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精选12篇)
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篇1
一、资产评估行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一) 行业背景分析
“十二五”期间, 国家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资产评估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介入社会经济活动愈加广泛和深入, 服务领域已由传统的国有企业改制扩展为企业价值评估、金融资产评估、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等诸多新兴产业。在服务于诸多产业的同时, 资产评估能充分发挥价值发现和管理的作用, 科学引导资源流向和有效配置, 对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起到巨大促进作用。此外, 资产评估还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关联交易、收购与出售资产、资产减值测试业务及其信息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展资产评估行业, 使资产评估行业更好地服务于产业, 当务之急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制定的《中国资产评估行业 (2011-2015) 发展规划》中指出: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 把资产评估行业初步建设成为一个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行业, 以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和行业提升为目标, 切实落实已有教育和培训制度, 完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为行业发展培育和储备专业人才, 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十二五”期间, 黑龙江省深入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 其中, 老工业基地改造工程、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工程中大量涉及机电设备、房地产、知识产权等资产价值评估;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大量涉及森林资源的资产价值评估;城镇化建设试点工程、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中的棚户区改造项目, 涉及大量的房地产估价业务。相关产业的发展, 需要资产评估行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这也为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 人才需求分析
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同时, 迫切需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培养更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服务于产业发展, 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尤其, 在我国企业资产流动业务以及企业的资产出售、转让、抵押等资本经营管理业务日益频繁, 社会对高端技能型的资产评估人员和辅助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多的情况下, 需要大量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专门人才。目前, 我国3 000家资产评估机构中, 取得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证书的有3.8万人, 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而且现有从业人员中接受资产评估专业高等教育的较少, 绝大部分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 其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黑龙江省高职院校中, 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较少, 每年向社会提供的毕业生数量有限, 远远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 培养面向资产评估行业, 从事资产评估和房地产估价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确立“德技兼修,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在深入调研基础上, 通过资产评估专业建设委员会讨论, 共同制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确定了“德技兼修, 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德技兼修”的含义是指以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 进行人才培养。“德”是指资产评估行业的职业道德, “技”是指资产评估职业技能。在每个学期, 陆续开设知识产权法讲座, 房地产管理法、土地法知识讲座, 让学生关注评估对象的法律权属, 注重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 树立独立客观公正的执业理念, 培养良好的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同时, 通过引进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业务分部, 将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理念融入学生培养过程。
“工学交替”是通过每学期的理论与实训课程的交互安排实现的,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学期在校内进行会计基本技能模拟、建筑工程评估实训, 第二学期在校内进行会计专项技能模拟、机电设备评估实训, 第三学期在校内进行房地产估价实训, 第四学期在校内进行二手车估价实训、资产评估综合实训, 第五、六学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并完成毕业设计。通过上述安排, 为实现基本技能实训、专项评估业务实训、顶岗实习三级递进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保障。
三、实施“工学结合, 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改革
(一) 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开发, 构建与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资格考试接轨的“工学结合, 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基于资产评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指导思想,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即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选择评估载体, 根据就业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 确定行动领域, 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突出培养学生对资产的鉴定估价能力和依法评估的良好职业道德。构建与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接轨, 同时兼顾二手车鉴定评估师、房地产估价师、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 《资产评估实务》以评估标的为载体, 进行学习情境开发
《资产评估实务》是行业、学校、企业共同开发的将资产评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基于学生认知规律, 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选择评估载体, 即由机电设备、房地产评估到无形资产和企业价值评估, 对应培养学生单项资产评估能力升级到整体企业价值评估能力。按照资产评估工作过程, 即明确业务事项、签订业务约定书、编制计划、收集资料、现场勘查、评定估算、编制评估报告及工作底稿归档8项程序组织教学。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参与评定相结合的办法, 确定学习领域的成绩。本课程对学生参加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资格考试、对培养学生独立、客观、公正的执业理念起到主要支撑作用。
四、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主动为行业提供多样化服务
通过建立校企教师互聘机制, 培养校内、校外专业带头人。加大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力度, 鼓励专业教师考取资产评估师、房地产估价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同时,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 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和实践能力强、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开展社会培训、技术咨询、技术研发等社会服务活动, 不断提高学院的社会服务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一) 扩大社会培训服务
针对资产评估企业的用人需求, 每年委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相关岗位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服务。同资产评估协会、房地产评估和土地评估行业协会密切合作, 开展资产评估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评估师执业资格证书及相关工作上岗证书的培训。为财政局、房地局、建设局、棚改办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提供资产评估、房地产评估和土地评估有关知识的培训。
(二) 开展对外技术服务, 为行业监督提供技术支持
抓住黑龙江省“十大工程”建设对保障房的政策和工业项目的支持, 通过成立的资产评估公司业务分部, 开展资产评估及房地产估价业务, 利用团队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为企业提供二手房、二手车估价咨询服务。利用教师专业优势, 积极参与资产评估机构执业质量检查, 参与行业协会课题, 为解决行业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
五、建设教学、培训及社会服务一体化的实训基地
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下, 黑龙江职业学院的资产评估专业改善了校内实训条件, 建设了专业实训室, 包括资产评估实训室、房地产估价实训室及资产评估模型实训室等。在校内可以实现真实的资产评估业务操作, 使学生能够进行仿真技能训练和岗位模拟实训。同时, 增加了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 建设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职业情境的资产评估公司分部, 既满足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又可发挥为社会技术服务的功能。继续与其他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建设能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实训效果良好、合作关系稳定、合作内容全面的校外实习基地, 满足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需要。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 以保证顶岗实习质量逐步提升, 培养面向资产评估行业, 从事资产评估和房地产估价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总之,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团队通过探索“德技兼修、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了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的“工学结合、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同时, 通过提高师资水平和实训基地质量, 增强了专业整体优势, 提升了专业为产业服务的能力。
摘要:依据行业发展背景和人才需求分析,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通过探索“德技兼修、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了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的“工学结合、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同时, 通过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夯实实训基地建设, 为行业提供多样化服务, 提升了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为产业服务的能力。
关键词:资产评估与管理,德技兼修,工学交替,课证融通
参考文献
[1]程洪涛, 李祥富.高职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对接的实践探索, 以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 :18-21.
[2]许彤, 蒋明霞.基于专业服务产业的中高职衔接问题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 2012 (7) :8-10.
[3]陈兵, 刘旻, 徐博.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研究与开发[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1) :121-123.
[4]王慧.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实践-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9) :69-72.
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篇2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市两级法院要在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公正与效率为主题,以司法为民为基点,以基层建设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保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基层法院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全面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良好的司法服务。
一、坚持以审判工作为中心,全面增强司法促进发展的能力
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落实到人民法院工作实际,就是要不断增强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规律和司法活动规律,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落实司法为民要求,运用司法手段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本领。
(一)依法惩治刑事犯罪,为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始终是人民法院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人民法院要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切实做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注重与其他政法机关的协调配合。继续重点打击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及其他有组织犯罪,尤其要把“两抢一盗”等侵财犯罪作为打击的重中之重,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对社会影响大、危害大的案件,要依法从重从快审判。根据“平安##”建设的阶段性要求,针对本地治安的突出问题,认真研究确定打击重点,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在打击犯罪过程中,对具有法定从宽情节的,应依法从宽处理。对法律、政策界限不明确,可判可不判的不判,可杀可不杀的不杀,真正做到集中力量打击严重犯罪,尽量挽救失足者,取得更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二)依法调节经济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及时消除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重点打击金融、财税、证券期货等事关国家经济安全领域的严重经济犯罪;非法集资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经济犯罪;生产销售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等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利用国有企业改革之机侵吞国有资产的犯罪,尤其要依法严惩严重经济犯罪背后国家工作人员索贿受贿、玩忽职守、滥用职权以及徇私舞弊等犯罪活动。要努力为发展第一要务服务,通过对大量民商事案件的审判,坚决贯彻民事主体平等原则,创造公平的司法环境。妥善审理涉及企业改制、破产、公司治理等对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案件,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措施,防止出现“破产风”和国有资产流失,推进我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结构形成。要高度重视信贷、保险、证券、期货和委托理财等金融案件的审理,依法配合政府开展整顿金融机构工作,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正确审理涉及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农民利益的案件,依法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农民合法利益,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审理涉及交通、通信、信息、能源等重点项目的案件,维护重点项目建设秩序。妥善处理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类案件,加强涉及清理、整顿开发区和土地市场秩序案件审理,解决好集体土地征用、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以及其他城镇资源配置的案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篇3
【摘 要】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总结中央财政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的实施及其成效,并分析项目实施的启示。
【关键词】中央财政 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项目 实施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016-03
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品牌和灵魂,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在《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一文中指出:高职专业的经济属性决定了高职专业建设必须跟随、服务,甚至个别专业要引领其所对接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实施了中央财政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中央财政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自启动以来,按照“中央政策引导、省级统筹管理、学校具体建设”原则,引导专业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为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取得了良好的效应。本文拟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中央财政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的实施进行探讨。
一、项目实施背景
2011年9月,我国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决定2011-2012年实施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重点支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职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在此背景下,根据广西教育厅《关于启动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的通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以产业支撑型、电子商务专业以特色引领型的专业类型分别开展立项建设。
二、项目的实施及其成效
(一)校企合作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中央财政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是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大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机遇。该校电子商务专业以项目政策为引导,紧贴“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与广西特产网及其上下游延伸的300多家企业衔接,以专业链对接农产品现代流通产业链,构建了“产业+行业+企业+专业”四业联动合作机制。会计电算化专业引企入校,广西才金会计服务有限公司投入14多万元,共建“真账实境”校内会计生产性实训基地;与高教产业知名企业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广西高校目前唯一的“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培训与认证中心”,开展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培训和认证。
该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校企合作,提升了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活力。该校电子商务专业前几年招生状况较差,但项目实施后,报考生源大幅增加,2013年招生人数跃居全区第二名,会计电算化专业招生人数连续两年排在全区首位。广西特产网加盟店由两年前的不到10家发展到目前的40多家,年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项目实施过程中,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学院发展定位规划(2013—2020年)》编制、调整专业结构,明晰发展定位,确定会计电算化专业作为优势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以其为核心形成财会金融专业群,对接现代商贸产业链;电子商务专业作为特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以其为核心形成信息化建设专业群,对接农村现代流通产业链,凸显专业特色。同时,召开校企“双主体”工作任务分析会,对照职业岗位要求,构建技能与素质融合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借助供销系统职教资源,与广西工贸职业技术学校、广西梧州商贸学校等供销系统7所中职学校联合开展“3+2”、“2+3”形式的五年一贯制高职试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实施,初步实现中高职衔接的系统培养。
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理清专业发展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中高职衔接,推动了新一轮教学改革,促进了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在2013年就业季,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达95%以上。
(三)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为突出现代商贸会计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设置了财务会计、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核心课程,这些课程被评为“2012年广西‘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特色课程”。同时,与用友、网中网、税友集团浙江衡信教育等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教学资源库课程12门、教学资源库存子系统3个、教学资源库服务器2台、教学资源库磁盘阵列1台,以及会计实训教学系统4个、会计技能竞赛系统2个,集成了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网络实训系统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丰富教学资源。基于农产品现代流通工作过程,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了网络营销、电子商务运营实务等核心课程,这些课程被评为“2012年广西‘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特色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开发了包含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案例库等丰富学习资源的专业教学网站、核心课程学习网站、专业技能课程学习网站、实训资源库等。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在项目的带动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教学网站建设、实训资源开发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实训实习条件改善
项目实施期间,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与广西特产网共建大型“农产品流通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内又根据不同岗位、任务,设立多个校企工作室,实现跨行业、跨领域多个部门、多个专业的实训资源共享。该实训基地目前是广西高职院校唯一的专门研究和服务农村现代流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2012年被评为“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依托该基地开展的“校企共建农产品流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2012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会计电算化专业与广西才金会计服务有限公司共建“会计生产性实训基地”,将21个行业、300多家企业的会计真账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实训实习与生产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解决了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难题。该实训基地2013年被评为“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endprint
项目实施带动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大发展,创新建设理念,走出一条财经类院校“引企入校”的独特路子,显著改善了实训实习条件,为加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条件保障。
(五)师资队伍及其服务能力建设
项目实施过程中,专业教师深度参与,包括项目建设方案制定、课程改革、教材开发、实训条件改善、技术培训与服务等,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很大锻炼和提升,推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项目实施为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创造了良好条件,较好地调动了教师进行教改的积极性,教师们在2013年第十三届广西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中取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的丰硕成果。
随着项目实施的深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与行业、产业、企业的交流互动日益增多,教师队伍为社会服务的影响日益显现。如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参与完成《广西南宁市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研究》《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改革总体方案》《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项目建设》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项目建设一次性规划》等供销社行业建设规划,参与完成广西师范学院北部湾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广西艺术学院在线报考系统开发,承担完成雁江大米包装、贵港野猪肉产品包装设计,参与完成广西特产网第四及第五版改版设计、线上交易流程管理和线下支持系统再造、手机版开发等。
(六)服务与支撑产业发展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供销社举办的行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借助供销社农产品企业及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广西特产网)、校外实习基地——广西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中心为平台,基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理念,构建校、企、政三方联动机制,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实现传统农产品供销与新兴电子商务产业的无缝对接,促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目前已有实力强、影响大、品牌好的农产品流通上下游企业300多家融入校、企、政联动平台,名特优农产品达2000多种,年销售总额达到2亿多元,融农产品包装、宣传、推广、营销于一体,助推区域“三农”发展,其影响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广西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项目实施后,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实习条件显著改善,会计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装备水平与行业企业发展相适应,2011年开展培训和鉴定人数为11616人,2013年开展培训和鉴定人数达到23798人,增长了105%,已发展成为广西规模最大的会计职业资格培训及鉴定中心,为广西打造中国—东盟商贸中心和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提供会计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可见,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项目实施,促进专业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七)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
中央财政的投入和引导,有效地带动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发挥了引领与辐射作用。如电子商务专业带动信息化建设专业群,以校企工作室为平台,软件技术、动漫设计、网络技术等专业共同参与实施教学改革,设计实训项目,开发企业产品,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建设期间,企业录用师生共同设计的营销策划方案12项、包装设计作品34个、产品宣传片5部,获得产品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创立的产学“双线”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平台,被评为“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就业创业服务工程岗位实践与就业能力企业实习基地”。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项目实施,其电子商务和会计电算化专业成为广西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的建设项目,成为本校打造独具现代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人才培养特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品牌和名片。
三、项目实施的启示
(一)强化内涵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它的人才培养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都是以专业为基础、为基点、为唯一单位。专业服务能力项目亦称为“普惠项目”,凸显专业建设的举足轻重地位。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投入,面向全国独立设置的公办高职院校,受益范围广,导向作用鲜明,引导高职院校重视加强专业建设,以此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核心要素,强化内涵、提高质量仍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长期策略。一方面,专业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没有专业的支撑,高职院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抓住了专业建设,就抓住了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另一方面,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影响力。影响力通过内涵来达成,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培育“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苦练“内功”,凝练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服务社会是专业发展的活力源泉
中央财政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强调(下转第179页)(上接第17页)要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这是政策导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专业修炼“内功”和服务社会相辅相成,服务社会是专业释放“内功”、履行社会职能落地的载体。高职院校虽然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专业布局、建设水平还不能完全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相匹配,如专业设置与产业升级发展不相适应、课程内容与行业新技术标准脱节等,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既是高职院校担当社会责任的需要,也是其专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日益凸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专业与产业共发展共繁荣提供了重要机遇,高职院校应当秉承“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宗旨,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企业构筑长期稳固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助力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既是专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支撑专业实现长期发展的重要依托。
(三)政策引导是专业发展的机制保障
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支持,为不同基础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供了经费保障,带来了发展机遇,推进了专业建设,提升了服务能力,促进了产业发展,项目专业在本校、本区域产生了良好的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建设效应影响深远。
高职教育专业发展在我国只有短短10多年历史,水平参差不齐,体制机制尚待建立,中央政策引导是推进高职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发展水平的一剂有效良方。今后,国家应继续通过项目形式加大对高职校专业建设的引导和支持,同时加强项目建设的过程监管,包括项目申报审批、中期检查、验收总结等,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尤其是要加大对西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涉农专业建设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扶持,从而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支撑。
综上可知,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是我国历史上由中央财政大规模支持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大多数高职院校受益的第一个重大项目,为推进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它必然会带动高职教育新一轮的改革与创新,为推进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简介】邱金林(1972-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黄丹妮(1981-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科科长,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和建设。
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篇4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互相交融的经济来往对全球商务活动带来了新的要求, 这些不断变化的发展现实, 对我国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然则, 从收集到的50余家两江新区、滨海新区、浦东新区的企业资料, 笔者发现, 目前我国国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仍以被动式理论教学为主, 而且过于注重专业能力培养而忽略沟通中的文化元素, 与现实需要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目前本科类院校的毕业生, 80%以上还需要企业较长时间的二次培训。在这其中, 尽管外语类院校的国贸专业学生, 因为其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复合而独具竞争力, 受到企业的青睐, 但仍然存在能力与现实有差距, 掌握语言而不懂文化的不足, 给企业和毕业生都了极大的困扰。本文根据环境变化特征, 分析国贸专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特征, 并以此为基础, 结合外语类院校教育培养现状, 有针对性地构建新环境要求下, 外语类院校国贸人才的职场定位及综合能力培养提升模式, 并给出实施的建议, 为我国外语类院校培养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二、专业能力定位——国贸专业岗位KSAO模型分析
本文依据KSAO模型框架, 通过问卷对重庆、上海、天津50余家涉外型企业 (包含英、法、德语企业) 的国贸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调研, 分析得出国贸专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K板块, 要求掌握系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知识、具备系统全面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S板块, 要求具备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基本的国际市场拓展及策划实作能力、国际商务领域沟通谈判能力;A板块则包括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O板块则包括健康的性格特征、良好的工作及竞争态度以及行为习惯。一般而言, 专业能力将成为核心的竞争力, 国贸专业的就业竞争力主要来自于K、S板块能力。
通过专访, 对国贸专业岗位综合能力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调研的结果发现, 80%以上的企业认为目前的学生普遍掌握了专业知识, 但是文化素养偏弱, 综合运用能力弱。从目前的人才使用来看, 仅仅具备语言基础是难以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的, 特别是长期的合作中, 对文化素养的要求和多元文化的沟通能力要求更高。而目前偏重专业和理论教学的模式, 是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层次国贸专业人才的。
三、综合能力培养——多元文化互动教学模式构建
从调研及分析结果来看, 我们需要调整培养思路, 实施差异化培养, 对外语类院校国贸专业能力培养结构及模式进行理性思考和优化。同时, 互动式教学效果在综合能力培养上具有良好效果, 本文构思在培养体系优化中, 引入互动教学模式, 以专业知识点为教学基础, 通过教学资源平台的帮助和外部资源的支撑, 特别是与企业实际的接轨, 采用双师互动式教学模式, 将系统性的知识从多种渠道传递给学生, 同时融入文化元素, 不仅优化学生从知识和能力结构, 也塑造学生的国际化文化素养。
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的特点, 我们拟在该模式中构建2个培养板块, 分别是专业课程体系与互动的多元文化仿真实践教学。其中, 专业课程体系是完成专业的知识及能力教学, 这个体系需要加大实际执行能力的培养。而仿真实践教学作为实作的模拟, 引入多元文化资源, 优化应用型人才的实验、实训、实践培养, 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专业能力课程体系
根据目标岗位专业能力要求, 保持外语类院校语言优势, 构建以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 提升学生专业基础及工作能力, 具体包括三个子板块和两个层级:
(1) 三个重点板块。K板块, 强化国贸领域的专业知识, 具体课程包括:大学英语、经济学基础、国际贸易基础等, 构成国贸专业教育基础。S板块, 专业和实作能力教育, 具体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策划课程设计、国际结算实训、国际贸易模拟实习等, 这一模块是国贸专业能力实践教学的核心。而A、O板块则合成一个板块, 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国贸工作环境的一般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 具体课程包括: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礼仪、跨文化沟通、跨文化营销等多种跨文化综合能力。这种知识构成与现行的多数国贸专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上, 有着较大差异, 比原有的教学增加了25%以上的实践和文化教学环节。
(2) 两个层次。首先是专业基础教育, 这包括设置的三个板块的核心内容学习, 让国贸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在遇到各种工作情况时, 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 完成规范性的操作。然后是多元文化与专业综合能力提升的层次, 通过丰富的资源和引导, 特别是实景教学、环境模拟的教学手段, 通过参与、实践, 完全置身于逼真的国际商务和多元文化环境, 推动学生随机应变的动态能力, 从而发现自身的特点和有目标地拓展提升自身能力。这种层次划分, 比起原有的教学, 更加突出了文化环境和动态能力的重要性。
2. 互动实景仿真实践教学
调研中发现, 环境再现、师生互动的动态课堂讲授模式, 能够实现多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借助多媒体技术, 除案例教学外, 将讨论式教学、辨论式教学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大力引入, 建立起良好的知识掌握方式和教学互动关系。特别是实景模拟其他文化的节日、习俗和生活环境, 课堂生动有趣, 学习兴致高, 既能确保学生能动性的发挥, 还能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就目前存在的企业实习难以大面积铺开的实际情况下, 构建实景实验室, 实施实景实训仿真教学, 能够有效地解决所面临的难题。同时, 仿真教学将加快以下几个方面目标的实现:第一, 基础能力培养。这一部分包括语言听说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国际贸易专业体验及认知;第二, 基本业务操作能力。主要是国贸中的单据、程序等专业操作能力的认知与掌握;第三, 综合事务的处理能力。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 推动学生将各种能力综合起来解决事务的能力;第四, 创新创业能力。包括组织各种活动, 如:创业大赛、沙盘推演、营销策划等,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拓能力和积极心态。
四、国贸专业阶梯互动教学模式实施的建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变化较快的领域, 时代感极强, 受到政策和环境影响巨大, 外语类院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 需要考虑差异化的定位与竞争力。在完善和更新外语类院校国贸专业培养体系中, 教学目标必须立足于社会需求, 学校构建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教学平台资源, 而联合企业, 搭建创新思考和创新培养的实训实践平台, 将能够更好地搭建层次清晰的能力培养平台。借助现代教育工具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 储备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满足互动教学中, 场景、案例教学的需要, 不但有配套的课程教材, 还应该完善相应的辅助读物、影音资源, 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为此, 笔者提出以下实施与发展建议:
第一构建阶梯互动教学模式发展的良好环境。由于需要的资源多、更新快, 为了充分调动师资队伍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实现各种资源的持续更新完善, 需要学校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营造良好的教学改革氛围。
第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高校国贸专业教育中, 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 与现代的要求不相符合。国贸专业教师应该通过邀请外贸企业相关实战专家、企业管理者进行专门的师资培训, 也可主动与企业联合, 获取师资或者承担横向课题, 加强实践型、操作型师资的获取和积累。
第三建立完善的配套硬件教学平台。国贸专业互动教学模式离不开必要的硬件设施的支撑, 通过完善教学硬件平台, 还可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可以随时获得知识补充, 教师与学生还可以在课后继续开展互动教学, 从而突破传统教学中时空的限制。
参考文献
[1]赵绍全.当前部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浅析[J].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5, 1, 84-87.
教师个人专业能力发展规划 篇5
(一)任教情况
我是一名从教28年的中学教师,从踏上教师岗位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参加工作28年来,我立足本职工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做到敬业爱业,积极参与教研教改,改革课堂教学,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良好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培养下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在教育教研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个人发展优势及特长
⒈具有较扎实的中学生物教学的专业素质; ⒉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三)存在问题或不足
从教28年来,在学校及上级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教学方面我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一些荣誉,要跨越目前的状况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由于投入写论文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少,一些教育教学研究的经验未能撰写成文并发表。
二、发展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宽容、有强烈的责任感。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循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学成绩力争优秀率和平均分不断提高。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力争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积极参与立项,推进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使自己成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科研型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力争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积极参与立项,全面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使自己努力成长为一名科研型教师、学习型教师、反思型教师。争取做一名知识上、能力上、品德上让社会、学校、家长满意的教师,即较高素质的教师,力求自己由专业型、经验型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1、师德成长方面:
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使自己形成敬业爱生、明礼诚信、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师德风尚。规范和提高自己的道德观念,学习优秀教育家的优秀品质,规范和提高自己的道德观念,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2、教育教学方面
树立依法治教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参加各种培训及研讨活动,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提升业务水平;勇于创新,能够灵活自如地处理教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力争达到合格率100%,优秀率、平均分稳步提升。
3、教研、科研方面:
以科研培训为先导,以校本培训为主体,以教研培训为辅助,抓住“问题即课题”,在教学中留心积累、思考,积极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积极参加学校教科研课题的开发与实践,成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力争近期内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4、理论学习方面:
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多读书、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紧跟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用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武装自己,做思想型教师,积极学习关于自己专业的教学理论知识,并能运用在自己的教学中,及时进行反思及重构。
5、学历进修、继续教育方面;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参加学历进修、继续教育等学习活动,不断给自己充电;提升个人修养,做有品位的教师。
三、自我规划
(一)进一步更新观念,熟悉新教材,领会课改精神,并付诸实践。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强化教学反思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养成随时记录教学中的感想和学生的创新片段的习惯,学会积累,学会研究。
(三)加强学习,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新世纪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及驾域课堂的能力,向45分钟课堂教学要质量。因而能够制作、使用一些分散教材难点、突出重点的生动课件,无疑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现有的熟练制作、使用powerpoint和网页制作的基础上,未来几年,我将继续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特别是flash动画制作的学习和使用。
(四)争取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进一步充实自己,开阔自己的思路。
(五)及时积累、提炼教学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争取每学期有一篇或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成文或发表。
四、对应措施
1.争取坚持写教育教学日记,养成及时反思和勤于积累的习惯。及时记录自己在课堂教育教学、专业理论学习、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学习心得体会。2.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和学校组织的校本研训活动。3.每天有一定的读书时间,用自学形式完善与深化化学教育专业理论与教学。保证每天有1小时的读书时间,阅读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不断充实自己。4.积极参加有关的科研论文撰写与评比活动,争取在专业刊物上发表文章。5.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6.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教学能力的提高落实在每一天的课堂教学中。认真参加每一次的教研活动,认真思考并虚心学习。利用每一节课巩固、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认真作好课例分析。
7.通过学生评价和考试成绩检验课堂教学能力,力争使所教的同类学生有较大提高。
加强化学学科竞赛的培训和指导,力争在化学学科竞赛方面站稳讲台。
8.培养更广泛的兴趣,丰富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组织生物兴趣小组。
五、呈现形式及评价方法
(一)呈现形式
1、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
(1)荣誉证书
(2)教学、科研、辅导学生获奖证书(3)学历、继续教育证书(4)各级培训证书
(5)个人业务政治学习记录、外出学习笔记、读书笔记、教学随笔等
2、竞赛班成果展
(1)荣誉证书(2)学生获奖证书(3)学科小论文
(4)学生学习心得、经验集
(二)评价方法
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篇6
【关 键 词】提升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重庆市綦江区以建设“重庆市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实验区”为契机,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突破口,借力“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坚持把提升工程纳入全员培训,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提升工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綦江区中小学教师共计7550人,其中学前教育183人,小学教师3327人,初中教师有2534人,高中教师有1506人。农村小学教师有2563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77%;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师有2027人,占初中教师的80%;农村高中教师的人数为386人,占高中教师总数的25.6%。全区农村学校教师的总人数为4976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65.9%。30岁以下教师1302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17.2%;36~50岁的教师4899人,占教师总数的64.9%。2014年,在国培计划(2014)——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混合培训中,綦江区按照市教委、国培办要求,统一部署、强化管理,以“技术为我所用,教学因我而变”为主题,把国培计划和区级培训规划结合、提升工程与校本研修相结合、活动实施与队伍建设相结合、研修成果与专业成长相结合,共组织46所学校、2605名教师参加提升工程培训。全区远程培训上线率、学习率、合格率全部100%;线下集中研修共有1350名教师参训,培训机构全部认定为合格。区教委为提高培训实效,对参训学员集中组织统一考试,结合线上、线下培训和考试成绩,评出线上远程研修优秀学员339人,线下集中研修优秀学员159人。
二、提升工程实施的具体作法
1. 建立工程推进机制。綦江区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和工作部署,区教委成立了以教委主任为组长、分管教师培训的教委副主任为副组长,区基教科、区教师进修校、区教科所、区技装中心的有关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学校校長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区教委把提升工程成列为教委一把手工程,用行政手段强力推动提升工程的实施。
2. 切实搞好培训需求调研。2014年4月12日至20日、7月2日至4日,在面上调研的基础上,分类选择了有代表性的7所学校、2个学区、1个教研单位和1个培训单位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的情况:大多数教师只简单地运用课件进行教学,学校普遍缺乏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考核机制。收集到的主要意见归纳起来有:希望用交互式白板进行教学;渴望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培训动漫制作,教会教师运用各种常用软件;采用“菜单式”为主的培训模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培训内容;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深入基层推广信息技术的使用,解决一线教师疑难等。
3. 分批整校推进实施。綦江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共106所,区教委经过研究后决定分三批完成全区7550名教师提升工程的学习。2014年11月18日,第一批选择46所初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所有学科全部教师参加提升工程80学时的线上远程研修学习,在参加线上研修的2605人中遴选1350人参加线下5天的集中研修学习。
4. 集中培训分段进行。由于线下集中研修时间紧、任务重、工学矛盾特别突出,綦江区采取2天区集中培训、2天校本研修实践、1天作品评比交流表彰的模式,打造优秀作品,即“2+2+1”模式。区集中的2天采取先大班后小班的模式进行培训,大班采取的是由信息技术专家作“技术为我所用 教学因我而变”、“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报告,小班的时候每个班级由班主任、坊主和教研员组成3人团队,进行分班破冰活动、部署线下研修任务、分组讨论、展示作业及教学设计,打磨作品、小组展示、选定作品方向。校本研修的2天,要求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修改、打磨、完善并提交作品。最后1天研讨交流、分享展示、完善成果、评比表彰。
5. 建立分类激励机制。具体做法是与綦江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相结合,通过线下研修、作品打磨,每校推荐线上参训人数10%的优秀作品提交到区里,区里组织专家评审,遴选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占30%,每个积30分,二等奖占30%,每个积20分,三等奖占40%,每个积10分。根据学校参训人数获奖的平均积分和工作坊内学员获奖积分的人平分进行排名,评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一等奖8所、二等奖12所、三等奖8所和对坊主、教研员考核定等。
6. 实行定期通报制度。綦江区教委每周一通报上周各个工作坊和学校教师参加线上研修的情况,促进学校和工作坊的坊主督促学员参加学习。通报的量标主要有参训率、学习率、每个学校教师参训成绩的人平分排名、工作坊内学员参训成绩的人平分的排名、全区2600名教师到每期通报统计截止时间成绩排名等。区教委共进行了六次通报,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校长、坊主和教研员督促教师参加线上学习的主动性。
7. 高度重视成果物化。培训过程中注重过程材料的收集、整理,积极围绕打磨优秀作品,汇总提炼物化成果的思路开展工作。对各种提升工程的文件、通知、方案,线上研修的成绩表、线下集中培训研修手册、考勤册、线下研修小组交流研讨记录表、成果打磨登记表等、考核结果、学校总结、优秀作品等,分类组卷,建立提升工程的专卷,有利于对提升工程实施的总结和提炼。
三、提升工程实施的成效与经验
1. 获得学校领导理解,有效克服了工学矛盾。本批培训虽然时间紧任务重,又面临期末复习考试,工学矛盾突出,但由于区教委把此项工作列為教委一把手工程,校长是学校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培训前进行了充分的宣传动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提升工程实施后,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校校长的充分理解,使得很多学校的校长主动地为教师想办法、想措施,鼓励教师圆满完成提升工程的培训。
2. 采用混合培训模式,取得丰硕培训成果。由于本次培训采用的是混合培训模式,课程资源丰富,教师感觉很实用,加之又采用了任务驱动培训,完全颠覆了教师过去对远程培训的认识。培训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生动的典型案例。通过培训,增强了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征集出来的优秀作品有270件,其中一等奖30名,二等奖97人,三等奖148人。
3. 赢得各校大力支持,产生了广泛影响。提升工程的实施,在学校得到了校长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每周看学情通报,对本校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局面。
4. 打造了一批指导专家队伍,为提升工程继续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綦江区以项目制的形式,按照一定比例结构,整合区内外教师培训、教研、高校和培训机构以及一线名师组成的60名区信息技术提升工程专家团队。这个团队具有较强的提升工程实施教学研修和培训能力,承担对綦江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组织、策划、指导、管理、交流和监测,将极大地推动綦江区下阶段提升工程的开展。
5. 任务驱动,有效促进教师学习。注重在创设问题情境、确定问题后,让参训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参训者对问题的理解,完成学习任务。培训最后,参训教师还参加了区教委和中国教师研修网组织的提升工程培训考试。
6. 顶层设计、行政推动是关键。由于提升工程的实施时间紧,工学矛盾特别突出。因此,顶层设计上,坚持分批整校全学科推进,有利于学校配合开展培训;行政推动上,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坚持行政主导、分校组织、项目推进;方案设计上,坚持学校、教师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有效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为根本。以行政推动为主的提升工程的培训,体现了较强的“刚性”色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 网络平台设计和选择是基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选择一家网络平台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优质资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手段实现教师自主学习、有效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是最重要的基础。中国教师研修网课程和功能的设计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参训教师和学校的要求,学校以及参训教师强烈要求延长网上学习的资源延迟关闭的时间,以便他们进一步学习。
四、实施提升工程实施的挑战
关于教师专业能力测评的发展研究 篇7
教师职业成为专业已是共识。作为一个“专业”, 其中“专”指的是“专长”“专门”的学问, 也就是指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其指向学什么的问题;“业”即为“职业”“业力”, 也就是指教师能做什么的问题。既然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专业, 如何促进专业的发展, 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如何体现其专业性, 是需要厘清的基本问题。但学校教育实践中, 教师表现得不像专业人员, 很难发现其具有诸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等职业表现出来的专业素养。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毕业的相同专业学生, 面对同一科目教学时, 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这些现象都反映了目前教师专业化程度与水平不高的基本事实。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如何使教师专业教育更像一种“专业教育”, 研究与实践者提出的途径与方法众多, 而说法不一。但不可否认, 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 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测评犹如一块试金石,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人才的培养。
虽然, 我们意识到加强教师专业能力测评研究,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然而, 当我们反观目前的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时, 将会发现, 教师发展的职前评价更强调以对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代替教师专业能力的测评, 个别院校尽管也探索了对教师教育专业进行了其他方面的测评, 但更多局限于普通话、三笔字等技能性测评, 在这种评价机制下, 对教师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作用有限。教师职后专业能力测评, 多数学校实行的是奖惩性评价制度, 对教师的评价是以量化形式做出的终结性、功利性评价。在年度考核或教师评优时, 对师德、教学工作量、教学业绩、科研活动和成果、出勤率等方面, 凭借评价者主观感觉或量化积分进行测评, 在这种评价机制下, 教师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这既不利于教师提高专业能力, 也不利于激励教师对其专业潜能的开发和激发,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真正地起到促进作用。[1]本文试图对教师专业能力及测评进行讨论, 以期为教师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二教师专业能力
(一) 教师专业能力所指
能力, 《汉语大辞典》解释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 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能力是包括知识、行为、技能、价值观、态度和自我感知等在内的一个复杂的整合体” (Diez 1993) 。能力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从某种意义上讲, 可以把能力视为人才培养即学习的目标。据此, 我们认为教师专业能力是胜任教师这一职业所具有的知识、行为、技能、价值观、态度和自我感知等的统一体。教师专业能力是通过职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职后参加教育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 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表现出来的, 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的成效和质量。教师专业能力关系到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是甄别教师是否成为专业人员的重要标志。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培养起来的教师专业能力是呈螺旋式上升发展的[2]。
(二) 教师专业能力构成
对教师教育专业能力进行测评, 首先要确定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构成。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讨论, 国内外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主张和表述, 露丝 (Lucia) 和雷普辛格 (Lepsinger) 认为教师专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与特性”[3]。派瑞 (Parry) 对教师专业能力总结为“知识、态度情感或技能”[4]。马克莱甘认为教师专业能力包括“工作任务;工作努力成效;产品;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5]。叶澜教授认为“理解与交往能力;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要素[6]。林崇德教授认为“教学计划与准备;教学反馈与评价;课堂控制与调节;教学反思”为教师专业的基本能力[7]。2012年,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将教师专业能力提炼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六种能力[8]。以上各位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主张, 从不同层面、不同层次提出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构成, 例如叶澜教授就是从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宏观层面提出的, 林崇德教授更强调课堂教学实践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 教育部新近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从多层面、多层次, 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 结合教师教学、育人、个人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提炼。
教师专业能力是可以通过专业学习与专业实践获得的。专业学习更强调专业知识的习得, 重视教师职前的正式地、系统地学习, 以及职后的非系统学习, 如短期培训, 基于各种资源的问题解决式学习等。教师专业能力真正提高还需专业实践, 其目的是完成专业知识的内化, 最终形成教师的专业基本素质与能力, 这种“基本”, 强调的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的“底线”, 可以理解为, 没有达到这些要求的, 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因此, 我们这里讨论的教师专业能力实际上指的是教师专业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这种基本素质与能力表现为: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基本能力、教师的个性品质或人格特质。
专业情意指的是对教师专业的理解、热爱以及投入的热情, 也包含教育理念, 如教育价值观、现代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等。教师专业情意具有内隐的特点, 主要通过教育实践的具体情境表现出来。
对教师专业知识的界定, 不同学者的表述差异较大, 结合大多数学者的理解, 我们认为, 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专业知识、一般文化原理类知识、教学实践类知识。教师专业知识包含“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大类, 显性知识容易编码, 可以通过“传授”获得;隐性知识不容易编码, 需要通过“顿悟”, 在实践场中逐渐积累。
专业基本能力体现为专业知识的外显, 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基础。其包括:人际沟通、组织能力、设计能力、语言能力、说服能力、讲解能力、情境应变力、实践执行力、学习指导力等[9], 教师为了完成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需要多种单项能力的参与, 教育实践中, 缺少任何一种有机的组成部分, 都将直接影响教师能力的综合体现与发挥。专业能力的体现, 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教师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仅仅通过单项性训练便可目标达成, 单项性训练只能为教师专业基本能力的综合提升提供可能。
教师的个性品质或人格特质表现为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友爱、诚实、公正公平、谦虚、热情、理解、耐心、平和、合作、感召力等[10]。一个教师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或人格特质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乃至教育家的重要基础。
三教师专业能力测评
(一) 教师专业能力测评研究基础
教师专业能力测评研究的前提假设是, 教师教育专业能力可以测评。尽管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专业能力测评结果的可信度遭到不少质疑, 但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教师培养质量的提高, 国内外学者坚持不懈, 探寻测评的可行性、科学性与发展性。
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简称NBPTS) 研发与实施的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及其认证, 是世界上第一部优秀教师标准与认证体系。从1987年NBPTS成立以后, 就着手考虑认证评价的开发问题, 经过多年的认真努力的实践, NBPTS的认证评价从开始的试验阶段逐步走向成熟[11]。NBPTS评价设计的理论基础之父舒尔曼指出:“在过去, 教师评价由基本技能测试、学科内容测试以及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察组成, 看某些常见的教学行为是否得到体现, 是对教学的轻视。”NBPTS认为“理想的教学评价不可能采取单一的测试模式, 让参加评价教师在指定的某段时间内完成评价。”[12]
20世纪90年代, 我国提出了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非师范专业学生, 通过教育理论课程考试、教学技能综合测试等, 经审批后, 就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 通过在校学习规定的教师教育课程, 提交学历证书、普通话相应等级证书等, 经个人申请、审查合格后, 就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非师范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认证测试全面推广, 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为了建立国家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制度, 严格教师职业准入, 保障教师队伍质量, 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 2013年, 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的通知。该通知从“报考条件、考试内容与形式、考试实施、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要求, 测试分笔试与面试两部分, 2013年起, 在全国部分省市试点, 通知强调了“试点工作启动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 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认证考试”。
同时, 部分高校也加强了对教师职前专业能力的测试研究与实践, 如某师范大学成立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 [13]对教师教育专业的基本能力 (普通话、钢笔字与粉笔字) 、教学能力 (教学设计、ICT能力、观摩教学) 、教育能力 (个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 、教研与自我发展能力 (学习共同体、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 、创新能力 (教育实验、教育产品开发、教育论坛) 等进行测试, 且试行了教师专业能力等级证书制度, 为国家高素质教师能力培训与培养提供了引领和示范。部分发达地区也对在职教师专业能力测试进行了有益尝试, 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 山东某地对在职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岗位胜任力认定包括:教师价值观、教师职业倾向、教师人格特质、教师工作冲突解决能力、教师个人性格及相关因素判定, 与人格、教师行为风格、教师工作动力、教师逻辑推理能力与工作情商、教师职业发展能力等进行专项测评, 对教师专业能力作出综合评价[14]。
(二) 教师专业能力测评遵循的原则
基于对教师专业能力构成及各要素特点的讨论, 结合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能力测评研究的基础与NBPTS早期的评价设计实践总结的三条重要经验[15], “第一, 最初的任务设计必须包括详细清晰的评分标准的设计;第二, 复杂的标准领域不一定要通过操作繁杂的评估方式来得到最好的测量;第三, 并非标准中所有的内容在认证评价的测量中都要体现出来。”我们认为教师专业测评应遵循以下原则:
1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相结合原则
所谓量的评价, 指的是通过相对科学的指标 (标准) 进行评判, 且评判结果无争议或争议相对较小。例如教师需具备的大部分专业知识, 以及语言能力、书写能力等的测评可采用量的评价。对有些知识或能力需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 而且评价准则较难制定, 不容易准确与客观地测评, 采用质的评价较合适。质的评价是建立在质的研究基础之上的, 所谓质的研究, 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 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 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 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6]。对教师教育实践等隐性知识的测评、教师个人品质与特质的测评, 需要结合具体的教育情境进行, 且表现为隐蔽和不稳定的特点, 采用质的评价更客观。
2隐性能力显性化原则
因教师专业能力表现得异常复杂, 很多能力具有隐蔽性, 需要教师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教师完成一项具体工作需要多种知识、多项能力的参与, 无论如何, 可以通过具体的教育情境或教育案例, 调动或激发教师的隐性能力, 使其外显, 以方便测评。例如, 通过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预设, 对教育随机事件的处理等, 来测试教师的专业能力。
3长期测评短期化原则
教师教育对象是人,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套非常科学的系统对人的各方面素质、能力结构进行测评。对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测评具有长期性特点。另外,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言传身教) , 学生的变化多大程度是教师的作用, 目前很难测评。尽管在教师职前教育或职后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对教师进行长时间观察测评很难做到, 但测评时, 可以通过转变方式, 达到变长期测评为短期测评的目的。如, 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教师说课+课后反思”进行。
4便于操作与管理原则
教师能力测评的影响因素非常多, 实践中不可能面面俱到, 重要的是提炼出教师的专业基本素质与能力, 而且这些能力评价的指标要相对具体, 测评的方式方法可操作, 便于进行测评实施与管理。NBPTS提出APPLE标准:“管理上的可行性、专业领域的可接受性、公众方面的可信任性、法律方面的可辩护性、经济方面的可负担性”[17]可为教师专业能力测评提供参考。
(三) 教师专业能力测评建议
1加快教师专业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研究
教师专业能力测评关键是指标体系的细化, 尤其对不易测评的专业情意、具有隐性特点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个性品质与人格特质等方面, 需要更细化的评价指标, 尽量消除因评价者的主观判断影响测评结果的准确性。教师专业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可采用“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18]来构建。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索技术, 其主要过程是请多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 通过访谈的形式, 讲述其过去的工作中所经历的关键情境, 引导其对关键性事件中表现出的具体行为和心理活动进行描述, 达到提取某一专业能力的关键性指标。
2加强电子学档在教师专业能力测评中的应用
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篇8
一、会计人员的后续发展能力的构成
从行业和工作特点、工作性质分析, 会计人员的后续发展能力分为4方面;
(一) 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行为准则和规范, 包括他律和自律两方面。自我发展主要依靠自律, 即以职业良心、职业精神为核心。包括8方面: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1]。具体表现在工作中一种检验从业人员的思想, 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新产生的情感, 体现出会计人员对工作的责任, 是会计人员形成并保持良好职业道德的基本出发点。
(二) 就业能力
会计人员的就业能力由职业心智和职业情商两因素决定。具体表现为:与人相处的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业务处理能力、对环境的反映能力、表达能力、公关和协作能力、掌握和学习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三) 实践操作能力
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在具体会计岗位进行业务处理, 才能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每岗位有具体的业务处理、有相关内控管理、有相应的关联关系, 业务处理操作能力不强, 协作能力欠缺将无法开展工作。
(四) 创新能力
会计理论、会计业务处理方法、规范等都是有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格式。但日常发生的业务则是千变万化的, 新业务尽出不穷。从业人员要不断学习思考, 除学习现有的新旧规范外, 还要灵活运用, 并创新工作方法, 应用新技术, 创新工作流程, 改善管理方法。
二、会计专业学生初次就业现状
学生初就业期是指毕业后两年内的期间, 由于脱离已度过十几年的校园环境, 进入社会工作岗位, 从学生身份到从业人员身份的转变, 很多人适应不了, 普遍存在“不断奶”过渡期, 包括思想、工作能力、生存能力等都面临重大挑战。
具体反映在以下5个方面:
(一) 从业态度
敬业精神是从业人员维持乐观从业态度、良好职业道德的保障。会计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管理职业, 要求从业人员要有积极的心态、过硬的本领, 要有主人翁精神参与管理的意识, 才能称职, 并持续发展。无论学历高低, 会计从业必须从最低层、最具体的工作岗位做起, 主要处助理职位, 先做助理工作, 了解业务、了解熟悉会计工作的各种内控业务流程、运作等。如果不理解助理助手的工作性质和重要性, 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有抵触情绪, 缺乏耐性和学习精神, 存在“这等小事要我这个大学毕业生做吗?”的思想。定位不正确, 不能安心做基础工作。这是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普遍的思维, 缺乏敬业精神, 好高鹜远。
(二) 从业能力
由于会计工作技术性强, 又很有针对性, 要在掌握理论、原理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会计工作管理特点, 了解业务才能做好, 从业专业能力要求很高, 具体的技能可在实践中通过“带帮教”提高, 但有些负面的潜能和素质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在学生开始接触专业时, 就应加强从业能力意识的培养。有些大学生在就业初期, 自视了不起, 目空一切, 缺乏动手能力, 缺乏处理业务的细致、完整性、谨慎性, 没有合理考虑意识、责任心不强、马虎应付式工作, 不能完善地完成工作, 公关能力薄弱, 不懂处理内外人际关系, 不懂如何与人相处。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这些大学生无法开展工作, 即缺乏从学生转变为从业人员的能力和角色转变能力。
(三) 实践能力
有些在校表现很优秀的学生, 学业成绩很好, 但往往是高分低能, 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到了工作岗位不能把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去, 校内实训中能解决的问题在工作中出现, 往往只是因表现形式不同而束手无策, 经别人提点才能反映过来, 这是没能脱离学校融进社会的具体表现。在残酷的就业竞争面前, 实践能力欠缺的、长时间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的初就业学生往往在试用期 (或实习期) 就被淘汰。
(四) 创新能力
会计工作的一大特点是规范处理技术和方法都是一整套理论的。这样很容易在已有的规范中不断重复周期性同样工作中丧失思考和应变能力, 满足现状, 缺乏思考, 只能按部就班, 被动应付和依赖, 按已存在的模式进行工作, 不懂从多角度考虑其他的工作方法, 这种能力只能把基本的工作任务完成, 而起不到会计应有的更好的管理作用。一旦出现新的业务、新的环境, 则无所适从, 不懂处理。会计从业人员应具有不断思考的能力, 才有发展的动力。
(五) 自我提升能力
会计行业的等级层次很清晰, 职称级别分明, 很容易误导从业人员简单地追求职称级别而忽略了真正业务能力水平的提升。有些高级别的从业人员无法适应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 无法应用新技术, 对新生事物有抵触, 消极对待每年由财政部门部署和规定的从业人员后继教育, 这是缺乏自我约束、缺乏自我提升能力的表现。社会上存在一种误解, 认为考取高级别的职称就必须与职位、待遇挂钩。取得高级别职称后则不安于在较低的职位就职, 造成会计从业队伍的不稳定性。初就业的毕业生很容易受到误导, 没能注重基础工作能力的提升。
三、如何培养会计人员后续发展能力
会计行业的持续发展性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有后续发展能力, 要求具备终生学习能力, 要培养这种能力需从会计从业人员的成长过程分校内、校外两阶段进行培养。
(一) 校内阶段培养
进入大学阶段是接触会计专业的初始阶段, 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 在课程设置中, 要强化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 从零开始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 授课过程中又要以职业教育贯穿全程, 以敬业精神培养、行业从业态度教育为指导。
1. 对职业意识的培养
对于教师除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训练外, 应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学期间形成谨慎、细致、恭敬、严肃的生活、学习、工作态度, 且落实到每一件小事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工作态度, 这是敬业精神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专业、职业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会计职业的良性感觉, 形成对整个行业的看法。
2. 对发展能力的培养
业务能力培养, 分理论课程和技能实操课程, 两者的设置均需具备引导性和可瞻性,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未来作出职业规划 (现在高校教育有此环节, 但属非专业教研部门执行, 缺乏专业指导, 学生未能真正对职业前景作出有意义的规划) , 有了职业前景规划, 在学习、生活中有一定的指向性, 使学生对自己的前景有预见, 毕业后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 能更明确方向, 较容易接受行业、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
教学过程中, 应分层次授课, 对基础知识要狠抓, 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有基础后, 采用引导式教学, 以学生为主, 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 自发学习、研究课堂以外的专业知识,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 培养自学思考能力。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及校内实训内容, 除基础的普遍性要求外, 要因材施教, 对有能力的学生加大难度, 除仿真性外, 还要加强其磨炼性, 培养学生接受挫折、提高承担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以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3. 加强创新性引导
所谓创新, 是要打破常规, 积极向上, 寻求获得新的方法, 取得新的成果, 就需要创造性思维, 因此它具有非常规性和积极主动性的特征。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 能够体现上述的两个显著的特征。创意思维就是大脑构思创意的过程, 开动脑筋去想点子, 进行创意思维训练, 其目的是开发人的创造潜力, 利用创造性思维去解决学习、生活当中所遇到的问题, 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创新成果的人只是极少数, 绝大部分人通过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自觉地将知识传播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 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 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 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不论是会计理论、会计资料、业务处理流程, 还是管理制度, 都是比较固定的, 导致会计专业学生很容易形成习惯性思维, 受权威性思维左右, 受从众型思维影响。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性是要学生学会“超越”, 要超越理论、习惯、经验、自满、现实, 要善于寻找并发现创新点, 借助先进技术, 积极参与竞争, 激发创新意识。
会计专业学生应该注意加强专业基本功的训练, 加强知识储备, 提高适应性和创新性, 做到德才兼备, 不仅要“上手快”, 而且要“后劲足”, 为顺利地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校外延伸性培养
会计人员就业特点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学习, 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在职在岗学习是脱离校园后的后续专业能力的提高方法, 长久且重要, 其学习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新知识、新制度、新方法、新思维。
1. 校外初就业实践 (毕业顶岗实习) 阶段
实习单位的带教导师应负有对实习生的教育义务, 从各方面引导实习生接触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 教导会计人员的各种从业素质要求。实习生在具体的岗位上不断学习新知识, 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 形成正确的职业习惯。
实习生应从不同的角度接受训练, 学习各种业务处理技能, 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拾遗补阙”, 若发现不足, 则尽快弥补。在实习中快速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争取在实习期满时做到与社会“零距离”, 直接以高从业素质进入工作岗位。学校教育要尽量与社会接轨并行。
专业教师应有“售后服务”、“质量跟综”等做法, 发现从业学生出现工作困惑或困难时, 要及时帮助解决, “扶上马再送一程”。同时, 做好经验总结, 把学生的遗缺总结出来, 调整教学计划, 使在校学生及时得到补充。使学生的后续提升力得到培养, 通过毕业实习, 学生的后继学习、后续发展能力将是一个质的飞跃。
2. 在职继续教育阶段
会计人员后续发展能力培养取决于多方面, 当发现现状时, 要找出有针对性的方法, 从解决问题方面入手培养, 使会计人员的后续发展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会计主体、会计行业、会计工作的质量都会随之有较快的发展速度。
在职继续教育要结合会计主体所处的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 确定学习目标, 制订每期学习计划, 挖掘发现值得交流、研讨的源头, 创造持续学习的气氛, 消除不必要的限制, 为学习创造时间和空间, 开通对外交流信息的通道, 与财政、税务、银行、工商等多联系, 获取外部信息。
(1) 采用引导方式, 培养努力上进的思维模式。增强个人学习能力, 培养会计人员对认知的敏感性, 使其自觉发现并吸收知识。
(2) 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 定期组织对内对外的交流, 不定期组织专题业务交流, 使学习随时随地进行, 加速信息流通, 让会计人员有机会从交流中观摩学习、提高业务技能。
(3) 与会计主体的经营文化相结合, 按有用原则, 分岗位层次, 按工作性质, 分期分批, 有侧重点地组织学习, 与实务结合, 有的放矢。使参加学习的人提高学习积极性, 内容包括:专业知识、经验、新的实务处理方法、技巧、思想动态等既能提高从业水平, 也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各种知识。只有通过学习, 才能有效地发展业务能力。
(4) 注意培养会计人员创造性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与技巧, 与同行的兄弟单位开展观摩比赛或演示会, 以推广先进经验, 从各种竞赛中, 与外界或同行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5) 以相对固定的方式参加各主管部门组织的咨询会、发布会、研讨会、学习班等。对内与其他职能部门多联系, 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性质、特点、流程、发展规律等, 结合业务对应的会计工作的特点配合应用。在实践中不断积累, 既能提高会计人员的创新思维,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能搞好协作关系, 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 会计从业人员的后续发展能力是持续的, 从思维、心理到技能, 其作用对象是整体素质, 贯穿会计人员成长、从业的全程, 不管是在校培训还是在职从业, 都要注重其发展, 会计人员要持之以恒, 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持续发展。
摘要:是否具备持续发展能力, 对会计人员的从业和发展影响很大, 在校内学习期间如何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后续发展能力, 校外从业阶段又如何提高个人从业能力, 本文通过现状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会计专业,从业人员,职业能力,教育培养,后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委会.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2]M J Marquardt.Build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A Systems Ap-proach to Quantum Improvement and Global Success[M].New York:McGraw-Hill Press, 1996.
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篇9
学校在今年3月份选择了12位教师开设校内公开课, 引起反响最大的是50多岁的钱老师。在他的数学课上, 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份激情, 触动了大多数依赖PPT教学的听课教师。精选的例题、抵及数学思维的设问、详尽的黑板演算, 无不揭示着数学学习方法, 迸发着数学学科的理性光芒。
在肯定亮点的同时, 大家也认识到这是一节以教师为主导、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 课堂容量相对较小, 课堂信息呈现形式单一, 师生互动不够充分, 等等。如果这节课还需要优化, 那么优化点在哪里?大家讨论得出的结论是“要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
钱老师是一位老教师, 他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相对欠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强可理解为在教学中想得到、用得到和用得好信息技术。如果钱老师具备了较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他会如何改进他的教学呢?我认为, 一位学科教学功底好的教师可以通过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其更好的专业发展。
自近代夸美纽斯形成班级授课制以来, 课堂教学成为了教育的核心活动。以下的思考是基于目前全日制班级集体授课、教室配备多媒体讲台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应用理念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基本上是在教师的掌控下, 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在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方式下, 学生的“海绵式”学习思维得到了训练, 但“淘金式”学习思维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
新课程理念下, 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确立新的教育观, 核心任务是转变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 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自由, 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 虽不是具体的、可操作的知识, 且具有缄默性特点, 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向、范围、创造性应用和结果的有效性都会产生影响。在教学中科学应用信息技术, 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有效教学的水平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中提到,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 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 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在《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中写道:在学术性知识的日常学习过程中, 利用技术来支持、加强“学和教”的过程。
首先, 开发、整合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一般有三个来源, 其一是知识, 主要来源于教材, 属原生性来源;其二是学生, 属内生性来源;其三是社会, 属外生性来源。在钱老师的这节课中, 外生性资源几乎为零。在备课阶段, 具备较强信息获取能力的教师, 能够借助信息检索工具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整合信息。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课后完成对教材外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学习资源的选择者、开发者和整合者。
其次, 优化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这节课中教师呈现信息的方式主要是语言和板书。学习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事实和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与一定的生活情境相关联。教师要将事实与概念设置在一定的情境中, 调动学生先前的知识建构新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设情境和呈现知识, 除了教师的语言和板书, 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方式的多样化。美国教育和培训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如下图所示, 它形象地显示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 (平均学习保留率) , 结果是有很大差异的。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信息技术优化知识呈现方式的做法很多, 例如, (1) 通过课件突出信息的重要特征。课件的作用是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提示难点和重点, 辅助讲解, 总结、概括、提炼。 (2) 利用概念图建构知识体系。概念图能形象化地表征某一命题中各概念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帮助学生整合信息, 理解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 (3) 变信息抽象感知为直观感知。这节课的课堂练习中, 钱老师让学生口述解题的过程, 完全可以通过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练习本, 并在展台上“直播”教师批改的过程。另外, 在一些课堂中播放语音、视频文件, 既可以丰富教学的情境, 又提供多元的思维角度。
再次, 丰富师生互动方式。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认为, 教育现代化等于“情感化”加上“技术化”。从某种意义上讲,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因素。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主要通过互动实现信息交流。师生互动方式包括学习辅助、疑难解答、师生对话、小组对话、情感激励、活动示范等。这节课上, 师生互动的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的, 可以通过技术要素的介入使互动关系发生变革, 形成师生之间的民主关系、生生之间的协作关系、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探究关系, 让学生获得更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体验。比如, 数学课堂中让学生用Excel模拟概率实验, 既解决了课堂中无法进行大量重复的实验问题, 又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理解概念、猜想结论和探究数学规律。让学生与几何画板对话, 利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变动的状态下感悟不变的数学关系。教师还可以将互动延伸到课后, 通过信息化平台, 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又可以使其实现自我检测和及时交流。
信息技术应用情感提速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时代为师生都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但教师也遭遇了多种挑战, 包括教师和课本的权威性、学生对与教师平等对话的强烈诉求、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敏感性和应用能力等。我国电教开拓者与奠基人南国农教授指出:“在信息时代, 人们需要善于同时在三个世界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一是经验世界, 在做中学;二是语言文字世界, 向书本学习;三是虚拟现实世界, 进行数字化学习。”因此, 只有对信息技术具有敏锐意识和坚定情感的教师才能通过不断的学习跟上时代的脚步, 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首先, 选择终身学习是每位教师需要面对的。教师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 才能被学生接受, 才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 提升数字化学习能力是每位教师需要面对的。信息时代中, 教师要在传统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下, 高效地利用跳跃式的超链接学习。当然, 面对皓瀚的信息海洋, 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海绵式”与“淘金式”相融合的学习方式获得真正有利于专业发展的知识。再次, 积累技术应用的实践性知识是每位教师需要面对的。教师对于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要持开放接纳、尝试融合的态度, 并主动学习和整合有利于改善教学的技术。
英国课程学家劳顿认为,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技术变化、教学思想变化、教学内容变化。因此, 当今对优秀教师的评价不只是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功底, 还要顺应信息时代中技术的变化, 形成新的结合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 并具备将信息技术科学、有效地应用于教学的能力。
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篇10
本研究认为,基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指在信息化背景下,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文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分析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教师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途径、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的看法和需求。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
表1的数据显示,94.4%的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看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45.5%的教师能做到随时关注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并抽出时间学习,4 8.5%的教师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可能还没有主动学习,但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兴趣。访谈中很多教师、校长和主管领导都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相关文件中得以体现。即使是一些经济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和乡镇学校,在农远工程建设完成之后,也把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比如聊城市的一所镇中心校,2 0 0 7年通过农远工程建立了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教室之后,学校就明确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要有1节多媒体课,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这表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
二、教师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途径具有多样性
由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性,教师已有的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形成了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教师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方式也表现出多样性。通过数据调查表明,3 3.7%的教师通过与他人进行网络交流,2 7.9%的教师通过与同事交流,24.9%的教师通过培训,还有1 3.5%的教师利用自学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访谈中上述多种方式都有所反映,有些教师还通过光盘、网络观摩优秀案例资源,还有教师借鉴别人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并且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淄博市自下而上的教师博客群为教师的反思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成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系统[2]。正如一位教师所说“通过教师博客群,在网上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解决了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一些技术操作和应用方式的问题,有时候对个别问题还形成多种解决方案,甚至改变自己对教学的认识”。泰安的一位中学教师提到:“我经常使用搜索引擎解决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和应用方式中的很多问题,获得一些应用小窍门,还利用网上的视频教程学习一些常用的小软件。”可见,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应用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
三、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的信息技术培训需要完善的后续支持与服务
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表2中的数据显示,95.2%的教师认为有必要接受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其中38.4%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在访谈中,一位参加过多次培训的教师反映,“通过培训不仅能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关键是为未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是我参加培训的最大价值。”也有一些教师和校长反映,通过培训肯定能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是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培训的重要作用在于教师通过培训后能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掌握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产生应用的需求,而如何在后期应用中提供相关支持是保证培训效果的关键。如枣庄的一位初中英语老师介绍:“我主要是通过培训开始掌握信息技术的,培训是由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主讲,现在我已经能熟练制作教学课件。这其中特别关键的一点在于,统一培训结束以后,我们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及时请教、及时解决,这样就能够继续学习下去,继续用下去。用得多了,不仅技术操作熟练了,还能通过网络了解研究性学习、主题学习网站等多种应用方式。现在我也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过一些研究性学习。”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持续的支持,信息技术培训的后续支持会直接影响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后续学习和应用,对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四、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
表3中的数据显示,39.6%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重点应该是教学理念,3 2.4%认为应该是信息技术操作能力,26%的教师认为应该是教学设计方法。这表明,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需求表现出多元化,这在访谈中也得到充分体现。比如,潍坊的一位历史教师指出,“现在大多数教师已经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培训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程理念。”一位生物教师则反映:“信息技术培训首先应该让教师学会操作,我现在就特别想通过培训系统地学习如何用Flash制作课件。”枣庄的一位教务主任则强调:“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一定要让教师知道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如何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合理设计技术这一要素。设计不合理会造成使用不当,进而会影响信息技术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培训需求的多元化,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已有信息素养的参差不齐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学实践的复杂性。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教学中的师生双方都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个体,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绝对不可能只是技术操作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一方面要通过分层培训或者菜单式培训满足教师的多元化需求,同时又要适当引导需求,让教师在应用中不断创新,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实践的复杂多变,决定了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师专业发展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由于政策规定、组织制度、教师认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师专业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实地调研结果表明,有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还仅仅限于课堂展示,过多地关注技术的呈现效果,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发展;有些教师还没有将信息技术变成自身和学生发展的工具;有些教师尽管参加了信息技术培训,由于后续支持的不足还没有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加以有效应用,很多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过于关注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而忽略了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设计方法也没有在培训实践中得到很好地体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镶嵌到教学实践中,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实践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师专业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0.
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篇11
金秋合肥,丹桂飘香。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之际,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2014年年会暨“中国·安徽职教论坛”在合肥拉开帷幕。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解平,省职成教学会会长金辉,副会长李兴旺、徐建平、计宝忠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学会常务理事、理事,各分支机构负责人以及获奖论文代表共26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省教育厅职成处处长、省职成教学会秘书长朱彤主持。
本次年会的主题是“贯彻‘决定精神,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服务能力”。学术论坛设总论坛、高职论坛和中职论坛,各论坛围绕年会主题,围绕“问题导向、解决问题、提升内涵”、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点议题进行了研讨。在年会上还颁发了安徽省2014年度职教论坛优秀论文奖。
回顾: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年初预定任务全部顺利完成
11月1日上午,金辉会长在学会第二届第四次理事会上代表常务理事会作了学会2014年工作报告。他说,过去的一年,学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职教工作重要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2014年职成教工作部署为指导,以服务行政与职业院校为宗旨,以三大活动平台为抓手,紧紧围绕职成教重大发展改革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顺利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基本任务。
一是开展重大专题调研。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筹备开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省教育厅决定围绕省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教育投入、职业教育资源市级统筹、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职业教育发展“立交桥”的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等开展重点专题调研工作。学会及时确定调研专题,组织专家指导组和调研工作组,深入到合肥、马鞍山、安庆、蚌埠、淮北等地,进行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及案例征集,拟定《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安徽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调研报告》等,并形成了《安徽省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本情况抽查数据分析报告》,学会主要负责人全程参与省教育厅、省政府秘书三室组织的调研与修改《实施意见》的工作,提出的许多意见与建议得到了肯定与采纳。
二是开展职成教理论与实践研究,积极发挥学术指导作用。开展科研规划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共收到申报课题171项,经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共有130项课题获准立项;持续打造“中国·安徽职教论坛”学术交流平台,每年一度的“中国·安徽职教论坛”已成为全省职教界同仁们相互学习的平台、感情交流的盛会。今年共收到会员单位报送的论文162篇,学会对入选参加论坛交流的论文进行了择优评选;今年三月份,由学会编撰的《安徽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书汇集了全省2008—2012年职业教育界的获奖优秀论文86篇,此书对全省包括兄弟省市的职业教育发展和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均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三是承接省厅任务委托,发挥好服务行政的作用。开展职业教育重大专题调研;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非统考工种考核考评,严格按照省人社厅、教育厅规定,规范整个笔试、考核、考评程序,顺利完成任务,得到省厅的肯定和鼓励;积极承担成人教育培训服务三项国家标准试点工作,在承接省教育厅委托后,及早准备,周密部署,制订方案,在长丰县举办了安徽省县级成人教育“三项国标”试点工作推进暨宣讲培训会,培训老师深入浅出、生动的宣讲,使参训人员深受启发。
四是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发挥好服务会员的作用。做好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推荐工作,会同省中华职教社下发了评选推荐工作《通知》,成立评选推荐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逐级推荐,按规定公示,让优秀学校和杰出教师脱颖而出;协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与承办第九届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支持分支机构把专项活动办得有特色、有创意、有影响,促进相关院校及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交流合作,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服务。
五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学会工作与自身建设得到了省厅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关怀,解平副厅长到任不久就来到学会调研和指导工作,并在工作上给予大力支持,广大会员受到了精神鼓舞,进一步增强了办好学会的信心;学会在服务会员单位和全省职业院校的同时,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积极参加产教合作对话与行业职教发展研讨,重视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的沟通,与兄弟省市密切交流,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了学会的影响力;学会还利用简报、会刊、网站三大宣传阵地,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学会临时党支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公益社团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展望:增强信心,努力奋斗,倾力做好全方位服务
关于下步工作打算,金辉会长说,学会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以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依法治教,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紧紧依靠广大会员,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贴基层”, 坚持“服务兴会、学术强会”,深化理论研究,勤于实践探索,参与决策咨询,着力服务基层,及时跟踪职业教育改革试点进展。
围绕职成教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配合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部署,结合学会工作实际,选择确定调研专题。一是就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与行为方式,产教融合、协调发展,资源整合、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特色办学的措施,企业参与、行业指导、组建多元主体职教集团、引导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的政策制订与责权利方案等内容确定课题组织调研。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区域产教融合,合理布局职教资源,激发职教活力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帮助;二是着力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内涵研究与实施方案的探索,中高本硕衔接,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路径与模式,组织专题调研,为创新职教办学模式提供支持服务;三是继续协办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积极创办新赛种,组织研究,完善制度,使技能大赛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继续支持学会分支机构具体组织和相关院校承办的专项活动,把专项活动办得有特色、有创意、有影响,让各项活动富有成效。endprint
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指导下,2015年将是职业教育系列新理论、新政策、新举措、新探索、新模式的创新之年。学会将努力跟进职业教育时代前进步伐,加强学习,加强研究,加强实践,强化学会的学术本色,坚持“学术强会”,充分发挥论坛、会刊、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及论文评选等平台的作用,立足职成教事业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开展职成教理论和实践研究。组织好2015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项目申报立项工作,对于重大课题要整合优势力量开展协力攻关,力争形成有影响的成果。
在强化自身建设方面,要加强分支机构组织和制度建设,制订落实好年度工作计划,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学会秘书处工作,强化组织协调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办好《安徽职成教》会刊、省学会网站等宣传平台,加大宣传服务、成果推广、经验交流、信息共享,联合学会分支机构和会员单位实行兼职通讯员制度,切实加强宣传平台建设。2015年学会还将着手筹备换届工作,加强学会及所属各分支机构的自身建设。坚持社团正确定位,坚持办会方针;坚持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坚持依法办会,讲规守纪,勤俭办会,不断创新,提升服务能力,创新活动方式,增强凝聚力、服务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实践:集聚智慧,合作交流,百家论坛观点碰撞精彩纷呈
在此次职教论坛中,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张永涛、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彭定、宣城市信息工程学校叶承六等15位论文作者作了发言交流,他们之中有职技校校长,也有一线的专业教师,他们多视角、多学科的精彩发言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博士以《终身学习理念中的现代职业教育》为题,从教育与学习的关系、学习的产生、终身教育、职业教育的作用、有关职业教育的国际共识、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对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出路等七个方面深刻阐述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律。报告角度新颖,论点纷呈,深入浅出,引发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他们的论述结构紧凑,逻辑严密,有理论的探讨,也有实践的总结。他们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等方面为切入点,对改革成功案例进行剖析和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前沿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反映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总结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结果,提出对教育行业改革发展的有效建议,给出它们在发展职业教育这一问题上的独到见解,提出了教育教学管理上全新的理念,为研究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了可贵借鉴,也为高职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对我们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具有较强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本次论坛主题发言既有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又有微观领域的实践探索,每次主题发言之后都设计了听众提问、嘉宾互动环节。现场的发言与互动,气氛热烈,精彩不断。
金辉会长对论坛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论坛特色鲜明、话题集中,有理论层面的思考,也有现实情况的分析研究,为全省职业教育理论研讨和实践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出席本次论坛的领导、专家学者、职业教育一线工作者们发言踊跃、讨论热烈,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就进一步推动全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特别是改革的方向、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集聚智慧、合作交流、观点碰撞、成果显著,论坛圆满实现了目标,对全省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为全省职业教育提供了面向未来的思考。
支撑:建构体系,优化结构,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提速
对于本次年会的召开,安徽省教育厅给予高度重视,副厅长解平作总结讲话。他分析了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与任务,指出当前职业教育主要面临社会认可度不高、自身吸引力不强等问题。他表示,今后全省将从六个方面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以多渠道增加投入为抓手,改善办学条件;以实施省市校三级质量工程为抓手,提高办学质量;以改革招生考试制度为抓手,拓宽成才“立交桥”;以政府统筹为抓手,整合资源,优化结构;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落实保障措施。
解平副厅长对安徽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的工作和本届学会机构成员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安徽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在学术立会、集智聚力、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工作取得了实际成效,凝聚力、公信力、影响力不断提升,办出了活力、生机和成效。
解平副厅长希望学会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提升服务水平,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快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篇12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后续发展能力构成
在教育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要为酒店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首先强调的是加强素质教育, 强化职业道德, 明确培养目标;要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 诚信品质, 敬业精神, 责任意识, 守法意识,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实质上这些内容构成了高职学生后续发展能力的核心部分。就酒店管理专业而言, 后续发展能力是一个优秀的酒店员工与一个普通员工之间的实质性区别;员工的持续发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酒店的持续发展能力, 酒店必将更青睐于后续发展能力较强的员工,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应该成为培养的重点。
后续发展能力可以被定义为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为其职业发展提供不断动力的潜在因素的总和。这些潜在因素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职业意识, 包括行业态度、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另一部分是发展能力, 包括就业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后续发展能力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发展的影响
员工的持续发展能力代表着酒店的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以及酒店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都与忽视了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有关。
行业认同度低——缺乏正确的行业态度由于酒店行业的服务性受到许多传统意识的影响, 许多学生在深入了解专业之前认为这是一门社会地位较低的职业, 没有什么发展前景, 无法解决理想与工作现实的矛盾, 培养不了专业的自豪感, 难以确认工作中的自我价值。这种先入为主的观点往往使大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对其以后的发展影响巨大。其结果直接造成酒店行业留不住人才, 员工流动性大一直是各大酒店无法解决的难题, 与员工的行业认同度低有很大关系。
工作中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缺乏对职业道德的充分理解由于酒店工作的特殊性, 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一个优秀时, 员工职业道德意识强的酒店的酒店员工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对于大部分刚毕业的高职学生而言, 其自我约束能力往往不强, 会受到一些员工的有违职业道德的行为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职业道德观念较强的学生往往能够坚持自己的行为准则, 而对酒店职业道德缺乏理解的学生就会被经验主义、机会主义所主导。两相对比, 前者明显将会在行业中有着更好的前景。同时, 员工职业道德意识强的酒店也必将有着更高的服务质量。
不能正确地定位自己——缺乏敬业精神敬业精神对于从事酒店行业的人来说十分重要。因为无论你学历高低, 进入酒店之后必须从基层做起。在这一前提下, 高职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敬业精神, 必将无法坚持日复一日的基层工作, 对酒店的规章制度、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以及不容置疑的命令等刚性管理表现出天然的逆反心理, 表现为消极怠工、对管理人员产生抵触情绪等等。这些情况必将影响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
无法实现由学生到酒店职业人的转变——缺乏就业能力由于酒店行业是一个需要与各种不同类型的客人和同事接触的行业, 一些酒店经理表示:技能可以通过大量的训练获得提高, 但是部分潜在能力和素质一旦定形, 是很难改变的。在校阶段是学生形成这方面能力的关键时期, 如果学生在学业以外的方面锻炼不够, 将会直接影响其就业以及从业后在工作中的发展。直接表现就是学生对酒店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所适从, 不知道如何与客人打交道, 不知道如何与同事相处等等。
对于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缺乏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即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和操作知识转化到实践中的能力。许多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在课堂上解决某一问题时可以分析得十分透彻, 但是当其在酒店实际环境中遇到相同的问题时, 就会束手无策, 在学校实训室完成一项工作的效率往往比在酒店实际环境下完成相同工作的效率要高, 这些都是缺乏实践能力的具体表现。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独立开展工作, 为酒店创造效益, 而那些适应期过长或无法适应酒店工作的学生将逐渐被酒店淘汰。
满足于现状, 缺乏思考——缺乏创造能力高星级酒店的各项服务与工作都有其特定的程序, 学生容易在不断地重复之中丧失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很多学生毕业以后在工作中只是消极等待上级帮助他们确定工作步骤、程序和方式, 没有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缺乏发散性思维和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观念, 只能把任务在基本水平上完成, 而无法把任务完成得更好, 这将使其丧失在行业中获得更大发展的机会。对于酒店而言, 拥有一个勤于思考的员工队伍将使其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
如何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
帮助学生获取后续发展能力的工作必须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始终。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认为, 一个优秀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该在后续发展能力方面达到以下标准:
行业态度对酒店从业人员而言, 只有首先端正对于该行业的态度, 形成正确的职业心态和酒店意识, 才能表现出持久而积极的行为方式, 其在行业内的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在学校就形成对专业的热爱、积极的态度, 认为从事酒店行业是有良好前景的。积极的行业态度将有助于学生应对工作中的困难, 这是其取得良好发展的前提。
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否高尚是检验酒店员工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感, 即人在检验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在酒店中, 这种情感往往体现出员工对客人和对酒店的一种强烈的责任心, 这应成为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职业道德的基本出发点。
敬业精神对于酒店员工而言, 敬业精神是其维持乐观行业态度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保障。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而言, 必须认清自我所扮演的角色, 坚守自身的职位本分, 遵守酒店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持之以恒。
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括学生的个人气质、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等, 这些能力往往被职业心智和职业情商两个方面的因素所主宰。首先,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拥有健康的心智, 因为它会左右人们的思想和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影响其决策和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影响人们处理人际关系所遵循的准则和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其次, 较高的职业情商对于就业能力的形成也是十分必要的。
实践能力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须能够通过校内外的酒店实践, 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因为酒店工作没有过渡期, 如果学生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很容易被酒店淘汰。
创造能力酒店的工作虽然大部分都是程式化的, 但员工所面对的酒店客人是千变万化的, 所以必须要求学生在学习以及实习工作中不断思考。不仅要满足于完成任务, 而且要不断地去追求更高的服务标准, 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断进步并最终获得成功。
在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注重后续发展能力养成
(一) 职业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行业态度。学生对每一门课程的职业兴趣最终将累积成为其对这一行业的总体看法, 这一总体看法将决定着学生的行业态度。如果说学生在每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都能找到他的兴趣点, 那么这种良性感觉就会逐渐积累, 学生对于该行业就能形成一种良好、积极的态度。所以, 学生良好行业态度的形成是与每一位专业任课教师都相关的, 每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应该关注这一问题。
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讲授应该成为每一门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每位专业教师在重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同时应该关注所教课程在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与引导,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的形成来源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在学校里, 在课堂上, 专业教师和班主任都应该培养学生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当中的每一件事, 引导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职业观念和工作态度并形成习惯。
(二) 发展能力的培养
理论教学的引导性和前瞻性专业理论教学中必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预见性, 使学生毕业后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应该由教师引导, 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理论, 自发的学习和研究如何做, 为什么这样做, 现有的做法有什么问题, 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只有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 在其从业之后, 眼光才会变得更为长远, 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仅从服务员的角度出发, 而能站在一个管理者的立场, 这样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实践教学的仿真性和磨炼性在实践中磨炼成长是培养学生后续发展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首先, 实训课中, 专业教师必须从细节抓起, 强调学生在校就应该表现出酒店员工的素质, 从仪容仪表、卫生习惯、谈吐、态度、举止开始培养, 养成酒店员工的基本礼貌礼仪习惯。强调仿真性, 案例教学, 加强学生处理酒店问题的能力。其次, 还要注重实践教学中的磨炼性, 在实训课中适当加大强度和难度,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和敬业精神。
学生活动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后续发展能力的养成还应延伸到课堂之外。专业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例如: (1) 为学生设置一些简单的酒店管理专业课题, 或者让学生参与到专业教师正在进行的科研工作当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设置各种与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 不断磨炼学生专业技能。 (3) 培养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资格证书对于其以后发展的重要性, 使学生知道考取资格证书的途径、方法及其应具备的条件并不断为之努力。 (4) 为学生创造了解酒店的途径:组织学生去酒店参观, 引导学生查阅相关专业资料, 了解行业动态等等。
与酒店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关于如何加强专业与酒店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一直是一个难题, 与酒店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后续发展能力应该成为解决这方面问题的一个突破口。专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酒店为对象进行一些专业研究, 帮助酒店管理层解决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酒店高管可以走进校园为学生进行专业和职业发展方面的讲座或是直接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酒店可以为专业学生设立专项奖学金以激励学生的专业学习;此外, 也可以与国外著名酒店管理集团进行合作, 借鉴他们在后续发展能力培养方面的方法和经验, 同时按照他们的标准为其输送合格的酒店服务管理人才。
酒店实务操作见习中的追踪、纠错和总结酒店实务操作见习是学生后续发展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 专业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在见习过程中的追踪、纠错和总结, 这是学生开始职业生涯的一个关键时期,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习惯, 把知识运用于实践, 并不断地关注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以酒店的优秀员工和管理者为榜样和目标。在追踪的基础之上, 及时地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可使学生的不良职业习惯消灭于萌芽状态。最后, 学校应与酒店一起对学生的实习进行阶段性总结, 让学生养成在总结中不断提高的习惯。这样, 在见习期结束时, 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刘宏申, 陈洪宏.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浅析[J].北方经贸, 2007, (3) .
[2]唐洁.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6, (1) .
[3]许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科技促进发展, 2007, (4) .
【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推荐阅读:
专业服务产业05-19
园艺专业服务农业产业06-21
促进特教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评价创新10-19
兽医服务能力06-29
服务创新能力07-14
诊疗服务能力07-25
卫生服务能力07-26
信息服务能力09-24
服务育人能力10-13