和技术创新信息网络。

(7) 常年为地方科研院校和企业提供技术交易、专利代理、ISO-9001体系质量认证咨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专利成果实施转化和政策咨询及配套等科技咨询服务、市场营销、人才交流、科技融资、法律咨询业务等科技服务活动。

(8) 组织国际、国内重大新技术、新产品展览和交易活动, 为企业对内、对外技术交流和科技合作提供一个经常性的交流平台。

(9) 科技金融服务, 积极推进科技金融结合, 搭建专利质押融资平台, 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突破口, 通过科技金融供需见面等方式积极组织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接触, 通过知识产权抵押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发展, 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有效缓解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同时加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意识和金融机构对知识产权质押的认识。

(10) 知识产权相关工作。中国 (云南)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已在中心挂牌, 建立12330维权志愿者队伍并进行相关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相关工作。开展相关的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专利费用资助等工作。

(11) 培训工作, 包括: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惯标工作专题培训、国家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培训、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训等。

4服务成效

中心自成立以来, 通过不断提升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 有效的整合产学研资源, 为地区技术转移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大量的科技服务, 促进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所取得的成果有效提高云南地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科技公共服务能力, 对形成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 推动和培育科技产业集群, 具有显著的效益和影响。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佳中小企业服务机构, 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为国家电子商务试点, 获2012年全国“生产力促进奖”——生产力促进 (服务贡献) 奖, 被评为云南省科技计划执行先进集体, 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通过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 利用技术、信息、资金和人才的扩散效应, 促进了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发展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

三、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 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为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 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组织带动社会服务资源的能力, 中心结合优势资源, 主动开展公益性服务, 积极承担政府部门委托的各项任务。

1重大科技成果推介与示范。完成昆明市科技局委托的科技成果推介与示范工作。通过技术转移平台协助中小企业实现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的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工作, 促进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 开展专利技术推广、应用和科技融资等工作。

2承担昆明国际科学技术协会理事长、秘书长单位, 通过开展多样化会员活动, 为协会成员单位及广大会员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3积极承担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开展了相关基础性的工作, 于2014年底立项实施。预计投资260万元, 争取三年建成。

四、增强市场竞争力, 发挥支撑和示范带头作用

为进一步实现创新发展, 提高发展质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 将紧扣中心生存和发展的主线, 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 提高人员素质, 稳定职能职责, 服务好科技企业, 迎接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发挥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

五、具体案例

昆明泊银科技有限公司自2010年5月份成立以来, 一直致力于快速检测行业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快速检测产品的开发, 产品涉及食品、农产品、化妆品、环境、农药残留等快速检测领域。中心从知识产权管理、校企合作、市场开拓等环节入手, 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管理、科技培训、技术服务、项目咨询等服务, 全方位整合企业平台资源, 帮助企业打造平台、开拓市场, 积极争取对口的政府项目。目前, 企业已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云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云南省贯标试点企业、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昆明市创新型试点企业、昆明市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等认定, 多个项目分别被国家科技部及省市立项支持, 获得政府财政支持资金98万元。申请受理专利20余项, 其中发明专利占50%以上。新增销售收入3035万元、税收153万, 带动35人就业, 企业资产规模增加到1290.97万元,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是我国五大中药老号之一, 是“中华老字号”企业、云南十大历史品牌、云南老字号企业。中心根据企业深厚的研发基础、知识产权的积累和传统中药转型升级和产业化的需求, 帮助企业以成果转化为切入点, 完成传统中药的升级转型和产业化建设, 利用自有的“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舒肝颗粒”系列专利权, 获得招商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900万元, 并申请获得2014年度昆明市创新基金89.2万元贴息支持。通过项目的实施, 企业实现提产扩能建设项目建设, 完成新增总投资3964.91万元, 累计实现销售收入7756.97万元, 税收1260.66万元, 净利润1273.47万元, 新增就业35人。

参考文献

[1]彭宇行.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J].决策咨询, 2008 (01) :50-50.

科技服务资源整合 篇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统筹规划的“八大经济区”中的普通高校,包括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牡丹江医学院、佳木斯大学、黑河学院、东北石油大学、鸡西大学共九所高校的体育资源和相应周边的20个社区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图书馆查阅与高校体育资源整合、社区体育建设及高校体育社会化等相关的论文、书籍和相关政策法规等。

(2)专家访谈法:走访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内的九所普通高校的体育管理部门领导和教师,针对本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走访和交流。

(3)问卷调查法:在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中随机抽取20个社区的管理人员和居民200人,采用问卷调查法就黑龙江省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7份,回收率96.8%。其中375份有效,有效率为93.6%。信度检验: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抽取部分调查对象并在间隔15天后对同一对象重测,将前后两次的调查结果输入SPSS19.0在WINDOWSXP上进行处理,计算出每个题目前后两次的肯德尔等级相关系数,为0.851,因此问卷内容具有一致性,信度较高。

(4)逻辑分析法:运用了归纳、演绎、比较、综合等逻辑方法,对课题中出现的概念、论点及相关文献资料加以判定和分析。

(5)数理统计分析法:将原始问卷的数据运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在WINDOWSXP上对数据主要成分进行因子分析、数据结构模型分析和相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制约黑龙江省社区体育发展的瓶颈分析

2.1.1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匮乏

体育场地资源是社区居民开展各种健身文体活动的基础和保障条件,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对黑龙江省社区居民和管理者的问卷调查可知,有70%的居民是在街道两旁、公园空地和小区门前等非正规体育场地健身锻炼,还有45.31%的居民其住宅区周围没有体育活动场所。此外,在被调查的社区中仅有20%的社区场馆会对外开放可供社区居民使用,并且部分社区的体育设施陈旧,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和维护。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区周边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均有较为完善的体育健身场馆和设施,可惜的是并未对外开放。有限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和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因此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匮乏和开发利用不合理是制约黑龙江省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2.1.2缺少专业的社区体育指导员

社区体育指导员是指导社区体育健身、组织社区体育赛事、传播社区体育文化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在黑龙江省被调查的20个社区中仅有三所条件较为优越的高档社区配有专门的社区体育指导员,而被走访的高校教师中约有76.5%的教师从未从事过社区体育服务工作。“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快速发展,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一些为了满足健康需求而开展的社区健身活动,由于缺乏正规、专业的社区体育指导员指导健身活动,社区居民在练习时不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导致运动损伤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挫伤了社区居民的锻炼积极性。此外,由于社会上的健身指导员培训机构较多,但普遍资质不高且多是以盈利为目的短期培训,致使黑龙江省健身指导员近年来,数量激增但专业水平不高,其中绝大多数为非专职、专业的从业人员,据调查这部分人群多数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的技能知识。由此可见缺少专业优质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黑龙江省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贯彻全民健身计划,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

2.1.3社区居民体育文化意识淡薄

居民是社区体育健身文化建设的受益人和传播者,他们的参与对社区体育健身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2]。然而,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黑龙江省各地区受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其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也是良莠不齐。一方面是因为管理者普遍缺乏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管理意识,另外一方面由于社区居民受经济基础、文化层次、年龄以及性别和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健身文化的认识也千差万别。大多数人还仅停留在以锻炼为目的的初级阶段,缺少对科学健身价值观念的认识和理解,对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健身文化意识较为淡薄。

2.2高校体育资源的优势

2.2.1高校具有优质的健身场所

高校大都具备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黑龙江省30所高校共计拥有129个体育场馆[3]。近年来由于教学评估和学科建设需要,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空间较大。同样本研究在对我省9所普通高校的场地设施走访调研得知,九所高校共计拥有53块场地,其中室内21个,室外体育场32个,尤其是高校内游泳馆、体育馆、篮球场、足球场、田径场、网球场、乒乓球室、健美操室、健身房等体育场馆和设施较为完善,而且平时学校的体育场馆除了正常的教学和比赛训练外,其余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高校体育场馆基本不对外开放,这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匮乏形成鲜明对比。

2.2.2高校具有优质的技术资源与师资力量

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比较合理,其专业化、知识化、职业化程度高。高校体育教师对组织各种体育赛事、指导社区居民健身、引导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加强心理疏导、预防运动损伤以及保健康复和科学膳食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同时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指导社区居民健身,如通过网络平台指导社区居民科学健身和发布健身信息,引入前沿健身知识等。高校体育教师有能力和时间从事社区健身锻炼的组织与指导工作,这些资源是社区急需且不具备的。将这一高校体育资源优势系统整合分阶段分步骤服务于社区体育建设必将极大地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2.2.3高校体育具有优质的人才资源

高校体育对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进程具有相应的影响力,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子系统,承载着教师与学生的身体健康与体育教育。高校是培养优质体育人才的摇篮,当代大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而且也是各种体育社团、健身俱乐部、体育协会和各种体育赛事的积极参与者。大学期间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从属于庞大的社会群体,在校期间培养大学生结合所学的体育知识深入社区服务社会,如协助组织体育赛事,开展健身知识讲座,帮助社区制作健身知识宣传栏等提高其社会实践服务能力。与此同时黑龙江省每年有数以万计大学生毕业后要步入社会,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人才资源优势结合在校期间所学的体育技术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使其成为社区体育的组织者和宣传者,对构建和谐社区宣传社区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高校体育资源整合服务于社区体育的对策

3.1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服务于社区体育

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开发是社区体育建设的重要基石,是社区居民开展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和保障。黑龙江省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陈旧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黑龙江省社区体育的发展。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各行业系统体育场馆分布不均匀,65.6%的场馆集中在教育系统,22%的场馆分布在体育系统,29.2%的场馆开始对外开放。相对而言,高校设备齐全、场地充足,与社区体育相比,优势极大。这与我省情况相似,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丰富,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系统评估,很多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都是新建的,非常完备;然而,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仅在教学、训练和比赛时对学生开放和使用。这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匮乏形成鲜明的对比。整合高校体育场地资源优势,通过对社区居民开放健身俱乐部、开放各种体育场馆和设施、联合组织大型赛事等,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健身、休闲、娱乐环境,同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一方面可以解决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维护资金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缺口问题。

3.2人才资源服务于社区体育

高校之中体育人才济济,合理加以整合利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解决健身指导员不足的问题。高校体育教师常年从事一线体育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训练和比赛经验,具有较强的体育专业素养,且高校中不乏热爱体育运动的高素质学生,以黑龙江省高校人才资源为依托,面对社会及在校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高水平资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体育专项技能培训班,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专业健身教练和社区健身指导员。通过高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参与组织各类比赛、俱乐部、健身知识讲座、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宣传健身知识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区指导健身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健身活动,促进黑龙江省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科学、有序地发展。

3.3高校体育文化资源服务于社区体育

高校具有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传播体育文化、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心理健康、培养体育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社区居民进入学校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会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文化知识和修养[4]。依托高校将体育教育文化资源服务社区体育,培养社区居民科学的健身观念和健身行为,规范社区体育管理,健全相关制度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越的健身环境,形成科学有序的健身文化,促进社区居民身心的和谐发展,带动我省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

4结语

整合科技资源提升汽车服务业水平 篇3

关键词:汽车保有量 整合 科技资源 服务业水平 平台

中图分类号:U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228-0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正逐渐成为普通家庭的消费品。在加入WTO后的10年間,中国汽车产销量增长了三倍。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人们对汽车服务认识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要求的提高,汽车服务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问题。

绍兴汽车服务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开展信息化、技术改造与成果转化、汽车性能鉴定和咨询培训等四部分内容。通过整合维修厂、4S店、旧机动车交易中心等汽车服务企业、交管、运管等机构和相关院校及科研机构,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高,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绍兴市汽车服务业水平。

1 平台的背景与意义

1.1 绍兴市汽车服务业现状

2012年,我国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12089万辆,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9309万辆,总体市场不断扩大。

前几年还处于井喷期的销售市场,目前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和同质化。当前,大多数汽车服务企业在汽车后服务市场普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绍兴市汽车销售量在浙江省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其汽车后市场服务产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但目前汽车后市场的发展状况却明显没有领先于其他产业,尽管相关企业数量众多,但普遍业态雷同、服务同质,各服务商之间缺乏信息互通,未能发挥自身最大优势。

1.2 平台建设推动产业发展的意义

平台立足绍兴市汽车服务业,以绍兴市已有的汽车服务市场空间为依托,整合省内外科技资源,搭建和提升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汽车服务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加强区域内汽车服务业配套服务、设施、机构建设,为全市汽车服务产业发展提供高效服务和有力支持,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高、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2 平台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2.1 平台建设思路

整合省内外科技资源,搭建和提升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汽车服务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为全市汽车服务企业提供高效服务和有力支持,带动其他第三产业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强区域内汽车服务业控制中心和车主终端建设,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高,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2.2 平台建设目标

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牵头单位,以浙江大学动力机械及车辆研究所、中国计量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江苏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盐城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和绍兴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为共建单位,依托绍兴汽车服务业产业环境,建设绍兴汽车服务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推进汽车服务业信息化发展,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和管理团队,为车辆提供事故和性能鉴定,为汽车服务业从业人员提供培训服务与劳动力升级,实现服务创新、技术改造与成果转化、汽车性能鉴定和培训服务的汽车服务业集群,促进汽车服务业技术创新,实现传统汽车服务业的结构升级。

3 平台建设的内容和服务模式

平台针对目前绍兴市汽车服务业存在的消费者信息服务多元化需求、具体服务项目的品质化需求,以及企业专业型人才匮乏等问题,进行汽车服务业的信息化建设、技术改造与成果转化、车辆鉴定、培训咨询等内容建设。

依托绍兴汽车服务业产业环境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学科基础,分期建设绍兴汽车服务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通过建设先进的可提供车主服务的车载终端,可实现汽车使用行为统计信息(即汽车信用)数据存储且能向汽车服务企业提供咨询辅助的控制中心,实现传统汽车服务业的结构升级。

4 平台愿景

在三到五个建设周期内,基本建成布局完整、技术先进、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平台设施体系,四个子平台的各个项目得到全面开展和实施。平台设施得到完善和提升,建设布局较为完整,能够全面支撑汽车服务业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设施技术水平持续提高,一大批设施的技术指标居省内领先地位;设施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设施科技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取得一批具有较大经济推动价值的科研成果,催生一批具有变革性、能带动产业升级的企业服务模式;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的四个子平台,提升绍兴汽车服务业水平。

参考文献

[1]绍兴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绍兴调查队.2011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绍兴日报,2012.

[2]赵泽良.绍兴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绍兴市科学技术局.科技政策汇编.2010.

[4]王松滨,李叶,许远.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程[M].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

科技服务资源整合 篇4

全力为“三夏”生产保驾护航

作为国内最大的农业装备生产企业之一, 福田雷沃重工已经连续15年成功组织了“三夏”农机跨区服务, 今年投入“三夏”麦收的收获机械数量占全国参加夏收收获机械总量的50%以上, 有效做好“三夏”麦收期间的服务支持, 不仅关系到数十万跨区机手的利益, 而且直接关系到全市“三夏”麦收的总体质量和进程。

“雷沃农业装备将在全国9个重点区域分别建立雷沃服务万里行服务站, “三夏”期间继续为全国作业车辆提供检修维护、技术指导、配件供应、信息资询和机手休息等全方位服务, 为全国亿万农民朋友三夏生产保驾护航。”福田雷沃重工副总经理王玉荣在仪式现场说。

2013年是国内农业装备龙头企业福田雷沃重工的第十五个“三夏”。因为累积投放市场的45万辆雷沃谷神收割机与用户的交集, 每年这个时节都是福田雷沃重工服务任务最繁重的时候。为全面做好2013年“三夏”麦收服务保障工作, 福田雷沃重工总结以往服务经验, 从“三夏”服务资源配置, 到完善培训服务体系, 再到升级信息化服务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考虑到今年春季全国大部分区域天气异常,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麦的长势及成熟周期, 机手很难应用往年经验来判断异地农情、跨区机收难度加大等情况, 福田雷沃重工今年更是提前部署、周密安排, 在全国将分站实施服务万里行活动。

“今年的雷沃‘三夏’服务从方案制定到资源准备到今天的服务队出征, 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准备、系统规划, 为的就是在具体的服务工作执行中让雷沃广大用户有更好的体验与感受。在15年发展历程中, 正是因为有广大忠实的雷沃用户相伴, 福田雷沃重工才成长为行业领导者。依托企业自身产品和服务优势为全国跨区作业机手提供优异服务, 为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向前发展而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也是我们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福田雷沃重工雷沃农业装备事业本部副总经理王宾告诉记者。

优化服务资源配置打造雷沃“大服务”

为有效保障服务, 实现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 福田雷沃重工根据夏粮作物成熟规律, 将全国夏粮主产区划分为“1横2纵3片区”。“1横”主要是四川、湖北、皖南、江苏稻麦早熟区域;“第一纵线”主要是河南、河北、京津塘地区, “第二纵线”主要是皖北、鲁西南、鲁西北地区, 该类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大、跨区作业车辆多且车辆较为分散。针对各条线路的不同特点, 福田雷沃重工对服务资源进行了统一安排调配, 确保各地“三夏”工作顺利开展。

记者了解到, 福田雷沃重工针对2013年“三夏”麦收跨区实际, 福田雷沃重工继续深化“大服务”概念, 即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服务资源, 统一标准、统一形象, 统一以雷沃服务的名义, 为全国麦收作业机手提供全时、全程的服务。与之相匹配的“雷沃移动服务站”“雷沃专项服务队”继续深入田间地头, 遵循从南到北跨区作业规律, 跟随“三夏”跨区作业大军移动路线, 配合其他常规服务、信息化服务等, 继续活跃在“三夏”麦收一线, 发挥出机动、灵活、及时、专业的服务特点, 为“三夏”跨区机手提供及时便利的服务。

完善培训服务体系提升机收作业水平

“三夏”会战, 农机是主力, 但更需要的是能够很好地驾驭农机的得力机手以及在用户有需要时能够及时提供支持的服务大军。将与产品售后相关的内外部人员全部纳入培训体系是福田雷沃重工培训的一大创新点。

福田雷沃重工农业装备事业本部服务总监刘庆国介绍道, “购机时, 我们对新购机用户进行全方位培训, 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产品保养、维护维修等基础知识;对于经销商及服务站人员, 每年均按照区域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同时在每年的春耕、‘三夏’、‘三秋’这些关键农时前期, 公司还派出专职服务技术人员到各地, 借助遍布全国的服务站对我们的用户进行产品理论知识及实践维修技能的培训。”

另外, 得益于日益完善的福田雷沃重工培训服务体系, 越来越多的雷沃用户开始享受由福田雷沃重工带来的全新服务体验。福田雷沃重工十分重视售前、售中、售后服务, 用户购机时进行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产品保养、维护维修等基础知识的全方位培训, 每年“三夏”前都组织用户、经销商及服务站人员集中进行使用及维修技能培训。目前已形成了以“1个培训中心、4个培训基地、30家培训分中心、若干培训点”为体系的覆盖全国的培训网络, 每年培训用户达7万人以上, 用户的操作及维护能力得到了提高。

升级信息化确保服务精准高效

福田雷沃重工“三夏”服务的重头戏——信息服务, 一直被业内人士评价为是指挥全国“三夏”麦收作业的中枢。首先, 信息服务的主体——福田雷沃重工全国“三夏”跨区作业指挥中心拥有最丰富的“三夏”作业信息, 其中包括了作业技巧、农机保养、技术维修、作业进度、机收价格、供求信息、天气状况、交通和政策、法规等综合类信息。这些信息被福田雷沃重工精确的转化为接线人员的话务语言、发给用户的手机短信息和公示在福田雷沃重工“三夏”跨区作业服务网的温馨提示, 让用户便捷高效地获取跨区作业指导信息, 强化了其跨区作业的指向性, 为提升跨区机手综合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 配件服务信息化愈加完善。自2010年始, 该公司便实现了对配件的信息化管理。据福田雷沃重工IT部人员介绍, 该系统实现了对近万种配件资源的统一编码管理, 实现了福田雷沃重工及其经销商在配件提报、供应、发运方面的统一信息化管理, 实现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度集成与统一。该系统的运营, 使配件采购订单准确率提高到95%, 配件发货出错率控制在2%以内, 配件供应周期平均缩短了2天。目前, 通过系统升级, 该信息服务中心已实现了与该公司VEI系统的深入对接, 实现了对信息、配件资源的统一调配管理, 能够为跨区机手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目前, 通过系统的再度升级, 实现了与信息服务中心的深度对接, 使得整个服务系统内部管理更加高效, 确保用户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服务。

福田雷沃重工不断完善的培训服务体系、愈加优化的服务资源配置规划以及先进的信息化服务手段, 从根本上提升了服务系统内所有人员的能力, 为“三夏”跨区机收提供了充备的资源支持及精准的信息服务支持, 成为“三夏”会战胜利的有力“护航者”。

浅析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篇5

关键词:科技资源:平台;信息资源;整合;共事;科技创新

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科技资源,日益成为国家的重要基础条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优化、重整与共享,成为各国政府最具优先权的发展任务,它对于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增强我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式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目标

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目标是通过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服务平台。有效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为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它的是要强化科技创新的公益服务供给、优化创新资源品质、降低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成本,是科技创新创业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属于全社会通用和共享的公共产品范畴。

信息化的最大效益来自对信息最广泛的共享、最快捷的流通和进行深层欢的挖掘,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的源头。信息资源本身只有在信息化的过程中逐步标准化,获得广泛的一致性。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真正共享。在这方面,国外已有先进的经验,研究其信息标准化体系,加快国际标准的转化速度,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优先制定出符合我国信息化需求的基础数据元词典、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提高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二、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方法

要以资源整台为主线,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突出共享。坚持共享制度先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而不应该再形成新的封闭、垄断、分散的资源孤岛。实现科技资源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发挥政府投入的科技资源的乘数效应,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资源的源是基础,分为科技资源实物体和信息化的科技资源。科技资源实物体系首先要通过信息体系,才能实现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共享。因此,科技资源必须先行数字化,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才能为共享奠定基础。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发网络化信息服务系统,提高科技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也是实现共享的有力保证。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其一就是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台。应当按照标准统一、协调监督的原则,将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机地集成并综合利用。通过对网络资源、信息资源、系统资源的整合,最终形成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整体效益。其二是加快政策立法,从政策上规定信息公开制度。从信息化发展的全局考虑,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业务流程和信息资源的原则,对包括政府职能在内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

三、运行机制建设

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资源整合专家组、数据汇聚中心及资源节点单位。

1资源整合专家组负责领导和协调数据共享和整合工作:

审核和确定数据资源共享和整合的基本政策;

促进和监督数据资源共享和整合的执行:

协调解决数据资源共享和整合中各单位工作的重大问题;

协调解决数据资源共享和整合面向社会服务的重大问题;

依据有关规定对数据资源共享和整合项目内各单位进行工作评估和执行激励等措施。

2数据汇聚中心是整个数据资源共享和整合的数据支撑和服务保障。应在资源整台专家组的指导下规范化工作:

接收各节点单位汇聚的资源数据。及时公布数据最新情况;

为汇聚的资源数据提供存储、备份、管理和共享服务的基础环境(包括网络环境。海量存储环境、数据服务环境),做好数据的异地备份和灾难恢复工作;

研究和开发数据集成,管理、共享服务的系统平台:

研究和制定数据库建设和共享服务的标准规范;

对集中管理的数据资源进行审查和必要的质量控制,按照学科和共享需求进行整理和分类,按照提交单位以及资源整合专家组的要求及时发布集中管理的数据资源;

为节点单位数据库建设、管理和共享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和培训;

牵头、组织或协助研制数据管理、共享服务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3节点单位生产和提供基础的数据资源:

进行数据的采集、加工、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维护工作;

对数据生产过程进行必要的质量控制和评估,保证数据质量;

面向社会公众领域分级分类发布数据,提供共享服务;

根据需要向数据中心汇聚数据。

四、实施步骤

1制度建设

为实现科技资源运行服务的长期性,必须建立整合、共享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制度、机制要通过试点、实验逐步完善。应充分认识到。现存的科技资源大都是国有资产,大多是财政支持下产生建立的。因此,整合是具有基础的,是可行的,关键是提高认识,增强科技大战略意识。当然,具体实施时也应考虑利益因素,探索可实施的模式和方式。因为科技资源在开发、保护和运行过程中,是有成本的,是有单位利益和部门利益的。所以要协调好,进行制度探索、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创新,在整体目标下,达到双赢、多赢。

2资源标准规范的制订

标准规范体系的建立可以使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建设,在一开始就能够自上而下地遵循规范化的途径有序地进行,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避免工作的反复。只有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科技信息数据共享的总体目标才能够有效地实现。

标准规范的制订需要在国际和国家标准指导下,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做好承上启下数据标准的接轨。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指导科技信息数据共享相关标准的制订。为科技信息数据的高度共享和与其他应用系统的高速通信、联网创造必要的条件。

建立综合性的科技信息数据共享标准体系涉及到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科技信息数据获取、收集、汇交、存储、管理和分发等科技信息数据生产和共享活动的大量标准化工作,这实际上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以点带面、以需求引导研制、边研制边应用、据应用改进研制的原则,选择数据整合规范相对容易的行业,进行示范先行,并在建设中不断完善。具体来说:

指定行业专门人员负责协作制订数据标准,成立固定的标准制订工作组,即前面提到的资源整台专家组。

进行深入的摸底调查,掌握数据现状和标准规范需求。

研究国内外数据标准进展及趋势。

建立元数据标准。

对建立的元数据标准进行反复论证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

建立数据库建库标准和规范文档。

3搭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门户

科技服务资源整合 篇6

陕西省现代服务业的贡献率还没有达到全国45%的总量比例,但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日益成为陕西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迅速改善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经济增长的速度。面对与全国的差距,如果我们及时寻找和分析与其他省市、地区的差距,也不难找到我们的比较优势。

在现代服务业的八大行业中积极发展“计算机、移动互联网服务,技术研究、服务以及地质勘查勘探和教育”等三大行业,符合陕西实际。这也是在现代服务业中陕西在国内的比较优势,如果我们的政策明确,支持力度集中,措施得力,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这里提出了“整合相关优势科技资源,发展陕西省现代服务业的新特色”的主题,希望能引起共鸣,大家参与,人人出主意想办法,使得这一思路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以计算机、移动互联网技术服务,集中陕西多年研究优势和成果,创新相关机制,开启智能化产业的新领域,创建以技术密集型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

陕西是高校集中、重点科研院所汇集的省份,一直以来在计算机和现代数字控制技术领域处于较为领先地位,不仅具有航天和航空两个计算机专门技术研究所、邮电通信技术研究所,也有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方面的两院院士,也有为数众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家、学者和大中专毕业生。在他们多年的潜心努力下,无论是地面工程、还是航空航天等计算机控制应用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在国内颇具影响。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目前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还显得狭窄,需要拓展,尤其是在工程类的应用,需要向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日本的三菱、欧姆龙、松下以及欧洲的LG、ABB等公司那样,集中力量开发多种智能环境下大量应用的PLC、PLD和CCD等系列技术,直接达到产学研一体化,形成品牌和产业化。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性能可靠、功能完备、技术先进、价格低廉、服务便利的智能化控制模块与技术,同时为陕西省先进装备制造提供智能支持系统,为在全国实现领先地位打下基础,为迎接人类新的工业时代,工业机器人和无息化工厂建设提供核心技术支持,也使得陕西早日成为机器人装备的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

计算机软件开发,对陕西来说,环境优越,技术力量雄厚,软件产业聚集园区较多,获得“长江学者”称号的,享受政府特殊补贴的专家人数不少,也为陕西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不少殊荣,功不可没。为国家重大和重点工程提供了重大的技术支持,相应的也得到政府的财政与政策倾斜。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与检查一下我们的成绩,还有较为艰苦的路程要走,工作要做。还没有像美国微软、英特尔、IBM等公司那样创造出具有汉语特点的类似于数据库管理软件、数据编写语言软件和程序编写工具,整个软件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初中期,数量多规模小,软件应用特色领域不明显,工业化推广不广泛。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未来生产作业现场无人化、无息化工厂建设主要用武之地。在此方面也是陕西的巨大优势之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力量都很强,如果能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推动其向着集中化、重点的井下开采作业面无人化作业先进采掘技术装备开展项目研究,批量生产与推广还是大有作为的。以此调动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积极性,为全面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不难想象,这一服务领域必将是未来移动互联网服务之重点。随着劳动成本快速提高,人性化管理的普及,工厂作业过程的标准化,机器运行自动化、智能化,信息技术企业化,移动互联网服务于现场作业指日可待。

二、快速推进技术研究、服务以及地质勘查勘探业,丰富和扩大现代服务业,使得资源效益最大化,为构建陕西现代服务业的新特色做贡献

技术研究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一直走在国内前列,每年的知识产权获得和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科研成果,为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受历史原因影响,我们的这些成绩都是靠政府的引导和政策鼓励、各个时期的国家规划而实施的,技术研究与服务之中处于被动状态,不是主动的,因而,某种程度上来讲,造成成果的产业化低,应用能力不足,甚至有成果,无产品,有样品无商品,有文章无实际应用,有投入而无效益等现象。从国家对现代服务业概念的延展性来说,这一现象必须改变与纠正,国家各个政策与财政支持都是要求技术研究主动服务于生产与制造的,因此才能使得这一人类创新动力的自由发挥,主动服务于生产,而不是等、靠、要。

在2014年的国务院经济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技术研究、服务均等应走向装备与工业生产一线,主动与第一、二产业联姻,在产业的实体经济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随着这一理念的转变,对于加快陕西省的技术研究与服务具有很大的帮助,也将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只要与实体经济企业沟通,为其解决关键技术,上门服务,开展与之相对应的研究,才能使得技术研究与服务产业化。得到产业的经济支持,不至于在政府与财政减少哺育之后而束手无策。

鼓励有能力的科研人员成立自己的科技服务公司,积极面向自己的研发方向,与企业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研究与服务,必然能够推动陕西省的企业创新能力和意识,也为省内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供支持,从而使得省内的几十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检测中心,及其先进的实验、研究装备资源充分利用,发挥其效力与功能。再加上政府的强烈推动和坚定的断腕之后,使得众多的研究单位自食其力走向市场,面向市场争取丰富优质的“米、面、油”,壮大自己,成为省内企业发展的创新动力。众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研究主动服务于生产与制造,像美国斯坦福大学那样,在为国家培养高端人才的同时,更能从实际出发,使得科研为生产服务,研究产业化,主动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获得创新效益,自给,而不是一味的等靠国家的财政支持,减轻陕西省的教育投入。

地质勘查勘探服务业,一直是陕西省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处于优势,为陕西丰富资源产业化,资源开采科学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得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为陕西经济发展贡献巨大。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束缚这个行业的发展,靠国家和政府的支持,长期处于温饱状态,任务不饱满,项目较少,技术得不到推广。这些单位如果能深刻认识到现代服务业这一新的服务领域的技术范畴,积极调适自我,改变状态,完全可以成为陕西省现代服务业的新引擎。

三、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八大方面之一,对教育概念的含义深刻,要求很高,延伸教育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探索新领域,研究新方法、新技术,突破只教书育人,轻视科研创新功能的发挥的围栏

长期以来,教育产业化,仅仅体现在受教育者的有偿受教育方面,使得全部社会供给高等教育的现象得到较大幅度的扭转。但是,距离教育产业化还差得很远,甚至停留在初级阶段。美国斯坦福大学每年向社会的经济贡献率是一个广州市的全年财政收入,这个事实,不言而喻才是真正的教育产业化。

高等教育,陕西省的资源和招生规模处于国内第四位,成为陕西省的一个名片,备受关注。为国家培养大量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类人才做出了贡献。但教育的科技贡献率却位次不明显,成果的转化率更低,也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积极改变的。

近几年来,尤其是2014年,国家在全国内强制推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于陕西省的高等教育产业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新契机。一是可以改变高等教育技术投入,增加更多的先进技术装备,壮大科研力量与资源;二是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不仅使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提高,也促使教师及其研究创新能力有一个大幅度提高,涌现出更多贴近于生产实际的适用性技术和人才,逐渐使得教育科技和教育服务走入产业化的内涵。

科技服务资源整合 篇7

科技情报信息已成为继商品、资金、人力资源之后的第四大管理要素。随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要求的不断提高, 科技情报信息工作必将成为科技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科技文献是科技情报信息的“基础设施”, 是企业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由于宁波市的科技文献资源比较薄弱, 原有的科技文献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 因此, 自“九五”起, 宁波市加快了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力度, 实施了科教兴市“一号工程”, 200 6年开通“宁波市科技文献检索服务平台 (www.nbsti.net) ”, 2008年开启了“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建设, 因此, 以整合、共享和服务为目标的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正在宁波市掀起。

2、整合科技文献资源的意义

2.1 有利于有效整合分散的科技文献资源

为了推动区域技术创新, 加快经济建设, 各个城市纷纷采取措施加快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但重复建设现象屡见不鲜, 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此, 随着区域科技文献的整合, 有助于减少文献资源的重复购置, 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 对进一步提高区域科技文献资源保障能力, 战略意义十分明显。另外, 通过对专业性与综合性、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一般文献与特种文献、基础文献与辅助文献等方面的整合, 实现科技文献资源结构和种类的合理配置, 促进资源的有效共享。

2.2 有利于提高科技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随着区域科技文献资源建设、整合工作的推进, 有效地解决了用户权限限制等问题, 使得科技文献的用户从高校、研究院所拓展至企业, 实现共享共赢目的。

2.3 有利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对情报信息的需求, 通俗地讲是一种特定的文献需求, 随着科技文献推出, 使之很好地介入科技创新活动, 满足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文献调研的需求, 有利于及时掌握国内外相关产业、相关产品的研究进展, 有助于企业紧跟国际产业发展潮流, 避免重复研发, 降低研发风险,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文献资源在为科研课题立项、成果查新、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服务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广大用户利用文献资源, 为解决他们的各种难题找到了信息、知识、资料和依据。

3、宁波市科技文献资源建设情况

3.1 全市科技文献资源建设概况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 为加速我国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科技文献资源形式有了较大变化, 各省市信息 (情报) 部门由过去传统、单一的纸质文献资源, 发展到现在的同时拥有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资源, 实现了质和量的跨越。宁波市在纸张型和光盘型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上, 开始购买中文科技 (期刊) 论文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等。期间, 市科技情报所于1999年成为“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在浙江省的首家服务中心。

2001年来, 宁波市重点推进各类全文数据库的订购及网络数据平台的建设, 并向网上数字图书馆发展。2006年11月, “宁波市科技文献检索服务中心 (www.nb sti.net) ”开通, 整合宁波市所有可对外服务的数据资源和国内其它重要的数据资源, 为宁波地区科技信息用户提供一个开放的、使用便利的、涵盖各工程技术领域的网上文献检索和获取平台, 为全市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免费、海量的科技文献平台, 创新了科技文献服务方式, 为宁波市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的科技文献支持和保障。2008年启动“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工作, 开启了全市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的新阶段。

随着宁波市科教资源建设的推进, 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截至目前, 全市已有科技文献总量上百T, 其中“宁波市科技文献检索服务中心”拥有科技文献资源30T, 注册用户50000多个, 清华同方、万方和维普三大有统计记录的数据库访问总人次近80万次, 下载全文150多万篇, 网上人工受理了全文请求上万余次。同时, 200 9年上半年开通的“宁波市数字图书馆”, 实现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技信息研究院及企业等单位联盟, 进一步整合完善了宁波科技文献资源。

3.2 宁波市科技文献资源特征

3.2.1 资源分布及内容

宁波市科技文献资源主要分布在15所高校、市科技信息研究院、市标准研究设计院、兵科院宁波分院、中科院材料所、市大学园区图书馆、市图书馆以及镇海石化等企事业单位。科技文献资源主要有科技论文及硕博论文、专利及标准文献、科技成果资源、科技信息文献 (包括企业名录、产品名录等) 、科技图书文献以及其它科技文献。

3.2.2“虚实”结合, 充实科技文献资源

除了自建、购买科技文献资源外, 宁波市科技文献资源建设还采取虚实结合方式, 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服务中心、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等各类封闭性的网络及数据资源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通过全文人工传递协作的办法获取相关文献资源, 形成中心资源的数据补充, 满足全市科技人员和社会各界对科技文献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

3.2.3 建立宁波市特色产业数字文献资源库

为了实现科技文献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宗旨, 宁波市加大对专利、标准等文献的购买力度, 增进科技文献建设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结合, 2008年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启动“特色数据库”建设, 新材料、纺织、港口物流、机电模具等4个区域特色数据库先期启动兴建。

3.2.4 加快科技文献分中心实体建设

除建设科技文献中心外, 宁波市还在1 1个县 (市) 区及“山区一岛”筹建了分中心, 通过互联网主建了VPN科技文献检索服务专网, 配备专职检索服务人员, 就近向当地用户提供科技文献服务, 缩短企业索取科技文献的时间, 满足不同县城的不同企业用户的科技文献检索需求。此外, 通过宁波市数字图书馆互联网、人工传递等方式, 为县 (市) 区提供馆际互建服务。

3.2.5 政府不断加大投入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文献作用, 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从“十五”起, 宁波市一方面加大对科技文献资源购买及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 保障文献服务平台的顺利建设及运作;另一方面, 向全市免费开展科技文献服务, 由政府根据科技文献的使用情况, 进行服务兑现, 从而提高科技文献资源的使用效果。

4、宁波科技文献资源的服务对策

4.1 突出特色, 服务主体

在现有特色数据库建设基础上, 科技信息服务人员运用竞争情报的理论和方法, 强化分析功能, 通过对特色数据库的加工、分析, 为企业提供行业 (企业) 专利预警分析、行业 (企业) 个性化标准数据库、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等增值服务, 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针对性的信息。面向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重点推进产业、行业、企业以及重点产品特色数据库建设。围绕新材料、光电机、小家电、模具、纺织等宁波市区域特色产业, 有的放矢, 使科技文献建设与促进区域特色产业技术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

4.2 创新服务理念, 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是宁波市科技文献公共服务的主要服务内容。为此, 科技信息人员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 应主动与企业用户联系, 了解需求, 采用新的服务方式, 主动为科研单位服务, 信息人员从各学科带头人那里得到需求信息、研究方向、所缺资料等, 及时为用户提供相关文献服务。使信息传递从被动索取的静态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 使科技信息人员走进学科, 贴近读者、融入科研团队、嵌入研究过程, 成为学科服务专家。

4.3重视对外宣传, 提高宁波市科技文献资源影响力

利用参加和承办“浙科会”、“宁波高交会”等大型活动, 借助网络、电视、报纸、新闻媒体等方式广泛向社会宣传, 提高科技文献资源的影响力。

4.4举办用户信息教育培训班、讲座等

举办用户信息教育培训班, 适时对用户进行培训, 及时把各种新出现的文献数据库、网上免费资源的导航系统、检索系统以及最新的检索手段等, 进行面对面地课堂授课。通过开办讲座、报告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活动, 促进广大用户对科技文献的认知度, 从而形成科技文献资源与用户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更好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文献服务。

4.5加强科技信息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

科技信息的发展对服务人员提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 在信息服务的过程中知识和技术含量加大, 向智能化发展。从事科技信息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工作方式、工作价值、工作效率、工作成果诸方面将发生质的变化。要面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必须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 深化科技文献培训制度, 加大对科技信息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进一步提高其科技文献服务能力。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外语能力强、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从事管理信息的复合型人才或团队是面向企业提供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的重要保障

科技信息资源是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技术资源, 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 围绕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及读者需求的变化, 及时整合调整区域文献资源建设及创新服务方式, 使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力度, 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松辉.以科技和信息服务充实区域竞争力.广东科技.2005 (9) :74~75.

[2]房江琪.如何发挥文献资源优势促进科技信息服务.甘肃科技.2006 (12) :20~21, 56

[3]白岚.做好科技文献工作为知识创新服务.河南科技.2001 (9) :11

科技服务资源整合 篇8

1 充分利用行政优势

乐峰镇人口4.6万人左右,开展科技入户工作劳动量大。同时,科技入户工作涉及乡、村、户等诸多内容,仅依靠农技推广站完成科技入户工作效率较低,为此,乐峰镇充分认识科技入户任务的艰巨性,充分利用行政优势,提高科技入户工作效率的同时,在整合乡镇农技资源方面扫清障碍。一方面,乡镇政府对科技入户工作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出台相关办法,加强科技入户工作宣传,鼓励广大农户积极配合科技入户工作,尤其为乡镇农技资源整合提供可行性依据。同时,镇政府制定明确的科技入户目标,根据不同乡、村情况将目标进一步细分,责任到人,确保科技入户工作各项目标的严格落实。另一方面,镇政府领导班子定期深入基层,了解科技入户工作状况,认真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加强对不同阶段科技入户工作的灵活部署,为整合乡镇农技资源创造良好条件。实践表明,乐峰镇充分利用行政优势,为科技入户工作的开展提供积极的行政引导,不仅提高农户意识,而且提高科技入户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2 加强农技资源推广

乐峰镇开展科技入户工作中,将农技资源推广当做重要工作加以落实,为科技入户工作目标的圆满完成奠定坚实基础。首先,构建完善的农技资源推广体系。为保证农技资源推广工作的稳步推进,乐峰镇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构建完善的农技资源推广体系。尤其注重促进基层农技资源推广站技术升级,镇政府拨付相关款项用于完善基层农技推广站基础设施。同时,要求基层农技推广站工作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其次,聘用业务扎实的技术指导员。农技资源推广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高需业主素质扎实的技术人员支撑,乐峰镇通过深入调研,采取个人申请、公开选聘方式聘用高素质的入户技术指导骨干,并增加在技术指导骨干专业技能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鼓励技术指导人员不断创新,积极寻找农技资源推广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最后,做好农技资源推广问题反馈。为充分了解农技资源推广工作落实质量,农技资源推广站工作人员深入基层,收集农技资源推广信息,分析推广期间出现的问题,经过认真探讨寻找针对性解决对策,为农业资源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3 注重农技资源优势互补

注重农技资源优势互补有助于促进科技入户工作的顺利开展,乐峰镇在开展科技入户工作中积极实行农技资源优势互补工作,一定程度上促进乡镇农技资源整合的有效实施。首先,乐峰镇农技资源推广专业技术力量较强,根据推广专家数量,实施技术推广承包责任制,明确每位推广专家负责的乡、村,指导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积极解决农技推广中出现的问题。其次,乐峰镇成立专门农技资源推广指导小组,其中小组成员包括县技术指导员、镇技术指导以及乡技术指导员组成,确保农技资源推广工作的落实及相关问题的及时反馈。最后,实行镇技术指导员和乡技术指导员交叉包村制度,要求镇、乡技术指导员共同参与技术指导,避免指导技术单一、技术条件薄弱情况的出现,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合作、工作提高的目的。

4 关注农技入户细节

农技入户工作的开展涉及很多层面,关系很多内容,为提高科技入户工作质量,应充分做好农技入户工作细节。乐峰镇开展科技入户工作中,结合农技推广机构现状,制定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农技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首先,注重不同技术指导人员的技能考核,掌握技术指导人员综合业务能力,针对经验丰富、业务技能扎实的人员,为其提供优秀工作岗位。其次,公平对待镇、乡技术指导人员,尤其在技术指导任务分配、工作量确保公平性,在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以及奖惩上采用同样标准。最后,认真落实技术指导人员工作补贴。技术人员工作补贴能否严格落实,会严重影响技术指导人员的工作热情,因此,乐峰镇严格执行相关补贴政策,依据相关规范要求,对满足要求技术指导人员给予补贴,充分调动技术指导人员工作热情,更好的促进科技入户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为提高农技入户工作小组专业技能,应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农技入户工作专业培训工作,交流在农技入户工作中的经验以及遇到的问题,尤其分项工作技巧,提高整个科技入户各成员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注重科技入户,促进乡镇农技资源整合,不断提高农技资源利用率,使其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对改善农户的生产水平、改善农户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乐峰镇在科技入户工作中,结合当地实际,积极采取针对性策略,保证科技入户工作的稳步推进,顺利实现科技入户工作目标,为乡镇农技资源整合,充分发挥乡镇农技资源优势创造良好条件。

摘要:社会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尤其各种农技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及生产效率。乐峰镇作为福建省重镇,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注重科技入户,积极开展乡镇农技资源整合活动,在农业发展方面取得卓越成效,全镇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本文对乐峰镇落实科技入户、促进乡镇农技资源整合相关举措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入户,乡镇农技资源,整合,探讨

参考文献

[1]喻永华.依托科技入户平台,创新基层农技推广[J].基层农技推广,2013(12).

[2]申秀平,周鑫.整合农口资源促进农技服务体系建设[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01).

[3]鄂道银,蔡定明,徐爱萍.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是加快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6(09).

农业科技资源整合的模式研究 篇9

农业科技资源指的是直接作用于农业科技创新全过程的各类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主要包括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它是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其优化配置和全面融合, 不仅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而且对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 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现存问题

1.1配置结构不优

1.1.1财力投入结构失衡。一是相对工业领域来说,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偏低。在2003年1520.1亿元的全国研发经费支出中, 农业科研经费为85亿元, 仅占全国科技总投入的5.6%。二是基础研究投入偏低, 实验发展投入偏高。2009年,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4.8%、12.5%和82.8%。三是地区投入差异大。2010年, R&D经费超过300亿元的有江苏、北京、广东、山东、浙江和上海6个省 (市) , 共投入经费4136.5亿元, 占全国经费投入总量的58.6%。R&D经费投入强度 (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的有北京、上海、天津、陕西、江苏、浙江和广东7个省 (市) 。

1.1.2人力资源分布失衡。一是行业失衡。科技人才相对集中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 工业企业人才占有率较低, 而农业人才占有率更低。高级科技人才中约90%分布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约7%分布在企业第一线。二是地域失衡。当前, 从地区分布看, 75%的高科技人才在沿海发达地区, 内陆中部地区占21%, 而西部边远地区不足4%。

1.1.3科技创新信息失衡。当前,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 信息交流方式相对落后, 传递速度比较缓慢, 大大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的时效性。因此, 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 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非常普遍, 信息资源的种类不够丰富, 特色资源和科学数据缺乏。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后果表现为“不懂”技术的使用者 (包括农业技术开发的风险投资商、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民) 和“不懂”市场的技术持有者之间的几乎没有沟通。

1.2 配置方式不活

1.2.1 重行政手段, 轻市场调控。

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管理为基础, 以企业为投资主体, 以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的原则。但由于科技体制的行政性, 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仍然是一种以计划为主的行政性调控, 绝大多数时候以政府行为为主, 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没有真正成为资源配置主体。

1.2.2 重资源社会公益性, 轻资源商业化运作。

多年来, 由于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完善, 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中习惯性地重视其社会公益性, 轻视其商业化运作, 一直未寻找农业科技资源公益性与商业化运作之间的平衡点。

1.2.3 重实物资源整合, 轻人力资源流动。

多年来, 实现实验室、仪器设备、化学试剂等硬性设备整合和共享, 一定程度解决了农业科技资源的封闭、分散、闲置甚至使用不合理等问题。但在制度上、机制上和政策上忽视了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中“第一资源”的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1.2.4 重具体项目合作, 轻公共平台建设。

多年来, 农业科技资源的融合常常停留在具体项目合作的低层次上, 没有重视公共平台建设。到现在, 农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还存在运营模式不优、运作机制不畅等问题。

1.3 配置体制不顺

1.3.1 管理部门过度分散化。

目前, 我国科技资源管理政出多门, 过度分散化。中科院报告《中国科技体制与政策》调查显示, 有50%以上的人认为国家部委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象严重是科技资源配置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也是科技资源重复配置、造成大量浪费的主要原因。

1.3.2 管理体制过度行政化。

由于管理体制过度行政化, 科技资源的配置基本上不以竞争、供求、价格等市场机制为配置手段。在科技资源与经济发展两系统方面, 科技资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沟通与合作很少, 难以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1.3.3 管理目标过度利益化。

中科院报告《中国科技体制与政策》显示, 近六成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反映, 利益因素正在阻碍团体间合作, 科技立项中存在较严重的权力寻租和利益交易现象。

2 农业科技资源整合的模式

2.1 农业科技资源整合的原则

2.1.1 坚持市场运作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农业科技资源整合的最基本原则, 要求在整个融合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只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宏观调控、组织、引导和推动。一要以多赢为目标。即参与整合的各方在平等地位、资源互补、优势互补、自愿的前提下, 能够各取所需。如成果买方获得技术支持和人力支持, 卖方获得相应经济补偿;平台建设方获得像来自会员会费或租金的收益;银行发放贷款给有较好发展潜力的项目而获得收益。二要明确政府部门的角色和责任。在农业科技资源整合中, 只要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 完善宏观调控政策、保障制度和引导措施, 不要参与和干预微观的经济行为。有些地方政府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2.1.2 坚持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相结合的原则。

纵向整合是指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内的资源在上下直线方向的融合, 它侧重资源整合的深度。一般来说, 单个部门的引导和调控就会促使纵向整合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横向资源强调农业科技资源与其他相关资源的关联程度, 是一个横向的跨部门、跨领域进行资源聚集的过程, 它侧重资源整合的广度。一般来说, 只有综合管理部门的规划和协调才能促使横向整合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的结合, 对于建立农业科技资源整合的立体架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3 坚持宏观整合和微观整合相结合的原则。

农业科技资源整合是多种多样的, 有战略性的, 即宏观上的;也有经济利益的需要, 不需要都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只是战术层面的, 即微观上的。

战略层面的整合, 以资源配置优化、创造新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能为目标, 多数需要省级以上政府采取一些系统工程的方法, 制定相应的政策的法规, 加强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现实中, 大量的整合是战术层面的, 不必提升到完善系统建设和战略发展的高度, 只需市县政府加以引导和推动, 增强资源所有者的置换与配置能力和激活与融合能力。

2.2 农业科技资源整合的模式

2.2.1 行业整合模式。

行业整合模式是纵向整合模式, 目标在于整合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内各种资源, 主要包括产学研结合、企业技术联盟、行业并购等方式。

(1) 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就是指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 发挥各自优势, 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它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也是农业科技资源整合的最佳模式, 主要合作方式有:

一是院地合作。这是“顶天”与“立地”的合作方式, 主要是指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以及省级以上农业科学院和地方部门之间以科技项目为依托的合作。二是涉农企业与农民合作。通过涉农企业与农民的联合协作, 建设专业合作社。既可以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基地与企业衔接,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也可以保障农民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中充分获利, 增强他们的积极性。三是高等院校与农民。一方面, 构筑大学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直通车”, 建设以科技培训和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 有力地促进农业科技资源有效整合。另一方面, 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 农民是农业科技创新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只有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技术水平, 才能发挥其潜质和潜能。四是涉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这类模式通常以关键技术攻关和培养人才为目标, 主要合作方式有:技术联合攻关、科技人才兼职、合伙组建科技型股份制公司、合伙组建科研机构、合伙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通过中介的间接合作。

(2) 企业技术联盟。企业技术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联合致力于某一技术或产品的研发行为, 是为适应技术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需要而产生的优势互补或加强性组织或虚拟组织。它是农业科技资源整合的最直接模式。

企业技术联盟可以是国有与国有、国有与民营、民营与民营、国有与外企、民营与外企等多种组合, 其组织模式主要包括契约式技术联盟和股权式技术联盟。

契约式技术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契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技术合作伙伴关系, 主要是指以研究开发合约、技术交换协议、技术许可协议等形式共同研究开发项目、共建研究开发中心、共建研究开发网络组织。这种合作方式是一种合约联盟, 其中成员企业间关系相对比较松散。

股权式技术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共同出资或以人才、技术成果入股, 建立某种共享产权关系, 主要包括:研发合作企业、少数股权投资、技术并购。这种合作方式中成员企业关系比较紧密, 相互依赖, 利益息息相关, 利于共同技术战略目标的形成。

(3) 企业并购。企业并购包含兼并和收购两层意思, 既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 也是农业科技资源整合的重要模式, 主要包括: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

横向并购是指同属于一个产业或行业, 或产品处于同一市场的企业之间发生的并购行为。它是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获取自己不具备的优势资产、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进入新的市场领域的一种快捷方式, 能充分发挥经营管理上的协同效应, 有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专业分工, 采用先进的技术, 形成集约化经营, 产生规模效益。

纵向并购是指生产过程或经营环节紧密相关的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经济协作效益, 是一种经营单位向其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各阶段的延伸。它既可以兼并投入要素或原材料的生产企业, 也可以兼并最终生产和销售企业。通过纵向并购, 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可以减少收集有关供应、需求和价格等市场信息的需要, 或者促使收集信息的渠道更畅通。

混合并购是指生产和经营彼此没有关联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 主要目的是不在某一个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上实行专业化, 而是生产一系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实现多元化经营战略, 分散经营风险, 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

2.2.2 区域融合模式。

(1) 农业集群化。农业集群化发展对提高农业发展和经营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更是大规模整合农业科技资源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 农业集群化发展, 通过在地理空间集聚并相互联系而形成产业集群, 并产生集群效应, 形成规模经济, 实现资源的集聚。另一方面, 农业集群化发展, 充分利用外在效应, 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同时分享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利润, 形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再一方面, 农业集群化发展, 能够充分运用区位邻近优势, 加强区域内创新主体的相互交流、学习和竞争, 形成知识和信息的交换和协调, 促进单一农业技术创新上升为区域农业技术创新,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 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目标就是优化组合农业生产要素, 实行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发展体系, 使农业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也就是说, 它实质上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 能不断整合农业科技资源。

一方面, 坚持“因地制宜, 统筹规划”的原则, 按“五个统筹”的要求, 科学规划, 突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实现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地方农业主导产业有机结合, 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立体整合。另一方面, 以“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企业+农户+基地+市场”、“研发中心+培训中心”、“中介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 实现企业、农户、基地、市场、研发中心、培训中心有机结合, 加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力度, 促进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和利用率。农业科技资源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模式主要包括行业整合模式和区域融合模式。在现实工作中, 应坚持循序渐进、分类指导、因地制宜, 不能急于求成。在理论研究中, 应系统深入, 除了整合模式, 还有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实现途径、平台建设、专业人才培育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翠萍、孙进昌, 浅论农业科技投入问题及其对策[J].农产品加工 (学刊) , 2009 (10) :141-145.

[2]孙英兰, 科技支撑的体制瓶颈:“过度行政化”与“过度利益化”[J].《瞭望》新闻周刊, 2010 (23) :14-15.

[3]董志良、丁超, 军民科技创新资源信息平台建设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3) :20-23.

[4]甘强、王军波, 企业资源整合能力探析[J].企业文明, 2009 (5) :38-39.

[5]王英俊、丁堃,“官产学研”型虚拟研发组织产生的动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2) :155-158.

[6]钟书华, 企业技术联盟:概念、本质及动力[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 (2) :49-54.

[7]林善炜, 企业技术联盟的技术创新模式及其风险控制[J].福州党校学报, 2010 (2) :40-43.

科技服务资源整合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弊端;优化;建议

平顶山市地处河南中南部,是中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加快平顶山市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技术劳动者作为依托。职业教育的层次和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一线技术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优化整合平顶山市职教资源,使职业教育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是加快推进平顶山市职业教育攻坚的必要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市职教资源优化重整的背景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所需的教学资源更多,有人戏称职业教育为“昂贵的教育”。为了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实训设备,建立实训基地。

随着专项资金的下拨,各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完善。但由于历史管理体制的原因,条块分割,各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的各自为政,使职教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处于浪费状态,各职业学校对职教资源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

2009年以来,平顶山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职业教育攻坚大会精神,加大职教资源整合力度,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但仍存在着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分散等现象。为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亟需对平顶山地区的职教资源进一步优化整合,促进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我市职教资源现状显现的弊端

通过对平顶山市职教资源现状的数据调查、统计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职教资源现状主要显现出以下弊端:多部门分头管理,缺乏统筹性,各地职教发展不均衡;各学校专业设置重复,教学资源分散,资源不能共享,办学规模受限;各职业学校间争抢生源造成恶性竞争,形成资金浪费;办学模式粗放,实训基地建设不够,专业师资实践能力不强;校企合作不深入,流于形式;中高职之间的直通衔接不够。

这些都限制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影响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企业的成效性。

三、对我市职教资源优化重整的建议

针对平顶山市职业教育资源现状,需采取以下对策,对职教资源进行进一步优化整合,以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和教育质量。

1.改革管理体制,改善多头分散管理,统筹发展建设。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首先要从源头抓起,理顺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变职业学校分散多头管理的现状。比如由劳动局管理的技校、由卫生局管理的卫生学校等所有的公办职业学校都交由教育局统一管理,民办职业学校接受教育局的时时监督和引导。

这样的管理模式,体现管理的专业性与统一性,便于统筹规划职业教育发展和资源整合,有利于职业学校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的合理流动以及教学资源的共享等。

2.打破管理界限,实施有效重组,增强办学实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重点是整合重组职业学校,把薄弱职业学校或规模小、面积小的职业学校与实力强、规模大的职业学校进行归并。重组时应遵循专业主线的原则,将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职业学校进行归并整合,突出职业学校的专业特色,提升办学实力。重组后的中职要与我市两所高职院校相衔接,搞好专业与实训基地的共建,开展对口升学、“3+2”等对接模式,强化中高职学校间的无缝连接。

整合重组职业学校有三种方式:①重组学校校址不变,面积较大的校址用作综合教学中心,面积较小的校址建设专业教室、教学车间或实训基地;②将面积小、规模小的职业学校整体迁入面积大、规模大的职业学校,实现完全整合,被并学校土地可采取置换、拍卖等形式,用来扩大整合后学校的面积和增加建设资金;③将所有整合学校原校区进行土地置换或拍卖,迁址新建,扩大办学规模。

分类合并后将明显出现三大优势:一是继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扩大专业优势,强化专业特色,并为专业的长期发展作统筹安排,长期规划,加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教学合二为一,边讲边练,推进项目化、模块化等“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三是可以避免同专业不同学校间的恶性竞争,减少资金的浪费,同时维护职业教育的声誉。

3.整合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在实施区域职业学校全面整合的过程中,师资队伍整合应以归口、归类、竞争上岗为原则,专业课教师按专业归类进入新组建的职业学校。

在整合职业学校教师资源的同时,还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师资整体素质。一是对没有生产经历、经验从事专业课教学的老师,有计划地安排到有关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提高其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二是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三是人事、劳动部门应建立企事业单位工程师、技师等能工巧匠的专业技术人才库,向学校提供人才信息。四是加快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单位性质、个人身份界限,向社会录用、选拔适合于职业教育的专门人才。

4.推进专业职教集团化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争取职教资源的充分化、合理化利用。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要努力推进专业职教集团化办学。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特点,依托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以专业为纽带,组建由相关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县级职教中心参加的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组建专业职教集团不仅有利于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加强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更有利于深化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虽然组建职教集团难度会比较大,困难会比较多,但这是一种最为彻底的改革,是最能推动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一种模式,是提升平顶山市职业教育层次,解决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途径。

5.完善跨区域合作办学模式,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发挥职教资源的利用率。跨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主要是指职业教育领域在空间维度的联合办学模式,本质意义是教育资源的流动整合互补,推进区域均衡协调补充发展。跨区域合作办学包括:跨县市、地市、省域(可含跨国,但非主体);跨学校、跨部门、跨行业、跨企业;校与校(点-点)合作、地方点与地方片(点-面)合作、区域与区域(面-面)合作、专业集团与区域集团(条-块)合作;城乡合作、东中西部合作、校企合作;中职、高职、培训机构间的合作;行政部门、行业企业、办学实体间的合作等形式,争取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合作,使区域间、职教集团间、企业间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发挥职教资源的利用率。

将来经整合后的学校之间,或职教集团间的跨区域合作办学,更能促进不同区域间职教资源的共享,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促进不同区域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

四、结束语

平顶山市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是一个全局性的大工程,是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健康有序发展,能否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整合,都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牢固树立全市职业教育一盘棋的思想,正确对待资源整合,统一思想认识。二是立足产业实际,确定“政府主导、下大决心、优化配置、服务产业”的资源整合工作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职教攻坚为契机,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努力通过合并重组、移址新建等途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规模效益,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平顶山市职业教育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平顶山市职业教育攻坚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

[2]张立今.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战略:资源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7(8).

科技服务资源整合 篇11

关键词:科技资源,整合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福建

科技资源整合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手段, 科技成果转化是整合科技资源的实践结果。科技资源整合是将项目、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和组织等科技资源通过重组、共享或转移等调控手段向企业集聚和流动, 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整合科技资源能够将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等部门的创新资源导向到企业, 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整合后的科技资源如何应用于科技创新过程, 这就涉及到科技成果转化, 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市场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发展是判断科技资源整合情况的标准, 若将科技资源视为实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 那么, 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则是科技发展的直接表现形式, 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多要素、多主体在不同转化阶段的合力, 是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体现, 是真正落实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与增强创新能力的关键。

1 整合科技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导向

2012年党中央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系”的新要求, 福建省相继系统提出“突出一个重点、把握五个坚持、实现五个主要、促进两个落地”的科技工作新思路[1] (以下简称“1552”思路) 。以此为发展契机, 从更大空间集聚整合科技资源,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提升福建区域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 转科技要素为经济优势, 实现全面发展与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

无论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还是新出台的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决定都更进一步地明确了企业的主体地位, 强调了协同创新与产学研一体化的关键性, 这其中也凸显了整合科技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的突出地位, 新阶段福建省所提出的“1552”思路更是将其明确化、凸显化和实践化。在福建科技工作的新导向中明确提出“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1]”等实在目标。旨在从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专业机构扶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统筹整合, 整合集成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各创新主体的优势资源, 以充分利用并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为保障,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目标, 合理组织研发和投资, 实现利益共享的战略联盟, 为科技成果从基础研究到社会生产转化的各个阶段提供资源要素支持, 实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

由此可见, 在新导向下最大限度的整合共享科技资源, 极大提升了区域的科技竞争力与创新力, 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充分连接了科技成果的基础研发和市场化与产业化等各阶段, 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环节, 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

2 福建省整合科技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以及平潭开放开发逐渐列入国家战略, 福建在把握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 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加快整合资源, 在完善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系、实现科学发展与跨越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的前进,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不仅在全国首创高位嫁接科技资源的“科技特派员制度”, 在全国甚至国外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福建模式”———“6·18”项目成果交易会, 在全国开展首个国家创新基金创新产业集群试点并加以推广, 在全国率先建立企业研发经费专户管理制度、企业法人科技项目负责制度等[1]。同时形成了具有福建特色的科技工作新思路———“1552”思路。

然而,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2012年全省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距全国平均水平仍相差0.9个百分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数据显示, 2012年福建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仍低于全国60.28%的平均水平;在2011年科技活动投入增多了1.67%且科技进步环境明显改善的情况下, 科技活动产出、技术成果市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等方面的发展指标却分别下降了15.64%、43.89%和3.2%[2]。

2.1 科技资源分布不均、利用不充分

科技资源作为科技活动的主要条件, 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要素的集合。不仅包括投入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财力、人力、物力和知识信息等资源, 也包含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产出即科技成果[3]。

现阶段, 福建省依然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的财政、金融机构以及企业自身资金支持科技投入, 投入仍然不足且增长率缓慢, 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同时,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及高水平、高科技成果相当匮乏, 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依然主要依靠高校、科研机构为主带头组织参与科研项目, 大量的科技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集中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内。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 其主体地位还未完全确立, 企业研发人员在创新过程中创造性与积极性不高, 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依然未形成协同共享的意识, 科技资源流动缓慢, 高投入和低产出比例失调, 科技资源散乱、重复和浪费现象严重。另一方面, 地域上的资源分布不均现象严重, 山区等设区市资源甚少, 高科技人才、重大科技专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创新科技资源大都分布于福州和厦门两地, 这也导致了各科技创新的参与主体未能从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充分利用科技资源。

2.2 科技成果创新不足、转化率不高

科技成果的高效落地转化一直是加速科技创新发展与提升区域综合水平的催化器。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不仅需要不断的协同创新, 同时也必须满足市场需求, 科学研究、科技成果与市场三者之间应有效互动、紧密联系。然而由于当前福建在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引进、高水平研发平台的建设、更灵活的融资方式的扶持、协同创新的中介服务链的支持上还存在不足导致了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少且转化率不高。

目前, 福建省高水平科技成果比重偏少。2012年, 全省专利授权30 461件, 但其中发明专利授权只有2 977件, 所占比例仅为9.7%[4]。科技中介服务等技术市场发育不全, 虽然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在逐年递增, 然其规模小, 引导力度不够, 服务能力仍然不强, 服务主要还是停留在传统交易磋商、经纪服务等层面, 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环节服务薄弱, 对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的服务仍是短板。从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模式来看, 目前仍然存在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资本运作仍有较大风险、资本进入与退出仍不太顺畅、融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在科技部统计报告中, 相较于2011年, 福建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从第9位下降到11位[2]。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与产业化效益均呈现下降趋势, 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技术成果市场化指数, 由74.14%下降到30.25%[2], 共下降了13位。这也暗示了福建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展的滞后。

2.3 政策效用不明显、体制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 为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创新型省份建设, 福建省相继出台的大量政策法规和实施意见, 虽然内容涵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及科技体制改革等多方面、多角度, 然而其实践性、引导性和操作性并不强。政策法规多是基于政府宏观层面把握, 对于具体的实施细则、配套措施、引导指示与规范推进等缺乏深入而详细的推进管理, 导致信息的不对称, 政策无法及时有效的落实, 自主创新能力受到影响。

当前, 福建省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 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 其主体地位不突出, 科技型企业群尚未建成, 多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效用未充分发挥,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缺乏高水平科技成果。据统计在我国100强创新型企业中, 福建仅有3家[5]。

3 整合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路

3.1 总体要求

以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为重点, 把握市场导向, 协同创新, 服务发展, 打造创新平台, 进一步规范化的统筹集聚整合科技资源, 推进技术、人才、资本等科技资源要素的紧密结合, 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 激发科技发展内生动力, 促进科技成果与高水平研发机构落地转化, 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资本化、产业化, 突出创新导向聚焦发展需求, 制定具有针对性、引导性和战略性的政策法规, 引导支持, 以更开放的态度、更灵活的方式和更完善的保障为科技成果高效的转化提供科技引领和支撑, 提升区域特色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3.2 主要任务

以整合、集成、共享和提升科技资源为保障, 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 整合集成各创新主体的优势资源, 立足于科技资源的共享, 提升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强化技术市场体系建设, 把握市场需求, 整合优化各级技术市场机构的科技信息资源, 统一发布标准、实现功能互动, 鼓励探索多样化服务模式,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创新, 保障科技成果从基础研究到社会生产转化的各个阶段都能充分且合理利用科技资源。着力营造更加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集聚跨区域、跨平台的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阶段, 以灵活多变的方式示范、广泛的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重大且可产业化的科技成果等创新资源要素落地福建。

同时, 结合区域自身特点与发展形势, 从不同角度切入, 深入研究制定各类宏观引导性政策和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 从政策措施层面进行创新, 加大激励和保障, 扩大政策的受惠面、影响面和激励效果。从政策法规上、管理制度上、体制机制上给予科技成果转化最大的保障, 以政策的有效供给支持和引导以及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区域科技创新的特色发展,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整合共享科技资源、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局面。

3.3 推进整合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策略

3.3.1 统筹要素投入体系, 集聚创新资源

科技成果从种子期到成熟期的全过程都离不开人力、物力、信息、技术等一系列资源要素的投入, 合理的要素投入能够带动科技资源向区域内有序聚集, 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的切实保障。科技资源要素的投入要遵循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按比例和需求在各部门和各环节分配, 各要素之间要相互沟通和衔接, 确保要素使用的高效化[6]。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需要依靠集聚统筹各类资源要素, 因此, 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加速聚集和优化配置显得极为重要且迫切。

进一步引进、培养和储备一批高素质和复合型人才, 将有针对性地引进技术创新人才、团队以及高水平研发机构视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驱动力;进一步发展科技型企业群, 依托项目、平台、基地增强龙头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构建面向市场、服务企业、支撑产业的各类创新平台和中介组织, 围绕布局的优化和资源集成、共享的要求, 根据福建产业的结构和区域产业发展情况, 统筹不同行业、部门和区域的科技资源, 搭建技术成果与信息的供需对接、发布与交流的权威公共性平台, 实现多渠道、多层面引进优势资源与合理配置;进一步把握“新三板”扩容机遇,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以国家科技金融战略整体框架为借鉴,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 深化科技金融创新。

3.3.2 突出企业创新导向, 构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力求实现政府财政投入经费主要投向企业, 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建在企业, 高层次人才主要引向企业, 全社会研发投入主要由企业完成, 科技奖励主要由企业获得的工作格局, 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1]。”这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落实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所提出的新思路, 也是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新导向。围绕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新导向, 着眼于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发展全过程中资源要素的整合优化, 以企业作为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主体,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动员社会多方共同参与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举办研究开发机构, 或者采取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经济实体和产学研战略联盟等方式, 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构建基于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资源集成共享服务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具有福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制机制。

3.3.3 研究落实政策法规, 营造良好环境

从宏观角度进行总体把握、高起点出发的政策法规以其独有的科学性、引导性在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面对科技发展过程中新的要求、新的导向和新的思路, 在宏观调控时正确把握政策的切入点, 体现以整合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同阶段的目标诉求和战略突破点, 降低介入风险。注意与区域发展实际相结合, 针对企业、市场、高校以及金融机构等科技创新发展体系中的各个参与要素, 在实践环节中所反应出的发展现状与发展特点等进行综合评价后研究制定涉及引导扶持、资源统筹、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的相关专项政策或具体配套措施, 形成整套的政策体系, 有效落实, 并定期对所制定的政策法规给予评价, 根据现实发展情况进行适时适当的调整, 以制度创新来服务管理创新, 从政策法规上、管理制度上、体制机制上给予科技成果转化最大的保障, 营造多元化支持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郑庆昌.坚持新导向新思路开创福建科技工作新局面[N].福建日报, 2012-08-07 (13) .

[2]中国科技统计.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2013) [EB/OL]. (2013-03-28) .http://www.sts.org.cn/zlhb/2013/hb5.1.htm#_13.

[3]杨子江.科技资源内涵与外延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2) :213-216.

[4]福建省统计局.2012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3-02-25) .http://www.fujian.gov.cn/zwgk/tjxx/tjgb/201302/t20130225_568759.htm.

[5]游建胜, 谢开飞, 林祥聪.创新要素向着企业"集结"[N].福建日报, 2013-01-22 (02) .

上一篇:展开对话下一篇:做好农村档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