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共5篇)
气象科技服务产业 篇1
近年来, 娄底市气象部门不断增强气象预报预警服务能力, 防灾减灾效果显著, 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重大活动等方面都发挥了突出作用, 气象科技服务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气象科技服务是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气象事业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互联网普及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不断促进气象科技服务方法和措施的创新与变化。为适应转型跨越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提高气象科技服务水平, 必须不断创新气象科技服务措施, 创造必要的条件优化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环境[1,2,3]。为此, 笔者主要针对娄底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特点和现状, 重点阐述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作用, 并对气象科技服务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旨在进一步提高娄底气象科技服务的综合能力。
1 气象科技服务对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作用
1.1 促进了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的搭建
推动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构建完善的气象科技服务体系[4,5,6]。近年来, 娄底市一直致力于扩大气象服务工作范围, 大力建设各种可推动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基础设施, 不断壮大气象科技服务队伍。不仅构建了以报纸、电视、手机和网络为基础的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 而且大力优化各种气象科技服务的方式和措施, 重点开展3G手机掌上平台、多媒体气象信息直通等工程, 全面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服务体系。
手机短信和96121信箱在推动娄底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 加强与通信公司的战略合作有效推动了气象工作的开展。娄底市气象部门基于短信的特点制作了具体的天气预警, 制定了有效的气象科技服务措施。再如96121信箱工程, 气象部门通过广播、电台、电视、报纸、公交车身广告, 深入乡村钉墙体广告牌、电线杆广告牌, 还走街串巷、走村入户发送 宣传袋 , 深入城乡 宣传96121。有投入就有回报, 96121拨打率直线飙升, 与历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52%。气象业务是基础, 准确、可靠的预报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是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96121为主打产品, 手机短息为依托, 在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同时, 娄底市气象部门与通信商构建了良好的气象科技服务体系, 进一步推动了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开展, 提高了各种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 推动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
1.2 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范围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长效增长, 需不断扩大气象科技服务的工作范围。娄底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农村气象科技服务, 因此, 重点构建了以农民需求为核心的农村气象服务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LED显示屏、手机短信预警、收音机、网络, 遍布乡村的自动站等服务设施。娄底市的气象科技为农服务得到了很好发展, 农村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农村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
气象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 可促使气象部门加快气象服务产品的完善和更新, 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 使公共气象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7]。目前很多乡镇已与气象预测部门达成共识, 气象预测部门将具体的气象服务信息直接提供给各乡镇, 使公共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更强, 完善了气象信息多元化、精细化、全方位的服务, 体现了气象科技服务的及时性、高效性、先进性和安全性。
1.3 提高了气象科技服务的预测水平
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不断发展, 需不断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预测能力。公共气象服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此, 应针对本地区气象灾害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扩宽气象预测和预报范围, 拟订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方案和措施,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气象保障业务, 科学发布气 象灾害预 警预报[8], 保证人们可 在第一时 间获得及 时有效的气象信息。
“三农”服务是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重点, 气象科技服务加强了与农业部门的合作, 二者联合开展服务效益反馈和灾情调查。推进了基层气象台站与当地农技站之间的合作, 加强乡村气象服务精细化产品开发, 建立了面向基层、面向农民、面向专业大户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模式, 提高了农业产量预报准确率, 延长了预报时效, 使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得到进一步减轻[9,10,11]。
2 气象科技服务未来发展展望
2.1 探索手机短信气象服务新途径
便捷、经济、人性化的气象手机短信服务, 为用户获取气象信息提供了更简捷、更便利的方式, 也是气象科技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加强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 推动气象科技服务, 必须加快气象信息特别是灾害性天气警报的传播速度, 扩大信息服务覆盖范围, 提高气象预测和预报的能力与质量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气象服务的认知度, 气象部门要积极探索手机短信气象服务新途径, 不断丰富短信内容, 努力打造气象信息发布资源品牌, 对气象短信用户的实际天气需求进行调查统计, 做到精细化服务, 让气象短信更加贴近社会生活, 凸显服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 使民众能够更好的应用气象信息指导生产生活。
2.2 加强气象防雷服务
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依托政府的资金支持, 加强气象防雷服务宣传。根据国家和省际规定的相关政策, 定期定时开展气象知识宣传会, 普及各种防雷知识, 保证将各种防雷措施落实到位[12,13,14,15]。同时, 各县市还要加强与当地的工程建设部门、消防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安全沟通工作。进而明确防雷服务工作的责任, 杜绝出现职责混淆不清, 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 进一步增强气象科技服务的水平和权威[7]。
夏季是娄底市雷雨高发的季节, 依据娄底市雷雨发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各种雷电防范的设备装置, 积极布置好防雷服务工作。同时, 还要加强各种雷电专业服务人才的培训工作, 提高专业人员的工作素质和雷电预警评估能力、积极推动夏季雷电防范预警工作的开展, 按照相关的规定、流程和处理办法, 构建全省雷电预测预报体系。
2.3 加强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构建以专业技术型为主的气象服务人才队伍是促进气象服务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专业性服务人才是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进一步树立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气象”、“人才强局”战略, 不断完善科技人才成长机制。在重点学科和优先发展方向建立精干高效的创新团队;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 通过实践锻炼, 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通过资源共享、人员交流、项目协作等多种方式, 形成更大规模的合作团队。
建立健全科技人员和创新团队的考核制度。将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 将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或调整岗位的依据。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制度, 对科学研究、业务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类人员、团队实行分类管理, 营造有利于人才健康、稳定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不断提高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质量[16,17]。
3 结语
综上所述, 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是推动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开展的动力和基础。通过对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作用的详细阐述, 重点提出要积极探索手机短信气象服务新途径、加强气象防雷服务和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未来发展方向, 为提高娄底市气象科技服务的预测和预报能力, 完善气象服务体系, 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的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气象科技服务产业 篇2
加入WTO与气象科技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加入WTO以后,我国气象科技产业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一是要接受来自国外气象组织可能入境经营带来的先进技术及服务渗透的挑战;二是要接受来自国内同行产业与服务无界限争夺市场的挑战;三是要接受来自社会对气象科技产品扩张性需求的挑战.而首当其冲的.是必须直面气象科技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带来的风雨洗礼.
作 者:林松良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气象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年,卷(期):“”(1)分类号:F7关键词:
气象服务及应用气象探究 篇3
关键词: 气象;服务;能力
从消费者角度考虑,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支付意愿应该受个体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经济因素的显著影响。通过以上研究可知,在公众对气象服务支付意愿中,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的公众在愿意支付方面存在显著性,其中,年龄因素对是否愿意支付费用方面呈负相关,文化程度和收入因素对是否愿意支付呈正相关,并且,通过自变量贡献率分析可知,在以上三个显著变量中,年龄因素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文化程度因素和收入因素;在支付多少方面,性别、年龄、对气象的关注程度、气象预报的及时性、气象信息的准确性、总体气象服务满意度、文化程度以及收入因素都是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其中,总体满意度、文化程度、收入因素对支付多少方面呈正相关,性别、年龄、关注程度、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呈负相关,并且,通过自变量贡献率分析可知,在显著变量中,收入因素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文化程度因素,以及年龄因素和性别因素。综上研究结论,也即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支付意愿确实受到个体因素、心理因素以及收入因素的显著影响,因此,利用公众支付意愿视角评估公众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是有效的。
在现代社会,气象探测数据、气象信息和产品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家安全保障领域,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对公共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以及能源、国防、食物、空间安全提供了越来越有效的科技支撑。建设公共气象对国家安全的支撑体系,要以气象基本业务系统为主要依托,以资料和信息共享为主要特征,建成气象、海洋和空间三位一体的全程、连续、滚动的综合气象服务系统,以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建成高度共享的大容量的数据存储系统及相应的灾难备份系统,实现对各种观测资料的快速采集、传输、存储、加工处理和产品分发,最终达到面向国家安全相关领域的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产品专业化、服务队伍专职化、服务管理规范化。开展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敏感经济部门和敏感地区综合影响的定量评估;建立雷电监测预警预报业务;雷电防护设备等综合研究;建立空间天气监测预警预报业务,提高全方位空间环境变化监测和分析能力;加强海洋气象工作,在我国海域岛购布设自动气象站,收集气象数据料,为我国远洋航行和海洋资源开发作好气象服务等工作,在国家和社会安全领域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具体而言,如天气预报、气象灾害及气象次生灾害预报警报、公 的气象探测资料、数据、等就是典型的纯公共产品,有时又称国家气象事业。还有如人工增雨(雪)、人工防雹、旅游气象服务、水电气象服务、城市污染指数气象服务、交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大型工程建设的专项服务、风景区天气预报服务、局部森林火险天气预报、水文气象、农业气候区划等专题专项气象服务产品,是准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有的又称地方气象事业。还有少量为企业单位或个人单独提供的专业有尝服务产品,在国外,有私人气象公司,专门为私人提供气象服务,还有专门为某商场、公司、企业生产和提供的气象服务产品,则属于私人产品,由使用者付费。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提供方式和手段也产生了革命性的进步,由过去比较单一的提供方式变为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短信、报纸、灾害预警系统等传播渠道的十多种提供方式。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是以气象现代化为依托,以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为核心,气象工作围绕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主要包括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等四个部分。气象科技发展的进程是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重要支撑,社会需求是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重要牵引,公共气象服气象在人们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资源利用、气象灾害防御等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项目不断增多,对公共气象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三农”等方面,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和社会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空前增长。
公共气象服务不仅国内需求增长,而且国际需求也在增长,公共气象在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灾害防御和安全诸领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共同关注,对公共气象服务的共同需求断增加,合作日益加强,我国公共气象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还为世界人民服务,中国气象工作也在相关国际事务中为中国争得了话语权。
公共气象服务涉及工业、农业、国防等及为广泛的领域,新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产品不断增加,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高科技、精细化、多层面的气象服务格局正在形成,在气象基础业务、气象科技创新、水电气象、交通气象、风能太阳能资源调查、开发论证、烤烟气象、农业气候区划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服务领域不断出现,针对本地特色和需求的公共气象服务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任洁.公共服务能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康之.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杨欣.公共服务外包中政府责任的省思与公法适用.中国行政管理[J].2010.
[6]孙鸿烈.把握科技趋势紧扣国家需求加快中国气象事业发展[N].2004.
[7]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总论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8]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金太军,等.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气象科技服务产业 篇4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防御;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21-0222-01
2009年,新会气象台继续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严格执行《广东省地(市)、县气象局局领导业务值班制度》、《决策服务周年方案》等制度,领悟上级领导及相关文件的指示精神,及时响应上级关于暴雨等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做到严密监测、科学预报、及时预警、主动服务,充分利用“决策手机短信发布平台”发布应急信息,为各级党政部门指挥防汛抗灾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为社会群众防御灾害提供有效指引。
今年我台共发布《重大气象信息快报》38期,气象手机决策服务短信共226多万条次。
1充分理解认识公共气象服务
充分理解认识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的理念和做好灾害防御工作的内涵意义,进一步强化气象防灾基础,加快各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真正用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2切实加强做好公共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1)编制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深入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风险评估,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和风险区划,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编制本级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防御规划,并逐年安排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在建设规划编制及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的覆盖率,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的减轻因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2)构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体系。要在现有的市、县气象监测站网基础上,结合我省公共气象、气象灾害防御的迫切需求,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时效性。特别是精细化、短时预警服务的能力,要认真做好气象灾害的影响分析,增强防御针对性。要加快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系统建设,积极筹建市级移动气象台,完善现场应急指挥系统,切实提高现场预警服务、应急气象服务水平,增加对多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应急气象服务,提高保障能力。
3 大力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水平
1)科学制作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各级气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管理,规范预警信号制作发布流程,确定灾害预警标准和分级预警责任,提高制作时效,明确预警影响时间、区域、等级和防御提示等,做到用语规范、指导明确、操作性强,真正起到气象灾害预警的警示和防御作用。
2)加快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各级政府要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列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十一五”期间国家和我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要求,解决好电视天气预报、警报应急插播工作,增强兴农网的开发应用,提高手机短信的覆盖服务面,发挥乡镇气象助理、农村信息员、大学生村官、安全信息员、供销信息员队伍组织体系建设,完善管理培训、待遇等配套措施,人民群众获取气象信息的重要渠道。
3)加强部门合作,努力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时效和覆盖率。发挥好有关部门单位、媒体和气象部门要建立预警信息传递日常工作机制,按规定及时传播预警信号。各级气象、通信管理部门和相关电信运营企业要继续密切合作,努力在第一时间将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警信息传送给社会公众;各级广播、电视等媒体要安排必要时间和形式传播固定气象信息,还要随时做好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字幕的临时插播工作;各地主要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政府网站要在显要版面和重要位置登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要充分利用手机短信。
4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1)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增强全区防灾减灾应急能力。气象台利用一切机会加强气象信息、预警信号的宣传工作。4月份在区教育局召开全区教育系统安全会议上,我台为区教育系统作“灾害性天气的预警及其防御”的专题报告,此次专题报告得到了在场的人员一致好评,认为通过报告加深了灾害性天气的认识,对学校及幼儿园如何预防和减少突发气象灾害事件给造成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月份,新会区政府在冈州广场举办全国首届“5·12防灾减灾日” 主题宣传活动,我局作为“防灾减灾委员会”的成员,积极参加了主题宣传活动,在活动现场,宣传人员向群众详细讲解了气象防灾减灾的有关知识,有针对地解答群众一些关于气象、防雷等方面的疑惑和咨询,对外发放《气象万千》、《预警信号含义及防御指引》等多种宣传材料,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气象防灾减灾的意识。
9月9日中午,江门市新会区气象局局长郑伟杰做客第四十八期“民生热线”直播室,为听众解答各种关于气象方面的疑问。在大约一个小时的直播中,郑伟杰局长通过热线电话、短信平台进行了与听众进行了直接沟通,解答了听众提出的多个问题,涉及到市民关心的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气象信息的发布、气象咨询电话和手机天气短信的收费标准、防雷、节庆气球的升放等内容。
2)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专业队伍、专家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并密切合作协同作战。学校、医院、社区、车站、体育场(馆)、风景区、高速公路、码头等公共场所和易燃易爆等重点部位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要定期开展气象信息员等队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应急救援队伍整体素质。
5落实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措施
1)千方百计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把提高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作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做好气象服务工作的核心任务,加强重要天气过程的分析和总结,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2)高度重视各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气象探测基本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关系到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和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针对性,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问题,也关系到我国气象工作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形象。所以切实加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的力度,确保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实施,也是我们有效的防御气象灾害的有力保证。各级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时,要严格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切实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减少或者避免因城市或者乡镇规划建设项目导致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受到影响和破坏。
作者简介
气象科技服务产业 篇5
关键词 气象科技服务;问题;对策;湖北省武汉市
中图分类号:P4;S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2
2015年1月17日,中国天气网发表了2015年十大气象科技畅想,并且提出了大数据和云平台在不同地区气象管理部门的运用。随着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构建一个多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的气象科技服务体系,成为我国不同地区城市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问题。
1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市场化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气象部门也在逐步对气象服务体系进行不断改革,服务领域得以不断拓展,为构建专业化、特色化和科学化的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但是武汉市的气象部门其管理与服务模式较为落后,还在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管理运营模式。有些人甚至认为,气象部门隶属于政府部门,如果经费不足政府相关部门会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弥补,从而导致武汉市的气象科技服务市场化积极性不高[1]。此外,武汉市相关管理部门既没有深入了解现代消费市场管理与运营模式,也没有全面系统地分析客户的需求,导致气象站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不主动宣传气象科学服务产品、不想方法提高气象信息的经济利益,这不仅会严重影响气象科技服务向专业化、科学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还会导致地方经济发展得不到快速发展。
1.2 气象预报技术差
气象科技服务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需要气象站根据当地地方气候条件和气象信息服务产品特色制定定时、定量和精细化的预报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现代信息化发展脚步的加快,很多国家都研发了专门进行1 h内分钟级降水预报软件。其中,30 min 内降水预报准确率高达80%,6 min内降水预报准确率高达90%。但是将这项技术引入我国不同地区的气象工作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且还存在空间难以细化问题[2]。预报的准确率是影响气象科技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武汉市气象部门不仅受地方条件的限制,还受到人员编制的限制,导致气象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不仅专业技能不够过硬,而且专业素质普遍较低。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得知,武汉市气象工作站的全体工作人员中,本科学历以上的人员较少、中高级工程师人数相对缺乏,从而导致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较为困难的数据分析不够精确,也就不能够保证预报的定时、定量和定点。此外,武汉市气象站的员工中,老员工比例占据较大。老员工无论是在对新知识的接收程度还是知识结构老化程度而言,都会严重影响武汉市气象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化发展。
1.3 互联网的挑战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和经济化的时代,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脚步在气象科技服务体系的广泛运用,气象科技服务体系逐渐向专业化核对多元化准变。其外在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人们获取气象信息不再单纯地依靠气象广播站、广播电视、语音信箱、手机短信等,而是依托于更加快速、方便、内容较为丰富的互联网软件。但是互联网软件在气象科技服务体系中的推广与发展,带给气象服务体系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构建多元化、信息化、科学化的气象科技服务体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气象广告业务不断下滑,电视台的观众数量比例逐渐降低,从而导致电视台不受大众欢迎。与此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导致“12121”气象语言信箱拨打率的下滑。究其原因是12121气象语音信箱不仅服务产品相对单一,而且查询方式较为麻烦[3]。另外,随着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的推广与发展以及4G时代的到来,气象短信已经部门满足广大市民的要求。文字短信逐渐被社会淘汰,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消费市场,人们的选择更加趋向于内容丰富、外观好看的互联网气象信息。
2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途径
2.1 提高市场意识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得以不断发展的今天,武汉市需要根据现代消费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及发展模式,改变落后单一的推广模式,从而达到提高市场意识的目的。首先,武汉市可以依据省气象局颁布和实施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气象科技服务收费工作程序的通知》要求及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再结合武汉市当地的气象特点仔细分析发展方案以及管理方法,为进一步规范气象科技服务发展体系和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提供制度保障。其次,为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技服务部门在现代消费市场的地位,武汉市气象站需要根据“公开透明、规范收费”原则制定合理合法的收费、服务管理办法,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促使武汉市气象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与进步。
2.2 创新技术,培养综合性人才
气象部门要想全面系统地展开气象科技服务工作,需要拥有一批技术性、综合素质高的全面性人才,这样才能够为客户提供精确化的气息服务产品。武汉市针对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不强问题,积极研发移动终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投入运营的过程中,需要相关管理人员采用创新服务方式,以达到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专业用户的目的。而要想成功实现这一项目,需要培养专业人才,为大大提高服务质量奠定基础。首先,武汉市在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时,需要将气象工作站从业人员纳入战略发展目标中。其次,武汉市气象管理层需要定期举办提高从业人员技术的活动,在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提高武汉市气象部门的服务质量。
2.3 改变传统单一的发展渠道,借助新媒体发展业务
首先,武汉市气象站相关部门需要加强与其他城市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引入其他城市气象科技服务技术,从而提高当地的天气预报收视效率。其次,武汉市需要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加强气象科技服务宣传手段,根据现代消费市场发展情况和不同用户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气象服务信箱,提高气象服务信箱的拨打率。比如采用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等互联网形式改变传统单一的气象信息产品和宣传方式,提高武汉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水平。
3 结语
气象科技服务作为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推动不同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信息技术得以不断发展的今天,武汉市要想提升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不仅需要改变落后单一的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技术,还需要借助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扩宽气象信息产品发展渠道,进而达到提高武汉市气象科技服务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跃进.陵县经济欠发达地区气象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40-41.
[2]胡伟.武汉市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及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信息服务研究[J].科技信息,2014(1):282-283.
[3]吴静,赵丽蓉.防雷减灾科技服务与防雷行政许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甘肃科技,2012(20):10-11.
【气象科技服务产业】推荐阅读:
气象科技档案管理09-01
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工作总结11-20
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发展问题及对策论文05-09
气象信息服务07-21
气象服务11-14
公众气象服务10-18
气象服务“三农”05-19
专业气象服务06-07
气象服务技术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