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服务(精选12篇)
为农服务 篇1
说起气象为农服务, 您可别以为仅仅是提供天气预报那样单一。长期以来, 气象工作在农村防灾减灾、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2012年8月25日起, 营口市气象局就开始关注台风“布拉万”的动向, 加密对“布拉万”的会商研判, 关注台风的路径和动向。台风“布拉万”来袭后, 27日8时, 市气象局进入重大气象灾害 (台风) Ⅰ级应急响应状态。28日15时, 台风“布拉万”在朝鲜半岛登陆, 七级风圈开始影响营口地区。1 6时, 市气象局启动了滚动制作短临预报和加密雨情报告工作流程, 同时提醒广大村民及时加固门窗、围挡、棚架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 妥善安置易受大风损坏的室外物品, 为村民们减少损失。
台风过后, 大石桥市旗口镇农业中心主任王永孚说:“原来一场大风过后, 帘子被卷走, 一个大棚就损失3 0 0 0多元。现在, 我们种植户每天都能通过大喇叭、气象短信、气象电子显示屏等渠道收到最新的气象信息。遇到灾害性天气, 我们也能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有效减少了损失。”
灾害预报仅仅是气象为农服务的一个方面, 还有许许多多的服务就在农民身边。营口市气象局就开展了多种为农服务, 助力农业生产。
根据营口市“一县一业”的农业产业格局, 将大石桥市优质稻米、盖州红富士苹果、开发区特色水果作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品种, 组织有关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确定了各关键生长发育期的气象服务指标, 建立了指标库。根据各特色农业品种不同生长发育期, 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各县局通过调查了解本地的农业生产现状、主导农作物和特色农作物分布状况, 收集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名称、地点、负责人及其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 根据从事的种养殖方式不同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库, 并纳入本局气象信息短信综合发布平台, 直接向其发送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灾害天气预警等各种气象服务信息, 建立了种养殖大户、农村合作组织信息库, 并按其不同需求, 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
与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合作, 在大石桥市旗口镇共建水稻试验田, 在试验田中安装6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和实景监测系统, 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开展水稻产量与气象因子关系的试验;在观测站附近的开阔地带安装电子显示屏, 实时显示各类观测、预报及服务信息;定期开展农田调查, 了解作物生长状况和发育进程, 提高服务的针对性。
在关键农时季节、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时, 及时携带移动观测设备, 深入田间地头对苗情、墒情以及农业受灾等情况进行调查, 并进行影像记录, 指导农民采取科学补救措施。
截至2012年底, 营口市气象局在全市各乡镇和行政村建成区域自动气象站82个, 国家级气象站4个, 乡镇覆盖率达100%, 山洪地质灾害高危区平均3~4公里就有一个自动气象站, 形成了功能完备、覆盖面广的气象信息监测网络。
近两年, 营口市气象局在营口市东部山区地质灾害易发村和沿河地区的行政村共建设了425部气象预警大喇叭, 覆盖全市70%行政村;建立了乡镇、村精细化预报预警系统和农业气象服务手机短信平台, 分区域、分灾种的制作发布精细化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 实现气象灾害预警等为农服务信息进村入户;全市各乡镇和大风地质灾害易发村安装了143块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 用于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为进一步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应该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成立由气象、农业、林业、水利等多部门技术专家和农民专家组成的涉农专家联盟, 在春播、秋收等关键农事季节, 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决策建议。
为农服务 篇2
镇江市为农服务中心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为农服务中心建设水平,更好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为农服务中心是为适应农村新形势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由供销合作社牵头,联合社会力量在乡镇中心、行政村或社区共同创建,向农村居民、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服务的新型为农服务载体,是供销合作社系统的为农服务基础。
第三条
为农服务中心的宗旨是坚持为农服务,以综合服务理念和现代经营方式下乡进村,带动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助农增收。
第四条
为农服务中心实行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规范化管理、社区化服务,最终形成连接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农村综合服务网络。
第二章 创建主体
第五条
辖市、区供销合作社是创建为农服务中心工作的组织实施者。
第六条
为农服务中心实行多形式创建,鼓励发展社村联办、社商联办、社民联办等,供销社的投入需达到30%以上。
第七条
为农服务中心实行部门共建、资源共享。根据农民所需,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参与创建,形成共建共用机制,拓展服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在创建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点。
第三章 创建标准
第八条
为农服务中心实行规范化建设,达到“五有五统一”标准: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有服务公约、有商品明码标价、有商 品销售台帐、有代办服务台帐;统一门店标识、统一商品配送、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组织实施代办服务、统一价格指导。
第九条
标识:使用由市供销合作总社制定的统一标识,醒目、美观、大方、得体。由辖市、区供销合作社统一制牌,统一编号。
第十条
店容店貌:经营服务项目布局合理,相对集中,货架统一,陈列整齐,并在醒目位置标注经营服务项目的名称。室内、外环境整洁卫生,粉涮一新,其中对外经营的场所必须上有吊顶、下有地砖。经营服务人员着装整洁。
第十一条
管理制度:有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商品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各项制度,有服务台帐、服务公约、服务电话等,并在醒目位置上墙公布。
第十二条
基本经营服务项目:
设有生活资料超市、农业生产资料超市。商品货真价实,陈列美观大方,明码标价,实行连锁配送。其中:
(1)经营服务总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
(2)生活资料超市经营面积100平方米以上,供应品种1000种以上,连锁配送率达50%以上,且由县以上龙头企业(公司)统一配送;
(3)农业生产资料超市经营面积50平方米以上,供应品种50种以上,连锁配送率达80%以上,且由县以上农资公司统一配送。
第十三条
其他经营服务项目
根据为农服务中心所在区位经营能力,在两个超市的基础上,努力拓展生产、生活、代办、物业、公益、文体、综合等服务项目:
(1)开展农副产品收购业务;
(2)开展废旧物资回收业务、农机具或家用电器维修、理发、缝纫、饮食等服务项目;(3)设立庄稼医院,配有专职或兼职农技人员,提供农业科技咨询服务;
(4)设有代办服务项目,如代收电费、水费、电话费等,代办劳务输出、保险、旅游等,代办信件、报刊收发等服务项目5项以上;
(5)具备公益性服务功能,如设立卫生室、警务室、调解室、活动室、阅览室(农家书屋)等;
(6)对加入烟花爆竹和医药连锁配送网络、领办合作经济组织、配备文体健身设施、组织文体娱乐活动、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开展养老托幼、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经纪代理、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等新兴服务业的为农服务中心在评审时给予加分。
第四章 经营管理
第十四条
对为农服务中心的经营服务活动,供销合作社要以自营为主,尤其是生产、生活资料两个超市。基层供销合作社暂无能力经营的,要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选择,确定为农服务中心有关项目的经营业主,并与之签订相关协议。经营业主须自觉接受辖市、区供销合作社的行业管理,实行自办证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五条
日用消费品、农资和烟花爆竹等商品,推行由规模连锁企业配供,逐步增加商品配送品种,提高配送比例。对特殊商品,要建立商品准入和可追溯制度,对进货渠道和供货商进行登记管理。对违反进货规定的,供销合作社应责令其整改。整改不到位的,须提前终止协议,予以摘牌。
第十六条
辖市、区供销合作社负责为农服务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制定为农服务中心管理制度。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创建单位负责相关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五章 评审验收
第十七条
坚持标准,严格评审程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民主评议的评审原则对为农服务中心进行评审验收。
第十八条
评审程序与方法:每年11月进行评审验收。评审程序由资料评审、现场评审两个阶段组成。
(1)资料评审:11月上旬由辖市、区供销合作社(新区社会发展局)报送《为农服务中心申请表》、工作小结以及图片(电子图片)等。11月中旬由市供销合作总社组织材料评审工作。
(2)现场评审:11月下旬由市供销合作总社和市财政局联合组成评审小组,必要时邀请相关单位参加,对资料评审合格的逐个进行现场评审。
(3)评审结果:现场评审结束后,由评审组结合资料评审情况确定预通过名单。
第十九条
对发生假冒伪劣商品、坑农害农事件或重大安全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六章 命名与奖励
第二十条
根据评审验收小组的评审结果,将为农服务中心预通过名单在镇江供销合作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对公示期间反映的问题,由评审验收小组负责核实。对公示无异议的为农服务中心,报市政府审核批准,并予命名、授牌。
第二十一条
全市每年创建10-20个为农服务中心。实行“以奖代补”的财政扶持政策,市财政给予每个为农服务中心10万元的财政奖励资金,辖市区财政给予相应配套资金支持。
第二十二条
建立完善考核奖励机制。把为农服务中心建设纳入辖市区社综合业绩考核。根据为农服务中心建设数量质量、经营管理、服务面积等方面的考核情况,予以表彰奖励。
第七 章 附 则
坚信为农服务前途广 篇3
找到为农服务大平台
当初,高中毕业的田林祥一直在东北跑业务。当延庆县康庄镇刁千营村支部书记胡锦珀找到他,并向他介绍爱农信息驿站时,田林祥感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爱农信息驿站的“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科技支撑、农民受益”运作模式让田林祥感到莫名的兴奋:“驿站是服务咱农民的大平台、新平台,也将是实现我个人价值的新平台。”
成为爱农信息驿站信息员后,田林祥首先把驿站的服务内容、工作流程等详细了解,并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接着便把驿站的工作开展到每家每户,田间地头。然而,“农民接受新鲜事物比较慢,让农民认识到信息对于他们的重要性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的工作并不顺利,但田林祥没有放弃。他首先想到的是“便民”,从一家一户上门帮助农民缴纳电话费开始,让村民们逐渐了解爱农信息驿站,并通过与当地村委会的不断沟通,大力宣传爱农信息驿站。这为驿站开展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村民们渐渐对爱农信息驿站的兴趣越来越浓,有什么事都爱到驿站问问,随着村民们对驿站认知度的提高,田林祥也在考虑着: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驿站的作用呢?于是,他又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爱农业务:代收手机费、车船税、冲洗照片等等,让农民实实在在地得到便利。田林祥的工作不但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大力支持、认可和欢迎。
田林祥的努力很快得到了领导的认可,成为延庆县区域经理后,他工作起来更卖力了。“我的工资每月只有1000多元,但我认为这份工作有前途。”田林祥说,“现在全县涉农部门的领导、各种农业协会负责人,甚至普通的农民都与我非常熟悉,我都快成‘名人’了。”在他的潜意识里,这些都是难得的资源。
让田林祥津津乐道的是,2007年11月份,他和其他优秀农村科技协调员在北京市科委农村发展中心的组织下赴日本进行了为期7天的农业实用技术交流和考察学习。期间,他们与日本中央农业综合研究中心、日本山岸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广泛交流,深入调研日本研究合作员制度,并考察调研了山岸会的种植业、畜牧业生产基地和产经销一体化的运行模式。
为新农村建设
发挥驿站作用
延庆县爱农信息驿站在田林祥的努力下,名声越来越响,来驿站寻求帮助的人自然就多了起来,咨询的内容也五花八门。
当地农民詹凤美和李维平看到其他地区的农家院都办得红红火火,可是不知道人家是怎么搞的,本想跟人家学点儿经验,可苦于“投师无门”,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两个人走进了爱农信息驿站。接待他们的正是田林祥,在了解了二人的想法后,田林祥认真地在网上查阅资料,分析各种类型民俗接待户的特色、发展优势等等,并给他们做了详细的解释,最终二人满意而归。
在延庆县爱农信息驿站各站点,为村民查阅大棚保温情况、为村民查阅治疗皮肤病的医院、为乡村医生查阅医学知识等等,这种助农行动每天都在上演着。除帮助农民查阅生产技术、市场需求、农业问题等信息外,驿站还与当地政府、村委会、当地教委合作,利用农闲时间举办计算机技能学习班。田林祥介绍,2006年底举办的第一批计算机实际操作培训,参加的人数就达到了38人。驿站举办的各类培训活动充分发挥了爱农信息驿站的功能,也有效地推动了农民走上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新农村发展之路。
在市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延庆县爱农信息驿站已经扎根农村,并且正在飞速发展、壮大。谈到今后的工作,田林祥表示,将继续紧密联系群众,发挥好爱农信息驿站信息员“上传下达”的作用,把北京市科委科技服务工作和农民需求及时、有效、稳固的联系在一起,充分担当起农村科技协调员的纽带作用,为更多的京郊农民服务。
何为农村信息化
农村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农村信息化就是以信息媒体技术装备农村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充分开发、应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逐步由农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
何为农业信息化
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称为农业信息化。其特征是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技术等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实现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农产品消费的科学化、智能化。
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策略探索 篇4
一、面临的形势
全球气候变暖将使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变得更为频繁, 从而导致出现暴雨洪涝、高温干旱和低温冰冻等灾害的可能性加大。气象灾害对安乡县农村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威胁十分严重, 有的年份, 一次灾害就会使农民一年的收成毁于一旦。就2013年的最高气温已经创1960年以来历史同期新高达到39.2℃, 6月以来最高气温≥35℃的日数已有43天了, 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将导致干旱进一步加剧, 全县农作物受旱面积和受旱程度将快速发展, 双季晚稻、一季稻、棉花及其他农田作物已经严重受影响。
(一) 提升农业气象预报水平。
一是开展多元化、多时效的农用天气、农业年景、关键物候期、农业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等动态化和精准化预报。在春播秋种关键期、低温阴雨、干旱和病虫害高发期, 及时发布相应的指导预报, 指导农业生产。二是气象服务与农业保险组合, 结合农作物的各个生长阶段对气候条件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气象服务。
(二) 推进现代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
围绕农业防灾减灾、农业保险的需要, 做好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渔业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与评估。针对不同经济作物与农业设施, 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与评估, 为农业生产和管理者采取相关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和咨询服务。
(三)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加快安乡县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炮点的建设, 完善三级人影作业指挥系统, 做到统一指挥, 及时高效, 抓住有利时机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以最大限度缓解旱情, 从而扎实提升安乡县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决策水平和有效应对能力。
二、加强“两个体系”建设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简称“两个体系”。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 是推进安乡县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 对防御气象灾害、减少损失,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 建设目标。
用2~3年时间, 建立较为完善的“两个体系”, 从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基本满足安乡县农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气象为农业服务科学性明显提高, 气象为农民服务的针对性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城乡气象服务均等化。形成精细化、覆盖面广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和构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和风险管理为一体的、适合安乡县农村基本情况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使农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明显减少。
(二) 主要任务。
一是加强暴雨、连续高温、低温、台风、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 建立应急防御机制, 开通信息平台, 将灾害性预警信息准确及时传递给领导及服务对象。第一时间作出应对策略, 第一时间防灾减灾, 第一时间报道灾情信息, 并做好灾后重建服务工作。为此, 必须建立健全组织建设、信息通道。对突发性事件, 建立应急队伍, 镇、村 (企业) 、组三级联动;通过乡镇信息平台、信息群发功能、广播、电视等渠道保证信息畅通。二是加快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各乡镇建设一个气象信息服务站, 明确一名负责人分管, 并确定一名兼职气象协理员, 负责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和预警信息的传递, 气象灾情的收集上报, 本辖区自动气象站、气象预警系统的日常维护和运行, 各村气象信息员 (由村支书担任) 的管理和更换, 配合气象部门对气象信息员进行培训等工作。三是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 加快推进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和手机短信平台示范系统等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四是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卡和气象灾害防御明白卡发放制度。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与组织部门合作, 开展乡镇干部气象防灾减灾培训。五是构建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机制。气象局与农业部门要建立部门之间的会商、联合调查等联动制度。建立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 开展气象咨询、灾害预警等业务。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人员和信息员作用, 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及乡镇政府建立“直通式”联系, 实现针对性和快捷性的农业气象服务。六是围绕关键农时季节、农事活动开展农用天气预报, 提供农业气象保障服务。
三、结语
农民是较弱势的群体, 规避气象灾害风险必须靠社会的力量和政府的投入,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统一发布、分级负责”的原则, 以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为根本, 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 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 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 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 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 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 最大程度减轻农业灾害损失, 为安乡县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安乡农村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农村气象监测体系, 提高预报预测水平;丰富农村气象服务产品, 满足需求变化;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提高防御气象灾害风险能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健全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体系, 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农村气象服务的工作措施。
为农服务 篇5
产量表现:该品种对肥水要求不严格,水地和节水栽培均可种植。两年高肥区试平均亩产394.9公斤,比对照京411减产0.7%;两年节水区试(全生育期只浇一次冻水)平均亩产336.8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8.8%;2007年节水生产试验亩产330.3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7.4%,高肥生产试验亩产410.3公斤,比对照京411增产1.3%。
栽培技术要点:施足底肥,一般亩施二铵30公斤,尿素10公斤,旋耕前施入土壤中。适期播种,北京地区适宜播期为9月30日前后,基本苗节水条件下以23万为宜,肥水条件好的地块以18-20万为宜。早春注意搂麦松土,以保墒增温,促进麦苗早发快长。在水源不足的条件下,冬季浇足冻水,春季不浇水或浇1次拔节水,生育中后期如有脱肥现象,可在雨天少量追肥或在灌浆期结合防治蚜虫进行叶面追肥。有条件的地块,浇拔节水和灌浆水,以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生产上注意防治白粉病。
为农服务 篇6
[关键词] 强化;服务;搞好;农机补贴
农机购置补贴,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支农惠农政策,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稳定、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小康,意义非常重大。天水市自2005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以来,该项工作稳步开展。2005—2010年,共投入我市补贴资金449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资金3985万元,省财政补贴资金510万元,引导农民投入购机资金10500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27220台(套),受益农户26051户。到2010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2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达到22218台,分别较“十五”末增长32.7%和14.5 %;农业装备水平逐年提高,结构日趋合理。随着补贴工作的开展,补贴程序逐年完善,补贴资金逐年增加,补贴范围逐年扩大,补贴种类逐年增多,享受补贴的农户逐年增加,农机作业面积逐年扩大,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尽管如此,但也在各县(区)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需要在工作中改进的地方,特别是服务方面,存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总结过去,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是贯彻好、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重要举措。
一、强化服务的重要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在在农机补贴工作中,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农机补贴,让享受到补贴的农民方便购机、安全操作、增加收入。如果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服务工作不到位,这项惠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就会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农机补贴工作的落实。
1.影响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本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工程,可能会由于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不好、服务水平不高,使农户在思想上误解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怀疑这项惠民工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行动上做一些负面的宣传。
2.加大用户的购机成本,耽误农时。由于有些县(区)在制定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时,手续复杂,程序繁多,没有将方便农民放在重要位置,不切实际的制定实施方案;也有些乡(镇)、县(区)补贴工作开始时,机械的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作息时间,没有加班加点,节假日或下班后,停止办理手续;也有些工作人员不坚守工作岗位,农户办手续找不到人。使得购机农民办补贴手续时,跑的次数多,用的时间多,花的费用多。据统计,我市偏远乡镇的农民进城一次,车费、伙食费等要70~80元。进城办理补贴手续时,家里的农活还在等着他们,而他们却不能去干。这样就加大了农户的购机成本,耽误了农业生产。
3.影响购机户正确、安全使用农机,使得农机作业质量不高,作业效益下降,农机事故增多。购机户领到补贴机具后,首先要进行机械常识、维修保养、安全操作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培训也是服务,如果培训跟不上,由于操作技术不到位,农机作业就达不到农业生产的技术要求,使得农机作业质量差,农民使用农机的人就会减少,也降低了农机作业效益。培训跟不上,购机户在使用农机过程中安全事故增多,危及购机户的生命和财产,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小型微耕机迅猛增长,由于技术培训不到位,加之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车辆出现紧急情况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不能正确处理,以致安全事故上升,伤及生命,损失财产。
只有强化服务,才能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入贯彻,才能让广大农民群众深切感受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以及党和国家对农民的帮助和关怀,才能更好的使用农业机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所以,服务意识强不强,服务水平高不高,服务到位不到位,在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强化服务的几点建议
1.参与补贴工作的农机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农机销售部门、农机生产部门,都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为农服务意识,一切从农机户的利益出发,因地制宜,联系实际,详细制定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实施方案,并认真贯彻实施。
2.农机管理部门是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主要部门,该部门服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补贴工作的成效。
(1)省级农机管理部门在确定补贴产品名录时,要深入乡村,深入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农机,就确定什么样的农机;对于不符合农民意愿的产品坚决不能让进入补贴产品名录;在确定补贴企业及补贴产品时,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对于产品质量不过关的企业和产品,坚决拒之门外。在制定补贴程序时,一定要方便群众申报,方便群众提货。在补贴时间上,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要在每季农业生产到来之前,做好前期的准备,及时开展补贴工作,让农民所购农机不误农时,在农业生产中尽早发挥重要作用。每年第一批补贴应在春耕生产前实施,第二批补贴在“三秋”生产前实施。
(2)县级农机管理部门在补贴工作中,一是要采取多种措施,宣传好农机补贴政策。如我市的有些县(区),采取了媒体宣传、专题会议宣传、在乡镇逢集日设点宣传、在整村推进村重点宣传的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二是要严格执行补贴政策,坚持“三公”原则。对办理手续的农民,热情接待、耐心服务。并且要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办理补贴手续,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发生。三是要对购机户进行业务技术培训,讲解相关的机械常识、维护保养、安全操作等方面的知识,使购机户在技术上得到良好的服务。四是提前联系销售企业,及早供货,让购机户将补贴机具尽快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五是搞好后续服务。对补贴机具,进行跟踪服务,采取电话或走访了解,了解补贴机具的使用情况、质量情况,将相关信息上报上级部门,并反馈给供货企业。督促供货企业严格落实“三包”服务。六是严格督查。对于补贴机具采取抽样调查、随机调查等手段,落实机具的到位情况,严防只办手续不提机具,套取国家补贴资金,损害人民利益,影响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3)财政部门在该项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认真审查补贴手续,对于不符合补贴政策的,坚决不能办理;对于供货企业办理结算手续时,如发现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坚决不予结算补贴资金,并取消其补贴供货资格。同农机部门协调,搞好核查工作,对真正需要机具的农民,享受到机具补贴。
(4)农机销售部门要树立“用户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搞好供货,搞好服务。进货必须验收产品合格证、农业机械推广许可证等相关证件,对于不合格产品,坚决不能流入补贴市场。“三包”服务既是企业生存的条件,也是体现为农服务的重要内容,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更换或维修,搞好“三包”服务,让用户满意。
为农服务 篇7
1.1 成立乡镇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
先后成立了贡嘎县吉雄镇、甲竹林镇、杰德秀镇等乡镇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由乡政府乡长任组长,副乡长和县气象局分管业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各行政村村长和乡镇信息服务站信息员为成员。各个乡镇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负责辖区日常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安排部署、应急预案的修编演练、应急预案启动后的指挥协调与组织实施、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与实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监督评估,乡镇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站、气象信息服务站的日常管理及工作目标考核,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员的任用、培训等相关事宜。
1.2 加强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
按照西藏自治区和山南地区及贡嘎县气象服务“三级规划”,积极完成协岗堆镇、吉雄镇、甲竹林镇、杰德秀镇等7个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落实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加挂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牌子,安排1~2人从事气象业务服务工作,加强对气象信息服务站的业务指导,发挥气象信息服务站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农牧业气象服务产品、开展农村牧区气象科普宣传和综合信息服务、承担气象设施管理、气象灾情收集上报和信息员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1.3 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创建乡镇农牧综合中心气象信息服务站,制定服务站工作、管理和预警信息发布以及灾情上报制度。与县综治办、科技局、农牧局等单位协商,明确各乡镇至少拥有1名气象协理员;将优秀双联户户长、村级科技特派员、村级信息员、保险特派员等人员纳入气象信息员队伍;吸收中小学辅导员、种养殖专业户、专业合作社成员、县级医院和乡级卫生所部分人员为气象联络员。制定气象信息员管理办法,做好户长信息管理工作,将气象信息员相关信息报当地气象部门备案,并定期进行业务知识培训,督促检查填写工作日志。
1.4 建立涉农部门联动合作机制
加强与民政、水利、国土、农业、农牧局等涉农部门全面合作,实现数据资源、人才资源、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及技术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面向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制定合作方案。按照“资源共享、设施公用、优势互补、统一联动”的原则,制定合作方案,实现“三农”服务基础设施、专家团队、信息服务站、信息员队伍共享,费用共同承担,避免资源浪费,设施重复建设;落实联合会商制度。由气象部门牵头,每年举行2次以上联合会商,组织专家成员,在农事季节对气象与作物长势、农业生产形势预测、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及防御措施、气象为农服务新技术运用等,进行会商研判,并形成产品联合开展服务;健全产品发布流程。为农服务产品由气象部门根据联合会商意见统一制作,联合会签后通过网络、通讯、电子显示屏等渠道进行发布;完善发布渠道。构建县、乡、村级信息发布网络,使气象服务信息快速、准确到达服务对象。
1.5 成立气象服务专家联盟
成立县级气象、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部门技术专家和农民专家联盟,明确由县气象局分管局领导任组长,气象与农业等部门相关技术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和专家组成员,选择部分有文化、懂技术、有经验的种养殖大户进入为农服务专家团队,参与地方气象为农服务领导小组日常决策咨询和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指导,充分发挥专家联盟在“三农”气象服务中的技术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
1.6 争取地方政府政策经费支持
根据全区气象服务“三级规划”,结合贡嘎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认真编制《贡嘎县气象为农服务专项规划》,积极争取县政府将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乡镇目标考核内容,每年在财政资金预算上予以统筹保障。
2 突出西藏地方特色,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
2.1 大力开展“直通式”服务
将贡嘎县农林生产技术服务与开发专业合作社、贡嘎县蔬菜协会、贡嘎县新希望农畜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吉雄镇黄牛改良协会和森布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纳入重点服务对象,建立服务对象数据库,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定期向服务对象发布春耕春播服务专报、旬(月)报、预警信息、专题专项服务产品等各类服务产品,同时积极宣传推出争取服务对象定制具有特殊需需求的服务产品。
2.2 大力开展农业气象专项服务
针对青稞关键农事季节,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依据农业气象旬报,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及时修订上级业务部门旬报产品,开展生育状况、灾害情况调查和全生育期精细化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生产过程气象条件分析等专项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发布形式多样的青稞天气预报服务、农旬报固定气象服务、重要农事季节气象服务、主要农事活动气象服务、关键生育期预报服务、农业气象适宜性评价、青稞专项精细化服务等,为青稞的生长发育、田间管理、趋利避害,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和对策。
2.3 大力开展关键农事气象服务
着力开展春耕春播气象服务。根据前期天气条件和未来天气预测,发布《贡嘎县春耕春播气象服务专报》,开展青稞气象服务,重点关注干旱、霜冻、低温等不利天气发生前后的影响,提出适宜选苗、灌浆、播种等农事建议。着力开展现代农业青稞示范园气象服务。根据未来天气趋势,开展示范园青稞播种、生长、收割等气象服务,重点关注冰雹、干旱、洪涝、霜冻等影响,提出预防倒伏等农事建议。
2.4 大力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
充分了解贡嘎县气象灾害种类、强度及发生时间,建立灾害信息库,在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前做好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发生灾害时做好监测和服务工作,灾后做好评估工作。及时做好农业气象灾害调查。准确记录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灾害类型及农作物受害征状、受害程度与范围、成灾面积及比例,灾前、灾中采取的防灾减灾主要措施,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成灾的其它原因等基本信息和基本情况;及时整理灾情调查资料。分析灾害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提出恢复生产、促进苗情转化的防灾减灾具体措施和建议,因地制宜指导农牧民采取科学补救措施;及时提供农事季节和农事活动气象预报。及时收集、整理当地播种、施肥、喷药、收获、晾晒等农事季节和农事活动出现时段对气象条件的要求,适时调研、掌握种植业所处的生长发育阶段及农业技术特点,对上级农用天气预报指导产品进行订正,并将预报结果细化至每个乡镇。
3 建立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完善专业化监测预报技术系统
3.1 建立县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
利用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专业人才和技术优势,建立贡嘎县县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并与前期开发的县级气象预报服务平台有机衔接,实现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服务产品制作、预警信息发布等功能互补。
3.2 制定农业气象服务方案
结合县域农作物生长和灾害防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农业气象服务方案。主要包括周年服务方案、农业气象工作历、专家知识库、本县种植结构布局图、标准和规范等内容。其中,周年服务方案,按旬(月、季、节气)时间段,或按作物生育期,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编制。包含种植业重要农事季节、主要农事活动及关键生育期等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相关农事建议等内容。农业气象工作历,主要包含以旬和月为单位制作发布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开展农情灾情调查、与涉农部门联合开展服务、联合会商等内容。专家知识库,主要根据县域“三农”气象服务需求,建立集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指标、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措施等于一体的知识库。
3.3 运用和订正上级业务部门研发的指标体系
收集整理、修订完善农业气象服务指标集。主要包括农业气象适宜指标、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农用天气预报指标等3大类。
3.4 深入开展“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接地气”工作调研
“三农”专项建设得到地区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局党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带领农气组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和种植大户、养殖业、特色产业户和农牧民家中调研气象服务需求,及时召开防汛抗旱工作协调会、指导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制作发布气象服务信息、“防御规划图”、“种植分布图”、走村入寺开展防雷技能培训、气象信息员培训、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引导广大农牧民依靠气象科技知识进行种养殖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县委县政府高度评价和广大农牧民欢迎和好评。
摘要: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三农”服务长效机制,是实施国家气象服务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基层气象单位工作目标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根据地方党委政府服务“三农”的总体部署,把服务“三农”各项具体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为助推西藏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应该成为每个气象工作者积极探索实践并为之奋发有为的紧迫课题。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农机流通企业为农服务现状与对策 篇8
1 农机流通企业为农服务现状
我国原省市县三级国有农机公司, 作为农机流通主渠道,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变革和农机化的发展, 目前已绝大部分转变为民营企业, 县一级农机流通企业相当一部分为个体经营。各层次的农机流通企业作为各种品牌农机的分销渠道, 按照不同企业的营销理念, 通过售前 (咨询、推广) 、售中 (物流、培训) 、售后 (维修服务、配件供应) 等环节, 为农民提供大量艰苦的农机服务。
目前, 农机流通企业为农服务的现状, 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 即:救火救急多, 预先防范少;售后服务多, 事先培训少;被动应付多, 主动服务少;强调使用因素多, 亲情服务少。但总的来说, 农机流通企业还是能按国家的服务规范和生产企业的要求, 基本完成农机服务工作, 特别是售后三包服务任务。
随着国家农机补贴的强力拉动, 农机具需求量、保有量大幅增加, 这种农机服务的状况肯定不能满足农民用户的要求, 农民的长远利益缺乏保障。
2 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1 谁销售谁服务, 实践上尚有很大差距
我国的《产品质量法》明确规定, 谁销售谁负责服务。在实践中, 大多数农机流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流通企业, 或一些具有远见的小企业, 认同这一要求, 并尽力为之。但近年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即有部分新成立的企业, 重补贴指标争取, 重销售产品, 重关系协调, 把三包服务、培训、部品供应全部推向社会或生产企业, 售后服务不能及时到位。
2.2 比较重视三包期内的工作, 三包期外的服务得不到保障
一些流通企业往往是在制造商的要求和《产品质量法》谁销售谁负责规定下开展的, 是被动的, 而且主要负责三包期内的售后服务, 三包期外的服务尽可能推向社会, 主动放弃服务机会。表现为配件就地购买困难重重, 农忙中服务不及时, 机器使用效率下降, 农民使用成本上升。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 现在补贴实施时间比较紧, 机具供应非常集中, 农机产品在厂内调试、磨合的时间短, 加之事先培训不到位, 新增用户使用知识缺乏, 致使正常三包期内的服务量大幅增加, 许多流通企业被动应对, 往往叫苦不迭。
2.3 三包服务投入偏少, 影响服务效果
由于我国的农机产品销售利润率偏低, 而三包服务要求服务到田头、要求快速, 抢农时, 要求投入与销售量相适应的人财物。但从实际情况看, 很多企业在服务机构设置、服务人员和服务车辆配备等方面不愿或没有能力加大投入, 从而影响服务的效果。
由于以上基本情况的存在, 在国家大量补贴投入并大力拉动农机需求的今天, 农机产品投诉量、农民和企业的纠纷日益增加。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站介绍, 2008年中消协农机投诉站共收到农民投诉272件, 呈现投诉量大幅上升、大中型拖拉机投诉量升高、集体投诉事件在玉米收割机上, 且集中投诉有增加的趋势、拖拉机与农机具的配套不合理、维修服务质量不高、产品说明书不明确或宣传材料中内容与实际不符等六大特点。经处理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60.4万元, 比上年多了53.36万元。
3 主要思路和对策
3.1 塑造服务理念
农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服务, 服务是产品营销活动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现代营销越来越依赖于品牌也就是口碑, 而口碑的树立和传播,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进服务理念的确立和践行。服务理念的塑造和践行, 其本质要求是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顾客是上帝”、“用户赢, 公司才能赢”, 真正认识服务的重要性。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和增值服务, 变成农机流通企业的自觉行动和内在要求。
3.2 创新服务模式
3.2.1 推进“四位一体”, 打造联盟服务
农机制造企业和农机流通企业要通力合作, 建设和管理好分销服务渠道, 强力推进销售、服务、配件供应和信息反馈“四位一体”建设, 特别是建议农机生产企业要大力扶持农机流通连锁企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连锁网络优势, 以满足农民从选择农机到三包期内的服务需求。
与此同时, 农机生产企业、区域代理商、零售商要适当分工, 明确权责, 实施联盟服务, 上下左右互动。做到营销服务理念统一, 工作标准一致, 形成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从而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完全依赖生产企业或完全依靠流通企业的做法, 效果都不会好。推进“四位一体”, 打造联盟服务, 这是目前比较可行和有效的一种服务模式。
3.2.2 建立社会化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
农业机械面广量大, 品种复杂, 又是集中使用, 分散作业, 特别是近几年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区作业迅猛发展, 这对农机维修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 建立社会化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势在必行。这一方面满足农民在农机整个使用寿命期内的维修、配件供应等服务的需求, 彻底解决用户三包期外维修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 农机流通企业也不需要按照各个生产企业的要求, 建立不同标准的服务站, 能节约社会资源, 防止重复投资。
同时, 为了应对跨区作业的要求, 各个生产企业可以利用农忙季节差异, 集中部分经销服务商或农机维修中心的服务人员和车辆资源, 建立跨区作业流动服务队, 统一组织指挥, 统一准备部品, 为用户提供有效服务。
3.2.3 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建立品牌专卖店
现在, 部分生产企业鼓励流通企业建立品牌专卖店或4S店, 这对生产企业、对农民来说当然是件好事。但没有较宽的销售品种, 没有较大的代理区域, 没有一定的销售量支撑, 没有一定的服务利润空间, 农机流通企业很难走远, 更不要说做强。把建设品牌店或4S店作为普遍要求并不一定效果最佳。
3.3 提升服务水平
3.3.1 建设一支过硬、稳定的服务队伍
服务队伍建设和服务体系的完善, 直接影响农机服务的好坏。农机流通企业应加强服务人员的引进和培训, 提高服务技能, 使其成为从事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维修、保养和配件供应的行家里手。这是保证优质服务的基本前提。
3.3.2 自觉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以“用户满意”为终极目标, 真正做到主动、热情、有效地为用户提供“全面、全过程”的服务, 特别是售后服务。能否做到这点, 关系到用户的收益, 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利益, 关系到品牌的形象, 在当前农机购置补贴环境下甚至还会影响政府的威信。
3.3.3 增加硬件投入, 加强软件管理, 推进服务升级
现在农机保有量的大量增加, 迫切要求企业增加服务装备投入, 农机流通企业特别是企业领导, 应以战略眼光, 抱着对农民、对政府、对工厂负责的态度, 配备服务硬件。
同时加强软件管理。包括建立用户档案, 建立服务人员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建立用户回访制度, 加强对服务人员的考核等, 从而推动服务升级。
通过农机流通企业的真诚服务, 通过服务与销售互动、公司与用户互动、售前售中与售后互动、领导与员工互动, 实现用户舒心、政府放心、企业安心的目标。
4 政策建议
(1) 加强对财政补贴机具经销企业资质的认定。对只收费、不服务或不具备服务条件的流通企业, 不能准入。
(2) 放开补贴机具价格, 核定补贴机具补贴定额。农机企业是微利行业和弱质产业, 要保证一定的行业利润率, 从而为保证生产企业的产品开发, 为保证售后服务延续和农民的长远利益提供财力支撑。
为农服务 篇9
1.1“两个体系”纳入到政府工作范围之内
富锦市气象局始终遵循“政府主导、部门推进、社会参与、促进发展”理念,将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积极纳入到政府部门工作日程,做好各个地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促进全市“两个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1.2 开展农业气象观测、服务工作
富锦市气象局结合本地农业实际,编写“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以及“农业气候区划”,建立农作物不同生长时期气象观测系统,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及烤烟基地安装2套6要素自动气象站,并在11个镇建立起气象信息服务站,关键农事季节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同时组建农业及气象专家联盟,开展农业气象灾害观测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深入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1.3 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富锦市气象局将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规范为《天气信息专报》、《气象周报》、《雨情专报》及《重要天气情况报告》常规重大决策服务材料,并针对各政府部门领导开通“富锦气象信息预警服务平台”,及时向各级政府发送重大气象灾害信息,实现对灾前、灾中以及灾后一系列的跟踪式服务,提升决策服务保障能力。
1.4 完善气象信息发布渠道
富锦市气象部门分别在全市10个镇、1个城关社区共安装11块电子显示屏,266个行政村全部安装气象大喇叭。充分综合利用网络、报纸、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高音大喇叭、百度贴吧、QQ群、微信等方式将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信息及时传递到每位群众手中。将本地气象预报节目改版为以本地文化、风情及政治为主要内容的气象影视节目,提升了气象预报节目可视性,吸引了大众眼球。
2 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气象信息的准确度较低
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决定着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好坏,气象信息准确度越高,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越高。目前富锦市气象局天气预报准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人才技术缺乏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也是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这直接导致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水平较低、气象灾害监测站布局不科学等,这些现象都会影响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正常进行,很难发挥出气象部门优势作用。
2.3 气象服务的针对性较低
气象信息服务的针对性、适用性与农业生产发展需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存在。应加大对灾害性天气、关键农事季节的天气加强跟踪服务。
3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对策
3.1 提升气象预警信息服务能力
富锦市气象部门应不断提升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及效益,把气象防灾工作积极纳入到防灾减灾体系中来,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社会及管理职能提升气象灾害的预报和预警水平。通过不断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使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以及农村防灾减灾体系更好的为三农服务。
3.2 做好气象为农服务方面的人才技术培养
在建设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以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先进的技术指导。所以,对于富锦气象部门来说应加强人才技术的培养,政府部门应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3.3 不断丰富服务内容
气象部门应深入农村,加强与农民沟通交流,了解农民所需。在传统气象服务基础上,完善气象服务产品内容,拓展服务层面,不断提升气象科技服务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开展一系列配套服务,最大限度发挥出气象部门主观能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齐军岐,陈卫东.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问题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2,32(2).
为农服务 篇10
1 农业气象服务的内容
1.1 提供天气预报以及预防灾害性天气的措施
为农业部门以及农民提供每天的天气状况, 并对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进行短、中、长期的报道, 从而使农民做好提前的防范。同时, 根据所研究的成果, 给农民提供一些预防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和技术, 帮助农民度过灾害。
1.2 对农业进行气象监测, 提供农业生产管理意见
农业气象监测主要是通过使用卫星遥感, 依据地面农业气象网数据, 从而对农作物、灾情、土壤水分、气候条件等进行检测, 总结预测信息并对气象条件的利弊进行分析, 从而为农民提出农业生产管理意见。
1.3 实行人工降雨及防雹措施
农业生产中, 会时常遇见干旱或降雹天气, 为了减少干旱和雹子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农业气象部门会进行人工增雨飞行作业以及人工防雹作业, 从而将灾害降低。
1.4 开展森林火险检测
通过利用气象卫星对森林、草原火情进行检测, 从而提前制定防范措施, 对森林、草原等火灾进行预防。
1.5 改善生态环境
天气气候条件对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 农业气象部门一边提供气候环境变化资料, 一边对生态环境进行检测, 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前提, 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2 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现有的服务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需要更高质量、更便捷的农业气象服务来满足它们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气象部门所提供的还是常规的农业气象服务, 而且农业气象情报服务的形式是单一的。这不但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 而且对农业生产的多样化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因此, 要对农业气象服务部门的观测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 并根据当地种植的特色和需要, 开展气象服务内容, 扩大服务领域, 提高服务时效。
2.2 基础设施差, 专业技术人员短缺
农业气象服务部门之所以不能满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设施差、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基础设施差主要表现在检测仪器陈旧, 现代化程度低, 而且观测手段和方法有待提高, 在资料处理上效率低, 还主要靠手工操作, 技术更新慢。对于气象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却呈现出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现象, 且人员知识老化。由此可见, 气象服务部门的基础设施以及工作人员方面急需调整。
2.3 拓展服务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现阶段看, 我国农业气象服务部门中的农业气象和遥感业务服务领域扩展的空间较广阔, 但是在扩展服务领域时却遇到了很多问题:设计的总体方案与将要实施的方案出现差异, 低水平重复较多;综合性项目没有得到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气象服务信息化工作滞后。
3 促进农业气象服务发展的措施与趋势
3.1 扩宽农业服务范围, 提高服务质量
为了加强农业气象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 保证服务的时效性、准确性和覆盖面, 并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就要加强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农产品的服务措施。而且还要加大对县、乡、镇等基层对象的服务, 为其提供精细的气象信息产品。同时, 利用现代通信技术, 充分发挥通信技术的快速便捷的特点, 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
3.2 开发应用“3S”技术
所谓的“3S”技术系统主要由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GI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和EOS/M0DDIS资料处理系统 (RS) 3种技术系统组成。逐渐开发应用此项技术, 将会使我国农业气象部门获得更好地服务效益。
3.3 建立农业气候资源示范基地, 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逐渐建立农业气候资源示范基地, 并对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农业的气象进行科学研究, 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及时的、可靠的决策依据, 从而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
4 结语
农业气象部门是一个面向社会和公众的服务部门, 气象服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农业服务。目前, 我国的现代农业气象部门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并逐渐得到发展。农业气象部门服务的机构分为国家、省、地、县四级;服务对象以农业为主, 但也为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服务;服务的目的是预防灾害、农业稳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 因此加强农业气象服务,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质量, 不但可以增强农业防灾抗灾的能力,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还可以为发展生态农业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研究组.科技全球化及中国面临的挑战[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为农服务 篇11
【关键词】基层气象台站 服务三农 问题 建议
中共中央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农村工作,自2004年以来连续九年都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安排和布置全国的三农工作。2012年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
气象部门作为涉农服务单位,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就提出了为“三农”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的方向。那么如何更好地为农服务呢?笔者根据灵川县气象局近几年的为农服务情况,并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来提出一些建议。
一、灵川县气象局近几年的为农服务情况
1.做好天气的监测和预报服务
农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气和气候,干旱、洪涝、低温、冰雹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有着较大的影响。近年来,为了更好地监测各地的雨情,灵川县局已在全县十二个乡镇建立了自动气象站,汛期期间每次大雨以上过程我们都会将各乡镇的雨量情况汇报给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各乡镇领导,为他们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为他们指挥全县防洪抗旱提供决策依据。
在气象预报服务方面,灵川县气象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决策气象服务领导小组,每年春节过后,我局都组织预报人员制定《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和《决策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并根据方案组织预报人员认真查找历史资料,分析、制作周报、月报,春耕春播气象服务材料,汛期降水预报,寒露风预报等,并通过118公文网发送至县领导及各乡镇有关单位手中,每天还通过电视、121、手机短信的形式发布天气预报,还随时用手机短信平台、118公文网、电话向县领导汇报。
2.加强乡村气象信息服务工作
抓好乡村气象信息员工作。气象为农服务要发展,气象信息员的作用不能忽视,气象信息员在打通“最后一公里”上将起很大的作用。目前灵川县共有义务气象信息员179名,分布在各乡镇村委,我们每年都要对其培训一次,每月都要发一条培训短信。而且每个月都要跟部分气象信息员进行电话沟通。今年3月27号我县遭遇今年第一场冰雹天气,我们通过短信平台和118公文网发布了预警,这个预警发到县、乡领导和广大气象信息员手中,他们又通过手机和口信通知村民,采取措施,全县未发现灾情发生,所以信息员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3.积极开展人工增雨工作,为农业防灾减灾作贡献。
人工增雨是科学运用人工影响天气,合理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近年来其业务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人工增雨作业在抗旱减灾、水库蓄水、森林火灾扑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效果明显,可以说人工增雨是一件农民看得见的、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政绩工程,也是抗旱减灾的最直接最有效益的有效手段之一,灵川县政府非常重视人工增雨工作,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气象局局长为副组长,相关单位局长为成员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县政府都会根据抗旱需要,要求气象局择机进行作业。此项工作已经常规化,深得老百姓的好评。
4.开展特色效益农业气象服务
近年来,灵川局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和“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找准气象服务的切入点,增强服务的敏感性和针对性,在特色农业上下功夫。该局根据百香果种植户的要求,给他们提供气象服务周报和月报,并将突发性、灾害性、转折性天气通过手机短信方式发到他们手中,深受他们欢迎。
二、目前为农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自动站维护无经费,人员不足
该局自动站多年来无维护经费,维护人员也是兼职多项工作,往往是力不从心。
2.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不高,指导性不强
特别是定量、定时、定点预报以及灾害性、转折性、关键生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的准确率还比较低。公开发布的气象信息产品也以一般性天气预报为主,针对不同行业、品种、地域和具体农时农事的专业、专项性的服务产品不多,对重要天气过程的影响评估和影响后的跟踪、延续服务不够,服务效果不明显。
3.无专项经费支持
農村气象信息服务站上级无专项经费支持,地方也无人员编制, 按照“六个有”的建设标准来建设,建设得越多,县局负担也就越大。
三、气象为农服务的建议
气象为农服务是“公共气象”的主体,是气象部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点。虽然农业生产经营的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但农业对气象的敏感性还是越来越强,抗御灾害的脆弱点越来越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针对目前现状,一是政府要加大对气象的投入,二是气象部门必须确实提高为农服务的能力,在服务的精细化和针对性、指导性上取得新突破。
1.政府加大对气象部门的投入
包括对现代化建设和气象信息员、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等的资金投入。
2.提高预报准确率,开展针对性、指导性地为农服务
预报的准确率越高,气象发挥的作用就越大,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也越大。目前,气象部门应注重发展针对农、林、牧、副、渔等不同产业、不同品种和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专项服务产品、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
3.建立健全气象组织网络体系,提高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目前气象部门内部的组织体系已经相当健全,要健全和完善的是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是气象服务到农户、到田头的重要环节,承担信息传递,解释应用、现场指导等任务,要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并配备必要的服务设施,努力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促进气象为农服务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虹.《当前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2005,184-193.
绥阳县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探析 篇12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生产现状,需求,问题,建议,贵州绥阳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 农民经济收入增长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工作, 近年来连续以一号文件加以强调, 表明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贵州省委省政府及遵义市委市政府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将解决好“三农”问题当成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气象部门作为基础性公益性的事业单位, 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为分析绥阳县农村改革发展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和气象为农服务现状, 查找不足, 深入乡镇村居开展调研, 邀请作栽、植保、水产、蚕桑、渔政和部分农技人员座谈, 听取气象为农服务意见和建议, 实地考察小关金银花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 与从业人员交流, 收集气象服务需求和建议, 还开展了问卷调查, 通过调研, 为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积累了基础信息。
1 农业生产现状
1.1 绥阳县基本概况
绥阳县位于贵州北部大娄山中段, 国土面积2 566 km2, 有耕地2.77万hm2, 森林覆盖率28%,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下辖12个镇3个乡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市级工业园区和1个县级工业园区, 粮食产量在27万t以上, 粮、油、烟、畜、椒、药、菜等七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金银花、生态土鸡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是“中国绿色果蔬之乡”[1,2]。
1.2 绥阳县气候特点
年平均气温15.1℃, 降雨量1 160 mm, 平均空气湿度在80%以上, 无霜期283 d, 年日照时数1 114.2 h。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季风特征明显的特点, 气候资源丰富。但灾害性天气频发, 洪涝、干旱、暴雨、强对流、秋绵雨、高温、寒潮、大雪、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
1.3 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 根据调查, 绥阳县农业生产连年出现“四个减少”, 即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减少和人均占有量减少, 最为严重的是耕地面积因退耕还林和城镇化建设等因素而有了大幅度的减少;其次, 受其他因素如土壤肥力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 优化和改善种植业结构的难度比较大, 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和规模较小, 另外由于现代化基础设备的欠缺, 使得产销衔接松散,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再次, 因为地质环境等因素, 导致常规农业发展缺少后劲, 出现了挤压格局, 缺少资金投入, 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困难。
2 农村改革发展的气象服务需求
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得知, 为农气象服务的需求共有3个方面: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信息、气象科技技术指导和农业经济信息。广播、电视以及手机和电视等是农民了解气象信息最常见的途径, 其中, 最能得到农民认可的就是电视;通过贵州农经网, 农民所能了解到的信息有农资价格、农业气象以及农产品供求信息, 因为农村网络普及率不高, 对网络有一点了解的农民大约有30%, 还有3/5的农民不对于这些网站不太了解。在农产品信息的公示方面, 认为公示在贵州农经网上比较好的农民占1/4, 不清楚怎样公示的农民有30%, 农经信息在农村的普及还有较大的困难;对于气象科普知识如种植新品种所需要的气候环境、防雷知识等有一些了解的受访人员占到了3/4。通过调查了解到, 农民想要了解的气象服务信息有很多, 例如灾害预防以及农业气象科技等, 短期气候预测或年景气候展望便于调整种植结构和安排农业生产, 在建设新农村以及选址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气象因素的影响。通过大量的调查可知, 农村改革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一般反映在下面几点。
2.1 农村新经济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一些自然灾害, 比如洪灾、风雹、凝冻、干旱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业产业化结构优化的大力进行, 展开规模化农业生产的乡镇越来越多, 因此天气预报必须确保精准性和时效性。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在进行设施和高效以及观光农业上都对农业气候的可操作性论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想要多了解气候条件, 因此需要延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时间, 尤其是在自然灾害以及农忙季节到来的时候, 更要增加这类节目播出的时间和频次。农民还希望有其他方式以及手段来了解气象信息。
2.2 新村镇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在建设新村镇的过程中, 农民都非常在意自然灾害, 比如洪灾、风雹以及强降雨等因素的影响, 另外也很重视光照以及通风等条件, 因此新村镇建设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程建设气候论证、雷电防护以及合理利用气象资源等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3,4]。
2.3 培育新农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乡村干部以及农村都想掌握更多的气象科技知识, 从而加强对农业气象、农经信息等的运用能力。
2.4 新农村生活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在改革农村的过程中, 乡村人民以及各级干部都希望有一个高质量的生活, 同时也希望能够建设出良好的劳动环境, 所以对生态与健康以及旅游气象等提升生活品质有帮助的气象服务有较大的需求。
3 气象服务现状
气象为农服务是绥阳县气象局的工作重点。近年来,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新情况以及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组织了多次的技术攻关, 同时不断加强业务能力的培训, 提升为农服务产品品质, 确保其效率, 在农业气象、自然灾害预防以及农村气象观测体系和人影作业等方面具有社会经济效益。
3.1 完成农村气象监测站网建设
目前, 全县已建成21个地面气象观测站, 各站之间的平均距离仅10 km。选择以及搭建了多个土壤等观测站点, 以此保证能在任何时间监测洪灾、强降水、气温等气象数据。全县所有乡镇共增加了7个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另外, 覆盖全县15个以及113个乡村和行政村的逾120名信息员和15名联络员构成的农村和乡镇气象团队提供了非常多的信息途径为气象信息的传输, 从而确保能够覆盖整个乡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缓阳县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构建, 同时还提高了气象为农服务水平, 加强了服务能力。
3.2 提高为农服务产品技术含量
为了确保主要的农作物产量预报的精准性, 进行了油菜以及水稻等产量预报, 将各个时效的预报对外公示, 近年预报精准率都超过了95%。为了完成好预防虫害等工作, 与农业机构的植保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进行了作物病虫情报等预报工作, 为在第一时间将气象保障服务提供给这些预报工作, 这些年出现等级预报精准率达到了100%。为进一步加强科学使用水资源的气象服务能力, 建立了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体系, 因此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为政府科学调度水资源决策。
3.3 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一是及时通过传真、Email等方式把《重要气象信息专报》《气象信息报告》《气象信息快报》等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向所有党委政府部门进行传递;其次是通过贵州农经网对各种信息, 比如农业科技与百科以及气象进行传播;再次是通过广播、电视以及报纸等对重要的天气气象信息进行传播。
3.4 科学开发使用空中水资源取得效益
全县部署了人影高炮作业点6个、火箭发射装置1台 (套) , 根据需求和气象条件, 及时组织人工增雨作业, 缓解旱情, 在2013年抗击特大干旱中做出贡献。
3.5 加强应急气象服务系统构建
为进一步加强重大灾害性天气应急响应能力, 明确了气象应急响应方案, 将其添加到县政府应急响应系统, 积极开展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气象保障服务。但依然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任务, 一般反映在下面几点:首先是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具有很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农村没有很高的信息化程度, 气象信息传播途径无法满足农村人民群众的需求, 农经信息交换的难度非常大。其次是天气预报的精准率落后于规模化农业, 除此之外, 天气预报的实用性也落后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再次是科普知识普及面以及农村自然灾害防御安全措施落后于保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最后作物新品种引进气候区划论证工作相对滞后, 缺乏技术支撑, 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差距。
4 建议
4.1 在农村公共服务系统中添加气象服务
气象工作和农村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构成农村公共服务的关键部分就是气象服务, 要体现出气象在农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以及重要性。尽可能让乡镇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系统中加入气象为农服务系统, 推动气象为农村服务系统的构建。首先要尽快构建农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体系, 主动提供天气预报业务服务;其次是尽快建设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社会化综合管理系统。尽快打造出一支农村气象信息员团队, 指导这些人负责搜集气象和农经信息以及气象知识普及等工作。完成好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工作, 尽可能确保公共气象服务进村入户。
要对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方式进行优化, 借助电话、报纸、广播等不同途径, 拓展气象信息的涵盖面, 从而确保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农村文化站服务系统的构建中添加气象服务功能, 借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农民对气象知识有一个及时、全面的了解。
4.2 优化和改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网络
与广电部门建立合作关系, 按照农村电视普及率提升和农民生产生活的特征, 延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时间, 对其播出时间进行相应地改变, 特别是在农忙季节要实现村民收工后了解天气动态的需求。加强与电信部门的合作, 根据农民手机使用率越来越高的特征, 主动提供手机短信定制服务, 特别是针对重大的灾害性天气信息, 保证能够在第一时间向种养殖大户以及农村乡村基层干部发送有关信息, 从而为其预防自然灾害提供帮助。
4.3 尽可能提供优良的气象服务
主动进行细化到乡镇的天气预报, 围绕重要性天气和农忙季节, 不断提高落区和量级的预报精准性, 延长预报时间, 将超过3 d的天气预报提供给农民。积极和农林等部门合作, 完成好不同时期的天气预报工作, 从而让农民能够很好地预防灾害, 合理地安排好生产。增强气候、天气以及气候改变影响我国农业粮食的探究, 进行农业气候可操作性论证, 帮助农民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 从而提升为农气象服务水平。进行农村建设项目的气象评估服务, 将气象评估报告提供给农业生态工程以及城镇化建设, 为政府部门提供建议。完成好改造房屋的抵抗灾害设计技术指导以及工程开展等工作, 尽可能降低自然灾害所产生的影响。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增强农村预防灾害的科普知识宣传, 加强农民以及农村减灾与防灾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葛慧君.大力提升气象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J].浙江气象, 2011 (1) :3-4.
[2]周福, 谢慷, 俞骆波, 等.基层气象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浙江气象, 2011 (1) :5-8.
[3]牛国良.我国气象部门创新公共服务职能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 2011 (11) :128-129.
【为农服务】推荐阅读:
气象为农服务07-25
为农气象服务09-24
为农服务:社会化07-25
服务产业与服务元素06-15
服务理念及服务目标05-10
万科服务服务标准10-04
酒吧服务员服务流程10-21
服务意识与服务礼仪05-11
社工服务中心服务流程08-25
牢记服务宗旨 端正服务作风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