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为农服务

2024-07-25

气象为农服务(精选12篇)

气象为农服务 篇1

基层气象部门要做好气象为农服务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要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科技及现代监测设备的优势, 争取政府来主导, 抓住需求与防灾减灾 (公共安全) 的结合点, 创新理念及方式, 结合地方及部门需求及特色, 也能做好为农气象服务, 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1 农业气象服务的内容

1.1 提供天气预报以及预防灾害性天气的措施

为农业部门以及农民提供每天的天气状况, 并对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进行短、中、长期的报道, 从而使农民做好提前的防范。同时, 根据所研究的成果, 给农民提供一些预防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和技术, 帮助农民度过灾害。

1.2 对农业进行气象监测, 提供农业生产管理意见

农业气象监测主要是通过使用卫星遥感, 依据地面农业气象网数据, 从而对农作物、灾情、土壤水分、气候条件等进行检测, 总结预测信息并对气象条件的利弊进行分析, 从而为农民提出农业生产管理意见。

1.3 实行人工降雨及防雹措施

农业生产中, 会时常遇见干旱或降雹天气, 为了减少干旱和雹子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农业气象部门会进行人工增雨飞行作业以及人工防雹作业, 从而将灾害降低。

1.4 开展森林火险检测

通过利用气象卫星对森林、草原火情进行检测, 从而提前制定防范措施, 对森林、草原等火灾进行预防。

1.5 改善生态环境

天气气候条件对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 农业气象部门一边提供气候环境变化资料, 一边对生态环境进行检测, 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前提, 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2 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现有的服务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需要更高质量、更便捷的农业气象服务来满足它们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气象部门所提供的还是常规的农业气象服务, 而且农业气象情报服务的形式是单一的。这不但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 而且对农业生产的多样化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因此, 要对农业气象服务部门的观测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 并根据当地种植的特色和需要, 开展气象服务内容, 扩大服务领域, 提高服务时效。

2.2 基础设施差, 专业技术人员短缺

农业气象服务部门之所以不能满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设施差、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基础设施差主要表现在检测仪器陈旧, 现代化程度低, 而且观测手段和方法有待提高, 在资料处理上效率低, 还主要靠手工操作, 技术更新慢。对于气象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却呈现出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现象, 且人员知识老化。由此可见, 气象服务部门的基础设施以及工作人员方面急需调整。

2.3 拓展服务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现阶段看, 我国农业气象服务部门中的农业气象和遥感业务服务领域扩展的空间较广阔, 但是在扩展服务领域时却遇到了很多问题:设计的总体方案与将要实施的方案出现差异, 低水平重复较多;综合性项目没有得到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气象服务信息化工作滞后。

3 促进农业气象服务发展的措施与趋势

3.1 扩宽农业服务范围, 提高服务质量

为了加强农业气象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 保证服务的时效性、准确性和覆盖面, 并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就要加强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农产品的服务措施。而且还要加大对县、乡、镇等基层对象的服务, 为其提供精细的气象信息产品。同时, 利用现代通信技术, 充分发挥通信技术的快速便捷的特点, 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

3.2 开发应用“3S”技术

所谓的“3S”技术系统主要由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GI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和EOS/M0DDIS资料处理系统 (RS) 3种技术系统组成。逐渐开发应用此项技术, 将会使我国农业气象部门获得更好地服务效益。

3.3 建立农业气候资源示范基地, 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逐渐建立农业气候资源示范基地, 并对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农业的气象进行科学研究, 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及时的、可靠的决策依据, 从而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

4 结语

农业气象部门是一个面向社会和公众的服务部门, 气象服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农业服务。目前, 我国的现代农业气象部门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并逐渐得到发展。农业气象部门服务的机构分为国家、省、地、县四级;服务对象以农业为主, 但也为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服务;服务的目的是预防灾害、农业稳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 因此加强农业气象服务,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质量, 不但可以增强农业防灾抗灾的能力,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还可以为发展生态农业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研究组.科技全球化及中国面临的挑战[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2]阿瑟戴维斯爵士.世界气象组织四十年[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9.

气象为农服务 篇2

近年来,随着预报预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天气预报预测逐渐向定量化、精细化、无缝隙方向发展,天气预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为提高气象服务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了进一步深化公共气象服务,为各级政府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决策气象服务,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拓展专业气象服务领域,按照为农气象服务的要求,拟通过实施庆阳市精细化气象服务方案,逐步使用服务产品替代预报产品开展服务工作,努力使气象服务做实、做细、做精,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庆阳市精细化气象服务体系。

一、目的意义

我市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燥气候过渡区,年平均降水量407.8~623.5mm,年平均气温7.4~9.8℃,极端最高气温35.1~39.0℃,极端最低气温-27.1~-19.7℃,无霜期143~16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225.0~2518.0小时。位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上的暖湿空气经过长途跋涉,到本市暖湿气流减弱,水汽含量减少,因此降水少且分布不均,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易发生干旱,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和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庆阳市是一个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靠天吃饭是基本市情,农业基础条件较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风调雨顺则农业丰收,遇到干旱则农业减产歉收,气象灾害种类繁多,灾害 重,干旱、冰雹、暴雨、霜冻、大风、雷电等对工农业生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危害很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灾害性天气增多、强度增强、气象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特别是农业经济如何趋利避害提高生产效益,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庆阳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在上级气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决策气象服务为重点,努力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天气、气候、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四大业务系统和县级综合业务平台,进行了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专业气象服务系统专项开发,短期天气预报水平明显提高,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技术逐步成熟,农业气象预报和分析评估服务能力逐步增强,为农业生产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根据气象服务要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发挥气象科技在农业生产的支撑保障作用,使气象服务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农业、贴近农民,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拟通过实施农业气象科技精细服务计划,实现气象科技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实现农业气象面对面服务和互动信息交流,进一步了解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气象科技服务实际需求。按照农民的实际需求,改进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质量,制作和加工气象服务产品,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提高农业的生2 产效益和效率,整体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效益。

二、确定气象科技服务联系点,强化互动交流,开展试验示范气象服务工作

(一)西峰农试站和各县气象局通过调查了解本地的农业生产现状、主导农作物和特色农作物分布状况,根据需求分别在本行政区域内确定科技意识强,喜爱农业及气象相关科技知识的特色作物生产大户5户、专业协会3个、涉农企业2户以上,全市共确定特色作物生产大户40户、专业协会24个、涉农企业16户以上,作为开展气象科技服务联系点,加强互动交流,开展试验示范服务工作。

(二)通过座谈交流,了解种植栽植大户、农村专业协会和涉农龙头企业每年每个生产时段的实际需求,根据需求制定气象科技服务方案,细化服务内容、指标、用语、措施建议等,根据服务方案提供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产品,提高为农气象服务的及时性、主动性。

(三)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信息互动交流,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电话等方式加强联系,实行每月定期现场回访制度,加强交流合作。示范联系点应尽可能地将获得的气象信息传播到附近农民,提高示范带动的整体效益。

(四)加强与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提出最佳解决方案和措施建议,及时帮助农民解 3 决存在的难题。

(五)气象部门提供的为农气象科技服务内容

1、关键性、转折性及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及生产建议;

2、中长期天气气候预测预报信息及生产建议;

3、农用天气预报信息及生产建议;

4、农业气象条件分析评估对策建议;

5、重大气象灾害的灾情评估与大田作物及林果等特色支柱产业恢复生长对策建议;

6、应对气候变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革传统农业耕作制度的技术咨询服务;

7、农业生产布局的决策气象服务;

8、干旱的动态监测评估预警气象服务;

9、开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六)生产大户、专业协会和涉农生产企业需求调查

1、生产大户、专业协会和涉农生产企业不定期反馈农业生产现状及气象服务需求;

2、根据生产需求不定期咨询气象科技信息;

3、提出气象科技服务建议意见。

(七)建立服务日志档案,积累工作经验。详细记载服务内容和实际需求,客观评价服务效果和用户反映。借助互联网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的工作经验和方法,根据实际服务需求,分月(旬)对不4 同作物和名优特支柱产业建立农业气象指标和服务建议用语库。

(八)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发布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气象服务信息,同时积极发挥乡村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在为农气象服务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扩大气象信息服务覆盖面。

(九)强化组织管理,保障工作顺利开展。试验示范工作列入县气象局、西峰农试站目标任务考核,落实工作任务和具体指标,严格兑现考核,保证工作质量。年终对形成电子版和打印存档的服务日志档案进行考核。

三、总结经验,完善方案,以点带面进行推广,提高气象科技服务效益

通过2-3年的联系试点,总结示范联系工作的经验,进一步细化完善为农气象服务工作方案,以点带面,依托甘肃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成果和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发布系统,在全市范围推广试验示范成果,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一)逐步与更多的农业生产专业户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采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气象服务产品。

(二)根据试验示范成果,促进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水平,为各级决策部门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决策建议意见。

(三)依托试验示范成果,逐步在全市范围推进农用天气预报业务,市县气象部门通过电视等媒体制作发布农用天气预报节目,5 进一步扩大气象为农服务的覆盖面。

(四)随着天气预报精细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根据试验示范成果建立农作物和区域名优特支柱产业等分类更精细、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更高、针对性更强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

四、积累丰富专业气象服务指标,提高专业气象服务水平根据各行各业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分行业分月(旬)建立专业气象服务指标,借助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的工作经验和方法,结合实际需求,收集积累整理服务对策建议用语库,提供针对性更强、更加精细化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提高专业气象服务水平。

五、积累公众气象服务提示用语,丰富公众气象服务产品 根据自然天气季节的气候特点和天气演变特征,借助互联网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的工作经验和方法,结合实际需求,分月(旬)积累整理公众气象服务提示用语库,丰富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尽可能避免使用预报产品替代服务产品的服务方式,同时要转变观念,研究致灾临界气象条件,尝试开展气象灾害预报,为公众提供更加实用、更加贴近需求的生活气象服务产品。

附件:1.气象服务工作日志

《乡村气象站》为农服务显成效 篇3

关键词:电视;气象;农业;天气预报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14-2

0 引言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中国历史的发展,同样对于为农服务的电视节目来说,经历了从1958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第一档《到农村去》的为农服务节目,到后来发展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省、市、县电视台都有各自的农业频道,覆盖全国,形成了全面立体的格局。为农服务节目总体表现为节目入户率高,频道专业化强,为农服务面广、栏目多等优点。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开展的《乡村气象站》节目也身在其中,具备为农服务的节目特色。

1 《乡村气象站》电视栏目创立的宗旨

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自2001年7月开播以来,先后创办了多档内容丰富、定位准确,互动性强的自办栏目,如《乡村四季》《乡村聚焦》《乡村导视》和《乡村大戏台》等栏目均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形成了固定的观众群体,特别是《乡村四季》栏目,为农民解决了许多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但是搞好农业生产始终离不开气象。吉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天气气候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农业生产丰收情况。策划制作《乡村气象站》一档节目的宗旨,就是为了让农民朋友及时掌握气象信息,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开发农业项目及产业,对科学指导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起到更好的服务作用。

吉林省气象服务中心与吉林省电视台乡村频道为了全面的增强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满足广大农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经过多次反复酝酿,精心策划,推出了这档时长为3分钟的《乡村气象站》节目,在每天晚上19点54分播出,内容涵盖了全省15个县市未来3天的气象预报、气象条件、森林火险、各种预警信息以及主持人播报的针对天气条件采取的农业生产应对措施、科普知识,生活常识、农作物生长、病虫害防御防治等气象条件分析内容。如图1所示。

2 《乡村气象站》电视节目的编辑策划

2.1《乡村气象站》栏目的定位

《乡村气象站》电视节目主要针对广大农村农户,所以其定位立足于农业气象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和气象服务产品以及科研成果,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气象服务。栏目根据不同的农时农事特点,农民日常生活习惯,安排一些科普知识,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生产管理经验和气象灾害预防实施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2《乡村气象站》节目的选题

作为一档生活资讯类节目,《乡村气象站》每天由吉林省气象服务中心提供最新、最权威的天气信息,同时与乡村频道的“12316—新农村热线”节目紧密合作,拥有一个气象专家、农业专家组成的专家队伍,每期有明确的主题思想,使用贴近农民朋友及广大的电视观众生产生活感兴趣的题目,用广阔的视角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电视观众提供农业气象信息和气象科普知识,选题主要分几个方面:

2.2.1对农时、农事进行气象服务

《乡村气象站》根据吉林省气象服务中心提供最新气象数据,对天气实况与天气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对不同城乡领域的生产生活做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指导,尤其在到了春播、秋收的季节及重要节气农时阶段根据对天气状况的掌握了解,指导农民利用天气信息来合理的安排农业生产,防范突发的天气灾害对生产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例如,在春播时期,主持人与气象农业专家进行沟通后,对吉林省各地区的温度、降水、地温、土壤解冻、土壤墒情等条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适宜播种的日期及农事活动,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为农服务效果显著。如图2所示。

2.2.2对农作物各生长期的气象服务

一年四季,随着季节的变化,《乡村气象站》节目及时根据吉林省不同时期的天气情况和气候特点,对农作物及养殖业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如:干旱、洪涝、大风、高温、低温、寒潮、霜冻、暴雨、暴雪天气等提出合理的建议,提前做出预警,并且努力降低气象灾害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经济损失。在2012~2013年冬春节季以来,我省降水量达到历史同期降水量的2倍,阴雨雪寡日照天气多,气温持续偏低,给大田水稻玉米出苗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主持人与农业气象专家沟通后及时提出加强大田作物出苗期管理,努力将不利的气象条件提前告知农民朋友,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使不利的天气气候影响降至最低。如图3所示。

2.2.3普及气象科普知识,提升农民的素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农民的自身素质及科技意识不断增强,收入稳步增长。《乡村气象站》栏目为了更好让农民朋友和广大的电视观众了解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主持人声情并茂的讲述气象科普知识,宣传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防范措施,对观众进行防灾减灾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增强农民应对灾害性天气的自救、互救、应急处理能力,提高他们的防灾减灾的意识,并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素质。

2.3《乡村气象站》节目的语言风格

《乡村气象站》是一档资讯类节目,是直接为公众日常生活提供服务,常常成为社会大众所依赖的生活指南。观众所需要的资讯也必须随时更新,进而要求资讯类节目中的信息具有实用性、及时性和贴近性的特点。《乡村气象站》节目具备此特征。了解农时物候和农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农业谚语,并把他们融入到节目当中,然后当节目中采用气象和农业专业术语的时候,需要解释清楚,尽量用浅显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和表达生硬的气象和农业术语及天气现象,这样才能更好地使节目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成一体,才能吸引农民观众。

2.4《乡村气象站》栏目的表现形式

目前《乡村气象站》栏目是单纯依靠主持人播报的表现形式,同时配合农田视频画面、动画、图表和字幕及滚屏提示语方式,在这种表现形式下,主持人必须具有沉稳又不缺乏幽默的主持风格,具有较高的气象和农业知识,结合天气气候形势进行分析,对农业生产进行适当指导,同时节目对吉林省地县市天气、温度进行预报。

无论《乡村气象站》节目的表现形式怎样,只要更好的突出节目的可视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让广大农民观众更容易接受即可。

3对栏目前景展望

《乡村气象站》自从开播以来,有12年了,已经成长为品牌性的对农服务窗口,有较强的影响力,特色鲜明,得到了吉林省以及周边地区农民观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扩大为农服务的领域,不断增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意识,以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财产安全,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

在节目制作方面,保证栏目的采、编、播人员的专业化,节目内容尽量提供观众最关心的气象信息资讯,如在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利用中长期预报和灾害性预报、预警,为农民的生产及管理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并且用表现力强的艺术效果制作每一期节目,使《乡村气象站》节目持续、健康发展。4 结束语

《乡村气象站》不仅是一档知识性和实用性强的电视节目,而且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其空间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农民及广大的观众朋友在互联网上能更直观、更时效看到节目,使为农服务的效果更及时、更有效,这样将会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指导意义。

您身边的气象为农服务 篇4

从2012年8月25日起, 营口市气象局就开始关注台风“布拉万”的动向, 加密对“布拉万”的会商研判, 关注台风的路径和动向。台风“布拉万”来袭后, 27日8时, 市气象局进入重大气象灾害 (台风) Ⅰ级应急响应状态。28日15时, 台风“布拉万”在朝鲜半岛登陆, 七级风圈开始影响营口地区。1 6时, 市气象局启动了滚动制作短临预报和加密雨情报告工作流程, 同时提醒广大村民及时加固门窗、围挡、棚架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 妥善安置易受大风损坏的室外物品, 为村民们减少损失。

台风过后, 大石桥市旗口镇农业中心主任王永孚说:“原来一场大风过后, 帘子被卷走, 一个大棚就损失3 0 0 0多元。现在, 我们种植户每天都能通过大喇叭、气象短信、气象电子显示屏等渠道收到最新的气象信息。遇到灾害性天气, 我们也能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有效减少了损失。”

灾害预报仅仅是气象为农服务的一个方面, 还有许许多多的服务就在农民身边。营口市气象局就开展了多种为农服务, 助力农业生产。

根据营口市“一县一业”的农业产业格局, 将大石桥市优质稻米、盖州红富士苹果、开发区特色水果作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品种, 组织有关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确定了各关键生长发育期的气象服务指标, 建立了指标库。根据各特色农业品种不同生长发育期, 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各县局通过调查了解本地的农业生产现状、主导农作物和特色农作物分布状况, 收集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名称、地点、负责人及其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 根据从事的种养殖方式不同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库, 并纳入本局气象信息短信综合发布平台, 直接向其发送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灾害天气预警等各种气象服务信息, 建立了种养殖大户、农村合作组织信息库, 并按其不同需求, 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

与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合作, 在大石桥市旗口镇共建水稻试验田, 在试验田中安装6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和实景监测系统, 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开展水稻产量与气象因子关系的试验;在观测站附近的开阔地带安装电子显示屏, 实时显示各类观测、预报及服务信息;定期开展农田调查, 了解作物生长状况和发育进程, 提高服务的针对性。

在关键农时季节、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时, 及时携带移动观测设备, 深入田间地头对苗情、墒情以及农业受灾等情况进行调查, 并进行影像记录, 指导农民采取科学补救措施。

截至2012年底, 营口市气象局在全市各乡镇和行政村建成区域自动气象站82个, 国家级气象站4个, 乡镇覆盖率达100%, 山洪地质灾害高危区平均3~4公里就有一个自动气象站, 形成了功能完备、覆盖面广的气象信息监测网络。

近两年, 营口市气象局在营口市东部山区地质灾害易发村和沿河地区的行政村共建设了425部气象预警大喇叭, 覆盖全市70%行政村;建立了乡镇、村精细化预报预警系统和农业气象服务手机短信平台, 分区域、分灾种的制作发布精细化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 实现气象灾害预警等为农服务信息进村入户;全市各乡镇和大风地质灾害易发村安装了143块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 用于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气象为农服务 篇5

工作会上的讲话

李海星(2014年9月)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气象现代化建设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为贯彻落实省、市气象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气象现代化建设,促进全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加强“三农”服务工作。下面,就我县气象重点工作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充分发挥我县气象工作取得的成效近年来,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部署,在气象为农服务、思想认识、防灾减灾理念、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气象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截止目前,建成了由1个国家级台站和27个乡镇区域气象自动站组成的自动气象观测网,实现了平均每50平方公里有一个站点,在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每25平方公里有一个站点的建设目标。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县农业气象观测项目进行了优化调整,开展了特色农业气象观测。与农业局“联姻”,携手做好三农服务。我县人影装备日趋完善,相继装备火箭架、运载车辆、GPS定位仪、人影作业指挥系统等。目前具有二套火箭移动作业系统,现有火箭发射架2套、作业车辆1台,持证的作业指挥、操作人员4人。

二是气象防控防御机制不断健全。经过多年努力,全县气象灾害防御机构日益健全,规划全面编制,应急预案日趋完善,气象信息绿色通道高效运转,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员队伍加快建立,覆盖县、乡镇、村、户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基本建设。与此同时,县财政足额拨付中央专项建设配套及各项经费,确保气象工作高效运转。

三是气象防灾减灾效益不断提升。近年来,虽然我县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气象灾害明显偏重,但由于气象灾害预报准确、预警及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如今年的6月27日,汛期结束前的最后一次暴雨过程,县气象部门积极与有关单位进行会商,为县防汛指挥部的部署决策,也为水库存水量提供了准确数据。同时,针对去年7月份的连续高温、干旱天气,县气象局就多次抓住有利时机,在有条件的区域进行人工降雨,有效缓解了部分区域高温炎热、少雨干旱的严峻形势。

二、提高认识,充分了解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象工作的重要性日趋显现,人民对气象的依赖更加明显。首先,气象现代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用气象、顺“天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自古人们就重视“天时、地利”,强调:“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推进气象现代化,提升对气象的分析、预判能力,可以帮助人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更好地抢占天时,使得人们用同样的投入可以实现更高的产出、更好的利益,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气象现代化是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县自然灾害频发,且暴雨、洪涝、干旱、大风、雷电、冰雹等气象灾害或气象衍生灾害兼而有之,倘若防范不及时,极易危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我们对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灾害发生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极端气候、异常天气的监测预报。提高气象预报准确度,就能使我们对气象灾害的防御更加主动,确保防在未发之时,避在危险之前,抗在关键时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确保安全”。

再者,气象现代化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稳,则天下安。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强气象监测预报工作,是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前提,也是落实“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工作要求的重要前提。因此,推进气象现代化、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三、强化措施,确保我县气象重点工作推进取得成效 在全省上下“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伟大实践中,我县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气象防灾减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6年,全县初步建成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结构较为完善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到2018年,全县基本建成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结构完善的气象现代化体系。要达到上述目标,就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加快推进气象“十二五”规划项目落实。各乡镇要切实把气象防灾减灾、气象资源开发利用和可行性论证服务、气象为农服务、现代气象业务、气象社会管理、基层气象台站科学发展、加强气象事业保障等七大能力建设作为民生工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建设任务。特别是抓紧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设资金,2014年底前,落实2014年的建设项目资金,2015年的项目建设资金列入2015财政预算。到期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气象局将联合对气象“十二五”规划项目配套资金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2、要共同推进上饶气象现代化建设合作协议。要按照市政府与省气象局签订的共同推进上饶气象现代化建设合作协议以及上饶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继续抓好气象现代化建设推进工作,要将气象工作纳入对乡镇政府的考核乡、镇(中心)考核评价体系,督促落实。

3、要加快公共气象财政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气象的扶持力度,尽快实现地方政府对气象由支持帮助、友情赞助向法定职责、法定投入转变。将气象为地方服务项目建设维持费用全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予以落实,依法全额保障人影、灾害防御、防雷等地方气象机构的运转、维持,同时,要建立地方气象公共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4、要加快推进气象探测环境改善工程建设。今年,市委、市政府将铅山、婺源、广丰、上饶县四个县级气象站搬迁工程和三清山气象局组建等项目列入市委、市政府三位一百重点项目,予以重点推进,重点调度。财政、国土、规划等部门要抓紧落实配套资金,加快办理征地、用地审批手续,加快推进四通一平工作,确保按照规定完成任务。

5、要共同强化“三农”服务工作。今年,铅山县列为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试点县。既然要做,就要做得好、做得先进、做成名列前茅,要打造成农业〃气象联合为农服务示范县,打造全省一流、全国先进的标准化示范县。各部门、各乡镇要积极配合该项工作,认真完成县政府对乡镇关于气象“两个体系”的考核要求。

6、工程推进的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要按照承诺、规定兑现。气象部门工作在地方,服务于地方,收益是地方,各乡镇、各单位要把气象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气象科技发展纳入全县科技发展,把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把气象灾害工作纳入安全生产总体工作要求,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督查。

二要强化部门合作。建立完善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分工明确、协调联动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形成更加完备的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气象的防灾减灾体系,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基层队伍建设,强化专业训练和联合演练。一是健全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人影作业联动机制;二是将防雷安全工作纳入安全生产总体工作要求,与防汛、防御地质灾害同部署、同督查。

三要强化突出检查,确保气象发展十二五规划,共同推进上饶气象现代化建设合作协议,上饶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等文件真正落实到位。

气象为农服务 篇6

【关键词】基层气象台站 服务三农 问题 建议

中共中央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农村工作,自2004年以来连续九年都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安排和布置全国的三农工作。2012年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

气象部门作为涉农服务单位,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就提出了为“三农”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的方向。那么如何更好地为农服务呢?笔者根据灵川县气象局近几年的为农服务情况,并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来提出一些建议。

一、灵川县气象局近几年的为农服务情况

1.做好天气的监测和预报服务

农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气和气候,干旱、洪涝、低温、冰雹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有着较大的影响。近年来,为了更好地监测各地的雨情,灵川县局已在全县十二个乡镇建立了自动气象站,汛期期间每次大雨以上过程我们都会将各乡镇的雨量情况汇报给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各乡镇领导,为他们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为他们指挥全县防洪抗旱提供决策依据。

在气象预报服务方面,灵川县气象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决策气象服务领导小组,每年春节过后,我局都组织预报人员制定《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和《决策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并根据方案组织预报人员认真查找历史资料,分析、制作周报、月报,春耕春播气象服务材料,汛期降水预报,寒露风预报等,并通过118公文网发送至县领导及各乡镇有关单位手中,每天还通过电视、121、手机短信的形式发布天气预报,还随时用手机短信平台、118公文网、电话向县领导汇报。

2.加强乡村气象信息服务工作

抓好乡村气象信息员工作。气象为农服务要发展,气象信息员的作用不能忽视,气象信息员在打通“最后一公里”上将起很大的作用。目前灵川县共有义务气象信息员179名,分布在各乡镇村委,我们每年都要对其培训一次,每月都要发一条培训短信。而且每个月都要跟部分气象信息员进行电话沟通。今年3月27号我县遭遇今年第一场冰雹天气,我们通过短信平台和118公文网发布了预警,这个预警发到县、乡领导和广大气象信息员手中,他们又通过手机和口信通知村民,采取措施,全县未发现灾情发生,所以信息员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3.积极开展人工增雨工作,为农业防灾减灾作贡献。

人工增雨是科学运用人工影响天气,合理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近年来其业务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人工增雨作业在抗旱减灾、水库蓄水、森林火灾扑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效果明显,可以说人工增雨是一件农民看得见的、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政绩工程,也是抗旱减灾的最直接最有效益的有效手段之一,灵川县政府非常重视人工增雨工作,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气象局局长为副组长,相关单位局长为成员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县政府都会根据抗旱需要,要求气象局择机进行作业。此项工作已经常规化,深得老百姓的好评。

4.开展特色效益农业气象服务

近年来,灵川局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和“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找准气象服务的切入点,增强服务的敏感性和针对性,在特色农业上下功夫。该局根据百香果种植户的要求,给他们提供气象服务周报和月报,并将突发性、灾害性、转折性天气通过手机短信方式发到他们手中,深受他们欢迎。

二、目前为农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自动站维护无经费,人员不足

该局自动站多年来无维护经费,维护人员也是兼职多项工作,往往是力不从心。

2.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不高,指导性不强

特别是定量、定时、定点预报以及灾害性、转折性、关键生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的准确率还比较低。公开发布的气象信息产品也以一般性天气预报为主,针对不同行业、品种、地域和具体农时农事的专业、专项性的服务产品不多,对重要天气过程的影响评估和影响后的跟踪、延续服务不够,服务效果不明显。

3.无专项经费支持

農村气象信息服务站上级无专项经费支持,地方也无人员编制, 按照“六个有”的建设标准来建设,建设得越多,县局负担也就越大。

三、气象为农服务的建议

气象为农服务是“公共气象”的主体,是气象部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点。虽然农业生产经营的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但农业对气象的敏感性还是越来越强,抗御灾害的脆弱点越来越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针对目前现状,一是政府要加大对气象的投入,二是气象部门必须确实提高为农服务的能力,在服务的精细化和针对性、指导性上取得新突破。

1.政府加大对气象部门的投入

包括对现代化建设和气象信息员、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等的资金投入。

2.提高预报准确率,开展针对性、指导性地为农服务

预报的准确率越高,气象发挥的作用就越大,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也越大。目前,气象部门应注重发展针对农、林、牧、副、渔等不同产业、不同品种和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专项服务产品、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

3.建立健全气象组织网络体系,提高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目前气象部门内部的组织体系已经相当健全,要健全和完善的是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是气象服务到农户、到田头的重要环节,承担信息传递,解释应用、现场指导等任务,要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并配备必要的服务设施,努力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促进气象为农服务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虹.《当前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2005,184-193.

大城县气象为农服务分析 篇7

1 气象为农服务的内涵

气象部门要在气象防灾减灾,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发挥重要作用。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是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抓手,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丰富了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内涵, 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又有力支撑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深入发展。因此, 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是气象业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13年,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气象为农服务内涵的核心是“两个体系”建设。

2 大城县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现状

2.1 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

2.1.1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近年来, 大城县气象局一直致力于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大城县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大城县推进城乡一体化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大城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等一系列文件, 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的气象灾害应急部门联动机制初步建立[2]。

2.1.2 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自2007年起, 大城县394个行政村的书记纳入气象信息员队伍。随后, 逐步完善了乡镇、村街、中小学校、种植大户等信息员队伍, 队伍人数达到1000人, 解决了天气预报最后1km的问题。

2.2 农村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2.2.1 初步建成雨量自动收集站网体系

对小区域的降水等天气现象实现了加密监测, 为当地政府决策当好气象参谋。

2.2.2 稳步开展气象为农精细化预报服务

2008年9月, 建成可视会商系统, 实现了省、市、县3级视频会商。2014年积极推进标准化农业气象服务县建设, 开展了“直通式”气象服务。

2.2.3 联合成立“专家联盟”服务当地农业生产

2011年, 大城县气象局与县农业局联合成立“专家联盟”, 其主要工作目标是开展天气与农业生产信息交流, 组织会商、编制和发布灾害性天气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同时对本地农业气象小气候进行监测。

2.2.4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网络初见成效

截止目前, 大城县建设完成了12个乡镇和4个村街气象信息服务站。不仅实现了通过电视、广播、电话自动答询等传统手段发布气象信息, 还通过微信、微博、气象网站等及时发布, 并分别与县移动、联通、电信3大运营商签订《气象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建设合作协议》。

2.2.5 不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大城县现在已有流动作业点3个, 车辆、人员配备齐全, 对促进大城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2014年5月建成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

2.2.6 逐步扩大农村气象科普宣传

近年来, 加大了对农村宣传的力度, 印制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指南》、《防雷避险手册》等图书5万套, 使广大农民对气象灾害的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3 大城县气象为农服务存在的问题

3.1 气象信息员队伍发挥作用不足

农村气象信息员全部由村支书担任, 有以下不足:村支书大部分年龄老化, 很多人不及时收看手机短信;有些村支书对农业生产关心少, 使得许多真正需要的农户得不到气象信息。

3.2 气象服务技术支撑不足

由于气象部门正处于转型期, 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的业务能力支撑明显不足。大城县处于部门人员少、人才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状态, 而且没有一个针对气象为农服务的业务平台, 制约了县级气象为农服务水平的提升, 气象服务所需的知识培训亟待加强。

3.3 气象为农服务信息缺少针对性

农户们更关注的是他们所种植的作物在关键期的服务需求, 例如有的用户对风比较关注, 有的是测重光照, 但现在大城县为农气象服务产品和手段比较缺乏, 对农业服务作用不大。

4 如何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对策建议和改进措施

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3], 要把农村气象预警信息体系做为重点, 要把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工作作为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工作来抓。

4.1 创新机制, 完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4.1.1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

将气象灾害防御及气象信息服务站纳入地方考核,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列入当地信息化建设规划。将气象信息站与原有的其它为农服务站点结合, 继续深化部门合作, 推进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信息发布资源共建共用, 推进气象部门农网、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由单一气象信息服务向综合性服务发展。

4.1.2 加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布局

大城县区域内有3个冰雹带, 但在这些易出现冰雹、大风的地带上, 却没有任何观测设备, 这就使得服务出现被动。要考虑在经常出现灾害的地方布设仪器, 才能充分发挥气象在农业防灾减灾方面的应有作用[4]。

4.2 突出重点, 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4.2.1 加强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专业性和指导性

高度重视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工作, 规范发布预警信号;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 为灾害防御工作提供针对性、可用性更强的预报产品, 提高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水平。

4.2.2 把“直通式”服务作为重点, 深入基层听民声, 结合需要做服务[5]

在关键农事季节, 将气象服务及时传送, 指导农民科学安排农事活动。根据农户提出的要求订制专业服务, 使服务真正走入到田间地头。加大力度培养既懂气象、又懂农业, 还能将两者很好的融汇贯通, 应用于实际工作的科技人才。

4.2.3 对大城县容易出现大风、冰雹、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等进行分析, 从而对大城县农业气象灾害做好区划, 给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从而指导当地农业生产[6]。

5 结语

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需要深入调查与研究, 了解农村农民的需求并想方设法满足其需求, 因此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有针对性地拓展“直通式”为农气象服务的领域和内容, 服务方式要更加贴近生产、贴近生活、贴近农民。要依靠科技进步, 建立研究型业务, 不断增强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7]。

摘要:阐述了气象为农服务的内涵, 分析了大城县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 指出大城县当前气象为农服务存在的问题, 对如何做好气象为农服务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城县,气象,为农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娟娟.论气象为农服务的两个体系建设与发展[J].农业与技术, 2012, 32 (05) :148-148.

[2]李莲康, 李连荣, 娄方群.浅谈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 2012 (10) :143.

[3]矫梅燕.键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 2010 (05) :56-57.

[4]高胜利, 林敏, 金苏微, 等.农业气象服务更新的几点探讨[J].现代农业, 2008 (02) :30-31.

[5]王春远, 邹积慧, 李光一.气象为农服务规范化管理初探[J].北京农业, 2013 (06) :134-135.

[6]周长江, 薛新慧.关于基层台站气象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J].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9 (S1) :198-199.

气象为农服务 篇8

一、农业气象服务内容蓬勃发展

喀左气象局根据服务“三农”的需要,紧紧围绕农户发展设施农业和大田作物种植的需要,切实做好日光温室大棚和病虫害防治的气象服务,积极探索新时期下农业气象服务的新内容。

1.以光补温,突出日光温室大棚服务

紧跟设施农业需要,结合当地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的特点,喀左气象局提出“以光补温”气象服务思路,减少能耗,开展日光温室大棚气象服务。喀左气象局作为全国第一个成立温室大生态气象站和第一家发布日光温室栽培蔬菜农用天气预报的县级气象局,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定量评价出辽宁设施农业蔬菜优势产区,为发展设施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建立日光温室试验棚13个,其中,暖棚11个,冷棚2个;棚内占地面积7 673平方米。根据不同气候区在全县建设8个12要素设施农业气象观测站和2个太阳光谱分析站,棚内小气候观测密度达到同类研究国内领先水平。开展设施农业棚内小气候预报、蔬菜作物发育期预报、主要病虫发生气象等级预报、掀盖帘预报,找出了棚内黄瓜、西瓜、青椒、香瓜、辣椒、番茄等生育期气象指标和观测场外界大气候与棚内小气候的定量关系。总结和完善灾害性天气预警技术、防寒裙苯板提高气温地温、科学放风调控湿度、反光幕提高光照强度、垄鑫土壤消毒及高温闷棚、秸秆生物降解提高地温等气象调控技术,改善棚内微气候条件,促进蔬菜生长及免疫力增强,减少棚内防治用药,达到高产优质安全,取得经济效益6.3亿元。并设立大型户外单色电子显示屏和示范区标识牌,为棚户提供准确、实用的气象信息,指导棚户科学种田,让农户从“靠天吃饭”进步到“看天管理”。在喀左气象局多年的不懈努力下,2012年辽宁省气象局与辽宁省农委联合在喀左建立设施农业气象试验基地。

2.学科交叉,做好大田作物病虫监测

围绕大田作物生产安全,采用交叉学科的诊断方法,对病虫害发生及防治与天气、气候、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找出了粘虫、棉铃虫、高粱蚜虫、亚洲小车蝗、笨蝗、玉米螟、白菜霜霉病、温室大棚青椒主要病虫等发生气象规律,采用天气学、统计学、灰色系统、模糊数学等方法建立上述病虫发生中长期预报模型。首次将仿真技术的蒙特卡罗方法定量评价农作物主要害虫发生程度的气候保证率、方差值和峰度值,为研究害虫发生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气象、植保联合发布主要农业病虫发生气象预报及防治与天气预报,并对农药喷洒与天气进行了研究并应用生产实践。建立县农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录入玉米、高粱、大豆、谷子、小麦等大田作物及设施蔬菜主要生育期气象指标和主要病虫害发生气象指标,特别是提前3—5天做出锋面天气移到本地的预报,用来预测一二代粘虫成虫、一二代棉铃虫成虫、草地螟等迁飞害虫蛾峰降落,结合田间调查做出卵始盛期预报,提前采取插谷草把、杨树枝把等措施,均能收到较好灭蛾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特别是2012年8月1日,喀左气象台联合植保站联合发布三代粘虫大发生预报,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在气象预警接收机、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播出。农户根据发布的信息及时调整了田间生产,合理安排了打药时间,节省了劳动成本,减少了用药次数,节约了用药剂量,减轻了病虫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在2013年三代粘虫爆发期,喀左没有造成1亩损失,是辽宁省44个县中粘虫防治最好的县。

3.坚持科研,充实基层农业气象成果

喀左气象局作为全国气象科研成果和发表学术论文第一的县级局,主持完成科研课题32项,其中,有9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有8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二、三等奖,有15项获市厅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其主持完成的《日光温室大棚蔬菜防灾减灾及气象调控技术研究推广》获第七届中国 - 东盟博览会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暨高新技术展优秀参展项目奖;编著的《北方日光温室栽培蔬菜防灾减灾及气象调控技术推广》获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资助,被列为全国星火计划培训教材;主持的《棉铃虫监测防治技术的研究》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省内外推广;编著的《农业气象服务手册》于2015年3月出版发行,这是全国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开展以来第一部农业气象服务手册。同时,编著的《温室气象与作物保护研究》一书正在申报2012年辽宁省科协资助出版优秀自然科学专著。此外,喀左气象局还承担国家攀登计划课题和主持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点课题。在成果介绍和论文发表方面,应西安市气象局、赤峰市气象局与大连市气象局邀请,作了《设施农业气象及农业病虫气象服务》专题报告。并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6篇,其中,9篇论文在国际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36篇论文在国家一、二级核心刊物发表,86篇论文获全国、省、市优秀论文奖。5次出席国际学术研讨会和18次参加全国学术会议。

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

喀左地处温带半干旱西辽河州向暖温带半湿润冀北山地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干旱、冰雹、雷电、大风、暴雨、暴雪、大雾、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为此,喀左气象局坚持政府主导,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1.政府主导,建设基层气象防灾组织

2011年3月,喀左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气象、财政、发展改革、公安、民政、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28个部门组成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办公室批准编制5人。同时,喀左县政府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和《关于印发喀左县气象助理员队伍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编制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匹配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经费,设立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站长(由农业站长或蔬菜站长兼任)。同时,将信息服务站维持经费纳入县政府财政预算,每个乡镇6 000元,共计14.4万元,现已拨款到位,以后还要逐年增加。目前,已建设23个乡镇场、1个街道及8个社区气象信息服务站,设立气象信息员235名,实现乡乡有气象信息服务站。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负责为农民提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农业气象适用技术信息、农村经济信息、农村气象科普宣传和培训等服务,以及承担县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办公室交办的其他事项。县政府已发文正式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维持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各乡镇均设立了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由副乡镇长或副书记担任,负责本乡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县政府制定了2011年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目标考核及奖励办法,纳入各乡镇场街道考核指标。并在各村设有气象信息员,由村书记或村主任担任,承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受传递,本区域气象灾害隐患、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的收集上报,负责本地区气象信息大喇叭的维护保养,参与本社区或本村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和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此外,每年由气象局举办气象信息员培训班。

2.增雨防雹,大力开发空中云水资源

喀左县地处辽西,十年九旱。年平均降水量491.6mm,最少年份仅294.8mm。春夏秋连旱时有发生,有时造成农田大面积绝收,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冰雹每年都有发生,年均发生4.9次,受灾面积8.9万亩。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发生7.9次,最多年份发生15次,是冰雹灾害频繁发生地区。冰雹、干旱成为束缚喀左经济发展的两只“拦路虎”。为此,喀左气象局按照县政府“全覆盖、大密度、高强度”的要求,全面完成了地面增雨防雹装备的配备,形成了火箭、高炮、焰弹立体交叉作业系统。全县设有增雨防雹炮点22个,“三七”高炮38门,固定火箭发射装置16套。研制出了增雨雪专用的气球携带碘化银焰弹,其效果通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检测鉴定,在稳定云层可达到增加降水量13.6%,冰核生成率平均为6.3×1013/g。且焰弹使用方便、操作安全,机动性强,不受空域限制。整体作业密度和能力达到了国内县级领先水平,并将人工增雨和人工造林(人工种草)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生态效益,更好服务于“三农”。2010年经国内外文献检索,其中3项技术在国内外文献检索中未见报道。采用前苏联卡尔别耶夫两分类方法定量评价人工增雨效果显示,1999—2011年13年间,增加经济效益4.3亿元;每年平均增加降雨52.3毫米,增加降水1.1亿立方米。

三、基层“两个体系”建设的经验

1.贴合“三农”发展的真切需要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农民产前、产中、产后都需要优质的气象服务。为此,喀左气象局加强同当地农户沟通,结合当地的地理信息,做好气候特点分析,对县域内的农业种植布局进行指导,气象服务精细化程度逐步加深,满足农户的需求。以日光温室大棚为例,从温室大棚的取址、朝向、建棚、测报、选膜、通风提供服务,开展设施农业小气候研究,形成自身特色。同时,喀左气象局是全国第一家发布乡镇天气预报的县级局,早在2000年就为全县22个乡镇开展天气预报警报服务。多年来,在各乡镇较大降水过程预报、暴雨预报、最低气温预报等方面加强研究,为基层调整产业结构、播种收获、防雹减灾等方面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并在全国县级气象部门推广。综合应用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和资源,在为老百姓提供气象服务产品的同时,利用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农村气象预警接收机播出惠农政策、征兵宣传提纲、森林防火、小城镇建设、温室大棚保险、狂犬病防疫、寻人寻物启事等内容,为政府部门做好服务,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2.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与认可

喀左县政府站在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和保障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性,着力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为此,县政府加强组织体系与长效机制建设。召开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制定了《喀左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考核办法及奖励措施》,并将其纳入对各乡镇目标考核。此外,对极端天气事件和重要农事、重要社会活动的及时、准确决策服务,加强研发气象服务产品。每天都通过气象电子显示屏、农村气象预警接收机、手机短信发布5条气象信息,包括各种气象情报、气象新闻、72小时天气预报、精细化温室大棚农用天气预报、病虫气象等级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蔬菜批发价格、农药喷洒预报、每月长期天气预报及农事建议等,全年共发布各种气象信息2 890多条,深受农民欢迎,得到政府领导、农业技术人员的认可。经专家综合评估,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全年可取得经济效益1.6亿元。

3.开展长期科研并建立激励措施

基层气象部门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前题下,下大力量搞好科学试验,对争取地方政府增加投入和列项目至关重要,有利于促进基层气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喀左县气象局已开展设施农业气象试验研究12年,开展农业病虫气象试验研究34年,被中国气象局评为“全国气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在全国地县级气象部门是唯一获奖单位。同时,建立起激励措施,对达到省级优秀预报员和国家级优秀测报员,奖励2 000元。其次,在国家一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奖励1 500元,在国家二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奖励1 000元,在国家级一般刊物发表论文奖励700元,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奖励500元。第三,在县处级新闻媒体(信息)发表的稿件实行稿酬2倍奖励;在市厅级新闻媒体(信息)发表的稿件实行稿酬3倍奖励;在省部级新闻媒体发表的稿件实行稿酬4倍奖励;在国家级新闻媒体发表的稿件实行稿酬5倍奖励。还有,获省气象局创新项目奖励2 000元。此外,对全局所有人员在增雨防雹期间手机费实报实销。通过长期的科研与业务结合,提高基层气象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获得了地方政府和上级领导单位的信任。

4.联合多方力量开展部门合作

在为农服务方面,喀左县气象局多年来与农业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了农业病虫害发生气象条件、农药喷洒与天气、日光温室大棚蔬菜防灾减灾及气象调控技术等研究。2011年,先后与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站、植保站等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联合会商机制,共同探讨为农服务工作重点和相应措施,建立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共享机制和农业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2011年,喀左县组建了由县农业局、气象局、林业局、水利局、果树总站、畜牧局等部门高级专家组成的为农服务专家联盟,目前拥有成员16名,共同商讨研究为农服务方法、措施。建立专家团队数据库,专家之间互通联系方式,通过各自最方便的方式,建立常态化的联络机制。开展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在山洪地质灾害危险区安装5个4要素自动气象站和5个单雨量自动站,并正常投入使用;共享水利部门3个4要素自动气象站资料。与县国土资源局共同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安装警示牌15个。在预警信息传播方面,县气象局与县广播电视局合作,开通了2套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和1套天气预报广播节目。与广播电视台签订预警信息增播插播协议,实现预警信息快速播出。

参考文献

[1]马成芝,孙立德,穆春华.喀左日光温室内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应用[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7,23(5):49-52.

[2]孙立德,刘雅君,高成山,于志新.喀左县笨蝗生长与温湿度关系及长期预测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0,9(2):56-58.

[3]孙立德,张殿香.喀左县农作物主要害虫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J].中国农业气象,2004,25(1):42-44.

[4]孙立德,张献清.用逐步回归方法预测喀左县三代粘虫发生程度的初步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2,(23):20-22.

[5]于静.对县级气象为农服务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4,(6):299-300.

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探讨 篇9

1 当前气象为农工作的问题

1.1 气象预报准确性不高

由于科技方面的原因, 当前我国气象预报特别是中长期预报的准确性不足, 这个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气象预报准确率不断提升[1]。

1.2 气象为农服务专业人才少

基层气象部门员工承担的事情多且杂, 且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 他们很难集中精力去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和管理工作;省、市、县级业务体系中农业气象专职人才缺失, 导致农业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有效展开。

1.3 气象预警传播手段落后

传统信息传播通道由于传播方式窄、效率低, 在突遇灾害性天气时, 即使气象部门进行了准确的预报, 农民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气象预警信息, 进而影响到抗灾的有效性。因此, 农民在第一时间能接收到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是进行有效预防灾害的重要保证。

1.4 气象服务产品单一

农业产品种类繁多, 不同品种、地域、生长发育时间都需要提供不同的气象信息。然而当前农业气象服务虽然有一定的指导性, 但针对性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信息覆盖面过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也仅仅局限于关键农时季节气象预报, 气象预报只主要针对小麦、棉花和玉米等主要农作物, 而这不仅不符合现代精细化农业生产的要求, 也不能反映其他作物种类的气象信息。

2 做好气象为农的措施

2.1 建立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 是指在长时间内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并且发挥预期作用的制度体系, 由规范化的程序和行动准则作为保障。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与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2.2 农牧区服务的气象预报预测服务产品的丰富加强

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立足于现有的气象为农服务产品, 不断开发多元化的气象服务产品, 以适应农民农作物生产需求。总之, 必须根据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而对各种气象预测预报服务产品进行研发, 丰富气象为农服务的内容。

2.3 加强实地调研, 了解服务需求

由于农民对气象信息有着多样化的需求。例如, 农作物种植者最关注的是播种时期的天气, 而果树种植者最关注的是果树开花结果时节会不会出现冰雹等灾害性天气, 以免影响果树的收获, 导致经济损失。

2.4 加强气象探测平台建设

气象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各个地区气象探测环境的监测, 以保证获取的气象数据准确率;加强对基础气象科学的研究, 不断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有效率;加强对暴雨、冰雹、大风和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 促进气象探测平台的建设。

2.5 采取多元化气象信息传播方式

气象部门要采取多元化的气象信息传播方式, 不断改善传统的气象信息传播方式, 加快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信息网络的建设。

2.6 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气象部门要根据相关规章制度做好气象信息服务站的管理、服务工作, 不断加强对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提升气象信息员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基础气象知识在农民群体中的宣传力度, 建立规范化的气象灾害防御手段, 构建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通过各级气象部门间的合作, 避免重复建设和人员的不规范设置, 实现集约化为农服务的目的。

2.7 健全气象为农服务机构

气象部门要加强建设气象为农服务组织机构, 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保障机制, 促进气象应急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不断提升基层气象防灾抗灾的意识和能力, 减轻重大气象灾害可能给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目前, 业务技术是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主要动力, 气象部门要不断深化气象为农服务的体制变革, 不断加强对气象业务的建设, 重视业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健全农业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体系, 从而保障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有序进行。

2.8 建立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系统

人工增雨、人工消雹是防灾抗灾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气象部门必须进一步建设好人工影响天气系统。第一, 加快形成“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系统”, 形成大范围的综合业务网;第二, 规范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的流程, 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系统的科技含量, 保证其经济效益;第三, 按照我国各个地区农业发展规划要求, 制定人工增雨、防雹的长期规划。

3 对于气象为农服务的几点思考

3.1 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仍需深化

气象防灾减灾机的长效机制建设工作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政府对气象为农服务的经济投资不足, 急需政府加大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投入;社会未充分认识到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 乡镇、村等重要场所的气象灾害应急工作进展缓慢;乡镇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不够完善, 气象服务站设备不齐全;气象与涉农部门的合作机制仍需进一步加强。

3.2 气象为农服务产品不够精细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业经济生产模式逐渐从家庭式粮食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转变, 设施农业如大棚蔬菜、草莓和食用菌等规模不断扩大, 普通的气象服务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农业生产大户对针对性的气象预报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对气象服务的敏锐性和专业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3.3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不够完善

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在传播渠道、手段上仍存在着一些缺点:一是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不广, 气象预警设施不够;二是农村居民分布相对松散, 通迅方法较落后;三是对农业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不足, 农民对于气象知识认知不够, 缺乏防灾意识;四是基层气象灾害监测能力还需不断提高。因此, 各级气象部门必须加强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力度, 努力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4 结语

气象为农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气象为农服务, 不仅能促进农业增效增收, 还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 我国农村广大地区由于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限制,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各级气象部门必须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实施防御气象灾害的措施, 加大气象为农服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的比重, 最终实现我国农村地区气象综合能力整体提升的目的。

摘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式, 发挥气象服务在指导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当前我国气象为农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认真分析, 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以保证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探讨

参考文献

气象为农服务 篇10

1.1“两个体系”纳入到政府工作范围之内

富锦市气象局始终遵循“政府主导、部门推进、社会参与、促进发展”理念,将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积极纳入到政府部门工作日程,做好各个地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促进全市“两个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1.2 开展农业气象观测、服务工作

富锦市气象局结合本地农业实际,编写“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以及“农业气候区划”,建立农作物不同生长时期气象观测系统,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及烤烟基地安装2套6要素自动气象站,并在11个镇建立起气象信息服务站,关键农事季节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同时组建农业及气象专家联盟,开展农业气象灾害观测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深入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1.3 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富锦市气象局将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规范为《天气信息专报》、《气象周报》、《雨情专报》及《重要天气情况报告》常规重大决策服务材料,并针对各政府部门领导开通“富锦气象信息预警服务平台”,及时向各级政府发送重大气象灾害信息,实现对灾前、灾中以及灾后一系列的跟踪式服务,提升决策服务保障能力。

1.4 完善气象信息发布渠道

富锦市气象部门分别在全市10个镇、1个城关社区共安装11块电子显示屏,266个行政村全部安装气象大喇叭。充分综合利用网络、报纸、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高音大喇叭、百度贴吧、QQ群、微信等方式将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信息及时传递到每位群众手中。将本地气象预报节目改版为以本地文化、风情及政治为主要内容的气象影视节目,提升了气象预报节目可视性,吸引了大众眼球。

2 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气象信息的准确度较低

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决定着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好坏,气象信息准确度越高,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越高。目前富锦市气象局天气预报准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人才技术缺乏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也是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这直接导致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水平较低、气象灾害监测站布局不科学等,这些现象都会影响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正常进行,很难发挥出气象部门优势作用。

2.3 气象服务的针对性较低

气象信息服务的针对性、适用性与农业生产发展需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存在。应加大对灾害性天气、关键农事季节的天气加强跟踪服务。

3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对策

3.1 提升气象预警信息服务能力

富锦市气象部门应不断提升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及效益,把气象防灾工作积极纳入到防灾减灾体系中来,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社会及管理职能提升气象灾害的预报和预警水平。通过不断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使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以及农村防灾减灾体系更好的为三农服务。

3.2 做好气象为农服务方面的人才技术培养

在建设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以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先进的技术指导。所以,对于富锦气象部门来说应加强人才技术的培养,政府部门应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3.3 不断丰富服务内容

气象部门应深入农村,加强与农民沟通交流,了解农民所需。在传统气象服务基础上,完善气象服务产品内容,拓展服务层面,不断提升气象科技服务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开展一系列配套服务,最大限度发挥出气象部门主观能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齐军岐,陈卫东.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问题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2,32(2).

高举为农服务的大旗 篇11

年仅42岁的宁波五洲星集团总裁吴安星创办企业,厚德载物,志向远大,业绩辉煌。特别是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时,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吴总的创新思维,开拓发展,立足“三农”,独树一帜。

吴安星总裁认为,要全面理解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首先要发展先进生产力,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只有农村、农民都富了,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全面小康。

在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吴总正是这样走过来的。他情结农村,情系农民,为农服务,为农创业。1992年,10万元资金起家,10多个人,从10多公斤水煮笋开始,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由于为农服务方向明、定位准、标准高,在高要求的起跑线上竭忠尽智,奋力赶超,形成世纪大跨越。目前企业已经形成专业从事绿色食品开发和生产,集科、农、工、贸于一体,出口罐头全国第一,各种食品系列产品年产2万多吨,销售2个亿,总资产2亿多元,年利润3000多万元,年出口数千万美元的现代化综合型企业集团。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视作加快农民致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吴总自公司创建以来,一贯坚持“和农民兄弟同命运、共呼吸”,千方百计将自身的企业发展融入全面建设小康,促使农民致富的产业化结构调整之中,全方位、多渠道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近几年来,已使3.5万多户农民、12万亩土地受益。在收购农副产品方面尽量让利于农民,自身企业只要求微利;培育扩大农产品基地,目的是加大农副产品原料收购,大农业、大循环;大产业、大发展,进一步使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带动一方,奔向小康。

高举为农服务大旗,吴总作为扛旗人功不可没。他领导的企业,1998年荣获“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先进单位”,1999年荣获“全国水果罐头生产加工、出口创汇第一名”,2001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002年,荣获“中国罐头十强企业”,并荣获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连续多年被省、市、县政府评为农业龙头骨干企业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公司在做好为农服务的同时,始终把生产经营、质量管理、出口创汇放在第一位。公司于1998年通过了国家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同年5月通过国家HACCP认证,正在接受ISO14000评审,这些都确保了企业的严谨管理和产品质量。目前,公司已形成9大系列产品加工生产线,其中6大系列为各种食品加工生产线;3大系列为与食品配套的全自动包装生产线,主要产品有罐头食品系列、冷冻食品系列、软包装食品系列、脱水食品系列、腌渍食品系列、软罐头食品系列及与之配套的印铁、制罐、涂亻布 包装系列。

公司的出口产品,主要销往日本,同时还销往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韩国、捷克等众多国家和地区,代号为L47生产的各种罐头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品牌,特别是批杷、桔子、葡萄、黄桃、竹笋等罐头已充分赢得了市场,得到了海内外客商的青睐。而今,公司已与一批具有实力的国外大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和扎实、畅通的营销网络,国际市场,国际合作,运筹帷幄,独占鳌头。

新世纪初年,吴邦国同志曾批示:发展我国食品工业潜力很大,关键在于产品的开发和体制改革。这关系到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小商品、大市场,切不可忽视。

正如批示所说的那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吴安星总裁表示,我们也要象发达国家一样,把食品工业作为第一大产业来抓,永远的朝阳产业,要立足三农,服务三农,农民富了,全面实现小康就大有希望。

吴安星总裁作为中国食品罐头专家、食品工业著名企业家,同时兼任中国罐头企业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罐头工业协会理事长,荣获的证书、奖状数不胜数,他总是谦虚地说,这是党给的,人民给的,我所做的与食品大产业相比,要走的路会更宽、更远……。

新世纪,新征程,新发展,新思路。2002年,公司又征地400亩,规划投资15亿~20亿元,一期投资2亿元,只用14个月时间,再建一座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宁波五洲星国际食品工业城”。该城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主厂房10.6万平方米;引进目前世界一流的蔬菜果、茶饮料生产线5条,果冻生产线10条;全自动制罐生产线8条,涂亻布 生产线2条,彩印生产线4条。

该项目投产后,可形成年产果蔬原汁、茶饮料、牛奶饮料、咖啡饮料、矿泉水、果冻、冷冻食品系列100万吨及集涂黄、彩印和制罐15亿套于一体的宏大生产规模。

可行性报告,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5亿多元,新增利润6500多万元。

气象为农服务 篇12

结合相关研究[2,3,4],本文主要依据旅顺口区樱花节相关气候专题服务的基础上,结合樱花节期间樱花的开放和旅顺口区的气候因子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得出合理的科学结论,旨在为旅顺口区的樱花培养、种植和樱花节保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际价值。

1 资料来源与处理

旅顺口区当地气象部门根据旅顺樱花节基本日期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这段时间内统计了2009—2016年连续开办8届的樱花节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得出樱花节期间相关的气温、降水量及日照等相关参数值与樱花花期之间的关系,并利用SPSS相关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樱花开花之前1—3月资料分析,得出气象资料对樱花花期早晚的影响[5]。

2 结果与分析

旅顺口区具有北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日光充足,雨量适中。兼有大陆和海洋性气候双重特点。一年四季节气变化较为明显,空气湿润温和,降水比较集中,季节特点相对分明,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基本呈现出“春早晚夏、秋先冬迟”的特征,年平均气温10℃左右,最高温度27.5℃,最低温度-8.2℃,无霜期186 d,年平均相对温度66%左右,日照时数可达2 700 h。

2.1 温度

针对旅顺樱花节开放日期统计4月11日至5月10日每天的日平均温度,统计发现日平均温度在10~15℃对樱花花期保持最好。根据日常记录的樱花萌动、开花、生长、落叶相关文字记录发现[6],2010年樱花到4月17日左右才开始萌动开花,低温的出现容易出现樱花节开幕只有零星樱花的现象;在10℃以上樱花赏花期持续稳定,因此气象统计部分根据日平均气温大体预测时刻上报给樱花节管理部门,及时根据温度来推迟相关的开园日期,也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服务。

2.2 降水

统计发现,樱花节期间旅顺口区降水量基本在中雨量以下,小雨量占80%,小的降水对赏花的影响不大;大到暴雨会对花瓣造成掉落,影响较大,如2009年4月20日降水量达到62.4 mm,达到暴雨级别。到樱花现场发现到处是散落樱花花瓣,往往暴雨夹杂着大风天气会造成樱花节期间樱花大量减少的局面,更直接的后果就是游人减少,后续影响较大。1—3月,降水量的大小影响樱花树木的生长和养分的吸取。统计发现,前期降水(1—3月)合计在20 mm以上,此降水量可保证樱花树木前期对水分的正常吸收[7]。

2.3 日照时数

对日照时数进行统计发现,樱花节期间的日照时数在0~12 h之间,绝大数日照时数维持在6 h以上。日照时数对温度有影响[8],日照时间长温度就高,樱花花期就长;日照时间短,温度就低,樱花花期就短[9,10]。4月一定的日照时数是保障樱花正常开花的前提。阴雨寡照天气对樱花的开花非常不利[11,12],因此樱花节举办通常在5月中旬临近结束,因为进入6月,旅顺口区进入汛期,下雨天气增多,日照和温度得不到保障。

3 结论

分析结果表明,旅顺口区4月中旬至5月中旬,日平均温度10℃以上,樱花进入开花期,持续时间长,如果1—4月持续低温天气,不利于樱花开花,樱花节开放日需推迟;4月中旬至5月中旬降水量基本在小雨级别,对樱花开花保持有利;4月中旬至5月中旬日照时数大于6 h,有利于樱花赏花期持续稳定。

摘要:根据旅顺口区气候因子如日平均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等进行分析,得出大连市旅顺口区樱花花期与之的关系,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持。

关键词:樱花花期,日平均温度,降水,日照时数,气象服务,辽宁大连,旅顺口区

参考文献

[1]张艳芳,文友萍.樱花专类园的园林植物配植[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07(3):28-29.

[2]杨中义,马晋,张妮娜,等.太谷地区园林树木始花期对气温变化的响应[J].山西农业科学,2015(7):866-869.

[3]陈正洪,肖玫,陈璇.樱花花期变化特征及其与冬季气温变化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8(11):5209-5217.

[4]邹娜,曹光球,林思祖.观赏樱花繁殖技术研究进展[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6):42-46.

[5]李海云,郭富强.樱花品种资源介绍[J].农业科技通讯,2006(12):52-53.

[6]魏秀兰,孔凡中,张宗灏,等.菏泽牡丹开花期的长期预报[J].气象,2001(6):55-57.

[7]段晓梅.樱花繁殖综述[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82-85.

[8]罗丹,张喜春,田硕.低温胁迫对番茄幼苗脯氨酸积累及其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3(16):90-95.

[9]张秀英,胡东燕.桃花花期预报的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4):88-93.

[10]罗佳.陕西杨凌近30年来日本樱花花期的演变及其指示意义[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165-170.

[11]饶红欣,彭信海,王萍,等.日本樱花花期观测与规律分析[J].经济林研究,2014(2):133-135.

上一篇:结核化疗方案下一篇:市政工程施工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