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产业与服务元素(精选9篇)
服务产业与服务元素 篇1
养老服务业在我国整体服务业里是一个新生的业态, 也是发展较快的行业。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以及公共服务的日益完善, 养老服务业很可能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一个迅速崛起的行业。它的快速发展既是我们国家整体的社会需求, 也是政府管理服务的需求。
老龄化现状及未来形势
1999年, 我国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 截止到2012年, 老年人口已上升至全国人口总数的七分之一;2013年,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到2.02亿, 老龄化水平达到14.8%。
同时, 失能老年人数量继续增加, 从2012年的3600万增加到2013年的3750万人;2012年, 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总数为0.97亿, 2013年突破了1亿;空巢老年人数量继续上升, 2012年为0.99亿, 2013年突破1亿。
此外, 劳动人口将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 劳动人口总数已从2011年的峰值9.4亿人, 下降到2012的9.36亿, 劳动力供给格局正发生转变。
据我国从事老龄科学研究的专业部门测算:预计到2030年, 我国的老龄化率将达到三分之一, 每3个人之中会有一个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这时将达到老龄化的最高峰;从2010年到2049年, 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从2010年的1900万人增长到2049年的1亿人, 年均增长210万人, 届时我国高龄老人的总数将会占到世界高龄老人总数的四分之一还要多。
随着老龄化的快速发展, 家庭规模逐渐减小。1980年, 我国的平均家庭规模是4.6人, 现在是3.1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还会继续呈缩小的趋势。
养老服务业现状
首先是供需矛盾突出。目前我国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服务床位20.6张, 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每千人50至70张) 。
二是发展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养老服务的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尤其是农村地区基础差、起步晚, 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我国对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尚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 有的机构一床难求, 有的则是一部分床位处于闲置, 核心问题大多是在服务上。
相关政策和规划
2011年12月底, 我国出台了老年事业发展规划;2012年年初, 出台了“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规划;2012年3月29日, 民政部召开了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2012年3月上旬, 全国召开了第十三次民政工作会议, 明确提出要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普惠型的福利制度的建设, 其中都重点提到了养老服务的问题;今年初在新一届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及对老龄事业的推进。同时在两会上认真讨论研究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将该法的内容从过去的五章调整到了十章, 并且增加了很多针对老年人服务的具体内容。
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我们国家和政府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在老年事业发展规划和“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规划中, 核心问题是确定了5大任务: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缺口很大, 截至2010年底, 我国的养老服务床位只有200多万张, 在“十二五”期间将增加340万张床位。
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中, 专门对设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即:每个县都要建设具有护理性质的护理院, 县、市、区层层都要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要加大资金的投入, 到2015年, 我国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床位要从当前的20张增加到30张, 大部分由政府投资建设;每个社区都要建设老年人的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同时要出台鼓励政策, 从用地, 贷款, 煤、水、电、气的日常费用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养老服务业。
二是围绕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加强标准化建设。出台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业的标准体系;出台对养老服务从准入、服务的动态监管一直到服务评估的一套标准化管理制度;推进标准的实施, 不仅要建立服务的标准化, 还要建立人才的培养、行业服务动态的评估、政府的专项资金方面的标准。除了面对老年人口的补贴, 例如高龄津贴外, 还要对承担养老服务的机构实施护理补贴、建设床位补贴等等。
三是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养老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通过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的信息平台、接受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口的数据库和养老服务机构的数据库, 来为国家提供翔实的、动态的老年人口变化数据、服务数据、管理数据以及行业监管数据, 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为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加强老年健康管理服务, 全面提高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核心是服务;服务需要设施, 需要技术, 需要对服务全过程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核心是人才。现在我国养老服务业急缺护理人才,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在发达国家, 特别是欧洲地区, 养老服务制度非常完善, 而且对人才培养很重视, 在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机构, 一名护理人员照护一位老人。而在我国的护理机构里, 一名护理人员要照护八九位老人。
1~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缺口很大, 截至2010年底, 我国的养老服务床位只有200多万张 (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
1~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缺口很大, 截至2010年底, 我国的养老服务床位只有200多万张 (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
1~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缺口很大, 截至2010年底, 我国的养老服务床位只有200多万张 (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
五是推出扶持政策, 鼓励金融业、教育业向养老服务业倾斜。
相关工作安排及进展
据悉, 民政部将采取以下7项措施推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落实, 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贯彻落实养老的专项规划, 继续实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 推动省市县镇农村五级养老设施的建设, 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功能多样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
二是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养老服务政策, 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服务体系建设。这需要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教育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的共同努力。
三是使老年人获得基本的优质公共服务。这需要各行各业的经验与我国的养老服务行业对接。同时, 在资金扶持方面, 民政部提出每年安排10亿元、三年安排30亿元的中央专项福利彩票公益金, 支持农村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将和国家开发银行等国有企业、金融企业合作, 每年提供不低于100亿元的信贷资金来支持各地养老服务重点项目和示范项目的建设。此外, 加强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 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专业化服务。
养老服务体系特点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格局是:居家为基础, 社区为补, 机构为支撑。
以北京为例, 北京提出了9073的比例, 即90%的老年人在家庭养老;7%的在家庭养老的老年人需要社区为其提供服务;3%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
按照国际惯例, 只有进入半失能、失能状态的老年人才能进入养老机构, 有些空巢的老人如果在家里感到孤独, 可以有偿地进入养老公寓。
养老机构、养老社区的建设一定要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生存的需求。在养老机构建设过程中, 要尊重和了解老年人的需求;要了解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服务者的需求;要了解对服务者实施管理的需求。只有了解了这三项需求之后, 我们才能尽快地把国际的经验和国内的实践相结合, 设计出符合三项需求的设施, 和老年人对接、和服务对接、和管理对接。
4.养老机构、养老社区的建设一定要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生存的需求 (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
5.现在我国养老服务业急缺护理人才,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服务产业与服务元素 篇2
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
具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转型,转变之势日趋明显。2006年商务部大力推行“千百十工程”,相继建立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产业园区,相关各级政府加大了服务外包的释放力度,政府采用一系列倾斜政策刺激并推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在2009-2010年迅速走向繁荣。
伴随着国际市场规模的增快,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宽,业务范围涉及信息技术服务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服务对象涉及美。欧、日、韩等国。本土外包业迅速成长,逐步改变了最初以外资企业为主的格局,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形成一批外包产业集群、经济效益显著的国际服务外包园区。目前,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达到6000亿美元。近5年来年均保持30%的增长率。截至2010年
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趋势
目前,服务外包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重点,预计2012年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将超过82000亿元。
服务产业与服务元素 篇3
一、农机服务产业的形成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家庭经营的制度优势得到了空前释放, 人民公社时期形成的国营、集体的拖拉机站、农机队等服务机构逐渐消失, 为适应家庭经营体制, 国家曾采取农业机械“小型化”的方略, 提倡“耕者有其机”, 但很快出现了土地板结、配置低效率、投资低水平重复, 机械化水平难以提升等问题。而一些农机户, 却在市场经济机制的诱导下, 在与小农家庭经营体制的分工专业化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服务邻里乡亲, 到利用南北方小麦成熟期的时间差, 进行跨省区机械化作业, 增加了小麦联合收割机的年作业时间, 大大提高了大型机械的投入产出率和农业生产率, 小麦收获期由7~10天减少到2~3天, 所需人工也由12人工/亩减少到1.2~1.5人工/亩。
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和市场风险的增加, 以降低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为本质功能的合作社、协会、服务公司等各种农机服务合作组织也得到迅猛发展, 有效推动了大型农业机械与小农户经营体制的专业化分工、社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服务、合作化组织、规模化经营的进程。到2012年, 山东省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已由1994年的4千多台增加到14万台, 年跨区收入约41亿元, 平均每台机械季节收入2.92万元。全省农机专业户达72万个, 农机合作社由2008年的150个发展到6000多个, 在工商部门注册的4313个。
二、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与机制
农机服务产业尤其是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户, 在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的过程中, 既是至关重要的中坚力量, 又是不可或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其功能与作用是基础性、关键性和建设性的。
(一) 创新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1. 通过与小农户经营主体分工, 形成了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机械化服务产业经营主体。
即72万个农机专业户, 6000多个农机服务合作社, 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大型农业技术装备, 百万多位懂技术、会经营的中青年新型农民, 以“服务+农户”的形式, 以跨区作业服务、订单服务、委托服务等市场化运营模式, 程度不同地整合了70%以上农户的粮食生产机械化和部分土地的规模经营, 成为实际上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
2. 以农机专业户为基础, 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中小型农业种植大户或现代家庭农场。
据调查, 2008年全省经营100亩耕地以上的农机专业户就已有1164个, 近年来, 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加大, 发展速度会更加迅猛。
3. 以农机服务合作社为基础, 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现代化合作农场或农业生产合作社。
2012年底, 全省已有近600个农机服务合作社流转经营土地, 面积达136万亩。如果政策扶持得力, 市场环境优化, 人才、资金满足需求, 会出现突破性进展。
4. 农机服务+农业合作社。
在农机服务产业支撑下, 近年来, 出现了不少以经营管理服务为主的粮食生产或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如宁阳、章丘等地, 由粮食供销商和村两委牵头成立的粮食生产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因为不需要大型技术资本的投入, 使得这类合作社起步和发展变得比较容易一些。
(二) 创新了现代农业经营机制
1. 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和土地产权归属的前提下, 通过技术服务整合小农户, 形成了现代农业规模经济的利益诱导机制。由于分工、专业化、产业化, 使农机技术服务能力和服务规模成为农机经营者追求经营效益最大化的主要途径, 由此而形成的市场利益诱导机制, 会快速形成以农机服务为中心的农业生产规模经济;由于农机与农业的分工, 使得农机专业化服务适用于所有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农业经营体, 并且, 在整个经济环境和农机服务产业发育比较成熟时, 可通过“明确产权、模糊地界”和土地使用权委托经营, 或有偿转让等方法, 形成“多数人作地主, 少数人种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规模经营模式。使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国策与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能够并行不悖, 彻底改变多数人种地的被动局面。
2. 在不受资源约束的情况下, 形成农业技术进步的利益诱导机制。由于分工、专业化, 使农机服务产业得以脱离土地经营规模的约束, 形成按照市场规律实现大型农业机械、现代农业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形成农机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和服务能力与农机服务经营者的收益直接相关的利益驱动机制, 因此, 在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追求农机服务的高技术含量、优质高效的服务能力、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和由此而带来的超额利润, 便会成为农机经营者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不懈努力奋斗的目标, 从而形成农业技术进步的自我激励机制和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机制。
3. 形成了延长技术服务产业链和农业产业链的利益驱动机制。经营主体不断挖掘资本技术潜力, 向服务的产前、产后领域延伸, 向其它经济作物的生产领域和机械化服务延伸, 甚至向农业的产品加工领域延伸。如邹平县九户农机服务合作社, 率先引进马铃薯播种、打药、杀秧、收获机械, 提供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服务;购进4台灭茬播种机, 提供能减少虫害的先进技术服务。日照茂宽合作社不仅把生资供应等产前服务纳入到合作社来, 还准备开展粮食烘干和初加工。如果政策引导得好, 这些合作社应当在不久的将来, 成为农业产业一体化的重要组织载体。
4. 优化了各种管理交易机制, 减少了政府、部门及龙头企业与小农户的交易成本。由于农机服务组织对技术进步存在内在的利益驱动机制, 因此, 政府及技术推广部门在政策引导和推广新技术方面, 比直接面对小农户要容易得多, 近年来, 许多现代农业节本增效技术示范工程项目、良种繁育项目等, 都直接放在了农机服务合作社,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 由于农机服务经营者是以机械化技术装备为手段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 因此, 在什么地区、用什么种子, 施什么肥料、施多少肥料, 在什么时间施什么农药、施多少农药, 什么时间收获和怎样收获 (如有些产品要严格防止品种混杂) 等等, 都可以按标准要求得以实施和掌握, 可为粮企和龙头企业提供标准化生产的大批量的优质农产品, 减少其与农户的交易成本。前述的九户农机服务合作社, 前不久刚与国营粮库签订合同, 把合作社全托管的土地收获的成批优质小麦, 直接送入其新上马的粮食烘干塔, 而后, 以高出普通小麦的价格收购, 农民可直接去粮库取钱。形成了经济社会效益良性增长的循环机制。
(三) 完善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
1. 按市场机制做实了农业生产技术服务, 为各种层次、各种水平的村集体提供其需要的生产服务。解除了村集体自备农业机械装备的后顾之忧, 村委会只要一纸合同, 就可以把村民种地的事, 托付给农机服务合作社。
2. 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农村社会福利的提高, 提供经济支撑。章丘市辛寨镇为民农机服务合作社, 通过为本镇7个村的粮食合作社的4000多亩流转的耕地, 提供“全托管”式服务, 取得了规模效益, 达到了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三方共赢的结果:农民由每年责任田交集体200~300元/亩, 变为净收入1000元/亩年;合作社以600元/亩年的价格, 得到了4000亩流转土地的经营权, 村集体得到了比原来多两倍多的承包金, 年收入60万元, 可为农民提供其它社会福利性服务。
3. 直接为农村社区建设发挥促进作用。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可以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还能够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保障。潍坊市近几年稳步开展农机服务进农村小区的工作, 目前已经在投入运转的773个小区中进入1/4。其中, 诸城市在40个中心农村小区中设立了农机服务窗口, 基本覆盖了204个农村小区的农机服务范围。这将有效解决农民进新居后出现的种地难, 粮食、农机具存放难、沼气使用难等一系列难题, 全方位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三、创新的重大贡献
这种农民主创, 市场与政策引导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 以农机服务主体+ (大中小) 农户、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主要经营模式, 以“明确产权, 模糊地界, 多数人做地主, 少数人种田”的社会化、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大生产为主要标志的新体制、新机制。既保持了家庭经营的制度优势, 又合理配置了生产要素;既坚守了公平, 又获得了效率;既不改变基本的土地产权结构, 又能够通过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和产业化、合作化的制度载体, 整合小农经济, 以近乎于零的制度变迁成本, 形成了实际上的、并且可以打破社区界限的现代农业生产规模经济体制, 为进一步深入的土地制度和经济体制改革, 奠定了坚实的技术与制度基础。
(一) 创新实现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1. 改变了传统分散的小农生产经营方式。
家庭经营可以是小农生产经营方式的, 也可以是现代化经营方式的。农机服务组织既能以技术资源整合小农经济, 形成实际上的区域农业规模经济, 又能够促进我国土地使用权的正常流转, 形成专业化、现代化家庭农场或农业生产合作社。分工、专业化使得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独立于农业经营体, 摆脱了小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羁绊, 要素配置优化, 生产效益明显高于小农户经营, 因此, 目前至少在商品粮基地和大面积抛荒土地的地区, 可逐渐通过合同、契约、价格浮动等手段, 在不改变土地产权的情况下, 实现连片种植, 甚至可以将土地使用权委托给中介 (如土地“银行”等) 、大户、或以股份合作等方式, 形成以农机服务产业主体为技术支撑的土地委托经营制、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农业规模经营体。届时, 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将逐渐被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所取代。
2. 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
农机专业化服务, 不仅实现了现代化机械工程技术对人畜力和水土肥药的有效替代, 还实现了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对农户自耕自种小生产方式的替代, 许多地方, 农户只需要签订一个契约或协议, 甚至只需一个电话, 就能够得到优质、快捷、经济、高效的机械化生产服务。
3. 改变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
农机服务产业主体使“耕者有其机”转变为“能者有其机”, 使村村、户户“大而全”、“小而全”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低水平重复的配置方式, 转变为按市场利益机制配置要素, 按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配置要素。而且, 由于这种分工、专业化和产业化所引发的组织与制度的创新, 会使这种优化配置由机械 (资本技术) 、劳动者、土地资源等要素, 快速波及到生物、化学技术、水资源、工商资本、金融等要素的优化配置。以上提到的日照的茂宽, 郯城的育新、恒丰, 邹平的九户等农机服务合作社, 已经初步做到了这一点, 土地“全托管”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市场也早已出现了带肥、带种、带水、代烘干、代卖粮、代加工等服务项目。
(二) 创新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增长方式
农机专业化服务的实施, 不仅将改变农户只能在小规模土地上, 靠生物、化学技术和劳动密集 (还有机械的低效投入) , 在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下, 单纯追求土地产出率的增长方式, 还能够跨越西方发达国家单纯依靠土地、装备等生产要素量的扩张获取规模效益的粗放经营阶段, 直接进入靠市场优化配置要素, 靠分工、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等体制机制创新, 获得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技术进步、合理机制带来的集约化规模经济效益增长的内涵增长方式。
农机服务产业主体与小农户相比, 不仅有能力迅速吸纳现代农业生产的新技术, 而且, 利益驱动机制将不断推动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使被动缓慢靠经验传递的技术应用方式, 转变为主动快捷按市场规律运作的应用方式。这不仅可以大大加快农业技术进步的速度, 还能够明显降低国家技术推广部门的推广成本、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成本, 等等。
农机专业化服务所产生的机群优化配置的可能性, 以及优化配置与利益最大化一致的利益驱动机制, 构成了对服务经营者不断增加资本技术投入的利益诱导, 在资本供给不足的情况下, 他们已经学会通过合作或股份合作、集资、联保贷款等方式, 联合投资, 有偿使用资金, 解除了后顾之忧的农户不会再把勒紧腰带省下的钱买小拖拉机、小农具了, 大多数村集体也在逐渐甩掉沉重的包袱, 不搞福利性投资, 他们已经和正在成为农机服务产业的投资者、利润和服务的分享者。同时, 因为这种服务产业主体的发育成长, 会使国家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扶持资金投入目标明确, 规模相对集中, 效率大幅度提高。
(三) 为农民无风险的转移提供了可能的技术制度保障
1. 土地产权归属不变, 土地对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就不会改变。
而且由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实现, 农民用于土地的低水平重复投资会大大减少, 生产成本甚至因出租土地而变为零, 来自土地的收入会不断增加, 这些都为农民无风险的有序转移, 提供了持久的技术制度保证。近几年, 山东农民土地承包费金额从400、600、800元/亩一路飚升至1000元/亩, 郯城惠丰农机合作社今年与农民签订10年承租的合同, 约定付现金按1000元/亩, 付实物按300斤小麦和450斤稻谷, 5年不变, 第六年按实物当时的市场价格调整现金额。
2. 农民的有限资金会更多地转向投资回报率更高的经营领域和城镇建设。
从而加快个体民营经济的发展, 增加就业, 增加收入, 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
3. 农机服务产业发展本身, 也可为农民提供可观的就业机会。
除了农机服务产业自身的发展能够使山东72万个农机作业专业户, 60%以上的收入来自为农户提供农机技术服务以外, 还可以拉动制造业, 带动起维修、安全保险、中介服务等相关服务产业。
服务产业与服务元素 篇4
如何在发展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过程中抢抓机遇
从近10多年国内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状况出发,指出了机遇对各级气象部门不断拓宽气象科技服务领域和壮大气象科技产业的`重要性;按惠及对象不同,将机遇分为普适性机遇和特殊机遇两大类型;最后,从四个方面重点论述了气象部门抢抓机遇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 者:肖会中 作者单位:湖北省自动化工程学校,襄樊,441021 刊 名:湖北气象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METEOROLOGY 年,卷(期): “”(2) 分类号:F063.1 关键词:机遇 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 气象服务领域 市场竞争我国汽车服务产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5
汽车,被称为“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产业广泛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侧向关联,使它荣登制造业皇冠的地位。回顾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年,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业已成为中国工业第5大支柱。1992年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2000年汽车产量突破200万辆;2002年汽车产量突破300万辆;2005年突破了400万辆,每上一个台阶所需时间明显缩短。汽车工业发展在近两个10年呈明显加快的趋势,预计2010年我国汽车总产量将超过1000万辆。
汽车产业是一个典型的需求导向型产业。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但这种增长模式还是一种生产或供给导向型,由此限定了汽车生产商在汽车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和汽车服务商的从属地位,与汽车生产的集团化和集群化模式比较,汽车服务商目前还处于分散化的自由竞争状态。目前,全国汽车行业虽然约有100家左右的生产企业,但其产量主要由包括一汽集团、上汽集团、东风集团、长安集团和北汽集团在内的“五大”集团垄断,达到了相当高的产业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汽车服务业(包括汽车零部件企业)却是一种高度离散化的分布状态,例如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据2004年统计有14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近500家),经营汽车美容的企业有9000余家,而正式在册的汽车维修企业更达30万家。从全国汽车流通协会评定的唐山冀东、浙江元通等10大汽车营销集团的市场集中度来看,我国汽车服务商处于一种相当高的弱势地位。
2 汽车服务过度离散的原因与弊端
形成我国汽车产业生产与服务非均衡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又是由汽车服务的产业特征决定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础薄弱,发展时间较短。
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至今还没有完全进入成熟期。作为汽车工业的派生产业,汽车服务业的形成与发展则更晚,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尚属于初期阶段。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汽车工业相当落后,汽车主要作为交通运输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汽车维修主要属于运输生产设备维修范围,这时期我国不存在现代意义的汽车服务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汽车服务业才随着汽车产业发展而逐步成长。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基础条件薄弱,导致汽车服务市场规模小,持续经营能力差和优势品牌不突出。
第二,汽车服务行业的巨大利润空间以及较低的进入壁垒,吸引了众多中小资本的介入。
英国《经济学家》刊载专门文章,对汽车服务市场的潜力和前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一个完全成熟的国际化汽车市场中,有50%-60%的利润是在其服务领域中产生的。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家庭轿车的逐步普及,社会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给汽车服务业带来了极大的商机,这个巨大的利润空间使大量中小资本纷纷进入汽车服务领域。由于汽车服务种类繁多,进入者只需要选择一种或少许几种服务项目即可从事经营。以汽车消费市场较为成熟的上海为例,在目前超过4000家汽车售后服务企业中,仅有9%的服务企业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执行比较严格的服务标准,其余占33%能提供一般维修服务、保养与零部件、汽车美容服务,而占58%的汽车服务企业一般是传统独立的小规模作坊式的维修企业,仅能提供一般清洗服务、非标准配件调换等服务。
第三,我国汽车服务业法规制度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中国民族汽车工业,政府相关部门出台各项法规与优惠政策,以推动整车与零部件工业的发展。但是,相对于汽车制造业来说,汽车服务业的相关法制建设落后,至今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汽车服务缺乏整体规划及有效的制度监管,在一定程度造成了服务水平低下,服务市场离散混乱、竞争无序。我国汽车服务业的法律环境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
我国汽车服务企业的高度离散化状态存在众多弊端,业已成为阻碍汽车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第一,市场集中度过低,企业规模太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可以通过生产集中、经营集中、开发集中,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获得规模效应。规模经济在不同的部门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对我国汽车服务市场而言,普遍缺乏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服务品牌,小规模作坊式企业大量存在,根本达不到行业规模经济的要求。导致我国汽车服务业经营成本高、持续经营能力差,不但整体服务质量难以保证,而且难以满足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对售后服务的强劲需求。由于企业规模太小又使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既不能进行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品的性能,也无法及时引进新技术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更不用说增加投资来延长汽车服务价值链来增加收益,而这又将导致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这样我国汽车服务业就陷入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第二,众多服务商之间存在搭便车行为,即服务商采取机会主义的道德风险。
我们以汽车销售公司为例来对此进行说明。一个经销商的广告投资对其他经销商制造了正的外部性,比如说,一个销售商在售前向消费者提供了信息,而这些消费者在获得这些信息后却到另一家不能提供相关信息,却以较低价格吸引消费者的销售商那里购买,这就产生了外部性。因为与其他没有提供信息的经销商相比,一个因提供信息而增加了成本的零售商必须收取更高的价格。消费者因而有动机到第一个零售商那里获得信息,再到第二个零售商那里购买商品。因此,经销商们都在等待其他经销商做广告,收取“溢出”效应。经销商之间的博弈类似Bertrand模型。博弈均衡策略是所有服务商都选择不宣传。售前信息对像汽车这样结构复杂的商品来说很重要。由于生产厂家和服务商的利润均与销售数量成正比,众多的服务商大大降低了市场需求,同时损害了汽车生产厂家的利益。代理人的道德风险还可能产生串货行为,即服务商以渗透定价方式将产品打进另一个服务商的区域,触发价格竞争,扰乱市场的价格秩序。
第三,高度离散的汽车服务业满足不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全方位服务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汽车进入家庭的步伐也在加快。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变化不仅在于数量上的增加,更对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汽车服务市场目前散、乱、差的局面还远不能适应社会对汽车服务需求的发展变化,过于离散的企业结构根本无法向消费者提供诸如西方国家流行的“一站式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更无力开展如汽车金融保险等新型服务种类。虽然有着庞大的维修队伍,但没有使消费者感到服务的便利。而且大多数维修企业的员工队伍不稳定,专业维修技术人员流失现象严重,加上企业很少对员工进行统一的技能培训,致使维修服务人员业务素质低、技术水平差,不能给顾客带来稳定感、信任感和安全感。
我国加入WTO以后,根据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外资汽车服务业将会享受与我国汽车服务业相等的待遇,其市场准入条件相同。随着中国政府对本国服务业保护的减少,外资汽车服务业巨头的纷纷进入,国内汽车服务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局面。我国汽车服务市场没有形成整体,小作坊式的经营比较普遍,缺乏较成熟的服务品牌,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等和外资企业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这种离散化的分布状态将使我国汽车服务企业在对外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 中国汽车服务市场的出路———组建服务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高级组织形式之一,是以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型企业为核心,通过资本、契约、产品、技术等不同的利益关系,将一定数量的受核心企业不同程度控制和影响的法人企业联合起来,组成的一个具有共同经营战略和发展目标的多级法人结构经济联合体。对于汽车服务行业来说,组建企业集团有众多单个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一,集团的规模优势。
企业集团产生的原因就在于通过联合产生多方面的规模经济和聚合力。汽车服务企业集团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单个企业,因而能够及时进行技术更新、对资源进行统一的调度、对技术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对营销管理进行详细的规划,从而降低了平均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同时,由于集团企业之间的产权纽带关系,通过在集团成员企业中的合理分工,集权和分权的合理分配,不但可以使集团在市场竞争中协同作战,抗击外部激烈的竞争,而且又能使每一个成员企业保持对市场快速反应的灵活性,适应市场多变的需求。
第二,集团的协同优势。
企业集团的协同优势,首先体现在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一个企业集团内部,当两个企业管理能力具有差别时,弱管理能力企业将受到强管理企业的影响,使其效率得到提高。企业集团的协同优势还体现在"范围经济"上,汽车服务集团有能力进行多样化的经营、提供一站式服务,将获得比单独经营更大的收益。这是因为集团所经营的多种服务项目中存在着某种关联性,可以合理地利用公共资源,使之获得最合理和最全面的开发。
第三,集团的市场优势。
这里的市场优势指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当行业内竞争者数量众多且处于势均力敌状况,行业内由于竞争激烈,只能保持最低的利润水平,这样不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服务的改进,甚至可能发生违法的恶性竞争,从长期看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通过组建汽车服务集团可以减少竞争对手的数量,改善行业结构,有效降低行业内竞争的激烈程度,使企业保持较高的利润率。
第四,集团的品牌优势。
对现代企业来说,品牌意味着顾客对产品质量、服务等一系列企业行为可以进行有效的预期,同时还可以满足一部分顾客的虚荣心,这意味着较低销售成本和较大的市场占有量。汽车服务行业同样也需要品牌,因为它不仅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便利,而且能够给消费者心理上带来稳定和安全。但是显然,单法人企业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从宏观角度来说,集团化的模式可分为资本模式和非资本模式。从长远来看,资本模式应成为组建我国汽车服务集团的最主要方式。从目前大量的兼并收购以及战略重组活动可以看出, 资本运作已经被公认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它有着产权主体多元化,突破资本瓶颈限制,减少政府干预等突出优点,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汽车服务企业“小、散、弱、差”的现状。但当前我国汽车服务企业处于高度离散化的分布状态,市场集中度低,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并不多。本文认为,目前应采取循速渐进的发展模式,首先以非资本化模式为主,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改为以资本化模式为主加快发展。非资本模式是指几个汽车服务企业通过协定、合同的手段使彼此结合在一起,达到优势互补、联合竞争的目的。由于是通过协定、合同对加盟企业进行相互约束的,所以其约束力较弱,其形式也不稳定。对于我国汽车服务行业来说,可以考虑采取以下道路:
3.1 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一种较新型的竞争形式,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汽车服务市场的竞争格局。这种联盟是指两个以上汽车服务企业出于对于整个市场的预期目标和自身总体经营目标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长期联合与合作的经营方式。其具体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3.1.1 品牌联盟。
汽车服务企业的品牌联盟是指多家服务商签订协议,共同冠以某特定知名品牌进行销售。采用这一做法,主要是通过规模经营、规范操作来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带来价格和质量上的优势,走出恶性竞争的怪圈。实行品牌联盟对于强化我国整个汽车服务行业的品牌意识、进行服务和产品创新具有推动作用。
3.1.2 联合体。
汽车服务企业的联合体是指企业自发组成的行业组织,通常设立执行机构、起草联合章程、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联合体成员之间进行横向联合、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以集体力量提升竞争力。组建这样的联合体,可以在一定地域内形成庞大的组团批发和零售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集团采购,大副降低汽车服务商的运作成本,让消费者受惠。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优势,细分市场,致力于特色服务市场开发。
(3)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之间可以先建立最低限度的合作联盟,然后视情况的发展,通过加进新的项目而加深和拓展合作的内容。由于这种合作开始并不要求承担很大的义务,所以也没有什么限制,当开始无法预测到双方关系的发展趋势时,这种形式的联盟是比较恰当的。
3.2 契约联结式
通过契约扩大集团规模也是汽车服务集团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契约方式包括特许经营、租赁经营、管理合同等主要形式。这种方式没有直接投资, 突破了资本量的限制,有利于提高企业集团的扩张速度,同时减少了风险。而且,一般不涉及企业的产权问题,因此在进行跨地区、跨所有制或跨系统扩张时集团遇到的阻力较小。但这种方式需要企业集团在各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如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标准化服务程序、质量控制手段、有吸引力的品牌等。
3.2.1 特许经营。
指以特定的方式将拥有的具有知识产权性质的名称、注册商标、技术、客源开发和物质供应等通过契约有偿提供给其他企业使用。取得特许的企业必须支付一笔款项作为挂牌的代价,必须达到特许组织制订的经营、服务、管理标准,必须接受特许组织的检查。实行特许经营的汽车服务商要保证有特许经营权的代理商所出售产品的供给,并允许其有其它的销售渠道;拥有特许经营权的代理商可以分享批发商的市场营销资源,并可以利用其品牌在市场上立足。
3.2.2 租赁经营。
有些企业集团在本地区租赁企业进行经营, 使集团规模不断扩大, 被租赁的企业其所有权不属于企业集团,但集团对其具有经营权,因而也成为集团一员。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振.中国重点产业的发展与前景展望[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5.
[2]骆品亮.产业组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贺继红.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纵横, 2005 (6) .
[4]曲衍国等.汽车服务业的发展策略探讨[J].道路与运输, 2006 (2) .
[5]朱为国.我国汽车服务业的发展和现状浅析[J].技术经济, 2004.
[6]张国方等.我国汽车服务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5 (8) .
服务产业与服务元素 篇6
在商务部公布的《2009中国产业安全状况年度评估报告》中, 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等作为影响我国服务贸易因素。
1.1 服务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
服务贸易产业竞争力, 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服务贸易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 因此, 产业竞争力内涵涉及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比较的内容, 一个是比较的范围。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 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因此, 产业竞争力强就意味着某种产品或者某个行业的安全性更高。
由于我国工业在前些年国际竞争力指数为负值, 因此上图中我国贸易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开始为负数, 以后逐年增大, 但从国际竞争力指数来看, 越接近1, 越具有比较竞争优势, 但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最多才达到-0.03, 说明我国贸易服务业的总体国际竞争力仍然较低, 但是同时我国服务贸易拥有一定比较优势的部门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 旅游服务比较优势较为突出, 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强;建筑服务业在最近几年地位有所提升;通信服务业受到服务贸易开放、国内垄断企业转型的影响。其竞争实力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且不太稳固。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较劣势相对严重, 与世界服务贸易朝着金融、专利和信息等高附加值领域发展的趋势极为不符。所以我国要加快发展, 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1.2 服务贸易产业对外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为对外贸易系数 (传统的对外贸易系数) , 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其中, 进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进口依存度, 出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出口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 人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 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 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 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 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从1997年至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优势并不明显。大部分时间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都要低于我国整体的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从总体上看, 从市场占有率分析中, 与其他国家相比, 中国的服务贸易都处于弱势地位。国内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水平落后, 仍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但这同时也说明, 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只要予以重视, 前景将十分广阔。并且服务贸易必须重视国内市场的开拓, 这样才能保持行业的安全。
1.3 产业控制力方面
所谓产业控制力是指在开放条件下, 本国资本对某产业的国际控制力, 通过产业控制力的实现, 从而决定产品的定价权, 控制财富的流量, 实现产业的生存安全;同时, 通过产业控制力的实现, 可以改变产业的进程和发展方向, 实现产业的发展安全。
中国加入WTO后各大产业的外资股权控制率有所提高, 我国的服务贸易的资本对外依存度也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建立健全外资监测预警体系应包括加大对并购资本尤其是财务性并购资本的监控力度, 对重点领域设定更为严格的审查标准和制度, 同时要继续通过融资、信贷、技术引进、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是我国服务贸易做大做强。
2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产业安全的关系
2.1 服务贸易与产业安全的关联性
为准确把握后危机时代中国产业安全状况, 有效开展维护产业安全工作, 商务部组织有关研究机构, 根据中国产业的具体情况和特点, 总结借鉴国内外研究经验和成果, 调整完善已有的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目的是为我国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使其免受进口产品不公平竞争和进口激增造成的损害;为产业创造正常的发展条件, 使各产业能够依靠自身的努力, 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获得发展的空间, 赢得利益, 从而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 服务贸易与产业安全具有密切的联系。
第一, 我国相关部门还没有通过相关法律使服务贸易措施直接与产业安全挂钩。第二, 在《商务部关于做好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是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根本途径。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是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构成。企业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体。”第三, 产业安全不仅与外贸相关, 而且与外资的控制有关。因此, 将产业安全仅仅与贸易相挂钩至少是不全面的。
2.2 产业安全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作用
2.2.1 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管理机制更加健全
第一, 产业安全帮助确立了服务贸易发展工作的管理机制。2006年, 国家商务部成立了服务贸易司, 专门负责联系拟订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划、促进服务出口规划和政策以及组织实施, 负责服务贸易促进及服务贸易统计工作, 另外还负责拟订一些技术贸易政策和对技术进出口进行管理。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是相关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对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市场准入、税收、财政补贴、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大支持力度, 建立生产基地, 形成示范效应。
第二, 产业安全帮助建立了服务贸易发展工作的部际联系机制, 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2007年, 商务部联系会同发展财政部、改革委、文化部等34个部门成立了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同年, 又建立了由财政部、商务部、财政部、中宣部、文化部等部门和单位构成的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以及项目相关工作部际联系机制, 进一步加强了出口促进工作。
第三, 产业安全帮助强化了对地方服务贸易发展工作的指导和联系机制。2008年, 商务部联同上海市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上海市服务贸易发展的合作协议》, 其中鼓励国家服务贸易政策在上海先试行。近年来, 还会指导和帮助新疆研究制订《新疆自治区服务贸易发展规划》。除此之外, 国家已认定天津、北京、上海等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将给予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2.2.2 完善我国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2007年, 国务院终于批准成立了中国服务贸易协会, 商务部以及各相关部门组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协会指导委员会。在2008年、2009年,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又分别成立了文化贸易专业委员会、通信与信息服务贸易专业委员会等一些专业委员会, 而产业安全有利于促进重点领域服务贸易的发展。
随后的服务贸易信息服务工作扎实推进。2006年, 商务部设立了“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 专门提供国内外服务贸易发展动态、服务贸易专题研究、政策法规、最新统计分析、企业数据库和市场供求等信息。最近几年, 网站对产业安全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强, 网站的交易促成功能、对外交流与合作功能、和企业地方的联络功能不断强化, 正慢慢成为服务贸易领域政府提供相关信息服务、促进国际上的交流、企业开展合作的重要平台。
2.2.3 巩固服务贸易基础工作
第一, 产业安全帮助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和体系。2007年,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2010年,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又联合修订了《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修订之后使统计的内容更加全面, 并能够覆盖世贸组织的四种基础服务贸易提供模式, 而服务进出口数据采集则改成综合利用企业的调查数据、一些相关部门资料和其他的统计资料, 这样产业安全能为国家制定相应的服务贸易政策、从而进行对外谈判、检测企业运行情况等提供更加有效的数据支持。近来, 商务部等部门正在着手组织落实新版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并研究制定《服务贸易统计管理办法》, 探索构建一个以企业调查为基础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
第二, 产业安全使服务贸易发展与促进的理论研究进步许多, 为服务贸易的政策制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2006年以来, 商务部组织完成了大量的服务贸易发展理论以及政策问题的研究, 其中内容涉及到了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扩展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思路和对策、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提高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能力、推动中国的文化出口、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中国运输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建立服务贸易以及服务外包促进体系等等内容。从2006年以来, 商务部每年都发布《服务贸易发展报告》, 在报告里面全面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情况, 进一步说明产业安全使服务贸易发展与促进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远的进步。
3 结语
近年来, 我国在一些服务外包、软件出口、技术出口、文化出口等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 货物商品和服务业水平在全球的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 国内的产业在公平的经济贸易环境下平稳、全面、协调、健康、有序地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如果能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获得发展的空间, 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上的相关分析说明,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与产业安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产业安全能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管理机制更加健全, 完善我国服务贸易促进体系以及巩固服务贸易基础工作。在发展我国服务贸易活动中, 必须注重产业安全在其中的作用, 考虑相关的因素, 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
参考文献
[1]陈宪, 程大中.服务贸易的发展与中国的“入世”后的对策[J].外贸经济, 国际贸易, 2002, (7) .
[2]肖中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特征与原因分析[J].涉外经济, 2002, (10) .
[3]谭小芬.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2003, (6) .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与农业产业化 篇7
1 我国农业及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将产品生产的前、中、后都联系结合起来, 形成计划、生产和销售合为一体的模式。然而, 我国的计划经济使得这一模式的三部分分裂开来, 与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背道而驰, 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
在生产农产品之前, 需要提供比较完整的农业生产资料, 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但是农业生产的过程被分割之后导致农业生产者不能及时获得最新的相关农业资料, 使相关的农业技术不能得到大范围的普及和应用。譬如, 现在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都还没有实现播种机、收割机之类的机械操作, 仍然依靠的是人力。在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 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消费呈现多元化, 农产品也不例外, 单一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已经不适合当前农业的发展, 满足不了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 也增加不了农民的收入。
在农产品生产完之后, 农民首先要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 然后才会考虑农产品的销售经营, 这样就很难实现农业生产的专门化、区域化、规模化, 更不用说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所以, 要解决以上各种问题, 实现农业产业化就需要将重点放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几大重要组成部分上。
2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体和服务对象
文章开头已经提及到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农产品协会, 这个组织的主要任务是与外界的农产品需求者联系洽谈, 使我国的农业能够走遍全国, 甚至走向世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也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往我国的农业生产的种类、范围都很局限, 通常只是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像小麦、水稻、油菜、玉米、棉花之类的, 农业生产结构亟需调整。想要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需要发挥农产品协会的主体地位, 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一系列完整的农业资料, 包括市场需求、农业生产前后的服务、农业科学技术等等。现在在国外, 很多农产品发达的国家都成立了相应的农产品协会。譬如, 荷兰的花卉生产在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 它就成立了花卉协会;泰国盛产优质大米, 成立了大米协会;日本和韩国等小岛国也成立了蔬菜协会、生猪协会等, 每个协会都为自己相应的农产品生产提供生产规模、价格信息, 联系商家、与商家商定产品价格, 保证市场价格的稳定。所以, 在这方面我国的农产品协会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 使我国的农产品能参与国际竞争, 实现农业产业化。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是农业企业, 自从加入WTO之后, 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主要是农业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不是政府亦或者是农民自身。最开始时服务对象是农民, 后来逐渐转为农业企业, 这要求服务体系的工作做出适当的调整。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业企业, 要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大力推广农产品, 同时加强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如果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技术, 农产品的产量就会大大提高, 生产效益会明显更好, 所以农业企业要格外关注生产技术的应用。尽管是由农民生产农产品, 但农民的知识水平都不太高, 不太懂得技术, 没有专门的技术指导就很难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另外, 政府可以做一些相关的公益性活动推广农业技术, 帮助农业企业普及技术, 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
3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
自从迈入新世纪以后, 我国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就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作为主要内容, 旨在重点改进和提高。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大国, 保证粮食安全是首要任务。而且就历年情况来说, 我国的农产品生产数量一直都满足着全国人民的需求, 除了遇到大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旱涝、洪涝等之外。所以, 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保证食品安全。众所周知, 现在市场上时常会出现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 层出不穷的问题引起了消费者群体的格外关注, 大家都不想买到质量差或无安全保障的农产品。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 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并不大, 反而更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因此, 根据实际情况,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也要转变发展方向, 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保证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发展。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也是科技运用的主体, 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来决定的, 可以说一个国家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以往为了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会向农民示范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虽然这种方法取得了成效, 但效果并不明显, 因为根据示范学习运用技术的农民很少, 大多数都只是看看而已, 很少去真正实行。所以根据以往的情况, 对农民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的培训是必要的, 让农民了解到农业生产的相关技术, 然后按照培训后所得的实践操作技术来展开农业生产, 进行专业化的生产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为农民增加收入, 保障农民不再成为低收入群体。农民具备了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 将必定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城乡差距仍然很大, 而且这个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 缩小城乡差距, 为农村提供更多的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为农村提供全面而充足的社会性服务, 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不仅仅是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作为社会一部分的农村, 更加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 以上所提及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各个部分可以作为参考意见, 便于借鉴和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化。
参考文献
[1]何绮云, 郑业鲁, 韩威威.特色农业产供销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与应用[J].广东农业科技, 2011, 8.
[2]林伟君, 骆浩文, 孙明华等.新形势下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技, 2005, 6.
服务产业与服务元素 篇8
在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 新兴现代服务业为整个世界带来了充沛的活力。目前, 世界各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都很大。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服务业发展处于增长阶段, 虽然势头强劲, 但还有很大差距。而且, 新兴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 消费者行为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者的信任与选择行为在两类服务企业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 研究不同服务产业的消费者信任与选择行为特点有利于各服务企业适当调整发展模式, 根据本行业消费者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与营销策略。
一、我国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传统服务业是指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行业, 大都历史悠久, 如饮食业、旅店业、商业等。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的界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而言。目前, 学术界一般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生产性服务为主的服务业型态 (producer service) , 即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以及教育培训等行业, 近年来现代服务业的范围有所扩大, 部分学者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产业等列入了现代服务业范围。
关于我国整体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学者们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来看, 从1978年占GDP的23.7%到2006年的39.4%[1], 服务业整体上有了大幅度增长。在20世纪80年代, 我国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达到了10.9%, 明显超过当时GDP的增长速度8.9%。但是, 自1990年以来, 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1%-34%之间, 近10年来发展步伐并不明显。这些数字表明, 尽管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 (服务业) 的发展大大加快, 但是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在90年代以后有所停滞。
针对上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特点, 本研究选择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具有代表性的餐饮、金融产业作为比较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 对两个行业中的消费者进行调查, 分析两类服务业中消费者的一些特点, 对比结果将为两类服务企业制定正确的顾客策略提供来自消费者的数据基础。
二、两类服务业的顾客信任与选择行为对比
按照不同的行业划分, 我们在北京进行街头拦访, 随机调查样本200人次, 调查过程及结果如下:传统服务业——餐饮行业。
餐饮行业的调查分成四大类:中高档餐馆、低档路边小吃店、中式快餐、西式快餐。四类餐馆的调查结果如下:
1、中高档餐馆
在北京市的中高档餐馆中, 我们选择了两家位于繁华商业区的餐馆作为调查对象。从调查结果来看, 在此类餐馆就餐的消费者主要是受过较好教育、收入较高 (月收入3000元以上) 的公司职员及企事业单位员工, 这类消费者比较关注餐厅的环境、菜品的变化、交通的便利性等属性, 同时对餐厅的服务水平和等待时间要求较高。总的来说, 中高档餐馆的消费者相对比较固定, 他们有较高的学历, 对饮食的要求比较高, 对就餐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 对价位可以忍受, 但要求有相应的服务。他们比较挑剔, 一旦餐馆服务出现问题, 如等位时间或上菜时间过长, 顾客会表现出厌恶情绪, 同时表现出不信任的心理, 忠诚度受到影响。
2、低档路边小吃店
低档路边小吃店是北京餐饮行业的主力军, 遍布京城大街小巷。其中既有名不见经传的路边摊, 也有名声在外的小食馆。从调查结果来看, 此类路边小吃店的消费者集中在收入较低的群体, 包括学生、服务业从业人员等工薪阶层。此类消费者比较关注餐厅的上菜速度, 食品的口味, 价格, 便利性等属性, 对就餐环境不太在意。在信任度方面, 此类路边小店的顾客信任度反而比较高, 这可能是因为该类小店的食品口味特殊, 顾客关注点又集中在食品口味方面, 因此信任度较高。但是在对不去路边小店吃饭的消费者进行调查时发现, 此类顾客对路边小店的信任度较低, 主要是害怕食品卫生安全没有保证。因此, 对于路边小吃店的消费者信任度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即吃过和未吃过的消费者需要加以区分, 否则很难真正得出该类小吃店顾客的信任度评价。从忠诚度来看, 路边小店的忠诚度也存在两种反应, 喜欢吃某种特定口味食品的顾客忠诚度比较高, 而没有特定口味要求的顾客忠诚度则较低, 这也是餐饮行业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3、中式快餐
快餐是餐饮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 其中又分为中式快餐和西式快餐。中式快餐以中式食品为主, 包括米饭、面食等食品, 但又不同于大排档, 其食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服务。从调查结果来看, 此类快餐店的消费人群比较接近, 主要是收入较低、年龄比较年轻的女性消费者。该类消费者收入水平不高, 但喜欢逛街, 对就餐的环境和食品卫生有一定要求, 但不苛刻。对食品的营养有要求, 因此乐意选择中式快餐而不是西式快餐。从顾客信任度来看, 两家中式快餐店的消费者对其信任度较高, 平均水平超过中高档餐馆和路边小店。主要原因在于中式快餐集合了两种餐馆的优点, 即环境有一定保障而且价格便宜, 因此顾客的忠诚度也超过上述餐馆。
4、西式快餐
西式快餐在中国发展时间很短, 但是异军突起, 发展的态势远超过中式快餐。从调查结果来看, 西式快餐的消费人群比较均衡, 但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 收入在中低收入者偏多。顾客对就餐环境的要求并不是第一位的, 反而是要求能在该餐厅吃饱。这与传统上认为的人们喜欢西式快餐店的环境这一观点存在差异。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此类快餐店已经进入中国多年,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他们对西式快餐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开始走出洋快餐的光环, 更加关注洋快餐的食品质量以及口味。从顾客信任度来看, 消费者对于店面环境、食品质量等比较信任, 对其服务水平也表示认可, 但对于其新产品的推出却表现出相反的态势。人们并不认为西式快餐能够做出适合中国人口味的食品, 因此, 对其推出的新产品反应不佳。就忠诚度来看, 到此类快餐店消费的顾客主要目的是逛街填饱肚子和休息, 因此, 忠诚度不高。
从这四类餐饮企业来看, 顾客信任度和忠诚度最高的是中式快餐类的餐饮企业, 这在餐饮行业里的纵向对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他类型的企业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赢得顾客的信任和忠诚, 这样才能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不至于损失大量客源。
现代服务业——金融服务业
在金融服务业方面, 项目组选择了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作为金融服务业的代表企业, 调查的样本数达到130人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银行的总体服务水平和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 在银行的总体服务水平方面, 银行的硬件缺陷表现为各支行的整体环境良莠不齐, 有的支行设施不健全如:座椅不舒适, 笔不好用, 等候时缺少供翻阅的杂志报刊, ATM机陈旧, 缺少金融咨询单独的房间等。这些问题会使得顾客在等候的时候焦虑感加倍, 不利于保护顾客个人隐私, 缺乏被重视的感觉。而软件方面的缺陷表现为:最突出的问题是等候时间长, 柜台人员服务态度不够好, 工作人员对不办理业务的顾客态度略冷淡, 资源利用效率低:对公业务窗口闲置, 而办理个人业务过多, 大堂经理缺乏提前预知客户可能遇到某些问题意识, 如指导老年人填写业务申请单, 主动询问客户等, 使得有些客户的问题在办理业务时询问柜员, 柜员就会叫来大堂经理前来解决问题。工作人员对基本业务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导致柜员办事效率低, 无法解决顾客提出的部分问题。这些缺陷使得单笔业务的时间增长, 银行自身运营效率下降, 影响在客户心中树立良好形象。在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态度方面, 顾客反应银行的金融产品设计比较单一, 只关注销售不关注售后服务等问题也比较严重。从顾客信任度方面来看, 不论是中国银行还是招商银行, 顾客的信任度总体来说比较好, 超过餐饮行业的总体水平, 但是顾客内心的忠诚度却不高。这与我国银行的软硬件设施落后但处于垄断地位存在相关关系。
三、研究结果
从调研的整体结果来看, 北京市服务企业中, 以餐饮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在顾客信任度和顾客忠诚度方面的得分不高, 各类餐饮企业对于顾客的需求满足以及培养忠诚顾客方面做得还不够。中式快餐相对比而言成绩稍好, 但是在信任和忠诚上与现代服务业的几个行业存在明显差异。这与行业的特征有密切的联系。因为餐饮企业本身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 企业数量众多, 消费者数量众多。消费者的偏好不同而且比较容易改变, 因此, 在选择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背离。但是, 不能因为行业具有这样的特点就忽视对忠诚客户的培养。尽管餐饮企业竞争对手众多, 但是只要企业能够提供符合客户需要的产品, 能够满足顾客对餐饮的需求, 还是能够创造出相当多的忠诚客户。这在路边小店的调查中明显的表现出来。在北京市现有的餐饮企业中, 有一部分私家菜馆就是秉承着这样的原则来吸引和维系忠诚客户的。
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各类企业, 顾客信任度和忠诚度表现不一。金融企业中, 顾客信任度和忠诚度比较高, 这是因为我国金融服务企业仍然类似于垄断行业。尽管服务过程中顾客会遇到很多问题, 但是由于没有太多的选择, 顾客只能在接受现有服务的基础上促进企业改善服务水平。当金融企业在服务方面做出提升时, 顾客很容易就满足于这种提升, 也因此对企业更加信任。所以, 金融服务业中顾客信任度和忠诚度的得分相对较高也是跟该行业的行业特征密不可分的。
总之, 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消费者对各行业的信任度和选择行为存在明显的差异, 各行业的企业需要针对本行业消费者的特点, 制定符合本行业发展规律的策略, 从而在日益深化的经济危机面前牢牢掌握住忠诚客户, 使企业得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服务产业与服务元素 篇9
1 农机服务产业化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机服务产业化的优势
农机服务产业化可以以最小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 完成农业生产, 提高农业效益[1]。与传统农业生产相比, 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促进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农业服务产业化可以突破传统农业生产规模和能力限制, 打破农业生长的地域性限制, 形成一条好、快、多的农机化路子。二是加快农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方向转变, 促进家庭农机经营主体向专业化农机经营转变, 促进短期性农机经营向市场化农机经营转变。三是促进和引导农民进行区域化种植, 改变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模式。四是有助于形成一条符合市场经济模式的农机投资体制, 产业化的农机服务实现了农机发展目标和经营目标的统一。
1.2 农机服务产业化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
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者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 受科学技术影响, 不同时期生产方式不同。农机服务产业化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其本质是对农业生产进行专业化分工, 将传统的农业机械生产方式转变为由专业优化组合的机械生产方式, 解决怎么生产的问题。种植户买得起机械、种植使用机械, 并不代表农业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只有摆脱小农经济生产模式, 形成农业集中经营的机械化生产模式, 才能称为现代机械化农业。农机服务产业化可促进农业生产向这方面转变, 降低农业成本, 提高生产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1.3 农业服务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上来看, 农业服务产业化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将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增产的一个重要产业。结合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还有许多问题限制着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思想观念落后。有研究显示, 农村农民的文化程度多为小学、初中文化水平, 而且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也较低, 严重制约了农业服务产业化发展。二是相关政策不配套。虽然近年加大了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但是由于时间较短, 加上部分偏远地区政策落实不到位, 导致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缓慢。三是资金短缺。农业机械产业需要大量资金, 而且回收期较长, 虽然国家给予农业的补贴越来越多, 但是平均到每个乡镇就很少, 无法起到推动农业服务产业化的作用。此外, 农业科研缓慢、农机产品不合理以及农机管理不到位等情况也是制约农机服务产业化的重要因素。
2 农机购置补贴的作用及现状
2.1 农机购置补贴的作用
实行农机购置补贴, 首先, 可以刺激农村农机消费市场, 由于大中型农机价格较高, 而且风险较大, 所以农民对购置大中型农机的积极性不大, 制约了农机发展, 同时也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 实行农机购置补贴, 可以调动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 刺激农机消费市场。其次, 是增加农民收入, 实行农机购置补贴, 降低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经济成本, 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增加农民收入[2]。第三, 实行农机购置补贴, 不仅可以提高农机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还可以增加农民购机的积极性, 增大农机销售数量, 进而提高农业生产企业的销售额, 为农机生产企业扩大生产和技术创新提供基础。
2.2 农机购置补贴现状
有资料显示, 2004年中央财政共对农民购买农机补贴了7 000万元, 购置各类农机用具10万余台。到2013年, 中央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17.5亿元, 共补贴购置各类农业机械约594万台 (套) , 受益农户达到382万户。中央财政将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为落实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加快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重大任务, 大大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近年来, 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明确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使用范围以及补贴的农机机型, 使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更加透明、公平、公正, 形成了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投资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在减轻农民负担和促进农机工业发展的同时,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稳步健康发展。
3 农机购置补贴与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关系
3.1 农机购置补贴为农机服务产业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大大调动了农民购置农机的积极性, 增加了农业机械的销量,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农业机械支撑, 因此农机购置补贴为农机服务产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行, 大大降低了农民购置农机的成本, 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促进了其思想观念转变, 为农机服务产业化注入了内在动力[3]。
3.2 农机购置补贴推动了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
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从表面上看降低了农民购机成本, 为农民提供了实惠, 但其本质上推动了农业向机械化发展, 加速了农机服务的产业化。如果没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农民就会出现购机困难, 农机使用量降低, 减缓甚至阻碍农业机械化进程, 进而限制了农机服务产业化。
3.3 农机服务产业化是农机购置补贴的根本目的
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户和农民三者是相互独立的主体, 农机服务产业化可以有效地将三者联合起来, 克服了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机械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解决了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等现象, 加快了农业机械化进程[4]。同时, 农机是农机服务产业化发挥作用的主要手段之一, 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机的购置量, 促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参考文献
[1]任朝军, 朱瑞祥, 石高超, 等.农机购置补贴与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关系[J].农机化研究, 2007 (2) :25-27, 43.
[2]熊启平, 龚中, 刘艳华, 等.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与思考[J].湖南农机, 2009 (9) :1-3, 6.
[3]徐春光.诸城市农机购置补贴助推农机服务组织又好又快发展[J].当代农机, 2009 (4)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